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1:53:03

点击下载

作者:姚东云,朱艳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炮制技术试读:

前言

为了进一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材建设,本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打破了以往的炮制教材的编写模式,始终贯彻“宽基础、重实践”的原则。在体例上,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特色;在内容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为依据,与执业药师考试内容相衔接,知识与技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全书共有11个项目,项目1为中药炮制知识总论(即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中药炮制的相关概念、发展概况,中药炮制方法的分类、相关标准,中药炮制的目的,以及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项目2至项目11为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流程,分别为净制与加工、饮片切制、清炒法、加固体辅料炒法、炙法、煅法、水火共制法、复制法、其他制法和中药饮片贮藏保管技术。每个项目中又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技能实训模块,每个项目中的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介绍该项炮制技术的必备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技能实训模块就是需要在实训中去学习具体药材的饮片制备和相关知识。对每味具体药材的编写体例包括来源、生药饮片制备、操作方法、成品性状、炮制作用(附其他炮制方法、成品性状、炮制作用)、贮藏知识拓展等内容。本书既可供各类医药高等职业院校中医药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中药制药企业相关岗位的岗前培训教材或自学参考书。

本书的特色即创新之处是:在药物的编写体例中突出了该药物的常用炮制方法(即放在哪种方法中,此法就是它的常用炮制方法),所以在操作方法、成品性状、炮制作用中都主要围绕该炮制方法进行学习。当然,一药也可有多种炮制方法,所以在每味药物内容中设有其他炮制方法相关内容的小知识。全书共包括155种中药的相关内容,虽然都放在技能实训模块,各院校可酌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让学生作为实训内容。教材明确了各个部分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和操作要求,学生可按照操作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药材的炮制,符合现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书编写思路突出了药物的主次内容,既可为中药饮片调剂技术中奠定基础,又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老师的“教”下,在“做”中去“学”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书中充分体现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饮片加工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参加中药炮炙工、中药调剂员以及执业药师的技能取证提供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本书由姚东云、朱艳担任主编,编写分工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姚东云编写项目4、项目5、项目6,并负责全书统稿工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朱艳编写项目3、项目8,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安静编写项目10,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崔立勋编写项目1和项目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温平编写项目7、项目9、综合实验,信阳农林学院陈月华编写项目11。

由于编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不妥或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高职院校的师生及其他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编者2015年8月项目1知识总论【项目描述】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比较完善的标准法规。其分类方法不一,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中药炮制不但可以影响中药的性能,对药物化学成分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探讨中药炮制作用和炮制原理,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辨证施治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中药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熟悉中药炮制相关标准和分类方法;

了解中药炮制的概念、发展史。【技能目标】

会查阅中药炮制相关文献和法规;

会评价中药炮制的作用和目的;

会分析炮制对具体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1)相关概念

中药炮制技术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用16个字概括:历史悠久,经验宝贵,内容丰富,理论独特。可以毫不骄傲地说:如果没有中药炮制就没有中医中药。炮制是可以让“毒草”变为“良药”的,那究竟什么叫炮制呢?

古代称“炮制”为炮炙、修治、修事。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用“炮炙”;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正文多用“修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正文多用“修治”;清·张仲岩《修事指南》正文多用“炮制”。

炮炙:古代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据《说文解字》记载“炮,毛炙肉也”,毛炙肉即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载“涂之以谨涂,炮之”,即炮者,以涂烧之为名。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解字》载“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这里的“从”是“把”之意。《诗经·小雅》载“炕火曰炙”。《新华字典》里解释,炮: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炙:烤熟的肉。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

修治,修事:古代指炮制。

由于火处理技术不能代表现今炮制的全貌,如水飞法不用火处理,故改“炮炙”为“炮制”,制是指各种加工技术。

制药全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炮制是中药制药全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鲜品产地加工—药材—制成饮片(炮制)—制剂。

那么,什么是中药炮制呢?即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包括净制、切制、炮炙3部分内容。

中药炮制技术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技术。它要求我们去探索其特点,调整其属性,充分显示临床用药的“少而不漏,专而有力”的用药特点。

中药炮制技术需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药理学、微生物、生物药剂学等多门学科的原理为基础,根据临床、制剂的要求对药物进行处理,所以说它是一门应用科学。由于炮制方法多样,操作技巧性强,故它又是一门工艺学。

要想学好中药炮制技术,要掌握相邻学科的知识,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所设立的专业课之一,又是专业课中要求重点掌握的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中药炮制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炮制在临床中的作用,炮制品的性状、特征,了解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以及历代医药书籍中有关炮制的论述,初步具有从事中药炮制研究及开发应用的能力。

2)中药炮制的特点(1)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

中药使用最为重要的特点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五味归经理论、作用趋势(升降沉浮)理论、毒性理论、七情理论等。五味理论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主要指“五味所入”理论的应用,即认为“酸、苦、甘、辛、咸分别主人肝、心、脾、肺、肾五脏”,故临床使用柴胡、香附、元胡等多醋制,目的是增加入肝作用;临床使用党参、甘草、黄芪等多蜜制,目的是增加补脾益气作用;临床使用黄柏、知母、车前子等多盐制,目的是增强入肾作用。

