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现代出版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3:49:2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志强《现代出版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张志强《现代出版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出版与出版学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出版的词源与定义

1“出版”一词的来历

中国虽然是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家,但中国并没有产生“出版”这一词汇,常用的则是“模勒”、“板印”、“梓行”、“刊刻”、“刊行”、“版印”、“印卖”等。1756年,日本文字中出现了“出版”一词。19世纪末,“出版”经日本传到中国。据考证,“出版”一词在我国书刊上应用的时间,最早是在1890年或1895年黄遵宪的《学术志》中。黄遵宪最先使用“出版”一词。

2出版的定义

出版是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印刷等方式复制后向社会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出版包括编辑、印刷或复制、发行三个重要的环节。

二、出版学的词源与定义

1“出版学”一词的来历

20世纪30年代,杨家骆所著《图书年鉴》中,最早提出要建立“出版学”。

杨家骆简介:1912—1991年,中国现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编纂了大量的工具书。1930年,杨家骆与其兄弟一起,创办了《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馆和《中国学术百科全书》编辑馆,开始从事大规模的图书编纂和出版工作。1931年,出版了《中国图书大辞典》的第一种——《四库大辞典》;11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图书年鉴——《图书年鉴》。

2出版学的定义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探讨出版工作规律的社会科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出版学是一门科学,而且是社会科学;(2)出版学以出版物和出版工作等为研究对象;(3)出版学的目的是要探讨出版工作的规律和社会作用。

三、出版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意义

1出版学的理论体系

出版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理论出版学、应用出版学、出版史学三大部分。(1)理论出版学从理论上探讨出版业及其发展的规律。它对出版的定义、出版的意义、出版的方针与原则、出版学的理论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揭示出版工作和出版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出版工作及出版学研究进行指导,是整个出版学理论体系的基石。(2)应用出版学是对出版工作及其规律的研究。出版工作包含编辑、印刷或复制、发行、管理等多项工作。这些工作,是整个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出版史学对出版的历史进行总结、归纳,研究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它对历史上的重要出版机构、出版人物、代表性出版物、出版管理法规等进行研究,为当今的出版业提供历史借鉴。

2出版学的学科意义(1)总结出版工作的规律,为出版业提供理论指导;(2)总结出版历史,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借鉴;(3)预测出版业的未来发展,为出版业提供决策指导。

四、出版学研究简史

1外国的出版学研究

英国,1644年,约翰·弥尔顿发表了《论出版自由》,成为世界名著;1926年,斯坦利·昂温出版了《出版概论》,该书被誉为是出版商的“圣经”。

美国、苏联、德国曾出版过大量关于出版研究的书籍。

日本,在1950年由美作太郎提出要建立出版学会。1967年夏,清水英夫为书评杂志《读书人》撰写了《建立出版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一文,呼吁建立出版学。1969年3月,日本出版学会成立并开始开展活动。

韩国,1969年3月成立了韩国出版研究会,并在同年6月,改名韩国出版学会。

1984年,由日本和韩国的出版学会发起,召开了首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

2中国的出版学研究(1)1949年10月以前的出版学研究

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图书月报》,是我国出版界创办的最早期刊,为出版研究提供了研究的舞台。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与出版研究有关的刊物,为出版研究提供了阵地,如《图书月报》、《图书汇报》、《图书月刊》、《出版周刊》、《出版月刊》等等。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系统研究出版工作及其规律的著作: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萧乾的《书评研究》,该书被誉为中国书评研究的奠基之作;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金溟若的《非常时期之出版事业》;1938年,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了张静庐的《在出版界二十年——张静庐自传》;1946年8月,上海的永祥印书馆出版了杨寿清的《中国出版界简史》;1949年,广州自由出版社出版了李次民的《编辑学》,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以“编辑学”之命名的著作,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编辑学”这个名词的著作。(2)1949年10月以后的出版学研究

1949年10月—1978年12月,出版事业及出版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出版事业步入正轨。出版群众团体、民间社团建立,为出版研究提供了组织保证;出版刊物不断涌现,为出版研究提供了阵地和舞台;出版高等教育兴盛,为出版研究培养了队伍。

许多学者和出版界的同仁对出版学的强烈呼唤,以及对出版工作及其规律进行的大量探讨,为出版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专门的出版学理论研究著作。

1988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再生著的《编辑出版学概论》。这是在国内著作的书名中首次出现“出版学”一词之书。1992年4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彭建炎编著的《出版学概论》。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直接以“出版学”之名命名的著作。

