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大讲坛?经管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0:18:15

点击下载

作者:朱晓明,佩德罗・雷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欧大讲坛?经管卷

中欧大讲坛?经管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欧大讲坛・经管卷作者:朱晓明,佩德罗・雷诺排版:skip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6-01ISBN:9787508614885本书由上海中欧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见证“竞技场”推平时刻

进入21世纪,世界正在被全球化的车轮辗平,地球村日益成为现实。更大范围、更高频率、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如何有效地驾驭文化冲突并最大化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价值,已成为在21世纪构建“软实力”(soft power)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在和平发展过程亟需学习和培养的关键能力。

16年前,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教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文明的冲突”,随后,他将这篇文章扩展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亨廷顿教授说:“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

当两个文明相遇、碰撞,冲突不可避免,但这也意味着文明汇聚和融合的契机。

文明之所以为文明,就在于它所包涵的理性,使得人类有可能以善和美为指引去思考和讨论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从而,在冲突之外,还可以有辩论、分享和融合。正如L·S·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博士在《全球通史》中强调的:一种文明、一个社会集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从别的社会集团学习什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堪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结出的文明之花。1994年中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创建者们嗅到了市场中萌动的对管理教育的巨大渴求,并创造性地在中国古老文明的土地嫁接和融合欧洲的工商业管理,使两大文明能以一种共同的商业语言去沟通交流。

1994年2月28日,中国政府与欧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盟关于组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备忘录》。在此基础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了。7年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如我们所目睹的,在21世纪头十年,全球化带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的机遇,而中国也给全球化带来了强而有力的推动。  

15年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获得EQUIS和AACSB两项全球最重要的商学院认证,并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中进入全球第八,快速崛起为全球工商管理教育中的一朵中国奇葩。

此时,距离印度软件业巨头印孚瑟斯技术公司(Infosys)总裁奈里坎尼(Nandan M. Nilekani)对《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说 “汤姆,竞技场正在推平”,也不过几年的时间。

是的,世界是平的。这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和经贸往来而紧密互联的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所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亚当·斯密所倡导的劳动分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范围推进,跨越国界的外包(outsourcing)正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重要趋势。

那些几千年、几百年来阻塞文明之间沟通的高山、海洋和沙漠都在后退,甚至十几年前对中国人来说还很遥远的西方世界,现在已经到处是中国游客。美国的商业畅销书在中国同步上市已经成为现实,而星巴克咖啡也已成为中国这个茶文化之邦最知名的“茶馆”之一。

和Infosys一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所做的也是一种推平竞技场的工作。我们集合国际一流的师资,汇聚国内最优秀和最具潜力的商业精英,让他们聚集一堂,彼此分享经验和智慧,在交流中创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还是一个开放的讲坛。过去15年,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世界五百强的CEO,以及各国政要,学院努力汇聚了全球的智慧,彼此分享、碰撞和融合,成为学员创业与创新的智慧之源。

本套丛书是根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论坛的演讲稿整理而成,分为人文、政经、经管三卷。图书中的演讲者均是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邀请为其学员授业的中外名家,他们在人文、艺术、政治、经济、管理等等各方面均有突出的成就。而演讲内容更是涉及到了上述各领域的最前沿思想。

当前,全球正面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这让人想起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评价1989年全球经济危机时的一段话。德鲁克早就预料到这场危机,他说:“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

是的,在经济和管理之上,还有审美和道德在。因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十分注重对学员和校友人文素养的培养,十分注意与国内外名校的交流与合作,以使我们培养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不仅懂专业、懂管理,而且有文化、有品位、有思想高度,有比成功更高的追求。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院15周年之际,我们也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推平商业精英和社会公众的竞技场,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演讲者的智慧。佩德罗·雷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朱晓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方)院长上篇管理赢得未来(国内篇)应对全球竞争  铸造民族品牌——全球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与银联的品牌创建万建华演讲者万建华,原中国银联总裁,《银行家》杂志2002年十大金融人物、新浪网2002年经济人物。曾任人民银行总行资金管理司副处长、中国招商银行副行长、常务副行长,2001年受命主持筹备中国银联,2002年,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日益获得广泛影响。

这是一个比较新的产业。大家可能既熟悉又陌生,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卡,但是对这个卡内部的机制以及这个卡的发展过程相对陌生,这么短时间我只能给大家框架性地作一个描述,后面可以跟大家详细交流。

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分为五部分。一个是作为产业背景的介绍;第二个是把中国当前银行卡产业的概貌给大家作一个介绍;第三是把银联的一些思考和当前的自身战略选择也跟大家进行一些交流;第四是谈谈银联当前确定的战略:以品牌为纲,这就是全部工作的聚焦、指导、执行;第五,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当前金融开放条件下的一些感受。 产业背景

