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建”: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0:04:06

点击下载

作者:宋贵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年磨一“建”: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

十年磨一“建”: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试读:

作者简介

宋贵伦,1960年2月出生,河北省新河县人,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研究员职称。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处级秘书,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曾获“首都精神文明奖章”,获得“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工作者”和“全国十大社工人物”等称号。在党的历史与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多有著述。其中,参与编写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专著《毛泽东与中国文艺》等影响广泛,主持编著的《北京社会建设概论》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获首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奖、《北京市社区工作者在职培训教材》获全国社工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奖,主持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社会时代》先后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精华版)播出后产生良好反响。

第一篇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起点(2007年)

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高度新视角新起点

今天(2007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今夜一片欢腾,今晚难以入睡。我浮想联翩:想起2001年的“7·13”之夜,想到了明年的奥运会,但想的最多的还是人文奥运问题。现将几个感想片段记录下来,献给明天的全市文明办主任会议,献给读者朋友,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指正。

一、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一是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新高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到“没有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完整表述。社会要和谐,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新高度。

二是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高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突破,重大的理论创新有三个: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一切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高度。

三是标志着我们党对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内在联系的认识有了新高度。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等等。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说明了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社会要和谐,科学发展是前提,新农村建设是基础,自主创新是动力,和谐文化是灵魂,和平环境是条件,党的建设是关键。

四是标志着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任务的认识有了新高度。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八大目标和任务,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一致,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加”任务相衔接。既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改革现阶段的特征,又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集中概括起来是两个“前所未有”:“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五是标志着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从宣传引导到政策导向的新高度。倡导和谐,古已有之;强调团结稳定,我们党历来重视,但总体上是在舆论引导层面上,而十六届六中全会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其鲜明的特点是,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促进协调,更加注重务实性和前瞻性相统一。

六是标志着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思想教育到制度建设的新高度。“和为贵”被看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广为传颂。而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要求、进行了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了制度建设的新高度。

站在这一系列的新高度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又是一项涉及十几亿中国人的国民素质、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伟大而深刻的变革。

站在这一系列新高度上,看“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看“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看人文奥运行动计划,我深感:第一,“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完全符合党中央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要求。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过程,应当是全面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战略思想的过程。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并坚定不移地实施好。第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完全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要求。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完善上述三大理念的科学内涵,并坚持不懈地把它们发扬光大。第三,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高度,进一步深化对人文奥运内涵的认识。其内涵可概括为:以人为本、传承文明、构建和谐、共建共享。

二、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新视角,进一步明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文化自觉,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从核心价值观念、社会文化需求、实践三个层面上去把握。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层面。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关键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多样文化生态兼容并存的关系问题。社会文化需求,是指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其核心问题是重在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关键是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关系问题。提倡好的,反对坏的,包容并引导中间状态的。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群众创建实践,是指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创建活动。其核心问题是重在实践,关键是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坚持共建共享。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是,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面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重在建设,坚持先进性,坚持继承性,坚持包容性。

建设和谐文化与实施人文奥运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人文奥运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之一,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突出“和谐、交流、发展”主题,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友谊、进步的目标。人文奥运与和谐文化的核心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群体形象。人文奥运和和谐文化一样,都是注重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公平正义、倡导诚信友爱、维护正常秩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人文奥运与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形象,对于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关键性的因素、基础性的工作。

站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新视角审视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关键看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和谐文化建设。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斗争的武器而不当作团结的旗帜,仅仅让几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而不满足人民的多样需求,仅仅看发动群众的人数、次数而不顾效果甚至劳民伤财、让人生厌,那就是违背了建设和谐文化的规律和要求,甚至是制造新的不和谐。建设和谐文化的新视角,会使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眼界更宽广、目标更明确、成效更明显。

站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新视角,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从三个层面、十二个方面不断加强。

