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天下:司马家族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1:35:26

点击下载

作者:杨益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两晋天下:司马家族传

两晋天下:司马家族传试读:

前言

如果要计算各个姓氏家族“对历史的影响力度”和当今人口的比例,司马家族的相对杰出程度恐怕是首屈一指的。今日的司马姓只占总人口几万分之一,历史上却建立了持续一个半世纪的晋王朝,而且在晋王朝之外,还出了司马错、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光等对军事、政治、文史影响巨大的牛人。

但同时,晋朝向来又是不太招人待见的。大约是觉得司马家站在曹操打下的基础上谋朝篡位,手段不那么光明吧。司马懿生前力抗诸葛亮、计平公孙渊,后来更一举从曹家夺得大权,为子孙篡位奠定基础。可是他死后不过几十年,就被石勒鄙视:“俺石勒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心甘情愿给他当小弟;要是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就要和他争一番高低。总不能学曹操、司马懿那样欺负孤儿寡母夺江山!”近代“厚黑教主”李宗吾则说司马懿心肠之黑不亚曹操,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所以司马家才能统一天下。

至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在民间的印象就剩下欺负皇帝一条。司马炎虽然完成了三分一统,可为了选一个傻太子司马衷继位,他在后世的形象也全毁了。再加上随后的“八王之乱”把国家搅得一团稀烂,导致胡人入侵,彻底葬送中原。东晋又长期偏安,大权旁落,皇帝半数以上时间是傀儡。这样一来,大家当然容易对晋朝不满。

而随着网络普及,大家反思的同时又产生了逆反,在部分群众口中,司马懿一举从地狱爬上天堂,被誉为“三国时代综合实力最强的牛人”,“全面压倒诸葛亮曹操”,更号召大家向司马懿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云云。

司马家的祖孙三代,确是那个时代少有的人杰。他们并非完人、天人。以司马懿为例,他曾在曹操面前长期低调,曾在战场上被诸葛亮打得大败,也曾遭到魏明帝曹叡的猜疑,甚至平灭曹爽的高平陵政变能够成功,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重要的是,无论在怎样的情势下,司马懿都能够根据现有的信息,选择最佳的方法。

时机未到,则能隐忍不动;时机一到,则雷霆而发。若是料敌有误,遭到挫败,他不躁不馁,既不急于翻盘,也不垂头丧气,而是重新开始新一轮等待。凭着这种耐心加上一些运气,司马懿成就了把持曹魏权柄的功业。这才是司马懿智慧的根本所在。至于那些阴谋诡计,心狠手辣,仅仅是手段与皮毛。若今人一味去追求这些,多半是得不到什么好的。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拿权谋用于人际关系是无济于事的,这世道,谁都不是傻瓜。

司马师、司马昭在位10多年,一方面逐渐将曹魏内部的反对势力全部剪除,同时能够在掌握绝对优势时不急于求成,一步一步对政敌各个击破,从而尽量控制内斗范围,避免因为内斗给曹魏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于是,在曹魏内部换血完毕的同时,天下大局也向着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曹魏不但继续扩大它的优势,而且更攻灭了蜀汉,把三国变成两国。这样的战略头脑,也是司马家族头脑中的精华所在。

至于司马炎,虽是承父祖之余烈,但能够继续稳扎稳打,优先发展国力,同时虚心纳谏,任用贤能,最终摧枯拉朽般攻灭东吴,三分一统,其才略也绝不是《三国演义》中短短半回可以展现的。遗憾的是,他太执著于自己的正统名分,太想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当皇帝,以至于一旦遇上与之沾边的事儿,立刻神经质起来,英明神武化为固执愚蠢。最终,他选的继承人根本罩不住天下,导致了全国性的战乱和崩溃。西晋覆灭,东晋偏安,也就是无可奈何的必然了。

然而,即使在东晋皇帝流水账一般的更替记录上,也能看出这个家族乃至整个中国的乱世飘零。毕竟,司马家族在这个时代里,依旧是中国正统的皇族;而司马家族从崛起到没落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内部大分裂的前半段时期。也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对那一段历史有一个较为扼要的了解。

除两晋之外,司马家族在两千年历史里人才辈出。本书尽管只用了十分之一的篇幅对其概要介绍,然而司马错、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光等人,特别是司马迁和司马光的历史地位,实在比两晋皇族更加重要。这也反映了司马家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望族。

本书坚持史实有据的同时,对部分细节、对话进行了演义,同时对人物事件掺杂了少许作者自己的评价。此一家之言,希望为读者提供参考。本书中还有少数疆域、战争地图系作者手绘后由美工老师加工而成的草图,仅为方便读者有一个直观的大致了解,不能作为精确历史地图资料。杨益2015年5月  第一章英才辈出,各领风骚——司马家族起源1 名门望族,千秋显赫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个段子,说曹操做梦,梦见三匹马在啃一个槽,心想,难道是有三个姓马的人,要对我曹某人不利吗?他不禁联想到西凉军阀马腾、马超、马岱三人,于是诱杀马腾,打败马超、马岱。谁知曹阿瞒聪明一世,没想到这“三马”指的是他手下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结果几十年后,司马氏篡了曹魏的帝权。

同样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夸张成神仙下凡,文武双绝,戏耍曹操如耍猴。但遇上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却是互有胜败,最终还被拖死在五丈原。司马懿也因此成为《三国演义》中仅次于曹操的第二号反派。

这个反派司马懿,在民间名声很差,评书里甚至编派他最先是曹操的马夫,所以姓“司马”。贩夫走卒的艺术加工倒也罢了,号称要“还原历史”的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里,还要让司马懿跪在地上,把脊背给曹操当上车的垫脚石,简直是奴隶的行径。

其实这是误解。真要论起门第的高下,司马家是相当显赫的。

为啥呢?因为“司马”这个姓,本身就是来源于“官职”。

在古代,国家最重要的是军队,而军队的核心兵种是骑兵和战车兵。这俩都离不开马匹。所以,掌管军队的官员,就叫“司马”。这个职位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设立了。汉朝的时候“大司马”是全国权力最大的官。直到明清的时候,兵部尚书的尊称也是“大司马”。

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司马”是周王朝和诸侯国的重要官职。那时候搞的是贵族政治,大家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姓氏,经常用封地、官职什么的来做姓氏。于是有那么几家当过“司马”的贵族,他们的子孙为了纪念自己祖先的显赫地位,就把家族姓氏改成了“司马”。这就是最早的“司马”姓氏的由来。

