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新沂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6:21:43

点击下载

作者:白庚胜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新沂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新沂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新沂卷作者:白庚胜排版:Cicy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6-01ISBN:9787801988683本书由天津中作华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責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幕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數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幕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幕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幕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幕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幕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幕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幕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鷹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类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枪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枪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辗,决定先编幕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幕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幕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幕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幕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幕县卷本;4对已编幕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幕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咕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幕出版,为日后编幕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第一章 人的来历和女娲补天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下万物齐生,就是没有人。女蜗娘娘就把捏泥人的法术传给了身边的金童和玉女,叫他们下凡造人。于是,金童和玉女来到地上,照女娲娘娘的吩咐造人。

他们挖来一些黏土,用水调匀,按照对方的模样捏人,把捏好的泥人放在地上晒。

他们怕风雨淋湿了这些泥人,就在一个林子里拔了四棵一样高、一样粗、一样绿的树,在树杈上搭了些树枝来为这些泥人遮挡风雨。他们晚上把泥人搬进去,早上把泥人搬出来,辛辛苦苦地造人,终于,这些泥人被晒干了。

这一天,金童和玉女又把泥人从小棚里搬出来晒。泥人搬完了,就到林子里找树果吃。谁知这时天上乌云翻滚,他们急忙跑回来把泥人往棚里搬,刚刚搬完,忽听“轰隆”一声,天塌了一块,堆成了一座山。树林被震倒了一片,泥人被砸坏了不少,缺胳膊少腿的,还有没眼睛没鼻子的,再不就是没有耳朵的。

天又晴起来了,他们又把泥人搬出去晒。第二天,这些泥人都活了,像刚睡醒似的打量四周,欢呼跳跃着跑到林子里摘果子吃去了。

金童和玉女造了人,就回到天上复命。他们见女娲娘娘正在炼石头。女蜗娘娘告诉他们,这石头是补天用的,如果不把那块天补上,不出三天,地上的万物都要死净了。于是,金童和玉女又帮女娲炼这块五色石了。

一天、两天,正当地上万物奄奄一息的时候,女娲娘娘和金童玉女炼好石头,把天补好了。

讲述者:徐太凤(女40岁农民文盲)采录者:孟玉红(女15岁初二学生)采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3月14日于高流高二村

月亮和星星

早先,天上没有星星和月亮,只有一个太阳。太阳一落,就满天瞎黑。那时谁家也不兴点灯点火。一到夜晚,常有人相互碰撞,或被绊倒,伤胳膊伤脸,扭了腰断了腿的事不断发生。到处有人唉声叹气。

有个孤苦伶仃的姑娘,名叫月姐,靠纺织为生。她的手很巧,织出的花朵跟真的一样,织出的鸟儿活蹦蹦跳,人都夸她。但惟一使她不顺心的,是一到晚上没有一丝光亮,她一听别人为碰伤叫苦,心就发酸。

有一天傍晚,月姐准备收拾织布机,可天黑了。她正愣神,忽然见到有个银发老太婆,驾着一只银兔,来到空中,扔下一盘银光闪闪的丝线和一盘淡蓝色的丝线,告诉她:“孩子,给你这点线,用你的巧手织你最想要的东西吧!”说完,不见了。

月姐捧着那两盘线,琢磨着:“织什么东西呢?”想了好一会儿,说:“俺就织一个能发亮的东西吧。”

她织呀,织呀,不知忙了多少天,终于把那盘丝线织完了。她把织成的那个大大的圆圆的东西往门口一挂,呀,一下把四周照得透亮。村上的男女老少都跑到她门口,有的纺线,有的拉呱。

等人们散去了,月姐才睡觉。朦胧中她听到有人说话:“月姐呀,你真巧,织出了大家盼望的东西。但你应该把这东西挂在天边,让天下人都能见到光明才对呀!”月姐睁眼一看,还是送线给她的那位老太婆,说罢又不见了。

第二天,月姐早早地起床,告别了父老兄妹,背着草鞋,提着那发亮的东西上路了。她逢山翻山,遇河过河,一直翻了九十九座大山,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终于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到了天边。她望着老高老髙的山,心里犯了难:俺怎么上得去呢?她把那发亮的东西抱在怀中,坐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

不一会儿,狂风大作,又下起了倾盆大雨。等月姐惊醒时,已被大风卷到天上,想下来也不能下来了。她怕那发亮的东西丢了,忙从怀中掏出看看,刚一掏出,一下变成一座秀丽的宫殿,她也变成一个银发老人。她再摸摸口袋,里面还有一把织那东西时剩下的线头,索性掏出往四周一撒,顿时出现了点点亮光。

那透明的宫殿,就是天上的月亮。坐在宫殿中纺线的老太婆,就是当年的月姐。现在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就是月姐撒落的线头。后来,人们为纪念月姐,每到八月十五,就拿出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供奉她。

讲述者:孙仰之(退休教师)

采录者:纪昌敬(乡报道员高中文化)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8月于纪集乡

启明星的传说“启明星”的土名叫“慌忙星”,又叫“大亮星”。传说他原来并不在天的东方。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三颗星星,他们是同胞兄弟,经常在一起吵闹。

有一天,玉皇大帝正坐在金殿上同一些大臣和星宿商事,不知是谁突然说了一句:“陛下,近年来众星宿都对各自坐的星座不满意,想重分星座。不知陛下意下如何?”众星宿一听,也都随声附和,都说也想重分星座。

玉皇大帝略微考虑了一下,说道:“既然大家都想重分星座,朕也同意。你们都回去准备一下,明天就分。”

第二天,玉皇大帝亲自去给众星宿分星座。分到最后,就剩下这弟兄三个了。可是,这时候就剩下最后一个星座了。玉皇大帝让他们轮着坐这个星座。

本来这三兄弟就不和睦,现在又叫他们轮着坐这个星座,他们又都逞强,谁都想在天上炫耀自己,坐上那个星座就不愿下来。他们吵闹得比先前更厉害了。

这事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了。玉皇大帝就问大家怎么办。

太白金星说道:“陛下,你叫几个大力士把他们的星座搬到天空的东边,让他们都朝东方走,谁先到那儿谁坐那个星座。这样,可以考考他们的意志如何。”玉皇大帝觉得是个办法,就照太白金星的话传下了圣旨。