电子支付产业应该说是金融业的一个分支,毫无疑问,电子支付是跟电子信息密切相关的。我一直在金融业工作,创办过两个证券公司,当过两个证券公司的董事长,而且是同时期担任。当时证监会向我核实的时候提出,怎么我同时报两个董事长,还兼任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这也是一个特例,还有申银万国的一位领导也是同样的情况,当时证监会就给予我们两个人特批。金融业很有意思,是非常古老的一个行业。更早期的钱庄等不算,现代金融业从地中海沿岸威尼斯算起,有几百年历史了,这个产业一直处于高端,始终在社会经济当中占有重要角色,可以说这个产业是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特别到了当代,有很多产业盛极一时、由盛而衰,只有金融业在当代不仅不衰,跟电子信息产业结合在一起以后,反而更加蓬勃发展、更加青春焕发。所以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整个金融业的意义可以说是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包括我们整个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的分业管理。现在整个金融业的分业管理走向混合,其实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个人认为是信息业的影响,因为没法分辨了,边界全模糊了。因此可以说信息业的发展在金融业老化的情况下对金融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并且依然在变革当中。商业银行的电子化、信息化在整个金融业里面也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在综合,一方面本身也都发展得非常清楚,像一棵大树,每一个枝干都是自得一体,同时又在同一棵大树之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还派生出很多新的东西出来,比如电子支付业。它本身是依附于银行业的一个行业。商业银行的重点原来毫无疑问是在贷款上,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重点也在转移,包括外资银行来中国,对中国所有的银行参股,首先抓的就是个人银行。所以个人金融、个人银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已经成为业务中心,或者说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重点。当然里边还有很多文章要做,还需要很多创新,才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营业收入。

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基本上完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50年代只有那些大银行有大型机,真正的发展是在60年代、70年代。商业银行从后代核算开始,逐步跟前台联合,解放了当时中国主要应用的工具算盘,在这个基础上再跟柜台联机,同时每一个网点自身的内部也进行联机。继续发展,是跟同一个机构联网,接着发展下去,就是银行异地的联网。信息处理的集中,中国都是这些年才完成的,特别是国有银行,大概2000年左右,多的时候有几千个数据处理中心,现在全集中为一个中心了。这个工作在发达国家应该是20年前就完成了。由一个银行本身的联网,到银行在一个城市的联网,现在已经发展到整个银行体系的联网。信息业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之所以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

从这个过程里逐步派生出个人金融业务、个人银行业务,电子私募业是伴随着个人金融业务来的。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ATM其实本来应该是在网点柜台取款,后来可以移动了,更多是下班以后可以取款,使银行经营变成24小时。ATM也是银行之间联网的,同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个商铺POS机出现。银行本身有了计算系统之后,POS机安装到商家去,商家再跟银行联网,这样,电子支付就应运而生。电子支付真正实现是建立在ATM和POS机基础上的。先是银行自己发展,其实中国这个历程非常短,就十几年的工夫,全部完成了人家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在银联成立前,或者是银联筹备当时,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可以看到超市一片POS机,现在已经集中到一台了,所以这个过程是非常短的。

