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草堂医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6:40:40

点击下载

作者:(清)王式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东皋草堂医案

东皋草堂医案试读:

校注说明

《东皋草堂医案》,清代王式钰著,不分卷。

王式钰,字仲坚,又字翔千,苏州人,世家出身,生卒年不可考。博学,好文词,后致力于医,师从程郊倩,为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的实际编纂者,又据程郊倩散在资料辑成《读伤寒论赘余》。

本次整理,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所藏清康熙刻本为底本,校勘参用他校与理校。主要校注原则如下:

1.简体字横排,对原书进行标点。

2.原书中完全异体字、俗写字,径改不出注。

3.原书中通假字、古字等,保留原字,于首见处出注说明。

4.原书中药名作非错误性异文者,保留原字,出注说明。

5.原书中一般笔画之误,如 “己”“已”不分等,予以径改,不出校记。

6.原书中可以确认的讹字,据文义或他校改。

7.原书中文字漫漶不清者,据文义或他校补。

8.原书中字词无误而他校文献义胜或有参考意义者,酌情出校。

9.原书中文字有疑义,难定是非者,出校存疑。

10.药名及专业术语并字词疑难或生疏者,出注说明。

11.原书中明引前代文献,简注说明。其中引用与原文无差者,用 “语出”;引用与原文有出入者,用 “语本”;凡称引自某书而某书不见反见于他书者,用 “语见”。

12.原书书题下有 “雷溪程郊倩先生鉴 古吴王式钰仲坚著(旧字翔千)同学朱元度月思校”字样,今删去。

13.原书前三序原皆题为 “序”,今加撰序者姓名于前。

14.原书无目录,今据正文标题编排目录,置于正文前。

程郊倩序

医宗于儒,谓儒则读书,读书则从而明理也。顾读书明理四字,儒家颇难言之,何有于非儒之医?宜乎得世人学医人费[1]之语。夫学医何至人费?凡费人者,皆不读书明理而以医学者也。以医学者活套有方,秘传有诀,口给逢迎有术,自不难恣其所措,而以人病为民人社稷[2],此其所学未尝求医,其志将以求食也。求食不得食,或亦稍志及读书明理。奈医家赖有世法,只在舆从服饰间仓卒得试人之病,病家茫无鉴法,但向声闻谀说[3]上胡乱去试人之医。两为试而费人者任从其费,被费者却破赀买一无罪而就死地之躯,以供其费。较之食功不食志之梓匠轮舆[4]万复毁瓦坏墁[5],得预受若值[6]而愉快,求食有此一途,夫人又何乐乎读书明理而不群然医也?是以古之医也贵,非贵医也,贵其明理而能济人,功兼乎师与相也;今之医也贱,非贱医也,贱其求食而至费人,技劣于梓匠轮舆也。以师与相之尊且重,一降而劣于梓匠轮舆,医在今日尚忍言哉?余于医虽不谓读书明理,然谭[7]及梓匠轮舆,心切耻之。以故经年闭户,甘从几案上问医,不从屐齿[8]上问医。抱此素心,苦无道契[9],乃于落落寞寞中晚得友及[10]王子仲坚,其人深沉敏洽,家世于儒,而医道复性而成之,真无愧于读书明理者。居恒[11]雅知师重,不数数[12]于医,乃间有不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13],则鉴而延之,延则赴,赴则效。效不效,其案具在,余索而阅焉,病既研几[14],方更具法,一切浮沉迟数,迥然世之叔和,指次[15]外急怂[16]之曰:此可以梓矣。世医灾木以为羔雁[17]地者累累,中无所有,袭[18]即成册,其去舆从服饰之为招摇卖弄者几何?余非怂及仲坚之效,尤特借此作医门中一帙功过格[19],知医如仲坚之读书明理,方不为费人之医,则医案之梓,亦如仲坚之读书明理,方不为灾木之梓,庶几余生平所耻于梓匠轮舆者,得从仲坚一洒[20]之欤!新安程应旄郊倩书于吴门遐畅斋

[1]学医人费:宋代苏轼 《墨宝堂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2]民人社稷:《论语·先进》载孔子弟子子路派另一弟子子羔作费邑宰,孔子认为子羔学业尚浅,去了只能害民。子路说费邑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此处表示一般为医者不喜读书而只求功利。

[3]谀说 (yuè越):同 “谀悦”,指阿谀奉承之辞。

[4]梓匠轮舆:泛指工匠。舆,车厢。

[5]毁瓦坏墁 (màn慢):打碎屋瓦,弄乱地界,谓做无益的事。典出《孟子·滕文公下》。墁,涂。又,《孟子·滕文公下》“坏”作 “画”。

[6]值:酬报。

[7]谭:通 “谈”。《说文通训定声·谦部》:“谈,语也,字亦作 ‘谭’。”

[8]屐 (jī机)齿:游踪。屐,一种鞋。

[9]道契:志同道合的人。

[10]友及:弟子优异而足以为友者。及,及门,指弟子。典出 《论语·先进》。

[11]居恒:平常。

[12]数数:迫切貌。

[13]不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指不重视医技且轻视医道的人。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14]研几:也作 “研机”,穷究。

