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蒲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4:04:51

点击下载

作者:胡豹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水田园蒲江

山水田园蒲江试读:

前言

蒲江,位于中国西部“天府之国”四川盆地腹地,地处成都、雅安、眉山三市交汇处和川西旅游环线发展带,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这里拥有49.2%的森林覆盖率,享有“成都花园·绿色蒲江”之美誉;这里有京昆高速、国道318线、成新蒲快速路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水相依、林石相映,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代农业本底良好。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全面实施,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观部署深入推进,成都市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攻坚克难、全面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以及“全域成都”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蒲江县于2008年年初,提出了“三基地一轴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三基地”,就是坚持农业、工业、旅游业全面发展,把蒲江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成都休闲旅游基地;“一轴心”,就是充分利用蒲江生态资源优势,建好城市,把蒲江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其核心要义就是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城镇化和产业化齐头并进。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民富了

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蒲江县提出了“三业并举、三化促动、融合发展”的思路,将优质茶叶、水果、生猪确定为蒲江三大农业主导产业,采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的手段,最终实现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3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蒲江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成效明显。

2011年6月,农业部“三农调研组”先后两次到蒲江实地调研、总结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并作出了这样的肯定和评价:蒲江书写了一篇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精彩文章,展示了一幅特色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创造了一项城乡统筹的丰硕成果,探索了一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并把蒲江成效概括为3个 70%:蒲江GDP中,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贡献占70%;劳动力结构中,从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占70%;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的收入达到70%。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和四川省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分别作出肯定性批示。

自2008年以来,蒲江财政收入翻两番,旅游接待人数翻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0%,2010年达到7330元,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收入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提高了1.9%,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同类地区中最小。

建设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经济强了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战略部署,蒲江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印务包装、轻工制造工业产业,运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和全产业链培育、集约集群发展等方式,引进了德国博世集团、日本伊藤忠集团、光明集团等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龙头企业;引进深圳科技园建设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创新以“产城一体”模式推进寿安新城建设,同时作为承建方,全面启动成雅工业园建设;抢抓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政策,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机遇,紧紧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加快引进重大项目和促进项目投产达效,现代食品、印务包装、轻工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型工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可以说,蒲江的工业已经由之前的以小型企业为主,演变为现在以世界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为支柱的局面,实现了从少到多、从杂到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

目前,蒲江拥有世界500强企业2家、国内100强企业5家,工业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70%以上。

建设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品牌响了

充分利用蒲江现有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水利资源、文化资源等,始终围绕“休闲、度假、体验、养生”主题,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有效整合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蒲江开展一、三产业互动和特色鲜明的乡村创意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蒲江先后引进保利集团、花样年集团、海昌集团开发高端休闲度假项目,发展商务会展、旅游地产、康体运动等;规划建设光明樱桃山AAA景区、白云鹭鸶观光AA景区、成佳茶文化观光区、复兴猕猴桃观光区、朝阳湖柑橘观光区等,发展乡村创意旅游;高质量举办“中国采茶节”、“国际猕猴桃节”、“成都国际樱桃节”、“国际养生论坛”等节会,吸引国内外游客到蒲江休闲观光旅游。

通过坚持不懈的发展,蒲江的旅游人气大幅提升,“成都花园·绿色蒲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扩大。成佳“中国绿茶第一乡”正在全国叫响,西来古镇入选“成都市十大古镇”,石象湖生态旅游园区被评为全省十大优质服务景区,成都樱桃节闻名遐迩,“六合鱼”、“跑山鸡”、“稻香鸭”等乡村美食已远近闻名…… 2010年,蒲江旅游接待人数达6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3亿元,均保持了年均增长10%。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城市亮了

没有城市就不能聚集产业,没有城市就不能吸纳人才。蒲江坚持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农村新型社区梯度发展,以便捷通达的道路体系和山系、水系、产业、环境为连接,全面加强了城市商贸业态聚集、特色街区建设、城镇风貌塑造和公共配套完善,城市宜居、宜业、宜商条件和氛围全面改善。

坚持把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县城品质化开发、重点镇建设和一般场镇改造,西部新城、寿安新城等项目加快建设,成佳、西来等镇成为有产业支撑、设施配套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居环境优良、城镇风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坚持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主要载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实施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初步形成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的整体效应,西来白马、大兴米锅等一批布局错落有致、建筑与产业及环境协调相融的现代文明新型社区成为亮点。坚持把高端旅游项目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总投资近200亿元的保利·石象湖、花样年·大溪谷、海昌·田园休闲度假区、文旅·西来天府古镇项目,50多平方公里的项目区域将成为最美城乡形态示范。坚持把城乡基础设施改善作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重要纽带,全面抓好城乡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两轨两环四纵六横”的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交通格局实现历史性改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更加完善。

2008年以来,蒲江县城建成面积拓宽近3平方公里,建成聚集人口2万人的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1个,城镇化率达到70%的成都市重点镇1个,成佳同心、大兴王店等一批充分体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内涵的农村新型社区全面建成,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6%。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事业蒸蒸日上

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促进城乡群众稳定就业,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深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功创建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先进县;创新开展市级医院托管县人民医院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入实施基层文化“三个一”工程,城乡群众生活日益丰富。创新问题管理和问责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更加满意。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严格落实群众和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受到国家信访局领导充分肯定;深入开展“大调解”工作,及时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减少不和谐因素,受到中央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工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内生动力全面激发

改革创新是加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强大动力。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为基本取向,锲而不舍、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引向深入。

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扎实、创新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积极推进城乡生产要素领域改革,破除各种体制性保障,实施了全国首例最大规模土地流转行为担保,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创新投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坚持依法推进、统筹协调、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逐步实现城乡统一户籍。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全面规范涉及入园工业企业建设期收费管理,充分发挥“阳光政务”热线纽带作用,软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率先推行乡镇目标考核体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更加符合乡镇职能定位、突出产业特色、注重民生改善的目标考核新路子。通过几年的大胆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城乡统筹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加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几年来,“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持续深入实施,蒲江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了发展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期。全县以年均14.8%的经济增长率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较2006年增长73.5%;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5.64倍,年均增幅6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9倍,年均增幅3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3倍,年均增幅3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1.74倍和1.63倍。

蒲江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国最佳生态养生地、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特色产业百强县、中国绿茶之乡、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十大三农样板县、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县、省级环保模范县等称号。近三年,两次被评为成都市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实践证明,这几年,蒲江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深刻变革。

2010年年底,蒲江县在全面总结“三基地一轴心”建设成效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环境最佳、城乡形态最美、产业体系更优、群众更加满意的最美现代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蒲江的最终目标,与“三基地一轴心”发展战略承前启后、一脉相承。蒲江经过三年多“三基地一轴心”建设实践,已经找到了跨越发展的“解题公式”,造就了一批敢于攻坚、愿意付出的干部队伍,相信一个最美的田园城市即将在世人面前展现。第一章 基本县情

蒲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东经103°、北纬30°,东邻眉山市彭山县和东坡区、西接雅安市名山县、南连眉山市丹棱、北接邛崃市。县城鹤山镇距成都68公里,距西南航空港60公里,距彭山青龙场火车站35公里。蒲江地处成都、雅安、眉山等大中城市的交汇地带和四川省大旅游环线发展带上,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圈与攀西地区经济增长极的交汇处,是成都市的西南门户,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处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之内。

全县面积583平方公里,辖8镇4乡,总人口26.3万人。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水相依、林水相映,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49.5%,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Ⅰ级标准,享有“成都花园·绿色蒲江”的美誉。第一节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蒲江河孕育着世世代代勤劳淳朴的蒲江人民,他们在蒲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公元前4世纪,秦王朝灭巴蜀,在蒲水流域设置蒲阳县(治所在邛崃市牟礼镇境内),汉代撤蒲阳县归临邛县。蒲江始建于西魏恭帝拓跋元年(554),建置为广定县,隋文帝仁寿元年(601),以县治“南枕蒲水故”,更名为蒲江。有以飞仙阁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江石窟和战国船棺。蒲江石窟主要包括飞仙阁摩崖造像、龙拖湾摩崖造像、白云乡佛儿湾摩崖造像等,分别坐落在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鹤山镇蒲砚村和白云乡长秋山脉山崖上。武则天永昌元年(689)造飞仙阁92龛777尊摩崖佛雕,不但是四川省至今仍保存有盛唐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地方之一,而且存有不少道教、西域文化的痕迹,造像群中最早且最为珍贵的造像是初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的9号龛造像,有几尊胡人雕塑,体现出了胡人在南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对研究古代中外文化和艺术交流来说是重要文物。该龛曾被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美国《亚洲艺术档案》。龙拖湾摩崖造像有北朝西凉嘉兴元年题碑文,是根据《佛说月上女经》内容雕成的造像,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蒲江石窟的石刻造像群位于南丝绸之路上,对于研究南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龙拖湾摩崖造像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造像10龛80尊。此处还有南北朝十六国时期西凉嘉兴元年题碑文,是四川最重要的古代碑刻文物之一,为研究四川早期造像提供了新线索。近年来,蒲江先后出土了多具战国船棺。自1975年出土第一具战国船棺后,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006年12月,陆续发掘出多具战国船棺,其中大多出土于县城东飞龙村。此地发掘出如此大规模的战国船棺墓群,引起世人瞩目。船棺中随葬物品有铜制兵器、金属和陶制容器,印章有圆形、方形章及“巴蜀图语”铜印;钱币有桥形币、秦半两;还有梳篦、漆盒、漆枕等生活用品,以及核桃果核、粮食种子等,是研究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的珍贵文物。

