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20:20:0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49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综合课程

2.课程开发

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4.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

A.我国的《学记》

B.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论专家及其代表作是(  )。

A.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博比特的《课程》 

C.派纳的《理解课程》

D.坦纳的《学校课程史》

3.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只的是(  )。

A.《诗经》、《大学》、《中庸》、《孟子》 

B.《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C.《诗经》、《礼记》、《大学》、《中庸》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有(  )。

A.社会 

B.学制   

C.儿童 

D.知识

5.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6.我国校本课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占(  )。

A.5% ~ 9% 

B.10%~ 25%

C.26%~ 35% 

D.35%以上

7.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的领域有(  )。

A.情感领域 

B.认知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思维领域

8.判断教学是否优化,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包括(  )。

A.目标标准 

B.质量标准 

C.效率标准  

D.过程标准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研究法

C.讨论法  

D.实习法

10.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说”的创立者为(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及其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

2.比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异同。

3.简述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4.简述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随着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教学手段不断走向现代化。在某市一次“教改之星”的评选中,某教师在一节课中16次使用了精美的图片。这位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对座位的空间安排,在传统的秧田式之外出现了小组式、圆桌式、马蹄形等等。如何认识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它对班级授课制带来怎样的影响?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2选1,即选做其中的1题即可,

每小题20分,共20分)

1.根据提供的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内容《静夜思》,设计一个语文教案,教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

2.根据提供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内容《认识时间》,设计一个数学教案,教案要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

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49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综合课程

答: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它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

2.课程开发

答: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答: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4.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5.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

A.我国的《学记》

B.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答案】C【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的内容,问题问的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而不是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A项《学记》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型”。B项《雄辩术原理》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D项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诞生的标志。C项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集中阐述了教学的内容、方法、原则,教学的组织形式,学年计划,教师,教科书,学校制度等,标志着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论专家及其代表作是(  )。

A.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博比特的《课程》 

C.派纳的《理解课程》

D.坦纳的《学校课程史》【答案】A【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B项博比特的《课程》一般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C项派纳的《理解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课程领域概念重建过程中的代表作;

3.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只的是(  )。

A.《诗经》、《大学》、《中庸》、《孟子》 

B.《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C.《诗经》、《礼记》、《大学》、《中庸》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答案】D【解析】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的合称。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有(  )。

A.社会 

B.学制 

C.儿童 

D.知识【答案】A B D【解析】课程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受人类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新成果的制约,还受学制年限的制约。这三者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此外,课程的发展还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

5.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答案】D【解析】A项直线式课程是指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B项螺旋式课程一般与“直线式课程”并列或作比较时使用,它是指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C项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6.我国校本课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占(  )。

A.5% ~9% 

B.10%~25%

C.26%~35% 

D.35%以上【答案】B【解析】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比例的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的领域有(  )。

A.情感领域 

B.认知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思维领域【答案】A B C【解析】布卢姆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包涵且源自较底层次目标。每一层次又规定了一般(具体)目标。

8.判断教学是否优化,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包括(  )。

A.目标标准 

B.质量标准   

C.效率标准  

D.过程标准【答案】B C D【解析】优化教学是指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最佳教学状态。优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过程。优化教学的标准,既体现着人类教学的基本精神,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同时还表现出历史进步的趋势。在当前,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主要包括: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多快好省的效率标准;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研究法

C.讨论法  

D.实习法【答案】B【解析】探究发现类的教学方法一般称为研究法。研究法又称发现法、探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法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说”的创立者为(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答案】C【解析】泛智教育思想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提出的。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了宣传和落实“泛智教育”思想,他写下了《泛智的先声》(1637-1639),并在匈牙利创办了“泛智学校”,制订了详细的计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及其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

答:(1)课程内容组织的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习者的需要”三方面,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的经验”。

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

②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时候,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教育是具有社会性的教育,因此,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是顺利成章的。

③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所以参与,是因为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他,学生是对这些特征作出反应。所以,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2)课程内容组织需要处理三对关系:

①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纵向组织是指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如从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横向组织即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②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逻辑顺序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即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③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直线式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螺旋式是在不同阶段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2.比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异同。

答: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是20世纪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过程模式,是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1)二者相同之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两种基本模式,两者都主张要有目标。(2)二者的不同之处:

①指导思想不同:目标模式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过程模式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发展心理学为指导思想。

②目标不同:目标模式强调具体明确的目标,主张只有明确目标后才能进一步实施课程编制的其他步骤。此外它还强调目标的结构和层次性,预先规定行为性目标并且形成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而过程模式虽也主张要有目标,但这种目标是一般目标,而不是目标模式主张的特定目标、行为目标或作业目标。

③内容选择不同:目标模式认为内容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工具而已。内容是没有价值偏向的,内容的选择不是依据其自身的价值。而过程模式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知识形式和学科基本结构来确定的。

