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杂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0:06:02

点击下载

作者:周越然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史杂录

文史杂录试读:

周越然的书

陈子善

日前在深圳见到一位收藏界后起之秀,他出示一份所藏清代以降藏书家手札目录,自朱彝尊起,至黄永年止,名家汇集,洋洋大观。但笔者发现其中有个重要的遗漏,周越然并不包括在内。应该指出的是,周越然墨迹存世很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余生也晚,知道周越然的名字已在1980年代后期了。那时为搜寻张爱玲作品,查阅1940年代上海的《杂志》《风雨谈》《古今》《天地》等文学和文史掌故杂志,经常见到周越然的妙文。后来又在旧书摊上淘到周越然的《书书书》《六十回忆》等著作,始知周越然并非藉藉无名,等闲之辈。然而,我们已经把他遗忘得很久了。

周越然(1885—1962)原名文彦,又名复盦,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藏书家、编译家、散文家和性学家。他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秀才,又是南社社员。曾执教江苏高等学堂、安徽高等学校和上海中国公学等校,是严复弟子,为辜鸿铭所赏识,戴季陶则向他从过学。他精通英语,1915年起任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近二十年之久,编译各类英语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三十多种,尤以《英语模范读本》销数最大,几乎垄断当时全国的中学语文课本。他1940年代专事写作。1950年代先后在上海水产学院教授英语和从事图书馆工作。

根据现有资料可知,周越然生前出版了《书书书》(1944年5月上海中华日报社初版)《六十回忆》(1944年12月上海太平书局初版)和《版本与书籍》(1945年8月上海知行出版社初版)三种谈书的书,《情性故事集》(1936年7月上海天马书店初版),《性知性识》(1936年7月上海天马书店初版)二种谈性的书。虽然还不能说周越然已经著作等身,但如果说他著述甚丰,影响不小,却是完全符合史实的。

由此也可见,周越然是早该进入文学史的人物。1980年5月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的刘心皇著《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里就出现了周越然的名字,称其“藏书有外国古本,中国宋元明版,中外绝版三种。数量之多,更是惊人。”这大概是文学史著作首次写到周越然。1995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青生著《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里也写到周越然,特别对周越然的散文给予颇高的评价。此书论及上海沦陷时期的“清谈风”与“怀旧热”散文时,给周越然以相当的篇幅,认为周越然的“书话”“专谈古书版本流变及伪膺‘古书’的识别,举证周详,论列精细”,而周越然“将有关‘书’的广博见识,用半文半白、亦庄亦谐的文笔写出”,“在中国古今同类散文小品中,显示出承前启后的独特个性。”至于周越然的“忆旧散文”,也自有其风格,“没有严密的秩序,忆及即写,散漫随意”,“下笔也比较自由,叙已述人或谈事载言,虽未必确切周到,却不失真实生动。”这是内地文学史著作写到周越然之始,都不能不提。

自1990年代中期起,随着内地出版界思想的解放,选题的多样,重印周越然著述逐渐付之实施。据笔者粗略统计,已经出版的周越然著述有如下七种:《书与回忆》(1996年9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初版)《言言斋书话》(徐雁等编,1998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周越然书话》(陈子善编,1999年3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言言斋古籍丛谈》(周炳辉编,2000年2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初版),《言言斋西书丛谈》(周炳辉编,2003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夹竹桃集:周越然集外文》(金小明、周炳辉编,2013年3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初版)。

这些周越然作品集当然各具特色,对传播周越然其人其文所起的作用自不待言。但是,除了集外文的发掘整理,它们大都是重新编排的选本,而非周越然著作的初版原貌。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因为读者无法从中得见周越然自己编定的集子,也即无法品尝周越然作品集的原汁原味,不少读者对此深以为憾。

从这个意义讲,北方文艺出版社此次新版《周越然作品系列》,首批印行周越然生前编定的五种作品集,就令人大为惊喜了。不但周越然脍炙人口的《书书书》《六十回忆》《版本与书籍》三种据初版本重印,《性情故事集》和《性知性识》两种生动有趣的性学小品集更是1949年以后首次与读者见面,极为难得。此后还将陆续印行《修身小集》《文史杂录》《旧籍丛话》等周越然集外文辑。“文字飘零谁为拾?”这部真正是原汁原味的《周越然作品系列》的问世,正好较为圆满地回答了百岁老人周退密先生当年的诘问,也必将对周越然研究有所推动。

也许因为笔者以前编过《周越然书话》,王稼句兄不弃,嘱为北方文艺出版社这部颇具新意的《周越然作品系列》写几句感言,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话,聊以塞责,不当之处,谨请高明指教。丙申初冬于海上梅川书舍

非宋即元

书籍大概得分为两类:(一)应仔细收藏者,(二)可随便翻阅者。前者不宜损伤,后者不怕遗失。前者含古董性,后者为流行品。前者,传世较稀之古本也;后者,市上常见之刊物也。前者即宋金元本,或明初本,或清代精刻本,或名家手抄手校本。后者即普通木刻本,或传抄本,或铅印石印本。本篇及行将在本报连续发表诸篇(约计八篇),专讲最可珍贵之古本,故以《非宋即元》为题。然有时亦难免自破其例,即所述者不尽为宋为元,如本篇之金本《尚书注疏》是也。惟金版最少,且最为藏家所尊视,其真值实与宋版元版相等。他篇中或者间及明代刊物如华氏会通馆活字本者,亦取其可珍也。《非宋即元》各篇之主旨,在使初学版本者,或不研究版本而嗜书籍者,得知宋元本之真相,得见宋元本之真面目也。每篇所讲之书,或四五种或五六种不等。每种必说明其要略与行格等等,且每种必影印其最精华之半叶(不作“页”字)。本篇先讲经部,以后再讲史部,子部,集部。经史子集四部,亦有称为“甲,乙,丙,丁”者。

依清代四库分类法:经部细别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类,四书类,乐类,及小学类。本篇所择诸书,易类一种,书类二种,诗类一种,礼类一种,春秋类一种。每种所影印之叶,其原本今尚为作者所有,非若他人之“有目无书”,或借自别家者也是。

本篇所讲各书如下:(一)宋本《易传》(即《周易程传》)《易传》,宋程颐撰,入清四库经部易类二。其书但解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无注。提要引杨时跋语云,“伊川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以示余;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毘陵,乃始校正;去其重复,逾年而始完……”。提要又云,“程子不信邵子之数。故邵子以数言易,而程子此传则言理;一阐天道,一切人事。盖古人著书,务抒所见而止,不妨各明一义。守门户之见者,必坚护师说,尺寸不容逾越,亦异乎先儒之本旨矣”。