这一时期,除了产生出版学的理论著作外,编辑学、发行学、出版管理、出版史等方面都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著作,深化了对出版学的研究。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出版

答:出版,是指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印刷等方式复制后向社会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出版的过程,是传播人类知识的过程,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出版包括编辑、印刷或复制、发行三个重要的环节。

2出版学

答: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探讨出版工作规律的社会科学。具体而言:一是出版学是一门科学,而且是社会科学;二是出版学以出版物和出版工作等为研究对象;三是出版学的目的是要探讨出版工作的规律和社会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出版学的理论体系。

答: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探讨出版工作规律的社会科学。出版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理论出版学、应用出版学、出版史学三大部分。(1)理论出版学从理论上探讨出版业及其发展的规律。它对出版的定义、出版的意义、出版的方针与原则、出版学的理论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揭示出版工作和出版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出版工作及出版学研究进行指导。它是整个出版学理论体系的基石。(2)应用出版学是对出版工作及其规律的研究。出版工作包含编辑、印刷或复制、发行、管理等多项工作。这些工作,是整个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这些业务工作进行研究,有助于出版业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目前,出版物的编辑、印刷或复制、发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开展,出版了多部研究这方面的著作,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为出版工作提供了指导。尤其是编辑学和发行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卓著,产生了不少具有社会影响的作品。(3)出版史学对出版的历史进行总结、归纳,研究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规律。出版史学是出版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历史上的重要出版机构、出版人物、代表性出版物、出版管理法规等进行研究,为当今的出版业提供历史借鉴,更好地促进当今出版业的发展。

2简述出版学的学科意义。

答: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探讨出版工作规律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出版学具有极大的学科价值。总的说来,出版学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学科意义:(1)总结出版工作的规律,为出版业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它又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作为对出版工作规律进行总结的出版学,同样具有这方面的作用。在出版工作中,选题的制定与策划、组稿的技巧与方法、审稿的尺度与方式、装帧的形式与美感、印刷或复制的质量控制、出版物的发行与销售等,都凝聚着出版工作者的经验与智慧。对这些经验与智慧进行总结,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教训,提供出版业从业人员作参考,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的出版业,在长期的市场经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出版业的发展更具有借鉴作用。(2)总结出版历史,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出版的历史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交融在一起的,出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助推器。长期以来,出版物在启迪民智、保存文化、提供娱乐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出版历史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出版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出版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能为当今的出版工作与出版业提供理论指导。(3)预测出版业的未来发展,为出版业提供决策指导

出版业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折射。人类从最初以自然材料为载体,发展到以人工材料为载体,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印刷型图书、报刊到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制品,再到软盘、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然后到网络出版,出版形态不断演变,这直接关系到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出版研究对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与分析,有助于出版业在未来发展中运筹帷幄,更好地促进出版业的发展。出版学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指导,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论述题

论述出版的功能。

答:从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及社会的角度来看,出版的功能有以下六点:(1)思想教化和舆论导向功能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因为起决定作用的统治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传播的内容、手段、形式以及渠道等一般都是由统治者决定的。这种出版功能存在于以往所有的社会形态中,并始终在出版系统中起主导作用。(2)信息知识的选择功能

在出版过程中,把关人主要指出版单位或编辑。传播者和把关人传播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和加工的,这种选择是有一定标准的,而这些标准又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标准会导致不同的信息传播。(3)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积累与传承人类文明

把关人的出版行为使得出版物内容得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进了人们对信息知识的获取。出版物载体具有跨越时空的特征,这就使其成为文化积累与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这种功能在科学出版活动中体现得更为深刻。(4)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素养

出版物上所承载的各种信息知识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尤其是随着现代出版信息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出版方式——网络出版,导致信息知识可以在更广泛的空间中进行传播,为人们迅速了解各种信息知识和普及文化知识提供了方便。(5)出版既是帮助人类增进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的有力工具,也是促进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手段

人类社会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信息化,二是全球化。出版对于促进社会信息知识的传播、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交流意义深远。(6)获得经济利润的功能

出版物进入流通领域以市场价格进行交换,实现了出版物商品的价值;出版物作为商品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实现了其使用价值。现代社会中除了出版物内容可以作为商品获得市场利润外,出版与广告、公共关系等也密切结合起来,出版物内容越来越市场化、娱乐化,使得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等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第二章 出版与社会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对出版历史的简要回顾

