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20:19:49

点击下载

作者:(奥)阿德勒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试读:

译者序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然而,富裕的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并非快乐的童年,而是不幸和磨难。他在幼年时期便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这致使他在兄弟们之间感到非常自卑。不幸远远还未结束,在5岁那年,他又患上了几乎致他丧命的肺炎。这一切都让阿德勒的生活笼罩着恐惧和悲伤。然而,也正是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让阿德勒在很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以便“与死亡作斗争”。

最终,生活的不幸并未让阿德勒消沉下去,他凭借自己超人的毅力赢得了众人的赞许。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由于对性格心理特征的特殊兴趣和关注,阿德勒水到渠成地进入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此后,他凭借着对人性特征超常的洞悉能力,在此领域如鱼得水地施展着才能,并写下了《缝纫业健康手册》和《器官自卑感及生理补偿研究》等著作。

1900年,阿德勒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对书中的观点颇为赞同,并与弗洛伊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02年,阿德勒受弗洛伊德之邀参加每周举行的研讨会,后又加入了心理分析社团,成为一名积极活跃的社团成员,并参与编辑《心理分析学报》。接着被弗洛伊德任命为接班人,担任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主席。但最终由于观点上的不合,两人矛盾日渐显露,分道扬镳。

之后,阿德勒率领其追随者一同成立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派”是阿德勒与同事对自己所创新学的命名,之所以用“个体”这个词,主要是为了强调个性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一战期间,阿德勒也曾在奥国军队中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他在维也纳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声名大振。

随后阿德勒他开始到各国游历,到处讲学。1926年,他抵达美国,并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受邀到欧洲讲学,终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阿德勒一生为人类的个体心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留下的大量著作为后世研究个体心理学提供了便利。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的理论是否能被事实证明对社会有所贡献和价值,并有助于营造人人平等的环境氛围,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虽与他人有所区别,但在人格和尊严上与他人是平等的,然后在实际工作上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阿德勒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数十年,但是我仍然希望读者潜心阅读他的文章,并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益。

由于翻译水平有限,译作中难免有瑕疵,望大家见谅。李青霞2012年2月15日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体验事物一般不会抽象进行,而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观察,最初“经验”的产生亦是如此。例如:“木头”的含义与人类有关,而“石头”也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可悲的是,有的人总是排除事物的意义而去思考周围环境,表现为:孤立自己,脱离同类,其所作所为于己于人皆无益处。总而言之,人的存在无法脱离生活的现实本义,自我封闭的行为毫无意义。体验现实的人只有将现实放大到人生和生命存在的高度,来解读其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局限于事物本身。因此结论应当是:这种意义总有遗憾和缺陷,当然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因为,这个看似饱含意义的世界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各种谬误和荒诞。

如果你向人问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多半都不知如何回答。多数人都不想自寻烦恼,更不愿探求问题的本源。但是,从古至今,这种问题一直相伴在人类的左右,直至今日,也有人时常提起,无论年长或年幼,有时还会被问道:“人为什么而存在?”“人生的含义是什么?”客观地说,只有在人们遇到某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问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反,那些人生之路平坦顺畅、几乎没有遇到过困难的人,大多不会产生这个念头。但是,这些问题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我们发现对人生的某种解读似乎影响着人的行为举止,每个人在言论之外的行动上,都在对“人生意义”进行不同的诠释,而且此意义与其观点、态度、举止、表达、癖好、志向、习惯以及性格特征的表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先对世界和个人进行总结,然后暗暗贯穿于每个人的行为之中。“我是这样,宇宙是那样”就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对自己和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的一种判定。

如前所述,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种理解。其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真理”是什么则无人知晓,因此只要是相对有效的任何解读,就不能判定是“绝对错误”。其实正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包含了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然而,我们可以分辨这一区间中的不同点位哪些有效,哪些次之;哪些是小错,哪些是大错。从中可以发现,较好的解读是大同小异、不约而同的,相反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解读则总是难掩其伪。如果能从中得出普遍的标准和意义,则对揭开有关人类问题的现实之谜很有帮助。同时,必须牢记这个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人类目的而言,是相对真理。此外,无其他绝对真理存在,即便还有,也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掌握绝对真理,所以它对人类而言,也没有现实意义。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人生所面临的所有困难或问题,都源自于在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约。因为这三种制约构成了人生和现实的内容,并且经常使人们遭受困扰,还迫使人们作出应答和处理,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予以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中,看出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第一种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除此别无选择。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善待地球。身心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为这是延续地球生命的重要因素,同样也能使人类得以延续。这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人都需要迎接其挑战。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解答,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哪些是必需的、适当的、可能的或希望的。但是不管何种回答都必须考虑到一个事实——我们是人类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这就如同我们不能对一道数学题妄加猜测,而必须全力以赴地求出答案一样,我们为了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也要对人生的问题重新做出回答,其中重要的是使观点既富有远见又相互关联。这是从人类自身的弱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来考虑的。当然,我们的答案不会完美,但是必须尽我所能地找到最佳答案。此外,所有的答案都必须考虑到人类正在为地球所困扰,我们的生存质量必然与地球带给我们的福祸紧密相连。

