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悟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21:41:42

点击下载

作者:胡晓华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味悟道

百味悟道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百味悟道作者:胡晓华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1-01ISBN:9787205078911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论人民政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地体现在系统组织精神之中。本文拟联系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政协中的确切表述。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创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的理论依据。它们共同构成了人民政协的三大理论基石,决定了政协文化的本质属性。

团结民主、科学精神、“和而不同”,是人民政协在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履职准则,是政协委员在长期履职实践中形成的政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政协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由此构成了人民政协精神。

一、团结民主是人民政协精神的本质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民主建国,郑重选择了人民政协这一团结民主形式,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团结民主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政治文化追求的重要目标。人民政协逻辑起点是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而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的基本制度平台是人民政协。党通过人民政协联合各方力量,团结全体人民,发扬人民民主。这在价值上、制度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它“以民主促团结,以团结固民主”,通过团结与民主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民主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基本形式。政协组织以其主体的多元性、界别的代表性、渠道的畅通性、协商的平等性、共识的开放性,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特色和实践进程水平。60多年来,各级政协组织紧紧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工作主题,凝聚民族智慧,反映时代文明,促进社会团结,强化民主意识,追求共同理想,协调多元利益,化解各方矛盾,从而形成大联合、大团结、大进步、大发展的社会功效,推动着协商民主实践向前迈进。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辉煌成果,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政治境界和科学方略。

从人民政协性质“三句话”定性来分析,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的团结民主精神。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人员构成已经发展成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广泛联盟。由“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组成的广泛联盟,体现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多层面和包容性,展现了人民政协团结民主的广阔空间。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上。这一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制度的价值和功能是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它具有合作、参与、协商的特点,既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又利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既凝聚了力量,又集中了智慧,从而体现了团结民主的精神。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主要体现在人民政协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组织形式上。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团结合作、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政协委员参加政协的提案、视察、调研和会议等活动,发表意见、建议,以协商民主的形式,展示人民政协团结民主的政治优势。

团结民主是激发人民政协履职活力的精神动力。人民政协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由于有了团结民主的理念,铸就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也铸就了人民政协履职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团结与民主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在履职中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以对话求理解,平等沟通;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同心协力;以各抒己见、各倾诉求、畅怀交流、互相尊重,恪尽社会之责任,增强社会团结和谐。

团结民主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协商民主实践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孕育与催生政协事业的内在基因,是推进政协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气派,表达着“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创造智慧。团结民主既是人民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又是人民政协文化的集中展现;既是人民政协发展的方向和使命,又是凝聚力量、履职创新的根本保证。

二、科学精神是人民政协精神的灵魂

科学的本质首先是一种精神,是不容矫饰的对事物本来面貌的揭示。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捍卫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既尊重已有认识,又崇尚理性质疑;既尊重创新,又客观评价其真理性;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实事求是;既体现在忠实奉献上,又体现在行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上。中国共产党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时代主题,人民政协则把围绕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科学精神正是履行人民政协职能的基本精神。

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有赖于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的体制和机制,需要依据科学思想、科学制度和科学方法。人民政协在委员组成上包容各界、人才济济,可多形式、多角度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论证,多角度地提出方案,以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对表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重大关切,参与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提出对党政重大决策的意见建议,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发挥重要作用。党委和政府通过人民政协这一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平台,加强上下沟通,把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政治诉求整合容纳到体制内。

人民政协具有为科学决策助力的重要条件。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具有“非官非民”、“亦官亦民”的特点。它独立于地方和部门利益之外,具有超脱一事一策的眼光、超乎一时一地的气魄、超越一人一己的胸怀,不受利益因素的影响,能够比较客观地提出意见,具有上达中央、下通各界的独特优势,有利于保证社情民意的全面性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体现社会多方面的意志表达,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人民政协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好参谋。人民政协可通过开展调研视察,报送提案、信息等经常性的工作和活动,通过委员听民声、知民情、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将各阶层的实际需求和各类主张与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有效地对接。人民政协利用这种方式参与决策,可以广开言路,广献善策,广集智慧,使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顺应民心,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其科学性。

人民政协是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智库。各级政协都拥有众多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社会知名度颇高的专家、名家、大家,以及各方面的“智多星”。委员既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和职业特点,围绕自己熟悉领域的热点问题,建箴言、献良策;还能够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宏观上来观察和评判现实问题,为国计民生献良策,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科学精神是当今世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政协讲科学、用科学是履职的灵魂,科学精神既是人民政协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人民政协文化的核心价值。

