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锦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8:24:25

点击下载

作者:戚光英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丝绸锦缎

丝绸锦缎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丝绸锦缎作者:戚光英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1-01ISBN:9787514330472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丝绸锦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美的源泉丝行天下

人工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我国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了丝织品。我国丝织工艺以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著称于世。丝织物也称丝绸、绸缎,传统上指蚕丝织物,成为古代社会衣着、家居和装饰用品的主要原材料。

我国古代蚕丝织物主要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从汉代开始,我国的丝织品和丝织技术就已经外传,世界上最古老的欧亚贸易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充分反映了丝绸在古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对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嫘祖育蚕治丝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耕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至于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嫘祖,又称雷祖、累祖,据说是西陵氏之女。她是黄帝正妃,古籍中有很多关于黄帝正妃西陵嫘祖的记述。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在做衣冠的过程中,与黄■嫘祖塑像帝手下的另外3个官员进行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冕就是帽子;於则负责做履,履就是鞋;伯余负责做衣服;嫘祖主要负责提供原料。

嫘祖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

有一天,嫘祖等几个女人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人们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嘴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

嫘祖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口。等大家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

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

正在这时,嫘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对其他女人说:“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看看它究竟怎样。”西陵氏 位于河南西平,这里■黄帝正妃螺祖是女娲、有蟜氏的裔族“西陵氏”的故乡。黄帝的正妃嫘祖就是西陵氏之女。大概直到商周时期这个部族仍居住在今河南西平一带。这就是“西平”本名西陵的根本原因。西平有西陵亭,在今西平县城西的师灵镇一带。嫘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抓了一部分放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嫘祖随手拿起一根木棍,伸进锅里搅动,然后又用棍往外捞。经过搅搅捞捞,结果白丝缠住了棍头。嫘祖觉着稀奇: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捞出来的白条拉不断?■蚕丝业祖师嫘祖剪纸画接着,嫘祖又把更多的白色小果放到热水锅里,继续搅动,其他女子们也过来帮忙。就这样煮着、搅着,不大工夫,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桑树 落叶乔木或灌木,原产我国中部和北部。黄帝的正妃嫘祖曾经以桑叶为养蚕饲料。由于历代执政者重视“农桑并举”,以至于古人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桑树。我国古代人民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因此常把“桑梓”代表故土、家乡。

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他详细端详着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一会儿,突然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是有大用处。我们为黄帝立了一大功!”

嫘祖决定:再次进山,看个究竟!很多女人也都愿意跟着她一起进山。

嫘祖他们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终于弄清了这种白色小果,原来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缠绕而成的,并非树上结的果子。

看着这些白色小果,女人们问嫘祖:“这种东西,我们管它叫什么呢?”

嫘祖想了想说:“这是万物主宰者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上天降福于人,让我们利用它做衣服鞋帽。依我看,就叫它‘天虫’吧!”

女人们一听,都觉得这个名字真是好极了,忍不住齐声欢呼,山林里响起了女人们清脆的笑声。这个“天虫”就是后来的蚕,蚕结成的小圆球叫茧。

嫘祖回来后,立即把此事报告给黄帝,并请求黄帝下令保护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欣然同意。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

为了多抽些丝,嫘祖把这些天虫尽可能多地收回家中,放在院中的筐篮里,每天都要到桑林中摘最好的桑叶喂它们。天虫爬满了桑叶,在桑叶上啃吃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天虫渐渐长大,一个个十分饱满,最后吐出了缕缕银丝。■黄帝穿朝服指挥战斗

嫘祖也积极动员大家养天虫。别人见嫘祖养那么多天虫,然后抽丝,也学着养天虫抽丝,越养越多,丝也越抽越多。嫘祖把细细的天虫丝拧成细线,织网捕鱼,别人也学着织网捕鱼,用网捕鱼比手抓快得多了。

后来,嫘祖又用天虫丝织成布,代替树叶、兽皮,穿在身上,又轻巧,又暖和,干活儿方便。这时候,养天虫的人比以前更多了。

嫘祖把天虫丝织成布拿来敬献给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稀罕的东西,现在一见,非常高兴,忙吩咐正妃嫘祖,叫她用这丝来织绢。

嫘祖是心灵手巧的女人,没多久,她就织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随后,她又用绢给黄帝做了一套礼服和一顶礼帽;黄帝则把剩下的绢赐给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嫘祖用天虫丝织布,揭开了我国丝织业的序幕。关于嫘祖养蚕缫丝的事迹,唐代著名韬略家、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的唐代《嫘祖圣地碑》的碑文称:

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螺祖育蚕、缫丝、织造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果,自然不是“蚕神”赋予的。自从家蚕开始饲养之后,采桑、养蚕、织帛就成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蚕丝有“绿色黄金”和“钻石纤维”之美誉。在我国古代,执政者对蚕丝业与农耕业同样重视,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流传着“一妇不蚕,或受之寒”的俗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养蚕业的高度认识。蚕丝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我■古代动物纹织物国古代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

自汉代开始,伴随着“丝绸之路”上悠扬的驼铃声,以“丝”为主的我国服饰及服饰文化被传到了遥远的西方。丝绸成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并且在商品市场中占据着垄断地位,所以欧亚各国都争相购买,视为奢侈品。

嫘祖的一根蚕丝,连通了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嫘祖织出的柔美的绸缎,让世界知道了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中国。人们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享誉海内外。阅读链接■古代花鸟纹丝织物螺祖不仅教人们养蚕缫丝,而且辅佐黄帝,巡视九州,为开创华夏基业,尽心竭力。终因积劳成疾而死,被葬于出巡途中的衡山岣嵝峰。螺祖的事迹被广泛记载于历代古籍之中。仅就西汉末礼学家戴德的《大戴礼记》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诸侯以及“战国七雄”的祖先,均属于黄帝与嫘祖的族系,一脉相承。因此,西陵之女螺祖这位与黄帝并列的“人文初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古代蚕桑丝织业的发展自从古人发明了植桑养蚕之后,我国古代丝织业开始出现并有了最初的发展。在夏商周时期,蚕桑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蚕桑业和丝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古发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蚕桑和丝织的发展状况,黄河中下游地区蚕桑业已相当普遍。同时,长江流域的蜀国、楚国和吴国、越国都有蚕桑和丝织之业。■古代花卉纹丝织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的绢片和丝带,经鉴定为家蚕丝。此后在江苏吴江梅堰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发现了蚕纹图案。这都说明长江流域的我国先民经长期采用野蚕丝的实践,到了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已将野蚕驯化为家蚕,至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

黄河流域至今尚无确凿的证据证明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蚕桑业,不过从种种迹象来看,黄河流域蚕桑业的起源也是很早的。■古代花卉纹丝绸残片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过一只雕琢逼真的玉蚕,安阳武官村所发现的戈援上,残留着绢纹和绢帛。另外,甲骨文里已有了蚕、桑、丝、帛等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说明在商代黄河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育蚕和丝织事业了。

至秦汉时期,全国各地蚕桑和丝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陆续形成了齐鲁地区、河南地区、楚国旧地和成都平原等几个主要丝绸产区。

齐鲁盛产蚕桑,《尚书·禹贡》中说青州贡有蚕丝。“厥篚檿丝”,意思是说,进贡的物品是筐装的柞蚕丝。古代青州的丝织物,是贡赋中的特产之一。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丝织品就已经举世闻名,“齐阴之缣”、“亢父之缣”均为名优产品。西汉时期设立的服官之地有两处,其一就是在齐国都城临淄,春冬夏三服官“做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产品以刺绣为主。殷墟 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周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和发掘,确证了我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我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几何纹古代丝绸

河南地区的丝织业重心在襄邑至睢阳一带。襄邑就是后来的杞县,是西汉时期除齐城临淄外的另一处服官所在地。襄邑以织锦为主,有“襄邑俗织锦,纯妇无不巧”之说,专供宫廷皇室享用。

西汉初年,睢阳也出现了丝织业。睢阳就是后来的商丘。汉初的大将军灌婴,在跟随刘邦之前就是睢阳的一个贩卖丝织品的商人。

汉初的另一丝织品产地在今濮阳一带的卫国旧地。《诗·卫风·泯》说“抱布贸丝”,说明丝已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尚书·禹贡》中说兖州“桑土既蚕”,“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时人称濮阳为中原重要商业都会,当与丝织业有关。服官 泛指主制御服的官员。西汉时期在齐郡临淄和陈留郡襄邑两县设置。临淄主要产品为纨縠,陈留为锦缎,主要供宫廷服用。主管有长及丞,又临淄服官,也称三服官,以供织春、夏、冬三季衣料而得名。西汉时期开始设置服官,当时的丝织业已有很大发展。