一般认为,周朝的时候,姓司马主要有几个来源。

最著名的一拨儿,是西周大臣程伯休父。这里面,程是国名,伯是爵位,休夫是字。相当于“程国伯爵休父”。程国在今天河南洛阳偃师一带,一说在陕西咸阳一带。早期司马家族

这位程伯休父的祖上,乃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颛顼帝的后人,在帝喾、帝尧时代也曾当官。当然了,这种将血缘追溯到三皇五帝时候的做法其实没啥稀奇的。论本人的功业,程伯休父在周宣王时代(约公元前800年)担任大司马,率领朝廷的主力部队,讨伐不听话的徐国,立下大功。为了表彰其功,天子周宣王允许他用官职“司马”作为后人姓氏。

这就是最早的司马家族。后来,这一拨儿司马家的人,在周朝的朝廷里世代负责记录历史。

过了二百年,历史从西周时期进入东周的春秋时期。在周惠王、周襄王时期,朝廷发生动乱。这一拨儿司马家的人,就跑到晋国避难。又过了一百多年,春秋变成战国,司马家的后人随着战乱,分散到赵国、秦国、魏国等地。后来历史上司马姓的名人,大部分都是从这几支出来的。

除了程伯休父这一支外,春秋时期还有不少担任过司马的官员,他们的子孙也取“司马”为姓,比如齐国的司马田穰苴、楚国的大司马芈子反、晋国大司马韩厥、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等,他们的后人中,都有以祖先官职“司马”为姓氏的。这几支司马若要再往上追溯,也是很显赫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秦汉之后,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司马,不过在司马姓人口中,应只占少数了。

由此可见,“司马”这个姓是某些人为了纪念自己当大官的老祖宗,改换而来用以炫耀的。姓这个姓的人从一开始就是彻头彻尾的官二代,贵族范儿十足。

难怪,司马姓在“百家姓”中排名四百多位,现在的中国人中姓司马的人不到万分之一。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姓,其家族却曾经建立了大晋王朝,做了一百多年的华夏正统皇帝。即使在晋朝之外,司马家族也出了众多名人,多次影响历史的走向。2 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其中有一位就姓司马——司马耕。司马耕字子牛,又叫司马牛。他不属于程伯休父这一支“司马主流”,而是宋国君主的后代,说起来和孔夫子还是本家。

这位司马耕,一家兄弟五个,他排第三。他的大哥向巢担任宋国的左师,二哥桓魋担任司马,掌握兵马实权。其余哥儿三个也都是贵族,整个家族蓬勃兴旺,权势很大,宋景公也很倚重他们。

然而权势中间蕴藏着灾难。二哥桓魋野心勃勃,横行霸道。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宋国,宋景公想重用同宗孔子,司马耕也拜孔子为师,桓魋却怕孔子取代自己的地位,竟然派军队去追杀孔子,把孔子赶出了宋国。此后,桓魋变本加厉,越发胡作非为,甚至想杀害宋景公。这一次,连大哥向巢都站在了桓魋的对立面。双方展开了一场内战,桓魋众叛亲离,兵败逃亡。孔门弟子司马耕

司马耕摊上这么个二哥,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他也只好逃出宋国,跟随孔夫子去了。

因为这波折的命运,司马耕没有在史书和儒家典籍中表现出多少出色的才能。他似乎永远在忧心忡忡、担惊受怕。他唯一的特点,是脾气急躁,又有些话痨。这大约也和他的遭遇有关。

为此,孔夫子“因材施教”。当司马耕问孔子“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夫子对他说:“仁者,说话很慎重。”司马耕再问:“说话慎重,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回答:“要做一个仁者是很难的,说话能不慎重吗?”

司马耕又问什么叫君子。孔子回答:“君子啊,他既不担忧,也不害怕。”司马耕再问:“不担忧,不害怕,就是君子吗?”孔子回答:“是啊,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反省自己不觉得问心有愧,有什么值得忧虑害怕的呢?”这是劝司马耕,只要自己行事端正,不必太纠结于哥哥的所作所为。

但老师的教诲也不能消除司马耕的苦闷。他还是成天唉声叹气,又对同学子夏说:“世人都有兄弟,我却没有,唉。”当然,他是有兄弟的,两个哥哥,两个弟弟,只是二哥造反,弄得有家难回,这样的兄弟确实还不如没有。

子夏安慰他说:“我听说生和死都有各自的命运,富与贵靠上天安排。作为一个君子,只要对事严肃认真,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哪里还怕没有兄弟呢?”这一句话里提到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都是出名的成语。

尽管老师、同学百般安慰,司马耕依旧不能打消顾虑。他就这样在忧患中沉默地了却了一生。3 征战巴蜀震天下

司马耕出身高贵,遭遇却很惨,在史书的记载中只留下一个“怨夫”的形象。另一位姓司马的却大不相同,他建功立业,大大推动了历史发展。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秦国大将司马错。

司马错的祖上便是程伯休父,属于司马家族进入秦国的分支,家里好几代担任秦国大臣。到司马错时,秦国刚经历了商鞅变法,国力已大增,在秦惠文王的领导和宰相张仪的辅佐下,准备开始扩张疆土。司马错伐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国南面的巴国(今重庆)和蜀国(今成都),这两个三流国家开战,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打算趁机攻打蜀国,却怕蜀道艰难,打不下来,又担心东边的韩国入侵秦国,就召集大臣们商议。

丞相张仪主张先打韩国。他说:“韩国地处中原,是咽喉要地。咱们只要和魏国、楚国结盟,三面夹击,很容易就能灭了韩国。然后直接进攻洛阳,把周天子抓起来当人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王道。要是不抢占韩国这种咽喉要地,反而去取巴蜀这种边角蛮夷之地,那才叫傻呢。”

张仪本来就伶牙俐齿,又是秦惠文王面前的头号红人,这番话说出来,没人敢反对。只有司马错挺身而出,驳斥张仪:“错了,错了。要想富国强兵,必须扩张领土,增加财富。现在咱秦国国土还不够大,老百姓比较穷,想一口吃个胖子是不行的,必须一步一步来,先易后难。蜀国地处偏僻,国家落后,又正好发生了内乱。咱大秦国灭它,就如同豺狼追羊群,一口一口都是肉。而且蜀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灭了它好处大大的,却不会引起天下的震惊,这是闷声发大财啊!相反,你要攻打韩国,还要抓周天子,在天下咽喉之地动手,必然引起诸侯的关注。这事儿本身未必能捞到多少好处,反而落下一个恶名,弄不好关东的诸侯都要来群殴咱。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你做它干啥?”

