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与健康:中西医理论、实验与诊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3:41:45

点击下载

作者:姚谦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失眠症与健康:中西医理论、实验与诊治

失眠症与健康:中西医理论、实验与诊治试读:

前言

失眠症是指以持续或持久的睡眠障碍为主要症候,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表浅、易醒多梦等,每天睡眠总时间不足6小时,白天感觉头昏、头痛、精神不振、疲乏,并持续1个月以上的病症。各国患病率都很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统计,世界各国患失眠症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5%~35%,中国约为27%。更普遍存在于亚健康人群中,也合并发生于各种慢性病过程中。患失眠症者,长期受失眠困扰,十分痛苦。历来西医用镇静剂、催眠剂、安定剂,可以一时也是暂时解决睡眠问题,但不能持久地、连续地、彻底解决。有些人不得不每天服用,形成药物依赖。没有解决失眠源于心理失衡和机体生理失调,影响脑功能失调这个根本环节,因而是用药当天有效,不用药则仍然失眠,只得长期用药,甚至有服催眠药或高效安定剂达20多年者。

睡眠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自然规律,是健康生活的必需条件。通过睡眠,使劳碌一天的机体得到放松休息,使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得到补充,使各种内部机能失衡修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使疲劳或过度疲劳的脑机能得到调息、恢复,耗损的脑细胞得到修补。连续失眠和长期失眠,不仅阻碍了机体各方面自我调整、补养、修复,也使脑细胞受到损害,导致身体各种机能下降,工作效率减低,情绪焦虑、暴躁,或低落、消沉、抑郁,人际关系受到影响。连续的脑功能失调,诱发内分泌失调、免疫失调、代谢失调、血压变化、过早衰老等一系列不利变化。因此,失眠症的科学研究,合理治疗十分重要,也是亚健康调治的重要环节。

中医对睡眠与觉醒的正常交替机制,以及失眠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有其独特的理论,并指导辨证施治,起到标本兼顾、循证溯源的效果,统一了病因、病机和临床。如果中药配伍合理,应用得当,既能较快地安定睡眠,并能使机体内部失衡得到纠正,脑和各脏器所缺乏的物质精华得到补充,使脑细胞修复,功能得到调整,同时兼治了伴随躯体的潜在疾病,使亚健康和初病状态得到康复。我在研究中深深体会到,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其阐述必然相异,但在现代科学实验进一步揭开睡眠与失眠机制的基础上,显著拉近了两种理论体系的距离,使其逐步达到统一。因此在本书中就中医睡眠理论做了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探讨。

汇集失眠症100例中医治验医案,都是我近5年在深圳某医院门诊接诊过的数千病例中,搜索出有复诊和治疗结果的失眠症病案。这些病例全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的失眠诊断标准,都是非器质性、持续和持久失眠症病例。本书算是我70余岁的总结心得,以期积累与反思,毫无保留地供中西医同道们切磋与思辨。

在此5年前,我曾用中药配方,用现代中药提取技术,制成新酸枣仁汤1号、新酸枣仁汤2号颗粒剂,进行动物实验,得到有即时促进睡眠的效果。急性毒理试验和亚急性毒理试验,并未观察到动物有任何不良反应,各内脏器官亦无任何损害。将此配方以汤剂与颗粒剂用于门诊病人210例,效果达80%以上,亦有总结。现合于一册,希望对失眠症中西医理论研究与诊疗实践有一个完整的总结分析。

为了明确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流行病学;觉醒-睡眠的神经中枢结构、生理物质调控机能;失眠与失眠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等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统一的诊断标准;当前各种新的心理治疗法,现代药物与传统治疗方法综合应用;以及对儿童睡眠不安的独特性的研究状况等,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综合性研究,邀请以敖明章博士等几位医学专业同行共同作出进一步的探讨。由于经验与学识有限,所引用的现代科研资料尚有局限性,缺点与谬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本书完稿过程中,受到湖北医药学院前党委副书记、附属太和医院党委书记、原院长王伦长教授,以及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心理学会主任章军建教授的关怀、审阅、建议和鼓励,特此鸣谢!曾经从事医学工作的现浙江省台州市某公司总经理蒋玲聪先生为本书出版作出支持和赞助,表示感谢!姚谦2010年6月于深圳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睡眠重要性及睡眠的概念和定义一、睡眠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因此,睡眠和人的生活、健康,以及生产、劳动、工作、创造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人的生命中不可以没有睡眠,如果没有睡眠,人就会很快死去。有研究证实,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可以活7天,而完全不睡眠只能活5天。人的睡眠有一定的质和量,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需要量,而且是保质的量,这个量如果不足,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二、睡眠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睡眠概念的认识基本上是统一的,只是叙述方法大同小异。

睡眠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饮食同等重要。睡眠与觉醒规律性、周期性交替,既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主动调控和正常运转的结果,也是维护机体生存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本能。睡眠不足、尤其长期失眠,会造成人的思维能力、认知程度、工作强度、劳动负荷力的下降,并导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自主神经等多系统的功能紊乱。持续过久的严重睡眠不足,将造成中枢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性损害,并可诱发各系统的病变。三、失眠症的定义

由于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过程障碍,导致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足,不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以致白天感觉精神和体力不足,主观感觉到未能从睡眠中获得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表现疲倦、精神不振、注意力与记忆力下降、烦躁、易激动,甚至身心疲惫、反应迟钝,并持续存在,亦即睡眠启动障碍和维持困难。第二节现代对失眠症的病因学研究

国内外对病因学的研究很多,各自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有的分内因、外因;有将病因和发病机制统一叙述。本文根据各家资料结合临床数十年实际观察作出归纳总结。一、应激事件

