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7—2018)(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5:05:09

点击下载

作者:钱明辉 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7—2018)(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7—2018)(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试读:

前言

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益重要的角色。信息资源既是整合其他资源的资源,也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资源。近年来,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的兴起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与发展机遇,新技术将人、信息和机器连接起来,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创新引领,新动能快速成长。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着重强调“紧紧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以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为目标,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可见,中央政府高度肯定了信息资源产业在经济与政治领域的巨大价值。大力发展信息资源产业,构建信息资源强国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战略路径。

近年来,信息资源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如破竹,成绩斐然。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0.58万亿元人民币猛增至2016年的4.36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较2015年增长3.30%,信息资源产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5.86%。虽然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处于起步期的信息资源产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就业贡献率偏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创新动力不足等。

为了准确反映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总体发展面貌和区域发展特征,为国家有关部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信息支持,促进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7—2018)》的研究与撰写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得到了开展,最终成书由十三章正文与两章附录组成。

第1章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简单阐述,对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此外,还通过梳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对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机制模型、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信息资源产业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环境研究等问题进行文献回顾,进一步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阐述。

第2章首先给出了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并从31个省区市与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两个角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随后对信息资源产业分类,给出大类产业IRIDI总体排名与31个省区市大类产业IRIDI排名情况。其次对信息资源产业按对信息资源的依赖度的不同分类,给出不同依赖度产业IRIDI总体排名与在31个省区市的排名情况。最后对信息资源产业按地理区域划分,给出七大区域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情况。

第3章主要介绍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的四个分项指标及其排名与比较。产业价值、产业增长、产业效率和产业贡献,作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四个构成要素,在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得到的各项排名结果的数据为支撑,分别进行了产业发展指数分项指标总体情况的排名及比较、产业价值指标(IVI)排名及比较、产业增长指标(IGI)排名及比较、产业效率指标(IEI)排名及比较和产业贡献指标(ICI)排名及比较。

第4章首先展现了信息资源产业产业结构总体排名,并基于地区与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两个角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接着给出大类产业产业结构总体排名与31个省区市大类产业产业结构排名情况。之后对信息资源产业按对信息资源的依赖度的不同分类,给出不同依赖度产业产业结构总体排名与在31个省区市的排名情况。最后对信息资源产业按地理区域划分,给出七大区域信息资源产业产业结构总体排名并开展比较与分析。

第5章主要对我国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E-SCP分析模型为基础,在明确产业发展指数与分项指标的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中度、产业环境和产业创新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假设,旨在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对产业集中度、产业环境与产业创新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依据得出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第6章主要对我国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E-SCP分析模型为基础,在明确产业发展指数与分项指标的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壁垒、产业环境和产业创新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假设,旨在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对产业壁垒、产业环境与产业创新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依据得出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第7章主要对我国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E-SCP分析模型为基础,在明确产业发展指数与分项指标的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产业主体、产业环境和产业创新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假设,旨在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对产业主体、产业环境与产业创新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依据得出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第8章在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园区的建立时间、空间分布、园区类型、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园区实践的整体特征,点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园区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政策建议。

第9章主要介绍了信息资源产业园区吸引力及其四个分项指标的排名与比较。园区建设规模、园区创新能力、园区市场规模、园区开放水平这四个信息资源产业园区吸引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对于我们探索研究园区吸引力情况具有关键作用和意义。分析和探讨了这四个要素对园区吸引力的作用,又通过计算获得的客观数据得到了关于这四个要素的一系列统计结果。

第10章主要关注产业园区吸引力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考察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如何影响当地产业发展及其影响路径。通过园区吸引力与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验证了本章提出的4个假设,这对于评价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以及对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第11章主要关注产业行为中的产业创新问题,从产业园区吸引力的视角考察园区建设规模、园区创新能力、园区市场规模以及区域开放水平对产业创新的影响。通过园区吸引力与产业创新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与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验证了本章提出的4个假设,这对评价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以及对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第12章选取了2016年在93个信息资源产业细分行业中IRIDI排名靠前的广告业和处于中游水平的专业化设计服务来展开行业案例的深入分析。在这一章中,本研究以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为切入点,对广告业和专业化设计服务进行系统分析。本章还从政策文本出发,借助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衡量各地政府对于广告业和专业化设计服务发展的关注程度,进行相应政策分析。最后,本章还对广告业和专业化设计服务分别进行园区分析。

