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7:02:36

点击下载

作者:孙光荣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

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试读:

《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编委会

名誉主编  王国强

主任委员  孙光荣

副主任委员 王 慧 郭明明 朱 嵘

      于永杰

主  编  孙光荣

执行主编  周晓菲 李 淼

副 主 编  蔡铁如 吴浩恺 王绍纲

     王利广 廖祥华 邓爱明

     谢进兴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晖 冯玉清 刘 敬

     刘晓伟 刘智勇 江 帆

     杨建宇 李冬梅 李彦知

     吴振洪 欧阳波 张冬冬

     张 震 陈明华 易 珊

     赵 清 赵美丽 郭 宪

     徐丽雯 徐智峰 阎明蕊

     虞敬春 廖祥华

专家审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李俊德 赵 明

审定专家 钱超尘 李经纬 温长路

    王 琦 张其成 王国辰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于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思想逐渐成为医患群体的共识,中医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因此,我们要遵从《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保健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科学发展。

在健康需求和对中医需求日益增进的情势下,社会上各种养生理念、保健方法层出不穷,甚至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中医药工作者应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去正确地了解需求、引导需求、满足需求,让喜爱中医以及渴望寻求养生真谛的人民大众能从正宗的、经典的原句之中了解中医养生、认识中医养生,指导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养生理念,掌握科学、正确的养生方法,从而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以保障健康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丰富的诊疗疾病的技术及养生保健的方法。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历代中医名家关于养生的名言名术知晓不够、理解不够、重视不够、运用不够,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未能得到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为了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养生的需求,作为中医药人理应将传播中医养生科普知识与方法、指导大众科学养生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和历史使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之一孙光荣教授主编的《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一书,历经三年之久,数易其稿,在编写过程中查阅并收录了大量的历代经典著作中的养生名言,分为“养生之理”、“养生之法”,内容正宗、广博、翔实、精确、简要,突出了中医养生的特色和优势,做到了“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既可供中医养生专业研究者参考,又可作为广大喜爱中医养生者的读本,将在普及中医养生知识的进程中发挥奠定基础和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

真诚地希望并期待:更多的中医养生科普专家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养生知识与方法。

真诚地希望并深信:中医养生成为人民大众自我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医养生使人民大众更健康、更快乐、更长寿!

因是,特为之序。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2010年7月15日

上篇 养生之理

001.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的首部经典,第一篇内容就阐明养生之道,提倡保养先天的真气,所以命名为“上古天真论”,可见中医入门的第一步就要求懂得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开宗明义提出了养生的总原则:“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上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效法天地阴阳协调的运行之道,顺应时令节气等自然变化的规律,食饮有节度,起居有常规,不妄加运动或强力劳作而伤害筋骨,所以能够形神俱备,走完人生自然的寿命期,能活过百岁。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把酒当做汤水一样滥饮无度,把反常过分的行为当做生活习惯,起居作息毫无规律,醉酒行房,恣情纵欲,使人的阴精枯竭,沉迷于不良嗜好,使人的真气耗散,不知道谨慎地让生命的真气充满,而妄耗精神,追求心身的一时畅快,这就违背了人生真正的生乐之道,所以五十岁就衰老了。

002.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紧接着提出了养生箴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tián dàn)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告诉人们:违反四时节令常规的天气变化时,“虚邪贼风”会乘人体虚弱之时,不知不觉地侵入人体,危害健康。所以,一切与时令节气相反的气候或环境要适时地规避,减少外在致病因素的侵害;另一方面,心绪保持清净、纯洁、安闲而没有世俗杂念,如此真气就会顺畅,精神也会守持于体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样人体的正气就会充盛,哪会轻易得病呢?

003.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养生的第一步是要心志安闲,避免虚妄的欲念,享受已经拥有的现实生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得好:“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就是说,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满意,以喜爱和遵守自己的风俗习尚感到快乐。社会地位高的人不歧视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也不嫉妒地位高的人。这样的人民大众就叫做“朴民”。“朴民”能禁得住各种诱惑,任何过分的贪念欲望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情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不管是有才有德的人还是才德并不出众的人,都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动心和焦虑,这样才符合养生之道。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却不显得衰老,就是他们这种质朴的德性没有受到玷污而保持了纯真本色的缘故。

004.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养生的结果是什么呢?《素问·上古天真论》给我们列举了懂得养生之道的四种人生境界——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境界最高的是“真人”,到了“真人”境界,就能够掌握天地阴阳的变化,善调呼吸,吸收最精纯的清气,超然于世俗的干扰而独处,让神气守持体内,通过肢体锻炼使得筋骨肌肉高度协调统一,而真人养生的结果是与天地同寿,生命不止。其次是“至人”,到了“至人”境界,就道德淳厚,阴阳和谐,生活与四时协调,远离世俗的干扰,积聚精神,神游于广阔的自然当中,让视觉和听觉守持在八方之外,保有健康,延长寿命。第三是“圣人”,到了“圣人”境界,就能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通晓四时八节邪气伤人的道理而有所避让,爱好能与世俗的习惯相适应,没有烦恼怨恨的情绪,行为不离于世俗的道德准则,穿着普通,没有要在世俗炫耀的举动,不因外在的事务而让身体劳累,也没有内在的思想负担,追求恬淡的愉悦生活,以心有所得为满足,所以身体不会垮掉,精神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百岁。第四是“贤人”,到了“贤人”境界,就能以天地的自然规律为法则,取象日月的运转,辨别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之道和四季的变化,按着上古真人的方法去生活,以符合养生之道,也可以延年益寿。

005.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篇主要用来阐明人的生生之气应与天的生生之气相通而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的专论,叫做《生气通天论》,其中说:“生之本,本于阴阳。阳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不与天气相通,人体的九窍、五脏、四肢、百骸都与天气相通,“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的阳气就像天与太阳一样,人体没了有阳气,就像天上没有了太阳,生命力就会折损或懦弱不足。人的阴精像大地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只有阳气没有阴精,就像只有阳光没有湿润的土壤,种子是不会发芽、开花、结果的,所以天地阴阳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健康的关键在于阳气要致密于外,才能发挥固守阴精不致妄耗的作用,而阳气亢盛就变成了邪气,使阴精耗竭,就像种子被阳光暴晒而没有足够的水分,生命也会枯竭的。阴阳如果不和,就像有春没秋,有冬没夏,使阴阳和谐运转,才是养生的最好法则。只要阴精平顺而稳固,阳气固密而不宣泄,人的精神就平和充实,阴阳分离,断绝转化,人体的精气就会随之竭绝而死亡了。

