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博物馆:我想养只小恐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22:25:4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少宸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奇趣博物馆:我想养只小恐龙

奇趣博物馆:我想养只小恐龙试读:

前言

Foreword

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的同学一定会清晰地记得恐龙。在1亿多年前,地球是个恐龙的世界:有食草的大个子板龙,“飞毛腿”迅猛龙,身插“长矛”的戟龙,“多心”的巴洛龙,大胃王雷龙,恐龙家族的霸主霸王龙……

你知道多少种恐龙呢?你了解恐龙生活的时代吗?你知道恐龙之间怎么交流吗?你知道“大块头”恐龙也会生病吗?本书将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讲述关于恐龙的故事!

本书与课本紧密相连,在文中详细标注了相关教材的页码和内容,有助于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本的学习,更能让你汲取更多的知识,开阔眼界,了解书本之外的广阔世界。

另外,不要担心会有阅读障碍,书中对学习范围之外的疑难字加注了拼音,让你不用翻字典就能流畅阅读,可专注地享受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的乐趣,度过愉快的阅读时光。

最后,还欢迎你关注奇趣博物馆系列的其他图书:《我要给地球挖个洞》《海洋会干涸吗》《我想有一个外星朋友》《是谁创造了奇迹》《把达尔文带回家》《我和猩猩为什么不一样》《是科学还是魔法》《这才是男孩的玩具》《我和我的动物小伙伴》。

1 寻找昔日霸主的足迹

自地球诞生,至今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接连不断地有新生物演化出来,也同样不断地有旧生物被淘汰出局。在所有的生物中,恐龙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然而关于恐龙的起源,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槽齿类动物

槽[cáo]齿类动物最早出现于古生代的二叠纪末期,起源于鳞[lín]龙亚纲的始鳄类,到了中生代的三叠纪早期就灭绝了。由于它们的牙齿长在颌骨的齿槽里,所以得名槽齿类。

早期,槽齿类动物多为一些小型的肉食性动物,体长约1米,长着三角形的头,吻端尖而长,前肢短,后肢长,身体结构轻巧。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以及鸟类均起源于槽齿类的爬行动物。后来,槽齿类动物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成为当时具有竞争力的动物群体,它们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恐龙、翼龙以及鳄类等爬行动物。其中,鳄类的后裔至今还存活在地球上。

在槽齿类动物进化为恐龙这一观点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恐龙及现代爬行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xī]蜴[yì]一样的小型动物,名叫“杨氏鳄”,约0.3米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靠捕捉虫子为生。它们的后代明显分为两支:一支是继续吃虫子的真正的蜥蜴,一支是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其中的后者,也就是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不断演化

为了提高划水的速度,那时的初龙还进一步改变了身体的结构,后肢增长并加粗,成为了水中的推进器。慢慢地,腿就移到了身体下方。后来,气候变得干燥,水源干涸[hé]了,这些动物被迫搬到陆地上生活,感觉长短不齐的四条腿走起路来不舒服,于是就改用两条后腿行走。长而粗大的尾巴这时正好起到平衡身体前部重量的作用。由于姿态的改变,它们的运动速度提高了不少,这是向恐龙演变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但是,早期的初龙类动物身体结构还并不完善,也不太适应陆地的生活。它们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水中,这样可以避免受到别的动物的惊扰。等到它们身体结构更加完善后,真正的恐龙便出现了。地球的“恐龙时代”也来临了。恐龙与鸟类

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的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表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

参照教材阅读

恐龙进化

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8页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也是恐龙生活的主要时代。中生代为2.5亿年前—6500万年前,中生代可以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è]纪三个纪。下面,为你一一讲述恐龙生活的年代。演化之旅

在三叠纪的丛林中,开始出现了恐龙的身影。在随后的几百万年内,它们飞速地进化着,“越大越好”似乎成了它们的座右铭。不久之后,另一类迥然不同的恐龙——原蜥脚类恐龙出现了。这是一类笨重的、用四足行走的草食性动物,它们是在侏罗纪占有优势的巨龙的先驱。三叠纪的幸存者