楚国旧地在秦汉时期也出现了丝织业。在河南信阳、湖北江陵、湖南长沙诸地的楚墓中出土了不少质地良好的丝织品。

比如,1957年,长沙左家塘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批丝织品,包括各种颜色的绢和纹样繁复的纹锦;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蝉衣,薄如蝉翼,同时出土的还有绣袍和彩帛,证明战国时期的丝织工艺水平已达到惊人的程度。

成都平原著名的产品是蜀锦。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成帝曾下令益州留下三年税赋,为宫廷织造七成锦帐,以沉水香饰之。东汉时,成都城内有锦官城,以贮存锦。城内锦江即以濯洗蜀锦而得名。

丝织业的发展,有赖于桑树种植面积的扩大。两汉时期,桑树种植的北界大致在泾渭河中游、山西中部和河北北部永定河流域。

自魏晋开始,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驱动桑树种植地域的扩大。东晋末年,平州刺史慕容嵬向朝廷要求种桑,于是在辽河流域开始种植桑树。北魏时期,在延水河谷和银川平原的黄河沙洲上都有桑林分布。延水就是后来的洋河,是桑乾河上游的两大支流之一,属于海河流域。蜀锦 又称蜀江锦,是指起源于战国时期四川成都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锦”,并且具有“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由于其年代久远、工艺独特而被后人誉之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东汉以后种植桑树除养蚕外,还有解决饥困的作用。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刘备都曾以桑椹为军粮,但主要还是育蚕。例如河北地区种植大批桑树,蚕丝业也十分发达。

桑树种植面积的扩大,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东汉末年,封建国家开始按户抽调。所谓户调,即以绢、绵为征收对象。204年,政府令河北地区居民“户出绢三匹,绵二斤”。此后历魏晋至隋唐,历代政府都实行户调制,由此可见,丝织业■马王堆素纱蝉衣已成为古代非常普遍的家庭手工业。户调制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丝织品的制度,起始于东汉末年。200年,曹操在兖、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

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最发达的是河北地区。清河的缣、总,房子的绵、纩,朝歌的罗绮,均为上品。清河就是后来的河北清河,总是绢的一种,房子就是后来的河北高邑,纩是一种丝绵,朝歌就是后来的河北淇县。

河北其他地方如巨鹿、赵郡、中山、常山等郡出产的缣,也为人们所称道。北魏统一北方,太和年间规定黄河流域19州贡绵、绢、丝,可见当时黄河流域的丝织手工业十分普遍。

长江流域丝织技术虽不如黄河流域,但蜀锦负有盛名。诸葛亮说,蜀汉“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当时江东尚未有锦,河北所产又不及蜀锦,故魏、吴两国都从蜀汉输入蜀锦。刘禅降魏时国库中尚有锦绮绢各20万匹,可见不论在产量或质量上,蜀锦在全国丝织品中均首屈一指。唐代丝织品主要产区在河北、■唐代罗地花残片河南、江南、剑南四道。大体上为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淮河流域苏、皖地区。另外,定州以产绫为主,越州临城以产纩为主。扬州以锦袍、锦被为贡品,越州以产绫、纱等丝织物著称。

唐代后期南方丝织业的逐渐兴起,与北方的先进技术南传有关。先秦以来蚕桑业一直比较发达的关中、河东地区,从唐代开始渐趋衰落。宋代以后,长江流域蚕桑业逐渐兴起。北方的河北、山东地区仍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河北、河南、山东养蚕业仍很发达。但就整个黄河流域而言已不及长江流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女真入居黄河流域,当时的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不尚耕垦,桑树被大批砍伐,必然影响到育蚕事业。而北方战祸致使大量人口南移,使蚕桑纺织技术也随之南移,大大加强了南方丝织业的技术■金代酱地云鹤纹绵袍力量。

另外,当时西北陆路的“丝绸之路”阻塞,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加强了对外交流,刺激了南方丝织业的发展,使长江流域尤其是太湖地区蚕桑、丝织业得到空前发展。