006.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生气通天论》已经告诉了我们生命之本是“阴阳”。《黄帝内经·素问》有一篇主要论述阴阳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及阴阳应验于天地万物之征象的专论,叫做《阴阳应象大论》,再次强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就指出:阴阳,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也是维系万事万物的纲纪,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是万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万事万物神妙莫测的变化是阴阳运动的结果。每一个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其性质是由阴阳来决定的。就像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一个可以在阴阳之间收放自如的人就是一个阴阳平和的人。阳主“动”,升散而化气成为天,阴主“静”,凝聚成形而为地。阳能生万物,太过亢盛就会令万物焦枯而杀万物,阴能长万物,太过阴柔就会令万物凝固而封藏万物,阴阳变化是人生命产生与死亡的根源。

007.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防病治病的总体指导思想,那就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如果病已经形成了再去治疗,天下已经大乱了再想办法去治理,就像口渴了的时候才去打井,兵临城下了才去打造兵器一样,那不就晚了吗?所以,圣人都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开始养生和预防。《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天师问难答疑之书,所有关于治病的讲述都是以摄养为先导的,这是因为养生是最紧迫的事,就是要“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008.荣卫之行 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 气以度行 六腑化谷 津液布扬 各如其常 故能长久

同样是人,为什么寿命的长短会有不同呢?为什么有的人中年夭折,有的人年老长寿?为什么有的人突然死亡了,有的人疾病缠身却能存活很久?《灵枢·天年》告诉我们,要想活得长久,首先要让身体的荣卫之气运行通畅。所谓“荣气”是在体内行于脉中,用来荣养肌肤的营气;而“卫气”则像卫兵一样守护在脉外,去抵御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入侵。荣卫之气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xiè)利,皮肤致密”,就是说,五脏功能强健,血脉流行和顺通调,肌肉滑利,皮肤致密而能抵御外邪侵扰,那么荣卫之气就会正常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再者,呼吸时气息调匀,微微不粗,徐徐不疾,全身之气就会有规律地运行;同时,体内的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能够正常地消化饮食,并把吸收的津液和各种营养物质输送敷布到全身各处,以营养身体,这样,身体各个脏腑功能正常,也就能够保持生命的健康长久了。

009.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养生,实际上就是顺应天地之性,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所以《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段话包含了养生的三个方面:四时起居、情志心态、性格气质。智者养生,就是能够让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顺应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又注意调节情绪而没有过分的喜怒波动,并安心于日常平淡的生活,性格上努力做到平和,既不刚愎自用,也不优柔寡断,刚柔自如,没有偏颇固执,做到这三点,就会五脏神安,六腑气调,经脉通畅,皮肤致密,而致病的邪气也就无从侵入,自然可以健康长寿了。

010.生病起于过用

疾病是怎样发生的呢?《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的脏腑、经脉、气血、阴阳,在适应春夏秋冬、四时昼夜、喜怒哀乐、饮食劳倦的自然与人事变化时,有一个能够自动调节的范围,这个可调节的范围是有限度的,只不过人体自我调节的潜能极强,冷一下、热一下、贪黑、熬夜,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危害。而事实上疾病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如果超出人体能调节和承受的范围,脏腑功能就会失常而产生疾病。

011.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气候,同样的工作,同一个家庭,同样的饭食,为什么有人得病,而有的人不得病呢?中医主张从个体内部找原因。《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邪气随时都在,只有身体虚弱的人才会被邪气侵袭得病,而突然遭遇疾风暴雨却没有生病的人,是因为身体没有虚损,所以说“邪不能独伤人”。风、寒、暑、湿、燥、火这些病邪是外因,身体的虚损是内因,两个因素同时具备,病邪才会侵入人体,所以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而风雨寒暑四时的正气叫实风,身体健壮,肌肉坚实叫实形,如果是“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就不会生病。疾病的产生,决定于四时之气是否正常,身体是否虚弱,有虚有邪才会生病,这就是所谓“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012.夫以蕞尔之躯 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 身非木石 其能久乎

人身血肉之躯,其实是很脆弱的。魏晋思想家嵇康在《养生论》中讲到,“唯五谷是见,声色是眈(dān);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腑脏,醴(lǐ)醪(láo)鬻(zhǔ)其肠胃,芳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嵇康列举的这种种情形都是伤害生命的途径。生命要好好养护才能长寿,就像种庄稼一样,种植的方法不同,收成也相差悬殊。如果贪恋五谷,沉溺声色,眼睛被美色所迷惑,耳朵一心想听放荡的歌声,那么浓滋厚味就会煎熬脏腑,甜浊的美酒就会损害肠胃,过食芳香的食物腐蚀骨髓,过度的喜怒逆乱正气,思虑销铄精神,哀乐伤害真气。“夫以蕞(zuì)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人体如此弱小,而损害攻击身体的途径却不止一种,本来就容易耗竭的身体,却外内受敌,身体不是石头、木头,这样打击怎么能够活得长久呢?

013.知名位之伤德 故忽而不营 非欲而强禁也 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 非贪而后抑也

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善养生的人“清虚静泰,少私寡欲。”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内心清静,虚怀安泰,少有私欲呢?嵇康说:“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这就指出:善于养生的人,知道追逐名利地位有伤德性,所以从不看重名利而去钻营,并不是内心想要名位却强行禁止自己去争取,而是根本就没有这个欲望。明白厚味有害于身体,所以开始就远离厚味而不去沾染,并不是先贪食美味然后再压抑厚味对自己的诱惑。这样一来,神气因为心境的淳和清虚而显得格外充实,豁达没有忧患,寂静没有思虑,意守自己的一团真气,以平和为标准来养生。有了这个前提,所实施的各种养生方法才会一天天地见效。比如服食灵芝以熏染身体,饮清泉以滋润脏腑,沐浴朝阳,抚琴弄乐来陶冶自己的情志,这样心境悠闲,自由自在,体味内心的玄妙感受,忘掉欢乐,也就是不执著于寻找欢乐,之后才能享受欢乐的富足。忘却生死,不刻意追求长生,而后才能享有自然而然的健康长寿。如果长久坚持这样做,还愁不如上古的神仙一样吗?

