星球保卫战:让绿色低碳拯救地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6:38:53

点击下载

作者:冀海波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星球保卫战:让绿色低碳拯救地球

星球保卫战:让绿色低碳拯救地球试读:

前言

曾经,整个地球都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草地,天空和大海都是一片蔚蓝的颜色,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鱼儿在水里快乐地游着,其他的动物在陆地上快活地奔跑着。而如今,这种景象或许只有在电影当中才能看到了。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流污染,野生动物遭到屠杀,自然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地球默默无言、忍气吞声地承受着人类战天斗地的征服和改造。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们的地球已显示出某些破损的迹象。只要地球的自然运动规律出现一点点偏差,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面对无知而又贪婪的孩子,地球母亲正在失去耐心——飓风、海啸、地震、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难层出不穷。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在牺牲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换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前途。解决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谋求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的重大历史使命。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生态环境中。因此,陷入生态困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空气污浊、土壤酸化、饮水腥臭……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如果任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那就不仅仅是不便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大自然的报复是加倍的。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了拯救自然、拯救自身的行动。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未从根本上改善恶化的环境,但只要朝着这一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从生态困境中走出来。本套书以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为出发点,立足环境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内容涉及环保的方方面面,希望这些知识能够让“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环保理念深入到青少年的心灵。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为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而努力!第一章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地球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永无止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第一节朝不虑夕的地球地球持续“发烧”

地球“发烧”的学名叫全球变暖,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责任无疑要由人类来承担。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不断加剧。从而,引起了地球“发烧”这种现象,这不但给地球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危害,也给我们人类自身带来了灾难。地球“温室效应”是20世纪末环境污染的一个热点词汇。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呢?我们知道,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波长在0.5微米左右)很容易透过玻璃照射到室内,将室内晒热。而受热后室内辐射出的红外线(4~100微米)却不易向外发散出去,会受到玻璃的阻挡,从而使室内温度增高,就形成了温室。吸热保温良好的大棚可以保证室内温度比室外高出十几摄氏度甚至几十摄氏度。因此,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寒冬,温室里仍是暖融融的,花草蔬菜仍在茂盛生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让属于短波辐射的太阳光畅通无阻地照射到地面,使地球表面升温,但却能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反射回去的一部分长波热辐射。如果大气中这类气体异常增多,就像在地球大气中遮挡一层玻璃一样,日光可穿透并射向地球,地表受到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被加热,温度提高,却无法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从而使地表和大气下层的温度增高。这种作用与温室玻璃所起的作用相似,故称温室效应。温室有个特点:室内温度较室外高,而且不容易散热。这一现象会带来诸多恶果,最明显的危害已经在地球上表现出来了,它们是: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和沙漠化面积增大,病虫害和传染病增加。造成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过多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能源,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逐渐增多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结果地球表面逐渐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化石燃料燃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成员,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而且由于它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在未污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大约为2700亿吨,在大气中的比例只有0.033%。对于人类来说,二氧化碳几乎和氧气一样重要,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要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如果大气中缺少二氧化碳,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就要无以为食了。温室效应也会导致冰川融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存在已久,因此温室效应也早已存在。据科学家估计,如果不存在温室效应,地表的温度会特别低,大约在-18℃地球上大多数生物将难以生存。而地球的实际温度为15℃,对生物生存极为适度。由此可见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太多不行,太少也不利。另外,造成温室效应的不仅仅是二氧化碳,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等也有一定的温室作用。虽然它们目前对大气温度升高所起的作用不大,但是它们与二氧化碳合起来产生的温室效应无疑会更加明显。这些气体主要也是人类活动所排放的。