三、“和而不同”是人民政协精神的品格“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孔子将“和”与“同”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统一,“同”是相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正如大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和文化共享情怀,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在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共存共荣,这是人民政协的基本特征、价值取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体现着人类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人民政协制度本身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高度智慧地处理“同”与“异”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以多党合作的实践诠释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中国现行政党制度下,社会各阶层、各党派为了共同的目的,在共同点上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扩大和增进共同性。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共同探索,创立的一种崭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形式。人民政协以团结民主为主题,“异中求同”是团结,“同中存异”是民主,这一民主协商特色不仅是政协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更是实现社会“多样化诉求”与“一致性”的统一。

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贯穿了“和而不同”。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它通过民主协商、相互切磋,在思想认识、政策主张上求同存异,促进和谐,消弭分歧,成为增进共识的一种政治运作方式。政协所采用的这种民主协商方式,体现了我国政党及团体关系,顺应了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又折射出兼容并包、和谐共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政协的民主监督主要是通过批评和建议来实现的。它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没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但它具有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政协的参政议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而又位置超脱,上通下达。它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沟通社会各界、反映社情民意的网络和渠道,成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和社会矛盾的预警器。政协的三大职能体现了政治协商中畅所欲言,民主监督时敢说敢评,参政议政中各抒己见。既反映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既接受支持的、一致的意见,又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这有助于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民主党派、社会各界的参政议政作用同时得到充分发挥。“和而不同”的人民政协精神,是人民政协事业赖以发展的优良传统,它已经深植于人民政协事业之中,它已经成为人民政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在人民政协建设中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团结民主、科学精神、“和而不同”的人民政协精神,既是人民政协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民政协的价值取向。从文化意义上说,它是人民政协的核心价值,它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政协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它渗透在扎实有效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方方面面,它发挥着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精神支撑作用。第二章在学习中弘扬政协文化“文化”的本义最早是“以文教化”。《易经》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现“文化”本义是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阐释“文化”广义的概念:“人类自初生以迄于今,凡所成就,或为物质,或为精神;或为知,或为行;或为道德,或为制度。凡可以表示者,可以一名词统括之,曰文化。”《美国传统词典》对“文化”的解释:“广泛传统的行为规范、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类劳动及思想产品的总和。”纵观中外学者对文化本质的研究,文化说到底就是人化,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简而言之,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政协文化,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及协商民主实践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化,包括人民政协的政治信念、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及独有的风格和气度,为推进政协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史,也是政协文化孕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在新时期,人民政协不仅需要从制度层面推进履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从工作层面上发挥政协的组织功能,也需要从文化层面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支撑。

重视学习、加强学习,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学习是提升委员素质、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保证人民政协事业健康前行的必要条件。建设学习型政协组织,对加强我省政协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回到原点”思考“为什么学”的问题,应把弘扬政协文化作为建设学习型政协组织的主题,联系人民政协实际深入学、系统学,这样才能使建设学习型政协组织有内容,能长效,见实效。

我省政协在建设学习型政协中弘扬政协文化,是把学习作为途径,使学习有的放矢、互为因果,是对政协文化的升华。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人民政协的整体素质,也促进学习研讨,从而丰富人民政协理论。

坚持人民政协文化内核的学习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马列主义政党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理论依据;马列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的理论依据。它们共同构成了人民政协的三大理论基石,决定了政协文化的本质属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民政协的共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领导,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方针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从文化层面上揭示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从文化层面上回答了人民政协是什么、干什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决定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内在规定,从文化的层面上回答了人民政协怎么谋、怎么干等一系列问题。马列主义有关三大基本理论、毛泽东关于人民政协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同构成了人民政协的文化内核。实现人民政协工作的科学化,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把这些基本理论学习好。

我们学习人民政协的文化内核的目的在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坚持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协政为民,突出协商协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证人民政协履职的方向和深度。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土壤和环境,是抵御“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影响的有力武器。文化有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文化可以影响人的灵魂,滋润人的心灵。

