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淘气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23:08:24

点击下载

作者:黄迎雪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有淘气包

家有淘气包试读:

别说你懂淘气孩子的心

活泼好动=多动症?

孩子故事

嘉禾11岁,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嘉禾的妈妈说嘉禾从小就让她不省心,上幼儿园起就不听话,非常顽皮,妈妈以为他长大就会好了,也就没在意。然而,嘉禾自从上了小学以后就开始上课不好好听讲,小动作很多,丢三落四,做事无计划,爱发脾气;作业总是不按时完成,粗心大意,还要在父母的反复督促之下做到半夜才完成,嘉禾的妈妈也因为他常常不守纪律而被老师约谈,为此嘉禾的妈妈总是为嘉禾以后的前途感到担忧。

随着嘉禾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问题越来越多。老师经常向嘉禾的妈妈反映嘉禾在学校里总和同学打闹,甚至欺负小朋友。为此,嘉禾的父母没少对嘉禾进行批评教育,但是这种批评教育总会在有效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作用了,嘉禾又会再次在学校犯错误。

后来,听别人说了多动症的事情,嘉禾的父母觉得孩子有点像多动症患儿。于是带着嘉禾去了很多医院进行诊治,却都没有好的效果。在一次看过一位著名的医生后,医生觉得嘉禾不是多动症,只是太活泼了而已,希望嘉禾的父母换一种思路和嘉禾相处。回到家后,嘉禾的父母和嘉禾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通过与嘉禾的沟通,父母得知了嘉禾如此调皮的原因。原来,嘉禾的这种活泼好动是为了能够吸引父母的眼光和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之后,父母改变了和嘉禾的相处模式,到双休日的时候,夫妻二人总会抽出一些时间陪嘉禾去公园或者游乐园玩,每天晚上陪嘉禾看他喜欢看的动画片等,然后在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学习。就这样,嘉禾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活泼、可爱、听话和不招人讨厌的好孩子。教育点评:

不是每个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做作业的时候不认真,做事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的孩子都是多动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分清什么是活泼好动,什么是多动症,不要因为一时的武断,我们就让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成为一个“多动症”患儿。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有时候希望用自己的活泼好动来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力,而这种单纯的想法有时候会带来让他们想不到的反面结果。因此,每个父母都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单纯的期望,并且能注意他们的这种期望。老人们常说:“小时候活泼爱动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出息。”事实上,很多名人小时候也都不是父母期望中的乖孩子,他们有的拆家里的电器,有的会犯下让父母批评他们的错误,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在这种活泼好动的事情中发散了自己的思维,找到了自己的爱好。

很多家长恐惧孩子会患上多动症,他们把孩子生活中的一些活泼的行为放大为多动症,然后带着原本是活泼的孩子去治疗根本不存在的多动症。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让一个原本健康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消极。其实多动症的产生有遗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各种原因引起多动症,诊断多动症要慎重,而且如果孩子在一个关爱、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孩子得多动症的可能性就比较小,相反父母如果给孩子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不关心与信任的态度,那么可以导致一个原本并不是多动症的孩子成为多动症的孩子。反思时段:

1.在生活中,你知道多动症和活泼好动的区别在哪里吗?

2.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你关注了孩子的活泼好动,但你是否关注了孩子活泼好动背后的原因?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等一些孩子易患的病症的特点,不要张冠李戴,让一个本来活泼好动的好孩子成为一个要接受治疗和承受别人异样眼光的多动症患儿。家长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只有这样才不会错把冯京当马凉。

孩子是活泼好动的,因此,父母要意识到孩子们一般比大人们精力旺盛,要把孩子的过多精力进行恰当地应用和释放,使孩子的成长能够向着健康的方面发挥。例如:家长在忙于自己工作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同时组织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这样能孩子们过多的精力就能释放出来,而不是把他们当成病态的情况,想尽办法去压抑。不过,在安排孩子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家长还要对孩子进行集中注意力方面的培养。对于孩子应逐步培养集中注意力去做当前要做的事情的习惯。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看图书、听故事等等,从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小事做起,从一个很短的时间做起,然后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如果孩子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这个时候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提高孩子对集中注意力锻炼的兴趣。

家长还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让孩子从小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他们的兴趣而让他们做一些有悖生活规律的事情。

最后,家长不但不要压抑孩子的活泼好动,还要鼓励孩子向着科学健康的方向活泼好动。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有着更多的乐趣,还可以增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如何应对顽固执拗又难缠的孩子

孩子故事

李涛是个顽固又执拗的孩子,他的执拗让小伙伴很久没有去找他玩了,小伙伴对他实在是太失望了,每当李涛犯错误的时候,小伙伴不管是平静地和他聊天也好,严肃地训斥也好,他都不会认为自己错了,他会觉得自己的方法是对的。就这样,一次次地与小伙伴争执,然后又坚持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小伙伴都感觉他很顽固,并且很难相处,而李涛自己又破罐子破摔。时间久了,他的顽固执拗让小伙伴们感到束手无策,都认为他是个难缠的家伙。

很长一段时间里,小伙伴们都不愿意理过他,不再和他一起做作业,也不再找他去外面玩,只是在放学后排队的时候和他一起回来,有时候早上会把他叫起来一起去学校,这就是李涛和小伙伴们一天仅有的交流,慢慢地,与小伙伴们相处更少的李涛,性格更是变本加厉的顽固执拗。

