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美元: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2:38:11

点击下载

作者:刘澄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挑战美元: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

挑战美元: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试读:

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腾飞,美国金融业开始崛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携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助金融业逐渐取得并强化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金融霸权地位的确立强化了美国经济霸权。金融霸权在为美国赚取巨额利益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在全球的影响力,成为美国综合霸权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如何破解美国金融霸权,以及中国面对美国霸权该如何有效维护自身金融安全,成为近年来经济理论界、金融实务界、政府决策者,以及社会大众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由于美国金融霸权涉及货币制度、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与金融管理等诸多专业知识,尽管目前从不同角度解剖美国金融霸权的书籍比较多,但把美国金融霸权的来龙去脉解释明白的书还是比较稀缺的,为此,本书以金融霸权作为观察和分析的对象,对围绕金融霸权所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了给读者呈现一个立体、深刻的美国金融霸权全貌,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既要从宏观上对美国金融霸权进行总体描述,又要从微观上对美国金融霸权实际运作机理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鉴于此,本书尝试从美国金融霸权的表征出发,在深入探讨美国金融霸权成长历程的基础上,从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角度解析美国金融霸权,从中找到美国金融长盛不衰的秘密。

读者阅读本书既可以了解美国金融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全面了解美国金融微观主体的竞争力来源及在确保金融霸权中扮演何种角色。

本书语言通俗,史料翔实,适合金融从业人员、研究学者、政府金融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及关心中国金融发展的人士阅读。

为了增强可读性和知识性,本书在体例设计、内容取舍、行文方式等方面都试图突出实用性、全面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本书,本书精心选择解析对象,通过大量翔实的事例分析美国金融霸权建立、发展的全过程,以便读者快速掌握金融霸权的精髓,并引导读者思考打破美国金融霸权的途径和策略,从而有效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刘澄教授设计全书大纲并重点创作最终润色定稿。在此也特别感谢王未卿、杨成义、张玲、田力、武鹏、张静波、张文娟、张晨等人对本书的大力帮助。第一篇宏观透视美国金融的成败逻辑

货币是资金的载体,是经济的命脉,是一切金融现象的起源与核心。对于货币的重要性,基辛格这样论述:“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在美国金融霸权的诸要素中,美元在全球货币中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提起今日的美元,几乎地球上没有哪个国家不知道。那一张黄绿色的小纸片,让人又爱又恨。就连恨不得与美国老死不相往来的朝鲜和伊朗,看到这样的黄绿色小纸片,都会上前踹上两脚,然后再捡起来,抹干净了揣兜里。第一章拆解金融霸权

作为“冷战”后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经济实力。自从1890年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一以来,美国已经稳坐世界霸主地位一百多年了。透过分析美国霸权的成长历程,可以探知其崛起的秘密,总结其衰退的经验,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参考。

追溯霸权之源“霸权”在中西方的差异

西方的“霸权”通常是个中性词,不含贬义,最常用的单词是“Hegemony”,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的Hegemon,本意是“首领”(Chief)、“领导者”(Leader)、“统治者”(Ruler)。

在中文中,一般把“霸权”看作贬义词,指在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强权,是专横霸道、以强凌弱的做法。

霸权在国际关系中,更多地用来表示处于优势地位的主导国家推行的支配性政策,体现的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控制权或操纵权。

霸权的魅力在于,霸权国家占有一种全面的、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一旦取得了这种霸权地位,就意味着获得了控制他国的能力,有权制定竞争规则,有权执行竞争规则,并保留对挑战规则的行为予以惩处的权力。正是因为这种诱惑,吸引无数强国加入争霸的行列。

学界对霸权的理解

对于如何认识霸权,特别是经济霸权,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主流观点是反对霸权,尤其是反对滥用霸权地位,肆意践踏国际秩序;非主流的观点则对霸权持肯定态度。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霸权的研究有三个主流观点:一是新葛兰西学派的霸权与跨国阶级关系研究;二是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理论;三是以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罗伯特?吉尔平和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

新葛兰西主义没有把霸权看作占有优势的“国家实体”,而是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能够控制其他团体的集团或者阶级。新葛兰西学派着重解释一个统治阶级通过主导意识形态来统治其他阶级的过程,并且认为霸权是少数的资本家阶级对大多数工人阶级实行的统治。

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和发展。有一个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均凌驾于各国之上、拥有压倒一切支配力量的霸权国家,体系才能稳定,一旦这样的霸权国家消失,国际体系就会动荡不安。

霸权稳定论关注的是霸权国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最早在1973年由金德尔伯格提出。霸权稳定论认为,自由国际经济需要一个能致力于自由经济原则的霸权国,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霸权能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丧失霸权将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霸权能否持久

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之一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个国家不会长期保持霸权。就这一观点,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霸权必然衰退的原理。

首先,他对市场机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霸权的基础是霸主国拥有颠覆一切的军事和科技实力,但是衡量一国实力的强弱,既不在于生产力大小,也不在于是否拥有资源,而在于国家对经济的自我调剂和对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的适应能力。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国家能否永久保持这种创新和适应能力。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激烈的竞争早已改变了各国的经济力量,竞争优势也会随之变化,优势不会永久保持在一个国家。重新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必然会再次划分政治权力,那么,原来的霸主就会面临后起之秀的挑战。这种挑战通常会以战争的形式来决定胜负。资本主义问世以来,首先是法国向英国发起争夺霸权的战争,之后是德国向英国发起霸权挑战。虽然这两次挑战均未成功,但后起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彻底颠覆了英国的霸权。就像吉尔平所说:“市场力量的解放改变了政治格局,破坏了霸权,开创了全世界最终必须适应的新的政治环境。”如此来说,霸权的更替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吉尔平认为在经济发展中,霸权国家有日趋衰弱的趋势。为了稳固霸权地位,霸权国家要不断供应公共商品,那么,霸权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产品剩余就会越来越少。最终,霸权国家无力承担这一消费只能放弃霸权,被迫让其他后起之秀脱颖而出。