人民政协由社会各界、各民族、各阶层的精英组成,理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人民政协只有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吮吸其精华才能根深叶茂。传承中华民族以百姓之心为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合、忧乐、谏言、策士、民本”等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有着重要的文化滋养作用。同时,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和、合、善、义、根(团结、统一、合作、和睦、相融)的文化内涵,养育政协重和谐、讲协商、尚兼容、求实效的文化形态,对人民政协处理好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等五大关系,进而形成团结和谐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崇尚和谐”、“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等文化特色,符合人民政协政党和谐合作理念,符合人民政协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符合人民政协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正如温家宝2007年3月所说:“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品,有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这些优秀文化传统都可以兼收并蓄,赋予新的内涵而成为人民政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养育政协人大气、大度、大智、大为的品格。

养育现代文明文化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呈几何级数增长,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学习史。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政协委员学习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学习型政协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人类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科技知识,才能不断优化委员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培育世界眼光,在把握规律中提升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贯穿人民政协发展历程的主基调,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只有汲取现代文明,才是人民政协与时俱进的文化因子。只有汲取现代文明,才能丰富和完善人民政协文化,使人民政协立于时代潮头,永葆青春活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进步精神领域的一个标志。文化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规范和引导人类行为的深层力量。从文化入手来加强政协建设,是一个新课题、新视角。诚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建设政协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人民政协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推进政协文化建设是人民政协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功修炼,让我们从学习开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理论来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下功夫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的研究,从而提升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水平和质量。

让我们把“向文而化”作为人民政协的重要特征,对政协文化坚持辅导与自学相结合、集体学与研讨相结合。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化”于效,充分发挥政协文化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将政协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注入政协履职的始终,注入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注入政协组织的政治运作,注入政协委员的行为规范,使政协文化形成政协人共同的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智慧,体现人民政协的内在要求,使人民政协工作呈现出更加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真正“化”为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章“三抓”提升政协新闻宣传

人民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民政协新闻宣传是新闻宣传的一块沃土,它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强调新闻与宣传的高度统一,从而进一步彰显了政协新闻宣传的特性。我分管省政协新闻宣传工作五年来,从创新入手,在推进政协的新闻宣传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瞄准“一等站”建设抓队伍

新闻编采队伍建设,是新闻宣传的基础性、根本性建设。《友报》是辽宁省政协机关报,省政协网站是省政协的门户网站,同时省政协机关还设有《人民政协报》驻辽宁记者站。三个单位自成体系,尽管人员不少,但尚未形成合力。我想,建设一支“合而干,分而用”的编采队伍,有利于提升三家新闻宣传工作,尤其是《人民政协报》作为全国政协的机关报和政协新闻宣传的主流媒体,在宣传政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导地方政协工作方面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决心整合队伍,形成合力,提升新闻宣传能力。

首先瞄准《人民政协报》驻辽宁记者站“一等站”建设,以中央大报记者站建设拉动地方政协新闻宣传队伍建设。考察原《人民政协报》辽宁记者站工作,不仅反映政协工作的稿件在报刊上的采用率始终上不去,而且普遍反映他们的文字“没营养、没看头”。我们与人民政协报社商量,决定让我们友报社社长兼任《人民政协报》记者站站长。这项调整把《人民政协报》对我省政协工作宣传与省政协《友报》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了。这样一支政协新闻宣传队伍,它既是《人民政协报》驻辽宁记者站队伍,又是省政协《友报》的编采队伍,还是省政协网站的编采队伍,充分体现了同一支队伍的“分导功能”和“多载功能”。

与此同时,要求省政协新闻宣传队伍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更新知识,精通业务,把握方向,勇于探索,不断改进政协新闻宣传工作。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一等站”建设目标和工作标准: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一流的新闻作品。记者站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严格按照一流的专业水准,写出一流的新闻作品,每年都能拿出几篇好作品。为此,我把反映政协工作的稿件在报刊上的采用率和好稿率、在电视媒体上的上镜率、在政协网站上的点击率作为工作的量化要求,以期实现新闻工作质量与宣传效果的统一。

我还要求省政协各个部门、各个组成单位都要利用好《人民政协报》记者站这个渠道,要求他们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就省政协各部门、各组成单位而言,好的新闻线索、新闻作品可以通过记者站来传递;就记者站而言,理论宣传和专题报道可与部门联合起来搞,写理论文章可与研究室合作,搞专题报道可与专委会和民主党派、工商联合作。尽管记者站是个小队伍,但是有省政协各部门的支持与合作,有《人民政协报》这个广阔舞台,小队伍也可以形成大格局,作出大手笔。