很快,家人认识到了李涛的问题。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聊天。在这次聊天的过程中,父亲发现了李涛问题的所在。父亲决定,通过角色扮演让李涛发现自己的问题。父亲来扮演李涛,李涛来扮演他的小伙伴。终于,在这次角色互换的游戏中,李涛认识到了自己的顽固执拗给别人带来的反感与伤害,他下定决心要改正自己的这种缺点,经过他的努力,小伙伴们发现了李涛的变化,渐渐地又都愿意和他一起玩闹和学习了。教育点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一个孩子不犯错误是很难的。家长要容忍孩子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过来,保证以后不要再犯。孩子的想法往往很简单,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同龄人的话又不如父母老师的话权威,所以他们就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像李涛那样,成为一个难缠顽固的孩子。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为了不让孩子成为一个知错不改,难缠顽固的孩子,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且向孩子指出来,帮助他改正。而且要用合适的方法,大声地斥责和打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采取谈话聊天的方式,也可以像李涛的爸爸那样,角用色扮演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去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对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都非常有帮助。

很多家长认为顽固的孩子很难缠,不好教。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要细心的去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问题,采用让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可塑性很高,也很容易改变。只要家长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努力,难缠的孩子会不再难缠,顽固执拗的孩子也会渐渐改变。反思时段:

1.作为父母的你们,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顽固执拗的性格了吗?

2.作为父母,您会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知错就改,平易近人的好宝宝吗?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父母要有耐心,只有有耐心才能心平气静地对待那些比较顽固的孩子;父母有了耐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劝说顽固执拗的孩子去改正;父母有耐心,他们才能温和地对待那些顽固执拗的孩子;只有父母有耐心,他们才能一步步地按照计划来实施教育;只有父母有耐心,孩子才会耐心地听从他们的教育,从而变成一个讲道理、平和的孩子。耐心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春风细雨,耐心是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的冬日暖阳。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对朋友和陌生人犯错误的时候可以温言细语,耐心引导,可是当自己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却对他们脾气暴躁,动辄火冒三丈,更有甚者对他们进行体罚。一方面,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想要给同事和朋友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对朝夕相处的孩子觉得没必要;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以至于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感到难以忍受。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优秀的,所以当孩子有些许缺点时,便恨铁不成钢。除此之外,父母还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他们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物品,从而不在乎孩子心中的想法。这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有的一种想法,也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这些父母,也许在工作上是负责任的,但是在教育上是失职的,可以说孩子的顽固和执拗他们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

总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知道用温和的方法来让孩子改变他们不对的想法,别让你的疏忽和错误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成为一个顽固执拗的人。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如大人,不明白父母的大道理,很多时候,可以对让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可以从这种教育中知道自己错了,不会再坚持自己的错误想法。

此外,孩子对于真善美的坚持,要进行表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坚持也可以换来好的结果,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拥有坚毅的个性,而且还会有美好的人格。所以有时候美好与糟糕只是一线之别,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慎重,避免坚毅美好变成顽固执拗。

不专注无兴趣——孩子到底怎么了?

孩子故事:

冬冬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很少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比如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不摆弄笔、书,写作业的时候专心致志,做事不要拖拖拉拉的……老师的这些要求他都没法做到。他在上课的时候总会有些别人没有的小动作,还经常坐姿不端正,尤其是该认真听课的时候,他总会表现的兴趣缺缺的样子,坐一会儿就会分神。对很多小伙伴感到有意思的事情,他也觉得没有意思,所以冬冬的情况就是不但对学习不感兴趣,就是在生活中也感到没什么事情能提起他的兴趣。

后来,老师和父母都认识了他这种情况的严重性。父母和老师经过仔细地分析冬冬的情况后,他们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冬冬在学习的时候更专注和认真。父母和老师分析冬冬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冬冬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其次,现阶段的学习内容对冬冬来说有点难,学习的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让他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兴趣,没法专注和认真。最后,由于重复学习一些东西而厌烦,产生倦怠的心理。此外,冬冬的学习方法不合理,不会劳逸结合,大脑疲惫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越累越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对生活中别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

他们决定从这些方面来改变冬冬不专注和无兴趣的情况。在家的时候,父母让冬冬早睡早起,从而让他有充足的精神在白天进行学习。父母让冬冬尽量利用白天的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不要贪黑熬夜,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写完作业后一起陪冬冬玩一会儿,从而让他感到完成作业的喜悦和成就。与此同时,父母别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自己只要平日做出努力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冬冬就不会感到家庭的压力了,他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会教冬冬怎么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从而让他能通过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而对完成总的任务有着更大的兴趣。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冬冬很快对学习了有兴趣,他专注地完成老师布置任务,和小伙伴们相处的过程中有用不完的热情,慢慢地成为了一个很受欢迎的“小老虎”。教育点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培养孩子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古人教育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这样做事就会事半功倍。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同时很好地做好几方面不同的事情。有人会说,我们看到有人能同时做两件事,并且能做好。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样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者两项以上不同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同时做几件事情,那势必会使每件事的质量都下降甚至结果都会做的很糟糕。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要专心做一件事,一心二用绝对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的专注力,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孩子的专注力激发出来。当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做某件事的时候,父母要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教会孩子怎么去排除外界的干扰;让孩子对感兴趣的问题坚持研究下去,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对象深入下去,父母应有意识地强化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外面的事情不感兴趣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往往很难专注于某事,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时候他们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件事情,长此以往孩子会慢慢变得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不专注。

我们知道只有专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孩子才能取得成功。而孩子能否集中精力则是与父母的教育、教养的态度和方法息息相关的。

父母如果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发他们的智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如果不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慢慢地丧失兴趣和专注的精神。反思时段:

1.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不专注、无兴趣吗?

