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7:16:55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下)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下)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 主 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 委 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二、古代货币

布钱体系

布钱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即今黄河中游的河南、山西、河北地区。布钱原意为流布久远。布,源出于锄草农具“铸”,简写为专,音转借为布。钱,源于古代“佖”转音,佖即铲地的铲。布钱的发展,又经历了四个阶段:

原始布

约在殷商后期及西周初期已经存在。又名大铲布,形如农具铲,是我国最早的实物货币之一,也是金属铸币的雏形。它尚未脱离钱铺农具原状,体大銎短,厚重粗糙。此布有多种,主要有无字布,益字原始布,庐氏原始布,有纹饰,较美观。

空首布西周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体比原始布大为缩小,轻薄整齐,制作精良,也称铲布。此布銎长,空可纳柄。币身有多种形状。平(方)肩弧足或足面稍向内凹者,如方肩空首布。钱身近正方形,正背有三道直纹及文字,如安臧布。尖肩尖足空首布,正背也有三道直纹,如甘丹布。斜肩空首布,晚期出,最大的为三川折布,最小的为东周布。这些布钱多附有梁充当厏(百布)文字,记干支、数字、地名、天象、事物等内容,一字二字不等。其货币单位为“祈”,春秋时重35克,战国早期12—17克,晚期轻至10克左右。

平首布

又叫实首布,形体比空首布更小而薄,相当精美平整,基本上已脱离农具燻的原形,如銎和三条背直纹均消失。春秋末期始见,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平首布种类很多,均布首扁平无銎,布背素面,布面有各种文字,记地名和货币单位祈、寻等。布的重量也从30克至五六克不等,变成一种有一首两肩两足的秦半两扁平光亮的小铜片。又可按重量分成大小几种,有以铭文表示二祈、一祈、半祈的,寓有子母相权之意。形制上有平肩、耸肩、圆肩、方足、圆足、尖足等等。战国中期盛行的平首布有晋阳、梁、安邑等祈字布,各分为半祈、一祈、二祈三种,重量不等,如“安邑一祈”重17克,“梁一祈”重10—16克。另一种叫爰字布,魏国大梁铸,文字多,有两套;一是“梁正尚金当爰”和“梁半尚二金当爰”;二是“梁充祈金当爱”和“梁充祈五、二十当爰”。形同第二套的还有“山阳布”,分大、中、小三种。晚期平首布更轻小精致,重约五克,钱面多记地名,有三种类型:方肩方足平首布,多铸三晋地名,背有表示货币单位的一半、半等字;尖肩尖足平首布;圆肩圆足平首布。三孔布系圆足布的一种。布首和两足各有一孔,备穿扎。钱背有数字表示币值,大布为“一两”,小布为“十二朱”。这是铢两币的先导,秦半两钱实源于此。同期还有些异形布,如分布,涅金,陈布当祈,垂字布,忻字布等,制作比较规整,字数一般较多,上有地乾元重宝名,重量名称或价值单位,重约15~30克。大元通宝

刀币体系

刀币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流通于今山东、河北、内蒙古、东北及山西北部,即当时的东方渔猎和手工业发达地区。刀在这些地区是普遍有用的渔猎工具,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被用作交换媒介,逐渐形成一般等价物,最后采取货币形式。计有四种类型:一是齐刀。俗称大刀,体型较大,有重达53克的,一般重在40克左右。它是齐国铸造发行的,流通于该国和邻近地区。西周成康之际已经流行,故有人推想是姜太公封于齐并制订九府圜法后在其封疆内推行的。一般列为古刀货。齐刀币陶范其著名的有:六字刀,按其面文又名“齐建(造)邦张。(就)法化”,简称“建邦刀”或“造邦刀”,约重42克;四字刀,面文“齐之法化”,文字秀丽;三字刀,面文为“”,即“齐法化”或“齐之化”,制作粗糙,铸于晚期。上述刀币前二种制作较好,出土稀少,后一种数量较多。此外,从币面所铸地名分,计有:“即墨刀”,有大小两种,大者面文“节墨阝之法化”“节墨阝邑之化”,重56克以上。小者面文“节墨阝化”,重在40克以下,币面有开邦、安邦等字;“安阳刀”,面文“安易之化”,约重48克;“谭刀”或“簟邦刀”,因只发现半片,又叫断头刀。这些刀币的形体有大小,弧背凹刃,面背均有文字,背上端另有三道斜纹。刀末有环,刀柄扁平,上有二纵纹。后三种均系齐国地名,系齐国采用山东地区原有古国的货币形式铸造的。洪武通宝乾隆通宝