最后,频繁的“搭便车”现象导致霸权国家的衰落。因为长期存在搭便车者,所以霸权国家通常要为维持公共商品的正常供应而支付远远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成本。长此以往,霸权国便对“搭便车者”产生了不满情绪。其实,霸权国的不满也在情理之中。搭便车者在经济上加重了霸权国承担公共商品成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霸权国在心理上对其感到失望。这样使霸权国逐渐减弱了维护自由经济体制的动力和意志。

经济霸权的金融化

解构金融霸权

金融霸权是指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一切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取得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推行,从而获得对其他国家的霸权利润。

从这个定义上讲,金融霸权特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范围内行使霸权;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并不存在金融霸权。

美国前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写到了西方社会应注意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有3个与金融领域密切相关。这3个战略要点分别是:“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全部硬通货”“掌握国际资本市场”。可见,霸权国家获取金融霸权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学术界对金融霸权又有哪些理论解析呢?

金融霸权理论源自金融控制理论,大致由金融资本理论、银行霸权理论,发展到金融霸权理论。

金融资本理论

20世纪初,鲁道夫?希法亭提出金融资本理论,认为公司股权的分散化使得银行持有较大比例的股票便可以取得对公司的控制。为了保证大量贷款的安全回收,银行控制企业也十分必要。在当时,美国银行中的几个大银团控制了美国的铁路、石油、化工等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这些美国银行的控制力主要来源于持有相对较多的公司股票。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可以通过派驻董事或管理人员、控制股东大会的选举结果等手段实施有效影响。

金融霸权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实行了放松管制的金融改革,资本市场获得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渐渐下降,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日渐增强。在这样的金融格局之下,单纯立足于银行的作用来分析金融对经济的控制已经远远不够了。于是,立足于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考察,结合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金融霸权理论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末,学术界提出银行霸权理论。该理论认为,自二战以来,银行对企业的控制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以间接的方式有所加强,即银行通过资本流动,为企业活动设置各种金融参数(如利率、负债比率等),以此影响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实现对企业的间接控制。

从金融资本理论到银行霸权理论,银行业想控制企业的目的是不变的,不同的只是方式由直接控制演变为间接控制。

霸权稳定理论

金德尔伯格提出国际最后贷款人理论,认为当货币体系处于慌乱中时,世界经济稳定需要一个稳定器,提供流动性的再贴现机制。这也许就是霸权稳定论的雏形。

后来,罗伯特?吉尔平提出了霸权稳定论。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自由经济体制、公共商品、经济剩余是吉尔平霸权稳定论的三大要素。某个国家是否要革新或稳定某种国际体系,并不只出于国家军事力量增长的需要,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经济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

金融霸权国的前提

金融霸权国要想发挥资本优势,获取更大利益,从本质上就要打破一切妨碍资本流动的障碍,促使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自由而高效率地流动。这样才能为其通过操纵资本获利创造机会。

金融自由化

开放的金融市场、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及操纵别国金融市场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霸权国家实现剥削和侵略的充分条件。金融的全球化与自由化是霸权国家实现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鼓吹资金自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都在极力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进程。

对利益的追逐

金融霸权国不仅要有超强的经济金融实力,还要有从霸权中获益的强烈动因,这是推行金融霸权的重要前提。

金融霸权国的责任

金融霸权国家存在的意义在于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是存在金融霸权的内在需要。金融霸权国主要承担如下两种重要责任。

制定国际金融规则

制定并执行国际金融规则是金融霸权国的主要责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国有义务维持国际金融稳定。

控制世界经济危机

当发生金融危机时,金融霸权国要凭借自身的实力,联合其他主要国家,对危机发生国提供救济,防止危机蔓延,保护金融体系不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是确保霸权国地位的重要前提。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为了使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运转起来,美国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保持美元和其他货币的合理汇价。如果美国这一霸权国不愿意承担领导责任并维持体系纪律,任何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都不会发生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脱离了黄金的束缚,美国在金融领域逐渐减少了自身承担的责任。即使如此,各国经济仍非常显著地受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一旦发生危机,美国还要按惯例承担维护经济稳定的责任,尽管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金融霸权国的收益

与以往争夺土地、资源、贸易的霸权有很大不同,金融霸权是一种新型霸权,形式更为隐蔽,利益更为巨大,持续时间更为长久,取得金融霸权对霸权国家也更有吸引力。自从诞生经济霸权国以来,这些国家都会谋求金融霸权。

取得金融霸权的国家可以获取巨额收益,最主要的收益就是经济利益。金融霸权国通过控制资本流向、抢占投资领域、投资资产负债业务、引导舆论导向等手段获取利润。其中,金融霸权国还会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收益。

货币发行收入

金融霸权国利用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权地位,获取货币发行收入,即铸币税。“铸币税”是指政府发行货币后所得的净利润,也就是说,发行货币的面值与货币本身成本之间的差额。

金融投资收入

金融霸权国通过强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方式,获得自由进入别国金融市场的机会,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操纵金融市场,获得高额投资或投机收入。

政策收益

金融霸权国的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可以解除霸权国财政限制,扩大自身发挥经济政策的空间。当一般国家出现经常账户逆差时,必须要忍痛调整国内经济政策,金融霸权国则可以通过印刷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维持国民经济平衡。