2011年,《人民政协报》共刊发辽宁记者站提供的辽宁稿件122篇,其中一、二版头条上稿25篇,发头条稿在全国排第五位。今年以来更是一路攀升。同时,我们还发挥省政协综合新闻处与各新闻媒体、各大记者站的联系和沟通作用,并开展政协好新闻评奖活动,促进在各大媒体的上稿率和稿件质量的提升,以扩大政协的新闻宣传。

坚持“五个并重”抓质量

新闻与宣传虽有共同之处,又有较大区别。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表现为真实性、及时性和开放性,要求报道的内容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宣传的特征主要是“主观性”,表现为取向性、反复性和范围性,宣传者以反复的宣传形式强化内容,以期影响和引导受众的行为或改变对特定利益团体的期待。因此,政协新闻宣传工作既要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又要使新闻传播更加契合政协宣传的特殊要求,通过宣传事物的新闻性来达到特定的宣传效果,从而提升政协形象,扩大政协影响,为政协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政协工作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我对省政协《友报》在新闻宣传工作上的总体要求是:始终坚持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项职能这条主线,坚持与时代同进、与人民同心、与委员同行,以改革促提升,坚持面向党派、界别、委员特色,既遵循新闻的普遍规律,又研究探索新形式,努力使政协新闻宣传“鲜”、“亮”、“实”、“活”,以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政协新闻宣传的力度。为此,我对《友报》提高质量提出“五个并重”的要求:

传播事实与传播思想并重。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首先要真实可靠。同时要有深刻思想,对事实进行深入分析、深度挖掘、正确导向。一个好的媒体,不仅要有好新闻,也应有好的言论,更应有好的思想。新闻是媒体的基石和主体,言论和思想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新闻传播事实,言论传播思想,二者相辅相成。在生动活泼的言论中蕴含感人的事实和深刻的思想则更容易打动人。媒体只有通过摆事实、论观点,或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或解疑释惑、给人启迪,才能增强自己的公信力和可读性,增强对受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抓大与抓小并重。对于报纸宣传,我从不排斥抓大,但对于如何办好一份政协报,我更主张小中见大。小事见大千,微言说方圆。应以短新闻、微新闻来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应从政协对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细微小事入手,反映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要有对社会世相的写照,有对真善美的礼赞,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曝光,有对生活细微变化的体察,有率性真我的直言,这样才能更鲜明地体现政协特点,更具体地体现政协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在要求。

新闻宣传与重视文化品位并重。报纸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品,传播思想必须重视文化品位,有品位才能入情入理,情理交融,才有真正的思想;有品位才有真正的实效性,才能吸引人、感染人并有益于人。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职能和组成等要素,要求政协新闻宣传有较高的文化层次、知识含量、思想水平。好稿件是委员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新闻事件的传播。政协新闻宣传既需要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直奔主题,也需要含蓄委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迂回引导。在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角度的切入、版面的设计、栏目的编排等方面精心策划,反复研究,苦心经营,新闻作品也能成美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特色与“走转改”并重。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许多媒体结合自身定位,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栏目,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走转改”不是形式,而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好新闻是在深入实际中“跑”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编”出来的。新闻宣传要力戒漂浮、吃现成饭、浅尝辄止、泛泛而谈,要倡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贴近委员,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充分反映群众利益、愿望,要在委员、群众关心和党委、政府关注的结合上做好反映政协建言献策的文章。我们的编采只有接“地气”,新闻才能冒“热气”,才能写出有“灵气”的文章来,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才能更加贴近委员、贴近受众。

坚守阵地与创新形式并重。媒体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报、网融合”、“报、网互动”已成为新趋势。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致力于提升权威性和公信力,一方面主动尝试进入“报、网互动”。要研究读者接受心理的变化,充分运用网络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影响力强的特点,在网上延伸报纸的优势,创造读者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通过传统纸媒与网络并用,采取新闻点互动,扩大影响力。我坚信,我们采编人员有责任担当和创新追求,《友报》和辽宁政协网站通过互动,整合资源,嫁接优势,既扩大报纸的宣传和影响,又丰富网站的内容并提高点击率,一定会越办越好,发行量也会越来越大。