[15]次:旅次,旅外时的住所。

[16]怂:鼓励。

[17]灾木以为羔雁:谓胡乱写书刊行以为求名逐利之资。灾木,也作“灾梨”。古时刻书常用梨木,因以为刻书之称。羔雁,小羊和雁,古代用为卿、大夫的贽礼,此指获取的名利。

[18]袭:因袭。

[19]功过格:一种逐日记录自己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簿格。

[20]洒 (xǐ喜):洗涤。

张拱端序

原百病之起愈者,本乎黄帝,辩[1]百药之味性者,本乎神农,汤液则称伊尹,方法则推长沙,皆古圣人也。继后医经、经方两家浩如烟海,每令人有望洋之叹,势不得不为。忠州[2]之 《集验方》,按病取方,处方治病,此医案之权舆[3]也。倪维德[4]之锓[5]《东垣试验方》[6]也,表其所学,无医案之名而实医案也。薛立斋之集 《二十四种》[7]也,附其所撰有医案之名,而实不止于医案也。至如宋太宗之编 《圣惠方》[8],而以亲验千余首类入,则又一书中而兼人与己之医案也。惟沈存中[9]之《灵苑》[10],许叔微之 《本事》[11],皆取己所已试已验,而丹溪则直以医案名书[12],是三者或名或实,皆医案之属也,而其最始则无如 《史记·仓公列传》。圣人有作,贤者述焉,迄于今先河后海[13],可按而知也。班孟坚[14]之论医经也,曰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15],其论经方也,曰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16],旨[17]哉言乎!而又谆谆告诫于失理失宜者,至谓有病不治为中医[18]。呜呼!此盖有感于习医者之望洋,而未审博学反约、取方治病之道者也。苟取古今贤圣之书沉研钻极,观其会通,又就正于世之通儒名术,扣击[19]辨难而确然得其指归,《易》曰化而裁之,神而明之[20],吾未见古方不可以治今人,今人遂不可损益古方也。忠州以后诸书虽不可概见,而推其试验之意,岂与夫师心泥古、借病试方、执方治病者可同日语哉?若乃手不知脉,目不识症,不能原病也,漫諈[21]之曰奇疾不能处方也,妄托之曰秘宝,反欲使人尊其术为闻阴论阳,炼精易形[22],茫不可测,疑其药为蚖脂[23]凤卵,麟腊[24]龟趾,贵不可名,有终身为医而无一方与人者矣,又乌知所谓医案也哉?吾门王仲坚,以诗书世其家,以岐黄游其艺,其于古今圣贤、医经经方固已博览旁通,尽化裁神明之道矣,而又请益之勤劬[25],如豫章喻嘉言则生死不间[26],如新安程郊倩则风雨必咨。医案之作,正所以自述其会通、自发挥其指归也,可以上考四圣人[27]之精蕴焉,可以下证诸先贤之经验焉,世之不能立一方者,固不足与较,即师心泥古以试方者,亦岂能望其后尘哉?因忆予曾病饥,医诊曰:此少阳经伤寒也,宜小柴胡汤。求其立案,则柴胡一味而外皆非仲景原药也。曾应友请,诊其妾气郁,医先有案,克期冬至日不起。予诊之,批其末云:勿药,冬至日瘳。予服所谓小柴胡者病几危,而所诊冬至日不起者病果瘳矣。予浮沉方外,万缘放下,何有于医?但侧见今之名医往往如此,故于仲坚之医案集成请论定也,不觉牵引葛藤[28]而命笔焉。虞山冯定远[29]读之,曰:是集也而有是文也,可以识往砭今而信后也,应弁之首[30]也。遂以为序。洞上震岩道人兴机[31]撰

[1]辩:通 “辨”。《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辩,假借为 ‘辨’。”

[2]忠州:陆贽,唐代嘉兴 (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贬官忠州 (今重庆忠县)时曾编集 《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今佚。

[3]权舆:开端。

[4]倪维德:元代医家,字仲贤,晚号敕山老人,吴县 (今属江苏)人,精于眼科,著有 《原机启微》二卷,又校订刊行李东垣 《东垣试效方》。

[5]锓 (qǐn寝):雕刻。

[6]东垣试验方:即 《东垣试效方》,九卷,李东垣弟子罗天益编集。

[7]二十四种:即 《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亦名 《薛氏医案》,明代吴琯辑薛铠、薛己父子医书二十四种而成。

[8]圣惠方:即 《太平圣惠方》,王怀隐等奉宋太宗敕命纂集。

[9]沈存中:沈括,宋代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嘉祐间进士,曾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著有 《梦溪笔谈》《灵苑方》《沈存中良方》等。

[10]灵苑:即 《灵苑方》,二十卷,沈括撰集,原书佚,佚文见于 《证类本草》等书。

[11]本事:即 《类证普济本事方》,许叔微撰,十卷。

[12]丹溪则直以医案名书:明代戴思恭编集朱丹溪医案,成 《丹溪医按》,今有清同治抄本。

[13]先河后海:先祭河神,后祭海神,喻理清源流。典出 《礼记·学记》。

[14]班孟坚:班固,东汉人,撰 《汉书》一百篇。

[15]磁石……相使:语出 《汉书·艺文志·序》。

[16]以通……于平:语出 《汉书·艺文志·序》。反,同 “返”。《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7]旨:美好。

