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技术(十二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08:40:01

点击下载

作者:宋少军,辛铭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针灸推拿技术(十二五)

针灸推拿技术(十二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推拿技术(供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医学美容技术等专业用)

主 编 宋少军(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辛铭金(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副主编 常晓波(江西中医药大学)

    郁 杰(湖南中医药大学)

    许慧艳(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黄昕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本性(辽宁中医药大学)

    牛红社(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李秀坤(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张训浩(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张杰昌(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陈春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赵 菲(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针灸推拿技术/宋少军,辛铭金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8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5132-2556-4

Ⅰ.①针… Ⅱ.①宋… ②辛… Ⅲ.①针灸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②推拿—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①R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18563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中艺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 787×1092 1/16 印张 21.5 字数 481千字2015年8月第1版 2015年8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2556-4*定价 58.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副主任委员 赵国胜(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立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姜德民(甘肃省中医学校校长)

      王国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委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义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王秀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

      卞 瑶(云南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方家选(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孔令俭(曲阜中医药学校校长)

      叶正良(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事业群首席执行官)

      包武晓(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副主任)

      冯居秦(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

      尼玛次仁(西藏藏医学院院长)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刘 勇(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院长、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校长)

      李 刚(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校长)

      李 铭(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伏君(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李建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院长)

      李景儒(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校长)

      杨佳琦(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吾布力·吐尔地(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药学系主任)

      吴 彬(广西中医学校校长)

      宋利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

      迟江波(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美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

      张登山(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张震云(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副院长)

      陈 燕(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陈玉奇(沈阳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陈令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主任科员)

      周忠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志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徐家正(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校长)

      凌 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郭争鸣(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郭桂明(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

      唐家奇(湛江中医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曹世奎(长春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龚晋文(山西职工医学院/山西省中医学校党委副书记)

      董维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谭 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潘年松(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秘 书 长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编写说明《针灸推拿技术》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由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具体组织,全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联合编写,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医学美容技术等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本教材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力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崇尚一技之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学以致用。教材编写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对接”为宗旨,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教学适用性,在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材质量,力求编写出“精品教材”。

本教材注重实用操作技术的介绍,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并注意吸收本学科新成果、新技术,保持了教材的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针灸、推拿、保健按摩等职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全书分基础篇、治疗篇两部分。基础篇主要介绍了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其中重点穴以星号标注;针灸技术中介绍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突出针灸操作技能的实训;推拿技术中介绍成人推拿、小儿推拿基本知识,突出推拿手法操作技能的实训。治疗篇主要介绍了运用针灸推拿技术治疗各种常见病证的具体操作技术,分骨伤、内、外、妇、儿、五官等部分。本教材明显有别于本科和中职教材,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打破了学科意识,强调内容整体优化。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根据岗位需要设计教材内容,力求与临床实践、职业资格鉴定无缝对接。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基础够用,突出技能”的原则,尽力做到精简实用,从而更有效地施惠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并邀请了医院、保健康复类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了教材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根据行业岗位要求,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精简理论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本教材面向针灸推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针灸推拿能力的培养,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在针灸推拿专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本教材在编写中参考了一些最新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和同道的成果,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睢明河教授为经络腧穴制作的真人实体彩色插图。在此,对上述各位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但因时间仓促,编写水平有限,本教材若有不足之处,敬请同道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针灸推拿学》编委会2015年5月前 言

中医药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多样化人才、传承中医药技术技能、促进中医药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紧密结合中医药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突出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组织完成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本版教材按照“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于2013年启动了教材建设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全国范围遴选主编,又先后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定稿会议等研究论证,在千余位编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84种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70余所开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及相关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中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服务与管理、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17个专业使用。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体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注重体现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教育部新的教学指导意见为纲领,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及实用性,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符合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