二是燕刀。系燕国铸造发行,流通于北方。按刀面文字,又叫“明刀”“易刀”。这是刀币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朝鲜日本均有发现。形制上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方折刀因其弧度较骤,呈磬折形,叫折背,又名“磬折刀”。圆折刀有在博山出土的,又叫“博山刀”。明字刀按其明字书法的不同,即明字作“”,前二种弧背,后者折背,分为三个类型。三是尖首刀。为燕国所铸行,形制比较大。尖首是这类刀币的特殊标志,全体很薄,刀柄较细,刀环小而扁。钱文多在刀背,或无文,多数仅一字,记数目或干支,均无纹饰,重约16克。又有刀尖细长刀身短薄的针首刀,因在匈奴故地出土,又名“匈奴刀”,多无文字。四是直刀。又叫圆首刀、钝首刀,太平天国小平钱正面刀身平直,圆首,体型薄小,重约10克,赵国所铸。

近年来,在北方几省大量出土燕刀,还在燕下都遗址还出土钱范,可见当时刀币盛行情况。北宋交子或钱引

楚币体系

楚国所铸行货币自成独立体系,总称楚币。它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爰金。又称楚金钣、印子金、金钣,俗称金饼、饼金。爰金铭文最多的是“郢爰”。郢乃楚都,先在湖北江陵,几次迁都,最后迁寿春(今安徽寿县),均以郢为都名。也是国名,与楚同用。爰是重量名称。爰金是楚国法定通货,属称量货币性质,铸成扁平块状,块上有若干钤印,多为方形,也有圆形印。铭文中有再,即称,权衡轻重之意。如郢再。《说文解字》“锾,锊也。一锊重十一铢二十五又十三分之一也。”钤印为“郢爰”,另有“陈爰”、“汋爰”,“鬲阝爰”,“眇或汌(颍或蔡)”等。爰金是由许多小块连在一起铸造。1982年江苏盱眙出土一块郢爰大金饭,内有54个钤印和六个半印,共60印,是迄今最大的郢爰金钣,呈长方形,重610克。另一块郢爰有35个钤印和11个半印。一般郢爰金钣只有20个钤印左右。每个钤印的重量也不同,最重的达28.875克,最轻的4.125克,每印以14—17克者较多。例外的有块特大钤印为73.135克。爰金成色均高,含金量九成以上。1978年8月,安徽寿县还出土一种铭文为“卢金”的金钣,钤印上铭文为“”,共有四块,近方形,内有16~21个圆形钤印,重250.15~266.05克不等。同时出土的还有郢爰、无字金钣和金叶屑粒等,共有5187.5克。当时除楚国有完备的金币制度外,北方诸国也曾使用各种饼金、金钣、马蹄金等黄金货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贰角

二是楚铜贝,通称“蚁鼻钱”。它是一种青铜仿制贝,形似背面磨平的贝壳。钱面有多种文字,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有释为古文“”字(即贝字)的变形,看似人的面貌,形状古怪,故称“鬼脸钱”、“鬼头钱”。又一种面文“”,读“各六朱”,像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故名“蚁鼻钱”。其余面文有(君)、全(金)、(行)、(忻)等。这些钱屡次在原楚国疆域内发现,每枚重量早期约重5—5.6克,晚期减至2.5克左右;有轻至0.5克者。战国晚期各国经济往来频繁,相互影响日多,货币交流更甚,大都趋向圆形化,轻小便利,铭文也演变为记重币值,如秦半两等。

三是楚布。楚国晚期受北方影响还铸行一种异形布币。币身狭长,币面铭文“殊布当忻”,或释为大布当祈或旆钱当祈。另一面有“十货”二字,释为一个大布当蚁鼻钱十个。另一种“四布当祈”布,大布一当小布四,小布二枚连在一起,一正一倒,四足相连,又称连布。大江银行拾元东北银行五百元

这一时期货币发展有以下特点:第一,由货币分散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布钱、刀币、圜钱分别反映农业、渔猎、手工业等不同社会经济活动情况。经过500多年的不断竞争,不断兼并,秦国势力向东扩张,使圜钱随之深入布刀区域,而成为北方诸国的主要货币形制。到战国晚期,北方货币渗人南方,与南方的楚币相互影响,为秦汉的货币统一准备了条件。第二,货币形制渐趋规范化、圆形化,由原始工具形状,逐步发展为圆体币型;由笨重粗大,变为轻便小型,最后环钱更由无孔到有孔,再到方孔。钱面并铸有文字,标明钱名和币值。半两钱的出现及其迅速扩展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三,货币思想和货币理论各家体系林立,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硕果累累。管仲、商鞅、韩非等人更把货币政策作为富国强兵、安民生民的重要手段,都留下大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对后来的中华货币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统一货币

