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2:12:40

点击下载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交际礼仪(第二版)

交际礼仪(第二版)试读:

前言

在谈到人与人之间的正式交往与相互关系的处理时,中国古代典籍《礼记》曾给出一项基本规则:“以礼节之。”据我理解,它的含义是:必须用“礼”来具体约束人际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约之以礼”。

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孔子曰:“礼者,敬人也。”孟子则道:“有礼者敬人。”由此可见,“礼”的基本要求,就是以尊敬自己、尊敬他人,来具体协调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所谓“仪”,则指的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具有可操作性质的、“礼”的规范化做法。简言之,礼仪即一系列律己、敬人的规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讲究礼仪、运用礼仪,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位置上还被要求遵守各不相同的礼仪规范。在正常情况下,越是正规的场合,地位越是重要的人士,越需要讲究礼仪。孟子坦言:“礼,门也。”荀子曾明确指出:“礼者,养也。”孔子亦曾强调:“礼也者,理也”,“不学礼,无以立”。他们的这些真知灼见,已成为越来越多当代中国人的共识。

在初次交往、公务交往、涉外交往等较为正式的场合,每一位现代人都必须知礼、行礼、守礼。唯有如此,才能够内强个人素质,外塑组织形象,增进人际交往,优化人际关系。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更好地、更全面地、更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礼仪,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下,在出版社郭晓明先生的鼓励下,我编写了这套由《职场礼仪》、《接待礼仪》、《交际礼仪》、《行政礼仪》、《国际礼仪》等组成的“礼仪面对面丛书”。本丛书的基本特点有三:

其一,对象性。本丛书各册均以特定的人群为对象,并注重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其二,实用性。本丛书坚持“行之有效”与“学以致用”,注重其相关内容安排上的可操作性。

其三,时效性。“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本丛书力求与时俱进,关注新问题,重视新热点,并努力解决新问题。

就具体内容而言,本丛书的各个分册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职场礼仪》,主要面向各行各业的办公室职员。它所介绍的,主要是职员在其工作岗位上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接待礼仪》,主要面向从事接待工作的各类人士。它所介绍的,主要是接待人员在具体从事接待工作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交际礼仪》,主要面向一般性的交际应酬的参加者。它所介绍的,主要是各种各样的交际应酬的参加者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行政礼仪》,主要面向各类行政人员以及与其打交道者。它所介绍的,主要是公务交往的礼仪规范。《国际礼仪》,主要面向各类涉外人员。它所介绍的,是当代中国人在其国内外涉外活动中所须掌握的礼仪规范。

应当说明的是,本丛书的编写兼顾“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既重视对中国传统礼仪精华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礼仪尤其是通行于世的国际礼仪的借鉴。令本丛书的阅读与使用真正地有助于广大读者,乃是编写者最大之心愿与努力之目标。第一章会面的礼仪规范

人际交往,自有其一定之规可循。这种一定之规,在人际交往之初,通常指的就是会面礼仪。初次与人交往,正确的态度:一是要积极参加,并及时总结经验;二是要掌握基本的会面礼仪,并且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运用。有了这两条,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就可以应付自如,并表现得体。第一节 称呼

称呼,通常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绝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

根据礼仪规范,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通常有以下三点应当注意:

其一,要合乎常规。

其二,要照顾习惯。

其三,要入乡随俗。

与此同时,还应对生活中的称呼、工作中的称呼、外交中的称呼、称呼的禁忌等准确掌握,并认真予以区别。一、生活中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切不可肆意为之。(一)对亲属的称呼

人们对亲属的称呼,往往有常规与特例之分。1.常规

亲属,即与本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血缘关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业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例如,父亲的父亲应称为“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父”,姑、舅之子应称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应称为“堂兄”、“堂弟”。

对亲属的称呼,有时讲究亲切,并不一定非常标准。例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岳父、岳母,皆可以“爸爸”、“妈妈”相称。这样做,主要是意在表示自己与对方亲密无间。2.特例

面对外人时,对亲属则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谦称或敬称。对本人的亲属,应采用谦称。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称自己的子女,则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婿”。

对他人的亲属,通常应采用敬称。对其长辈,宜在称呼之前加“尊”字,如“尊兄”。对其平辈或晚辈,宜在称呼之前加“贤”字,如“贤侄”。若在其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辈分与长幼,如“令堂”、“令郎”。

对待比自己辈分低、年纪小的亲属,可以直呼其名,使用其爱称、小名,或是在其名字之前加上“小”字相称,如“娜娜”、“小刚”等。但对比自己辈分高、年纪大的亲属,则不宜如此。(二)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以下几种具体的形式皆可采用:1.敬称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则可称为“你”。以“您”称呼他人,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对有身份者、年纪长者,可以“先生”相称。其前还可冠以姓氏,如“李先生”。

对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者、有身份者,均可称之为“老师”。在其前,也可加上姓氏,如“张老师”。

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资深者,可称之为“公”或“老”。其具体做法是:将姓氏冠以“公”之前,如“冯公”。将姓氏冠以“老”之前,如“季老”。若被尊称者名字为双音,则还可将其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可称马叙伦先生为“叙老”。2.姓名类称呼

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之间以姓名相称。例如,“易晓莲”、“杨逸”。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么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可如此。

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前分别加上“老”、“大”或“小”字来相称,而免称其名。例如,对年长于己者,可称“老高”、“大刘”;对年幼于己者,则可称“小马”。

对同性的朋友、熟人,若关系极为亲密,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如“胜男”、“君伟”。对于异性,则一般不可这样做。3.亲密性称呼

对邻居、至交,有时可采用“大妈”、“大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这种称呼,往往会令人感到信任、亲切。