许多调查研究与临床问诊都可发现,失眠症常始于遭遇某种突发事件之时或其后,如失恋、离婚、丧偶、亲人逝世、夫妻感情破裂、职务变动、获知身患癌症、地震或重大天灾造成重大损失;慢性心理应激有不堪重负的学习或工作压力、面临高考或晋升考试、失业或下岗、企业负债或破产等等。有研究所对门诊及住院慢性失眠患者问卷调查287例患者中,病前有社会心理应激因素136例,占47.39%,另一次调查达55.88%。二、体质因素或心理素质

在调查和诊治失眠患者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同样一种发病因素,对有些人很容易造成失眠,并且连续失眠;对另一部分人仅引起短暂的失眠(如一两天),很快转入正常;而再有一部分人则不会引起失眠。生活中也常发现,在嘈杂的环境中,周围即使很喧闹,使人无法入睡,却有人照常呼呼大睡;一家人同样遇到丧失亲人的悲痛,却有人失眠,有人仍然正常睡眠;同一学校并同一宿舍不够安静的条件下,发生经常失眠的学生是少数,大多数正常睡眠。据调查统计证明,女性较男性失眠的发生率高出10个百分点(天津市区调查)。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一项门诊和住院慢性失眠症患者287例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11例,占38.7%;女性176例,占61.3%,说明男女失眠发生率差异显著。上述差异说明,失眠症的发生可能和体质因素有关。

性格和心理素质对失眠症的好发与否也有相当影响。如有些人特别敏感,多忧多虑,责任心特强,工作、学习过高要求自己,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性格急躁或暴躁,工作上出现小的失误或缺点,当成很大的懊恼、后悔;对与别人相处产生一点矛盾或不愉快,久久不能释怀;面对竞争,终日惴惴不安,惊恐不宁;这类性格和心理素质患失眠症的机会较多。按中医学分析属于肝阳偏亢型、肝气易郁型、肾阴偏虚心火偏旺型等性格特征。有人调查上述因素分别占77.74%、55.9%和51.7%。三、生物钟紊乱

有些人夜以继日的工作,往往在超过午夜零点后才就寝,甚至凌晨二三点钟才睡;还有些人看电视、玩电脑、饮酒作乐、打麻将等彻夜尽兴,次日天亮才入睡,长此造成生活不规律,昼夜颠倒,人为地使生物钟周期节律紊乱,即使再转为正常入睡时间也不能眠,白天疲乏困倦,造成慢性失眠。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这种原因造成的失眠症日益增多。三班制工作,如不能重视在白班时充分地按时夜睡、夜班时充足的白天睡眠,会造成颠倒的时差不能及时顺应生活节奏变更而适时调整,也会导致慢性失眠症。另外,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管理生物钟核团细胞功能退化,也会引起入睡困难,加之老年人夜间皮质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水平比较高,生长激素分泌下降,使慢波睡眠减少,所以老年人失眠的发生率比较高。四、环境因素影响

居住在城市闹市区、街道旁、火车道或公路附近,由于喧闹声、发动机声、喇叭声、汽笛声的干扰,窗外灯光过亮的刺激,天气炎热或过冷,亦或冷热不均,移居新环境,夏季蚊虫骚扰,新居室油漆异味等等环境刺激因素,还有新到高原地区,气压低而身体不适应,甚至异地迁居,都可成为失眠的始动因素和促发因素。五、躯体慢性疾病因素

这是指因患各种系统慢性疾病造成躯体不适或痛苦,以及对疾病的心理负担造成睡眠困难和睡眠质量下降。但不含因神经系统疾病或脑外伤造成与睡眠有关的脑中枢结构损伤成病变而产生的器质性失眠。例如胃肠疾病常可于睡眠时因胃胀胃痛、腹胀肠鸣影响入眠;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每于夜间咳嗽、喀痰、哮喘发作或气短、胸闷影响睡眠周期,久之引发每天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或供血不足,常有心悸、胸闷、胸痛引发失眠或担心发作而失眠;糖尿病或前列腺病人夜间尿频,多次惊醒排尿激发失眠;更年期妇女每于夜间阵发全身发热、出汗、烦躁而失眠;周围神经疾病或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常发夜间肢体疼痛或麻木,颈、腰酸痛,整夜辗转变换体位而失眠;不宁腿常于夜间发生下肢抖动;慢性鼻炎、咽炎、鼻咽炎每于卧睡时发生鼻塞、咽部多痰,影响呼吸,都可造成难入睡或多次醒转。以上列举各系统慢性病在病变未显著好转,症状不消退的状况下,长期刺激,干扰睡眠中枢,使睡眠周期节律紊乱,形成失眠症。某些精神与神经心理疾病也常以失眠为主症或前驱症出现,如精神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多见以失眠为主诉并伴有其他相关症状;而精神分裂可能以失眠为早期症状。这些只能以相关疾病诊治,不单独治疗失眠。六、药物因素

某些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对睡眠中枢结构的干扰,亦可导致失眠,如β-受体阻滞药、支气管扩张药、麻黄碱或假麻黄碱、氨茶碱、皮质激素等均可兴奋中枢;5-HT再摄取抑制药、苯妥英钠、利他林、苯丙胺、利尿药、甲状腺激素、咖啡因、左旋多巴、安非他酮等都可干扰睡眠中枢造成失眠。而β-受体阻滞药还可导致噩梦、增加醒觉次数和觉醒时间,心得安、心得睡、美多心安既影响睡眠质量,白天又产生嗜睡,α-受体激动药,如可乐定可使睡眠浅表并增加觉醒次数,抑制REM睡眠。某些抗抑郁药如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都对睡眠中枢结构有干扰或引起兴奋。以上药物如果长期服用,都可造成长期失眠。可惜的是服用以上药物的病人和某些开药的医生,常常没有意识到是药物作用或副作用引起的,但又必须有赖医生的发觉和指导。安定类药有诱导睡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但另一方面却对睡眠的质量和睡眠结构有一定不利影响。某些抗抑郁药长期应用后,停药时会出现药物依赖性失眠反应。七、心理生理性因素