几年来,《友报》在改版提高质量上有很大进步。友报社认真研究《友报》的属性、特点和优势,定位在“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一目标,坚持“正面权威、发声持重、追求主流、活泼亲切”的风格。主动探索改版创新,在版式的美化上不断创新,形成了“持重、醒目、典雅、时尚”的版式风格,成为全国政协报系统中率先启用“瘦报”这一国际流行报型的省级政协机关报;针对周二报特点,将政协委员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与民众关注的热点相结合,做好“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在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重大问题的前瞻和深度分析上做文章,为政协委员提供一个广开言路的平台;围绕省政协的中心工作,突出政协机关报的宣传服务功能,与各级政协、民主党派工作紧密结合,在一版、二版策划组织了市、县政协工作、党派工作的系列报道;与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紧密结合,开辟专版宣传专委会的工作。友报社在全会的宣传中创新方式,出版了“友报两会特刊”,策划了“年度十大最给力民生提案”、“市、县政协主席寄语民生”、“友报新闻视频直播厅”、“两会现场有你有我”等专版、专栏,还进行了网络和报纸的实时视频采访等。友报社紧跟时代重大主题,开设了“光辉历程——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型摄影图片展”、“纪念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辽宁摄影图片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版,连续刊发辽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让社会各界通过我们的媒体表达呼声与诉求,真正享有知情权和话语权,从而受到广泛好评。

在互动合作中抓发行《人民政协报》作为全国政协机关报,《友报》作为省政协机关报,它们都体现了权威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是我省各级政协组织最重要的宣传资源和主渠道,是我们各级政协和政协各参加单位搞好自身宣传的一块阵地、一个平台,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我对每年发行工作的要求,不是简单地发号召,而是要求在提高办报质量的基础上,从互动合作中抓发行。

政协具有丰富的议政资源、统战资源、民意资源和文史资源,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富矿”。我要求《友报》和《人民政协报》驻辽宁记者站,要通过策划将这些富矿开采出来,从而把委员的真知灼见转化为社会思想财富,把履职成就转化为媒体报道的亮点,把政协工作经验转化为指导性新闻,把统战资源转化为生动好看的新闻故事,进而使《人民政协报》、《友报》成为政协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帮手、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参考以及社会各界了解人民政协的渠道,成为宣传辽宁政协工作的窗口和平台。

我要求报社对委员视察和专题调研工作进行随团采访报道,对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反映进行追踪报道。希冀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市、县政协和委员亮相“两报”。要求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密切与《人民政协报》和《友报》的联系与协作,重大活动要及时沟通,与报社一道策划宣传主题,积极为报社提供报道线索和素材,把政协职能部门熟悉自身工作与新闻媒体把握宣传重点这两个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笔头和镜头聚焦基层和委员。

政协委员订阅“两报”,既是委员享有的政治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我对《友报》发行提出了“三个必订”、“四个扩大”的订阅要求,即各级政协委员必订,县以上政协机关各部门必订,县以上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必订;扩大在政协组成单位特别是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统一战线组织的发行,扩大在党政系统的发行,扩大在高中级知识分子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从业人员中的发行,还要扩大在委员所在单位的发行。各市级政协和有条件的县、区政协应努力做到委员人手一份。

实践让我体会到,人民政协的新闻宣传工作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方面,做好政协的新闻宣传工作,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政协的新闻宣传,只有抓好政协新闻宣传队伍建设,坚持对新闻事实的宣传与思想宣传紧密结合,才能体现人民政协团结、民主、求实、鼓劲的特点;只有把人民政协的新闻宣传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紧密相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充分利用人民政协的多重资源,在互动合作中扩大发行,才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闻宣传格局。第四章立史立言鉴古今

按照主席会议分工,我分管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是由多个界别的高素质文化人组成的团队,我很高兴与大家一道为文史资料工作而努力。

坚持以文化为本立史

为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我首先加强了对文史资料有关知识的学习。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和培育的一项具有统一战线、政协特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事业。它的基本特征是政协人亲历、亲见、亲为的史实记录。它开辟了史料积累、研究的新途径,可以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用。全国政协领导针对新时期的文史工作,提出坚持“为时代立鉴,为祖国立史,为人民立言”的要求,指明了当前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在学习和落实这一要求中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以文化为本,推动文史资料工作创新发展;如何贯彻好新时期文史资料“三为”的新要求,把思想概念转化为辽宁政协文史资料的工作实践;如何把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置于全省工作大局之中,置于人民政协事业的全局之中来统筹,形成有特色的专题系列化;如何突出政协文史资料的文化特质,将文史资料打造成政协文化品牌。