接下来是第二种制约: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唯一成员。一个人无法单独达成目标,这是由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所决定的。一个人如果独自孤单地生活,自己面对一切,最终只会走向灭亡。他不但不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无法使生命得以延续。正是因为人类所共存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所以总要与他人团结在一起。我们如果想继续生存,对人类和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就必须与人联合,共同发展。要想寻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约束,我们必须想到:我们和他人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剩下一个人,将无法继续生活。如果想延续自己的生命,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的情感和这个问题的目标相适应。

第三种制约是: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人一生中谁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不管男女。当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诠释。遇到问题,人们想象的方法往往多种多样,但是却总以为自己采用的具体措施才是最佳方法。

由此三种约束出发,又引申出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那么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这一生存要求。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每个人对生活意义作出各自的理解时,都精准地揭示出人们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举例如下:假设一个人完全没有爱情生活或遭受了挫折,并且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很平庸,还不喜欢结交朋友,感觉人际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造成交往范围十分狭小,从他在现实生活中作出的自我定位和约束,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为活着而活着,所以要让自己免受伤害,以保证平安无恙,因此,自我封闭以减少社会交往成为首选。”看得出,他把活着视为一件艰难且危险的事情,最后只有现实失败接连不断,而且生存机会越来越少。

不妨再假设另外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极强,左右逢源,事业有成,而且爱情生活和睦甜蜜。我们则可以定义为,此类人视“活着”为一个创造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遇,其间出现的困难反而使他具有了超凡的勇气,因为在他眼中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这就说明:“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社会情感

由上文可见,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可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点。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妓女等人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处理职业、社交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兴趣并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个人理想其他人根本无法从中共享。他们如果取得了所谓的成功或实现了某种理想,实际上也只是一种虚无的优越感,这种自我满足和陶醉,也只有对他们自己才有意义。

例如,手中拥有武器的罪犯感觉自己很强势,无人能敌,显而易见,他们在利用武器为自己壮胆。但是对我们而言,一件武器并不能让此人的身价得以提高,所以不免有些可笑。其实,自我意义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每个人都在力争与众不同,但如果并不明白自己的成功和卓越是建立在为他人作贡献的基础之上,那么错误就难以避免。人生的理想和行为与此同理,其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对他人是否存在意义。

再讲一个关于某小教派教主的故事。有一天,教主将所有的信徒都聚到一起,说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信徒们都对此信以为真,于是赶紧变卖家产,然后抛开所有世俗和牵挂,在莫名的情绪中等待灾难来临。可是星期三悄悄过去了,却没有发生任何异常。信徒们在星期四一大早便找到教主,向他讨要一个说法。人们都说:“看看你把我们愚弄到什么地步了!我们放弃了所有的生存保障,逢人便说周三是世界末日,我们从未在意别人那轻蔑的目光,而是反复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如今星期三已经过去了,这个世界不是依然如故吗?”这个所谓的预言家却以个人的理由逃避着他人的谴责,他狡辩说:“可是,我所说的星期三与你们想到的星期三并非一回事呀。”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认为的事实并不能成为真理。

所有“人生意义”的真正标志是具有普遍性的,即可以与他人共享、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从中看出所发生之事具有的共性。大众口中的天才虽然是极少数,但是只有他们被大众认为与众不同时,才会被冠以这样的称呼。由此可见,人生的意义即“对整体作出贡献”。在此,我们并非说说而已,而是看重其最后结果。每一个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人,其意识中好像都明白人生的真谛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并与他人合作。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他人所关注,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从来不将解决的办法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并与他人不断合作,也许有人会对此产生疑问。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他们不禁会问:“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他人利益为重,让自己向他人贡献,那么我们的损失会有多严重?我们自己的事又该如何去做?难道不应该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吗?我们保护别人的前提不应该是先保护好自己吗?”

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此类问题也不能称为问题。如果一个人以他对人生意义的认知和理想,并且加上他的全部情感,向他的人生目标努力,他必然会沿着最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的道路发展。同时,他还会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改变自我,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让这种感情逐步迈向成熟。人的目标一旦建立,随后便会开始自我管理。只有此时,他才会意识到要解决怎样的人生问题,才会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和发展。比如在爱情和婚姻中,如果我们想让对方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就会极力表现自我,将全部关心投入到对方身上。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性情去发展,而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么所得的结果一定是:我们变得趾高气扬,让人厌恶。

我们还可以从中悟出一点,即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与合作。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东西,会发现什么?那些都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除了我们所能目睹的有形资产——土地、道路和建筑,还有很多无形的资产,即他们以哲学、科学、艺术的形式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传达给我们的各种生活技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然后让我们代代相承。

那么,另外那些拒绝与他人合作,对人生意义另有理解的人,那些总想着“我应怎样逃避生活”的人呢?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有益的东西。他们不但人已经死去,就是人生价值也没有得到任何体现。对于那些认为自己一生从不需要与人合作的人来说,就好像地球早就对他们有所安排,给出他们最终的判语:“你一无是处,在这里,你的憧憬、你的奋斗、你所崇尚的价值观,还有你的思想和灵魂都没有用处。人类不需要你,任何东西都不需要你。你不配活着,没有人希望你在这里,滚开吧!快点去死,从此消失吧!”在现代文化中这种自我观念已有所淡化,但我们还是会找出许多欠缺之处,所以也必须以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为前提,去继续改变它。