我们经常遇见有一部分病人,过于担心失眠而引发失眠。这种人每到晚间入卧时,全神贯注于能否入睡,反而造成中枢兴奋不能入睡,可越是不能入睡就越担心、越紧张,翻来覆去,结果越焦急就越兴奋、越清醒,形成担心→焦急→兴奋→不能入睡→更担心→更焦急→更兴奋→更不能入睡→……恶性循环,而致整夜失眠。以后每到晚上睡觉时间重复这种担心,重复演绎失眠。这种心理生理性失眠各医生分别称之为学得性失眠、条件性失眠、功能性自主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唤醒、慢性躯体性紧张和无心身疾病的内源性唤醒等。概略地说,就是由于心理上过于对睡眠的担忧,不自觉形成自我紧张,信息不断上传至脑中枢引起自我唤醒。据有关睡眠中心统计,这种情况占失眠就诊人数的15%。八、长时间精神压力过大和思虑过度等社会因素

门诊经常遇到有些被失眠困扰的病人,发病原因是工作繁重,精神压力过大,多发于行政负责人、企业领导、业务技术骨干、公安侦查干警等。他们长期处于思虑过多,用脑过度状态,每天很想得到良好充足的睡眠以休养疲劳的大脑,可总是事与愿违,每天仍难以入睡,或多梦纷纭,以致感到白天头昏脑涨,心情烦躁,自觉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但仍需处理许多复杂疑难问题或面对难以应付的社会复杂关系,以致压力越来越重,失眠也越发持续,使脑细胞得不到休息和调整,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这种因素造成的失眠人群愈来愈多,有人统计30~40岁年龄段的中年人,发病高于其他年龄段。第二章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危害性与积极防治的社会意义连续失眠或长期慢性失眠,会造成身体亚健康,最终走向不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并影响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学习、劳动、社会交流、创造性的发挥等等。因此,睡眠和失眠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必须关心的重要课题,本书特就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的危害性以及积极防治的社会意义作一综合性研究与讨论。第一节失眠症的流行病学一、发病率的调查状况

失眠及失眠症,无论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其发生率都很高。1992年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中,失眠的发病率平均为35.2%,而2003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提示,每年有6000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失眠。2008年美国《消费者报道》杂志于2008年4月在全美国随机调查1500名成年人,结果发现44%的人称自己有睡眠问题,每月至少有8个晚上出现难以入睡、夜间易醒、早晨醒来过早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巴西等7个国家15个地区26000人进行调查,失眠症发生率:巴西40%、美国35%、英国30%、法国35%、中国43.5%(包括轻度和严重失眠)。推算全球有27%的失眠人口。而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2.7%,约3亿多中年人有睡眠障碍。2006年中国6个城市调查报告结果,城市发生失眠的比例高达57%,也就是半数以上的城市人有失眠之苦,而且还引发多种疾病。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国成年人总失眠发生率高达38.2%,高于发达国家。我国6个城市人群失眠调查结果公布,有近半数的失眠症患者伴有精神疾病,其中主要是忧郁症。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全国儿童睡眠研究协作组在北京、广州等8个城市随机抽样调查3万名2~12岁儿童,结果: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7.11%,其中睡眠不安(即失眠)占8.7%。2005年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对3460名3~6岁儿童进行一次睡眠状况调查,结果:52.13%的儿童存在睡眠不安、入睡困难、磨牙、夜惊等睡眠障碍。而长沙市对2~12岁儿童调查发现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0.9%,这两个城市调查的数字都很惊人。以上说明失眠症(包括儿童睡眠不安)在成年人和儿童中的发生率都相当高。二、发病率的分布

根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进行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患失眠症的病人中,女性占57%,男性占43%;年龄31~50岁占51%,51~60岁占15%,60岁以上占18%。职业分类:干部、经理、管理阶层占35%,技工及下岗人员占30%,退休人员占13%。另据1993年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期失眠症多于任何年龄组,50岁以上失眠者占总失眠人数的40%,其中60~90岁慢性失眠高达90%。而据重庆第三军医大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对门诊和住院病人统计分析发现,20~5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以上是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局部性调查,有各自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发现20~50岁阶段为多发期,60~90岁为高发期的规律。还有一些调查资料报告提示,脑力劳动者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三、失眠的发病因素