同时,金融霸权国利用掌控国际货币体系的机会,强制推行有利于本国经济的货币和经济政策,使自身凌驾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之上,便于本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获取超额的制度利润。

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供应者,美国可以通过对外援助、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和贷款的形式,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形成经济从属关系。因此,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更加依赖美国。同时,利用掌控国际规则的特权,美国还可以削弱潜在的国际竞争对手。

金融霸权的形式

货币霸权

货币霸权是指霸权国利用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权地位,从别国获得巨大利益。在美元还没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时候,英镑曾是各国贸易与外汇结算的主要货币。

增发货币一般会带来通货膨胀,但货币霸权国凭借货币发行国地位,增发的货币大部分流向国外,用于满足进口需求,本国不会由于货币的过度发行而引发通货膨胀。

由于霸权国掌控了国际金融市场,更便于推行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如美国通过发行美元,可以用其购买外国生产的商品、劳务用于本国的消费,而其付出的是几乎没有成本的本国货币,这样也使美元的实用市场进一步扩大。为了防止货币的投机性和操纵性攻击,各国中央银行倾向持有越来越多的美元,从而为美国带来了用之不竭的铸币税收益,这也是美国迟迟不愿放弃金融霸权的主要原因。

为了迫使日本在汽车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美国曾在1995年以前使美元兑日元汇率贬值至历史最低点。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维持其泡沫经济的繁荣,不顾亚洲金融危机死灰复燃的可能,不顾在危机中坚持不贬值的中国所承受的压力,美国采用了提升美元汇率的政策。当欧元对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构成挑战时,美国利用科索沃危机打压欧元,使欧元问世之初即对美元的汇率疲软不堪。

金融机构霸权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只是银行业静态掌握着社会资金的存量,而支付手段职能使银行业可以动态控制社会资金的流量与流向。发达国家要想实现其金融霸权,必须借助拥有霸主地位的金融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的声势浩大的并购活动,就是有关国家争夺金融霸权的生动案例。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于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提高本国银行国际竞争力和争夺全球金融霸主地位的考量,鼓励银行并购,组建超级银行集团。如美国银行业并购就是为了打破国际银行业由日本和欧洲称霸的格局,增强美国银行霸主地位,为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争夺全球金融版图。而后来德、法两国银行业的大并购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举措。

操纵国际经济金融组织

金融霸权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经济金融重要机构,对各国经济运行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金融机构,从成立之日起便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控制,成为帮助西方国家实现金融霸权的得力工具。

控制国际资本流向

金融霸权国控制着大量的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的获利机会,操纵资本流向对自己有利的国家和地区。资本流入并不是为了帮助流入国发展经济,而是金融霸权国凭借金融霸权的资金和金融操纵的技术优势,抢夺资本流入国家经济成长的果实。

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

霸权国总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控制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危机低价收购他国的金融机构是金融霸权国家获取收益的又一渠道。

当金融霸权国炮制出金融危机后,再杀一个“回马枪”,以低价收购金融机构。而这时后者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任金融霸权国宰割。

以美国为例,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期,置各国向IMF求援于不顾,趁各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大批倒闭之际,大肆低价收购他国金融机构,从而在东南亚市场与日本争夺金融机构的主导权。

金融霸权的作用

金融霸权既具有专权、利己的特征,同时具有稳定金融秩序的功能。金融霸权维持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

金融霸权国的资产和利益遍布全球,其收益取决于金融稳定的现状。一旦金融秩序不稳定,金融霸权国的收益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威胁资产安全。因此,金融霸权国主观上有意愿保持国际金融秩序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以及国际贸易的繁荣。

英国曾是盛极一时的金融帝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做了近百年的霸主。20世纪初,英国1/4的国民财富用于投资外国,这笔财富相当于西方国家总投资的1/2,霸主英国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因为英国海外投资金额巨大,所以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对英国影响巨大。因此,英国会主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以此来保全自己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元气大伤。1945年,英国的海外投资不到战前的1/3。巨大的经济危机无法支撑英国继续维护霸主地位,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必然。

从英国的崛起与衰落可以看出,金融霸权国有主动维护金融稳定的动机,金融霸权国会动用一切力量维持金融的稳定运行,制止可能威胁金融霸权地位的行为。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想通过恢复金本位来挑战霸权,但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即便是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也因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而名存实亡。

金融霸权国的主要责任包括制订并执行国际经济竞争规则、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解除经济危机。一旦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霸权国家有责任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承担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义务,金融霸权国要充当最后贷款者的角色,控制危机的蔓延,并加强与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协调,共同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霸权的作用还体现在导致国际经济金融化。经济金融化是指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信贷金融业在经济体中的比重上升,并对其经济、政治影响巨大。美国金融霸权的巨大利益,吸引美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入金融机构,导致美国经济日益金融化。美国榜样的力量,也在诱导各国经济的金融化。

金融化最显著的领域就是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化。正是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化,即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导致了美国金融部门爆炸性的增长。无限膨胀的次贷危机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拖入深渊。

虽然金融霸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避免了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但那是以他国经济受到打压和限制为代价的结果。因此,我们要警惕并反对金融霸权。

美国金融霸权初长成

现在的全球环境并不允许美国资本家随心所欲地发动战争,因此,更加隐秘与巧妙的金融掠夺伎俩应运而生,成为美国金融资本家掠夺世界财富、美国政府稳固金融霸权和称霸全球的极具杀伤力的尖端“武器”。

美国的力量之源

在当今世界,能够有能力和资格充当金融霸权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在中心位置,其他发达国家则处于核心的外围。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被动地接受中心国家所制定的规则和强加的剥削。

