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所学校的办学之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0:46:30

点击下载

作者:杨惠萍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在三所学校的办学之旅

我在三所学校的办学之旅试读:

前言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不知不觉我已在教育这条战线上奋斗了整整二十六个年头。回首这二十六年的岁月,一路泥泞却也一路风景。无论是荆棘或是鲜花,从来没有动摇我坚守教育战线的志向,反而愈加热爱与留恋这份职业,如一名虔诚的教育行者,心无旁骛,孜孜以求地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1991年7月,我以广西3%名额的高校优秀毕业生身份,走上中学教师工作岗位,分别担任初、高中的地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1998年年初,因各方面表现优秀,调任北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地理教研员,负责北海市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001年1月至7月,被派往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后改名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挂职学习,担任教研中心主任助理;2002年8月,调任北海市师范附属小学(2002年12月更名为北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10年3月,调任北海市第三中学校长;2015年9月兼任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筹备组组长;2016年8月被正式任命为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首任校长。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中学教研员,再到三所学校的校长,此间经历了不同角色的转换,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育人生经历,也给予了我作为一名师者和领导者的智慧与魄力,更坚定了我作为一位教育人的理想和情怀。

二十六年的教育经历,十六年的校长生涯,让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持续发光、发热的光荣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引领者”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校长,是一所学校蓝图的勾画者,也是一所学校航行的掌舵者,更是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推动者。因此,一名好校长,应该具有开阔的教育视野、美好的教育愿景以及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立足于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契合当前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我始终坚持“文化治校,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在成就学校的同时,也丰厚了自己。2002年8月至2010年3月的八年里,我倡导“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小学,办成了以九年一贯制为实验项目,以“小班化教育”为特色,校园文化浓郁,具有示范作用的北海市第一所实验学校。2010年4月至2016年7月的六年里,通过构建与实施“阳光·绿色”教育,从管理和德育入手,狠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力推行“讲学稿”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北海三中这所教学质量持续低迷的初中学校,办成了一所以“阳光·绿色”学校文化为特色的特色校。从2015年9月主持筹建,到2016年8月被正式任命为北海市外国语实验学校首任校长,其间,对学校定位、建设等关键问题,我进行了反复深入的思考。明确以“仁爱,精进”为建校的核心理念,以办一所有品质的学校为办学目标,以“外国语”课程和“五四”学制为办学特色,力争使学校成为北海市学制改革和外语课程改革的一块新沃土。

十六年来,我与三所学校建立起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联系,它们当中有的是改制校,有的是老校换新颜,有的是白手起家的全新校。而对每一所学校,我都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和赤子般的热忱,如教育行者不断跋涉和前行,既有风尘仆仆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当我回顾和反思自己这一路的旅途,萦绕于心的不是赞美、褒奖或者荣誉,而是这一路走来的深深浅浅的脚印。这些深浅不一的脚印,才是我在校长之路上真挚而朴实的印记,是我变得愈加稳健和从容的缘由,也是我之于教育的所有价值所在。今天,我愿撷之分享,愿以之共勉。

第一辑 北海市实验学校:边学边干的探索之旅

一 初步探索

从中学教研员到小学校长

我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市,准备读小学的时候随父母来到桂林市,在桂林市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1987年顺利考上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系,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1991年7月,以广西高校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准备接受国家的工作分配。若没有意外,我应该回到桂林,由桂林市教育局分配到桂林的一所学校任教,留在父母身边,安居桂林。但每年仅3%名额的广西高校优秀毕业生是有资格自选单位的,于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我选择留在了南宁,南宁市教育局将我分配到南宁市第八中学。就这样,我离开了父母,离开了秀美的第二故乡桂林,在南宁八中担任了两年的中学地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年后,随丈夫来到处于广西最南端的北海市。虽然那时的北海是国家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被房地产商热炒的城市,但是就实际状况而言,它只是一个像小县城一样尚未开发的小城市,与文化底蕴深厚的桂林,与广西的首府南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里却成了我的第三个故乡,如今回想起来,我应该是北海教育发展的建设者和亲历者。

最初吸引我来北海的原因是希望自己能够借北海大开发的热潮,跳出教育系统,到大公司里谋得一份高薪职业,做一名光鲜亮丽的白领。然而,面试几次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只好老老实实回到北海市教育局谋职。经过面试,我顺利地成为了北海市最好的学校——北海中学的一名地理教师。