一药多用是中药使用的另一特点。中药炮制是满足中医辨证论治需要的重要手段。一味药物临床上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或增强该味药物的某些药性,或降低、缓和该味药物的某些药性,或消除该味药物的某些药性,以适应临床辨证论治的特定需要。例如,生麻黄发汗解表力强,也能止咳平喘、利尿,主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但不适用于老年人、体虚者和小儿;麻黄绒较麻黄作用缓和,适用于老人、小儿及体虚者的风寒感冒;炙麻黄发汗解表力弱,在蜜的协同作用下,止咳平喘力相对提高,主要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阻的咳嗽气喘者;炙麻黄绒发汗解表作用更缓和,主要用于表证已解,咳喘未愈的患者。(2)药物自身性质的需要

有些药物有毒,只有经过炮制之后才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例如,马钱子、乌头和半夏分别需要砂烫或油炸、蒸或煮、浸漂或复制后才能使用;麻黄辛散性太强,易致发汗太过,捣绒后可降低;黄连过于苦寒易伤脾胃,酒炙后可缓和,等等。采用炮制的方法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是中药使用的又一个特点。另外,有些药物只有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具有药效,如麦芽(发芽法)、血余炭(扣煅法)不经过炮制它们不入药,加工炮制之后,它们产生了药效,才作为药物使用。(3)中药调剂和制剂的需要

中药相当大一部分是以汤剂使用的,这就需要调剂。大块的或整个的草根、树皮、介壳、矿石等药物不能直接进入场方,要进行必要的净选、切制或粉碎,才能分剂量和利于药物的煎煮。中药制剂需要粉碎,有些药物质地坚韧,如矿物药、骨化石、贝壳类等,需要经过煅或其他方法炮制之后才能粉碎。

此外,中药炮制还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我国应用植物、动物、矿物类药物等天然药物,与国外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它们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二是它们都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后使用。除中国外,有许多国家也使用天然药物,但它们都不具备中药的使用特点。苏联的《苏联远东地区药用植物名录》就载有天然药物1115种,它们十分重视药用植物的使用和研究,研究成果很丰硕,对天然药物的开发利用很重视,但是其使用天然药物和中国使用天然药物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有些地区和国家也对一些天然药物进行某些加工,但它们没有一套完整的炮制理论体系,因此不同于中国。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是独特的,使炮制这门中药的传统学科具有了独特性。我国能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包括大量有毒的中药,关键在于中药炮制的重要作用。

中药炮制具有古老性。炮制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经验的积累,是历代用药经验之结晶。其起源、理论体系和生产方式都具古老性。中药炮制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前人长期用药的经验总结。它恰似一个被经验或临床试验控制的没有被打开的黑箱,它在中药应用和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精华,也难免有其糟粕。对待这份医药学遗产,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粗取精,寻找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研究的结合点去研究它、发掘它。

3)中药炮制的任务

在继承中药传统的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探讨炮制原理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2)改进炮制工艺

中药的类别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甚一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业作坊生产,尚难适应先进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乃是当务之急。(3)制订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手段,把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使其适应新的需要,通过制订统一的饮片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与感观控制的经验型指标相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中药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体,是中医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开展了中医药的“源头工程”研究,“炮制研究”就是中医药源头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任务1.1中药炮制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1.1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源

中药是上古人类为生存,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时,通过寻找和尝试食物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的。故有“药(医)食同源”之说。《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就是生动的写照。

从原始社会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发现了一些有治疗作用和有毒的动、植物,这就是最早的中药“药食同源”。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寻食,能食即种,并不是为了寻药,药物是无意中的副产品。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人类发现火之后,开始了熟食,积累了熟食的经验之后,把火也应用于药材加工中,从而有了用火炮制加工药物的方法。《说文》云:“炮,毛炙肉也,即肉不去毛炙之。”《说文·内则篇》云:“炮者,以涂烧之为名。”《说文礼运篇》云:“炮,裹烧之。”《说文》云:“炙者,炕火炙肉也。”因此,原始的“炮炙”两字都离不开火,系指用火加工处理。它比起目前比它更先进的学科来说有着最古老的历史,中医中药早在《五十二病方》就记载有几种炮制方法,为我们民族增加了自豪感。

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相传汤液始于古代的一个著名厨师伊尹,有汤液,自然也就有饮片。饮片的加工是炮制的内容之一。有人认为伊尹始创了炮制。究竟是何时人始创了炮制,众说不一,但炮制和饮食肯定相关,人们食用的一些佐料几乎都被应用到了炮制之中,如油、盐、酒、醋、蜜、姜等既是饮食的常用佐料,又是中药炮制常用的辅料。

由炮炙到炮制发生的衍变。原始的炮炙,只能代表均火处理加工中药材的方法,逐渐地人们超越了单用火炮制加工中药的方法,出现了水火合制及非水非火制的炮制力法;火制法已经不能完全包含炮炙加工中药材的内容了,所以渐渐地改“炮炙”为“炮制”。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改“炮炙”为“修治”;清代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则用“修事”代表“炮炙”;炮制中的“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炮制加工技术,炮制中的“制”,则更广泛地代表了各种加工技术。“炮制”既保存了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确切地反映整个中药材加工处理技术,故现代称为中药炮制。1.1.2 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

