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幽默男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0:00:0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一个幽默男人

做一个幽默男人试读:

内容提要

幽默是不是天生的人格特点?“不是。”幽默是可以经过学习而改善的能力。比如说最近有很多“脑筋急转弯”,像什么“没有脖子的熊”,叫吴伯雄。这种书越来越多,从小就给孩子看这一类的书,孩子就比较有创造力。这对培养孩子的幽默感非常有帮助。

为什么幽默塑造智慧

语言沟通不仅要强调它的正确度,作为一个沟通高手,创造双赢的沟通,还要学会幽默的应对。

幽默是不是天生的人格特点?“不是。”幽默是可以经过学习而改善的能力。比如说最近有很多“脑筋急转弯”,像什么“没有脖子的熊”,叫吴伯雄。这种书越来越多,从小就给孩子看这一类的书,孩子就比较有创造力。这对培养孩子的幽默感非常有帮助。

幽默本身有几个特点,它代表一种机智能力,机智能力对化解人际间的尴尬与冲突非常有帮助。

有一天,一个老爸在客厅和大家看电视,他突然屁声连连,结果孩子就讲,哎哟!老爸你怎么放屁呢?多不卫生。老爸笑笑讲:“哎呀!人非圣贤,放庇难免。”一讲完,那孩子就不好意思了。对啦!事实上“人非圣贤,放屁难免”,所以,马上把那个现场的尴尬就化解掉了。这是幽默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叫机智能力。所以人家研究那个幽默感,竟然发现幽默感与一个人的“智力能力”有关系。人家还研究幽默感对一个公司的主管影响。比如说,人家研究德州一家电脑公司,DIGITALCAMPRTER公司。他们把主管送去接受10个月幽默感的训练,回来之后他们分组做实验,将接受过训练的主营,跟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主管做比较对照。结果发现接受过训练的主管,经过九个月来的工作观察跟记录,他的员工异动率降低9%,他的生产力提高15%。

建议你们公司做幽默感训练,立竿见影。它既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还可以改善现场气氛,同时可以改变组织的气氛,当然很有效果。幽默感的内涵不协调性。比如说,你的一个结论,是对方从来没有想到的,与他想的相反,叫做不协调性。就像刚才说的没有脖子的熊,怎么会想到是吴伯雄。这个就是相反。只要留心,你生活周围的事例经常会出现很多不协调的事情。

比如说,有一位教授是个律师,在大学里兼课,有一天刚好要到法庭出庭,与他上课冲突,他很厉害,本尊不能到,用分身来上课。怎么分身啊?录音带。他事先把教材录好,上课同样精彩啊。他把录音带送到教室,叫班长拿去:“各位同学!今天很抱歉,老师临时有事,不能来上课,不过本尊不能到,分身一样精彩,现在打开课本,看课本第几面。”开始看差不多5分钟,突然录音带讲一句话:“张三!你怎么在睡觉!”大家吓了一跳,就笑出来。录音带好厉害啊,马上接着第二句话:“不要笑!”,所以这叫做不协调性,本尊没有来,竟然对上课的过程了如指掌。

除了不协调性,第二个特点叫一语双关性。

有一个人急着跑进银行说:“小姐!对不起!我急着要上厕所,请问厕所在哪里?”那个小姐看他急,回答得也急:“是……你就用手直接打开后面的钢门,进去就是了!”直接打开钢门,进去就是了。其实她说:“你把门推开,后面进去就是。”就好了,为什么再把“钢门”讲进去呢?这一类叫一语双关性!

有一个小学老师,他将蛲虫的试纸发给小朋友,“各位小朋友!今天带回去,记住明天早上一起床,要你们妈妈把它放在肛门,明天就来交给老师。”你看,又是放肛门。3天之后小明就没有交,老师就说,“小明啊!人家都交了,蛲虫试验你怎么还没交啊。”小明,“老师!我不会做啊!”“哎呀!怎么不会做啊,我不是说回去一起床,就叫你妈妈放在肛门吗!”他说:“我们家都是木门,哪里有钢门?”那个老师也觉得不好意思了,这也是一语双关性啊。

西方国家某城市河边有一群人从事妓女活动,一天,有一个人带队,带她们到议会去陈情,她们陈情什么?原来要请议员帮忙,说要成立一个团体来加入劳保。这种事情引起大众传播媒体的注目,很多记者先生、小姐都到议会等着采访。议员也很慎重,议长特别派两位出来接待。来的时候,就问那个带队的,你们来要我们帮什么忙?他说:“很简单,希望议员帮我们向社会局申请立案,我们要成立一个团体。”议员说:“你们的团体叫什么名称啊?”他说:“我们的团体要叫做‘妓女工会’。”这个议员说:“入团法第一条规定,名称不雅不予立案,这个名称爱莫能助!何况如果我们帮你成立妓女工会,明天可能有人要来成立妓男工会,我们实在很难帮忙。你们好好去想一想,想一个名称,是大家都可以加入的,而且男男女女,只要从事这个行业都可以加入,名称要文雅一点。”

这个带队的很有创意,三两下就想出好名称,说:“有了,我们改成妓者工会。”一讲出来,那些新闻记者抗议:“我们的工会叫记者工会,怎么你们的工会也是妓者工会。不行!不行!以免混淆视听。”你看!抗议了。这位带队的就讲了,他说:“诸位的不满跟愤怒,我通通能够理解。”这很了不起,这叫做同理心。“但是各位啊,你们要好好地听我解释,我们两个团体,服务的对象都是人,”第一类同理论的运用啊!“服务的对象都是人,而且我们服务的内涵非常像,所以名称很接近,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们听我分析,你们欢迎来稿,我们也欢迎来搞,你们长短不拘,我们长短也不拘,你们园地公开,我们园地也公开,你们稿费从优,我们搞费也从优啊!所以这两个团体名称很像,是很自然的事啊!”大家一听,那些记者就不好意思了,因为有的还没有结婚,算了!算了!跑了!

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要让各位印象非常深刻,这叫做一语双关性。借用这种一语双关性创造很多幽默的例子,这会增加我们生活的乐趣。

幽默的第三个特点,叫做自嘲性,经常拿自己当嘲讽、嘲弄的对象。

有一位日本幽默大师来某大学接受颁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既然是幽默大师啊,颁奖的时候,人家就要请他致词了,大家考验他讲话幽不幽默。他说:“各位啊,今天我竟然能够到贵地,拿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这绝对是超乎我的能力之外的,让我非常惊讶。我以前念书有多差吗?我在中学是以全校187名毕业的。我大学是第二名毕业的。各位,你们知道我念的什么系吗!我念的是法国语文学系,全系只有两个毕业生,所以我第二名还是差。”拿自己当成自我解嘲的对象。

我告诉你这种方法非常好,因为拿自己当成开玩笑的对象,绝对不得罪人。在人际的互动里面,能创造双赢的沟通。有时候人家对我说,“哇!教授,你怎么未老先衰?”“未老先衰?”未老先衰的潜在语言,叫做“败肾”一个年轻人30多岁,让人家说败肾,是非常难听的,但是你如果跟人家起冲突,不值得。所以人家如果跟你说:你怎么满头白发,未老先衰啊。我就跟他讲:哎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是老,还有人比我们还老。所以这么一讲,马上化解了那个尴尬。

学生都跟我说:“噢!老师,你幼齿的,幼齿的虽然补眼睛,但是老牙补盘骨。”我就跟他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是幼,还有人比我更幼。像类似这一种很多,比如说,一次有人跟我讲:“哇!你不得了啊,教授,你青出于蓝啊!”我说:“是啊,青菜是长在栏干上啊!”这样马上能够改变现场那个气氛,为什么?才不会给人家感觉我青出于蓝,非常傲的样子。

人家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是啊,坐得屁股酸,不如起来走一走。举一反三:一个人举手赞成,三个人反对,就举一反三。

从这里面,你可以经常找到幽默的来源,我们创造双赢的沟通,必须在语言的内涵上用心,不是只有清楚、明白、具体、简单、正确,还要做到幽默。

人际沟通,有时候会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这就是所谓人际沟通障碍。

人际沟通最主要的障碍叫主观偏见,这是最大的障碍。

苏东坡先生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在讲,一个人看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可以我执太深,执着心太重,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不容易接纳、倾听别人的想法。所以,自我主观偏见是人际沟通的第一大障碍。

比如一位太太同先生结婚才一个礼拜,竟然就为了一件事情而晚上睡不着觉,快要神经衰弱了。什么事情呢?先生晚上睡觉鼾声大作,常常吵得她睡不着,睡不着就到庙里去掷签,要决定看看,需不需要跟她先生离婚?幸好老和尚从里面出来,看到的时候说:“哎呀!女施主啊,我看你面带愁容。”这一位和尚是善于沟通的人,他光看面相,就知道她心事重重。“你到底有什么心事啊,不妨讲给我听听。”她就讲了,她说:“哎呀,我先生晚上睡觉鼾声大作,呼声较高,搞得我睡不着觉,快神经衰弱了,所以我来这里掷签,看看神明有没有指示给我,可以和我先生离婚啊。”你看这个老先生有多厉害,说:“哎!你错了!你错了!依老纳看来,你应该站在你先生的立场,来看你先生打鼾的问题,你不应该主观偏见执着太深。”他说:“你先生会打鼾,有两个原因——第一,每天工作认真,苦干实干,人人称赞,先生将来升迁有望,你还想跟他离婚,太傻了!”他说:“第二个原因很可能他睡觉时有东西阻塞呼吸道,所以呼吸不顺畅,你应该好好帮助他嘛,怎么还要跟他离婚呢!”太太一听有道理,跑回家赶快打电话对先生说:“先生啊,我已经备好烛光晚餐,洗澡水也放好了,赶快回来!”先生怎么可能等到晚上,马上就请假冲回来,夫妻误会冲突就这样化解。

好像一个歪头在看野台戏,看得这样爽啦!这样鼓掌鼓得去撞到隔壁。“歪头的!你爽就好了,为什么还在撞!”他说:“你不知道啦!你看那个小姐该凹就凹,该凸的凸,真够漂亮的!但是啊……”品头论足。人家说:“歪头的!你说但是什么?”他说:“但是戏台怎么是歪歪的?”人家就觉得很好笑:“你歪头看出去,从头开始就歪,所以当然戏台歪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与人家沟通,先要放弃自己的主观偏见。你开始就歪,自己的想法决定了你信息的内容和意义,那当然就没有办法沟通。

这种情形在夫妻之间问题最多。一位女士,大概每次她先生不回来吃晚餐,都跟她说要加班。她就常常来找曾老师问个清楚。每次问的题目都一样:“你看我先生有没有外遇。”曾老师说:“我怎么知道?”,她说:“我跟他结婚十几年,只要他跟我讲话,眼睛不敢看着我,我就知道心里有鬼!”

这叫做“读心术的神话”。这是人际之间非常可怕的一道墙。常常自己想说:“他一定不喜欢我!”或是说,我在这里被排斥,我的主管好像处处跟我作对。“哼!我不是萧内阁的人,萧内阁一定跟我处不来!”一大堆这样的话。

自己的心魔在作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读心术的神话,绝对破坏夫妻关系的来源。很多夫妻之间,风吹就草动,一听到电话,就紧张地偷听,然后就有很多事情,一讲到明天去哪里,马上就去跟踪。何必呢?到最后是一场空啊。所以这都是自己的主观偏见,破坏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除了这种沟通障碍以外,我们通常还会发现另一个重要的障碍——语意的障碍。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障碍来源,它告诉我们说,跟对方沟通,永远要记住,尽量不要使用专有名词,尽量使用两个人之间共同的语言。

如果彼此喜欢用闽南语来沟通,那么你两个人就使用共同的语言问题是闽南语之中,也会产生冲突。《中国地方通史》就记载得很清楚,说台湾的漳州人跟泉州人,因为语音不同,讲话不同,造成彼此不合,发生流血冲突,小冲突上百次,大冲突之多。这很恐怖!听不爽就打他,就流血冲突。所以有人研究语言同政治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语言是一个国家重要因素,就因为它是用来促进大家共同沟通的工具。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语言又叫做语桥,即语言的桥梁。我们如果使用太多的专有名词,是造成彼此障碍的来源。

有一个人介绍核能安全,非常热心,话里面又夹杂着德文、英文,还讲一大堆核能安全的专有名词,结果人们听不太懂,点头不代表懂,这一点在沟通中,要特别了解。

中国人就因为这样,所以障碍很多。人家问你:吃饱了没有?差不多啦。菜好吗?普通啦。你跌得痛不痛?普通啦!什么叫做普通,你也不知道啊。所以中国人常常制造这种语言的模糊。跟中国人沟通,这就是很大的障碍。这是第三个障碍,就是模糊的障碍。模糊,不明确。人家跟你说,你肚子饿了没有?也说普通啦。你“普通”,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饿或不饿,要明确啊。所以,你跟中国人沟通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他很会花。有时候白纸写黑字还要继续花。所以和中国人沟通,各位要有撕破脸的准备。经常想要跟你花,就来开始花。几乎在中国人的沟通里面以处可见。差不多啦、普通啦、随便啦、马虎马虎啦……也不知道马虎什么!

