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爸爸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5:29:28

点击下载

作者:(韩)田导根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爸爸版)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爸爸版)试读: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韩)田导根著崔英 于昕译北京日报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韩)田导根著;崔英,于昕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11ISBN 978-7-5477-3466-7Ⅰ.①跟… Ⅱ.①田……②崔……③于… Ⅲ.①心理交往-儿童教育-家庭教育 Ⅳ.①G7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83876号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外国图书合同登记号:01-2017-0653아빠대화법Text Copyright © 2012,Jeon dokeun(전도근,田導根)All rights reserved.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edition © 2019 by Sunbook Culture & Art Co.,Ltd.This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wa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SIGONGSA Co.,Ltd.through Imprima Korea Agency and Qiantaiyang Cultural Development(Beijing)Co.,Ltd.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出版发行:北京日报出版社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8-16号东方广场东配楼四层邮  编:100005电  话:发行部:(010)65255876总编室:(010)65252135印  刷:北京荣泰印刷有限公司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版  次:2019年11月第1版2019年11月第1次印刷开  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印  张:14.75字  数:150千字定  价:45.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伍迪·艾伦曾经说过,80%的成功都只需要露个面就行了。在此我得向伍迪道歉,因为我要借用并修正一下他的话——99%的育儿工作只需要陪伴就够了。”——《父亲的智慧》导读 再忙,也不耽误你做个好爸爸“伍迪·艾伦曾经说过,80%的成功都只需要露个面就行了。在此我得向伍迪道歉,因为我要借用并修正一下他的话——99%的育儿工作只需要陪伴就够了。”

看到《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的作者田导根在开篇第一页这样写,我忍不住深深赞同,因为陪孩子时间最长并与孩子互动最多的人的话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必然最大。

爸爸这个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很多孩子在一生中都会把爸爸视为自己的偶像。但也有很多时候,爸爸会让孩子失望,因为他们不是忙工作,就是忙应酬。

所以,爸爸的育儿道理懂得再多,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着孩子聊会儿天给孩子感觉来得实在。作者田导根也提到聊天是人与人沟通感情的基本方式。

可是,我们都深有感触的是,爸爸跟孩子聊天时,很容易说着说着就演变成重复和说教。让孩子喜欢和爸爸聊天本身就不易,让孩子从和爸爸聊天中培养自信心、创意、感性、领导能力就更难。但读完《跟自己的孩子聊得来》这本书,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爸爸先要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才能更有针对性|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童年的养育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爸爸的养育方式,再加上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对待孩子的成长都显得太匆忙。

如果爸爸希望跟孩子聊得来,首先要观察一下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审视自己的养育中,是不是这些问题都做得挺好: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唠叨;不把自己的错误转嫁到孩子身上,从不反复斥责他;从不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对待他;孩子遇到困难时,会经常激励他。

经常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就能不断吸取经验。如果爸爸一味地对孩子说教,就会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让孩子变得通过观察爸爸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这时孩子培养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所以,爸爸需要为孩子做的就是教会孩子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别人的赞扬或观点来做判断。能做到这些其实相当不易,但如果我们能经常意识到这些问题,加上刻意的正面引导,慢慢地,孩子就会把爸爸当成朋友,愿意倾诉一切。

|了解孩子成长的共性和他本身独特的个性,会让孩子觉得爸爸更懂他|

首先,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当孩子处在不同的敏感期时表现出的行为会大不一样。蒙台梭利说过:“当敏感期出现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内在需求得到满足,这股动力才会消逝。”

这个敏感期也是爸爸教育的关键期。举个例子,六岁前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时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效果最好,因为幼年时期养成的对话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表达。

书中提到孩子表达能力的核心就是“我”,即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觉。个人的思想和感受都是自身的问题,但是表达能力需要的是在他人或众人面前讲明自己的观点,所以提高表达能力就需要相应的训练。

知道这个敏感期规律,你就会明白在六岁前爸爸的陪伴是多么的宝贵,如此就会更热衷于跟孩子聊天。

其次,你必须要了解孩子独特的个性:知道他擅长或喜欢什么,最要好的朋友是谁,知道他想要什么礼物,梦想是什么,等等。

当然这些问题你不能都赤裸裸地问他,毕竟这不是人口普查。爸爸只有用心陪伴孩子,才会有独到的观察,然后才能了解孩子,最后才有愉快聊天的资本。

但是我们总是一开口就被孩子嫌弃,就像你给孩子刷牙的时候,他可能表现出一万个不乐意,僵持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你会忍不住凶他:“为什么不好好刷牙,一点都不听话!”然后你会气鼓鼓地回到客厅坐着,一边生闷气一边懊悔。

所以,即使爸爸看了再多育儿的大道理,最终还是得从日常观察、体验和反省出发,悟出自己的方法。好在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为父母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陪伴孩子一起去试错,并且期待能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抓住语言和阅读敏感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的表达能力要在他的语言习惯刚开始形成时开始训练,因为这时孩子的基本思考框架也会随之形成。1)良好的开端从自然对话中的情绪认知开始。

自然对话中肯定包涵各种各样的情绪,爸爸应该让孩子间接体验什么是伤心、委屈、生气等感觉,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爸爸也很有必要坦率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盲目地生气,肯定无法改变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告诉孩子自己生气的具体原因,孩子才会更容易理解。

通过家庭中的自然对话,孩子会逐渐养成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习惯,不仅能提高逻辑思考能力,还可以让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更为融治。2)抛个话题,来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吧。

说到陪伴,爸爸可能眉头一皱,抱怨哪有那么多的时间陪孩子聊天。其实,没时间都是借口,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想陪着孩子,毕竟办法总比问题多。

比如,可以让做饭或者吃饭的时间成为有主题对话的机会。让孩子用语言描述爸爸做饭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其实,和孩子聊天的主题不需要多么宏大。通过聊天,孩子可以学习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练习说服对方的技巧,慢慢地学会既不固执己见,也不盲从他人。