014.少不勤行 壮不竟时 长而安贫 老而寡欲 闲心劳形 养生之方也

我国古代的医家都很重视养生,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就辑著了古代养生资料的汇编《养性延命录》,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提到的养生原则。列子说:“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这就是说,如果年少的时候不勤走路,那么壮年时期走起路来就连一个时辰也支持不了。长大后能够安于清贫,年老时也会少有欲望。让自己的心情感到闲适,多一些适当的体力劳动,这就是养生的法则。

015.形生愚智天也 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 人道自己

养生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到了老年才想到要养生延寿。天地自然的运转规律是自然而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生命道路却要自己去走。我们长什么样子,愚笨还是聪明,这种差别是天生的。可是身体的强壮和虚弱,长寿还是短命,这是人为的。《养性延命录》告诉我们:“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夫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命从一开始成胎,父母就要注意保养胎气,使之充实,出生以后要母乳和食物充足有余,长大后滋味清淡,壮年阶段声色有节,这样就会强壮而长寿;如果开始就胎气虚弱耗损,出生后乳食不足,长大后喜欢肥甘厚味,壮年时声色放纵,就会身体虚弱而易夭折。《道机》这本书上也说:人的生命有长有短,这不是天生注定的,而都是由于调养身体不谨慎,饮食过量,淫佚无度,违背阴阳之道,神不守舍,精力耗竭,萌生了各种疾病,所以不能走到人生应有的终点。

016.养生大要 啬神 爱气 养形导引 言语 饮食 房室 反俗 医药 禁忌

养生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基本的要领一定要把握。《养性延命录》中收录了东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和养生学家张湛所著的《养生集序》,其中提出了十条养生大要:“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啬神”、“爱气”,是指要珍惜精神,爱惜元气,就是要调养精神,保养真气;“养形”、“导引”,是指适当的肢体运动和呼吸吐纳,是运动养生的内容;“言语”,是指语言上要谨慎,修养口德;“饮食”,则既要注意营养均衡,又要节制食欲,不能贪恋口腹之欲;“房事”,是指性生活要节制,不能过度;“反俗”,是不要媚俗,不沾染庸俗之气;“医药”,是养生体系中的一部分,有病还是要求医用药,治愈疾病是养生的前提;“禁忌”,是养生大要之一,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为人处世,包括各种养生方法中,都有影响健康的禁忌事项,它就像法律一样,一定要谨遵在心,然后再实施行动。除了这十个方面的养生要点之外,其他方面就可以忽略了。

017.养寿之法 但莫伤之而已

养生的关键就是不要伤生。《养性延命录》收录了彭祖的话,说:“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意思是说,冬天注意保暖,夏天保持凉爽,随四时的天气变化调整,让身体舒适。反过来“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yù),以致聚结之病;美色妖丽,嫔(pín)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dān)之惑;驰骋游观,弋(yì)猎原野,以致发狂之失;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意思是说,如果不分季节地穿着厚重的衣服,盖着沉重的被褥,身体又禁不起体劳辛苦,就会导致风寒疾病;追求肥甘厚味,满足于醉酒饱食的宴饮,就会得中焦痞满的聚结之病;沉迷于美色妖丽,房事不节,就会招致筋骨虚损之祸;放荡的音乐,怡心悦耳,却会因逸乐过度而引起精神上的昏乱;驰骋游观,在原野上射猎,会令人精神和理智上失控而犯下大错;谋得战胜,欺负弱小,惹出祸乱,会因骄奢放纵而最终失败。即使是有德行的人有时也可能失去理智,所以养生不能有半点闪失,否则就会伤身害命。

018.疾之所起 生自五劳 五劳既用 二脏先损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记载了《明医论》中的观点:“疾之所起,生自五劳。五劳既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意思是说,疾病的产生,最初是由五劳引起,如果五劳中的任何一劳发生,都会首先伤及心、肾两脏,而心肾受伤,其他脏腑就都受病了。劳,就是过度辛苦,《明医论》中认为:“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六极即为七伤,故为七痛。”意志、思虑、心念、忧伤、疲倦,这五方面的过度劳累就会衍生六极,就是气、血、筋、骨、精、髓的极度耗伤,六极就是七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因有七伤所以产生七痛。

019.诸药饵法 不废世务 凡欲饵药 但须精审 不可轻服

养生的方法很多,养生的药物和食物也不可胜数,如果每个专家推荐的方法都去尝试,那么一天除了养生,就没有多少时间做其他事情了。面对浩如烟海、真假难辨的养生理论、方法、药食,《颜氏家训·养生篇》给我们提出警示:“诸药饵法,不废世务”;“凡欲饵药,但须精审,不可轻服”。古人常常以“家训”的形式,用自己的经历、思想、学识、经验来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文学家颜之推的著作,他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提出了这两句养生箴言。意思是:养生要以不荒废当前事务为前提,有一些简单的不耽误时间的养生方法可以常用,如喝茶、叩齿、干洗脸等简单、有效、省时、省事,长久坚持,又不耽误做事情。颜之推还讲了他亲身实践叩齿法养生的经历,他说:“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如果要用药食养生,一定要选择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方药,而且要精心审慎地选择。药养、食养,都要慎重。

020.养生先须虑祸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养生是以保全生命为前提的,不是保养了身体就可以健康长寿,还要首先考虑到远离祸患。所以《颜氏家训·养生篇》说:“夫养生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生命都不存在了,养生也只是徒劳无功。《庄子·达生》中记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鲁国有一个善于养生的人,叫单豹,七十岁了还保持孩子般的体貌,可是他隐居岩穴,最终却被饿虎给吃掉了。这是只重养生而没有虑祸、避祸的悲剧。又如,魏晋嵇康的《养生论》一书为后世养生学奠定了基础,对陶弘景、孙思邈等医学家都深有影响,嵇康本人却因为性情刚烈而遭杀身之祸。再如,晋代石崇希望借助服饵养生长寿,却因为贪喜美色,与当权者争夺歌姬而被害,祸及全家。这是世人没有虑祸在先,而前功尽弃啊,是我们今人当引以为戒的。

021.生不可不惜 不可苟惜

虽然“养生先须虑祸”,但养生并不等于贪生怕死,苟且偷生。《颜氏家训·养生篇》说:“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tè)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这里颜之推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珍视的生死观。生命不可以不珍惜,如果因为去冒险做事引来灾祸,贪恋欲望伤害生命,或者因为恶言邪念等等的情况而导致死亡,那么君子都会觉得这生命离开得太可惜了。可是,如果因为施行诚孝而被杀害,履行仁义而招致罪过,舍去自己的生命而保全家人,捐躯献身来济世救国,那么君子是不会怪罪他不珍惜生命的。有些所谓的贤人雅士在国家危难来临的时候,苟且偷生,但最终也不会得救,反招来困迫和屈辱,还遭后人唾骂。如果能大义凛然,为民族、国家的利益捐躯献身,虽死犹荣。颜之推用这样的话来教育自己的后代,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以大义为重的优良传统精神。