商业银行的电子化信息化产生了电子支付产业,在中国提出来把电子支付作为一个产业,我不知道原来有没有。现在形成的说法是从我开始的,当时经常做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事,电子支付产业这个计划也是我喊出来的,现在看来慢慢被大家接受了。电子支付发展得特别快,毋庸置疑可以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前景也是越来越大。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国家,在整个支付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跳过了支票阶段。这一跳使我们在某些方面比别国先进,起码我们借记卡的支付应该比美国先进,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是信用卡。借记卡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家原来的存折。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的存折都是拿手记的,当然后来由机器来打。其实很简单,存折由纸变成塑料,这么大的一定规格的塑料片,本身真的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上面再加上磁条就不一样了。原来借记卡就是一个储蓄凭证,但是因为它可以取款、存款、支付,这跟你去买东西付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这自然地就延伸到ATM取款了。所以所谓电子支付毫无疑问完全就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电子化、信息化而来的。中国既然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没有必要一步一步按照美国的支票阶段走,其实如果真有那个环节也是非常费劲的,美国现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使用支票。当然最近发展得非常快,2003年支票支付比例还超过银行卡支付,我说银行卡的概念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大概现在银行卡已经超过支票了。所以中国是跨越了支票社会,由现金时代直接进入电子支付时代。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整个发达国家银行卡和电子支付交易占个人消费的比重。真正高的还是欧洲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欧洲国家支票不是那么发达。美国这几年银行卡消费在加速,现在差不多跟支票“平起平坐”,比例略微超过支票,大概是35%左右。加拿大、法国、瑞典这些发达国家都是在30%、40%到50%之间,都是通过银行卡这个方式替代现金、替代支票。日本也有支票支付,但不算多,日本真正多的还是现金,可能跟我们国家差不多。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电子支付工具与支付渠道,其实这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把银行卡分为借记卡和信用卡。借记卡基本上是储蓄账户、储蓄存折演变过来的。借记卡现在作为支付工具在中国已经非常发达了,借记卡的发展在美国也就是这几年的事,现在也在加速。中国现在开始由借记卡向信用卡发展,而美国是信用卡非常发达,现在向借记卡发展。所以我们公司一些同事在研究的时候提出,国际潮流应该是借记卡。我说不一定。除了信用交易的情况外,个人有钱的时候一般是用支票支付,而不是用银行卡,现在开始用银行卡替代支票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中国刚好相反,信用卡刚刚成为热点。有些同事说发展潮流是借记卡,这只看到表面。信用卡开始是作为透支信用工具的,也是在电子信息发展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联网规模化的交易工具。初期规模很小,因为要靠银行的客户,十几年前还有手工压卡机,在那种情况下发展是受到限制的,信用卡作为信用交易的工具,应该有几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是作为电子支付工具也就这十几年。

其他的是储值卡,在上海也有很多,像交通卡、充值卡等。其他的卡跟电子商务是相关的,电子商务发展快,它也发展快。移动支付是新的事物,现在很多创新公司觉得这一块有点意思,其实不少的风险投资也盯上了移动支付产业,因为它跟手机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小额支付方面。这个发展很快,将来可能是一大类,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但无非就是这几个渠道,这几个大的方面。

作为一个产业,电子支付里面有哪些机构?毫无疑问,第一个是发卡银行。第二个是持卡人,他是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第三是收单机构,收单机构相对简单一点,就是结算银行,在发生交易以后把款收回来,我编了一个词叫“收款服务机构”。还有一个是支付中介组织,所谓组织,其实它是企业或者公司,它跟所有的商家、所有的银行联机,跟所有的卡连上,就像立交桥一样,把所有出口联通。目前在国际上有一点分量的,或者是规模大一点的,或者是覆盖区域或者是相关机构多一些的,主要是VISA、万事达(Master Card)、运通、银联,还有美国的发现卡(Discover Card)。

作为电子支付工具的这个产业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我个人认为,它同时还会对金融工具、金融产业产生影响。当然我说这句话目前来看可能早了一点,但是我可以作一个预测。特别是目前我们市场部新创的一个产品——二维码支付。比如中秋了,大家互相送月饼,到商店订了月饼之后,用手机通过二维码方式发送给你想送的人,就不用送月饼票了,他可以直接去商店取。这不仅仅是一个思路,它已经变成礼品在赠送了,我想将来如果这么发展下去的话,会不会不仅仅作为一个支付工具,而且会成为一个金融工具。

电子支付给大家带来各种方便,对社会生活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电子支付现在尽管有很多欺诈行为出现,但是也不一定就不安全。其实支票时代的诈骗也挺多的,电子支付工具不会比支票的安全性更差。现在电子支付的发展使大家“一卡在手,走遍全国”,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使大家“一卡在手,走遍世界”,极大地方便大家的生活。金融方面,外汇买卖、证券买卖、各种金融投资、个人理财等等,完全都是和电子支付相关的。它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快社会节奏、提高生活效率等都是有好处的。

这个产业应该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发达国家多年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我这样说有几个原因:第一,本身GDP的增长毫无疑问带来了消费增长,也带来支付业的增长。第二,银行卡、电子支付工具替代支票、现金,这是它高速增长的另外一个原因。另外,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外资金融机构包括国际金融组织都已经纷纷来到中国。

1995年以来,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的银行卡交易量是被看好的。它是一个朝阳产业,会高度发展。VISA持卡人增长率10年来全部是两位数,10年下来增长了329.6%。万事达增长稍微慢一点,但是总体上平均接近两倍。运通相对不一样,因为它针对的是高端持卡人,它的增长率相对慢一点,但是平均也是两位数以上,10年增长了接近16倍。这确实是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它们都发展几十年了。为什么叫它产业?确实是10年时间里一下子由几百亿美元变成了几千亿美元。中国银行卡历程

