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818经济学基本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3:41:1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汉大学818经济学基本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武汉大学818经济学基本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06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415经济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

科目名称:经济学基本理论

科目代码:415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说明:本试题包括A和B两个部分。A部分为宏观经济学,共100分,为必答题。B部分包括B1和B2两组,其中B1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B2为国际经济学,都是50分。考生任意选择一组,但不得从B1和B2中交叉选题,考生或者选择A-B1,或者选择A-B2,A和B两部分一共150分。A.宏观经济学(100分)

1(10分)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它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总体失业率是否能降低为零?

2(10分)解释银行如何创造货币,请利用货币供给乘数来解释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三个方法是什么?

3(10分)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你怎样理解“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的说法?为什么降低通货膨胀可能会引起经济衰退?

4(10分)关于稳定性政策:(1)假设一个经济体处在充分就业的初始均衡之中,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其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各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没有差别?(2)在什么情况下,总需求管理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总需求管理政策?

5(15分)关于GDP核算问题:(1)请写出GDP的定义并区别GDP和GNP。(2)GDP将产品加总在一起时用市场价值作为单位,请列出这样做的两个原因。(3)GDP核算中是否存在着重复计算?如果有,是什么,为什么允许其存在?如果没有,是怎样避免的?(4)请说明GDP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别。(5)请列出GDP核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6(20分)考虑这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0.250.75AKL。请回答如下8个问题中的任意5个问题,但(4)问必做:(1)在竞争的环境下,资本与劳动各自得到的收入比例是多少?(2)假设吸引外资促使资本增加10%,总产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用百分比)?资本的租赁价格和实际工资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假设技术进步使参数A提高了10%,再次回答问题(2)。(4)(此问必做)假设没有人口增长,求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人均产出和人均消费量,分别将它们表达成储蓄率和折旧率的函数。(5)请说明提高储蓄率能否提高人均产量增长率。(6)请证明在稳定状态时资本劳动比是不变的。(7)请证明在稳定状态时人均产量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8)根据上述计算,要提高总体生活水准主要应该依靠什么?

7(25分)假设在一个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体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T),计划投资、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100,请回答如下9个问题中的任意6个问题,但(3)问和(7)问必做:(1)均衡的收入水平是多少?均衡的储蓄水平是多少?(2)如果政府购买增加到125,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3)(此问必做)假设充分就业的收入是1600,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如果采取调整政府购买支出政策,政府购买支出应该是多少?如果采取税收政策,税收应该是多少?平衡预算政策能否实现同样的目标,为什么?(4)当一个社会变得更加节约时,比方说,边际消费倾向从0.75降低为0.70时,均衡的储蓄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通过计算说明)(5)你对(4)的回答被称为节俭悖论,请用所学原理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节俭悖论。(6)你怎样理解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储蓄是不是越少越好,为什么?(7)(此问必做)假设这个经济体受到货币市场的影响,货币需求函数为M/P=Y-100r,同时投资不再是100,而是随着利率变化而变化的:I=200-25r。如果货币量为1000,物价水平为2,请问均衡的收入水平是多少?(8)延续(7)的环境,如果中央银行将货币供给从原来的1000增加到1200,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请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收入会有这样的变化?(9)你能否推导出总需求方程来?B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50分)

一、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间产品

2国民经济总量失衡

3产业结构

4进口替代战略

5经济效益

二、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认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简论政府解决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

三、论述题(15分)

试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影响及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政策。B2.国际经济学(50分)

1(25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被公认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试论述如下几个与该模型相关的问题。(1)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之间是什么关系?(2)资源的增加或减少对产出会带来什么效应?(3)何谓要素价格均等化?(4)什么是里昂惕夫悖论?(5)如何看待里昂惕夫悖论?你如何评价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25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是把贸易政策工具区分为关税和其他政策两大类。试根据你的理解,用图形或数学分析工具回答如下问题。(1)用“外国出口供给曲线”和“本国进口需求曲线”讨论关税的影响;(2)分别论证关税对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所带来的福利效应;(3)什么是出口补贴?试证明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4)什么是进口补贴?试证明进口补贴的福利效应;(5)什么是自愿出口限制?它对进口方向会带来何种影响?

2007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415经济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

科目名称:经济学基本理论

科目代码:415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说明:本试题包括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部分,共150分。Ⅰ西方经济学部分(共100分)

1(7分)在什么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和为什么能够有效率的配置资源?