三兄弟接到圣旨后,老二和老三马上就朝东方走去。老大呢,却觉得路途遥远,且路上还有很多艰难,就没去。他到玉皇大帝那儿讨了个差使做了,也就再也不在天空露面了。

再说那两颗星星,都以最快的速度向前行走,吃尽了千辛万苦。老二呢,总是先总结自己是怎样战胜困难的,以后再遇到困难,该如何办;而老三呢,却只知道图快乐,对以后的事情,根本没想。

这一天,他们正向前走着,突然面前出现了两个水妖,拦住了去路。原来,这两个水妖早已厌烦了水底的生活,想在天上炫耀自己,想先杀掉这两颗星星,再去坐这一个星座。

老二和老三看到两个水妖拦住了去路,同它们打了起来。老三被水妖打得手忙脚乱,为保全性命,逃回去了;老二奋勇抗击,战胜了两个水妖,也累得昏了过去。

老二醒来看到躺在他身边的两个水妖的尸体,非常髙兴,知道胜利在望,起来整理好了身上破烂的衣服,继续向东走去。

就为他每天都这样匆忙向东走,人们给他起了个土名叫“慌忙星”。他在和水妖打仗时,身上打破了,淌了许多血,远远望去,好像是闪闪发光的鳞片,于是又有了个名字叫“大亮星”。这就是后来的“启明星”。

讲述者:朱斯民(58岁新店乡农民初中文化)

采录者:王永(20岁新店乡南涧人初中学生)

釆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6月于新沂骆马湖一带

牛的来历

从前,世上本没有牛,耕地种田只用働头。那么,牛是怎样来的呢?

原来,牛是生活在天上的,本是玉皇大帝的侍卫。它力气很大,很受玉帝的喜爱。一次,玉帝去东海游玩,路过一座山,低头一看,只见许多贫苦农民在吃力地拉着笨重的铁犁耕田。玉帝生了恻隐之心,回来后,便打算叫老牛下凡到人间耕田。于是,他下一道圣旨,命令老牛到人间去。老牛接旨后便腾云驾雾来到人间,为人们种田。但是,老牛过惯了天上的生活,对人间的日子过不惯。一天,在耕田时,它那圆圆的脚不知被什么刺了一下,疼得直叫。驾犁的老农一看牛不干了,气得挥起长鞭向牛身上打去。老牛感到委屈,气得满嘴都是白沫。直到现在,牛的嘴里还吐着白沫,据说就是这个缘故。从此,老牛对天宫产生了怀念之情,一心想回到天上。但又怕得罪玉皇大帝,只好强忍着。就这样,老牛在人间过了几年。最后,它再也忍受不了了,下决心要回到天宫去。一天夜里,老牛又腾云驾雾回到了天宫。玉皇大帝很生气,要严惩老牛,决定把它压在南山底下,后来在众神仙的相助之下才免了老牛的罪。但玉皇大帝心想,如果老牛不回到人间,人们照样受苦。于是他想叫老牛第二次下凡。但他又想,老牛有法术,会腾云驾雾,以后还会回天宫的。于是玉帝抽出自己的青龙宝剑忍痛将老牛的圆脚给割开了,又派一名神仙将老牛送到了人间。老牛因脚被割开了,不能腾云驾雾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了。不信你看,直到现在,牛的脚上还有一道道痕迹呢。

讲述者:王湛(52岁窑湾文化站站长高师)釆录者:李昌启(18岁窑湾镇人初中学生)采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于新沂窑湾

彭祖短命

彭祖是大国的王子。那大彭国的都城就是现在的徐州。

那彭祖也不知道多能过,整整活了八百八十岁。可还有人说他短命,谁?陈抟呗,这陈抟原是个睡仙。有一天,他心血来潮打了个吨儿,他这一打盹儿天底就托生了彭祖。也不知陈抟有多困,他一个盹就打了八百八十年!

等陈抟让童儿喊醒时,那边彭祖自然也就断了气。他一醒来懒得掐指去算,问童儿世间有什么事没有。童儿对他说,大彭国的国王彭祖刚死。陈抟一听,觉得怪纳闷儿:“我打吨儿前根本不知道有个大彭国,有个彭祖。这一吨儿还没打完,那彭祖就死了。唉,这孩子真短命哪!”

所以,后人都说,彭祖活了八百八,不到陈抟趴一趴!

那是你祸害大爷

彭祖是个老寿星,他整整活了八百八十年,要不就在喜事的门对上写一个“姬子彭年”了嘛!

彭祖活到八百岁那年,他的儿孙们都来给他拜寿。正在热热闹闹的时候,大门外来了个老头儿。他张口一个“彭祖兄弟”,闭口一个“彭祖兄弟”,把门的人忙去禀告给彭祖。彭祖听了就对儿子们说:“那是你祸害大爷到了!”

儿子们一听都不自在,怎的?还不是因彭祖活了八百岁,世上哪还有比他大的?这不是欺负人吗?

彭祖就跟儿子们说,那是没错的,难道就忘了“好人不长寿,祸害有千年”那句古话吗?

讲述者:高海康(88岁炮车龙池村人老中医)

采录者:高振东

釆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12月于炮车龙池村

姜子牙封神

一、封张玉皇

姜太公把天上的神封得差不多了,就留了一个神主——也就是玉皇大帝,给自己当。

这件事叫姜子牙的一个姓张的表弟知道了,他就千里迢迢地找到了姜子牙,非要当那个神主不可。那姓张的还说啦,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姜太公去他都愿意让位。

姜子牙怕那表弟说话不算话,叫他赌咒发誓。那姓张的还真不瓤,登时就当着他表哥的面赌开了咒:“如若以后不让位,就叫他家里的人男盗女娼!”