第13章针对北京市与广东省在信息资源产业方面的表现,结合数据进行翔实的情况描述与深入的分析。此外,本章还聚焦于北京市与广东省的信息资源产业园区,分别对两地信息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模式分布特征、整体发展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并点出园区存在问题,给出进一步的改善优化建议。

最后,在附录中本研究给出了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与行业构成,以及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测评指标与测算方法。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大力发展信息资源产业既顺应了时代发展,更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问题的一方良药。希望本书能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限于水平和能力,书中可能会存在不少错漏,恳望读者批评指正。钱明辉2018年5月第1章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概况

信息技术革命势头迅猛,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信息资源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依托的重要战略资源,相应的,信息资源产业也被作为战略性信息产业而受到高度关注。延续之前相关研究中的理解,本书中“信息资源产业”被定义为:以信息资源为原料,从事信息形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加工、传播、提供等活动,并以此创造经济价值的国民经济部门。信息资源产业以信息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和生产原料;以信息形态的产品或者以提供信息为主的服务为产出成果和主要利润来源,主要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加工、传播、提供各个环节“创造经济价值”;在性质上属于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劳动与知识双密集型产业、高投入型产业、高增值型产业;在经济特性方面的突出表现是投入高、知识人力资本高、高风险、“沉没成本”高。1.1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从产值、税收、从业人口以及法人单位数等多种角度都可以明显看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1.1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营业收入

2016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总体营业收入高达4.3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增长3.30%,总营业收入占当年全国GDP比重为5.86%,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步增强。营业收入前十名的细分行业收入规模为20791.23亿元人民币,占整体规模的47.70%。其中,贸易代理业产值规模最大,营业收入总值高达3630.92亿元人民币,第二和第三分别是社会经济咨询业和其他专业咨询业,营业规模分别是2657.25亿元人民币和2584.89亿元人民币。而水文服务业受产业特征和盈利模式的影响,当年营业收入仅0.20亿元人民币,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小。从图1-1可以看到构成我国信息资源产业营业收入前十名的细分行业分布情况。图1-1 2016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部分细分行业营业收入情况1.1.2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税收

2016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总税收达777.68亿元人民币,占当年信息资源产业营业收入的1.78%,较2015年增长0.48%。整体税收规模较小,税负压力较低。税收贡献最大的十个细分产业占整个信息资源产业税收的59.15%。其中,社会经济咨询业税收贡献最大,达12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信息资源产业总税收15.65%。第二和第三分别是其他专业咨询业和广告业,税收分别是118.41亿元和60.82亿元人民币。从图1-2可以看到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细分行业税收前十名的分布情况。图1-2 2016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部分细分行业税收情况1.1.3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口

2016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相关从业人口数量约2839.74万人,相较于2015年增长68.89万人,增幅达2.50%。受产业性质的影响,整体吸纳就业人口较低。产业从业人口最多的十个细分行业的从业人口总数占整个信息资源产业的66.18%。教育服务相关行业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口,其中,学前教育业吸纳从业人口最多,从业人口数量约671.20万人。第二和第三分别为职业技能培训业和其他未列明教育业,从业人口数量为438.75万人和174.53万人。从图1-3可以看到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从业人口数量排在前十名的细分产业的分布情况。图1-3 2016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部分细分行业从业人口情况1.1.4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企业数量

2016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企业数量不断扩大,较2015年相比增长了3.90%,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达226.97万个。信息资源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其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在企业数量排在前十名的细分产业的企业数量为119.35万,占全信息资源产业企业数量的52.58%。企业数量最多的细分产业是广告业,企业数量为25.00万个。第二和第三分别是软件开发业和社会经济咨询业,企业数量分别为17.07万个和15.42万个。而体育经纪人业以及水、二氧化碳等矿产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由于行业特点以及产业需求不足等原因,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较少。从图1-4可以看到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企业数量排在前十名的细分产业的分布情况。图1-4 2016年我国信息资源产业部分细分行业企业数量情况1.2 信息资源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信息资源产业受到战略重视,社会各界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界对于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机制模型、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信息资源产业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环境研究等问题开展过多轮讨论。本书通过梳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学术研究的视角进一步阐述我国目前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状况。1.2.1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机制模型