战国后期,各种布钱刀币形制逐步趋向统一,圜钱广泛流通,渗入当时经济尚属落后的秦国,冲击秦国社会经济。秦国为了对付和控制这种局面,满足向东扩张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统一本国货币,增强国力。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决定集中货币发行,统一货币价值标准,铸行秦圜钱,以两为单位,在钱面上刻印秦王朝的标记。实施“货币王室专铸,盐铁王室专营”的政策。这样把秦国的货币先从形制上统一起来,由王室控制货币铸造发行权,再统一为秦半两钱,为以后统一全国币制打下基础。战国钱币

秦在统一六国以前,打了几十年的仗,财政经济消耗很大。又筑长城,治驰道,修宫殿,巡游各地,镇压反抗,财政负担更重,社会经济很不稳定。加上秦国货币无力覆盖全国,各国原有货币仍然继续流通,直到统一之后十一年(前210),即始皇帝三十七年,才颁布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改革货币,规定“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每镒20两;半两钱为下币,重如其文。两者均为法定通货,由朝廷统一掌握铸造发行权,银、锡、珠、玉、龟、贝等不得再充当货币。规定归规定,实际上很难做到统一铸造和发行。据近来出土文物看,秦半两形状轻重悬殊,有的重达27克以上,轻的仅有五六克。秦二世打算进一步加强货币统一铸造发行权,但已是天下大乱,难以做到。

秦统一货币对中华货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首先,统一货币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消除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积弊和地区差别,防止东方诸侯残余死灰复燃。其次,统一货币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最后,统一货币对今后币制发展有深远影响,既体现“天圆地方”的古代宇宙观,又方便使用,“孔方兄”形态定型下来,普遍受到欢迎,历代恪守不变。

两汉币制

汉王朝建立后,仍沿袭秦币制,同时使用黄金和半两钱,以后改用五铢钱,民间还习用粮食、布帛等实物货币。故在汉朝近400年中是实行黄金、谷帛和铜钱并行的币制。汉承秦制,仍以黄金为上币。西汉交易中盛用黄金,凡是价值大的和收支数额大的均以黄金计算,关系重大的种种活动,如赏赐、进贡、助祭、平贾、算赋、买卖官爵、对外往来、窖藏等等,也多用黄金。赏赐用金数额很大,多次赐给功臣武将,少则上百斤,多则上千斤,最高者一次就赐金5000斤。武帝时赏赐对匈奴作战有功将士的黄金有30万斤。《汉书》记载的赐金共计90万斤。《资治通鉴》汉纪部分记载用金93次,其中万金以上大额用金有四次,例如梁孝王府藏黄金40余万斤。为了加强朝廷权力,削弱地方势力,汉朝实行“酎金”制,令各地诸侯每年向京师祭祀祖宗时献金助祭,不合规格者严惩,武帝时就用此法夺去106人爵位。为了流通方便,汉朝曾铸过“麟趾灱”,即麟趾金、马蹄金。公元前119年,武帝因对匈奴作战,财政困难,又发行类似纸币的“白鹿皮币”,强迫使用。同时又发行银锡合金的“白金三品”,即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重八两,值三千;方形马币,重六两,值五百;椭圆形龟币,重四两,值三百。因作价过高,私铸泛滥,不到两年即取消。仅就上述几例,可看出西汉广泛使用金银币的情况。王莽也实行黄金国有政策,其货币中有“金错刀”,并屡次改变币制,借以搜括民间藏金。新莽“宝货制”中就有金货一品银货二品。他败殁后,在他的宫中搜出库存黄金60余万斤。东汉用金大为减少。如赐金只有21740斤,为西汉赐金总数的2%。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黄金。西汉中期以后,金银器饰盛行,《西京杂记》等书有大量记载,如赵飞燕的金步摇,韩嫣的金弹丸等。光武帝时富商郭况就雇用400多工匠制造金器。曹植诗:“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钅义”,可见当时金银器饰的流行。明帝以后,佛教道教盛行,庙宇道观装饰及神佛像多用黄金。和帝以后各代,奢侈无度,外戚宦官争权,又连年对外用兵,公私匮乏,黄金价贵,官民竞藏黄金保值。如董卓败殁后,其郡坞中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最早银币仿贝币,于1974年在原战国时中山国遗址发现四枚。同年8月,河南扶沟县古城村出土银空首布一枚,银平首布17枚。60年代中期,江陵楚墓中出土包金银箔的圆饼形铅饼货币。这些出土货币说明,早在距今2800多年以前,中国已经使用金银铸币。

粮食布帛自古就被用作一般等价物而起货币作用。秦汉时财政收支中有一部分习用谷帛。汉朝的官俸,西汉是以粮食计算,东汉则钱粮搭配,约各半数,如“二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分别表示官爵的高低。史书常见“秩比干石”,“秩比四百石”,即指相当于某一等级的官职;缣帛也常被用作货币,如《汉书》载武帝出巡各地,赏赐地方官吏大量缣帛钱财。为此,西汉有许多人主张废黄金钱币,代以谷帛,认为珠五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应贵五谷而贱金玉。王莽币制总崩溃时,民间就以布帛谷粟为币。东汉时,谷帛与五铢钱并行,有人称之为钱帛平行本位。桓灵两代扩大卖官鬻爵规模,钱帛均当货币计价。不过,金银谷帛两类货币的使用,在两汉时各有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一定对象的限制,只有方孔圆钱才是不限阶层、地域、对象和范围的通用货币。