当时的北海,讲普通话的人还不多,我被大家称为“捞妹”。因为外地来就业打工的男人问路询事先打招呼都叫“老兄”,“老”字和“捞”字谐音,“捞”字也有外地人来本地谋生赚钱之意,所以北海人对讲普通话的男人都叫“捞佬”,女的叫“捞妹”或“捞婆”,我因为年轻些就自然被称为“捞妹”。因为性格开朗,普通话标准,我这个“捞妹”还算是比较引人关注的,也因为干劲十足,在北海中学任教的六年时间里,我的课堂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之一,我所带的班级成为全年级最整洁、班风最好的班级,个人参加北海市地理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的成绩被北海市教科所的领导关注到,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北海市教科所决定调任我为北海市中学地理教研员,于是我成为当时北海市最年轻的中学教研员,那一年我不满29岁。至今我都非常感谢当时北海市教科所的陈所长,他是因为爱才才把我从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师直接任命为中学地理教研员的,而在此之前,我与他几乎没有过交集。我在北海市教科所工作了四年,这四年让我从讲台前退到幕后;从一名能上好课的老师,转为从事地理教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从教育对象为学生转为如何提高全市地理老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这四年,让我能够沉下心钻研教育教学的问题,让我有机会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让我有机会主编《北海地理》,让我从一名忙于教学事务的教师,变成能够静下心来做学科研究的教研员。北海市教科所温暖和谐的工作氛围,陈所长把控大局的高超工作能力,赏识每一位同志的管理风格,善于用人和用人之长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着我此后的校长生涯。

2001年,我有幸成为北海市第三批赴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挂职学习的干部,在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跟岗学习了整整一个学期。学习期间,我的关注点从单一的地理教研工作扩展到了解各个学科的教研情况,从重点关注高考备考到了解教育科研工作的方法,从全面熟知西城区教研工作和管理的流程,到深入北京西城区的各类学校,切实体验素质教育的魅力。半年的挂职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教研工作对提高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性。2002年1月,我兼任北海市教育局督导室的专职督学。

四年本科的地理专业学习培养了我的整体思维,教研员工作让我沉下心来钻研教育教学问题,专职督导工作让我知道如何从宏观角度规范学校的常规管理,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的挂职学习让我切实体验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为我的校长生涯积淀基础。

2002年8月,北海市教育局任命我为北海市师范附属小学(下简称“附小”)的校长,我成为北海市教科所唯一一个直接任命为校长的教研员,也是当时北海市最年轻的校长。从以研究教学为主的业务工作,转为以行政为主的管理工作,研究对象从初高中学生转为小学生,如此大反差的工作变动,让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的专家朋友们听到此消息后,都很是惊讶。因为对于教育管理已经颇为规范和讲求专业化的北京教育人来说,小学与中学是不同的,教研员与校长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我在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所学的知识,有些浪费,有些可惜了。然而,对于我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诧异,毕竟我被提拔受重用,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至今我依然记得,北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找我谈话时的嘱托:“小杨,现在给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你要好好发挥,希望你把这所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小学办好,要争取超过海城区二小和三小。”带着领导的嘱托和希望,我来到了附小。那是我第一次到这所学校,当时北海城市中心面积还很小,学校周边都还是农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教育局领导向仅有的42名老师宣布完我的任命返回时,说了句:“小杨,你留下来好好干吧,我回去了!”我回到自己新的办公桌前,望着窗外足球场上肆意疯长的杂草,忽然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教育局崭新的办公大楼,到这个不足30亩、完全陌生的小学,顿时热泪盈眶。这将是一个自己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一个地处城乡结合部、起点不高的学校,一个能够锻炼自己但却需要做很多事的地方。于是,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开始,努力!拼搏!

附小只有800多名学生,一共有42名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各占一半,最高学历为大专,大多是中专学历,有的老教师甚至只有高中学历。生源以周边农村和卖菜的生意人的孩子为主。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测与海城区的小学同步进行,整体教学质量处于海城区的中等偏下水平,本校老师的子弟无一例外地全部被送到海城区的学校读书。

附小原是北海市师范学校(2003年8月升格为北海职业学院)的附属小学,北海市师范学校是北海市教育局直属的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中专学校。附小作为北海市师范学校的学生实习基地而成立,因此,直属于北海市教育局管理,成为北海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小学。21世纪初,正值全国高校升格转型的时期,北海市师范学校也正在努力由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拟升格为北海职业学院。2002年正是升格如火如荼的时期,而作为北海市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该何去何从?是顺应小学归由县区管理的规则成为海城区管理的一所小学,还是通过改制变成实验性质的学校,依然由北海市教育局直属管理?这个问题成为悬在附小每一个人心头的一件大事,毫无疑问,学校的老师希望依然由北海市教育局管理。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挑战下,调任附小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

带着这所学校第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第一个具有高中教学经历,北海市第一个由中学教研员直接担任小学校长的光环,我很顺利地赢得了全校老师的尊敬,老师们对学校未来的前景充满期待。初来乍到,能够如此,实在欣慰。

给一年级学生上课的狼狈经历

“以学习者的身份开始”,让我在最初,主要以一名观察者的身份看着学校按照原来的轨迹运行。我时刻提醒自己,身为校长不要轻易发表意见,要谨言慎行,不要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急于求成,要多听多看多了解。