在有关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机制模型的讨论中,唐守廉等人通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系统模型,将信息资源产业系统分为资源子系统、相关产业子系统、经济增长子系统及产业发展环境子系统四个子系统。通过该模型研究发现,一方面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受到文化资源丰富程度和信息通信网络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在未来几年中将保持较快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1]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带动作用。杨帆等人在回顾内生增长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提取8种影响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生要素和外生要素,并最终提炼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三类决定性因素。模型揭示了我国信息资源产业TFP增长的人力资本、专业化和技术溢出等内部因素以及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和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对我国信息资源[2]产业TFP增长的影响。肖英等人在对传统索洛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增长状态下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型,分析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相匹配的信息资源开发增长率,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并认为信息资源开发可持续增长的实现与劳动力增长率、技术进步率、政府效率增长率,以及用于信息资源开发的劳动力比例、资[3]本比例等因素有关。董慧梅等从信息资源产业与信息内容产业在经济范式、技术特点、政策结构的演进过程出发,阐述了信息资源产业的集团内部命令控制型、公私间合作框架型、市场交易所型三种产业[4]组织形态及其特点。侯卫真从信息资源本身和信息资源产业两个角度构建了IR信息资源影响力模型,通过产业转型系数和资源转型基数来衡量一个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水平,判定一个地区的信息资源影响力,从而为地区的发展决策和战略制定[5]提供依据和支持。冯惠玲等指出信息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较强的共生性,提升共生效益有利于提升信息资源产业的经济产值并[6]改善产业环境。政策干预有利于提升信息资源产业的共生效益。1.2.2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评价方法

在有关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的讨论中,胡芒谷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评价信息经济的发展规模以及从社会信息化角度评价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提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对[7]北京和天津两地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钱明辉等人从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解析出发,结合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设计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拟合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来对该产业展开评测,揭示了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中所存[8]在的区域差异大、发展水平低、政策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报告(2014)》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做出客观的描述和科学合理的评价,研究开发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该指数可用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情况,界定这些地区和行业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既可以作为分析认识问题的基本工具,也可以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的产业政策工具。有关信息资源产业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十分有限。明确信息资源产业的行业构成结构是信息资源产业评价的基础性工作,钱明辉等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明确了构成信息资源产业的93个小类行业,并根据小类行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度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在构成与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9]结构特征。在《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6》中,钱明辉等学者进一步调整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基于产业环境、产业结构、产业行为和产业绩效四个维度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信[10]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模型的构建以及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我国当前信息资源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识别信息资源产业在不同产业间的发展特征,了解信息资源产业的影响因素,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而从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一方面我国有关信息资源产业模型与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章,有关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模型与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的文章仅有数十篇,数量极其有限,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有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与信息资源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有关模型体系的建设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对全国整体情况或信息资源全行业的研究,针对其中具体行业或具体地域的研究数量不足。总体上来看,我国信息资源产业虽然近年来发展态势较好,但与信息资源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模型构建以及体系建设等定量研究方面,存在着数量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以及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我们应从国家战略层面给予重视,在社会层面给予关注,在企业层面给予扶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2.3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环境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路径是研究产业政策制定的基础。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对产业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有清晰的认识,并实现产业政策结构和支[11][12]持体系的持久创新。学术界认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出台路径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产业专家影响地区决策,涉及产权保护、物权法律、环境等各方面的政策制定。产业专家往往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政策取向中立,但其非选举性导致了其言论的不担责,使[13][14]得政策意见上存在一些问题。另一种是商业主体,尤其是大型公司在利益驱动下主导的产业政策制定,这种“权力区位”(geography of power)是“对现代社会的侮辱和对未来生活的威胁”[15]。不过,在政策出台路径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不是追求同质化和新殖民主义统治,而是多方的参与和博弈的结果,各方均有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影响政策走向的可能,政府提供对话、联络、参与、创新的机制,将极大促进产业理念的成熟,但决[16]不能认为可以找到最终解决之道。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资源产业中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政策制定结构,二是政治目标和动机。在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中,决策者、活动家、议会和政府官员、文化企业家、研究人员和学[17]者的互动能促进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有关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环境与政策的讨论中,《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中央在“十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也指出,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总体任务之一是“强化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培育市场,扩大需求,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应的,我国学者也对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展开了研究。赖茂生等人从信息的采集、公开、传播、利用以及信息市场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我国应当制定适宜的信息资源法律法规,来规范现实社会中信息活动,并要与国际[18]信息政策法规接轨,共同处理世界性的信息问题。王素芳在分析美日两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目前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制定现状,并针对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19]用政策法规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策略建议。马费成等进一步考察了中国信息资源政策与法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指出中国信息资源政策与法律研究存在分散、政府实践与理论研究步调不一、缺[20]乏统一协调等问题。宣小红列举了现行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设立综合性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加[21]强监管、给予扶持、颁布《信息资源法》等具体的建议。侯卫真则认为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有产业分类尴尬、社会对信息资源产业认识含混的问题,指出产业政策应形成分级管理体系,对信息资源产业中存在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实[22]施不同的管理政策。另外,还有学者对国家间、地区间信息资源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比如,朱雪宁等人从政策环境、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内容等三个方面对中韩两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研[23][24]究,指出了韩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制定对中国的启示。赖茂生等人从人才战略及政策、市场战略及政策、技术研发战略及政策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展开了比较研究[25]。钱明辉等指出,目前我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集中在税收、专项资金等领域,而发展基金、信贷支持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供给不足,信息资源产业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障有待改善,行业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26]有效性仍需提升。