从半两钱向五铢钱的转化

西汉前期的94年中,政局不稳,再加对外用兵,负担沉重,货币状况也是起伏不定,经过十次变化,半两钱逐渐转变成五铢钱体制。

公元前206年,刘邦初建汉朝时,历经楚汉相争战乱,经济尚未恢复,物资匮乏,因秦钱重不便使用,允许民间自由铸造半两钱,于是地方势力和豪绅富商趁机大肆滥铸恶钱,称为“荚钱”,即“榆荚半两”。钱身轻小粗劣,肉薄,广穿,形同榆荚。初重三铢,旋即重二铢,约二克,后仅重一铢左右。奸商囤积居奇,物价飞涨,米每石高达万钱,马一匹值百金,造成汉朝第一次通货膨胀。

高后二年(前186),朝廷垄断铸币权,禁民私铸。官铸“八铢八两”,钱文半两,铸币质量改进,文字扁平,大样薄肉。这是汉王朝首次整顿币制。

高后六年(前182),自吕后当政,刘吕两家争权,斗争激烈。吕氏三王专权,再次搞钱币减重,改铸“五分钱”,钱文半两,重二铢四累,为半两钱(秦)的1/5,减重为类似榆荚钱的轻小恶钱。文帝初年,货币又一次贬值,出现第二次通货膨胀。文帝五年(前175),为稳定局势而取消五分钱,改铸“四铢半两”,文曰半两,重四铢,平背,极少数有外郭,准民间自铸,也准大臣诸侯铸钱,如吴王濞和宠臣邓通均各自大量铸钱,形成吴邓钱遍天下。同时还注意让民休整,发展生产,紧缩通货,一直持续到景帝时,促成汉王朝第一次通货稳定。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对内对外年年用兵,征调频繁,国库枯竭,再次求助于铸币减重,改铸钱文为三铢的“三铢钱”,重如其文,私铸更多,钱愈轻而物愈贵。自此以后20余年间,断断续续,时轻时重,处于货币贬值状态,造成汉初第三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建元五年(前136),因三铢钱过五铢钱轻,武帝不得不取消这种货币,又铸行四铢半两钱。钱文半两,实重四铢,又叫“三分钱”。

行三分钱不久,为了财政需要,朝廷仍恢复三铢钱,造成私铸泛滥,钱更多更轻薄而钱价更贱,物价更高。

元狩五年(前118),武帝再次取消三铢钱,令郡国(相当于地方政府)铸五铢钱,通称“郡国五铢”。钱文“五铢”,重如其文,正面仅有外郭,背面有内外郭,形制不规整。后郡国竞相杂铸轻小薄钱,形制重量不一,钱制又乱。如1982年西安灞桥出土的郡国五铢,仅重0.8克,即一铢,径1.5厘米,铢字五金旁,是五铢钱标准重量的1/5,秦半两钱的1/12。

武帝于元鼎二年(前115),收回郡国铸币权,改由专司铸造发行钱币的机关“锺官”专铸“赤仄五铢”,又称“赤仄钱”、“赤侧钱”、“孑绀钱”,面背边郭制作规整。规定此钱一当郡国五铢五枚,税赋官用只准用赤仄钱,行了两年废止。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严禁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造发行标准五铢钱。废除以前各种钱币,通令收回销毁。此后,只准发行流通官铸“上林三官五铢钱”。这种由中央集中统一铸造发行的标准官炉钱,重约四克,制作精整,郭纹细致,文字古朴遒劲,轻重适中,颇受欢迎。从此五铢钱制定型,一直沿用了2000年。武帝以后的昭、宣、元、成、哀、平六帝均继续铸行上林三官五铢钱,总体形制不变,在钱文书法和穿孔等方面稍有变化。如“宣帝五铢”的五字相交两划向内收缩,外郭稍宽,穿上加横画。西汉五铢钱从元狩五铢到平帝时为止,共铸有280余亿枚。

五铢钱的诞生及上林三官五铢钱的定型定制,对中华货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肯定了封建王朝必须实施货币铸造发行的中央集中统一,明确了货币稳定与否对国家社会都有重大关系。其次,为中国古代货币开创了新的货币体制,确定了方孔圆形、肉好精整、有内外郭、轻重大小体型适度、以铜为主的金属货币。