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全人类的贡献,所以他们开始让自己关心和帮助他人。特别是那些有着宗教信仰的人,我们都可从中看到一种普度众生的思想。世上所有的重大运动都想增加人们的利益,而宗教正是朝此方向发展的主流之一。但是,人们却常常误解了宗教,因为人们认为他们除了做一些普通的事外,根本没有作出其他任何有益的事。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个体心理学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但是我想它还会继续向前迈进。科学在提高人们对人类的贡献方面,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及的。我们入手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目的却一样:为人类取得更大更有益的贡献。

我们对于人生利益的理解似乎已经成型:它不是我们的福神,就是一个催命鬼。所以,我们亟须了解人生的意义形成的原因和其划分的依据,并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方法。这些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其与生理学、生物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它能利用我们对意义的理解,来影响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趋向,从而让人类更幸福。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从我们刚刚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生活的意义”的探索。就算是孩子,也想弄清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此时,他们对于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概念。此后,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对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来关注整个世界。因为在儿童时期还不知道何为社会经验,所以需要有人对他们加以诠释,这样就逐渐赋予了他们生活的意义。

对孩子们而言,即使对意义的认知已经偏离正轨,即使他们所采用的处理方式还会带来接二连三的错误,他们也不会改变。只有他们重新检讨,对自己的认知加以改正,才会使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得到改变。有时,犯错带来的严重后果会强迫性地驱使他们改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然后完善自我。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方面的压力,他们就不会意识到其中的谬误,还会执着于错误之中,以至于结果无法收拾。一般来说,要想让自己对人生的认知走向正确的轨道就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学人士的指导,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错误的根源并探寻到正确的人生意义。

人们在儿童时期的情境有多种解释方法,童年的不快乐很可能被赋予相反的意义。比如,有的孩子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他就会尽其所能让自己找到一个摆脱困境的方法。由此,他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一定要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不要让我的孩子再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而有的孩子则会想:“上天真的好不公平,为什么总让别人享受美好的东西?既然上天对我这样残忍,我还有必要对别人给予慈爱吗?”

也许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我的童年就是从贫苦中过来的,可是你为什么就一点苦都不能吃呢?”

有人则认为:“因为童年时我受了很多苦,所以我现在做什么都无可厚非。”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已经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如果他们不对自己的思想加以改变,行为自然也不会改变。

每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成与败,这就是个体心理学对决定论的反对之处。一个人的经历不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但会对人的命运造成影响。如果我们将某种特殊的经历作为未来人生的基础,那么必定会被误导。环境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意义,我们却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人生状况来改变命运。身体缺陷

然而,成年人中的失败者,大部分都是因为在童年时期就未对人生的定义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让这种错误一直发展。其中包括那些在婴幼儿时期患病或存有缺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经历了痛苦的童年,根本无法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就是对社会的贡献。除非让那些与他经历相似的人对他加以引导,让其将关注力放在他人身上,否则他们一生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如今,他们常常因为周围人的嘲笑、同情或挤对而变得更加自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因为自己受到社会的侮辱而变得内向,并且还认为自己不会对社会有任何贡献。

身体器官的残缺或内分泌异常都会导致儿童在生活方面产生困难,我想,我是第一个对此领域加以研究的人。虽然这一分支在业内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它的发展方向却偏离了我的愿望。我一直在寻找克服这种困难的方法,而非让他们将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归于人身体的缺陷或者内分泌的异常。身体的缺陷并不能强迫一个人的心理朝错误的方向去发展,而内分泌也不会对两个儿童产生同样的作用。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有困难的儿童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会将自己内在的巨大潜能激发出来。

正因如此,宣传优生优育并不是个体心理学家所倡导的。有很多具有先天缺陷的人,常常成为某一时代的杰出人才,虽然他们有的一生与病魔相伴,有的英年早逝,但他们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正是由这些人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坚强源自奋斗,他们执著于常人都无法完成的事业,所以成就就是理所应当的了。仅凭对人肉体的观察,我们无从判断心灵发展方向的好坏。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具有先天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都未接受过正确的训练。正因为无人可以理解他们的痛苦,所以他们总是越来越自我。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那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儿童大多是失败者的原因,因为他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缺失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溺爱

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宠爱也是导致孩子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曲解的一大因素。在那些孩子的心目中,他们的愿望就是法律,自己无须争取便可达到一切。他们还认为自己天生就具有某种权力,无人能及。然而,一旦他们不再成为众人的焦点,他们的位置被人取代时,便会无法忍受,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对他有所亏欠。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只索取而不付出,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因为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关照之中,他们已经没有了自立能力,也从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们的脑海中除了自己别无他物,根本不懂得与人相处、合作的益处。当有困难出现,他们唯一想到的便是求助于人。他们认为,如果他能重新成为众人的焦点,如果人们可以再次承认他是杰出的人,那么情况就会大有改观。

过于受宠的孩子在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危险人群。其中有些人甚至会恩将仇报,表面装出“媚世”的姿态,私下却一直寻找机会攻击别人。如果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合作完成某件事,他们定不会服从,或者公然反抗。如果他们不再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呵护,就会认为有人在他们背后进行攻击。他们以为众人都与之敌对,所以只要有机会便会打击报复。如果人们对他的处事方式不能接受,他就会认为这一行为是对他的虐待,所以对他们的惩罚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他们只会这样想:所有的人都在和我作对。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对别人公然反抗还是将别人的善意当成恶意,都表明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是错误的。有些人会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他们的思想永远不会有所改观:人生的意义就是自己永远第一,自己至高无上,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他们一直持这样的人生态度,他们的方法永远不会正确。冷落

