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1:47:2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2.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1)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2)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作用

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自然地理学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未来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②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评估资源最大承载力、潜力和潜能,不仅关注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开发利用规划,也研究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包括劳动力、性别(妇女)、种族等问题。上述地理学研究可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③对改善环境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或陆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灾害防治等,是改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聊城大学2012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2章 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1.地轴[中科院2015年研]

答: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与公转[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周期是一日。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南极点相反。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或区时及地转偏向力。(2)地球公转是地球按一定轨道绕太阳的转动,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导致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期变化。

3.类地行星[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表面一般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4.大地水准面[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北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称为“大地体”,用来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状。

5.岁差[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岁差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反地球公转方向的缓慢运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略短的现象。在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绕着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垂直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5°。

6.地冕[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地冕是以氢原子和氦原子为主要成分的地球高层大气。由于氢原子和氦原子发出微弱的辐射而得名。地冕中明亮的新月形区主要是由原子氧和分子氮激发而生的白昼气辉,叫内地冕,灰白色带为漫射辉光氢的激发气体,叫外地冕。

7.内海[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内海是指深入大陆内部,除了有狭窄水道跟外海或大洋相通外,四周被大陆内部、半岛、岛屿或群岛包围的海域。如地中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等 。最大的内海是加勒比海。

8.经度与纬度[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研]

答: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②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9.大陆岛和海洋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研]

答:大陆岛是指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的岛屿。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最典型。

海洋岛是指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的岛屿。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①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②珊瑚岛,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

10.大陆岛[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最典型。

11.科里奥利力[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D可表示为

,式中υ为运动物体的速度;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

二、简答题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6)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水上升,在中高纬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

答: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有:

(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2)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

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熵增长表现。(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地球表面的内部分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地球表层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1)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呈反时针方向。(2)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效应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④四季繁荣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即无季节变化。

第3章 地 壳

一、名词解释

1.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2.矿物[中科院2015年研][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

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呈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3.滴石和流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4.断层构造[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断层构造是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是地壳的最重要构造之一。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国华山北坡大断崖。

5.新构造运动[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新构造运动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新构造研究的内容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外力地质作用。

6.变质岩[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7.整合和假整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8.原生矿物[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它们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如岩浆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橄榄岩中的橄榄石;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热液成矿过程中所形成的方铅矿等均是原生矿物。

9.层理[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10.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研]

答: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地壳下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突变,说明那里存在着一个界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不连续分界面,现在通称莫霍洛维奇面(莫霍面或M界面)。

古登堡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下地幔深1000~2900km,其下界为以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姓氏命名的古登堡面。1914年,地球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约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下降(纵波速度下降,横波直接消失),后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11.动力变质作用[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相应的变质岩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

12.正逆断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是地壳的最重要构造之一。

正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断层的一种。是根据断层的两盘相对位移划分的。断层形成后,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它主要是受到拉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

逆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形成。

13.古生代和古生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研]

答:古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5.4亿年前)、奥陶纪(5亿年前)和志留纪(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4.05亿年前)、石炭纪(3.55亿年前)和二叠纪(2.95亿年前)。

古生界,属年代地层单位。即古生代形成的地层,与古生代相同。又分下古生界(对应年代称早古生代)和上古生界(对应年代称晚古生代)。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古生界是第一个发现大量化石的地层。

14.变质作用[中科院地理所2007年研]

答: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15.地壳与地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年研]

答: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其体积占地球的33%,质量占68%,平3均密度3.8~5.6g/cm,地幔分上下两层。

二、简答题

1.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特征。[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2)板块边界分类及特征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已知板块的边界有三类四型:

①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又称山弧-海沟系),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又称岛弧-海沟系)。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

③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而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

转换断层两侧的相对错动仅发生于中脊轴部之间,错动方向与平推断层错动方向相反。转换断层为重要的剪切构造带和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转换断层。

2.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板块边界类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1)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2)板块边界分类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已知板块的边界有三类四型:

①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又称山弧-海沟系),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又称岛弧-海沟系)。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

③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而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转换断层两侧的相对错动仅发生于中脊轴部之间,错动方向与平推断层错动方向相反。转换断层为重要的剪切构造带和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转换断层。