[18]有病不治为中医:语本 《汉书·艺文志·序》。

[19]扣击:问难。

[20]化而……明之:语出 《周易·系辞上》。

[21]諈 (zhuì坠):推诿。

[22]闻阴……易形:典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3]蚖脂:也作 “蚖膏”,蚖 (蝾螈、蜥蜴类)的脂肪,可以点灯。典出北周庾信 《灯赋》。

[24]腊 (xī西):干肉。

[25]勤劬 (qú渠):辛勤劳累。

[26]生死不间:谓不以其人已死而不向他学习。

[27]四圣人:指黄帝、神农、伊尹、张仲景。

[28]牵引葛藤:喻广采深论。

[29]冯定远:冯班,字定远,号钝吟老人,又号 “二痴道人”,与兄冯舒并称 “海虞二冯”,为钱谦益弟子,虞山诗派代表人物,有 《钝吟集》《钝吟杂录》等。

[30]弁之首:为之作序。弁,置于前。

[31]兴机:即张拱端,字孟恭,号震岩,明末太原人,迁苏州,曾授职方主事,好藏书,入清后居南京天界寺,有 《孤云集》。

冯班序

大医之于药,如良将之于兵也。读孙吴[1]之书有不知兵者焉,学农黄之经有不知医者焉,明于纸上,昧于临事,所谓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2]也。古人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3],盖所历者多,则疾病之变、治疗之方知之必审矣。三折肱为良医[4],况三世之久耶?余以为不必三世,要在经验耳。余邑赵元度[5]好藏书,聚医书为医藏,载之连车不尽。缪仲醇[6]先生指之曰:此皆误人之物也。余时犹垂髫[7],愕然,征其说,先生曰:古今不仝[8],五方异气,感疾之深浅,禀受之厚薄,诊候处方,得之于心,不能尽于言,若执古法以临之,似胶柱而鼓瑟矣,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未有不误人者也。近代良于医者,多有医案,皆序其身所经历,虽亦有得有失,读之每使人心开,能醒滞思,胜于徒读古方也。人之多疾者,往往知医,盖有繇[9]哉。我友仲坚王君,儒者也,通敏,多所习,多所通,邃于农黄之学,为人治病,如古之洞见垣一方者[10]。孙思邈所谓大医,仲坚其近之矣。自非博涉经艺,通于三才[11]之理,未可以语此也。仲坚自叙其所治为医案,将镂板以为后人之法,张孟恭引其首。孟恭于医为深博,如余何知哉?或曰:古人亦有书如此者乎?余曰:有之。太史公 《仓公列传》,即淳于公之医案也。第多古语,人或不能尽解。若仲坚者,后世有太史公,必为作佳传欤?虞山二痴道人冯班序

[1]孙吴:孙武与吴起,春秋战国时兵家。

[2]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喻死守教条,不能变通。典出 《战国策·赵策二》,成语 “以书为御”本此。御,驾车。

[3]医不……其药:语出 《礼记·曲礼》。

[4]三折肱为良医:语本 《左传·定公十三年》。

[5]赵元度:赵开美,字玄度 (即 “元度”,清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玄”为 “元”),号清常道人,常熟人,明后期藏书家,曾校订宋版 《伤

论》,撰有 《脉望馆书目》。

[6]缪仲醇:缪希雍,字仲醇,明代医家,常熟人,著有 《神农本草经疏》等。

[7]垂髫 (tiáo条):古时儿童未束发,头发自然下垂,因以称童子。

[8]仝:同 “同”。《广韵·东韵》:“仝,‘同’古文,出 《道书》。”

[9]繇:通 “由”。《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繇,假借为 ‘由’。”

[10]洞见垣一方者:典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1]三才:指天、地、人。见 《周易·系辞下》寒

松陵张惠吉尊堂,七十一岁,徧[1]身疼痛,不能转侧,口干,不欲食,腹中若有块,脉弦弱。诸医以破气之药投之。不效。余曰:此少阳经中风也。用桂枝五分,人参一钱二分,柴胡六分,半夏一钱,白芍八分,甘草四分,黄芩五分,大枣一枚,生姜一片,二剂霍然,惠吉志感,有赠言附后:

王子仲坚,博学,善属文[2],名重词坛久。既而慨然曰:士能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犹仕也[3]。于是致力于医,其疗人之病,如磁石之取铁,阳燧[4]之取火,无不应手而效。与余安期家孟最友善,家孟每道其术之神,德之厚,啧啧称之不去口,方[5]诸汉张仲景、唐韦慈藏、元李东垣,不能多让焉。余闻言,心识而向慕之。冬余[6],老母送季妹[7]迁居,往来舟航间,为风寒所中,抱疴甚笃。时延医四人,亦有名当世者,服其药,益大惫。余求仲坚诊视,用柴胡桂枝汤加人参。佥[8]哗焉怪之,谓余勿效许世子故事[9]。余亦危疑无主,请命于卜,卜曰吉。饮初剂而癥结顿解,饮再剂而痛止进餐,是夕安卧至晓。余狂喜,驰告家孟。家孟跃然,曰:仲坚仁术之大,功同良相,大江以南,有疾者靡不倚以为命,无矜气[10],无德色[11],无计利心,凡如此类,更仆不能数[12]也。吾闻之,富者赠人以财,贫者赠人以言。子,贫士也,虽不良于言,乌可不一言以矢勿谖[13]乎?余唯唯,起而飏言[14]曰:有是哉!仲坚之于医,能尽医之理,而医正不足以尽仲坚也。仲坚生长华胄[15],具班左[16]之才,如玉辉于山,珠媚于渊,其为国华[17]为世瑞[18]者非一日矣。方今天子旁[19]招俊乂[20],使应诏金马门[21],不独以博学宏词动凌云之欢[22],行且论病及国,原诊知政[23],其将以仳离[24]之人转而跻之仁寿,不于此见其一班也哉?今为母也喜者,更为世也幸。余愧不敏,援笔记之,以见仲坚之术之神、德之厚,焯然[25]暴见于天下,固无俟余言,而余家孟夙昔知人之哲,亦于此益信焉已。