除了这一种模糊的障碍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沉默的障碍。

这在人际的互动中,绝对是一个伤害。千万不要记住什么“沉默是金”。中国人教人家外表大智若愚,内里扩张实力。这是人际沟通障碍的来源。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很多连续剧内容的来源。下面编个剧本给你看:

男主角叫做志明,女主角叫做春娇,女配角叫小华。有一天,小华坐车经过志明家,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她就下车,要拜托志明带她去看医生。哪知道来到志明家的前面,第一个巧合发生了——正好撞到门。结果志明当然来开门啦。一看说:“小华,怎么昏倒在这里啊!”人之常情,当然把小华抱起来,进屋里面赶快打119,叫救护车啦。哪知道女主角春娇,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就在志明抱小华的时候出现了:“奇怪,他怎么抱着别的女人?那我算什么!”疯狂的情绪就来了。那个认知,直接刺激到杏仁核啊!这时候的春娇,马上有非常不理性的动作:“哼!你给我记住!”就冲出去,又没有好好地问志明,这到底是什么事情。因为中国人说沉默是金啊。志明这时候就知道春娇在误会,所以赶快把小华放下,就去追春娇。哪知道跑得太快,绊到门槛,这又是一个巧合!门槛绊倒爬起来的时候,就听到一声惨叫,可怜的春娇被车撞死在地上。

这个剧情主要说明“沉默是障碍”。

美国有一个学者,专门研究华人在陌生情境中怎么解决这种尴尬。结果发现华人和美国人有极大的不同。华人碰到陌生情境,常常用沉默代替,跟你打招呼,就完了。美国人不是,美国人就主动询问信息,主动关心、主动接近。

第五个障碍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国家有不同的民风和民俗,不了解,就会造成彼此之间沟通的障碍。清朝的时候,李鸿章同国外人士谈话,随从要带着痰盂让他吐痰!外国人误解:“清朝的大官乱吐一通!”如果不了解中国大官的这种习俗,就会造成障碍。

外国使节到中国朝廷下跪,这又是一个障碍,文化障碍。

美国的中国电影周放映的竟然还是清朝长辫子穿古装的影片。难怪外国人对中国人有一个概念,叫“东亚病夫”。其实这又是主观偏见,叫steriotype,刻板印象的障碍。东亚哪里都是病夫呢?就像有人讲“英国”,就在后面加上“绅士”——英国难道都是绅士吗?英国的影星休葛兰还到美国召妓,他哪里是绅士?

如果主管同员工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经常来自刻板印象,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一个单位的员工服务技术不高,士气不昂,老板很可能这么说:“一定是薪水问题,只要给他调薪就没问题了。”这个叫刻板印象,这也是造成他与员工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障碍。

所以,一种障碍如果加上文化背景差异的障碍,事情就严重了。因为有时候,这种国与国之间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障碍,有时甚至还会打仗。有时候是信仰不同的障碍,如宗教战争。

我们应该注意沟通环境的选择。因为会产生所谓环境的障碍,包括噪音,谈话地点不适合等。

我们还要从一个重要的观点来看障碍,就是我们信息输送的过程,到处都是障碍,信息送出去的时候,如果信息不正确,当然障碍就会产生。

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好,虽然双向沟通,比较费时间,常常要回馈,听不懂就马上说:“对不起,能不能再跟我讲一遍?”“你讲的意思是这样吗?”马上回馈。但是为了保证沟通内容的正确度,双向沟通绝对比单向好。

为什么幽默中透露笑看天下的涵养

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幽默可以为我们减损贫寒的心理压力;为了化解困境而又实在没有其他合适的办法之时,我们还可以依靠自嘲的力量改变令人发窘的状态。“幽默”(Humour)出现时,仅仅是个医学术语,指的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等四种人体基本液体的不同比例与组合所决定的人的不同性格的气质。直到1958年和1959年B·琼森等一次运用它题名了两出戏《每个人在他的幽默里》和《每一个出自他的幽默》,“幽默”这个词汇才进入美学领域。区别于讽刺的进攻性和功利目的,它呈现出柔中含刚的静思和审美意义:它又不同于耍贫嘴的油腔滑调,中国的小品和相声,乃至除了日本以外的其它东亚文化形式中,引人发笑的常常不是幽默,而是油滑,是靠低文化人傻乎乎的滑稽,以及靠戏弄他人生理、心理和偶然性中的缺憾而构成笑料的。它的核心主旨就是,以拙劣的手法使他人狼狈不堪,并以此娱人和自娱。然而幽默却是种与人无害的东西,它的温静能厉至多扩展到自嘲的地步。

实际上,幽默是美满人生的一个终身佳物,在任何时候它都是为人所需的。不过现在我只想探讨如何在经济窘境中运用它,在不理想的生活中保持达观。当幽默已把我们炼就成一个达观的人,有涵养,旷达飘逸,有能力自我放松,那么贫困以及和贫困有关的其它烦恼又能算什么呢?

通常,贫困带给我们两种损害:第一,迫使我们放弃理想中的自己,使我们失去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失去大视野的眼光,以及救助其他可怜无助的人的天然愿望。这是贫穷带给我们自身和心灵的真正打击,是什么也无可救助的。这也就是我们必须彻底消除贫困本身的关键原因,对它来点幽默,不过是自我欺骗;第二,是贫困造成的面子上的损害。约翰逊《拉塞勒斯》中说:“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对别人隐瞒贫困他们依靠权宜之计,每人都在忙于计划翌日生活怎么过”。对于这种心理伤害,有三种办法医治。

像约榆逊说的那样用“权宜之计”隐瞒事实,比如穷苦人铺张地大为婚丧。

像流浪汉一样,用恶语咒骂它。这种办法总是无济于事,反而坏了脾气。

用达观的幽默和从容的自嘲为自己解围,不回避,也不自卑。

第三种方法只是针对贫穷造成的面子问题的“权宜之计”,它对于贫困的真正后果无能为力。我们无法期望它解决复杂的生活问题,只能利用它应付惨淡的人生。

幽默中透露着笑看天下的涵养,能使我们在最糟糕的时候也不失态,而且还会以良好的心态去应付眼前的一切。它反对用恶语中伤的方式发泄。我们知道,使我们脸面扫地的常常不是来自别人的辱没,而是我们自己对这种辱没的失态和措手不及,那些恼羞成怒的肝火,脸红耳赤的反唇相讥,以及不顾场合的拳脚不仅不能恢复面子,反而使自己显得也不怎么样。我在大学时代有一位叫不上姓名的低年级学生,他是一个来自江西农村的穷孩子,一个夏日的夜晚他与另一个来自上海,当时在北京大学小有名声的姚发生了冲突,原因是他不允许姚把脏水泼到自己身上。姚盛怒之下叫嚷起来,要做为城里人收拾这个乡巴佬。在大家慌乱地拉住姚时,这位穷孩子却始终镇定地洗着盆里的衣服,他似乎早已料定了,姚即使冲过来也会在满地脏水的水房地上滑倒。事情果然如此,姚不幸被人放开,舞着小拳头冲过去,并且一下子跌到水池子下面,嘴里还念叨着“乡巴佬、乡巴佬”。穷孩子瞥了他一眼笑道:“城里人也会摔到池子下面吗?”这段姚氏的传说一度像他的小名声一样流传甚广。我们可以想像,假如穷孩子如法炮制地和姚厮打起来,恐怕两个人都会在水房里出尽洋相。

幽默中蕴含着机智,既可使自己对困境含笑,也可以抵御他人的羞臊。美国幽默大师R·奥本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天天上班,当人们问及他关于出勤的打算时,他说:“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要看一遍福布斯美国富翁的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当然谁都知道幽默家不可能凭借幽默变成最富的人。可是这种诙谐的幽默似乎在对这不得不疲于奔命的生命状态微笑,使别人和自己对于这种状态都觉得并不算太糟。幽默也有其严厉的一面,当萧伯纳面对一位明显无礼、对自己讥笑说“看到您这么瘦就可以知道英国人过得怎样穷酸了”的大富翁时,这位作家“看至您这么胖也就可以知道有这么多穷苦人的原因了”的幽默回敬,已经把幽默推到了讽刺的边缘。这时,它必须如此,因为生活中毕竟充斥着许多如此讨厌的人,他们专以嘲笑别人的痛疾,奚落失败者和挖苦别人的穷困状况为乐趣。这时我们有了一种并非以口干舌躁的谩骂相迎的办法,混自嘲和讽刺于其中的烈性幽默。比如一个阔公子哥打算炫耀一下其富有的同时嘲弄一下我们的寒酸:“喂,穷光蛋,能我换开30块钱吗?”这时,我们就可以朝他耸耸肩膀,微笑地告诉他:“真可惜,我身上一般没有小于50元一张的整票子。”在贫寒期,除了真实、坦然和达观,也需要必不可少而又收得住劲的自信和自尊以及真正可以维护它的武器。

然而,“幽默的根本是人性善良的一面”(李卡克语),它最一般的面貌是轻松如风的。

我们知道,贫寒的家庭并不像电影里所拍摄的那样喜气和乐,因为贫寒破坏了人们的心境。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曾通过那个拥挤不堪的小家庭深刻的心境冲突揭示过这一点,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和张贤亮的《绿化树》也都在阐述着人们廪实而知礼义、有物质丰裕而后有人性的温良的道理。那么,一个没有钱的人家如若想保持温良与和乐,恐怕只有求助于幽默的轻松和善良来缓解冲突情绪了。你比如说,一位母亲惊恐地发现幼儿把一枚硬币吞进嘴里,她慌忙将他倒提起来,轻轻捶打他的脊背,终于使孩子吐出了硬币,不过他吐出的是两枚,这时母亲大叫丈夫:“亲爱的,我们的儿子吃了一分钱,却吐出两分,这可怎么办呢?”如果这个不景气的小家缺少幽默的话,坏脾气的丈夫就会大骂孩子胆大妄为,骂母亲费话唠叨,然后为这点小事自己再唠叨推挖苦个没完没了,然而幽默的丈夫却会开个皆大欢喜的玩笑:“噢,这下咱们家要发财了!赶再放一分钱到他嘴里。”

无休止的唠叨和挖苦从来没有造就过一个有所作为的环境和有所作为的人,然而幽默却利于栖息,安度短时期的贫寒,甚至可以改变环境,创造转机。我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学毕业生正于寻找工作,他冲进加州一家报馆,对经理说:“你们需要一个好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排字工人呢?”“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肯定需要这个东西了,买下吧!”大学生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嵌着:“额满无空缺。”经理看了牌子,笑起来,并给总裁打了个电话,叙述了这个可爱的小伙子,随后对大学生说:“到我们广告发行股吧,你能行。”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这家报馆出色的经理,使报纸日售量从六百份提高到三十万份,也使自己从穷学生变成富翁。

福斯第说:“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论你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人有时需要笑自己的信念、遭遇以及缺点造成的失误,笑自己的狼狈处境,通过真实的直视,通过自嘲为自己的面子解围。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不光彩的事情,我们愈是掩盖,它就愈是暴露无疑,而且人们也正是通过小心翼翼地遮掩和保护、不厌其烦地解释看到了我们的胆怯和穷酸。相反如果由我们自己主动道破不足,却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和谅解,他们反倒会替我们打圆场,安慰我们“这个算什么。”

自嘲和真实可以使人即使在穷途末路时也显得坦荡无畏。鲁迅自嘲道:“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人们并不觉得他的颜面可怜,相反却认定这是一个必定东山再起的落难英雄,他主动点破真实处境的勇气显示着他对困境的控制力。真实揭露自己可以减少心理压力,而它的反面却反而双倍加重这种压力。你看,穷酸破坏了面子,第一层压力;维护面子,拼命装阔,费尽心机,又层压力。而且这种“权宜之计”的挣扎总是枉费心思,即使我们说破大天,过去自己多么富裕,现在也不算太关,将来会更有钱,或者干脆狠下心来铺张一次婚嫁,可是人们却依旧会在我们急不可耐的说明中,在婚后的憔悴以及为了还俩的忙碌里看破我们的假面具。这一切都没有用,还不如留一份任之自便的洒脱,穷得叮当响,再不增加多余的痛苦和压力。

自嘲之所以不能被每一个人所接受,就是因为它必需一种敢于触犯自己的力量,而这种触犯又必须以健康和尊严为前提。如果它再向前迈半走,它就会超过自嘲的限度,走向自辱。那些向众人坦露断臂的人,他们的目的是告诉路人:“我什么也不行,可怜可怜吧!”而另一些人却只是言明:我的确不如你们完美,因为我只有一只完整的胳膊,可是这没什么,而且和你们一样,我活充满好奇,干脆告诉他们。自嘲是一种冒险的自尊,它不是每一个弱小和心胸狭窄的人可以学会的。一般说,它只属于生活中那些英雄。一个敢于自嘲“破帽遮颜”的人终有一天会拥有新帽子。尼采诗曰,要“嘲笑每一个没有嘲笑过自己的大师”,这是因为他认为,尚不敢自我嘲笑的大师缺乏英雄本色,还不完美。其实,在人贫苦和落魄时,不妨自嘲一番,与其让别人去说,不如自己道破。

看到能使自己幸福的东西,应该不惜血本地得到它。花钱买来的欢乐,买一方舞台,买一件心爱的东西送给心爱的人。它与低薪不算相称,但却凭空增添了美感。

每月一笔有限的收入,一般说有两种计划法:

精打细算的地把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虑进去,事事顾全和平均,尽管万事且过,不过每一件事情却都因金钱的不足而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尽量把钱集中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如果诸事不可能全面满意的话,还不如先满足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而在别的事情上尽量勒紧腰带。第一种办法叫做“生存”,它只会给我们留下空空如也的回忆,回首往事时,我们想不起自己曾为更好地生活做过什么;第二种方式是“快意的生活”,尽管清苦常常比快乐的时光要多,但那种有效地使用有限的钱所带来的难忘的快乐,在人生的记忆中却将清苦全部抹去。

为什么贫穷是一所学校

贫穷是一所学校,里面有两种教师,一种教人懒惰、自私、狭隘、粗野、自暴自弃;另一种教人咬牙切齿的野心、奋斗、不屈不挠以及一定程度的同情心。

赤贫的人家曾被宣扬为儿童成长最为理想的环境。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念念有辞地自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我的观察却得出了大量相反的事实。另外,穷人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最先学会了骂人,大约一岁半的时候,他便在父母的笑声鼓励下学会了简洁的骂法,八岁时简直就是一位猥亵骂法的行家;为了在没有秩序的穷环境里争得生存的条件,父母不打算压制婴儿天性中对争斗的渴求,在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他就被怂恿去打架,直到成为高中学校里一匹骁勇善战的害群之马。去监狱里看一看,那些不思悔过的人犯大多属于那种家庭的孩子!