同时,蒲江还有新石器时代石器和陶器,有古盐井、古炼铁、古龙窑、古县城等文物古迹。第二节 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蒲江历史上人才辈出,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是南宋中后期私淑朱熹、张栻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时与真德秀齐名,并称“真魏”。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县)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任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知汉州、知眉州、潼川府路提点刑狱、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同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江淮军马等职。魏了翁于嘉定三年(1210)在蒲江创建著名的鹤山书院,在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确立学派,发展理学,与叶适等著名思想家交往,培养了众多人才,在四川及中国书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卷,其规模之宏大,实为宋代各书院之首,甚至超过了当时朝廷秘阁所藏。魏了翁创办鹤山书院为宋代新儒学和巴蜀学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宋明理学史、经学史、教育史和巴蜀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家钰,抗日殉国将领,四川蒲江人。1915年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后,在川军第4师任见习军官。护国战争中,以战功递升营长,后转入川军第3师,历任团长、旅长。1924年任第1师师长,在四川军阀混战中势力迅速扩大。1927年任四川省边防军总司令。1936年任国民党第47军军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率部出川入晋,与八路军友好合作,协同抗日。1938年4~5月,乘日军兵力分散之机,率部主动反击,相继收复平陆、芮城、安邑等地,旋升第22集团军副总司令。同年9月至次年6月,在运城、夏县地区两次打破日军“扫荡”。1939年2月任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10月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仍兼第47军军长。1940年夏奉命率部南渡黄河,在河南境内先后担负阌乡(今并入灵宝)至渑池段和渑池至孟津段黄河防务。1944年豫中会战中,指挥所部在新安、渑池地区抗击日军。5月21日率部转移至陕县秦家坡时,遭日军伏击,为国捐躯,6月22日被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第三节 资源丰富,气候宜人

蒲江地貌组合可概括为“三山”夹“两水”。“三山”指峙于境南之长秋山,为山地,支脉为深丘;踞于县北之大五面山、亘于境中之小五面山,为浅丘,大、小五面山屈伸于百里平坝之间。“两水”指介于“三山”平坝间的蒲江、临溪河。“两水”沿流路展布带状平坝,北东延展与成都平原主体衔接。“三山”夹“两水”的地貌,造就了蒲江千姿百态、雄奇壮丽之地貌景观。山地峰峦叠嶂,陡崖峭壁;深丘谷狭沟深,垄岗绵延;浅丘丘坡起伏,台面开阔,林木葱郁;平坝坦荡如砥,河渠交错,田园如画。

蒲江森林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松栎林区的盆地西部马尾松林、常绿樟、栎林小区。树种100多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柏林、香樟、桢楠、银杏、黄柏、杜仲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9.5%,其中景区90.0%以上,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美誉。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有短尾松、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0余种,有中白鹭、八声杜鹃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180余种。

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的蒲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性广。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日照1122小时,降雨1280毫米,相对湿度84%,常年无霜期302天。境内地势平坦,南高北矮,平均海拔534米,最高海拔1022米(月南山),最低海拔465米(汪场村)。地貌以浅丘为主,平原、丘陵、山地比例为24∶54∶22。蒲江河流主要有两条,分别是蒲江河、临溪河。全县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其中景区达到国家Ⅰ类标准,有全国一流的高硅低钠矿泉水。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在成都全市县区中排名第一。省级生态县、省级环保模范县创建成功。

蒲江县山清水秀,空气质量好、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景观较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旅游的优良条件。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湖(朝阳湖、长滩湖、石象湖)一阁(飞仙阁)”久负盛名。朝阳湖距县城12公里,湖面自然形成4岛、8岔、28湾、108峰,其湖光山色被誉为“山灵水奇,秀甲蜀西”。长滩湖距县城13公里,湖面有2岛、4岔、27湾,水面开阔,烟波浩渺,适宜开展赛艇、滑水、空中滑翔伞等水上运动项目。石象湖距县城7公里,湖面有9沟、18岔、72湾,纤细玲珑,沟岔纵横,有“水上迷宫”之称。石象湖畔以万亩原始森林、800亩湖面、4个百亩大草原和10大主要景观、100多个景点为主体,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国际水准的石象湖生态风景区。风景区每年4~5月和9~10月分别举办亚洲最具规模的郁金香节和百合花节。2002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莅临石象湖风景区视察。除“三湖一阁”外,西来古镇及其他数十个旅游景点和100多家农家乐遍布各镇(乡),全年四季都有各种主题旅游活动。第二章 建设最美现代田园城市“十二五”时期,蒲江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成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深入实施“三基地一轴心”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上水平,争跨越,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省级工业开发区和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努力建设产业体系更优、城乡形态最美、生态体系最佳、群众更加满意的最美现代田园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0∶34。第一节 加快“三基地”建设,实现产业体系更优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现代农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4%。建成以优质茶叶、生猪、水果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建设优质茶叶、水果、生猪等主导产业基地。实施蒲江生态零碳有机茶示范区项目,建设以成佳镇为中心,集茶叶种植、加工、交易为一体的中国绿茶产业基地,打造中国绿茶第一乡,发展标准化茶叶基地16万亩。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建设以复兴、西来为重点的亚洲最大的高端猕猴桃生产基地,发展标准化猕猴桃基地8万亩。建设以长秋山和小五面山为重点的柑橘产业标准化基地,发展优质杂柑基地10万亩。提升发展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着重提高生猪产业的良种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推动生猪产业由养殖基地型向猪肉加工贸易转型,打造以寿安为重点的中国西部肉制品交易中心。建设有机蔬菜、水稻、油菜等标准化种植基地。

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培育2~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寿安工业新城建设农副产品现代物流中心,在县城工业区和复兴乡建设全国最先进的猕猴桃种植、加工、包装储运基地,在成佳镇建设以“蒲江雀舌”为主的绿茶加工集群和川西南茶叶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临溪河、蒲江河流域为重点,大力发展以水果采摘体验为主的农业观光体验旅游、以茶叶观光体验为主的茶文化主题旅游,充分发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效应。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以建设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区为载体,整体打造有机农业县,增加农产品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面积,力争到2015年农产品有机认证面积提高到3万亩。加大“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杂柑”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国家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发挥绿色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品牌效应,积极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打响“中国采茶节”、“中国·成都国际猕猴桃节”、“成都樱桃节”、“橘子红了”等农业节庆品牌。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定期选派专家团队进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行动,创立一批国家、省、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蒲江“三农”信息资源库和农业专业网站。完善农资服务体系,以农资连锁和农资配送为重点,建立农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及追溯体系,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以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为导向,以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寿安新城为载体,重点发展集约环保型工业。力争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工业集中度达到70%,努力实现绿色食品全国一流、生物医药特色鲜明、印务包装初具规模、精密制造蓬勃发展,基本建成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食品研发、加工、物流、贸易等高端环节,延伸食品产业链条,鼓励企业运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食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饮料等,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依托蒲江及周边良好的生态和农副产品资源,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加快产品研发与创新,积极发展生物制药、天然产物提取、保健品和化妆品原料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中国西部天然产物提取加工中心;以印务生产加工中心、印务产品展销中心、印务仓储物流中心和电子信息中心建设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现代印务包装项目,吸引印务产业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集研发、创意、生产、加工、销售、展示、物流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印务产业基地;发挥蓝宝石晶体产业化和青变双星技改项目的带动作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精密制造产业集群。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产城一体发展。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多渠道筹集工业园区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县城工业区和寿安工业新城的道路、通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深蒲工业园、寿安新城、成雅工业园三大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增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同时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提高园区服务水平。

着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通过联合、收购、重组、技改等途径做强做大,积极引进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印务包装、精密制造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高端企业和集团,辐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工业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家以上。

建设成都休闲旅游基地。以服务业的现代化、高端化、外向化为路径,以“三湖一阁”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包括朝阳湖、白云、光明和成佳、大兴的部分区域,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建成以休闲、度假、养生、体验为重点的成都休闲旅游基地。