3.简述不同岩性的碳酸盐对岩溶作用的影响。[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岩溶作用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下的崩塌、坍陷、堆积等过程,亦称为喀斯特作用。(1)水中含CO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很强,CO与水化合22形成碳酸,当水与空气中CO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将发生23沉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O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2很快,因而岩溶作用强。(2)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包括石膏、硬石膏;卤化物盐类如岩盐与钾盐,均属可溶性盐类。按溶解度排序,卤化物盐类最大,硫酸盐类居中,碳酸盐类最小,但喀斯特地貌却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尤其是石灰岩分布区,这与其分布极广且常露出地表有关。(3)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灰岩兼有大量不溶解黏土,白云岩则以白云石为主。按溶解度排序为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4.沉积岩层面构造的类型及各自沉积形成环境。[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1)波痕

是指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为浅水波痕。风成波痕多出现于沙漠、湖泊和海滨岸的沙丘沉积中。(2)泥裂

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泥裂是在气候干旱或太阳暴晒的条件下,暴露沉积物迅速脱水收缩形成的一种顶面裂隙构造。(3)雨痕

是指由较大,较稀疏的雨滴在松软沉积物表面砸出来的平底状浅坑。单个浅坑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多为2—5mm,深度多在1mm以下,最深不超过2mm。(4)雹痕

是指与雨痕大体相似,仅坑底常为圆弧形,坑缘凸起更高一些。

5.板块理论的内容及意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研] [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1)内容

板块理论是指地球岩石圈不是整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洋脊、海沟、转换断层)分隔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像板子一样驮在地幔软流圈以上运动,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一系列构造现象。

板块边界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洋脊扩张带是离散型的板块边界

沿此种边界岩石圈分裂和扩张,地幔物质涌出,从而产生洋壳,因此它是一种生长性板块边缘。这里有大量玄武岩喷发,频繁的浅源地震以及地堑型断裂活动,而且在这里新生的玄武岩因受洋脊高热流影响,广泛出现轻度的变质作用(玄武岩变成绿色的片岩,超基性岩变成蛇纹岩等)

②汇聚型板块边界

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做相向运动,大洋板块发生俯冲潜没,因此它是一种消减型板块边缘。沿此种边界相邻板块发生挤压,引起强烈的地震和构造变形。由于俯冲板块在深部被熔融而形成岩浆,就引起岛弧火山作用于侵入作用,以及与构造变形记 岩浆活动相关的变质作用。

③平错(转换断层边界)型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做剪切错动。他既与洋脊相伴,也可以同海沟相随。由于半开沿转换断层发生运动故引起地震和构造变形。为横切或斜切洋脊并错断洋脊的一系列高角度平错断裂构成。在两洋脊之间的相对运动属于剪切错动,在两洋脊之外,则为同向错动,故称为转换断层。(2)意义

深入研究板条构造不仅有助于探讨板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对地质灾害和矿产的分布、成因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6.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1)岩石的结构

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物质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①根据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晶质两部分的相对含量可将岩石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②根据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和不等粒两类结构。等粒结构可根据粒径绝对大小进一步分为显晶质结构与隐晶质结构。不等粒结构按颗粒径的相对大小分为连续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以及似斑状结构。

③根据构成岩石的矿物之间或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出煌斑结构,海绵陨铁结构,辉长结构,间粒结构,间隐结构,间填结构以及包含结构或镶嵌结构等结构类型。(2)岩石的构造

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石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排列、配置与填充方式关系的特征。例如,片麻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7.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1)成岩过程

其成岩过程是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①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层的界面即是层面。

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其中包括砾、粉砂、泥等不同粒级的物质。各粒级沉积物使沉积岩具有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或泥状结构。碎屑颗粒分布的均匀与否表现为分选性强弱,磨损程度不同表现为圆度差异等现象都是碎屑结构的特征。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是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8.简述在野外如何对岩石进行鉴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三大类:即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1)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①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

②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③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

a.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

b.岩石颜色、粒度不均匀,从整块岩石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c.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

d.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e.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

④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2)沉积岩

①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各粒级沉积物使沉积岩具有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或泥状结构。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3)变质岩

①变质岩的矿物

变质岩中含有仅在变质作用下才能形成的变质矿物。最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变质矿物有:滑石、石墨、红柱石、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等。