④内容组织方面的不同:目标模式认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依据最终目标分析所要达到的各种具体目标,并依据这些具体目标来相应地组织课程内容。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3.简述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答:(1)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2)三者的关系:

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施教主体,学生是教师的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施教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开发与重构,并将自己重构的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渠道,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达出来。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控和管理,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

其次,学生一方面是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客体,但是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教育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①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③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最后,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媒体。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达到对世界的认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将社会性经验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性经验。

4.简述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当前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趋势包括:(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知识总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传授人类新知识的任务单靠学校教育以无法完成。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知识来源也不断地多样化。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心。(2)由重教师的教学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掌握着,是多知者。而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是不知者。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得到凸显,教学理念逐渐变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说,与此相适应,教学模式也由重教师向重学生的方向发展。(3)由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发展。在古代和近代社会,与学校教育中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观相适应,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进入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教学模式类型的发展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特点。如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基于知识组织和表征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4)由归纳型向归纳演绎并举的教学模式发展。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将已经归纳好的结论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教学模式开始向归纳与演绎并重的方向发展。演绎教学模式更强调科学理论基础,这对人们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做指导,主动设计和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提供了可能。(5)教学模式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以口头讲解为主,配以简单的文字补充。随着信息基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于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模式突破了单纯的以听觉为主的方式,而向着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方向发展。(6)教学模式由刻板向灵活转变。当代许多教学模式在操作程序上都强调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需要灵活变化。有些教学模式甚至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存在。艺术化、创造性、情意型的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灵活的教学模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随着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教学手段不断走向现代化。在某市一次“教改之星”的评选中,某教师在一节课中16次使用了精美的图片。这位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答:(1)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把握教育方法的本质应注意一下三点:①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②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③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材料中的教师在一次课中过于频繁地使用精美图片,势必将影响其他教育手段的运用。这样做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是学生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图片上面而忽视具体知识的学习,教师的讲课内容与思路也会被图片所限制,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③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正是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花样繁多,其形式远远大于其要表达的内容,如果运用不当,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①教学手段的运用应服从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②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发挥合力;

③教师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意必要的讲解与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学手段背后所传达的教育内容。

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对座位的空间安排,在传统的秧田式之外出现了小组式、圆桌式、马蹄形等等。如何认识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它对班级授课制带来怎样的影响?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答:(1)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改革单一的同步教学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同步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优组合,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如今中小学课堂中出现的诸如:小组式、圆桌式、马蹄形等空间座位的安排适应了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需要。(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对班级授课的影响:

①班级授课制自产生以来发挥了它巨大的价值和优势,它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扩大了教育的规模。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施行,中小学课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教学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②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他们的桌椅也基本是按照“秧田式”排列。学生只能规规矩矩的坐着,自由受到严重的束缚。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被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压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将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组织形式。受新课改的影响,未来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该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和个别化发展,同时探索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最佳的优化组合。

③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统一。这一结合将会使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教育目标。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2选1,即选做其中的1题即可,

每小题20分,共20分)

1.根据提供的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内容《静夜思》,设计一个语文教案,教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

答:(1)教材解读:《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2)教学目标 :

①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③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3)教学课时:1个课时(4)教学重点:

①认读生字,写生字。

②朗读、背诵古诗。(5)教学难点:

①理解诗歌的内涵,想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②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6)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即吟诵教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配乐朗诵法。(7)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端,导入是为了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本节可以用与月亮相关的谜语游戏来进入新课,也可以用一些思乡曲或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②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让学生课内交流对诗歌作者李白的认识,调动学生已知经验,关注学生已知世界,注重孩子的个性体验,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为整体感知诗意作好情感铺垫。

②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a初读课文。老师带领学生读通、读顺全诗,检查勾生字情况。指导学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b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通过反复的吟诵、引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韵味及意境,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意。这一过程的重点是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学习一些古诗词汇的表达。

c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导入部分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中自己来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检测训练,巩固重难点。设计一些小游戏,通过小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练习吟诵。(8)布置作业:①给爸爸妈妈讲讲《静夜思》的故事。②制作月亮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个生字,互换卡片学习。③设计说明:让学生把《静夜思》的大意以故事的形式讲给父母听,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与父母互动;在生字掌握这方面,不用死板地抄写方式,而让他们动手做卡片,激起学习的情趣。

2.根据提供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内容《认识时间》,设计一个数学教案,教案要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

答:(1)教学目标 :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②知道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了解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正确读写钟面上的任何时刻。

③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④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教学重点:

①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②使学生知道1时=60分。(3)教学难点: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看时间时会5分5分的数,理解1时和60分的关系。(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模型钟面、学具钟面等。(5)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或猜谜语的形式来引入新课的教学。

②认识钟面。教师出示钟面,并提问学生:钟面上有些什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学生可以自主进行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反馈给老师。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钟面有个整体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打基础。

③认识时。教师通过实物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③认识分。首先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分针走1小格,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接下来利用教具边演示边提问: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那分针指着6是几分?