1早期人类的文字与文字载体

最早的人类文字可能是图画。

四大文明古国最早的文字:(1)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泥版文书。(2)古埃及:书写材料为纸草纸,其文字是一种由象形文字转化而来的文字体系。(3)古印度:古印度人常在“贝叶”上面书写经文,这些经文有一部分传到了中国,被称为“贝叶经”,其文字,我们称之为“梵文”。(4)中国:目前能确证的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后来人们又陆续以青铜器、竹木简牍、纸等为书写载体。

2抄本时代

公元前1世纪,罗马出现了纸草书抄写业,第一位图书抄写商是阿蒂库斯(罗马人,前109—前32)。

公元1世纪奥古斯都(盖约·渥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出现了专门的书店,这种书店不仅负责图书的销售,而且经营图书的抄写。书价低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普及的程度。

修道院对图书抄写和传播有巨大贡献。“中世纪”神权时代,为了提供宗教活动所需的图书,各修道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抄写室,抄写宗教图书。此后,图书抄写业开始走出修道院,成为社会上的一个行业。随着欧洲大学的兴起,图书的需求量增大,这也导致了围绕大学而进行的图书销售业的兴盛。

中国的图书生产销售历程:春秋的文化繁荣,图书需求增加——战国时代的纷乱和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出现了“书肆”和“槐市”——东汉出现了以图书抄写为业的“佣书”——隋代抄写业达到顶峰——印刷术普及之后,抄写业衰落。

我国最早的书店——书肆,出现于西汉。

槐市:公元4年,王莽在长安扩建太学,在太学附近,就已有图书市场,以一片槐树林为标志,故被称为“槐市”。太学生每逢初一、十五都到这里集会,互相交换各种物品,其中包括图书。

3印本时代

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据推断,印刷术产生于唐代。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此后,又有人陆续发明了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印刷术等。《金刚经》是现存最早标有出版日期的印刷品。

13世纪时,造纸术在欧洲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4世纪时,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

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并研制成功了机械印刷。印出了《四十二行圣经》、《三十六行圣经》、《万灵书》等图书。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术传到意大利、法国、荷兰、匈牙利、俄国等欧洲国家,使欧洲逐步摆脱了手抄复制图书的方式,欧洲迎来了一个图书印刷的高潮,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

西方学者以公元1500年为界限,将在此前生产的图书称为“古版书”,或叫“摇篮本”。

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安妮女王法》。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便于行业内交流,各国开始建立起一些全国性的书业组织。

这一时期也是报刊大发展的时期。1607年,德国创办的《利奥波尔迪纳新学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医学与生物学期刊;1655年,法国创办的《学者杂志》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1660年,德国莱比锡创办的日报《新到世界和世界贸易消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1693年,英国创办的《女士信史》是世界上第一份妇女刊物。

4当代的出版业

当代出版业的商业属性越来越强,出现了一批出版巨头,他们以其雄厚的实力改变着世界出版业的格局。

网络的普及,带来了新的图书传播方式,这种新方式有利有弊。电子图书、网络出版和网上书店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出版业未来的走向。

二、社会对出版的影响

1自然条件对出版的影响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物产等先天形成的条件,古代文明之所以在语言文字和文献载体上有那么显著的差异,绝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于自然条件的不同。

但是,自然条件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最重要的条件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主观努力,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机遇问题。

2国家政权对出版的影响

出版首先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时刻受到所处社会的社会制度、法律、宗教等上层建筑的影响,甚至是控制。

国家政权对出版活动施加影响的具体方式有:(1)国家政权常常介入到出版活动中来。特别是在出版活动的早期。在独立的出版业尚未产生之前,国家政权常常是图书生产的主要力量。(2)国家对出版施加影响的最常见的方法是制定各种法律、法规,通过这些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出版活动,使之符合自身的利益。

①有些是以根本大法——《宪法》的形式,规定有关出版业的最基本原则,如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

②有些是为了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一种图书检查制度,严格限制出版图书的内容,防止不利于国家统治的某些思想的传播和扩散。

③另一种与出版相关的法律便是版权法。版权保护的是作者与出版者的权益。

④还有一种针对出版业的法令,主要是用于管理、规范图书贸易的。(3)国家通过设立一系列的管理机构以及通过行会、行业组织等来对出版业进行管理、施加影响。(4)国家通过对出版业的扶持和资助来施加影响。