一人寒战身重,头疼腰痛,脉浮数,用桂枝、羌活、葛根、山楂、甘草、陈皮、杏仁。次日身热头疼,口苦咽干,腰痛鼻塞,恶寒。用麻黄、桂枝、甘草、半夏、川芎、紫苏、白芷、桔梗,出微汗,身凉。第三日乍寒乍热,头时胀时止,腰疼如前,不大便,用当归、干姜、白芍、甘草、陈皮、茯苓、苍术、川芎、人参,服之而霍然。或问曰:表未全解,何以骤用人参也?余曰:乍寒乍热,时胀时止,便是虚症,此而[26]不补,余邪不除,所以贵乎眼明手快也。

内弟丁惠侯,伤寒四十日矣,始因误下成痞,渐为坏症,恶寒蜷卧,日覆絮三四重不觉温,时而头眩,如有物蒙其首,汗出,不思食,不大便。举家惊惶,属[27]余诊视。察其六脉沉微,面色青白,急用附子二钱,人参二钱,白术一钱,白芍一钱,黄芪一钱,当归八分,黄米一勺,白蜜二钱。定方甫毕,二医并至,皆曰此伏热之症也,因用黄芪、山栀、黄连、白芍、柴胡等味。余因在内家[28],未免有主宾之体,不便面斥其非,退而语惠侯曰:此药入口即毙,万不可投。倘不以吾言为然,宁不服药,犹冀幸于万一也。少顷又一医至,用白术、黄芪、炮姜、甘草、茯苓、陈皮,咸以为王道[29],服之,病不为增减,而眩冒时作。明日,医者忽改紫苏、白芷、藳本之类,一剂而汗出如雨,神魂无主。复召余,余曰:亡阳之症已具,无他巧也。于前所定方中去当归,加桂枝一钱,人参三钱,服之手足温,汗收,而冒眩亦止。越一日,用人参二钱,白术三钱,山药一钱,白芍五分,茯苓八分,枣仁一钱,当归一钱,甘草六分,广皮八分,黄芪一钱,白砂糖三钱,枣、姜同煎,服之,大便随下,膈间宽爽。以后又投人参一钱五分,白术一钱,干姜八分,肉桂四分,附子六分,甘草六分,黄芪一钱,广皮八分,茯神八分,木香四分,半夏一钱,荷鼻[30]汤煎服,二剂而胃口开,始思饮食矣。但大便不利,时以为苦,余曰:此津液未回之故也。用十全大补汤加肉苁蓉一两,服三剂而二便如常。再用附子理中汤,连服两月而愈。或问曰:此何症也?余曰:恶寒蜷卧,此属少阴,病前犯房事,病中犯梦遗,寒中于脏,误下误汗,阴阳两虚之病也。仲景不云乎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术甘汤主之[31]?又曰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32],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33]。苟非益阳气以和经脉,百无一生也。或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34],今得愈何也?余曰:同一眩冒也,发于下利之后,则阴津竭于下,脑髓枯于上,故不治。今虽经误下,幸未下利,则当与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一条,比例而断矣。何也?烦而去衣,阳气尚有忿争之势,故温之而得生。今头眩自冒,阳神亦有留恋之机,故温之而得活也。因思 《内经》云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35]二句不当平看,上句是问,下句是注,犹云阳气至虚至明,何以致闭塞也?曰皆由地气冒蔽之故。试观云合雾集,天昏日暗,岂果天日之闭塞乎?无非水土郁蒸之气从地而起耳。必待雷声一震,阳气舒发,方得天朗气清。以此而知病家眩冒总是肾气逆干清道,以肾通于脑也。苟非温镇下焦,使阳升阴降,何由清明在躬[36]耶?

一老妪,伤风三日,咽干口苦,发热恶寒,遍身痛,喘而无汗,脉浮缓,大便利,幸小便自利。用葛根汤加石膏:干葛、桂枝、羌活、石膏、芍药、甘草、麻黄、生姜、大枣,一贴而表症已解。再疏一方:柴胡、黄芩、半夏、杏仁、陈皮、厚朴、木通、猪苓、甘草、芍药、竹叶,服之,口苦、烦渴、虚汗俱愈,顿思饮食。为定调理方:人参、黄耆[37]、茯苓、甘草、陈皮、白术、当归、半夏、姜、枣。

一人感寒夹食,误服大黄、黄芩,洞泻不止,舌弦破碎,按之六脉濡弱。此中寒格阳于上也,法当升散其假热,温补其虚寒。纵有宿食未消,且勿治以脾家实,腐秽自去也。用人参、苍术、升麻、厚朴、柴胡、干姜、陈皮、甘草、半夏、紫苏、姜、枣,服二剂而宿垢去,假热除。