这种讨论的方式能给孩子打下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基础。此外,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举行评价会。和孩子一起制订阶段目标后,爸爸可以定期问问孩子目标达成的情况,孩子则自我评价目标是否很好地达成,有哪个部分没有做好。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跟孩子交谈的时候,爸爸应该教导孩子不要把个人情绪放在第一位,同时培养孩子准确地表达事情因果的习惯。3)注重孩子的表达逻辑,让孩子善于理清自己的思路。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语言逻辑性强的孩子,就要通过经常接触的生活主题,从孩子自由说话的习惯开始培养。

在开始对话之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必须遵守的对话的规则。即告诉孩子无论要表达什么,都应该遵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法”“何因”的顺序说话。比如孩子告诉你“我不喜欢张嘉乐”,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用六个问题引导他和你的对话,然后再把他对六个问题的表达串联起来讲给他听,让他了解这样的表达结构,慢慢地,他也会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来表达他的想法。

说到底,育儿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很多时候,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因为终究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家庭里和家庭成员养育自己的孩子。

在爸爸角色的探索中,希望在悟道上给你一些启发,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思考自己的养育方式,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去改变视角。那些跟孩子聊天的方法,最终还需要你结合你的领悟并运用到育儿实践中去。亲子教育专家 吴琼前言 通过与爸爸对话,孩子们会看到更大的世界有妈妈真好,她会疼爱我。有冰箱真好,它会给我吃的东西。有小狗真好,它会和我一起玩。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有爸爸。

这是不久前在互联网上被大肆讨论的一首诗。这首由小学生写出来的诗折射出了这一时代爸爸们的形象。爸爸们为了养家而辛苦工作,但是他们越是埋头于工作之中,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家人也渐渐觉得,跟难得一见的爸爸相处时变得尴尬又不自在。不知从何时起,爸爸成为了家庭中不受欢迎的存在。

孩子的成长靠的不是妈妈或爸爸单方面的努力。只有当爸爸妈妈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时,孩子们的情绪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才会健康成长。如果说妈妈的职责是细心照顾孩子,那么爸爸的任务则是为孩子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在训斥小孩时,妈妈和爸爸的表现必然会有所不同。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的妈妈往往会絮絮叨叨,而缺席孩子生活的爸爸则习惯大声斥责,尤其是孩子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期待或未达到自己的标准时。

然而,斥责并不会使孩子有所改变,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孩子们不会想到爸爸生气是出于担心,而会认为爸爸不喜欢自己,因而心里会产生失落感。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的话,爸爸与子女间的关系就会日渐疏远。爸爸要做的并不是站在大人的立场教导和训斥孩子,而是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来行动。比起强迫孩子理解大人的世界,爸爸们更应该做的是使孩子具有自控能力,并培养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孩子们就像一块海绵,时刻准备着吸收周围的一切。他们就像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梦想之树”,我们如何为之浇水,如何培养他长大,决定着他将成长为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

因此,孩子们需要一个真挚而温和的爸爸,一个能规划孩子的一生并且为其提供建议的爸爸,而不是只会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的爸爸。

现在已经到了爸爸们回归本位的时候了。孩子的生活态度会随着爸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改变,通过与爸爸的对话,孩子们将会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作为一个父亲,如果担心孩子的未来,那么就应该熟悉能够培养孩子的潜在能力的“沟通法”。

很多爸爸都了解对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真正与孩子交谈时却发现这并非易事。跟孩子对话很容易就会演变为相同话语的重复,或者对话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教训或者教导。而本书的意图正在于概括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所需要的一切。

想要与孩子对话,爸爸就要开始改变。爸爸们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迄今为止对孩子说的话中,“不要……”之类的否定性的话语占据了大部分。

爸爸们应该学会倾听,而不只是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享受跟爸爸之间的对话。这是与孩子对话时要做到的第一步。“好好培养孩子”和“好好与孩子对话”是同样的意思。与孩子的对话的宝贵价值可以在所有的领域中体现出来。本书严格挑选了可以培养孩子“才能、潜力”的沟通法,介绍了如何通过平时的对话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意、感性、领导能力等需要从小开始自然引导的能力。与爸爸的真心交谈,能帮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最让人力不从心的就是孩子们撒泼耍赖的时候。不能每次都用斥责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顺应孩子的要求,又担心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这是父母们的苦恼所在,而本书则在“改变孩子生活习惯的沟通法”里列出了明智的解决方法。该部分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孩子们撒泼的原因、适宜的沟通法、称赞与责备的正确原则等。

如果能日复一日地加以实践,我们就会发现,爸爸持之以恒的关心和努力,会对孩子的坏习惯起到翻天覆地的改造效果。

本书最后介绍了“改变孩子学习习惯的沟通法”。爸爸对孩子的学习毫不关心,已经不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孩子送到培训班,而是要爸爸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梦想。孩子们可以在从小与爸爸的对话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习如何坚定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同时编织自己的梦想。

所有的孩子都具有成为伟大的人、长成参天大树的潜能。而他有一个怎样的爸爸,决定着他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还是成为一个引领世界的领导者。优秀的爸爸会读懂未来,知道如何应对变化。爸爸对话法则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教育方法,它影响着孩子的感觉、思考、行为和情绪。爸爸的指导中盛满了温情,融合了心灵,同时蕴含着对话的技巧,是一种最受瞩目的养育法。

孩子的童年时期一去不返,每一个瞬间都十分宝贵。从今天开始跟孩子们对话吧。爸爸们会见证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发现自己之前未曾知晓的一面,并从中感受到喜悦。而孩子们亦能获得一个爱自己、信任自己,如同朋友一般可靠的爸爸。这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实现梦想、自信活出精彩人生的有力支撑。

希望通过这本书,所有的爸爸们都能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与孩子们分享心情与梦想,度过宝贵的时光。PART 1 一句话,打开孩子的心门第一章 成为朋友般的爸爸是大势所趋

我们很难用以往所接受的、单方面的命令或者说教的方式教育好孩子。你想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吗?那么,最好养成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是一个好爸爸的习惯,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倾听他们的心声。01 在与孩子的对话上,妈妈与爸爸大不相同