2(7分)请讨论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如果双方互相影响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价格上升导致需求减少,需求减少促使价格下降。因此价格的上升最终导致了价格的下降?

3(7分)影响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大学生的工资处在长期变化之中,请从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两个方面讨论这种长期变化趋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7分)请用你所学的开放宏观经济理论解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内在动力。

5(7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麦当劳和肯德基餐厅会派发一些餐券,持券购买食物可以有一定折扣;一些超市会定期对一些商品打折,并预先公告;新片上映第一轮票价往往比第二轮高很多……请对上述现象做理论上的解释:(1)谁会付高价,谁会付低价?(2)这种做法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什么?厂商为什么要这么做?(3)是不是所有的厂商都可以采取与上面类似的做法?为什么?

6(7分)假设粮食市价长期稳定在每吨2000元的水平,农民收入迟迟不能增加,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政府财力大为殷实,可以用来增加农民收入,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补贴的方式。例如每吨粮食补贴100元;二是采取农产品支持价格。将其定为每吨粮食2100元。如果市价低于该水平,政府就自动按2100元的价格收购。(1)请问这两种方式对农民利益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2)如果仅仅是某一个县打算从两种方案中选择一种以增加农民收入,你的回答还是不变吗?为什么?

7(8分)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说明经济波动和政策取舍的。埃德蒙-菲尔普斯将预期因素纳入其中,从而使其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工具。请回答:(1)它表明了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存在,原因是什么?(2)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何不同?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不同?又是怎样导致它们不同的?(3)请写出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并结合你对(2)的回答来加以解释。(4)请问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有何关系?(5)你怎样理解短期和长期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意义?

8(8分)讨论有关经济增长的问题。(1)请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有哪些?并说明促使人均GDP增长的动力是什么?(2)中国已经经历了持续28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请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和GDP核算理论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隐忧是什么?应该如何清除这些隐忧?(3)是总供给方面的因素还是总需求方面的因素促进了经济增长?

9(8分)什么是流动偏好理论?这种理论如何有助于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货币供给减少时,请利用总需求曲线解释总需求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请区分短期和长期说明这种影响会不会导致GDP的变化?为什么?3

10(10分)设某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Q-10)/3+40Q+400,其面临的需求函数为P=65。请回答:(1)该厂商是不是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之中?是在进行短期决策还是长期决策?(2)如果生产,其最优产量是一个选择还是两个选择?为什么?(3)如果生产?该厂商应生产的产量是多少?由此获得的利润(或亏损)是多少?(4)说明它是否会按照(3)问中计算的产量生产?为什么?

11(12分)世界市场上主要的钻石供应来自俄国和南非。假设开采钻石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是每颗1000美元,钻石的市场需求由下表表示:(1)如果有无数个钻石厂商,价格是多少?如果只有一个厂商,价格是多少?(2)假设两国钻石厂商的产量分别只能在4000颗和3000颗中选择一种。请用收益矩阵形式将两国的策略和所能获得的利润表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说明纳什均衡是什么?为什么它是均衡?这种纳什均衡是不是双方都希望看到的结果?(3)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以更规范的方式,通过反应函数计算纳什均衡。(4)请用博弈论分析俄罗斯厂商会不会和南非厂商组成卡特尔以避免竞争?

12(12分)一个封闭的宏观经济中的需求方面由如下变量和公__式描述:消费C=C+b(Y-tY);投资I=I-dr;政府购买为G;实_际货币供给m=M/P;实际货币需求为m=kY-lr。(请注意利率是sd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决定的)(1)请推导出该经济体的总需求曲线方程;(2)利用该方程说明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到总需求的;(3)如果把总需求看成是一般物价水平P的函数,请解释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即为什么物价下降导致总需求增加。Ⅱ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部分(共5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价值

2级差地租

3资本有机构成

4货币流通规律

5金本位制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会形成平均利润率?

2如果农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高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是否还存在绝对地租?为什么?如果还存在绝对地租,其具体来源是什么?

三、论述题(15分)

试论市场经济的缺陷与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2008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4经济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

2008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4经济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Ⅰ西方经济学部分(共100分)

1(10分)关于国民收入核算。(1)利用GDP将中国和美国的实际生产或福利进行比较时,会高估还是低估中国的总产出或总福利?(2)利用GDP体系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取得的巨大成就成绩时,会高估还是低估?