各地睡眠研究机构和专家的调查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结合本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体察,归纳起来有7个方面。(1)体质因素。有些人对外界干扰和刺激因素特别敏感,精神特别容易激动、兴奋、多疑、善感,也容易抑郁、忧思。这种人很容易患失眠症。(2)环境因素。居处经常处于不安静、嘈杂喧闹、声光不断刺激的环境下,干扰入睡阶段或中断睡眠周期。(3)疾病因素。躯体的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呼吸不畅、咳嗽、喀痰、哮喘的干扰,亦或对疾病与死亡联想引起精神的紧张、恐惧,影响睡眠的启动和造成睡眠过程中突然觉醒;某些精神疾病常以失眠为主诉或早期症状,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季闽春、耿晓芳曾就综合医院失眠症患者123例失眠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由躯体和精神疾病引起者63例,占51.2%;由躯体和/或精神疾病伴随其他原因者42例,占34.1%。国内外所有调查都证实躯体和精神疾病引发失眠症是发病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精神心理因素。过度担心失眠,怕不能入睡,造成紧张性兴奋,抵消了内在的睡眠启动因素的作用。难以入睡,更引起心理对失眠的担心,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每天到睡眠时就重演担心失眠而更加失眠。(5)药物因素和兴奋性饮品作用。有些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具有兴奋精神的作用或副作用,例如茶碱和麻黄碱类、激素类,某些抗抑郁的药。饮咖啡、饮茶都可造成失眠,饮酒可引起兴奋不眠,过量亦可造成先醉眠后兴奋或酒精依赖性失眠。(6)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相当一部分失眠症病人在病前都有过不如意事件发生,有的是急性事件,如亲人突然病故,爱情突然破裂;有的是慢性应激事件,如工作、学习压力过重,长期上下级或同事间关系紧张,婚姻不幸的苦恼等。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睡眠出现问题的人有一个共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压力过大,这部分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焦虑之中,家庭、钱财、身体健康和工作都令他们担忧;对慢性严重躯体疾病的忧虑、悲观,对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而又无满意解释的不满等,都可能引发失眠。有学者联合调查287例失眠患者,病前有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者136例,占47.39%。(7)过度疲劳因素。高强度、超长时间的脑力劳动造成脑细胞的过度疲劳,得不到即时的充分的修复,以致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过度,觉醒与睡眠周期性节律紊乱,造成入睡迟延、睡眠困难、深睡少而浅睡多,或造成神经衰弱而失眠。也有因体力过度劳累,全身疲乏酸痛而不能入睡。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长激素越来越少,缺少这种重要的促进睡眠的激素,以及出户少,见日光少,褪黑素分泌减少等生理性衰退因素,睡眠短少,容易失眠。儿童各期变换睡眠环境和睡眠条件、喂养不科学、容易受惊吓刺激等引起睡眠不安,都是一些不同于一般青壮年成人的特定致病因素。但上述七项失眠发病因素都是共有的因素。第二节失眠症的危害性与积极防治的社会意义

由失眠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广泛、众多,各种年龄、各种职业都有分布,其对个人对社会必然造成相当的危害,研讨其危害性有利于引起社会广泛的重视,从而有利于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保障和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1.对失眠群体健康和社会健康水平的危害

睡眠是人体与地球自转同步,顺应昼夜节律变化,劳作与休息交替进行的自然规律。即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通过睡眠,使经过白天劳动、工作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相应的休息调整,是恢复大脑与身体疲劳,进行修正、调养与物质补充的必要途径。睡眠时植物神经功能活跃,集中力量完成消化、营养吸收、代谢、储备、过滤、排废等工作;同时,内分泌功能也相应在睡眠时活跃,如生长激素释放增加,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分阶段调整,各种激素的补充与平衡;免疫系统机能在睡眠过程中(尤其在熟睡、深睡中)得到强化与调整;记忆力也通过睡眠得到改善与增强。这些都关系到精力、体力、脑力、抵抗力的恢复与增强,为次日的劳动和工作、学习与创造力的发挥,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些调整、补充与增强,都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睡眠来保证。如果因为经常失眠达不到所需要的生理标准,就会产生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代谢失调,内分泌不足或平衡失调,免疫力下降,脑机能衰退,体力疲劳,精神疲惫。长久发展,引发各种精神疾病和躯体各系统的疾病,也会使原有的疾病加重、恶化或难以康复,造成个体和大批群体健康的损害,使整个社会健康水平下降!

因失眠而依靠催眠、安定、镇静、抗抑郁药物的人群众多,据调查发现中国约有25%失眠病人依赖药物,还有的调查发现87%的患者都有催眠药用药史,有的是终生依赖。国外依赖药物催眠的比例更高,有报道美国失眠病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吃药。而长期应用药物造成药瘾对健康的危害更大。有学者将药瘾与毒瘾、烟瘾、酒瘾相提并论。据瑞典医学院统计,在2000名送往医院抢救的药瘾者中,死亡率高达25%,大多数是服用安眠镇静药成瘾者。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就是服用安定成瘾,由于逐渐加量,最后终因超大剂量服用而一觉未醒去世;世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因长期依赖安眠药,最后因私人“医生”注射过量安眠药而猝死。

另据世界权威专家考证,长期处于失眠、多梦浅睡的人,身体机能加速衰退,比同龄人老得快,30岁像40岁、40岁像50岁、50岁像60岁。2.降低工作和劳动效率及易生突发事故之危害

由于失眠症造成脑神经功能的失调,患者会表现感觉过敏,对外界轻微的刺激都会发生强烈的敏感反应,情绪表现不稳、焦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情难以安静,使工作效率下降,劳动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下滑。如果一个国家有高比例的失眠症人群,社会总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发生各种重大的意外事故,如飞机失事,火车相撞,汽车肇事,生产外伤,信息失误等。有报道称,失眠患者的事故发生率是对照组的4.5倍,而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45%的车祸相55%的工伤事故都是由睡眠障碍导致的。在工作缺勤的人员中,有失眠障碍者占41.4%,而无睡眠障碍者仅占29%。因此,高比例的失眠症人群,对社会各方面的事业都会造成损失。3.对社会经济负担的影响和危害

