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赋白话解(第4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3:40:43

点击下载

作者:高学敏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药性赋白话解(第4版)

药性赋白话解(第4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药性赋白话解/高学敏等编著.—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

ISBN 978-7-117-17055-0

Ⅰ.①药… Ⅱ.①高… Ⅲ.①药性歌赋-译文②中药性味 Ⅳ.①R285.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40449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药性赋白话解第4版

编  著:高学敏 李兴广 王 淳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055-0策划编辑:李 丽责任编辑:李 丽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第4版前言《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然而由于该书编写年代久远,一方面一些词汇古义深奥,不够通俗易懂,一方面拘于赋体,有些文句不免过简,不能全面概括药物效用特点,影响推广和应用。有鉴于此,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率领中药教研室同仁,对原书词条逐句进行了语译和注解,重点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并增补了用量及附方,以便于临床应用。在译注过程中对原书错简之处,予以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但对按四性分类欠妥之处,为维持原书体例,不予改动。由于时代的进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该书久未修订,难以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为满足中医药界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高学敏教授会同同仁,应出版社的要求,作了二版、三版的修订。在保持原书风貌的基础上,按原文、译注、用量、用法、注意事项、配伍、附方、按语诸项进行重新修订编写,重点增加了配伍专项,以揭示该药增效、减毒或产生新效的配伍用药规律,并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了附方,以使附方更好地成为功效的直接例证。加入按语,或述药源不同,或发药论精微,或言临床心得,或议功效对比,或讲炮制之有别,有感而按,不一而足,以期使读者打下坚实的药性基本功,为弘扬中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增加了对“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六陈歌”、“妊娠服药禁歌”的注释内容,使之更为充实、通俗。

本次修订,继承以前版本的精华,密切结合现代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加强了对《药性赋》的注释,补充了药物临床应用以及安全用药的相关内容,使本书更加贴近临床。我们深信,在广大读者的关爱下,经过不断修订,一定会使《药性赋白话解》更臻完美,成为传世之作。编者2013年2月药性赋辑录寒 性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

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

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韦通淋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

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血气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

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

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

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热 性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茇;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

腽肭脐疗劳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

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

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

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生卷柏破癥瘕而血通。

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

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

盖夫散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

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

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

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

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

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

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

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

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

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

麋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

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

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

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乌药有治冷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

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

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

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种药性之热者也。温 性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湿痰。

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萝卜去膨胀,下气制面尤堪。

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

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

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菀治嗽,防风祛风,

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

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

白芷止崩治肿,疗痔漏疮痈。

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

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

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则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

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

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

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治疮疥之资。

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

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藁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

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

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病之用。

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疴;

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寸白虫;

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瘨。

金樱子兮涩遗精;紫苏子兮下气涎。

淡豆豉发伤寒之表;大小蓟除诸血之鲜。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

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

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芪;

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马蔺花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平 性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硇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

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

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

天麻主头眩,祛风之药。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

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

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

蒲黄止崩治衄,消瘀调经。

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

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鸭头血医水肿之盛。

蛤蚧治劳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

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

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

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

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郁李仁润肠宣水,去浮肿之疾;

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

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

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椿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

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敛肺痨之嗽萎。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

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

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

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然而鳖甲治劳疟,兼破癥瘕;

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乌梅主便血疟痢之用;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药性赋白话解寒 性 药 赋诸药赋性,此类最寒【译注】

在全部中药里,以本篇所列药物的药性最为寒凉。【按】

所谓药性,即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它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基础和药物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药性理论的范围较广,但以其主要内容来说,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的四气,又称为四性,就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不同的药性,是古人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对于疾病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例如能够治疗热性证候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证候的药物,便认为是温性或热性。所以一般来说,温性、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寒性、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等作用。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犀角解乎心热【译注】

犀角主清解心经及血分的邪热。本品味咸苦性寒,归心、肝、胃经。入营入血,善清心、肝二经血分实热,为解散血分热毒之专药。有清心定惊,凉血解毒的功效。治温热病热邪侵入心经,心烦不寐,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又治温热之邪侵入营血,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斑疹发黄,吐衄下血,唇舌红绛等症,并可用于热毒壅盛之疮痈肿毒。【用量】