爱情成就家庭,最终诞生结晶。每天看着可爱的孩子是一件令人开心激动的事,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养育一个生命会费尽一生的心血,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有了孩子以后,家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会让素来同心的夫妻话不投机、矛盾重重。

事实上,很多夫妻都会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冲突,身陷矛盾、孤独、绝望和混乱之中。在养育孩子的方法上,妈妈和爸爸是有所差异的,妈妈更倾向于保护孩子,为孩子打理一切;爸爸更偏向于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和独立意识,把孩子“往外推”。从表面上看,这个差异可能诱发矛盾,但实际上却也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当然,如果诱发的矛盾过深就要另当别论。偶有小争执,只要尽量相互包容,事情就可以解决。但如果事事矛盾相向,那么与孩子的矛盾就会上升为夫妻间的矛盾。

爸爸希望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有所互动。例如,爸爸喜欢摆出一副惊讶的表情,说些突兀的话或者做些意料之外的事去吓孩子。妈妈则不会直接出面,也不想随意决定孩子的人生,更愿意成为孩子身后坚实的后盾。此外,妈妈还会为爸爸对孩子有目的的行为慌张不已。妈妈决定小事,爸爸定夺大事。妈妈即使看到孩子犯错,也不会当面指责,而是选择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爆发;爸爸面对孩子犯错时,更倾向于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妈妈会说“被你伤透了心”“这个样子到底像谁”,着眼于孩子当下的状态;爸爸会说“你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你要是再敢有下次,我不会饶了你”,对孩子的未来指指点点。

妈妈平时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相处,所以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不会严厉苛责。也因此,妈妈认为自己和孩子有共鸣,认为自己在用晓之以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妈妈对孩子既没有晓之以理,也没有厉声呵斥,反倒是相互拌嘴的情况屡见不鲜。当爸爸要责骂孩子时,妈妈总是生怕有个三长两短,慌慌张张地把爸爸推开,然后情不自禁地一把搂住孩子。爸爸认为溺爱会让孩子变得没规矩,所以常常严苛以待。也因此,爸爸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孩子心中严厉的角色。

妈妈觉得若想与孩子产生共鸣,就应该对孩子友好相待,所以经常称赞孩子。相反,爸爸认为,为了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好习惯,该严格时就要严格,所以常说一些否定的话语。但是,否定或威逼的话语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烙下创伤,让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虽然很多父母都知道需要与孩子展开有所共鸣的对话,但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时至今日,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必须做出改变。再加上,最近在育儿领域,爸爸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所以时下需要爸爸们摆脱严父的形象,成为孩子们信赖并且遇事能一起商量的朋友,即,一个全新爸爸的角色。

从孩子人生的起跑线开始,父母便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获得父母的信赖与尊重的孩子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为完满的人生奠定基础,而这一切都始于沟通。02 孩子的想法必定与爸爸的不同

大多数的爸爸都专注于职场与家外事,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中便没了爸爸的位置。爸爸平时对孩子漠不关心,却在闲暇之时突然想和孩子对话。尽管孩子一直在成长,但是爸爸对孩子的印象还停留在从前,对话方式也不曾改变。

当爸爸过来搭话时,对于这一切感到陌生的孩子或吞吞吐吐,或话不投机,总之回应起来非常别扭。爸爸与孩子无法沟通的原因正是在于爸爸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孩子,以自身的标准去引导对话。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会认为爸爸喋喋不休,但是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便会觉得爸爸是一个比不上朋友的、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会将爸爸视为敌人。

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根源于孩子与爸爸想法的不同。例如,爸爸认为孩子应该有忍耐力,但是孩子却背道而驰,对一切都轻易放弃;爸爸想和孩子一起玩,但是孩子却更喜欢电脑游戏;爸爸希望能和家人一起度过每一个瞬间,但是孩子却更想和朋友待在一起。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正是因为爸爸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爸爸也会像自己的爸爸那样,对自己的孩子采用领导命令的方式,想让孩子乖乖就范,不得有半点反抗。现如今,恐怕再也没有孩子会老老实实地遵循爸爸的想法而活,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让孩子的想法与爸爸的保持绝对一致,只会让双方的矛盾激化,家里恐怕会永无安宁之日。

引发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便是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世界的变化速度太快,以致我们难以适应。孩子的教育同样如此,越来越让父母无从下手。

那么,如何才能与孩子维持良好的关系?爸爸们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对话。当孩子感觉到爸爸真正懂得自己、同自己站在同一边时,他自然会打开心扉。如果不去理会孩子的想法,始终固执地逼迫孩子按照父辈的意志去活,那么爸爸与孩子的矛盾会越来越大。03 爸爸的自我确认清单

养育孩子是一项创造新人生的工作,而且不容许中途放弃。最近,爸爸们也开始积极投身育儿,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和陪伴孩子。但要成为一个好爸爸,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仅凭一两次努力就能成功的事。

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强迫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这是很多爸爸时常犯的错误。很多爸爸在孩童时代经历的伤痛直到结婚生子还不能抚平,他们往往会把与伤痛相关联的固定观念、坏习惯、对未来的担忧等映射到妻子或孩子身上。

要想成为一个好爸爸,就必须先改掉自己的消极想法或坏习惯,再丢掉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固定观念,做到不干涉孩子。在这之前还要扪心自问,弄清楚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一个怎样的爸爸。想知道自己是怎样的爸爸,可以通过简单的“自我确认清单”进行测试。

如果回答中有11~15个“是”,表示你有足够的能力成为好爸爸,且目前和孩子相处得还不错。有6~10个“是”,表示你正处于不倾听孩子心声的状态,可以说是正处在一个与孩子产生矛盾的初期阶段。若想成为好爸爸,请找出填写“否”的原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回答中只有0~5个“是”,表示你经常忽视孩子的想法,与孩子矛盾重重。这时的你应该向孩子询问自己的不足,并从改变自我做起。

迄今为止,我们所接受的是单方面命令式的教育,但现在我们很难再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好孩子。你想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吗?那么,你要养成经常反省的习惯,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好好与他们进行对话。爸爸的自我确认清单04 与孩子对话之前,需要改正的一些习惯