一老人,病七日矣。予诊其脉,大而无力,证显身热,腰痛舌强,口干舌胎[38],喜饮热。诸医或云太阳表邪未尽,大剂柴葛,或云少阳阳明,悉投柴葛芩连,或云阳明少阳合病,或云阳明入胃,连、芩犹以为未足,继以白虎,白虎犹以为未足,加用玄明粉、大黄,诸说纷纷,予不禁长笑绝倒也。时有一医在坐,予询之曰:此症是伤寒乎?曰:然。何经为病乎?曰:直中阳明耳,其耳聋则又涉少阳也。余曰:阳明无直中之说。既中阳明,无所复传,缘何又涉少阳?不得不力为争辩:据证不头痛,是无太阳矣;不自利,是非阳明、少阳矣;不自汗,不恶热,不潮热,是非阳明入胃矣。脉大为阳明,今大而无力,又不见弦,是非少阳、阳明矣。时医目为之瞋,问曰:然则何证?予曰:此老人肾水枯竭,阳越于外也。其舌本强者,少阴之系连舌本也;耳聋者,肾开窍于耳,肾竭则为不聪也;腰痛者,肾将惫也。以肾家有火而无水,故尔烟飞焰燎,现出种种假热之象,实则外热内寒,上实下虚。渴而欲饮热,非明验乎?此症应从酒后房劳得之,当暂用八味汤回其津液,导火归元,继以养正丹、巴戟丸等药温补下焦,庶可挽回。惜乎一齐众楚[39],拒而不纳,直至遍体发阴班[40],身变青色而死,而庸医辈尚认作阳班,犹恨白虎、承气下之不早也。此辈尚可与谈医乎?或问曰:何以知阴班也?曰:凡班如蚊迹,浅红细碎,不肿凸者,为阴。

一人感冒,口苦咽干,耳聋目眩,渴,不大便,身发寒热,少阳症已悉具。为定煎方:柴胡、人参、半夏、甘草、桂枝、花粉、姜、枣。病家私去人参,服之不效。加人参一钱,一剂而愈。所以然者,以其脉弦迟,知其阳气怯弱,不能内御,得参以壮其里气,则拒邪有力,庶使柴胡疏半表之寒,黄芩清半里之热,桂枝、姜、枣得以和荣卫而效命也,何畏之有?有倡邪说者曰:大黄有活人之功,人参有杀人之力。持正论者曰:人参有活人之功,大黄有杀人之力。余以为皆非也,何不曰物物有活人之功,物物有杀人之力?亦视用之者何如耳。

一少年,夏月患病,时厥时热,汗出如浴,四肢僵直。及余诊视,不大便者几日矣,脉沉细,告之曰:此厥阴经寒症也,仲景云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41]是也。用附子五分,人参一钱,白术一钱,茯苓八分,甘草五分,白芍八分,桂枝五分,乌梅一个,当归一钱,投之而汗敛,诸症亦向愈。时有一邻医从而憎之,谓其尊人曰:此皆冬月伤寒之论也,夏月治病,何用拘拘于六经为哉?余闻而叹曰:人身之有六经,犹第宅之有门户也,何人不由此道?何病不由此经?岂以冬则用之,夏则废之哉?信斯言也,吾知若[42]人当夏月必无五脏六腑在腔子里也,世间栽云种电之议往往有此,有志斯道者慎勿为其所惑。