本篇所影印之半叶,系卷一第一叶。(见图一)原书板匡高约市尺七寸半,广约十寸半。版心记字数,并有刻工姓名;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八行,每行十五字;经顶格,传低一格。书中遇“贞”字缺笔(即不作最末之一点),——此为宋刻之最大证据。原叶字字明晰,则又为宋印之证据矣。(二)宋本《书集传》图一《书集传》,宋蔡沈撰,入清四库经部书类一。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提要称,“庆元己末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淳祐中其子杭表进于朝,称《集传》六卷,《小序》一卷,《朱熹问答》一卷,缮写成十二册。其《问答》一卷久佚。董鼎《书传集注》称淳祐经进本,录朱子与蔡仲默帖及语录数段,今各类入纲领辑录内。是其文犹散见于鼎书中,其条目则不可复考。《小序》一卷,沈亦逐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考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之,各冠篇首。蔡氏删之,而置于后,以仍其旧,——盖朱子所授之旨。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亦多所考订厘正,盖在朱子之说《尚书》,主于通所可通,而缺其所不可通,……而沈于殷盘周诰,一一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

本篇所影印者(见图二),卷四第四十三叶之前半也。原书板匡高约七寸半,广约十寸又一寸之四分之三。版心记字数,并有刻工姓名;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八行,每行十五字;经顶格,传低一格。原书字字明晰,足为宋印之证。图二(三)金本《尚书注疏》《尚书注疏》,唐孔颕达撰;颖达,字仲达,衡水人。常熟瞿氏有此书之全本二十卷。其藏目卷二云,“案《说命中》篇“惟天聪明”节,注疏各本伪脱。日本山井鼎据古本宋版,正误补缺,载之《考文》。此本正与之合。……余与《考文》所载宋版合者什九。核其文义,多胜他本。止如《尧典第一》,疏云“交代揖让,以重无为,故为第一也”。各本“重”皆作“垂”,阮校亦以“重”为非。窃意惟重之所以冠诸首,孔氏正以“重”字释尧典为第一之故,似作“重”为优。此类甚众,未能殚述。”瞿目又云,“每半叶十三行,行大字廿六至廿九不等;小字皆卅五,蝇头小楷,雕镂极工,虽南宋精椠,不能及也。”

本篇所影印者(见图三),二十卷第六叶也。板匡高约六寸半,广约九寸,白口,双鱼尾,版心记字数,惟无刻工姓名。图三(四)宋本《诗集传》图四《诗集传》,宋朱熹撰,入清四库经部诗类一。提要云,“朱子注易,凡两易稿。其初著之易传,宋志著录,今已散佚,不知其说之同异。注诗亦易两稿。凡吕祖谦《读诗记》,所称‘朱氏曰’者,皆其初稿,其说全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之说,是为今本。卷首自序作于淳熙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盖犹初稿;序末称‘时方辑诗传’,是其证也。……杨慎《丹铅录》,谓‘文公因吕成公太尊《小序》,遂尽变其说’;虽意度之词,或亦不无所因欤?自是以后,说诗者分攻序宗序两家,角立相争,而终不能以偏废。《钦定诗经汇纂》,虽以《集传》居先,而《序》说亦皆附录,允为持千古之平矣。”

本篇影印之宋刻《诗集传》(见图四),系卷五第一叶。版匡高约五寸半,广约八寸半。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版心有刻工姓名。每半叶七行,每行十五字;小字双行,字数同。此叶清晰异常,确是宋刊宋印。(五)元本《礼记集说》《礼记集说》,即《云庄礼记集说》,元陈澔撰,入清四库经部礼类三。澔字可大,号云庄,都昌人。提要云,“是书成于至治壬戌。……初延祐科举之制,易书诗春秋,皆以宋儒新说与古注疏相参,惟礼记则专用古注疏,盖其时老师宿儒,尤有存者,知礼不可以空言解也。澔成是书又在延祐之后,亦未为儒者所称。明初始定礼记用澔注。胡广等修《五经大全》,礼记亦以澔注为主。用以取士,遂诵习相沿。……澔所短者,在不知礼制当有证据,礼意当有发明,而笺释文句,一如注《孝经》《论语》之法,故用以蒙训则有余,求以经术则不足。朱彝尊《经义考》以免园册子诋之,固为已甚,要其说亦必有由矣。……”

本篇影印者(见图五),卷十六第一叶也。刻印均佳,诚元本之最上等者。原书版匡高约六寸,广约八寸。黑口,双鱼尾,版心不记字数,亦无刻工姓名。左右双栏,每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图五(六)宋本《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汉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唐徐彦疏,入清四库经部春秋类一。公羊子齐人,名高。徐彦疏引戴宏序曰,“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齐人胡母子都著于竹帛”。何休之注亦同。何休,后汉樊人,字邵公,精究六部。徐彦,不知时代,清四库馆臣,据《广川藏书志》,假定其为唐人也。图六

本篇影印者,系原书二十八卷第二十六叶之后半。版匡高约六寸,广约八寸,白口,双鱼尾,版心记字数,惟无刻工姓名。左右双栏;左栏外有耳子(见图六),记某公某年,如本叶之“成十七”是也。每半叶十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三字。此叶刷印虽佳,刻工并不甚精。

细观上面影印各叶,可知下述四事:(一)宋版之字,大都作颜体,(二)元版之字,大多作赵体,(三)宋版多白□本,(四)元版多黑□本。原载一九四三年七月一日《中华月报》第六卷第一期二

上篇(参观本报复刊第一号)言经,本篇言史。古时经史不分;经即史也,史即经也。《汉书》艺文志载《史记》于春秋类——此为最明之证。魏晋以后,史书之著作日繁,其种类竟与经传相埒。故目录学者不得不离六艺而另立门类也。

史书最多,然能举重明轻,求其文直事核,历代取法者,亦不难屈指计之。《尚书》《春秋》《左传》,最古之史也,但属于经传,不必采及。史之古者,当为《国语》。《战国策》述春秋以后时事,其体本乎《国语》,不可偏废。——两者清四库均归入杂史。《史记》《汉书》为正史之冠,并为历代所推崇。语,策,史,汉,周秦两汉之巨著也。后世佳作,惟《资治通鉴》与《纪事本末》。前者效法于《左传》,后者导源于《尚书》,其文与事,与语,策,史,汉同垂不朽。此外,如《通志》《通考》,荟萃历代政典,详其因革,加以贯通,亦为读史者所不可不重。兹将此八书之“故事”简述如后,并影印宋元刊本各半叶,以为阅众之参考。语,策,通,志,余家无宋元藏本,因缺。(一)《国语》,周左邱明撰

