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飞翔的精灵(精装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8:46:01

点击下载

作者:郑汝中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读敦煌·飞翔的精灵(精装版)

解读敦煌·飞翔的精灵(精装版)试读:

前言

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由于它的题材、表现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情趣,所以世代相传,亘古不灭,为人们所喜爱,以至超出佛教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

自佛教传入敦煌,开凿敦煌石窟起,飞天就是画师们着力创作的形象,成为佛国天宫中的最活跃的精灵,其创作与敦煌石窟的开凿相始相终。

0-2 伎乐飞天

三身飞天在火焰纹背光上飞行,袒露上身,裙尾是圆形,分别在演奏曲颈琵琶、五弦胡琴和方响。画法别致,面部、身体用深色晕染。

隋  莫高窟420窟  西壁龛顶

北凉、北魏和西魏三个朝代,是佛教经河西走廊向东传播的时期,也是敦煌壁画创始和骤变的时期。飞天形象一经出现就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艺术形态,并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北凉飞天的造型基本是照搬西域的绘制模式,北魏则带来屮原之风,装饰性浓厚,表现力强。西魏的飞天艺术出现了中西一体的格局,将西域式飞天画在佛龛内外,而把中原式飞天画在四壁及窟顶,飞天头束双髻,细腰长裙,奏乐散花。羽人、飞天和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各自奔驰腾跃,守护宇宙四方。

0-3 莫高窟420窟顶内景

窟顶藻井和龛内布满了飞天。

隋  莫高窟420窟  窟顶

北周和隋代立朝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开凿的洞窟却不少,特别是壁画的艺术表现力十分突出,而且很有特色。飞天的表现尤其不同凡响,可以说敦煌的北周、隋代的飞天是最具想象力、最具艺术魅力的。它是飞天艺术的高峰,是早期飞天的终结,是盛唐飞天的前奏。

北周时期的飞天绘制有其规定的位置。除龛内外,环绕四壁出现了大量的伎乐飞天,形成《妙法莲花经》所描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俱起,雨诸天花”的欢乐景象。隋代的飞天,无论在洞窟布局和绘制技法上都发生了变化,它已完全摆脱了西域画风的影响,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表现形式多样、热烈而绚丽。

雄居世界的大唐帝国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其间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吐蕃占领敦煌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唐前期国家蒸蒸日上,石窟壁画绚烂华彩,风格清新爽朗。唐后期,叶蕃占领敦煌,由于叶蕃人也笃信佛教,加之唐代文化根深蒂固,因此,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变化不大。唐至五代敦煌艺术进入了成熟、定型、并趋于程序化的时期。

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36个,占全部洞窟的一半。唐代壁画的内容极为丰富,技法表现出极高的水平,造型已基本形成工笔仕女画的模式,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由于东西高僧的交流,人们对佛教信仰的炽热,壁画制作愈加宏伟,画工的技巧不断创新,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飞天虽在经变画中处于陪衬地位,但其数量多、精工彩绘、姿态雄浑舒展、娟秀飘逸,为人们展现出富丽堂皇的佛国景象。

宋代、西夏和元代,属于敦煌壁画的晚期,这一时期的飞天绘制进入了衰落期,壁画上美丽动人的天宫乐舞也随之谢幕。

佛教的教义充满了哲理和美学概念。但它同时又是非美的,佛教认为美是声色范畴,虚妄不实,追求美是世俗观念,有悖于佛性,因此教导信徒把人间的美当作戒律。但另一方面,佛教艺术又在禁戒声色中竭力描绘虚拟的极乐世界,甚至将观看佛像作为最基本的信仰方式,因此佛及佛教造型还是凝聚了世俗之美。飞天是天宫的精灵,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间最善良、最美丽的形象,使人觉得亲切并产生护佑感。总之,飞天的美学基调是健康的,表达的是飞舞、开朗、乐观的情趣,这也正是飞天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0-4 吹笛飞天

飞天戴三珠宝冠,胸饰璎珞、项圈,手腕饰镯,彩色长巾随风卷扬,侧身专注吹横笛。画工精致,色彩素雅稳重。

中唐 榆林窟15窟 前室顶南端

0-5 飞天垂幔

隋  莫高窟420窟

0-6 敲鼓飞天

飞天梳高髻,戴宝冠,有头光,面相丰满,斜披天衣,下着裙,持手鼓奏乐。人物体健腿短,有西夏特征。线描精细,设色浅淡。

西夏  榆林窟10窟  窟顶西坡

1-1-1 敦煌飞天

图中上一身为中原式飞天,面目清秀,身穿红色袍服,镶青绿色边饰,凌空起舞。下一身为西域式飞天,画“小”字脸,袒裸上身,下着白色长裤,翻身握带如百戏,形象生动而有装饰性。