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有十来年的时间,如果从刚开始发卡算起,现在可能接近二十几年。1985年在珠海,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银行卡。尽管那时候可能完全是手工压卡,还不能电子支付。可能当时比较时髦的就是国外有什么我们也慢慢有什么。当时银行卡还没有形成什么气候,电子支付是一个规模产业,没有规模是没什么用处的。1994年我刚刚到招商银行工作的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网点,中国银行有一台ATM机,脏得要命,所有的口都被泥巴堵住了,当时根本没人擦,肯定就没人用。当时还没人敢去用,只是觉得奇怪。其实肯定是一台机器一台机器铺,铺到一定时候才有联网作用,所以说它是规模产业,没有规模是没用的。

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家就要考虑卡怎么用了,所以在1993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银行提款中心的时候,正式提出来要实施金卡工程。所谓实施金卡工程就是要让它有一个受理环境。从1993年开始,在6个城市做试点,最后扩到18个城市。当时做得比较快的就是1996年、1997年,深圳、广州、上海先是同城联通,差不多1999年左右,同城的基本上都联上网了,这个时候可能觉得在一个城市比较好用了,但上海的持卡人到北京去觉得有点不方便,毫无疑问就要提出来在全国范围内如何使用的问题,这是一方面。第二,前面说到了,每个银行自己发卡,自己装POS机,确实是重复投资,很浪费,大家意见很多,资源配置不合理。但要做这个事情不容易,因为当时要征得大家同意才能联网。各个城市的大银行觉得网点多,不着急,其实他们没考虑清楚,只是想不能便宜竞争对手。在市场机制竞争条件下,同城银行好不容易联通起来,但是要做异地联网的事情还是很难的。这个事情议论了好几年,到了2001年的时候确实已经非常迫切了,而且呼声也挺高,很多意见、报告都送到了中央领导那里,国务院领导对这个事情也多次发有讲话,说了很多次还没有行动,就开始批评,最后就做了。2001年成立了筹备组,筹备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发展前景。当时我也不知深浅,稀里糊涂就进了筹备组,进来之后知道确实很难。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有必要成立银联,特别是大家重复投资太多,一个柜台摆十几个机器,太浪费,也很不方便。这就是银联的背景。其实当时的紧迫性我今天理解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如果2001年、2002年不做,现在要做已经做不了了,因为这一方面已经开放了。所以我后来形容那个时候为“已经像宇宙飞船要回到地球”,像所谓的时间窗口,就那么一下,擦进来就来了,擦不进来就回不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时机。

2002年终于把这个事情张罗起来了。当时国家银行觉得有必要,老百姓也就是持卡人毫无疑问都觉得是好事,政府也要过问,因为确实是件重要的事情,行政干预成分相当大。银联当时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实现国内联网、城市间联网、银行间联网。这个事情后来由于行政强制执行,下面再有什么想法也不能阻止,所以办起来也很快。温家宝同志在2002年11月份提出来,在300个城市实现联网、100个城市实现银行间联网,在40个以上城市发行银联卡,这就是当时所谓的“314工程”。这个项目一年多就做完了。联网完成后就已经达到领导意图了,领导从各方面对银联不用那么关心了。我老形容一个公司是一个小孩,小孩从娘肚子里出来就是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在经济上有一个词就是法人。我觉得非常形象,它是人,所谓人就是生命。企业也一样,一旦注册登记,有员工,在工商局要登记个场所,你得给人发工资,要交税、水费、电费、物业费等等。它要开支,开支就要有收入。它是个人,不像机关,甚至不像北大、清华,财政部给你拨款,不够了再要。而法人、企业,钱要自己挣。银联也是一样,人家关心的是联网,我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领导关心的是社会工程的实现。既然今天我们在这个企业,大家有缘分凑到一起,就得想怎样一起把这个企业经营下去,而且小日子要基本说得过去,要有进入小康的保障。所以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不一样,这不是别人会考虑,也不是领导关心的事了,要看自己如何发展。联网公用也好,“314工程”也好,做到了就非常好。当然联网后我们就产生交易了,交易了就有钱赚。但是下一步怎么办?这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当时从社会工程的角度讲,领导人关心的是“金卡工程”,而到了企业内部,企业金融是个经营问题。我们发展得好大家收入就高,在社会上别人也对你认可,这个企业就有生存空间,所以我们开始要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发展路线。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考虑如何提高交易效率,当时大家说银联怎么好用,那么他们多用一次我们就多一笔交易,如果人家刷了卡之后觉得不好用怎么办?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效益,而从业务来说我少一笔交易就少一笔收入。所以第二年我们提出来提高交易规模,当时也就是十多个商家可以用银联卡,大概二十五六万台POS机,只要多发展一个商家,多铺一个POS机,大家就多方便,我们的交易收入也就多了。第二年也不错。第三年我们就想,都走到这一步了,将来怎么办?所以我们第三年就考虑走出去,到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泰国、韩国等,陆陆续续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通银联。这些都是从我们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现在已经不是领导人关心的事了。银联发展战略及品牌定位