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不是感情用事地否认这个事实,而是找出办法改变它。如果没有全社会理论和宣传上对于贫穷的声讨,贫困就会安然存在,并在穷人的孩子可以早早当家的自我安慰中更加逍遥自在;我们也就无法劝说那些把16岁不到的子女手艺也学校,逼他们早当家的父母;无法使历史举手同意:改变社会人员素质的根本条件是幸福的环境。

我不是断言穷人的孩子注定是不良分子,我只是在重申必须从改变贫困入手根除上面那些谁也不愿相信、不愿看到的现实。与其只给穷人一个“孩子早当家”的发慰,不如想办法使他们的环境有所改观,使他们的孩子从生命的开始就有保健的权利,使这些人家买得起启发婴儿智力的玩具,能请得起家庭教师,能上最好的学校,穿最合体的衣服。实际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种再可悲不过的悲剧。

幻想穷人的孩子有朝一日会出脱成性格健康的人,也是不实际的。穷孩子一般有长大后心理过于灰暗的特点。他们一大部分由于苦环境的摧折而很早过上颓废的生活,很少一部分由于天性的刚韧而击败了艰难,成了较为显赫的人物,但他们的灰暗心理显得更为可怕。这也就是罗素为什么大声疾呼,反对“青年时的穷苦可以造就天才”提法的原因。在他们青春的磨难里,绝大多数本能在幸福环境中成为天才的“天才”悲惨地早早夭折,剩下几个突出重围的天才却又有病态心理。看看那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老三届们,他们经受了出乎意料的苦难打击,为期大约10年,可是今天,无论他们做了学者,还是依旧带着农村口音在省城开出租汽车,当他们对待别人时大都怀有过分的警惕和保护自己时过分的自私。

人,只有自己首先充溢着幸福感之后,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那种患难中相救助的传说不能说不真实,但可以肯定那种情况不是普遍的。这也正像杯中的水,只有水满时,它才会溢向桌面,或是分赠给别的缺水的杯子。想一想当我们被爱神的弓箭射中时,我们是怀着怎样的好心情去对待别人的;可是每逢失恋,我们还能对别人那样好吗?所以,我们应该反对留恋穷苦状况,特别是反对用它去“陶冶”青年。我们只是说,假如我们不得不暂处困境的话,不妨也暂且把它当帮学校,索要善的那方面的教益。

一个有过幸福经历的人,幸福的回忆会成为他贫穷时期的指路明灯,使他不至迷失在长久的黑暗中;没有过幸福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静思,以自省照耀自己,在抑郁的苦环境里保持天性纯洁。所有历经贫困的人们,请记住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贫穷。直到我们富有以后,直到我们死去,“无论是谁,/假如心无同情地走过咫尺的路程,/他就是穿着尸衣走向自己的坟墓”(惠特曼诗)。当我们自己饱受着饥饿的折磨,拣煤的手变得皮肤粗糙纹路漆黑,居住在一间透着寒风的草屋,抱着一条散发着霉味的毯子抄写“致富金链锁”时,记住这种感受!有一天,如果运气和苦斗把我们改变成为身肩大任的人物,别忘记现在仍有许多和自己青年时一样渴望着幸福的人们,别忘记同情落难的人。

有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50例调查中发现无论是“穷人”之间,还是富人对“穷人”的关系中,最缺乏的就是同情。而且相比之下,富裕青年反倒会由于诸如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自我炫耀的做作以及天性中柔情的一面等原因,对穷人有着一丝同情心。而最相鄙夷的却是“穷人”和“穷人”自己之间。

宋和我结识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他出身在一个中等人家,父亲属于那本分守旧得不得了的政府小官,母亲是个小学教员。中国人对贫穷线的认识很混乱,一般说,比宋这样的家庭还要差的人家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穷人”,我想这种混乱的认识可能是由于人们没有把国内国外区分开。宋就认为他自己与街头巷尾弹棉花的无家可归者都是穷人。他对自己不能尽兴的家庭怒不可遏,又因为苦于不能马上挣到百万的大款而常常狠狠地诅咒现世。他对京粤和海外的富翁们羡慕不已。我曾写信告诉他,必须改掉对穷人没有同情心的缺点。但是这个曾经受一点酸楚的少年却始终没能改变丝毫。他根深蒂固的意识是:穷,就是猪的生活;而受穷的人就是猪;越穷的人就越是该侮的笨猪。他曾当着我的面,对我家院门口蹲在太阳地里收酒瓶子的人和胡同里走来走去的磨刀的人表示过歇斯底里的讥笑。

中国恐怕十亿以上的人口和宋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甚至更不如。乏味的童年和难地于大获全胜的工作环境,还有一大笔情爱的婚床上的烦心。照那种含混的贫穷线概念看,大家都是穷人。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也都愿意把欧美日的水平当做判定自己幸福与否的标准。这时,从心态:懒惰、自私、狭隘、粗野和自暴自弃,觉得受了生活的欺骗和社会的虐待。在他们混乱的思维中,低收总在与高消费相比照,而不是和自己环境的低价格相联系。这时,“财富太少的人”在心理上“并不是穷人,渴望更多财富的人才是穷人”。这时,自贬为“穷人”的人破坏了中等人家原来应有的怡然自乐的氛围,“穷人”和“穷人”之间也丧失了超码的同情心。

请不要首先想到我们对与自己要好的那几个“穷”哥们姐们有过多少次帮忙。想一想,我们对武汉的乞丐,安徽的保姆,江西的木匠,对于每一个穿着60年代破军装的素不相识的农村人,有过深深的同情吗?对手提鹿鞭的藏民们当然不敢惹,他们来的地方太神秘太敏感,他们强健而勇猛,还配有腰刀,可是对其他流落街头,夜无宿处,可怜无助的人们,我们是否有过表示挑衅的刁难?我们不是是在掏粪车停留的地段,捂住鼻子,小跑几步,甚至再嬉骂两句,使那些工作人员心理更加阴冷?我们尊重街头的清道工和公园里持着扫帚和铁箕的老太太吗?我们对父母的养育有过心底默默的感谢吗?物别是在那些没有蔬菜的日子里,他们把最好吃的偷偷放在我们的碗底,甚至至今依旧残留着苦日子里养成的这种无私。对于这一切我们有所明察吗?

如果没有,那贫苦就没有教会我们同情、尊重和善感。当我们捉弄卖袜子的乡下姑娘,或者由于看不起服务性职业而对一个女招待存心发难时,也许我们自己感觉到无限光荣,可是别人却认为我们很像一只鬼。当然谁都知道,这是一直想做上等人的潜意识在做怪,可是上等人对于穷人并不是这样。

1834年,玻利瓦尔将军最后从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把西班牙人赶了出去,建立了独立政权国家,并享誉“五国之父”之荣。其中秘鲁独立后曾敦请玻利瓦尔出任第一任总统,但被他谢绝。他认为有比他更具有条件接受这一殊荣的人。可是,秘鲁仍坚持一定要献给将军一些特殊的东西以表示对他们的感恩之情,于是最后便送了100万比索给他。将军若有所思地接下了这份厚礼,沉吟片刻,然后开始询问秘鲁境内有多少奴隶,答曰:3000人。将军又问每个奴隶售价多少,答曰:身体健壮的350比索一个。于是玻利瓦尔告诉人们,除了他刚刚接受的这100万比索之外,他还愿意尽其全部资产,买下秘鲁所有的奴隶,然后放他们自由。

毕加索对信他真作的膺品从不追究,最多不过把伪造的签名涂掉。他曾解释说:“为什么要小题大作呢?作假画的人不是穷人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而且那些真迹专家也要吃饭。那些毕加索假画使许多人有饭吃,而我也没有吃亏。”

有时穷人需要的很少,他们不需要我们起初的资助或口头的同情,他们只需要我们不去为难他们,需要一点真心的关怀。屠格涅夫一次外出,遇到一个伸着枯槁的手向他讨钱的乞丐。屠格涅夫把手伸进口袋正欲取钱时,发现钱包忘在家里,他只好怀着愧疚的心情拉着乞丐的手紧紧地握了握:“真对不起。”那个乞丐却紧紧地攥着这位大诗人的手说:“兄弟,够了,有这就足够了。”

为什么老板可轮流做

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但可以点灯而且也可以放火;请诸位从现在开始就去排练你自己做老板角色的成功大剧:当老板心究竟要黑到什么程度才行?手腕应该如何强硬过铁?老板所付出的常人以外的代价是什么?你是否有当老板的花花肠子?

给自己掌嘴:做老板有啥好处?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个可笑的问题:人人不都是在想要做老板吗?

是的,绝大多数人都想当老板,认为当老板是很惬意,可是,当老板只是形式而不是内容。老板一定是想要干什么而又必须在老板的位置上才能做上老板,因为,即便是私有企业的继承人也可以因志不在此而放弃继承老板的位置。

所以,你一定要弄清楚:究竟老板是什么?为何老板们想当老板?

这是认清老板们的深层内涵的第一步。

以下是很多位老板对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出的答案,你会从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答案。“老板”是个奇怪的字眼,它一方面含有令人欣赏的特质,另一方面又可把同一人或同一件事描述成具有令人厌恶、压迫,甚至破坏的特质——就看你是怎么来认识“老板”。

从乐观的角度,“老板”代表人人想成为的那种人:那种永远能让人们知道谁是老板,而其它人又想心悦诚服地向他承认“你就是老板”的人。

可是,如果让这样的一个人开始在你身边主管一切,他却偏偏专横霸道;如果这个人是个政客,是个纨绔子弟,你可就受不了,真恨不得能叫警察来把他撵走。“BOSS”这个字起源于德文,意思是奴隶的主人,在北非的卡非人或南方黑奴的口中,它依旧含有这种意思。

当“老板”这个词被用于现代的办公室或工厂中时,它是否还留有这种“主人”的意思?

有很多老板不喜欢这种含义。“我最不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老板。”马克金希的董事乔治·福特指出:“老板这个字中带有独裁、炫耀的意思。至少我有这种感觉。”

他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感觉的人,下面是其他一些人的共鸣:“我认为‘老板’具有否定的涵义。”黎明机电公司的董事长包波克表示:“对我而言,老板是一个不停发号施令的人,但我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事。”“我从不以老板的观点去看事情。”IBM的管理发展主任艾德华·克里格表示:“我想这是因为它具有利用权力之类涵义的缘故。管理其他人似乎是达到个人成就与心理满足的最佳途径,我发现这就是我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工作吧。”

由此可见,他喜欢当老板,却不喜欢被称为老板。可是,他拥有公司。

敬畏上司不如“对付”上司,“对付”上司又不如“爱护”上司。各位充满野心的上班族,在夜阑人静之际,你是不是曾告诉自己,“爱护”上司又不如让自己当一个令人“敬畏”的上司呢?