3.注重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具备“精品教材”特质。

4.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统一,教材内容涵盖资格考试全部内容及所有考试要求的知识点,满足学生获得“双证书”及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5.注重创新教材呈现形式,版式设计新颖、活泼,图文并茂,配有网络教学大纲指导教与学(相关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网站www.cptcm.com下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精心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的大力支持,相关专家和各门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保证了教材质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衷心希望本套规划教材能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提升教材质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5月上篇 基础篇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第一节 经络总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穿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说脉按大小可逐级分为经脉、络脉和孙络。《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说的是经脉分布较深而络脉分布浮浅。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衔接、密切联系而构成的体系,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组成。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使人体内部脏腑和外部组织器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李梴《医学入门》指出:“医而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络脉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等(表1-1)。表1-1 经络系统(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经脉循行上、下肢不同,有手、足经之分;各经隶属脏腑不同,有属脏属腑之分;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在分阴阳的基础上,根据阴阳衍化又分三阴三阳,分为手足各六经。

2.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凡属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凡属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为前、中(侧)、后三个区线,则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一般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侧)、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表里相合,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则表里属络。这样,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图1-1)。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图1-1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示意图

5.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气血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再传回手太阴肺经(图1-2)。这样逐经相传,阴阳相贯,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流注系统。(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隶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属关系,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的名称反映了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督脉行于脊背正中,上至头面,总督一身之阳,称“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额部,总任一身之阴,称“阴脉之海”。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夹脐而上至口唇,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分别循行,故有“一源三歧”之称。带脉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诸脉。阴阳跷脉始于足踝部,经下肢内外侧与手足太阳经会合,有主司下肢运动、眼睑开合及“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功能。阴维脉与足三阴经联系,与任脉相会,具有维络诸阴的作用;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并行,与督脉会合,具有维络诸阳的作用。图1-2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总之,奇经八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难经》比拟十二经与奇经的关系有如“沟渠”与“深湖”。“沟渠满溢,流于深湖……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奇经八脉中,除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外,其他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其名称分别以络脉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特点是: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络脉走向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络脉走向其相表里的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的主体,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称为“孙络”,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浮络和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作用特点是:十二络脉加强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之间的联系。督脉络、任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加强了腹、背和胸胁部的联系。浮络和孙络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濡养周身。(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离”是别离正经,多从肘膝关节以上本经别出;“入”是进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出”是浅出头项;“合”是表里会合,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阴阳表里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

十二经别的作用特点是: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阴经与头面的联系,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与人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阴经腧穴的主治范围。

经别和络脉都是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所不同的是:经别主内,主要是加强躯干部互为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表里经脉在头面部的联系;而络脉主外,主要是加强肘膝关节以下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气血所濡养的筋肉部分,并随所辖经脉而命名。

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其所辖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基本一致,即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不入内脏。在循行分布过程中有结、聚、散、络的现象,多在关节骨骼部结聚,并与邻近的他经相联结。

经筋的作用主要是联结全身骨节,利于关节的屈伸,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的分部,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

十二皮部在体表分布,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可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可以通过皮→络→经→腑→脏,传注病邪,反之,当脏腑经络有病时,也可以反应病候于皮部。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系沟通来实现的。正如《灵枢·海论》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通上达下,入里出表,联络脏腑,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说明了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周身,从而完成濡养脏腑组织器官、协调阴阳之功能。

3.抗御病邪,反映病证 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有抗御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营卫特别是卫气,就是通过孙络散布到全身皮部,当病邪侵犯时,孙络和卫气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外邪从皮毛腠理通过经络内传于脏腑,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注而相互影响,内脏病变又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器官。当经络营内卫外的机能发生障碍时,可在其相应的经络循行部位,或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出现各种病证。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针灸防治疾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作用。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气行现象是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表现,经络的调整虚实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的协调阴阳作为基础,针灸等治法就是通过恰当的腧穴和运用有效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的功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复。(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理论是针灸、推拿、导引、刮痧等中医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它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指导临床诊断 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此可根据病理变化出现的部位,诊断出病在何经、何脏、何腑。如肋胁部疼痛,多为肝胆病;缺盆疼痛,多为肺脏病变。又如头痛一症,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侧头痛多与少阳经有关,后头痛多与太阳经有关,颠顶痛多与厥阴经有关。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进行辨证归经。临床上还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咳痰、胸闷,或上肢内侧前缘疼痛,与手太阴肺经有关。