当时的建康、苏州、杭州,越州、成都等地,是南方丝织业中心。南宋临安城中出售南方各地的绮、绫、缎、锦,名目繁多,花色齐全。到了元代,黄河流域缫丝业和织造业已分化,农家多以育蚕缫丝为限。从元初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农桑辑要》、元代农学家王祯的《王祯农书》记载来看,元代南方的育蚕、栽桑的饲养、培植技术都比北方先进,所产丝的质量也高。至明代,明洪武年间朝廷规■联珠鹿纹锦定,黄河流域数省的夏税绢数共7.4万余匹,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21.4万余匹少了很多,这正是反映了元末北方蚕桑和丝织业衰落的情况。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一带,植桑育蚕几乎是所有农户的副业。蚕桑业以浙江湖州为全国之首。各地商人均来湖州收购蚕丝,获利甚高,甚至当地农村出现以蚕桑为主的现象。

在苏州、杭州、嘉兴等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城镇居民皆习机业,并出现了一批以丝织业为主的集镇。如吴江震泽、盛泽及桐乡濮院等。长江上游成都蜀锦的地位渐被下游地区的产品所替代。

明清时期,就黄河流域丝织业总体水平而言,已不及长江流域,但也有一些著名的产地。如山西潞安府所产的潞绸,名闻海内。其他如河北饶阳的饶绸、关中的秦缎、河南的汴绸和汴绫,均曾享誉一时。

明清及其以后,对蚕桑业、丝织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是棉植业和棉织业的兴起。因为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所以一部分丝绵为棉花所替代,一部分丝织品为棉布所替代。阅读链接蚕桑,即养蚕与种桑,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支柱。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中文里对丝绸的描述有绫、罗、绸、缎、帛、锦、绣、绮等多种概念,可见丝绸文化的高度发达。丝绸文化同汉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瓷器文化则标志着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物质文明阶段。蚕桑农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为我国古代形成以峨冠博带、宽袍大袖为标志的传统服饰习俗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的蚕丝纺织技术

我国古代的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花纹的面料。蚕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我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蚕丝是由蚕茧中抽出,成为织绸的原料。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并且作为技术发明,采取了有效的保密措施。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丝织品的国家。■古代纺织图■彩砖上所绘有的采桑女

丝织技术非常细致,生产工序十分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缫丝、练丝、穿筘、穿综、装造和结花本。缫丝是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这是制造丝织物的头一道准备工序,是指松解蚕茧和抽引蚕丝。

未经处理的蚕丝都附有一定的杂质,主要的是丝胶,如果不适当清除掉,也就不能得到合用的蚕丝,不能使蚕丝显现出它特有的柔软细长和光泽的特点。我国从一开始利用蚕丝,就采用一定的松解和抽引的方法。丝胶 主要是构成蚕丝纤维外层组织的蛋白质。蚕丝由两根单丝组成,其主体为丝朊,外层包裹丝胶。丝胶对包裹在其内部的丝素起着保护作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丝胶水解等技术。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取得色泽洁白的丝制品。

有关松解的工艺,在战国和两汉的有关著作中就已经出现了,具体方法是把蚕茧放在沸水中煮烫,利用水温脱胶。

后来,古人又进一步总结出必须控制水温和水中丝胶的浓度,使用文火和适当加冷水降温的办法,防止过热,出现脱胶不匀、丝多疵累的缺点,而水温过冷又会出现丝头纠结难于松散的毛病,最好常使煮茧的沸水形如蟹眼。同时,注意换汤,换汤过勤会出现蚕丝白而不亮的现象,换汤不勤又会出现蚕丝亮而不白的缺点。

抽引的工艺是用小木棍把已经散开的浮丝从锅中挑起,几根合成一缕。细长、完整的合成细缕,根数比较少;稍次的断丝合成粗缕,根数稍多;最次的断丝合成纺丝,根数更多。在南北朝时期,最细的丝多半是5根合成的,宋代以后多半是3根合成的。文火 与武火相对而言。“文火”有两个含义,一是中药学名词。指熬药时的火小而缓。药物煎沸后,一般用慢火、微火煎煮。味厚的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二是气功内丹术术语,指练功中用意轻柔缓行之谓。其重点在于温养水活,意淡息微。

练丝是对蚕丝的进一步处理和漂白。未练的丝叫生丝,练过的叫熟丝。练丝的作用是,一来提高蚕丝的白洁度;二来使蚕丝更加柔软,易于染色。

练丝的工艺和缫丝相似,是把已抽的蚕丝放进含楝木灰、蜃灰或乌梅汁的水中浸泡。东汉以前用温水,东汉以后用沸水,然后在日光下曝晒,晒干后再浸再洗。■古代采桑塑像织机 以直角交织两组或多组纱线形成织物用的机器。如按织造的引纬方法分类可分为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两大类。按织物纤维分类可分为棉纺织机、毛纺织机、麻袋织机、丝绸织机等。其中丝织锦机又有壮族竹笼机、瑶族织锦机、苗族织锦机、毛南族竹笼机、侗族织锦机等。