中药炮制是随着人们对中药性能认识的逐渐加深、临床对中药的需要层次不断扩大和变化的情况下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靠口耳相传把中药炮制加工技术延续下来。有了文字之后,医药文献中历代都有关于中药炮制的记载。《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炮、炙、燔、细切、熬、酒渍等多种炮制方法。《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呋咀”“燔制左角发”等中药炮制记载。《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本书提出了中药炮制的原则:“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书中也记载了大量的中药炮制方法及品种,如炼矾石、朴硝、蒸桑螵蛸、烧贝子、酒煮猬皮、熬露蜂房等。《伤寒论》创立广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该书收载了多种中药炮制方法,其中,有一部分采用随方脚注的方法记载了炮制要求。《伤寒论》首提制炭类药物的质量要求:“烧炭令存性,勿令灰过”,也提出部分药物的炮制目的,如“石韦不去毛令人淋”“半夏需汤洗滑尽,否则有毒”。《伤寒论》记载的炮制方法较多,具体有炮、炙、烧、炼、去皮、去节、洗、泡等法,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半夏洗、附于泡等。可见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中药炮制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雷公炮炙论》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作者雷敩。该书记载的中药炮制方法有清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首先提出用辅料炙药,如蒸药有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药有盐水煮、甘草水煮、乌豆汁煮;炙药有密炙、酥密炙、猪脂炙、药汁涂炙,浸药有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酒浸、醋浸等。此书为后世的中药炮制发展奠定了基础,某些方法现今仍在沿用。

唐代科学发达,医药昌盛,中药炮制得到了长足发展。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使中药炮制由过去的“随方脚注”发展到了专章论述。《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书中记载的中药炮制方法有新的发展,如煨、作蘖、作豉、作大豆黄卷等,也有对矿物药玉石、矾石、硝石等药物的炮制记载。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所颁行。自本书始中药炮制被制度化了,书中提出对药物要“依法炮制”“修治合度”,炮制被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本书收载的中药炮制品数量较多,约有186种中药炮制品种。这一时期辅料也被广泛使用。

元代《用药法象》提出“(药物)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对中药炮制的理论有了探讨。《汤液本草》为元代王好古所著。本书多引用李东垣的理论,对中药炮制理论有许多论述,如“黄芩、黄连……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等。金元时代,中药炮制理论的发展迅速。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荃》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制药原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书中提出了辅料制药的原理,“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之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醋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今平和……”“去瓤免胀”“抽心除烦”等理论也是本书提出来的。《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的炮制方法,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记载的具体炮制方法有多种,如净选要求去泥沙、去非药用部位;切制包括切片、制粉;炮炙包括加辅料炙等;也有高温加热处理药材的记载;该书增加了当时所创造的炮制加工内容,并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炮炙大法》为明代缪希雍所著,收载药物439种,是第二部中药炮制专著。本书主要介绍药物的来源、采集时间、药物质量、辅料及炮制方法。在其卷首,提出了著名的“雷公炮制十七法”,即“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著录了各种炮制方法,条分缕析。收集232种中药炮制品种。提出“煅者去其坚性,煨者去燥性,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的炮制加工理论。提出“吴萸汁制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阳而养阴、枸杞汤制抑阴而养阳”等辅料应用理论、并强调“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证无验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药炮制事业的发展,从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起,正式列出了炮制一项。中药炮制在生产、科研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许多省、市建立饮片厂,使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工渐渐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

中药炮制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先后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如《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中药饮片炮制述要》《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古今中药炮制初探》等,各省几乎都有地方的《中药炮制规范》。近年来举办过多次中药炮制学术会议,会议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由于中药炮制科研水平的提高,许多药物的炮制原理也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如马钱子、槟榔、黄芩、元胡、淫羊藿的炮制原理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科学的解释。中药炮制工艺参数和中药炮制品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科学化研究业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任务1.2中药炮制相关标准

中药饮片是药品,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应用中必须遵循相应的法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年2月28日修订,2001年12月1日施行)是目前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检验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二章《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中第十条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这便是中药炮制所必须遵守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开始收载中药和中药炮制品,正文中规定了饮片的生产工艺、成品性状、用法、用量,某些药物还规定了炮制品的含量指标;附录中设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规定了各种炮制方法的含义,具有共性的操作方法及质量要求,是中药炮制的国家标准。《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由国家卫生部药政局组织编写,1988年出版。该书主要精选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代实用的炮制品、炮制工艺与质量要求,尽力做到理论上有根据、实践上行得通,每一炮制品力求统一工艺。附录中收录了“中药炮制通则”及“全国中药炮制法概况表”。全书共收载常用中药554种及其不同规格的炮制品(饮片),为部级中药饮片炮制标准(暂行)。《中药饮片质量通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颁布的。第一部分为《中药饮片生产过程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中药饮片生产中挑选整理、水处理、切制、粉碎、干燥、炮炙等加工工序制订了质量标准;第二部分为《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中药饮片的性状、片型、水分、药屑杂质、包装等制订了质量标准,属中药饮片的部级质量标准。