附:三阴传经直中辩

一日,问于雷溪郊倩程师[43]曰:世俗谓三阴传经为热,直中为寒,然乎否乎?师曰:不然。六经之为寒为热,皆本经所自具之气体之分量,非关外邪之能变革之增减之也。其间或有经体本属热而反得寒,乃其人本经素有伏寒根柢,传邪至此,伏气得挟之以呈形,若平人则无此矣。亦有经体本属寒而反得热者,乃邪气闭遏,传经不到所致也,彼强不致阻留,我界不受其焰虐矣。如太阳一经,标热而本寒,邪入之而发热恶寒者,非另有寒热之邪,亦非邪入之而另生出一番寒热也,乃触动本经之气使然耳。以触动本经之气故恶寒发热,犹之触动本经之络则头痛脊强,其理一也。阳明一经,标本俱热,故邪入之有热而无寒。然 《伤寒论》中所列阳明寒证不一:如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44];又云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45];又云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46];又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47];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48];又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49];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50]。凡此诸证,皆属本经自有其伏气,传邪至此,触动其根柢,虽当热而不热,反见寒症耳。以此上泝[51]太阳,若真武汤、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及甘草干姜汤、茯苓四逆汤等症,种种不一,岂非本经向有伏寒,一经新邪触动,阳且变为阴,故有寒而无热乎?至若少阳,属半表半里,邪入之,触动本经之气,则为往来寒热。本经若无所伏,则可治以小柴胡汤。倘如本篇所云伤寒五六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52],入阴则必为寒而不为热可知。何以据之?如本篇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表半里也。虽脉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53]。细玩其文,唯其为阳结也,故云得屎而解,盖从阳治之而用大柴胡汤也。设此时而为阳去入阴之纯阴结,则必从阴治之,而得温而解无疑。仲景虽未指出,而见之于脉则曰沉紧,沉为在里,紧则为寒也。夫以邪传三阳之经,一或禀有伏寒,客且触之而从主化,况以三阴经之标本俱寒,岂有传经至此而寒反化为热之理哉?然则 《少阴篇》中三大承气证,厥阴经中一小承气汤证,胡为乎来也?曰唯其不传经致此也。《阳明篇》中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54]。缘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正阳用事,有热无寒。云居中土者,犹言宅中而图大[55]也;曰万物所归者,犹言五脏六腑皆奉其正朔[56]也,不惟从前传来之太阳尽去其寒而归于热,即从后未传及之少阳与三阴亦皆尽去其寒而归于阳明之热也;曰无所复传者,犹言跓跸[57]临此,六经已不檄[58]而定,虽有未传到之三阴,亦不复传到其界,而触动此经之阴寒矣。余故曰三阴之热证由不传经所致者此也。然在太阴,与阳明为表里,配帝作后,何妨于热?厥阴,从所不胜来,尚为微邪,且有少阴一经为蔽障,虽从阳明之热而不为剥肤[59]。唯少阴以水见土,一旦革去其寒,而以其热供币赋。少阴属水,本有寒无热,其热乃煎熬肾水而成海枯井竭,有立尽之势,此时望 “传”之一字何啻大旱云霓?故以大承气急下之,大破阳明之堡护,使经得传则愈,盖经传则凡经之属热者自安其热,而经之属寒者得返于寒,故愈耳。以此言之,传经非热也,三阴之有热证,乃阳明入腑而不传经所致也。直中非寒也,直中之寒亦必自太阳始,在太阳亦必先中荣卫而微见表证,如发热、背恶寒之类。此时治法,宜从 《太阳篇》中云证[60]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唯不知温经而误用他药,以致亡阳厥逆顷刻而作,遂名之曰直中。其实非直中也,原从太阳经传来。若不因于传经者,乃三阴自病,或中寒所致,此属内因,与风伤卫、寒伤荣伤寒之属外因者何涉?伤寒之阴证必待传经至此,方成不治。故少阴、厥阴死症多在六七日上,以从前漫不经意于温,六七日邪传至此,温之灸之,已无及矣。缘其人肾虚有寒,伏在平素,一遇伤寒经传至此,遂成脏厥也。何谓脏厥?《伤寒论·厥阴篇》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随续一篇云: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夫以脏厥之证必待七日方见,使为直中,则旦发夕危,否则六七日前病者亦能觉察,急急从事于温,何至延捱六七日方见吐利四逆、发热躁烦等证而死哉?故知三阴之寒证皆传经之寒,非直中之寒。直中之寒,内因也,非外因也。学者打破此间疑障,用攻于阳明既入腑之时,则三阴自不死于热,用温于三阴未到经之前,则三阴自不死于寒。世人于阳明入腑之证,知用攻者多矣,而于三阴未到经之前,厥逆等证未具时,辄用温者几人哉?唯其知直中之寒,而不知传经之寒,故迁延至于六七日,而成其脏厥之证,至此则有阴无阳,虽仲景再来,徒增浩叹[61]耳。

[1]徧:同 “遍”。《说文解字·彳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徧,字亦作‘遍’。”

[2]属 (zhǔ煮)文:撰写辞章。属,连缀。

[3]士能精一艺……犹仕也:语见戴良 《丹溪翁传》。及物之仁,《二程遗书》卷十一:“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物,指他人。

[4]阳燧:古时用以燃艾取火的铜镜。

[5]方:比拟。

[6]冬余:冬天。《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7]季妹:年龄最小的妹妹。

[8]佥 (qiān千):全都。

[9]许世子故事:《左传·昭公十九年》载许国世子进药于国君,未尝药,国君死,许国世子被认为 “弑其君”。

[10]矜气:自大自尊的神态。

[11]德色:自以为有恩于人的表情。

[12]更仆不能数:数不胜数。典出 《礼记·儒行》。

[13]以矢勿谖 (xuān宣):以志不忘。矢,约誓。《尔雅·释言》:“矢,誓也。”谖,忘记。

[14]飏言:扬言。飏,语疾而声大。

[15]华胄:显贵后世之家。

[16]班左:指汉代班固与晋代左思,皆善辞赋。

[17]国华:国家之俊杰。

[18]世瑞:世间之祥瑞。

[19]旁:广。

[20]乂 (yì翼):才德过人的人。

[21]金马门:汉代宫门之一,为学士待诏之处,门前立铜马,因称。

[22]凌云之欢:指皇帝的赏识。

[23]论病……知政:语本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24]仳 (pǐ痞)离:离别,指病重将死。

[25]焯 (zhuō桌)然:显明貌。

[26]而:如果。

[27]属:同 “嘱”。宋代陆游 《北窗试笔》诗:“属儿善藏之,勿使俗子见。”

[28]内家:内人的家,即岳父家。

[29]王道:王道之药,即平和之品。

[30]荷鼻:荷叶的蒂。

[31]伤寒若吐若下……茯苓桂枝术甘汤主之:语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鞕:同 “硬”。《玉篇·革部》:“鞕,坚也,亦作 ‘硬’。”