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尽管对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环境与政策的探讨早就开始,但已有的讨论还是局限于一般性的产业政策理论研究框架之内,缺乏针对信息资源产业政策与环境的系统性研究。未来有关信息资源产业政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对信息资源产业政策的认识、评价须建立在对现有国内外公共政策的梳理评估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性研究,包括对产业的扶植、鼓励、调整、保护、限制效应及力度,以及产业政策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和长期影响;第二,探讨信息资源产业政策的基本工具、决策机制、执行力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对展开深入的政策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多形态的,相应的产业政策也有发展政策、组织政策、结构政策的不同,所以对信息资源产业政策要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目标纳入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的考虑范围,分析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增长、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地区协调、产业技术进步、环境保护、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影响,统筹协调信息资源产业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等问题,促进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实现全面性、协调性、进步性发展。注释[1]唐守廉,韦穆华.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 情报科学,2014(4):16-20.[2]杨帆,赵忠秀,罗枫. 基于TFP的信息资源产业增长模型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5(1):37-43.[3]肖英,罗云峰.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型研究[J]. 情报杂志,2008(2):17-19.[4]董慧梅,丁毅,侯卫真. 信息资源产业演进:范式比较和政策建议[J]. 情报资料工作,2016(5):79-84.[5]侯卫真. 信息资源影响力模型的理论研究:构建IR信息资源影响力模型[J]. 档案学通讯,2009(3):14-18.[6]冯惠玲,杨红艳. 信息资源产业共生效益提升及其政策启示[J]. 情报杂志,2016(11):51-55.[7]胡芒谷.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J]. 情报学报,1997(4):48-53.[8]钱明辉,杨建梁.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15(4):88-93.[9]钱明辉,黎炜祎.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构成行业与分类特征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6(7):11-18.[10]钱明辉,等.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6[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HEARN G,CUNNINGHAM S,ORDOÑEZ D.Commercialisation of knowledge in universities: the cas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J]. Prometheus,2004,22(2): 189-200.[12]POTTS J,CUNNINGHAM S,HARTLEY J,et al. Social network markets: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8(32):167-185.[13]STONE D. Non-governmental policy transfer: the strategies of independent policy institutes [J]. Governance,2000,13(1): 45-70.[14]STONE D. Global public policy,transnational policy communities,and their networks [J]. Policy studies journal,2008,36(1):19-38.[15]RICHARD J.Government,interest groups and policy change [J]. Political studies,2000,48(5): 1006-1025.[16]PRINCE R. Globalizing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concept: travelling policy and transnational policy communities [J].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and society,2010,40(2):119-139.[17]RICHARD J. Government,interest groups and policy change [J]. Political studies,2000,48(5): 1006-1025.[18]赖茂生,任浩森,夏牧. 我国现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J]. 科技与法律,1997(Z1):111-151.[19]王素芳.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初探[J]. 现代情报,2004(3):45-47,50.[20]马费成,裴雷. 我国信息资源政策与法律研究进展评析[J]. 图书馆论坛,2007(6):226-230,288.[21]宣小红. 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管理的困境及改革策略[J]. 江海学刊,2008(2):215-219.[22]侯卫真. 信息资源产业特性与政策优化[J]. 信息化建设,2010(2):16-17.[23]朱雪宁. 韩国发展信息资源产业的政策及启示[J]. 情报杂志,2009(S1):54-56.[24]朱雪宁,刘兰华.中韩两国信息资源产业政策比较[J]. 行政与法,2010(5):65-67.[25]赖茂生,闫慧,龙健. 海峡两岸信息资源产业比较研究[J]. 情报科学,2008(5):647-651.[26]钱明辉,黎炜祎,林法纲. 中国信息资源产业经济政策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6(7):36-42.1.3 本章小结