答:(1)利用GDP将中国和美国的实际生产或福利进行比较时,会低估中国的总产出或总福利。原因在于:

由于GDP不能反映非市场经济活动,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客观性和可比性。有些非市场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比如家庭妇女做饭、照顾老人、养育儿童等,这些活动没有进行市场交易,按照国际标准不反映在GDP中。但是,如果这些工作由雇用的保姆来承担,则雇主就要向保姆支付报酬,就会反映在GDP中。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如大多数家庭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养育,许多老人被送到养老院去照顾等。而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家庭成员自己来承担。那么,中国的GDP就比美国相对少核算一部分家务劳动经济成果,利用GDP将中国与美国的实际生产或福利进行比较时,将低估中国的总产出或总福利。(2)利用GDP体系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取得的巨大成绩时,存在高估现象。这是因为:

①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源环境不断恶化,这没有反映在GDP中。

②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例如,若为了经济总量高速度的增长,而拼命消耗资源,对资源采取低效的、掠夺式的利用,则可能短期内经济上去了,但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和潜力却丧失了。目前,中国就面临这种低效率的经济增长问题。

③GDP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少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大多数人的收入增加得很少,因此GDP的增加不能反映出这种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而产生的福利差异状况。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面临着这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

2(10分)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外部性、交易成本和科斯定理。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败吗?为什么?请举出不需要政府也能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的一些方法。

答:(1)外部性、交易成本以及科斯定理的含义及举例

①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影响,但并不为此承担相应成本或获得相应收益。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好的影响,但并没有获得相应收益;负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并没有为此承担相应成本。

②交易成本指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它包括:获取某种产品质量信息如产品价格、使用性和耐久性等的成本;交易双方进行谈判的成本;交易双方履行合同的成本。

③科斯定理是指在交易成本很低或为零时,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初始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个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会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考虑一个污染了附近湖水的工厂,污染给当地渔民带来了负外部性,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污染是无效率的,那么工厂和渔民之间可以达成一个协议。而达成协议所花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当交易成本很小甚至为0时,工厂和渔民可以私下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污染权是分配给谁,最终都能够通过市场使得每个人的状况变好。(2)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败,其原因在于:

①当存在正外部性时,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社会需求曲线将位于私人需求曲线之上,因此市场均衡产量小于帕累托最优产量,从而导致市场失败。如图1所示,由于正外部性的作用,市场主体的私人需求小于社会需求,导致实际的市场均衡点E偏离理想的市场均P衡点E,其后果是实际的均衡数量Q低于理想的均衡数量Q。市场SPS机制导致的这种结果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在数量Q上,可以实现帕P累托改进。

图1 正外部性的影响

②当存在负外部性时,社会成本大于边际成本,此时市场均衡产量将会大于帕累托最优产量。如图2所示,由于负外部性的作用,市场主体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导致实际的市场均衡点E偏离理P想的市场均衡点E,其后果是实际的均衡数量Q高于理想的均衡数SP量Q。市场机制导致的这种结果是缺乏效率的,因为在数量Q上,SP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

图2 负外部性的影响(3)不需要政府也能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的一些方法有:

①用道德约束和社会约束来解决。利用道德规范使经济人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将外部性内在化。

②慈善行为。私人捐款筹资来保护环境,促进教育等。

③经营整合。把不同类型的经营整合在一起,使外部性内在化。

④利益各方签订合约。通过合约规定一方对另一方的支付,以解决外部性产生的无效率问题。

3(10分)(1)请画出厂商在短期的边际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总成本的曲线来,注意准确地标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2)简要地用文字解释它们之间的含义。(3)用经济学原理说明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答:(1)厂商的成本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典型厂商的成本曲线(2)~(3)①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上升,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当厂商生产较少产品时,工人很少,许多设备没有得到利用。由于厂商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些闲置的资源投入使用,额外增加一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很大,而且额外增加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很小。当厂商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且大部分设备已得到充分利用,产量已经相当高时,额外增加一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很小,而且,额外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很大。因此边际成本最终上升。

②平均总成本是U形的。平均总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平均固定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因为固定成本被分摊到更多单位的产品上。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平均可变成本一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拉锯使平均总成本曲线呈现为U形。

③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有效规模点(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产量水平很低时,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总成本,因此平均总成本下降。但在这两条曲线相交以后,边际成本增加到平均总成本之上。在这种产量水平时,平均总成本必然开始上升。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因此,这个交点是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