3技术条件对出版的影响

出版业是一项与技术紧密相关的产业。从远古时期最初的文字载体和书写工具的创造,到古代印刷术和造纸术的产生与改进,直至近现代各种新型的印刷机械的出现,无一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出版业,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小小的改进,有时候,技术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一场革命。

4文化环境对出版的影响

图书传播的是思想文化,图书出版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播产业。可以说,文化环境决定了图书出版的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

5宗教因素对出版的影响

书的历史和宗教的历史密不可分。人类生产、传播图书的活动总是受到宗教势力的影响,甚至受其操纵。很显然,宣扬教义最好的办法之一,便是通过出版图书进行;压制异己思想,也是首选从图书出版业下手。

三、出版对社会的影响

1出版推动人的社会化

没有出版就没有图书,人的社会化过程将不得不依赖相对闭塞的人际传播,闭塞的传播方式导致人思想与精神的闭塞。图书是人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工具。在人类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哪一个环节能够离开出版业的支持,每一个教育步骤里,学习者都要通过书本来接受知识、技能。

但出版业并不仅仅依靠课本来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在大部分时间,人并不是通过课本来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的。只要保持了阅读的习惯,所阅读过的图书将对他的社会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通过阅读图书接受最普遍的情感、知识、规则的熏陶,逐渐成为一个个合格的“社会人”。

2出版延续社会文化

人类的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传播、不断积累的过程。出版的作用在于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以图书的形式记录下来,大量复制,并广泛地传播。通过这一过程,知识、经验被人们广泛地共享,文学艺术作品被更多的人接触,文化宝藏得以保存下来。

相对而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出版业的扶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已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的。积累下来的科学原理、思维方式等,因为通过图书的手段保存下来,被后人使用,才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科学成就。

3出版推动人类实现思想解放

出版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等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类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人类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反思,进而结成一股变革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4出版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

出版活动所生产的出版物不仅仅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出版业作为商品生产行业,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甲骨文

答: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上的文字称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上契刻的文字称为骨文。甲文和骨文合称甲骨文。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是商朝后期的一种文字记录,发现于商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又称殷墟甲骨。其内容主要是殷王朝的占卜记录。

2竹木简牍

答:竹木简牍是我国古代图书的主要载体之一,写了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了文字的木板称牍。由于竹木简牍流行的时间长达数千年,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因此其影响也极为深刻和长远。直到今天,图书的计量单位仍称“册”,文章的计量单位仍称“篇”,许多从竹、从片、从木的字都与书籍有关,如籍、簿、笔、符、笺、笈、籀、版、牒、牍、本、札、检、榻、檄、椠。还有不少词汇和成语也反映了竹木简牍的深远影响,如尺牍、三尺法、版图、检署、杀青、汗青及罄竹难书、入木三分、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连篇累牍、断简残篇、韦编三绝等。在从古至今的出版印刷史上,由“版”和“本”组成的词汇更是举不胜举。

3帛书

答:帛书又称缯书,它是以丝帛为书写材料的。贵重的丝帛除用于书写一般文字之外,还有其特殊用途,比如丝帛可用以绘画、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记载有纪念意义或重要的事情等。现今所见到的古代帛书,最早的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其次则是两汉、晋初的遗物。

4青铜器

答: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它的铭文。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铭是镂刻、记载的意思。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

5槐市

答:槐市,是指中国西汉时期长安买卖书籍的集市。公元4年,王莽在长安扩建太学,在太学附近,就已有图书市场,以一片槐树林为标志,故被称为“槐市”。太学生每逢初一、十五都到这里集会,互相交换各种物品,其中包括图书。公元23年,王莽政权崩溃,在战乱中太学解散,槐市随之消失。

6佣书

答:佣书,是指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从西汉起书籍开始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出售,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专门以抄书为业的“经生”,代人抄书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佣书”是这一时期向社会提供书籍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社会生产复制了大量书籍,对流通书籍、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7贝叶书

答:梵文典籍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记录在一种古印度特有书籍载体——贝多罗树叶上的,故又称“贝叶书”或“贝叶经”。贝叶长且质地稠密,可供书写文字。在纸张尚未发明以前,古印度以贝多罗叶记载佛教经典及宫廷文献资料,现今南印度及南传佛教地区仍有人继续使用。贝叶书在很早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书籍形制。