如前所述,世界各国有那么多的失眠病人(27%~46%),医药费的开支是庞大的数字。据统计,美国1995年用于失眠症的直接花费为139亿美元,再加上因加重其他疾病造成的医疗支出,以最保守的估计,每年经济损失达300亿~359亿美元。法国1995年用于失眠症的直接费用20亿美元。就中国而言,失眠病人达到38%~43.5%的惊人数字,那就是5亿多人,而这些失眠人群的大多数也采取了吃药治疗。广大失眠大军的医药费和卫生保健资源的消耗,尚无准确统计,但仅就与失眠相关的抑郁症患者,曾有人于2005年统计出2600万抑郁症患者,给中国带来622亿人民币的经济负担。那么,比例大20倍的失眠症人群,其医药费和卫生资源的消耗岂不是要几千亿甚至上万亿元的消耗。因此,失眠症虽不是急发病、暴发流行病,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种慢性、流行广泛的病症,如果发展下去,将会给社会增加无底的经济负担。4.失眠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社会安定的危害

长期或慢性失眠的人,预示有职业行为的缺失。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造成工作常常力不从心,学习难以为继,影响社会职业功能和教育的流失,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事故发生率也增高。据国内外调查分析,长期失眠的人相对于正常人升职比较难,工资偏低,常常不能延长合同,而事故的发生率也高于正常健康人的2~4.5倍。失眠可导致易激惹,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紧张,生活缺乏兴趣,伴焦虑、抑郁等,对工作安定和社会和谐都造成不利;慢性失眠人群患抑郁症的人常为一般人的数倍(有调查为3倍),而患有抑郁伴失眠的病人自杀率大大增加。我国近年来报道,中青年和大学生的自杀行为有增无减。据报道:韩国影星李恩珠自杀,中国安徽省蚌埠市统计局局长跳楼,严重失眠是导致他们死亡的重要原因。这些都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5.人际关系和企业经营业绩的危害

缺少睡觉还会降低人对生活的满足感,常常感到沮丧,对上级厌恶,对周围人厌烦,降低和周边同事相处的热情,严重破坏工作气氛,影响企业经营业绩。而且会增加缺勤率和缺学率,法国卫生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的维尔日姥·戈代·凯雷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缺少睡眠者每年在家平均休病假5.8天,而睡眠充足者仅有2天,对个人和集体的损失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

由以上几个方面情况分析表明,失眠及睡眠障碍引发的社会不安和各种直接与间接损失是巨大的。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这种失眠和慢性失眠的人群增多到相当多的程度,甚至不断增加,就会造成大量亚健康和不健康的人群,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等各项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积极开展失眠症的研究,大力做好广大失眠人群的疾病防治,提高全社会人民群众对睡眠的科学认识,对失眠危害的重视,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关系重大;对科学前进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应引起国家、政府各部门、各系统,包括卫生部门,各医院、保健机构等广泛的高度重视。第三章中医学对睡眠与失眠的论述及实验与临床研究第一节中医学对睡眠与失眠病因与病机制论

在二千七百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寐”(睡眠)与“寤”(觉醒)产生机制的论述,也有“不寐”、“不暝”(即不入睡、失眠)发病机制的阐述。如《灵枢经·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寐,阴气尽则寤”;又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矫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也”。《灵枢·口问篇》亦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就是说睡眠与觉醒是源于昼夜阴阳变化和人体阴阳消长,使心神产生寤与寐即觉醒与睡眠的正常循环。卫气滞留在阳分,阳气就过于旺盛而不能进入阴分,人体阴气虚,因此眼晴不能闭合而失眠。后世历代医家根据五脏所主,结合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失眠症的几种类型。认为失眠症不仅主要由心、脑的物质和功能失调引起,也和五脏六腑之间的整体失衡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蛩,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又说五志太过亦可伤损五脏,即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五志具体化分七情。中医学认为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所伤,如忧思过虑、郁怒、悲伤、劳倦太过或暴受惊恐,导致体内五脏受伤,阴阳失调。而心(心脑系统)为五脏之主,居统帅之位,情志异常过激,首先通过心神而影响各内脏,内脏生变又更进一步扰乱心神。如内经《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即动摇,说明精神因素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失常。反之,脏腑功能的失调,也会造成精神情志的改变。以上论述和现代的精神心理因素、应激反应是相似,甚至是一致的。亦有源于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久病耗损或年老体衰所致,也与现代研究发现体质因素是致病原因之一相一致。总之,中医学认为,正常睡眠是人体阴阳相对平衡,按照宇宙昼夜的循环而阴阳开合,在生理范畴内的轮替消长。按照“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白天,阳卫气盛而畅行,阴营消弱而自守,则为寤为觉醒;夜晚,阳卫之气消弱而潜伏,阴营盛长而涵养心神,则入寐而为睡眠。失眠,则是阴阳失去平衡,阳卫之气过于盛满和/或阴营过于虚损,阳卫不能按规律入营潜伏于阴而造成不暝、不得眠、不寐—失眠。而阳之过盛、过满和/或阴之过虚、过消,是受外因和内因的损伤所致。外因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温病后,若邪气盛,邪正相争不下,致阳气不能按运行规律入于阴,造成目不暝、不得眠;内因于五志过度,七情所伤,五脏阴阳失调,阳过盛而不能入于阴,或阴过虚而不能使阳潜伏。但不论内因外因所侵、所损,均通过侵损以心神为主的五脏六腑,而引起气血、营卫、阴阳之失调致病。多数造成肝失疏泄而郁,心火偏旺心阴不足,肾劳消耗过度而虚,终及心神受扰不宁而失制,以至心脑之神明失去觉醒与睡眠昼夜交替的正常规律,造成不寐或失眠。而脾之气结、肺之气耗,均可造成心气不舒或不足,以致心神受扰,亦或心血、心阴不足以养神、脑失精气血所涵养,也可造成不寐不眠。