姜太公一见表弟赌了血咒,就放心走了。可等他把大大小小的神封完了再要回来当神主玉皇大帝时,那可就是鸡蛋吹喇叭——没门儿。姜子牙一见表弟不讲理儿,一气之下就到天河里操起了他的老行业——钓鱼去了。你若不信,一到夏天,在东南天边还能看到有一窝星,那就是“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那个姓张的表弟,一见表哥气走了,就大咧咧地当了玉皇大帝,他就是平常说的“张玉皇”。因他犯了咒,他的儿子毛遂是天上人间有名的“贼魔”。他的七个闺女个个下凡寻给了凡人。这就应验了“男盗女娼”那句咒。

二、吃山东带江南

姜子牙斩将封神的事儿叫他老婆马氏知道了。这马氏是个好吃懶做的女人。打和姜子牙成亲那天起,不是嫌他老就是嫌他穷。眼看着姜子牙能行了,这马氏还能嫌弃他吗?这阵儿她就甩着山芋脚从娘家千里迢迢一直找到了姜子牙,非要叫他封自己个好神不行!姜子牙一看老婆马氏就打心眼里愤愤地有气,心里话:“看你那光景还要封你个好神,那当神又易啊!?”可姜子牙又觉得好歹也算是夫妻一场,再加上马氏胡搅蛮缠,没法子只得封她个“蚂蚱王”,叫她“吃草根饮黄泉”!

可马氏没听清,把个“吃草根饮黄泉”听成了“吃山东带江南”。她真的成了“蚂蚱王”,带着成群的飞煌,从山东吃到江南。老百姓就把蝗虫叫“马氏”,后来又演变成了“蚂蚱”。

三、神上神

姜子牙斩将封神的事儿又叫他的儿子知道了,就不管好歹闯到周营里大呼小叫,叫他爹封他个“神上神”。什么是神上神呢?在姜子牙儿子看来就是能管着神的神。

姜子牙一见儿子这样不通情理,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就真的封了他“神上神”。要知道这神上神可真不易!怎的?你没看见那些大庙的屋脊上有个叫铁链子锁着的神吗?那就是姜太公的儿子呀!他真的在众神之上了,可那罪是难受的呀!姜太公的儿子这才知道是上了老头子的当:在庙脊上面整天累月风吹雨打日头晒,寒寒热热的,再想跑,哪里还跑得动!姜子牙怕他跑了,就叫天神用几根铁链子给拴了起来。你如不信,只要看到大庙上有个被锁着的小人,那就是姜太公的儿子。

讲述者:高俊礼(60岁农民文盲)

采录者:高振东

采录时间和地点:1975年6月于炮车龙池村  第二章 铁拐李烧腿

八仙里有个铁拐李。他身背着宝葫芦,手拄着铁拐杖,可你知道铁拐李的腿原先不是瘸的吗?可又怎的成了瘸子呢?

原来铁拐李有弟兄两个,他排行老二。他从小就不勤利,整天价懒沓沓地。他哥嫂嫌他好吃懒做,就跟他分了家,还想看他的笑话:“你自挣自吃,看你还懒不懒?”

谁知,分了家的铁拐李比先前还自在儿,没人说没人道的,一个人吃饱了全家子不饿。谁也不见他挑过水,谁也没见他拾过柴。

不讲铁拐李在家里享懶福。再说他嫂子,他嫂子心眼好。她那么些天没见小叔子了。她怕小叔子因为死懒怕动给饿死了。这天,嫂子烧好了晚上锅,就溜溜秋秋地来到了老二的门口。

铁拐李的门虚掩着,嫂子推开门一看——就见着自己的小叔子把腿伸到锅膛里狼烟咕嘟地烧着。一见这样,他嫂子可吓坏了哇,就没有人腔地喊了起来:“傻东西,腿烧瘸了——烧瘸了哇!”说着三步两步地跑到跟前给拽了出来。

常言道:“老婆就是老婆”。就因他嫂子这一咋呼,可就不吉利啦,她小叔子的腿也就烧成了残废。没法子,他只好拄着火叉子走路。因他姓李,后来就有人管他叫“铁拐李”了。

如今,咱这儿还用“一点柴不拾,看你烧腿”这句话,来说那些“穷烧包”的人。

讲述者:高海康

采录者:高振东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7月于炮车龙池村

韩湘子贬叔

韩湘子成了神仙,他在天上自由自在地享着清福。

有一天,韩湘子一连打了几个阿嚏,噢,他掐指一算——知道了,他的叔韩文公在凡间受罪。常言道:猪蹄子煮一百滚还是往里弯。就这样,韩湘子就把他叔度上天堂来。

韩湘子领着韩文公在天上看景。爷儿俩东一头西一头,指指点点说说道道,韩文公还真开了不少眼界。

那一天,韩湘子问他叔道:“俺叔,您老看这天上好不好?”韩文公那还用问,就一个劲儿地直夸好,可末了这老头子还说:“好是好,可惜你婶子没来!”

韩湘子一听,怎么着?还想叫俺婶子也来,那天上能叫神仙带婆吗?俺叔你的凡心也太大啦,这哪儿能当神仙?他就趁叔不在意的时候,一抖袍袖将他贬下了天宫。

韩湘子看到自己的亲叔往下掉,心里老大的不忍,他就扯着嗓子使劲地喊着:“往髙房上落,往高房上落……”他心里还想叫叔落在庙上,大小也当个神仙,也好受一方的香火。谁知道,韩文公早就吓得晕头转了向。他把“高房”听成了“高岗”了。他拿住神落到了一大堆上,一看——原来是大坟子,再一打量自己——也不知怎的一下子变成了个老癞雕!到这儿他才知道事儿叫自己做瞎了。到了这个地步,他也不管鼻青眼肿就一个劲地往天上飞。他一面飞,一面叫着:“侄儿啊,侄儿啊……”就这样,他一直飞到有罡风的天空当中,也不见韩湘子的影儿。他气炸了——就成了一绺一拉的白丝。

到如今,一到秋天种麦时,地里就挂满了白丝,天上也飞着白丝。

听人说,那就是老癞雕气炸了变成的。

讲述者:高海康采录者:高振东采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7月于炮车龙池村

何秀姑成仙

何仙姑是八仙之一,她是如何得仙的呢?传说有这样一段故事。

何仙姑本来的名字叫何秀姑,是时集蒋刘庄人,祖上三代开药房。爹名何大,在当地小有名气。何秀姑从小聪明伶俐,爹娘拿她当掌上明珠。九岁那年爹不幸去世,只剩娘俩相依为命,药铺也由何秀姑主持。