8纸草书

答:纸草书,又称“纸草书卷”、“纸草纸书”,是所有书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文献的统称,流行于古埃及和4世纪以前的地中海沿岸。纸草书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纸莎草的主茎截成40~50厘米长的小段,去掉韧皮,将木髓部分劈成尽可能宽的长条,把这些长条分两层铺到硬板上(第一层横铺,第二层纵铺),然后进行挤压和捶打,使用少量的水并利用植物本身的黏浆使两层长条粘在一起。晾干后,用石头或贝壳把表面打磨光滑,再把边缘修剪整齐,即可书写。

9羊皮书

答:羊皮书,是指以羊皮纸作为书写载体的书籍。山羊、绵羊以及牛犊的皮都被用作羊皮纸的原料。羊皮纸在古希腊正式的使用和推广是从公元前2世纪帕加马城开始的。羊皮纸两面都很光滑而适于书写,且能够让鹅毛笔的书写呈现饱满的色彩,被折成册页本也没有问题,比纸莎草纸更适用,但价格昂贵,帕加马图书馆的一些藏书就是羊皮纸做的。从公元前2世纪起,羊皮纸与纸莎草纸同时被普遍使用,并行了几个世纪。到了4世纪,纸莎草纸逐渐停止使用。

10泥版书

答:泥版书,是楔形文字的主要载体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泥版书最早由苏美尔人用随处可见的泥土制成,在西亚作为书写材料被广泛使用了3000多年,并流传至希腊克里特岛,迈锡尼等地,作为希腊线性字母的书写载体。因此泥版书又可以分为楔形文字泥版书和线性文字泥版书。泥版书在现在看来非常笨重,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易于阅读、传播和收藏的文字载体形式,具备了书籍的雏形。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对出版的影响。

答:出版是一项由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服务于社会中的人的活动。因此,出版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它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1)自然条件对出版的影响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物产等先天形成的条件,古代文明之所以在语言文字和文献载体上有那么显著的差异,绝大部分原因要归结于自然条件的不同。

但是,自然条件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最重要的条件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主观努力,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机遇问题。(2)国家政权对出版的影响

出版首先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时刻受到所处社会的社会制度、法律、宗教等上层建筑的影响,甚至是控制。

国家政权对出版活动施加影响的具体方式有:

①国家政权常常介入到出版活动中来。特别是在出版活动的早期。在独立的出版业尚未产生之前,国家政权常常是图书生产的主要力量。

②国家对出版施加影响的最常见的方法是制定各种法律、法规,通过这些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出版活动,使之符合自身的利益。

③国家通过设立一系列的管理机构以及通过行会、行业组织等来对出版业进行管理、施加影响。

④国家通过对出版业的扶持和资助来施加影响。(3)技术条件对出版的影响

出版业是一项与技术紧密相关的产业。从远古时期最初的文字载体和书写工具的创造,到古代印刷术和造纸术的产生与改进,直至近现代各种新型的印刷机械的出现,无一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出版业,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小小的改进,有时候,技术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一场革命。(4)文化环境对出版的影响

图书传播的是思想文化,图书出版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播产业。可以说,文化环境决定了图书出版的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5)宗教因素对出版的影响

书的历史和宗教的历史密不可分。人类生产、传播图书的活动总是受到宗教势力的影响,甚至受其操纵。很显然,宣扬教义最好的办法之一,便是通过出版图书进行;压制异己思想,也是首选从图书出版业下手。

2简述出版对社会的影响。

答:出版作为一种生产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行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1)出版推动人的社会化

没有出版就没有图书,人的社会化过程将不得不依赖相对闭塞的人际传播,闭塞的传播方式导致人思想与精神的闭塞。图书是人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工具。在人类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哪一个环节能够离开出版业的支持,每一个教育步骤里,学习者都要通过书本来接受知识、技能。

但出版业并不仅仅依靠课本来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在大部分时间,人并不是通过课本来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的。只要保持了阅读的习惯,所阅读过的图书将对他的社会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通过阅读图书接受最普遍的情感、知识、规则的熏陶,逐渐成为一个个合格的“社会人”。(2)出版延续社会文化

人类的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传播、不断积累的过程。出版的作用在于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以图书的形式记录下来,大量复制,并广泛地传播。通过这一过程,知识、经验被人们广泛地共享,文学艺术作品被更多的人接触,文化宝藏得以保存下来。