优先推进旅游度假产业。以蒲江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起步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度假、文化体验、健康休闲等度假旅游产品,着力培育“度假蒲江”品牌,推动蒲江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建设山水田园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15年,实现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达到10亿元以上。以“三湖一阁”为载体,开发以高端休闲度假、湿地养生、疗养旅游、商务会议为主的滨湖度假产品;以长秋山为载体,开发以高端时尚运动休闲、山地运动健身为主的运动健身旅游产品;依托樱桃观光休闲区、国家猕猴桃基地、茶叶种植基地,开发以田园生活体验为主的乡村度假产品。对接龙门山旅游环线,打造县内旅游大环线,在县城、朝阳湖、成佳、西来、光明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高档乡村酒店和风情客栈,建成五星级旅游酒店2~3家,星级乡村酒店10~20家。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引进和培育疗养院型、医院型康复疗养机构,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建设全国著名的生态康复疗养基地和社会化养老示范基地;积极发展高端休闲保健、中医药保健、营养保健等产业,打造高端保健服务集群;大力发展养生餐饮、绿色休闲餐饮,打造蒲江“健康餐饮”品牌;加快发展高端运动休闲、山地运动和大众健身,打造山地型体育健身基地;积极发展商务培训、职业培训、民办基础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建设成都新兴教育培训基地;培育发展会展产业,加快建设会议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积极申办以生态农业、低碳经济为主题的专业论坛,发展以农副产品展览、销售、信息交流等为主的中小型展览会,推动会议与旅游、节庆相互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开发休闲度假、养生会所、度假酒店、酒店式公寓、产权/时权酒店等旅游地产项目,发展购物游憩广场、连锁超市、商务会议中心等商业商贸地产,建成兼具生态和休闲气息的宜居城市。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构建服务三次产业发展的市场网络体系,建设中国西部肉制品集散中心和大型肉类电子交易中心、茶叶物流基地和川西商贸流通集散地。促进传统商贸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第二节 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实现最美城乡形态

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推进县城品质化开发、集约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不断丰富城市业态,提升和完善居住、商贸、办公、旅游、文化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构建以中等城市(县城)为中心、以小城市(寿安镇)为副中心、以重点镇(成佳镇、西来镇)和一般场镇为节点、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初步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4万人,综合城镇化水平达到50%。

加快“三区两组团”建设。加快完善道路、污水管网、网络通讯、水电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火车站、政务中心、城市商务中心、综合商业中心、康体医疗中心、文化和休闲中心、体育运动中心、滨水公共建筑、生态社区,建设城市景观轴线、标志性建筑、城市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打造以生态宜居、康体度假、商务商业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西部新城;有规划、有重点地启动旧城改造,提升老城区居住和商业功能;加快建设商业步行街、体育活动中心等城市大型设施,打造滨水休闲带,建设集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商业、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配套区,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形成现代高品质社区组团。

开发建设寿安新城。采取商住地产与工业地产捆绑开发的市场化模式,有效调动市场力量高水平推进寿安新城建设,拓展城市和产业规模,建设产城一体的小城市。大力发展以印务包装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和农副产品物流运输业,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风格别致的现代城市景观,完善居住、办公、商业、休闲等功能建设,努力建设“川西工贸重镇,生态宜居新城”。

推进重点场镇建设。加快推进成佳镇建设,提升城镇经济辐射力和人口聚集力,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加工、贸易、物流及茶文化、茶旅游等,全力打造“中国绿茶之乡”;加快推进西来古镇建设,依托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重点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增强旅游、休闲、商业等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养生、古镇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为主的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打造川西旅游重镇,建成临溪河流域旅游增长极。

加快一般场镇建设。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多渠道筹措场镇建设资金,抓好8个一般场镇建设。加快场镇改造力度,继续完善场镇道路、自来水、天然气、光纤、通信、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加强场镇风貌和环境整治,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打造以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为支撑,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特色板块区域中心。

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统筹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形成土地规模化、生产企业化、居住城镇化、收入多元化新格局。加强“一镇(乡)一村一景区”开发建设,建设一批“最美现代田园乡村”,构建现代农村和现代城市和谐相融的发展格局。

建设临溪河流域、蒲江河流域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坚持“亮田、筑湿、营山、添色、理水、美居”,促进产业、城镇、社会、生态等有机协调发展,在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实施沿线场镇和社区风貌整治、林盘改造整治,展现现代田园和城镇风貌,将临溪河流域建设成为全省知名的河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突出蒲江河两侧的城市综合及休闲服务功能,将蒲江河流域建设成为兼具生态宜居城市和现代乡村景观特色、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建设成蒲铁路、成雅铁路、新蒲名路、省道106线绕城段、寿高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完善各乡镇、功能区、景区间的道路和农村客运等交通基础设施,镇(乡)、村客运通达率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两轨两环四纵六横”高效快捷通畅的多层次交通体系;完善通信管道及光缆线路、通信传输网、城域数据网及机房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一体化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宽带骨干网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家庭城镇接通率达到98%以上;完善电力基础设施,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加快天然气管网和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实现到2015年城镇居民气化普及率达到70%。建成县自来水新厂,完善农村供水设施,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置场站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大力推进园林绿化、人防工程和应急避难场所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城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覆盖。发展智能交通系统,营造安全顺畅的交通环境。实施“平安蒲江”信息工程,建设以天网为重点的城市安全管理系统,探索农村地区治安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施城市应急指挥工程,建成统一的社会应急处理系统。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提高城乡综合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完善和规范村道、组道、入户道路,配套完善供电、供水、清洁能源、通讯、污水处理等。提高社区居民自我服务和管理水平,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第三节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体系最佳

打造“生态蒲江”,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县城,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和省级绿化模范县,力争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Ⅱ级标准。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森林资源、天然林保护和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占滥垦林地等行为;加强坡地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工程建设,增加森林蓄积量;最大限度地保留县域内长秋山一带的自然底蕴,与相邻区域共同形成生态保育区。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重视保护湖泊、森林等生态环境重要载体。规划建设纵横全县的绿道系统,建设2个综合性公园和一批生态村、生态家园、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县”和“省级园林县城”。

加强水环境整治。全面完成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在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聚居点建设一体化微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站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实施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保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

打造“低碳蒲江”。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作为节能减排的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力争到 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0%。

集约化、节约化利用土地。统筹规划全县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产业和城镇发展提供保障。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优先保障工业集中发展区用地,加快园区企业集聚、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工业楼宇经济,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和建设强度,增加园区内可利用土地的比例。整体考虑城市功能的完善,合理配置各类建设用地的比例,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建设,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节水,实施节水改造,推广先进灌溉技术及节水栽培技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效率,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用水量。推进工业节水,实施工艺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新技术和新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推进城镇生活节水,改造城镇供水网,加强节水宣传与教育,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施,完善水价体系,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节水成效。

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发展环保集约型工业,加快食品、建材、印务等行业的技术和工艺改造,以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工程、能量系统优化节能工程、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农村沼气技术应用,加大生物能源使用比重。推广使用节能建材和节能灯具,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新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第四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群众更加满意

建设“和谐蒲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到2015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5岁,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3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县120急救中心的迁建项目,建立完善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系统。争取到2015年,县医院建成三级医院水平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标准,乡镇公立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推进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同质化,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公立中心卫生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纽带的非营利性基本医疗服务网络,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医疗机构,构建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立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健康蒲江行动”计划,优先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进责任医生和家庭医生制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降到9/100000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城乡文化建设,新建影剧院,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功能和设施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性文化活动站、村(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建设。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推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覆盖城乡的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共倡文明礼仪,共建和谐蒲江”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蒲江县体育中心,加大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城市社区、乡镇、行政村均建有健身场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健康蒲江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充分就业,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转变农民就业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加快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和创业指导咨询机制,引导城乡劳动者创业,建设“创业蒲江”;建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从业人员参保比例,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应保尽保,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确保群众住有所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完善教育体系,实施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和质量,加强早教中心建设,建立面向0~5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办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95%以上。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一流普通高中硬件建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达到1∶1。推进职教攻坚,建成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和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鼓励引进高等教育学校,加快推进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分校区建设,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健全社区教育网络、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社区教育资源库和数字化终身教育网络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均衡配置,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学校软硬件建设差距。着力增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建立有利于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的“县管校用”工作机制。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加大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整合县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县域内从幼儿到高中的流畅衔接,构建新型教育发展格局。积极深化青蒲教育互动,与成都名校集团联体发展,形成办学优势。

提高一、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优先扶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引导传统产业实施技改和新产品开发。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建设3~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认定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家以上,建立4所产学研基地。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核心管理体系,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以茶叶、生猪、猕猴桃、杂柑产业为重点,建立健全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及加工技术与产品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工程中心和安全检测平台,提高农产品科技竞争力。加强社会事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推进社会科技发展。加大农民科技素质培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各种科普活动,新建1~2个科普教育基地。

加快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规范和精简行政机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流程再造,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快电子政务和基层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政府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现代化。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延伸管理职能,完善城乡一体、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公共财政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服务的支出范围,促使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乡镇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乡镇政府及村(社区)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聚集效应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完善民主理财制度,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扎实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深入推进全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创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机制,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加大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建设投入,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深入推进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创新企业融资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利用股权融资、发行债券及上市等现代融资方式。创新农业农村投资融资机制,完善农村投资、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农村融资渠道,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第五节 展望未来

