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初级)》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9:56:0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11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初级)》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2017年11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初级)》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备考指南

第1章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概述(信息处理技术员篇)

一、考试简介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计算机软件考试)是原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简称软件考试)的完善与发展。这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

原软件考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实施了二十年,截止2011年,累计参加考试的人数约有三百万人。该考试由于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得到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并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各类IT人才的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根据人事部、信息产业部文件(国人部发[2003]39号),计算机软件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划。通过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从获得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后,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因此,这种考试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职称资格考试。

同时,这种考试还具有水平考试性质,报考任何级别不需要学历、资历条件,只要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就可以报考相应的级别。部分级别的考试已与日本、韩国相应级别的考试互认,以后还将进一步扩大考试互认的级别以及互认的国家。

考试合格者将颁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用印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证书。

二、考试专业与级别

根据《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划分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5个专业类别,并在各专业类别中分设了高、中、初级专业资格考试,详见《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专业类别、资格名称和级别层次对应表》(见下)。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将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类别和资格名称。

考生可根据本人情况选择相应专业类别、级别的专业资格(水平)参加考试。

三、报考条件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恪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均可根据本人情况,报名参加相应专业类别、级别的考试。

因此,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不设学历与资历条件、年龄以及专业等限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级别合适的资格进行报考。

注:每次考试个人只允许报考一种资格。

四、报考方式

符合《暂行规定》(即《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的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按规定携带身份证明到当地考试管理机构报名,领取准考证。凭准考证、身份证明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各地的报名办法由考生报考所在地的当地考试机构决定。考生相关报考费用标准由当地物价部门核准。

考生报名方式主要分为:网上报名与考生本人到指定地点报名两种。

注:报名时依据的身份证明包括:居民身份证、军人的证件、护照、户口本等。

五、报考时间

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原则上每年组织两次,在每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举行。

注:各地的报名时间由考生报考所在地的当地考试机构决定。

六、考试形式与时间规定

除信息处理技术员和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采取笔试与上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外,其他各种考试都采用笔试形式。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证书的考试办法。

高级资格考试设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和论文3个科目;中级、初级资格考试设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2个科目。各级别考试均分2个半天进行。笔试安排在一天之内。上机考试将分期分批进行。

知识科目采用单项选择题,考试150分钟,考生需要用2B铅笔涂填答题卡;

应用技术科目采用问答题,考试时间150分钟;上机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案例分析科目采用问答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论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各个科目的满分均为75分。

七、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科目设置(1)信息处理基础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选择题;(2)信息处理应用技术,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机试,操作题。

八、考试目标

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具有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有效地、安全地进行信息处理操作,能对个人计算机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具有助理工程师(或技术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九、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要求(1)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2)熟悉计算机的组成、各主要部件的功能和性能指标(3)了解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基础知识;(4)熟悉信息处理常用设备;(5)熟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的基本知识;(6)熟悉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7)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和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8)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9)熟练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10)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11)熟练掌握数据库应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12)熟练掌握Internet及其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13)了解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基本知识;(14)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点;(15)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使用中常见的简单英文。

十、指定书目

考试大纲——《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大纲与培训指南(2009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指定教材——《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一、考试内容

说明:“Ⅰ”、“Ⅱ”和“Ⅲ”表示掌握或熟悉的程度。“I”是指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内容及含义(理解)。“Ⅱ”是指有关问题中能直接使用(一般应用)。“Ⅲ”是指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综合应用)。

考试科目1:信息处理基础知识

一、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1.1 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与数据的基本概念

•信息的特征、分类

•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

•信息系统应用及发展

•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2  初等数学基础知识

•数据的简单统计,常用统计函数,常用统计图表

•初等数学应用

二、信息处理基础知识

2.1  信息处理基本概念

•信息处理的全过程

•信息处理的要求(准确、安全、及时)

•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处理人员的职责

•信息处理有关的规章制度

2.2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收集方法、分类方法、编码方法

•数据录入方法与要求,数据校验方法

•数据的整理

•数据加工

•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数据分析

•数据的展示

2.3  文件基础知识

•文件的基本概念

•文件的组织与存取方法

•文件的存储格式

•文件的压缩与解压

三、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3.1  硬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主要部件的连接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主存的类别、特征及主要性能指标