由于中药炮制具有较多的传统经验和地方特色,有些炮制工艺还不能全国统一,为了保留地方特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订了适合本地的质量标准,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材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应与国家和部级标准相一致。如有不同之处,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等国家级及部级的有关规定。只有国家与部(局)级标准中没有收载的品种或项目的情况下,才按地方标准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片炮制标准应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我国目前在中药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其中与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应用有关的法规有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UP)。任务1.3中药炮制的分类

中药炮制的分类是人为的分类系统。

我国药学史上,第一位总结炮制方法的医药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把炮制方法与药用部位结合起来进行记述,为炮制分类的开端。

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把炮制的内容归纳为“十七法”,即后世一直所称的“雷公炮炙十七法”,它只是明代以前对炮制方法的一个综合。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①炮 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裹物烧”。《说文》谓不去毛炙之,《玉篇》:炙肉也。近代对“炮”的解释为:置火上加热,以烟起,外表膨胀,内部疏松为度。该法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已改变,方法仍沿用。如炮姜、炮附子。

②爁 火焚也,明清以后到现在此法多已不用,

③煿 煎炒食物,《玉篇》“灼也,热也”,徐铉《说文注》:火裂也,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目前不用或少用。

④炙 名词,烤的肉。如李白《侠客行》诗:交炙啖朱。动词:肉放在火上烤。如《西门乐》饮醇酒,炙肥牛。现在解释为: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

⑤煨 《广韵》埋物灰中令熟也。陶弘景谓煨为“糖灰炮”,即在余火灰中慢慢加热至熟。此法仍沿用,并有所发展。采用面裹煨、湿纸裹煨。如烧鸡蛋。

⑥炒 熬也,干也,使之干。

⑦煅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多应用于矿物药与贝壳类药物的炮制。有些药物煅后常配合液体辅料淬制,以利于溶解和粉碎。

⑧炼 是指长时间地用火烧制,如炼丹、炼蜜。

⑨制 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通过制,能改变某些固有的性能。汉代即已应用姜制厚朴、蜜制乌头、酒制大黄、酥制皂荚等。

⑩度 指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如黄芩长三寸。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步改用质量来计量。

⑪飞 药物与水共研使之成极细粉末。指“研飞”或“水飞”。如水飞朱砂、水飞炉甘石等。

⑫伏 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的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的要求。如伏龙肝,是灶下黄土经长时间持续加热而成。

⑬镑 是一种多刃的工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如镑檀香、羚羊角等。

⑭摋 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破碎,即今之捣。

⑮日煞 即晒。

⑯曝 即暴晒。

⑰露 制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间暴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如露乌贼骨。“雷公炮炙十七法”是缪希雍对明代以前炮制方法的归纳总结,并在《炮炙大法》卷首列出。“雷公炮炙十七法”在炮制分类方法上并无太大意义,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分类方法,而只是一种操作方法的归纳总结。且由于历史的变迁,其中部分方法的内涵已难准确表达,但以此可以窥见明代以前中药炮制发展的概况。学习“雷公炮炙十七法”对理解中药炮制方法的发展和查阅古代文献有一定帮助。

关于中药炮制的分类最早的要算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明确提出药物炮制的3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称三类分类法。“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这是以法为纲的分类法,初步具有系统性。

五类分类法是在明代分类法增加了修治和其他制法,即: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该法较好地概括了炮制法则,也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处理药物的炮制工艺,但由于“火制”一项内容包括范围太多,不便编写和讲学,因而在古今炮制专著中,此种分类方法较少实际应用。在一些本草或炮制专著的总论中叙述和介绍炮制方法时用到。如《新编中药炮制法》《中药学》等。

也有按药用部位分类的,如根、茎、叶、花、果、种子、皮草、藤木、矿物、动物,这是药用部位分类法。有些省市的炮制规范就是采用的这类分类方法。先对药进行分类,再附上炮制方法,故这并不是对炮制方法的分类。

也有将药物按照其属性分类的,是人为的规定,并不是自然属性,如缪希雍1622年的《炮炙大法》即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禽、虫鱼等类,这与《本草纲目》的分类基本一致,虽成书在《本草纲目》之后,但分类没有纲目完备。但仍不算炮制的方法分类。又如日本元禄十五年(1702年)出版的《炮炙全书》全书分为4卷,收载中药474种,也是按其属性分为草、谷、菽、造酿、蔬、果、木、鳞、介、毛、虫、金石、水、火、土、人等18类,同样不能算炮制方法的分类。

也有按笔画分类的,这不是分类是检索,依照中药材的中文名称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如一、二、三……,如《四川中药饮片炮炙经验集》,此法无意义,但便于检索。

辅料分类法是以选用的辅料来分类的,如酒、醋、盐、蜜、姜、油等,其优点是可以让人了解到某一辅料的各种制法,如酒炙包括(酒洗、酒浸、酒泡、酒煮、酒蒸、酒淬等多种制法,采用此法的有《中药炮制经验介绍》《中药饮片炮制述要》,这属于方法分类,但是不需加辅料的很多方法就难于处理了。《药典》分类法是以工艺进行分类的,把炮制方法归纳为三大类——净制、切制和炮炙。不同于古代三类分类法。《药典》三类分类法充分考虑到生产加工程序,便于应用单位安排生产。同时,应用此种分类方法还便于总结某味具体药物的古今炮制方法。因此,除药典炮制通则使用这种分类方法以外,近代一些整理古今炮制经验的专著和论文也常采用此种分类方法,如《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等炮制专著,在总论及具体药物项下均采用了此类方法。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基本上是按药典的分类法,只是更具体化了。它是以工艺程序进行分类的,在炮制项下结合辅料分类。其优点:吸取了五类分类法的优点,体现系统性、条理性,弥补上述分类法之不足,一味药的多种炮制方法也可一次查得,既有纲,也有目。