蒲江将抓住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契机,充分利用“成都花园·绿色蒲江”的生态资源和自身山、水、田、林的生态本底优势,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朝着最美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迈进。

蒲江最美现代田园城市:一是产业体系更优,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着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二是城乡形态最美,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推进“产城一体”建设,形成以中等城市(县城)为中心,以小城市(寿安镇)为副中心,以重点镇(成佳镇、西来镇)和一般场镇为节点,以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聚居点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构建山、水、田、林、城有机融合的新型城乡形态。三是生态体系最佳,为此须完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体系,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城乡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发展和深化,“成都花园·绿色蒲江”知名度不断提升。四是群众更加满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创业蒲江”建设,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加快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蒲江力争用3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中等城市(县城)为中心,以小城市(寿安镇)为副中心,以重点镇(成佳镇、西来镇)和一般场镇为节点,以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聚居点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坚持相融性、多样性、共享性和发展性的“四性”原则和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的“九化”导则,构建“城在田中”、“田在园中”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实现建设生态体系最佳、城乡形态最美、产业体系更优、群众更加满意的最美现代田园城市这一长远目标。第三章 “三基地一轴心”建设成果第一节 “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近年来,蒲江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经济立县、绿色产业富民,于2008年初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的“三基地一轴心”建设,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发展,由此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绿色路径。2010年,蒲江县GDP达56.96亿元,同比增长16.1%;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三年翻两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0元,增幅均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86∶1。最近三年,蒲江县两次在成都市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取得先进,并荣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

作为成都市的远郊区县,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其中包含了蒲江县各级干部和全县群众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科学的决策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历届蒲江县委、县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蒲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统筹城乡发展成绩喜人。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前进的路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县级公共财政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压力较大,城乡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二是生态优势突出而发展相对不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三次产业关联度不高,加之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周期较长,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传统农业大县的面貌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三是城镇体系不够健全,城市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不发达,加之农业人口占总人口高达7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困难较大,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四是广大干部思想解放力度不够,在推进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依赖上级关心支持的传统工作思维,依托县域优势、盘活现有资源、激发内生动力的思想还未高度统一。

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蒲江县的决策者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基地一轴心”的发展战略,并持之以恒地实施,由此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蒲江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践证明,“三基地一轴心”的发展战略是蒲江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途径。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让蒲江县干部群众干有目标、追有方向、超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蒲江的创新实践。“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突出蒲江县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区域经济应当而且必须是特色经济。良好的生态本底,是蒲江实现加快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对蒲江良好生态本底的保护、发展和深化。推进“三基地一轴心”建设的过程,就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和建设绿色健康城市的过程,就是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的过程,就是凸显特色、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过程。“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重大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宜居、宜业,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好愿望。建设“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生活环境与创业环境俱佳”的宜居、宜业城市,已成为势不可挡的世界性潮流。“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通过构筑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体系、城乡统筹的社会支持体系、观念先进的文化支撑体系,搭建起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平台,从而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创业条件,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三基地一轴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实现城乡产业互动、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蒲江路径,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产业联系决定城乡联系,只有协调城乡产业关系,才能从内涵上、根本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城乡统筹建设步伐。“三基地一轴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发展方式上具有联动性、互促性,在发展效果上具有持续性、叠加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基础设施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中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在城乡环境建设中延伸扩面,以及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全面提升。通过“三基地一轴心”建设,既实现了产业融合衔接、形成集群发展优势,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了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发展战略抓着科学发展的领袖

蒲江县在“三基地一轴心”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不懈、一以贯之,以项目为抓手、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为取得不俗的发展业绩提供了保障。

全面深入实施“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要抓项目。“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由一个个项目科学有序叠加而成,抓项目就抓住了关键。蒲江县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牢固树立集约、集群意识和品质意识,实施专业化招商,全力招大引强,着力引进集聚效应、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项目,全面提升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全面深入实施“三基地一轴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要抓高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代表着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引领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蒲江县立足“西部第一、全国一流”,锁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目标,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全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高端产品为标志、产业组织体系高端化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奋力实现三次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层次和能级,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深入实施“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要抓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构建城乡协调有序、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三基地一轴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蒲江县坚持以“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为手段,大力推进互补性、联动性发展,集聚产业群、拉长产业链,全力实现产业集群崛起和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全面深入实施“三基地一轴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要抓创新。改革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入推进“三基地一轴心”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蒲江县敢于下深水、勇于走新路,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障碍,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道路上的难题,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聚合发展要素、激发创造活力,切实增强区域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战略是产业互动的良方

实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蒲江县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统筹产业发展新理念,推动三次产业相互促动、融合发展,形成了推动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一方面,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解决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中加工链、市场链、效益链的做粗做大难题,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提供了岗位,有效破解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另一方面,创新实践促进一、三产业互动,使一产和三产、农村和城市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联动的生态产业集群,既发挥了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又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筹协调。同时,始终坚持把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落实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原则,极大地繁荣了三次产业,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加速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通过现代农业“三业并举、三化促动、融合发展”举措的深入推进,覆盖全域的三大主导农业产业带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稳步推进,形成了“标准化基地+精深加工+现代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以现代农业为本底的乡村创意旅游业蓬勃发展,一、三产业实现融合互动、效益叠加,现代农业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0.5%。蒲江先后荣获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中国绿茶之乡、中国杂柑之乡、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四川省十大三农样板县、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有效促进了农村和谐繁荣稳定。通过实施科学的农村基层管理办法,民主管理得到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承包、集体经济、低保申报等以前难以处理和调和的纠纷被议事会有效化解,群众对基层组织的期望和享受政务服务、参与信访诉求通过“一承诺两代理”得到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矛盾隐患通过干部下放、民情日记得到及早发现并妥善处置,农村居民少了繁杂琐事的忧虑、多了发家致富的精力,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2010年,蒲江县域农村地区信访总量排名成都市最低、无一例进京非正常上访、无一起重大安全、涉稳事件发生。

农民致富增收驶上快车道。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兑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互动、跨越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叠加效应”,不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广大农村居民更多地分享了产业链相关环节的增值利润,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一、三产业和非农地区转移,实现了传统农民向城市居民和季节性产业工人转变;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蒲江现有农民已从过去单一依靠种养殖业“养家糊口”走上了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等“多业并驱”的致富增收道路。2010年,蒲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0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4.5%、16.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通过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全面打牢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基础,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更加有力、农村土地真正实现了“还权赋能”、农民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改善,特别是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实施,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以土地为主的农村生产要素得到全面激活,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覆盖全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实现县通高速和轻轨、乡(镇)通等级公路、村(社区)通水泥路的交通格局,水、电、气、光纤实现城乡一体化配置,“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形成了村(社区)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三级调处机制,“成都花园·绿色蒲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荣获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国最佳生态养生地、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实现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发展成果。蒲江县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统筹城乡发展始终。一方面,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全面推进“村支‘两委’+议事会”、村务公开等工作机制,不仅使群众的知情权得到切实保障,也使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坚持民生优先、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整治等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切实做到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发展成果。第二节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蒲江县“三基地一轴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坚持“优质茶叶、生猪、水果‘三业’并举,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三化’促动,‘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纯农业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三业”并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统筹规划三大产业。紧密结合自身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等,编制完成了《蒲江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蒲江县农业结构调整区规划》,明确把优质茶叶、生猪、水果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建设覆盖全域的三大农业产业带。目前已建成18.5万亩茶叶基地、年出栏100万头的生猪基地、28.8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其中柑橘22.8万亩、猕猴桃6万亩)。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通过三大产业获取的收益占70%。

完善产业配套政策。健全领导机制,成立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针对三大产业分别设置产业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配套政策,出台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从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标准化基地建设、品牌创建、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扶持,打捆产业扶持资金用于三大产业发展;实施全产业链打造,着力培育“标准化基地+精深加工+现代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