在这类称呼前,有时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梁大哥”、“翟大姐”,等等。(三)对普通人的称呼

在现实生活中,对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采取下列几种具体方式称呼:

第一,以“同志”相称。

第二,以“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相称。

第三,以其职务、职称相称。

第四,入乡随俗,采用对方所能理解并接受的称呼相称。二、工作中的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一)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应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以职务相称,具体来说又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仅称职务。例如,“局长”、“经理”、“主任”,等等。

第二,在职务之前加上姓氏。例如,“李总理”、“解处长”,等等。

第三,在职务之前加上姓名,它仅适用极其正式的场合。例如,“习近平主席”、“张德江委员长”、“王毅部长”,等等。(二)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尤其是具有中级、高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

以职称相称,一般有下列三种情况较为常见:

第一,仅称职称。例如,“教授”、“医师”,等等。

第二,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洪律师”、“赵研究员”。有时,这种称呼也可以约定俗成地简化,例如,可将“周工程师”简称为“周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会、不产生歧义为前提。

第三,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杜英龙教授”、“辛茹菲主任医师”,等等。(三)学衔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

称呼学衔,通常有以下四种具体情况:

第一,仅称学衔。例如,“博士”。

第二,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唐博士”。

第三,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唐新文博士”。

第四,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例如,“哲学博士任毅”、“法学硕士郑菊”、“文学学士张诗语”,等等。此种称呼最为正式。(四)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它具体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称呼职业

称呼职业,即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将教师称为“老师”,将教练员称为“教练”,将警察称为“警官”,将医师称为“医生”或“大夫”,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在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被称呼者的姓氏或姓名。2.称呼“小姐”、“女士”、“先生”

对商界、服务业从业人员,一般约定俗成地按其性别的不同可分别称之为“小姐”、“女士”或“先生”。其中,“小姐”与“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确其婚否者则称“女士”。在公司、银行、宾馆、商店、餐馆、歌厅、酒吧以及交通行业,此种称呼极其通行。在此种称呼前,可加姓氏或姓名。(五)姓名类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其具体方法有下述三种:

第一,直呼姓名。

第二,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往往要在姓前面加上“老”、“大”、“小”。

第三,只称其名,不呼其姓。它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之时。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通常也可使用这种称呼。三、外交中的称呼

在国际交往中,称呼的问题因为国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显得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予以区别对待。

在国际交往中,对待称呼问题,有两点必须注意:其一,要掌握一般性规律,即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二,要留意国别差异,并加以区分对待。(一)一般性规律

在国际交往中,称呼方面的普遍性规律是:

第一,对任何成年人,均可以将男子称为“先生”,将女子称为“小姐”、“夫人”或“女士”。

对于女子,已婚者应称“夫人”,戴结婚戒指者也可称为“夫人”。对未婚者及不了解其婚否者,可称之为“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否者,亦可称为“女士”。

上述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务、职称、学衔或军衔。例如,“麦克先生”、“玛拉小姐”、“市长先生”、“少校先生”,等等。

第二,在商务交往中,一般应以“先生”、“小姐”、“女士”称呼交往对象。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一般不宜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这一点与我国极为不同。“夫人”这一称呼,亦较少用于商务活动之中。

第三,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称其职务;二是对地位较高者称“阁下”。

在称呼职务或“阁下”时,还可以加上“先生”这一称呼。其组成顺序为:先职务,次“先生”,最后“阁下”;或为职务在先,“先生”在后。例如,“总理先生阁下”、“大使阁下”,或“市长先生”,等等。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则没有称“阁下”之习。

第四,对军界人士,可以其军衔相称。

称军衔不称职务,是国外对军界人士称呼最通用的做法。在进行称呼时,具体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只称军衔,如“将军”、“中士”。

二是军衔之后加上“先生”,如“上尉先生”、“上校先生”。

三是先姓名后军衔,如“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巴顿将军”。

四是先姓名、次军衔、后“先生”,如“卡尔文上校先生”、“罗杰上士先生”。

第五,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可称呼其神职。

称呼神职时,具体做法有三类:一是仅称神职,如“牧师”。二是称姓名加神职,如“霍布斯神父”。三是神职加“先生”,如“传教士先生”。

第六,对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称呼上应尊重对方习惯。

对国王、皇后,通常应称“陛下”。对王子、公主、亲王等,应称之为“殿下”。对有封号、爵位者,则应以其封号、爵位相称,如“爵士”、“公爵”、“大公”等。

有时,可在国王、皇后、王子、公主、亲王等头衔之前加上姓名相称。例如,“西哈努克国王”、“查尔斯亲王”,等等。

对有爵位者,可称“阁下”,也可称“先生”。

第七,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其社会地位较高,颇受尊重,故可直接以此作为称呼。称呼的具体方法有四种:

一是直接称“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

二是在其前加上姓名,如“罗德里格斯教授”。

三是在其后加上“先生”,如“律师先生”。

四是在其前加姓名,在其后加“先生”,如“泰勒博士先生”。

第八,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的人士,可称之为“同志”。

除此之外,对方若称我方为“同志”,我方即可对对方以“同志”相称。不过,对“同志”这种称呼,在涉外交往中切勿乱用。(二)国别性差异

在不同的国度里,人们的姓名组成与使用往往有所不同。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些国家姓名称呼方面的特点。1.英、美等国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的姓名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通常名字在前,姓氏在后。例如,在“贝拉克·奥巴马”这一姓名之中,“贝拉克”是名字,“奥巴马”才是其姓氏。

在英美诸国,女子结婚前一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在结婚之后,通常姓名由本名与夫姓所组成。例如,“希拉里·克林顿”这一姓名中,“希拉里”为其本名,“克林顿”则为其夫姓。