信息资源作为与能源、材料并列的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资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也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本章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简单阐述。信息资源产业是以信息资源为原料,从事信息形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加工、传播、提供等活动,并以此创造经济价值的国民经济部门。信息资源产业以信息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和生产原料;以信息形态的产品或者以提供信息为主的服务为产出成果和主要利润来源,主要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加工、传播、提供各个环节“创造经济价值”;在性质上属于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劳动与知识双密集型产业、高投入型产业、高增值型产业;在经济特性方面的突出表现是投入高、知识人力资本高、高风险、“沉没成本”高。

其次,本章对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总营业收入高达4.3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增长3.30%,总营业收入占当年全国GDP比重为5.86%;总税收达777.68亿元人民币,占当年信息资源产业营业收入的1.78%,较2015年增长0.48%;从业人口数量为2839.74万人,相较于2015年增长68.89万人,增幅达2.50%;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为226.97万个,较2015年增长了3.90%。

最后,本章通过梳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对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机制模型、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评价、信息资源产业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环境研究等问题进行文献回顾,进一步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阐述。第2章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排名及比较

本章将依据所采集的信息资源产业基础数据,利用《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6》所确定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这一工具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测评和比较。本章首先对信息资源产业IRIDI进行总体排名,然后分别从大类、依赖度以及区域三个角度依次进行比较和分析。2.1 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

基于信息资源产业基础数据,根据《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6》建立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测评指标与测算方法,本书对31个省区市的信息资源产业与93项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的发展指数分别进行了计算,得到2016年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与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排名情况。2.1.1 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2016年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情况见表2-1。表2-1 2016年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从表2-1可以看出,2016年广东(90.75)、浙江(87.67)与北京(87.43)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最为迅速,且前4名在2015年和2016年发展变化较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而黑龙江(65.67)、贵州(64.42)与吉林(63.77)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状况垫底,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相较于2015年,发展水平较差的新疆和西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了解31个省区市的发展指数在各个得分区间的分布情况,本章将发展指数以5分为间隔,划分为65以下、[65,70)、[70,75)、[75,80)、[80,85)、[85,90)、[90,95)等7个区间,每个得分区间的省区市数目与所占比重见表2-2与图2-1。表2-2 2016年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分布

从表2-2可以看出,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在[65,70)得分区间的数目最多,为8个。图2-1更直观地展现了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分布情况。图2-1 2016年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分布

由图2-1可以看出,31个省区市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分布明显左偏,且集中在[65,85)区间内,[65,70)的省区市数目最多。2.1.2 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排名

本书一共对93个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得分进行了计算,并将得分从大到小降序排列,得分越高,排名越靠前,说明该项行业发展形势越好,排名越靠后则说明该项产业发展缓慢,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表2-3为93项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排名情况。表2-3 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排名

从表2-3可以看出,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排名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社会经济咨询(88.59)、其他专业咨询(87.87)以及贸易代理(86.15),其中,社会经济咨询和其他专业咨询在2015年的排名中也为前两名,证明这两个行业近两年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进一步了解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分布情况,将其划分为65以下、[65,70)、[70,75)、[75,80)、[80,85)、[85,90)、[90,95)等7个区间,每个得分区间的行业数目与占比见表2-4与图2-2。

从表2-4可以看出,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在 [65,70)得分区间的行业数目最多,为36个,占总体的39%。表2-4 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总体分布

图2-2则更直观地展现出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总体分布情况。图2-2 2016年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总体分布

由图2-2可以看出,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IRIDI分布明显左偏,且集中在[65,80)得分区间。综合表2-3与图2-2来看,我国信息资源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2 按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比较

由于信息资源产业形态的丰富,不同产业类别的信息资源产业IRIDI水平也可能存在差异。由于信息资源产业是在对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传播、提供等各个环节创造价值,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思想,本书将信息资源产业大类划分为采集、加工和提供三大类,得到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与比较,同时也对31个省区市的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的排名进行比较与分析。2.2.1 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与比较