受人冷落的儿童是第三种“问题儿童”。他们的人生同样容易偏离正轨。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关心和互助的概念,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从来没有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想象出,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悦,总会高估困难的程度,从不去争取他人的帮助。当他看到社会冷漠的一面就会认定整个社会都是如此。他们不会想到,帮助他人做一些事就可以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喜爱。他们连自己都无法相信,更别提相信他人了。

实际上,任何经验都无法与感情相比拟。母亲最初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一出生就感受到对自己的依赖之情。继而,她可以让孩子将这种感情范围扩大,直至周围的每一件事物。如果母亲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也就是没有让孩子对周围产生兴趣,并形成合作与互助的情感,那么孩子就很难对社会形成关注,也很难再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人人都有,但这却是经过培养才得以体现的,否则根本无法尽情地展现出来。

如果我们对一个被人忽视、不受欢迎和没人理睬的孩子进行研究,可能发现,他们从来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他们就像与世隔绝了,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对互助互爱的事情更是一窍不通。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儿期是平安度过的,那么他就已经很好地受到了关心和照顾。所以,对于完全被忽视的孩子我们暂且不管,接下来让我们说说那些常常被人忽视的孩子和那些只有某些方面被忽视的孩子。总之,事实证明,被人忽视的孩子根本没有对人的依赖感。我们感到很悲痛,在这个文明的社会中,失败的人常常不是孤儿就是私生子,因为这样的孩子被人忽视的概率更大。

从以上我们得知,身体残缺、被过于宠爱和被人忽视的孩子是很容易被误导的,他们经常形成错误的人生观。这些孩子极力需要他人的帮助,让他们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他们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人生的意义。如果我们已经给予了他们帮助,就会在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梦对早期记忆的影响

通过研究证明,做梦和想象是很有用处的,因为人在睡梦中和在清醒时的性格是一样的,只是在梦中人的压力较小,人的性格会毫不隐瞒地被表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想了解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必须有记忆的帮助。不管我们的记忆多么零碎,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从记忆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正是记忆在提醒着我们某段事情应该被记住。记忆在告诉人们:“这就是你所希望的事情”“这就是你要逃避的事情”或者“你的人生就是这样的”。留在脑海中的记忆会凝结成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经验,它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所以,每一段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

儿童早期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早期记忆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这是他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最初印象,这是他们第一次将他自己的外貌、他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对他的态度综合起来进行审视。第二,这是他们第一次有了自己主观的观点,也是他们人生记录的开始。所以在他们早期的记忆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对自己地位的认知:是弱势的或不安全的,还是强势的、安全的,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他最初的记忆是不是他记忆中的第一件事,或者他记忆中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心理学家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记忆中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接下来我想针对早期记忆的问题举例说明,看他们对以后人生意义的定位有何影响。如果一个女孩在提到最初记忆的时候,脸上带有无奈和悲哀的表情这样说道:“咖啡壶从桌子上掉下来,烫伤了我。”那么你就不必惊讶于她在以后的人生中总是过于夸大危险和困难的程度,更不必惊讶于她认为别人对她的关心不够。因为有些人往往就是这么不精心,把一个小孩子置于危险之中。

还有一个与之相似的例子:一个人这样说道:“我在三岁的时候,曾从婴儿车上掉了下来。”后来他就常常做这样的一个梦:“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我在半夜醒来的时候,看到天空是一片火红的颜色。星星们纷纷落下,地球撞在了另一个星球上。就在将要毁灭的时候,我被惊醒了。”他是我的一位患者,现在还是个学生。当他被别人问到害怕什么的时候,他会说:“我怕这一生一事无成。”显然,早期的记忆和噩梦的出现,令他对生活越来越失望,他极其害怕失败和灾难发生。

有一个男孩一直有尿床症,并且他还常常和妈妈吵架,所以在12岁那年他被带到我的诊所医治。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他躲进了衣橱中,然而妈妈却以为他走丢了,于是跑到大街上焦急地去寻找、呼喊。这样在他的记忆中就留有了这样一种印象:要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就要制造一些麻烦。在别人忽视我的时候,我可以通过欺骗他人而得到重视。尿床症使他成为众人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所以母亲的焦虑和担心更加深了他对自己观点的认同。

在之前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男孩的心里,外面是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只有让别人担心他才会拥有安全感。他一直认为这是最可靠的方法,在他需要的时候只要使用这种方法就会马上得到别人的保护。

在一个35岁女人的早期记忆中有这样的一件事:“楼道中一片漆黑,我独自下楼,比我大一些的表兄朝我走来,我害怕极了。”从这段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不喜欢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也不喜欢和异性相处。我猜测她是独生女,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她此时还是单身。

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社会情感的发展:“在我小时候,妈妈让我推着妹妹的婴儿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和比自己弱小的人在一起才会感觉轻松,并且对母亲有一种依赖感。一个家庭的最佳教育方式就是,让年龄稍大的孩子照看自己的弟弟妹妹,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也会让他对家庭中的新成员产生兴趣,还让他们为家庭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如果这成为他们一种自愿的行为,哥哥姐姐就不会认为新生儿的出生让父母忽略了自己,也不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产生憎恨感。