美元霸权、国际组织强权和华尔街模式,是美国金融霸权最直观的表现。其中,美国金融机构具备超强的实力,为美国推行金融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地兴风作浪。他们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趁其他国家开放金融市场之际,以绝对优势,通过金融投机,恶意攻击他国金融市场,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多次引发他国的金融危机,进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命脉,最终达到推行美国金融霸权、控制发展中国家金融主权的目的。例如,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就是美国金融机构主导的资本流动危机。

金融霸权的迷人诱惑

如果能拥有世界金融霸权,对于美国来说将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收益。

金融霸权使美国决定着世界的金融体系

世界金融霸权的核心是世界金融规则的决定权。有了世界金融规则的决定权,使得美国资本在和其他国家资本竞争时,既是参赛选手,同时也是比赛的裁判。这样就使美国资本战无不胜。

美联储可以随意发行美元,而随意发行美元必然导致美元价值不稳定,这严重损害了其他持有美元国家的利益,但其他国家也无能为力;只有美国可以随意操纵汇率,其他国家却不能这样操作,否则,美国就要指责该国进行汇率操纵。形象地说:美国可以放火,他国不许点灯。

在美国拥有世界金融规则决定权的条件下,美国没有阴谋,只有阳谋。美国可以随意修改世界金融规则,然后要求其他国家遵守。美国为了控制联合国下属的世界金融机构,不惜动用所掌控的规则制定权,多次修改规则。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虽然一般由欧洲人担任总裁,但美国才是最大的股东,具有17.69%的投票份额(中国仅占6.19%)。美国为了保证自己无可辩驳的1票否决权,在1976年第二次修订《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时,将特别多数票制度由70%改为85%,也就是说重大决策必须要得到85%的多数票的通过。因此,只要美国说不,任何决议都很难通过。

金融霸权提升了美国的产业竞争力

依托金融霸权,美国培育了极具竞争力的金融产业和资本市场,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顶端,获得了最为丰厚的利润。通过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和资源配置,美国激励了本国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创新产业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又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金融优势。这种互相促进的典型案例就是华尔街和硅谷。

为美国赚取巨额利益

美国金融霸权从形成之日就毫不掩饰地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更疯狂地攫取他国利益。主要表现在美元霸权和投机收益两个方面。

美元霸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取得了与黄金同等地位,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美元的霸权地位也随之产生。

美元霸权是美国借助各国央行统治全球经济、获取全球资源财富的主要手段。

美元霸权,实质是美国掌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发行权,其他国家的货币被迫依附于美元,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样的货币体系构造,便于美国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货币政策。

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可获取大量的铸币税。因此,美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有了大量的境外持币者资源。到现在为止,美元仍是无可替代的国际货币。这种特殊的经济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每年的铸币税收入占本国GDP的0.2%,日元和欧元只能在有限的地域充当这种角色。

一旦某国将美元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对美元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在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中,交易各方大多用美元,不用美元就很难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也就无法从国际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的物品,并且由于储备和结算的增长,对美元需求旺盛。转换路径或改变依赖成本很高,无法轻易放弃。这种路径依赖部分抵消了美国经济实力下降对美元霸权的不利影响,延缓了美元霸权衰落的速度,可以确保美元即使实力下降,也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收获货币发行收益。正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抱怨:“美元垄断的利润太大了。”

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通过发行美元来达到举债目的,却不必对等地偿还它们。在必要时,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贬值来减轻外债负担,同时又达到了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目的。

因此,既然可以躺在美元霸权上赚钱,美国就不必过分担忧贸易逆差,更缺乏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的主动性。这种无忧伤的逆差实际就是美元霸权所独有的特权。美元霸权就是赤裸裸地对美元持有者的掠夺,让本已悬殊的财富差距更大。

如果美国发生经常账户赤字,美国政府则会加大美元印刷量来填补赤字,巧妙地将通货膨胀的危险嫁接到其他国家身上。因此,美国避免了信贷紧缩和信心崩溃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将损失通过变化货币政策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令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而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美元霸权,让美元成为掠夺工具,它的主导者美国可以将自己拖欠的债务轻松勾销。这是一种明火执仗地掠夺他国财富的强盗行为。让货币代替枪炮成为掠夺的主角,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又反映了掠夺的隐蔽性。

可惜,直到目前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制止这种美国强盗行为,甚至很多国家民众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剥削的事实,还习惯性地患上美元虚幻症,特别喜欢持有美元的感觉和美元所带来的财富幻觉。民众从麻木不仁和被欺骗的状态下觉醒,才是打破金融霸权的基础和前提。

金融霸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而言是一场噩梦。但愿中国能及早觉醒,率先擦亮眼睛,认清金融霸权的本质和危害,成为打破金融霸权的急先锋和主力军。

攫取投机收益

20世纪以来,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资本表现出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在世界各地流动,成为推进美国金融霸权的急先锋。

美国金融资本不仅有实力操控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可以通过调动数额惊人的国际资本,操纵汇率、利率、股价、债券价格和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等方式来获取暴利,并通过资本流动人为制造泡沫经济,并伺机摧毁泡沫经济,支配弱小国家的经济活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将大量资金流向亚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但是这些资本越来越表现出短期化和证券化的特征。如亚洲五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平均每年获得的580亿美元外国私人贷款中,2/3是1年期以内的贷款。很明显,这些资本的流动并不是为了寻找真正的生产投资机会,不是为了创造较高的投资收益,而是通过金融投机,获取暴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金融霸权已将重心逐渐东移。