健全产业服务体系。一是完善产业服务机构。整合涉农片区站所,统筹基层人力资源,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按照三大产业的规划布局,分别设置了以成佳镇、寿安镇、复兴乡、鹤山镇为中心的茶叶、生猪、猕猴桃、柑橘产业服务中心。二是积极搭建营销平台。全力争取国家、省、市级重大农业营销、会展活动在蒲举行,全面形成“政府搭台、农企唱戏”的营销局面。近年来,成功举办成都国际樱桃节、成都蒲江西瓜节,承办了2009年第三届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参观活动、2009年中国柑橘年会暨中国·成都第二届柑橘采购商年会、2009年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2010年首届中国采茶节、2010年国际猕猴桃高峰论坛暨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四届研讨会。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挥政府性融资平台作用,健全市场投资融资体制,通过财政贴息、参股、担保等方式,不断扩大各类市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的范围和途径。加大对三大产业规模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争取到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农行金穗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整体推进试点,3年授信蒲江30亿元,及时解决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种养殖大户的融资难问题。四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三大产业发展,全力向上争取和实施覆盖坝区、丘区乡镇全域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和农民集中居住。“三化”促动,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规模化发展,做大农产品产能。一是以农企合作公司形式推进规模发展。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对确权颁证后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由农行给予最高5万元的授信额度。积极引导农民用小额农贷现金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中新农业公司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合作公司,探索实行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合作公司为农企利益联结方式、金融配套为支持、农业保险为保障和政府统筹服务为引导的“4+1”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集中集群发展。二是以托管公司形式推进规模发展。在茶产业发展中,积极推行以绿色防控为核心内容的茶园托管模式,依托茶业龙头企业成立茶园托管公司,实行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农资供应等托管,促进茶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走出了一条“基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集群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三是积极推进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按照产业规划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致富带动人等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技术、资金扶持,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促进以家庭为单元的适度规模经营。2010年,全县累计流转土地9.92万亩,其中5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面积占67.9%。

科技化引领,提升农产品品质。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以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载体,先后出台16个地方特色农业标准,全力打造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目前,建设了50个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品质优良、适种性好的品种,茶叶、生猪良种优质率分别达96%和75%。二是引导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积极策划、包装、申报、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助推作用。三是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工程。与中科院、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积极开展“院县合作”,强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服务支撑;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研、管理和技术人才;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积极开展产业致富带动人公开选拔,夯实现代农业发展人才支撑。

市场化推进,提高农产品效益。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佳享食品、绿昌茗茶业、中新农业等龙头企业的市场、技术、管理、资金等优势,促进与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县已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8家和15家。二是专合组织推动。先后组建成佳茶叶合作总社、金隆猪业联合社、金艳猕猴桃合作社、蒲柑联合社等专合组织166个,带动农户面达76%。三是专业市场拉动。积极筹建川西茶叶交易市场、西部农副产品现代物流中心、成都猪肉配送中心等专业市场;加大与家乐福、伊藤洋华堂、好又多等大型超市的对接与合作,深入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四是品牌培育促动。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国家知名品牌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中央、省、市级媒体上加大对蒲江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蒲江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佳享”获中国驰名商标,“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蒲江杂柑”已顺利启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推进一、二产业融合,大力建设现代食品产业基地。一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三大产业为基础,加快建立三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先后引进了中央猪肉储备冷库、七环优质生猪产业链一体化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配套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局面。目前,在县城工业区初步形成了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在寿安工业区初步形成了川西畜产品加工基地;在成佳茶叶加工区初步形成了以“蒲江雀舌”为主的绿茶加工企业集群。二是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绿昌茗、佳享、中新等现有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努力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

深化一、三产业互动,大力建设成都休闲旅游基地。一是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把旅游要素充分融入一产,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和特色乡村度假酒店,积极举办“樱桃节”、“采茶节”、“猕猴桃节”、“橘子红了”等旅游节会,策划推出果树认养、农田包种、房屋租住等农事体验度假活动。二是培育特色旅游产品。以“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等形式,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发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出以“六合鱼”、“跑山鸡”等为代表的蒲江美食,开发竹编工艺品、蒲席、微缩农具等特色旅游商品。三是打造农业旅游A级景区。以文化润色产业、景观改造农村,依托建成的现代农业产业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按照国家A级景区标准,重点建设光明、成佳、鹤山、西来、复兴等不同类型的一、三产业互动特色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畅通工程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安全舒适性。

蒲江县以建设现代农业“西部第一、全国领先”为目标,坚持“三业”并举、“三化”联动、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成了国家茶叶、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取得了“中国绿茶之乡”、“中国杂柑之乡”、全国特色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柑橘20强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称号,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第三节 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建设

全力抓好现代食品、轻工制造、印务包装等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以“专、精、特”和“生态、环保、低碳”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发展之路。蒲江县初步建成了休闲食品和饮料加工基地、川西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绿茶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四川省最大的植物原料提取基地,“成都现代印务基地”被中国包装联合会正式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近年来,在建设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蒲江工业经济坚持特色发展、扩大增量与做强存量并重的方针,狠抓了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投资环境的优化以及工业项目的引进、促建、投产达效和企业培育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全力改善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生产要素汇聚、高端要素集聚,打造优质引资平台,提升园区支撑力和辐射力。蒲江县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以“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为理念,园区内主干道路及管网基本形成,实现了“七通一平”,绿化、排污、排洪、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基本完善。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先后举办“重大项目促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要素保障”、“中小企业培育”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依托资源优势,狠抓招商引资、产业培育、园区建设和品牌建设等工作,积极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推进现代食品和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不断向前迈进。

在抓好政务服务水平的同时,蒲江县更注重现代食品和轻工制造业基地软环境建设,在设立了工业区法律服务点,多家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轮流坐镇工业区法律服务点,为投资商、在建企业、投产企业、企业工人开展了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点还根据不同的时段开展“把法律服务送上门”的活动,指导企业规范了用工合同,收到很好的社会效应。2010年4月,工业区派出所成立,组建了一支园区治安巡逻队,24小时轮流在工业园区不定时巡逻,确保了园区安全。坚持招商引资,产业选择高端化

蒲江县针对优质丰富的果蔬和生态资源,在现代食品及轻工业制造基地招商工作上,坚持选商择商,宁缺毋滥,产业选择上紧紧围绕产业定位,招商队伍上整合了招商力量,着力瞄准全球高端食品企业,尤其是果汁、饮料、包装企业,全力招商,招商引资产业选择高端化。

明晰思路,科学定位。蒲江县紧密结合生态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成都经济区域化布局发展优势,明晰招商引资思路和发展定位。探索走多元化的路子,从单纯追求规模向规模、效益并重转变,突出主导产业,围绕绿色食品饮料、印务包装、生物医药及其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努力招大引强。

夯实基础,拓宽渠道。通过外派干部驻点招商、上挂学习等方式加强与重点区域商会、协会,省、市对口部门及其驻外办事处的联系对接,做好项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针对洽谈项目量身制作宣传片,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围绕食品饮料、轻工、印务及其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确定重点招商区域和目标企业,开展专题推介会、洽谈会,组织小分队叩门招商。

创新举措,招大引强。实施招商引资主体市场化运作,如在蒲江县寿安产城一体建设上,率先组建了青蒲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运作主体,吸纳国际、国内一流印务、包装企业。加强与深圳科技园合作,推进了招商引资主体由政府向企业、中介转变,逐步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为纽带的新型招商引资模式。有目的地拜访世界500强及国内100强企业,先后引进了博世集团包装机械、伊藤忠集团日本工业园、梅花集团调味品、光明集团食品包装生产基地、蜡笔小新休闲食品项目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实现了招商引资产业选择高端化。努力加快基地建设进程

近年来,蒲江县在抓好发展环境建设和招商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快现代食品及轻工业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进程,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加快区外企业向区内调迁的步伐。同时,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加强服务,促进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实现了产业集群崛起和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推进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突破园区建设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区域合作。由过去政府办工业园区转变为依托企业办园区,提升基地承载能力,把基地建设成为一流产业承接平台,实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在区域合作上,创新体制机制,“城在田中、园在城中、人在园中”的田园新城雏形初步呈现。寿安新城、深蒲工业园沿着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有效迈进,城市配套产业,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为成都市工业区建设树立了典范,真正实践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丰富了其内涵。

完善工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机制,狠抓项目建设的服务,落实专人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跟踪项目的签约,倒排签约项目促建时间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入园区企业“全程办事代理制度”,紧紧围绕签约项目的尽快投建提高供地效率,主动为签约项目提供项目投建前公司注册、项目立项、环境评价、安全评价、地质勘探、工程报建等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签约项目尽快投建,投建项目尽快投产。

强化要素保障机制,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要素供给。优先安排用电、用气、用水计划和指标,特别是电、气供应上实行科学调度,缓解高峰时段的用电用气缺口,杜绝拉闸限电,保证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加强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开展企业服务活动,蒲江县组织干部联系企业,深入企业调研,开展企业减负,送政策进企业等活动。积极落实优惠扶持政策,指导企业及时准确利用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扶持政策。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开展企业资金需求调查,做好银企对接;积极引进银行、担保公司到蒲江开展业务,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长效机制;开展模范守信中小企业培植工作,进行企业融资辅导培训,引导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做好企业资金需求定期推介工作,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帮助企业上市。

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企业上档升级。蒲江县坚持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大经贸活动及各类专业展会,抓住国家、省、市举办和组织的会展契机,主动走出去,利用会展强势推介蒲江的特色、优势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企业之间实行品牌联合,壮大品牌经济。加大区域品牌宣传和推广,进一步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落实好品牌培育政策。加强地方产品配套,支持地方造产品,促进企业尽快做强做大。