[33]伤寒吐下后……久而成痿:语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4]少阴病……时时自冒者死:语出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5]阳气者……冒明:语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6]清明在躬:典出 《礼记·孔子闲居》。清明,清明之阳气。躬,身体。

[37]耆:原作 “蓍”,据文义改。按原书 “黄耆”多有讹作 “黄蓍”者,今据文义改,后仿此。

[38]舌胎:舌有苔。胎,舌苔。

[39]一齐众楚:《孟子·滕文公下》载楚国大夫欲使其子学习齐语,“使齐人傅 (教育)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吵嚷乱说)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喻一人持正确意见,但其他人喧哗非议,终不能有所成就。

[40]班:通“(辬)斑”。《说文解字注·文部》:“斑者,‘辬’之俗……又或假 ‘班’为之。”

[41]大汗出……四逆汤主之:语出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42]若:此。

[43]郊倩程师:程应旄,字郊倩,清初医家,新安 (今安徽徽州)人,著有 《伤寒论后条辨》。

[44]食谷欲呕……吴茱萸汤主之: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阳明病……水谷不别故也: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6]阳明病……攻其热必哕: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7]脉浮而迟……四逆汤主之:语出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8]若胃中虚冷……饮水则哕:语出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9]阳明病……小承气汤主之:语出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50]明日不大便……与承气汤也: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51]泝:同 “溯”。《玉篇·水部》:“泝,逆流而上也。”

[52]伤寒五六日……阳去入阴故也:语本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3]伤寒五六日……得屎而解:语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54]问曰……此为阳明病也:语本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又,《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土”作 “主土”二字。

[55]宅中而图大:居于中心而谋划四方。典出汉代张衡 《东京赋》。

[56]正朔:一年的第一个月为 “正”,一月的第一天为 “朔”。我国古时政权更迭,新朝常以改正朔、颁历法宣示其正统地位。

[57]跓跸:即驻跸,皇帝外出途中小歇。

[58]檄:古时官府文书之一,用于声讨或征伐。

[59]剥肤:灾祸及身。典出 《周易·剥卦》。

[60]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 “病形”二字。

[61]浩叹:长叹,表示无奈。

中风

黄冲霄,年四十九,患中风,口角歪斜,痰涎壅盛,六脉俱伏,人谓其脉绝,不可救矣。予曰:真气素虚,风邪卒中,故脉多沉伏。譬之暴客猝然入室,主人未有不屏气敛迹者。旧说谓口开心绝,手撒脾绝,遗尿肾绝,今并无此三症也。其眼虽闭,终与眼合肝绝者有别,以闻人言能略开一线也;其喉虽响,终与声如鼾肝绝者有别,以声随痰为升降,非有呼无吸也。急投以胆星三钱,木香二钱,附子二钱,加人参五钱,桂枝一钱,橘红一钱,二剂而口正。继用六君子汤,痰气亦平,饮食如故。后用十全大补料作丸,与六君子汤相间而服,遂获全瘳。

一人患目吊口,面肉动,蹒跚而求生计。余叩[1]其病至此,何不就医求药,尚匍匐于道路耶?患者曰:家贫乏食,何力赎药?余怜而慰之曰:无伤也,此是阳明胃土之筋病也。为之针地仓,透颊车,复针合谷、泻陷谷而愈。

一人素讲房术,年近六旬,中风左瘫,大便艰阻,唇缓流涎,舌强不能言,时多哭,如是者一年矣。左脉寸尺俱不应,右脉大而无力。众医利其饶裕[2],许其百日内全愈。及至半载后,诸症愈甚。予往视,诊其脉,谓其家人曰:左枯已不能复,只宜培右,以保桑榆[3]可也。多欲之人久服燥热诸药,心气耗散,胃液干枯,心胃之标本相失,则膻中之宗气散,不能周布于经脉,故为偏枯。且肾劳则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故舌强不能言。其多哭者,以肺气虚故耳。为之定方,以六君子汤加黄芪,和荣汤相间治之。如痰盛,以至宝丹治之。

[1]叩:询问。

[2]饶裕:富裕。

[3]桑榆:晚年。

一人素嗜酒,夏月乘凉大醉,忽身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色如血。胗[1]其脉,浮而洪,左尺独甚,断其为酒热引暑并入小肠也。以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川连,大料煎,调辰砂六一散与之,小便如倾而痊。

一人当夏月四肢怠惰,饮食无味,时寒时热,小便频数。众人皆以疟治,渐至目中溜

,视物不明,头痛时作,大便秘结。咸谓寒热之症,投以大剂苦寒攻克之药。余诊其六脉,浮而无力。投以黄芪人参汤,补天元之真气,救庚辛[2]之不足,两目清爽,头痛随愈。惟大便不通,加羌活、防风各一钱五分,一服而快。黄芪一钱五分,人参八分,白术八分,苍术五分,陈皮三分,甘草三分,归身一钱,麦冬五分,黄柏四分,神曲五分,升麻三分,五味二分。此症有欲用五苓散者,余力争以为不可,小便已数而复利之,必泻真阴,竭肾水,将来不免损目矣。幸伊戚粗知医,深信余言而止。

一人伤暑,其脾胃素虚,心火亢盛,烦悗[3]不安,时有发狂之状。余用六味地黄汤加炙甘草、黄连,使肾水旺而心火自降,三剂奏功。

[1]胗:同 “诊”。《类说》卷五十引 《孔子杂说》:“胗不止脉也,视物亦可为胗。”