以上的绕口令绝没有讽刺各位的意思,毋宁说,有为青少年均应向往出人头地(或者就说念念不忘升官吧),可是,在你仍是基层职员的此时,请参考以下的名词解释:

基层职员——轻松的小角色。

组长——腰酸背痛的工人。

科长——腰酸背痛、心情紧张的小头目。

代理主任——腰酸背痛、心情紧张、开销奇大的大头目。

主任——腰酸背痛、心情紧张、开销奇大、无法跟妻子儿女共进晚餐的演员。

经理——“腰酸背痛……无法跟妻子儿女共进晚餐”的高血压兼糖尿病患者。

总经理——从棺材中伸出右手签字的人。

各位不要以为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人,如果大官真的那么可怜,他们为何不顺着原路退下来,当一个轻松的小角色呢?你们或许要问。

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升官之后,妻子在同学会上有面子,故乡的老村长还有机会接受访问,那些势利的兄弟妻子嫂都侧目不敢仰视,你请大家吃饭,大家都是低头嚼菜,仰头作无辜之微笑。此一美景,怎不令人心动?有了虚荣心之后,还有前辈、上司为你打气(换句话说,有了浮士德之后还要有魔鬼才成),从你谋职接受面谈开始,你听到的就是公司未来的前途如何如何之光明,一个年轻人只要虚心努力就可以步步高升,仿佛我们的社会大众正咬着右手的四块指甲,期待你拍马而上。

办公室也贴满了标语——

努力为成功之本。无私奉公,放眼未来。公司的远景全在各位的双肩之上。胜利是无从取代的。

总之,公司抓牢上班族的方法有二:一是提供希望,二是博取信任。偏偏公司常在前一个方法上大作文章,因为后一个方法的成本比较高,前一个方法又特别适用于热情害羞的年轻人。

于是,你把理想放在事业上,把事业建立在升官上,为了升官不惜权宜地暂缓追求理想,最后发现自己不配谈理想,终于一心升官,用虚荣心填补空虚。

各位还记得接到公司录取通知的那一天吗?相信你们一定十分欢喜,仿佛千里马见了伯乐,第一次拿到薪水袋时,更是喜不自禁,没料到每天在桌前呆坐几小时,就有钱可拿。但是,渐渐地你就了解到:录用一个新人,对公司而言不值一提,你的心花怒放,在公司的老人眼中,是一种乳臭未干。你顿时笑容全失。

又过了一阵,更新的人来了,你看着他们乳臭未干的样子,不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开始想换个较高的职位坐。肯耐心阅读的上班族,全是有眼光的聪明人,相信你们必能轻易地由基层职员登上组长、科长的位子,那只是资历的问题,本人不打算特别作报告。为了一个小小的“组长”就不知所措的上班族,实在没有资格和我们共处一堂。

从二等兵到上等兵是一个阶段,接着就要向“士官”进攻,也就是争取“主任”级宝座。为了比别人更早就位,除了努力工作外,各位不要忘了所谓的“旁门左道。”

我们最轻视的拍马奉承正是最可靠的“升官护照”。大多数的年轻上班族看到资深者的嘴脸,全说“我是绝不可能做出那种奴才相。”就算不说,心中也暗自发誓。但在考勤记录和薪水袋的催眠下,大多数人失去了青春叛逆心,嘴和脸竟追随起前人的模样,这时他就不讨厌别人拍马,不反对奉承自己,一旦他自己成了黑皮软椅上的大人物,连别人的拍马都成了无可厚非,心中直赞米汤好喝,反而是那些不屑拍马的人显得不入道,缺乏办事能力。

为什么旁门左道也通天

何谓“出人头地”?简单说,就是受上司提拔。各位当然可以用实力来引起上司的垂青,但是,上司自有他的弱点,明察秋毫谈何容易?这事无关于上司的品德,要管理我们这群上班族确实很难。

了解了“旁门左道”是必要之后,本人郑重推出五大升官方法,不知者请在心中思量,知者请若无其事。

第一法——琐事分给手下做

一般人以为居高位者劳心,而在低位者劳力,这话不全对。初级干部如组长、科长之流,往往跟基层职员一样要受皮肉之苦,头衔上有个漂亮的“长”字,工作跟手下差不了多少,倒不如说工作量更大,操的心更多。所以,要迈向“主任”的路,就得把那些烦人的琐事转嫁给别人。节省下来的时间要用来加强主任级人物应具备的能力,万一不小心还是接到一些烦琐的工作,请趁人不注意把它扔到垃圾桶中。不要怕,所谓的琐事,就是非得有人办,但是要是真的办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注意的是垃圾桶中的垃圾会不会落入别人手中。

第二法——抢功劳

这是一个不喻自明的方法。要在和你半斤八两的同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想法子在起跑线上偷跑。但是本法对上司极有用,对同级的主管却有树敌的恶果。现在是集体合作的时代,抢功劳并非上策,即使成功,你也会失去同僚及部下。除非形势极不利,非背水一战不可,否则不可贸然实行。

第三法——紧逼盯人

本法又名橡皮糖法。也就是跟你想要的职位的现任者亦步亦趋,一起上班,一同下班,一块吃饭,连上厕所都不分开(当然,限男性的小解),就当自己是他的书童丫环,发挥摇头乞尾相迎的精神,极尽拍马奉承之能事。

第四法——攀裙带关系

政治婚姻是大家熟知的老方法,但是这方法用在从初级干部跳到中级干部有效,再往上就不行了,有时“内举避亲”仍是必要的。

因此本人主张应该依“古典学派”的方法接近董事长、总经理的女儿,但是却绝不可和她结婚。要是大人物出言试探于你,你要含泪说:“什么?令千金?不,绝对不行,我的确对小姐很有好感,可是我更爱我们的公司,如果您一定要把小姐许配给我,我只有递辞呈了。我想靠我自己的力量出人头地,如果和令爱结婚。我在家中将是一个幸福的丈夫,在公司却免不了受人误解及中伤,这是我无法忍受的。也许,我这个人事业心太重,但是我早已认定这是我这辈的方向了,所以,无论如何,请原谅我辜负小姐及您的好意。”

这么动人的情景,早晚会传遍公司,你的准岳父会为你安排更高的位子,同事也会对你生出三分顾忌。

第五法——加入工会

要是你和公司当局没有交情,偏偏又能伸不能屈,说不出肉麻话,本人劝你考虑置之死地后生,也就是成为工会的斗士。

在工会活动,要善用法律和数据两大法宝,法律是常识的累积,数据是理论的结晶。

当老板发现有个头痛人物出现,就会研究是要开除你还是要拉拢你,你要心中好愿意出售的价格,等中间人来撮合就行了。话说回来,本方法是两刃剑,不是必要,不宜轻用。

当你顺利地制造好升迁的情势后,就可以使出以下招数发出致命的一击了。

递补法

主管是一种具有“唯一性”的人物,因此把上司推到别的位子上,你自然就有机会填入他留下的空位。同样,如果你把手下拉到自己的位子上,也有机会被推到上面去。本法不伤害任何人,说来是最理想的。

谗言法

本人并不特别鼓励各位用这法子,但是它的确很有效,人言可畏,众口铄金都是古有名训。只有在对手先使出这恶毒伎俩时,各位才可以毒攻毒,以牙还牙。

以退为进法

向上司推荐升迁的人选,以便比别人更早了解上司的心意。本法的缺点在于若运用不当,会弄假成真,上司以为你无意角逐,便把机会送给别人。

声东击西法

假设目前公司有发行部及企划部两个位子,而公司同仁大多觊觎后者,你不妨装出对前者有兴趣的样子,那么你受攻击的机会将大大降低,到时大伙斗得非死即伤,你再去捡便宜。

善用以上四法,争得“主任”位子应该没问题,但是当你升为中级干部后,除了继续往上爬外,还要小心手下赶上来。防止以下克上的原则大致有七:

自己绝不害怕,时常以局外人的客观看工作进度。

要使有能力的属下互相敌对。

绝不扮恶人。责备手下时,尽量找替死鬼。

保持威严,偶而指出手下的明显的错误。

不必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分工,但要熟知大理专有名词(能以英文发音更佳),在日常会话中百说不厌。

每周有一两天提早上班而延后下班,有三四天则迟到又早退。

不随意发牢骚。

当你没有后顾之忧后,便可朝“经理”的位置迈进。

当上高级干部后,除了要继续掌握前述的方法及原则,更要讲究开会的艺术。懂得如何开会的人,绝不放弃任何开会的机会,但是他到场却未必全神贯注,只在接近尾声时,大声赞同或极力反对,至于该赞成或反对,完全看在场职位最高者的意思,“找理由来附和结论”的毛病就算在学术界也是常有的事,区区一营利事业团体中,自然更可大用特用。

开会的另一功能,是让别人觉得你很忙,老是不在位上。说来有趣,现代人不肯耐心体会别人的心灵,便老爱强调一叶知秋,观微知著,你正好用这些经过设计的小地方来捞取声势。

平时的会议中,大可闭目养神(但不可打呼),一旦遇到一种会议,却要脱掉假面具,大作狮子吼。各位也许要问:“是哪一种会议?”答案不是董事长出席或事关公司存亡的会议,而是议题涉及你的手下的利害关系。原因在于这是一个明争暗斗的社会,大家久违男子汉的英姿,你肯为了部下拼命争取,大家心中必定深为感动,一旦收买了公司的人心,不但升迁有望,说不定还能收到几个效死的子弟兵,正如中国的“士为知己者死。”

假设你已顺利地坐上总经理的宝座,这时要给公司人员制造“天威难测”的印象,根据某伟大的表演家透露,总经理应该低头透过眉毛看人,先面无表情,再花三秒钟徐徐笑开,最后再皱眉作出不快状。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背对着落地有色玻璃窗,环视宽大的办公室,想起漂亮的女秘书今天又穿哪件窄裙,也想起有一个股东必须摆平,你会发现人生实在无趣。你用蒸馏水服下一片降血压药,自问:“当年那人向我推销升官秘诀,会不会是想害我?”自答:“是我自愿缺德,又怪得了谁?”你一回头,一只鸽子飞向远方的白云,你叹一口气,决心再升一级。

这次升迁就容易多了,你只要把左右心腹叫来说:“我累了。我该退休了……”

其他什么都不必说。心腹们一定会极力挽留,但你阅人无数的眼睛早已看出他们心藏喜悦。你装糊涂说:“有你们在,我可以放心了。”心腹们更加惶恐,你不耐烦地挥手制止他们多言,他们顿时陷入沉默。

你卸下重职,用余生欣赏花鸟风月,雇一个富幻想力而文笔不错的青年为你写回忆录,把一些见不得人的暗算或缺德的事都抹掉,让后人研究你的奋斗史。

为什么加薪有招

对于大多数在公司中工作的人来说,获得升职加薪尽管不是唯一目的,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候也不必总是消极等待,而可以采取向老板提出要求的方法。

可是,向老板要求升职加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极度紧张的事,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有过这类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下面三种心理负担:

第一,万一被拒绝将怎么办?

第二,应怎样开口?而他又会怎么说?

第三,如果他对你采取品头论足与刻意挑剔的举动,怎么办?

这三种心理负担,足以令有意要求升职加薪的人望而却步。

试问:在要求升职加薪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既能减轻心理负担又能达成目的方法存在?如果有的话,答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难以率然作出回答的问题。因为要求升职加薪者的心理负担的大小以及获取这种机会的可能性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比如,老板的性格、企业的营运状况、企业的薪资结构、要求升职加薪者的资历、年纪、性别、工作表现,以及他在公司中的“身价”如何,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决定升职加薪的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不仅十分繁多,而且非常复杂。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应当想方设法要求升职和晋升为好。善于向老板要求升职加薪,这也是对付老板的一个重要的技巧。

常见的几种要求升职加薪的方法,如下所述:

许多专家对这一种方法的效能通常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种方法最适合薪金结构不够明确的中小型企业的员工采用。

假如你是一位工作表现杰出的名工,采取这种方法将可能让你顺利地获取升职加薪的机会,但是恐怕只能成功一次,下不为例。因为用多了这种伎俩。为老板所洞察之后,他就不买你的帐了。

但如果你是一位工作表现很平庸的员工,则不要轻易尝试这种手法。因为老板早就巴不得你走。既然自己提了出来,他就会做个顺水“人情”,利用这个机会把你淘汰出去。

假如你的工作表现在整个单位内最起码算得上是中上的,而你又并不拥有其他工作机会以便采取“你不加薪我就辞职不干法”,此时,运用“尽情表功法”或许最为适当。

在运用这种方法之前,你应先将过去一段时期内(譬如说一年内)你所做成的最有意义和最不寻常的工作成绩开列一张清单,然后便正式谒见老板,非常诚恳地提出你的要求。

和老板面谈的时候,你可以按照清单次序指出和叙述你一系列的优异工作表现,以便让他作出正确而有效的评价。

只要他没有消极性的评价,则你接下去所提出的升职加薪的要求便有可能获得接纳。

所谓趁热打铁法,就是在最有利于要求升职加薪的时候即进行表功,比如你刚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刚刚突破了某种推销“瓶颈”,刚刚经进了某种足以令公司节省大量开支的生产方法或生产工序,等等,此时你就可以用迂回的方法提醒老板注意你所取得的成绩,这样他会留下较深的印象。因而当你提出升职加薪的要求时,他便没有理由拒绝了。

基本上,这一种方法可以和上面任何一种方法并起来使用。

所谓狮子开大口法,就是当你在要求升职加薪的时候,可以把价码开得比实际想要获得的高一些,这更有助于你实现自己的真正目的。

正如西方的一个谚语所说:“当你只想获得一株树木的时候,不妨先要求整座森林。”

如果你只希望获得20%的加薪,你不妨提出45%的加薪要求。这样,在讨价还价之后,你很可能就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同样,你想获得某一个较低职位时,不防告诉老板你可以胜任更高的职位。

可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适可而止,口不可开得太大。如果你把自己的狮子开口开得太大的话,老板很可能会把你视为贪得无厌的狂徒,你的愿望也就化为泡影了。

以上诸种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定要细心体会,把握要领为好。

为什么三寸不烂之舌有奇功

人身上的器官中数舌头最重要了。攀升者必须练好舌头健美操。

密室会谈、说服他人、提问、回答、沟通、赞美、道歉、批评、建议、谈判、调解……一切都得靠这三寸不烂之物!