4(10分)请选择回答下面的任何一个问题。(1)“一分钱一分货”用经济学的原理怎样解释?它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2)“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微观经济学中的什么原理能够解释它?它会带来什么结果呢?(3)西谚说“不要为泼洒了的牛奶哭泣”,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

答:(1)“一分钱一分货”可以用消费均衡理论来解释。当消费者实现消费均衡时,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因此,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具体地说,如果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越高。“一分钱一分货”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而是要求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当消费者不具有完全信息时,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2)“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反映了微观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实际上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买者和卖者的所知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卖者往往掌握了更多关于产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这样就导致买者因不知道产品的信息或质量而出现“买错”的情况。但无论消费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产品,卖者绝不会在自己的保留价格之下出售产品,因此不可能出现“卖错”的情况。信息的不对称最终将会在市场上导致劣等商品驱逐优等商品的结果,进而导致市场失灵。(3)“不要为泼洒了的牛奶哭泣”反映了在决策时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使用掉而无法收回的资金,这一成本对经济主体当前的投资决策不产生任何影响。在人们利用机会成本进行企业的经营决策时,并不是厂商所耗费的所有成本都要列入机会成本之中,只有那些与厂商决策有关的成本才列入机会成本之中。经济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的是当前的投资是否有利可图,而不是过去已花掉了多少钱。许多已经知道决策失误的项目之所以能够最终建成并一直亏损下去,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决策者们总是念念不忘“已经洒掉的牛奶”。

5(15分)在宏观层面上,决定一国总体经济表现的根本力量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所有的因素都可以划归这两个方面。请回答:(1)说明如下概念或原理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乘数原理,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进出口四个部门,商品与劳动、货币或资产、劳动力三个市场,IS-LM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谁更重要?(3)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角度讨论通货膨胀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因素又是什么?(4)综合考虑问题(1)中的所有方面,说明影响投资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答:(1)乘数原理与总需求的关系体现在当总需求构成中的任何一项增加时,就通过乘数效应使总需求发生若干倍的变化;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进出口构成总需求;商品与劳务、货币或资产、劳动力三个市场共同作用构成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需求曲线代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总供给曲线则代表劳动力市场均衡;IS-LM模型在价格变动时可以推导出总需求的方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使总需求发生变动,同时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2)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短期内,总需求起到主导作用,总需求决定总产出;在长期内,总供给更重要,当总供给达到潜在GDP水平时,总需求的提高不能提高总产出。(3)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角度讨论通货膨胀的可能原因是:

①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②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他们把这种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称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以区别于利润提高造成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中国2009年物价上涨的主要是由需求拉动的。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十大行业振兴计划,以及许多拉动内需的政策,加快了民生工程、基础工程等的建设步伐,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扩大投资需求,从而推动钢材和水泥等基建工程产品价格的上涨。在房地产业方面,消费者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下,纷纷投入购置房产,使得全国各地房屋价格不断攀升。内需的扩大带动了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4)影响投资乘数的因素包括:直接影响乘数大小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边际税率;以及影响挤出效应大小从而间接影响乘数大小的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等。

6(15分)关于市场结构。(1)请列表从厂商数量、产品特点、需求曲线特点、短期均衡条件、长期均衡条件、长期内利润状况诸方面对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结构进行比较。(2)请问符合定义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请举出例子并说明它是否符合定义。如果不存在,请问经济学为什么要分析它?

答:(1)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如表1所示。表1 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2)符合定义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不存在。

完全竞争模型的四个条件在现实世界中是较为苛刻的,现实世界中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其差别是:

①现实世界中,大多数厂商未必都是价格接受者,它们对价格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许多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

②现实世界中,厂商提供的产品也不是完全同质的,大多数厂商的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现实世界才存在着各色的商品,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要。

③现实世界中,要素也不是自由流动的。要素流动要受到地理因素、运输条件和成本、法律制度等的影响,往往不能自由流动。

④现实世界中,市场上的信息也不是十分充分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很多。

经济学分析完全竞争模型的意义包括:

①突出了市场的效率问题。如果基本竞争模型准确代表实际市场,那么它有一个非常强的含义:该经济是有效率的,即不存在稀缺资源的浪费。不减少一种产品的生产,就不可能多生产另一种产品;不使另一个人境况恶化,就不能使一个人的境况改善。这些结果是在没有政府活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对完全竞争市场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也使它成为现实中的市场在理论分析上的参照系。