④认识时间。首先教师拨动实物钟表到一个时间(注意是整5,整10),学生读来取时间。

其次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⑤认识时、分的关系。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学生将操作结果反馈给老师,老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解答相关问题。

⑥当堂检测:

a 测试时间的两种不同书写形式。

b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拔钟面上的时间,学生说时间。

⑦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并提醒同学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好每分每秒。(6)课外作业:①完成书上的习题。②回去后教爸爸、妈妈认识时间。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49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课程标准

2.综合课程

3.生成性目标

4.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模式,包括(  )。

A.二元独立模式 

B.相互交叉模式 

C.包含模式 

D.二元循环模式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论专家及其代表作是(  )。

A.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博比特的《课程》 

C.派纳的《理解课程》

D.坦纳的《学校课程史》

3.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只的是(  )。

A.《诗经》、《大学》、《中庸》、《孟子》 

B.《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C.《诗经》、《礼记》、《大学》、《中庸》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有(  )。

A.社会

B.学制  

C.儿童 

D.知识

5.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6.我国校本课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占(  )。

A.5% ~ 9% 

B.10%~ 25%

C.26%~ 35%    

D.35%以上

7.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的领域有(  )。

A.情感领域 

B.认知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思维领域

8.判断教学是否优化,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包括(  )。

A.目标标准 

B.质量标准 

C.效率标准   

D.过程标准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研究法

C.讨论法  

D.实习法

10.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说”的创立者为(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2.简述怎样根据泰勒模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3.简述课程实施的几种基本取向。

4.简述当前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教学即对话” ……关于教学本质一直存在诸多论争,请你谈谈你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2.自2001年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以来,社会各界与不同学者对新课程改革褒贬不一。比如,就新课程的理论基础,一些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大量理论,或实用主义理论,或建构主义理论,或多元智力理论,或后现代主义思想等,理论驳杂,零碎,含混模糊,自相矛盾;另一些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论“博采众长、避免偏窄,眼界宽广、高瞻远瞩”。你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符合国情吗?你是怎么评价新课程改革的?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对座位的空间安排,在传统的秧田式(图1)之外出现了小组式(图2)、圆桌式(图3)、马蹄形(图4)等等。如何认识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它将对班级授课制带来怎样的影响?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图1  秧田式    图2  小组式  图3  圆桌形  图4 马蹄形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49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2.综合课程

答: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生成性目标

答: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还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和生成性。

4.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答: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模式,包括(  )。

A.二元独立模式 

B.相互交叉模式 

C.包含模式 

D.二元循环模式【答案】ABCD【解析】课程论与教学论是现代教育学的两个分支。关于二者的关系,国外有四种关系模式: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包含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国内大体有三种观点: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相互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论专家及其代表作是(  )。

A.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博比特的《课程》 

C派纳的《理解课程》

D.坦纳的《学校课程史》【答案】A【解析】泰勒被誉为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他的《课程》被认为是课程论从教育学母体中脱胎、诞生的标志。C项派纳的《理解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课程领域概念重建过程中的代表作;

3.我国古代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只的是(  )。

A.《诗经》、《大学》、《中庸》、《孟子》 

B.《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C.《诗经》、《礼记》、《大学》、《中庸》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答案】D【解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有(  )。

A.社会

B.学制  

C.儿童  

D.知识【答案】ACD【解析】课程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受人类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新成果的制约,还受学制年限的制约。这三者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此外,课程的发展还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

5.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答案】D【解析】A项直线式课程是指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B项螺旋式课程一般与“直线式课程”并列或作比较时使用,它是指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C项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6.我国校本课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占(  )。

A.5% ~ 9%     

B.10%~ 25%

C.26%~ 35% 

D.35%以上【答案】B【解析】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比例的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的领域有(  )。

A.情感领域     

B.认知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思维领域【答案】ABC【解析】布卢姆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包涵且源自较底层次目标。每一层次又规定了一般(具体)目标。

8.判断教学是否优化,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包括(  )。

A.目标标准  

B.质量标准 

C.效率标准  

D.过程标准【答案】BCD【解析】优化教学是指通过改革创新而达到最佳教学状态。优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过程。优化教学的标准,既体现着人类教学的基本精神,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同时还表现出历史进步的趋势。在当前,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主要包括: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多快好省的效率标准;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研究法