相对而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出版业的扶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已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的。积累下来的科学原理、思维方式等,因为通过图书的手段保存下来,被后人使用,才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科学成就。(3)出版推动人类实现思想解放

出版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等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类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人类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反思,进而结成一股变革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4)出版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

出版活动所生产的出版物不仅仅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出版业作为商品生产行业,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

三、论述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印刷技术的变迁

①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对印刷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印前文字处理方面。尤其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微软公司的Word软件的日益普及,通用的文字处理规范使得出版商和印刷商直接处理作者的文稿成为可能。

②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英国的出版界尤其是学术出版商内出现了直接使用作者的打字稿出版图书的风潮。

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桌面出版系统(DTP)的开发和应用使得文字处理软件和排版软件融为一体,对原稿进行照相出版的成本优势消除了。

④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传统的工艺方法逐渐分化出一种更新的印刷工艺方法——数字印刷及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数字印刷与CTP使得按需出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印刷出版与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开始走向融合。(2)电子出版及其网络化

①电子出版物

a.电子出版物的产生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出版电子版《化学文摘》起,欧美各国陆续推出第一代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借助计算机实现了生产和阅读的全过程,与印刷出版物在传播信息方面实现了同样的功能,并且在媒体的类型方面更加丰富,传播的速度也更快。

b.电子出版物的形态和传播方式经历的两个阶段

第一,CD-ROM

CD-ROM,作为一种包含有可供计算机读取的数字信息的光盘,是最常见的电子出版的实体形态。以CD-ROM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图书、印刷型期刊的电子版和数据库等。CD-ROM电子出版物的发行与销售依然借助传统书刊发行的渠道。

第二,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相融合

电子出版物借助网络在线访问或下载抵达消费者,网络杂志和网络图书馆都是其重要的形式。

②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出版业的其他影响

a.对图书的编辑制作影响

第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应用于组稿、审稿、改稿、版面设计、编务、校对等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书刊编辑工作现代化流程与传统的编辑流程相比,不仅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采用软盘、打印甚至网络传递稿件,使文字处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并能采用软件绘制插图。

第二,应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很容易发现许多问题,提高了编辑出版的速度和质量。

第三,实现编辑、排版、校对的一体化、编辑工作流程的无纸化、出版信息传递与处理的网络化以及印前、印刷、印后的一体化,大幅度降低了编辑成本,提高了编辑效率。

b.对出版社的经营管理的影响

20世纪末期计算机技术也开始介入出版社的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适应了出版业集团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对图书发行物流的影响

出版网络化的发展对于发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书店的发展上。随着网络的普及、信用支付技术的突破和物流配送业的发展,网上书店逐渐发展成为各国图书出版业的主要发行渠道。

第三章 出版方针与原则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出版方针

我国的出版事业,主要有“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重要方针。

1“二为”方针(1)“二为”方针的历史演变和形成

作为我国出版事业的根本方针,“二为”方针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5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最终形成的。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性质、方针、任务作了明确的、完整的阐述,这是对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方针和任务阐述得最为完备的文件,其中对“二为”方针的明确表述也是第一次在党中央文件中出现。(2)“二为”方针的内涵和特征

①“二为”方针鲜明地规定了出版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基本目标;

②“二为”方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

③“二为”方针鲜明地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二为”方针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律。(3)“二为”方针对实际工作的要求

①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考验;

②把出版事业置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之中,及时了解国家发展的进程与要求,摆正位置,努力服从、服务于大局。(4)新形势下“二为”方针的发展和运用“三贴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出版事业贯彻“二为”方针的新要求。“三贴近”包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方面。

①贴近实际,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a.要使出版工作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贴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反映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出版行业的新课题;

b.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找准有效地解决出版改革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c.要树立实践的观点,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推进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出版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②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出版物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既要拓宽生活中客观现实的反映面,更要下大力气反映生活的本质,展现现实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

③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高度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出版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出版物的可读性,以出版物的实际内容来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的优秀出版物。

2“双百”方针

l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出版部门应当自觉地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培养和造就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1)“双百”方针的形成和内涵

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百家争鸣,形容学术研究中不究学派、各抒己见、以求发展的面貌。“双百”方针作为繁荣科学和文艺事业的根本方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提出的。“双百”方针反映了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科学和文化艺术上的是与非,只能通过自由讨论、实践去解决,而不能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2)“双百”方针的意义和必要性

①实施“双百”方针有利于调动广大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②实施“双百”方针有利于真理和科学的明辨与发展。(3)在实践中贯彻“双百”方针