司马错这一番话,把好处、坏处说得一清二楚,秦惠文王当即拍板:“老张,这次你失策了。咱还是攻打蜀国。”于是派司马错和张仪率军伐蜀。

司马错与张仪带领秦军翻越秦岭,杀奔成都而去。蜀国虽然物产丰富,国力却很弱,加上正在和巴国打仗,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秦军一阵砍瓜切菜般地拼杀,蜀国就被灭了。司马错顺手一刀又把巴国也给吞并了。秦国轻而易举,就将今天四川、重庆一带的大片领土收归版图之中。

秦国在战国中后期开疆拓土,这算是效率最高的一次吞并,仅仅几个月就把领土扩充了几乎一倍,而且代价轻微。此后,巴蜀之地曾经数次发生叛乱,又是司马错奉命南征,将其一一平息。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的大粮仓和重要的兵源地。靠着巴蜀的粮食和壮丁,秦国在此后近百年的战争中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司马错伐蜀之计,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灭蜀之后,司马错继续统率秦兵,征战东方。

公元前295年,他率兵攻打魏国襄城;

前291年,率军夺取魏国的轵地(今河南济原南)和韩国的邓地(今河南邓州);

前289年,与名将白起一起攻占魏国六十余座城池;

前286年,率兵攻打魏国,大败魏军,迫使魏国献出安邑向秦国求和;

前280年,司马错率兵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地区(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不但夺取了这块地方,而且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从而把边境线推进到了楚国的首都郢城(今江陵)边上,为两年后白起攻克郢城、迫使楚国迁都奠定了基础。

司马错为将一生,武功赫赫,堪称是大秦统一进程中屈指可数的功臣。而他“先取实利,再图虚名”的战略,则彰显了司马家族不同凡响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讲,数百年后河内司马家族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用到了司马错的这种思维。

小贴士:司马错的后人

根据《史记》记载,司马错的后人继续在秦为官。司马迁是司马错的八世孙。但也有人考证,司马迁说自己是司马错后人,有可能是攀附。司马迁真正的祖先有可能是曾担任过中山相国的司马憙。司马憙作为中山国的相国,没有为国家出过什么力,反而热衷争权夺利,因此司马迁以此为耻,换了祖先。4 秦楚割据分天下

秦末及楚汉征战的几年间,司马家虽然不是主角,却也出了两位名人,风光一时。

一位是秦国大将司马欣。有人猜测他是司马错的曾孙,但正史无记载。就算司马欣真有如此显赫的爷爷,在论军功封爵的秦国,他的起点也并不高。秦始皇统一后,司马欣担任栎阳县监狱长,只是个芝麻大的官吏而已。

秦朝法律严峻,别看小小栎阳监狱,隔三岔五的从来不缺犯人。这天衙门又送来一个,说是违反了宵禁的,听口音是楚地那边的人,长得浓眉大眼挺威风。司马欣也没太在意,就给关了起来。

过了些日子,他认识的蕲县监狱长曹咎写来一封信,说老兄你监狱里面关的一个人是我哥们儿。司马欣就把那人放了。

他放的那个人叫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是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

光阴似箭,一晃好些年过去。秦始皇已死,秦二世继位。暴政压得天下人怨声载道。于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忍无可忍的老百姓纷纷加入,将大秦帝国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楚汉之际诸侯割据图

公元前209年,陈胜部将周文率领数十万的大军直逼秦国都城咸阳。秦二世慌忙令少府章邯将几十万劳改犯和奴隶编成队伍反击。司马欣则担任章邯总司令的长史(参谋)。

章邯是大秦最后一位名将。跟随他,司马欣汇入了秦末战争的巨大洪流,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章邯指挥大军,击溃周文所部,迫使周文自刎,随即向东进军,接连打败陈胜所率大军。吴广、陈胜先后死于内讧。但陈胜点燃的这一把野火,已然燃遍五湖四海。关东六国之地,到处都是反秦的烽烟。

这其中,也有司马欣的故人——项梁。项梁作为楚国名将之后,因拥立了楚怀王,俨然做了天下反秦力量的盟主,与章邯数番大战,互有胜败。

公元前208年8月,章邯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定陶击败楚军,斩杀了项梁。

之后,司马欣又跟随章邯,继续转战黄河两岸,攻克了赵国首都邯郸,把赵王包围在巨鹿。齐国、燕国、代国的人马来救赵,都不敢招惹秦军。

12月,项梁的侄儿项羽带领楚军也赶到了。他破釜沉舟,打得章邯九战九败,斩杀大将王离,解了巨鹿之围。

章邯遭遇了出师以来最大败仗,忙退兵棘原,守住营盘,一面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去求援军。

司马欣撒腿跑回咸阳,求见把持朝政的丞相赵高。一连三天,赵高都不见。司马欣慌了,觉得赵高想要陷害自己,于是又撒腿逃回章邯军中,劝章邯说:“现在朝中有赵高这奸臣,咱们怎么都是死。打赢了,他忌妒你,你死;打输了,他追究你的责任,还是死。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投奔项羽算了。”

公元前207年7月,章邯、司马欣等率二十万大军向楚军投降。有趣的是,项羽把章邯留在自己的营帐中,而拜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投降的秦军。或许是想到了司马欣当初释放项梁的这几分情谊?还有人猜测,说不定司马欣早就和项羽有了勾结,包括回咸阳遭到赵高猜忌这一出戏,都有可能是故意演给章邯看的戏。

这一刻,司马欣意气风发:“瞧瞧,我手握重兵二十万!古往今来,姓司马的,还没人带过这么多兵吧?”

遗憾的是,秦军的灵魂是章邯,而不是司马欣。章邯一旦投降项羽,失去大秦名将的资格,那么作为其附属的司马欣,就更啥也不是了。

秦兵对这位新来的统帅并不服气,更何况作为降兵,难免受到楚国官兵的欺辱。于是他们叽叽喳喳地抱怨:“章将军他们骗咱投降,可要是这次打不赢,咱们的父母家人,岂不是要被秦国官府杀光吗?”

消息传到项羽耳朵里,项羽大手一挥:“降兵还敢不老实,全杀了!”