从核心价值观念层面说,一是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最大限度地武装头脑、统一思想;二是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用改革开放的新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团结群众、凝聚力量;三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创新教育,用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鼓舞人心、激发活力;四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用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最大限度地陶冶人们的情操、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社会文化需求层面上说,一是加强正确舆论引导,不断扩大人民知情权、参与权,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三是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从群众创建实践层面上说,一是总结多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经验,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参与;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用奥运志愿者行动最大限度地形成相互关爱、奉献社会的浓厚氛围;三是广泛开展自然科学普及和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用科普周、大讲堂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培育人们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生活方法;四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事情,但也各有分工和侧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级党委要更加重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政府要加大投入,搞好群众创建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三、站在申奥成功六年成绩的新起点上,进一步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活动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六年来,人文奥运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这是我们做好未来一年工作的新起点。

六年来,首都公民道德建设硕果累累,亮点很多。一是抓文明出租车、文明乘车、文明观赛三大突破口成效明显;二是“新童谣”唱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走在前列;三是奥运志愿者在行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有效;四是方工、宋鱼水、韦加宁等上百个先进典型推出,引领社会风气好转;五是制定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普及工作评价体系,思想道德建设朝着量化管理方向迈进;六是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改变了北京人的生活。应当说,2001年北京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中提出的“一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目标已基本实现,正在朝着“七年创一流”的方向迈进。

六年来,围绕人文奥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社会各界开展了一系列研讨,形成了人文奥运理念的基本共识,并不断丰富完善;二是制订并实施《人文奥运行动计划》;三是围绕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赛场礼仪、涉外礼仪六大礼仪,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四是奥运志愿者培训全面展开;五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影响广泛。

站在六年来工作的新起点上,今后一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为主题,以优雅言行、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为目标,深入开展奥运礼仪文明、环境文明、秩序文明、赛场文明、服务文明“五大文明行动”和文化体育健康三大类群众性活动,尤其要在突出重点、抓好细节、保持连续、扭住不放、吸引参与、注重实效上下功夫。

四、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中共中央党校“6·25”重要讲话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是统一思想的纲领性文献。讲话指出,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讲话强调,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我们做好包括人文奥运在内的各项工作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五种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这既是对过去六年迎奥运工作的经验总结,更是做好奥运决胜年工作的要求,值得大力弘扬。

按照党中央和市委的新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和精神文明工作者,要贴近实际、服务大局,做到“十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重在建设、服务中心的基本原则,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根本宗旨,牢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根本目标,牢牢把握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的主题,牢牢把握鼓舞士气、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力量的工作重点,牢牢把握群众性创建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牢牢把握“三贴近”的着力点,牢牢把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工作方法,牢牢把握建首善、创一流的工作标准。

要贴近基层、服务中心,做到“十个善于”: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善于总结,善于创新,善于抓重点,善于抓难点,善于抓协调,善于抓规范,善于抓落实。

要贴近群众、服务人民,处理好“十个关系”:讲道理与讲事实的关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利益问题的关系,推心置腹与换位思考的关系,热情服务与主动引导的关系,一把钥匙与多把钥匙的关系,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以理服人与以德服人的关系,一般号召与个别要求的关系,冷处理与热处理的关系,个人努力与发挥合力的关系。

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在严格、细致、深入、创新、求实上下功夫求实效。

我们处在一个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2008年奥运会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只有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视角、新的起点,落实新的要求,我们的眼界才能更开阔、目光才能更远大、工作成效才能更明显。唯有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这是作者2007年8月8日写的一篇文章,原题目为《新高度新视角新起点新要求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人文奥运断想》,刊发于2007年8月27日《北京日报》。一个多月后,作者从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岗位走上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岗位,踏上了十年社会建设探索之路。)

第二篇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北京社会建设新路子(2008-2009年)

积极探讨北京社会建设工作思路

也许我们已经开启了历史新征程。此时此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如何看待这次务虚周活动