出版工作者在实践中自决地、坚定地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创造鼓励争鸣和探索的良好环境。此外,还要考虑出版物的性质和读者对象。

3“两用”方针(1)“两用”方针的形成和内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一个方针,是毛泽东于1964年2月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明确提出来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建设新文化中正确处理中外文化遗产批判与继承关系的问题。

古为今用,是因为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传承性和沿革性,因此要全面反对、推翻和超越它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但它也要从已有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定的资源,作为新文化创造的前提和出发点。

洋为中用,是因为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只有向其他文化开放,在与其他文化的主动接触中吸收别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本民族文化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2)“两用”方针的意义和必要性

实施“两用”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的发展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文化也是从历史的文化发展起来的。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我们的科学文化不能孤立地发展,要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文化。(3)在实践中贯彻“两用”方针“两用”方针的贯彻落实,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古籍整理出版和对外国著作翻译出版的工作上。

①认真做好我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②做好外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的引进和介绍工作。

二、出版原则

出版事业,主要体现了党性原则、质量原则、“双效”原则和节约原则等几项重要原则。

1党性原则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同时为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具有鲜明的党性。出版事业具有意识形态性,党性原则是出版事业的基本原则。(1)有关党性原则的阐述及其内涵

共产党是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共产党的党性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的党性在出版工作中的体现,它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处理出版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一原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根本原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和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出版事业的最显著标志。

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党性原则是要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公开声明自己的出版事业是为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反对超阶级的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2)新时期党性原则对实际工作的要求

新形势下党性原则的内容和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必须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②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文化事业,坚持党对出版事业的领导是一个具有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③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必须是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工具”,而决不能成为“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

2质量原则(1)质量原则的形成和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出版工作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出版物质量,多出好作品、不出坏作品。”这样确立了出版事业的质量原则,对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质量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有其科学的评判标准和量化的评价体系。一般而言,出版物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衡量:

①政治性、思想性

我国对出版物政治性的基本要求是不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违反宪法和党与国家的现行政策及法令,对涉及外交、民族、宗教、国家边界、与各国党的关系等问题更要认真谨慎处理,不泄露党和国家的机密。

我国对出版物思想性的基本要求是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挥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坚持高尚的文化品位和积极健康的思想格调,反对低级庸俗的趣味,禁止在出版物中传播淫秽、色情的内容等。

②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

出版物的知识性体现在其扎实的内容上,具有科学、准确的知识,传播、积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

出版物的学术性体现在观点的独创性上,或者提出某一学科新的课题、新的观点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对已有课题运用新的论据、从新的角度加以论证,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等。

出版物的艺术性体现在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上,其质量高低取决于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程度,即个性化与概括化相统一的程度、作品的真实性即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作品所表现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特色等。

③文字质量、装帧质量

文字质量包括逻辑、结构、语法、修辞等方面。优秀的出版物应当结构严密完整、重点突出,段落语句前后贯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鲜明生动、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文字准确,用字规范(除古籍和向境外发行的出版物外一律使用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简化字),标点符号、名词术语、计量单位、数字用法符合国家标准等。

装帧质量包括出版物的形态(如开本、装订形式等)、外观形式(如书壳、包封、扉页,以及装帧材料的质地、机理和印制工艺)、版面设计和插图配置等。(2)质量原则的意义和重要性

①质量是出版物生命力的前提;

②质量是文化传播顺利进行的保证;

③质量是衡量出版事业成就的首要因素;

④质量是出版单位得以立足和发展的通行证。(3)在实践中贯彻质量原则

①加强选题的论证和管理;

②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

③完善出版工作的管理体制。

3“双效”原则“双效”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97年颁布实施、2001年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1)“双效”原则的内涵

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具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其中精神内容方面的特性是主要的。

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出版物通过在社会上的传播,使人们能够接触、学习到其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素质、社会发展的进程、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利益。

出版物的经济效益: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经济效果和利益。

当前,我们强调“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其内涵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指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产品要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此前提下努力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取得最佳结合。(2)正确处理“双效”原则的基本准则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情况下,许多出版单位实行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体制后,两个效益的矛盾就尖锐地显现出来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3)“双效”原则对实际工作的要求

①全面认识市场经济对出版物生产的影响和作用;

②充分认识出版物生产的两重性及其影响;