一夜之间,二十多万秦兵做了刀下冤鬼,只留下章邯、司马欣等几个降将。司马欣刚刚当了两个月总司令,转眼就成了光杆司令,惊得肝胆俱裂。

项羽安慰司马欣:“司马老哥,别怕,你和我一条心,我不会亏待你的。”

司马欣苦水只能往肚里咽。到了这一步,他和章邯一样,只能牢牢地绑在项羽残暴的战车上,承受着关中父老戳脊梁骨的咒骂。

这时,秦国首都咸阳已经内讧迭起,赵高杀了秦二世,子婴又杀了赵高,并向先一步进入关中的刘邦投降。项羽紧随进入关中,又杀了子婴,将阿房宫烧成一片白地。

大秦王朝,仅经历18年即灭亡。

公元前206年2月,消灭了秦朝的项羽志得意满,分封诸王。其中原属秦国的关中之地被切成三块,分别由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管理。章邯为雍王,管理关中西部;司马欣为塞王,管理东部;董翳为翟王,管理北部。号称“三秦”。

至此,司马欣达到人生的巅峰——封王。然而这个爵位,是用二十万冤死部下的尸骨换来的。他虽然管理着几十个县的地盘,但他统治下的老百姓和军队,对这位大王都没什么好感。在随后到来的楚汉战争中,丧失了秦人武魂的司马欣,就如同掉落在历史大潮中的枯叶,只能随波逐流。

几个月以后,楚汉战争爆发。被项羽排挤到巴蜀之地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奇袭陈仓之地,很快打垮三秦部队。雍王章邯被包围在废丘,一年后城破自杀。

司马欣呢,他和董翳一起投降了刘邦。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投降。

随后,司马欣、董翳参加了刘邦组织的反楚大联盟,浩浩荡荡向东去攻打项羽。他们在彭城再次遭遇楚霸王。项羽以3万精兵,大破诸侯联军56万。

司马欣见势不妙,跟董翳一起,再次投降项羽。他已经不在乎别人怎么指责他了。

公元前203年10月,项羽派司马欣配合曹咎,一起镇守成皋。当初,这“司马”和“曹”一起救了项梁,如今他们又一起为项羽卖命。

司马欣深知,如今只要死守不出,就能得胜。但刘邦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刘邦屡次辱骂挑战,脾气暴躁的曹咎忍耐不住,不顾司马欣劝阻,率领全军出击,渡过汜水,要和刘邦决一死战。

刚刚渡河一半,刘邦大军大举反扑。楚军迅速崩溃,曹咎和司马欣都自刎身亡。

对司马欣来说,这样的选择很明智,刘邦绝不会放过他的。就在他死后,刘邦还专门把他的尸体运到关中,斩首示众,以此让那些仇恨司马欣的秦人泄愤。

秦楚之际的一代诸侯司马欣,就此从历史舞台退场。他想在乱世中做一个投机者,然而终于把自己弄到全无立场的地步。

除了司马欣之外,还有另一位司马家的人也在秦末楚汉战争中脱颖而出。

他叫司马卬(或作司马昂),同样是程伯休父的后人。不过,他属于司马家进入赵国的一支。其祖上是赵国剑客司马蒯聩。

陈胜、吴广起义时,司马卬也参加进来,带兵攻克朝歌。巨鹿之战后,跟着项羽攻城略地,在攻克河内的战斗中立下很大功劳。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分封诸侯时,司马卬被封为殷王,管理魏国东部的地区。

一年以后,刘邦从西边攻了过来,司马卬兵败被俘,投降刘邦。他也参加了刘邦的诸侯联军。在彭城之战中,联军被项羽击败。殷王司马卬战死。

比起远房亲戚司马欣来说,司马卬至少没有投降那么多次,退场也要干净利落得多。死在英勇无敌的楚霸王手上,也总比被刘邦逼得自杀后尸体还被公开斩首要痛快些。

司马卬称王于河内,开创了河内司马氏家族。数百年后,他的子孙后人更是建立了立国达一百多年的大晋王朝。

司马家族在秦楚之际算不上什么重要角色,但十八位诸侯王中,他们竟能占有两席之地,也可以荣耀一时了。5 风流千古

秦楚之后数十年,塞王司马欣、殷王司马卬尸骨已寒,又有一位司马族人跳了出来。他没有上演金戈铁马的武装秀,却靠玩弄笔杆子在历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他叫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字长卿,四川人,可能是秦朝大将司马错的一支后人。小时候,他爹妈为了好养活,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犬子同志长大后,觉得这名儿实在难听,加上羡慕古人蔺相如,就自己改名为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从小喜欢读书、击剑,是个很有文艺青年范儿的家伙。不过范儿不能当饭吃,总得找点正经事情干。司马相如就花钱买了个官做,在汉景帝身边当了个“武骑常侍”。这个官儿是干什么的呢?是在汉景帝打猎的时候陪在边上的,要是狗熊冲过来了,司马相如同志就要赶紧一枪戳过去,免得万岁爷给熊掌扇了。

这活儿按说还成,司马相如不是还学过剑术吗?也算专业对口。但司马相如却不喜欢。他的赋(散文)写得很好,可总跟狗熊豹子打交道。但汉景帝偏偏不喜欢赋,司马相如这一身本领也就无人赏识了。

过了几年,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到长安朝见皇帝哥哥。这梁武王却是个喜欢文学的人,养了一大群文人墨客,这次进京带了好几个。司马相如这下可找到组织了,和这些文人喝酒聊艺术,高兴得不得了。等到梁王带着他的团队回梁国时,司马相如直接办了个“病退”,不做官了,跟着梁武王混去!这小子也真够潇洒的。

之后,司马相如在梁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过了很愉快的一段日子。他被梁王奉为上宾,住在梁王的王府里,吃喝不愁,成天和一帮子文艺青年喝酒聊天,游山玩水,沐浴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他写了好些作品,最出色的一篇叫《子虚赋》,讲的是楚国的“子虚先生”和齐国的“乌有先生”斗嘴,分别夸耀自己国家如何的广大丰饶。这篇赋辞藻丰富,描写华丽,是汉朝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

然而好景不长。梁王为皇位继承的事儿,和汉景帝闹翻了,从此郁郁寡欢。公元前144年,梁王刘武去世。树倒猢狲散,梁王一死,他包养的文艺青年们顿作鸟兽散。司马相如也只得离开梁国。长安的差事已经自己辞掉了,金主又一命归西,36岁的汉子空有满腹文采,竟然弄得一筹莫展,饭都快吃不上了,灰溜溜回到四川老家。

幸好他的老朋友王吉在临邛(今四川邛崃)当县令,司马相如就去免费蹭住当地的招待所。但长此以往也不是个办法啊。两个铁哥们儿想出一个鬼主意来:炒作。反正本地人傻钱多,争取卖几副拐出去,也好解决下半辈子的吃饭问题。

于是王吉把司马相如包装成一个大贵人,他假装毕恭毕敬地每天去拜见司马相如,而司马相如呢,架子越发大了,竟然闭门不见。王吉吃了闭门羹,反而还挺光荣,越发殷勤恭敬地往招待所跑。

这样一来,临邛当地的有钱人卓王孙认为,司马相如多半是个贵人,应该好好招待一下。他大摆酒宴,邀请王县令和司马大老爷光临。酒宴当天,王吉很痛快地来了,司马相如却挨到中午,说病了来不了。王吉呢,一口菜都不敢吃,当着上百宾客的面,屁颠屁颠跑到招待所,点头哈腰,软磨硬泡,把司马相如给拖到了卓王孙家。