022.性自为善 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 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祸乱灾害亦无由作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修养道德性情,道德性情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是由好的习惯来养成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天生就具备善性的人,没有不利于生命的坏习惯。性情善良,百病不生,灾害不加,这是养生最好的途径。所以善养性的人就懂得治未病之病的真正意义。就像老子所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这是道德带来的福祉。古人养性,不是只关注在吃药吐纳,而是在各种行为过程中修炼自己的道德性情。道德性情完备的人,没服过药饵,也可以长寿。道德性情不能克制,纵使服玉液金丹也不能延年。圣人使用药饵是用来拯救那些行为过度已经伤害了身体的人,愚蠢的人虽然因此抱病多年却还是不修自己的道德性情,疾病纠缠终身,却依然没有悔悟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长寿方法也是无法挽救他们生命的。

023.养生五难 名利不去为一难 喜怒不除为二难 声色不去为三难 滋味不绝为四难 神虑精散为五难

魏晋养生家嵇康提出了影响养生的五大难点,“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克服这五难,养生也就自然成功了。第一,名利乃身外之物,如果绞尽脑汁,日夜钻营,这是舍本逐末,必将导致心力交瘁,百病丛生。第二,情绪的波动也会扰动脏腑的安宁,使之功能失去平衡,大喜伤心,大怒伤肝,没有平和的心态,谈养生是没有意义的。第三,娱乐活动和性生活本来是可以愉悦身心、增进情感的,可是贪恋娱乐,甚至通宵达旦地唱歌喝酒,房事也不节制,那么这种“愉悦”就变成激发人放浪形骸、寻求刺激、追求肉欲的魔鬼,让人损精耗气,精神涣散,血气激荡,发生虚损的疾病。第四,口腹之欲是当前阻碍养生的头号障碍。“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本来人应该更亲近天地自然,饮食清淡才能更好地品味和接收天地赐予我们的五味精微,可是现代人追求厚味的刺激,于是滋生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贵病”,这些疾病是当前生命健康的最大杀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对口感、厚味的追求,直接影响养生的效果。第五,思虑不能过度,精神不能分散。心神就像身体的君主一样,是发号施令的,心神在哪里,精气就在哪里,心神总是在外,处心积虑,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压力过重,想事太多,精气就会耗散于外而不能滋养身体,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疾病纠缠,谈何养生!这五难存在,虽然心里希望长寿,口里诵着至理名言,吃的是山珍海味,可是不修炼操行、不改变不良习惯,怎么能长寿呢?牢记这五难的危害并去除陋习,那么顺应自然之道的信心日益增加,道德情操日益完备,不求福报自有善果,不求长生而生命自然会延长,这是养生最大的要旨。

024.习不纯正 少百岁之人

为什么现在科技这么进步、社会这么发达,还是少有百岁老人呢?这个问题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政治家仲长统同样问过,《千金要方·养性序》记载了仲长统的解释:“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驰之于下。”这是说当时王公、豪杰房事不节,淫乱过度,用醇酒灼伤骨髓,沉迷性乐而耗伤气血,精神外泄。“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媾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加上没有在长大成年的时候求嗣,生育孩子太早,有的孩子稚气未脱就凭着意气行事,有的在生病的时候行房,这些都会导致精气薄弱受损,而血脉不得充实。“既出胞藏,养护无法,又蒸之以绵纩,灼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奸佐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生下孩子后,养护无法,过度保养,五味灼伤。有的因胎中受到损伤而身体脆弱,长大后身体还没坚固强健起来又放纵情欲,这样伤上再加伤,病病相孕,加上国家没有良医,医生没有精湛的医术,甚至奸巧欺诈夹杂其间,误诊误治非常普遍,碰上有病的时候,没有几个能免除灾祸的,所以“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这些现象也给我们检讨现代社会风气敲响了警钟。

025.斋戒谓之信解 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 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

怎样来晓悟养生之道呢?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养生书·神解》中借用佛教“渐教”一派修行的方法,提出五个层次的养生境界。认为世人均具佛性,但受世俗杂念的影响,须积学修行,才能渐次达到最高境界,这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就称为“渐”。司马承祯说:“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渐悟之首是斋戒,斋戒不只是吃素食、洗澡去垢净身这么简单,斋戒的内涵是饿了就吃,吃不令饱,意在节食调和脾胃,并沐浴,或干浴,用手搓热皮肤,意在使身体气血畅达,这是一种调理形体的方法。斋戒是“信解”之道,就是要相信不移才有可能对养生之道了悟于心。第二是安处,就是身居静室,心目皆安,心中闲适才能了悟,所以叫“闲解”。第三是存想,存是存我之神,想是想我之身,闭上眼睛就看到自己的眼睛,把放在外界的心思收回来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心目不离我的身体,就不会伤我的神,神不受伤才能打开智慧,了悟经义,所以叫“慧解”。第四是坐忘,通过存想而达到遗形忘我的境界,与道相合,视而不见,心无所动,因而称之为“定解”。第五是在信、闲、慧、定基础上的万法通神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施行而自至,不着急而迅速,阴阳变化通达,生命也就能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神通境界,因而叫“神解”。

026.兼三才而言谓之易 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 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 入于真如 归于无为

养生要从最根本处着手,要了解天地之道,万物之性,和人最纯一的灵性的本来面目。《天隐子养生书》说:“兼三才而言谓之易,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入于真如,归于无为。”“兼三才而言谓之易”,是说讲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是《易》,什么是三才之道呢?《周易·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周易》六爻成卦暗示的就是天、地、人三才的阴阳、柔刚、仁义之道。“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这是说阐释万物生成之道和万物之所以为之的自然规律的是《道德经》。以纯一灵性为根本的是《法华经》、《楞严经》、《涅槃经》等这些了悟永恒实体、实相的经典。当从最本质的角度悟到生命与天地自然之性,就会回归到天道无为的境界。“天隐子”是唐代司马承祯的道号,他依天地之道而生,顺天地人之道而死。凭借万物之性而动静,根据是否具备纯一灵性来区分邪癖和本真。所以生死、动静、邪真都能以无为而了悟,进入这种“神解”的境界,那么人也就可以成为仙人了。

027.何谓安处 非华堂邃宇 重蘞广榻之谓也 在乎南向而坐 东首而寝 阴阳适中 明暗相半

具体怎么做才是安处呢?《天隐子养生书·安处》告诉我们:“非华堂邃宇、重蘞(yǐn)广榻之谓也。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安处并不是要有华丽的殿堂,深阔的房屋,厚软的褥垫,宽大的床榻,而是在于面向南方而坐,头朝东面而卧,屋中阴阳适中,明暗各半。怎样调节明暗呢?“屋勿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房屋构架不能太高,太高就会阳盛明多,但也不能太低,低则阴盛暗多。明多伤魄,暗多伤魂,人的魂属阳而魄属阴,如果因明暗所伤,也会生病的。司马承祯描述了他的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心安矣。”