1.5~6g。(本药现在已禁用,临床用水牛角代,但用量要大,15~30g)。【用法】

磨汁或锉末冲服。外用:磨汁涂。【注意事项】

十九畏有不宜与川乌、草乌同用之说。又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配伍】

犀角配羚羊角,有清热定惊之功,但犀角偏于清心定惊,羚羊角偏于凉肝息风,用治一切温热病的高热、神昏谵语、惊痫抽搐等症;配生地黄,清热凉血,解毒化斑,犀角长于解血中毒热,生地黄长于滋养营阴,治热病神昏谵语及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斑疹等症;配石膏,犀角主清血分实热,石膏则主清气分实热,治热病高热或气血两燔,斑疹吐衄;配黄连,有清热解毒之功,犀角清血分热毒而化斑,黄连泻气分实热而解毒,治温热病,壮热神昏,吐衄发斑;配大青叶,凉血消斑,治温热病,热毒炽盛,身发斑疹,其色黯紫。【附方】

1. 清宫汤(《温病条辨》) 治温热病,神昏谵语。犀角尖3g(冲磨),玄参心9g,莲子心1.5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连心麦冬9g。水煎服。

2.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治伤寒及温病,热伤血分,吐血,衄血,下血等症。犀角3g,生地黄24g,芍药10g,牡丹皮6g。水煎服。

3. 犀角散(《太平圣惠方》) 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肿痛。犀角屑30g,茵陈60g,黄芩30g,栀子30g,川升麻30g,川芒硝60g。共研为散,每服12g,以水冲服。

4. 神犀丹(《温热经纬》) 治温热暑疫,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耗液伤阴,高热神昏,口咽糜烂,舌质紫绛。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180g,怀生地(绞汁)、金银花各500g,金汁、连翘各300g,板蓝根270g,香豉240g,玄参210g,天花粉、紫草各120g。各生晒研细,以犀角、地黄汁、金汁合捣为丸,每丸重3g,凉开水化服,每日2次,小儿减半。【按】

由于犀牛已成世界上稀有禁猎保护动物,以致药源极其匮乏,价格昂贵,我国卫生部已明令禁止在处方中使用本品。因此,研究犀角代用品,已引起了广泛重视,据《名医别录》载水牛角“治时气寒热头痛”,《大明本草》说水牛角“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据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认为,水牛角与犀角功效相似而药力稍逊,可为犀角之代用品,用量约为本品的6~15倍。又据《本草纲目》记载“瑁(玳瑁)解毒之功同于犀角”,现代临床上也可作为犀角的代用品,用于血分热毒亢盛之证。羚羊清乎肺肝【译注】

羚羊角既清肝火,又泻肺热,味咸性寒,归肝、心、肺经。主泻肝火,兼清心、肺经的热邪。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清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火上炎,目赤头痛;热病神昏,温毒发斑;肺热咳喘等症。此外,本品近年用其水解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流感发热、麻疹及其他发热病证,均有效。【用量】

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用法】

单煎2小时以上,取汁服。【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服。【配伍】

羚羊角配钩藤,有凉肝息风、清热定惊功效,治热病壮热神昏,手足抽搐及小儿痫证;配石决明,有平肝息风作用,羚羊角重在清肝火,石决明重在潜肝阳,治肝阳上亢、肝火内盛的头晕、头痛;配夏枯草,有平肝息风功效,治肝阳上亢的头痛、目赤、头晕等症;配生石膏,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热病,壮热发斑、神昏谵语等症;配犀角(水牛角代)、黄连,清热凉血息风,治温热病壮热神昏、谵语躁狂等症。【附方】

1. 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治热病邪传厥阴,壮热神昏,手足抽搐,烦闷躁扰,发为痉厥,舌质干绛,脉弦而数。羚羊角片1.5g,桑叶6g,川贝母12g,鲜生地15g,钩藤、菊花、生白芍各9g,生甘草3g,淡竹茹15g,茯神9g。羚羊角片先煎,桑叶经霜,钩藤后下,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水煎服。