②涉及到竞争分配的公平问题。竞争市场也决定商品的分配——每个人获得多少现有的商品。如果一个人具有特殊技能,并且对其劳务需求存在高度竞争,那么这个人就会获得非常高的收入。另一方面,非熟练劳动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这些工人面对非常低的工资,甚至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也不能达到像样的生活水平。这就提出了竞争分配的公平问题。虽然效率是任何经济系统的合意性质,但公平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

③完全竞争市场分析是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实际经济不能用竞争模型进行完美的描述,但许多经济学家仍将竞争模型作为方便的出发点,模型永远都不是对经济的完全且准确的描述,也不需要它做到这一点,相反,模型旨在突出反映经济的某些重要方面的性质,有助于了解经济的关键特征。

基本竞争模型的预测与观测结果之间的差别有助于引导人们使用对某些市场和情况能提供更好描述的其他模型。经济学家也认识到,虽然基本竞争模型不能对某些市场提供完美的描述,但却可以提供很好的描述——虽然其预测与实际结果不能绝对吻合,却可能相当吻合。

7(15分)假设某消费者消费X和Y两种商品,两者的价格分别为P和P,消费者收入为M,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XY即U=XY,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X的边际效用为Y,即MU=Y,而消X费Y的边际效用为X,即MU=X。请回答如下问题:Y(1)该消费者对X的需求取决于哪些因素?推算出需求函数来。(2)从数学公式中看,消费者偏好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需求的?(3)X和Y是互补商品还是替代商品?为什么?(4)X与Y是正常商品还是低劣商品?为什么?(5)效用函数U=XY是否可以说明序数效用论?为什么?(6)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什么?(7)在这个问题里体现了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基本假设),它们是什么?

解:(1)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L=XY+λ(M-PX-PY)XY

最优选择必定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L/∂X=Y-λP=0X

∂L/∂Y=X-λP=0Y

∂L/∂λ=M-PX-PY=0XY

解得:X=M/(2P),Y=M/(2P)。XY

其中,X=M/(2P)是消费者对X的需求函数,Y=M/(2P)XY是消费者对Y的需求函数。故可知消费者对X的需求取决于收入和X的价格;消费者对Y的需求取决于收入和Y的价格。(2)根据消费者对X的需求函数可以看出,消费者的偏好并不进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所以消费者的偏好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函数。(3)X与Y既不是替代品,也不是互补品。因为商品X的需求量与商品Y的价格不相关,即X的需求量不会对商品Y的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零。(4)由于dX/dM=1/(2P)>0,dY/dM=1/(2P)>0,所以XY当收入增加时,对商品X和Y的需求都会增加,所以二者都是正常商品。(5)效用函数U=XY可以说明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大小应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由于消费者偏好于更高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所以,更高无差异曲线上物品的组合提供了更高的效用。可以对U=XY中的U赋予不同的值,来表示一个选择的顺序,形成一组无差异曲线,使赋值较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较为偏好的顺序,即可说明序数效用论。(6)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S=-ΔY/ΔX=MU/MU=Y/X。XY(7)在这个问题里体现了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基本假设),即:

①理性人假设。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②资源稀缺性假设。在充满稀缺性的世界里,用稀缺资源生产或消费某种物品都是有代价的,每个经济主体都要面临权衡取舍。e

8(15分)AS-AD模型由下式说明:AD:y=m-p;AS:p=p*e+λ(y-y),其中m-货币供应量;p-价格水平;y-GDP;p-预期价*格;y-潜在GDP。(所有变量都取自然对数,但你不用考虑这些。)请回答:(1)假如预期价格是外生变量(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常数)。请计算均衡的GDP是多少?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当货币量增加时,GDP会如何变动?其内在机制是什么?(2)假如预期是完全预见(即人们能够正确地预期到价格水平),GDP是多少?货币量的增加对GDP的影响是什么?解释其内在机制。(3)什么是理性预期?利用模型说明,当公众使用理性预期时,预期价格是多少?实际价格是什么?均衡GDP是多少?解释其内在机制。(4)假如预期是理性预期,同时信息不完全,即人们关于货币量的变化所掌握的信息存在着不确定性。根据你对第(2)问的回答说明货币供给量增加对GDP的影响是什么?解释其内在机制。(5)在理性预期的条件下,讨论当货币量增加时有没有可能出现(1)和(2)的结果。如果有,各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如果没有,为什么?(可以利用你对(4)的解答。)(6)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想增加产量到潜在产量以上的做法会不会奏效?怎样才能奏效?从长远看结果怎样?为什么?(可以利用你对(5)的解答)