喜欢与人相处,并不能表明真正对他人有兴趣。一个女孩的早期记忆是这样的:“我和姐姐经常和另外两个女孩在一起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喜欢群体合作的女孩子。但是她说到自己的恐惧时却说:“我害怕一个人待着。”这时我们就又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她是一个独立性很差的女孩。所以由此我们看出她与人相处并不是因为兴趣,而是让自己不再孤单。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人生的意义,就找到了打开人性格的钥匙。常常有人说性格是无法改变的,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改变的方法。正如我们所见,如果找不到错误的根源,我们的任何治疗方法都不会有效,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的勇气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合作的重要性

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所以,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并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会自己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不管阻碍怎样的合作方式,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比如,在家中惯于受宠的孩子总是有些自私,他们同样会将这种自私的性格带入学校。若想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唯一办法是让他在心里感到自己会受到老师的称赞。他只喜欢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这种缺乏合作精神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会越来越明显。在他初次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误解时,便不会发展自己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也就是在这时,他已经无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我们不能指责某个成年人曾经在童年时犯的错,这正如我们不能让一个从未有过正规合作训练的人去灵活应对需要与他人合作的问题,不能让一个对地理一窍不通的人去参加地理测试一样。当他们犯下了错误,我们要帮助他们纠正。要想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必须有合作精神;在人类发展的前提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为社会谋求福祉。只有一个人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才会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才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成功。

如果孩子在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上所犯的错误被家长、老师和心理学家所熟知,只有他们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我们就有信心说,那些社会情感欠缺的孩子们最后总会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人生的机遇。他们在困难面前会反复尝试;他们不会逃避、推脱责任或者寻找不合常规的捷径;他们不会要求他人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帮助;他们也不会感觉丢人或想去报复,或者有这样的想法——“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我又能得到什么?”他们定会认为:“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的事,我能够处理好。我们自己的事可以自己做主。如果有什么推陈出新的工作,我怎么能不参加?”如果人人抱有这种思想,都有自立的合作精神,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将永不停息。  第二章 心灵和肉体心灵和肉体的联系与冲突

对于精神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支配精神的问题,人们一直各执己见。许多哲学家也参与其中,他们将之看成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问题。哲学家们为自己的观点摆出了上千条理由,但最终仍然没有结果。在这一问题上个体心理学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因为在个体心理学看来,我们关注的是肉体和精神的相互作用。身患重病的人也是有着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可是如果我们从错误的理论入手,病人便不会康复。所以我们的理论一定要有经验做后盾,且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经验。我们需要找到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找到正确的入口。

个体心理学让这一问题变得简单化,它们不再是一个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问题。精神和肉体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在人的一生中它们缺一不可。我们只有从整体去了解它们两者的关系。生命在于运动,但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因为在运动的背后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种子在土地中生根发芽后,就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不可随便移动。所以,当我们发现原来植物同样具有某一种或几种精神时,会很吃惊。即使植物可以预知未来,然而却对它没有任何用处。比如,植物已经预料到:“一会儿将有人走过来,踩到我的身体。”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即使预料到,结果仍然无法改变。

但是,人就可以将预料到的事情用于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上。这就告诉了我们人是有精神的。“当然,你想好了,要不你不会这么做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精神因素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

然而,能够说明长有两条腿的人都有精神或灵魂,是因为人能够对各种事物进行预测并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就会明白精神对肉体的支配关系了,也就是说精神为运动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始终要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反复来回的运动是没有用的。因为精神支配着运动,所以精神是主导因素。然而,肉体同样会反过来影响精神,因为运动的完成者是肉体。只有身体因素允许,精神才可以支配精神。比如,我们很想去月球,但是必须借助高科技的帮助才可以完成,否则只是空想。

人类的活动范围比其他动物要大得多,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活动的方式(这一点从人手的动作中就可看出),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我们可以预想,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有预见性,人类奋斗的目的性也会越来越强,以改善他们在整个情境中的地位。

此外,在为了局部目标而进行局部动作的背后,我们还发现,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单一的、能包含一切部分运动的动作。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即克服所有困难并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的感觉。为了达到即将完成的目标,所有的运动和表现都必须协调一致。就像我们即将达至最后的成功一样,激情会全面爆发并信心十足。

肉体也一样,它和努力也要合为一体。肉体在形成之初就开始向理想的状态发育了。比如,如果皮肤干裂,整个身体都会努力让其复原。不过这不是肉体的独自努力,精神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动和卫生之类的知识已经证明,在精神的帮助下皮肤会复原得更快。

人的生命从始至终,精神和肉体的合作就在不断地进行着,他们就像一个相互的整体,不可分割。精神就像发动机一样,可以将人体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使身体变得强壮。我们的思想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行为来表现出来。人只要有动作,这个动作就是有意义的。人们的眼睛、舌头和脸部有了动作,使我们表现出各种表情,这正是心灵赋予我们的某种意义。那么心理学和精神科学所研究的到底是哪些问题?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找出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并探寻其最终目的,然后将这一目的和其他人的目的相比较。