很多父母自以为对孩子的一切都了若指掌,殊不知孩子每天都在变化,即便懂得昨天的他,但今天的他可能就不一样了。跟孩子对话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就随便找些话和孩子说。你要先了解孩子今天的心情如何,想要做什么。

如果没有先了解这些,爸爸们就会犯错误,这都是因为不懂自己的孩子。而这种失误会让孩子不再向你敞开心扉,亲子对话也就无法取得任何进展。下面有几种类型,爸爸们看看是否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对孩子的情绪不敏感|

这类爸爸只想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却察觉不到孩子已经吓坏了。他们有时会对着正要玩拼图的孩子说:“小心别弄乱,要不然就揍你一顿!”这类爸爸,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要不断地去体察孩子的情绪,自身也要变成一个感情细腻的人。

|遇事只会唠叨|

这类爸爸通常等不及孩子自己去做,就会用“去刷牙吧”“不要掉饭粒,好好吃饭”等话语来一一确认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这类爸爸可以试着让孩子去做一些之前因为怕孩子做不好而没让他去做的事情,比如跑腿的活儿,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家务。其实,孩子们远比爸爸想的能干。如果忍不住想要唠叨,不妨问问孩子:“能不能帮爸爸的忙?”“能帮爸爸整理一下鞋架吗?”

|不善言辞|

这类爸爸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在孩子做了一些不合心意的举动时,不会先耐心地慢慢劝导孩子,而是直接动手,或者大声训斥。然而,动手打人或者大吼大叫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亲子之间的对话也会就此中断。因此,这类爸爸要忍住冲动,尽量用语言来表达,而且与其说“不要做”,不妨试着说“要不我们一起来做一下”,并让这种说话方式成为习惯。

|不能忍受孩子反驳自己|

这类爸爸在孩子对自己所说的话表示异议时,就会勃然大怒。他们觉得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没规矩”“没礼貌”的行为,所以会强迫孩子顺从自己。但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讨厌与爸爸一起做事情。所以,爸爸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并且最好是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动不动就跟孩子诉苦|

这类爸爸会经常对孩子说:“爸爸已经很辛苦了,怎么连你都这样对爸爸?”他们会无休止地对孩子诉说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而有着这种爸爸的孩子通常会很早熟。与其跟自己的孩子诉苦,不妨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比如,与其说“真为你感到伤心”,不如说“爸爸希望你能够早点起床”。第二章 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和“跟孩子好好谈心”是异曲同工的两句话。因为无论是说教、惩罚,还是威胁,都绝不可能让孩子依照我们所希望的方式长大,孩子完全是依照自己的感悟长大成人的。所以,大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孩子对话。01 首先,要懂得聆听

越来越多的爸爸想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亲。因此,很多爸爸在百忙之中选择上“好爸爸培训班”,或者参加好爸爸聚会。但是学以致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爸爸,他们觉得自己为了这件事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是与孩子的对话还是经常会中断,而且他们通常会为找不到对话的主题而苦恼。那么,与孩子对话如此不易的原因是什么呢?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跟孩子说话时,孩子能够认真地听。但是父母们要知道,孩子也有同样的期待,希望父母能够专心听他们讲话。与孩子对话的窍门就在于此:家长们即便觉得孩子说的话没什么意义,也要认真聆听。

聆听,就意味着全然地听取对方的话。一个人在对方能够全然地接纳自己的时候会心神安定,并产生努力进步的欲望,孩子也一样。很多爸爸认为第一时间指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是最佳方法,所以,他们通常不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指正孩子的错误上。但是,比批评指正更为有效的是积极聆听孩子的心声,具体方法如下:

|做出积极的反应|

要体会孩子的感受,给出积极的反应,这样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比方说,用“啊,是吗”“真是遗憾啊”“也许我也会那样做”“肯定很开心吧”“天啊,你肯定很伤心吧”等话语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是理解自己的。

|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

为了表现出自己正专心听孩子说话,爸爸最好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凝视孩子,说话时将上半身稍微倾向孩子。而且,听孩子讲话时,最好点头表示肯定孩子所说的内容。如果将上半身往后仰,避开孩子的视线,或者眼神流露出对孩子有所要求的信息,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拒绝或被无视。

|提问是关心孩子的表现|

爸爸们自以为很了解孩子,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孩子还未说话,爸爸就先估计孩子大体会讲些什么,然后自行做出判断。但越是这样,孩子就会越发退缩,无法对爸爸打开心扉。因此,爸爸们切记不要提前判断,要尽力表现出想了解孩子的样子。如果不是很了解孩子,就要先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知道爸爸对自己的话感兴趣。彻底了解孩子后,亲子间自然就会产生更大的共鸣。

|舍弃成见,用心倾听|

爸爸在评判孩子时,往往会从孩子以往的表现说起。换句话说,爸爸不认同孩子现在的模样,以及孩子的变化与成长。这样的不认同会让孩子不开心。为了打开孩子的心扉,爸爸要抛弃过去的偏见,努力看到“现在”的他。与其指出孩子的缺点、问题,不如找出隐藏在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并倾听孩子所说的话。