加强运行监测,科学引导企业。对重点企业跟踪监测,督促其及时更新“四川省中小企业预警监测平台”上的信息,对出现异动的产业和发展不理想的企业进行专题研究,适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帮助其实现平稳、健康的发展。加强对规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好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扎实开展加强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安全制度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及时对规模工业企业安全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加大对规下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做好工业企业的分类指导,制定规上工业和规下成长型企业培育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拓展产品市场,抓住机遇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规下成长型企业进规模,规上企业上台阶。三大产业规模初具

坚持“一区一主业”和特色发展,依托蒲江周边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蒲江县初步形成了以“佳享食品”、“派立食品”、“全兴水厂”、“绿昌茗”为重点的食品饮料业,以“永安制药”、“新朝阳生物”、“新希臣药业”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业,以“海川制盖”、“佳晟印务”为重点的包装印务业,三大产业对蒲江财政贡献的比例越来越大,三大产业规模初具,并有效促进了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迅猛发展。

食品饮料产业。蒲江县依托良好的生态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以食品饮料加工业为重点,围绕“打造有机绿色食品基地”的目标,一手大力扶持食品饮料产业发展,一手狠抓原料基地建设,有力推进了全县食品饮料产业的发展,全县食品饮料企业的主要产品有米花糖、蛋苕酥、茶叶、肉制品、矿泉水、蜂王浆等。食品饮料产业已成为蒲江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都全兴矿泉水、成都派立食品、四川绿昌茗茶业、成都巨丰食品、四川了翁茶业、四川嘉竹茶业等企业产品已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成都佳享食品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

生物医药业。蒲江县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业企业有永安制药、新朝阳生物、玉树科技、太合生物、华高药业、新希臣药业、伟晖生物、园大生物等,主要产品有六味木香胶囊、牛黄清热解毒胶囊、产妇安颗粒、艾利克消毒液、聚维酮碘药膜、大豆异黄酮、枳实、橙皮甙、辛弗林、芦丁粉、盐酸黄连素、蜂王浆、绿原酸、杜仲降压茶等,其中新朝阳生化的“硕丰”和“新朝阳”、新希臣药业的“希臣”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其产品“硕丰”牌芸苔素481和“希臣”牌六味木香胶囊已获得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蒲江县已成为四川省最大的植物原料提取基地。

包装印务业。蒲江县加大寿安“成都现代印务基地”、“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建设,基地以印刷生产加工为主,重点引进现代印务及相关配套企业,直奔产业高端,着力引进品牌响、污染小的绿色印务龙头企业,同时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作用,积极引进印刷设备、创意设计、仓储物流等关联企业,拓展产业空间、完善产业链条,力争在未来8年内将寿安镇建设成西部一流的绿色印务包装产业基地。特别是,寿安坚持“产城一体”发展理念,整体推进山水田园城镇建设,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走出了一条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年多时间,高端印务产业快速聚集,山水田园城镇形态初步显现。

未来蒲江将继续在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上开足马力,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努力实现绿色食品全国一流,生物医药特色鲜明,印务包装初具规模,为全面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最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节 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建设

蒲江山清水秀,风光如画,区内湖泊山峦交错,青山绿水相融,幽静清凉,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获“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中国绿茶之乡”等称号。蒲江的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蒲江面积583平方公里,北接龙泉山、南临龙门山,地势平坦,森林覆盖率49.5%,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水域标准,空气质量高于国家Ⅱ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5%,成都市排名第一。

蒲江山清水秀,风光如画。县城内西南部群峰竞秀、东北部地势趋缓、绿野平畴。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由朝阳湖、长滩湖、石象湖、飞仙阁“三湖一阁”组成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被称为“绿色天国”。在小小的地域面积内拥有三大自然湖泊,这是上天赐予蒲江人民的三块璞玉,蒲江河、临溪河穿境而过,长秋山、大五面山、小五面山三山怀抱,这块镶嵌在成都平原上的绿色翡翠,更是绿得晶莹,绿得透彻。

蒲江空气清新,大气质量良好,空气质量优于Ⅰ级,是成都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区县之一。景区内湖泊山峦交错,山水相融,幽静清凉,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蒲江旅游,也逐渐成为成都人幸福居家的梦想之地。

不仅如此,蒲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始终与“生态”紧密相关,走的是一、二、三产业互动、生态经济立县、绿色产业富民的路子。在这里,工业是生态工业,无污染的饮料食品、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农业是生态农业,主导产业基地按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有序发展,茶叶及其提取物、川蒲系列食品、蜂王浆、分割肉等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旅游是生态旅游,亚洲最大规模的“郁金香节”闻名遐迩,“樱桃节”、“橘子红了”等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主题带动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走进蒲江,我们不难感到,整座城市从自然风光到社会经济发展,都散发着“生态味”的底气。独享城市绿色休闲第一城

随着城市“快节奏”的步伐,享“慢生活”成为了更多老百姓的愿望。而山清水秀,风光如画的蒲江,这个被誉为成都后花园的绿色休闲城,便能给你这样的“慢生活”的独享。休闲度假地,康体养生城——这就是蒲江。

作为成都市的远郊县,蒲江依托生态抓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融合而实现富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成功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道路,创建了1个国家级AAA景区、2个国家级AA景区,一批成都市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和星级乡村酒店,配套设施的完善推进了川西旅游环线、“三湖一阁”风景旅游区、沿成雅高速的旅游生态经济区的高速发展,蒲江已成为川西旅游环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在成都市制定的旅游区域规划中,北部龙泉山与南部龙门山两大旅游线路形成“二龙戏珠”的姿态,而蒲江县则正好处于“明珠”的位置。其北接龙泉山,南抵龙门山,东依成都市,西接原始山林,城市的繁华与世外的清闲在此处交融。地处“二龙戏珠”的“明珠”区域的蒲江县有着建立旅游度假区的有利条件。“蒲江县拥有建设一处世界级的旅游度假区全部要素。”这样“世界级”的标签,并不是所有地方能够拥有。蒲江的“三湖一阁”地区,其自然资源禀赋与我国其他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相比不相上下,特别是该地区的开发处于萌芽状态,景观资源没有受到破坏,以石象湖、朝阳湖、长滩湖为代表的原生态山水景色,为建立以居住、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度假产业提供了自然基础。其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更是比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优势。

蒲江县初步形成了“三湖一阁”(朝阳湖、石象湖、长滩湖和飞仙阁)等一批知名旅游景点;培育了成都郁金香(百合花)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樱桃节”、“成都乡村美食节”和“橘子红了”等一批旅游品牌;旅游产业效益不断扩大。高品位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在“三湖一阁”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总规划的指导下,先后与花样年集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大连海昌集团签约,对“三湖一阁”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包装、策划,以建设高品质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成都乡村旅游标志地和成都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建设,也成为蒲江建设休闲健康之城的一大着力点。发展高端节会经济,做响乡村游品牌,不断配套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丰富完善旅游要素。举办国际樱桃节、中国采茶节、涉水节、乡村美食节、“橘子红了”等特色主题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赏花品果、休闲度假。同时,古镇旅游开发进入全新阶段,与成都文旅集团合作,计划用五年时间,把西来古镇建成国内一流的乡村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和川西特色古镇。

丰富的旅游资源,浓厚的休闲文化,使蒲江成为成都近郊以生态旅游及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基地,一座充满“休闲味”的绿色蒲江正在吸引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百亿资本共铸成都最大度假基地

蒲江名列前茅的度假环境资源与综合优势,引来了众多飞来筑巢的“凤凰”。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由花样年集团投巨资打造的大溪谷项目,其在总体规划、产品打造等多项指标上完全达到了国际度假社区的高度。这片总规划面积约8000亩的西南大盘,共有6000亩献给了河流、森林、阳光、鸟雀以及各种高端的假日休闲场所,还囊括时尚体育运动公园、高档星级酒店、SPA中心、乡村俱乐部、会所、野奢酒店、会议中心、艺术博物馆、亲子采摘园、疗养中心、山地运动中心、高尚居住区等配套设施。历时四年的精心打造,初步建成了集生活、度假、观光、旅游、养生、休闲、运动、商务为一体的国际高端休闲度假胜地。

目前,投资总额30亿元、总面积约25000亩的保利·石象湖国际乡村俱乐部,现已完成2.4亿元投资,项目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大门改造、入口景观设施等正在进行中,样板区主体已封顶。该项目主要建设花卉主题公园、酒店、乡村休闲运动复合区和现代农业观光区等,已列入成都市重点项目。此外,备受各界瞩目的由大连海昌集团投资打造的蒲江河流域田园休闲度假区项目,也于2010年4月签订了投资协议书和补充协议书,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规划用地约12000亩,依托朝阳湖镇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蒲江河流域清澈的水环境,用五年时间开发以山地运动和现代田园观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度假区及其配套项目。