邱明,鲁之太史也,与孔子同时。孔子作《春秋》,邱明述其志而作传,是为《左传》;又取其遗事,分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纂记,是为《国语》。清四库提要云,“《国语》出自何人,说者不一,然终以汉人所说为近古。所记之事,与左传俱迄智伯之亡,时代亦复相合。……汉志作二十一篇。……隋志作二十二卷,唐志作二十卷,而此本(越案:指章铨家藏吴韦昭注本)首尾完具,实二十一卷。诸家所传南北宋版,无不相同。知隋志误一字,唐志脱一字也。”《国语》亦称《春秋外传》。

余家虽无宋元本《国语》,而有《国语补音》(唐人旧本,宋宋庠,补葺),兹影印半叶(见图一)如下:

上面影印者,宋刊本卷二第十七叶也。原书版匡高九吋,广十二吋半。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半叶十行,行大小均二十字。元代有翻宋本,其版心“国”字作“囯”。旧时吴兴陆氏曾藏宋刊本《国语补音》三卷。图一(二)《战国策》《战国策》,一名《长短书》,先秦诸人所记战国时事也。汉刘向重加编校,其体与《国语》相似。四库提要云,“案汉艺文志《战国策》与《史记》为一类,历代史志因之。《晁公武读书志》始改入子部纵横家,《文献通考》因之。案班固称司马迁作《史记》,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则《战国策》当为史类,更无疑义,且子之为名,本以称人,因以称其所著;必为一家之言,乃当此目。《战国策》乃刘向裒合诸记,并为一编,作者既非一人,又均不得其主名。所谓子者安指乎?公武改隶子部,是以记事之书,为立言之书,以杂编之书,为一家之言,殊为未允。今仍归之史部中。”(三)《史记》,汉司马迁撰《史记》一百三十卷,起自黄帝,迄于汉武;为十二本纪以序帝王,十表以贯岁月,八书以纪政事,三十世家以述公侯,七十列传以志士庶。迁殁后,缺十篇;元成间,褚少孙追补,并附以武帝后事——体大思精,文富事备,非陈寿(三国志)以下诸史之所能及也。图二

本篇影印元刊本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卷首叶之前半(见图二)。原书版匡高八吋半,广一吋。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半叶十行,行大字十九,注文二十五、六字不等。版心有刻工姓名。《甘泉乡人稿》曾提及此本。(四)《汉书》,后汉班固撰

班固,安陵人,字孟坚。明帝时,典校秘书,作汉书,至建中初乃成。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固妹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全书一百廿卷,其体例一依《史记》,惟删去世家之名而统称列传,又易八书之书名为志。后世史家大抵皆从固之所定。“是书历代宝传,咸无异论”(四库提要)。

本篇影印之半叶(见图三),系南宋大字本第六十六卷之首叶。原书版匡高九吋半,广十五吋。白口,无上下鱼尾,左右双栏,半叶九行,行十六字,颜师古注文双行,每行二十字。此书书法严整,藏家皆珍视之。图三(五)《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始于周威烈王命三晋为诸侯一事,而终于五代之季,凡十六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书成,上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光自谓“精力尽于此书”,非大言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历仕仁宗,英宗。至神宗时,以议新法之害,出居于洛。哲宗立,光入为相。尽改新法。在相位八月而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下面影印之半叶(见图四)系北宋蜀费氏进修堂大字本,即宋人所谓“龙爪本”也。原书版匡高九吋,广十五吋半。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本篇影印之叶,二百七十卷第一叶之前半也。图四(六)《纪事本末》,宋袁枢撰

枢字机仲,建安人,官至工部侍郎,宋史有传。四库提要云,“古之史册,编年而已,周以前无异轨也。司马迁作《史记》,遂有纪传一本,唐以前亦无异轨也”。提要又云,“然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字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之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也。”

下面影印宋淳熙湖州大字本卷一第八十叶之前半(见图五)。原书版匡高十吋半,广十五吋半。白口,单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十一行,每行十九字。版心记字数,又有刻工姓名。《仪顾堂续跋》,曾提及此本。(图五欠奉)(七)《通志》,宋郑樵撰

樵字渔仲,莆田人,博学强记,好为考证伦类之学。绍兴中,以荐召对,给札使归抄此书。书成(凡二百卷),入为枢密院编修。

是书规仿正史纪传之体,而不断于一代,与史记正同,清四库入别史类。其中二十略,采摭详博,议论警辟,为全书之精华。

余家无《通志》之宋元本,故不能影印。(八)《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

是书凡二百四十八卷。自序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后王是也。昔司马温公作《通鉴》,取三百余年之事,著其理乱兴衰,使人有所鉴戒。独至经国典章之要,历代之因仍损益,而鲜自为之条理贯通者。因仿唐杜祐《通典》而推广之;以《通典》八门,析为一十有九,而增以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其所纪之事,上起黄虞,下讫宗宁,分条排纂,加以论断,诚史学要籍也。

马端临,字贵舆,鄱阳人。

本篇影印者(见图六),元延祐本卷十八第一叶之前半也。原书版匡高十吋,广十五吋半。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六字。《通志》《通考》《通典》,合称三通。余家虽无《通志》,然有《通典》。兹影印半叶(见图七)如下:

上面影印者,北宋本第一百九十五卷之末叶也。版匡九吋半,广十三吋。白口,左右双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七字。本叶有晋府藏书印记,请注意之。原载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华月报》第六卷第六期图六图七三《非宋即元》第一篇(经部),见本刊第六卷第一期,第二篇(史部),见同卷第六期。本篇为第三篇(子部),应在半年以前发表。余所以不能准时续写,迟迟至今者,非忘之者,非忘之也,实因他种关系也。千祈阅众原谅。

诸子之学,始于战国。古者学皆在官,私人绝无著述。周室东迁,官司失守;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其中当然有庞杂者,但博大者亦不少;所以千载犹新,而终不可废也。

孔孟入经,不归子部。所谓诸子者,依照汉刘向刘歆(父子)之《七略》,得分为十家:(一)儒家,(二)道家,(三)阴阳家,(四)法家,(五)名家,(六)墨家,(七)纵横家,(八)杂家,(九)农家,(十)小说家。清四库加兵家,医家,释家,而无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四库又加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类书五类,各不以“家”称之。本篇因篇幅有限,只言三家,即儒家,释家,道家也。(一)儒家

儒家之祖为孔子。其主旨在一“仁”字,何谓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

儒家之代表,似为荀况,董仲舒,杨雄,及王通四人。荀况,亦称荀卿,或称孙卿,战国时赵人。其所著书,凡十三篇,名曰《荀子》,以孔子为标准。惟倡性恶之说;与孟子相反。但其旨在使人去恶归善,固无二致,下面影印者,宋本《荀子》第二十卷第十二叶之后半也(见第一图)。此本每半叶十一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双行,二十五字;大黑口,双鱼尾,左右双栏;左边栏外有耳子,记篇名,卷数,叶数。版匡高七吋又四分之一,广约九吋半。清孙氏平津馆,陆氏仪顾堂均盛称此刻。元刊亦有十一行,二十一字本,惟栏外无耳子。图一