相比过去,地球环境有了明显的温度上升的变化,有10年的气温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速度继续发展,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悉尼等国际大城市。到那时,恐怕人类所感到的就不再仅仅是高温,而是恐惧了。绿色视野假如气温上升2℃假如气温上升2℃,地球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对于亲历过2003年欧洲夏天热浪的人来说,这将是莫大的灾难。在2003年的那场热浪中,至少有3万人死于酷热。气温上升2℃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将彻底融化,从而使得全球海洋的水平面上升7米。科学家们做出这一推测的依据是,大约12.5万年前,地球的气温比现在平均高出1~2℃,结果全球的冰盖全部融化。当气温上升2℃的时候,全球的山脉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为利马河提供水源的安第斯山系的冰架将全部消失;加利福尼亚3/4的冰峰雪原将不复存在。全球的食物,尤其是热带地区的食物将会大受影响。1/3的动植物种群因为天气的变化而灭绝。科学家估计,如果我们还想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之内,那么从现在起还有10年时间人类就必须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

1.极端天气频频来袭

罕见暴风雨强势来袭,南方数省市连连告急:2010年的五六月份,广东多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局部大暴雨,并伴有雷雨大风。广东全省多次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肇庆市德庆发布了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持续的强降雨已造成江西赣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随着强降雨的持续,南方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持续增加。仅在2010年6月中旬暴雨的袭击,受灾人数之多就触目惊心:湖南169万、重庆137万、广东87万、江西赣南26万,而被迫转移放弃家园的也达到25万人之多。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曾说:“从气候上讲,我国汛期主要是6~8月,现在华南仅仅是进入了前汛期,真正的主汛期还没有到来。”

2010年年初,罕见的暴风雪也相继席卷多个国家。从韩国到俄罗斯,从西欧到美国,交通都因酷寒和暴雪的肆虐而瘫痪。强降雨引起的洪涝灾害

2010年第一场大雪并非毫无预料。早在降雪几天前,北京市气象台就做出了在2010年1月3日有中雪的预报。1月2日,预报被改成了大雪。1月3日凌晨3点2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雪蓝色预警;8点50分,气象部门又将暴雪蓝色预警信号上升至黄色预警信号。

亚洲东北部地区雪势惊人,使这个地区陷入1950年以来最严酷的冬天。韩国首都首尔地区4日下过大雪之后,5日又遭到寒流袭击,气温骤降到-10℃。雪崩

库页岛也出现暴风雪和雪崩。在印度北部和东部有60多个无家可归的流浪人被冻死。邻近尼泊尔的北方省政府紧急分发毯子和柴火协助贫民应付寒流。

俄罗斯西部地区天寒地冻,波罗的海地区和欧洲中北部也是大雪纷飞,波兰更是灾情惨重,至少13人冻死,在2009年冬天至少有120多人死于酷寒。

在2009年入冬以后西欧地区天气异常严寒,2009年12月间就有6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英国某周一记录为30年来最寒冷冬季,部分地区气温达-12℃,伦敦气温罕见地跌至零度,传媒形容当日是30年一遇的“黑色星期一”。

有专家指出,此次北半球大范围出现寒潮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暂时天气现象,但这不会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全球变暖最显著的影响就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全球变暖和极端冷事件的出现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全球偏暖、气温逐步升高,但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仍会出现极端的冷天气。人类应该及早应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不要让电影《后天》中的气候悲剧演变成为现实。

2.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科学家已发现生态系统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生物与生态系统在发生着多方面的变化。

生物的发育节律与物候现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如植物的展叶期提前、开花期提前和枯黄落叶期推迟,生长季节延长,以及迁徙动物的迁徙时间改变等。

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在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就经历了10个暖、冷交替的循环。在暖期,两极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现今要高,物种分布向极地延伸,并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相反,在变化过程中,冰帽扩大,海平面下降,物种向着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区移动。无疑,许多物种会在这个反复变化的过程中走向灭绝,现存物种即是这些变化过程后生存下来的产物。物种能够适应过去的变化,但它们能否适应由于人类活动而改变的未来气候呢?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要比过去的自然波动要迅速得多,那么,这种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冰帽融化奇异景观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由于气温持续升高,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区将向两极扩展。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然而依据自然扩散的速度,许多物种似乎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以北美东部落叶阔叶林的物种迁移率来比较即可一目了然。当最近的更新世的冰期过后,气温回升,树木以每世纪10~40千米的速度迁移回北美。而依照21世纪气温将升高1.5~4.5℃的估计,树木将向北迁移5000~1万千米。显然要以自然状态下数十倍的速度进行扩散是不可能的。况且,由于人类活动只能使物种迁移率降低。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群落。