有些英美人士的姓名前会冠以“小”字,例如,“小乔治·史密斯”。这个“小”字,与其年龄无关,而是表明他沿用了父名或父辈之名。

跟英美人士交往,一般应称其姓氏,并加上“先生”、“小姐”、“女士”或“夫人”。例如,“卡特先生”。在十分正式的场合,则应称呼其姓名全称,并加上“先生”、“小姐”、“女士”或“夫人”。例如,“理查德·格林先生”。

对于关系密切的人士,往往可直接称呼其名,不称其姓,而且可以不论辈分,如“莫尼卡”、“戴维”、“菲比”等。在家人与亲友之间,还可称呼爱称。例如,“皮特”、“吉尔”,等等。但与人初次交往时,却不宜这样称呼。2.俄罗斯

俄罗斯人的姓名由三个部分构成。首为本名,次为父名,末为姓氏。例如,列宁的原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这一姓名中,“弗拉基米尔”为本名,“伊里奇”为父名,“乌里扬诺夫”方为姓氏。

俄罗斯妇女的姓名,同样也由三个部分组成。其本名与父名通常一成不变,但其姓氏结婚前后却有所变化:婚前使用父姓,婚后则使用夫姓。对于姓名为“尼娜·伊万诺夫娜·乌里扬诺娃”的女士而言,其姓氏“乌里扬诺娃”与其婚否关系甚大。

在俄罗斯,人们口头称呼中一般只采用姓氏或本名。例如:对“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可以只称“普京”或“弗拉基米尔”。在特意表示客气与尊敬时,可同时称其本名与父名,如称其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这是一种尊称。对于长者表达敬意时,方可仅称其父名,如称其为“弗拉基米罗维奇”。

俄罗斯人在与亲友、家人交往时,习惯使用由对方本名化来的爱称。例如,可称“伊万”为“万尼亚”。

在俄罗斯,“先生”、“小姐”、“女士”、“夫人”亦可与姓名或姓氏连在一起使用。3.日本

日本人的姓名均用汉字书写,而且其姓名的排列与中国人的具体做法一样,即姓氏在前,名字居后。所不同的是,日本人的姓名往往字数较多,且多为四字组成。其读音,与汉字也大相径庭。

为了避免差错,与日本人交往时,一定要了解在其姓名之中,哪一部分为姓,哪一部分为名。在具体进行书写时,则最好将其姓与名隔开一格来书写,例如:“竹下登”、“小泽一郎”、“二阶堂进”、“桥本龙太郎”,等等。

日本妇女婚前使用父姓,婚后使用夫姓,本名则一直不变。

在日本,人们进行日常交往时,往往只称其姓。仅在正式场合,才习惯于使用全称。

称呼日本人,“先生”、“小姐”、“女士”、“夫人”等皆可采用。一般可与其姓氏或全称合并使用。例如,“福田先生”,“有吉佐和子女士”,等等。四、称呼的禁忌

在人际交往中具体使用称呼时,一定要回避几种错误的做法,其共同的特征,是失敬于人。(一)错误性称呼

使用错误性称呼,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常见的错误性称呼有以下两种:1.误读

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例如,“贠”、“郇”、“查”、“盖”等姓氏就极易被误读。要避免犯此类错误,就一定要做好先期准备,必要时不耻下问,虚心请教。2.误会

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做出了错误判断。例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二)过时性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其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依然采用,就会贻笑大方。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彼此之间互称“公民”。在我国古代,百姓将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将它们全盘照搬进现代生活里来,则会显得不伦不类。(三)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将“爱人”理解为搞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可见是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四)不恰当的行业称呼

目前,学生喜欢互称为“同学”,军人经常互称“战友”,工人可以称为“师傅”,和尚可以称为“出家人”,这些无可厚非。但以此去称呼“界外”人士,并不表示亲近,没准还会不为对方所领情,反而使被称呼者产生被贬低的感觉。(五)庸俗低级的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例如,“兄弟”、“朋友”、“死党”、“铁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庸俗、档次不高。它们听起来令人肉麻,而且带有明显的黑社会成员的风格。逢人便称“老板”、“领导”,往往也显得不伦不类。(六)绰号类的称呼

对于关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张地给对方起绰号,更不能随意以道听途说来的对方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至于一些对对方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例如,“北佬”、“阿乡”、“鬼妹”、“罗锅”、“四眼”、“青蛙”、“菜鸟”、“恐龙”、“北极熊”、“黑哥们儿”、“麻秆儿”等,则更应当免开尊口。此外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要尊重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去尊重他的姓名。在现实生活里,每一个正常人,都极为看重本人的姓名,并且不会允许他人对此进行任何形式的轻践。对此,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予以牢记。第二节 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需要与其他的人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就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方式。它是经过自己主动沟通或者通过第三者从中沟通,从而使交往双方相互认识、建立联系的一种具体的交际方法。换言之,介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出发点。

在社交场合,如能正确地进行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自己进行必要的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并且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

根据介绍者即何人做介绍的不同,介绍可以分为介绍自我、介绍他人、介绍集体三大类型。一、介绍自我

介绍自我,亦称自我介绍。简言之,它是在必要的社交场合,由自己担任介绍的主角,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其他人,以使交往对象或公众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根据礼仪规范,进行自我介绍时,应注意自我介绍的时机、自我介绍的内容、自我介绍的分寸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一)自我介绍的时机

应当何时进行自我介绍?这个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时间、地点、当事人、旁观者、现场气氛等多种因素。不过一般认为,在下述时机,如有可能,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