敢说这小小年纪怎么就这么能?可别小瞧了她。那年,村里人得一种怪病,上吐下泻,全身发热,许多人病倒了。村里人非常害怕,说是瘟疫,纷纷逃命。何秀姑就叫人上山砍山红草,煮水喝,搁火烤,还真的把这病治住了。村里人都管何秀姑叫小仙女。

这事不知怎么的给张果老知道了,他骑着个驴,扮成一个老道来到何秀姑的药铺,一看何秀姑长得水灵灵的,蛮俊,心里恣歪歪的。咋的?他动了歪心,不由心底痒痒,抬脚就进了店堂,嘴里说着:“姑娘,俺抓药。”“敢问道长,药方拿来。”“俺没药方。”“那你要抓什么药?”“俺要抓八味药,就怕你药铺里没有。”何秀姑一听,嚯!来者不善。心猜你这死老头,瞧不起俺呀:“别说八味,就是十六味,俺也能付清。”张果老一听,点了点头说好,又有意挑逗说:“姑娘你听清,八味药你能付清就好,你若付不清俺砸你药店。好,你听着,买一味大如天,买一味软如绵,买一味消气散,带上一味顺气丸,再买一味珍珠富,一味合家欢,一味全家福,最后梢带一味苦黄连。”何秀姑听完,柳眉一皱说:“您老哪里来买药,分明是想难为俺。好吧,俺就付给您老这八味药:一双父母大如天,怀搂爱妻软如绵,婆打媳妇消气散,娘劝闺女顺气丸,亲养儿子如珠宝、奶奶抱孙子合家欢,一家老少全家福,后续继母苦黄连。这八味药,俺付清,您老看中看不中?”

张果老一听,吃了一惊,这小姑娘果然厉害,遇到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看来真是俺的造化。怎么办?还得难难她,让她得服俺才行。于是就要再带几服药。何秀姑说:“道长你尽管说好了。”张果老说:“这回,俺要四个空中、四个古人、四个美人。”

张果老就煞有介事地报药名了:“四个空中是空中一点红,空中粉妆成,空中鞭打挂,空中怀抱龙。四个古人是古人脸上一点红,古人脸上粉妆成,古人身上鞭打挂,古人身上怀抱龙。四个美人是美人脸上一点红,美人脸上粉妆成,美人身上鞭打挂,美人身上怀抱龙。你给俺抓药吧?”

何秀姑一听,这哪里是抓药?、分明是在调戏俺!跟他恼?不管。俺是卖药的,随怎么也不能跟买药的恼。她心猜,你八成是找错了主,来找俺磨邪,俺有一千句话等着你。于是何秀姑清了清嗓子,答道:“空中太阳一点红,空中月亮粉妆成,空中三星鞭打挂,空中勺星怀抱龙。这是四个空中。关公脸上一点红,刘备脸上粉妆成,张飞胡子鞭打挂,赵子龙长坂坡上怀抱龙。这是四个古人。”说到这里,何秀姑朝张果老狠狠瞪了一眼:“那四个美人嘛,搁这里只有俺一个,俺就包了——俺口点胭脂一点红,俺脸上擦薄粉粉妆成,俺耳上的坠子鞭打挂,那年俺在楼上描金绣,心血来潮生了个小道童,算来算去十几载,现搁门外戏娘亲。”

张果老正在盘算这姑娘怎样怀抱龙,没想到却反被何秀姑骂了一顿,自觉丢脸,哧哧地往外跑,颠得有多快。

何秀姑一看,忍不住想笑。再一看,这道长的驴还在门口拴着,喊也不应腔,心猜俺去送还他吧,就把缰绳松开,翻身上驴。这一下不打紧,这驴就驮着何秀姑上天去了。

张果老倒骑驴

有一座山叫泉山,八仙中的张果老就是在这座山成仙的。

山上,茂密的松林中有座古观,观里有师徒二人。师父叫龙泉真人,徒弟叫张果。每天一大早,张果就挑着水桶到山里挑水。他为人老实忠厚,做事小心谨慎,每天挑水都是按时去及时回,从没误过半个时辰。

一天,张果又来到泉边,刚要提水,就听到远处有人唱歌:

张果张果不知晓,

百年挑水真不少;

三日之后要离去,

改名叫做张果老。

张果顺着声音仔细一瞧,只见一个一尺多高的胖娃娃蹦蹦跳跳来到面前。这娃娃长得雪白粉嫩,胸前围着一个红兜,光着脊梁露着腚,一根冲天小辫在头上来回摇晃。看样子像个刚满月的小娃娃,走路说话却像个大人。

胖娃娃对张果笑嘻嘻地说:“张哥,你挑了百年龙泉水,眼看快要到期了,俺真心实意找你玩玩。”张果听了很纳闷儿,连忙说:“小道士进山无离山之意,不知这话从何说起?”说完就提桶取水。“不行!”胖娃娃用手一指,刚提满的一桶水就跑完了,接着他就跳进桶里撒起娇来。

张果好劝歹劝,他捂着耳朵就是不听。张果无法,只好答应陪他玩。胖娃一听,一个跟头从桶里翻出来,用手一指水满了,就和张果玩了起来。

太阳升到了东山上,张果才回到观中,把挑水的事从头到尾告诉了师父。龙泉真人起初感到十分蹊跷,仔细一琢磨,明白了。真人喜出望外,拿出一团红线递给张果,又附在张果耳上说了几句话,最后又说:“切记,切记!”

第二天,张果来到泉边,见胖娃娃已等在那里了,便放下了桶,同他玩了起来。玩了一会,他趁胖娃娃不注意,把红线系到了他背后的兜带上,推说时辰已到,挑起水回去了。第三天一早,师父带着张果顺着红线找到了一棵人参苗。师父便叫张果挖土,不一会儿,挖出一个一尺三寸多长的人参娃娃。

人参娃娃又白又嫩,有手有脚,和人一样。龙泉真人捧着人参娃娃,髙髙兴兴地回到观里,叫张果添水加柴煮了起来。谁知刚要煮的时候,龙泉真人的好友七星真人来访。龙泉真人不敢怠慢,只好离开斋房,到门外迎接客人,临走时,再三吩咐张果:“徒儿,只准烧火,不许掀盖,切记,切记!”