|不要想赢过孩子|

爸爸要时刻铭记自己为什么要与孩子进行对话,不能被自己的情绪困扰。与孩子对话时,不能因为自己不顺心就发脾气或者训斥孩子,这样做的话,孩子很容易把心门关上。

只要能倾听孩子,并且不批评他所说的话,孩子就会打开心扉,坦诚地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也是如此,倾听来访者的心声往往就能解决问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表明,无条件的宽容与接纳会让对方打开心扉。孩子们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后,都会无一例外地感到心情舒畅,自信心也会得以提升。读懂孩子内心的10个对话技巧1.每次见到孩子都要面带微笑。2.疲惫或者情绪激动时,要避免谈及深刻的话题。3.在孩子吐露真心之前,需要耐心等待。4.说话时,要努力做到语言表达、表情和动作所传达的信息一致。过程中可以用“我也知道”“能够理解”“是啊”等言语表示赞同。5.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称赞孩子,并用语言表达出喜悦之情。6.听不懂孩子的意思或弄不清楚孩子的意图时,请孩子再说一次。7.孩子说话时不要打断他,即便对话内容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表现出珍惜的态度,这是有效对话的基础。8.禁止说出“那样不对”“怎么能那么想呢?”之类的话。要谨慎使用一些带有负面信息的话。9.不要用“为什么”开启对话。“为什么迟到了?”“为什么你总是这样?”之类的问题,只会引来“因为……”“是啊,我也不太清楚”等毫无效果的对话。但是,把“为什么”换成表示疑问的“什么”,对话会更顺畅、更有效,不妨用“应该是发生了些什么吧”来展开对话。10.写一张“我爱你”“爸爸为你自豪”等小字条,放在饭桌上或者贴在镜子前,会是个传达爱意的不错的方法。02 成为孩子的最佳聊天对象

成为孩子的最佳聊天对象,就意味着孩子一有话题就想与你分享。想要成为孩子的最佳聊天对象,爸爸们首先要读懂孩子的心,知道他们为什么要与你对话,想要些什么,心情如何。如果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思就开始对话,很可能会演变成不合孩子心意的、单方面的对话。那么,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到底是什么样的?

|不吝惜赞美|

每个人都喜欢被称赞,因此,爸爸也不能吝于赞美孩子。赞美孩子就是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也像是在赞美自己。乍看之下再平凡不过的孩子,仔细找找也能发现一两个优点。发现优点,真诚地称赞,孩子会因为感觉被认可而高兴无比。但是,也不能勉强编造出虚假的赞美话语,这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糟糕。用老套的方法无条件地称赞孩子,只会让孩子有心理负担,或者产生虚荣心,对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态度毫无帮助。

|遵守对话的原则|

良好的对话模式有一定的规律。一个人独占发言权不符合这一规律,爸爸不应打断孩子的话;爸爸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给孩子反驳的机会。另外,不能因为孩子不听,爸爸就任意转换话题。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情愿、回避视线或者懒散地挪动身体,则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很多时候,比起语言,孩子的举动更能准确地表现出他的内心。

其实,孩子想要的很简单,就是希望爸爸能够理解他们。但爸爸们却总是自以为是,从成年人的角度与孩子对话。越是如此,亲子关系就越是疏远。这种情况下的对话,只会让孩子反感。03 站在孩子的视角倾听和思考

很多孩子与父母的对话中,爸爸总是训斥孩子,而孩子则试图辩解。双方都站在与彼此想法完全不同的角度上对话,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门就会因此而关闭。如果想要打开孩子的心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只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的话,而是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和思考。只要能从孩子的立场找出必须那样做的理由,无论什么样的对话,都能自然平和地进行。

|努力认同只属于孩子们的世界|

即使是年龄再小的孩子,当父母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己的缺点并命令自己改正时,也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就算是成年人也很难做到。即使出发点是善意的,在孩子看来,听父母的忠告,尤其是命令式的忠告,也并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这种教训或者说教的口气不仅效果很差,而且容易起到反效果。

如果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对话,我们首先要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父母一样,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世界,孩子们也拥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认同孩子们的世界并努力与他们感同身受。

如果爸爸能够接受孩子的一切,并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努力把自己真心的关怀传达给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渐渐开始倾听爸爸的话。比如,在安慰一个因受伤而嚎啕大哭的孩子时,将“停!太不像话了!”换成“肯定很疼吧!”把孩子当成一个具备成熟人格的个体来看待,体会孩子的苦痛,孩子们就会很快停止哭泣。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引发完全不同的反应|

孩子们会对爸爸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如果一味地批评晚归的孩子,那么,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孩子们会先反抗。但是,如果看到爸爸焦虑地等待,并期盼着自己平安归来,孩子们则会因此而感动。所以,有些表达方式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心理,有些表达方式则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想要改正缺点。

人们常以为对关系亲密的人不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方就能懂自己在想什么。但事实上,无论是谁,如果不将想法表达出来,没有人会了解我们的真正意图。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爸爸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无法自行体会。比如,对一个不想洗漱的孩子敷衍地说:“好吧,我知道了!”不如对孩子说:“你不喜欢洗脸是因为会把衣服弄湿,很不舒服,对不对,那来和爸爸一起洗怎么样?”这样对孩子表达出具体想法的沟通更加有效。因为,孩子一旦觉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爸爸也对自己表示认同,他就会接受“即使不舒服也要洗脸”这种既定事实了。

对话结束后,可以给予孩子充满爱意的爱抚。这种接触会让孩子相信爸爸是真正地爱着自己。对于孩子来说,在幼儿时期从家长处获得的爱越多,他将来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内心温暖的成年人。爸爸的一句话和孩子对话时,要全然地接受孩子,并理解他的感受。孩子:爸爸,我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呢?爸爸:说什么胡话,你一定要吃胡萝卜!孩子:可我真的很不喜欢吃啊!爸爸:才吃了多少就这么胡闹啊。孩子:这种东西怎么能每天都吃得下啊!爸爸:话怎么这么多,快吃。你有抱怨的时间,早都该吃完了。孩子:啊,我真的很讨厌吃这个。→如果一味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最终只会让孩子反感,阻碍亲子间的对话。换一种说法孩子:爸爸,我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呢?爸爸:看来你很想知道为什么要吃胡萝卜啊!孩子:对呀,胡萝卜既不好吃,我又很讨厌,不明白为什么要吃。爸爸:原来你是因为胡萝卜不好吃所以不吃,是吗?孩子:我真的很讨厌这个。如果要我吃这么难吃的东西,那我就不吃了。爸爸:看来秀贤为了吃胡萝卜费了很多劲呀!孩子:对呀,不想吃。爸爸:秀贤呀,你不是说很想变得漂亮吗?如果想变漂亮的话,吃胡萝卜这样的蔬菜最有效呢。孩子:哦,是这样吗?那我要吃。爸爸:对呀,看到我们家秀贤这么爱吃胡萝卜,爸爸真是高兴。→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孩子的诉求,然后以孩子为中心进行对话。04 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