美国是对冲基金投机冲击行为的“大本营”,在美国金融霸权的庇护下,美国金融资本家利用对冲基金的投机冲击行为肆意在不设防的国家和地区进行金融掠夺,获取超额利润后,美国或者出面收拾残局,或者置之不理,在受害国家或地区的惨痛之中进一步增强了霸权力度。对冲基金投机冲击的金融掠夺行为成了美国金融资本家掠夺世界财富、美国政府稳固金融霸权和称霸全球的极具杀伤力的尖端“武器”。

很显然,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是美国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作用的结果。东南亚国家越来越开放的投资环境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土壤,资本的无序流入造成了当地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逐渐恶化的通货膨胀,东南亚各国不得不提高利率。因此,更使得国际投机资本对东南亚市场求贤若渴,从而让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膨胀性后果。起初的投机资本会使这些国家兴奋不已,但短期内根本无法完成产业升级,所以投机资本便挺进了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巨额的投机资本流入使本币不断升值,从而造成了经常账户逆差。在投机商觉得时机成熟时,便“无意”地造成了经济泡沫,导致本币的过度贬值。结果,投机者满载而归,东南亚国家却“破产”了。

深刻影响世界经济

在现今的国际经济形势之下,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使其更加依赖金融霸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金融侵略也比以往任何时期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都更深远。

推行金融自由化

素来有世界经济“火车头”之称的美国,几十年来一直牵引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周期的“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几个阶段也由美国的经济周期决定。美国经济高涨时,需求旺盛,对全球贸易都是极大地促进,尤其是依靠对美贸易国家的经济成长的动力。美国的金融繁荣,创造出各种投资品种,促进了全球的投资,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在美国金融资本家眼中,世界完全是一个大赌场,他们是赌场的常胜将军。由于他们具有多年的金融文化优势,凭借独掌美元这个世界货币的印刷机,拥有无限的筹码在手,顶级经验技术在手,规则制定权在手,豪赌之前就已胜券在握。放眼全球,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遥遥无期,能够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单个或联合体尚未出现(欧盟正在努力),美国金融资本家要确保美国至高无上的霸主地位,只要开动国家机器,鼓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在全球散布“美妙的全球化”烟幕弹,推行金融自由化,打造不设防的全球金融体系,待各国金融大门打开之后,美国金融资本家就可以为所欲为,达到掠夺他国财富的目的。

为达到推进金融自由化的目的,美国政府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导向。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金融压抑”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有步骤地放松管制。

另一方面是政策上的积极推动。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美国历届政府都把在全球推行自由化作为对外政策的中心,宣扬金融开放对当事国最有利,要求开放市场,并纳入经济援助主要条件。

1985年美国乘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之际提出的“贝克计划”,要求拉美债务国实行经济全面私有化,以此作为进行债务谈判的条件。1989年美国政府提出“布雷迪计划”,承诺减免拉美债务国所欠的债务本金,但前提条件是拉美债务国要对经济政策做全面的改革。

在美国一系列的金融侵略行为之下,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迅猛加快,金融自由化已成为既定的事实。金融自由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协调和监管全球化。无疑,发达国家是金融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自由化则是把“双刃剑”。金融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利用金融创新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发展中国家金融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受到外来资本的控制,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甚至会加快经济泡沫形成的速度。

传播金融危机

以华尔街为核心的美国资本市场决定着世界资本的流向,美国因此成为全球资源的配置中心。美国的金融跨国公司一直是美国政府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其金融霸权的强有力工具,尤其是对冲基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投机套利活动,更是金融霸权实施扩张、进行资本输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触发金融危机和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重要因素。

这种影响在美国政府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即美元霸权绑架了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市场的开放便利了资金流动,使发展中国家本来就脆弱的金融企业完全暴露在跨国金融企业的无情攻击之下,在国际游资的攻击下,可能诱发金融危机。其中,金融危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

第一种途径,资金流入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有限,金融市场容量有限,巨额资本流入严重冲击了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导致汇率和资本市场失衡,甚至可能导致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外部资本流入造成的。

第二种途径,资金外流的冲击。金融自由化便利了资本流动,随着美元利率的上升,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率差会进一步扩大。在这种差价利益的驱动之下,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会将手中的剩余资本投向美国金融市场,造成国内资金短缺,从而影响到国内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严重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货币危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拉美债务危机便是美元连串变动的结果。

为了控制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必须依赖美国的援助。最后美国在帮助治理危机的旗号下,借助国际金融机构的援助计划,达到进一步控制发展中国家金融主权的目的。

推动世界经济虚拟化

美元霸权所构造的全球经济分工格局使与美元相伴的贸易伙伴国家的货币升值,从而导致美国经济虚拟化,过分依赖美元发行和金融产业的发展。美国制造业地位不断削弱,被迫大量转移到海外低成本国家生产。

首先,我们可以从美国的产业结构来分析,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这一时间段为例,美国实体经济所产生的GDP 占其全部GDP 的比例从61.78%下降到了33.9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体经济——制造业,所占GDP比例也从27%降到了11.7%;与其相反的是虚拟经济产生的GDP所占比例从11.37%升到了20.67%。美国的汽车、钢铁和建筑业这三大支柱产业已被金融、保险与房地产服务业取代。

其次,从产品结果来分析,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美国的核心产品为制造业产品,并通过他们强大的运作模式将产品销到世界各地;如今美国经济的核心则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这些虚拟经济行业,主要靠炒作虚拟资本,以及与其相关的咨询服务行业,如投资顾问、信用评级、会计事务、律师事务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与制造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则江河日下。