烧开了锅,锅里飘出了一股奇异的香味。此时,张果的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想掀开锅盖,又害怕师父责怪,没敢动。过了一会儿,香味更浓了,他实在饿得忍不住了,便偷偷地掀开了锅盖,里面的异香即刻窜满了全屋,馋得他不由自主地掰一个指头尝尝,不尝倒好,尝了一点儿反而更想吃了。他又伸手掰了个脚指头尝了尝。他越吃越香,不一会儿就把人参吃完了。

张果吃完人参,正拍手叫好,忽然想起师父的吩咐,吓出了一身冷汗,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他想起胖娃娃“三日之后要离去”的话,今天不正好是第三天吗?正思忖着,观里的那头黑驴闯了进来。八成它也是闻到了香味,竟直奔那口锅,把头伸到锅里,一气把汤水全喝了。

张果牵着黑驴出了门,怕师父追赶,便倒骑在驴上察看动静。谁知那黑驴仰头长啸,奋蹄跳起,“呼”的一声升到半空里。后来,张果成了神仙,大家都叫他张果老。

讲述者:孙旭东(23岁农民)

釆录者:刘孟书(16岁初中学生)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2月21日于高流高一村

二郎扁担

东海蓬莱是天上各路神仙聚会之地。一日,这里突然耸出两座山峰来,横在天宫的通途上,遮没了蓬莱仙景。

皁有天神慌忙报与玉帝。玉帝气恼,下令把这两座山峰搬走,但找不到能担这山的扁担,诸神计议半天也没结果。杨二郎禀道:“南天门左右有两棵树,何不伐一棵来用?”玉帝准奏。于是就命人伐树,做成一条扁担,下旨让杨二郎把山担走。

二郎领旨后担起两座山直奔东海,快到东海时忽然看见一座山挡住去路。二郎本已累了,又遇到这座山,想歇息一下,可是脚下都是庄稼地,二郎没法,只好担着上山,走着走着,发现山下有两个深渊,正好和他担的山一样大小。二郎心喜,就把担子放下,扁担一落,就听两声巨响,天地晃动,半天才平静下来。

原来,这座山叫五华顶。五华顶石壁下有个山洞,洞中有三位仙人论道下棋。这山下陷形成两个深渊。渊中常有怪物出没,到远近村庄伤害牛马。三位仙人正在商议对策不想杨二郎担山来,把深渊填上,镇住了妖精。可他们也知杨二郎歇后还会把山担走,两个深渊中的怪物还会出来行凶。为此,他们商量要把山长在这里。

再说二郎放下担子,见对面山顶上光华冲天,就向山顶走来,想看个究竟。但见有灰氅、黄氅、道姑三位仙人正围着一方石桌下棋,下了一会儿,就听灰氅对黄氅说:“黄花大仙负我一局,罚你现宝一件,让我们开开眼界。”黄氅说:“有言在先,我就献丑了。”说罢,从身边葫芦中取出一针状物,口念真言,叫了声“起!”只见一道光华跃上天,悬于空中,光彩四射。灰氅和道姑称赞一番,接着又下棋。二郎就见树木花草一绿一黄,一荣一枯交替变化。一会儿,又听黄氅说:“五华大仙你也负我一局,又该罚你现宝了!”灰氅说:“那当然了!”说罢,也从身边的葫芦中取出一伞状物,口念真言,“起!”只见那伞状物一直升到空中,遮没了整个山洞上空。灰氅又向空中撒出无数金花,一直贴上天幕,变成了满天星斗。黄氅和白衣道姑又赞叹一番,接着再下棋。二郎这时又见天上的星斗一明一灭,不时变化。二郎正看得出神,又听黄氅对道姑说:“奶奶道姑你又负我一局,也必受罚现宝了。”道姑说:“就是了。”说罢,从花篮中取出两个球状物,口念真言,叫声“起!”只见一道红光冲空而起,升到天空,变成一个太阳。一会儿,太阳没入西山,东方升起了明月。一会儿月没,太阳又升起。

二郎不知看了多长时间,觉得天已不早,便转身走回原处,把扁担放肩上,甩劲一担,“咔嚓”一声,扁担断了。他吓了一跳,这怎么回去交旨呢?正自发愁,只见那三位仙人走来,一齐上前叩拜道:“上仙到此,失迎了,不知上仙何故发愁?”二郎就把担山之事说了一遍。三仙听后说:“不瞒你说,方才上仙光临洞中,是我们斗胆用三宝把时间缩短,留你过了三百年。”又把这里闹妖的事说了一遍,最后说:“弄坏你的扁担,为的是不让你把这山担走,使这妖再不出来害人。你今天真是功德无量,只管上天复旨,我三人也去为你作证请功如何?”二郎听罢大喜,说:“三位仙人为民用心良苦,二郎自愧,当奏明玉帝,表彰你们才是。”说罢拉着三仙,一同上天复旨去了。

杨二郎担山为民除害,这里的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二郎休息的地方建造了二郎寺,塑了二郎像,并把二郎担来的山叫二郎山,把通连两座山的一条山带叫二郎扁担。现在,二郎寺、二郎像已不复存在,只有二郎山、二郎扁担还长留于世。

采录者:胡凯(40岁王庄联中教师)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12月27日于踢球山乡

扳倒井

马陵山南面有一口扳倒井,为啥叫扳倒井呢?

相传,杨二郎有位义父。二郎跟随他生活六年才分手,再也没有见过面。只因杨二郎是半仙之体,长大后,他到天上去找他的母亲,玉帝让他来人间造福,才准许母子相见。于是二郎就担山填海为人类造土地。一次,二郎担着两座大山往东海去,路过马陵山南面时,看见有一位老人坐在那儿歇息。他们互相对看,都觉着面熟。于是二郎放下担子,来到老人面前。老人一看担两座大山的人像是自己的儿子,就问:“你可是杨二郎?”杨二郎说:“老人家,我就是杨二郎。你怎么知道的?”“我是你义父。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六年……”老人说着,就流下泪水。二郎双膝跪下喊了声:“义父!”这时,正值中午,烈日如火。老人感到口渴。二郎四处一望,只有一口水井,井很深,又没有提水的东西。二郎为了使义父喝上水,便一使劲,把水井扳倒了,让他的义父喝到了水。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杨二郎的孝心,就把这口井取名扳倒并,至今这口扳倒井还在马陵山南面呢!