西汉后期货币稳定原因

西汉后期,从武帝元鼎年间(前116~前111)到平帝初年的100多年中,出现了中华货币文化史上第一次全局性货币稳定。表现为政清人和,社会安宁,文化发达,经济逐步上升,物资比较丰富,财政年年有余,人民安居乐业,物价相对平稳。怎样会出现这种美好景象?究其原因:其一,政局稳定。汉初,从高祖到武帝六代,中央政权与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之争,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几经反复,变化曲折,终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平乱后,朝廷采取多种办法巩固与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汉王朝一再强调休养生息,重农抑商,抑制豪强,力求政清人和,国泰民安。到文帝时,已经出现初步稳定局面,所铸四铢半两,平稳流通了近40年。当时形势迫使文帝不得不实行一些让步政策,如允许民间和诸侯铸钱等等。经过景帝和武帝的努力,加强中央权力,推行种种利国利民政策措施,收到实效,从而稳定了政局。武帝以后的昭、宣等帝也这样做,竭力保持政局稳定。

其二,经济稳定发展。汉初经过百年实践,深知政局稳定的重要性。如何稳定政局?关键在于国泰民安。而国泰的关键又在于力求民安,民众安居乐业,便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为此,政府力求稳定发展经济。农业渐渐恢复并有金五铢所发展,粮食布帛日丰,政府取之有度,藏富于民。手工业生产发展更快,其中冶铁、煮盐、铸钱三项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大行业,并成为诸侯、豪绅和富商等地方封建势力据以同中央对抗的经济手段。朝廷采用贾谊、桑弘羊等制订的策略,推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一整套强有力措施,经过多次的激烈斗争,终于把三大项的权益收归中央,使国库充裕而又不增加民众负担。《盐铁论》中桑弘羊与文学贤良的争论,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昭帝以后,继续推行节用爱民政策,保持轻徭薄赋,三十税一,大力扶植农业,使民众丰衣足食,社会安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为货币稳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其三,对匈奴战争胜利结束,形成“漠南无王庭”,也就是把匈奴的主力赶跑了,再无力南犯,从而大量减轻朝廷军费负担。财政负担轻了,而数十万身强力壮的兵卒投入生产,又增加了社会财富,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对稳定货币大有好处。

第四,在货币发行流通方面也推行了许多有效措施,完成了货币铸造发行权的中央集中统一,货币政策以坚持稳定为中心,不断完善按此要求实施的货币制度措施,特别是始终保持五铢钱的货币质量和币值稳定,使民众信任五铢钱。终西汉之世,五铢钱的形制和质量不断改进提高,很少削弱。西汉货币稳定的经验,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

新莽和东汉晚期的货币

王莽从居摄二年(7)到天凤元年(14)的八年中,标榜“复古,好名,好货”,四次修改币制,以削弱刘汉统治势力。搜括天下财富,以应付繁重的军政开支。

居摄二年王莽始行第一次修改币制。同时推行四种货币:五铢钱;“大钱五十”,重12铢,值五铢钱五十;“金错刀”,钱文“一刀平五千”,值五铢钱五千;“契刀”,首有大环,身形如刀,钱文“契刀五百”,值五铢钱五百。后三种都是虚增钱值倍数,即官定的铸币减重,造成严重的通货贬值。

始建国元年(9),王莽第二次币陶范与铜钱改,宣布废除两种刀钱和五铢钱,保留“大钱五十”,另铸“小钱直一”钱,重一铢,毁12枚小钱可铸成一枚大钱,私铸大盛,加剧币制混乱。

始建国二年(10),王莽实行“宝货制”,计有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二十八品,即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也就是有六大类28个品种货币同时流通,无主辅币关系,各币种间比价关系也不明确,均平行流通。这是一种庞杂繁琐、稀奇古怪、荒谬绝伦的币制,违背了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要求,虽严刑竣法也行不通。币制混乱,民怨沸腾,社会骚动。这已经不是什么通货膨胀大小的问题,而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货币与政治经济大混乱。后因宝货制彻底垮台,复行大小钱。

天凤元年(14),王莽废大小钱,改行“货布”与“货泉”两钱。货布重25铢,值25;货泉重5铢,值一。两钱书法纤秀,为垂针篆。民不乐用,复准大钱五十与货泉并行。此外尚有“国宝金匮值万”及“布泉”“布钱”垂针篆圆钱。

总之,王莽更改币制,对人民造成惨重的灾难,每改变一次,民众就大破产一次。所行币改措施,有的尽量仿照史籍所载名目,凭空臆想,不顾当前实际;有的根本忽视作为货币的起码要求,形同儿戏;而且朝令夕改,叫人无所适从。造成钱法一团糟,四民失业,怨声载道,揭竿而起,新莽政权迅即崩溃,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此后民间杂用谷帛、金及五铢钱。有些地方自铸钱币,如淮阳王的“更始五铢”,公孙述的“铸铁五铢”,均为时不久。