最后,从利润角度来分析,美国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虚拟经济带来的收入,而非产品制造业的利润。有数据显示,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众多的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的金融和房地产业务占到了25%~35%的比例。例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该公司全年58亿美元的利润中有86.2%来自该公司经营的信贷和租赁等金融业务,可见,单靠销售汽车所得的利润只占了13.8%。

美国为了保持自己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努力将非金融业务向金融业务转型。这一转型的后果就是经济虚拟化。在美国,实际资本存量已经越来越不重要,倒是股市、债市以及房地产市场越来越决定着美国经济的兴衰。

美元霸权最终造成了美国经济的虚拟化,美国将金融杠杆的作用充分发挥到能存在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也加大了资本源头的投资风险,种种金融杠杆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得美国经济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这一局面也使美国的经济更加脆弱。

竭力打压竞争对手

正因为美元霸权带来的经济利益,美国经济金融政策的核心就是保住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不论是何种制度,还是哪个国家,或是哪种货币,只要威胁到美元,美国就予以无情的打击。为了维护自己的金融霸主地位,美国采取了推广美元计划、操纵利率和汇率等一系列金融措施打压竞争对手。

推广美元计价就是重要手段。由于美国大量印刷美元,所以必然导致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如果长此以往,不但人们会大量抛售美元,同时还会导致世界的经济动荡。美国为了使世界资本都流入本国,除了简单占领该国以外,另一种办法就是让该国资源以美元计价。这样就保证了美元最后又流到美国手中。

20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美国承诺石油输出国可任意提高石油的价格,但前提是石油要继续以美元计价,而且还要用美元购买美国债券。因此,美国人可以用石油出口国买债券的钱来买石油,于是,美国对于高价石油并没有激烈的反应,只是让非美元发行国深受其害。

美国用贬值的美元购买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行业与世界接轨,却没有使资源行业的劳动力与世界接轨,这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收入下降,从而越来越消费不起本国的资源产品,就像发展中国家挖的煤越多,但煤价却越来越贵一样。资源被美国定为国际价格,而劳动力价格却没有国际化,劳动力的收入相较资源价格来说是下降了,于是民生问题由此产生。

操纵利率和汇率是美国打压竞争对手的又一利器。美国借助国家外交力量操纵利率和汇率,使其走势符合美国利益,同时将其他国家扣上“利率和汇率操纵国”的帽子,以达到操纵其他国家经济和货币的目的。比如对于中国巨额的美元储备,美国促使人民币升值,另外授意石油出口国提高石油价格,如此一来就造成中国的美元储备贬值,失去了原有的购买力。

美国还会制造他国的金融危机,以此来操纵利率和汇率。比如美国迫使日本签订的《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这一举动使日本央行不得不降低利率,这使得日本经济日益恶化,最终经济泡沫破裂,给日本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从此,日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与美国无法抗衡了。

美国通过金融封锁、诱导资金外流、操纵原材料价格、鼓励金融自由化等方式瓦解了前苏联的经济。后来的俄罗斯时代,美国则通过私有化计划、金融资本冲击、操纵汇率,影响俄罗斯经济金融改革进程等综合手段,乘机侵占了俄罗斯的巨额财富。普京政府在俄罗斯推行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国家重新控制资源和垄断租金,原因就是看清了金融投机的本质,打中了金融霸权的要害。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华尔街

美国的国土面积约963万平方千米,纽约只占其中的1200多平方千米,但它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曼哈顿是纽约市中心,面积约59.5平方千米,其中不到1平方千米的华尔街是曼哈顿的中心。这条仅500米的街道汇聚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金融企业,甚至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代名词。然而,在金融海啸后的今天,大批投资银行、金融机构相继倒下,华尔街神话能否破灭?美国金融霸权能否延续?

走近华尔街

在纽约市曼哈顿区,有一条从百老汇路到东河的大街道,这就是为人熟知的华尔街。华尔街宽仅11米,全长约500米,“华尔街”的实际意思是“墙街”。这里聚集了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和垄断组织,其中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的总部。像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等大公司的总部也落户在这里。华尔街很早就成了美国资本和投资的大本营。

我们还是先看看华尔街都曾落户了哪些富可敌国的公司吧:

华尔街1号:纽约银行大楼(原欧文信托银行大楼);

华尔街14号:美国信孚银行大楼;

百老汇街8号:纽约证券交易所大楼;

华尔街23号:原摩根大通大楼;

华尔街37号:原美国信托公司,美国大通银行;

华尔街40号:川普大楼,曼哈顿信托银行;

华尔街45号:原多伦多道明银行;

华尔街48号:原纽约银行总部,现改为美国金融博物馆;

华尔街60号:德意志银行大楼,摩根大通大楼;

华尔街63号:原布朗兄弟哈里曼信托大楼;

华尔街111号:花旗银行大楼。

在华尔街上,众多金融机构各有千秋,历史最悠久的是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J.P.摩根等公司,发展最迅速的是花旗、汇丰和美洲银行,资产最多的是欧洲的瑞银集团、瑞士信贷和德意志银行,在证券领域曾拔得头筹的是雷曼兄弟、贝尔斯。

昔日的繁盛并没有一直伴随着华尔街,随着经济的衰退,也只有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总部设在华尔街。其他金融机构先后搬离了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9?11”事件让美国的经济雪上加霜,也彻底改变了华尔街的格局,比如一些金融机构就到新泽西州等地安家落户。

华尔街的故事

故事1:世界金库在哪里?