董仲舒,汉广川人,少治《春秋》,下帷讲授,三年不窥园。武帝时对策,请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为学可谓严矣!仲舒所著,有《春秋繁露》,入四库经部。余以其言之不类甲部也,故改置于此。今试引一短段以明之:

何为仁?仁者惨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谓之仁。

余家无《春秋繁露》之宋元本,故不能影印。

杨雄,字子云,汉成都人,少好学深思,口吃不能剧谈。成帝时召对承明庭,奏甘泉,河东,长扬等赋,遂以为郎,给事黄门。后仕于王莽。所著有《方言》《太玄》《法言》三书。《法言》仿效《论语》尤为有名——后世无不推崇之。其《修身》篇云,“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言简意赅,千载一人而已。余家无《法言》藏本,不克影印。

王通,字仲淹,隋龙门人,幼笃学,仁寿间游长安,上太平十二策,知不能用,退居河汾教授,受业者数千人。所著有《礼论》《乐论》《续书》《续诗》《元经》《赞易》等皆不为诸儒称道,故其书不显。惟《中说》独传,以其仿效《论语》,较《法言》尤为酷似也。卒年三十七,门人谥曰“文中子”。《中说》十卷,下面影印者(见第二图),宋刊本卷三第一叶之前半也。此书行格寸尺,与《荀子》(第一图)完全相同;即黑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栏外有耳,半叶小一行,行大廿一字,小廿五字是也。孙氏平津馆曾记此本。图二(二)释家

汉代开边,而佛教东来。创佛教者,释迦也,在东周之世,与孔子老子同时。西汉时,吾国已有佛法,惟传布不广。后明帝闻西域有佛,遣蔡愔往天竺(印度)求取之,得《四十二章经》,并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而归,遂于永平八年立白马寺于洛阳。是后高僧之来华者日众,而释典之译成汉文者亦日多。至魏黄初中,佛教大行,剃发为僧者为数不少。

下面影印者(见第三图),宋本《心经》第五叶之前半也。四库虽有释家,而《心经》不入四库。《心经》为经典,四库惟录诸家之书为释氏作者,而不录释氏之经典也。宋刊《心经》(即第三图),每半叶十行,每行十六字,注释不顶格,十五字;白口,双鱼尾,四周双栏,版匡高约八吋,广约十吋。《心经》梵文原本,早已失传,故《东亚圣书丛刊》中之英文译本,亦以汉文译本为祖本也。图三(三)道家

道家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为主旨;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道家之祖为老聃,即李耳,字伯阳,楚人,周守藏室之史,相传母怀之八十一岁而生,故号为“老子”。周衰,老子西出函关,隐去。著《道德经》五千言,莫知所终,其上篇三章《安民》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又三十三章《辨德》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余家无宋元本《道德经》,故不能影印。

老子之后,当为列子。列子,即列御寇,周郑人,所著有《冲虚至德经》八卷。或谓列子《冲虚至德经》,久已亡佚;今所传者,后人之伪作也。本篇不事考据,故不多辩。余但引数语,以见其说之深刻。《力命》篇云,“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富贵贫贱!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于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力曰,‘若如是言,我固无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皆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图四

下面影印者(见第四图),宋刊《列子》之半叶也。宋刊本,黑口,双鱼尾,双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

末言庄子:

庄周,战国时楚蒙人,其所著书存于世者共三十三篇,名曰《南华经》。庄子之学,出于老子,但其说较老子为尤激。老子之学,得庄子之议论与文辞而益彰明光大也。庄周尝为蒙漆园吏,于学无所不精。楚威王闻其贤,遣使厚币迎之。周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芻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欲为孤豚,其可得乎?”据此,可知庄周高隐之由矣。

下面影印者(见第五图),宋刊《庄子》卷三第十叶之前半也。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每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版匡高约七吋半,高九吋又四分之三。余家另有宋本《南华经》十卷,系吴兴皕宋楼旧物,其行格藏印等,详见拙著《书书书》第一〇四及一〇五页。原载一九四四年六月一日《中华月报》第七卷第六期图五

书谈

一、钞本·《愧郯录》等

藏书家于宋椠,元刊,及明清佳刻外,尤注重钞本。然钞本不皆可贵,可贵者在其非常见之品,且特异于寻常之本耳。昔年有人搜罗古籍,每遇旧钞本,其值常较刻本为高。于是雇用写手,取近代各家所刻丛书中之卷帙较少者,依样誊录,储诸架中,以为后人得此,必售善价,既而此人之书尽行散出,而其自制之钞本,售价反不及当日所付工料之半,因此种钞本,既未校勘,又多刻本,殊不足取也。此可见钞本之可贵,不在其为钞本,而在其不同于常本耳。大率钞本之可贵者,必具有下列诸要素之一:

甲、名家手钞,为一般人所认定者。

乙、有名人手跋,或收藏印记者。

丙、经名手校正,其校正之字,又较刻本为胜者。

丁、字句与刻本不同,其不同处,较刻本为佳者。

戊、行格与通行本不同,但与宋元本或明刻本吻合,可决其为影钞者。

己、通行本之字句,有为钞本所缺者,而所缺之字句,反足以证明刻本中文字,有非撰著人原文之处者。

庚、刊本久佚,存者仅此钞本,则此钞本之价值,实与孤本或稿本无异。

辛、虽无收藏图记,或名人手跋,而纸色古雅,书法精工,与凡品不同者。

十余年来,余每于购读西书之暇,喜收读我国古书。然古书之搜求,实为至艰至苦之事。非常常跑书铺,谒冷摊,欲得精本难矣。

余求书已晚,经济与经验既不如人,欲求精品,已不易言,遑论孤本。十余年来,辛苦购求,仅得一千余种。内有明清精刻数百种,而宋元刊则仅数种而已。钞本之可贵者,约有三十种,其中《愧郯录》一书,实为各本之冠,本篇言钞本,即先述明钞本《愧郯录》。《愧郯录》十五卷,宋岳珂撰,记宋代之制度,多为史志所未备者。“其曰愧郯者,取《左传》郯子来朝,仲尼问之官事,言通知掌故,有愧古人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吴县黄荛圃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吴兴陆氏皕宋楼,皆藏有宋本。黄氏之书,早已散去。陆氏之书,大半售与日本静嘉堂文库。瞿氏之书,尚为其后人所守。查荛圃《藏书题识》卷五,《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六,《仪顾堂集》卷十二,知三氏之书,行格相同(半叶九行,每行十七字),而缺叶之数(共计十叶),亦复相合,是三书同出一源也。

宋以后重雕之《愧郯录》,有明岳氏校刻本,《学海类编》本,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三种,余均庋有之。鲍氏之书,行格一遵宋刊,校订精详,实为各书之冠,惟其缺叶与宋明清各本均同,岂世间竟无完本耶!