第一,与不相识者相处时。

第二,有不相识者表现出有兴趣结识自己时。

第三,有不相识者请求本人做自我介绍时。

第四,与身边的陌生人共处时。

第五,打算介入由陌生人所组成的交际圈时。

第六,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

第七,交往对象因为健忘而记不清自己,或担心此种情况有可能出现时。

第八,在出差、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

第九,初次前往他人居所、办公室,进行登门拜访时。

第十,拜访熟人遇到不相识者挡驾,或对方不在,而需要请不相识者代为转告时。

第十一,初次利用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向社会公众进行自我推介、自我宣传时。

第十二,利用社交媒介,如信函、电话、电报、传真、电子信函等,与其他不相识者进行联络时。

第十三,前往陌生单位,进行业务联系时。

第十四,因业务需要,在公共场合进行业务推广时。

第十五,应聘求职或求学面试时。

凡此种种,又可以被归纳为三种基本情况:一是本人希望结识他人;二是他人希望结识本人;三是本人认为有必要令他人了解或认识本人。(二)自我介绍的内容

由于需要进行自我介绍的时机多有不同,因而进行自我介绍时的具体表述方式便有所不同。自我介绍的内容,在此指的是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主体部分,即在自我介绍时表述的具体方式。

确定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应兼顾实际需要、所处场景,并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切勿对其一概而论。

依照自我介绍时表述内容的不同,自我介绍可分为下述五种具体形式:1.应酬式

应酬式的自我介绍,通常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旅行途中、宴会过程中、舞场之上、通电话时,等等。介绍的对象,主要是进行一般性接触的交往对象。对介绍者而言,对方属于泛泛之交,或者早已熟悉,进行自我介绍只不过是为了确认身份而已,故此种自我介绍的内容要少而精。

应酬式的自我介绍内容最为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例如:“您好!我的名字叫刘云。”“我是蔡英飞。”2.公务式

公务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工作之中。它是以工作为自我介绍的中心,因工作而交际,因工作而交友。

公务式的自我介绍的内容,应当包括本人姓名、供职的单位及部门、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三项。它们是公务式自我介绍内容的三要素,通常缺一不可。其中,第一项姓名,应当一口报出,不可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第二项供职的单位及部门,有可能的话,最好全部报出,具体工作部门有时也可以暂不报出。第三项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有职务者最好报出职务,职务较低或者无职务者,则可报出目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例如:“你好!我叫毕晓华,是大连市政府外办的礼宾处处长。”“我叫岑颖,现在在浙江大学哲学系教哲学。”3.交流式

交流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社交活动中,它是一种刻意寻求与交往对象进行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并希望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建立联系的自我介绍。有时,它也叫社交式自我介绍或沟通式自我介绍。

交流式自我介绍的内容,大体应当包括介绍者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以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等等。它们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而应依照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我名叫祁云山,现在在大中公司当财务总监,我和您太太是大学同学。”4.礼仪式

礼仪式的自我介绍,通常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一些正式而隆重的场合。它是一种意在表示对交往对象友好、敬意的自我介绍。

礼仪式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亦包含姓名、单位、职务等项,但是还应多加入一些适宜的谦辞、敬语,以示自己礼待交往对象。例如:“各位来宾好!我叫方志平,是四达公司的董事长。现在,由我代表本公司热烈欢迎大家光临我们的剪彩仪式,谢谢大家的支持!”5.问答式

问答式的自我介绍,一般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在普通的交际应酬场合,它也时有所见。

问答式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一般讲究的是问什么答什么,并且要求有问必答。例如:

某甲问:“这位小姐,您好!不知您应该怎么称呼?”某乙答:“先生您好!我叫王小娟。”(三)自我介绍的分寸

做自我介绍之时,通常必须对下述几方面的具体问题予以重视,方能使自我介绍恰到好处,不失分寸。1.时间

在进行自我介绍时要关注其时间,在此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进行自我介绍一定要力求简洁,并尽可能地节省时间。虽说各种形式的自我介绍所用的时间长短不可笼统地等量齐观,但总的原则,还是所用时间越短越好,并以半分钟左右为佳。如无特殊情况,最好不要长于一分钟。

为了节省时间,在做自我介绍前,还可以递上本人的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若使用了名片、介绍信,则其上所列的内容应尽量不予重复。

其二,自我介绍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而非不适当的时间进行。进行自我介绍的适当时间,在此是指:一是对方有兴趣时;二是对方有空闲时;三是对方情绪好时;四是对方干扰少时;五是对方有此要求时。

进行自我介绍的不适当时间,在此是指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工作忙、干扰大、心情坏、休息小憩、忙于用餐或忙于私人交往之时。2.态度

进行自我介绍时,态度务必要自然、友善、随和。届时,应显得落落大方、笑容可掬。既不要小里小气、畏首畏尾,又不要虚张声势、轻浮夸张、矫揉造作。

在做自我介绍时,要充满信心和勇气。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心怀怯意,临场发挥失常。在进行自我介绍时,一定要敢于正视对方的双眼,显得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这样做,将有助于自我放松,并使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

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之中,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这对自我介绍的成功将大有益处。一定要力戒语气生硬冷漠、语速过快或过慢、语音含混不清,这些都是缺少经验、缺乏自信的具体表现。3.真实

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没有必要过分谦虚,一味贬低自己去讨好别人,但是也不可自吹自擂、吹嘘弄假、夸大其词。在自我介绍时大掺水分,往往得不偿失。二、介绍他人

介绍他人,通常又称第三者介绍,它在此指的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具体的介绍方式。

在介绍他人时,为他人做介绍的第三者系介绍者,而被介绍者所介绍的双方则是被介绍者。

介绍他人,通常都是双向性的,即将被介绍者双方各自均做一番介绍。有时,也可进行单向性的他人介绍,即只将被介绍者中的某一方介绍给另一方。其前提是前者了解后者,而后者不了解前者。(一)介绍者