2. 羚羊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一切风热毒,上攻眼目,暴发赤肿,或生疮疼痛。羚羊角、川升麻、黄芩、车前子、甘草各300g,决明子600g,龙胆、栀子各150g。共为末,每服3g,温水调下。

3. 羚羊角饮(《外台秘要》) 治肺热胸背痛,时时干咳,不能饮食。羚羊角屑6g,贝母、生姜、茯苓各10g,橘皮、人参、芍药各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按】

羚羊角为名贵中药材之一。善于清肝热,平肝阳,息肝风,并能凉血清心、定惊解毒,为肝、心二经实热病证之要药。羚羊角与犀角比较,羚羊角以入肝经为主,偏于泻肝火而平肝风,肝阳上亢、肝火上攻、肝风内动多用之;犀角以入心经为主,偏于清心热、凉血镇惊,对热入心包所致神昏谵语、出血发斑、血热妄行多用之。二药合用,清热镇惊效果更佳,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所致高热神昏、谵语、惊痫等。并为中医急症要药之一。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译注】

泽泻淡渗利水通淋,泻火存阴而补阴之不足。本品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泄热的功效。能泻肾经之虚火,除膀胱之湿热。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症。本品又通过泻肾经虚火,使火退阴足,达到间接的补阴作用。【用量】

5~10g。【用法】

煎服,或入丸、散。【注意事项】

肾虚精滑者慎用。【配伍】

泽泻配半夏,有和胃利湿作用,治湿浊蕴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小便短少;配白术,有利湿健脾化痰作用,治痰饮、眩晕、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配牡丹皮,能泻虚火,利湿浊,泽泻利水,泄肾中水邪,牡丹皮凉血,清肝胆之火,治虚火上炎,头晕目眩,骨热酸痛,遗精等症;配木通,利水渗湿,治小便短赤、涩痛及水肿;配砂仁,有利湿止泻除胀的功效;配黄柏,有泻相火、除骨蒸的作用,治相火过旺,骨蒸盗汗,遗精阳强。【附方】

1. 泽泻汤(《金匮要略》)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15g,白术6g。水煎,分2次服。

2. 泽泻散(《太平圣惠方》) 治妊娠气壅,浮肿,喘息促,大便难,小便涩。泽泻、木通、枳壳、桑根白皮、赤茯苓、槟榔各10g,姜4g,水煎,分2次服。

3. 泽泻汤(《太平圣惠方》) 治虚劳膀胱气滞,腰中重,小便淋。泽泻30g,牡丹皮、桂心、甘草、榆白皮、白术各1g,赤茯苓30g,木通30g。共捣罗为散。每服10g,食前温服。【按】

泽泻可分为生药、炒药、盐炒药三种:生药味甘性寒,以渗湿清脬力专,多用于淋证、水肿、黄疸;炒药味甘,性寒偏平和,以渗湿和脾力胜,多用于泄泻、眩晕;盐炒药味甘微咸,性寒偏平和,以渗湿益肾力强,多用于腰部重痛、腰膝酸软等症。泽泻与茯苓功效相近,均可渗利水湿而利尿消肿,用治水湿内停,其利水作用较茯苓强,且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茯苓还有益心脾、安心神的作用,是泽泻所不具备的。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译注】

海藻软坚散结,破气消痰,善治瘿瘤肿块,用治痰气互结的疝气又有何难。本品味苦咸性寒,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的功效,治瘿瘤瘰疬、腹中肿块、睾丸肿痛及脚气浮肿、痰饮水肿等症。为治疗瘿瘤瘰疬的常用药物。【用量】

10~15g。【用法】

煎服,或入丸、散、膏剂。【注意事项】

传统认为反甘草,故忌与甘草同用,但临床也每有配伍同用者。【配伍】

海藻配白僵蚕,有化痰软坚散结功效,治瘿瘤、瘰疬;配甘草,二药相反,但李时珍引李杲的“散肿溃坚汤”,治瘰疬马刀,二药同用治瘰疬、瘿瘤等确有效果,并无副作用;配车前草,利水消肿,治脚气浮肿、水肿、小便不利等症;配赤芍、延胡索、桃仁、红花,化痰活血通络,治胸痹绞痛;配橘核、桃仁、延胡索、金铃子、肉桂,化痰软坚消肿,治疝气卵核、偏肿疼痛、痛引脐腹等症。【附方】