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讲,其发音有12至20个音阶。当然,那些职业演员和歌唱家要更高一些,有的可达到36个音阶。但不幸的是,有些人的声音可能只有五个音阶,他们发出来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就像一根弦在拨动,十分单调,令听者感到头脑发胀。由此可见,一个人发出的声音是否能吸引住你谈话的对象,这对你的交往是否成功非常关键,在商务交往中更是如此。当你与他人讲话时,你所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应首先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力求让人更好地了解你,更加充分地展示征服力,并好的印象,力求让人更好地了解你,更加充分地展示征服力,并充分显示你的管理潜能。

务要注重自己说话语调,语调能反映出你说话时的内心世界,表露你的情感和态度。当你生气、惊愕、怀疑、激动时,你表现出的语调也一定不自然。从你的语调,人们可以感到你是一个令人信服、幽默、可近可亲的人,还是一个呆板保守、具有挑衅性、好阿谀奉承或阴险狡猾的人,你的语调同样也能反映出你是一个优柔寡断、自卑、充满敌意的人,还是一个诚实、自信、坦率以及尊重他人的人。无论你谈论什么样的话题,都应保持说话的语调与所谈及的内容相互配合,并能恰当地表明你对某一话题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你的语调应做到:

得体地劝说他人接受某种观点;

倡导他人实施某一行动;

果断地作出某一决定或制定某一规划。

注意你的发音。我们所说出的每一词、每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个最基本的语音单位组成,然后加以适当的重音和语调。正确而恰当地发音,将有助于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你心想事成,也是提高你的言辞智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清晰地发出每一个音节,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才能自信地面对你的谈判对手。

相反,不良的发音将有损于你的形象,有碍于你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如果你说话发音错误而且含糊不清,这表明你思路紊乱、观点不清,或对某一话题态度冷淡。当一个人没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又想向他人传递自己的信息时通常如此。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管理人员经常出现发音错误并养成了一种发音含糊的习惯。有些人养成了他们自以为是一种“老板式”的说话腔调,说话哼哼嗯嗯,拖腔拉调。他们还以此为得意,认为这样才体现出自己的威严及与众不同。但其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因为这种“官话”会使下属感到极不自然,从而产生一种本能的抵制情绪。

不要让发出的声音尖得刺耳。我们每个人的音域范围可塑性很大,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单纯、有的浑厚。说话时,你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音度。高声喊叫意味着紧张惊恐或者兴奋激动,相反,如果你说话声音低沉、有气无力,会让人听起来感觉你缺乏热情、没有生机,或者过于自信,不屑一顾,或者让人感觉到你根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

苏珊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资深业务经理,她最关心和留意客户的销售问题,并总是乐于帮助他人解决,但她的声音让人听来讨厌,那尖叫的声音就像一个小女孩发出的叫声。她老板私下说:“我很想提升她,但她的声音又尖又孩子气,让人感到她说的话缺乏认真。我不得不找一个声音听起来成熟果断的人来担任此职。”显然,苏珊就是因为自己说话的音调不合适而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有时,当我们想使自己的话题引起他人兴趣时,便会提高自己的音调,有时,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又会故意降低音调。但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在自身音调的上下限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

不要用鼻音说话。当你用鼻腔说话时,发出的声音让听者十分难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姆……哼……恩……”的发音,这就是鼻音。如果你使用鼻腔说话,第一次见面时绝对不可能引人倾慕。你让人听起来似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有些人将“哼嗯”这种鼻音视为一种时髦的说话方式,但如果你想让自己所说的话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讲话更加富有魅力,从现在开始就别再使用鼻音!

控制说话的音量。当你内心紧张时往往发出的声音又尖又高。查理是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投资研究部经理。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总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激动,为了让大家听到他所说的话,他总是大声叫喊。每当他打电话时,隔几个办公室也能听清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同事们对他的某些行为感到迷惑不解。

其实,语言的威慑和影响力与声音的大小是两回事。不要以为大喊大叫就一定能说服和压制他人。声音过大只能迫使他人不愿听你讲话而讨厌你说话的声音。与音调一样,我们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也有其范围,试着发出各种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并仔细听听,找到一种最为合适的声音。

现代人愈来愈重视说话的技巧,市面也出版了不少有关如何增进说话技巧的书籍,不少业务员都有阅读过这一类书籍的经验。然而,却很少有人在看了书之后实际地练习,并检讨自己的缺点,给自己的声音做做健美操。

做“声音健美操”有下列二种方法。

一是利用小型的录音机。这种袖珍型的录音机可以放在公事包内,随时录下实际与顾客的对话以供事后检讨。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会因为正在录音而有些不自在,但投入工作之后就会忘了它的存在。事后听听自己的说话方式,就可以发现自己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是在自己的家中对着镜了,把当天进行的对话重新表演一次,并录音检讨。

说话的技巧必须由长期的经验积累,不是光靠读书,或参加研讨就可以学到的。但是,不可以因为这是件很困难的事就不用心学习。除了学习及记住一些技巧与原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善加利用“声音的镜子”来自我检讨。

当你努力使你的声音完美的同时,你应该是博学多才的,只有你知识丰富,你才能说起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毫不费劲,才能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为此,你必须不断的吸取各种科研设备,丰富自己的语言。

4许多政治家、商人、名作家,甚至演员坦率承认自己不善言谈,每当交谈的话题一离开自己的本行,他们就感到自己像被挂在墙上似的,被冷落在一旁。

而更多的人却习惯于为自己开脱:“我口才不好,不会讲话。”

其实,你很可能想说些什么,只不过因缺乏自信,没有勇气说出。若真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事,那平时就该注意搜集。可以读读报纸,不仅是读体育版或社会新闻版;可以看看杂志,了解一下世界局势。不懈阅读,直到阅读成了你的一种乐趣,一种无法再放弃的习惯。

多留心书籍、音乐、艺术、篮球、宇宙等,你会发现有成千上万的东西值得一读,值得一谈!

你不必担心别人对你的话不感兴趣,事实上,任何事情都可能引起人们的乐趣,只要你能把它说得妙趣横生。曾经听过有人描述原子核的裂变,他讲得那么生动明晰,在场的12位对此一窍不通的外行,竟然全神贯注地听了半个钟头。

你不必太害羞。害羞实际上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只是忙着考虑自己。因此对其它问题只能保持沉默。把你心里想的说出来,然后话题会源源不断。

只要你说的是心里话,别人就不会拒绝听你说,除非你总是副谦卑、疲倦的腔调,或者老是微声低语。改变这种说话方式,高声谈吐,用一句引人的话开场,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要练好口才,还必须多向别人学习,注意倾听良好的谈吐,你会看到那些谈话者都是热情洋溢,谈锋锐利,生动引人,感情真挚,同时语言准确恰当。你会看到他们活跃积极,脸上带着自然的微笑,看上更加精神焕发。

俗话说: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何使话能投机,而且多起来,就看你能否善道了。

言辞智商较高的人所选用的词语往往既有利于增进表达效果,同时又不致于造成交谈障碍,他们会尽力避免所表达的语言让人听起来的反感,使谈话能得到积极肯定的反馈,巧妙用词,能让你避免在谈话中出现僵局和窘态。一些语言训练专家的观察表明,一个注重恰当选用词语的人,将能增强其语言的感染力,更好地体现其职业形象。

语言表达恰当与否的真谛是,你能否在恰当的时候及适当的场合能用得体的方式表达你的观点。

一次成功的谈话的开头极其重要,你口中吐出的第一个词就应当表明你已经听清别人的话、理解他人的意图、尊重他人的职位等。同时在开始谈话时切不可使用一些陈词滥调,更不要一上来就向他人提出忠告,急不可等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在开始谈话时,重要的是为下面的谈话创造融洽的气氛,以使谈话继续下去。

另外,我们在谈话中,对方也并不会事事都顺着你的意志,很多时候的交谈并不投机。这时候你要表现出更大的耐心,以使你的目标得以实现。

例如,如果你给下属分派一项新的任务时,他却劈头盖脑地发一通牢骚:“你难道没看到我桌上的文件已经堆积如山,连气都喘不过来了!”碰到这种情况,一般的人肯定会感到尊严受损,以牙还牙,或拿出上司的尊严:“你必须得做!你可以将手头的活排一下,然后一件件去做。”尽管这样会使他将活接下来,但他一定不会很痛快地把它做好。事实上,你这时如果换一种口气说话,可能效果会大不一样,比如,你可以表达得更有同情心一些:“我十分理解你的工作负担,我知道你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问题是,现在这一额外的差事似乎只有你最胜任,看来要给你增加新的压力,但是……”。很显然,第二种回答则表明你非常善解人意,并对他人的合作深表感激。

为什么电话传递形象

有些人喜欢在上班时间用公司的电话作私人用,觉得不用自己付话费,有便宜不占白不占,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这样做,虽然没有人会抱怨,但这种行为已明显地违反了规定。

公司的电话是由公司付钱的,所以工作以外的事情都应该避免使用,任意以私人理由使用公司的电话,容易遭人非议。

使用公司电话谈论私事,不仅阻碍了电话的畅通,更会耽误工作,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因此,在公司时,应持着工作第一的信念。

总之,电话是公司运作上不可欠缺的工具,若当作私人用具使用,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打来公司的电话,不仅只和生意有关,也不乏同事的家人或朋友打来的私人电话。此类的私人电话容易造成公司工作上和生意上的困扰,应该尽量避免。但万一有些电话无可避免时,就应妥善地加以处理。

遇到这种私人电话时,要尽可能短地结束打算,如果因这种和工作无关的私事,而使公司电话频频占线,容易造成公司的损失。如果工作忙不过来时遇到私人电话,就该主动地表示“我再打给你”,或“下班后,我再和你联络好吗”等意愿,尽快地挂电话。

如果不知约束,犹如在自己家里般,和友人打开话匣子聊天的话,就是相当令人不悦的行为了,容易招致他人的批评和指责。所以,对打来公司的私人电话,一定要有自我约束的醒悟;而对那些频频打电话来公司的友人,也该给予委婉的解说。

以下是某家布料行职员的经历:有一次,他由于跟一个朋友打电话闲聊,以至于在随后的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当接到客户确认尺寸的电话时,他告知该客户:“等我量好了,再回电话和您联络。”可是,等挂了电话时,他却无法确定对方的名字,想要查又无从查起,量好了尺寸又无从联系,只有干着急了。

如上例,一个上班族如果工作时因闲聊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造成生意上的困扰,而使公司蒙受损失的话,老板是不可能提拔这样的人的。

有些职员总是以“接电话好麻烦”为由,逃避接听打进公司的电话;这种情形几乎各公司都有,只有程度上有所差别,尤以新进职员为最,几乎都一度染患“电话恐惧症”。

新职员在初为社会新人之际,由于还不太会使用客套话,舌头也似乎不听使唤般迟钝,再加上还不太熟悉工作状况,往往不知要如何应对,对方说得稍急一点,就摸不清头绪,搞不清对方谈话内容及其身份,也就因此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尽可能克服不想接电话的畏惧感,不怕失败、积极勇敢地接听电话就是医治“电话恐惧症”的最佳良药。

多练习几次接电话的技巧,就可自然地记得生意伙伴的名称及所属部门的工作内容。这么一来,“电话恐惧症”就会在你积极勇敢的克服中消失殆尽。

在某公司,曾有位女职员建议说:“我们科内只有一本客户名簿,每次要打电话,都得花时间去查,非常缺乏效率。是否可以多影印几份,让每个同仁都各自拥有一本呢?”结果,她的提案受到热烈支持,很快就付诸实施,但是,这么一大本名簿又该放在哪里较方便呢?且一有新的客户时,效果仿佛没有预先设想的那么好。

报社和杂志社等传播媒体都分秒必争的工作机构,他们往往会在公司内较醒目之处,张贴几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同样的要领可以运用在一般公司中,制作一个经常使用的电话号码一览表,张贴在桌旁,即可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的来电,主要是生意上的伙伴和客户,此外,上司、同事,或其家人、朋友等也会常打来。面对不同的人,最好有不同的应对技巧。但是,对公司新人而言,这其间不同技巧的使用,却也相当困难,例如在必须运用客套话时,却偏偏省略或运用不当,或泄露不该公开的公司机密。这种应对上的错误例子,比比皆是。

有鉴于此,一些公司为了避免发生这一类应对上的错误,不论内线或外线,一律要求员工在电话打进来时,以统一规定的客套话来应对。如此一来,不仅员工能顺畅地进行商谈,电话成对上的困扰也就相对地减少了。

虽然公司职员众多,人声嘈杂,偶尔也会有只剩二三人留守的情况。此时,一旦电话接二连三地响起,往往会教人手忙脚乱,喘不过气来。

此时,往往有人因已有预定的事情要做,便不顾情况如何,执著地继续工作,即使被人批评,也依然我行我素。其实,公司的工作并非各自独立,乃依存所有份子的团结合作,所以当周围的人忙得不可开交时,也应暂且放下手边的工作,尽力协助同事,一起把事情完成。

如果公司内留守的人很少,即使自己有事要打电话,除非很紧急,否则宁可搁下,选个电话较少的空档再打。像这样公私兼顾,应该是每个人都学得来的。

曾有位女职员对刚由外面回来的上司说:“一个小时前,板桥某先生打电话来,请你立刻过去。”这时,上司生气的对早先与他通过电话的男职员说:“刚才你接到我从板桥附近打回来的电话时,怎么不告诉我?”这就是男职员的疏忽了,他应该在接到主管的电话时,询问其它职员有无要事需要转达。

当外出的职员打电话回公司时,接到电话的职员最好不要马上挂掉电话,也许其它的职员有事要转达。此外,查看外出职员的办公桌上有无留言,也是必须的。

几年前,某公司的新职员犯了以下的错误:

早上11点左右,某客户打电话到新职员的部门,询问某项商品的采购问题。不巧接电话的新队员正忙于手边的工作,于是告诉顾客:“等调查之后再和您联络。”就挂了电话。工作告一段落时,已经过了12点,这位职员就离开公司去吃午餐,这期间,那位客户又打电话来,等他回到公司后,被上司狠狠的训了一顿。他并非忘了打电话给客户,只是想等吃过午饭再打。对他而言,“等一下”,是指吃午饭以后,可是客户和上司却都不以为然。

这种暧昧不明的话,容易因为客人的主观意识而有不同的解释,一不小心就容易产生误会。为了避免发生这种错误,最好约定确实的通话时间。

打电话和客户约定见面时间,一般都需询问对方何时有空,再决定约会的日期。如果他何时都可以的话,当然不成问题,万一时间上很难相互配合,非得约在某天某时时,我们就应尽量配合对方,并注意自己说话的态度。

不管两人的关系多好,如果你坚持非要某个时间不可时,会给人一种霸道的感觉。如果两人只是普通交情,就更不能随便说话,以免破坏彼此和谐的感觉。为了不让双方产生不快,也为了让对方配合我们的时间,就先要尊重对方,语气上更需谨慎、得体。先询问对方的意向,对方也会试察我们的态度,大家彼此尊重、互相让步,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时间。千万不要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订的时间。

职员因生病或休假没来上班时,常会有人打电话找他,接电话的人自会转告对方的实际状况。但若对方表示有急事,而询问其家中电话时,如何处理最为妥当呢?