在介绍他人中,介绍者的确定是有一定之规的。通常,具有下列身份者,理应在介绍他人中充当介绍者:

第一,社交活动中的东道主。

第二,交际场合的长者。

第三,家庭性聚会中的女主人。

第四,公务交往中的专职人员,如公关人员、礼宾人员、文秘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待人员等。

第五,正式活动中的地位、身份较高者,或其主要负责人员。

第六,熟悉被介绍者双方者。

第七,被介绍者一方或双方要求者。

第八,在交际应酬中,被指定的介绍者。

决定为他人做介绍时,要审时度势,熟悉双方情况。如有可能,在为他人做介绍之前,最好先征求一下双方的意见,以免为原本相识者或关系恶劣者去做介绍。(二)介绍的时机

遇到下述情况时,通常有必要进行他人介绍:

第一,在家中,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

第二,在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来访者。

第三,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所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第四,陪同亲友,前去拜会亲友所不相识者。

第五,本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第六,陪同上司、长者、女士、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第七,打算推荐某人加入某一交际圈。

第八,受到为他人做介绍的邀请。(三)介绍的顺序

在为他人做介绍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向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礼仪问题。根据礼仪规范,处理这一问题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它的含义是:在为他人做介绍前,先要确定双方地位的尊卑,然后先介绍位卑者,后介绍位尊者。这样做,可以使位尊者优先了解位卑者的情况,以便见机行事,在交际应酬中掌握主动权。总之,应确保位尊之人拥有“优先知情权”。这一规则,有时又称“后来居上”规则。它所指的是后被介绍者,应较之先被介绍者地位为上。这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同一问题。

根据这些规则,为他人做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具体的先后顺序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介绍年长者与年幼者认识时,应先介绍年幼者,后介绍年长者。

第二,介绍长辈与晚辈认识时,应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

第三,介绍老师与学生认识时,应先介绍学生,后介绍老师。

第四,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应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

第五,介绍已婚者与未婚认识时,应先介绍未婚者,后介绍已婚者。

第六,介绍同事、朋友与家人认识时,应先介绍家人,后介绍同事、朋友。

第七,介绍来宾与主人认识时,应先介绍主人,后介绍来宾。

第八,介绍交际场合的先至者与后来者认识时,应先介绍后来者,后介绍先至者。

第九,介绍上级与下级认识时,应先介绍下级,后介绍上级。

第十,介绍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认识时,应先介绍职位、身份低者,后介绍职位、身份高者。(四)介绍的内容

在为他人介绍时,介绍者对介绍的具体内容应当字斟句酌、慎之又慎。倘若对此掉以轻心、词不达意、敷衍了事,很容易给被介绍者留下不良印象。

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为他人做介绍时的内容往往会有所不同。通常,有以下六种形式可供借鉴:1.标准式

它适用于正式场合,其内容以双方的姓名、单位、职务等为主。例如:“我来给两位介绍一下,这位是南江公司公关部部长吕文小姐,这位是西霸集团总经理汪定安先生。”2.简介式

它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其内容往往只有双方姓名一项,甚至可以只提到双方姓氏为止。接下来,则要由被介绍者见机行事。例如:“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小谢,这位是老周,你们两位彼此认识一下吧。”3.强调式

它适用于各种交际场合,其内容除被介绍者的姓名外,往往还会刻意强调一下其中某位被介绍者与介绍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以便引起另一位被介绍者的重视。例如:“这位是飞跃公司的销售经理李红军先生。这位是刘晓梅,她在市商标局工作,是我的侄女,请李经理多多关照。”4.引见式

它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场合。做这种介绍时,介绍者所要做的,主要是将被介绍者双方引导到一起,而往往不需要表达任何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例如:“两位认识一下如何?大家其实都是校友,只不过以前彼此不认识。现在,请你们两位各自来自报家门吧。”5.推荐式

它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多是介绍者有备而来,有意要将某人举荐给某人,因此在其具体内容方面,通常会对被举荐人的优点加以重点介绍。例如:“这位是夏云清先生,这位是我们公司的王亚洲总经理。夏先生既是一位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又是一位经济学博士。王总,我想您一定乐于认识他吧?”6.礼仪式

它适用于正式场合,是一种最为正式的他人介绍。其内容略同于标准式,但在语气、表达、称呼上,则更为礼貌、谦恭。例如:“何教授,您好!请允许我把厦门市商务局的邹剑南先生介绍给您。邹先生,这位就是苏州大学文学院的何风教授。”(五)介绍的应对

在进行他人介绍时,介绍者与被介绍者都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态度与反应。此即所谓他人介绍的应对问题。

介绍者为被介绍者做介绍之前,不仅要尽量征求一下被介绍者双方的意见,而且在其开始介绍时还应再打一下招呼,切勿上去开口即讲,显得突如其来,令被介绍者措手不及。

被介绍者在介绍者询问其是否有意认识某人时,一般不应加以拒绝或扭扭捏捏,而应欣然表示接受。实在不愿意时,则应说明其具体缘由。

当介绍者走上前来,开始为被介绍者进行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均应起身站立,面带微笑,大方地目视介绍者或对方,神态自然、专注。

当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并且彼此问候对方。此时的常用语有“您好”、“很高兴认识您”、“久仰大名”、“认识您非常荣幸”、“幸会,幸会”,等等。必要时,还可做进一步的自我介绍。

不要在此时此刻有意拿腔拿调,或是心不在焉,更不要奴颜婢膝、低三下四、阿谀奉承。三、介绍集体

介绍集体,系他人介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介绍者在为他人介绍时,被介绍者其中一方或者双方不止一人,甚至是多人。由此可见,集体介绍大体可分成两种:其一,为一人向多人做介绍。其二,为多人向多人做介绍。