去年春间,余在上海某书店购得明钞本《愧郯录》首七卷,半叶十二字,每行二十四字,卷首护叶有明万历戊子澹翁手跋,并有“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静妙山房”“秀水朱彝尊锡鬯氏”三图记。序首叶有“均伯过眼”“钱均伯珍藏秘书记”“虞山汲古阁字子晋图书”“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四图记。目录首叶除毛季二氏印记外,尚有“竹泉珍秘图籍”“谀闻斋”二图记。卷一首叶,只有毛氏图记,卷七末叶有“毛扆之印”“斧季”两图记。

余得此书后,细加点阅,见宋元明清各本之缺叶,此本均有之,不禁狂喜。适商务印书馆古书部有影印宋本《愧郯录》之举,遂以此本送去,后得张菊先生复信,谓欲借钞以补宋本之不足,余允之。深冀商务印书馆早日影印,使此向传残缺之十叶文字,可得重见天日也。

附录澹翁手跋一则,如下:

士大夫学问,以国朝制度典章为第一,近世宋文宪之外,郑端简,雷司空皆其人也。后生学文,徒猎古人唾余以相贲饰,而实用微矣。岳亦斋所著述,余及见其三,《桯史》《金陀粹编》《愧郯录》是也。《愧郯录》于国之典制,名数,盖三致意焉。《书》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学者得此意,考古通今,不至虚用其力,其可免于面墙也夫。

万历戊申四月澹翁命侍史录成,手校一过,因记。

此明钞本《愧郯录》,有名人手跋手校,又有收藏印记,且可补足他本之缺文,实合前述钞本可贵之要素乙丙庚三项,故余颇珍之。

除《愧郯录》外,尚有明清钞本多种,兹择其较佳者,依笔画之多寡,列举于后:(一)《三余集》四卷 宋黄彦平撰

陆心源手钞本,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一字。(二)《山木居士集》不分卷 清鲁九皋撰

旧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孔荭谷藏书,有“孔继涵印”“荭谷”两图记。(三)《方蛟峰文集》七卷附《山房集》及《蛟峰集外编》 宋方逢辰撰

乌丝栏钞本,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有朱笔校字,并“扫叶山房”“月汀过眼”“谦牧堂藏书记”“谦牧堂书画记”等图记。(四)《水镜诗》一卷 元元淮撰

明钞本,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巴陵方氏碧琳琅馆,华阳高世异叠藏。(五)《丙丁龟鉴》十卷 宋柴望撰

红丝栏明钞本,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字不等,浙东沈氏抱经楼藏书,纸色古雅,疑是天一阁早年散出者。(六)《名家诗文集》十三种 清王方岐、罗煜、姜生齐、张瑶房、徐去疾、吴寅、郭嗣龄、谢九成、谢旭、谢天霁十人撰

焦里堂手录本,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七)《曲律》四卷 明王骥德撰

影明写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内有缺文,亦有可补董氏新刻本之缺字。(八)《春秋集传纂例》四十卷 唐陆淳撰

乌丝栏钞本,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字,版心下端有“藤梧馆”三字,孔继涵校字并跋。(九)《明皇十七事》一卷 唐李德裕撰

青芝山房乌丝栏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孙氏小绿天藏书,有“谀闻斋”“竹泉珍秘图籍”“惕甫经眼”“王铁夫阅过”“惕甫借观”等图记,及王惕甫手跋,黄荛圃校字、并跋。(十)《东游记》二十四卷 顾道民撰

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二字,书中文字,多作古体或俗体者,甚不易读。缪艺风《云自在堪随笔》(稿本)曾言及此书云:“客魏蛊惑熹宗,撰进此书,名曰《东游记》(或作《征东记》),描写淫秽之事,过于伪撰《控鹤秘记》百倍。熹宗短折,此亦一端。曾见一册,为歙程春海侍郎所藏,钞写极精。侍郎年止四十,捐宾客之日,阮文达公哭之恸曰,其人其学,其年其位,均不料其止于此,命也,亦天下学人之不幸也。其亦误于是书欤。”(十一)《奇门宝鉴臆解》不分卷 不著撰人

精写本,半叶十二行,每行十四字。(十二)《所安集》一卷 元陈泰撰

影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有“归安陆心源字刚父印”“光绪戊子湖州陆心源捐送国子监之书匮藏南学”“国子监印”等图记,及陆子源校字并跋。(十三)《林公辅文集》一卷 明林右撰

吴梅村手钞本,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字,有“吴印伟业”“梅村”“谦牧堂书画记”“谦牧堂藏书记”“某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朱彝尊锡鬯”等图记。(十四)《金锁记》二卷 不著撰人

精写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有“王国维”印记。(十五)《禹贡论》二卷 后论一卷 宋程大昌撰

红丝栏明钞本,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浙东沈氏抱经楼藏书,纸色古雅,疑是天一阁早年散出者。(十六)《南史》八十卷 唐李延寿撰

清《四库》钞本,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一字,书面红色,每册首叶有“古稀天子之宝”,末叶有“乾隆御览之宝”二图记。(十七)《庭闻州世说》七卷 《先进风格》一卷 清宫伟镠撰

焦里堂手钞本,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有“里堂”“焦循手录”两图记。(十八)《笠泽丛书》八卷 唐陆龟蒙撰

钞本,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有“士礼居藏”“荛翁”“松山高子藏书”“顺卿”等图记,及黄荛圃、戈顺卿二氏校字并跋。(十九)《敏求机要》十六卷 晋刘实撰

鲍氏知不足斋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有朱笔校改,间有缺字。收藏印记有“孔继涵印”“荭谷”“素王子孙”“鉴湖珍藏”等。(二十)《曹文贞公诗集》十集 元曹伯启撰

祁氏澹生堂蓝丝栏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有“澹生堂经籍记”“旷翁手识”“子孙永珍”“山阴祁氏藏书之章”等图记。卷首护叶阴面有朱文篆书之藏书铭,其文曰:“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勿失。——旷翁铭”。(二十一)《道德经取善集》十二卷 宋李霖撰

蓝丝栏明钞本,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浙东沈氏抱经楼藏书,纸色古雅,疑是天一阁早年散出者。(二十二)《道德经三解》四卷 元邓錡撰

红丝栏明钞本,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二字,浙东沈氏抱经楼藏书,纸色古雅,疑是天一阁早年散出者。(二十三)《蜕庵诗集》五卷补遗一卷 元张翥撰

鲍以文手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有“昭灿”“星岩”“昭焯之印”“字曰俊三”“知不足斋鲍以文藏书”“鲍以文”“奚冈”等图记,及鲍以文题诗并跋。(二十四)《杨仲弘集》八卷 元杨载撰