028.安则物之感我者轻 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和科学家沈括撰写的一本医书叫《苏沈良方》,在其中的《问养生篇》中,苏东坡讲述了他曾向一位姓吴的老人问养生之道的事情,老人家给了他两个字的答案:“曰和,曰安。”什么是“和”呢?比如天地中的寒暑变化,即使冷到滴水成冰,热到金属都要熔化了,可是万物并不会因为寒暑变化而得病,是因为季节的寒暑变化是一点一点发生的,万物在这些微小的变化当中很容易就顺应了。日月交替而去,昼夜往复而来,变化时刻都在发生,却不知不觉,变化细微到极致,万物也顺应到极致,这就是“和”达到极致。假使最寒冷的天气和最热的天气不断地交替出现,人早就被折腾死掉了。什么是“安”呢?苏东坡讲他曾乘船遇到大风,船上的人像被绑着一样上下翻腾,像踏车轮子一样旋转,天旋地转,眼目昏花,肚子里翻江倒海,呕吐不止。可是他却饮食起居和平常一样,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只是不要与汹涌的波涛去争得平静,而是听任船的摆布而已。所以大凡人们生病的原因,没有不是因为外物干扰的。比如说,食物中有蛆,肯定令人作呕;如果不让他看见食物里面的蛆而让他吃,他也不会呕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谈山珍海味肯定会咽口水,说臭粪垃圾常常会唾口水,八珍与粪便肮脏之物并没有看到,也没有接触,怎么会出现一个咽、一个唾两种反映呢?真的是我们自身内部的原因造成的吗?当醒悟到这是我们内心在作怪,那么即使真的看到、碰到这些东西,我们也不会心动而产生咽或唾的反应了,这就是“安”的境界。由此可见,“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意思是说,“安”则我受外物干扰、影响的程度小,“和”则我顺应外物的变化比较顺畅,外物轻,内心顺,生理功能的调整就会很完备。

029.安乐之道 唯善保养者得之

《寿亲养老新书》是元代邹铉根据宋代陈直著的《养老奉亲书》十五篇,又征引前人养生资料,参照自己的养生经验而增写的养生专著,其中《保养》一章主要讲“安乐之道,唯善保养者得之。”就是只有善于保养的人才会享受到人生的安乐。这是什么意思呢?孟子所养的是人生的“浩然之气”,就是说养生第一要务是不断地用仁义道德来蓄养一种极其浩大而有力量的一身正气。太乙真人告诉我们还要养身体之内气、精气、血气、脏气、肝气、胃气和心气。具体做法是“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为什么养生就是养气呢?因为中医认为,元气是神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凭借,所以养气才能全神,这才是养生的正道。大凡在形体当中,所要保养的没有先于元气的。各种摄养之道中,没有什么调养生命的方法比得上陶冶调和性情以持守和充实体内的真元之气更根本。保养元气的方法,是在悠闲的时候安适却不忘记各种有损生命的危险存在。

030.已病而不治 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先治 所以明摄生之理

现在的很多医生都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医术,想着治病,而事实上医生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告诫人们如何去养生而治未病。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是滋阴派鼻祖,创立“滋阴降火”法以救宋代以来医家习用《和剂局方》的温燥之弊。这样一位医学大家同样是主张养生在前,他在《丹溪心法》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这种主张没有生病时要先预防,而不赞成等到生病后再去吃药治疗的思想,说的就是《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所以朱丹溪说:“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朱氏认为“已病而不治”应该成为医家的原则,意在告诫人们重视防患于未然,“未病而先治”则是用以使人明确养生的重要性。这样,考虑到自己的生活行事方式有可能患什么病就事先预防的人,还有什么可忧患的呢?我们常说备土以防水,如果不挡住涓涓细流的小漏洞,那么总有一天会遭到无力遏制的滔天洪水,如果不扑灭萤火虫一样微弱的火光,就会发展成无法制止的燎原之势。水火如果势头大了都不能止住,何况疾病已经生成,怎么能轻易治愈呢?

031.不流于物谓之摄 以安其分谓之养

养生之道又称为摄养之道,什么是摄养呢?元代王皀的《泰定养生主论》专门论述了自幼及壮到老都要遵循的摄养原则,他告诉我们:“特消息否泰而行之藏之,量其才能而负之荷之,以不流于物故谓之摄,以安其分故谓之养。”首先要衡量一下这件事对身体有增益还是有损耗,对健康是好还是坏,再决定去做还是不做;考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再决定是否承担重任。把不因外物的牵涉而游移放纵自己称为“摄”,把安分守己,不做超出自己的身份、能力的事情称为“养”。晋代医家葛洪(抱朴子)说:“才不逮,强思之,力不胜,强举之,伤也甚矣”。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能力达不到而勉强自己去想达到,自己的体力不能胜任的重物却强迫自己去举起来,这对身体伤害是最大的。深深的忧郁,大怒仇恨,悲哀憔悴,喜乐过度,心情急切地追求于物欲,因患得患失而满腹忧愁,谈笑无所顾忌,天亮不起床,深夜不睡觉,疯狂地涉猎游戏,酩酊大醉后呕污吐秽,吃饱了就睡,跑跳气喘乏力,时而欢呼时而哭泣,都些都是过度伤身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古人严格要求戒除或节制的。

032.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指出了老年人养生重在“戒得”。《泰定养生主论·论衰老》中解释说:到了老年,身体的盛壮阶段已经过去,血气虚衰了,如果还念念不忘获取名利,患得患失,那就对健康延年极其不利,所以老年人应该“戒得”。北宋道学家张紫阳诗曰:“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昨日街头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妻财遗下非君有,罪业将行难自欺。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炼更迷痴。”老年人养生不要追求方法奇特,应该先用前贤的教诲洗涤心中的郁结,名利不苛求,喜怒不乱发,声色不沉迷,饮食口味不偏好,心神无邪念。不好的书不读,不急的事务不硬撑着去做,长幼尊卑谨守规范,贫困富有安乐随缘,心有定见就不会患得患失影响健康了。

033.人有三死 而非其命也 行己自取也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是天注定的,是由自身的行为来决定的。《孔子家语》中记载,哀公向孔子请教智者和仁者的寿命长短时,孔子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所谓“三死”是:第一种就是“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该睡不睡,该起不起,吃喝没有节制,安逸或劳累过度,各种疾病就会一起来戕杀生命。第二种情况是“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之不止者,刑共杀之。”处在下属的位置却干涉高层的事务,嗜好贪欲总是不能满足而极尽各种手段追求不止,就会触犯刑律,各种惩罚就会一起来戕杀生命。第三种情况是“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以少数人的利益侵犯大众的利益,以弱势攻击强势,不量力而行的,刀兵之灾就会一起来戕杀生命。这“三死”都不是命本该如此,而是自己的行为不当自取短命。有智慧、有仁德的人,注意保养身体而有所节制,根据事情是否符合道义来决定做与不做,喜怒的表现也适合时宜,如果所作所为没有伤害人的本性,不是就可以达到高寿了吗!