2.在孩子对事情不感兴趣、不专注的时候,你会只认为这是生理问题而不是多方面的问题吗?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父母要培养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件事的习惯。那些作业马虎、粗枝大叶的孩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专注地去做作业。分心和不专注的结果就是作业及做任何事情都马虎大意和失误不断。而且,不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往往比较费劲,他们的学习效果不好,也因此会被家长和老师批评,以至于他们自己也很沮丧,导致越来越不能集中精神。

父母要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一个孩子能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其最大的敌人就是不专注、无兴趣。有的孩子在写作业时,脑海里想的是自己喜欢看的电视或者是漫画书;有的就是东摸摸西碰碰,不专心去写作业。

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专注去做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孩子的作业,父母要及时检查他们进程,当孩子做完一门功课要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一直不停地去学习去做作业,他们不允许孩子休息,还唠叨个没完,使他们产生抵触的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他们研究下去。不要因为这个兴趣不是学习上的就武断地让他们结束,这样会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厌倦。

做事果决——拥有领导潜质

孩子故事:

小乐是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朋友圈里,他总是处于领导地位。不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他做事情果断有魄力,很有领导风范。朋友们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在关键时刻他总能从大局出发,果断作出明智的决定,提高事情的效率。

小乐做事果决,主要源自他读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让小乐渐渐形成了果决的性格。那是小乐刚读小学三年级,一个周末,他和小伙伴们约定好了一起去游乐场玩。到了那天,忙碌了很久的爸爸突然告诉小乐要带他去郊游。听到爸爸要带他去郊游,小乐很高兴。但是这边有小伙伴的约定,这一边又有爸爸要带他去玩,两边他都想去。但是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们很着急地打电话催促小乐去公园和他们集合,这边爸爸也在准备郊游时候的装备。就这样,时间在小乐的犹豫中度过了,结果小伙伴们来不及等他就一起出发去了游乐园。这样小乐只能和爸爸一起郊游了,后来爸爸整理好了装备之后,突然爸爸上班的公司打电话让他去公司处理一件紧急的事情。结果那天,小乐就一个人在家待了一天。

事后,小乐闷闷不乐的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对他说:“乐乐啊,生活有时候就是一个选择题,当你开始选择的时候考虑清楚后一定要果断,不要犹豫不决,拖泥带水,这样如果耽误了时机,最后只能被动选择了,总会有些遗憾在你心里。”听了爸爸的话,小乐似懂非懂,但是他却明白了做事不能犹豫,一定要果决。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乐变得不那么犹豫了,他在拿定主意后就不再犹豫,慢慢地成为了朋友中的领头者。教育点评:

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们做事是否认真果断,是否能很快付诸实践。生活中常常有些孩子只会在心中想,但是却并果断地去付诸实践。还有很多孩子缺乏足够的勇气去作出决定,那是由于他们的犹豫不决的做事性格所致。而这些就是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我们都有一样的想法,而我还来不及做,别人已经成功的人,就是因为这些人不果决,没有拿出勇气和魄力去把想法变成现实。

家长要想孩子成功,就一定不要让他养成犹犹豫豫、踌躇不前的做事态度。实际上,犹豫是由一些心理问题引起的,心存疑虑、焦虑不安、过于担心、粗心冷漠等心理现象引起了做事的不果断。生活中有很多例子表明,孩子心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失败感引起他们对追求成功的消极情绪。做事情犹豫不决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生活中消极情绪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做事没有决心,犹豫不决,那么他就不会主动出击,而总是被动地接受到来的困难或者是挫折,这样造成了他们一种逆来顺受的心态。久而久之,会把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做事犹豫不决的附庸者。

做事不果断的孩子总是害怕自己的选择会是错误的,总是担心自己的决定会被身边的人嘲笑,但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是在改正错误中成长的。很显然,那些做事犹豫不决的孩子不敢作出决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之后,承担严重的后果。生活中很多取得成功的孩子是在他们遇到选择的时候敢于果断作决定并付诸实践的孩子,坚决、果敢是他们面对选择时候的态度,即使后来他们的选择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结果,但是他们面对选择的时候勇于作出选择,并且敢于承担错误选择的责任,这就离成功近了一大步。

孩子们在成长中,总会遇到一些需要自己去做选择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不同的孩子会有一些不同的表现。当孩子遇到一些难以选择的事情时,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可以不怕选择的后果,要让孩子勇敢面对,自己作选择,不要依赖旁人。这是家长们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的期待,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自主地作选择就是一条难以跨过的鸿沟,他们面对选择总会把求助的眼光看向父母,想从他们身上得到帮助。因此,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帮助他们勇敢的面对选择的时刻,建立面对选择时的果决的性格,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地建立起自信心去面对每一个选择,才能帮助孩子拥有果断的领导素养。反思时段:

1.在你小的时候你可以自己自主地去作选择吗?