2008年5月,我把学习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体会凝聚成一副对联:“博采亲历见闻追根立魂,精编文献存史资政育人”,送给文史委办公室的同志,权作我对文史资料工作的理解,与同志们共勉。我提出博采亲历见闻要“追根立魂”,是强调文史资料的文化品位、思想品位,力图使文史资料作品中包含更深、更多、更美好、更有意义的文化发现。中华文明给了我们太多的精华,亲历见闻中有我们景仰的历史,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留给后人的余温、回声值得深思。讲政协为民,就需要面向历史,进行寻找和追问,探求历史精神,用现代眼光和敏感发现历史意义和思想,探究我们未来的走向,树立高远的心灵。在追根立魂的文字中,传达出对历史的认知,承载着创新意义的文化价值。隐藏在文史资料中的情与思越重,就越能吸引读者,打动人心,满足人们的文化期待。我自撰这副对联的良苦用心是以文化为魂立文史,这也成为我指导全省文史资料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时代立鉴”知情明政

为保持与全国政协文史工作机构相同的职能,我们将原有的“学习宣传和文史委员会”更名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使文史委的职责回归到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主业。同时,要求全省市级政协恢复文史工作机构,推进县级政协有专人负责文史资料工作。我亲自去没有文史机构的鞍山、营口市做工作,使本届政协起步之年的下半年,全省政协文史工作机构全部建立健全。为规范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十届省政协成立伊始就着手制定《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我省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性、方针和原则、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都作了详尽规范。经主席会议讨论通过,以省政协〔2008〕2号文件颁布实施。我省在全国地方政协中率先制定文史资料工作实施意见,得到了全国政协文史委的肯定和兄弟省、市政协的借鉴。我们还在十届政协起步之年总结了全省文史工作的经验,表奖先进,对文史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培养文史委员的“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情”和敬业精神。文史和学习委还聘请了三位文史顾问,倾听、咨询、采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初,省政协对部分专委会的职能作了调整,将文化职能调整到文史委,更名为“文化和文史委”,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两个委员界别组划入,为文史工作注入了文化元素。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具体体现。我们每年就文史工作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课题,组织文史委员开展具有文史特色的考察调研活动,使文史委员做到了深入实际,知情明政。我抽出时间参加了工业遗产、营口古炮台文化遗产、五女山世界文化遗产、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等调研考察,组织委员到省博物馆参观国宝文物,带领63名委员赴上海参观上海世博会和参加辽宁馆日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凝聚了委员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委员会的工作。

我参加视察调研活动,十分注重成果化。我会同文史委一班人深入实际,深化认识,不仅“视”,更强调“察”;不仅“调”,更强调“研”。要求把收集的材料很好地加以梳理、归纳,形成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印记,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记忆。我省是新中国工业基地,产生过许多共和国工业第一,工业遗产非常丰富。我在调研中发现,在产业升级中,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工业集约化进园区搬迁中,对工业遗产的拆毁与保护,遗弃与利用存在着激烈的碰撞。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鞍山等地调研时对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提出建议:抓紧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编制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将其纳入城市和地区发展规划之中;整理工业遗产与当事人的人文资料,建立专题博物馆,对殖民工业也要选典型,发挥其历史教育价值。我的建议迅即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我在视察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时看到一些外国旅游者,有的是来“认宗祭祖”的。此事使我想到高句丽问题既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也涉及我国与朝、韩的关系。针对高句丽历史研究中将历史问题现实化、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我在深入研究有关资料后提出:要正确把握高句丽文化遗产学习研究的方向,应坚持将高句丽历史研究纳入正常的学术轨道,坚持“论从史出”,秉承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思路,反对对高句丽在传承研究中将历史问题复杂化、学术问题政治化的倾向和做法。此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将视察调研与现实结合,把文化传承与经验总结结合,把撰写文史资料与建言献策结合,使文史委员会的参政议政更具现实性和有效性。“为祖国立史”定好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是新一届政协文史委的重要工作。中国素有当朝人不修当朝史,“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的传统。当代人写当代史,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一项创新。经过认真思考,结合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实际,我们决定对新中国成立后史料的征集系统化,确定五年统一规划,每年抓一个专题。

2008年是十届省政协开局之年,我们迎来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历史的转折,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无不留下文化的烙印。我们征集出版了《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史资料。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激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沸腾岁月,是中国探索发展道路的60年。我们征集出版了《我与共和国同行》一书。