034.养生以不损为延命之术 不损以有补为卫生之径 居安虑危防未萌也

养生实际是很简单的事,你不损害生命就是延年益寿的方法,而不损害生命是以对生命有所补益为途径的。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不因为小的恶习无害而不去除,不因为小的善举无益而不去作为。这是南宋末年陈元靓编撰的《事林广记·防患补益》的中心思想,他说:“养生以不损为延命之术,不损以有补为卫生之径。居安虑危,防未萌也。不以小恶为无害而不去,不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并指出了一些具体的“不损”、“有补”的养生方法:起床睡觉要按照四季变化而有早晚的不同,行为举止有和谐适当的一贯之规,调和筋脉可以用俯仰运动的方法,养正气、祛邪气可以用吐纳呼吸的方法,使荣气和卫气流通周行有序可以采用补泻的方法,遇到具体的事情是该节制还是该积极努力,是该有所劳动还是应该休息,这些都根据对身体有补或有损去判断和抉择。忍怒可以保全阴气,抑气能够保全阳气。清虚的心态可以去除狂躁和忧虑,安闲的生活能够保养天真性情。淡然无欲,了然无为,处于寂寞的境地,自得虚静而微妙的乐趣。虽然年轻时身体受到损伤,气弱血枯,到了晚年醒悟再防患补益,气充裕了神就充沛,自然也可以延年益寿了。

035.养德养生无二术

养生就是养德,养德也就是养生。明代医文皆精的王文禄,自号沂阳生,他撰写的养生专著《医先》就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的观点。他说:“养德、养生二而无全学也。”就是说养德和养生是一回事。为什么这么说呢?《易经》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天地最大的德行,那种把养德归属儒家,认为是正道,把养生归属仙家,说成是异端,这是不对的。如果身体死亡了,德又在哪里体现呢?所以孔子注重道德教化,可是也慎对疾病,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一方面父母为孩子的疾病担忧,另一方面儿女也为父母的疾病担忧,孔子教导人们要存仁德之心于中正平和的健康身体当中。我们都知道养生要养气,孟子主张的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它是一种非常浩大,非常有力量的正正堂堂之气,用正直坦荡的胸怀去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可以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没有力量,它是持续地汇集蓄积仁义道德才得以生成的。这种养气的方法就是“持志”,就是守持自己的心思意念,让是非善恶随时平正自己的起心动念,“志,气之帅也”,内心的道德意志是气的统帅,所以要“勿忘”,就是不能对心志听之任之,而忘了用道德仁义来长养正气。还要“勿助”,就是不可只顾炼气来拔苗助长,所以孟子用“持志养气”来医治社会的不良风气,斟酌人的道德状况“勿忘勿助”地制定方法。保全仁,是完善内心,意志坚定气就会从意而生;蓄积义,是顺从心意,气随之而生,意志更为坚固。养德与养生达到中正和谐、不偏不倚的境界,疾病从哪里发作呢?所以说养生与养德是一回事。

036.不贪不躁不妄 可以却未病而尽天年

明代医家李蓇推崇朱丹溪、李东垣的养生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力排所谓飞升成仙之说,同时也反对形式主义的养生之法。他在《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指出:“若识透天年百岁之有分限节度,则事事循理自然,不贪不躁不妄,斯可以却未病而尽天年矣。”意思是说,如果透彻地认识到天年百岁的自然规律,就会事事按着自然规律去做,不贪婪,不急躁,不妄动,这就可以却未病而尽天年了。养生并不是追求不死。人总有一死,只是我们不要自己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加速。上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可以尽享天年,也不过活到一百多岁,哪有飞升成仙不死的呢?有人说,保养既然是轻易而有明显效果的,为什么现在短命的人多而长寿的人少呢?我们在饮食、起居、运动的时候,怎么能由心念来掌控而不犯错误呢?李蓇分析说:现在的香醪美味摆放在面前,虽然是疾病所禁忌的饮食也不顾了。况且内心中情志激动,虽然病情危险也难以遏止。还有心中急切地贪图虚名,竞逐利益,以致身体过于劳累损伤却并不察觉。这些都是古今人寿命不同的原因,不是先天禀赋不同的缘故,实在是现代人不如古人重视自己的身体啊!

037.保养可勿药

保养得当就可以不依赖药物养生。有些人企图用一些药物来养生,那实际上还是舍本逐末。李蓇在《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提出了不用吃药而能达到药物作用的保养方法。第一,“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则麻黄、桂枝、理中、四逆之剂不必服矣”,就是说注意避风寒来保护皮肤六腑,那么解表理中的麻黄汤、桂枝汤、理中丸、四逆汤这些药就不用吃了;第二,“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则补中益气、却劳健步之剂不必服矣”,就是说注意劳累和安逸有所节制来保养筋骨五脏,那么补中益气、解除疲劳、强健脚步的药就不用吃了;第三,“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则滋阴降火、养营凝神等汤又何用哉!”若用节制色欲来养精,端正思想来养神,那么滋阴降火、养营凝神的汤药就不用吃了;第四,“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则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汤又何用哉!”口味清淡可以养血,寡言少语可以养气,那么四物汤、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三和汤等补养气血的药就不用吃了。以上只是略举例子,目的是告诫那些身体疲惫、疾病缠身又不知道学习的人们,养生重点是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

038.老人养生五戒

关于如何安享晚年的问题,明朝太医院吏目龚廷贤辑著的《寿世保元·老人》中提出了五个要点:一是不要拘于礼节而耗费筋力。“老者安之,弗以筋力为礼,广筵癩(zhuān)席,何当勉强支陪,衰年之戒,一也。”老人要身心安闲,做事要考虑自己的体力能否承受得了,如果为了礼节上的需要,参加盛大隆重的酒席,如果身体疲惫了何必还要勉强支撑陪客呢,这是体衰之年当戒的。二是不能患得患失。“戒之在得,举念浑无去取,家之成败,开怀尽付儿孙;优游自如,清心寡欲,二也。”老人戒之在得,要心胸开阔一些,家业的成功与失败都交付儿孙吧,心无挂碍,自己优游自如,清心寡欲。第三是要小心调养身体。“衣薄绵轻葛,不宜华丽粗重,慎于脱着,避风寒暑湿之侵,小心调摄,三也。”衣着天然的棉布葛衫,不要追求衣饰华贵繁丽,衣服加减穿脱要谨慎,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侵入身体。第四,要顾护脾胃,“饮温暖而戒寒凉,食细软而远生硬,务须减少,频频慢餐,不可贪多慌慌大咽,四时宜制健脾理气补养之药,四也。”老人阳气已经虚弱,脾胃的正常工作更需阳气推动,老人应注重固护脾胃后天之本,一般寒性水果都应该少吃或者不吃,而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更是大寒之性,更不能肆意食用。如不顾寒凉,就是戕害生命的后天化源之本,还何谈养生长寿呢?第五注意起居有度。“莫为寻幽望远而早起,莫同少壮尽欢而晚归,唯适性而已,五也。”不要为了好奇探险而起得过早,也不能和年轻人一样狂欢畅饮而回家太晚。

