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称谓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2:48:03

点击下载

作者:问渠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称谓常识

每天学点称谓常识试读:

炎黄子孙

”。“

万岁

”一语是封建时代臣下对皇帝的一种尊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万万岁”的称呼,则首创于唐朝。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臣下奉承她,借此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武则天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出了一道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一位惯于拍马屁的学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兴高采烈,推为杰作。从此“万岁”一词就流传于朝野上下。

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明代皇帝的“特称”叫“老爷”,而清代皇帝的“特称”则叫“

老佛爷

”。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戏曲中,把慈禧太后称做“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清朝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老爷、大人

明清时官场上称“爷”,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中央九卿、翰林和地方司道以上官员统称“老爷”;其余的小官只能称“爷”。清乾隆年间,九卿、翰林和司道以上官吏升格称“大老爷”;府县长官称为“太老爷”;举人、贡生则称“太爷”。清末,知县、未加衔的知府以及六品以上的佐吏俱称“大老爷”,举人,贡生和监生称“老爷”。“大人”的规格比“爷”的尊称高出一等。清代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司道以上称为“大人”。清末六品翰林、七品编修有时也称做“大人”。“

宰相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助的意思。宰相的职责为辅佐皇帝,总揽政务,是封建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及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几十种官名。“

翰林

”起源于唐代。唐玄宗置翰林院,内设有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后来又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之官,到唐德宗以后,职掌机要文书,管理书写皇帝的命令,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宋代,翰林学士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有翰林学士院,与实际掌政事堂(中书门下)枢密院居平等地位。明代的翰林是从进士中选拔的,他们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了正规的朝官。清代翰林院以大学士为掌院学士,其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

中堂

”是大学士的俗称。清朝时,“大学士”是个空名,为了满足大学士对权力的要求,常常使其管理一个部。朝廷官员,一般设汉、满族各一人,就座时分东西入座,当中是空的。如有管部大学士,便坐在正中,两旁由汉满尚书陪坐,满汉四侍郎在下面两旁分坐,所以大学士就被称为“中堂”。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堂”成了一种尊称,只要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不管是否管部,一律称为“中堂”。

秦汉时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

博士

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以一聪明威重人为博士祭酒。魏晋以后的太常博士只是礼官性质,和作为教官的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职掌不同。“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

”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后来,可能是臣僚们为表示对帝王的恭敬,而用的一种称谓。因而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就转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

公主

”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到了汉朝时,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这样,“公主”就只表示皇帝的女儿了。后来,这种叫法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汉武帝时设有

驸马

都尉一职,作为皇帝的高级侍从官。皇帝出巡时,为了安全,常在他乘坐的正车之外,另设副车若干辆,其外观装饰与正车相同。驸马的职责就是掌管副车。起初,驸马都尉多由皇室或外戚及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到三国时,魏国的何晏因与公主结婚,被授予驸马都尉之职。其后,杜预与司马懿(晋宣帝)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也拜为驸马都尉,魏晋之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驸马已不是官职,仅是称号而已。从此,“驸马”就成了皇帝女婿的官名了。“

丈人

”现仅指“岳父”,而在古代却有很多含义:

一、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

二、指家长或主人。例:“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史记?刺客列传》)。

三、女子对丈夫的称呼。例:“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汉乐府《妇病行》)。

四、代表岳父。宋代话本《错斩崔宁》里的“丈人”便指岳父。

唐玄宗李隆基到

泰山

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照老规矩,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给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红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幡绰在一旁调侃道:“此泰山之力也!”一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

后人因此称妻子的父亲为“泰山”。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做“岳翁”、“岳父”等,妻母则称做“岳母”。

东床

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到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东床”便成了人们对女婿的代称。

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一个优美的故事:唐贞元年间,书生张君瑞进京赶考,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识于蒲州东十里的普救寺,两人一见钟情,情愫暗生。由于老夫人从中作梗,一对情人苦苦相思。莺莺的丫鬟

红娘

十分机灵,见小姐每日愁眉苦脸,便想办法为他们传递情书,并将小姐的情况告诉张生。后来,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不顾礼法束缚,和张生私订终身。但是,老夫人知道此事后,要棒打鸳鸯,拆散他俩。机智的红娘勇敢地站出来,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使得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人们就把那些为未婚男女牵线做媒,成人之美的婚姻介绍人,称为“红娘”。

月老、冰人

月老,指媒人。唐代韦固在赴长安途中旅寓宋城。晚上,他见一老人在月下查书,便上前攀谈。老人说自己是管人世间男女婚姻的,他袋中有一条红绳,如果用这红绳两端系住男女的脚,这对男女即使两家世仇也会成为眷属。韦固便问自己的婚姻,老人说,你将与一个种菜的女儿结婚,后来果然如此。因此,人们就称媒人为月下老人,简称月老。

冰人,也指媒人。《晋书?索统传》记载,索统很会释梦。孝廉令狐策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与冰下的人说话,令狐策不知吉凶,就请索统为他圆梦。索统说,你这梦说的是阴阳之事,实际讲的是男女婚姻。你在冰上对冰下人说话,是代表阳对阴说话,这说明你将替人做媒。何时冰破,何时婚成。于是,后人也称媒人为“冰人”。

丈夫、老婆

古代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他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相当于今天的七尺)。有了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于是,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老婆”最初指老年妇女,到唐末,“老婆”逐渐演变为妻子之意。随着“老婆”叫法的流传,人们也将丈夫称为“老公”。“

先生

”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为政》篇里记载“有酒食,先生馔”,它的意思是指父兄。但是不同时代“先生”的指代有所不同。经书中的先生大多指的是老师,后来人们把年长有德者也尊称为先生。正因为如此,孔子被后来封建各王朝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到了元代,把道士也称做先生。如今,“先生”已成为社会场合通用的礼貌称谓,不仅男人可以称做“先生”。女人也可称做“先生”。有些女子也把自己的丈夫称为“先生”。在有些地方,有称医生为“先生”的。“

太太

”作为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始于明代官场。明代中丞以上官员的妻子被称为太太。北洋军阀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用,从大帅到芝麻官,其眷属可相称太太。后来此风渐渐扩大到了民间。现在,更是广泛在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社会流行。

妻子的别称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妻:旧时对自己的妻子的谦称,也说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表示贫寒之意。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子、内助。对别人的妻子尊称为贤内助。

内掌柜:旧时称做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称“内当家”的。

太太:过去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

浑家:早期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娘子: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子,也有的称娘儿们,还有的称婆娘。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河南农村普遍的叫法。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继室、续弦:妻亡后再娶的。

妻姐妹们的丈夫称做“

连襟

”。“连襟”一词较早出现于杜甫的《送李十五丈别》诗中,形容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得意,其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边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由此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

古代女孩子头上一般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形,所以称为“

丫头

”。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其实,“丫头”不仅指小女孩,对小辈女子表示亲热时也可称为“丫头”。如《红楼梦》三十五回,贾母说:“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凤姐已非小女孩,但在贾母眼里,仍是受疼爱的女孩子,所以称其为“丫头”。

由于古代青年女婢经常梳成丫髻,所以“丫头”一般又成为婢女的称呼。宋代王洋《弋阳道中题丫头岩》诗写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子为丫头。”可见称婢女为“丫头”开始流行于吴地,宋代北方人还不大清楚,所以王洋写诗要加以注明。从此,“丫头”这一称呼也就流行起来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