因为是教研员出身,我知道教学质量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而校长对课堂教学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态度,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得课堂者得天下,校长只有紧紧抓住课堂这个关键和核心,在课堂里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才能推进学校的发展。于是,我直接迈进了课堂,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告诉老师们,我将用最短的时间听完全校所有老师的课,我还将亲自承担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老师们,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地方,课堂是身为一名教师最应该倾力经营的地方。

那段时间,我除了开会就是到课堂听课,每听完一节课,我都会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通过听课,既认识了所有的老师,又对附小的课堂教学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我的带动下,许多年轻老师也会慕名去听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原本封闭的课堂因我的到来开放起来。大约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将全校所有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逐渐明白了学校的问题所在,对治校有了一定的思路。

我坚持认为校长应该上课,校长只有站稳了课堂说话才有力。我是地理专业的,小学没有地理课,为了让自己更全面地了解小学教学情况,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上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然而,第一次上课,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9月的北海依然是炎热无比,我带着自己精心备好的思想品德课来到一(1)班的教室。原以为我堂堂一个高中教师,又是教研员,什么世面没有见过,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完成,可是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这是一群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全班不到50人。我一进教室,不但没有受到学生的礼遇,而且完全被忽视,40多个孩子就像一群小泥猴,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想干吗就干吗,坐也坐不稳,小屁股转来转去,完全没有规则意识,更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我立马开始整理纪律,告诉孩子们老师要上课了,安静下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可是没讲3分钟,下面又乱了,一会儿一个小朋友跑上来对我说:“老师,我要尿尿。”一会儿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他拉我的衣服。”我是顾得了这个,顾不了那个,整个班里又开始闹哄哄的。于是,我开始把脸拉长,告诉他们我是校长,可是孩子们只看着我拉长的脸,知道老师生气了,安静了下来,完全没有校长的概念。也顾不了那么多,我抓紧时间又将教学进度推进了一步,可是好景不长,3分钟之后,孩子们依然故我地干着自己的事情。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吧。于是我说:“孩子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孩子们一听是讲故事,顿时就来了精神,齐声答道:“想!”一双双眼睛期待无比地看着我。我抓紧机会,绞尽脑汁把很久以前讲给儿子听的故事搜刮出来,讲给孩子们听,又坚持了5分钟,然后就再也没有人听了,课堂又开始闹起来。此时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已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该如何让这些孩子听我的话,让课堂安静下来。讲故事不行,就唱歌吧,可惜歌词又记不全,那份尴尬与无奈无以言表,不到20分钟,我就满身大汗。好在当时没有老师来听课,否则就出大洋相了。就这样,十八般武艺用尽,终于下课铃声响了,原来听起来总觉得刺耳的铃声,只有那一次感觉格外好听,我松了一口气,带着一身的汗水与疲惫离开了教室。

这是我从教以来最难忘也最尴尬的一节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上来,有的连幼儿园都没有读过,不会听,管不住自己,完全没有纪律意识,就这样直接按照课本上课,是没有效果的,必须有幼小衔接的环节,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这节课也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不同,中学阶段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小学阶段侧重于习惯养成的教育。一年级的老师需要储备随时能吸引孩子的技能和办法,需要老师富有耐心,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后每每想起这节课,都让我对一年级的老师高看一眼,在安排教师时,对于一年级老师的要求相对高一些。

新官上任“两把火”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了解和仔细观察,我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取消清晨的学生大扫除,二是购买校园广播系统。

取消学生大扫除的决定,在当时的老师队伍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应。有老师质疑,晨扫制度一直都有,学生不扫地,怎么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这不是把孩子惯懒了吗?

学校的作息时间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基本运行,作息时间制定得是否科学首先考验着校长的智慧。

我认为学校的作息时间应该做到文理交替,动静结合。文理交替,即在学科安排上要做到文科与理科交替进行,转换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动静结合,即一天的教学安排要做到课堂教学与户外运动相结合,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

经过观察,我发现附小没有专门聘请保洁人员,学校的卫生保洁工作均由学生完成。师生到校后的第一件事情是晨扫,每天早上每个班有一半的学生要到本班的卫生区扫地。由于学生年龄不同,各班班主任到位督查的情况不同,因此有的班级扫得干净,有的班级扫得不太干净,结果当全校学生扫完地后,校园依然不干净,反而因为学生不规范的扫地姿势,把整个校园搞得乌烟瘴气。晨扫时被扬起的烟尘尚未散去,紧接着是全校学生做早操的时间,学生们在尚未散去的灰尘中做广播体操。做完早操,学生返回教室,等待班里的值日生将早餐提到教室,由值日教师分餐后,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用餐。大约20分钟之后,值日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全班同学用完的碗筷和吃剩的残羹剩饭提回食堂。教学楼一共有五层,学生年龄各不相同,自理能力存在差异,提着一个班级学生用完的碗筷和吃剩的残羹剩饭,经过楼道和楼梯,难免会有汤汁漏出,于是原本已由学生清扫过的教室、走廊,再一次被弄脏。吃完早餐,学生开始上第一节课,而此时距离他们来到学校已经过去70分钟。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习的地方应该是安静的,静方能生慧。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却白白花费在扫地上,实在是可惜。清晨的校园,绝不能是闹哄哄的状态,而应该是遍布校园的琅琅读书声。于是,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取消清晨的学生大扫除。