C.讨论法  

D.实习法【答案】B【解析】A项实验法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ide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C项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D项实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10.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说”的创立者为(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答案】C【解析】泛智教育思想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提出的。他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了宣传和落实“泛智教育”思想,他写下了《泛智的先声》(1637~1639),并在匈牙利创办了“泛智学校”,制订了详细的计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答: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强调“三中心”:教师为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杜威为代表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则被称为“现代教学理论,也提出了“三中心”:儿童中心 经验中心 课堂中心。

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就对立了起来。(1)传统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基本观点有:

①教师中心。教师是知识与智慧的传播者、专制与权威的代表者、统治与约束的执行者,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应处与中心地位,教师决定着教育标准、内容、方法,操纵整个教育过程。

②课本中心。强调以系统化的知识为中心。课程即教学科目。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经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知识,可以为儿童更好的观念联合提供有利条件。

③课堂中心。教育过程是在良好的教学秩序下,通过教师口授,学生静听的方式自上而下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教育过程带有明显的“指导性”痕迹,把管理作为教育过程的首要环节。(2)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基本观点有:

①儿童中心。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提倡“从做中学”代替“从师中学”。

②经验中心。主张经验课程:以儿童主动活动的经验为中心。主张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兴趣和能力。课程应是统一的,具有整体性,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课程应具有社会性。

③活动中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要尊重儿童,依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爱好组织活动,安排内容。

2.简述怎样根据泰勒模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答:(1)泰勒模式是指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即:

①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②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③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④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这四个问题被认为是课程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们代表了课程设计所包含的四个重要部分:课程目标的选择、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课程评价,这一模式也称为泰勒目标模式。(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根据泰勒模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如下:

①选择和设定课程目标。根据泰勒原理,把课程目标的选择过程,归结为三种调查两重筛选,即:

a.对学习者调查、对校外生活调查、参考学科专家对课程目标的建议

b.运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分析调查材料。

②选择学习经验。按照泰勒的设想,由于经验涉及学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安排环境与构建环境向学生提供“学习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某种反应。由此“校本课程”应该突显出“提供学习经验”与“提供教材”的区别。同时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学习经验”并不是意味着废除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同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一部分。

③组织学习经验。关于校本课程的组成原则,依照泰勒原理,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a.不同学习经验领域层面;

b.在同一个学习经验领域内,课程结构形式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每个学习经验领域,作为独立的单位(一门独立的课程)。

c.以各门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基础的划分。

④评价结果。学校必须要基于自己课程实践,创造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做到:

a.外部评价转向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要求学校加强课程开发的责任感、针对性和适应性,这这就要求在对待校本课程的评价上,要转向内部评价。

b.重过程而非结果。校本课程不是外在于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存在,它本身就内涵地要求课程与教学统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

c.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

3.简述课程实施的几种基本取向。

答: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刨生取向”:(1)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由于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从课程变革计划到计划的实施、从课程变革计划的制定者到计划的实施者之间的单向的线性过程,该取向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所支配的。(2)相互适应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由于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课程变革计划与具体实践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该取向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计划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变革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强调课程变革的过程性和复杂性,因此,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3)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创生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断变化和发展。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随着教师和学生的经验的发展,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由于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具体实践情境中的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的课程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该取向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因此,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4.简述当前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止了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2)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而轻视学,即在教师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探讨较少。随着人类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国内、外创造和实施的“八环节系统学习法”、“单课四步预习法”、“反馈调节学习法”、“过度学习法”等,都是学法研究和改革的优秀成果。这些方法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能力。(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过程,难于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但它们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学习过程的动力系统,因而可以调节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地进行,并极大地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4)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加工处理,在头脑中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形成一定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接受有关的知识信息,形成暂时联系系统和经验。因此,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5)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传统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很长时期内,黑板和粉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以后,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图表、绘画、标本、模型等静态直观教具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猛增的形势下,上述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采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来服务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教学即对话” ……关于教学本质一直存在诸多论争,请你谈谈你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答:(1)学界对于教学的本质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认识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②双边活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③多重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既然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

④交往本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存在,师生之间只有通过交往,人的主体性才能确证、生成和发展,只有通过主体间的亲身感悟、理解和体验,人才可以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2)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认识与实践。

认识,不可以被窄化成单纯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实践,也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个体独立的活动,而且包含相互的交往和影响。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应包括认识和实践这两方面。据此,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①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②从实践方面来看,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2.自2001年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以来,社会各界与不同学者对新课程改革褒贬不一。比如,就新课程的理论基础,一些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引进了西方的大量理论,或实用主义理论,或建构主义理论,或多元智力理论,或后现代主义思想等,理论驳杂,零碎,含混模糊,自相矛盾;另一些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论“博采众长、避免偏窄,眼界宽广、高瞻远瞩”。 你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符合国情吗?你是怎么评价新课程改革的?

答:(1)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好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这一理论基础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认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是我们所依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一直以来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上,它的不变性、一贯性正表明这种方针的生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所谓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而是历史选择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论。期初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样如此,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