结合我们自身的发展,我们提出了发展战略的问题。前三年,第一年“314工程”实现联网通用,第二年扩大市场提高交易效率,第三年就开始考虑如何走向国际化。这个时候开始逐步研究这个领域、研究这个产业,以及研究我们自身的发展战略,研究国际同行、国际巨头跨国公司的情况,同时也反省自身:我们下一步怎么办,当时银联成立的时候,这个机构本身是行政性的,也是政府领导关心的一个社会工程,而不在于它这个机构本身要怎么去做,它有什么样的机构性质。但是当时我就考虑,第一年联网工程实现以后怎么办。那时候多次开会研究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我交报告的时候把它定义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孟国林同志比我清楚,在我之前他是全国银行卡办公室骨干。我来报到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你筹建的是一个新的行政事业单位。”我自己想,行政事业单位将来怎么做下去?这个我还真不太熟悉。我原来在招商银行做了8年,领导企业有点经验,也算熟门熟路,但是要经营行政事业单位,回到传统体制里去,我还真有点生疏了。所以我当时跟主管领导开玩笑:“要搞行政事业单位找我可能不合适,随便抽个人可能都比我强。”其实当时我的想法是,如果作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是不是跟当前的企业机制、机构效率的提高不一定合适,我确实也不太适应,将来发展时如果有很多想法的话,行动上会受到很大的束缚。所以我到银联之后重新论证了国际化的方案,也得到各方领导的认可,当时用了“中国”两字,用“中国”两字是一定要国外领导批的。后来就以一个公司的形式      成立了。

作为一个公司,第一年联网通用,第二年扩大市场,第三年走向国际,怎么样才能实现我前面说过的纲领一样的目标,可以逻辑性地把所有的工作有序推进?后来我想可不可以像VISA、万事达一样,作为一个品牌提出来?因为刚开始银联没想到要成为一个品牌,只想联网通用而已。后来我想所谓联网通用,包括我们现在建立一个非常高效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所有交易的处理系统,这所有的功能像一个生产企业一样,我们就是在做一件生产性的、加工性的事情,只不过它是信息加工。它是一个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就回到企业的一般性话题上来了,你是加工、代工、还是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提出来能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品牌?银联的标识在2002年1月份就开始推出了,但是事实上那不是品牌,那是一个受理标识。现在大家领到的卡上面又有VISA标识又有银联标识,其实就是把两个合在一起,银联可以在国内用,VISA可以在全球用。但是实质上银联的标识完全就是VISA为了绕过政策界限而做的。因为现在外资企业不能做人民币业务或者是零售业务,与银联的合作,使它的业务合法化。我现在回头看银联所谓的紧迫性,今天的理解跟那时候的理解完全不同。如果当时没有银联,我们今天肯定不会想品牌的事情,因为这个机构都不存在。现在从行业内部来讲,有一串16位的数字,所有的记录规则、应用标准等等都是靠这串数字,这串数字就是大家的卡在国际上领取的所谓编号。后面整个内部的磁条、基本的资料、信息格式等等都是依照人家的记录标准进行的规范。所以银联和VISA在一起,事实上这张卡就不是银联卡,是VISA卡,因为所谓的知识产权、技术规范都在这张卡上。这样下去的话,一旦国外银行外拿到业务许可,大量发行,以后就没有银联的事了。一旦它可以自己进入中国,它肯定就一脚把你踢掉,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不至于傻到这点都看不出来。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很可能将来我们就变成一个信息处理的加工厂,可能沦落到一个代工企业的地步。我们要真正自己干,不仅仅是人家给你多少你就得多少,而是我们自己能够拿到标准、品牌的全部价值,这就必须打品牌。但是银联才三岁,路都还没走稳,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不知天高地厚?把品牌喊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发虚,但是不走也不行。所以我们到处去游说,包括到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那里去游说,表示我们自己来做,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等等。银联当时尝试着走向香港和澳门,走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等,现在看起来是走出去了。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难处,包括公司来找我,一些话说得很难听,类似“将来还要不要活”等等。今天看来当时的决定是对的,尽管难度很大,但这是品牌的必然性,如果自己不建立品牌,将来也很难生存,必须这么做下去。