介绍集体时,通常应主要关注介绍的时机、顺序与内容三方面的问题。(一)介绍的时机

遇到如下几种具体情况,往往应当进行集体介绍:

第一,大型的公务活动,参加者不止一方,而且各方不止一人。

第二,涉外交往活动,参加活动的宾主双方皆不止一人。

第三,规模较大的社交性聚会,有多方参加,各方均可能不止一人。

第四,家庭性私人交往,主人的家人与来访者双方均可能不止一人。

第五,正式的大型宴会,主办方人员与来宾均不止一人。

第六,婚礼、生日晚会,当事人与来宾双方均不止一人。

第七,举行会议,应邀前来的与会者往往不止一人。

第八,演讲、报告、比赛,参加者不止一人。

第九,会见、会谈,各方参加者不止一人。

第十,接待参观、访问者,来宾不止一人。(二)介绍的顺序

若有可能,进行集体介绍时的具体顺序,应参照他人介绍的顺序进行。若实难参照,则可酌情参考下述顺序。应当强调的是:越是正式、大型的交际活动,对集体介绍的顺序就越是不可马虎。1.少数服从多数

它的含义,在此具体是指当被介绍者双方的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或者难以确定时,应当使人数较少的一方礼让人数较多的一方,或者一个人礼让多数人。即先介绍人数较少的一方或个人,后介绍人数较多的一方或多数人。2.强调地位、身份

若被介绍者双方地位、身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当这些差异表现为年龄、性别、婚否、师生以及职务有别时,则地位、身份为尊的一方即使人数较少,甚至仅为一人,仍然应被置于尊贵的位置,最后加以介绍,而须先介绍另一方人员。3.单向介绍

在演讲、报告、比赛、会议、会见时,往往只需要将主角介绍给广大参加者,而没有必要一一介绍广大参加者,因为届时对参加者一一加以介绍的意义并不大。4.人数较多一方的介绍

若需要介绍的一方人数不止一人,可采取笼统的方法进行介绍。例如,可以说,“这是我的家人”,“他们都是我的同事”,等等。但是最好还是对其一一进行介绍。进行此种介绍时,可比照他人介绍时位次尊卑的顺序,由卑而尊,例如,先幼后长,先男后女,等等。不过,介绍顺序的标尺一定要正规、单一,并为众人所认可。5.人数较多双方的介绍

若被介绍双方皆不止一人,则可依照社交礼仪的规范,先介绍位卑的一方,后介绍位尊的一方。在介绍各方人员时,均须由卑而尊,依次进行。6.人数较多各方的介绍

有时,被介绍者往往不止两方。此时,需要对被介绍的各方进行位次排列。排列的具体方法一般有六:一是以其负责人身份为准;二是以其单位规模为准;三是以其单位名称的英文字母或汉语拼音字母顺序为准;四是以其抵达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准;五是以其座次顺序为准;六是以其距介绍者的远近为准。进行多方介绍时,应由卑而尊。如时间允许,应在介绍各方时以由卑而尊的顺序,一一介绍各个成员;若时间不允许,则不必介绍其具体成员。(三)介绍的内容

集体介绍的内容,与介绍他人的内容基本上无异,但要求更认真、更准确、更清晰。以下具体两点,通常应尤为注意:1.不使用易生歧义的简称

做集体介绍时,切勿使用易于产生歧义的某些简称。例如:不要讲“人大”、“消协”,而应使用其全称“中国人民大学”、“消费者协会”,或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保护消费者协会”。至少要在首次介绍时使用其准确的全称,然后方可采用简称。2.不借机开玩笑、捉弄人

进行集体介绍时,要庄重、亲切,切勿随意拿被介绍者开玩笑,或是成心出对方的洋相。例如,在介绍时讲什么“这位胖不胖”、“那位妖不妖”,就是很不文明的。第三节 握手

在人与人会面时,相识者之间与不相识者之间往往都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向交往对象行礼,以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友好、关心与敬意。此种礼仪,即所谓见面礼节,也就是人们会面时约定俗成互行的礼仪。有时,它又称相见礼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所采用的见面礼节往往千差万别。常见的包括:点头礼、举手礼、致意礼、脱帽礼、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鞠躬礼、合十礼、吻手礼、吻足礼、碰鼻礼、拱手礼、叩头礼、跪拜礼、屈膝礼,等等。但当今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最为通行的见面礼节却只有一种,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握手礼。

在一般情况下,握手礼简称握手。学习握手礼,应掌握的主要问题有行礼的时机、伸手的次序、相握的方式、握手的禁忌等。一、行礼的时机

何时宜行握手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它通常取决于交往双方的关系、现场的气氛以及当事人个人的心情等多种因素,所以往往不可一概而论。不过一个人若是希望在人际交往中令自己显得彬彬有礼,那么就该明确:何时应当与人握手,何时不必与人握手。(一)应与人握手的场合

在以下几种具体场合,人们往往需要彼此握手:

第一,遇到较长时间未曾谋面的熟人,应与其握手,以示为久别重逢而万分欣喜。

第二,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同相识之人道别,应与之握手,以示自己的惜别之意和希望对方珍重之心。

第三,在家中、办公室里以及其他一切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之时,应与对方握手,以示欢迎或欢送。

第四,拜访他人之后,在辞行之时,应与对方握手,以示“再会”。

第五,被介绍给不相识者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自己乐于结识对方,并为此深感荣幸。

第六,在社交场合,偶然遇上了同事、同学、朋友、邻居、长辈或上司时,应与之握手,以示高兴与问候。

第七,他人给予了自己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衷心感激。

第八,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贺之时,如祝贺生日、结婚、生子、晋升、升学、乔迁、事业成功或获得荣誉、嘉奖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贺喜之诚意。