2.作为父母,该怎么培养孩子果决的做事态度?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初是由父母替他们做选择,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不具备判断鉴别的能力,所以他不能自己做选择。当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待在孩子的身边,也不可能一直帮他去选择、去做事。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就需要他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决定。孩子做事犹豫不决、不果断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孩子不可能天生就有做事果断的习惯,这需要家长正确地教育,通过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何解决那些错误方法培养孩子的情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保护不要过多。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力之内的事,这样可以让孩子放弃内心对父母的依赖。家长要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让孩子多锻炼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独立完成简单事情的能力。只要是孩子可以独立做到的,父母尽量不要参与,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清楚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好一件事情,就会勇敢果断地进行尝试。父母还要多为孩子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养成果断抉择的习惯。此外,家长应该相信孩子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的机会,让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判断,去选择怎么样做好一件事情。

而对于那种因过于严格要求造成孩子做事犹豫的,家长应注意首先对于孩子所做的事情给予正确的评价。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要对孩子多多鼓励。如果孩子尽了全力仍没有把事情做好,家长不能过分批评孩子而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家长的正确评价,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减轻他们的压力,下次做事,就会再一次鼓起勇气去作决断。

其次,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对于做起来十分困难的事情,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去完成,在此过程中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并教会孩子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孩子完成了某件事,就会增强自信,做事更加果断。

另外,让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知道怎么去,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去下决心、拿主意。

正确引导天不怕地不怕的“传奇孩子”

孩子故事:

张宇上小学二年孩,他天不怕地不怕。前段时间,学校旁边的商店新出了一种玩具,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有了这种玩具,他们常常约在一起玩。看着他们玩得很开心,张宇也想要一件这样的玩具。于是,在回到家后,张宇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朋友们都有了一种特别好玩的玩具,我也想要一个,你给我50元钱吧,我要把它买下来,很有趣的。”妈妈听了张宇说的话,对他说:“小宇啊,你这个月已经买了三件玩具了,我们说过了一个月最多买三件,你买的已经超过了这个数目,这个就不买了,要想买就等下个月看你学习有没有进步了。”

没办法,张宇只有空手去了学校。两天后,他受不了玩具的诱惑,偷偷地拿了妈妈放在抽屉里的50元钱。一天,妈妈发现自己放在抽屉里的50元零钱不见了,开始担心是不是儿子偷拿了,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张宇放学后,妈妈直接问张宇:“你拿妈妈钱去买什么了?”张宇愣了一下,很平静地说:“我买了玩具啊,刚还和小朋友一起玩,我还借给没有这个玩具的朋友玩,我们玩得很开心。”听到张宇的回答,妈妈沉思了一会,没有说话。看到妈妈没有说话,天不怕地不怕的张宇开始担心了,他怕妈妈会突然爆发了打他。结果妈妈没有打他,而是带着张宇去了菜市场,去看那些帮着父母卖西瓜的同龄的小朋友。

在菜市场里,看到那么热的天,和他一样大的孩子还在帮着大人卖西瓜,张宇突然有种负罪的感觉。回到家后他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也不要玩具了,我们把钱存起来,以后给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们。”妈妈说:“好孩子,这样想就是好的,以后每个月如果你学习和表现比上个月有所进步,妈妈就帮你多存100元钱。”就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张宇最后被一亲眼看到的一幕所感动,他改正了自己爱买玩具、浪费的缺点,把每个月买玩具的钱存起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教育点评:

一个孩子是否能正确认识到他自己的错误,关键在于家长是如何引导他对错误的认识和反思,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一个人成长的进程。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通过何种方式去拥有他喜欢的东西,通过一个最快乐、最简单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目标。孩子对金钱的数目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他们对金钱的需要主要来源于身边朋友们有什么他们没有的,这时,他们才会意识到金钱的重要。孩子们觉得他们需要什么东西,只要他们对父母要求就会得到它们,如果不给就会哭闹,然后父母就会向他们妥协,长此以往,他们觉得自己的每个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一旦被满足,就更加肆无忌惮。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无原则妥协和有求必应,会让孩子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们知道,不管怎么做,父母都会原谅他们并且满足他们。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为了自己想买的东西而去偷偷拿父母的钱,他们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他们认为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是快乐的。小时候偷拿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会犯的错,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要为了这件事就对孩子大声斥地责并且加以体罚,也不要说那些“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之类无限放大了危害性的话,这会有一些不良的后果,但及时纠正还不至于“大了偷金”。家长在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提“偷”这个字,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大的伤害,会影响他们内心世界对物质和金钱的认知。现在的孩子,普遍都以为家里的就是自己的,自己想怎么拿就怎么拿,不存在偷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让孩子对金钱和物质有个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管理钱,让他们把零花钱存起来,要求他建立一个账目,经常和他一起谈论花钱的计划,然后对合理的地方进行夸奖。用这样的一种引导管理,会使孩子珍惜属于自己的钱,达到不乱花钱的目的,并且会使孩子在管理钱的时候形成细心谨慎的品质。父母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监督和分享孩子的感受,并及时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建议和帮助。

家长要形成一种意识,那就是在孩子犯错误之后要引导他们反省,反省对于孩子是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事实上,反省对于孩子来说,更具有重要性——他们还小,阅历少经验不足,可以通过反省,为以后的路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会让错误更有价值和意义。

家长要引导孩子反省,让孩子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进的思索和总结。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要学会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自己做错的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曾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就连这么伟大的人物都还要定时反省呢,何况是孩子呢?反思时段:

1.面对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行为,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因为害怕这种行为的后果而对孩子进行严厉的呵斥而不是引导他们认识这种后果?