业界人士认为,这三大巨头在蒲江共投入百亿资本,这在成都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史上十分罕见。蒲江作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定位为打造成都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在巨大的资本市场与度假需求的强力助推下,蒲江宜居的潜力,再次爆发出惊人的魅力。第五节 依托生态本底建设最美现代田园城市“成都花园·绿色蒲江”,“山清水美、林幽鹤翔”,“山、水、田、林、城”和谐共生……

近年来,蒲江充分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持续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实践基础,大力实施“三基地一轴心”城乡产业生态一体发展布局,展露了蒲江未来引领成都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巨大能量。“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效逐步显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城乡基础设施在一、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中实现了提档升级,城乡公共服务在城乡环境建设中实现了延伸扩展,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在城乡要素对接共享中实现了同步转变,不断加快的新型城市化进程,城乡共繁荣的新型城乡形态,描绘出了中国西部最美的现代田园城市的秀美轮廓。始终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

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向山区过渡区域,呈现出独特的平坝、丘陵、河谷等轮廓分明的自然地貌景观,形成了蒲江全域空间“三山、两河、五分田”的地形分布和“三山夹两河”的地理空间格局。蒲江县将县域范围内的资源进行功能分区和统筹配置,依托自然生态资源,运用“反规划”理念,强化山川、河流、农田、林木等自然生态系统在县域空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重点规划控制和保护,营建自然生态明显、类型多样的生态环境。以县域林区、农业产业园、河流湿地、城市公园为生态面,通过对城、镇、乡、村等一个个景点的联系形成城乡绿道的线,把城市绿地系统与乡村生态农地有机渗透融合,展示出一幅蒲江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妙美画卷。

高起点规划,提高规划的深度与可行性。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和前提,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全县12个乡镇编制了总体规划,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目前或多或少都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后,在战略功能区上将蒲江定位为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三大产业,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基地一轴心”发展定位进一步明晰。近期,《蒲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乡镇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了调整后,乡镇规划修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加大。各乡镇通过规划推进功能分区,实现产业规模发展、人口向场镇(社区)集中,确保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规划编制中,把规划建立在对县域、镇域资源特色和发展定位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山水田园”主题,注重山水形态与建筑、产业发展与业态调整、建筑物形态与文化的关系。

功能区规划,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蒲江县以绿色生态为基础,大力打造生态产业高地,实施“生态经济立县、绿色产业富民”战略。努力打造生态工业,建设无污染的饮料、休闲保健食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优质茶叶、水果、生猪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建成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内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举办了亚州最大规模的石象湖“郁金香节”,“樱桃节”、“橘子红了”、“米枣节”等特色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蒲江优良的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物种资源和绿色产业基础,凝聚了绿色生态大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将使蒲江实施新一轮跨跃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示范线规划,描绘西部最美田园河谷。蒲江县围绕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规划,以大小五面山麓为边缘,以蜿蜒的临溪河与笔直的寿卧路为纽带,串连复兴、西来、寿安三个乡镇长25公里、宽约3公里的河谷地带,采用“亮田、筑湿、营林、添色、理水、美居”和划定生态空间管制的规划策略及城乡控制的布局思路,计划用3年时间把河谷建设成为成都市最具吸引力的休闲旅游热点,用8年时间把河谷发展成为中西部知名的河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用20年时间把河谷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国内最具特色的田园城镇示范区。一幅西部最美田园河谷的规划图景展现在世人面前:寿卧路贯穿于临溪河流域两岸谷地,左右大小五面山相拥,浅山细水,田园风光优美,河与山之间是绵延起伏的万亩猕猴桃、花卉、蔬菜等现代农业基地,粉墙黛瓦的乡村酒店掩映在川西林盘的婆娑树叶之下。法式风情的猕猴桃之乡——复兴乡、川西风格的翰墨古镇——西来镇、现代风貌的工业新城——寿安镇犹如三颗闪烁的明珠镶嵌在示范线的锦缎之上。蒲江县充分利用“山、水、田、林”等生态本底资源,在保护现有农田的基础上,进行农林业、观光果园、林盘等生态建设,利用和改造水田、滩地、入河口,以及结合废弃砂石场的生态修复,进行湿地建设,保护和提升田园乡村特色,传承自然与历史文化,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保护和建设农田、林盘、湿地,打造各具特色的绿道风景,最终形成布局疏密有致、组团清晰、联系便捷的城乡体系,着力构建“山、水、田、林、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布局、人性化安排、科学化发展,新型城乡形态加速构建,县城、重点镇、一般乡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同城化发展势头迅猛,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逐步完善。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配套

近年来,蒲江县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不断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承载力,突出生态保护、发展和深化,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坚持走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一般场镇为纽带、以新型社区和聚居点为基础、以城乡一体的基础配套建设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优化城区集聚功能,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蒲江县全面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城区规划建设既突出现代城市元素,又保持田园自然生态风光,从而强化蒲江生态宜居城市特色。在完成新城区主干道改造和约5平方公里雨污管网配套完善的基础上,开展蒲江河水环境整治,优化人居环境,加速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旅游及房地产项目建设,推进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业态,培育特色功能区。按照“小型化、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化”的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要求,实施了朝阳大道、清江大道、鹤山北路的路灯、绿化和硬质景观建设工程,突出了朝阳大道迎宾景观特色街道打造,带动了周边商业氛围形成;实施城区排污干管建设和绿地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丰富城市业态。

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蒲江县按照县域划分的休闲度假旅游区、综合服务建设区、工业发展促进区、农业结构调整区4个功能区域,完善各区域乡镇场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积极保护和打造好现状农田区域,并依托湖泊水系、浅丘坡地等自然资源打造“田园风光、苗木风光、坡地风光”等特色生态景观,全力促进新型城乡形态建设。去年完成了8个文化站的新建和维修工作;启动了4所学校和6个派出所灾后重建工作;指导实施了全县14条示范街和12个示范村的道路、风貌和环境打造;启动了鹤山镇五龙村等5个区域的林盘整治设计工作,同时配合文旅集团积极做好西来古镇的开发建设;加快朝阳湖镇、成佳镇、光明乡区域主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设施提档升级,积极推进“休闲之都”和“休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大投入实施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09年投入建设资金约1.45亿元,完善了朝阳湖镇风貌整治,光明乡樱桃山游客接待中心和成佳镇同心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下一步将计划用5年时间,继续加大场镇改造统筹力度,以资源需求为主导,实施全县12个乡镇道路、排水管网、绿化景观,路灯、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县域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城乡综合交通体系新格局初现,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在“全域成都”的发展空间布局中,地处我市成新蒲城市发展走廊的蒲江,正加快构建“两轨、两环、四纵六横”的县域骨架路网格局。正在兴建的成新蒲快速路,将实现40分钟与成都中心城区对接,成为成都这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新干线。即将启动开工成都至康定的铁路,为蒲江县发展“通道经济”,打造特色板块区域中心,拓宽了渠道。正在改造的省道106公路,刚开工的第二绕城高速公路,贯通龙门山、龙泉山“两带”以及其他发展组团、走廊、交通枢纽,让蒲江顺利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居工程建设展现新面貌

全县共45个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已完成建设约53.98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有石马、麟凤等农村新型社区,为加快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断投入公建配套资金用于健身广场、文化活动室、沼气池、社区管理用房、健身器材、小区公共厕所、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场镇基础设施建设中,为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蒲江县结合城乡建设工作的实际,创新投资融资体制,发展多元化投资融资主体,把寻求资金的目光扩展到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资金短缺对三个集中的制约,改变过去城建投资融资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体制,实现“三向一变”的投资融资新体制,通过向上申请政策扶持资金,向外争取银行贷款和向民间吸引资金投入场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经营城市意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努力改变财政性城建资金投入的一元化方式,在财政性城建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城建配套费收取和市政公用设施经营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争取银行贷款等方式,加大城建资金投入。二是采取合作、参股、特许经营等形式,加强城建投资融资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率,近年来,市政设施经营城市收入达226.5万元,配套费3494.5万元,促进了“三基地一轴心”建设。三是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基础建设,共吸引资金5216万元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资金3244万元,解决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弱电管网下地等重点、难点工程建设的破题;利用花样年、东港南湾、九龙湾等房地产开发公司等民间资金投入城市道路景观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顺城路绿化景观1.32万平方米,完成了蒲江河河滨整治1.4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约1577万元;通过市场平台吸引蒲江县天然气公司和蒲江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10万元建设路灯工程,完成北门坡至蒲塘路、北门坡至部队驻地两条道路路灯安装工程,共安装路灯90盏。努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蒲江县全面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正实现同步转变。今年年初,蒲江县提出,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推动“现代田园城市”建设,高标准、全覆盖,深入推进城乡有机融合,全力实现产业集群崛起和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

加快以县城区和重点镇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建设。发挥城镇重大产业聚集、城乡协调发展的龙头及“轴心”作用,优化建设县城区重要节点,打造城市亮点,通过推进城区综合性公园建设及蒲江河城区段河滨综合整治和景观打造,加快创建“四川省绿化模范县”和“省级园林城市”,通过“西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品质房地产、品牌餐饮企业、大型商业卖场等项目,积极打造美食、商贸、娱乐、休闲等特色街区,不断丰富城市业态。