此外,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常发现在经络循行通路上或在某些腧穴上,有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和皮肤温度、电阻改变等,临床上采用循经诊察、扪穴诊察和经络电测定等方法,可了解有关经络、腧穴及脏腑的变化,作为诊断参考。

2.指导临床治疗 针灸治病选穴,一般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很好例证,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此外,根据皮部理论,经络有病,或内脏有病,皆可取治于皮部,临床上用皮肤针、皮内针来治疗脏腑经络的病证。根据“菀陈则除之”的理论,又可通过刺络放血的方法来治疗一些常见病证,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咽喉肿痛刺少商出血等。经筋的病候,多表现为拘挛、强直或抽搐、弛缓等症,治疗多以局部取穴,所谓“以痛为输”。这些都是经络理论应用在针灸临床方面的体现。第二节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通“输”,有转输的意思,像水流的转输灌注;穴,有孔隙的意思,即经气所居之处。在古代文献中有“砭灸处”“节”“会”“气穴”“孔穴”“穴道”“骨空”等不同名称,后世通称为“穴位”。

近代针灸著作对“腧”“输”“俞”三字做了区分:“腧”指广义的腧穴,泛指全身所有的穴位;“输”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俞”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背俞穴。本节所述,是指广义的腧穴而言。

腧穴在体表上不是孤立存在的点,而是与体内脏腑组织器官有密切的联系。

腧穴分别归属于各条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形成了腧穴-经络-脏腑间密切联系的完整体系,脏腑病证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腧穴,体表腧穴施以针灸,也能通过经络作用于脏腑。一、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一般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一)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共有362个。其特点是有具体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均可主治本经病证,是腧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临床所常用。十二经脉的腧穴为左右对称分布的双穴,任督二脉的腧穴为分布在人体前后正中线的单穴。(二)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穴系统的腧穴,简称“奇穴”。多是经验效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如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定喘治疗哮喘、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等。经外奇穴或以位置不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难以归属某经;或是一名数穴,也难以归入某一经;或位置虽在经络线上,如胆囊穴、太阳穴、阑尾穴等,但因定名较晚,仍属奇穴。历代针灸文献所增补的经穴,有些就是从经外奇穴而来。如《针灸资生经》增加的眉冲、《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的膏肓俞、《腧穴名称与定位》增加的印堂穴,先前都属于奇穴。临床上,奇穴可作为经穴的补充。(三)阿是穴

阿是穴,即《灵枢·经筋》所谓“以痛为输”,既无固定位置,又无具体名称,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或“不定穴”。多用于治疗局部病痛。“阿是穴”之称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二十九卷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却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二、腧穴主治作用

腧穴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其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针灸等刺激,以畅气血、调阴阳、和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因其所处的部位、归属的经脉和特定穴类别的不同,其主治病证也不尽相同。但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其一定的规律,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一)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指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经络、脏腑的病证,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是所有腧穴共有的主治作用。如头部的百会、太阳等穴治疗头部病证;耳部的翳风、听宫、听会、耳门等穴治疗耳部病证;腰部的肾俞、命门等穴治疗腰部病证;膝部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治疗膝关节疼痛等。(二)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指十四经穴,尤其是位于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病证,还能治疗经脉所过之处的头面部病证。(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到相反而又有效的效果。如针刺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内关可治心动过速,也可治心动过缓。腧穴的特异治疗作用尤其体现在特定穴中,如背俞穴与原穴主治五脏疾患,募穴与下合穴主治六腑疾患,郄穴主治急性病痛,五输穴中的井穴用于急救、荥穴主治热病等。另外,其他腧穴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都是腧穴特殊作用的体现。三、腧穴主治规律