在三叠纪,恐龙并没有成为地球的霸主。当时,有些爬行动物进入大海,成为那里的顶级猎手,而翼龙开始在天空中滑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三叠纪末期一次大灭绝的降临。在这次大灭绝中,许多看上去可能会繁盛的爬行动物类群消失了,而恐龙成为幸存者。至此,地球上一个新的时代——恐龙时代到来了。侏罗纪的霸主

对于恐龙来说,侏罗纪是它们真正的太平盛世。相比较刚刚过去的三叠纪,侏罗纪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湿润,充足的食物使得草食性恐龙的身体越长越大。与此同时,兽脚类恐龙开始进入强大的昌盛时期,它们是天生的猎手。始盗龙、鲨齿龙,无论是在广阔的平原,还是在茂密的丛林,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活跃的身影。这是一个真正的恐龙世界。白垩纪的没落

时间进入白垩纪,此时距第一批恐龙出现已过去了1亿多年,虽然有些种类的恐龙灭绝了,但立即就会有新的种类诞生。然而,到了6500万年前,称霸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失落的帝国”。

参照教材阅读

恐龙的时代

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7页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约2亿3500万年—6500万年前的一种陆生动物,它们是中生代的多样化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达1.6亿年之久。让我们来看一下恐龙统治的世界吧。良好的生活环境

恐龙家族在地球上存在超过1.6亿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草食性还是肉食性恐龙,都有享用不尽的美食。

但后来,原来连成一体的盘古大陆慢慢移动,分裂成现在的板块形状。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地后,因为光照不均匀,热量的传输也被海洋隔断,气候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由于这些变迁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发展的,因此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仍然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块头VS小个子

因为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那么大。据推测,最大的恐龙约有30米长,体重达50吨,就是用现在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颚[è]龙,全长才不到1米,重约3千克。

不管是大块头,还是小个子,它们都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着。生活习性

恐龙属于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经生活在中生代陆地上的沼泽和灌木丛里。恐龙的脑袋要比身躯小得多,它们的眼睛长在脑袋的两侧,嘴巴长得长长的,在庞大的身躯上还连接着四条腿和一条尾巴。它们有的用两条腿走路,有的用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恐龙经常会把蛋产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以防止其他恐龙偷吃和破坏。

恐龙中发展比较缓慢的种类与最古老的鳄类有些相似,而发展较完善的种类则与鸟类相似。错失的恐龙化石

据传,早在1700多年前,在中国四川省(当时被称为巴蜀的蜀郡)武城县就曾发现过恐龙化石。但那时的人们还不知道那是属于恐龙的,而认为它们是传说中的龙遗留下来的骨骼。这让人们错失了一次认识恐龙的机会。

恐龙家族成员庞大复杂,长相奇特,它们之间的形态差别很大。因此,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一直是个难题。

长期以来,恐龙被分成两类:蜥臀目和鸟臀目。这是依照它们的骨盆(又称腰带)构造的不同进行的分类。蜥臀目的骨盆像蜥蜴的骨盆,鸟臀目的骨盆像鸟的骨盆。蜥臀目恐龙

蜥臀目恐龙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兽脚类都是肉食性恐龙,它们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趾甲,头部很发达,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就是著名的代表。蜥脚类包括所有身躯庞大、脑袋很小、长颈长尾的恐龙,它们四足行走,全是吃植物的,有著名的迷惑龙、梁龙、马门溪龙等。鸟臀目恐龙

鸟臀目全部是吃植物的恐龙,有四足行走的,也有两足行走的,可分为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肿头龙类和角龙类五类。鸟臀目恐龙中著名的成员有禽龙、鸭嘴龙、沱[tuó]江龙、华阳龙、甲龙、三角龙等。