大家看县太爷都对司马相如这么尊重,这到底是什么来头啊?又看司马相如穿着华丽的衣服,坐着高档车,跟着不少随从,真是雍容华贵,都把他当成了高官名爵。当然,大家不知道,这衣服车马随从什么的,都是王吉和司马相如掏空了口袋才凑出来的,为的就是这一锤子买卖。

宴席之上,司马相如衣着光鲜,他又是在梁王那里见过世面的文化人,虽然说话有些结巴,但装装酷还是没问题的,把个卓王孙唬得一愣一愣的。酒过三巡,王吉请司马相如弹琴,这正是司马相如的特长,相如假惺惺地推辞一下,操起琴来,抚弄一番,四座宾客都惊呆了。

王吉和司马相如苦心安排,就是为了这个。原来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长得漂亮又有才,特别喜欢音乐,可惜死了老公,回家守寡。王吉制定的计策,就是为了让司马相如有机会勾引卓文君。司马相如施展才气,弹了一首《凤求凰》,卓文君的芳心果然被他打动。再看司马相如穿的名牌,坐的豪车,又这般有才华,这样的高富帅哪里找啊?

当天夜里,卓文君就偷偷跑到招待所,表示愿意和司马相如私奔。司马相如大喜,生怕她变卦,带着她一溜烟般跑回成都去了。

等到了成都,卓文君发现情况不对。司马相如非但不是什么高富帅,而且家里穷得啥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家徒四壁),顿顿喝稀粥就咸菜。卓文君不禁问:“你家不是挺有钱吗?宴会上的衣服和车马怎么回事啊?”

司马相如道:“衣服和车马都是倾家荡产凑的。”

卓文君这才知道上了当,原来这不是高富帅,是个高穷帅。但好歹相如的才华不是假的,文君又是经历过一次婚姻的人。她不怨天不怨命,帮司马相如想办法:“既然这样,那咱们不如还回临邛吧,就算跟我弟弟借钱也能度日,何必在成都吃这苦呢?”

都说好女人能持家,卓文君便是。在她的策划下,浪荡子司马相如也奋发起来。两口子一起回了临邛。

再说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而且还是和一个穷小子,气得哇哇吐血:“这丫头太丢我的脸了,别想从我这里弄到一分钱!”

司马相如也不去求老丈人。他把自己的马车卖了,买了一个小酒店,让卓文君坐柜台卖酒,自己穿着条大裤头,和一群市井之徒混在一起,洗涤酒杯酒坛。司马相如

这事儿很快在当地传开,大家都劝卓王孙:“老兄,你何苦呢,家里又不缺钱。现在文君已经和司马相如在一起了,你和自己闺女斗什么气?司马相如只是厌倦做官,他的才华还是很不错的,又是县令的朋友。你眼看着他们这么折腾,自己的面子也过不去啊。”卓王孙没辙,送了女儿女婿一百万钱和一百个仆人。

司马相如带着钱和仆人回到成都,买房买地,得意扬扬过起了大少爷的日子,还有娇妻相伴。这空手套白狼的买卖,牛啊。当然,首先人家确实长得帅,才气高。若是个矮黑丑,用尽计策只怕也不能得手。

好事接踵而来。这会儿皇帝已经换成了汉武帝。这位皇上与他老爹大不相同,雄才伟略,开疆拓土,喜好的就是大开大合,要讲究一个大气。他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非常欣赏,甚至以为这是古人所做,还为了“不能见见作者”而感慨。待到汉武帝听说作者居然还健在,赶紧把司马相如从成都找来。

司马相如回禀道:“陛下,我写的《子虚赋》只是说诸侯王的气派,下面请允许我写一篇赋,称颂皇上的气派。”

于是他又写了一篇《上林赋》,紧接着《子虚赋》里面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俩争强斗嘴的故事,写第三位“亡是公”出来,嘲笑子虚、乌有两位所说都不够壮阔,而且只顾奢侈,有失正道;然后称颂大汉天子的九州四海,江山何等辽阔,同时还提出休养生息,减少个人享受,把万里河山变成帝国繁荣的基础等主张。

这一篇更是气势磅礴,在汉赋中是一等一的佳作。汉武帝看得心花怒放,觉得司马相如这篇赋的气势,正好符合他横扫边疆、威震四方的气势,于是任命司马相如为郎官。

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命中郎将唐蒙在西南地区开疆拓土,修筑道路。因为征发官兵、壮丁,按军法监工,闹得四川老百姓人心惶惶。汉武帝就派司马相如去摆平此事。司马相如发挥自己笔头子的功夫,写了一篇《谕巴蜀檄》的公告,首先阐述开通西南道路的伟大意义,然后解释唐蒙干这事儿,催逼得狠了些,是工作失误,皇上不是这个意思。最后说皇上体恤你们,你们也要知道好歹,不要逃亡犯罪。立功即赏,违法的要罚。

汉武帝看司马相如这文章写得不错,就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回司马相如衣锦还乡,蜀郡太守亲自带着一群县令迎接,风光无限。老丈人卓王孙如花的笑脸都笑烂了,连骂自己应该早些把女儿嫁给相如,于是把家产厚厚分给卓文君一份。

司马相如本身是四川人,对西南的情况就比较熟悉,加上他行事洒脱,笔头子也厉害,背后又有强盛的大汉朝为靠山,这一番出使取得了很好效果,西南的酋长大王们都主动请求成为大汉的臣属,又修筑了很多道路,连接四川与各处边疆。

司马相如载誉归来,这回可长脸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人攻击他出使西南时受贿,为这事儿给罢了官。然而汉武帝用人,关键还是要看才能。因此过了一年多,就又把司马相如的官职恢复了。

此后,司马相如常伴在汉武帝身边,摇动笔头子,写些漂亮的文章。他曾上书给汉武帝,劝谏汉武帝不要热衷于捕猎猛兽;又做过一篇赋,感慨秦二世失去江山,劝谏汉武帝吸取教训。他也会拍马屁,投领导所好,比如汉武帝喜欢求仙道,这种迷信活动按说害处很大,但司马相如可不敢劝谏,因为这是皇上的真爱。他反而写了一篇《大人赋》,描写“大人”(皇帝)遨游天庭,拜访神仙,长生不死的故事,用来取悦汉武帝。对于朝廷大事他很少去掺和,他只是安心担任自己的这份官职,写出些漂亮文章给皇帝看,如此发挥自己的特长。

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病故,享年62岁。他留给汉武帝一卷书文,里面写的是关于封禅的事。汉武帝看了书文,便开始留意封禅的事来。八年后,终于在泰山举行了第一次封禅大会。

司马相如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有些浮华,有些投机。但他行事潇洒,不拘小节,更能找准自己的定位,不去贪求非分之福,故而得以善终,也成为司马家族中少有的逍遥派。