②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片理构造是鉴别某些变质岩的重要根据。

岩石中片状、板状和柱状矿物,在压力作用下呈平行排列的现象叫片理构造。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a.板状构造,岩石易剥成板状,破裂面光滑平整,肉眼难以分辨矿物颗粒。

b.千枚状构造,在岩石的破裂面上可看到强烈的丝绢光泽和皱纹。

c.片状构造,岩石中大量片状矿物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构成较薄而清晰的片理。

第4章 气 候

一、名词解释

1.天气与气候[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年研]

答:(1)天气是瞬间或短时间内气象要素(风、湿度、温度、气压等)和天气现象(雾、云、降水等)综合显示的大气状况。(2)气候是指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多年(≥30年)大气平均状态或统计特征的概括,是某地区多年常见的和特有的天气状况的综合。

2.干洁大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从作用上看,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3.降水量[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4.大气环流[中科院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某一大范围的地区,某一大气层次在一个长时期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三部分。

5.信风带[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受到该信风影响的纬度范围就叫信风带。其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6.天气气候[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

答:天气是指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天气与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从稳定性上看,天气瞬息多变,而气候在一定时段里具有相对稳定性;从涉及范畴上看,气候的范畴远比天气概念广泛。

7.等温线[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等温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相同各点的连结。任意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温度都相等。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东西走向的等温线,表示温度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等温线和海岸线平行,表示气温受距海远近的影响。

8.泻湖 [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泻湖是海岸地带由堤岛或沙嘴与外海隔开的平静的浅海水域。它和外海之间常有一条或几条水道沟通。由于泻湖地处海陆相交的特殊地带,受河流和海水的共同影响,因而在水文特征和沉积作用上都具有特殊性。海岸泻湖水深一般不足10米,呈狭长带状平行于沙堤延伸。

9.副热带高压[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 [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10.地表反射率[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地表反射率是指地表物体向各个方向上反射的太阳总辐射通量与到达该物体表面上的总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射率可以通过遥感成像提供的辐射亮度值L或反照率p,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来获得。不同地表状态的地表反射率的值是不同的。

11.小气候[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小气候是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每个地区都要受到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加之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等。

12.蒸发系数[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蒸发系数是指流域内年总蒸发量与年降雨量的比值。它与径流系数之和等于1,其综合反映了流域内气候的干湿程度。干燥地区蒸发系数大,径流系数小;湿润地区径流系数大,蒸发系数小。

13.极锋[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极锋是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之间的半永久性的锋,没有完全连续成带环绕半球。锋区内斜压性强,经向温度差大,是大气能量积蓄区。在适宜的天气形势下,常有气旋发生或发展,常伴有暴雨、强风等严重天气,是中高纬度最重要的锋系和主要大气系统之一。

14.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 [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辐射之差。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随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云况而变化。如空气温度高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如其它条件不变,则地面有效辐射减小。

15.光合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光合作用是指含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动物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同时也有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

16.气候系统[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等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

17.辐射平衡[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辐射平衡是物体或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相等时的状况。辐射能量收入和支出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当收入大于支出时,差额为正,即有净辐射;当收入小于支出时,差额为负。

18.雾与霾 [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 [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年研]

答:雾是漂浮在近地面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水滴显著增多时空气成浑浊状态。依据不同的成因,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气雾、上坡雾和锋面雾五种。雾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大,常妨碍交通,尤其对航空运输的影响较大。

霾是指空气中烟尘等微粒较多时导致能见度变低的现象。

19.温室效应[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研] [西南大学2011年研]

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至38℃。

10.气团与锋[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年研]

答:(1)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按气团的热力性质不同,划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2)锋是指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即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不同气团之间的温度和湿度有相当大的差别,且这种差别可以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即为锋面。

21.锋[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22.锋面雨[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锋面雨是指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便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两种不同的气流相遇,他们中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23.行星风系和季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研]

答:行星风系是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依据全球气压系统分布状况和风压关系,可以判断盛行风的情况,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①信风带,南北纬30 º~35 º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②西风带,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③极地东风带,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季风是在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4.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年研]

答:(1)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厄尔尼诺改变了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沿海渔业发展和农作物的生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2)南方涛动

南方涛动指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它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现象。

25.梅雨和季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年研]