按照五脏主病皆可致失眠的理论,辨证施治分型上主要有:“心血不足”之失眠;“心肝两虚”之失眠;“肝郁心虚”之失眠;“肝郁化火”之失眠;“心脾血亏或心脾两虚”之失眠;“心肾不交”之失眠。此外,还有“胆虚不眠”, “心胆气虚不眠”, “痰滞肺胃”致阴阳失调之失眠,“心肺两虚”之失眠,“虚热”失眠,“痰热”失眠等,突出了整体协调与失调的统一观。

中医脏腑学说的“心”,包括了神志思维意识活动和推动血液运行两部分,也就是“心主血”和“心主神志”两个方面。所以中医的“心”是概括心脏血液循环和全脑神经精神活动两个系统的大心系统,或可称之为心脑系统。中医学的“肾”主水道,通三焦,分清别浊;又“藏先天之精,生髓、主骨,为生殖发育之源”;并“主纳气”, “为元气之所在”;肾精化生肾阴,元气化生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这说明“肾”既包括泌尿功能狭意的肾,又概括了主管生长、发育的内分泌与蕴藏着滋养全身的各种精华元素和调节机体的激素系列与免疫系列,并可影响脑发育滋养等多种功能的大肾系统。中医学的“肝”包括“肝藏血”又“肝主疏泄”,主理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达,其“在志为怒”。既影响脾胃的消化运动又调节疏泄精神情绪。且“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而肝不仅是储藏供应心脏血液流动的血量,还包含血液中所含有的精华营养物质成分。所以它既是将吸收的物质代谢成营养精微于血液中、输送于全身的肝,也是调节胃肠运动的、有植物神经功能和疏导精神情志功能的大肝系统。中医五脏之中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在情志调节中主忧思。“运化”是对水谷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统血”是指统摄、控制、管辖血液的意思;脾又与情志变化的“忧思”有关。这说明中医学的脾,不仅概括了西医学所指储存与摄放血液的脾,还是广义的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全部消化机能与调节部分情志变化的大脾系统。同样,中医的“肺”主气,司呼吸,“天气通于肺”, “肺主一身气化”,又主宣发与肃降,主皮毛,通于水道,行“卫气”, “其志在悲”。所以中医的“肺”不仅完全包括呼吸系统,还包含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运输的推动力,并关系情志部分变化,以及体表起防卫功能的抵抗力与免疫力的大肺系统。

这样将中医五脏所主功能,结合现代医学与临床实践体验作出五大系统的分析,是为了更确切表达中医脏腑理论的真实内容,使中、西医同道有较统一的理解。

对中医阴阳、营卫气血、脏腑的正确理解,对其关于睡眠与失眠病因病机的了解,于指导失眠症进行辨证施治,起到标本兼顾,循因溯源,统一了病因、病机和临床。如果中药配伍合理,应用得当,既能较快地安定睡眠,又能使机体内部失衡得到纠正,脑和各脏器所缺乏的物质精华得到补充,使脑细胞修复,功能得到调整。同时兼治了伴随的躯体潜在疾病,使亚健康和疾病状态得到康复。第二节中医学对睡眠发病机制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研究的异同

中医学将失眠及失眠症称之为“不眠”、“不寐”、“不暝”、“不得眠”。《黄帝内经》灵枢经、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寐,阴气尽则寤”这是人体阴阳盛衰周期演变而形成睡眠与觉醒。即阳气消减就入寐(睡眠);阴气消减就醒寤(觉醒)。反之,由于机体阴阳不平衡,阳气过盛而壅塞,不能通过阳矫脉入于阴,以及阴虚,心神失养,使人不入睡而不暝。不暝即失眠。如《黄帝内经》邪毒第七十一篇:“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矫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说明人体阴阴的平衡乃是生命的根本,其盈溢与亏减,都会影响五脏六腑以至全身,更影响以心-脑为统帅的心神的正常活动,是论说失眠之症,其病在心(脑),在因源于五脏之气受外界极端因素的侵犯干扰,发生五脏六腑壅塞,影响到卫阳之气过盛与阴精的过衰,导致主宰机体心神活跃与静息之周期规律的紊乱,亦即脑中枢兴奋与抑制交替的失调。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与周围环境,外在天地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外界的变化与因素会影响到五脏六腑的变动与盈亏,即所谓“天人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整体和局部阴阳的盛衰,导致机体各机能相对平衡的破坏,演变成心神活动兴奋与抑制的失调。这是从哲学辨证的高度,对失眠与外环境影响及内环境失衡或紊乱的概括。与现代学者所作的内因性、外因性发病因素的论说基本一致。虽不具体细致,但却把握了内因与外因造成脑中枢与机体各种不平衡,是发生失眠与失眠症的机制。如果相对应地分析,心脑即指脑中枢神经,中枢所释放的促进或启动睡眠的多巴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与觉醒关系密切,可以对应归类为阳或卫阳;而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生长释放激素,以及前列腺素、胰岛素等,能促进睡眠及加深睡眠的物质归类为阴。前者释放增加过多即为阳亢卫盛;后者分泌减少即为阴虚营弱,所造成的觉醒多而睡眠少,以致失眠,即是阳盛不入阴而阴虚不眠。由此对应分析,现代医学实验的具体发现与传统中医学对失眠症阴阳失调学说并不矛盾,它们统一于内外因学说和机体两大系统的平衡紊乱和失调。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70%~80%都与多种功能基因,多系统受损有关,失眠症更不例外,这种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也印证了中医学阴阴平衡与异变,以及心神之病症与五脏六腑变动相关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第三节中医界对失眠及睡眠医学研究的现状