①其一法是突出辅料对药物所起的作用,以辅料为纲,以工艺为目的分类法,如分为酒制法、醋制法、蜜制法、盐制法、姜制法、药汁制法等,在酒制法中再分为酒炙、酒蒸、酒煮、酒炖等。此种分类法在工艺操作上会有一定的重复。

②其二法是突出炮制工艺的作用,以工艺为纲,以辅料为目的分类法。如分为炒、炙、煅、蒸、煮、燀等,在炙法中再分为酒炙法、醋炙法、姜炙法、蜜炙法等。这种分类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中药炮制工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它吸收了工艺法的长处,采纳了辅料分类的优点。既能体现整个炮制工艺程序和特点,又便于叙述辅料对药物所起的作用,一般多为教材所采用。任务1.4中药炮制的目的1.4.1 中药炮制传统制药原则和制药作用

1)中药炮制传统制药原则

中药炮制的目的就是要增效减毒。由此产生了炮制的总原则,也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的偏盛,依据临床的不同需要,在总原则的指导下又派生出不同的具体原则。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制药论》中将传统的制药具体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1)相反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苦寒的黄连,可缓黄连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可缓和具温燥之性。(2)相资为制

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蜜炙黄芪可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姜炙草果增强温胃止呕的作用;酒炙仙茅增强温肾助阳的作用。(3)相畏(或相杀)为制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如生姜能杀半夏、天南星毒(即半夏、天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天南星,可降低其毒性;醋制甘遂、芫花,能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甘草汁制乌头降低乌头的毒性等。(4)相恶为制

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的作用;土炒白术缓和其燥性、增强健脾止泻的作用;煨木香缓和其走散之性,强实大肠,止泻痢之效等。

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作用相似。

2)传统的制药作用

传统的制药作用归纳为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1)制其形

制其形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或分开不同的药用部位。中药材形态各异,体积较大,不利于调配处方和提取药效。在入药的要通过切制、碾、捣、粉碎等方法,制成饮片,在制备汤剂和入成药提取时,才能达到“药力共出”之目的。有些药材含有不同的药用部位,需要分开使用,如桑叶、桑枝、桑葚、桑白皮源于一物而分属辛凉解表、祛风泄、补阴、止咳平喘之类,必须分用方效,这些都属于制其形的范围。(2)制其性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即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以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及不良反应等。(3)制其味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矫正不良气味,以适应临床需要或利于服用。如通过加辅料炮制来增强或缓和某些药物固有的味,达到“制其太过,扶其不足”之目的;如生山楂其味过酸,炒焦后可纠正其过酸之味,缓和对胃的刺激性。(4)制其质

制其质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如穿山甲生品质坚味腥,无法药用,经砂烫为炮山甲或砂烫醋淬为醋山甲,方能改变其质地,利于粉碎或煎出药效,发挥活血消肿,通经下乳之效。许多有毒中药通过蒸、煮等法加热处理后,毒性得以缓和。药物煨制或制霜,既要求保留原有性质,又能纠正偏性。加入它药共制,或发酵或复制等,都是在无损或少损固有药效的前提下,增加新的治疗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抑制其偏性,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另外,中药炮制操作的基本原则是火候恰当。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概括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候失当则有损药效,达不到炮制之目的。1.4.2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可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这是中药在使用前的第一步加工,属于净选工序。通过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保证药物的净度和纯度以保证所用药材的质量和用药剂量的准确。

2)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对有毒类中药,炮制可以降低其毒件或刺激性,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通常是经过去除毒性大的部位,加水、加热、加辅料、复制、水飞等处理,使毒性中药降低其毒性,或使毒转化为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对于药性过盛或过偏的药物要通过炮制来纠正其偏盛之性,以达到缓和药性降低不良反应,保证临床安全用药。

3)炮制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增加疗效外,也可通过炮制手段提高疗效。

①中药经炮制成饮片以后,表面积增加,药效成分溶出率往往高于原药材。

②药物起作用的是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可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多数果实种子药炒制,质变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古人有“逢子必炒”一说。

③辅料协同增强疗效。例如,款冬花,蜜炙后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黄芪蜜炙增强其补脾益气之效;麸炒苍术增其健脾作用;土炒山药可增强其健脾止泻作用;醋炙柴胡可增强其疏肝解郁作用,等等。又如,淫羊藿油炙后可以增强壮阳作用,国外很早即报道其对狗有促进精液分泌等雄性激素样作用,用羊脂油炮制后的淫羊藿油炙品和空白组对比,具有明显的促进性功能作用,其作用强度与肌注睾酮组无显著性差异,且无注射睾酮后引起的睾丸量下降的现象,有明显促进睾丸组织增生及分泌的作用。此结果支持淫羊藿用羊脂油炙后其性由寒变温,可增强其温肾壮阳作用,治疗阳痿、早泄的传统经验。