讲述者:周同领(40岁时集乡农民小学文化)

采录者:晏梅(女25岁时集乡农民初中)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8年3月于时集乡时集村  第三章 人物传说

刘秀逃难

御马槽

西汉时,王莽用毒药酒害死汉平帝巵,又兵困皇宫,捉拿太子刘秀。刘秀这年才十二岁,终日里埋头御学府攻读诗书,听得这消息,早吓哭了。亏得一位老太监给他牵来一匹骏马,叫他逃回沛县老家避难。刘秀不顾好歹,骑上马窜出皇宫而去。王莽不见了刘秀,就命人画形书影,张挂天下缉拿。

刘秀骑着这匹骏马,翻蹄亮掌一路东驰,遇官兵拦道,逢乡丁追杀,“嗷嗷”三声,两蹄刨开重围,就这样,来到了徐州地界。刘秀路不熟,信马由缰,不知已过沛县,来到了新沂炮车乡境内。此时,人饥马渴,只好进村讨食。他牵马来到一个庄前(今炮车乡倪墩村),见一家庭院门庭插花,房檐滚龙,院内竖有旗杆,疑是恶吏人家,不敢叩门,牵马要走。哪知这马偏挣缰后退。刘秀只好随马而去。这马退走几步,转过头来,对着一个土坑打了两个响鼻。刘秀想是马渴了,便对着土坑叹道:“土坑呀,你若有水就冒上来吧!以解我人马饥渴。”话未落音,那坑里真就冒出水来。刘秀一见忙说:“土坑呀,你有救驾之功,一定封你为御马槽!”说罢,人头碰马头,一齐插进土坑里大喝起来。后来刘秀称帝后,果在此地修了一座石槽,称为“御马槽”。传到现在,人们都叫它“饮马槽”。

箭丘河

再说刘秀人马正趴在土坑里喝水,只听身后院门“吱呀”一声,回头一望,院里窜出许多兵丁,刀枪剑戟,直奔刘秀而来。“别让刘秀跑了!”刘秀没有跑,怎么的?腿吓软啦!这时,只见这匹骏马大叫三声,前蹄昂起,后蹄踢起一片尘土,迷住众人眼睛,接着用嘴衔起刘秀,一甩脖颈,将主人甩到菜园梅豆架里,然后一转头,直奔东南而去。那些兵丁揉开眼睛,一见马去,便随后追赶。这马蹄声得得,不快不慢,引着众人来到一条小河边。水流湍急,对面一片沙滩。这马来到河边见众兵逼近,长嘶一声。众兵忙搭弓射箭,马身上挨满了箭,倒地而死。众兵泅水过河,要抬马尸。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半天方息,马尸早被泥沙堆成了一座坟茔。从此人们便把这条小河叫做箭丘河。刘秀称帝后,还在河边葬马沙丘上铸立铜钟一座,御书“箭丘”二字。传说那座铜钟至今还在河底泥沙里呢。

盐里生蛆

刘秀躲在菜园梅豆架里,望见众兵丁追马而去,忙爬起身来,悄悄溜出村外,来到路边。此时,四野静寂无声。突然他听到前面马蹄声响,想是骏马寻主来了。刘秀便向蹄声响处找去。蹄声渐近,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赶着毛驴过来了,刘秀心里好大失望。不过他转念一想:“天下好心者莫过穷人。”于是上前和老汉打招呼。老汉见他的模样,不是凡家孩童,便说:“小主莫要害怕,快脱掉身上龙袍,换上我这件破衣,我送你逃出虎口。”刘秀一听,知道老汉已说破自己的身份,便把实情告之。老汉道:“我正去徐州卖盐,顺便送你去沛县老家。你日后当了皇帝,不要忘记了穷苦人!”刘秀赶忙答应,爬上驴背。走不多时,只觉两腿痒痒难受,问道:“请问老翁,这盐袋里有蛆吗?”老汉听了,心下暗

笑,便道:“落难人,盐也招蛆,喝水也塞牙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秀后来跟大臣们讲,救他的这个老者,是天上的大罗神仙。

刘秀回老家后,众乡邻将他掩藏起来。过了几年,南阳太守起兵便投奔刘秀。他们借助义军的力量,兵发南阳城,西进长安,打败王莽,回师河南,在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光武皇帝”。他做了皇帝后,只记当年救他的那匹骏马,却早已忘了那位卖盐老汉的话了。讲述者:田玉伯

采录者:田忠民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7年(73岁农民读过私塾)(35岁新安乡渔政员高中)12月于新安乡田吴村

喂马植

炮车乡墩集村的西南方,有一口喂马石槽。别看这口石槽的模样儿粗刻大纹,拙笨蠢重,可是,暴雨一到,那奇事就出来了:石槽之外,泥泞水洼,独独这石槽周遭方丈之内,却干燥如常,就像没落过雨一般。再看那石槽里面,既没有积水,也没有雨水溅进的泥沙污垢,你看出奇不出奇?

奇事多着哩!寒冬腊月,石槽四周闲花野草霜打不死,雪冻不变,你看奇不奇?刮风下雨吧,那槽身潮湿半截,就像人身淌汗一样,你说有灵没灵?

这口石槽是有来历的了!听说大汉朝,光武兴的天子刘秀,曾用过这口石槽喂过马呢!自那以后,这石槽还救过墩集一村的百姓呢!

西汉末年,王莽篡了汉平帝的龙位,可他怕宝座不稳,时时提防着刘家后代和他争夺天下。有一年,王莽听人说刘秀是真龙天子,心中害怕,连忙派大将苏宪法带领人马去杀刘秀。可怜那年刘秀才十二岁哩!