3.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

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都观察到了全球变暖给个人健康带来的变化,为此他们建立了模型,并预测了以下未来数十年内人类可能在这方面所面临的问题。(1)咽鼻过敏加重:不仅过敏症状预计将有所加重,而且由于霜冻减少,开花期提前,过敏季也将延长。真菌孢子最有可能大量滋生,导致很多人咽喉发痒。蓝藻暴发(2)藻类泛滥引发的疾病:水体温度升高导致蓝藻迅速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自然湖泊都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3)肾结石: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目前美国的“肾结石带”将从佛罗里达、南北卡罗莱纳、阿肯色等南部诸州延伸至肯塔基州和加州北部地区。(4)外来传染病:登革热、疟疾和脑炎近年来在美国时有爆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导致这些疾病的传染源,即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5)有毒常春藤加剧皮肤发痒症状:研究表明,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增高,常春藤的毒性变得更强。(6)毒蜂叮咬报告激增:阿拉斯加气候转暖,蜜蜂、黄蜂和胡蜂开始出现在以前看不到它们的地方,被毒蜂严重叮咬的报告人数增加了6倍。作为美国气温变化最为显著的一个州,阿拉斯加可作为其他地区的参考“范本”。二氧化碳增加也会导致常春藤毒性变强(7)水果供应减少:在位于西雅图东部的雅吉玛河谷,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这片果园和农田未来几十年的产值将下降大约1/4。同时,来自附近山脉积雪场的灌溉用水减少,可能导致水果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8)夏季肺部感染加重:科学家表示,来自加拿大的凉风减少,会加剧尤其是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臭氧污染,引发呼吸系统病人的肺部问题。(9)死于热浪人数增加:夏季本已对幼儿和老年人构成一定的风险,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计,炎热潮湿的天气不但将增多而且还会加剧。到2100年,加州地区因炎热死亡的人数将翻倍。(10)沿海风暴更加猛烈:全球风暴增多,随之而来的洪灾将更加频繁,人们感受到的身体和精神压力也将加重。到2050年,海平面预计将升高1英尺约0.3米,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将增加36%~58%。绿色视野冰河融化,乞力马扎罗山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都覆盖着一层雪白闪亮的冰雪,就像戴着一顶白色假发,是非常罕见难得的自然界奇景。游客可从肯尼亚境内的安波塞利国立公园,远眺山顶上的冰河景观。由于全球暖化,冰河与积雪已逐渐融化,预计到2020年,乞力马扎罗山就会光秃,汇集融化雪水所形成的河流将逐渐干涸,动植物也会因此死亡或迁徙他处,直接冲击国家公园的生态与观光。目前,环保人士已经开始施压,希望能使工业国家减少废气排放,降低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伤害。可怕的环境污染

要说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直观、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污染!所谓污染,就是从洁净状态变成污浊的过程。环境污染也就是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状态。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矿山废水、废渣。

而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没有一天不将这些废弃物丢弃在地球上,污染和破坏着地球,影响着我们居住的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1988年6月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仅仅在这一天之中,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工厂就排出1400万吨二氧化碳,几十万吨石油、垃圾和有毒金属被倾入大海,又有500平方千米森林被毁,1.4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600多万吨土壤随水土流失,400万人因环境污染而生病!废烟污染

这只不过是世界环境日这一天的排放量和污染量!想想看,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排放,那该是怎样触目惊心的排放量啊!可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又有哪一天没有承受这样的污染、遭受着这样的破坏呢?