2016年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情况见表2-5。表2-5 2016年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

从表2-5可以看出,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信息资源提供业(71.26)、加工业(70.33)和采集业(66.21),IRIDI的中位值排名与均值排名一致,这说明三大类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差距较小。从标准差来看,信息资源提供业的发展情况比较分散,而采集业的发展比较集中,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2.2.2 31个省区市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本书对31个省区市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也进行了计算,排名情况见表2-6。表2-6 2016年31个省区市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由表2-6可以看出,不同省区市间相同类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同一省区市的不同信息资源产业也存在着差距。图2-3进一步显示了31个省区市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的比较情况。图2-3 2016年31个省区市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比较

由图2-3可以看出,各省区市的信息资源提供业发展水平在三大类中最不平均,最大值出现在广东(92.43),最小值出现在吉林(60.29),两者相差30多分,充分体现出信息资源提供业在31个省区市间的发展极其不均衡。在信息资源加工业方面,江苏、北京、浙江和广东发展水平较高,总体波动较为平缓,除黑龙江与吉林外,各省区市的发展水平都比较集中,发展状况良好。在信息资源采集业方面,福建、浙江和山东的发展指数最高,不同省区市的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各省区市的发展较不均衡。

总体来看,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地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也较为全面,信息资源采集业、加工业和提供业的发展差距较小,在31个省区市间发展水平也比较突出。吉林、黑龙江及海南在三类细分产业中都表现较差,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2.3 按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比较

所谓依赖度,是指该产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在构成信息资源产业的93个行业中,有的行业的价值创造对信息资源的依赖度高,有的行业则相对较低,因此,基于依赖度的不同,本书将信息资源产业分为信息资源低度依赖型产业、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和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区分行业依赖度的依据是依赖度系数,该系数依据产业内涵的文本描述与专家意见来确定,某个细分行业的依赖系数为1是完全依赖,0.50~0.70是中度依赖,0.20~0.35是低度依赖。

依赖度的划分体现了该地区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如果高依赖度的信息资源产业在该地区较发达,则表明该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较好,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本书根据信息资源产业基础数据,得到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的IRIDI总体排名,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31个省区市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情况,也得到了31个省区市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的排名。2.3.1 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与比较

2016年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情况见表2-7。表2-7 2016年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比较

从表2-7可以看出,信息资源产业的93个行业中信息资源低度依赖型产业占比最多,一共42个,占总体的45.00%,其次是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占总体的34.00%,最后是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占总体的20.00%,这说明了目前我国的信息资源产业仍以信息资源低度依赖型产业为主。从均值来看,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74.07)、信息资源低度依赖型产业(68.79)和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67.60),且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的标准差最小,这表明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发展水平相对集中而且偏低。2.3.2 31个省区市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2016年31个省区市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情况见表2-8。表2-8 2016年31个省区市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从表2-8可以看出,相同依赖度产业在不同省区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同一省区市的不同依赖度产业也有着差异。图2-4进一步展现了31个省区市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与该省区市的IRIDI得分的差异情况。图2-4 2016年31个省区市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比较

从图2-4可以看出,信息资源低度依赖型产业方面,各省区市的波动幅度较大,说明各省区市的发展水平较不均衡,最大值出现在广东(92.16),最小值出现在吉林(61.44),相差约30分;而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与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方面,除甘肃、贵州与吉林等地外,其他各省区市的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只存在小范围的波动情况。2.4 按区域信息资源产业IRIDI比较

中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区域的信息资源产业IRIDI进行排名与比较,从而更准确地了解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本章按照地理区域的划分,确定了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东北等七大区域,并得到了七大区域的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以及大类产业、不同依赖度产业的排名情况。2.4.1 七大区域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与比较

2016年七大区域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情况见表2-9。表2-9 2016年七大区域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比较

从表2-9可知,各区域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状况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华东、西南和西北。从标准差结果来看,发展水平最低的西北和西南标准差较小,说明这两个区域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水平都集中在较低的区间内,需要加大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力度;而发展水平较高的华中、华南两地,标准差最大,说明这两个区域的信息资源发展水平不均衡,比较分散。2.4.2 七大区域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2016年七大区域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情况见表2-10。表2-10 2016年七大区域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从表2-10可以看出,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别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水平没有较大差距,同一类别的信息资源产业在不同区域内有着明显差距。图2-5进一步展现了七大区域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差距情况。图2-5 2016年七大区域大类信息资源产业IRIDI比较