2010年是辽宁省政协成立55周年,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践者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成功和经验值得总结,有太多的史实和思考值得留存,因此征集出版了《我与人民政协》史料。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11号文件的第八个年头。辽宁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为年轻的共和国做出过巨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在市场经济大潮初期,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遇到了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当时工业萎缩、人员下岗、财政减收、经济萧条,被称为“东北现象”。在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支持下,辽宁突出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发展两个重点,着力突破辽西北地区,努力实现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告别了“东北现象”和世界金融危机双重困扰,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努力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跻身东部发达地区行列。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我们决定征集出版《我与辽宁振兴》文史资料专集。

2012年是本届政协最后一年。我们针对辽宁文化底蕴厚重,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如何做到科学保护,在保护中加以利用这一重大课题,征集《我与文化遗产》专题文史资料。

我们制定的上述五个选题特色明显:立足新阶段,新时期,突出新中国成立后重大事件与辽宁地方特色相结合;形成专题系列化;全部以“我”的视角与主题相联系,突出政协文史资料的作者“亲历、亲见、亲闻”的特色;选题与我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关,贴近政协委员和统战人士的工作、生活,为当事人撰写回忆文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政协文史资料为现实服务的新路子,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人民立言”抓出品牌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看,文化是人的活动成果,社会是人的活动方式,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而人是活动的主体:这三者的统一即是文史。而人民政协文史资料最大的特点是人民性和群体性。文化是名片,是软实力。用文史资料打造人民政协文化品牌,是我们文史工作者的职责。

人民是文史的缔造者。写好文史资料就要坚持政协文史资料的人民性。新时期人民政协是由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政协委员都是由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社会各阶层,包括港澳台侨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人士的精英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动员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方面人士撰写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史资料,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生动、翔实地记录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作为第一手资料,能很好地反映各界代表人士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蕴含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可以成为史鉴。这也是政协推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空间,发挥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理性表达民主作用的平台,是汇集社会各界人士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认识的渠道。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所承载的宝贵经验,对现代化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史是人心的寄托和凝聚。撰写文史资料必须遵循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基本规律:忠于史实,务求存真,尊重差异,允许多说并存,包容多样,鼓励生动叙事,探讨多样化的表达,尊重历史见证人从不同侧面对历史事件的表述。人民政协中的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具有贴近时代、贴近民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特点,他们史料来源广,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深切,更具有自身的体悟。组织他们写当代史,就是以多视角发现更为丰富的历史现象和内容。在当代转型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撰写文史资料不只是还原历史真实,更要从多维度、多层面的视角开掘历史的纵深,探究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一个地域或一个群体的基本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及其内在的根源,以及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折射出的观念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的变迁,更深入地透视事物本质,形成主体形象,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人多势众的文化才是热气腾腾的文化。撰写政协文史资料必须发挥政协组织优势,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坚持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的协作,加强与党史、档案、地方志和其他历史研究机构的联系,经常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形成工作合力。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文史工作例会制,每年春季商讨年度协作课题分工,中间有沟通,秋季有小结,有效地保证了计划的实施。加强与兄弟省的联合,是形成区域性重要文史资料的必然要求。根据全国政协文史委2008年江西会议上确定的选题,由我省文史委会同吉林、黑龙江两省文史委共同征集东北老工业基地史料。东北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基地,是共和国工业的基础。东北不仅创造了我国第一车煤、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桶石油、第一辆机车等无数个工业第一,而且凝聚了中国人的工业精神和工业经验,如“铁人精神”、“鞍钢宪法”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0年7月,终于形成了135万字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史资料”专辑——《挺起老工业基地脊梁》。这部史料专辑全面翔实地记录了在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东北地区实施的重点项目、产业基本情况、典型人物和奋斗精神。资料弥足珍贵,对新中国发展史、新中国工业史有着重要的档案补缺意义。

常言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通过文史资料打造政协文化品牌是个高远的目标,谈何容易!然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怀这样一个远大而美好的目标,我们一直在不懈地追求。

为文化大发展服务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形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构成文化的两大主体。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人文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我省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全省文博单位藏品达28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275件。同时,还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历史文化活化石,值得我们珍视、保护、传承和利用。