2.作为家长,你是怎么引导孩子认识自己错误的呢?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一味地加以斥责,这样不但起不到一种改正错误的作用,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孩子对错误的改正以及对此类错误的认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换个角度,用温和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去认识错误,去认识因为错误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让他自己真心地去改正自己的过失。

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品尝了错误的苦涩之后,去改正自己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家长不要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没什么大不了的,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利于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以后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

当孩子犯错误之后,批评不是第一位的,正确地去引导他们应该是第一位的。这个时候家长要让孩子体验因自己的错误所造成的后果,让他们感到内疚和羞愧。这样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情感体验会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比家长和老师的说教更为长久和深刻,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使他们铭记在心,也会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总而言之,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从正确引导他,让孩子知道错误会带来自己不愿承受的后果。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对正确的结果更为期待,从而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打破砂锅问到底”——坚持的重要性

孩子故事:

刘杰是一位中学生,他在生活中喜欢思考,喜欢问家长和父母“为什么”,所以朋友们给他起来个外号叫“十万个为什么”。喜欢爱问为什么的刘杰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想法。

刚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刘杰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小学时养成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在中学又得到了延续。每当碰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问身边的人,要是身边的人不懂的话他会问老师,问更多的人。刚开始的时候,身边的同学总是觉得他这是在出风头,很多人告诉他不要乱问问题,这是在学校,要问与学习有关的,但刘杰不为所动,他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后来,刘杰慢慢地得到了老师和周围同学的理解和喜欢,他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也为他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养分。在中学三年期间,刘杰通过问为什么,让自己的爱好从理论发展到了实践,他获得了几次省级的发明创造奖项。在三年后,刘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省级重点高中。教育点评:

孩子在小的时候,总会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对周围的好多事情都有兴趣,有些孩子把自己的疑惑向家长、老师请教,但有的孩子经历过老师和家长的不耐烦之后,丢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坚持的精神,从而慢慢变成了家长眼中的“乖宝宝”。这些孩子缺乏一种自己的坚持,也丢掉了自己的兴趣。

所谓坚持,就是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一件事情上,表现为不放弃,坚持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一个肯坚持的孩子,是一个有毅力的孩子,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和评价,在做事的时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个有坚持精神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睿智的孩子,他知道遇到问题懂得坚持下去,知道用自己的坚持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一个相信坚持的孩子,是一个果敢的孩子,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能够果断地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不会拖泥带水;一个愿意坚持的孩子,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能够肩负自己应负的使命和职责,该做什么做什么,不会稀里糊涂地混日子。

而没有坚持精神的孩子,则像墙头草一样左右摇摆,朝秦暮楚,今天向东,明天又向西,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一点自己的主意,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成功呢?没有坚持精神的孩子,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总是听风就是雨,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和想法。与那些有坚持精神的孩子相比,他们不会取得什么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成功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艰难、挫折、失败,战胜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家长要培养孩子拥有敏锐的目光,可以让自己看清成功背后的景象;家长要培养孩子持续追求梦想的毅力,坚持到困难被他打败。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物,坚持精神也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基调。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一个成功的人,在确定了自己的正确的道路之后,都在不屈不挠地坚持着、忍耐着,直到胜利。著名的波斯作家萨迪在作品《蔷薇园》中写道:“事业常成于坚持,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到,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面,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坚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

狄更斯曾经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依靠自己的坚持,可以攀登上高耸的山峰,克服无穷的困难,而不断的攀登反过来又能增加自己的坚强的个性。反思时段:

1.作为父母,你是否在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你把自己的不耐烦通过语气表达出来了?

2.当你遇到了想问为什么问题的时候你是去问呢,还是不去管它?

3.在生活中怎么让孩子维持他对问题的好奇心和问问题的坚持精神?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家长要知道一个人克服困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往往是一步之遥,家长要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在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感到不耐烦,因为这是培养孩子坚持精神不可缺少的,只有耐心地坚持下去,自己和孩子才会拥抱胜利。“教育财富追求者,就是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两句话告诉家长们,孩子的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让坚持的好习惯在孩子的心中固定下来,随时随地应用,形成一种本能。

在培养孩子坚持精神的过程中离不开耐心和细心,家长要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自己拥有这种坚持的精神,言传身教,才会慢慢地影响孩子。

当孩子有了比较新奇的想法的时候,想要做一些别人从没有做过的事情的时候,家长要教育他们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意见,这个时候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就会成为他们头顶上的巨大压力。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没有一种勇往直前、旁若无物的境界,没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的话,是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甚至会让自己在做事时三心二意,最后虎头蛇尾,甚至半路夭折。

最后,家长在孩子问你为什么的时候,你要仔细的去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有那种不耐烦的态度。因为你的这种表现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很多成功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有着自己的兴趣和问不完的为什么,并且坚持问下去。

电脑与游戏——孩子的超级损友

孩子故事:

淘气包笑笑是个不打折扣的小淘气,在学校里捉弄同学倒也罢了,竟然还时不时捉弄老师。由于在学校“恶行”不断,笑笑的爸爸妈妈屡次受到校长“邀见”。爸爸妈妈对笑笑软硬兼施均,但各种方法均以无效告终。但是由于笑笑成绩没有拉下,爸爸妈妈也就不计较更多。笑笑最近更是迷上了电视中的动画片和电脑游戏。每天回来后不再吵吵闹闹,而是乖乖吃完饭就写作业,任务完成后便开始“享受生活”,边吃零食边看动画片,之后在自己的卧室里戴上耳机玩电脑游戏。当敲门声响起,电脑屏幕刹那变黑,一本书马上拿到眼前装作在学习。白天到了学校,笑笑眼皮经常打架,上课时脑子里时不时浮现游戏中的情节。精力不足的他最近是顾不上捉弄别人了。令爸爸妈妈奇怪的是,最近很少听到老师反映笑笑调皮的事情了,也没再被邀校长办公室。

当然疯狂玩游戏能瞒过爸妈一阵子,却不能永远瞒得过他们。一个月后,爸爸就发现了儿子的秘密,爸爸变得怒不可遏,坚持要把笑笑的电脑搬到客厅,笑笑发誓以后不玩电脑游戏,请求爸爸不要搬走他的电脑。在这个时候,电话响起来了,校长告诉笑笑爸爸:笑笑的成绩已经一路滑坡,他和老师们甚至认为笑笑有多动症,请笑笑父母准时赴约,到校长办公室详谈。教育点评:

笑笑之前很活跃,问题不大。可是当他沉迷电视剧和电脑游戏的时候,问题就大了。电视或电脑游戏可以称得上是孩子们的超级损友。它们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危害着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扭曲着孩子们对现实的认知。

据统计,世界上很多孩子每天花在电视或电脑上的时间为7小时。而这些整日沉迷电视或电脑的孩子相对那些能够自觉控制看电视或电脑时间的孩子,在语文与数学的平均分值方面要低10分左右。更糟糕的是,电视或电脑游戏还可以损害孩子们的专注力,切断了孩子们的社交人脉,甚至误导孩子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当然,并非没有好节目或好的电子游戏,比如一些少儿科技节目、历史节目或纪录片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那些历史类的电脑游戏也可以使孩子从中受益。但是,毕竟花大量的时间关注电视或电脑游戏是不明智的。倘若父母强迫孩子放弃“损友”,结交书籍这位“良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孩子沉迷于电视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养育孩子遇到的难题之一。反思时段:

1.电视和电脑游戏是否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

2.面对孩子执拗的要求,你采取过怎样的策略?结果如何?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先弄清原因,再对症下药。这点很重要,一般来说无非是这三方面的原因:

1.沉浸其中,不必再受到成人的控制,感觉自由无拘束。

2.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视觉挑战,现实中无法做到的,则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令人愉悦的感觉。

3.学校里朋友少,只好沉浸电视或电脑游戏中,从中排解孤单感,寻找归属感。

对照这三点,看孩子属于哪种情况,然后找到合适的破解方案:

1.把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安排在饭前,并且不允许边看边吃。强制孩子离开电视或电脑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如先让他娱乐放松一下。当到了晚饭时间,他已经是饥肠辘辘,饭菜的吸引力绝对超过了电视和游戏。此时你和他商量谈条件,要么吃饭关掉电视和游戏,要么继续。他会选择前者。

2.永远不要把电脑放在孩子的卧室里。倘若孩子卧室里有台冰箱,那他会不自觉吃很多零食,甚至因此发胖。同样道理,把电脑放在他的卧室里,他自然会更多地沉浸其中。

3.按照年龄来规定孩子每天用于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一般来说九岁以下的孩子每天不超过一个半小时,九岁以上的孩子则不超过两小时为宜。

孩子淘气都是家长的错

孩子的缺点多都是父母内心的主观意识

孩子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群曾被定义为无可救药的孩子。

在大人们看来,他们没有任何优点,有的是数不尽的缺点:不听话、不服管教、偷盗、打架……校长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对他们实行高压政策,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但结果是孩子们在校长面前仿若机器人,背后却变本加厉地捣乱。

不过有位老师改变了这群孩子的命运。1949年的一天,落魄的音乐家克莱门特来到了这所被称为“塘低”的寄宿男校。他的职责是担任代课老师。好心的同事提醒他这里全是问题孩子,大家都认为他会像所有的老师一样,最终被这群孩子逼走。

但结果显然不是那样。他认为这群孩子是有救的。他尊重他们,他总是站在校长的对立面来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他对班上那些缺乏关爱的孩子尤其好,几乎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他看到这些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改善情况,他创造大量的音乐作品,让孩子们组成合唱团,试图以此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门。

他爱每一个孩子,他试图帮助每一个孩子快乐地成长。期间,他还发掘了一个音乐天才皮埃尔,并最终帮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教育点评:

倘若没有克莱门特这样好的老师来改变这群孩子,恐怕他们的成长不会那么美好。他们或许在整个童年都将被定义为“劣迹斑斑”的孩子。

现实中,又有多少孩子在无意中被成人定位为“劣迹斑斑”“全是缺点”。很多父母总是难以看到孩子的优点,他们更关注孩子的缺点,他们的思维模式就是:我要帮孩子改掉缺点,帮他趋向完美。父母们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他们忘记了什么是“正常的孩子”,忘记了孩子身上的所谓“缺点”其实在这个年龄段很普遍。他们一心认为孩子必须“管教”,否则以后会成长得一塌糊涂。不能接受孩子的父母,一般在内心深处有着令自己恐惧的东西,可能是不愉快的回忆,可能是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缺憾,可能是生活的糟糕经历留给他们的挫折感等。

他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于是就把这种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渴望通过改变孩子来弥补自己人生中的不足,却无意中会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深渊。反思时段:

1.在你心里,孩子是否“缺点”很多,你是否一直致力于纠正孩子的“缺点”?

2.你对孩子要求完美的背后是什么?当你全力去塑造孩子的时候,他真的会成长得很好吗?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1.对孩子多些耐心,少些束缚。你所认为的“缺点”其实很多孩子都有,比如喜欢破坏、喜欢摔打、喜欢叛逆,但这些恰巧是他运动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发展的重要标志。你实在没有必要对此纠缠不清,还是请你多点耐心,多给孩子一些自由。

2.保持一颗无功利的心,不要拿孩子比来比去。孩子不是商品,他是有思想的人,所以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较,你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欣赏他,鼓励他,要帮助他走好自己的路就好。

3.当你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时,请先在心里默念:我的孩子很好,很正常;太完美的孩子才不正常。然后试着把自己当作孩子,去理解他、接纳他。

都是溺爱惹的祸

孩子故事:

冰冰在家里很受长辈的疼爱,从爷爷奶奶到父母都对她有求必应。很多时候,冰冰要什么就给什么。父母和爷爷奶奶还给她很多零花钱,冰冰平时的要求很容易得到满足。家里的这种教育让冰冰慢慢地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品质,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在生活中一家人把冰冰当作公主一样照顾她,疼爱她。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嬉笑逗乐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她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冰冰去表演节目,之后还会掌声不断。就这样,冰冰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确确实实就是一位“小公主”。

家里人时刻都会以她为中心,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冰冰有了想法,家里人都会想办法去满足她,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冰冰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好吃好喝的都是她一个人的,家里一旦有了好的食品放在她面前供她一人享用。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会隆重给她过,还会买很多好东西给她,爷爷奶奶的生日都没有她的生日过得隆重和热闹,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下来,冰冰在家人的关照下自感特殊,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后来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在家的时候,家人允许冰冰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按照她自己的想法来,要怎样就怎样,双休日睡懒觉家里也不会管她,就是不吃饭也没什么,冰冰还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冰冰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慢慢地长大了,长大后的冰冰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很马虎,有始无终,为此家人后悔不已。教育点评:

生活中,很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把孩子当作小王子、小公主一样。但事实上很多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并没有想到他们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为孩子着想,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不懂得什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目标,就匆匆为孩子去实现,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孩子,而这会让孩子在不断的满足中渐渐地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阻碍她们成长的枷锁,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真的成长动力。

很多家长从小就溺爱孩子,这个过程延续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自认为是真爱的方式去爱他。如果一直持续这种爱,那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因为,很多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找不到自我,他们只是父母溺爱下的一种父母的附庸,所以,他们的自我在溺爱下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只有自己,很少会考虑别人的想法,最后成为一个自私的孩子。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溺爱是陷阱,事实上,溺爱的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这种爱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美丽外套,最终成为了一种父母口中可以对外炫耀的真爱。如果爱孩子,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溺爱的父母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复制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他们过他们觉得很好的生活,却不知道也许孩子不想要这种生活。“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他以后的成长做作打算,不能只考虑到现在深爱他,要为他之后的成长考虑。事实上,真正为孩子好是让孩子有独立的人格、积极乐观面对困难的心态!父母爱孩子就让他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人,让他们自己学着成为生活的强者,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之名进行的虐待。反思时段:

1.当你爱你的孩子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的这种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沉重的爱,会阻碍他独立人格的形成?

2.作为父母,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吗?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对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父母来说怎么样更人性化地去爱孩子是一个问题,要想做到真正为孩子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让他内心强大的过程,父母的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助力。父母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这种爱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适应的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教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像是基本的生活技能、怎么样和朋友交往、怎么样表达自己想说的话、面对挫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等。许多父母及老师并未尊重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把自己的爱好和想法复制给孩子。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不要把自己的计划强加给孩子,孩子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是你的生命的延续。所以,他们有应该有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是走你想要他走的路,父母的想法可以当作一种经验的参考,而不是标准。

2.要分清什么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爱。不要一味地去溺爱孩子。对孩子来说,现阶段满足他们任意的想法不是爱他们,而是对他们的一种不负责任,爱他们就要分清楚什么是应该满足的,什么是现阶段不应该满足。

3.把孩子当作和你一样的个体来尊重。

“调皮”往往掩饰着内在的焦虑感

孩子故事:

杨涛是一个特别活泼可爱的孩子,鬼马精灵的他,看上去很讨人喜欢。可他又是学校里的典型的调皮大王、捣乱鬼。在与小朋友一起的时候他总是和小朋友有着不同的意见,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游戏。但事实上,杨涛是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想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回家。每次在课外活动的时候,他都积极地参加,表现自己,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