在地球漫长的时光中,有许多物种是我们人类所不知道的或是早已经消失灭亡的。作为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就是后者。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它们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主宰地球超过1.6亿年之久。然而,恐龙却在某一时期突然集体消失了。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怎么会突然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了呢?这个谜至今也没有人能真正解开,更成了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团。一直在寻找的真相

关于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人们从未停止过研究。但是不管哪一种推断,目前大多都只是一种缺乏足够证据的假说。也许恐龙的灭绝真的是结合了种种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恐龙的灭绝是在众多的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单一的原因很难造成恐龙的灭绝,那一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我们凭空就可以想象推断出来的。但是有一点是比较能肯定的,那就是恐龙一定对地球突然改变的生态环境一时间无法适应才灭绝的。

参照教材阅读

恐龙的灭绝

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火山爆发

白垩纪晚期,地球上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在火山爆发过程中,剧烈的火山活动把大量硫酸盐、二氧化碳及火山灰喷到大气当中。在喷发后的数年中,那些硫酸盐雾和尘埃遮蔽了阳光,导致了气候寒冷。一些恐龙被相继冻死,于是恐龙族群在短时间内迅速衰落,直至灭亡。

称霸地球各大陆生态区1亿多年的恐龙,在白垩纪晚期离奇的灭绝,留给人类一个至今仍无法破解的谜团。好在深埋在地下的恐龙化石,给了人类一个探寻恐龙的途径。今天人类所知的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恐龙化石的形成

恐龙化石是恐龙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也是人们研究恐龙的重要信息来源。但是,恐龙化石的形成非常复杂。一般来说,生物形成化石的比例很低,仅为0.013%,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形成化石需要具备两大条件:不仅要具有坚硬的部分,如骨骼等,还要在死亡之后迅速被掩埋。满足这两个条件,化石虽然形成了,还需要能够在稳定的地层中保存,如果遇到地壳运动,如火山、地震、造山运动等,已经形成的化石就会被破坏了。恐龙化石中有什么

人们把现在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痕迹化石,就是与恐龙生存活动相关的遗迹,如足迹化石、粪便化石、蛋化石等。不要小瞧痕迹化石,科学家可以依靠粪便化石来推断当时的恐龙吃什么,是怎样进食的,消化完毕后又发生了什么;恐龙的足迹化石可以表现恐龙当时走过的路,是否过着群居的生活。同样大小的脚印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显示恐龙是在行走还是奔跑。

另一类化石就是恐龙的遗体化石,包括恐龙的牙齿化石和骨骼化石。这也是我们了解恐龙生活的主要信息来源。2 千奇百怪的恐龙世界

板龙,蜥臀目蜥脚形亚目恐龙的一种。它生存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以食草为生,是比较古老的恐龙之一,也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大型恐龙之一,同时板龙还是最早被正式命名的恐龙之一。早在1837年,板龙就被正式命名了。身躯庞大的恐龙

板龙身躯庞大,身体全长6~10米,身高可达8米,比双层公交车还要大呢!要知道,在板龙出现之前,最大的草食性动物也就和现在的猪一样大。所以,板龙是当之无愧的“大个子”。

板龙的足趾很灵活,能够向后弯曲,可以牢牢抓住地面。它的前肢比后肢短,但它仍然喜欢靠四足行走,偶尔也可以抬起前肢,靠后肢站立起来,吞食长在高处的植物。而且,板龙在死后还会保持直立的姿态呢!强大的胃

板龙的长脖子上长着一个窄窄的脑袋,便于它吃到高大树木的顶冠。板龙拥有许多小型、叶状、位于齿槽中的牙齿,颌部关节的位置低,可使下颌提供肌肉更大的力量,这些特征显示板龙只以植物为食。它们的眼睛朝向两侧,视线范围较宽,可警戒、注意掠食者。

板龙的上颌与下颌中拥有许多小型牙齿,前上颌骨有5~6颗,上颌骨有24~30颗,齿骨上有21~28颗。这些牙齿有锯齿状、叶状的齿冠,适合消化植物。板龙被认为拥有狭窄的颊囊,可避免在进食时食物溢出嘴部。