③改善出版社经营,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④多方面努力,共同提高出版物质量。

4节约原则

在出版物产品生产过程中,适当的耗费是出版事业发展所必要的,节约绝不是不顾事业发展的正常需求而压缩必要的开支和消耗,耗费绝不等同于浪费,但是耗费超过了限度,就会对各方面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节约原则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①对于出版事业自身来说,厉行节约的最显著效果就是通过降低成本来扩大传播;

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说,出版事业厉行节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配合其他事业共同发展的正确行为;

③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出版事业实施节约原则更体现出一种对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

④对于国际原料供应状况来说,我们在出版事业中实行节约原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2)节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①不断探求技术上的突破以降低能耗;

②量体裁衣,因书制宜,做适宜的装帧;

③引入科学的计算方法,使节约有量化标准的支持。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二为”方针

答:“二为”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简称,是我国新时期出版事业的根本方针。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基本性质和要求,既是事业的出发点,又是事业的最终目标;既是指导出版工作的最高宗旨、最高准则,又是所有出版单位、出版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

2“双百”方针

答:“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百家争鸣,形容学术研究中不究学派、各抒己见、以求发展的面貌。“双百”方针反映了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科学和文化艺术上的是与非,只能通过自由讨论、实践去解决,而不能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

3“两用”方针

答:“两用”方针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简称。毛泽东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他提倡对待中外文化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建设新文化中正确处理中外文化遗产批判与继承关系的问题。

4党性原则

答:党性原则,是指坚持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强调出版工作的思想性,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执政党对出版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出版的思想性是出版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原则,任何不利于党的领导、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出版行为都是应当摒弃的。

5质量原则

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出版工作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出版物质量,多出好作品、不出坏作品。”这样确立了出版事业的质量原则,对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般而言,出版物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衡量:一是政治性、思想性;二是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三是文字质量、装帧质量。

6“双效”原则

答:“双效”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简称。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前,我们强调“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其内涵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指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产品要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此前提下努力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取得最佳结合。

7节约原则

答:在出版物产品生产过程中,适当的耗费是出版事业发展所必要的,节约绝不是不顾事业发展的正常需求而压缩必要的开支和消耗,耗费绝不等同于浪费,但是耗费超过了限度,就会对各方面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节约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不断探求技术上的突破以降低能耗;二是量体裁衣,因书制宜,做适宜的装帧;三是引入科学的计算方法,使节约有量化标准的支持。

8出版物的社会效益

答: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是指出版物通过在社会上的传播,使人们能够接触、学习到其中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素质、社会发展的进程、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利益。

9出版物的经济效益

答:出版物的经济效益,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取得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经济效果和利益。出版物具有商品属性,它必然要通过商品交换、市场流通的手段,才能到达读者手中。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出版事业的方针。

答:对于我国的出版事业来说,主要有“二为”、“双百”、“两用”等重要方针。(1)“二为”方针“二为”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简称,是我国新时期出版事业的根本方针。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基本性质和要求,既是事业的出发点,又是事业的最终目标;既是指导出版工作的最高宗旨、最高准则,又是所有出版单位、出版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2)“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百家争鸣,形容学术研究中不究学派、各抒己见、以求发展的面貌。“双百”方针反映了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科学和文化艺术上的是与非,只能通过自由讨论、实践去解决,而不能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3)“两用”方针“两用”方针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简称。毛泽东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他提倡对待中外文化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建设新文化中正确处理中外文化遗产批判与继承关系的问题。

2简述“二为”方针的内涵和特征。

答:“二为”方针作为我国出版事业的根本方针,具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特征。(1)“二为”方针鲜明地规定了出版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基本目标

根本方针的确定,不仅明确了出版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同时也明确了发展的基本目标,即坚持这一方向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当前我们出版事业大的基本目标、基本任务,就是要为人们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2)“二为”方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她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版事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并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民大众最根本的利益服务。(3)“二为”方针鲜明地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出版事业“二为”方针的确立,停止了出版工作过去只强调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倾向,使出版工作走上了正确的、平稳发展的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完全一致。(4)“二为”方针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律。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中包含着出版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管何时何地,出版工作者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放在首位,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我国出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简述出版工作中的“三贴近”原则。

答:“三贴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出版事业贯彻“二为”方针的新要求。“三贴近”包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方面。(1)贴近实际

①要使出版工作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贴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反映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出版行业的新课题。

②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找准有效地解决出版改革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③要树立实践的观点,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推进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使出版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2)贴近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