取消清晨的学生大扫除,改由学校聘请卫生保洁员负责全校的卫生。将原来的晨扫时间改为早读,充分利用早上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一到学校就读书的习惯。将早操调整为课间操,实现课间操的调剂功能,让学生在动与静的合理搭配中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在保证学生在校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将上午的三节课增加为四节课,下午最后一节课改为全校体育活动课。

第二件事是购买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的广播是学校的神经中枢,学校所有人都是听着铃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有利于保证学校工作的有序运行。当时学校使用的是传统的老式闹铃,发出的都是刺耳响亮的声音,听得很清楚,但是却不悦耳,仿佛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催命鬼。

记得我第一次开家长会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调研过程中,老师们普遍反映附小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读书问题,认为这是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于是,我决定亲自给全校的学生家长开一次家长会。

家长会的时间定在晚上8点,因为以卖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家长只有到了8点才有空。学校没有礼堂,800多人的会议只能在大操场上进行。没有灯光,只好让师傅拉了一个最大号的白炽灯,放在我的头顶上方,但我看得见下面的家长,家长却看不清我的脸。没有麦克风,只有村公所的那种大喇叭。于是,我一手拿着大喇叭,一手拿着讲稿,开始了我第一次面对全校家长的家长会,述说着家庭教育如何如何重要,家长们应该如何如何配合学校的教育。看得出家长们对这位新来的讲普通话的外地校长很感兴趣,对我讲的内容也很用心地在听。第一次家长会应该是非常成功的,我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

但是,第二天我就收到了旁边派出所打来的电话,说有居民投诉,昨晚的家长会影响到他们休息了,希望以后开会不要把音响放得那么大声。原来大喇叭的特点是越近的越听不清楚,越远反而听得越清楚。我太想让家长们能听明白我讲的内容,于是用力地对着大喇叭讲,声音被远远地传播出去,于是造成了扰民的结果。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电话,让我下决心要改变这个状况,于是动用了我当校长的第一次签字权,购买了一套在当时比较先进的校园广播系统。

从此,校园里没有了刺耳的铃声,只有温馨悦耳的“下课时间到了,老师您辛苦了!”的下课音乐,我也不再需要用大喇叭开大会,而是可以在学校的任何一个位置对着麦克风与全校师生说话。学生可以在教室里直接收听学校的广播,也可以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听到学校的通知。

两把“火”烧了之后,附小渐渐有了一些校园的清新气息了。保洁阿姨在学生来校之前已经将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晨学生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早读,书声琅琅、摇头晃脑的读书取代了闹闹哄哄、尘土飞扬的晨扫,悦耳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每一个人走进来,都感受到了属于学校的气质。上午主要以室内的课堂教学为主,下午最后一节课是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新的作息时间表合理地安排了在校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达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目的。最后一节的体育活动也为后期学校开设校本课程腾出了时间。美妙悦耳的铃声让校园耳目一新,我们的铃声成为当时北海市学校铃声里最别致的一个。先进的广播系统也为学生广播站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及时雨一样地赴北京学习

近一个多月的听课与仔细观察只是全面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两把“火”的燃烧只是基本梳理学校的教学秩序,而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怎样体现实验学校的性质?以什么作为实验项目?怎样才能合理地归属市教育局管理?这些关于学校发展的深层问题我依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陷入百业待兴却一筹莫展的焦虑状态。

正当我处于困惑的时候,我想到了一年半前让我受益匪浅的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

1999年3月,北海市教育局正式与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建立教育合作友好关系,北海市期望借助北京市西城区强大的教育资源,提升北海教育的质量。因此,每年北海市教育局都从县区和各学校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北京挂职学习。2001年2月,我有幸成为第三批赴京挂职队员前往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挂职学习了一个学期。那个时候的北海虽然在经济上已经风生水起,但是教育依然比较落后和封闭,对外交流不多,老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北海人都没有去过北京,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更是望尘莫及,而我们不但去的是北京市基础教育最强的西城区,而且能够深入到西城区的教研中心和各个学校,实在是非常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事情。

我作为北海市教育局的唯一代表,成为第三批挂职小组的组长。我挂职的单位是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担任西城区教研中心主任助理。