我们的任何动作都是有目标的,而精神则将这种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它需要计算出我们要走的路,以及走哪条路会更加安全顺利。当然,这一过程中的错误也不可避免。一旦目标变得不确定或者方向歪曲,就不会发生动作。如果我们动动自己的双手,头脑中必定会反应出动的目的。但是头脑的选择也并非时时正确,如果选择错了,那就证明头脑中错以为这就是最正确的。所以,心理上的错误注定会出现行动上的错误。我们人人都在寻找安全的目标,可是安全到底在哪里呢?有些人在关键问题上出了错,思想的选择就会犯错,所以朝向了错误的方向。

当我们看到一个表情和征兆时,如果无法判断其所代表的含义,最好将其束之高阁、不去理睬。就拿偷盗来说,偷盗者会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动作的目的:偷盗者想拥有更多的财富,越多越有安全感。所以,这一动作就是由贫穷或缺乏引起的。接下来我们就要对这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产生匮乏的想法进行分析了。最后,我们要做这样的假设:如果他生活的环境得到改变,或者生活并不贫穷的时候,他还会偷盗吗?对于他的最终目的我们无须指责,可是我们已经明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正如我前边所述,人在四五岁之前就已经有了统一的思维和精神与肉体的合作。在这一时期,他有着遗传而来的素质和对周围环境的印象,并使这些东西适应他再高一层的追求。在六岁之前,他的人格已经定性,对于人生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态度、情感的秉性也已定型。这些在长大后也许会有变化,可是他首先要摒弃幼年时错误思维的导向。正是因为他的想法和行为是跟他对生活的认知相适应,所以如果他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他的新想法和新行为就必须和对生活的新认知相适应。

每个人对周围环境的印象,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锻炼身体的方式中,看到他想从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获取怎样的印象,以及其想达到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观察力和聆听力来了解其感兴趣的方面,并通过此对他进行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是怎样用姿势训练自己的感知并让自己保留印象的。由此可见,姿势是极其重要的,每一个姿势都有着其特定的意义。

在原有的心理学定义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再添加一点东西,看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思维上如此大的差异。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身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形成的态度。身体如果不能去适应环境,达不到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就是使精神上的负担加重。正因为此,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在智力上总是比正常孩子发育得迟缓。他们的大脑更难使身体的动作协调一致。他们若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就需要精力更加集中。所以,他们的精神负担会很重,容易变成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过于关注自己的缺陷和行动受限,那么他自然就没有过多精力去关心别人了。他们认为不管是时间还是动作都会限制他去关心他人,所以长大之后情感就会淡漠,自然也就没有很好的合作能力了。

我们必须承认,身体上的缺陷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如果身体有缺陷的人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他就会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这样他就会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照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实际上,虽然有些孩子有先天的缺陷,但其取得的成就却远远大于正常儿童。比如,一个弱视的孩子会承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压力,他看外面的世界要比其他孩子费劲得多。可是这就致使他更加关注视觉世界,让自己更努力地分清东西的色彩和形状。结果,其对于视觉方面的感觉反而优于正常的孩子,也会比他们更有欣赏力。所以,只要克服了精神上的障碍,身体的缺陷就不再是障碍,反而会成为一种有利的条件。

据我所知,很多画家和诗人都有着视觉方面的欠缺,可是他们却经过了独自训练,越过了缺陷的障碍,他们的视觉利用率远远超过正常人。这种补偿现象也许在左撇子孩子身上会更加显著。在家里或学校常常有人让他们刻意改掉用左手写字的坏习惯。他们用右手画画、写字当然不如左手灵活。可是如果他们通过大脑的支配让自己克服这些困难,右手同样会变得和左手一样灵活。事实确实如此。在现实中,很多左撇子的孩子画画和写字都比其他孩子漂亮得多,手工活也做得同样好。因为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有着做好事情的动力,然后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会转劣为优。

只有想将自己融入整体、不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会慢慢弥补自身的缺陷。那些一心想摆脱困难的孩子,肯定会落后于他人。只有他们心中有一个克服困难、努力争取的目标,才会有加倍的勇气。

这是关于兴趣和关注力的问题。如果他将目标定位于身体之外的其他方面,他们就会培养、训练自己达到指定的目标。他们也会认为困难是成功之路上必须清扫的阻碍。可是他们如果只将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缺陷上,或者将自己的目标定为摆脱天生的缺陷,他们就无法取得成功。我们使笨手变得灵活的方法不是总想这只手要怎么办、这只手如果没有那么笨就好了、我可以不使用这只笨手,而是积极锻炼,让其变得更加灵活。这就需要我们的锻炼和实践了,并且要摆脱笨手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想去克服某项困难,肯定会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

我对患有肾管缺陷的家族的研究,可以作为遗传的缺陷被转变的事例。这些家庭的孩子们,有很多患有遗尿症,他们的缺陷很明显,肾脏、膀胱或脊柱分裂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并且,从腰部的痣和胎记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缺陷。可是,我们并不能将这种疾病完全归于身体上的缺陷。患病的孩子并不是在器官的控制下生活的,他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器官。比如,有些孩子晚上会尿床,可是白天却不会尿裤子。有时,这种毛病会随着环境的转变或父母关注力的下降而消失。如果患病孩子没有智力上的障碍,他不会总拿自己的缺陷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因为遗尿症是可以克服的。