从国际个人支付领域的品牌市场来看,万事达占23%,VISA占50%,其他的占20%,我们估计自己能够赶快超上来,占到第四位难度不大。现在那些跨国公司慢慢觉得压也压不住了,打也打不下去了。个人支付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就是要比数量,规模产业我们好就好在人多,人多就不怕了,起码从银联来讲人多力量大,人多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所以我们认为成为一个国际品牌还有希望。我们自己也要把自己看清楚,不是不知天高地厚,在中国还没站稳就要国际化。我们所谓“走出去”全是以中国为基础,是方便中国的持卡 人到国外可以用。举一个例子,你到银行去办卡,柜台小姐问你用什么卡,有VISA、万事达、运通、银联。你问都有什么好处?她说都是一样的,都免费。VISA、万事达可以在全世界用,而且有他们的标识也好看一点。虽然我是农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用,但是好看一点也行,和别人可以说:你的是银联卡,我的就是VISA卡。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柜台小姐说不出来这句话,这4张卡都一样,国内能用国外也能用。2004年我们提出两年左右可以在主要国家应用银联卡,现在看起来竞争比我们预想的快比我们预想的好,虽然刚开始非常艰难,但是有规模以后很多国际机构会主动找我谈。我们跟花旗银行签订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花旗在全球50多个国家的8 000多台ATM开通之后全部可以使用银联卡;5月份跟Discover签订了美国的银联使用协议;摩根士丹利收购了一家机构,全美有13万台POS机,2005年底银联在美国就可以使用;日本开通的时间也差不多是2005年底。和花旗银行的合作实施以后,欧洲的路线应该也没问题了,因为它是全球同步的。再有一两年时间,可以说我们把品牌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原来我们提出要创建品牌的时候有各种不同的议论,有人说我们自不量力,或者是思想太狭隘等等。联想收购IBM时被怀疑,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时也被美国国会否决,这些事情在某些人看来都是不可为的。

以上所讲内容是对美国银联品牌的理解,以及我们银联的战略使命和企业精神。现在已经被慢慢注意到,我们提出来“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这是我们的使命和愿景。银联的企业精神也是我提出来的,作为一个三岁的企业,要面对国际竞争,我们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就是银联同时提出一个相对人性化的口号,就是有“银联相伴”,这也是对我们标识的一个很好的注释。银联标识由红色、蓝色、绿色三色组成,红色代表金融机构的诚信;蓝色代表我们作为支付工具、作为银行卡到处都能用,“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蓝天大海,代表着它的广阔;绿色代表森林、草原,代表充满生机与活力,代表银联生生不息,追求创新,追求不断地进取;标识上面还有银联两个字。它还有一个意思代表中国人非常精采的人生,就是“华彩人生、银联相伴”,这是我们品牌的一个文化内涵。

既然我们要创品牌,就必须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能力,我们在银联内部提出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否则的话怎么谈跟人竞争?自己能力都没有,还要说大话,就像小孩要跟人家打架,光是喊,人家来了你就跑了,这就没意思了。人家来了还要过两招,起码要证明自己有点能力。所以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对话

问:银联国际化是人民币账户还是美元账户?

答:我们主要是提供人民币账户的便利。为什么原来把双品牌卡叫成双币种卡,因为大家觉得VISA就是使用外汇,银联就是使用人民币。现在非常方便,到美国、日本,无论到哪里都是使用人民币。虽然当时交易的时候是按美元计价收钱,但是回到你的帐上的是人民币。

问:是不是银联还是国有企业?

答:可以这么说。我们是股份制企业,但是大股东是各家国有银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属性是国有企业。

问:是不是在电子支付行业里,同样的业务,银联没有国内的人民币业务的竞争对手?作为消费者来说,怎么考量到底银联做得好还是不好?或者是那些和银联合作的商家怎么有机会考量到底银联做得好不好?消费者或者是商家有没有选择得到收费更低或者是费率更低的服务的机会?