答:(1)梅雨是每年初夏正值梅子成熟期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持续性降水天气。梅雨的形成与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N有关;同时与西风带环流稳定并有弱冷空气源源不断南下到江淮流域上空的两个大气环流条件有关。(2)季风是受行星风带一年四季往返迁移,造成某些区域盛行风向呈季节性交替的现象。北半球一般在1月和7月盛行风向的改变方位达120°~180°。

26.梯度风[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梯度风是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当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达到平衡时的风。在北半球,低压中的梯度风必然平行于等压线,绕低压中心作逆时针旋转。高压中的梯度风平行于等压线绕高压中心作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27.天文气候与天文气候带[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1)天文气候

天文气候是不计大气影响而仅由日地天文关系和太阳能量的直接传递关系所形成的地球上的假想气候。在太阳高度、日地距离、可照时数各因子的共同影响下,大气上界不同纬度、不同季节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2)天文气候带

天文气候带是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为依据划分的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气候带。

28.平流层[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高度的大气层。平流层内,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下半部随高度变化较小,上半部则增高较快。平流层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功能,保护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地表免于受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致命的侵袭。

29.饱和水汽压[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饱和水汽压差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之间的差值,它表示的是实际空气距离水汽饱和状态的程度,即空气的干燥程度。饱和水汽压影响植物气孔的闭合,从而控制植物蒸腾、光合等生理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蒸散过程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

30.太阳辐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

答: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

31.降水强度[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

答:降水强度是单位时间或某一时段的降水量。气象上按照降水强度,可将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将降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

32.厄尔尼诺[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厄尔尼诺改变了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沿海渔业发展和农作物的生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33.寒潮[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寒潮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34.大气逆辐射[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由于大气本身的温度也低,放射的辐射能的波长较长,故也称为大气长波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逆辐射缓冲了温度的骤变,使地球保持在适宜温度内。

35.冷锋[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冷锋是指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冷空气前锋,它是南下冷空气的先头部队,是影响中国的最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尤甚。冬季每隔几天就有一股冷空气从中国的西北、华北侵入内陆。冷锋过境时,会伴有偏北风加大,气压升高和温度降低等现象,有时会造成雨雪天气,夏季甚至会造成暴雨,一般情况下冷锋过境以后,当地将转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变得晴朗。

36.绝热冷却[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绝热冷却一种大气降温过程。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可使气温迅速降低,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形成中雨或大雨。空气上升愈快冷却也愈快,凝结过程也愈强烈。大气中很多凝结现象是绝热冷却的产物。

37.绝对湿度[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绝对湿度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绝对湿度是指每单位容积的气体所含水分的重量,一般用mg/L作指标。相对湿度是指绝对湿度与该温度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38.季风[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 [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39.温度递减率和逆温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温度递减率是指对流层自由大气里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平均下降0.65℃。海拔愈高下降率愈大;季节上则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高大山体阻碍气流运行,不利于寒潮或热浪推进,使山地两侧温度悬殊。例如东西走向的秦岭,1月份山南气温比  山北同高度处高5℃以上,7月份高1℃以上,年均温约高3℃。

逆温层,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在特殊情况下,某些气层的温度随高度而增加,这些气层称为逆温层。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平流逆温。此外还有锋面逆温和下沉逆温。逆温层出现时,空气层结稳定,对空气垂直对流起到削弱阻碍作用,大气悬浮尘埃及污染物难以穿过厚逆温层向上扩散。

40.蒸发与凝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蒸发面上出现蒸发(升华)还是凝结(凝华)决定于实际水汽压(e)与饱和水汽压(E)的关系。当e<E,出现蒸发;e>E,则发生凝结。饱和水汽压在蒸发和凝结的相互转化中起主要作用。

蒸发指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和风等。

凝结是发生f≥100%(e≥E)过饱和情况下的与蒸发相反的过程。凝结现象在地面和大气中均能产生。大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需要一定条件,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必须有凝结核。

41.准静止锋[西南大学2011年研]

答:准静止锋是指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或移动十分缓慢时,称为准静止锋,简称为静止锋。在我国江淮地区由于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在每年6月形成梅雨。云贵高原由于昆明海拔较高,在贵阳一带形成准静止锋,冬季温暖多雨。

42.雾凇[西南大学2011年研]

答: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华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43.沃克环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