中医学界对失眠与睡眠障碍已召开过三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以临床为中心,对睡眠医学的基础理论、中药的药理研究,科研思路与方法,以及药物副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上海市中医院王翘楚教授经十多年的专题研究,遵循“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对失眠症进行系统研讨,形成一整套“从肝论治失眠”的诊疗方案体系,又对具有催眠作用生药进行药理研究,创新和丰富了中医药科研方法和学术观点。同时,中国中医研究院刘艳娇研究员等,于1995年提出“中医睡眠医学”这一全新概念,并出版了《中医睡眠医学》等相关医学专著,又组织召开了三次全国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开创了中医睡眠医学专业领域。全国各地中医同道,也先后在临床和理论领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研讨会共汇编论文67篇,其中研究性论文39篇,临床论文18篇。如张力、戚广娟等从跟师医案分析,说明失眠症涉及五脏疾病,其源于脑,表现于肝,从肝论治,体现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卓越疗效,尤其对药物副反应综合征,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施明在中医药治疗670例镇静催眠药失眠症临床资料分析,从临床大样本客观性回顾性统计分析失眠症辨证分型,以肝阳上亢、肝郁瘀阻、肝郁化火或化风的证型居多,而从肝论治对此类难治性失眠症疗效较高。张景行等对脑电慢波睡眠的研究,开启了中西医结合对睡眠本质的实验范例。宋咏海、刘珂欣等以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方法回顾历史文献,调查失眠症的发病因素和证候特征。上海市中医睡眠医疗协作中心制订的“中医失眠症诊断辨证和疗效评价规范化标准研究”,为中医疗效评价规范化、标准化试行,走出领先的一步。慈书平研究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沈自尹院士淫羊藿总黄酮延缓衰老的研究、肾本质的研究;刘保延、谢雁鸣等对亚健康人群睡眠行为的研究等,都是一些创新的研究成果。

现代睡眠医学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入的脑科学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医睡眠医学又是整体医学的整合,内容丰富又独特,有古老的“阴阳营卫气血学说”, “天人相应”理论,符合现代哲学理念和辨证的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比现代的生物钟概念又高一层次,它对睡眠疾病的防治康复,具有指导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2006年,王翘楚教授发表《失眠症的中医诊断、辨证和治疗》,明确提出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并提出失眠症应从肝论治与五脏皆有不寐。同年有多篇从肝论治失眠的论文发表。2008年王惠茹《中医从肝论治失眠症临床证候疗效评价量表设计和应用》发表,对于分型治疗的疗效进行量化评价作出了新贡献。有多位中医学者对有助眠与催眠作用的中药方及中药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更有学者对中医肝、肾本质进行现代科学研究,以探明与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为中医学理论开辟现代科学诠释的桥梁。第四节中医学对失眠症的临床表现分类与诊断标准一、失眠症的临床表现

失眠症一般表现为入睡困难(正常情况为卧床后30分钟左右入睡),睡眠不深、易惊醒(轻微声响或光亮即惊醒),自觉多梦或噩梦,早醒(睡不足6小时即觉醒、不能再睡),晨醒后感到疲乏,白天困倦,自觉不够清醒。常伴有焦虑、紧张、忧郁、易激动或恐惧,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或工作效率降低。严重时精神疲惫,难以正常工作和社会交流。由于个人体质和致病因素不同,临床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入睡困难型。入睡时思绪纷繁或思虑连绵,亦或对失眠焦虑,害怕不能入睡,紧张、忧郁等,造成不断兴奋而难以入眠。(2)保持睡眠连续困难型。可以顺利入睡,但睡后易觉醒,醒后不易再睡或不能再入睡,亦或多次醒多次再睡,有研究发现,一夜中的觉醒时间达到全夜睡眠时间的15%~20%以上(正常者不超过5%)。白天感到没有睡够,精神体力均感不足。(3)过早觉醒型。清晨过早觉醒,睡眠不足6小时,甚至仅5小时左右,一般凌晨五、六点钟即醒,醒后不能再睡,白天感到睡眠不足,疲乏困倦,精神不振。(4)混合型。既有入睡困难,又有睡后多次觉醒;也有入睡困难又过早觉醒;甚或入睡困难加睡眠连续困难又过早觉醒。甚或彻夜不眠。二、失眠症诊断标准(中医不寐症改称失眠症,为中西医统一并与国际接轨的改称)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以及国人实际的失眠特点,拟出以下几项与国内医家基本一致的标准。(1)轻者入睡困难,久不能眠,或睡后间断多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或整夜多梦,似睡非睡,或过早觉醒,睡不足6小时;重者彻夜难眠。(2)白天常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或有头昏、头涨、头痛,心神不宁,心烦心慌,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会交流;重者精神疲惫,体力衰弱,不能从事学习、工作和社会各项活动。(3)上述睡眠障碍症状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连续3周以上。(4)经各系统体检和理化检查,排除器质性失眠。第五节中医学辨证施治失眠症指导理论的变革与诌议

中医学对于不寐症(失眠症)的辨证分型施治,早有一套规律,虽各家分型有些不同,但还是大同小异。多数是以心脑的阴阳气血营卫失调为核心,从临床实践中辨认出五脏六腑皆可致病为分型依据。因而有心血不足型、心肝两虚型、肝郁心虚型、肝郁化火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心胆气虚型、心肺两虚型、痰滞肺胃型、肝肾两虚型等。