在华尔街地下25米的地方存放着世界上80多个国家中央银行和国际组织的黄金,这就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金库。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是美联储中最重要的联邦储备银行,是美联储的实际控制者。金库中存放着1万多吨黄金,所以那里到处都是监控,进出人员不允许携带任何物品。

美联储按照与黄金挂钩的比例投放美元,各国被迫接受美元作为通用货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核心的金融机构就是美联储,它控制着美元的发放量。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正式解体,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强势地位已经确立,以纽约为中心的世界金融框架也已经形成。

美联储既不是联邦,也不是银行,更不归美国政府所有。花旗银行曾经拥有美联储纽约银行近1/4的股份,它实际上决定着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甚至是美国总统的任命也只是履行确认程序,国会听证会更像一场走过场的表演。经过调整后金融大亨们在美联储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银行15%,大通曼哈顿14%,摩根信托9%,汉诺威制造7%,汉华银行8%。

虽然这些黄金并不属于联邦储备银行和美国政府,但中国有句古话叫“落袋为安”,这么多黄金放在美国手里,总是不安全的。而且美元和黄金脱钩,美国已经禁止用美元兑换黄金储备,这就意味着纵使黄金是各国的,也提不出来。

故事2:华尔街大亨与实业的渊源

曾经的华尔街并不是金融中心,而是实业贸易中心。如今的这些华尔街财团中,很多都是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公司发展起来的。比如,摩根财团、布朗兄弟财团、库恩-洛布公司,还有一些老牌的私人银行。就连最著名的金融家内森?罗斯柴尔德,也是靠给英国的棉纺厂提供原料和生产融资发迹的。

华尔街几大财团的发迹与美国实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19世纪美国大修铁路,与铁路相关的金融债券进一步巩固了摩根家族的势力。美国兴修铁路也造就了另一位钢铁大亨安德鲁?卡内基。

摩根家族被称为“世界债主”。1870年普法战争,J.P.摩根包销了2.5亿法郎约合5000万美元的法国国债。1898年,J.P.摩根承销了墨西哥政府1.1亿美元的国债。1899年,J.P.摩根承销了阿根廷政府7500万美元的债券。连当时的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英国政府也找到J.P.摩根,要其承销1.8亿美元的英国政府公债。

故事3:三一教堂

三一教堂位于华尔街的最西端,处在百老汇大道与华尔街的交汇处。很多游客纷纷登上其塔楼,一览纽约风貌。当然,游客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方可登上塔楼观赏纽约全景。虽然登塔费用较高,但这些费用并不能支撑教堂的正常运营。

因此,在华尔街有一个惯例,华尔街的大亨们挣钱之后,会拿出自己收入的10%捐给三一教堂。因此,华尔街的教堂无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教堂。不知道这是不是华尔街大亨对掠夺世界财富的一种赎罪。

教堂西侧一块不大的地方安葬着很多政治名人和金融大亨。美国的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他是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创建了美联储的前身——合众国第一银行,但是最后却因政党相争而决斗丧生。

故事4:华尔街与华盛顿政府

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流行一个词:华尔街复合体。华盛顿高官们与华尔街银行家之间频繁互换角色,很多华尔街出身的人走上从政之路,也有许多华盛顿的政府高官进入华尔街成为银行家。华尔街和华盛顿政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少年轻人甚至是抱着通过华尔街走向华盛顿政坛的目标前去求职的。

在与华盛顿政府高官的关系中,高盛是比较突出的一家公司。高盛文化强调稳重、低调和团队精神,这一点与华盛顿政府从政的要求不谋而合。高盛出身的华盛顿官员极力让总统抛头露面,自己却担负一些未必引人注目但对政府贡献重大的工作。

从高盛踏入政途的著名人物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首席经济顾问、财政部长鲁宾。鲁宾整个职业生涯的工作地点很简单,从华尔街到华盛顿,再从华盛顿到华尔街。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鲁宾首先在律师事务所里干了2年。后来,怀揣着对华尔街金融世界的渴望,他加入了高盛公司。在高盛公司,鲁宾表现出了其卓越的金融才华,在其负责的“套汇交易”中,做得游刃有余。鲁宾凭借出色的业绩,被1977年的《财富》杂志评为华尔街从事套汇交易的“四骑士”之一。在次贷危机后,他又接任了花旗银行董事长的职务。后来,在华尔街如鱼得水的鲁宾辞去花旗银行总裁的职务,回到华盛顿,担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首席经济顾问,后又荣升为财政部长。

与鲁宾的经历类似,高盛总裁兼CEO约翰?塞恩后来做了纽交所的首席执行长,步入政坛;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也是从高盛主席的位置上进入政坛的。因此,高盛被誉为政坛经济高官的“黄埔军校”。

华尔街与中国

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中,有一个独特的群体,那就是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其中既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知名国企,也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民企。这些民营企业在中国融资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因为中国政府对公司的上市条件有严格的规定。但在美国上市时间短、费用低,而且还能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基于这些优势,中国的很多公司都选择在美国融资上市。

实际上,这些公司也是鱼龙混杂。美国证券市场是宽进严管,有一些公司通过借壳到美国去圈钱,但是他们忽略了美国对于公司信息的严格监管,因此有些公司已经被停牌,还有些公司自己就心生悔意。但是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有潜力的科技公司,虽然它们现在还未盈利,不符合中国的上市标准,但美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融资平台,自然也投奔那里去了。

其实,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真正的赢家是美国投资者。这些华尔街的投资者虽然给中国企业投入了资金,但他们的胃口也很大。中国企业的改革成果,华尔街的投资者会优先享受。石油价格一路高涨,中国老百姓被盘剥的血汗钱却如滚滚洪流,进入华尔街大亨们的腰包。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用29亿美元为中石油融资就换回了119亿美元的分红,其中仅2005年一年,中石油在美国市场就消耗了600多亿元人民币。