1. 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治瘿瘤初起,或肿或硬,而未破者。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各3g,海带1.5g。水煎服。

2. 海藻丸(《证治准绳》) 治瘿瘤。海藻、川芎、当归、肉桂、白芷、细辛、藿香、白蔹、昆布、枯矾各30g,煅海蛤粉、菘萝各23g。用蜜制丸,每服1丸,食后含咽下。

3. 消核散(《医宗金鉴》) 治颈项痰凝瘰疬。海藻90g,牡蛎、玄参各120g,糯米240g,甘草30g,红娘子(同糯米炒至枯黄色,去红娘子用米)28个。共为细末,每服3~4.5g,酒调服。【按】

海藻有良好的软坚散结之功,为治瘿瘤瘰疬的要药。与昆布同功,二药常相须为用。主要用于瘿瘤瘰疬,包括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结核,以及睾丸肿痛、疝气、水肿及脚气浮肿。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译注】

菊花有清肝明目,凉散,清头面风热的作用。本品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是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物,主治肝经风热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昏暗不明或迎风流泪及外感风热,发热头痛,肝阳上亢,眩晕惊风。此外,本品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还可用治疔疮痈肿毒。【用量】

5~9g。【用法】

煎服,或入丸、散。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注意事项】

阳虚、胃寒,气虚头痛,血虚致头晕眼花者慎服。【配伍】

菊花配川芎,有活血祛风止痛功效,用治外感风热及肝阳上亢的头痛;配枸杞子,有滋肝肾、清头目的作用,治肝肾亏虚所致头昏眼花;配天麻,平肝息风定惊,治肝阳上扰的头痛、眩晕及小儿肝风内动的惊痫抽搐等症;配金银花,清热解毒,治疔疮肿毒;配蝉蜕,清肝明目退翳,治肝经风热,目生翳膜;配甘草,清热解毒,用治疔肿;配石决明,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两目昏花;配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等;配石膏、川芎,清热止痛,治风热头痛;配夏枯草、钩藤,清肝热,平肝阳,治肝阳上亢所致头痛。【附方】

1. 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 治头风鼻塞,或偏正头痛。甘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白芷、甘草各30g,防风23g,细辛13g,蝉蜕、薄荷、白僵蚕各7.5g。共为细末,每服6g,食后清茶调下。

2. 菊花散(《医部全录》) 治头面游风。菊花30g,细辛、附子、桂心、干姜、巴戟天、人参、石南叶、天雄、茯苓、秦艽、山茱萸、防己、防风、白术、山药各90g,蜀椒15g。上17味,共为细末,每服10g,每日3次。

3. 菊花通圣散(《证治准绳》) 治风热暴肿,两睑溃烂或生风粟。菊花45g,滑石90g,石膏、黄芩、甘草、桔梗、牙硝、黄连、羌活各30g,防风、川芎、当归、赤芍药、大黄、薄荷、连翘、麻黄、白蒺藜、芒硝各15g,荆芥、白术、栀子各7.5g。共为粗末,每服9g,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按】

菊花为常用的发散风热药,依产地及品种变异不同,有黄菊花和白菊花的区分,二者均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其中黄菊花味苦,泄热力强,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善于平肝明目。二者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头胀、眩晕。此外,还有野菊花,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力胜,用治痈肿疔疮。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译注】

射干既治咽喉肿痛,又消痈肿疮毒。本品味苦性寒,归肺经。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为解毒利咽、散血消肿之品,用治咽喉肿痛及痰盛咳喘等症;外敷治痈肿疮毒,是一种清热解毒药。【用量】

3~9g。【用法】

煎服或入散剂,鲜品捣汁。外用适量,研末吹喉或调敷。【注意事项】

无实火及脾虚便溏者不宜,孕妇忌用或慎服。【配伍】

射干配黄芩,有清泻肺火的功效,用治肺热咽痛咳喘;配桔梗,宣肺利咽,治咽喉肿痛、声音不扬及肺痈、喉痹属实热者;配杏仁,肃降肺气,清热利咽止咳,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配麻黄,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痰饮黏稠,咳逆上气,喉中痰阻如水鸡声;配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治痰热胶结,壅塞咽喉所致咽喉肿痛,痰不易咳出,喉中痰声如拽锯者。【附方】