这样,一面利用灰水中的碱性物质和日光的紫外线起漂白作用,提高蚕丝的白洁度;一面利用水温和灰水或乌梅中的碱性物质或酸性物质继续脱掉蚕丝上残存的丝胶,使蚕丝更加柔软,容易染色。

穿筘和穿综的目的,是使织机上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能开出符合丝绸结构设计的梭口。穿筘是按照设计要求,把经线分组穿过每个筘齿。

穿综也是按设计要求,把经线穿在综里。如果是素织,一根只穿一片,穿在框上两个圈套的上套;如果是花织,一根要穿一片,根据需要,一片穿在圈套的上套,另一片穿在圈套的下套。

筘是织机上的竹筘,综是织机上的综桄。穿筘和穿综的目的,是使织机上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能开出符合丝绸结构设计的梭口。■教子采桑图

筘是用竹片制成的细长方框,中间有间距相等的竹丝,在古代又叫杼、筬、捆。综是用木条制成的长方框,中间有一根横棍,横棍上下各有一条细线,用丝绳连接横棍、细线和木框两边,绕成互相环结的上、下两个圈套,就是南北朝时期以前所说的“屈绳制经令得开合也”的工具,在古代又叫泛子、翻子。筘只有1片;综的数量不定,最少2片,最多8片,如果提花最多可增到16片。

装造系统和花本是丝绸提花的装置。装造系统也是在汉代就有记载的。凡是提花的织机都有花楼,装造系统垂直地装在花楼之上,由通丝、衢盘、衢丝、综眼、衢脚组成。

通丝又叫大纤,每根通丝都相当于一般织机的一片综片。综眼是容纳准备提动的经丝的。通丝的数量根据花数循环确定,每根通丝可以分吊2根到7根衢丝,就是后来所说的“把吊”。

花本是将纸面上设计的纹样,过渡到织物上去,再现设计文稿的“模本”,是提花丝绸显花的直接来源,故称“花本”。

花本分为花样花本和花楼花本两种。这两种花本的编结方法各不相同。

花样花本的编结方法是:在一块经纬数量相同的方布上画出准备织造的纹样,也可以先画在纸上,■持蚕纸仕女图再过在布上。用另备的经线,同方布的经线一根接一根重叠地连在一起,再用另备的纬线,按已画的花纹所占位置和尺寸,置换方布原有的纬线,把原有的经线抽出,用新接的经线代替原来的经线,使花纹重新显现。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花样花本的编结方法:

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秒忽而结成之。

花楼花本的编结方法是:把花样花本的经线和花楼上垂下的同量通丝接在一起,提起花本纬线,带动通丝,另用比较租的其他纬线横穿入通丝之内,就可以把花样过到花楼之上。

装造系统和花楼花本是互相配合的,在花楼花本完成以后,牵动花楼花本的经浮线,也就是在花楼花本上显花的通丝,带动全部装造系统,就可以提花了。

我国古代的丝织工艺精湛,使得丝织物的品种丰富多彩,诸如绸、缎、绫、罗、绉、纱、绢、绡、丝绒等,质地精美,绚丽多彩,名扬中外,久负盛誉。丝织技术也曾不断地向外输出,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阅读链接我国古代缫丝工具最初使用的是筐子,商代已出现装有锭轮的手摇纺车雏形,可见此项技术已有较高水平,春秋时期的纺织工具中则有了缫丝器和陶制锭轮。后代的缫丝工具越来越发达。唐代以前的史书记载,尚未见有缫车的名称正式出现。至唐代才有绿车、掉丝等,频频在诗句中吟诵。绿车就是缫车。这些缫车是指普及了的手摇式缫丝车。历经两宋和元代,到了明清时期,脚踏缫车已普遍应用,工具先进,工艺成熟,使丝的利用率和质量大大提高。日趋完善的丝织机具

我国丝织机具起源于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后来又出现了具有一定机械性能的手摇缫车、脚踏缫车、丝籰、络车以及各种整经工具。随着我国丝织机具的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古代纺织业包括丝织工艺的发展。