如果不考虑隐私权,随便说出同事家中的电话号码,便有欠妥当了,且在不清楚对方的情况下,更要三思而行。有些公司就规定,不能把职员家中电话号码随便告诉别人。

尽管如此,一旦电话非本人亲自处理不可时,可先和请假的职员取得联系,再由其和该客户联络,才不会造成无谓的困扰。

此外,当我们不便告诉对方同事的电话号码时,应避免造成对方的尴尬,尽可能委婉说明。

拜访客户洽谈商务时,每个人都知道要用庄重、亲切的态度交谈。可是一旦完成任务,借电话打回自己公司时,就会不知不觉松懈了心情,遣词用句变得杂乱无章,进而在打电话时表现出失礼。

虽然和对方谈完事情后,心中的担子消失了。但仍应保持庄重的态度,打电话回公司时,要力持谨言慎行,切忌忘了身在何处,若态度轻忽,会让别人产生反感。这样做很划不来。古人有言:行百里者半九十,本来你谨小慎微,好不容易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仅仅因为最后时刻的一丝松懈,使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毁于一旦,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为了避免让人产生这种感觉,在别人公司借用电话时,应特别注意自己的遣词用句是否得体。

有些人常会在向他人借用电话中高谈阔论起来,谈话的内容非但无关紧要,而且又臭又长,完全无视于主人的存在,更使他人无法打电话进来,常引起主人的不快。更糟糕的是用完电话后,连声谢谢也吝于出口。

这种指责并不过份。礼貌上,在他人公司里借用电话,在挂上电话后,就该向主人致谢。

别人予你方便,即使只是借用电话,也要诚心诚意地道谢,不仅让别人心里舒服,更显示出自己礼貌的周到。

一般而言,很少人会在别人公司里打上10分钟,甚至20分钟以上的电话,但若这通电话是自己公司打来的时,往往会使人忘记身在何处,而把使用电话的时间拖长。且不管电话是自己打出去或别人打来的,占用电话都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并给主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但若情况特殊,非得接长时间的电话时,应先征求对方的同意及谅解,或告知同事,随后再打回去和公司联络。要是事情紧急,则应先向主人说明,取得对方的谅解后,才可以安心谈事。“推销员是心理学家”,这句话是形容推销高手能一眼看穿客户的心理。电话的使用也是如此,要事先洞悉对方的想法。

用电话向客户进行宣传时,不要直接进入主题,否则会给对方一种“压迫感”,使顾客敬而远之,甚至引起对方的不快而挂断电话。

一个有经验的推销员,不会只谈打电话来的目的,而会先提供一些对客户有利的情报,在引起对方的兴趣后,才进而投其所好,达到推销的目的。

这种迂回的电话术,不只适用于推销员洽谈商务、交涉事情时,一般职员若能应用得当,定会使工作更加顺利。

电话应对的秘诀,完全是靠经验的累积。有了十年、二十年的社会经验之后,自会成为电话应对的个中高手。

这些电话高手对新进公司的人而言,就像优秀的教师一般。新人如果想要使自己的电话对更上一层,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上司或资深职员的遣词用句、说话方式及话题的选择。

有些公司的资深职员,会一对一地指导新进职员,现成的电话应对训练是门重要课题,资深职员往往会用打电话的机会,让新职员揣摩练习。

即使你的公司没有这种制度,多听上司及资深职员的电话应对,仍可达到学习的效果。只要肯认真学习,必能成为电话应对的高手。

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话筒,如果运用得当,电话能成为传达你的意志、愿望和情感的最佳机器。商业竞争中,时间与效率就是金钱与生命,而电话正好弥补了时间界限上的缺憾,为商潮博击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需要提出的一点忠告是:有些事情最好面谈,不要在话筒边说个喋喋不休。

某些鸟类在它们对异性发生兴趣时,会改变身体颜色来传达爱意,萤火虫则是用闪动的萤光来表示它求偶时刻的到来。你是否想过你在电话中说的“喂”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它很可能包容了你电话交谈中的全部基调,它能表现出你的情绪:可能是随意而松驰的,说明你正闲着,也可能是友好而活泼的;有时似乎是说:“我很忙,不得不立刻挂掉电话。”还可能非常粗鲁无礼,预示着接下来是一场暴风骤雨。

要让这声“喂”真正传出你所希望传达的意思。有些人说这个字时,显得十分傲慢,冷淡,甚至带有敌意,其实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会这样。因此,我们在电话中要特别注意“喂”的声调和感情。

尽管电话线另一端的人实际上看不见你,但你的声音却能为他描绘出你的形象。如果你愁眉苦脸,电话中的声音也不可能温暖热情;同样,如果你说话时面带微笑,那么电波就会把微笑传递过去。电话这种传达身体表情的能力相当惊人。你在电话中的声音能够很清楚地告诉对方:你的嘴角是向上,还是向下撇。你越是态度友好,你的声音听起来就越亲切。而友好的态度,无论在社交界还是在商业场合中,都是有效的交流工具。请把镜子放在电话机旁,一面打电话一面观察自己的表情。

过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是建议我们使用“微笑的声音”。但奇怪的是,这样的声音越来越难以听到,以致当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时更感到珍贵。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是一种“咆哮的声音。”试想,当你在旅馆中一觉醒来,拿起电话点早餐时,回答你的是一个洋溢着笑意的声音该是多么愉快!你发现对方把为你拉开窗帘、召唤阳光当作自己的职责,而且似乎十分关心你要的鸡蛋老一点,还是嫩一点,这一切当然会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无论是在私人谈话还是商业会谈中,电话能传递你的形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也可能是招人反感的。因此,你应随时保持声音的活力、热情和真挚。

为什么“开心果”常乐

如果每天上班都带着愉快的表情,无疑给人以乐观豁达的好印象。但是,假如说话太多,而且都是涉及到别人的事情,这就会令同事对你筑起围墙,敬而远之,因为任何人都唯恐被他人抓住自己的话柄,四处宣扬不利于已的言语。因此,避免麻烦的最好方式就是少说为佳,做个只开口不讲话的开心果。以下几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大凡成功的人士都不主张搞办公室恋情。但是,其他同事们之间会出现恋情,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同事告诉自己的办公室之恋,应该只是听听而已,不可参与意见,以免造成误会,使老板认为你是办公室恋情的一个赞成和支持者。

假如遇到一位利用男女私情博取上司欢心的同事,尽管你内心对他(她)多么不屑,也不要公开谈论。因为即使你将之传开,也不能改变现状,反而会影响本身形象,非常不值。

不要自作聪明去估计公司的前景,然后再用专家的口吻去判断事情,这样做是作为下属的大忌。

老板和上司最不喜欢把本公司的内部情况公开化、透明化,无论是赚了大钱还是亏损,都不愿百分之百地向员工宣布,使他们知根知底。假如遇到自作聪明的下属,向其他同事传递有关公司的内政与前景的话语,权力派必定会大为反感。

在商业机构中,是没有绝对公平的,每个人加薪幅度的多少,只能证明老板对自己的印象和喜爱到底有多大程度,而不一定是工作能力的好坏与否。因此,不要执着于加薪的幅度而互相询问、传播,以免自讨没趣,惹得老板不快。

如果你有对公司不满的情绪,切不可向同事倾诉,他们不仅帮不上你的忙,反而可能把事情弄大,从而影响你的前途。

假如有同事向你诉苦的话,你应当多加安慰他,但不能表示任何意见,否则,你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一名煽动者的角色。

为了逞一时之意见,图口头上的痛快,而影响个人形象,是打工仔的大忌。

留点口德,积极改善环境,才是获得升职加薪的基本条件。

大家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刀刃钝的刀子再怎么用力也切不下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刀刃锐利的刀子虽然很好切,但一不小心反而容易切伤自己,非得小心不可。

推此及彼,上班族最好也不要锋芒结露,以免祸起萧墙。例如:你对某公司的状况十分了解,当那些弄不清楚真相的人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其中有些人是想借机探听消息的,而你却毫无戒心,把自己所知道的消息的一五一十地说出去。结果,本来对这件事并不十分了解的人,反而从你这里得到了情报。

如果是别有用心的人,他再跑到上司面前去搬弄是非,让上司以为是你在随便散播小道消息,结果本来是对自己很有利的情报,反而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这可真是得不偿失。

你一定会说:“这个道理不用说我就已经知道了!”

但是,你是否真的能时时刻刻地记住这个原则,并且随时谨记在心?

每个公司都会有能力佳与能力不佳的人,通常主管都喜欢把工作交待给能力比较好的人,认为能力好的人一定能够不负所托地完成任务。

但是,这一类的人多半容易骄傲自满,一有了骄矜之心就容易锋芒毕露,锋芒太露的人反而容易遭人嫉妒。

所以,聪明的人一定懂得明哲保身之道,不随便展现自己全部的实力,让人了解自己有多少战斗力。

古书上说:“过分聪明、过分强悍的大将反而是灭家亡国之人。”

你是否感到自己在某方面的才华锋芒毕露?别忘了宝刀不可随便出鞘的道理。

如果在决斗一开始的时候,你就先亮出自己的传家宝刀,让对方一眼就看穿了你的宝刀,这一场决斗你就输定了。

宝刀一定要在最后关头才可出鞘,这样你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切不可让对方从一开始就追着你打,到最后你只能弃城投降一条路。对方越是不知道你的实力,越是不敢掉以轻心。

我们时常说:“公私要分明。”但多半是指不占用、挪用公家的东西,至于以私费倒贴公事出现得比较少,二来也一直认为是好事。

以私费倒贴公事究竟是不是好事呢?

首先得看动机。

应该说,大多数以私费倒贴公事的人都是出于好心。当公事需要的时候,经费一时拿不到手或者有其他困难,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或是生性慷慨兼怕麻烦,便把私费贴上去了。

也有极少数人这么做是为了洁名钓誉。不是有的小学生,宁可掏自己的钱交给教师,换个“拾金不昧”的表扬吗?成年人中也有这种行为,而他们却不像天真的孩子那么容易叫人原谅。

出于后一种动机的以私费倒贴公事的事,表现出一种急功好利的心态,说明这个人虚荣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今天你可以为争取名誉花点钱,明天你也会为争取名誉牺牲点别的东西,后天……这也是一种欺骗行为,哪怕你确实掏了自己的腰包,并且没有谎称是拾到的钱款,而是堂而皇之地用在公事上,也是欺骗,因为你的目的是要得到原本不该属于你的名誉。

上进心和虚荣心有时只有一分之差,稍不小心就会陷入误区,这是必须慎而又慎的。

出于前一种动机干以私费倒贴公事的事,自然要光明正大得多,品性上是高尚的,但那种做法并不合适。

公私两笔账,搅和在一起容易出问题,万一有了是非,再花费精力去辩解说明,不是很不值得吗?

在公事需要钱款的时候而拿不到钱款,是管理制度上的毛病。贪图方便,一垫了之,反把这种弊病给遮掩起来了,以后又会旧病重犯,不如提出来,使之尽早解决。

也有人临时垫了钱,不好意思去报销,特别是小数目的钱,怕被人说。“小气”与“精明”和上进心与虚荣心一样,也是一步之差的关系。

该花的钱不肯花,就是小气。

不该花的钱花了,这可是不精明。

如果办公事当中从不做私事,临到申报费用时却拿不出勇气,说明你对工作的正当与否怀有某种不确定态度,并有自卑情绪,弄不好别人还会以为你背后藏有猫儿腻。

所以,是光明正大用的,就光明正大报销。不以私费倒贴公事和不以公费用于私事同样是天经地义的。“我有点儿事,借我50块钱好吗?”