建武十六年(40),光武帝采纳马援建议,复铸行五铢钱,以后各代照办。东汉晚期政治混乱,财政困窘。桓帝打算铸大钱未成。灵帝铸“四出五铢钱”,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直达边郭,又叫角钱。民间传言此钱象征天子四面下堂而去,乃将亡之兆。此时汉室腐败至极,宫廷荒虐,官吏贪残,民不聊生,黄巾蜂起,诸镇纷争,天下大乱。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搜括长安洛阳铜人铜器和五铢钱,改铸小钱,轻小粗恶,大五分,无文字。因物价飞涨,米每石高达五六万至数十万钱,此种恶钱旋即作废。

三国两晋货币

汉末,群雄纷争,经济衰退,币制崩溃,民间以谷帛为交易媒介。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复用五铢钱,只行了七个月,不成,只好废钱仍用谷帛。由于民间“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明帝时又恢复铸行五铢钱。因曹魏地广、人众、物博,曹操在许昌屯田的经济效果好,故其经济状况比吴蜀好,币制也相对稳定。

蜀汉和孙吴的币制却不稳定,均铸行大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官民交困。刘备初取巴蜀,因军用不足,用刘巴建议,先铸“直百五铢”,后铸“犍为五铢”,钱背有一“为”字。它是记地名最早的方孔圆钱。初重八克以上,旋即减重至约二克的小钱,通称“蜀五铢”。蜀汉还先后铸行许多形同五铢的钱,如大泉五百传形五铢,铁直五百金,直百钱,小直百,直一钱,定平百钱等等。这些货币变化之多,反映蜀汉经济力弱和财政困难情况。孙吴虽处长江中下游和闽广地区,经济情况相对较好。但年年用兵,君臣奢侈无度,为弥补财政的捉襟见肘,就借助于铸大钱。从公元232年起,先后铸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当二千、当五千,都用红铜,强制推行十余年,因迭遭民众反对和拒用,于赤乌九年(246)收回。

司马氏统一三国,建立西晋王朝,继续行用魏五铢钱。由于晋朝君臣奢靡腐化,“太康之治”昙花一现,旋即爆发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这场皇室内部争权夺位的大混战,又引起了五胡十六国大动乱和更大规模的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大混战,使北方各地遭到一场浩劫,城市化为废墟,生产彻底破坏,田园荒芜,商货萧条,赤地千里,生灵涂炭。民间多裂帛为段以供市易,铸币退出市场。但在少数地区尚铸行钱币。前凉张轨在凉州铸行“张轨五铢”,以纠正用布交易之弊。后赵石勒曾令所辖中原地区铸行“丰货钱”,因民不乐用未成。成(汉)李寿在成都地区铸行“汉兴钱”,有直横、汉兴两种,均重一克,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1983年陕西曾出土张轨的“凉造新泉”,形同小五铢,重1.5克。所以,这段时期或者不用钱,或者行小钱,多数地区恢复实物交换。

东晋王朝偏安江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且有所发展。幸有淝水一战,保存半壁江山。但朝野崇尚浮华奢靡,清高自傲,清谈成风,只顾目前享乐,以有限的生产焉能应付无限的消耗,财力枯萎,补救无方;在这种情况下,不思纠正弊端,反而粉饰太平,归罪货币。权臣贵族多人主张废除钱币,争论激烈。而收缩通货,多用小钱,并行谷帛。东晋沿用孙吴旧钱,有大钱“比轮”,中钱“四文”,和沈充所铸小五铢,时称“沈郎钱”,仅重一克,薄小如榆荚。东晋在货币政策上,不得不实行通货紧缩,不敢放铸大钱加剧通货膨胀。如鲁褒和成公绥二人所著两篇《钱神论》,就批评货币拜物教,主张限制货币的权力。东晋所行的通货紧缩政策到南朝时有所发展,这是在长期货币混乱中被迫引发出来的。