1.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治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90g,麻黄、生姜各12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10g,五味子10g,大枣7枚,半夏8枚。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他药同煎,分3次服。

2. 射干散(《证治准绳》) 治咽喉中如有物梗,咽塞疼痛,咽物不下。射干、桔梗、升麻、犀角(水牛角代)各9g,木香、木通各15g,炒苏子、诃子、槟榔、炒枳壳、赤茯苓、炙甘草各30g。为细末,每服9g。

3. 射干消毒饮(《张氏医通》) 治麻疹咳嗽声,咽喉肿痛。射干、连翘、玄参、荆芥、牛蒡子各等分,甘草量减半,水煎服。【按】

射干与山豆根、马勃均能清热利咽,用治咽喉肿痛。射干偏于消痰散结;山豆根偏于泻火解毒;马勃清散肺热而利咽喉。马勃适用于肺有风热者;山豆根大苦大寒,适用于热毒炽盛者;射干降火散血,消痰散结,适用于热结血瘀痰热壅盛者。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译注】

薏苡仁善理脚气水肿,又能祛风除湿,舒筋通痹。本品味甘淡性微寒,是利尿祛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的功效。常用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脾虚泄泻及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排脓,还可用治肺痈、肠痈等疾病。【用量】

9~30g。【用法】

煎服,或入丸、散,亦可作粥食用。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注意事项】

津液不足及孕妇忌用。【配伍】

薏苡仁配冬瓜皮,健脾利湿,治湿郁浮肿,小便短少;配麻黄,散寒祛湿,治风湿而全身尽痛;配芦根,健脾益肺排脓,治肺痈吐脓;配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治疗肠痈;配白术,健脾祛湿,治脾虚湿盛的大便泄泻;配苍术、黄柏,清热利湿除痹,治湿滞经络的湿痹拘挛;配党参、白术、茯苓,健脾除湿,治脾虚泄泻;配木瓜、牛膝、槟榔,清利湿热除痹,治足膝肿痛,湿脚气。【附方】

1.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治疗肠痈。薏苡仁10g,附子2g,败酱草5g。上3味,杵为末,取10g,以水2000ml,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2. 薏苡仁汤(《张氏医通》) 治中风湿痹,关节烦痛。薏苡仁(姜汤泡)30g,芍药(酒洗)、当归各5g,麻黄、桂枝各3g,苍术(芝麻拌炒)3g,炙甘草2g,生姜7片。水煎服。

3. 薏苡竹叶散(《温病条辨》) 治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薏苡仁、滑石、茯苓各15g,竹叶、连翘各9g,白蔻仁、通草各5g。共为细末,每服15g,每日3次。【按】

薏苡仁有生、炒的区分。生药味甘淡,性微寒,以利水祛湿、排脓消痈力胜,多用于水肿、痹证、肺痈、肠痈;炒药味甘淡,性平,以健脾、止泻力强,多用于泄泻等症。本品在现代临床上也常用于防治多种肿瘤。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译注】

藕节消瘀止血,而止吐血、衄血。本品味甘涩性平,有收敛止血化瘀作用,专治吐血、衄血等各种出血证,兼有散瘀作用,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对吐血、咯血尤为多用。但药力薄弱,常作辅助药。【用量】

10~15g。【用法】

煎服或鲜品捣汁,可用60g左右取汁冲服。生用凉血化瘀,炒炭收涩止血。【配伍】

藕节配血余炭,有收敛止血消瘀的功效,治血淋及崩漏、吐血、衄血等症;配白及,收敛止血,治肺痨咳血、呕血;配蒲黄,止血行瘀,治血淋、吐血、衄血;鲜藕汁配鲜萝卜汁,治胃出血;配地榆、槐角,收敛止血,治肠风下血。【附方】