蓝丝栏明钞本,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高世异藏书。(二十五)《翡翠园》二卷 不著撰人

乌丝栏精写本,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王国维藏书。(二十六)《疑狱集》三卷 后周和凝及其子和撰

兔床后人吴长元手钞本,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有“吴”“太初”“延陵季子”等图记,及陆心源手跋。(二十七)《辽史拾遗续》三卷 清杨列欧撰

汪曰桢手钞本,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有汪氏手跋。(二十八)《樵歌》二卷 宋朱敦儒撰

毛氏汲古阁乌丝栏钞本,半叶十行,每行十八字,版心下端有“汲古阁”三字。分卷与今铅印本不同。(二十九)《阙史》二卷 参寥子撰

蓝丝栏明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字句间有与知不足斋所刻之《唐阙史》不同,浙东沈氏抱经楼旧藏,纸色古雅,疑是天一阁早年散出者。(三十)《藏一话腴》四卷 宋陈郁撰

白皮纸旧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有“江标汪鸣琼夫妇同赏藏书记”“萧江书库”“明珠易得”“汪士锺藏”“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檇李项药师藏”“汪标考藏”“灵鹣藏书”“萧江书库藏书”等印记,卷末附王振声校勘记。疑是刘氏嘉业堂新刻本之祖本。(三十一)《宝峰集》二卷 宋赵偕撰

钞本,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孔宪珪手校,有“知不足斋鲍以文藏书”九字图记。

原载一九三一年五月《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第五号二、稿本·《螟巢日记》等

余之收集稿本也,今已一十八年矣。初意专在收集先人之遗著。民国三年,得先伯大父缦云公手录嘉兴钱警石原校本《史记》。(并有补校之处;为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所取资。)逾年,家兄由廑,复得公所过录汪尧峰评校《前汉书》。(亦有补校之处。)嗣后与家兄各续有所得。虽片纸只字,凡为先人手泽,莫不世袭珍藏。惟先伯大父莲伯公所校《北堂书钞》,不知流落何所,抑是否在人间,为可惜耳。然使余起收集先人遗著之心者,乃为《螟巢日记》。《螟巢日记》者,先本生大父岷帆公手写之日记也。先大父讳学源,清咸丰壬子进士,精于音韵之学。书法颜、柳,笔力雄健。工诗词。有《蚓窍集》。据家谱,谓已散亡。现存者只《古音》四卷,及此日记而已。日记中所载,皆在燕京时事。兹录二则于后:

二十六日晴,赴部投供。……出城……至水月庵。时松泉方放风筝。余为收而下,邻院忽飞起一筝,在旁飘瞥,意欲乘不备绞取之。余纵线稍缓,邻筝坠其上。因用连手曳至墙内。隔墙群儿大哗索筝。松泉解筝掷还,哗始息。十余年来,南北奔走,不作此戏。今一为之,犹是童时技俩也。……

十三日晴,风。耕香令坦入赘。……一切仪制,与南方同。而参拜时,以红毡幕户,不令人见,则北方风气矣。沈也鲁述某家入赘,新妇艳妆,端坐于庭,新郎入,向妇四拜。妇不动。出,然后行礼。余笑其妄。而也鲁以为目击其事,确凿可据也。……

先本大父日记,现只存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二十六年(丙午)两全年,及二十七(丁未)元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一日止。此外流散于他处者,想尚不少。如有遇之者,伏祈不吝见告,俾余小子得汇而存之。他日财力有余,还当录付手民,公之于世。

民二之夏,余以暑假由皖回里,酷暑无事,取日记读之,如得先人耳提面命。于律身处世之道,得益不鲜。遂发访求先人遗著之愿。但十余年来,先人手泽,所得不多,而他家著述,则所得已不少。今略著于篇,以志景仰前贤之意。

稿本与钞本异。钞本者,其书世间已有流传,惟字句之殊异,次第之顺逆,篇段之增删,或与流传之本不同。颇可据以校订传本之误。故甚可贵也。稿本者,或为撰著者手写之原稿,或其编定后倩人缮正者,世间尚无刊行之本。即有之,亦不及原稿之正确。故藏书家每奉为至宝焉。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云:“先贤手墨……士人视之,犹其祖先之物。即贫甚,当竭力购之。又如释子之遇佛菩萨遗迹,自当不惜髓脑,为之拥护。”至哉斯言。

稿本不皆可贵。有文字不雅驯者,亦者见识偏激庸陋者。此类稿本,书肆中往往遇之。收藏未免无谓。若名家手稿,或因当时本人以为尚未完美,不愿刊行;或其子孙无力刊行,流落在外,或因藏书家视之太重,不肯轻以示人,至今始发现者。此种稿本,甚可宝贵,收藏者应时时注意及之。

稿本大概可分为二大类。(甲)未刻稿本 有已誊真者,有未誊真者。未誊真者,虽书体不工,然笔法高雅,自为希世之宝,不可忽视。(乙)已刻稿本 书已刊行,惟此确是刊行前之手稿。虽稿中添注涂改之处甚多,然借此可以知前人作文用字之苦心,尤为可贵。

兹将余历年所得稿本之一部分,略举于后。至对于书之内容,则余学识浅陋,不敢妄加评断也。(一)《九疑仙馆诗钞》一卷 《词钞》一卷(附谈印莲女史《平洛遗草》一卷) 清谈印梅女史著

誊真未刻稿本。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卷首有钱明善题词。印梅字湘卿,印莲字步生,归安人。(二)《小学盦遗稿》四卷 清钱馥著、邵书稼录

精写未刻稿本。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卷首有阮元序,卷末有邵书稼识语。目录叶有“权”,“顨二印记。卷一首叶有“以应大稷”朱文方印。全书劳权手校,用蓝朱两笔。馥字广伯,海宁布衣,精六书之学。自题其读书处曰小学盦。书稼,钱塘举人,馥之弟子也。(三)《弓斋日记》(清光绪四年全年,五年正月初一日至四月十三日止,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三十日止。九年正月初一日至六月初二日止,十年全年,十三年全年,十五年正二两月,十六年四月十三日至十月朔日止)清姚觐元撰

手写未刻稿本。行格逐年不同,丝栏亦不一色。觐元字彦侍,号弓斋,归安人。官至巡抚。精许氏之学,性耽古物,与吴平斋,陆存斋,钱念劬友善,刻有《咫进斋丛书》。光绪十五年正月初七日,有记录钞本《江月松风集》之黄荛圃题跋一则,似为各刊本所无。兹特转录于下:

钱思复《江月松风集》,余向未之见。今见诸玉峰考棚汗筠斋书籍铺,盖太仓金元功家物也。却为吾郡人手录本。翁名栻,字又张,号南陔,其景仰昔贤之意可见。住东洞庭山。则太湖具区两书中,当必有其人。惜案头无其书,不之详。然爱书如命,手泽犹新,其人固可想见。且为金侃,亦陶之高足。宜其流风余韵,洋溢于缥缃翰墨间也。余生平嗜书,并嗜藏书之人。书赖人以传,人亦赖书以传。安得离而二耶。此书罕有,固不待言。藏书之人,于此仅见,余故表而出之。为今撰修郡志者有考焉。(四)《王际华日记》(乾隆三十七年全年)

手写未刻稿本,红丝栏。每半叶十行,每行字无定数。卷首护叶有“王际华”又“白斋际华”两方印。际华字秋瑞,(一作秋水),号白斋,钱塘人。乾隆乙丑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卒谥文庄。有《白斋诗存》。(五)《元诗嗣音集》十六卷 清顾诒禄辑

誊真未刻稿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全书精写,作赵松雪体。目录及卷一、卷九第一叶,均有“顾广圻印批校藏书”“北平翁方纲藏书印”“查莹藏本”“赐砚堂书画记”“听雨楼查氏有圻珍赏图书”“文渊阁校理”“依竹主人”等印记。诒禄长洲人,字禄百,号花桥,又号瑗堂。贡生。以古文辞鸣于时。为沈德潜高弟。有《虎丘山志》《寒读偶编》《吹万阁集》《瑗堂文述》《瑗堂诗话》。(六)《不废集》八卷 清许焞撰

写样未刻稿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焞字纯也,雍正进士,有《载道集》。(七)《天上人间》第一卷 清胡公藩著

不全,未刻稿本。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五字。述赵世忠(妻钱氏,女月姑),虞士诚(妻华氏),袁子卿(妻杨氏)数家事。言情小说也。公藩原名绍昌,江苏华亭人。(八)《古稀琐言》一卷 清郑序撰

手写未刻稿本。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五,六,七字不等。卷首有康熙戊辰,康熙庚午,康熙丙子郑序自序三首。序字鹭墀,号鹿痴,济宁人,未冠入庠,博闻强记,历佐秦,晋燕,吴诸当道幕。以诸生终。年六十八时,在蔚州自记一生事实,曰《古稀琐言》。(九)《有余地遗诗》六卷 清邱孙锦著

誊真未刻稿本,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孙锦字余甫,震泽人。(十)《里堂道听录》首二卷 清焦循记

手写未刻稿本。每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前有嘉庆甲戌自序云:“余……每得一书,无论其著名与否,必详阅首尾,心有所契,则手录之。……历二三十年,盈二尺许矣。今岁所著《易学三书》,稿初就而阳气虚惫,不耐冥思。性又不乐闲旷,求为其易而不甚用思者。夏秋以来,乃取此而编次之,为四十卷。……”书中所纪,皆足以广见闻之事。惜只存首二卷,未获窥其全豹也。循字里堂,江苏甘泉人,乾隆举人。通经学,尤精天算,有《雕菰楼集》《周易补疏》《天元一释》等书。(十一)《易经象类》一卷 清丁晏辑

手写稿本。红丝拦。每半叶九行,每行约二十字,版口下方题“颐志斋”三字。卷首有咸丰乙卯撰著人自序。正文第一叶“精思轩珍藏”“颐志斋主人珍藏”及“山阳丁晏之章”三图记。卷末有田毓璠手跋。查近人南陵徐君乃昌编刊《鄦斋丛书》中,有丁晏辑《易经象类》一卷。想此手稿,即其祖本也。晏,江苏山阳人;字俭卿,一字柘堂,道光举人。精郑氏之学。手校书籍甚多,有《颐志斋丛书》。(十二)《易在》不分卷 清谢济世撰

誊真稿本。每半叶十五行,每行三十字。卷首有雍正壬子自序。卷末有雍正乙卯门人伍世拔题识。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全州人。康熙进士。有《匧匨十经史评》《西北域记》《纂言内外篇》。(十三)《易安斋集》八卷 清邱孙梧著

手写未刻稿本。每叶行数与每行字数均无定。孙梧字后同,震泽人。(十四)《金刚凤传奇》二卷三十出 不著撰人

未刻稿本。每半叶九行,每行十字。卷首孙氏星衍图记。(十五)《南阜山人诗集类稿》四十一卷 清高凤翰撰

乾隆甲子山人自编誊真稿本。蓝丝栏。每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一字。全集分五类:(一)《击林集》四卷,(二)《湖海集》七卷,(三)《岫云集》一卷,(四)《鸿雪集》二十一卷,(五)《归云集》八卷。计诗二千三百余首。较近年铅字排印之宋弼选本,多诗一千八百余首。凤翰字西园,晚号南阜山人,胶州人。因患风痹,废右体不用。博学精艺术,尤豪于诗。山人所著文集十五卷,内分序,传,记,书,表状,志铭,题跋,书后,碣,文,说,议,日记,纪行,赋,尺牍,杂著等门,其原稿亦在余处。(十六)《染学斋诗集》十卷 清余元遴撰

誊真稿本,蓝丝栏。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卷首护叶有道光丙申江慎修手跋。元遴字秀书,婺源人。少好学,家贫,兼行樵汲。补县学生。其所著《染学斋诗集》,有咸丰壬子露萧草堂刊本。惟第六,七,八,九四卷,于刻成后,剜去诗十五首。此稿中均有之。(十七)《望楼壁书》五卷 清丁有曾著

手写未刻稿本。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一字。有曾一名先甲,字象辛,山阴人。此其教子之书也。(十八)《笔峰吟草》不分卷 清邱冈撰

手写未刻稿本。每半叶七行,每行二十一字。涂改之处甚多。徐达元《吴江黎里志》云:“邱冈字昆奇,附监生。性平易诚朴。多雅致。尝应京兆试。多游览之作。平居好方外交。读书寺院中,每经月不出。间画兰草,作隶书。晚更明于医。所著有《笔峰吟草》稿本。藏家未刻行世。”(十九)《云自在堪随笔》一卷 清缪荃孙撰

未刻稿本。白口乌丝栏。每半叶七行,每行十二,三,四,五字不等。其间所纪,或名家题议,或书林佚事,皆有实用之文字也。荃孙字小珊,号艺风,江阴人。有《艺风堂文集》七卷,外篇一卷,《艺风文续集》八卷,《文外集》一卷,《艺风藏书记》八卷,续记八卷。(二十)《碑版异文录》不分卷 清梁同书撰

手写未刻稿本。每半叶七行,每行字无定数。有翁同龢手跋。同书字元颖,尝得元人贯酸斋书山舟二字,因以颜其斋。世称山舟先生。乾隆举人。工书法,能诗;有《频罗庵遗集》。(二十一)《梅影盦诗》六卷 清邱孙锦著