答:所有的问题其实我理解都是一个问题,垄断也好,有没有竞争也好,别人如何评价我们的服务也好,其实都是一个问题。是不是垄断、行业是不是开放、别人能不能做、准入门槛怎么样。我可以先跟大家通报,近期人民银行会出台一个支付组织管理办法,因为整个支付业发展非常快。像《IT经理世界》、《经济观察报》等媒体经常会报道阿里巴巴公    司的支付宝发展非常迅速,因为没有行业准入门槛。这个领域很容易做,而且发展非常快,所以现在大家都盯上了支付业。支付产业有很多企业都已经在做了,这已经是事实了,不用我多说了。这就涉及到你提到的是否垄断的问题,在小范围内,我跟金融领域的人、跟监管当局的领导是交换过意见的,我有一个说法,他们后来觉得可以认同。银联是一个支付领域的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是因为没有其他的企业在做?其实现在有30多家小的企业在做支付产业。我刚刚谈了很久的跨国公司问题,VISA、万事达、运通,他们的卡不是银联的卡,那就是说这个领域里面不是光有银联,他们比我们厉害。这个领域当中还是有市场参与者,还是有竞争,竞争的情况是我们只有三岁,他们是四五十岁,他们是全球企业、跨国公司,是支付产业的巨无霸。我形容这种情况是三岁小孩要跟一个成年人打架,是一次力量很不对等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家在谈银联是不是垄断的时候,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市场体系来看的,中国就只有一家银联,但如果说不看人种而看开放的市场,这个市场是VISA卡在刷、运通卡在刷、万事达卡在刷,我们银联同样在刷,所以是有竞争的市场。有竞争就不是垄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没有垄断,其实我们是在反垄断,因为他们是全球垄断企业,我们才刚刚开始。

问:我是银联卡的一名用户,我觉得它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比如在香港,刷银联卡比VISA要划得来,因为在香港由于港币和人民币的汇率,用银联的卡会比较省钱。银联目前是人民币的唯一一个原则,如果将来开放了,VISA它们也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了以后,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答:非常感谢你提到香港的例子。我再说一下,在香港、澳门使用银联卡已经非常方便了。香港的商家会问你用什么卡,银联卡还是VISA卡?你自己选择要刷什么卡,如果卡上面有万事达的标识也有银联的标识,他就会问你要刷万事达还是银联,如果你说不知道,商家会建议你用银联的。我不敢说香港的商家都是这样,但是多数的商家都会给你这个建议。他们为什么这样?因为第一,大家都好用,这是技术问题。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银联卡目前交易费用是最低的,我们比其他卡至少便宜1%。

你刚刚提到拿什么来竞争的问题,我们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我可以这么说,将来同样可以听到大家互相推荐用银联卡,这里不仅是因为费用比他们便宜——所有收费的卡当中银联是最便宜的,同时我们的立足点在中国,所有的力量在中国,系统在这里,总部在这里,人力资源在这里,所有的服务也都在这里,所以服务肯定不会比其他卡差。现在他们扩大编制也就是一二百人,我们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所以服务只会比他们好,不会比他们差,所以说在中国的竞争我们认为肯定不会输给他们。

问:中资银行纷纷到香港上市的大背景,会对中国银联的业务和长远发展有怎么样的影响?第二,银联有这么大的成长空间,它是不是需要借助一些外部的资本来帮助它一起发展?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上,万总有没有一个总体性的规划?

答:现在各个金融机构都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是融资问题,其实很多机构是为了解决经营机制问题,甚至有些目的可能更多,比如考虑薪酬体系问题等等,反正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进投资者。这对机构本身是有好处的,但是也未必是绝对的。因为很多很发达的国家也有外国战略投资者,也经营得很好。日本的银行体系里面很少有外资,新加坡的银行好像也没有什么西方的战略投资者,台湾地区的也不多。所以说外国战略投资者意义有多大并不能绝对化。

问:我不认为现在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我个人是持反对态度的,银联发卡是通过银行来发,银行的股东发生了变化之后对它的终端销售行为也会产生影响,这样会对银联业务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相信会有影响,或者说现在已经体现出了部分的影响。因为现在战略投资者到各家银行投资,首先他们都会提出一个基本条件;他们要经营个人银行业务,信用卡发行由他们来管。好像多数银行都答应这个条件,这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比较严峻的考验和沉重的压力。其实我们中国人做银行卡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外国机构比我们厉害,发卡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发人家的卡,可是一旦外国人也参与其中的话,他肯定不会想到要找中国的卡发,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发他们自己的卡。所以这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压力。确实要像我前面说到的,苦练内功,把自身的素质提上去。到时候大家认可了银联,无论是它的产品还是它的业务、服务都还不错,还最便宜,所以说了半天还是提高竞争力。我们正在做这些事,应该说目前还是有信心的。

第二个关于资本市场的问题。到了一定时候我们应该会去考虑,既然要发展,将来如果受到资本制约的话,也不排除走向资本市场,但是目前还没考虑这个问题,也许早了点。

问:第一,麦肯锡公司发布过对信用卡的风险预计,因为银行为了抢占市场规模,大批量发卡,从法院方面来说信用卡领域的案件特别多,请问对于信用卡风险防范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第二,要提高信用卡支付产业的竞争力,人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您怎么看?