加速推进新型城乡形态。建设“成都花园·绿色蒲江”的新型城乡形态,突出“建设、管理、服务”三个重点环节并重。在建设中坚持精细化管理。围绕生态宜居城市的打造,按照整体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要求,精心组织施工,精心实施监管,优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负责制,努力达到精致建设,做到“一草一木都是精品,一砖一瓦都是艺术”,充分彰显城市特色,通过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一镇(乡)一村一景区”的“现代田园乡村”,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最美田园城市。

实施新型城镇化,调整优化功能布局。蒲江县坚持“走廊式、组团化”发展,深入推进全域城镇体系建设,科学构建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逐步形成沿蒲江河、临溪河的城乡发展走廊,以及走廊内和“三湖一阁”区域的组团化形态。2003年以来的统筹城乡实践,地处成都市远郊的蒲江县,发展的视野更加宽阔,大开放、大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向纵深推进。蒲江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推动“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特色小城镇为基础、以功能齐全的农村新型社区为依托、以便捷通达的道路体系和山系、水系、产业、环境为连接,建立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深入推进城乡有机融合,全力实现产业集群崛起和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山、水、田、林、城一体化发展的和谐共生生态区。

在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基地一轴心”战略部署,立足现实、勇于探索、攻艰破难,在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全面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最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未来的蒲江,正在浓墨重彩地构建一幅中国西部最美的现代田园城市优美画卷。第四章 品牌特色

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实施“三基地一轴心”发展战略,在城乡、产业、生态一体化发展之路上长足前进的蒲江县,坚定地朝着“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阔步迈进,打造出“绿色蒲江、田园蒲江、和谐蒲江”的特色品牌。第一节 绿色蒲江

古代,蒲江当南丝绸之路要冲,因山川形胜,物产丰饶,“秀草夭夭,繁葩郁郁”(《蒲江历代诗钞·鹤山赋》),使许多人“来了就不想走”,留驻定居而传为佳话。相传汉代莫将军南征归来,过蒲水二郎滩,见此处“龙蟠凤翼,水固山环”,于是弃官归隐,后骑鹤白日飞升,只留下飞仙阁向人们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历史。三国时蜀将严颜随诸葛武侯南征,凯旋时路经蒲江,也“挂弓汗马泉边,结庐紫燕崖畔”,后骑象飞升;为纪念他而建的石象寺中有一副联语,“龙争虎斗随蜀相,山清水秀隐严颜”,至今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如诗如画的蒲江山水倾倒了无数骚人墨客,清人刘庶坛在《蒲江即景》中吟出了“蒲山何青青,蒲水何渟渟。山青鸣野鹤,水渟怡鹡鴒”的诗句,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马识途游蒲江朝阳湖后也写下“匆匆一世竟不知这般好山好水,碌碌平生何曾见如此佳景佳人”的联语。从蛮荒岁月款款走来的蒲江,恰似头插野花身着草裙的美丽少女,呼唤着时代对她进行装扮!

经过漫长的等待,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进入21世纪,蒲江确立了“生态经济立县、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立足点,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2005年成功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3月正式启动国家级生态县建设,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取得阶段性成果。2009年12月,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并获得省政府“省级生态县”命名;2011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标准。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继长江三角洲、大北京都市圈、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之后,四川、重庆联手打造“第四城市群”——成渝经济区,为大成都辐射区域带来无限机遇。处于成都经济圈第三圈层的蒲江县,在“成渝经济区”、“大成都”发展模式中面临着全新机遇。作为“成渝城市群”西部扇面的重要成员,蒲江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禀赋可望发挥巨大经济效益,被誉为“成都花园”、“都市之肺”和“成都平原绿色屏障”。顺应自然,依托禀赋,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以发展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发展,便成为蒲江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的选择和坚持。

今天,蒲江已进入“因保护生态而实现富民增收、因发展生态产业而更好地保护生态”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获得各界高度评价。《中国环境报》连续发表了《生态发展实现民富县强》、《蒲江:生态发展 三产互动》、《蒲江县四分之一乡镇建成国家级优美乡镇》、《四川蒲江党政支持环保 实行一岗双责》等文章进行深度报道;四川省环保局号召:“非工业县市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和生态县,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应该向蒲江看齐。”

蒲江县森林覆盖率达49.1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7.28平方米,水域功能区连续三年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其中优级天数234天。环境空气质量在成都市排名前列,综合污染指数2008—2010年连续三年为全市最低。因此,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生态养生地、中国绿茶之乡、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四川省级生态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享有“成都花园·绿色蒲江”之美誉。

以生态为依托,全县优质茶叶基地发展到16.5万亩、杂柑8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猕猴桃6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发展省级龙头企业8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66家,带动农户面达80%以上。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已通过省农业厅审批。目前,全县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和GAP认证企业及专合组织23家,认证产品53个,认证种植面积55.81万亩,认证生猪20万头,跑山鸡30万只,认证总产量6.9万吨;建成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寿安工业区,引进蜡笔小新食品加工等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1个,其中亿元以上12个。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25.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4%;创建国家级AAA级景区1个、AA级景区2个、成都市旅游特色村2个、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1个、四星级乡村酒店3家,保利石象湖入选四川十大旅游景区。2010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631万人次,旅游收入5.5亿元,分别增长24.7%、35.4%。

近年来,县城旧城改造、雨污管网建设等工程顺利实施,201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7%。通过农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拆迁安置小区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通过开展农村“七乱”、“四清”、“五改三建”工程建设,大力治理农村环境,基本实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建成日处理量95吨、服务年限12年的垃圾填埋场一座,配套建成日处理120吨垃圾渗滤液工程,完成垃圾渗滤液COD和氨氮在线比对监测,渗滤液均实现达标排放。农村垃圾中转房加密工作全面完成,全面实施“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四级联动,建成户用沼气池20928口,化粪池639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04个,面积11600立方米。

全县12个乡镇中,成佳、寿安、西来、朝阳湖、大塘、大兴6镇已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获国家级命名,其余6个乡镇已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现场考核验收,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全覆盖。全县累计建成省级生态村5个、市级生态村75个、市级生态家园户1208户,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园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5个,市级以上绿色学校8所,市级园林城镇1个,省级生态农业产业园区1个,生态细胞工程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地处远郊的蒲江,正奏响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华彩乐章,成为成都平原上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第二节 田园蒲江

蒲江县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处月南山海拔1022米,最低处夏河坝海拔465米。境内有挺拔的长秋山,连绵起伏的大、小五面山与秀丽的蒲江河、临溪河,“三山耸峙,二水奔流”,构成千姿百态、雄奇壮丽的地貌景观。县域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植被优良,物产富饶。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蒲江人民就在这遍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繁荣辉煌的农耕文明,孕育出特色鲜明的田园风情。光明乡樱桃山妹儿谷流传的一首民歌唱道:“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妹儿捡柴烧。妹儿妹儿你莫心狠哟,谨防闪了你的杨柳腰。要是妹儿你过山来吔,柴不要你捡来嘛水不要你挑!”正是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形态的真实写照。

然而,努力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蒲江人民,已无暇驻足聆听历史的足音了,他们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描绘着新的田园春色。“一样的天,一样的地,经过综合整治、规模经营,天地换新颜,山乡生巨变,城乡共和谐。”(《成都概览》)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乡形态已具雏形,就是这幅《田园蒲江》瑰丽画卷上的浓墨重彩!

最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西部新农村建设调研组到蒲江做了调研,认为“蒲江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从处于丘陵山地的欠发达县和作为成都西南生态屏障的县情出发,独立思考,独辟蹊径,积极发挥自身生态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低碳生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建设‘宜农、宜游、宜居’的最美现代田园城市,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兴农强县、生态富民的科学跨越之路”。

调研组发现,蒲江有3个70%令人印象深刻。一是蒲江的GDP中,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休闲旅游业的贡献约占70%;二是蒲江的劳动力结构中,从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休闲旅游业的约占70%;三是蒲江的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休闲旅游业的收入达70%左右。2010年,蒲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0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就是“田园蒲江”的最好诠释!

调研组在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是这样进行剖析的:

蒲江的实践探索为西部丘陵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蒲江的实践告诉我们,西部的丘陵山区县可以不必照搬照套东部地区和平原地区曾经走过的工业强县、工业兴县的老路子,可以在科学的理念和创新的思路引领下,走出以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富民强县的新路子。蒲江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农业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可以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性产业,关键是要跳出传统农业发展的思维模式,要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来发展农业,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走绿色发展、兴农强县、生态富民的科学跨越之路。

蒲江绿色发展、兴农强县、生态富民的举措与成效(一)以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集聚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搞好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新规划

按照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集聚发展的新理念,蒲江把搞好城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