西魏 莫高窟249窟 北壁第一章曼妙多姿的飞天

1.飞天来自何方?“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汉译佛经,用“飞天”两字很贴切。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人和礼佛、乐舞的天人。

1-1-2 印度飞天

印度阿旃陀石窟内的石质浮雕上,刻释迦牟尼坐像。上部两角各有一飞天,体躯短健。

公元2世纪  阿旃陀石窟

飞天虽是佛教造型艺术,但她的形象来自古老的印度神话,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二位小神灵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复合体。

乾闼婆是梵文Gandharva的古代音译,意译为天歌神。其形象有两说:一说是丑陋多毛,鬈发,半人半兽,执武器,飞行于空中,守护苏摩;另一种说法是极具丰采的美男子,周身散发香气,常飞游于菩提树下,云霓彩雾之间,歌舞散花,故称其为“香音神”、“寻香”、“香神”或“音乐之神”。《大智度论》载:“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

1-1-3 印度浮雕度母与飞天

公元10世纪的浮雕度母。根据观世音的传说,度母是慈悲菩萨观世音的女性化身。其头部两侧浮雕有一对飞天,作伎乐供养。

1-1-4 石雕菩萨飞天造像

北齐主像为一菩萨,头戴宝冠。身披袈裟,交脚坐于佛座之上。背光呈桃叶形,周边饰火焰珠及飞天。

紧那罗是梵文Kipnara的古代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传说马头人身,出自梵天的脚趾,为天上能歌善舞者。与乾闼婆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唐代慧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多与乾闼婆为妻室也。”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吸收了古印度神话及婆罗门教★等宗教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人,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成为侍奉供养佛的小神灵,司音乐、散花和礼拜之职。每当佛讲经说法以及最后佛涅槃之时,他们都凌空飞舞,奏乐散花。公元2世纪,其形象已经被雕刻在佛陀背光的两侧。

佛教还将此二神与婆罗门教的崇拜偶像——天众、龙众、夜叉、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迦等共同列为护卫佛法的天龙八部。《维摩诘经》中说:“阿修罗等调飒玲玲之瑟琵琶,紧那罗王调敲驳荦荦之羯鼓,乾闼婆众吹妙曲于云中,迦楼罗王动箫韶于空里。”与天龙八部一起,营造出一种极乐世界到处充满庄严、祥端的气氛。

虽同为天龙八部之一,最初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有区别。乾闼婆作为乐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在佛国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紧那罗作为歌神居住于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主要是在佛国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奏乐、歌舞。

随着佛教理论、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需要,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逐渐混为一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一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1-1-5 石雕释迦牟尼飞天造像

北齐

主尊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四周有菩萨和弟子相伴。桃叶形树上有八身飞天,巾带飘扬。

知识库

★婆罗门教

古代流行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据传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以《梨俱吠陀》、《耶柔吠陀》、《裟摩吠陀》、《阿闼婆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作为经典,视为天的启示或神的启示。推崇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信奉多神,如各种人格化的自然神、动植物神,被神话的祖先、英雄和各种精灵,各种女神以及一切代表邪恶势力的神等。宣扬人生有利、欲、达摩(履行社会道德和世俗义务)、解脱四大目的。利、欲是为了维持人生存的需要,达摩是实现解脱的必要前提,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精神的解脱,达到灵魂与神相结合的至高境界。还宣扬善恶因果,人生轮回。将信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之间在职业、婚姻、宗教礼仪、法律、道德和日常生活诸方面都有严格的界限和规定。

2.有翅膀的人是飞天吗?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种飞仙,背生双翼,长生不死,可以遨游四海,称之为羽人。《海外南经》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上嵩山修炼成仙,双臂化为两翼。《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由此可见羽人不是飞天。