我省在贯彻《文物保护法》中,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文化建设中文物保护卓有成效;但也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与破坏性开发并存等问题。围绕中心,胸怀大局,为现实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是做好政协文史工作的原动力,也是新形势下政协文史工作的使命感。在文化遗产历史与现实、发展与继承的交叉路口,我们政协人理应竭其所能,尽一份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的责任。时不我待,舍我其谁!因此,我在2012年提出了《我与文化遗产》的选题,要求委员深入调研,坚持“三亲”(亲历、亲见、亲为)特色,把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与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把保护文化遗产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把保护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用文化遗产展示城市蕴蓄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把保护文化遗产与研究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增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这一文史资料的选题催动了政协人对文化遗产问题的调研和思考,一部百万字的资料和建言献策送上了各级领导的案头。这部《我与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辽宁政协人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聪明才智的风貌。

凝心聚力书文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史资料要赢得读者群、扩大覆盖面,关键在于提高资政功能和可读性,其根本是文化含量。

文化如金,自有成色。我一再强调坚持精品原则,文史委一班人对稿件质量十分重视,多次邀请专家谋划,重要稿件亲自约稿,力争能有力透纸背的作品。同时坚持精选精编,提高文史资料的整体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作为省政协分管文史工作的副主席,我也当仁不让,身体力行,搦管挥毫,撰稿应征。2008年《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征稿,我将亲历亲为的辽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过程,撰写一篇《林权制度改革进行曲》,该文后来被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收入《中国文史资料选辑》(第158辑)。2009年《我与共和国同行》征稿,我写了《厚生丰民一甲子》,回顾了新中国60年来解决“民以食为天”这一重大问题的历程,并把我在任分管农业副省长期间种粮情况和我对粮食问题的思考写入其中。2010年《我与人民政协》征稿,我以本文应征。2011年《我与辽宁振兴》征稿,我写了《春风催动“农”崛起》。2012年《我与文化遗产》征稿,我在深入了解沈阳故宫文溯阁,并亲赴甘肃调研之后,写下了《探访文溯阁本〈四库全书〉》。

追根立魂著文史,任重而道远,我们政协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我们政协人也一定能在这块园地上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五章探访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下诏编纂的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历来享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之美誉。当年《四库全书》编修成后缮写了七部,其中一部于1782年秋,分五批运抵沈阳故宫,藏于文溯阁。由于战乱躲避兵燹等原因,书曾几次离阁又几次回阁。1966年9月拨交甘肃省图书馆收藏,至今未再回阁。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支运亭先生曾在省政协九届二次常委会议上,建议“沈阳故宫文溯阁藏本能够原书与原阁合璧,以恢复文物的完整性、历史性”。

新一届省政协于2011年10月17日召开“2012年文史资料协作会议”,决定以“我与文化遗产”为专题征集出版文史资料。会后,我即把《探访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作为应征的选题。为此,我首先到沈阳故宫了解有关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情况,省档案局局长孙成德还热心地为我们收集并核实了有关资料。10月下旬,我会同大连市政协主席刘俊文、省政协副秘书长金东翔、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李树森,赴甘肃考察旅游文化。借此机会探访了西迁整整45年,一直为家乡人民所挂怀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

文溯阁本溯源

据《清高宗实录》卷926页记载,《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清廷下谕开馆修书,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全部完成。负责编纂工作的有他的三位皇子和二十多位军要大臣,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4000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纂初成,从编纂开始到第一部抄完历时10年。乾隆原拟缮四部分藏内廷四阁,后应江南硕儒、士子请求,又下令续缮三部,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部《四库全书》全部抄写完成,历时十五载。该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大部又分若干类,类下细别为属。收书3400余种,计有7.9万余卷、3.6万余册,约有8亿字,230万页。《四库全书》汇集了自先秦至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此外,还有朝鲜、越南、日本、印度以及明清之际一些来华的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述。其规模之宏大,卷帙之浩繁,亘古未有。

为妥善保存这七部《四库全书》,在纂修之初,乾隆即命杭州织造寅著前往浙江宁波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访察建造之法,绘图上奏。寅著在奏章中说:天一阁取《易经》“天一生水”之意,意借水防火,来免去藏书者火灾之患。“天一阁”阁前凿池,其东北隅又有曲池。阁为六间,取“地六成之”之意。阁的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乾隆认同“天一阁”建造内涵,随后下诏仿“天一阁”分建内廷四阁藏储《四库全书》。据清高宗乾隆御制《文溯阁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