一眼望去,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三废”遍地,沙尘飞扬、残毒肆虐,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粮食污染、土壤污染、核污染……连珠穆朗玛峰也遍地狼藉,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农药残余,冰岛的火山灰遮掩了大半个欧洲,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放射物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海洋到森林,从土壤到水体,人类的脚印无远弗届,污染和破坏无处不在,偌大的地球,究竟还能找到几块净土?

没有!几乎就找不到一块净土了!即便是在最原始的地方。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天空到地下,从森林到海洋,从最远的南极冰盖到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峰顶,也都无一例外受到了人类的侵扰,受到了人类的污染,已经不再是净土了!珠穆朗玛峰

1.空气污染严重

工业和交通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给地球上的大气带来极大的破坏。据统计,世界上每年仅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就达2亿多吨,碳氢化合物5000多万吨;热电站排放的飘尘2亿吨,硫化物6000多万吨。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令人震惊,在突然高浓度的污染物作用下,可以造成中毒,甚至可能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就是这样夺人性命的。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时即转化成硫酸与硝酸溶解在雨水中,使雨水的pH值降低到正常底线5.6以下,这种雨称为“酸雨”。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很高时,可以使降雨的pH值低到3左右。目前全世界酸雨污染范围正在日益扩大,酸度也在不断增加。1998年竟见南极出现酸雨,pH值最低只有4.45。这样强酸性的“雨”飘落下来,腐蚀着地面上的万物,特别是对于植物,其影响更是致命的。

2.水污染惨不忍睹

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水源遭到难以逆转的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在我国,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我国七大水系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5.5万米河段中有23.3%的河段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45%的河段鱼虾绝迹,85%的河段不符合人类饮用水标准;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注:劣五类已丧失水功能,甚至不适于灌溉和观赏),176条城市河段监测数据显示,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工业废水排放

湖泊方面,近30年来污染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如滇池,全湖水质低于V类,湖水氮、磷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地下水方面,全国城市供水30%源于地下水,北方城市达89%,近20个城市地下水水质恶化。2005年,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局部地区地下水水质指数严重超标。

海洋方面,各种随意排出的垃圾、漏泄的原油、各种漂浮物以及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引发海洋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

3.土壤污染触目惊心

土壤是各种污染物最终的“宿营地”,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这些污染物还会随着土壤作物的生长和食用而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

我国土壤污染触目惊心。据初步统计,我国至少有2000万公顷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其中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化学用品污染、有机物污染等。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平方千米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导致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铜、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海洋赤潮土壤污染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2006年8月26日中国人大常委会在一份环境检查报告中,以“有水皆污”、“逢雨必酸”、“污染之重,触目惊心”、“不能再拖下去了”等字句来形容污染的严重性。还有光污染、核污染、噪声污染,等等,污染真是时时刻刻存在于任何地方。

照这样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这个地球上找不到一块净土,将不再有一块立足之地,容身之处,人类灭亡也就无可避免了!绿色视野酸雨的发现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分,发现它呈酸性,而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一旦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环境问题甚至灾难。

随着人类活动和对地球的持续破坏,目前生态环境早已失衡,全球的生态环境一直在持续恶化当中。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

仅仅森林、湿地和海洋这三大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中,就无一良好,全部都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并还在不断恶化之中。

森林和植被就像地球的一层保护膜,保护着地球不受伤害。森林和植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大片的森林还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以有效增加地面湿度,调节气候,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地球之肺”。然而现在全球仅存的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能力已经大幅度减弱。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有一半已经消失。森林

这种速度是惊人的,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的话,若干年之后我们的地球上将看不到一棵树!更别说能看到森林中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了。这就像很多年以前的一幅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那么,人类注定就再也不可能有美丽的家园,再也不能得到森林的滋养了。

再看海洋。地球表面有70%是海洋,因而海洋生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更加深刻和广泛。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左右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气的含量,可以说海洋就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如果海水温度发生变化,将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