南朝货币

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从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宋王朝起,至公元589年隋灭陈止,共计170年。鉴于两晋和以前各朝货币混乱的经验教训,均不敢铸行大钱,深忌通货膨胀,主张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在当时南北对峙形势下,南朝国土日小,人口日少,生产增长不快,军政开支庞大,财源短缺,物资匮乏,亏耗日巨,物价暴涨。再加上这四朝的统治者争权夺位,相互残杀,结党营私,荒纵暴虐,社会动乱不已。于是多在钱币重量、成色、币材及数量上大做文章,意图以此来应付困境。当时对此颇多争论。如刘宋时范泰反对尽收民间藏铜来铸钱。周朗主张限制货币的作用。沈约则从主张限制货币到主张完全取消货币。这些议论对当时的政府决策有一定影响。刘宋初建国时,采纳范泰意见,不增加铸钱。文帝实施一些减轻民众负担的措施,形成30余年的“元嘉之治”。元嘉七年(430),立钱署,铸“元嘉四铢钱”,形制同五铢钱,质量较好,推行较顺利。至元嘉中期,钱币流通相对平稳。后期渐次减重,引起私铸增多,钱恶值贱。元嘉二十四年(447),准刘义恭建议,行大钱,以五铢钱一当四铢钱二,公私均感不便,旋即取消。当时沈演之、何尚之等均对铸大钱驳斥,认为货币数量过多,会刺激物价上涨,动摇国本。孝武帝孝建元年(454),改铸“孝建四铢”,重1.2克,钱文为薤叶书,钱益薄小,百物踊贵。废帝永光元年(465),又铸孝建、永光、景和三种二铢钱,更轻小恶劣。且私铸成灾,大小轻重不一,质量更差,如“未子”或“来子”,无轮廓,不磨镱。最轻小者叫“荇叶”、“鹅眼钱”、“纟延环钱”,一千钱积起来不到三寸长,入水不沉,极易破碎,斗米万钱,商旅裹足。造成一次历时20余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明帝泰始元年(465)整顿钱制,废钱署,停铸钱,禁私铸,专用古钱,准钱谷通用,大力收缩通货,结果造成宋末市场钱荒。

萧齐(南齐)继续加强紧缩通货,很少铸钱。仅有一次令刘浚在四川试铸,因成本太高而停止。由于多方过分收缩,又引起钱荒。

萧梁铸钱种类很多,钱制更乱,因而引起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综其原因,除萧梁政治腐败、内部争权外,关键在于梁武帝萧衍自以为是,昏庸懦弱,轻信南下来降的侯景,任其揽权行霸,肆意暴虐,终于被囚台城饿死。随之四方兵起,战火蔓延全国,生产停滞,库空如洗,就赖实施铸币减重减值来对付,最终专用铁钱,更加速其政权解体。晚期国土分裂为三,互相攻伐,为强邻所吞并,国亡族灭,一败涂地。据《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三四六载:“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湖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武帝始铸“大样五铢”和“公式女钱”,分别各重三克多和二克半,前者肉好周郭皆备,后者无外郭。二品并行。民间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五铢女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普通四年(523)禁用铜钱,铸行铁五铢,值更低,引起大量私铸。晚期铁钱堆积如山,币值惨跌,交易者以车载钱,论贯使用,不复计数。敬帝太平二年(557)铸“四柱钱”,正反面各有两个星点,故称四柱,钱径2.3厘米,重2.3克,色发暗,一当细钱二十,后改当十。细钱指当时私铸二柱钱及鹅眼钱。后铸正面有二星点的“二柱五铢”,禁用细钱。因铁钱贬值,铜钱价贵,出现“短陌”现象,有人以70或80为陌者,90以上称为长陌。政府屡令足陌,民间不理。武帝末年,竟以35为陌。

陈初,承梁丧乱之余,铁钱不行,钱货混乱。市间杂用二柱钱和鹅眼钱,其价相同。但二柱钱重而鹅眼钱轻,民间乃私熔钱牟利,又间杂以锡铁。文帝天嘉三年(562)“改铸五铢”,重约2.5克,一当鹅眼钱十。宣帝太建十一年(579)铸“太货六铢”,以一当五铢钱十,后改当一,与五铢钱并行,重约6.5克,是六朝钱中最精美者。但因不便使用,旋废,仍用五铢钱,直至陈亡。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不用钱。陈朝疆域狭小,因原来三梁各地多被强邻吞并,陈钱的流通范围也很狭窄。

综观南朝货币状况,以紧缩通货为主,形成一次货币平稳,两次通货膨胀,三次通货紧缩。从全局看,是乱多于治,对民众造成重大危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朝败亡原因。铜钱