4)炮制对药性的影响,适应临床需要

炮制可从多个方面转变药性,从而满足临床的需要。(1)炮制可以缓和或改变药物的性味

中药的性味是临床用药的依据之一。影响药物性味的因素很多,如产地、产季、存放时间、加工炮制方法均可能对药物的性味产生影响。但中药炮制是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影响作用较大的因素之一。炮制的不同的火力、不同的辅料、不同的方法对药物的性味均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性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会带来不良反应,要通过炮制来纠正偏盛之性。如药物过寒伤阳,过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为适应不同病情和体质的需要,则须经过炮制以缓和其药性。如麻黄生品具有辛散之性,解表力强;炙麻黄则辛散之力降低、止咳平喘之力增强。黄连生品大苦大寒,久服伤胃,炒黄连随着炒的程度不同,其苦寒之性随之相应降低,抗菌作用也随之相应降低。生甘草,性味甘凉,功能以清泄为主;炙甘草,性味甘温,功能以温补为主。生地黄性味甘苦凉,具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能,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斑疹、热病口渴等症;熟地黄,性味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2)炮制可以影响药物的升降沉浮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势,中医药理论称为“升降沉浮”。传统判断药物升降沉浮作用趋势、主要是依据药物性味的“厚薄”、质地的“轻重”、药物的“生熟”、辅料的“性质”进行判断。药物的“性味”“质地”“生熟”,辅料的“性质”均与炮制直接相关。因此,炮制能够影响药物的作用趋势。

辅料及生熟的不同能影响药物的作用趋势。李时珍:“生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例如,大黄生品大苦大寒,药性沉降,作用下行,泻下力猛,经酒蒸或者酒炖之后,借酒之力,则能上行,可上清头目之火。黄柏生品能清下焦湿热,经酒制后的炙黄柏作用上行,兼清上焦之热。黄芩生品能走上焦,主清上焦之火热,经酒炒后的酒炙黄芩提高了上清头目的作用。砂仁生品能行气、开胃消食,作用于中焦,经盐炙后的炙砂仁可下行,治小便频数。(3)炮制可以影响药物的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经临床验证,炮制可以影响药物的归经或者起到“引药归经”的作用。“引药归经”是指中药材经过某些辅料炮制后引起药物归经的改变,可引导其在一定的脏腑经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由于药材性味之不同,归经不一,这样就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性味组合以及性味归经组合,因此中药大多数是“一药多效”的。为了临床用药更准确地针对主症作用于主脏,发挥其主治药效,有的放矢地运用炮制方法,或制其形,或制其质,或制其性,或制其味,使药物按用药意图,有选择性地针对主症作用于主脏,发挥最佳疗效。如元胡生品能止痛、活血、散瘀,作用相对较弱,经醋制之后的醋制元胡能有效地提高止痛、活血、散瘀作用。传统理论认为醋炙之后,醋引药入肝,增强了疗效。生姜发散风寒力强,具发散作用,主入肺,又能和中止呕;而生姜经干燥后得到的干姜主用于回阳救逆,具温燥作用,主入心;煨姜则主用于和中止呕,具止呕作用,主入胃,其辛散力差于生姜,温燥力差于干姜;姜炭具有温经止血作用,主入脾。

5)炮制利于药品贮藏和保存疗效

药物经过加热处理等炮制过程,可进一步干燥或者杀死虫卵,有利于贮藏。有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经过加热处理,能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便于苷类成分的稳定。桑螵蛸药材为刀螂或螳螂的卵鞘干燥品,经过蒸制,可将其虫卵杀死,便于贮存。

6)利于调配和制剂

植物药经切制成不同规格的饮片,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方,使剂量准确,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矿物药、贝壳类、动物骨骼类经煅制后,质地由坚硬变得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一些矿物药和贝壳类药物,质地坚硬,不利于制剂和调剂,如自然铜、磁石、穿山甲等,经煅制后,质地由坚硬变得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7)炮制可以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动物类药物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药物,往往在服用时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为了便于服用,通常采用炮制的方法矫正臭味。常用的方法有酒炙、蜜炙、醋炙、麸炒、炒黄、水漂等。例如,五灵脂有臭味,需要进行醋炙来矫味;紫河车有腥味,需要进行酒蒸来娇味;一些蛇类药、昆虫类药、脏器类药也都需要炮制矫正臭味。

中药品种繁多,炮制方法各异。中药炮制的目的不是孤立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或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一种药物同时可有多方面的作用,不同作用之间既有主次之分,又有密切联系。要知常达变,具体药物具体分析。任务1.5中药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温度、时间、溶剂以及各种不同辅料的处理,使其所含的成分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在于质的方面,有些是在于量的方面;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的作用有关,而炮制方法又直接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这就是说炮制关系到药物的作用,而理化性质只是体现该作用的一个客观指标。根据中药专业培养目标,未来的现代药师对于炮制学的这门专业课程掌握的程度就不仅仅只限于继承,而在于发掘提高。因此,研究炮制前后药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对于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统一规范、提高饮片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每个现代药师所不可缺少的。1.5.1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生物碱类成分的定义和性质(1)定义