这是关键时刻开展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动,具有历史性和里程碑意义。新机构成立半年了,特别是社会建设“1+4”文件,市委、市政府讨论通过了;下半年到来了,奥运会还不到一个月就举行了,“1+4”文件由起草转入贯彻落实阶段,奥运会后要召开首次全市社会建设大会,年底要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我们处于历史拐点,站在新的起点,迎接新的挑战,意义确非寻常!通过一周活动,我们基本达到目的,学习中央和市委重要会议精神有所得,研讨交流有所得,研讨社会建设“1+4”文件有所得,思想更加统一了,认识更加提高了,思路更加明确了,信心更加充分了。一句话,一周功夫没白费。事实将充分证明,一周活动,对全委、办,对全体工作人员,将起到决定性的、历史性的作用。

二、如何看待工作定位

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市委、市政府给新机构确定的“2+6”职能是正确的;“1+4”文件以及我们的工作定位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创新体制,重点把握是准确的。有了准确的职能定位,就有正确的工作方向,这是我们半年工作能够迅速打开局面的根本。

三、如何看待我们的工作思路

早在2007年12月,新机构宣布成立之际,我们就提出了《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200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新机构第一年要开好局、起好步;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明确提出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完善社会管理、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明确提出六大任务,一是加强学习调研、提高思想认识,二是搭建协调平台、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健全工作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四是研究制定政策、加强制度建设,五是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六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当时虽然是仓促上阵,但回头审视一下我们的工作要点,应当说方向是正确的,思路是对头的,措施是有力的。一句话,半年工作都不是盲目的,都是按照计划逐步落实、扎实推进的。包括“1+4”文件的基本观点,在这个“要点”中都已有了萌芽甚至雏形。证明新机构成立之初已继承了筹备时期的成果,今年上半年的工作是有备而战。

四、如何看待上半年的工作

说半年,是对班子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而言,因为,公招中层干部1月底才到位,有些一般干部4月份才到位。尽管如此,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本周二大会上,各位处长总结发言,虽然只有几分钟,已经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了,边组建、边学习、边调研、边开展工作,可以说是超常规工作、超负荷运转、超额完成了任务。一是打牢了基础,配备了班子,公招了处长,配齐了队伍,建立了机关党委、机关工会,提出了工作要点,开展了培训,建立了规章制度,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各项工作就迅速走上了正常轨道。二是搭建了工作平台,八城区社会机构已经建立,建立了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建立了90个信息直报点,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共建了研究院并举办了论坛,与媒体实现了良性互动,不到半年的时间,工作网络已基本建成。三是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活动,在社区开展了“建设和谐社区、喜迎奥运盛会”活动和领导干部、党员做平安奥运社区志愿者活动,在社会组织中开展了“立足本职建和谐,迎接奥运做奉献”活动,在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社会志愿者中广泛开展了支援四川地震救灾活动,参与组织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师考试;开展了全市规范管理公寓写字楼专项行动等,而且,调研先行、媒体配合、信息跟进,月月有亮点,效果良好。四是在深入学习、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建设“1+4”文件的起草工作,仅仅半年,就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和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委、办、局的广泛好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指导是正确的,班子是团结有力的,队伍是素质优良、能打硬仗的。作为新机构的班长,我向市领导、向班子成员、向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如何看待我们面临的形势

总的说来,成绩很大、并不平衡,机遇难得、挑战严峻,势头很好、任务繁重。新机构乘十七大东风而建立,恰逢百年奥运,遭遇地震灾害,可以说是占尽天时(这一点,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社会党工委不好比);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处于首都,可以说占尽地利;班子团结有力,队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市委、市政府各单位大力支持,可以说是占尽人和。在成绩面前,应当感到光荣和自豪。然而,成绩已经属于过去,辉煌之后如何再造?如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4”文件写出来不易,落实起来更不易,有大量工作要做,是新的、更大的考验。况且,各处室、每个人半年工作并不平衡。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我做出了多大贡献,做出了多少贡献?在取得一系列成果面前,应当问问自己,我与别人还有多少、有什么差距,我有过什么失误,留下过多少、什么遗憾?虽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但半年下来,贡献大小,进入状态快慢并不一样。一句话,更需要的是冷静、谦虚、谨慎,更需要的是从胜利的喜悦中冷静下来,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我们举办务虚会的真正目的所在。