海洋除对全球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外,科学家还发现,自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人类活动所排放的约5万亿吨的二氧化碳。这暂时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但是也让海洋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全球海水酸化严重。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这也导致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全球变暖进一步加速。海洋生物湿地景观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因此湿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能够分解、净化环境,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因为湿地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脏。

但是,今天的现实却是,“地球之肺”正在被大面积地毁损,地球调节器已经濒临失效。“地球之肾”已经得了“尿毒症”,失去了功能,森林惊惧,海洋发怒,湿地喘气,整个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破坏的直接结果必然是地球将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一味索取的人类,已经将地球也将自己逼到了危险的境地,长此以往,人类必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绿色视野厄尔尼诺的传说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神童”或“圣明之子”。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异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即“厄尔尼诺”潮流。21世纪,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欧洲国家开始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实施殖民统治。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亚非拉美地区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自由的斗争风起云涌,在打破殖民统治后,一批主权国家得以建立。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在独立之后也面临着工农业落后、第三产业几乎空白以及被发达国家剥削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些国家从新生之日起就处于困境之中。

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社会中,想要得到生存与发展,只能致力于发展工业。没有工业现代化,国家就不可能富强,人民也就根本不可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竞正是在这样简单的逻辑之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发展本国的工业体系。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中,由于受制于较低的科技水平,发展中国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上尚无法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很多自然资源只能通过最为原始和简单的方式利用。在能源方面也是同样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率要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就造成能源浪费。业污染

虽然经济规模远逊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却不低于发达国家。

以我们的近邻印度为例,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如今已经是世界软件最大的输出地和贮藏地。近20年来,印度的发展极为迅猛,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但在国家实力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此引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日俱增。

国际组织指出,印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据推测,在2007~2030年间,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增加一倍。

在印度的11亿人口中,有将近2.5亿人口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下,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第三产业、教育等均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工业实现现代化。但这样的建设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以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减排,对于渴求发展的印度来说,是一个沉重但又无法回避的负担。当然中国也面临着和印度相似的问题。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世界6%的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且使绝大多数中国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工业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也会增加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伴随着国力一起提升的,还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中国,主要的电力来源是火力发电,在利用煤炭燃烧换取电能的同时,大量的温室气体也被排放到大气层;在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中,煤炭等化石燃料仍然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受制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中国对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较低,而相应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很高;在农业生产方面,无论是动物的甲烷排放、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还是由于农作物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动物废弃物管理过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等,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存在着数量惊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现象。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但我们必须看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现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排放。而如果不加区别地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质上就等于剥夺国家最基本的发展权利。

除了中国、印度外,巴西、古巴甚至俄罗斯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要想使本国人民过上哪怕只是温饱的生活,就需要发展工业实力,而这就意味着温室气体的排放。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我们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回到原始人的生活,正如我们同样不能要求发达国家的人们抛弃现有的生活条件回到牛耕马车的时代一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平等主体的人,都应当平等地享受这个时代给予人类的文明与创造。忽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排放历史,不加区别地以减排为由任意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这本质上是殖民政策在新世纪的延续。发展中国家当然应当履行自身对环境与减排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为了不加重温室效应而使本国的人民受苦,因为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制造、排放温室气体时,发达国家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却有另外一番风景。

发达国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发达国家更为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尤为关键的是,以高科技、现代工业为基础所营造的发达国家人民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水平的背后,实际是建立在温室气体巨量排放的基础上。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中国家是为了生存,不得已排放出二氧化碳,发达国家则是为了保证生活的品质,需要排放出二氧化碳。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领域,都毫无疑问地占据着老大的地位。而支持这一庞大文明的,则是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占据世界首位、约占全球排放总量23%、人均20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有约1600万辆汽车,普通人以车作为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而富人则以购买名车来炫耀财富与品位,仅仅是这些车辆所排出的温室气体,总数就已经相当惊人。