另外,板龙庞大的身躯还带给它另外一个优势:板龙吃的任何东西在消化道里停留的时间都比别的动物要长得多,这样不仅利于板龙消化食物,还有助于它们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呢!芦沟龙

芦沟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中国云南省境内,是最早出现的肉食性恐龙之一。芦沟龙身材小巧,个头与鸵鸟差不多,站立时身高约1.5米。芦沟龙以两条后腿行走,前肢则较短,可以像手一样捕捉其他的小脊椎动物和昆虫,其动作灵活。

芦沟龙虽然不大,却是一种凶猛的肉食动物——尖尖的小脑袋两侧长着又大又圆的眼睛,视力很好;尖尖的嘴巴里长满锥子般尖利的牙齿;长脖子灵活有力,在丛林里游荡时,把头抬得高高的,能够靠脖子的弯曲伸向各个方向,便于搜寻猎物和逃避敌害。当遇到敌人时,芦沟龙会急速奔跑,长长的尾巴高高翘起以保持身体平衡。

慈母龙是一种大型鸭嘴龙科恐龙,体长约6~9米,体重约4吨,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慈母龙属于群居动物,它们的群体非常庞大,最多时可能有上万只慈母龙生活在一起。当一群慈母龙在活动时,身体最强壮的慈母龙就会在附近守卫,防止敌人偷袭。

慈母龙有着奇特的外表,它的脸看着像是鸭子的脸,有条很长的尾巴。它们前腿比后腿短,走路时用四条腿,跑步时则用两条后腿,而且还跑得很快呢!牙盘发达的恐龙

以慈母龙为首的鸭嘴龙科恐龙没有胃石,但是它们有发达的可以磨碎食物的牙齿。鸭嘴龙科恐龙的喙长得宽而扁平,可以咬断和啃食植物,然后用嘴里面的牙齿将食物粉碎。别的草食性恐龙不容易啃食的树木表皮、松树树枝等,它们都可以啃食。慈爱的恐龙妈妈

爱护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天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一样,对自己的子女是呵护备至的。慈母龙虽然会南北迁徙,到处寻找食物,但是每年都会返回以前的窝中生蛋。生下蛋后,慈母龙爸爸和妈妈还会轮流守在蛋旁保护着,以免被其他动物偷走或者吃掉。

从蛋里破壳而出的小慈母龙由于腿还很软,所以没有办法离开窝。慈母龙妈妈会一直在旁边照顾,并从外面带回食物喂养它们长大。直到小慈母龙长到身长1.5米、腿部渐渐结实、可以独立离开窝后,慈母龙妈妈才离开。

要知道,大部分恐龙可是从破壳后就要独立生活了。相比来说,小慈母龙有这样的妈妈是多么幸福啊!亲子墓地

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晚期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深约1米的恐龙窝,窝内有15个小恐龙。在离窝百米左右的地方,还发现了一具成年的恐龙化石。由此推测,这可能是母子同归、葬于一地的证据。

鹦鹉龙生存在白垩纪早期,在蒙古、俄罗斯、中国和泰国都出土过鹦鹉龙的化石。鹦鹉龙全长约1~2米,高约1米。它的前肢较短,爪子可以像人手一样握住东西,后肢较长,能用来走路,是一种很可爱的小型恐龙。鹦鹉龙主要吃植物的枝叶和昆虫。鹦鹉嘴

鹦鹉龙的头窄,呈方形,有着一个巨大的嘴喙,看上去活像一只鹦鹉的头,这正是它得名的原因。方形的头是由于头盖骨背后四周有骨脊,它固定着强而有力的颚肌,使它的嘴喙能有力地咬啮,可以轻松切断比较硬的植物。有些种类的鹦鹉龙有一个平阔的头,从颊骨向两边长出刺来,这些刺很容易发展成防御性的角。鹦鹉龙的新食物