纺轮又称“纺专”、“瓦”。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专”字是古人纺纱的姿态,属于象形文字:甲骨文“专”字的上部表示把一束纤维集中起来绕在一根纺杆上,下部有一个陶制的瓦轮的形状“叀”;左边加一个“手”形,表示捻“专”纺纱的动作。

纺轮出现于新石器时期,最早为石片,后为陶制,在青铜器时期发展为铜制。考古所出土的最早的纺轮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其纺轮多用废陶片打制,中间穿圆孔。■原始陶纺轮纺轮由砖盘和砖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圆孔是插转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砖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商代玉纺轮砖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

在纺砖不断旋转中,纤维牵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砖盘垂直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砖盘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的纱缠绕在砖杆上,从而完成“纺纱”过程。

小小的陶轮虽然十分简单,但元谋人以自己灵巧的双手,完成了纺纱工艺仍然沿用的五大运动——喂给、牵伸、加捻、卷取、成形。纺纱机虽然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传动机构,但是不管是喷气、气流还是环锭纺纱,万变不离其宗,纺纱原理还是相同的,基本的五大运动一个都不能少。

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又叫腰机。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一尊陶俑,铸造了一组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席地而织的形象。

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以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

缫车发明以前,缫丝时的绕丝工具,最初只是简单的“H”形架子,战国时改进成辘轳式的缫丝,它是手摇缫车的雏形。

缫丝用竹制成,四角或六角,用短辐交互连接,中贯以轴。使用时,放在缫釜上面,使用时直接拨动,使之不断回转,将缫釜中引出的丝条,直接缠绕在框上。秦汉以后,成形的手摇缫车才出现。

唐代手摇缫车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唐诗中就曾多处出现过缫车的记载。如唐代诗人、农学家诗句“每和烟雨摇缫车”,描述了阴雨天里缫妇忙着摇动丝车的劳动情景;唐代诗人王建诗句“檐头索索缫车鸣”,讲缫车转动后发出索索之鸣响。

宋代手摇缫车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出现了有关具体形制的记载。其形制据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蚕书》介绍,是由灶、锅、钱眼、锁星、添梯、丝钩、丝、车架等部分组成。其中,钱眼的作用是合并绪丝;锁星具有导丝滑轮,并有消除丝缕上颣节的作用;添梯是使丝分层卷绕在丝框上的横动导丝杆。■青铜纺织人像

在缫丝之前,要将茧锅里的丝先穿过集绪的钱眼,绕过导丝滑轮锁星,再通过横动导丝杆添梯和送丝钩,绕在丝上。缫丝时,应两人合作,一人投茧索绪添绪,一人手摇丝。《蚕桑萃编》 是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蚕书,清末卫杰综合多种蚕书中的材料于1894年编成。书中除了对我国古蚕书的介绍和评价外,重点叙述了当时蚕桑和缫丝织染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图谱中绘有当时使用的生产器具,并附有文字说明。《蚕桑萃编》是研究中国近代蚕桑技术发展的珍贵参考资料。

元代初年,生产效率远比手摇缫车高出许多的脚踏纺车开始普及,手摇缫车在各地的使用日渐减少。但是由于它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有的地方仍在沿用,故后来清代的《豳风广义》和《蚕桑萃编》两书,仍把手摇缫车作为元代一种有效的缫丝工具予以介绍。

脚踏缫车最初出现在宋代,是在手摇缫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缫丝机具的新成就。■古代脚踏缫车

脚踏缫车的结构是由灶、锅、钱眼、缫星、丝钩、曲柄连杆、足踏板等部分配合而成。与手摇缫车相比,只是多了脚踏装置。即丝通过曲柄连杆和脚踏杆相连,丝转动不是用手拨动,而是用脚踏动踏杆做上下往复运动,通过连杆使丝曲柄做回转运动,利用丝回转时的惯性,使其连续回转,带动整台缫车运动。■古代纺织场景

用脚代替手,使缫丝者可以用双手来进行索绪、添绪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元代脚踏缫车有南、北两种形制,据《王祯农书》介绍,北缫车车架较低,机件比较完整,丝的导程比南缫车短,但可以缫双缴丝,而南缫车只能缫单缴丝。