•辅存(外存)的类别、特征及主要性能指标

•常用存储介质的类别、特征及保护方法

•常用输入设备的类别、特征及主要性能指标

•常用输出设备的类别、特征及主要性能指标

•常用I/O接口的类别和特征

•常用信息处理设备的安装、使用及维护常识

3.2  软件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基本概念

•应用软件基本知识

•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常识

3.3  多媒体基础知识

•多媒体数据格式

•常用多媒体工具及应用

四、操作系统使用和文件管理的基础知识

•桌面环境

•图标、窗口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基本概念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文件、文件系统及目录结构

•文件管理操作方法

五、文字处理基础知识

•文字处理的基本过程

•文字排版基本知识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文件类型与格式兼容性

六、电子表格基础知识

•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

•电子表格的组成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常用数据格式和常用函数

七、演示文稿基础知识

•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

•常用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

•演示文稿制作方法

八、数据库应用基础知识

•数据库应用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

九、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知识

•局域网基本概念

•TCP/IP协议和互联网基本概念

•移动互联网基本概念

•云计算和物联网基本概念

•常用网络通信设备的类别和特征

•常用的网络连接方法

•电子邮件的收发和管理方法

•网络信息的浏览、搜索、交流和下载方法

十、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计算机系统安装及使用中的安全基本知识

•计算机操作环境的健康与安全基本知识

•信息安全保障的常用方法(管理措施、计算机病毒防治、文件存取控制、数据加密/解密、备份与恢复、数字签名、防火墙)

十一、信息处理实务

•理解应用部门的信息处理要求以及现有的信息处理环境

•根据信息处理目标,制定信息处理工作计划与流程

•根据日常办公业务中的问题,选择并改进信息处理方法

•发现信息处理中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撰写数据处理工作总结和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十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要点

•涉及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和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要点

•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要求(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商业秘密与个人信息的保护等)

十三、专业英语

•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系统及使用中常见的简单英文语句

考试科目2:信息处理应用技术

说明:分批进行上机考试。考生用机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以及办公软件(采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软件与版本)。考生可在考试时选用合适的软件,按照试题的要求完成操作任务并保存操作结果。

一、计算机基本操作

•查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参数:CPU类别、RAM大小、操作系统及版本、连网的计算机名

•查看并更改桌面配置:日期时间、音量设定、屏幕设定、屏幕保护、墙纸

•查看并更改控制面板的设置:用户账户、更改键盘、网络状态

•设置汉字输入方法

•F0设备驱动程序的安装,常用软件的安装

•常用I/O设备的使用

•使用帮助功能

•窗口操作、图标操作和命令行操作

•为应用程序创建快捷方式,运行应用程序

•整理磁盘碎片

•查杀病毒

二、文件管理

•熟悉树型目录,查看并修改文件夹/文件的属性,识别文件的类型

•创建、重命名、移动、复制、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将磁盘文件或文件夹备份到其他存储设备(硬盘、U盘等)

•文件和目录压缩解压缩,加密解密

•在硬盘中按文件名、文件类型或更新日期查找指定的文件

•清空回收站,恢复回收站中的文件

•网上邻居之间的文件共享与打印机共享

三、文字处理

•新建、打开、保存、关闭文件

•使用“帮助”功能

•键入文字,选中、移动、复制、剪切、粘贴文字块

•对选中的文字块进行格式设置、基本修饰、字符串查找与替换

•设置超文本链接,宏操作

•插入表格、图形、特殊符号、文件(包括图像),建立目录和索引

•表格的基本操作与应用

•多种文档格式转换(纯文本、doc、html、文档模板、PDF格式)

•设置页眉、页脚和页码

•页面设置,打印预览,按多种指定方式打印

•绘制简单的图形

•邮件合并

•应用模板制作格式文档,新建模板

•排版和版式设计

四、电子表格处理

•新建、打开、保存、关闭电子表格

•使用“帮助”功能

•调整电子表格的基本设置(更改查看模式,缩放工具,修改工具栏,调整行列)

•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引用

•设定单元格的格式

•在单元格中插入文字、特殊符号、公式、图像及宏操作

•电子表格数据的选取、编辑、查找替换、排序

•使用公式和常用函数运算,使用自动填充,复制或递增数据项

•错误信息处理

•根据数据表制作各种图表以分析数据,编辑修改图表使之美观实用

•表格数据筛选,分类汇总

•数据透视表制作

•文档版面设置,打印预览,打印工作表工作簿

•设置页眉、页脚和页码

五、图像处理

•获取图像素材、图像的导入和格式转换

•基本的图像处理(图像的剪裁与变换调整,图像的色调处理与色彩调整,图像的合成与修整,图像的修饰与特效处理)