在西城区教研中心挂职学习的半年,我发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因为是中学教研员,所以我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学教研组,对于小学和幼教则涉足比较少。每周一我将西城区教研中心的工作安排表拿来,有选择性地参与从初一到高三不同学科的教研活动,学习中学教研员们是怎样开展教研活动,是怎样带领本学科的老师一步步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是怎样通过教学评价调控日常教学情况的。学习高中学科的教研员是怎样有效指导老师备战高考,怎样研究高考动态的。学习西城区教研中心的日常管理流程,利用教研员的身份,我抓住各种机会到西城区的各个学校听课调研,全面掌握了北京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我两次参加西城区名校长办学思想的研讨会,领略北京名校校长的风采。白天我忙于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晚上则将教研员们平时的讲座录音借来,用录音机一盒一盒播放,边听边记录边学习。半年的学习,让我认识了一批教育高人,以后每每遇到教育问题,我都会求助于他们,他们的有力支持,帮助我解决了治校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与难题。

为了寻求附小的办学方向,解决实验什么的问题,我们决定再次北上北京。时隔一年半后,我以一名小学校长的身份再赴北京西城区,向老朋友们取经问路。而此次学习的重点则落在了我并不熟悉的小学领域,曾经北京人的身份让我们很顺利地走访了西城区几所具有实验性质的学校。我们参观学校,感受小学的校园氛围,我们虚心向校长们取经,将自己的困惑和盘托出,请求指点迷津,在一次次的交谈中我们深受启发。其中有一所九年一贯学制的学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应归属县区管理,如果学校只有小学部,学校迟早应该归并到海城区管理,这个结果是老师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要保留在市教育局直属管理,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拥有初中部。既然又有小学,又有初中,为什么不办成九年一贯学制的学校,以九年一贯学制为实验项目,开展学制改革?当时北海还没有一所九年一贯学制的学校,因此以九年一贯学制为实验项目,既解决了附小的办学方向问题,又可以丰富北海教育的学制形式。最后,我们决定将北海市师范附属小学更名为北海市实验学校,实验的项目定为开展九年一贯学制的实验研究。

抓住学校发展的新契机

解决了校名和实验项目问题,接下来就是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一天,我正在思考学校的发展规划,副校长小叶对我说:“校长,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办学理念,你看北京的每一个学校门前都有一个办学理念。”小叶的提醒点亮了我,是呀,北京的学校基本都有办学理念,校长们提起自己的办学理念都能侃侃而谈,感觉学校特别有文化有内涵,那我们也弄一个办学理念吧。可是以什么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呢?我完全没有思路,怎么办?不断地广泛学习和借鉴参考成为我办学伊始最常用的途径,Google、百度、教育教学杂志成为亲密的伙伴和工具。我将所能查到的名校的办学理念都抄了下来,然后进行比较、排除、整合。介于目前学校还只有小学,办学理念应该比较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最后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本”,一个是“发展”。

当时的实验学校,老师比较听话,这让作为校长的我感觉自己有绝对的权威,可是仅仅是单纯的听话并不是我最希望拥有的校园人际关系。在北京挂职学习的半年,让我深切感受到西城区教研中心人文化管理的魅力,人文关怀的管理赋予教研员们自动自觉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达到那样的境界,所以选择了“以人为本”。我希望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地发展,就有希望,就能够不断进步。最后我将办学理念确定为“以人为本,重在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根本点,要关注“人”。从管理层面就是要把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想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让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教学层面,则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要把学生当成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特点的受教育者,要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办法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更不能是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重在发展”,就是淡化过去,着眼于未来,让每一个师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引导教师和学生着眼于未来,要让自己的今天比昨天好,要让自己的将来比现在好。淡化过去的自己,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以此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人文化的管理,用发展的眼光,调动教师内在的积极性,从“人”的层面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达到促进教师成长与进步,最终达到学校发展的目的。

如今看来,“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当时,这八个字对我们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一个方向的引领、态度的明确,成为学校一切改革的原点。我们围绕办学理念,首先定位的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提倡学校办学要有特色,北海市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呢?2002年,在北海市民心中比较好的小学主要集中在北海市辖的海城区,海城区是北海最早的中心城区,比较好的学校主要以二小、三小和八小为主。想方设法将孩子送进这几所学校成为当时北海家长的面子工程,结果造成这几所学校班额严重超标,均班额超过60人,但是家长们依然趋之若鹜,以将孩子送进这几所学校为荣。而像附小这样的小学则门庭冷落,只有周边那些没有门路的家长才遵守就近入学的规定,把孩子送到附小读书。我刚去时,没有一个本校的老师将孩子留在学校读书,翻开学生的档案,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有正式职业。因此,当时学校的班级不多,每个年级二至四个班,班额也不大,每班只有40人左右。全校只有一栋连体教学楼,一共32间教室,除了上课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外,还有一些教室闲置着。

20世纪末的上海和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学龄儿童人数减少,因此,上海和南京等地的教育部门提出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研究出一整套“小班化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和流程,“小班化教育”成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上海、南京的大部分学校开始进入小班化教育时代。