小贴士:司马相如变心

司马相如晚年富贵之后,对于当初和他同甘共苦的卓文君也变心了,喜欢上更年轻漂亮的女子。卓文君悲愤之下,写下著名的《白头吟》。其实司马相如当初追卓文君到手,便不是靠着真情实意,而是连哄带骗的,老了当陈世美也不奇怪。此外,传说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贬冷宫后,出千金托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企图打动汉武帝,重获恩宠。但司马相如自己都是这么个薄情人,他写的赋纵然文采华丽,又焉能让覆水重收呢?6 史家绝唱,万古流芳

比司马相如略晚,又一位司马族人登上历史舞台。他的命运与司马相如几乎是两个极端,虽然他们都文采过人,侍奉的也是同一位皇帝。

这个司马族人,他的遭遇是坎坷的,他的身躯是伤残的。然而他却用意志和忍耐力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

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90)。

司马迁是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秦朝大将司马错的九世孙。他的祖父司马喜获得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父亲司马谈担任太史令。家境虽不富裕,却也称得上是体制内的小康之家。

太史令这个官职,主要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司马谈干一行爱一行,对儿子也言传身教。在老爹指导下,司马迁10岁时已能阅读《尚书》《左传》《国语》《世本》等经典。

到了20岁,老爹说:“儿啊,光看书不行,会看傻的。你还要多去全国各地游历。”

司马迁大喜:“好啊好啊,我最爱旅游了。”

于是他从首都长安(陕西中部)出发,先从东南出武关到了宛城(河南南部),然后南下襄阳、江陵(湖北),再到湘西、九嶷、长沙、汨罗(湖南),然后从洞庭湖出长江,顺江东下,看了庐山(安徽)、钱塘、会稽、吴(浙江)。然后北上姑苏、淮阴(江苏),再到临淄、曲阜(山东),然后又往西南折回彭城、沛(江苏),再经过洛阳、梁(河南),最后回到长安。

这一大趟玩下来,司马迁饱览了诸多美丽风光,经历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中华地域宽广,历史悠久,万里江山养育的千古英雄之气,光关在书房里傻读,是读不出来的。司马迁走这一趟,参观的许多景点,都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比如大舜南巡的九嶷山,比如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比如传说中大禹治水的禹穴,还有吴郡春申君的宫殿、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等。将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气息融合在一炉,产生的震撼是难于言表的,尤其对司马迁这样一个具备文艺青年气质的人来说。面对浩瀚历史,他潸然泪下,慷慨出涕。太史公司马迁

回到长安,老爹问他:“怎样,这一趟玩得还好吧?”

司马迁点点头:“太壮丽了。”

老爹笑而不语。他的目的达到了。这位太史令心中有一个宏大的目标,需要父子两代人共同完成。他对儿子的培养,也就是这个目的。当然,要按现代教育的观点,做老爹的自己不努力,把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也是有点残忍的。

后来,司马迁当了郎中(皇帝的侍从,不是医生)。他的直属领导是开疆拓土的汉武大帝。这给了司马迁更多见识大场面的机会。

公元前111年,司马迁35岁。这年,汉武帝大军收复了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建设新郡,安抚蛮夷。

一天,司马迁正干得来劲,忽然有文书送来:“郎中,快,快到山东去,皇上要在泰山封禅了!”

所谓封禅,就是皇帝祭天祭地,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汉武帝前几年任用卫青、霍去病等人,屡次击败匈奴,自以为是立下了赫赫功勋,所以才向天地夸耀。这么大的热闹,岂能错过!司马迁立马从云南贵州动身,赶着车子撒丫子往东跑。这会儿已经是公元前110年。

风尘仆仆跑啊跑,一路狂奔到洛阳。汗流浃背的司马迁正想换匹马再跑,却看到自家老爹躺在招待所病床上,正气得捶床板。

司马迁赶紧过去:“老爹,您怎么了?”

司马谈见儿子来了,边咳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封禅大典我也参与了策划的,就想着亲自看看,谁知道,这身子骨不争气啊……咳咳咳……如此百年难得的大场面,气死我了……”

司马迁安慰父亲:“您老养好身子,还有下次呢。”

司马谈摇摇头:“没有下次啦。儿子,我跟你说,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曾担任过太史,后来家道中落。唉,难道在我这一辈就无法振兴了吗?”“爸爸,您别难过,还有我呢。”

司马谈道:“就等你这句话了。当初周朝编纂了《诗经》《尚书》《周礼》,孔子写了《春秋》。此后四百多年,因为战乱,历史的记载中断了。老爹我曾有雄心壮志,想要把这段给接上,但现在……,只能靠你了。”

老爹死后,司马迁接任太史令,认识了一大票牛人,从他们那里吸取了不少养料。其中尤其是董仲舒和孔安国二人,给了司马迁极大帮助,其间,他还奉命参与了《汉历》的校订工作。现在的人说司马迁,都知道他写《史记》,实际上司马迁还是当时最伟大的天文、星象学家。单凭此方面贡献,他也可以青史留名。当然,在中国古代,天文、星象、历法和历史,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

本职工作之余,司马迁还要整理朝廷内的所有资料、书籍,以及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史料,开始写作史书。

那会儿不像现在。现代人要写一段《战国史》,可以先去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搭建个大框架。此外还有汗牛充栋的实物考古信息可以采纳以补充细节。要写当代史,更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查询每一年的新闻和报纸。西汉那时候,这些东西一概没有,只有残缺不齐的官方和私人记载。司马迁完全要亲自把这些零碎的材料拼凑起来,构建一部自成体系的史书,难度可想而知。

这工作很苦,很累,但司马迁乐在其中。从他的笔下流出的一段段文字,在竹简上复原出的一段段历史,让他仿佛身临其境般,倾听着帝王将相、豪侠文士的嬉笑怒骂,回味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回响。

对一个喜欢厚重感的文艺中年来说,这是一种至美的享受。

或许,司马夫子这会儿还有一种神的快感——我在写历史,后世的人心目中,这些伟大人物的形象,是由我来决定的。

这种感觉想必比现在写网络小说的人们要爽万倍。

正当司马迁艰难地展开工作的时候,一场悲剧发生了。

这就是“李陵事件”。

汉武帝时代,最大的军事行动就是不断地和匈奴对阵。公元前99年,汉朝和匈奴又发生了一次战争。大将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率领五千步兵进击匈奴。谁知,这五千人遭遇了匈奴单于亲率的八万铁骑。经过多日苦战,李陵损兵大半,最后无奈投降了。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勃然大怒。堂堂大汉将军,居然投降匈奴!朝廷上的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的软弱。

司马迁听着,心里不是滋味。尽管他和李陵是朋友,可他觉得在这个事情中,李陵并不应该遭到一边倒的指责。司马迁游历全国图

如果是个圆滑的人,这时候装聋作哑就是了。但司马迁是写历史的,他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史官”客观记录、独立思考和不畏强权的性情,毅然站出来为其辩护:“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和匈奴主力决战,前后杀敌一万多人。虽然投降敌人,但功过相抵,也不是罪大恶极。再说,我看李陵也不是真心降敌,或许他只是想先活下来,找机会再报效大汉。”

按说,汉武帝骂李陵,有他的道理;司马迁帮李陵解释,也有他的考虑。可朝廷之上,你敢这样逆着皇帝说话,真不要命了?