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氛围十分重要。只有心情愉悦才会促成良好的对话。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和家人相处是快乐的事,就能营造出最好的对话氛围。但是,一起享受欢乐时光的重点并不在于时间的“量”,而在于“质”。即便相处的时间很短,只要体会到了幸福感,孩子就会期待和父亲相处;相反,如果认为和爸爸相处会有负担,孩子自然就会躲避爸爸。

|即便时间很短,也要养成陪伴孩子的习惯|

如果想和孩子度过愉快的时光,那就不能一味等待偶然出现的机会,而是应该提前计划。也就是说爸爸要善于做计划,找出自己和孩子都喜欢的,即使时间短暂也能共创美好回忆的活动。如果全家人不能一起参加的话,爸爸妈妈也可以互相交替着和孩子共处。睡前是和孩子对话的良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爸爸为了陪伴自己一直在努力。

和家人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最好机会就是家庭旅行。而对于一些电视瘾、网瘾很深的孩子来说,旅行也会成为他们亲近自然的特别机会。旅途中,一家人相处的时间变长,彼此对话的时间自然也会增长。不过,也要考虑孩子的意愿。如果只是爸爸单方面的想法,孩子提不起任何兴趣,就失去了全家旅行的乐趣。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引导孩子自发地参与进来,强制性地带着孩子的话,那么在旅途中,孩子不仅不会感到快乐,反而会表现出焦躁情绪。

|陪孩子一起聊天,做孩子喜欢的事情|

陪伴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爸爸和孩子很自然地就会聊起来。比如,我们可以对正在堆积木的孩子说:“承浩啊,你现在做的是什么啊?爸爸也和你一起吧!”孩子发现爸爸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时会很高兴,并且会愉快地和爸爸聊天。还有,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并用心记下孩子的喜好,参与到孩子喜欢的事情中,自然地和孩子展开对话。

想和孩子共度愉快的时间,单纯考虑周围环境是不够的。成为孩子心目中温暖的好爸爸,也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重要一环。毕生都在照顾贫困孩子的唐·博斯克神父这样说道:“我们只爱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设法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其实,人人都希望被爱、被理解。而孩子在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之后,就会产生对生活的渴求,并学会享受生活中的乐趣。05 隐藏在孩子话语中的内心感受

孩子们会在自己遇到困难或处于不利的情况时,选择说谎或者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过被性侵经历的孩子在接受调查时,因为不安,陈述自己的遭遇时,常常会发生推翻陈述或者答非所问的情况。而这种因为证据不足而导致无法顺利处罚罪犯的情况屡见不鲜。

即使是孩子们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也有其含义。所以,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是孩子们说的话就不加以重视,我们应该思考孩子们这么说的理由。因为孩子们的话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事情全身心地品味后,再经过过滤和整理而成的。

|相比语言,非语言信息更重要|

想要掌握孩子话语背后的隐藏意义,分析孩子们表现出的非语言行为会很有帮助。非语言行为指的是语言之外其他有形的沟通,也被称作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就是“身体语言”,可以细分为态度、姿态、手势、表情以及视线等。这些与其说是通过“听”来交流,其实更近乎于一种看得见的交流。点头、攥拳、抓紧胳膊、转动手指、深深地呼一口气、出冷汗等都属于非语言行为。与所说的内容相比,声音的抑扬顿挫和颤音、目光、手势、语调、表情、姿势等往往包含着更深层次的信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细心留意这些信息。

|咬指甲的孩子|

孩子经常啃指甲,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混乱和不安。当孩子感受不到所做的事情的乐趣时,就会不断摆弄自己的身体。通常孩子觉得家庭氛围不好或人际关系不佳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安,感到不自在。遇到这种情况,按照如下的方法展开对话,可以有效安抚孩子的不安情绪。●“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心烦啦,爸爸会帮你的,和爸爸说一说吧。”●“你现在是不是想做其他的事情啊。你想做什么呢?”→在孩子有不安情绪时,如果爸爸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就会感受到爸爸是在认同自己,从而缓解不安的情绪。

|吃饭时到处走来走去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吃饭时每次都只吃一口就开始到处走来走去,之后又会折返回来继续吃饭。这些孩子多半是偏食,或者不喜欢吃这些菜。而之所以这样,应该是一段时间里,孩子的父母曾经追着孩子喂饭,给孩子养成了被喂饭的习惯,导致他毫无应该坐在饭桌前吃饭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办法改变孩子的就餐习惯。●“你不是说想长个子吗?吃这个就能长高了,你不吃吗?”●“如果你吃这个的话,我会给你读你喜欢的童话书哦。”→不要直接指责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

|喜欢独处的孩子|

喜欢躲在角落里玩耍的孩子,不想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受到打扰,同时这些孩子会对别人长时间的观察倍感压力。内向且胆小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这种倾向。此时,可以通过下面的话语开启对话。●“和爸爸一起做点儿什么(孩子喜欢的事情)吧!”●“看爸爸给你买了你喜欢的洋娃娃哟!”→对于内向或者无法融入集体的孩子,要通过体贴的关心和话语营造让孩子参与对话的机会。

与孩子对话时,除了要与孩子保持同样的视角外,还要了解孩子话语中隐藏的意思。人们往往愿意为了解自己的人做任何事。因此,当孩子看到爸爸理解自己时,他们也会做出爸爸所期盼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并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进行对话。这样,孩子就会成为爸爸的拥护者了。06 孩子逃避对话怎么办

孩子总是回避与爸爸对话,是因为之前的对话给他们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想要打开孩子的心门,就得耐心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不能一味地强求与孩子进行对话。如果孩子害怕爸爸,亲子对话会变得更困难。那么,该如何与不爱言语的孩子对话呢?