答:你前面说到的风险问题,我听你的意思好像在说信用风险,不是交易风险。如果是交易风险我前面有过解释,银联和各家银行在技术业务、交易风险管理方面,目前还没有发生比较大的欺诈情况。虽然确实有信用卡欺诈行为,但是系统内现在还没有,我们也正在抓这件事,应该说大家还是可以对银联有信心的。如果说信用风险那是银行信用管理的问题,关系到各家银行的信用政策。

至于第二个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十来年的产业在中国已经算是老资格的,就像证券行业。信用卡也是一样,确实很有发展,目前的人才需求非常大,但是技术好又很有经验的人非常缺。其实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去做,只要基础好、悟性高,半年就可以进入这个领域了。我开玩笑说,招工时注明要三年以上银行卡工作经验,我对主管招聘的人说,你招谁,谁有这个经验?这个工作就是边干边学的,只要这个人不傻,有一定的悟性,再读过一些书,干一干就可以了。

问:银联是一家快速发展的企业,同时银联也是一家金融机构,作为一个金融机构来讲规模是重要的,但是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您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是一个行家了,从银联管理的角度来看,您是怎么把握银联的快速扩张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平衡?或者说您是怎么认识银联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的?

答:前面有同学已经提过风险控制的问题,我刚刚已经回答了,风险控制从信用卡交易上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信用风险控制,那是银行的事。现在说的问题是交易风险,用银行卡支付或者是电子支付的交易风险管理是银联首先启动的。因为我是从商业银行调到银联的,在2001年筹建银联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风险控制的问题。原来招商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也是我策划设计的。尽管我当时对这个领域还不是很熟悉,但是我总觉得将来风险肯定是个问题,所以在筹备期间就考虑了,银联一成立马上就成立了风险控制部。当时银行界的人还无法理解银联一开始就搞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中国银行卡支付的风险控制是从银联开始的,现在银联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银行卡在国内的风险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控制机制、控制制度、管理办法,出了问题怎么办,有了欺诈如何马上把问题搞清楚,怎么破案等等,应该说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了。中国的银行卡风险控制就是这两年才开始的,原来没有,包括国有大银行在内的机构,全部是跟着银联来做风险控制的,现在发展得很快,两三年时间把整个体系搭起来了,包括现在跟公安部的破案协调机制都非常好,一有问题马上能查清楚,公安部门很快就能破案。

问:刚才你讲到银联跟国外支付组织相比收费低,是不是我们的成本结构也比他们低?刚刚你讲了它是一个规模经济行业,但是银联比国外有几十年历史的机构规模小得多,如果说是规模经济的话,为什么规模这么小还要收费比他们低?

答:应该是他们的开销大。我们所谓的成本低,毫无疑问,人力资源成本肯定比他们低,收入肯定没有他们高。系统运行的成本我们不会比他们高,因为现在系统运营的成本差别不会太大。我们整个投资也非常节约,现在没投多少钱,运行成本也不高。他们开销大还在于杂七杂八的费用非常高,比如VISA、万事达的广告铺天盖地,当然这对他们的交易确实有作用,但是广告成本很大的,光是作为北京奥运会主赞助商,VISA就要提供10亿美元,我们肯定拿不出这么多钱,万事达肯定也投了很多钱在北京奥运会上,这些钱花出去了肯定要找源头,手续费就要提高点。

问:我是在银行工作的推销信用卡的工作人员,我想问的问题是怎么向商户收费?有时候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对于消费比较高的娱乐行业,我想问的是我们现在收费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是按照我们的成本来定的还是国际惯例?我问了上级信用卡机构,说法也是模棱两可。

答:现在的收费标准基本上是延续下来的,是原来主管部门的一个规定。我多次呼吁一定要重新研究这个标准,要走向市场化定价,这也是现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向主管部门报告,这里牵扯各方利益,比较复杂,所以什么时候能够形成这个机制还真不好说。因为定价会涉及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等等。手续费其实并不高,但是涉及面太广、涉及机构太多、情况很复杂。我跟上级领导也说了,人家的定价机制很灵活,我们这样很难应对市场的发展要求。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市场定价机制的研究。

问:VISA和万事达主要的定价依据是哪些?

答:那就是各相关利益的问题了。银行发卡的收益问题,银行的收单收益问题,商家愿意把价格定到什么程度,ATM取款中广大持卡人的压力程度,企业的经营成本等等,无非就是这些因素。                                                             (2005年9月16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