第九,他人向自己表示恭喜、祝贺之时,应与之握手,以示谢意。

第十,向他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应与之握手,以示真心实意,全心全意。

第十一,应邀参与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之后,应与主人握手,以示谢意。

第十二,当重要的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沙龙、生日晚会开始前与结束时,主人应与来宾握手,以示欢迎与道别。

第十三,得悉他人患病、失恋、失业、降职、遭受其他挫折或其家人过世时,应与之握手,以示慰问。

第十四,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应与之握手,以示感谢。

第十五,向他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应与之握手,以示郑重其事。(二)不必与人握手的场合

在下述一些情况下,因种种原因,人们不宜同交往对象握手为礼:

第一,对方手部负伤。

第二,对方手部负重。

第三,对方手中忙于其他事。

第四,对方与自己距离较远。

第五,对方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二、伸手的次序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行握手礼时最重要的礼仪问题是:握手的双方应当由谁首先伸出手来“发起”握手?倘若对此一无所知,在与他人握手时轻率地抢先伸出手去而得不到对方的回应,那种场景一定是令人非常尴尬的。(一)“尊者决定的原则”

根据礼仪规范,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应当在遵守“尊者决定的原则”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尊者决定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在两人握手时,各自应首先确定握手双方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后以此决定伸手的先后。通常应由位尊者首先伸出手来,即尊者先行。位卑者只能在此后予以响应,而决不可贸然抢先伸手,不然就是违反礼仪的举动。

在握手时,之所以要遵守“尊者决定的原则”,既是为了恰到好处地体现对位尊者的尊重,也是为了维护在握手之后的寒暄应酬中位尊者的自尊。因为握手往往意味着进一步交往的开始,如果位尊者不想与位卑者深交,则他是大可不必伸手与之相握的。(二)具体涉及的情况

具体而言,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首先伸出手来。

第二,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首先伸出手来。

第三,老师与学生握手,应由老师首先伸出手来。

第四,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

第五,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来。

第六,交际场合的先至者与后来者握手,应由先至者首先伸出手来。

第七,上级与下级握手,应由上级首先伸出手来。

第八,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来。(三)某些特殊的情况

若是一个人需要与多人握手,则握手时亦应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后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先职位、身份高者后职位、身份低者。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具体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则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具体年纪、性别、婚否。

在接待来访者时,这一问题往往变得较为特殊一些。当客人抵达时,通常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意在表示“欢迎”,后者则表示“再见”。若这一次序颠倒,则极易让人产生误解。

应当强调的是:上述握手时的先后次序可用以律己,却不必处处苛求于人。如当自己处于尊者之位,而位卑者抢先伸手要来相握时,最得体的做法,还是要积极与之配合,立即伸出自己的手去配合对方。若过分拘泥于礼仪,对其视若不见、置之不理,使其进退两难、当场出丑,则会失礼于对方。三、相握的方式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礼时行至距握手对象约一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随后松开手来,恢复原状。

具体来说,握手时应加以注意的问题有:(一)神态

与人握手时,理当神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在正常的情况下,与人握手时应面含笑意,目视对方双眼,并且口道问候。

在握手时,切勿显得自己三心二意、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傲慢冷淡。如果在此时迟迟不握他人早已伸出的手,或是一边握手,一边东张西望、目中无人,甚至忙于跟其他人打招呼,都是极不应该的。(二)姿势

向他人行握手礼时,只要有可能,就应起身站立。除非长辈或女士,坐着与人握手是不合适的。

握手之时,双方彼此之间的最佳距离为一米左右,因此握手时双方均应主动地向对方靠拢。若双方距离过大,就会显得像是一方有意讨好或冷落一方。若双方握手时距离过小,手臂难以伸直,也不大好看。

握手时最好的做法,是双方将要相握的右手各向侧下方伸出,伸直相握后相互形成一个直角。(三)手位

在握手时,手的位置至关重要。常见的手位有以下两种:1.单手相握

以右手单手与人相握,是最常用的握手方式。进而言之,单手与人相握时,手掌垂直于地面则最为适当。它称为“平等式握手”,意在表示自己不卑不亢。

与人握手时掌心向上,意在表示自己谦恭、谨慎,这一方式叫做“友善式握手”。

与人握手时掌心向下,则表示自己感觉甚佳、自高自大,这一方式叫做“控制式握手”。此种方式,往往最不可取。2.双手相握

双手相握,即用右手握住对方右手后,再以左手握住对方右手的手背。这种方式,适用于亲朋故旧之间,可用以表达自己的深厚情意。

一般而言,此种方式的握手不适用于初识者或异性,因为它有可能被理解为讨好或失态。这一方式,有时亦称“手套式握手”。

双手相握时,左手除握住对方右手手背外,还有人以之握住对方右手手腕、握住对方右手手臂、按住或拥住对方右肩。这些做法若非面对至交,则最好不要滥用。(四)力度

与人握手之时,为了向交往对象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大致握力以在两公斤左右为宜。与亲朋故旧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可以稍微大一些;而在与异性以及初次相识者握手时,则千万不可用力过猛。

总之,在与人握手时,不可以毫不用力,不然就会使对方感到缺乏热忱与朝气。但也不宜矫枉过正,要是在握手时拼命用力,不将对方握得龇牙咧嘴不肯罢休,则难免有示威或挑衅之嫌。(五)时间

在普通情况下,与他人握手的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大体来讲,握手的全部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握上一两下即可。

握手时两手稍触即分,则时间过短,好似在走过场,又像是对对方怀有戒意。而与他人握手时间过久,尤其是拉住异性或初次见面者的手长久不放,则显得有些虚情假意,甚至会有“占便宜”之嫌。四、握手的禁忌