汉武帝正找不到出气筒,大手一挥,将司马迁关了起来。

这还没完。过了一段时间,又有消息传来,说李陵在帮助匈奴人训练军队!

汉武帝刚刚平息了的怒火又升腾起来。作为一个铁腕君主,他容不得这种背叛。于是他下令,把李陵全家都杀了。

杀完李陵全家,汉武帝想起了监狱里的司马迁,怒喝道:“还有那个司马迁,也给我杀了!”

于是,司马迁被判了死刑。

当时被判死刑的人,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出钱五十万赎罪。司马迁家并不穷,但五十万钱却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朋友中,有钱的关系不够铁,铁的家里没有钱。

第二条路是受腐刑。也就是一刀阉割,去做太监。

大汉之际,中国人风骨傲立,士人多是慷慨激昂之辈。这等做太监的奇耻大辱,九成九的人是宁可去死,也不愿意承受。

司马迁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一死容易,还未完成的史书写作任务,怎么办?

父亲临终之前,把任务交给自己。可自己呢,就这样无声无息死去,脑中的史料,胸中的豪情,随着那一刀烟消云散。百世之后,还能给后世留下什么东西?谁还记得自己这个人?

这样的死,看似慷慨,其实轻如鸿毛。

司马迁在生与死之间徘徊良久,下定决心,他接受了腐刑。

一刀,痛彻心扉,而更痛的是无以复加的屈辱感。

但在同时,更强大的使命感驱散了疼痛与屈辱。

周文王被囚禁时演绎《周易》,孔子困顿时写作《春秋》,屈原放逐时吟唱《离骚》,左丘明眼瞎了写出《国语》,孙膑被挖去膝盖后写作《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斥才有《吕氏春秋》,韩非子被秦王政关起来,在死前作《说难》和《孤愤》……

能够在黑暗笼罩下忍辱负重,乃因心中有光辉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又会反过来激励人,将所有外加的痛苦与磨难,作为行动的催化剂。

又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完成。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叙述上起五帝,下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的历史,填补了先前的巨大断层,也为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朝代史的承接,提供了好的开端。

司马迁壮游天下,览尽胜景,也就将万水千山的气魄,都蕴入胸中。李陵事件给他的摧残打击,也反过来促使他将满腔豪情倾注在笔端。

这个肉体上被阉割的男人,精神上却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而这最强音,绕梁千年,余韵不歇,耸立起中国史学界的不朽丰碑。

司马迁的巨著,既是历史,又是故事。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狠狠地报复了汉武帝。尽管未曾明言,但汉武帝穷兵黩武,任用外戚李广利,都遭到春秋笔法式的批判。包括汉武帝他爹汉景帝刻薄寡恩,逼死文帝男宠、打死吴国太子、害死自家骨肉种种,也被揭露无遗。

但司马迁绝不是完全为了个人恩怨好恶而歪曲基本史实。他崇拜项羽,把项羽写得如同天神一般凛凛威风,英雄气十足,却也不讳言,项羽目光短浅,赏罚不公,暴虐成性,是其失败的原因。刘邦在司马迁笔下尽管被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但司马迁还是指出,他的胸怀气度和施行仁政,助其夺取了江山。《史记》完成后不久,心愿了却的司马迁病故,享年约56岁。《史记》书稿被他女儿收藏起来。后来,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从母亲那里得到此书,爱不释手,每读一遍,禁不住扼腕叹息,涕泪长流。到汉宣帝时,将《史记》献了出来,使这部巨著得以风行天下。

此后,历代大拿们一窝蜂地赞美司马迁。

西汉扬雄说,“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赞扬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东汉班固在《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有良史之材……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不虚美、不隐恶”。

唐代韩愈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认为司马迁作品风格“雄深雅健”。

柳宗元评价《史记》:“朴素凝练、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宋代郑樵说《史记》是“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书”。

明末钱谦益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炳如日星矣”。

清朝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其余五本是庄周的《庄子》、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杜工部集》、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更称赞司马迁“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

鲁迅则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司马一族,两千年里出了诸多帝王将相,鲜衣怒马。但其中彪炳千秋的,却是这位承受最多屈辱的太史公。  第二章鹰视狼顾,猛虎伏草——铁腕枭雄司马懿1 河内望族高富帅

公元2世纪,大汉王朝由中兴渐渐走向没落。而司马家族却即将迎来他们最灿烂辉煌的时代。其领军人物,便是赫赫有名的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

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年(灵帝光和二年)生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

司马懿所在的河内温县司马家族,是一等一的名门望族。司马懿的十二世祖,便是楚汉相争时候的殷王司马卬。司马卬定都河内,后来兵败身死,子孙们就在河内这块地方繁衍。司马卬的八世孙叫司马均,曾经担任东汉征西将军(曹操过去的理想就是这个官),率领军队和西北的羌人打仗,后来因为部下不听指挥,擅自出击,结果打了败仗,害怕问罪而自杀。晋宣帝司马懿

司马均虽然落了个可悲的下场,但他的子孙们却继续风生水起地当官。司马均的儿子司马量,曾任豫章太守。司马量的儿子司马俊也做到颍川太守。颍川在河南南部,是当时的中原要地、文化中心,中国不少名门望族都是颍川出来的,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都也是颍川人,司马俊这个太守的含金量不小。司马俊的儿子司马防更是当上了京兆尹。

这位司马防也很厉害,一口气生了八个儿子,号称“八达”,其中老二就是司马懿。司马家族的人世代身材高大,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参加“童子试”,还被人怀疑是成年人谎报年龄参加考试。

小贴士:司马防的故事

司马防(149―219),字建公。他性格耿直公正,即使在宴会这样的场合,也保持着威仪。司马防十分爱读《汉书》。他有八个儿子即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因为八个儿子每人的字中都有“达”字,号称“八达”。司马防的家教很好,儿子们都很听老爹的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公元174年,26岁的司马防担任尚书右丞,举荐了20岁的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几十年后,曹操当上魏王,特意摆酒招待司马防,开玩笑问:“我现在还能当尉吗?”司马防回答:“当时我推荐你的时候,你正好能当尉,现在已经不合适了。”