但是,大部分患病孩子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不想去克服,所以他们不能改掉自己的毛病。有经验的母亲会给他们一定的训练让其改掉这种毛病,然而经验不丰富的母亲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有肾脏或者膀胱疾病的孩子在听到撒尿的字眼时,常常高度紧张。母亲也不该在孩子刚刚尿床的时候就去制止,当孩子知道别人总是关注他的这种行为时,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这样就会致使孩子不去接受相应的训练。

据德国一位社会学家统计:父母的职业与犯罪相关,其孩子犯罪率很高,比如法官、警察或狱警的孩子。教师的孩子学习却常常并不优秀,这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医生的孩子往往产生很多精神问题。牧师的孩子有很多会变为堕落分子。同样,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撒尿行为过于关注,就恰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意志。

尿床的事实也可以归结到另一件事上:我们是如何通过做梦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的。孩子在晚上常常梦到自己上厕所的行为,这样他就有了足够的借口去尿床。他们通过尿床常常可以达到很多目的:引起别人的注意,致使别人去做事,让别人时时刻刻以自己为焦点。这种方法有时也是对抗父母的一种方式。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尿床都可以说是一种创意:他们不是用嘴表达意愿,而是用膀胱。身体的缺陷为他们表达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以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孩子常常是因为受到了一些压力。比如,他们曾经很受关注,如今却被忽略了。或许在他的弟弟妹妹出生后,父母的关爱减少了。所以,他就急须吸引母亲的目光,他只想达到这一目的,却不管利用怎样的方法。这其实是在告诉母亲:“我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仍然是一个孩子,我也需要别人的照顾。”

处于不同环境和身体有着其他缺陷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他们会用哭闹的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些孩子会梦游或者做噩梦、掉到地上,或者说自己口渴并嚷着要喝水。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是相同的。这些症状的发生,一部分来自于其所处的环境,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身体素质。

从以上事例我们看出了精神对肉体的影响。精神也有可能引起人的某种病症,并影响整个身体的发育。目前虽然我们并不能证明这种说法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一些可以证明的事例。一个胆小的男孩子也许会造成身体发育的萎缩。他不注重自己身体的锻炼,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在意过自己的身体会发育成什么样。所以,他从来不积极锻炼身体。即使他看到外面有很多孩子都在锻炼,他却对此毫无感觉。那些喜欢锻炼的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这个胆小的孩子开朗豪放。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看到:精神会影响身体的形态和发育,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精神上的不足。由精神引起的身体不适的事情我们常常遇到,那是因为这个人还未找到一种可以克服身体障碍的方法。比如,人的内分泌腺在四五岁之前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腺体有不足之处,虽然不会对身体有强制作用,可是却总是被周围的环境、孩子的喜好、他们脑海中活跃的思想所左右。情感的作用

我们称人随生活环境所做的改变为文化。我们的文化是精神促使肉体去产生行为的结果。精神促使我们去工作,又指导着我们身体的发育。最终我们会发现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当然,精神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要想克服困难还得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所以,精神就是这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它要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伤痛、意外事故、衰竭的侵袭。我们感受快乐与痛苦、产生各种幻想、对事物的辨知能力,都有助于我们完成这一目标。

幻想和识别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它们还可以激发人的感知,使身体受它的支配。这样,个体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目标就为感知规定了限制。感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对身体有着支配作用,但是对身体并没有依赖作用,它主要由个体的目标和人生态度所决定。

显然,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受人生态度的约束。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帮助,态度是不会产生行动的,还需要强制的方法。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和人生态度是不矛盾的,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感知总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调整。所以,这一点已经超出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围。感知的根源也不能用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进行解释和预测。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虽然关注的是心理上的目标,但是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比如,我们不会过于关注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而是关注焦虑的目标。

据以上观点可知,焦虑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压抑性欲和难产引起的后遗症。这样的说法简直荒唐。我们知道,那些习惯被母亲呵护、陪伴的孩子会发现,他们无论何种原因的焦虑都会引起母亲的注意,所以这就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母亲的方式。据经验得知,发怒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人或某种局势。当我们认为身体或精神的特征都是来自遗传时,必须关注遗传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好像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从任何人身上我们都会发现,感知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并且他对人类实现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快乐的忧伤的、勇敢的萎缩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总是相适应的,他们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也和我们预料的几无差别。总是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才有了优越感的人,不会因为这点成就而变得快乐。如果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感知也是可以被我们呼来喝去的。那些患有广场焦虑症的人,独自一人在家或者派遣别人去做事时,他的焦虑就会消失。神经官能症患者当感觉到自己不能指派任何人时,就会排斥生活中的任何方面。

情绪也和人生态度一样固定不变。比如,胆小的人总是胆小,虽然他们在有人保护的时候不会害怕,或者在弱势的人面前会变得气势强大,但内心的恐惧感仍不会消失。在他的房间里可能会有三层防盗锁、几只看门狗和几个报警器,却依然吹嘘自己如何勇敢。本来不会有人认为他是胆小怕事的,但是他过于谨慎的行动已经告诉了人们他的焦虑。

性欲和恋爱也与此相似。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了性的目标,就会产生性的感知力。在他的脑海中,除了认定的性目标,对其他人均无兴趣,由此他的性器官也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可是当这种感觉消失或者不再正常时,他就会出现阳痿、早泄、性冷淡甚至变态等症状。这足以表明他不想放弃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这些往往是由于不正确的优越感和人生态度造就的。在这样的事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们不去体恤对方,却一直在乞求着对方为自己着想。他们不但没有社会情感,他们的勇气也不足,人生态度同样有误。