以这种借口借钱是同事之间常有的事。

然而,像这样金额不大的借贷,借的人可能一转眼就忘了,而贷的人即使想起来也不好意思催讨。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还天天见面,很容易就会陷入感情交恶的地步。

如果你向他人借钱,不论金额多寡一定要记得还。如果你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了欠钱不还的印象,这对你的信用无疑是很大的损伤。

如果借的金额不大,第二天一定要还。如果不是马上可以归还的数目,也要告诉对方:“某某天一定还。”并且取得对方的谅解,保持沉默总是不对的。

相反,如果你是贷方,对方向你借的金额不大时,最好是忘了就算了,你不妨看作是对朋友的帮助,或是请朋友客好了。

千万不可耿耿于怀地抱怨,“那家伙怎么还不还钱,太不够意思了。”像这样令自己不愉快的情绪,最好尽量避免,免得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已经忘了对方向你借钱这一回事,而对方却还你了,这时你会觉得很开心,但也不必向对方强调:“啊!我已经忘了!”只要轻描淡写的回答:“喔!对了!”然后收下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用令人不愉快的语气回答:“我早就忘了这回事,还以为不会还了呢!”这样就太不礼貌了。

此外,同事之间借钱不必找第三者做保证人。如果对方借的金额大,你不妨斟酌自己的情况借他。这样,即使对方不还钱,你也还负担得起这个损失。

如果找来第三者做保,即使对方不还钱,你也不好意思向保证人要。这种做法非但不能保障你的利益,反而会因为这样的要求,而让对方认为你根本不信任他。

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共场所发生这样的金钱纠纷,是领导最鄙视的。与同事之间的金钱纠纷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与领导之间了。

如果有需要,你也不可以当着许多人的面向领导借钱。

一般说来,领导是不会朝你借钱的,一旦借了,你就不能主动地索要。

如果是老板欠你的工钱,又另当别论。但是私下里偷偷地跟老板商谈,不能当着其他员工的面跟老板提及,由于这样的理由被老板“炒鱿鱼”的事情屡见不鲜。

为什么做人不能太较真认死理

人生在世,注定要承受磨难,历经坎坷,天灾人祸是人生旅途中明知眼露的障碍,而误入人生败局而带来的生活失意、事业困惑,则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更大羁绊,也是痛苦的根源。

在古希腊的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有一个驰名整个古希腊世界的戴尔波伊神托所,在它的入口处,人们可以看到石刻上的文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认识自己”。这话乍一入眼,很像一句废话,但稍加思索,便觉得耐人寻味,内心中仿佛蕴含着测试人生价值的无穷理韵,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为芸芸众生指点生活迷津。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东坡也曾诗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通常喜欢凌驾于别人之上或站在别人背后指手划脚,评头品足,但很少有谁能对自己一五一十地条分缕析;你可以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长处,但决不轻易把自己的缺陷暴露于阳光之下,让众人任加检视。

成功与幸福实在是应掌握在自己手里。尽管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人之为人,就在于他能将普通变为高尚。走出人性误区、人生败局,便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成功者的形象伫立于尘世之上,潇潇洒洒地走完壮丽的人生旅程。

人性中最为本能、最为不自觉的品质,便是突出自我。因此,一些发自其内心的情感理念、言行举止,便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证明“我”的存在为价值尺度。正是这种自我表现和价值兜售欲望,才促使人具有理想和奋斗精神,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但是,世间万物总是生活在一个“度”的规范程式之中,一旦任情感欲望无限膨胀,那么人生中的自我便会被引入一个个无以自拔的怪圈。陷入这个怪圈,如同被紧箍咒束缚一样,让自己的头脑和心灵痉挛、阵痛,直到犯下错误和导致失败,才可能对这些怪圈有所感悟。

如何做人是一门学问,甚至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因果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究原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明人生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药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份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他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捶胸顿足,横眉立目,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敕气呢?可如若调换一下位置,挨训的人也许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绪。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间12平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事出有因,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只要不是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劲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妨忍他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在单位、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化角色,克尽职守的国家公务员、精明体面的商人,还有广大工人、职员,但一回到家里,脱去西装革履,也就是脱掉了你所扮演的这一角色的“行头”,即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规矩和种种要求、束缚,还原了你的本来面目,使你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假若你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距,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还要考虑对错、妥否,顾忌影响、后果,掂量再三,那不仅可笑,也太累了。头脑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处理家庭琐事要采取“绥靖”政策,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具体说来,作丈夫的要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马马虎虎得人心,妻子给娘家偏点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别往心里去计较,那才能显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种种难以容忍的毛病,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嫌他这、嫌他那,也不要偶尔丈夫回来晚了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审个没完。看得越紧,逆反心理越强。索性大撒把,让他潇洒去,看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也自会给他教训,只要你是个自信心强、有情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会与你隔断心肠。就怕你对丈夫太“太认真”了,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你产生厌倦,那才真正会发生危机。家里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关键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先生的确修炼得颇有城府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不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岂非人生一大幸事乎?

为什么保持平常心理是自信的表现

保持平常心是一种人生境界。它不是消极地让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是宣扬万物皆空劝人遁世,而是希望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进入一种更高的哲学层次。

一位作家朋友极看中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愿告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当秘密一样守护,唯恐自己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经晚了,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两个月便与世长辞,年龄刚过43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名气累死的。

物质利益,其实是很累人的,这样说绝不意味着钱财、物质利益就是坏东西,大家都不要去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当然应该去追求,问题是你把它摆在人生的什么位置,怎样衡量它在生命价值天平上的分量,有些人,把发财致富看成是生命的终极目的,认为它就是生命意义之所在,这个目的没有实现的时候,急切、焦灼、不安,看见别人发了财便眼红,欲望控制不住甚至敢铤而走险,走“捷径”干违法勾当去发财。有些发了财的人,便以为自己拥有了一切,认为财富就是成功、荣耀、尊严和体面的标志,我们通常所说的暴发户心态,就是这种扭曲的心理造成的。曾听到一个传说,两个阔佬头比富,喝茅台酒不用酒杯,开瓶后往瓶盖里斟满酒,就喝这么一口,拿下去再重新打开一瓶。一位喝了90瓶,另一们位喝了120瓶,自此喝下120瓶的大获全胜赢得无限风光。传说未必是真,但报纸上报道的“黄金宴”却是事实。南方的一些富豪们,以特殊加工的金箔作为宴客的美食,以显示其富贵气派,这简直有点荒唐了。心态扭曲至此,真令人难以理解。

在美国,一位华侨富翁,开了一家规模不算小的饭店,还有一个不大的旅馆。因年事已高,饭店交给他儿子经营。他自己则经营那个不大的旅馆。旅馆是栋老建筑,客人不是很多,他仅雇用了两个帮手,自己和帮手一块干。说来也令人难以置信,一个腰缠万贯的老富翁,竟然在这栋老建筑里干着看门扫地接送客人收款记帐这类乱七八糟的杂活儿。对他的景况有人表示惊异,但他却对某些人的惊异表示惊异:“不干这个我干什么?人总得工作呀!”在他看来,拥有财富是一回事,生活方式是另一回事,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工作上,体现在你还有用,还能做一些事情。

围棋中有一术语: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指的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比赛,都应该以平日下棋的心情对待之,这样棋就能下好。反之,过于兴奋,高度紧张,把一盘棋看得过重,以至于心理失衡,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该赢的棋,也会下输。

棋理与人生的道理是相通的。面对名利,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平常心包装自己的形象,显得不卑不亢,是最适于自己生存的。

山西“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老杨同志》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深入实际了解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区干部老杨的形象。老杨在农民心中可算做是一个“大官”,他之所以能受到欢迎,就是缘于他那颗融于群众一体的“平常心”。

我们也曾耳闻目睹过一些令人敬佩的大名人,其对名利之淡泊,有时要比平常人还具有平常心。学贯中西、闻名四海的大学者钱钟书,从来都是拒绝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介的采访。一位外国记者到中国来想拜访他,钱钟书拒绝说:“你知道有只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要见一见那只下蛋的鸡呢?”

不以名累,宠辱不惊,安之若素,永远保持着常人的本色,这是一类名人的活法,是他们对待名的一种态度。

由此看来,名利,相对于生命本质并无太多意义,不过是种极外在的东西,名利的有无、得失并非人生的关键,关键是你到底是名利的主人还是奴隶,在生命中是你支配它还是它支配你,是健全独立的人的意志会不会被它消蚀异化。以一种“平常心”看待名利,对于一切,你都可能会很坦然。有名有利,你是你,无名无利,你还是你。始终保持朴素纯洁的做人的本色,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从从容容走你的人生之路,这该是多么轻松惬意!

保持平常心是一种人生境界。它不是消极地让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是宣扬万物皆空劝人遁世,而是希望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进入一种更高的哲学层次。拥有“平常心”,便能充分调动发挥生命的潜质,使生命更加灿烂地放射出原有的光华。

保持“平常心”,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训练和培养的结果。不仅对名对利,假如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培养出这种素质,那我们将受益无穷。

而那些自以为不同寻常的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人生形象包装好,形象不好的人,怎么会拥有成功的人生呢?

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并非拥有什么

某些人或许觉得,鼓励人们承认心念的惶乱,负面的作法,我们谈的其实是欢喜之道。承认封闭自己的那些东西,是可以软化、举动化界限的,而它所产生的广阔无垠照亮了一直存在的东西、我们闪烁其中的本性、单纯存在的喜悦,以及人人皆潜存的真实恒静。

心念总是在做梦。我们走到梦境的边缘,培养怜悯心来放开这界限。我们重新学习体验生命实相的能力,不用强求,不作批判,只是轻轻拨弄它。还不是一场战争,是对自己仁慈的时候到了,它会使你开阔地参与常变的世事,超脱得失之念、生死之念,坦然开放迎接单纯的真实。

当我们开始坦然接受觉知,无惧、不退却,与生命融而为一时,我们已为死亡作好了万全的准备。我们也知道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与真本性分离,只有自己的健忘能模糊它。

生命是不治之症吗?

新生儿嚎啕落地,

而我们笑;

亡者微笑,

而我们哭泣;

抗拒通道,

抗拒着

引领生命进入永恒的通道。

布雷克临终吟唱

哈利路亚。

我的祖母,

实在算不上诗人,

她笑了,

我们从未见过她那样的笑。

或许肉体

只不过是件熟悉的衣裳?

随着将死而减餐饭,

渐渐宽松,也或许,

我们把它扔了,

或送给尚未觉知

赤裸是多大福气的

精神穷人?

我们发现真正快乐的人,他们快乐并非因为拥有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那样的人。他们心情愉快,因为触及了自我内存那个满足的泉源。

我们似乎生来就渴望接触和感受生命,并且趋乐避苦。

心念渴望经验它所想像的,获得完满的感觉。我们把这种饥渴称之为欲念。

这种对经验的渴求,让人联想到一个在沙漠中蹒跚而行的人,无水可喝,殷盼解渴。我们一再看见海市蜃楼的绿洲,在下一个沙丘的另一端潋潋闪闪。看见了渴求的目标,我们飞奔过去,忘记了其他的一切,以为终于会止渴。但是当我们奔向海市蜃楼之处,却发现渴求是无止境的。每一个欲念似乎就像海市蜃楼,在下一处高丘的另一端招手。

每一个海市蜃楼只强化了我们的饥渴,磨利了我们的欲念。我们发觉满足欲念并不会使欲念消失,反而磨利了欲念的锋刃。到最后,就像沙漠中的男子,我们终于看清海市蜃楼就是海市蜃楼,只是个满足的梦想。即使从这个梦中觉醒,明白在常变的心念中你无法找到持久的满足,海市蜃楼依然在那儿,但我们已不再为了寻求满足而频频奔向它。

一旦认知这种幻象的空洞,尽管欲念频生,我们已不再执恋它是唯一的真实。我们注意到自己的欲渴是如何制造海市蜃楼,并且把持住方向,而不致迷途。

一旦欲念生起,它会使心念窄化,造成心念收缩,只期待一个目标。达成想像的目标会引生一时的满足,却也增强了欲渴。放开想像和观念就叫自由,是走向内在的泉源,在这之中或可寻获满足。自由不想满足任何东西,它没有欲渴。

欲念是件未了之事。只要对未来有其目标,就是跟生命有一笔未了结的事。但是假如视欲渴为欲渴,这件事就会在放手的那一刻了结。海市蜃楼破灭,不再像是“我的”欲念。觉察到欲念不具人格,我们较不易迷失在强求满足的心理中。

我们可以发现欲念有个很有趣的特性,就是所谓的满足,发生在从“没有”移向至“有”的过程。满足是指从欲渴的压力中解脱的那一刹那。

诚然,当欲念或任何目标吸引我们的注意时,它是那么的诱人,以致觉性——本心的那片广阔无垠——整个包围住它。这时,我们的经验完全在这个欲念上,只有对这个目标的渴求。

我们说“我”的时候,所指的是觉性这片无垠无界的空间。不论觉性触及什么,经验就会出现。比方说,专心阅读一本书时,不会注意到朋友走进房间,递上一杯茶。因为,“我在看书,听不到。”虽然听的要素都存在——声音和听力——但是因为觉性并未触及这声音,所以经验中没有听到这回事。不论觉性到哪儿,“我”就跟着经验。觉性触及听,就人听到;它触及见,就会看见;它触及尝,就会品尝。觉性接触到官能感觉的对象时,就说经验到这项感觉。没有这项接触,就没有经验发生。我们说“我在这儿”,意思是觉性在这儿。

心生欲念,广阔的觉性就会围着生起的念头或感觉缩小,看不见天赋的开阔。无论念头是想要一个苹果,或是一种恐惧的感觉,心念内爆,密实封住欲念,于是本心的感觉力消失了,这个过程叫做认同。一旦觉性开阔的“我”收缩成心念中某个念头的形状,我们就误认这个念头或感觉是“我”。认同心念的内容,使我们以为心念就是“我”,这是另一个误认身份的例子。我们的自我经验多半是鲁钝的顽执念头,本心的无俱消失在单一的欲念、渴求,那个海市蜃楼里。

因为无法分辨觉性的目标与觉性本身的差异,我们把心念的所有内容都想作是自己,是“我”。

欲渴是心念中的乌云,遮蔽了真本性。

心念不断地围着它的内容物收缩。我们无时无刻不认同心念中漂浮的念头是自己这个人,很少注意到它所漂浮的那块空间,很少认知真本性。反而,我们蹒跚踉跄来往于海市蜃楼,来往于一个又一个心念的刹那间,迷失在“我就是这个欲念”、“我就是这个心念”的感觉中。