当你不能解答时,请不要放弃,尝试用文字来回答。

答:(1)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联立方程组为:e*

解得均衡GDP为:y=(m-p+λy)/(1+λ)。

对上式关于m求导得:∂y/∂m=1/(1+λ)>0。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GDP也将增加。在题干中,假设价格为一固定常数,说明此处讨论的是短期。在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能够产生实际影响。e(2)假如预期是完全预见,说明当p=p,此时均衡GDP为:y=*y。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GDP无影响。人们能够完全预期价格,说明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因此对实际产出无影响。(3)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包含三个含义:

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

可以把基于t+i期的信息对t+j期的价格P所做的理性预期记为:e

P=E(P)t+jt+it+j

由于存在信息滞后,那么经济当事人通常是根据上一期的信息来形成对本期变量的预测,此时i=0,j=1,因此预期形式可写为E(P)。tt+1

当公众使用理性预期时,预期价格为p,实际价格也为p,均衡*GDP是y=y。当公众完全预期到价格时,他们会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产出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4)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人们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对价格的预期可能偏离实际价格,从而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当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增加,此时的价格将大于预期的价e*格,根据总供给曲线p=p+λ(y-y)可知,产出将大于充分就业水平下的产出。也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产出增加。(5)在理性预期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导致(1)和(2)两种结果。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对产出的影响可能会出现(1)的结果。而在长期内,人们修正自己的预期价格使之等于实际价格时,会出现(2)的结果。e*(6)①不会奏效。根据总供给曲线p=p+λ(y-y),因为在理e性预期条件下,p=p,产量总是等于潜在产出。无论政府出台什么样的刺激政策,都不会改变产出水平,只会使得价格上升。

②理性预期学派指出产量大于潜在产量的幅度取决于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之间的差距,产量大于潜在产量的状态只可能在短期内存e*在,即p>p时,y>y。由此可知,政策制定者想要其政策有效,就必须通过对价格预期和实际价格差额的影响来造成人们的幻觉,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想要有效,必须具有欺骗性质。

③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是以对厂商和工人的暂时欺骗而维持的,但人们会从上当中吸取教训,逐步使他们的预期更接近于准确,则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内必然是无效的;在长期中,由于厂商和工人发现物价上涨所造成的错觉后,产出将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Ⅱ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部分(共5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5分,共10分)

1(2.5分)固定资本

答: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态全部参与生产过程,而价值却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2(2.5分)级差地租Ⅱ

答: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3(2.5分)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2.5分)金块本位制

答:金块本位制是以黄金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价值符号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黄金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量以上可以按含金量兑换黄金。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由中央银行负责,禁止私人输出黄金。黄金已难以发挥自动调节货币供求和稳定汇率的作用。因此,金块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难以维持,导致了金本位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简答题(每小题7.5分,共30分)

1(7.5分)平均利润率是如何形成的?

答: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不同部门的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同。但是,资本的本性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带来利润。而利润既然作为预付资本的产物,因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也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部门之间存在着追求有利投资场所、追求更高利润率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或手段是资本转移,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因投入的资本减少,生产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而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因大量资本涌入,生产扩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使资本和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己预付资本的多少,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2(7.5分)为什么只有可变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答: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尽管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称为可变资本。(3)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②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剩余价值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7.5分)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要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

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表现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1)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外部性问题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难以解决的。(2)市场运行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在市场调节下,经济主体只注重当前资源稀缺,忽视长远的资源稀缺;只顾近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只顾局部利益,忽视整体社会利益。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而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加之社会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惯性,从而在供求已经平衡或供给已经过剩时,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在供求平衡甚或供给已经短缺时,生产却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4)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5)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社会再生产中的主要矛盾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由此可见,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导致社会生产中产生诸多矛盾,因此需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之不足。

4(7.5分)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还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2)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价值量呈反比关系,此时的劳动生产率是指社会或部门平均生产率水平。但个别厂商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这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减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但该厂商在一定时间生产的价值总量会增加。(3)单个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尽管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但就单个商品生产者来说,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获得更多的价值总量和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论述题(10分)