尽管如此,佛教进入中国后,道教神仙思想对佛教有所渗透。因此飞天的衍变过程中,显然也融入了羽人的概念,甚至佛教也用“飞仙”一词。中国神话里的女神形象,也影响到飞天造型的演变。最初见之于战国《山海经》中的嫦娥,到汉代时,嫦娥奔月的图形已常见于画像砖中。东晋画家顾恺之在《洛神赋图》卷中所描绘的洛神,更是美貌靓丽,仙裳飘逸的形象。

1-2-1 基督教天使

1-2-2 带翼守护神

约公元前875年~前860年高224厘米 宽127厘米此为出土于底格里斯河畔的古亚述帝国尼姆鲁德西北王宫的一块浮雕。浮雕人物带翼,形如天使。其可能是守护王国起居间入口的守护神“阿普卡卢”。

除中国的羽人之外,还有一种有翅膀的人形象,那就是基督教中的天使。佛教在印度兴起的同时,西方出现了基督教和拜占廷艺术。基督教认为天使是上帝创造的一种精神体,以传达和贯彻上帝旨意为使命,不具物质形体,但在《圣经》故事中常显现为人形。艺术家们更是以希腊神话为依据,创造了爱神丘比特和小天使安琪尔的形象。这群生有翅膀,手持弓箭,赤身裸体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地飞舞在众神周围,其形象被装饰在教堂拱门及墙壁顶端。

1-2-3 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顶部的天使壁画

                   (刘炜摄)

1-2-4 汉画像石上的羽人

东汉

山东嘉祥

东汉时期,升仙思想盛行,因而在墓室的画像石上刻有羽人形象。山东嘉祥画像石中的羽人,翅膀描绘细致,似乎每片羽毛都要勾勒出来。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这些飞翔的天使造型也逐渐丰富,后来演变成有男有女的神像附属的造型,并以有翼的美丽女性为主。天使的种类也很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圣洁无瑕,忠于上帝,但因其有自身意志,亦有堕落成魔鬼者,故天使亦有善恶之分。在西方一个经常被引证的来源是6世纪基督教神秘的神学著作《天阶体系》,将天使划分为九个体系、三个等级,成为后来西方天使造型的依据。有趣的是,西方有翅膀的天使,与东方的飞天一样,常常对称地盘旋在主尊神像的上方,与佛教的说法图布局极为相似。

无独有偶,在古代埃及,也有羽人的形象,羽人拥有无上权威,与天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从波斯宫殿所遗留下的石刻看,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之神皆肩生双翼,波斯文明及其造型艺术曾影响到中亚各国乃至希腊。在距今5000多年的玛雅文化中,同样存在着羽人现象,曾有人发现在公元前400年的圭形神柱上,刻有肩生双翅的创世神。

1-2-7 天宫袍服飞天七身

北周 莫高窟290窟 西壁南上

1-2-5 羽人

羽人长耳高耸,面如兽,臂生双翼,四肢矫健,下着犊鼻裤,正在回首向须弥山中飞奔,姿态生动。

西魏 莫高窟249窟 窟顶西坡

西亚的羽人源自鹰神的化身,以双翼承托太阳飞行;希腊诸神则是居住在高山上,所以羽人、天使直观地表现为在有空气的空间飞翔。而东方的飞天则没有双翅,却上下穿梭于虚空,似乎是以意念飞行,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能。由此可见,他们是来自两个不同信仰体系,属不同文化现象。

1-2-6 羽人器座

西汉

通高15.3厘米

1966年陕西西岸西关南小巷出土现藏陕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羽人作跽坐式。长脸,眉骨隆起,两大耳竖立高出头顶,脑后梳有锥形发髻。身穿无领紧袖右交襟长衣,腰束带。背有双翅,披鳞状羽毛,即神话传说中有羽翼的仙人。

1-2-8 飞天群

五身飞天头梳各式少女发髻,唇上蓄须,袒裸上身,腰束长裙,以不同的姿态散花。造型追求变化,勾线生动,色彩热烈。

初唐 莫高窟322窟 西壁龛顶

3.新疆米兰佛寺中有翅膀的欧洲人是飞天吗?