司马家本来就是名门望族,司马防的家教又做得好,八个儿子个个出类拔萃,司马懿更是其中翘楚。年少的司马懿,不但博览群书,勤于学习,而且很小就有不同寻常的气节和志向。司马家的同乡杨俊是南郡太守,素来以看人眼光准而著称。他见到少年司马懿,就觉得是非同寻常的人才。

那时的司马懿受着正统的儒家教育,家中又几辈子都是汉朝大臣,自然也和多数世家子弟一样,从小树立了忠于汉室,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理想。

只是,这时候的大汉帝国,早已摇摇欲坠。皇帝一个赛一个的昏庸无能,朝廷上,外戚权贵和宦官轮换着把持朝政,胡作非为。一些读书人做了他们的走狗,而不愿意阿附他们的,则遭到打击迫害。豪强大族霸占土地,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百姓生活无着,有的就铤而走险,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就在司马懿出生的公元179年,司隶校尉阳球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雷霆万钧般地扫荡奸佞,打死大宦官王甫,阿附宦官的太尉段颍也畏罪自杀。一时间,真是意气风发,围观群众纷纷前来祝贺。可是随后宦官集团发动反扑,阳球的司隶校尉一职被免。阳球还不死心,偷偷和其他几个大臣结盟,准备想办法除掉这些宦官,结果消息泄露出去,宦官们在汉灵帝耳边说坏话,于是这几个大臣都被逮捕杀害。朝廷里面更是暗无天日。

外面也不太平,巴郡(重庆)的少数民族“板楯蛮”因为不堪汉帝国官吏的欺负,起兵造反,一路猛攻,蜀郡(成都)、广汉郡(广汉)、犍为郡(乐山)和汉中郡(汉中)等地都被烧杀抢掠。这场动乱几年后才被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一步步恶化下去。司马懿的整个童年、少年时代,目睹着大汉王朝不断衰败,帝国和人民在苦海中挣扎。

184年,司马懿6岁时,爆发了震动朝野的黄巾起义。饥寒交迫的老百姓头裹黄巾,跟随着张角揭竿而起,杀官造反。起义波及八个州,参与人数前后有好几百万。虽然张角等人最后兵败身亡,各地的余部却陆续战斗了数十年。这一次农民起义不但严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而且各地的豪强趁镇压起义的机会,纷纷建立军队,把握财权,逐渐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189年,司马懿11岁时,著名的昏君汉灵帝撒手人寰,宫廷发生政变。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展开殊死斗争,结果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又被何进的部下袁绍等宰掉。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集团瞬间同归于尽,填补空白的则是横空出世的西凉土霸王董卓。董卓杀死少帝、何太后,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史称的汉献帝。袁绍、袁术、刘岱、韩馥等诸侯大员起兵讨伐董卓,可是他们没有同心协力对抗董卓,反而为了争夺粮草地盘自相残杀。董卓之乱时司马家族避难路线

192年,司马懿14岁时,董卓被部将吕布杀死。但天下没有因此安宁,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又起兵赶走吕布,控制汉献帝。关东诸侯更是战乱不绝,大汉帝国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

目睹这一切,少年司马懿百感交集。司马家族已经为汉朝效忠了数百年,大汉也是当时天下人心目中的神圣帝国。如今,这一切都要改变吗?司马懿有迷惘,也有困惑,甚至萌生冲动,要仗剑而起,为汉家除残去秽,恢复朗朗乾坤。

他的老爹司马防的耐性好得很。面对朝廷争斗,军阀混战,司马防始终抱定“不掺和”原则,甚至办公室也不坐了,“养志闾巷,阖门自守”,就是明哲保身。董卓把持朝政时,司马防就让长子司马朗带着家人从京城逃回老家温县,后来又逃到河北黎阳躲避战祸。不久,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袁绍、王匡、曹操都屯兵河内,大兵一多,地方难免受到扰乱,河内的老百姓死伤惨重,唯有司马家族因为远走他乡,遭受的损失不大。

小贴士:司马朗智斗董卓

董卓为了躲避关东诸侯进攻,强迫朝廷迁都长安。司马防命令长子司马朗带家人返回家乡温县,却被告发而被逮捕。董卓愤怒地责问:“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能这么辜负我?”司马朗不慌不忙道:“老大,您功德盖世,在战乱中扫荡奸贼,任用贤人,眼看就要成就复兴汉室的伟大事业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要付出代价,就是战争频繁,各地陷入混乱,老百姓不能安生,纷纷弃家逃亡。这就是我想回老家的原因。”董卓听司马朗马屁拍得这么顺溜,同时说话又实诚,于是不再为难他。后来司马朗贿赂了董卓的手下,终于成功逃走。

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司马懿18岁。这一年,狼狈不堪的汉献帝终于得到了一个靠山,曹操把这位皇帝陛下迎接到了许昌,初步安顿下来。但这个小朝廷不过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政权,虽然拥有尊贵无比的虚名,对各地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却没有多大的约束力。战火继续在全国各地燃烧,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司马懿纵然有热血少年的冲动,在老爹的严加约束下,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读书学习。平素的忧国忧民之志,转化为提升修炼的动力。司马懿本性聪明,加以良好家风熏染,经过多年磨砺,更加出类拔萃。

当时的名士崔琰曾对司马朗说:“你老兄也算个人才了,但是您的二弟司马懿的才能,不是您老兄比得上的。”另一位名士胡昭,字孔明,是个大书法家,名望很高。这位“胡孔明”也特别欣赏司马懿。司马懿同乡有个周生,出于私怨,准备在路上截杀司马懿。胡昭听说这事,慌忙跑过去劝阻周生。周生开始还不肯放手,一定要干掉司马懿。胡昭就再三再四劝说,流着眼泪给周生掏心窝子摆道理,终于说服了周生,不再截击司马懿。

少年司马懿隐忍着,观望着。面对满目疮痍的乱世,他心怀志向,并不急于参与其中。他要等待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若是一时没有机会,那也不要紧,他可以继续等。就在这段时间,他后来的对手诸葛亮,也正在乱世中流离颠沛,从山东琅琊跑到庐江,又从庐江跑到隆中。这两位年轻人此刻一定想不到,三十年后,他们将在渭水平原上,展开旷日持久的僵持对战。2 智斗曹孟德

公元201年(汉献帝建安六年),司马懿23岁。那时候当官,才能重要,出身更重要,而司马懿的才能和出身都有,他被推举担任本郡的上计掾(负责统计本郡户籍、钱粮向上级汇报)。以司马懿的才能,做这些行政工作自然是驾轻就熟。他还娶了本郡张家的小姐张春华,张春华小司马懿10岁,也算是大家闺秀。

没多久,司马懿又升官了。朝廷中大权在握的曹操,因为感念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