六、如何看待我们面临的任务

下半年工作重点是要继续坚持、完善和落实年初确定的工作要点。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任务、举办奥运会这个紧迫任务、构建和谐这个长期任务,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搭建工作平台、完善工作思路、开展有益活动。紧紧围绕平安奥运、抗震救灾、落实“1+4”文件、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大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六件大事,制定了折子工程、落实行动计划、取得了成效。具体安排了以下行动计划:(1)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平安奥运行动计划;(2)动员社会组织抗震救灾行动计划;(3)成功召开社会建设大会行动计划;(4)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行动计划;(5)构建社区治理体系行动计划;(6)构建社会组织管理体系行动计划;(7)构建社会工作体系行动计划;(8)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行动计划;(9)构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运行机制行动计划;(10)推进区县社会机构成立及工作开展行动计划;(11)社会建设“1+4”文件配套文件起草行动计划;(12)社会建设“1+4”文件任务分解行动计划;(13)与学界互联,深入开展社会建设研究行动计划;(14)与媒体互动,搭建信息平台行动计划;(15)市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社会专职工作人才业务培训行动计划;(16)奥运志愿者服务成果转化等社会志愿工作建设行动计划;(17)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社会建设成果展示行动计划;(18)社会领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行动计划;(19)对外交流行动计划;(20)机关建设规范化行动计划。

以上20项行动计划,未必准确,不一定全面,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完善。但在每一个行动计划中,都有不少具体行动。要进一步列出折子工程,分解任务,落实到人。任务繁重得很,落实起来有的难度大得很。因而,我们丝毫不能懈怠,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争取取得更大成绩,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干部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社会建设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实际行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这是作者2008年7月11日在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工作务虚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努力打开北京社会建设新局面

全市社会建设已经起步,要努力打开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加强首都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北京社会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是把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非常重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从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中,我体会到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二是强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社会建设;三是强调以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动力,加强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意义特别重大。它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大家知道,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我们曾经认为,贫穷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讲和谐就是不讲阶级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最根本和前提性的认识,是一个重大转折。随后不久又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上去。不久我们党又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了十六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的、全面的认识。以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新高度。

二是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党曾经提出,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要超英赶美,要很快实现共产主义,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中国的事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出发。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是手段,不是本质,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了十六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这三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3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新的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初级阶段出发,要走市场经济道路,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党对社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三是标志着我们党对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有了新高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等。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到了党的十七大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理论体系,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和平环境为条件,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关键。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

四是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的认识有了新高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共有六大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教育、就业、分配、保障、卫生,再加上社会管理。我认为这六大任务,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善民生;二是构建和谐;三是创新体制。我们的社会建设工作,包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的工作定位,“1+4”文件的起草,都是紧紧围绕这三方面任务来开展的。当前和今后我市的社会建设总任务,也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六大任务来推进。

五是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从宣传引导到政策导向的新高度。长期以来,我们倡导团结,讲维护稳定,大多停留在宣传引导层面上。尤其遇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时,更加注重强调团结、稳定。这是有道理的,但又是不到位的,没从根本上回答问题。到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宣传引导的问题,而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于是围绕这一要求,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政策和方针,特别是围绕着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六是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建设从理念倡导到制度保障的新高度。从孔孟开始,我们就强调“和为贵”,但这些都是理念的倡导和思想的灌输。到了党的十七大,我党深刻地认识到,构建和谐,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保证。许多问题不仅仅是思想理念层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所以强调要“以人为本”,强调“四位一体”,强调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我感到,十七大把社会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格局中,提到全党面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的重点内容,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与加强社会建设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二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是十七大报告的原话。强调科学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强调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要努力研究和解决社会建设滞后的问题。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使社会跟经济协调一致,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或者说当前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重点,就是加强社会建设,就是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二)加强社会建设,是巩固发展筹办奥运会成果特别是传承人文奥运理念的必然要求