刘秀骑着一匹白马,从家里跑出来,东躲西藏。这天傍晚,刘秀来到南阳城外。那时南阳城就在墩集西边。看看太阳落了,天气又冷,刘秀已是几天几夜饭没沾口,水没沾舌,觉没睡好,马没吃草了。正在担心受害的时候,忽见一位大姐,腕挎一篮野菜冬草匆匆而来。刘秀好像见到救兵一样,连忙跳下马来,走到那大姐跟前,双手一揖,施了一礼,说:“姐姐,我是个行路之人,遇到贼寇,被抢一空,幸好逃了性命,现已两日不曾吃饭,姐姐救我一救!”

那姑娘见刘秀生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又听说话温和,有了好感,便说:“客官,何人不出外呢?只是我家没有好东西招待你,别见怪哪!”说罢,又向刘秀看了几眼,就把刘秀领到家中。

那姑娘父亲早丧,家中只有老母一人,家中并不富足,院内有一口喂驴的石槽,是祖上的遗产。多年来,这石槽出怪,喂驴驴死,喂猪猪死。因此,这石槽废而不用。

姑娘把刘秀领到家中,忙乱中把野菜冬草顺手撂进石槽。那马忽见了青草,忙走过去吃。刘秀趁势把马扣在槽前树上。

姑娘的母亲听说来了客人,忙招呼刘秀一同吃饭。当夜刘秀就在姑娘家住下了。

那姑娘对刘秀一见钟情,自己又不好开口。当夜,姑娘便把心事向她娘说了,让她娘给说合这桩亲事。

娘说:“你知这小客官是好人还是坏人哩!家乡住址,姓啥名谁哩?家中还有啥个人哩?”

姑娘说:“看他那文面样,咋是坏人哩?家在天南地北又有什么呢?他那样年少,一定不会娶妻,准行哩!”

娘还是不回口哩!姑娘隔了一会儿,对娘说:“娘,我昨天夜里做了一梦,梦见南天门大开,从门里飞出一条六爪金龙,金光闪闪,落在咱家屋内。当时,我惊醒了,心里评评乱跳,哪知刚才我给那小客官盛饭,他来接时,我见他双手都是六个指头,说不定他还是……”

正在这时,忽听到院内马儿嗷嗷乱叫,娘说:“丫头,那马在哪儿吃草?”姑娘听娘一说,忙要爬起,说:“不好了!那匹马是在石槽吃草,要是死了马如何是好?”

娘听到这里,忙说:“甭忙,丫头,俺听人说贵人自有天相。如果那小客官是真龙天子,他的马准死不了,你且不要起来。”

姑娘却想:如果那马儿死了,小客官准没法走,也好在我家多住几天。因此,娘儿俩谁也没管那马在石槽内吃草。

天刚亮,母女俩忙起了床,开门一看,那匹马不但没死,精神更足了。娘乐了。姑娘乐了。姑娘向娘努了努嘴,就打水做饭去了。娘逬了柴房,见了刘秀,七长八短盘扯了起来,后来就扯到了要招刘秀为婿的事了。刘秀正愁没处躲藏,既有了这头亲事,又见她母女一片真心,也就答应了。

后来,刘秀慢慢地向姑娘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并发誓说:“如得了天下,一定接姑娘进京当娘娘。”

不久,刘秀造反,和王莽兵打开了仗,走了。

姑娘一直等了八年。忽然有一天夜里,黄河发了大水,水漫山而来,淹没了南阳城,淹没了许多村庄,可是那水一到墩集村头便退回去了。据说那石槽彻夜红光闪闪。第二天,水退了,南阳城和附近村庄全都变成白地,只有墩集村没动一草一木。

没过多久,有人把姑娘接走了。听说刘秀打败了王莽,当了皇上,那姑娘进京也当了娘娘呢!

姑娘家老屋没人修理,后来倒塌了,只有那口喂马槽,依旧放在那儿。

讲述者:陈正之(60岁退休教师)采录者:张希贤(44岁代课教师幼师)采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11月于炮车镇

桑树和蝼蛄

有一回,刘秀叫王莽打败了。也不知仗打得怎么这样惨,刘秀的人马叫打得七花八花的,手下将官是你找不着我,我找不着你,刘秀那个急呀!

刘秀早已是两天一夜滴水没沾了。他又饥又渴又累,真想找点吃的,倒头睡一睡。可不行呀,那地方靠敌营太近了,他只得强撑着。

好歹总算熬到了天明,他实在是受不了啦,不得不下了马找食找水。哎,猛然间,他的青鬃马从他的手里挣脱开了,直奔大路旁边的桑树,也不知它有多饿,那马不抬头地吃着桑叶。

刘秀一看心里盘算开啦:马能吃,我就不能吃?不管怎么着,总比饿死要强得多。哎,这是什么树呀!他不认得。你想他本是富家浪子,成天价吃的是鸡鱼肉蛋,穿的是绫罗绸缎,不耕不种,不纺不织,上哪儿能叫出那树的名儿来呢?

他又抬头一看,那树上还结了一些紫凌凌的小东西。常言道,“聪明不过帝王家”。那刘秀这阵儿饥不择食,他算计着,这树叶子马能吃,那树果子人也一定能吃!就这样,他也饿掉了架子,两脚一蹬一蹴地爬上了那棵顶大的桑树去摘桑葚吃。真的不出所料,那葚子甜丝丝酸溜溜,满合口味,不多一会儿,刘秀的痛肚就变成了圆肚!

人人都有个饭后瘟。那刘秀也是人。他吃饱后也头发晕,脑发胀,就跟一大把瞌睡虫爬到他脑壳里似的,一头扎在地上也不管死活地睡了起来。

这个时候,刘秀觉得自己打败了王莽,真的当了皇上。就在他正儿八经地在金殿上接受那些文臣武将朝拜的时候,从梁柱上掉下一个怪物,一下子咬住了他的嗓子……“救命,救,救命哪!”他也忘了自己是梦中的万岁皇爷啦,拼命地喊了起来。

那树旁的青鬃马叫刘秀的喊呼声惊得乱蹦乱跳起来。

刘秀睁眼一看,才知是做了个噩梦。这时他除了一身冷汗外,还觉得嗓子疼。他忙用手一摸,原来是一个大蝼蛄趴在他的脖子上。“该死的东西!”他狠狠把那蝼蛄拽成了两半截,正要扔出去,看见远远地来了一大哨人马。不用细看,就知是王莽带人撵了上来。刘秀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那蝼蛄,一时间良心上觉得过意不去,就连忙找了根草棒把那屈死的蝼姑给连了起来,接着就翻身上马一溜烟地逃命去了。