对附小的现状进行粗略分析,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班额不大,而这正是海城区二小、三小和八小等优势学校最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班额不大的优势,学习上海、南京的经验,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经过大量的调研,我们最后决定以“小班化教育”作为学校的第一办学特色。

在北京挂职学习的时候,我就被北京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深深吸引,老师上课时普遍使用课件,当时只有羡慕的份儿。来到附小后,学校除了校长室有一台电脑外,其他办公室都没有电脑。学校有电脑室,是1995年教育局给配置的,现已没办法使用。教室里除了课桌椅、讲台和黑板,见不到丝毫现代化的影子。不只附小是这样,当时北海市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的。因此,我将学校的第二个办学特色确定为“现代教育技术”。

至此,整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框架就出来了,于是我亲自撰写学校发展规划,并提交给市教育局。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将北海市师范附属小学更名为北海市实验学校,明确学校“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一所以“小班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长远目标是将学校办成一所以九年一贯制为实验项目的实验学校,近期目标是办成以“小班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为特色的特色学校。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办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舞台、快乐人生的起点,办成北海市教育改革与实验的基地、研究与交流的窗口。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为自己服务,培养一种以上的兴趣(乐器、绘画、书法等),有终身受益的体育专长。

学校的发展规划得到市教育局的充分认可,并决定由北海市教育局为学校举行隆重的更名揭牌仪式。2002年12月26日,附小校园张灯结彩,充满喜庆,来自市教育局的领导、各科室的科长、市教育局直属的各个学校的领导,还有来自县区教育局的领导,与全校师生一起,共同见证了北海市师范附属小学更名为北海市实验学校的历史时刻,北海市教育局的局长和书记亲自为学校揭牌。北海市第一所实验学校由此诞生,学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二 变革探索

充实中层管理队伍

更名揭牌仪式取得圆满成功,北海市实验学校的校名,让学校所有老师原本担心被划归海城区管理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的众志成城和一定要把学校办好的决心。我反复对老师们说,学校的更名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我们只有一往无前地把学校办好,办出成绩,学校的命运才能够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学校规划保证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但要把规划变成现实,则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组建一支中层干部队伍,去执行去落实,把规划的事干成。

刚到学校时,学校只有教务处、总务处和大队部等三个部门,学校领导只有一名副校长、一名教务主任和一名总务主任,加上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我,一共四个人,少先队辅导员由一名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少先队的工作。学校没有设分管德育的政教处和分管科研的科研室。整个班子年龄结构偏大,有个别部门领导工作积极性不高,有变换岗位的想法。因此,调整和补充中层干部队伍很有必要。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考察,2003年4月,我开始着手中层干部队伍的组建。参照中学的中层岗位设置,保留教务处和总务处,增加政教处和科研处,少先队从属于政教处。政教处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科研处负责教师培训和教科研工作。

选拔什么样的人作为学校的中层领导,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的导向。我坚持中层干部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过硬的教学能力;二是有出色的班主任经历;三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口碑;四是有服务大家的奉献精神。

选拔的过程严格按照北海市干部任用条例进行,先从广大教师当中推荐优秀的老师,然后逐一进行考核,最后根据推荐结果和考核情况,组建北海市实验学校新的中层干部队伍。新选拔出政教主任、科研主任和总务主任各一名。除教务主任不变外,其余主任均是从一线的优秀老师中产生。

干部选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全校选优推优的过程,是非常有效的弘扬正气的过程。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让一批真正能干事、想干事的年轻老师脱颖而出。优秀教师的加盟立马使学校的管理层有了更多的活力。接下来我将各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要求分工不分家。一支由群众选出来的管理队伍就这样形成了。虽然有几个部门是新的领导,但是我强调大家要在学习中成长,要把岗位当成是学习的平台、成长的舞台,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事实证明,这支队伍很有战斗力,就是这支队伍带领着实验学校走向了辉煌。

在干部队伍的管理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干部,只要有机会就会让他们出去学习。坚持主动放权,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把权利与职责同时下放,让每一个干部有权有职,给予干部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我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校长再能干,也只是一个人,只有发挥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下面能做的我不做,下面不能做的我带头做,下面做得好的,我第一个带头给予肯定。我认为,人生应该不断地进步和提升,职务只是一个平台,是给予每个人成长的平台,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所以拥有干部职务的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要把岗位当成是为大家服务、提升自己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绝不允许居功自傲。当把这个岗位的工作做得很好了,就把他调整到更高的平台,给予更重的任务,给予锻炼。所以一批批年轻人在我手下成长起来。在学校,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年轻教师的茁壮成长。只有教师成长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才有了最主要的保障。