心念失去与俱来的广阔,这就叫受苦。这是一种在强烈的欲念或沉重的情绪中可以发现到的沉重、孤立。一旦迷失,以为念头就是“我”,念头就成了最主要的真实。不知前因后果造成生命中的痛苦,造成常有的惶乱困惑。

我们把心念当作整个世界,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经常沉溺在念头、想像、恐惧、欲渴中,很少体验到觉性的深度。觉性面对每一个念头都是澄明平静,不带欲望、没有目的的。

在试图满足心念的指令时,我们注意到欲念的目标也在变化。满足在短暂的,欲念的目标会老化、凋萎、蒸发、消失。这段过程有时长达数年,有时候只在须臾之间。一旦欲念的目标消失,只留下不满足的空虚。受欲念导引,随欲念而褊狭的生命,绝少拥有开阔的存在。很少具备无欲无求、单纯呈现任何境相的澄明觉性。

觉性似水,以任何盛装容器之形状呈现。把变化无常的形状误认为觉性,生命就会变成吃力地从此一刻的念头迈向下一刻的念头,充满了急迫和恐惧,而不是轻松安心地体验所有的形状,所认知的无论是什么形状,水永远是水。

这样的认知、承认欲念,可以让心念敞开,给它一些空间去体验欲念的内容,让欲念不成为唯一的动力,反而成为觉性的一种提醒,像镜子般反映出我们是多么顽固、执着、多么容易陷入心念的内容、忘记自己的真本性。一旦心念紧箍着欲望,心灵就无路可通。

对欲念有此认知后,我们开始反溯心念的内容,而非依心念而动。我们观察观察者,我们开始以心灵做反应。观察每一个掠过心念的东西,比方说,观察“苹果”这个念头,而不迷失在这个念头中,不把它看作是真实。开始注意到,念头就是念头,只是另一个掠过的泡沫。你觉察到你不可能因“苹果”这个念头而咬到一口苹果,一如你不可能因想像出车祸而浑身是血。“苹果”这例子或许不能充分表达心念开明的重要,但是倘若心念紧箍的是恐惧或欲念,鼓励心念敞开就可以容许刹那的清澄觉醒、容许体验自由的机会。

追溯恐惧,我们就不会害怕,会从恐惧中看清威胁我们的一切。追溯惶乱会发现清澄;依惶乱而动就会失序。每一刻若依心念而动都将化知:每一个念头、感觉都成了有色镜片,我们隔着这有色镜片来体察世界。生气的时候,看到的世界是侵略性的、不正久的。害怕的时候,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恐惧、一个恶毒的世界。惶乱的时候,整个世界全变了样。一旦依心灵而动,看见的世界是有觉性的、轻快活泼的。一旦依心念而动,对世界体悟便受限于自己的喜恶的欲望。

为什么快乐买不到

我曾目睹一些人临死之际回顾一生,说:“一切都是空,何苦呢?所有的满足都是白云苍狗,没有留下任何让我觉得较完满、充实的东西。我的作为无一让我对这一刻有准备。如今死之将至,我真不知道一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有时候参加退休会,一群人围成一圈,比邻而坐在两个人往往会说出迥异的人生故事。一个说:“我的人生艰困,我失去了丈夫,儿子十来岁就死于意外。我经历了太多心爱之人死去,但是在这番经历当中,我体悟到,外在世界里找不到持久的满足,于是我走入内在,试着理解我究竟是什么?是谁?随着渴望一一破灭,我明白欲念是多么痛苦的东西,我的贪执渐渐减少,我已略知生命究竟是什么。而那一切曾经一度看似艰苦的经历,此刻倒像是深远的开示。我学会了内在找到了重要的东西。”

我并不可怜这个人。在许多人认为是悲剧的经历中,我看了慈悲。这样的悲苦使人与更深的内在有了深刻接触,而我从未看过她的心灵如此开放坦然过。

这位妇人旁边坐的是一位局促不自在的大学教授,他说“这个主题与我无关,我从未失去过任何人。我来这儿只是为了决定下学期要不要开一门死亡课,我不需要外力帮助我理清自己是谁,我的生活相当顺遂,我有个贤妻,孩子也听话。”

我几乎对这个人感到可怜,因为真正的悲剧并不是失去了心爱之人,而是忘记了是什么东西让我们与众生万物产生爱的连结。最大的损失是从未触及满足的本质、我们的本性、生命安宁的本源。而令我心痛的,是看见人失去了最重要的心爱者:他/她们自己;与自己的人性以及对自己和周遭人的怜悯宽广,失去了连系。他们的苦并不是那种较明显的深层悲痛。他们的苦是那种烧穿了生命的无声闷火,是那种困惑——它摧毁了我们赖以茁壮的肥沃黑土中的养分,使得土地浇薄,花木凋尽。原本茂密的森林变成了沙漠。欲求造成渴死。

寻求快乐就是寻找本性,寻求完满才会超越有限的自我感,超越认同心念中的泡沫。依赖小欲的满足而活的生命是苦的;甚至可以说,在欲念的世界中不可能寻获满足,只有在发掘自己真本性,才可能找得到它。

我们渐渐觉察,渴求自我满足的欲念、认同心念,与另一种驱使我们走向自由的心念质性之间的差异。由于找不到适当的用语姑且把后者称之为驱动欲念。它不是求旧有喜恶的小欲,而是求解脱的大欲。这个大欲提醒自己放下小欲,它是一种存在感,并不向他处寻求满足。观省心念应不带批判或勉强;在这个包容的开阔空间里,应不带丝毫认同,看着一个个小欲起起灭灭。

无系恋并不是消除欲念,而容许任何心念、念头或感觉升起,不箍住它,不排除单纯地见证存在,它是对生命的积极接纳。

一旦真实成为首要之务,整个生命敞开来接受观省,很快就会觉察到耐性的力量,也就是等待欲望产生完满感的质性。我们发觉耐性只是不断注意生起的念头,欲望的本质就是寻求、达成目标,因此即使是求解脱的大欲也可能制造陷阱,也就是有位西藏大师所谓的“精神现实主义”,一种对澄明或“深层体认”的渴望,它会减缓放下一切走入本性的过程。要解脱,就必须连解脱之大欲也放开,潜藏的本性才能自然浮现,摆脱心念的一切系恋。

欲念是渴望尚未到手的东西;解脱是发掘出始终存在的东西。

印度大师暨得玛哈席曾谈及运用大欲来烧尽小欲,以及运用求真之欲,就像印度火葬场管理员用大杖拨弄焚尸之火一般。运用求解脱之大欲,拨弄诱人入心念之狱的小欲之火时,一面望着欲念之骨在觉性火焰中崩析,一面有意识地用大杖拨弄残骸,引烈余烬,使火烧尽所有将肉身与欲念连结在一起的组织、肌肉和筋骨。最后,看似结实可靠的执着之骨、肉、器官在净化的大火中融灭,再将拨弄柴火的大杖、求解脱的大欲,也扔进熊熊烈焰中,这样才没有任何欲念阻碍我们接纳实相真理。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宇宙边际不断推展的理论。宇宙是空,完全是真空,正扩展成“比空还小”的境界。他假定,如果一枚火箭以超过宇宙扩展的速度接近宇宙边际,它会分裂成碎片,显然连“无”也是有边际的,有固体性。放开心念的内容,不让任何东西阻碍“比空还小”。“比空还小”的体验是无法精确想像的,因为连这想像的一刻也只是心念中的“另一个念头”。我们的无垠无际是超越心念的,甚至执着于广大无垠这个念头也会阻碍体验。自由、解脱并不是一个念头。满足并非来自获得或执着;要扩展成“比空还小”,就不可有任何执系,甚至空的念头也不能有。心念的任何一种执系,都会阻止我们体验生命短暂存在的那个空间。一旦欲望不再使心念局限于念头,意识就变得清净澄明;一旦进入本心的广阔无垠之后,我们成为广阔无垠,与万物合而为一。

我们太过认同自己的作为,认同为自己设定的模式,以致面临死亡之际,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

我们透过“我”的观念来看世界,我们为宇宙设定的模式,是根据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模式。我们看这个世界,见到的只是心念投射;无论是看一张脸、一棵树、一栋建筑、一幅画,人都只是反映出自信的“我”,我们很少直接体验客体,只体验到喜恶、忧惧、希望、疑虑、成见,也就是自己对事物的观念看法。一切都是照我们的假想和喜恶制造而成,很少是不受影响地独立存在。

克里希那穆提一再指出:“被观察者就是观察者。”我们所体察到的,是自己设定模式的一个面向。我们把熔化的真实倒进模子里,每一个刹那的新鲜陌生均受到压缩,以符合自己设定的观念。

我们的模式把经验之流冻结成一种“可应付的”真实,它是我们对真实的看法,而非真实本身。真实就是“是”,它是这一刻,不带上一刻的遗痕,也没有对下一刻的预期。我们的模式是框框,是牢笼,是接受世事变化的限制。它的功能就像滤网,只接受自己相信的,排除不相信的。我们拙于体会真实,巧于接受模式。我们预先接受真实,将它铸成混凝土而我们觉察到的,只有记忆和预期。

模式以成见来制造预期,就像我们拿哲学或观念来管窥奥秘。我们绝少触及发生事件的核心,只体验到自己的观念和假想。

模式制造痛苦,坚持模式就会错失真实。我们制造了一个充满欲念和恐惧的世界。

探访垂死之人期间,我发觉许许多多的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模式,以及抗拒当下给予的一切。由于坚持自认的“我”,坚持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观念的“框框”造成了心理痉挛症。

想像一下,一旦疾病使体内的活力不再足够你以平日的方式参与这个世界;一旦体力无法负荷赚钱养家的工作,会是什么情景?一旦无法再维持社会要人的自我形象,不能维持教师、水电工、诗人或父母的角色,无法再作一个对家庭和社区“担负责任”的人,会是什么滋味?

想像一下,你的健康情况恶化,体力消失,愈来愈难维持自我的海市蜃楼,想像一下那种抗拒的痛苦:“不,我应该是个做爱高手才对。”、“我是个运动员,我得去跑步才行。”、“我不能生病,今天照顾孩子,要带他们去公园,可是我办不到。”、“我得出门,我是义工,是帮助别人的人。我得动身,一定要去才行。”

你躺在床上,新买的汽车就停放在窗外的车道上,可是你发觉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开那辆引以为傲的汽车了。鞋子就放在橱柜旁边,可是你知道可能再也不会穿它了。孩子们在隔壁房间玩耍,可是身体太虚弱,无法起床跟他们一起玩。妻子在厨房烧饭给孩子和你吃,不过她得用汤匙喂你,因为你虚弱得无法自己进食。你的消化系统无法承受一向喜爱的食物。你希望像以往一样下床帮忙,但是办不到,再过一年你的配偶大概会跟另一个人做爱,再过不久会有别人来抚育你的孩子。望向衣橱,你看见里头挂着喜爱的衣裳,你知道再也不可能穿它;而不久的将来,另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可能成为衣主。于是你自问:“当初买那些衣服的时髦家伙是谁?”那家伙不再是你。如今肉体销蚀、体重锐减,当初买衣服装饰肉体的动念此时令人困惑。当初费事买这些衣服的人是谁?

此时你能感觉到抗拒、希望情况有所不同的欲望,正像钳子般地箍住你吗?“这太可怕了,我得增加体重,我必须出去跳舞,作个好父母,做个好员工。我必须是我努力成为的那个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

这个模式不适合你了。一旦不能再满足想像的真实,我们预设的模式让人多么痛苦。我们暗暗自纳闷:“我是谁?躺在这张床上的人是谁?是谁要死了?原先那活着的人又是谁?”

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无法再发挥自己的特长。由于自认是某某人的观念受到威胁,困惑开始烧灼心念,将心灵收缩成灰烬。

我们太过认同自己的作为,认同为自己设定的模式,以致面临死亡之际,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我们不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我们一向牺牲真实的自己,换取世间的某种角色,某种权威地位。我们牺牲了慈悲,换取某个在一意孤行的世界中有所作为的人。

对模式的固执所产生的自我残害,可以从某些垂死之人的眼中看出来,他们无法再继续扮演穷毕生之力雕琢培养的角色,对目前的状况感到困惑又愧疚,不知道什么是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抗拒带来地狱般的煎熬,摒拒当下使人孤立又害怕,产生无助无依的感觉。愈是抗拒,世界愈缩小,生与死的空间愈狭隘。心情愈苦,愈是烦扰不宁。

有个人回想起因卧病床,无力行动,却又烦扰不宁的滋味,他说:“就像在爬墙,让人吓得要跳起来。”那滋味就像但丁笔下的地狱,坚持执着于“框框”,就会制造这个地狱,难以坦然接受当下,以致排拆了直接参与奇妙的经验。但是要坦然接受当下这一刻,其困难却超乎心念的成见和想像。临死之际的痛苦,其肇因正是抗拒生命。

想想,久病卧床,肠子都不蠕动了,得有人给你灌肠,替你擦屁股;有时候甚至排不出便,得有人替你从肛门掏出粪便。这时候你又是谁?那个曾经有诸多面孔,诸多作态的社交名人,如今侧躺在床上,让别人替你取粪,又是什么地位?这个没力气嚼食,连咽食都得全神贯注的人是谁?那个曾经有过无数社会、性爱、知识和物质角色的人到哪儿去了?目睹肉体日益衰败,无法照料子女,无法做爱,无法赚钱糊口,甚至无法自己上厕所,这时候,你又有什么地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