生物碱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2)分布

生物碱在植物界分布非常广泛,绝大多数存在于高等植物的双子叶植物中,至少有50多个科120多个属以上的植物中证明含有生物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地不同,同一种植物中生物碱的含量不同。同一植物体中,不同器官生物碱含量不一样。它往往集中在某一部位或器官。(3)性质

生物碱通常有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生物碱盐一般易溶于水,可溶于醇类,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媒。所以常用酒和醋等作为炮制辅料。各种生物碱的耐热性差异较大,有的在高温下不稳定而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

2)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1)净选加工的影响

由于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分布不一致,经过净选加工可区分药材含生物碱的不同部位。如黄柏有效成分之一的小檗碱主要分布在黄柏树皮的韧皮部,而木质部及栓皮内含量甚微,故只有韧皮部入药,其栓皮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现代研究表明,麻黄茎与根所含生物碱类型不同,故两者作用也有所不同。麻黄茎能发汗解表,而麻黄根具有止汗作用,炮制时应区分药用部位。麻黄上部(草质茎)生物碱最高,下部(木质茎)生物碱含量最较低,前者为后者的35倍多,且木质茎中不含麻黄碱,故净制时应除去木质茎及残根。(2)软化的影响

水溶性生物碱,因在切片软化过程中能溶于水而受损失,故应尽量缩短与水的接触时间,采取“少泡多润”的方法,以免影响疗效。(3)加热制的影响

各种生物碱都具有不同的耐热性,有的在高温情况下不稳定,可发生水解、分解等变化。例如,川乌、草乌中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类经加热处理后,能水解或分解成毒性较低的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类和几乎无毒性的乌头原碱。又如,马钱子中含有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经用砂烫制后,二者含量皆显著减少,毒性大为降低。因为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加热过程中醚键断裂开环,转变成它们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这些被转化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毒性变小,且保留或增加了某些生物活性。有些药物所含的生物碱为临床上的治疗成分,应避免或减少加热,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石斛等,以生用为宜。(4)辅料制的影响

酒、醋等是中药炮制常用辅料。据报道,黄连中小檗碱含量,生品为5.90%,酒炒品为5.84%。但前者溶出率为58.17%,后者溶出率为90.97%,说明酒制可有利于某些生物碱溶出。醋是弱酸,可使游离生物碱转化为生物碱盐而溶于水,易被水煎煮出来,增强疗效。例如,延胡索经醋制后,其利气止痛作用增强。1.5.2 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苷类成分的定义和性质(1)定义

系糖分子中环状半缩醛上的羟基与非糖部分(苷元)中的羟基(或酚羟基)失水缩合而成的环状缩醛衍生物。(2)分布

中药中存在的苷类成分,种类非常多,范围广泛。通常以果实、树皮和根等部分中含苷量较高。(3)性质

大多数苷具有一定的水溶性,也能溶于乙醇,但难溶于乙醚和苯。在同一植物体内,与苷类共存的还有酶,这种酶在一定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能促其共存的苷酶解。苷类成分在酸性条件下还易水解。

2)炮制对苷类成分的影响(1)软化的影响

因苷类大多数易溶于水和乙醇,特别易溶于水,故软化时应尽量少泡多润,以免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而受损失,如甘草、秦皮、大黄等。(2)加热制的影响

含苷类成分的药物,通常同时含有相应的专一的分解酶,此种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使苷类水解。但含苷类药物经过炒、蒸等加热炮制,可破坏或抑制苷类分解酶,以保存苷类。例如,白芥子经炒制后,使其所含的苷类分解酶大部分被破坏,则白芥子苷不至于被分解成白芥子油而挥发损失,其在体内缓缓分解产生白芥子油可增加唾液和胃液分泌,而有健脾助消化作用,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而有祛痰作用。又如,黄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能被黄芩酶在一定温定和湿度下水解而成苷元。黄芩苷元是5,6,7邻位三羟基的结构,不稳定,在空气中易氧化变绿,这也是用冷水浸泡黄芩变绿的原因,而用热水煮蒸可破坏酶的活性,避免黄芩苷水解,药理实验证明,生黄芩、冷浸黄芩的抑菌作用较蒸煮黄芩弱。(3)含苷类药物一般不用醋制

苷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不但减低了苷的含量,也增加了成分的复杂性。因此,除医疗上有专门要求外,一般少用或不用醋处理。1.5.3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挥发油类成分的定义和性质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气味,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加热可促使挥发;可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低温条件下可析出固体成分“脑”。

2)炮制对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1)产地加工的影响

挥发油在植物体内,多数是以游离状态存在,少数以结合状态存在。经游离状态存在的挥发油其生物活性一般较强,因此,这类药物采收后或喷润后应及时加工,防发热氧化或发酵变质影响质量,如薄荷、荆芥等。对挥发油以结合状态存在的药物,应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充分使其酶解(俗称“发汗”),即将药材堆积阴湿处,使水分自内部渗出,自然发酵并逸出香气,如杜仲、厚朴等。(2)软化的影响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软化时宜“抢水洗”,并不宜带水堆积,以防香气散失及发酵变质,如藿香、薄荷、荆芥等。(3)加热制的影响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经加热制可使挥发油含量减少。因此,当挥发油为治疗成分,应避免加热,如藿香、薄荷、佩兰等,临床应用时以生品入药为好。但某些药物在炮制过程中,目的是减少或除去某些挥发油的副作用,如苍术经清炒、麸炒、米泔水炒等方法炮制后,挥发油皆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燥性降低或缓和。如肉豆蔻,经煨制后其挥发油和脂肪油含量降低,中毒性成分肉豆蔻醚也随之减少,且挥发油的颜色变深,折光率增大,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但止泻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明显增加,使止泻作用增强。1.5.4 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1)鞣质类成分的定义和性质(1)定义