全面修整基础设施

2002年的附小只有一栋连体的教学楼,教学楼里只有32间标准教室,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都是由这些教室分割而成,没有一个标准的功能室,运动场是煤渣跑道,广场地面凹凸不平,校园围墙边杂草众生,墙上长满青苔,连体的教学楼虽有规模,但是却没有真正发挥服务教育的功能。

21世纪初的北海,教育经费还是比较有限的,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是校长需要具备的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教研员出身的我也必须投身于经济浪潮,为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尽力改善办学条件。2003年至2006年,学校先后配置了校园广播系统;为每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小平台;新建了一栋五层的科技综合楼,并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标准建设或重新配置了电脑室、实验室、形体室、图书室、书法室、围棋室、体育器材室等各功能室,配足仪器设备和图书;新建学前教育区;重新修饰了学校围墙,将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以图文的形式镶嵌在墙上,使原来学生几乎不去的地方,成为了学校最有文化气息的场所;建成了校园文化长廊,成为学生展示艺术作品、休息交流的好去处;还制作了充满人文提示的校园警示牌、宣传标语、树木挂牌,真正体现校园设施“会说话”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辐射带动班级的环境建设,使师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下学习生活。

在所有的建设中,最值得骄傲的应该是为每一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小平台,成为当时北海市信息化建设起步最早的学校。20世纪末,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开始进入教育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有了较大投入,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系统的发展趋势。但是2002年的北海,除了个别学校有一间计算机机房外,基本没有其他更先进的教育装备。北海市实验学校也一样,只有一间1995年配置的计算机机房和校长室的一台电脑。

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通过教育装备的改善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一直是我非常期望和力争实现的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争取到了首批安装多媒体小平台的项目。当电教站站长来与我商量,说有一个项目他认为很好,建议我拿一个年级来做试点,但是需要学校支持一半的经费,问我愿不愿意。经过与班子商量,我们决定用当年一半的学校经费投资建设。多媒体小平台是由电视机和电脑组合而成的教学装备,是电子白板的前身。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播放视频,甚至制作课件,学生则通过电视机观看老师下载的视频或制作的课件。试点的结果出乎想象,获得非常好的评价。多媒体小平台的使用,一下子让课堂活跃起来,特别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生动活泼的视频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多媒体小平台的使用,不但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促进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而且将教师带进一个全新的视野,许多年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实现跨越式的成长。参加计算机培训,学习课件制作,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成为学校年轻教师自发的学习行为。最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不但享受了在教室里使用电脑的权利,而且能够享受到教师精心备课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北海市实验学校的教师,提升了信息化意识,一张嘴加一支粉笔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生动丰富的信息化课堂成为发展趋势。

从最先我们出一半的钱,到后来我们主动申请购买,经过三年的努力,2005年实现了为全校所有班级配备多媒体小平台的目标,北海市实验学校成为北海市最早实现多媒体小平台全覆盖的学校,成为当时北海市信息化教育装备最先进的学校。

行为规范“十二会”

香港之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反思学校的德育工作。难道教育仅仅只是语文、数学成绩吗?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一到了香港就安静不下来,显得那样不懂规矩?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没有教给学生这些内容?原本认为可有可无的德育原来不是不重要,而是我们没有抓对,德育工作不是简单地讲讲大道理,不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应该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段给予适时的教育,是从思想到行为的一以贯之。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应该是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绝不仅仅是学会几个字,会算几道题,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规则意识,是将传统的礼仪与文明变成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养。

那么怎么抓习惯养成教育呢?于是我与老师们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北海市实验学校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十二会”》。将对学生的要求细化为朗朗上口的歌谣,既便于记忆,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十二会”分别为会倾听、会发言、会读写、会行走、会交往、会创造、会自学、会自护、会保洁、会收拾、会健体、会休息。每一个“会”里又有二十八字的具体要求。每一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定为入学教育周,入学教育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一年级的学生背诵“十二会”,并教他们怎样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落实到行动上,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仪式教育强化德育功能。教育具有时效性,抓住关键节点适时地进行德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学典礼是学校的常规工作,传统的开学典礼是全体师生整齐地坐在下面听领导一个接一个地讲话,最多有一个颁奖仪式,或许能让气氛活跃一些。但是这样的开学典礼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因为他们不太听得懂领导讲的话,而且坐那么长的时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怎样把开学典礼开成让学生们听得懂的会?怎样通过开学典礼告诉全校师生新学期学校的新举措,使开学典礼成为广大师生最期盼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小叶副校长高超的主持能力,把每个学期的开学典礼开成一个有主题、以节目形式呈现的仪式。如,2004年以“感恩教育”为主题,2005年以“向勤劳的人们学习”为主题,2006年以“营造书香校园,享受读书快乐”为主题,2007年以“培养团结精神,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2008年以“吉祥奥运,欢乐校园”为主题。每一个主题就是学校这个学年的德育主题,围绕主题将一个学期学校要开展的活动以节目的形式呈现出来。北海市实验学校喜闻乐见的开学典礼,成为学生们一开学最期盼的仪式,通过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广大师生知道了这个学期的主题,知道了这个学期要开展的主要活动,知道了学校的要求,达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