六、演示文稿处理

•新建演示文稿,选择适当的模板,使用和制作母版

•使用帮助功能

•插入新幻灯片,输入文字

•插入和编辑公式等各种对象(表格、图形)

•打开演示文档,编辑修改幻灯片内容,设置格式,进行修饰,设置背景

•复制、移动、删除幻灯片,重新排序

•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添加备注,设置动画、超链接

•浏览演示文稿,调整放映时间

•连接投影仪进行演示操作

七、数据库处理

•新建数据库、数据表和视图,创建数据表结构,输入数据记录,浏览数据表

•使用“帮助”功能

•打开数据库表,编辑数据记录,建立索引,排序,保存/另存数据库表

•复制数据库/表结构,复制数据库,制作备份文件

•按指定准则查询数据记录,创建有多个准则的查询,保存查询,增加筛选器

•创建、修改、打印报表,设置页眉/页脚,进行数据分组统计

•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加密,数据导入与导出,备份与还原)

八、网络通信

•设置网络连接、TCP/IP属性

•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处理软件的设置

•根据网址浏览网页,保存、打印指定的网页

•用关键词和逻辑运算符搜索信息

•利用常用的下载工具下载所需的信息

•为网页设定书签,打开已加上书签的网页

•在电子邮件管理软件中设置邮件新账户,接收邮件

•创建各种风格邮件,编辑邮件,发送邮件(可有附件)

•创建邮件新文件夹,搜索、排序、复制、移动和删除邮件.

•建立通讯簿,输入、编辑、分类、导出、导入邮件地址

•使用通讯簿群发邮件,回复邮件,转发邮件

•使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即时通信(互联网即时通信、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

第2章 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复习技巧

一、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勇往直前

进入下午的考试,会有些许疲劳的感觉,尤其当看到题干很长、算法较复杂的题时,就有想回避或焦虑、急躁的情绪。这是典型的“两军未战,兵先屈”的败兴思绪。要知道两对手相遇勇者胜,勇者相遇智者胜。抛开所有不必要的想法,相信自己的实力,做到心无旁鹜,勇往直前。

2.审清题干

题干包含了整个题目的条件和要求,但也有很多提示信息在程序的“注释”当中;若题干比较复杂,就要注意将题干“分段”来阅读,前后注意衔接,必要时在草稿纸上记录下关键数据。有时候题干很长,看似很复杂,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这种题更好解,因为题干长了预示着题目的提示信息相应的多了,此时,主要是考你有没有勇气和耐心。

3.巧读程序

要从主函数开始,再到子函数(过程),整体阅读两遍,找出各部分功能,对照题干的算法要求,然后再定位填空。

二、总结

常言道“熟能生巧”、“打铁还得本身硬”,再好的方法与技巧若没有基础,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如若有了一定的功底,再差的招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威力,就像金庸小说中杨过的那柄钝剑。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的难度较大,下午上机题要求对操作系统Windows和办公软件比较熟练;如果只看不练,不会有提高。建议大家多做模拟试题和历年试题,锻炼解题的能力与节奏。

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

第1章 信息处理技术基础知识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一、信息与数据

1.信息的含义及表示形式(1)信息

①含义

信息(Information)可以定义为适合以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知识,是数据加工的结果,信息是有用的数据。在信息论中,信息是指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

②表示形式

信息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和气味等方式表示的实际内容,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是人们关心的事情的消息或知识,是由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一般有4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这4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照片被传送到计算机,就把图像转化成了数字。(2)信息资源

①含义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是可供利用并产生效益与社会生产的各种文字、数字、音像、图表、语言等一切信息的总称。

②特点

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可再生的、可共享的,其开发利用会大大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

③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普及,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世界三大资源。

2.信息与数据(1)载体的含义

载体以某种特殊形式的变化和运动反映信息的内容,并使信宿(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感知。信息载体的这种特殊形式的变化或运动称为信息载体显示的符号(或信号)。信息可以脱离信源(信息的发生者)而借助于载体传输。(2)数据的含义

在信息处理中,信息载体上所反映的信息内容、接收者(人或机器)可以识别的符号称为数据。(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①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本质含义。信息与载体的性质无关,而数据的具体形式则取决于载体的性质。