从图2-5可以看出,在七大区域中,信息资源提供业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另两类信息资源产业;信息资源加工业的发展则相对均衡,各省区市间没有较大差距;信息资源采集业的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存在着很大波动,可以看出,西北区域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区域。在七大区域中,华东的三类信息资源产业都发展良好,且三类信息资源产业间不存在明显的发展水平差距,而华北与华南则存在着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加大对信息资源采集业的发展力度。2.4.3 七大区域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2016年七大区域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情况见表2-11。表2-11 2016年七大区域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排名

从表2-11可以看出,相同依赖度产业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差距,相同区域不同依赖度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图2-6进一步地展现了七大区域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与七大区域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情况。图2-6 2016年七大区域不同依赖度信息资源产业IRIDI比较

由图2-6可以看出,信息资源低度依赖型产业方面,区域间发展水平较不均衡,存在着明显差距,在区域内,华东、华南等地的信息资源低度依赖型产业明显发达,大大领先于另两类产业;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方面,各区域的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其他两类产业,且区域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华中、西北与西南等地大大落后于华北和华东等地;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方面,发展水平在各区域内基本都处于居中的状态。

总体来看,东北、西北与西南等地区的发展水平落后,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落后所导致的。同时,华东、华南和华中的三类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和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的发展。2.5 本章小结

本章基于《中国信息资源产业实证研究2016》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测评指标与测算方法,对信息资源产业IRIDI进行了排名与比较。

本章首先给出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并从31个省区市与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两个角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其中,我国31个省区市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水平普遍良好,但吉林、贵州和黑龙江等地需要加大发展力度,提升发展水平。信息资源产业构成行业方面,接近半数的行业发展缓慢,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本章随后对信息资源产业分类,基于产业链的思想,将其分为采集、加工、提供三大类,并给出大类产业IRIDI总体排名与31个省区市大类产业IRIDI排名情况,其中,信息资源提供业的发展水平领先于采集业和加工业,各省区市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信息资源提供业的行业数目最多,但行业发展水平较不均衡;信息资源采集业的行业数目少,发展水平低,在各省区市间的发展水平比较均衡。

本章其次对信息资源产业按对信息资源的依赖度不同分类,将信息资源产业分为信息资源低度依赖型产业、信息资源中度依赖型产业和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并给出不同依赖度产业IRIDI总体排名与在31个省区市的排名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完全依赖型产业发展水平最高,中度依赖型产业发展水平最低,信息资源完全依赖型产业发展水平高的省区市,其总体发展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本章最后对信息资源产业按地理区域划分,给出七大区域信息资源产业IRIDI总体排名情况,并按大类与依赖度对信息资源产业再次划分,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信息资源产业在地域发展上存在不平衡,华东、华北与华南地区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水平高,而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发展较为落后,需要加大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力度。第3章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分项指标排名及比较

上一章从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的综合得分对我国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测评和排名,并从大类产业、不同信息资源依赖度产业以及七大区域的信息资源产业等方面展开了比较分析。本章将按照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划分,即产业发展的四个构成要素,把产业发展指数分解为产业价值指标、产业增长指标、产业效率指标以及产业贡献指标四个维度。根据产业发展指数分项指标各项数据,对各项要素的得分情况进行排名和比较分析。3.1 信息资源产业IRIDI分项指标总体情况

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指数(IRIDI)是研究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实际状况的客观描述和科学分析。IRIDI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情况,界定相应的发展水平。

本章将通过介绍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IRIDI分项指标,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IRIDI分项指标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3.1.1 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分项指标排名

按照全国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IRIDI综合情况以及各分项指标的情况进行整理,得到表3-1。表3-1 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IRIDI及分项指标排名

表3-1反映了31个省区市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综合情况,也体现了各省区市在不同分项指标上的表现情况。从IRIDI综合得分情况来看,IRIDI综合得分分布在60~100分之间。全国范围内排在前五名的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山东。其中没有省区市在各项中均占明显优势,北京虽然在产业价值和产业贡献两方面领跑全国,但是由于在产业增长以及产业效率方面变现不够理想,最终排名全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