北朝货币

在中国北方大分裂的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于晋北。公元386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到公元439年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对峙。初时,还过游牧生活,经济落后,实行物物交换或以谷帛牛羊为交易媒介,租赋、俸给、赈恤均以布帛计算,不用钱。孝文帝(471~499)改制,厉行新政,实施均田制,很快发展农业生产,内外商业也迅速展开。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太和五铢”,重三至四克,铜质粗恶,文字湮漫,强令全国通用;在各地设炉为民铸钱。官俸也以钱支付。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铸“水平五铢”,重约3.4克,五字交股作直笔,边缘阔。初时制作稍好,不久大为减重,有所谓鸡眼、环凿等名目,有些钱比榆荚还薄。各地流通情况复杂,有的只用古钱,有的则用绢帛。钱轻物重,米价一斗千文。孝庄帝永安二年(529)改铸“永安五铢”,形制重量同永平钱,少数钱有四出纹或穿上有“二”字。允许民众携铜到官炉铸钱。故意抬高币值,当时绢布市价一匹300钱,政府按每匹200钱出售,原意用以回笼民间钱币,不料反而刺激私铸,币值更为惨跌。而且当时铜价一斤81文,熔铸小钱可得200余文,钱多而滥,钱币流通情况更为杂乱。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534~550)和西魏(534~557)。东魏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币制混乱,官定沿用永安五铢,私铸多而杂,钱币名目繁多,如青赤、紧钱、吉钱、生厚、生涩、天柱、赤牵等钱。冀州以北拒用钱,只用绢布。孝静帝武定元年(543),改铸减重的小样永安五铢,并在各地收集铜和恶钱,私铸仍难禁止。东魏末年曾打算规定钱必须重五铢才准通行和置官秤检验,行不通。高洋灭东魏建北齐(550~577),于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制作精巧,重4.2克,币值较高。但因北齐宫廷荒淫无度,贪赃成风,横征暴敛,民众乃以私铸来对付。乾明、皇建年间(560~561),私铸更多,至有用铜铁合金多杂铅锡大铸恶钱,名目繁杂,有青熟、赤熟、赤生、细眉、青薄等。后主武平(570~575)以后私铸充斥,竟有用生铁块充当货币。

西魏的情况同东魏差不多。文帝于大统六年(公元540年)先铸“大统六铢”,文曰五铢,形制仿永安五铢,铜色苍白,右边穿孔处有一划。六年后再铸,减重缩型。有一说还铸仿永安钱的“置样五铢”,待考。公元557年,北周灭西魏,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北周铸过三种新钱。武帝保定元年(561)铸“布泉”,一当西魏钱五枚,与五铢钱并行。钱文书法是玉筋篆,笔划古朴饱满,泉字中竖不断,与王莽布泉钱文不同。外郭隆起,重约4.3克。武帝建德三年(574),又铸“五行大布”钱,重量与布泉差不多,一当布泉十,两钱并行。因边境盗铸太多,乃禁止五行大布钱进出关,布泉只进不出,严禁私铸。后又废布泉。静帝大象元年(579)铸“永通万国”钱,一般重六克,以一当五行大布十枚,合五铢钱500枚,等于减重至1/166。此钱大小不等,又有阔边及铅钱。初铸时,钱极精巧,篆法绝工,艺术价值高,为收藏珍品。但因减重贬值过甚,人不乐用。民间有用绢帛和金银作币者,甚至有些地区使用国外来的金银币。

总之,北朝货币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在多次政治变革中不断进行币制改革,铸出新的钱币,质量一般不佳,直到北周才大有改善。但货币流通情况,除北齐有严重通货膨胀外,其余均是小病不断,私铸恶钱一贯到底。

隋朝货币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开皇九年(589)灭陈,南北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王朝。文帝推行新政以发展生产和稳定政局。如扩大和改进原有均田制,轻徭薄赋,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商业和手工业也随之发展,并迅速发展江南闽广经济,扩大国际贸易,涌现出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繁荣的商业都市。在此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北齐北周和梁陈的货币积弊,实施通货紧缩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发行符合标准的“开皇五铢”,又名“置样五铢”。法定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完全禁止古钱和私钱流通。令各关置百钱为样,进关的人所带钱币,要受检查,符合标准,才许入关,否则收去熔铸。隋开皇五铢制作规整,背面肉好皆有周郭,笔划精细清楚,五字交股处稍曲而圆。有些钱白色,又叫“白钱”。这样就稳定了币值,形成了约20年的货币稳定局面。炀帝(605~618)“骄矜自用,口诵尧舜之言,身为桀纣之行”,穷奢极侈,游幸无度,大兴土木,并挑起对外战争,耗费巨大财力,财经枯竭,很快摧毁了隋朝的经济基础,只好大铸恶钱,每千文减到只有一斤重,后来八九万钱才满半斤,最后,甚至剪铁镍裁皮糊纸当钱用。物价飞涨,米价万钱一斛。故民不聊生,义军蜂起,隋遂以亡。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转变时期,其货币形制也在中华货币文化史上形成一个过渡阶段,并提供若干宝贵的历史经验,也表现出若干币制发展的特点:第一,钱币名称,由重量的铢两等渐次演变,突破传统习惯。如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钱,就不以重量为钱名。第二,年号钱出现,后期增多,如孝建五铢、永光二铢、太和五铢、常平五铢、永安五铢、开皇五铢等钱,是后世年号钱之先驱。第三,币材繁杂。除铜铸币比较普遍使用外,还有铁钱、铅锡钱、金银钱、各种合金钱、粮食、绢帛,有些地方特产实物也充当货币。第四,货币的品种多,变化快,能够保值的少,减重减值降价的多。这种状况,在本期内的各朝各代都有。第五,钱文书法变化多端,由篆书向隶楷书体演变,趋向美观实用。其中有些钱文书法及其刻印很精美,已成为历史文物中的艺术珍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