1. 双荷散(《太平圣惠方》) 治卒暴吐血。藕节、荷蒂各7个半,蜂蜜少许。打烂用水两盅,煎至八分,去渣服,或做丸剂服用。

2.《本草纲目》治鼻衄不止方 藕节捣汁饮,并滴鼻中。【按】

藕节收敛止血而无留瘀之弊,用于各种出血证,尤以咳血、吐血最为适宜。干藕节生用祛瘀止血,热证出血多用;藕节炒炭,能增强收涩止血之效,而凉血消瘀之力稍减。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译注】

瓜蒌子下气润肺,消痰平喘,又能利气宽胸,化滞畅中。本品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有润燥化痰,润肠通便,利气宽胸的功效。故可用治肺热咳喘,胸闷、胸痹及肠燥便秘等症。正如《本草汇言》所言:“专主心肺胸胃,一切燥热郁热逆于气分,食痰积垢滞于中脘。凡属有形无形,在上者可降,在下者可行。其甘寒而润,寒可以下气降痰,润可以通便利结。”【用量】

10~15g。【用法】

水煎服,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配伍】

瓜蒌子配枳壳,有利气通便功效,治气滞津亏的便秘;配薤白,利气宽胸,治胸痹,咳嗽痰多,心痛彻背,不得卧,大便干燥者;配甘草,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配杏仁、桔梗,润肺化痰止咳,治痰热壅肺,咳嗽气短;配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痰,治乳痈;配火麻仁、当归,养血润肠,治血虚便秘。【附方】

1. 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实1枚,薤白10g,半夏10g,白酒50ml。水煎温服。

2. 瓜蒌散(《普济方》) 治喘。瓜蒌实2枚,明矾3g入瓜蒌内,烧煅存性,为末,将萝卜煮烂,蘸药末服。

3.《丹溪心法》方 治酒痰,救肺。青黛、瓜蒌仁等分共为末,姜汁或蜜为丸,噙化。【按】

瓜蒌在临床使用时有瓜蒌子、瓜蒌皮、全瓜蒌及瓜蒌根的区别。瓜蒌子与瓜蒌皮均性寒,能除热痰。但瓜蒌子味甘而润,润肺化痰,润肠通便,多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瓜蒌皮味苦性寒,清肺化痰,利气宽胸,多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胁痛;全瓜蒌兼具子、皮之功效,尤擅治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内痈;瓜蒌根即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清肺润燥,清热生津,解毒消痈,多用于热病口渴,消渴,肺热燥咳,痈肿疮疡等症。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译注】

车前子能止泻,利小便,更有清肝明目的功效。本品味甘性寒,归肾、肝、肺经。善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主治湿热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目赤涩痛,目暗昏花等症。此外,还能清肺化痰,用治痰热咳嗽。【用量】

10~15g。【用法】

煎服,或入丸、散。入汤剂宜布包煎。【注意事项】

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用。【配伍】

车前子配泽泻,有利水消肿、清泄湿热功效,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配白术,有健脾止泻功效,治脾虚或暑湿泄泻、小便短少;配厚朴、木香,有行气利湿作用,治湿郁中焦而腹胀尿少者;配百部,清肺止咳,治小儿顿咳或慢性咳嗽;配熟地黄、沙苑子,补肝肾、益精血、明目,治肝肾不足致目暗翳障、视力减退;配苍术、黄柏,健脾渗利湿浊,治妇女湿浊带下;配黄芩、决明子,清肝明目,治肝热,目赤肿痛;配桔梗、黄芩,清肺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痰多黄稠。【附方】

1. 车前子散(《圣济总录》) 治飞尘迷目,目生翳障。车前子、五味子、芍药各45g,白茯苓、细辛、玄参、人参、大黄、桔梗各30g。共为细末,每服9g。

2. 驻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肝肾俱虚,目暗昏花,迎风流泪,目生翳膜。车前子、熟干地黄各90g,菟丝子15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下,每日2服。【按】

车前子与泽泻两药均具有利水消肿、清泄湿热的功效,同可用治水肿胀满、小便淋痛不爽以及暑湿泄泻等证。二药又同入肾经,然车前子配益肾药以强阴,对肾亏无子常用之;泽泻入肾以清泻相火,对于阴虚火旺之证多用之。此外,车前子尚可清肝肺二经之热而明目化痰。是以黄柏疮用【译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