|切勿急于求成|

首先,看着孩子的眼睛,并将自己很担心他的信息传达给孩子,可以尝试着用“我们小罗最近看起来闷闷不乐的,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我有点担心哦”这样的话语开始对话。就算孩子不愿意回答,也不要责备孩子或是强迫孩子给出答案。批评孩子:“你打算一直不对爸爸交代吗?要是不愿意说就不要愁眉苦脸的,整天苦着脸给谁看呢?”或者冷言冷语“不愿意说就算了”,都不太妥当。

爸爸要尊重孩子不想讲话的意愿,退让一步,对孩子说:“要是改变心意了,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对爸爸说,我随时准备听你的话。如果需要爸爸的帮助,随时告诉爸爸,爸爸等着你哦。”这样的等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心意,也能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调整心情。

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回应,并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例如“啊,这样啊”“原来发生了这样的事啊”“嗯,好”,同时点头加以肯定。这些回应能够表达你的关心和爱,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真心聆听自己的话从而产生安全感。对话结束时,为了感谢孩子能够对自己打开心门,可以说:“原来小罗经历了这样的事情,爸爸还一直蒙在鼓里呢。小罗啊,谢谢你愿意和爸爸分享,我真的很高兴。”

就算孩子苦恼的事情是一件你未曾料到的大事,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安或者对孩子发火,因为如果爸爸的情绪不稳定,孩子很有可能再次关上自己的心门。想和不愿说话的孩子对话,就要给孩子一点时间,耐心等待,并注意不要做出让孩子再次关上心门的行为。

|孩子沉默的原因|

过去二十年来,心理学家们发现,孩子们之所以不愿向爸爸吐露心声,是因为爸爸无意识、习惯性说的一些话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指示、强制、命令等话语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详细列出了几种会让孩子关上心门的话语例子,爸爸们可以自我检测一下平时是否会对孩子说出类似的话。让孩子关上心门的话语(续表)

经常用指示或者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会让孩子感到压抑进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如果时常听到指示、命令等语气的话语,孩子会认为自己很无能,往往会反抗而非改正自己的行为。而警告、威胁的语气是在命令无效时爸爸们惯用的、更为强烈的表达自我想法的方式。这种语气会将孩子逼进死胡同,让孩子更加不安。孩子本应和爸爸亲密相处,但这样的语气却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感和埋怨的情绪。

其实,很多大人都很难做到自己对孩子说的那些说教性很强的要求。并不是说教得越多,孩子就能做得越好。那些具有训诫性、要求孩子行为端正的话语常会让孩子觉得这只是爸爸的老生常谈,所以孩子通常会左耳进右耳出。指责、质问、嘲笑、讥讽的语气会给孩子内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猜测、推断的语气或者固执追问的语气会让孩子感到慌张,并产生羞耻感。如果孩子认为是爸爸的判断错误,他就不会想再和爸爸对话了。忠告或者用逻辑来说服的语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进而失去自信心。评价、批判、嘲弄的语气会伤害孩子自尊,让他变得更叛逆,同时,孩子不仅会失去信心,甚至可能变成自卑的人。通常大人为了避免麻烦而说谎,或者做出无法实现的约定以便岔开话题时,会使用敷衍、转换话题的语气。这样的语气会让孩子失去对爸爸的信任。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羞耻、羞愧,产生嫉妒心。

|一句肯定的话,让孩子打开心门|

如果常用以上的语气说话,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会觉得爸爸不关心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孩子。他们会因此看轻自己,会顶撞、反抗、埋怨、发火、一意孤行,也不会再向爸爸敞开心扉。因此,应该常对孩子说一些肯定的话语,而不是否定、带有自以为是的评判的话语。

听了爸爸肯定的话语,孩子会产生“啊,原来我爸爸是肯定我的”这样的想法,从而会为了在父母面前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只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或者语气尽量委婉一点,就能进一步同孩子展开对话。PART 2 激发孩子潜能的对话法第三章 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对话法

观察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大多都没有自信,没有自信自然就没有上进心,所以会讨厌学习。想要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多孩子会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会做,就中途放弃甚至都不愿意尝试。这个时候,爸爸的一句话会让孩子得到如获千军万马般的勇气。01 从“炫耀”中发现孩子的潜能“我家有台超级大的电视机,你家有吗?”“我上次去了香港哦。”“昨天我去大酒店吃饭啦!”这是孩子们之间经常说的话,言语中常常带着炫耀和自豪。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炫耀心很强,所以习惯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有研究结果表明,爱炫耀的孩子很容易受排挤。

爱炫耀的孩子在家里也一如既往。做完某些事情后,他们不会轻易就让这件事情过去,而是会询问“我是不是做得很棒?”他们往往在获得爸爸妈妈的肯定之后才肯善罢甘休。孩子这么做其实是想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与肯定。这个时候,不应该为了让孩子懂得“谦逊”而一味地指责孩子,这样会压抑孩子“炫耀”的天性,也会让孩子失去自信。

当孩子“不懂装懂”或者“炫耀”的时候,首先应该想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当孩子真的无所顾忌地“不懂装懂”或者“炫耀”时,可以告诉他:“你这样的话朋友会讨厌你的,炫耀可以,不过要适当。”“虽然你做得的确很棒,但是对别人你应该这样说……”

如果孩子是因为想要获得爸爸妈妈的肯定,或者因为没有自信才“不懂装懂”“炫耀”,父母不妨先肯定一下孩子的“自卖自夸”,因为孩子只是出于想让对方更了解自己的目的才这么做的。如果不理解孩子,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会因为得不到肯定而丧失仅存的自信心。

孩子们会在对话中产生“不管我说什么,爸爸都会相信我”“就算我失败了、犯错了,爸爸也会理解我”之类的想法,然后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信任爸爸,父子间会形成一种情感上的纽带关系。在这些信任和联系的渐渐积累之下,孩子会获得“我真的是个不错的人”“我有个可靠的永远相信我、支持我的爸爸”之类的自信,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信心百倍。

李媛淑女士带着七个子女移居美国西雅图,一边经营一家韩餐馆,一边照料孩子,并且将三姐弟郑明勋、郑京和、郑明和栽培成了世界级的音乐组合“郑Trio”。这位母亲的成功之道在于,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断和决定,愿意耐心地等待孩子。她认为,虽然孩子们会“耍帅”“炫耀”,但是孩子们的这一天性肯定会给孩子带来自信。