鞣质是由汉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他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鞣质在医疗上常作为收敛剂,用于止血、止泻、烧伤等。(2)性质

鞣质易溶于水或醇,特别易溶于热水而生成胶状溶液。一般加热影响不大,温度过高可以分解。鞣质能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鞣酸铁。有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颜色加深。如槟榔、白芍在空气中变红。

2)炮制对鞣质类药物的影响(1)软化的影响

鞣质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因而以鞣质为主要药用成分的药物,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如地榆、虎杖、侧柏叶、石榴皮等。(2)氧化的影响

鞣质暴露于日光和空气中易被氧化,颜色加深。如槟榔、白芍等。(3)加热制的影响

鞣质能耐高温,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但也有一些含鞣质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影响疗效,如地榆炒炭若温度过高,其抑菌作用则大大降低,因此炮制时要掌握火候。(4)铁器的影响

鞣质遇铁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墨绿色的鞣质铁盐沉淀,因而在炮制含鞣质成分的药物时,应避免使用铁器。1.5.5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有机酸通常是指含有酸性基团(如羧基等)的一类化合物。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在有酸味的果实中含量更高,叶花果根种子各部分皆含有一般以游离态存在,可与K, Na, Ca或生物碱结合成盐而存在。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故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有机酸过多流失。因此,具有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对口腔、胃刺激性大,经过加热处理,可破坏一部分以适应临床需要,如焦山楂等。有些含有机酸的药物一般多与含有生物碱的药物共制,可增加生物碱的溶解度,增强疗效,如吴茱萸制黄连。1.5.6 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油脂类通常具有润肠通便或致泻等作用,有的作用峻烈,有一定毒性。经加热、压榨除去部分油脂类成分,可避免滑肠致泻或降低毒副作用。例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或消除滑肠作用;瓜蒌仁制霜除去令人恶心呕吐之弊,适用于脾胃虚弱患者。又如,巴豆其泻下成分主要为巴豆油,为了用药安全,故用巴豆霜,而除去大量的油,含油量控制在18%~20%,可显著降低毒性,又防导泻过猛。1.5.7 炮制对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树脂成分主要分布在植物的树脂道中,当植物体受伤后分泌出来,形成一保护膜。具有防腐、消炎、镇痛、解痉等作用。对热不稳定,温度过高,可引起变质,故应掌握好火候。因树脂类药物能溶解于乙醇,故酒制、醋制可提高其疗效,如酒制五味子、醋制乳香、没药等。加热炮制可破坏部分树脂,如牵牛子树脂有泻下去积的作用,炒后部分被破坏,可缓和泻下作用。1.5.8 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1)蛋白质氨基酸的定义和性质

蛋白质是由种氨基酸通过肽链结合所组成的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生成胶体溶液,煮沸后蛋白质凝固,不溶于水,氨基酸易溶于水。遇热可使蛋白质变性,某些氨基酸遇热不稳定。蛋白质易和鞣质,重金属产生沉淀。

2)炮制对蛋白质类成分的影响(1)加热的影响

①对于无效的,有毒的蛋白质,炮制时可加热除去(蛋白质受热变性)。如蜈蚣含有毒的溶血性蛋白质,焙后毒性降低。扁豆含有毒蛋白,生用有毒,可抑制大鼠生长,可引起肝脏区域性坏死,加热后毒性降低。

②对于有效的、无毒的,如雷丸、天花粉等以生用为宜。

③某些蛋白质加热处理,产生一系列变化生成新物质,而具有治疗作用。如鸡蛋黄、黑大豆等经过干馏,能得到含氮的吡啶类、卟啉类衍生物而具有解毒、镇痉、止痒、抗菌、抗过敏的作用。

④氨基酸还能在少量水分存在的条件下与单糖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特异香味的环状化合物。如麦芽、稻芽等炒后变香而具健脾消食作用。(2)沉淀反应的影响

蛋白质易和鞣质,重金属产生沉淀。故不能与鞣质类药材一同炮制。1.5.9 炮制对含无机化学成分类药物的影响

无机成分大量存在于矿物、动植物化石和甲壳类药物中。在植物药中也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如钠盐、钾盐、钙盐等,多与有机酸结合呈盐而存在。

炮制对无机盐的影响如下:(1)软化的影响

主要针对植物类药材。水处理时间过长,可使水溶性无机盐类成分流失而降低疗效。如夏枯草等,应尽量缩短与水接触的时间,否则会使大量钾盐被溶解损失,降低其利尿作用。(2)加热的影响

①矿物类药物通常采用煅烧或煅烧醋淬的方法,可改变其物理性状,使之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自然铜、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等。

②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药,经煅制后失去结晶水而改变药效,如42石膏(CaSO·2HO)生用清热泻火,煅后燥湿敛疮止血;白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