到以后,刘秀还真的当了皇上。

有一天,刘秀吃饱了没事干,想起了那次救驾有功的桑树和蝼蛄来。按说,他真该使劲地谢那桑树才对,可他是“贵人多忘事”呀。他不管怎么着也说不出当初那树来。噢,他看到了那又髙又粗的椿树,觉着这树倒满够。一高兴,他开了金口放了玉言,封椿树为“树中之王”。

他这一错封不打紧,那边可恼毁了桑树:你这刘秀也太昏啦!有功的不封,无功的受赏。一气之下,桑树胀破了肚皮。故此,到如今桑树一长到结桑葚时,树皮就炸了。

再看那蝼蛄呢,被刘秀封成了“铁头将军”。它仗着有功,带着它的子孙们到处乱拱乱钻。你若不信的话,可以逮个蝼蛄来,把它的头给拔掉,还能看到它脖上的那根“草棒”呢。

讲述者:高立安(50岁工人高小文化)

采录者:高振东

采录时间和地点:1986年12月于炮车龙池村

處姬沟

新沂时集东南十五里,有一条小河,河面不宽,清澈见底。这条河,叫虞姬沟。

一条小河,咋用虞姬的名字来命名呢?原来,庚姬就是在这条小河边长大的。虞姬的娘家虞家寨,离这条小河不过半截地。虞姬小时候常常到河边嬉水、玩耍,稍大一点,不像小时一样顽皮了,也常常带着衣裙到河边洗濯。她生性聪慧,能歌善舞,经常同村里的姐妹唱和,那歌声清甜、舞姿优美,四乡八里谁不夸她是一个美人。十三岁起,上门提亲的人就来往不断,提媒的人中,达官贵族、乡宦士绅什么人都有。父母疼爱女儿,凭虞姬意愿拣,却都被虞姬拒绝了。她要自己择婿,嫁给一个她佩服的人。

虞姬十五岁那年,有一次在河边洗衣,看见一个少年纵马来到河边,见河水挡路,就从附近搬来五块几百斤重的石块,放入水中,做成桥墩,一手执缰,一手扬鞭,纵马过河。虞姬看得呆了,也被这位少年人的神力所打动,只顾翘起头仔细瞅着这位少年。这人就是宿迁西下相的项羽。他是一路遛马来到这个地方的,此时一回头,看到了河边的虞姬。两人目光相遇,虞姬不觉满面绯红,赶紧低下头来;项羽心中也“怦抨”跳个不停。

项羽归家后,茶饭无进,睡眠不香,总想再见虞姬一面,几次到河边寻觅,也总见不到虞姬的踪迹,日子一长,害起相思病来。这可把项羽的叔父项梁急坏了,再三盘问,项羽才吐露真情。项梁听说是这个原因,乐呵呵地带着礼品到虞家寨说亲。虞姬听说又有人来替她说亲,心里本来就不大痛快,也就更烦了,说除非是能搬动五块巨石的人,她才招为夫婿。项梁听了哈哈大笑,说如今正是为他而来,虞姬这才转忧为喜,点头允诺。

虞姬沟:河名,从沭阳县人新沂县境。

宿迁西下相:地名,在宿迁城南十里许,旧时新沂属宿迁地。

从此,项羽天天到小河边搬动五块巨石,练习臂力,从不间断。项羽力能举鼎的神力就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虞家寨的人呢,就按照虞姬的主意,在河边为项羽修筑了兵营,建了练兵场,让项羽操练武艺、演习兵法,为项羽后来起兵反秦做好了准备。

项羽起兵后,南北征战,不得安定,他思念虞姬,就把虞姬接到军中陪伴自己。项羽打败秦军,接着楚汉相争,最后被刘邦击溃。垓下一战,项羽被刘邦包围,情势危急,项羽自知难以取胜,在军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边舞边和,忍泪为项羽话别。为不拖累项羽,虞姬自杀于军帐之中。项羽也在乌江自刎。

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项羽仍耿耿于怀,想诛灭九族,施以惩罚;对虞家寨,也不放过。张良劝刘邦,说现在不比先前,江山已经统一,汉业已经成功,人心思定,施仁政得人心啊!刘邦一听,也是道理;不过,罚还是要罚的。他命令把虞家沟的虞字,铡去虎头,算是受刑。于是,虞姓全部改为吴姓,虞家寨也改成了吴家寨。后人为了纪念虞姬,就把那条小沟取名为虞姬沟,把吴家寨叫成吴沟挨,意思是紧挨着虞姬沟,还在虞姬沟旁建了一座虞姬庙。现在虞姬庙只剩个遗址,虞姬沟的传说,却一直在当地流传。

讲述者:田忠民采录者:陈祖忻采录时间和地点:1975年10月于新沂新安镇  第四章 霸王桥

虞姬沟向东,就是虞家寨,那里有座“霸王桥”,是虞姬和项羽定亲的地方。

相传,那天虞姬带着使女小碧在虞姬沟中采菱,姑娘喜欢戏水,一时髙兴,身下的木桶失去重心,虞姬翻到水中。小碧一声惊呼,只见一个英俊少年从桥上纵身跳到水中,将虞姬救了起来。虞姬全身湿透,匆匆道谢后就回家了,心里却一直惦记这个后生,后来知道这个后生就是项羽。

项羽怎么会在虞家寨的桥上的呢?说来也巧,项羽是宿迁马陵(今新沂马陵)人,他是来劝说虞家寨一起抗秦的。救人后,他直奔虞家寨,拜见寨主。虞姬的哥哥虞寨主打量着项羽说:“你叫俺怎么相信你呢?”项羽回身一看,就看到了拴在演武厅前的那匹马骓马正在暴烈地打鼻息。这是一匹烈马,除虞寨主外谁也近它不得,也无人敢骑。项羽走上前去,解下缰绳,飞身上马,就在演武厅前扫了几个来回。那乌骓马见有人敢骑它,暴跳如雷,几次尥镢子,想把项羽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