对于自身如此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却似乎从未表现出任何愧疚。无论是对待《京都议定书》的态度还是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自身的减排义务。美国,这个向来自命世界第一,从来都标榜正义、民主、自由和博爱为自己使命的国家,破天荒地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放弃了自己的世界领袖地位。业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不只是美国,发达国家的民众都在享受着优雅、高品质的生活,但这些生活却是建立在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过量温室气体的基础上。我们当然不希望降低发达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发达国家应当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第二节绿色低碳,新生活的首选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全球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等问题使人类不得不开始反思自身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各国政府也纷纷行动起来,逐渐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了一系列严格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公众条约,我国政府更树立起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积极推动实施节能减排工作,并在2009年12月7日~18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庄重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会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到40%~45%。现在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履行着自己的庄严承诺,履行着中国对地球母亲的责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即便这样,节能减排、拯救地球,绝对不仅仅是政府环境部门的事,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地球上的资源,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时无刻地向地球制造着废物,也排放着温室气体。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对保护地球家园负有责任,我们必须做出努力,从我做起,一起低碳生活。保护地球家园

什么是低碳生活呢?所谓的“低碳生活”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避免奢侈浪费,也就是一种低能量、低能耗、低消费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并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对自然负责的态度,是每一位公民稍微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能做到的。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低碳生活就是放弃现在便捷的现代化生活,彻底改变原来的生活节奏,重新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活的品质,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低碳生活主张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尽可能地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会释放二氧化碳的能源。拿家用电器来说,电器的正常运行就是靠电能。在我国,60%的发电厂都是靠火力发电的,会消耗大量的碳,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节电就是一种低碳的方式。电器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含碳量高的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乘电梯,低碳生活倡导的并不是要求大家不坐电梯,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少使用电梯,多走楼梯,这样既减少碳排放,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低碳生活既顺应了现代环保生活的趋势潮流,又有利于放缓全球环境恶化的速度,在资源日趋紧张、气候逐渐恶化的今天,绿色环保、降低能耗的低碳生活势在必行。

就从我们开始一种全新而时尚的新生活——低碳生活吧!绿色视野由于气候变化,过敏性疾病激增查阅医疗保险机构的环境诱发性疾病的年度治疗人员趋势,不难得出:遗传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环境诱发性疾病,自2002年以来正在逐年增加。毫无疑问,环境变化是各种疾病激增的重要诱因之一。而在众多变化之中,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住宅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汽车数量增加的关联性相对较高。比如,温度升高,促进了生成花粉的树木和各种花草的生长,进而导致花粉的生成和扩散能力增加,自然的,悬浮在空气中的花粉数量也随之增加,直接结果就是诱发更多人呼吸道黏膜的过敏反应。除此之外,蜜蜂等昆虫的繁殖也旺盛起来,蜂毒过敏等昆虫过敏性疾病也随之逐渐增加。倡导低碳,还地球清凉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温室气体等等,这些无不冲击着我们的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境地。你知道我们面临的敌人是什么吗?我们又应该倡导什么样的低碳生活呢?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俗称大气保温效应。大气可以让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可是地表所散发出的长波热辐射却会被大气吸收,如此一来,地表与低层大气的温度就会升高,因为这一原理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极其相似,因此得名温室效应。倡导低碳出行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多,从而导致温室效应也进一步加剧,如今已引起了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

全球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发的。同时全球变暖的后果十分严重,它会让冰川与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从而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这样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很大威胁。(1)全球变暖会让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许多小岛甚至会无影无踪,比如马尔代夫。(2)气温升高,南极与北极的冰雪融化,从而导致企鹅与北极熊逐渐灭绝,同时海平面上升还会造成海岸的生态群丧失,给海岸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灾难。(3)造成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比如厄尔尼诺现象、洪涝、台风、干旱等。(4)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被冰封于十几万年前的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通过一些极端天气扩散使病情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既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又会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它们可以让地球表面变得更暖。其中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仅为0.03%,但它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却高达55%。所以,二氧化碳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保护环境、呵护家园的重要方式。