在鹦鹉龙存在的时期,全世界的植物发生了变化——以前恐龙的主要食物苏铁和蕨类死掉了,今天的开花植物取代了它们。鹦鹉龙进化出来的巨喙更加适应环境,可以咬粗硬的灌木茎干,以及咬碎这些新出现的植物的种子和坚果。鹦鹉龙化石

中国辽宁省发现了一具有轻伤的鹦鹉龙化石。化石的皮肤组织完好,可以看出这种恐龙的皮肤和现代爬行动物的皮肤相似。这个化石已经有1.3亿年的历史了,化石的大小和猪差不多。

参照教材阅读

生物的进化

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3页

伤齿龙来自于拉丁文,它的含义是“长着能啃咬的牙齿的恐龙”,可见,伤齿龙的牙齿是多么尖锐。伤齿龙是兽脚类恐龙,它是晚白垩世的小型肉食性恐龙。极佳的视力

与其他肉食性恐龙相比,伤齿龙的眼睛要比它们大得多。伤齿龙视力极佳,能适应黑暗的生活环境,在昏暗的光线中看清猎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眼睛有“夜视”功能。伤齿龙极佳的视力加大了它的生存空间。灵活的身体

伤齿龙身长大约2米,体重约50千克。伤齿龙的前肢上有3个功能趾,趾端是利爪,它那呈半月形的腕骨,可以做出人手一样的抓握动作。这在动物界中,特别是爬行动物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伤齿龙的后肢十分细长,使它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比其他恐龙要大得多。再加上一条硬挺有力的尾巴,伤齿龙的奔跑速度可想而知!

参照教材阅读

和动物比本领:眼力

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1页大智若愚的伤齿龙

伤齿龙是1856年被发现并命名的。刚开始,古生物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头脑呆笨的恐龙,然而把它的骨骼组合起来后才发现,伤齿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恐龙。据推测,伤齿龙的智商高达5.3,而与之体态接近的袋鼠却只有0.7。可见,伤齿龙比任何爬行动物都聪明。

伤齿龙在猎食的时候,会选择群体出击,几只伤齿龙的集体围攻可以使中型的草食性恐龙毙命。而且它们选择黄昏作为最佳的猎食时间。可见,伤齿龙已经有了猎食的策略了。

母伤齿龙还是负责、聪明又细心的恐龙妈妈。它们产下蛋后,会把蛋一个个竖立起来,再用沙土小心掩埋。因为伤齿龙蛋的蛋壳很薄,用沙土掩埋,既可以防止蛋壳破碎,又方便日后恐龙宝宝破壳而出。

可见,伤齿龙的智商可能比人们想象得还要高,是当之无愧的最聪明的恐龙。伤齿龙与恐人

如果伤齿龙没有灭绝,有可能进化成恐人吗?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古生物学家戴尔·罗素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没有6500万年前的那场灾难,伤齿龙有可能进化成比人类还要聪明、外形像人的动物——恐人,成为地球上的主宰。当时,伤齿龙进化成恐人的“恐人学说”曾风行一时。

大椎[zhuī]龙又被称为“巨椎龙”,其拉丁文的含义是“有巨大脊椎的蜥蜴”。在发现的大椎龙骨骼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超乎寻常的巨大脊椎。“大椎龙”的名字便由此而来。大椎龙是生存在侏罗纪早期,广泛分布于南非地区的一种蜥脚形亚目恐龙。大椎龙的外形

大椎龙身体庞大,身长约4~6米,当它站起来时,有双层公共汽车那么高。虽然它的身躯庞大,但与之不协调的是,它的头却很小。大椎龙的牙齿也很小,不能嚼烂食物。它们先把食物吞到胃里,再吃些小石头,通过小石头把食物磨碎。

大椎龙多数时候以四足行走,行走时的姿势可能是抬着头,细长的尾巴保持水平状态。必要时,大椎龙还可以依靠两条后肢站立,以食用到大树顶端的树叶和嫩芽。

参照教材阅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