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按美国的法律规定分红派息。美国法律规定,即使只是美国资本参股外国企业,外国企业对美国资本的分红派息部分也要按美国法律进行,霸权本质表露无疑。现在中国很多公司在美国上市,美国享受了巨大的现金红利的同时还要不时做空中国公司,从中渔利,其实这只是变换形式的霸权主义。

对于中国的这些核心资产,美国虽然没有达到控股的地步,但是已对中国的家底了如指掌,并且有很大影响力。美国却不允许外国公司染指它们的核心资产。

何时终结华尔街神话

华尔街催生了美国神话,表现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如运河的兴起,铁路的兴起,到重工业化,再到后来的高科技产业,甚至美国的南北战争,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华尔街在美国经济崛起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9?11”事件和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风光一时的众多金融机构人去楼空,五大投资银行几乎被一网打尽。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以外,已经没有一家银行或基金将总部设在华尔街了。华尔街惨象能否就此停住脚步?

提到华尔街,人们就会想到投资银行,但是投资银行并不是华尔街的全部。华尔街是一个全面的金融中心,是一个复杂的金融集合体,不是一两次危机就能动摇其根基的。1907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崩盘,造成当时一家著名的信托公司破产。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惊恐笼罩了华尔街。实际上,华尔街基本上没太平过,平均每10年就有一次危机。每一次危机都给华尔街致命一击,但华尔街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不仅挺过来了,还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现在华尔街的象征意义已经超过了真实意义,它成了一种精神,既代表着智慧又代表着贪婪。随着电子交易的普及,很多金融机构已经搬离了华尔街,地域位置越来越失去了重要性,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华尔街仍是金融界精英们的精神归宿。

华尔街的地位与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密不可分,只要美国经济和金融实力没有跌下第一的宝座,华尔街的神话就将延续。

美国金融泡沫的死穴

美国取得金融霸主地位已达半个多世纪,其霸主地位还能维持多久是各国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世界经济霸权的更替轮回中,美国逐渐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美国不可能永远是世界霸主。随着世界各国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将会受到挑战。

美国金融霸权不可避免走向衰退

目前,美国经济已过高峰期,维持金融霸权的能力与意愿均在下降。近年来也表现出了一些衰退的迹象。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直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达到顶峰,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实力都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那时美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它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债权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面临前苏联的挑战并处于经济衰退的时期。前苏联瓦解后,虽然美国处于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但也受到其他世界大国的制约,经济逐渐呈现衰退趋势。

随着欧盟经济的发展,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也受到了欧元的挑战。虚拟经济所带来的隐患日益突出,原本一场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却波及到了世界各地。美国作为世界的经济霸主,理应承担起维护经济稳定的职责,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满。

美国之所以在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财政赤字国、贸易赤字国以及对外债务国后还能保持其霸权位置,主要源自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但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以及其他货币对美元产生的冲击,都会让人对美国是否会随美元一起衰落产生担忧。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表现更加深了这一趋势。

在美国没有能力或是没有意愿担当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的职责时,其他地区或国家应势而动,试图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欧元的诞生就限制了美元霸权。随着更多区域性货币承担储备货币职能,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将逐渐被瓦解。

美国金融霸权所获取的巨大收益和对其他经济体的控制,引起了包括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反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呼声日渐提高。伴随美国经济的相对衰弱,其他经济体要求重新审视和规划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不可忽视。

金融危机损害了美国金融霸权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给世界经济打上了美国的烙印。在美国金融发展史上,周期性地爆发金融危机,并且,由于美国金融的国际性,美国金融危机会迅速席卷全球,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纵观近代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几乎都是发源地。其中,尤以1929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最为巨大。这次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甚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美国既是金融危机的制造者,又是受害者。美国至今没有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相比之下,国际社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严重,欧洲至今还在债务危机中挣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受害不浅。

美国金融危机,实质是美国长期推行金融霸权主义的结果。美国为了实现金融霸权,控制世界资源,维护自身在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长期实现金融优先发展战略,使其自身进入虚拟经济阶段。

美国为了金融资本的利益,一直刺激信用膨胀,不断制造虚假繁荣,进而绑架世界,结果既带来了金融繁荣,达到了肆意掠夺世界资源的目的,也成为美国逃避外债的手段,同时为金融泡沫埋下了隐患。

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危机。正是资本对利润的贪婪追逐,无视风险的积累和放大,盲目扩张和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政府对市场的自流放任,给世界带来了金融灾难。

美国金融霸权仍将维持较长时间

就现在的全球经济来说,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相较之前有所衰退。接连不断的金融危机也给美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但并不能说明美国金融霸权就此终结。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现在的国际结算货币中,美元仍占绝大部分的份额;美国在科技方面的创新也遥遥领先。在全球经济金融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前,美国与世界各国仍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某个国家还是某个经济体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

面对接踵而来的金融危机,美国能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在金融危机来临时,美国政府能及时调整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金融政策,从而令每一次危机化险为夷,避免了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被削弱。

纵观历史,金融霸权比其他领域的霸权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主要原因在于更迭成本高昂。国际金融体系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金融霸权更迭带来的影响也更为广泛深刻。一方面,霸权国地位更迭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动荡和不稳定。而这种国际金融动荡带来的后果是任何国家都不愿看到的,不论是霸权国还是新兴经济国家都不可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中全身而退。另一方面,建立新的金融霸权体系的成本高昂。新兴经济国家在取代金融霸权国地位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建立金融霸权体系所需的巨大成本,这种维持霸权的成本和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担,可能比维持其在原本的经济体系中所付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