②数据和信息是“形影不离”的,常常把信息处理也称为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和传输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面对各种类型的数据。如果在不影响对问题理解的情况下,“信息”和“数据”这两个术语可以不加区别地使用。

3.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1)信息运动的三要素

信息运动的三个要素是信源、信宿与载体。

①信源是信息的发生者。

②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

③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2)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信源和信宿是相对的,通常把信宿作为主体,信源作为客体,主体接收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评价、决策),根据处理后的信息付诸行动(实施)。主体的行动反过来又影响客体,这种影响称为信息反馈。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传播,固然要通过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换,但是决定信源和信宿之间相互作用的不是用来传播信息的媒介的物质属性和能量大小,而是媒介的各种不同运动与变化形态所表示的信源与信宿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容。

信息从客体传输到主体经过接收、处理、实施三个环节反馈到客体,形成一个信息运动的循环过程,简称信息循环,如图1-1所示。

图1-1  信息运动循环过程(3)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

信息循环是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揭示了客观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实现有目的运动的基本规律。正确地设置和利用信息反馈,可以使主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更有效地接近和达到预定目标。

二、信息特征及分类

1.信息特征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

信息主要有如下所述的9个特征:(1)可识别性

信息是可以识别的,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识别方法。识别分为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识别是指通过感官的识别;间接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的识别。(2)可存储性(3)可度量性(4)可共享性(5)可压缩性(6)可传递性(7)可转换性

信息可以由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即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以其他形式再生。(8)时效性(9)可扩充性

2.信息分类(1)按照产生信息的客体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①自然信息

指瞬时发生的声、光、热、电、形形色色的天气变化、缓慢的地壳运动、天体演化等;

②生物信息

指生物为繁衍生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和行为,如遗传信息、生物体内信息交流、动物种群内的信息交流;

③社会信息

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既包括通过手势、身体、眼神所传达的非语义信息,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和图表等语义信息所传达的一切对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状态的描述。社会信息按照人类活动领域可进一步细分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政治信息、军事信息、文化信息、管理信息和体育信息等。(2)按照信息所依附的载体特征来分,可分为文献信息、声音信息、电子信息和生物信息等。

①文献信息

就是文献所表达的内载信息,以文字、符号、声像信息为编码的人类精神信息,也是经人们筛选、归纳和整理后的记录信息(Recorded Information),它与人工符号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要通过符号系统实现其传递。

a.文献信息的性质

文献信息是一种相对固化的信息,一经“定格”在某种载体上就不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b.文献信息的优点

易识别、易保存、易传播,使人类精神信息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c.文献信息的缺点

缺点是不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固态化是文献信息老化的原因。

②声音信息

③电子信息

④生物信息

三、信息化与信息产业

1.信息化(1)含义

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主要标志

信息化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3)划分

信息化可分为三大方面:信息生产、信息应用和信息保障。

①信息生产指信息产业化,要求发展一系列信息技术及产业,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技术,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

②信息应用指产业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

③信息保障指保障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机制,使人类能够可持续地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信息科技创新体系、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能力教育等。

2.信息产业(1)含义

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总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和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2)划分

信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开发业。

①信息工业主要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

②信息服务业主要指系统集成、增值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维修培训和展览等方面的业务;

③信息开发业主要指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和其他内容服务业。

四、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

1.信息社会(1)含义

信息社会也称为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农业和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起主导作用的社会。(2)经济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3)特点

①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②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③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④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社会主流。

2.信息技术(1)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学科。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称作“现代信息技术”。(2)重要性

信息技术是当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的高新技术,它的发展和应用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产生着深远的影响。(3)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信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和影像等。

五、信息系统应用与发展

1.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有时也会把非计算机的、全部人工处理信息的系统称为信息系统。一个信息系统通常应有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打印输出、查询统计和系统维护等基本功能。

通常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称为信息工程(IE)或信息系统工程。

2.信息系统发展与应用(1)发展

纵观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信息系统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①电子数据处理(EDP)业务阶段,即初级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模拟人们的手工劳动,这一类业务很少涉及管理内容。其目的是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如用于计算工资、打印报表、统计账目和管理雇员等。

②事务或业务处理系统(TPS)阶段

该阶段计算机已应用于行业的某项业务管理中,如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和生产管理,但还没有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全局的、全系统的管理。

③支持企业高层领导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DSS)阶段

运用系统的观点,从全局出发来设计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任务。管理信息系统强调企业各个局部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它以企业管理系统为背景,以基层业务系统为基础,以完成企业总体任务为目标,提供各级领导从事管理的信息需求,但其信息收集的范围则比较侧重于企业内部。(2)信息系统的应用