[2]庚辛:指肺脏。

[3]烦悗 (mán蛮):烦闷。

霍乱

一人夏月冒暑远行,途间吐泻交作,抵家即昏仆,六脉俱伏。延医治之,辞以脉绝不救。余闻而知其霍乱也,往覆其手诊脉,摸其心腹甚热,手足厥冷。先针足三里穴而苏,取其泻六腑之热也,再投以霍香正气散而愈。

一人夏月多食瓜李及冰水,食留不化,胸中痞隔,烦躁不宁,夜卧于庭,复中风露,遂吐泻交作。先以广藿香煎汤,调苏合丸投之,继以六和汤和其六腑,一剂霍然。

砂仁一钱,半夏一钱,杏仁六分,藿香一钱,香薷一钱,厚朴八分,木瓜五分,扁豆八分,人参六分,甘草三分,赤茯苓六分。

一少年,饮冷受伤,腹痛吐泻,手足逆冷,脉沉而迟。余用附子理中汤加茯苓,病家惊骇,谓痛无补法,何骤用人参?时当盛暑,何骤用附子?余不得已,改用大顺散,干姜一钱,肉桂六分,甘草六分,杏仁六分,煎,冷服,病稍减而脉如故。余将前方碾为末,投之而愈。

湿

一人恶寒发热,身重自汗,骨节疼痛,腰脚尤甚。始惑于箭风之说,针挑火焠,既而认作伤寒,投以小柴胡汤,势转烦剧。余诊其脉,浮虚而涩,询其二便若何,患者曰:小便时通时涩,大便多泄。余曰:此伤湿也,宜用除湿汤,不宜误用黄芩也。用苍术、白术、陈皮、藿香、茯苓、半夏、厚朴、干姜、枣子,加桂枝,一剂知[1],三剂愈。

一人伤湿胸满,呕吐头重,身重而肿。医以渗湿汤治之,忽增咳嗽,胸痛欲裂。余曰:此症上

下湿,渗湿汤中丁香、干姜、苍术非其选也。何不用拈痛汤加减治之乎?为之定方,用当归、干葛、升麻、茵陈、羌活、防风、泽泻、黄芩、甘草、人参、白术、知母、猪苓,另以鲜百合一两浓煎二碗,入前药同煎,频频饮之,数日而愈。或以燥湿合病为怪,倩人难余[2],余曰:湿虽属之太阴脾土所化,然土兼四气,先哲云阴盛则金胜,合为燥湿[3],今症胸满干嗽,明系肺燥于上,脾湿于下,当是长夏伤于湿,至秋复伤于燥也。

一妇人,腹中胀满,足胫胕肿[4],腰痛不能转侧,小便秘,大使溏。本是湿气入肾,所云至阴盛则水胜,合为阴湿[5]之症也。病家闻拈痛汤治前症之妙,尤而效之,面目浮虚,气逆喘急。延余诊视,六脉沉细,余曰:前证呕吐头重,湿淫上焦,故升散得宜。此症足肿腰痛,湿淫下焦,误用升提,水气随之上涌,故不惟无益,反致气喘、面目浮肿也。急以五苓调六一散利其小便,随进真武汤加干姜温中镇水,计日奏效。

一人患风湿,骨节掣痛,不得屈伸,身肿。医以麻黄汤发其汗,汗大出而肿不退。意欲再投前剂,延余决疑。余曰:前方未尝谬也,但宜微汗之,不可过汗。今误大汗,风虽去而湿未除,故不愈也。用胃苓汤二剂而愈。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赤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加干姜。

[1]知:病愈,此为好转。

[2]倩人难余:找人来诘问我。倩,求请。

[3]阴盛……燥湿:语本 《推求师意》卷下。又,《推求师意》卷下“燥湿”作作 “燥热”。

[4]胕 (fū夫)肿:水溢于皮肤。见 《素问·水热穴论》。

[5]至阴盛……合为阴湿:语本 《推求师意》卷下。又,《推求师意》卷下 “阴湿”作作 “寒湿”。燥

一老人,患嗽经年,喉间作痒,大便干结。诊其脉,数中兼涩,所服多寒散之药。余曰:此燥症也,可勿药而愈,只须日啖猪肉半斤,醇酒几杯,常令肠胃滋润,便是良药矣。病人喜形于色,果如余言,嗽止便调。后定丸方:熟地四两,当归三两,山药三两,枸杞子三两,山萸肉二两,白芍二两,生地二两,肉苁蓉二两,玄参一两,此乃大补地黄丸减去黄柏、知母也,善治精枯血涸,一切燥热。

一人泄泻两昼夜,手足痿软,口燥咽干,面皮皴揭,脏腑间似痛非痛,有无可奈何之状。察其脉,细涩而微,知其下多亡阴,肠胃枯涸之故。教以猪油作羹汤啜之,以八仙糕啖之,两日而起。猪为亥兽,补肾,其油大能润燥。

八仙糕方:人参、茯苓、扁豆、莲肉、薏苡、山药、糯米、香粳、白糖。

一寡妇,面红唇裂,遍身疼痛,手足瘛疭,咳嗽便难,疑是痨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