毕业典礼是学生漫长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成长标志,既是对学生过去学习的祝贺和嘉奖,也是对学生即将踏上新的学习征程的祝福。是终点,又是新的起点。过去北海的学校基本没有举办毕业典礼的意识,上级部门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我认为毕业典礼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是学校送给学生的最后一节课。通过毕业典礼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学校的点滴成长,回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激发学生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进而激发其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用仪式点燃学生对母校的感情,用仪式送上学校对学生未来成长之路的祝福。

2007年7月,经过精心的设计与筹备,第一次举行了北海市实验学校2007届毕业典礼,开启了北海市为毕业班举办毕业典礼的先河。毕业典礼包括学生说、老师说、家长说、校长说等环节,主持人依然由小叶副校长亲自担任,她以高超的语言能力调节着典礼的气氛,一次次把师生带入浓浓的感动中,六年来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和精彩瞬间一幕幕呈现,许多家长、老师和学生一次次流下热泪,整个仪式情意浓浓。还有什么教育能够如此触动人心?还有什么教育比触动人心的教育更有实效性?最后典礼在《放心去飞》的乐曲声中结束。整个活动获得空前的成功。

就这样,每年的7月毕业季,北海市实验学校都会为当年的毕业生举办毕业典礼,逐渐成为学生最期待的活动之一。深情回忆,动情表白,热泪盈眶,激励前行,成为毕业典礼的保留环节。老师的教育之情,父母的养育之情,母校的培育之情在每一个毕业生心中荡漾,感恩之心因此而起,学校给予的最后一课,激励着北海市实验学校的学子们继续前行。

在人生的重要时刻,仪式感不仅让人印象深刻,也会因为情感催化出前进的动力。作为校长,我希望仪式感让师生知道情的伴随和爱的表达,以及这些对我们一生的意义,这也是“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重要表现。

携手家长共育人

刚到北海市实验学校时,学校的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更谈不上配合学校的教育。过去的家长会基本上是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向家长汇报考试成绩和学生在校的表现。学生成绩好、表现好的,家长开完家长会自然非常开心,孩子也会得以厚待;成绩不太好、表现差的,家长自然不舒服,回到家里孩子也不会有好果子吃,有些孩子预言家长会后自己必挨一顿“男女混合双打”;有的家长甚至在学校就被老师直接批评,非常尴尬,都害怕下一次来学校开家长会。学校单调的家长会,没有达到提高家长教育意识的目的。

学校的家长会绝不应该只是老师向家长反映学生问题的会议,家长会应该是老师和家长一起研究如何教育好孩子的会议,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学生问题所在,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回家的会议。

家长会应该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家长要通过家长会全面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活动目的和要求,与学校形成统一思想。二是家长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这个情况应该包括学科成绩、日常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习惯养成等各个方面。当然,老师也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三是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通过家长会不断更新观念,承担起对家长的教育责任,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有效配合学校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四是家长会还应该是优秀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的平台,营造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经验和关心教育的氛围。

为了让实验学校的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教育,每一次全校家长会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由我给全校的家长做报告。我讲话的主题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家长”为主,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一是让家长们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家长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自己的教育方法要不断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让家长们知道养育孩子不但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还需要提供精神养分。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所以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二是告诉家长应该怎样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这里的好并不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富裕,而是指有良好的家风。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常读书看报,追求新知识,努力工作,用勤学态度影响孩子。要不断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创造优美的文化环境,并不是豪华的摆设,而是整洁、朴素,是营造家庭读书学习气氛。三是告诉家长日常应该关注孩子的哪些方面,应该怎样关注。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分数,应关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要从心灵上关爱孩子,要主动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向他们了解在学校的情况,让他们知道家长的辛苦。要发现孩子的优点,用心激励。孩子只有时时受到表扬、激励,才能不断产生上进的动力,正面赏识引导比直接批评惩罚效果好十倍百倍。告诉家长们应该做的事情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给孩子能够给予的所有的爱。

家长会的变革效果明显。一方面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意识增强了,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也越来越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开始注意全面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家庭教育的建议。这样,逐渐形成了家校携手育人的良好局面。

抽签决定的课堂教学比赛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因素。我认为,评价一个校长是否胜任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校长能否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管人要先管心,制度管理自然不可或缺,但单纯的制度没办法赢得老师的心,不能赢得老师的心的管理,没有办法调动老师内在的工作积极性,而没有内在工作积极性的老师的工作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教师这份职业是一份良心活儿,用心做事与不用心做事,差得很远。而要有效调动教师内在的工作积极性,除了对广大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外,还需要校长发挥聪明才智,以真诚的人文关怀,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