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还小,就轻视孩子的判断力,但是李媛淑女士却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意见,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最佳环境。她努力找出并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们也因为妈妈的肯定而信心百倍,最终成为了世界级的音乐组合。爸爸的一句话每天早晨孩子去学校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对他们说下面这些话。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一定会自信心爆棚。●“无论何时爸爸都会为你加油!”●“你对爸爸来说真的非常重要。”●“来,鼓足劲儿,加油!”02 “成功的路上总会伴随一些非难”

人人都害怕批评,更别说小孩子了。但是,受到批评之后,成年人懂得如何去调整情绪,而孩子们则会紧张不安。一句无心的指责可能会加重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于那些遭受批评后丧失信心的孩子,爸爸应该主动去找出他们擅长和喜欢的东西,并在一家人相聚时营造一个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那些优点的氛围。而这就需要在平时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如果不了解孩子,让他去做一些不擅长或是讨厌做的事情,他就会感到气馁,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虽然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对你营造的氛围不适应,但是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去努力,他一定会重拾自信。

让孩子建立自信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孩子讲历史人物的故事。讲他们如何历经挫折却决不气馁,直至最后成为伟人。

贝尔在发明出世界第一台电话机之前经历了无数挫折。尽管他的通信实验成功了,但是人们仍旧把他当作一个精神病患者,因为人们都认为,人和人之间面对面对话就可以了,贝尔却非要造出一个玩具似的机器来进行对话,让人难以理解。尽管不被看好,贝尔还是发明出了电话并且获得了专利。当贝尔提出要将专利以十万美元卖出时,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汇款”老板认为贝尔的发明一钱不值,一口拒绝了贝尔。贝尔并没有气馁,也丝毫不介意别人的言论,他成立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电话机制造公司。最终,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电话机开始普及,贝尔也赚回了比研究期间投入的经费还要多几万倍的钱。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也是一对伟大的挑战家。当时,人们都认为人类不可能飞上天,并不看好莱特兄弟的“荒谬”挑战,认为那是“疯子的行为”。然而莱特兄弟从不屈服,也无视一切指责。经过发展性、建设性的争论后,两人有了完善的计划,并最终造出了飞机,成功飞上了天空。

这些引领时代的发明家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不仅要挑战自己,还得忍受周围无数的非难。就像一句古话说的那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与众不同,或者领先于人,总有那么一些人见不得你好,甚至指责、中伤你,想要看你跌落谷底。

如果孩子因为外在的评论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爸爸应该告诉孩子“成功的路上总会伴随一些非难”,鼓励他不要害怕。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激励孩子,比如将孩子的画挂在墙上,挑一些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告诉别人等。爸爸的一句话在孩子做完事情后,可以夸夸他,让他重拾自信。●“不愧是我的女儿,好厉害!”●“我们胜宇真乖!”●“我们俊洙真是勤快!”03 不轻言放弃的孩子,全靠爸爸的鼓励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就需要锻炼孩子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力。在此过程中,爸爸的激励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很感兴趣,并且很想尝试,爸爸就应该鼓励孩子抓住一切机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坚持到最后的孩子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为了不让孩子在一开始就放弃,爸爸可以说一些温暖的鼓励的话语,例如“坚持到底的东洙真讨人喜欢”“觉得困难的话爸爸会帮你,随时可以说出来”等,这比“不要放弃”“不准放弃”等命令性的话效果更好。如果孩子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这样积累的自信会成为漫长人生旅途中巨大的财富。

电视中经常出现一位名为高胜德的律师,人们都对他原本的职业很好奇,因为他有时候以律师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有时候又是一位证券分析师。人们都称他为天才。还在首尔大学法学院上学时,他就参加了司法考试,成为了韩国最年轻的律师,还在外交官高等考试中名列第二、行政高等考试中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冠王。

高胜德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动,洞察未来社会的潮流,并让自己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

谈到自己的成功因素时,他回答:“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不可能。”“不可能”只存在于你选择“放弃”的瞬间。他还告诫人们:绝对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便是: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而骄傲自满,自己和别人的能力都是一样的,想要比别人优秀,就得比别人更努力。

印第安人会在干旱肆虐时举行祈雨祭。据说印第安人的祈雨祭很灵验,这是为什么呢?根据研究印第安人风俗的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印第安人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在雨来临前一直不停地祈雨。也就是说,坚持到底就会迎来胜利。

爸爸能够给予孩子的,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人生就像一场运动比赛,有输也有赢。运动比赛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反败为胜的喜悦。但是,因为暂时的失利而放弃,就不会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因此,要坚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可能转败为胜。

当孩子害怕做某件事,或者因为暂时的失败想放弃时,爸爸应该理解孩子,“爸爸不但没有发火,反而鼓励了我”,只要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去接受挑战。爸爸的一句话当孩子完成了一件他并不喜欢的事情、运动或学习时,请鼓励他一下吧!●“每个人都有不喜欢做的事情。”●“你比以前进步了好多!”●“你完成了以前一直想做却没做的事情,真的很了不起啊!”04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话语

小学五年级的仙英是人人羡慕的优等生,她在班里是班长,又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获得过很多奖项。仙英是“学校的骄傲”,也是“家人的骄傲”。但是在一位老师批评她的回答不够正确后,仙英开始变得沉闷。

她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变得只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开始灰心丧气了,爸爸怎么劝都不管用。一个小小的挫折竟然把一个“优等生”瞬间变成了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由此可知,孩子们常会因为一时的失利大受打击。

在托马斯·爱迪生84年的漫长人生中,总共有1093项发明专利,他也是经历了无数失败之后才取得了成功。爱迪生的母亲从没忘记在儿子饱受失败和挫折的时候给他鼓励,即使他的失败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止。六十几岁时,他在全神贯注的实验中不小心烧着了研究所,一切都化为了灰烬。但是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让他重新站起来的动力正是儿时母亲给予他的鼓励。儿时的激励能让孩子一辈子都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