1906年12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若羌东北50余公里的米兰遗址进行考察发掘时,在两座佛塔的壁画中发现了一批带双翅的半身人物画像,并将其中七幅较完整的携走。1911年日本探险队在此探险时,获得了斯坦因没有带走的文物,其中包括一块较破碎的长有翅膀的欧洲人物画像。1989年秋,中国考古学者在米兰吐蕃古堡西稍偏南的一座佛塔回廊的内壁上,也发现了有双翅人物像。这些发现足以说明,有翅人物的绘画在米兰地区十分普遍。但佛寺建筑中为何出现这种相似于基督教天使的图像,各方学者还未有一致意见。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作为米兰有翅人物的首位发现者,将其定名为“有翼天使”。他认为是“借自基督教造像”,还认为是从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演变而来的。为了解释佛教艺术中为何出现基督教天使形象,他将“有翼天使”与佛教中的护法神乾闼婆联系起来,认为佛教中称为乾闼婆的一班飞天是从“有翼天使”抄袭来的。鉴于西方学者的传统观念和斯坦因在西域考古上的重大成就和影响,“有翼天使”之名和“有翼天使”即是乾闼婆即飞天的论点,被西方普遍接受,并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的许多学者,但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个观点提出了疑义。

1-3-1 米兰佛寺有翅人物

1933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对米兰佛寺遗址进行详细的堪察后,于1944年对斯坦因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斯坦因是在佛塔墙下部的护墙壁上,或在过道与供养人像相同的位置上发现的有翅人物,这与佛教中飞天所处的位置不同。佛教飞天均在佛像后面的背光上,作飞舞翱翔的姿态,手中或承日月、宝珠,或持乐器,均不见有翅。据此他推论有翅人物应为另一种来源,与佛教中的飞天没有关系。

著名敦煌学学者常书鸿先生也对斯坦因之说发表过评论。他在《新疆石窟艺术》中,从“有翼天使”壁画所在的部位和飞天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证,否定了米兰有翅人物像是飞天的说法,同时也认为“飞天”与希腊爱罗神毫无关系。他还指出,有翅人物是“佛化了的印度古典文化”。

1-3-2 佛背光飞天

在佛火焰纹背光一侧,飞天作散花舞蹈姿态,上一身转身回首,着石绿色裙,下一身前腿盘曲外露,着赭色裙。眉眼勾画生动,手势富有变化,勾线及晕染均佳。

西魏 莫高窟285窟 西壁龛顶

1-3-3 双飞天

两身飞在天花、彩云中疾风般下降,身轻如燕,手执巾带,动作灵巧柔美。身体比例适度,湛蓝的天空使画面分外明亮。

初唐 莫高窟321窟 西壁龛顶

历史、考古学家阎文儒先生从飞天的来源、属性和在佛教中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明确指出天龙八部虽都在天空中,但从未见过刻画翅膀的,作为天龙八部之一的乾闼婆是乐神,只是飞天的一种,并不是飞天都是乾闼婆,真正的乾闼婆也并不是有翅膀的,并认为这些有翅人物应该是为佛奏乐、舞蹈的迦陵频伽★。

知识库

★迦陵频伽

梵文Kalaviuka。印度神话中半人半鸟的乐神或歌舞之神,居住在喜马拉雅雪山。其典故来自佛经。《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闻如来之声。”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在祇园精舍修行时,伽陵鸟围绕其间,且歌且舞,妙音王模拟其声,奏“迦陵频曲”,阿难传之,成为“林邑八乐”之一,后来也被列为护法的“天龙八部”之一。敦煌壁画中的迦陵频伽鸟都是半人半鸟的造型。这种神鸟在隋唐以后敦煌石窟中,频繁出现于各类净土变的法会之中;其次,也被采纳为藻井纹饰、边饰纹样以及木构窟檐建筑上的装饰画。

1-3-4 飞舞的迦陵频伽

为佛舞蹈是迦陵频伽的职能之一。图中迦陵频伽裸露上身,飞身起舞,双翅舒展,尾羽飘逸,体态非常优美。

中唐 莫高窟197窟 北壁

1-3-5 奏乐的迦陵频伽

为佛奏乐是迦陵频伽的职能之一。图中迦陵频伽吹奏横笛。双翅展开,尾羽竖起,似乎在合着音乐舞动。

盛唐 莫高窟172窟 南壁

1-3-6 共命鸟与孔雀

共命鸟双人首,鸟身,尾羽飞卷,弹凤首弯琴。孔雀振翅作舞。

中唐 榆林窟25窟 南壁

4.为什么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有飞天漫天飞舞?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其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并通过崇拜行为、礼仪规范和一定的组织团体表达信仰。佛教作为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性宗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有一系列严格的教义,并通过制定诸多戒律、仪礼来规范信众的行为,具有庄严、神圣的特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