在人际交往中,握手虽然司空见惯、看似寻常,但是由于它可被用来传递多种信息,因此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第一,不要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尤其是在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此点,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洁的。

第二,不要在握手时争先恐后。多人或多方交际握手时,应当注意握手的秩序,并依次而行。与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是很不吉利的。

第三,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才是被允许的。

第四,不要在握手时戴着墨镜。只有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方可例外。

第五,不要在握手时将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否则的话,往往会显得自己傲慢无礼。

第六,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依旧拿着东西而不肯放下。例如,仍然拿着香烟、报刊、公文包,等等。

第七,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切莫与人握手时不置一词,好像根本无视对方的存在,而纯粹是为了应付。

第八,不要在握手时长篇大论。切莫与人握手时点头哈腰,滥用热情,显得过分客套。过分的客套不会令对方受宠若惊,而只会让对方不自在、不舒服。

第九,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此之谓“捏指尖式握手”,往往显得矫揉造作。正确的做法,是要握住对方的整个手掌。即使面对异性,也要这么做。

第十,不要在握手时只递给对方一截冷冰冰的手指尖。这种握手方式在国外叫做“死鱼式握手”,被公认是失礼的做法。

第十一,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还须谨记,切勿在握手后拉着对方的手长时间不放。

第十二,不要以肮脏不洁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手与他人相握。那样的话,往往会令对方进退两难。

第十三,不要在与人握手之后立即揩拭自己的手掌。那么做好像与对方握一下手就会使自己受到“污染”似的。

第十四,不要拒绝与他人握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这么做。五、常见的其他见面礼节

在国内外交往中,除握手之外,以下见面礼节也颇为常见。(一)点头礼

点头礼,又叫颔首礼。它所适用的情况主要有:路遇熟人,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与人交谈之处,在同一场合碰上已多次见面者,遇上多人而又无法一一问候之时。

行点头礼时,一般应不戴帽子。具体做法是头部向下轻轻一点,同时面带笑容,不宜反复点头不止,也不必点头的幅度过大。(二)举手礼

行举手礼的场合,与行点头礼的场合大致相似,它最适合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

行举手礼的正确做法是右臂向前方伸直,右手掌心向着对方,其他四指并拢、拇指叉开,轻轻向左右摆动一两下。不要将手上下摆动,也不要在手部摆动时用手背朝向对方。(三)脱帽礼

戴着帽子的人,在进入他人居所、路遇熟人、与人交谈、与人握手、行其他会面礼、进入娱乐场所、升挂国旗、演奏国歌等情况下,应自觉主动地摘下自己的帽子,并置于适当之处,这就是所谓的脱帽礼。

需要明确的是,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不脱帽。(四)注目礼

注目礼的具体做法是:起身立正,抬头挺胸,双手自然下垂或贴放于身体两侧,面容庄重严肃,双目正视于被行礼对象,或随之缓缓移动。

在升国旗、游行检阅、剪彩揭幕、开业挂牌等情况下,应采用注目礼。

行注目礼时,不可歪戴帽子歪穿衣、东斜西靠、嬉皮笑脸、大声喧哗、打打闹闹。(五)拱手礼

拱手礼,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会面礼,而今它所适合的情况主要包括:过年时举行团拜活动,向长辈祝寿,向友人恭贺结婚、生子、晋升、乔迁,向亲朋好友表示无比感谢,以及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时表示久仰大名。

拱手礼的行礼方式是起身站立,上身挺直,双手抱拳前伸,由内侧而外侧,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六)鞠躬礼

鞠躬礼,目前在国内主要适用于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会活动,等等。

行鞠躬礼时,应脱帽立正,双目凝视受礼者,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放于身体两侧裤线处,女士的双手则应下垂搭放在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重程度就越大。鞠躬的次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鞠躬礼的运用十分广泛。(七)合十礼

合十礼,亦称合掌礼,即双手十指相合为礼。其具体做法是:双掌十指在胸前相对合,五指手指并拢向上,掌尖与鼻尖基本持平,手掌向外侧倾斜,双腿立直站立,上身微欠低头。一般而论,行此礼时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

在东南亚、南亚等信奉佛教的国家以及我国的傣族聚居区,合十礼最为通用。(八)拥抱礼

在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欣喜时,拥抱礼往往也十分常用。

正规的拥抱礼,讲究两人正面面对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左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向对方右侧拥抱,最后再一次各向对方左侧拥抱;一共拥抱三次。

在我国,除某些少数民族外,拥抱礼不常采用。(九)亲吻礼

亲吻礼,也是一种西方国家常用的会面礼。有时,它会与拥抱礼同时采用,即双方在会面时既拥抱,又亲吻。

行亲吻礼时,通常以自己的唇部接触对方的面部。但它忌讳发出亲吻的声音,而且不应将唾液弄到对方脸上。

在行礼时,双方关系不同,亲吻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长辈吻晚辈时,应当吻额头;晚辈吻长辈时,应当吻下颌或吻面颊;同辈之间,同性应当贴面颊,异性则应当吻面颊。接吻,即互相亲吻嘴唇,仅限于夫妻与恋人之间,而不宜滥用,更不宜当众进行。(十)吻手礼

吻手礼,主要流行于欧洲国家。它的做法是:男士行至已婚妇女面前,首先垂首立正致意,然后以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俯首以自己微闭的嘴唇,去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手背或手指。行吻手礼的地点,宜在室内为佳。

吻手礼的一大特点,是其单向性,即行此礼时,仅须男士吻女士的手,而女士不必回吻男士的手。

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妇女,而且应是已婚妇女。女士的手腕及其以上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