039.绝戒暴怒 最远房室 更慎起居 尤忌忧郁 顺就寒暄 节调饮食

这段话是明朝太医龚居中辑著《红炉点雪·戒忌箴》中对痰火病人的告诫箴言,杜绝暴怒,远离房事,起居谨慎,尤其不要忧郁,朋友交往也要适度,不能因为时间久了不见面就觉得被冷落,也不能整天泡在一起,不要以为事事都要亲自到场帮忙才算热情,饮食也要有所节制和调养。

下篇 养生之法

第一章 四时起居养生

040.春三月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四时养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特点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来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着重论述了四季之气的变化规律以及人顺时养生的具体方法。

春季如何养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就是说,春天的三个月,阳气上升,发育万物,推陈出新,所以叫做“发陈”。天地自然焕发生机,万物欣欣向荣,人也应该入夜即睡,早点起床,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在庭院中散步,让精神得到调摄,胸怀意志得以抒发,心情愉快。顺应春天的生机而不要滥行杀伐,多向外施予,不要索取掠夺,多行鼓励和赞赏,少打击和惩罚。这才能与春天的生发之气相顺应,是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违背春生舒发之气就会伤肝,肝气受伤,提供给夏季的长养之气就会少,夏季会生寒性病变。

041.夏三月 夜卧早起 毋厌于日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

夏季如何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ē)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滋长、茂盛华美的季节,所以叫做“蕃秀”。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感,而使植物开花结果。人还是应该入夜即睡,早点起床,不要讨厌夏季的白天太长、太阳太晒。要使情志愉悦舒畅,不要发怒,让精神如花般绽放,使气机宣畅,疏泄自如,像所喜爱的事物在外面吸引你一样,意气舒展外向。这是与夏季万物生长茂盛的特点相应,是人类在夏季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违背了夏季长养的规则,就会伤心,提供给秋天收敛之气的力量就会不足,所以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夏季长养的阳气受损,火就积蓄不足,而到了冬天,没有阳热温煦之力来平衡,寒水就会更寒,所以冬天生病会非常严重和危险。按照中医五行学说,秋季应肺、应金,冬季为应肾、应水,如果秋气不足,金生水的力量就不足,冬天肾水就会亏虚,而生内热的疾病,所以冬天时患病会很严重。

042.秋三月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秋季如何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伤肺,冬为飧(sūn)泄。奉藏者少。”万物在夏天长养,到秋天果实已经成熟,收获的成果把容器装得满满当当,所以秋天三个月叫做“容平”。盛夏过后寒气来复,冷热空气对流,产生劲疾的秋风,地上万物也褪去夏日繁盛的色彩,转而暗淡清肃,树叶凋零。这个时候要早点睡、早点起,像鸡的活动时间一样,黄昏就入舍睡觉,天亮就开始活动,睡眠时间要比夏天长一些,用来养秋收之气。秋天要让自己的神志安宁,以缓解秋天收敛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精神内敛,不再向外分散心志,以保持肺气清肃的功能,这是适应秋气的特点,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了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到冬天就会常发消化不良的腹泻病,因为秋天提供给冬天闭藏之气少,闭藏不住就会水谷杂下。

043.冬三月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冬季如何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è),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qì)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wěi jué)。奉生者少。”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藏入泥土不吃不动,万物生机闭歇,阳气内藏,所以叫“闭藏”。这个时候水寒冰冻,大地龟裂,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待阳光升起再起床。让自己的神志藏伏于内,安然自得,好像有个人的秘密不能对外泄露一样,或者像自己得到了喜爱的东西藏起来不随便给人看一样。要避开寒冷,靠近温暖的地方,不要让皮肤开泄,不能让阳气不断地被寒气夺走。这是与冬天闭藏之气相适应,是保养人体闭藏功能的方法。违背这个原则去生活和劳作,就会伤及肾气,肾水生肝木,肾水不足,提供给春天肝木之气的条件就不充足,在春天的时候生长之气不足,容易发生四肢不温、痿软无力的疾病。

044.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其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是阐释: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是春夏养护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养护阴气,以适应收藏功能的需要,用这样的养生方法来顺从自然变化的规律,就能和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随着生、长、收、藏的生命运动节律来生活。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的根本,损害人体真元之气。所以说阴阳四时,是万物始发与终结的规律,是生存与死亡的本源。违背了四时阴阳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顺从这个规律,就不会罹患严重的疾病,也就是有得于养生之道了,有智慧的人能够按规律去做,愚昧的人则常常背道而驰。

045.暮而收拒 无扰筋骨 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 形乃困薄

《庄子·让王》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人的起居为什么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呢?《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出了其中的道理:“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阳气主动,人身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的活动,人没有阳气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就会死亡。阳气在身体里的运行随太阳的升起落下而涨落,白天时阳气在体表,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清晨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体表,人便从睡眠中醒来,开始起床活动,到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西下的时候阳气由盛转弱,体表的阳气开始减少,汗孔开始闭合。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据守于内,人体也该休息了,这个时候就不要活动而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潮湿之气。如果违反早晨、中午、晚上这三个时辰里阳气的运动规律,身体就会正气虚弱,容易遭受邪气侵扰而困乏衰薄。

046.春夏泄泻 秋冬闭藏

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了号称青牛道士的汉代方士封君达留给皇甫隆的养生方法:“体欲常少劳无过度,食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泄泻,秋冬闭藏。”皇甫隆就是按照这个方法养生,活了一百多岁依然耳聪目明,体力不衰。这就告诉我们:要经常有些劳动但不要过度,饮食去除肥甘厚味,酸的和咸的要节制,减思虑,少喜怒,不追名逐利,谨慎房事,除了这些前面提过的原则外,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春夏泄泻,秋冬闭藏”。春夏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所以不要讨厌出汗,因为出汗是宣泄体内过盛阳气的一种途径,如果春夏一出汗就想办法制止,或吹空调,或吹强风,或饮冰水,这一刻汗是止住了,可是过盛的阳气郁闭在体内,不得宣泄。另外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春夏温度升高,各种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如果邪气和过盛的代谢废物不能以出汗的形式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形成内热之病。而到了冬天则要少出汗,以保护这个季节本已衰弱的阳气,所以冬天更要少运动,少吃助汗的食物和药物,要学会在秋冬季节闭藏自己的能量。