此即《有余地遗诗》之手写原稿也。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二十二)《业海扁舟》六出 莲池居士填词

全书用红,黄,蓝,墨四色誊写,每半叶八行,每行十八字。未有出有缺文。莲池居士,姓氏里居未详。其作此曲之主旨在使青年子弟,不习优伶贱业。盖“以毒攻毒,以火灭火”之意也。(二十三)董氏手稿三种《阴符经》一卷 清董士锡解《烟波钓叟歌》一卷 清董士锡章句《三决赋》一卷 清董士锡注

手写未刻稿本。每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三字。涂改之处,有用朱笔者,亦有用墨笔者。卷首护叶有“嘉庆戊辰四月江都焦循借录一通”十四字,并“焦循手录”印记一方。士锡字晋卿,一字损甫,武进人,嘉庆副贡,精虞氏易,兼通壬遁之学。著有《遁甲因是录》。(二十四)《尔雅一切注音》十卷 清严万里纂辑

手书稿本,乌丝栏。黑口,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卷一首叶有“严可均印”“铁桥”二图记。万里一名可均,字景文,号铁桥,归安人(一称乌程人)。精于许氏之学。有《说文声类》《铁桥漫稿》等书。(二十五)《沤波舫近稿》不分卷 清王芑孙撰

手书稿本。绿丝栏,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共九十一叶。有已刻全集中所未见之文。芑孙字念古,号惕甫,一号铁夫,又号楞伽山人。乾隆举人,精书法。有《凋雅堂诗文集》。(二十六)《樊榭诗注》不分卷 不著撰人

未刻稿本。每叶行数与每行字数均无定。卷首有樊榭先生墓图,及丁丙不全手札一件。(二十七)《德芬堂集》不分卷 清邱冈撰

此即《笔峰吟稿》之编定誊真本也。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三字。(二十八)《餐花室诗稿》不分卷 清严鉷撰

改定稿本。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四字。鉷字伯牙。桐乡人。(二十九)严氏手稿十二种 清严万里辑《蒋子万机论》一卷《典论》一卷《杜氏体论》二卷《仲长子昌言》二卷《杜氏笃论》一卷《桓氏世要论》一卷《刘氏正论》一卷《典语》一卷《袁子正书》一卷《袁子》一卷《袁子正论》一卷《杂录》二十二则

手写稿本。乌丝栏。黑口。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全书劳格手校。原载一九三一年六月《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第六号三、套印书

套印书,亦称套版书,始于明末万历间。首创之者,为浙江吴兴凌、闵二氏。吴兴刻书绝早,刻工亦佳。宋代已有大字本《通鉴纪事本末》之刻行。款式精雅,为世所重。明清二代,佳本尤多,不能殚述。此篇所载,专记凌、闵二家之套印书。

明末套印书,有用朱墨二色者,有用蓝朱墨三色者,甚至有用朱墨蓝黄四色者。创之者智力之巧,财力之足,概可想见。清代广东亦有彩色套印之书,但精本甚少。不及凌、闵二家刻本之多,而且精远甚。

一般售书人,见明代套印书,统以闵刻称之。其实与闵氏同时同地者,又有一凌氏,亦刊印彩色套版书,而其成绩,并不在闵氏下。意者两家当日,席丰履厚,其贤者伏居乡里,不问世事;诵诗读书之余,专以刻书相竞。斯亦足见当日民风之淳矣。闵氏之刻书者,有齐伋、昭明、元衢、绳初、无颇、振业、振声、暎璧诸人。凌氏则有稚隆、濛初、瀛初、澄初、弘宪、启康、杜若、毓枬诸人。其最著者,为齐伋、昭明、稚隆、濛初。《湖州府志》《乌程县志》均有传。兹不赘录。

刻书之用彩色套印也,其主旨在于眉上加评语,于行间加圈点。评点之人不一,则所用之颜色亦不一。例如凌刻《世说新语》八卷,除正文墨印外,评点之为蓝色者,刘辰翁笔也,朱色者,王世贞笔也,黄色者,刘应登笔也。明代用五色套印之书,余未见过。有无不可知。

凌、闵二氏所刻之书,大半皆用上等白皮纸印成。间有用竹纸者,其质地亦坚韧耐久。言言斋中藏有《列子冲虚真经》一卷,即竹纸印成者也。尝见市上有一种竹纸非套印之本,书贾每索以与皮纸套印本相同之价。细审版式字形,墨色书品,确有凌、闵二家刻书神气,而卷末又有刻书人识语,似非后人覆雕之本。余以不知其书是否绝无套印本,且疑其非真品,故不敢多收。斋中仅有《公羊传》十二卷,《榖梁传》十二卷,属于此格。凌、闵二氏刻书,本以套印著名。无彩色者,既不美观,又失其刻书之原旨,不知何以有此本。遍考志乘,不得其故。或者后之得其版片者,因套印费时,且工价加倍,乃改而为此乎?

昔年藏书家,鲜有注意凌、闵二氏之套印书者,盖视为普通读物故也。犹忆民国八九年间,银币一枚,至少可购套印书之原钉者一册。今则不然。搜罗二氏所刻之书者,日见其多,书价亦因此抬高。四色套印之书,如《世说新语》者,每部售价总在三十元左右,而附有图像之曲本,如《西厢记》《琵琶记》《绣襦记》等,若确系初印而风伤蛀蚀不至过甚者,每种非百元不可。可谓贵之至矣。

收藏凌、闵二氏套印书者,有二事极应注意。(一)必纸张洁白者,(二)必为彩色套印者。二氏所印之书,天地头阔大者绝少。想当地无阔大皮纸之故。然遇原钉者,其封面之绢签,每每存在,雅致可爱。得之者当保存之。

余已得之套印书,共计五十八种。兹将其名,依笔画之多寡,排列于后。闵刻者书名上以□为记。凌刻者以△为记。有不能确定为闵刻或凌刻者,则以○为记。(一)□《文心雕龙》四卷附音注二卷 刘勰撰 杨慎批评 曹学佺参评 梅庆生音注

蓝黄朱墨四色套印。每半叶九行,行十九字,音注小字双行,字数同。前有万历壬子曹学佺序,刘舍人本传,闵绳初引,凡例,校雠姓氏,及杨升庵与张禺山书。(二)□《文致》不分卷 刘士鏻原选 闵无颇、闵昭明集评 沈圣歧、闵元衢正定

朱墨套印。每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沈圣歧序,闵元衢序,及刘士《文致》原序。(三)○《文选尤》十四卷 萧统撰 邹思明评阅 邹德延校

朱墨套印。每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前有明万历二年邹思明序,韩敬序,凡例,及梁昭明《文选》序。(四)△《王摩诘诗集》七卷 王维撰 刘辰翁评(附顾璘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