腧穴的主治规律包括分经主治规律和分部主治规律两个方面。(一)分经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的主治以分经为基础,凡是属于同一经脉的腧穴,其主治均有其共同之处。如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以肺、喉病证为主,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以头面病证为主,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以胃肠病证为主等。不同经脉的腧穴,如果这些经脉经过或到达同一部位,则有相同的主治病证。如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阴经腧穴则主治胸部病证和本经所过的上肢部位的疼痛、麻木、厥冷等。由于经脉循行和属络脏腑的不同,不同经脉和脏腑各有其不同的病候,其分经主治就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现将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归纳如下(表1-2)。表1-2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二)分部主治规律

在分经的基础上,由于每一条经脉所属的腧穴分布部位不同,其主治作用的范围也有差异。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与迎香,迎香以治局部病证为主,而合谷除主治局部病证外,还能治疗经脉循行所过的上肢及头面部病证。临床实践证明,腧穴的主治作用是与腧穴的部位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头面躯干部的腧穴,除任、督脉某些腧穴具有特殊的或全身性的主治作用外,绝大部分腧穴一般只能主治腧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四肢部的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主治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外,还能主治该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头面躯干及其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而且越是远离躯干部的腧穴,其主治范围越广。四肢部腧穴的远治作用是与经脉的循行密切相关的,只要熟悉经脉的循行,就能把握腧穴作用的范围。四、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特定穴在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五输穴

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其分布次序是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如分布在指(趾)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称为“井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经气所溜,像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气渐盛,像水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称为“输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以上,经气盛行,像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经气充盈合于脏腑,像江河水流落入湖海,称为“合穴”。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原穴、络穴

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称为“十二原”。阴经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即阴经以输为原;阳经于输穴之后另置一原。十二经原穴多分布于腕踝部附近。

络,有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作“络穴”。十二经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加上位于腹部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尾骶部之督脉络穴长强及位于胸胁的脾之大络大包穴,共十五穴,故又合称“十五络穴”。(三)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1个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四)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主要分布在膝关节附近的足三阳经上。(五)俞穴、募穴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脏腑各有1个募穴,分布于胸腹部,其中6个募穴分布于任脉上,其位置也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接近。(六)八会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会聚的8个腧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八会穴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部,主治以上八个方面的病证。(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分布于四肢部腕踝关节的上下。(八)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在临床上,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和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四种: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简便取穴法。(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 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骨节突起或凹陷等。如腓骨小头前下方取阳陵泉,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取三阴交,眉头取攒竹,脐中旁开2寸取天枢,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头中间取膻中,肚脐处取神阙等。

2.活动标志 指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即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取曲池等。(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来定腧穴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寸”即等份的意思,如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寸,即是将这段距离划分为12等份。此法是腧穴定位法中较为准确的一种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法应用。全身主要的骨度折量寸见表1-3和图1-3。表1-3 骨度折量寸表续表图1-3 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折量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用的有以下3种: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图1-4)。图1-4 中指同身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图1-5)。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图1-6)。图1-5 拇指同身寸图1-6 横指同身寸(四)简便取穴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取穴经验,对有些腧穴总结出简便快捷的取穴方法,称为“简便取穴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桡骨茎突上取列缺等。

上述四种定位方法,从定位的准确性考虑,以体表解剖标志(主要指固定标志)和骨度分寸法首选,指寸法和简便取穴法虽然方便快捷,但误差也较大,临床定穴必须以前法为主要依据,适当参合后法,灵活运用,以求取穴的准确。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 十二经脉及腧穴一、手三阴经(一)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手掌大鱼际边缘,出拇指桡侧端。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食指的桡侧端直达食指末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图2-1)图2-1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示意图图2-2 手太阴肺经穴【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咯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图2-2)。*