试论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答:(1)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贯穿于商品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价值规律的作用如下: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完全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是否生产这种产品。正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价格高的因而也是供给小于需求的部门投入,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门内部的竞争,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激励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分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使那些生产条件好、能够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有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壮大;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又不思改进或不能改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逐步被淘汰。(2)价值规律的现实意义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耗费。

因为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而价值则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只有不断地改进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耗费,才能使自己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时间,获得较多的盈利。这对国家、对企业、对劳动者个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②可以调节社会生产。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收入、支出和盈利。因而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必然促使企业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从而调节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这种调节作用,从社会规模上对生产进行宏观调控。

③可以调节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必然影响商品的供求。供给按照与价格相同的方向变动,需求按照与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值规律就是通过对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从而调节商品流通。

④可以促进劳动者(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勤奋劳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价值规律的这些作用,使劳动者不能安于现状,而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否则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009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4经济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

2009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4经济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西方经济学部分

1(10分)要建设两型社会,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哪些政策措施可以采用?哪一个政策更合适一些?为什么?

答:污染物排放属于负的外部性问题。负的外部性表现为,经济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危害,而自己却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1)建设两型社会,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主要有:

①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

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环境管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规定工厂可以排放的最高污染水平,或要求企业采用某项减少排污量的技术。

②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1:矫正性税收与补贴

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征税以及对有正外部性的活动提供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矫正税。一种理想的矫正税应该等于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引起的外部成本,而理想的矫正补贴应该等于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引起的外部利益。

③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2: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从经济效率的观点看,允许污染许可证交易是一种好政策。这一交易必然会使污染排放工厂的状况都变好,因为他们是自愿达成交易的。而且,这种交易没有任何外部影响,因为污染总量仍然是相同的。

如果政府允许进行污染许可证交易,实际上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稀缺资源:污染许可证。交易这种许可证的市场将最终形成,这种市场将为供求力量所支配。看不见的手将保证这种新市场有效地配置排污权。(2)采用基于市场为基础的政策会比直接管制的政策更好,其原因在于:

①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为了制定出良好的规则,政府管制者都需要了解有关某些特定行业以及这些行业可以采用的各种技术的详细信息,但政府管制者要得到这些信息往往是困难的。

②作为解决污染的方法,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爱通常大于管制,因为在减少污染总水平上,税收和管制同样有效,但税收可以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减少污染。经济学家还认为,矫正税对环境更有利。税收激励工厂去开发更环保的技术,因为更环保的技术可以减少工厂不得不支付的税收量。矫正税改变了激励,使其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适水平移动。因此,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③允许污染许可证市场存在的一个优点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污染许可证在企业之间的初始配置是无关紧要的。那些能以低成本减少污染的企业将出售它们得到的所有许可证,而那些只能以高成本减少污染的企业将购买它们需要的所有许可证。只要存在一个污染权的自由市场,无论最初的配置如何,最后的配置都将是有效率的。

用污染许可证减少污染与用矫正税减少污染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在这两种情况下,企业都要为污染付费。在使用矫正税时,排污企业必须向政府交税;在使用污染许可证时,排污企业必须为购买许可证进行支付。矫正税和污染许可证都是通过使企业产生排污成本而把污染的外部性内在化。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出售污染许可证可能比实行矫正税更好。由于政府并不知道污染的需求曲线,它无法确定征收多少税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它只需拍卖排放定量的污染许可证,根据拍卖价格就可以得出矫正税的适当规模。

总之,污染许可证和矫正税的经济手段降低了环境保护的成本,因此,它增加了公众对清洁环境的需求。

2(10分)当厂商选择最优的生产量时应该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请问是否只要满足了这个原则就一定能得到最大利润?一定能够得到正的利润?

答:当厂商的生产量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时,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最大利润;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的利润。(1)从数学上来看,利润为:π=TR-TC。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MR=MC。

一阶条件是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最大化的充分条件即二阶条件为:dMR/dQ<dMC/dQ。

因此仅仅满足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MR=MC,并不一定得出利润最大化的结果。(2)在长期中,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是其边际成本曲线(MC)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ATC)以上的部分。如果价格低于平均总成本,利润π=(P-ATC)·Q,即使MR=MC,企业退出市场会使状况变好一些。如图1所示。当P=MR=MC<ATC,企业亏损,收益不足以弥补其平均成本,企业将选择退出该市场,此时并未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是亏损最小化,且此时的利润小于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