下面介绍一下“低碳生活”中所涉及的词汇,以便在生活中我们能更好地践行环保,保护身边的环境。(1)低碳,意思就是排放较低量的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地球臭氧层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世界气候也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为此,世界各国开始协同商议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于是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提出了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而后经过一系列变化,《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法律法规的方式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标志着低碳进入了一个新篇章。

其实低碳的内涵很广,它包括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文化等,不过核心内容为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2)碳排放,其实就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因为温室气体中最为主要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所以用“碳”来代表也并不为过,而且还利于广大民众去了解“二氧化碳排放”。目前,我国的减排目标为: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美国的减排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韩国的减排目标为:在未来的10年内,要让2020年的碳排放量比正常水平降低30%……(3)碳足迹,来源于英文单词“carbon footprint”,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与能源意识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通俗一点的比喻就是:一个人驾车从自家到朋友家,途中就留下了碳足迹。(4)碳计算器可以计算出“碳足迹”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而且折合成树木,简单明了地告知自

己需要通过种几棵树,来为地球减少负担。碳足迹计算器(5)碳中和,又名碳补偿,通俗地讲就是计算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总量,然后折合成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经济成本,再付款给一些相关环保组织或机构,让它们通过种树或其他环保形式来抵消这部分二氧化碳。

目前,全世界拥有“碳中和”这样资质的环保机构还较少,在我国还没有相应的环保组织。但无论如何,气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向任何地区有这样资质的环保机构购买所需温室气体排放的额度,来为“低碳革命”出一份力。时刻关注“碳足迹”

每个人都会在这个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蛛丝马迹”,就像走路的时候会留下脚印,触摸的时候会留下指纹一样,人们总在不经意间留下自己的痕迹。所以就在每一次的呼吸间,我们也留下了自己的“碳足迹”。

在我们正常的生活中,都会释放二氧化碳,比如烧火做饭、交通通行、取暖供热等,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就像人类走路时会留下足迹一样,每个人在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中也会留下痕迹,形象地称为“碳足迹”,这就是个人或集体的“碳消耗量”。这里的碳就是木材、石油、天然气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能源材料。“碳”消耗越多,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也就释放越多。烧火做饭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我们吐出的废气二氧化碳就是直接排碳,我们不经意打嗝也会排出温室气体。

我们的日常消费中,也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例如,用电是间接排碳,背后是消耗了煤炭;开车,背后是消耗了石油;吃肉,背后是动物消耗了大量的生产氧气的植物,而这些动物本身又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为了减少碳排放,我们有责任转变各种“高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

一个人的碳足迹,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坐飞机也会排放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碳排放,从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我们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碳耗用得越多,二氧化碳也制造得也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碳计算相当复杂,根据不同的个人会有不同的变数,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经济建设、乘汽车、飞机、铁路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所有消耗品。

事实上,温室气体并不仅仅包括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合物、全氟和氯氟烃等。鉴于此,美国多数碳足迹计算包括所有适用的气体,因为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温室效应与地球变暖。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计算个人的碳足迹,计算一个家庭的碳足迹,也可以单独计算一次旅行的碳足迹,还可以单独计算食品的碳足迹……

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碳排放,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以及部分有远见企业的足够重视。2007年6月20日,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在官方网站发布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让公众可以随时在上网的时候计算自己每天向外界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计算器将“公众消费-碳排放-碳补偿”的生态链直观呈现出来,并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该种多少棵树来进行“碳补偿”。其核心理念是转变各种“高碳”生活模式,倡导“低碳低能耗”的生活。

基本公式(二氧化碳排放量:M,单位:千克):①家居用电的M=耗电度数×0.785;②开车的M=油耗升数×0.27;③乘坐飞机的M:短途旅行为200千米以内的M=千米数×0.275;中途旅行为200~1000千米的M=55+0.105×(千米数-200);长途旅行为1000千米以上的M=千米数×0.139。