1.中府(Zhōngfǔ,LU1) 肺之募穴【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3)。图2-3【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肩背痛。【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附注】中府主肺系急咳辄胸痛。(《备急千金要方》)

2.云门(Yúnmén,LU2)【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以手叉腰,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凹陷的正中即是云门(图2-3)。【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热,肩痛。【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

3.天府(Tiānfǔ,LU3)【定位】在上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图2-3)。【主治】气喘,鼻衄,瘿气,上臂内侧痛。【操作】直刺0.3~0.5寸。【附注】禁不可灸,灸之令人逆气。(《针灸甲乙经》)

4.侠白(Xiábái,LU4)【定位】在上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图2-3)。【主治】咳嗽,气喘,烦满,干呕,心痛,上臂内侧痛。【操作】直刺0.5~0.8寸。*

5.尺泽(Chǐzé,LU5) 合穴【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图2-3)。【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附注】(1)吐血定喘补尺泽。(《灵光赋》)(2)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玉龙歌》)(3)三棱针静脉放血治疗急性胃肠炎,轻症单侧,重症双侧同时放血。(4)针刺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及咽炎,行透天凉手法,或放血。*

6.孔最(Kǒngzuì,LU6) 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图2-4)。图2-4【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凹陷中。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图2-4)。【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痔疮,热病无汗,头痛,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0.8寸。【附注】孔最,主臂厥热痛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备急千金要方》)*

7.列缺(Lièquē,LU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斜,偏正头痛,项强,牙痛。【操作】向肘部斜刺0.2~0.3寸。【附注】(1)头项寻列缺。(《四总穴歌》)(2)埋针治疗血管性头痛。

8.经渠(Jīngqú,LU8)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图2-4)。【主治】咳嗽,气喘,喉痹,胸痛,手腕痛。【操作】直刺0.2~0.3寸。【附注】禁灸。*

9.太渊(Tàiyuān,LU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图2-4)。【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缺盆中痛,喉痹,腕臂痛,无脉症。【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附注】(1)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先把太渊一穴泻,多加艾火即收功。(《玉龙歌》)(2)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玉龙赋》)*

10.鱼际(Yújì,LU10) 荥穴【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图2-4)。【主治】咳嗽,咯血,失音,喉痹,咽干,发热。【操作】直刺0.5~0.8寸。【附注】(1)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针灸甲乙经》)(2)针刺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向掌心斜刺6分左右,行提插手法,使针感传至胸部。*

11.少商(Shàoshāng,LU11) 井穴【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图2-4)。【主治】咳嗽,气喘,喉痹,鼻衄,中暑,发热,昏迷,癫狂,指腕挛急。【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附注】(1)乳蛾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时安稳免灾危。(《玉龙歌》)(2)针刺放血法治疗发热、咽喉肿痛。(二)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沿着胸内出于胁部,当腋下3寸处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掌中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图2-5)【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本经腧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个穴位(图2-6)。图2-5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示意图图2-6 手厥阴心包经穴

1.天池(Tiānchí,PC1)【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图2-7)。【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乳痈,瘰疬,腋下肿痛。【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2.天泉(Tiānquán,PC2)【定位】在上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图2-8)。【主治】心悸,咳嗽,胸胁胀痛,臂痛。【操作】直刺0.5~0.8寸。*

3.曲泽(Qūzé,PC3)  合穴【定位】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图2-8)。【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胃痛,呕吐,泄泻,热病,中暑,肘臂痛。【操作】直刺0.8~1寸,或点剌出血。【附注】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善惊。(《备急千金要方》)图2-7图2-8

4.郄门(Xìmén,PC4) 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2-9)。【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血,咯血,肘臂痛,疔疮,癫狂,痫证。【操作】直刺0.5~1寸。

5.间使(Jiānshǐ,PC5)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2-9)。【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肘臂痛,癫狂,痫证。【操作】直刺0.5~1寸。*