047.夏至宜节嗜欲 冬至宜禁嗜欲

宋代文学家马永卿在《嫩真子》卷二中引用了官中隐士骆耕文道的话说:“修养之士当书月令置座左右,夏至宜节嗜欲,冬至宜禁嗜欲。”就是让修行养生之道的人把《礼记·月令》篇抄写下来放在座位的旁边随时对照查看,因为《月令》记述了农历每年十二个月的时令和与时令相关的事物。在夏至之时要节制嗜欲,在冬至之时要禁止嗜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认为阴阳二气在一年四季中是互为消长的,夏天为阳气最盛的季节,冬天为阴气最盛的季节,在夏至这天是阳极转阴,而在冬至这一天,是阴由最盛转阳。嗜欲,在四季都是有损身体的,只不过在夏至、冬至阴阳交替的时候嗜欲对身体伤害最大,所以在这个时候要节嗜欲、禁嗜欲,以让自己的身体适应阴阳的变化。

048.当春之时 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 勿饥腹多食 顿去棉衣

春天的时候该怎样养生呢?元代道士丘处机所著的《春季摄生消息论》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生,万物发萌,宿疾发动,清风和气,眺虚敞之处,用摅(shū)滞怀,勿饥腹多食,顿去棉衣。”春天属木,肝气盛,味主酸,按照五行生克理论,肝木能克脾土,脾味属甘,所以春天饮食应该减酸味、增甘味来养脾气。春天阳气刚刚开始升起,万物发芽萌动,正月、二月之间天气乍寒乍热。多年积累的旧病,往往在春阳之气的攻击下复发。加上冬天里久居在室内经受暖气干热的烘烤,穿的衣服又多又厚,又多吃味道厚重、性质温燥的烧烤爆制的肉食,就会造成食积,到春天便发作而致泄泻。春天多发的体热头昏、胸闷咳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等病证,大都是冬天蓄积下来的疾病。如果稍微感觉要发病,不可马上吃泻利的药,恐怕伤及脏腑,而引发其他的疾病。就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痰类的药剂,或选稍凉利的饮食来调理治疗,自然通畅。如果没有发病的症状,就不需服药。春天的太阳比较温和,应当远眺园林亭阁这样虚静宽敞之处,用以抒发冬季里郁闭的情怀,来舒畅生气。不可独自端坐,那容易产生新的郁闭。饮酒不可过多,多则伤脾胃。难消化的食物少吃,老人切不可以饥饿时多食,以快一时,以免产生预想不到的疾病。初春的天气冷暖不定,不可一下子就脱去棉衣。

049.当夏饮食之味 宜减苦增辛以养肺

丘处机在《夏季摄生消息论》中指出了夏季养生的原则:“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风痹。”因为夏三月属火,功能是长养,夏天心气旺,味属苦,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火能克金,肺属金,味主辛,所以本来就心气很旺盛的夏季就不要再加苦味,让心火更旺了,而应多吃辛辣味来养护肺气,免得心火旺灼伤肺气,而过旺的心气用念“呵”字来疏泄,念“嘘”字来顺心气。夏季心气旺而肾气衰,虽感觉大热,但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老人尤其要谨慎护养护。另外在檐下、过廊、弄堂、窗口都不可纳凉,这些地方虽然凉爽,但是贼风最易侵入人体。而应该虚静地坐在干净的屋里或水亭、树荫等洁净空敞的地方,自然清凉。更应该调整呼吸,平静心绪,常常像有冰雪在心里,炎热也就在心里有所减少,不可用躁热的情绪助长热的程度,那就会感到更热了。饮食要温暖,不能吃得太饱,对于肥腻的食物应当戒掉不吃。不能晚上露宿在外面,即使是睡着了让人扇扇子取凉,当时虽然痛快了,而风入皮下,后患无穷。这样贪凉或者身上有汗却冲着风睡觉,很容易患上风痹之证。

050.当秋之时 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肺盛则用稲以泄之

丘处机在《秋季摄生消息论》提出秋季的养生原则:“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用稲以泄之。”因为秋三月属金,功能是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金能克木,而肝属木,肝主酸味,所以在秋季的时候应该减少辛味以平抑旺盛的肺气,同时增加酸味的食物来护养肝气,以防肝气被肺气所克伐。肺气如果太盛,用发“稲”音的送气来泄肺气。立秋以后,稍微用一些和平的药食来调养就可以了。秋天不宜用吐法,也不宜发汗,身体会因失水而生内热更灼烤津液,以致脏腑不安。如果患积劳、五痔、消渴等疾病,不宜吃烧烤类食物或炖鸡、猪肉,浊酒、臭豆腐等发物,黏滑难消之物以及生菜、瓜果、酢酱之类。如果是身体疼痛、四肢拘急、腰脚沉重等风气病人,或者形寒肢冷、肚子冷痛的病人,也不应该吃这些食物。应该在清晨刚醒来,先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睛几次,在秋三月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明目。另外秋气燥,适宜吃亚麻仁油来润燥,严禁喝冷水和身着寒湿不干的衣服。

051.冬月阳气在内 阴气在外 不宜沐浴 不可早出以犯霜威 切忌房事 不可多食炙煿

“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不可早出以犯霜威。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煿(bó)、肉面、馄饨之类。”冬天的三个月,阳气伏藏在内,阴气显露在外,这时候有病该怎样调理身体呢?丘处机在《冬季摄生消息论》中说:“斯时伏阳在内,有疾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伏阳在内时病证多体现心膈热象,宜用吐法,但忌用汗法。冬天本来就阳气弱,因为大汗伤阳,恐怕发汗会泄掉内伏的阳气。冬天适宜服用酒浸补药,以迎阳气。准备睡觉的时候,宜闭目养神。冬天的居室要严密,但室内取暖温度不宜过高,也不可用火烤手,这样容易引火入心,使人烦躁。冬天穿着要温暖,但要到非常寒冷的时候再加穿棉衣,并且要逐渐加厚,不能一下子就穿很多、很厚。冬天要调节饮食,适其寒冷。冬天阳气内蕴,如果用热水泡澡就容易开通内伏的阳气,必然会出大汗,心跳加速,导致老人或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的人“汗出亡阳”,因此不适宜用高温的水洗澡。老年人筋骨疏松,肌肉单薄,容易外感,不可以太早出门被霜威侵犯。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消痰凉膈的药来平和心气,不让热气上涌。冬季最忌房事过多。也不可多食爆烤煎炸、肉面、馄饨之类的食物,易生内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