现代以王翘楚教授为主的一批学者提出了从肝论治失眠症,其理论依据是:“肝为藏血之脏,其体为阴,性喜条达,主升主动,其用为阳,故肝又为体用阴阳合一之脏。……足厥阴肝经在体内循行分布最广,上至巅顶,下至足底,贯通上下,联系脏腑最多。肝体柔和,肝气调达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易逆、易郁的特点,肝阴、肝血则易亏易虚……”,他还认为“人的正常精神情志活动是以气机调畅,气血平和为基本条件,……肝主疏泄,调畅气血,对保持心情舒畅起着重要作用。若肝失疏泄之机、条达之性则气血失和,病即由之而生。内伤杂病,七情居首,郁生百病,肝当其冲,故情志为病,多源于肝。”王翘楚教授认为:“从失眠症患者的发病因素、症状、证候特点来看,肝的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是失眠的基本病理特征。”据此提出“从肝论治,以平为补”的独特观念。治疗应从肝喜条达、恶抑郁的特性采取疏达解郁之法,使肝气调畅,恢复其调达之性,调顺肝的气血阴阳,使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临证分清肝之体与肝之用,肝用之为病,以实为主,以平为顺,以顺为补;肝体之为病,以虚为主,以补为顺。治疗常用平肝、疏肝、柔肝之法并兼顾他脏。因此,对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证见不易入睡,睡后易惊,多梦早醒,头晕胀痛,耳鸣脑响,虚烦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咽燥,胸胁胀痛,大便干结,舌质暗红或绛红,苔黄,脉弦或细数。治宜平肝泻火宁神,即平肝以降其亢。基本方药:天麻、钩藤、焦山栀、黄芩、连翘、夏枯草、桑叶、菊花、蔓荆子、蝉衣、白芍、知母、百合、生地、淡豆豉、灯心等。以达平肝阳、清肝火、散解肝经风热、清利头目、滋阴清热、除烦安神之功效。若烦躁不宁,加龙齿或龙骨、牡蛎重镇安神。若因情志失衡,肝气郁结,调达失畅,上扰心神而致不寐,证见入夜难寐,夜睡不安,或睡后易醒,心烦郁闷,胸胁胀痛,善叹息,口苦纳呆,苔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安神。以调畅气机为主,用药宜轻宣透达,即疏肝以顺肝用。基本方药:柴胡、郁金、香附、木香、苏梗、合欢皮、赤白芍、丹参、酸枣仁、远志、夜交藤等。以达疏肝理气、解郁安神及养血柔肝安神之效。对于肝之阴血不足,不能藏魂,虚热内扰,神无所养,证见不寐健忘,头晕耳鸣,虚烦口干,神乏无力,腰酸膝软,脉细或细数者。宜由滋肝阴、养肝血,滋肾水之法柔本制刚,亦即柔肝以滋肝体。基本方药:生地、熟地、百合、知母、白芍、何首乌、山茱萸、沙参、麦冬、女贞子、牡蛎、玄参、白芍、菊花、天麻、钩藤等,达到补肝滋肾、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以固本。以上各型,临证时斟酌病情加减。但王翘楚教授也并提出各脏皆可致失眠,辨证论治中也有其他四脏论治。

余以为从肝论治或从肾论治各有所宜。根据五脏皆可致失眠的理论,有学者认为情志致病以肝为主,临床论文统计中也以肝郁、肝火、肝阳亢、肝阴虚合占百分比多数。但主创学者及论文统计是以上海市中医医院为中心,病员也以上海市及江浙地区来源为主。按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地域不同,多发病也不相同。上海及江苏、浙江等,地处东方,东方属木,乃木旺之地,其地之人,当肝盛者居多,故肝郁、肝阳亢及肝火者居多,患失眠症者,多数有肝郁、火生、阳亢之证候,从肝论治当成主流。若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高,南方属火,火盛而阴虚者多,水土弱,雾露多,失眠症人群当以肾虚且阴虚者多。加之失眠症的主要失调中枢在脑,而脑又受肾精所养,即肾生髓、髓生脑,脑为髓之海的关系。故脑中枢的功能失调或衰弱,与肾的阴阳失调和肾精的亏损,导致心脑系统阴阳失调和脑髓的供养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从中医理论认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正常睡眠的必要条件,一旦这种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关系被破坏,就会造成夜不能眠。因此,失眠症和肾的阴阳失调和肾精亏耗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尤其在南方地区,更成为多见和不可忽视的证型。因而从肾论治失眠症,至少在南方地域显得相对重要。这与从肝论治并不矛盾,只不过遵循了黄帝内经的指导原则。《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 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故邪不能伤其形体,而病生于内,……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腑,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内经以黄帝与岐伯对话问答的方式,说明医生治病时,为什么同一种病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都能痊愈的道理,是因为地理形势不同,气侯与饮食习惯不同,体质状况也不一样,得病的内、外因不同,病理上寒热虚实有别,因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并指出圣人(即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将这许多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治法尽管各有不同,而结果都能使疾病痊愈。余移居广东十余年,目睹沿海南方城市会聚全国八方人群,积极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很多人超时劳作,夜以继日、辛勤付出,疲于奔命,随着经济发达,夜生活过多,酒食过度,性生活过度等损害因素增多,以致亚健康状态人群激增,以失眠症为主者居多。辨证可见肾虚证占多数,其中肾阴虚、或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者占50%以上,故常采取从肝肾论治以安神助眠,并指导其规律生活,皆能较快使其获得正常睡眠,解除疲劳,恢复脑力与体力。故提倡从肝、肾论治失眠症兼顾各脏腑。并注意在众多安神镇定有益睡眠的中药或植物中,通过科学实验,筛选出副作用最小的、有真正助眠或催眠作用的中药、植物药。以求得确保疗效和高效。

肾阴虚心火盛、心肾不交失眠:失眠,伴有口干舌燥、腰膝酸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