6.内关(Nèiguān,PC6)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2-9)。图2-9【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头痛,癫狂痫,癔症,热病,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1寸。【附注】(1)胸腹满痛刺内关。(《标幽赋》)(2)肚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席弘赋》)*

7.大陵(Dàlíng,PC7) 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图2-9)。【主治】心痛,心悸,胸胁痛,胃痛,呕吐,癫狂痫,手腕臂痛,腕下垂。【操作】直刺0.3~0.5寸。【附注】心热口臭大陵驱。(《胜玉歌》)*

8.劳宫(Láogōng,PC8) 荥穴【定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图2-10)。图2-10【主治】心痛,中风昏迷,癫狂,中暑,鹅掌风,口疮,口臭。【操作】直刺0.3~0.5寸。【附注】口有疮蚀龈,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针灸大成》)*

9.中冲(Zhōngchōng,PC9) 井穴【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图2-10)。【主治】心烦,心痛,舌强肿痛,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掌中热。【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附注】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玉龙歌》)(三)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向下通过横膈,联络小肠。上行支脉,从心系向上,沿咽喉至目系。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行至肺,再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桡侧至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图2-11)【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本经腧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个穴位(图2-12)。图2-11 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示意图图2-12 手少阴心经穴*

1.极泉(Jíquán,HT1)【定位】在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图2-13)。图2-13【主治】心痛,心悸,胁肋疼痛,肘臂冷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2~0.3寸。【附注】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2.青灵(Qīnglíng,HT2)【定位】在上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图2-14)。【主治】目黄,头痛,胁痛,肩臂痛,腋下肿痛。【操作】直刺0.3~0.5寸。*

3.少海(Shàhǎi,HT3) 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图2-15)。【主治】心痛,头痛,肘臂挛痛、麻木,腋胁痛,癫狂痫。【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附注】(1)心疼手颤针少海。(《灵光赋》)(2)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百症赋》)图2-14图2-15

4.灵道(Língdào,HT4)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图2-16)。图2-16【主治】心悸怔忡,心痛,悲恐善笑,暴喑,腕臂挛急,手麻不仁。【操作】直刺0.3~0.5寸。*

5.通里(Tōnglǐ,HT5) 络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图2-16)。【主治】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头痛目眩,腕臂内后侧痛。【操作】直刺0.3~0.5寸。【附注】针刺廉泉、通里、照海穴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失音。

6.阴郄(Yīnxì,HT6) 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图2-16)。【主治】心痛,心悸,惊恐,骨蒸盗汗,吐血,衄血,失语,腕痛。【操作】直刺0.3~0.5寸。【附注】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标幽赋》)*

7.神门(Shénmén,HT7) 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图2-16)。【主治】心痛,心烦,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胸胁痛,痴呆,癫狂痫,腕痛。【操作】直刺0.3~0.4寸。【附注】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玉龙歌》)

8.少府(Shàfǔ,HT8)荥穴【定位】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处)(图2-16)。【主治】心悸,胸痛,阴痒,阴痛,掌中热,手小指挛痛。【操作】直刺0.2~0.3寸。

9.少冲(Shàchōng,HT9)井穴【定位】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图2-17)。图2-17【主治】心痛,心悸,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实 训

1.手三阴经腧穴定位中用到了哪些重要的体表解剖标志?

2.手三阴经腧穴中所用到的骨度分寸有哪些?

3.如实填写下列表格:二、手三阳经(一)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沿着食指桡侧缘向上,通过第1、第2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交会到第7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膈肌,属于大肠。颈部支脉,从锁骨上窝分出,上行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夹着鼻孔到鼻翼两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2-18)【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本经腧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图2-19)。图2-18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示意图图2-19 手阳明大肠经穴*

1.商阳(Shāngyáng,LI1) 井穴【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图2-20)。图2-20【主治】咽喉肿痛,颐颔肿,齿痛,耳鸣,耳聋,青盲,热病,昏厥,食指麻木。【操作】浅刺0.1寸,或点剌出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