由于杨涛的想法是那样与众不同,所以他总和小朋友玩不到一起,经常和身边的小朋友闹矛盾,以至于他的美好愿望总是落空。看书的时候,他总是不断的离开自己的座位,看到别的小朋友看的图书有意思就要抢过来。上课的时候,他总是要碰碰前面小朋友的头发,然后和身边的小朋友说话。

对于杨涛的情况,让老师更加地关注他。在以后的时间里,老师只要杨涛到了学校就会关注他,摸一下他的头,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与他交谈当与小朋友一起玩时,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怎么办,鼓励他与小伙伴要搞好团结,互相谦让。老师鼓励杨涛与身边的小朋友要好好地交流,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要学会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杨涛的很多想法比较有创意,在活动时,他总是有用不完的点子。因此老师对他进行表扬,让其他的孩子向他学习。慢慢地,杨涛的笑声多了,小朋友都爱跟他玩了。教育点评:

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简单的,很多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只是为了要引起大家的关注,而不是为了破坏,他们开始的想法都是好的。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不要因为他们的调皮而去忽略他们,要让他们知道你是在关注他们。

教育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孩子的开始都是简单的,他们的心里没有掺杂其他的想法,只是很单纯地想加入一个集体。而随着其生命历程的发展,孩子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接触了不同的环境,逐渐变成了不同的人。而刚开始的时候形成的思维方式,会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内心想法和他们做事情的起点,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时调皮而否认他们。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调皮行为进行严厉的斥责,这样是不好的。家长应该不要滥加责罚,要具体分析。对于孩子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但同时还要从侧面来引导孩子注意在爱护物品的基础上去完成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以后能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很多孩子调皮的行为是他创造力的萌芽,只要不是成心毁坏,不应横加指责,而应当给予正确指导。但也要注意,把孩子的创造性行为和单纯的破坏行为分开来看。对于孩子的调皮动机,一定要客观地分析其动机,着眼点在肯定、发扬其积极方面,在此前提下加以正确引导,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尊重他,他就会配合你对他的培养。

有些孩子做事没耐心、好玩、坐不住,听课不留心,喜欢惹事,老是和身边的朋友闹别扭。因此,家长就要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可以让孩子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起,在做这些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孩子总是会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去做,耐心就这样被慢慢地培养出来了。反思时段:

1.你是不是把孩子的创造性调皮行为当作破坏的行为而进行了阻止?

2.作为父母,你希望培养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孩子还是希望有一个听话的碌碌无为的孩子呢?父母的有效行动计划:

面对孩子的调皮行为,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要在生活中一点点得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可以让调皮的孩子更能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出发,一点点得让孩子的责任感加强,这样孩子不但快乐而且还会有成长。

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各方面给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每天要完成规定任务,鼓励孩子定时定点完成。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爱护身边的公物等良好品质。

还可以从规律的生活习惯出发,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这样孩子就会自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孩子的调皮是天性。这是他内心诉求的一种体现,所以家长不要单单只看他的调皮行为而忽视他的内心因素。

2.家长不要认为调皮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我们知道很多成功人士,小时候也是调皮的。家长要把孩子的调皮当作孩子的一种天性,不要压抑他,而是鼓励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方式才是合适的。

步步操纵——孩子头上的紧箍咒

孩子故事:

嘉禾隔壁的青青去学拉丁舞了,学了几天以后,青青在晚上的时候总会在小区的空地上来给晚上聊天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表演自己所学的动作,大家看到了她的表演后总会为此鼓掌,青青在大家的鼓励下学得更有劲了。嘉禾的妈妈看到青青的表演后,认为嘉禾也可以学得很好,于是也为嘉禾报了拉丁舞的学习班。在学习班里嘉禾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学跳舞,但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总会让嘉禾出来表演一番。

听到大家的赞美,妈妈非常高兴,认为让嘉禾去学习舞蹈的做法很对。过了一段时间后,嘉禾却说不再想学习舞蹈了,因为妈妈为了让嘉禾的舞蹈跳得比青青更好,因此减少了嘉禾和小伙伴玩的时间,从而让嘉禾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拉丁舞。原本让嘉禾学习拉丁舞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最终变成了讨厌去学习拉丁舞。

后来,妈妈又让嘉禾学习了画画和弹钢琴。而两种艺术都不是嘉禾喜欢的。就这样,为了妈妈的高兴,她不得不跟着妈妈的计划一步步地来,最终学会了很多的艺术,但都不精,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生活中的嘉禾很少有时间和小伙伴玩,慢慢地她成为了孤独的一个人。教育点评:

如果让孩子活在父母的虚荣心下,很多孩子可能为了让父母高兴,而不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根据父母的计划来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压抑,因为这些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父母的看法也许会成为孩子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很可能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变成了父母的一个复制体,完全没有自我可言;有的孩子可能会在妈妈的要求下反抗,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很多时候,父母的计划,并不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为正确的方法,而是他们自身的心理需要。很多时候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的安排是最正确的,从而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事实上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很多父母并没有考虑孩子活泼、好动的个性,不顾他们希望能尽情玩耍的需求,而只是为了自己的想法,把他们的课余时间安排得很满,从而没了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没有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行为,让孩子丧失了独自成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