我有这样一个病人,他是家中的次子,他被自己内心的负罪感深深地折磨着。在他的父亲和哥哥眼中,他对诚实极为注重。在七岁那年,有一次他让哥哥代替他做作业,然而他却向老师撒谎,说那是自己做的。这件事带给他的负罪感一直缠绕了他三年。后来,他终于鼓足勇气向老师说明了一切,而老师却付之一笑。然后,他又哭泣着向父亲诉说了这件事。父亲没有表现出毫不在意的表情,而是对他夸奖了一番,并为有这样诚实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但即使得到了父亲的原谅,他的内心仍没有平静下来。从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孩子因为犯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却如此自责,只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诚实的孩子。家庭中高尚的道德观念使他在品质方面比他人优秀。因为他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成绩都比不上哥哥,所以就想通过其他方法获得别人的赞同。

后来,他又因为自己染上了其他坏习惯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常常手淫,并且在考试中作弊的毛病也一直没有改掉。每次考试过后,他的负罪感就会加深一层。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的这些毛病就越来越难改。他的内心是脆弱的,所以压力也比他的哥哥大很多。只要他在某一方面上的成就比不上哥哥,就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在离开学校后,他想去工作,可是由于内心的负罪感一直折磨着他,他整天在乞求上天的宽恕。就这样,他连工作的时间都占用了。

如今,他的精神已经极度不正常,所以不得不来到精神病医院。医生们都对他束手无策。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的身体却开始转好了。他将要出院的时候,医院告诉他,如果有什么不适可以再次来医院复诊。之后,他却面对着所有的教徒跪下,哭喊道:“我的罪孽太过深重了!”他的内心再一次变得无比脆弱,所以,他又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才回到家中。有一天,他竟然一丝不挂地出现在了餐厅里。因为他的身材的确很好,这一点足以比得过他的哥哥和其他人。

他的负罪感可以让他变得更加诚实,也可以让他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可是,他的发展方向却出现了错误。他不想考试、不想工作,都证明了他是一个胆小怕事又不自信的人。并且他的任何一种精神病症都表明他极为害怕失败。他在教徒面前的行为和裸体进入餐厅的行为,都表示他可以不顾一切地获取优势。他的人生态度引导着他行为的发生,而他的感知又和他的目的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我们较为熟悉的行为可以证明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它能够引起身体短暂的表现而不是固定的特质。实际上,我们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通过身体表达出来的。人的感情往往通过自身的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某种姿势、态度、表情和四肢的摆动。人体内的器官同样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比如,人的脸是红润还是苍白,这就是血液循环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而他们的肢体语言也都是可以通过愤怒、焦虑、疼痛或其他感情来表现出来的。

当人遇到恐惧的事情时,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反应:头发竖起、心跳加速、冒冷汗、呼吸紧促、声音嘶哑、浑身颤抖、动作僵硬等。有时,它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比如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等。情绪的变化有时会影响到人的膀胱,有时则会影响到人的性器官。很多人在遇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性亢奋,我们应该知道,有很多人在犯罪之后常常去找女人发泄一番。在医学界,我们将性欲和焦虑看成同胞兄弟,但是有的人则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观点都是从主观出发,由经验得来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之间有联系;对于其他人则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反应因人而异。

研究发现,这些反应和遗传有着一定的联系。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一个家族的弱点和特征。在特定的情境下,同一家族的人常常表现出相似的表情或行为。但是,最有意思的还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情绪来观察大脑是如何对身体进行支配的。

情感以及他在身体上的表现,可以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样对环境的好坏作出判断的。比如,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总是想极力克服这种情绪。这时他最好采用攻击、指责、谩骂他人的方式进行发泄。生气也会使我们的器官受到影响,它会将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并使之变得紧张。有些人生气就会胃疼、脸涨得通红、血流加快、头脑混乱。一般情况下,人在压制怒火或受到羞辱后易犯头疼,而有些人则会引发三叉神经疼或癫痫。

对于精神影响身体的具体原理和方式,人们还从未作过全面探索,我们对这些同样也不可能完全理解。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精神一紧张,自主神经就会主动上前“帮忙”,之后就会作出某些动作,比如敲桌子、咬嘴唇、撕纸等。当人受到威胁的时候也会出现像咬铅笔、啃指甲等行为。在陌生人面前脸红、颤抖或肌肉紧张都是一样的道理,也是焦虑和紧张的原因。在非自主神经的作用下,这种紧张就会传遍全身。所以,任何感情的出现,都会导致紧张的状态。但是,这种紧张不会像我们所列举得那么明显,因为在事例中提到的仅仅是由神经紧张引起的明显的身体状况。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会发现,人在表达任何一种情感的时候,都会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并且这是精神和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和肉体的相互作用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关注的整体的一部分。

从以上的证据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会对身体的发育造成持续性的影响。事实确实如此,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早期就有了整体的模式,如果你经验丰富,在此时你就可以预测到他们以后的发展状况。人的态度会在他的体格中显现出来。勇敢的人往往是体型较大,肌肉结实,站姿挺拔的。他的生活方式和情绪也会对他的身体造成影响,也许这也是肌肉健美的原因。勇敢的人连表情都与众不同,他们的外表甚至骨骼都是与人大不相同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