这两种车效率虽高,但缫丝者都是背对丝站着操作,劳动强度偏大,对丝卷绕情况的观察也不是太好。因此,又出现了一种坐式脚踏缫车,这种车缫丝者是坐于车前,面对丝工作,便于观察制造过程,克服了元代缫车的缺陷。

脚踏缫车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手摇缫车,它出现不久,很快就取代了手摇缫车,成为当时主要的缫丝工具。■古代织机

元代的很多手摇缫车逐步都加装了踏板和连杆,变成了脚踏缫车。这个过程的完成不晚于元代初年,因为元代及以后的著作中,有关手摇缫车的图像和记载就很少了。《王祯农书》 元代农学家王祯撰写的一部出色的农学著作。此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对南、北农业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有完备的“农器图谱”,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进行了描述。不仅在我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丝籰是古代的络丝工具,络丝就是缠丝。汉代《方言》中叫作“楥”。元代的《王祯农书》称为“籰”,并解释为“必窍贯以轴,乃适于用。为理丝之先具也”。

丝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卷绕丝绪的筒管,但两者的形制不同。它的结构和用法是两根或六根竹箸由短辐交互连成,中贯以轴,手持轴柄,用手指推籰,使之转动,便可将丝线绕于籰上。丝籰虽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但它的发明大大加速了牵经络纬的速度。

络车是将缫车上脱下的丝绞转络到丝籰上的机具,它有南、北络车之分,都由竖立地面上的4根木棍,或者由每两根一组下装底座的木棍组成。《王祯农书》对北络车的构造和用法记载得比较详细,其中记述:将缫车上脱下的丝胶,张于车的摇把上,摇把上做一悬钩,引丝绪过钩后,置于车上。其车之制,是以细轴穿籰,放于车座上的两柱之间。两柱一高一低,高柱上有一通槽,放籰轴的前端,低柱上有一孔,放籰轴的末端。绳兜绕在籰轴上,手拉绳一引一放,则籰轴随转,丝于是就络在籰上了。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对南络车的构造和用法记载得较具体,其中记述:在光线较好的屋檐下,把木架铺在地上,木架上插4根竹竿,名叫“络笃”。丝套在四根竹上。络笃旁边的立柱上八尺高处,斜安一小竹竿,上面装一个月牙钩,丝悬挂在钩内。手拿籰子旋转绕丝,以备牵经卷纬时用。小竹竿的一头坠石,成为活头,接断丝时,一拉绳小钩就可落下。■宋代纺织工具

对比两书记载,南、北络车都用张丝的摇把和卷绕丝线的“籰”,但丝上籰的方式两者大不相同。北络车是用右手牵绳掉籰,左手理丝,绕到籰上;南络车是用右手抛籰,左手理丝,绕到籰上。

因为北络车转籰动作采取了机械方式,丝籰旋转速度快而稳,所以它的生产效率和络丝质量远比南络车为优,古人所谓“南人掉籰取丝,终不若络车安而稳也”的评论,正是对此而言。

整经是织造前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其作用是将许多籰子上的丝,按需要的长度和幅度,平行排列地卷绕在经轴上,以便穿筘、上浆、就织。

古代整经用的工具叫经架、经具或纼床,整经形式分经耙式和轴架式两种。经耙式整经是古代整经的主要形式,它出现的年代较早,但有关的图文记载却是在元代及以后才有。

根据这些记载,经耙式牵经工具的整体结构大致是由溜眼、掌扇、经耙、经牙、印架等几部分结合而成。■正在纺织的古代妇人(蜡像)

溜眼为竹棍上穿的孔,作导丝用;掌扇为分交用的经牌,也称“扇面”,近似后来的分交筘;经耙为钉着竹钉或木桩的牵经架子;

经牙为架子上的竹钉,它的数量多寡,视整经长度而定,经轴上经线卷绕长度长,经牙就要多;印架为卷经用的架子。■古代纺织图

整经时,首先排列许多丝籰于溜眼的下面,把丝籰上的丝分别穿过溜眼和掌扇,而总汇于牵经人之手。理掳就绪,再交给另一牵经人,该人来回交叉地把丝缕挂于经耙两边经牙上。

直到达到需要的长度后,将丝缕取下,卷在印架上。卷好以后,中间用竹竿两根把丝分成上、下两层,然后穿过梳筘与经轴相系。如要浆丝,就在此时进行;如不浆丝,就直接卷在经轴上。

古代这种经耙式整经方式与近代分条整经十分相似,因此,很可能它就是分条整经的前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