当前基于网络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除了其传统功能之外,还将包括诸如零库存(Justin-Time)、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转账系统(EFT)、信用卡服务(POS)以及商业增值服务网络(VAN)等功能。

1.2  初等数学基础

一、排列组合

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排列组合的问题。

1.计数原理

计数原理是人们通过大量的计数实践归纳出来的基本规律,它们是推导排列数与组合数公式的依据。计数原理包括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1)加法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3类办法中有m#3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3+…+m#n种不同的方法。(2)乘法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3步有m#3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3×…×m#n种不同的方法。

2.排列

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排列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A(n,m)表示。

排列数的计算公式为A(n,m)=n(n-1)(n-2)…(n-m+1)=n!/(n-m)!,规定0!=1。

3.组合

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n,m)表示。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C(n,m)=A(n,m)/m!;C(n,m)=C(n,n-m)。(n≥m)

二、数据的简单统计

初等数学基础知识主要涉及数据的简单统计、常用的统计图表和常用的统计函数,是历年考试的必考部分。根据历年考试,该部分的试题分值基本在4~6分之间,为了保证科目成绩过关,考生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一步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中,甚至被用于工商业以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中。

1.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1)总体是指考察对象的全体,通常也称为母体。(2)个体是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3)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个体的数目。(4)样本容量又称为“样本数”,指一个样本的必要抽样单位数目。在组织抽样调查时,抽样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样本指标代表性的大小,而必要的样本单位数目是保证抽样误差不超过某一给定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

2.平均数

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值。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常用的平均数指标有位置平均数和数值平均数。(1)位置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是指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或出现频数的多少确定的集中趋势的代表值,主要有众数、中位数等。

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用M表示。简单地说,就是一组数据中占比例最多的那个数。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可靠性较差,不过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

②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注意:和众数不同,中位数不一定在这组数据中。中位数是样本数据所占频率的等分线,它不受少数几个极端值的影响,因此有时也会成为其优点。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选择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更为适合的。(2)数值平均数

数值平均数是以统计数列的所有各项数据来计算平均数,用以反映统计数列的所有各项数值的平均水平。这类平均数的特点是统计数列中任何一项数据的变动,或大或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数值平均数的计算结果。数值平均数又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①算术平均数是指把n个数的总和除以n,所得的商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②几何平均数指把n个观察值连乘,再把积开n次方根就是几何平均数。根据条件不同,几何平均数有加权和不加权之分。几何平均数的公式如下:

③调和平均数是平均数的一种,统计调和平均数与数学调和平均数不同。

数学调和平均数:数值倒数的平均数的倒数。

统计加权调和平均数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主要是用来解决在无法掌握总体单位数(频数)的情况下,只有每组的变量值和相应的标志总量,而需要求得平均数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数据方法。

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是变量与权数不同。对于算术平均数的变量是x,调和平均数的变量是1/x。算术平均数的权数是f或n,代表次数(单位数);调和平均数是f或M,代表标志总量。

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是调和平均数可以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

三、常用的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统计描述的重要工具,是在实际工作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取代冗长的文字叙述,以直观形象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

1.统计表

统计表(Statistical Table)是从整理表中选出需要的资料,经过统计加工为各种指标后列成便于对比分析的表格。统计表由标题、标目及数据组成,其结构要简洁,最好一事一表,避免臃肿庞杂。常用的统计表有4种: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和列联表。(1)简单表

简单表用于比较互相独立的统计指标,主辞未分组。例如,某学校要检查2011年各教学班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关率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关率

班级号总人数不及格人数过关率110160591.67%110265887.69%110358394.83%110462690.32%

①标题:要求简练、用词确切,能表达中心内容,左侧有表号以备查考。

②标目:有横标目和纵标目。横标目又称主辞,说明每一行数字的属性,通常位于表内左侧;纵标目又称宾辞,通常位于表内上方,其表达结果与主辞呼应,读起来就是一个完整句子。例如第一行可读成“1101班60人,有5人不及格,过关率为91.67%”。

③数据:位置上下对齐、准确,小数点后所取位数也应上下一致。数据一般按大小顺序来排列,对比鲜明,重点突出。(2)分组表

分组表的主辞按一个标志分组,结构形式与简单表基本相似。通常设有合计栏,以利于说明综合水平。如表1-2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