对北京来讲,就现实而言,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我们再谈加强社会建设,谈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形势。奥运会有许多成功经验,其中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社会广泛发动。奥运会的成功,是社会广泛动员的成功。离开社会的广泛动员和积极参与,奥运会无论是场馆竞赛,还是安全都无法保证,平安奥运不可能实现。奥运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特别是人文奥运遗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人文奥运为核心的三大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通过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也给我们以启发,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继承好这些遗产,总结好这些经验。最近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要把“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拓展,转化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我认为,这一理念和思路的提出,意义深远。实现好这三大理念,特别是“人文北京”的理念,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来实现。因而,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在继承奥运遗产和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理念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三)加强社会建设,是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实现我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常说,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现在有的专家、学者提出,主要矛盾在渐渐变化,在一些发达城市,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落后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矛盾。十七大有一个新概念,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也就是说,对现在的老百姓来说不仅是吃饱的问题,而是吃好的问题。不仅要吃好,还要精神好,还要愉悦、和谐。我认为,这些理论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中国很大,许多地方还很落后,但至少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社会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完善的公共服务,确实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市委提出的“繁荣、文明、和谐、宜居”四大目标,都与社会建设有关系,尤其是和谐、文明、宜居。所以,社会建设任务很繁重。我们提出,要建设首善之区,首善之区需要全面发展,现在北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社会建设确实还面临很多问题。没有社会建设的大发展,“首善”是谈不上的。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称为“首善”。按照“首善”的高标准,我们社会建设的任务很繁重、很艰巨。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认真分析北京市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加强社会建设,我市有非常好的基础和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新课题和新问题。我市社会建设面临的历史机遇难得,遇到的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我市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一)多年来,北京市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大会、起草“1+4”文件,都是在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我市社会建设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好的基础和好的条件,今天我们无法谈社会建设。我回顾了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的社会建设,认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8年,特别是从亚运会到1998年。在这段时间里,以社会环境整治为重点,城市形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二个阶段,从1998年开始,北京市召开了五次城管工作会议,由环境整治到城市管理,到了一个更综合、更高层次来抓社会建设的阶段。特别是2001年申奥成功以后,社会建设任务又与筹办奥运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文明乘车、文明出租车、文明观赛三大突破口来建设社会文明,取得了明显成效。到了十六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到了十七大,社会建设进入了第三个新阶段,就是围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管理,在更宽视野、更高层次上来抓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几年来的成绩,在全市社会建设大会上,刘淇同志的讲话和梁伟同志的报告都做了全面总结,我不再重复。大家可以看到,从环境整治、城市管理,再到机制体制创新,这三个关键点,说明我们社会建设正在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二)十七大以来,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和体制创新

社会建设围绕着加快体制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创新体制。

第一,在改善民生方面,努力实现“五无”目标,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按照“无零就业家庭”的要求,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有就业能力的家庭当年至少有1人就业;“无城镇危房户”,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解决了1万户居民危房问题;“无重大重复上访户”,今年上访数量大幅下降,特别是奥运期间,上访数量下降了80%以上;“无社会援助盲点”工作进展顺利,去年把城镇居民“一老一小”纳入大病医疗保险,今年又扩大到城镇劳动年龄内的无业居民,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为城乡70万老人每人每月发放了200元福利养老金,做到社会养老保障城乡全覆盖。“无拖欠工资”问题,去年为5﹒3万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9 000万元,今年又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