例如: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三棵树来抵消;如果你家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一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三棵树……汽车尾气排放也含有二氧化碳

如果不采用种树补偿的方式,则可以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标准,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补偿10美元(约合人民币60元)。用这部分钱去请别人帮忙植树。“碳足迹”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生命周期评估法;第二种是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燃料排放量来计算。以汽车“碳足迹”为例。第一种方法可以估计所有的碳排放量,从汽车的制造(包括制造汽车所用的金属、塑料、玻璃)、开车和保养的过程中碳排放量。第二种方法则只计算制造、驾驶时所消耗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

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对每一项进行测量,只是它不仅针对二氧化碳,还包括其他温室气体——臭氧、六氟化硫、甲烷、氢氟碳化合物、氯氟烃等。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计算过程,不同的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变数,比如衣食住行,所在国家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等。

虽然过去的我们很多活动都产生了“碳足迹”,但是只要明白自己所产生“碳足迹”的来龙去脉,就总可以想到一些方法来减少“碳足迹”。用行动改变身边的人“低碳革命”,我先行!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自己能有个健康的体魄,有个更好的明天,我们要加强低碳意识,注重每一个习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行动改变生活以及身边的人。

1.鼓励你所认识的人,继续坚持低碳生活

为了让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改观,我们需要很多人加入到减排行动。想象一下吧,如果每个参与这项行动的家庭成功地影响五家并参与进来,每家减少排放约2270千克的二氧化碳,这个圈子不断继续下去……你可以把想法告诉自己的父母,并寻求他们的支持,可想而知,由此发展下去,在相对较短的一个时期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渐减少。该行动有助于将这个设想变成现实。生活低碳

二氧化碳减排具体行动:

浏览一下你的地址簿或邮箱收件人清单,找出可能愿意参与减排二氧化碳的同学。其实,如果给他们机会,很多人还是愿意做一些有意义的好事。你所联系到的人可能包括家人、朋友、邻居、同学等,另外还有父母社交圈子里其他一些人以及你所在的社区人员等。

确定你要采用的方法。亲自上门最好,其次就是电话联络。如果想联络到更多的人,以个人名义发邮件然后电话联系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可以考虑注册加入一些组织或网站,他们可以帮你发布信息给他们的成员。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告诉对方你为什么参与这样的行动,你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你为什么邀请他们也加入。尽可能以个人身份和他们交流。对于那些不愿加入的人,依然要保持你的榜样作用,相信他们通过对你的观察将来也会加入这一行列的。

如果你是以小组的形式活动,那么可以让人们来参加由你所在小组举办的信息会议,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会议上劝说他们也建立一个小组,这样就可以将大家联系在一起。

可以打个电话或者写封邮件来支持一下参与的人。问一问他们是如何采取行动的,是否需要你的帮助。这样的支持很有可能把他们单纯的想法转化为行动。

想将这项行动更进一步的话,可以考虑在你的社区创办一个“全球变暖咖啡吧”。这样,社区的成员会踊跃发表自己关于全球变暖的看法,然后借助于“二氧化碳低排放小组”将他们的想法转变为实际行动。小排量汽车

2.鼓舞家人每月少开一天车

全国许多城市设置了无车日。每到这一天,那里的交通状况都会大大改善,就连空气也都会比平常清新许多。假如每个有车的人每月少开一天车,每次节约3~4升油,每辆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

3.倡导家人及朋友选购小排量汽车

大排量的汽车,动力强劲,启动速度快,很受年轻人的青睐。殊不知,大排量汽车的这些优势在拥堵的城市里很少能发挥明显的作用,而能量消耗却一点儿都不少。汽车耗油量通常随排气量的上升而增加,相同距离不同排量汽车的耗油量不同,排气量为1.3升的车与2.0升的车相比,每年可节油29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7千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