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21:34:2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总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土地的概念的理解:(1)土地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2)土壤是土地综合体中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农业土地更是如此,但是,它不能等同于土地而代替土地。(3)土地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有平面土地和立体土地之别。狭义的平面土地系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广义的平面土地是指整个地球表面含陆地和海洋。狭义的立体土地系指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等要素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活动的成果,系指地球表层。广义的立体土地则涵盖地球表层及其上、下的空间。(4)土地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各类用地为其子系统,同时它又是更大系统中的环境要素。(5)土地的整体性要求既不能视单个土地构成要素为土地,又要认识土地的各个构成要素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

2.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沃度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可更新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具有两重性,它表现在土地既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土地关系的客体。土地既是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土地也是巨大的社会资产。

3.土地的功能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活动的载体,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土地在非农业生产中也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概括地讲,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不容代替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和物质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具体地讲,土地具有下列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

二、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具体来讲:(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是围绕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

2.管理的要素(1)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土地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2)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全国土地。(3)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社会、经济、生态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4)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即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具有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5)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即实现管理目标的客观条件,它是管理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和条件的集合体。管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

3.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常称之为管理的两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产力相联系。(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体现,又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具有特殊性和历史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由于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组成的,是由组织生产和维护生产关系两种基本职能结合而发生作用的过程。

4.管理的原理(1)系统原理

现代管理处于各个层次的系统之中,应当从整体着眼对待部分,使部分服从整体,同时,还应明确所管理的对象是更大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还必须考虑更大的全局,摆好自己系统的位置,为更大系统的全局效益服务。(2)整分合原理

在整体规划下进行明确分工,又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3)反馈原理

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过程。(4)人本原理

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应该是人以及人的积极性。(5)封闭原理

在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才能自如地吸收、加工和作功。(6)能级原理

现代管理中机构、法人都有能量问题,能量大小决定可能干事的本领大小。能量分级就是建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标准,能级之间必须动态对应。(7)弹性原理

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及随时适应客观事物多种可能的变化,以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8)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正确运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以保证实施持续有效的管理。

5.管理的功能(1)管理功能概述

管理的功能是指管理工作应承担和可能完成的基本任务。

管理的两重性决定了管理的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二是维护和完善现存生产关系。这两种功能在同一管理过程中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任何管理工作都要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要求进行。(2)管理功能的分类

①决策功能

管理的决策功能是指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清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活动。决策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其他各项管理功能的基础。

决策的程序为:确定决策目标—构思备选方案—选定决策方案—实施决策方案—追踪决策。

预测在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预测方法按照逻辑性质分为:

a.类比性预测,是根据事物的相同性或相似性来进行类比推理。

b.归纳性预测,是尽量提出各种根据和可能性,经过分析综合、再归纳出一致性的结论,如德尔菲法、列名小组法、头脑风暴法等。

c.演绎性预测,是从预测对象的历史、现状的趋势中预见它的未来发展,如趋势外推法、决策树法、计算机模拟法等。

②计划功能

管理的计划功能是指确定目标、选择目标和为实施目标拟定的步骤和方法。其实质在于进行新的结构的总体设计。

③组织功能

管理的组织功能是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和计划有效执行的一种功能。组织功能是通过任务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设计、协调而努力实现的。具体来讲,管理的组织功能有:任务的分配、力量的安排和权力的授予。

④控制功能

现代管理的控制功能包括管理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能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切行动,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控制的特性有系统性、动态性、层次性,为此应遵循的控制原则有封闭原则、反馈原则和能级原则。

6.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

管理的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下达指令性计划任务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层次的管理方式直接指挥下属工作。权威性、服从性和强制性是行政方法的本质特征。(2)经济方法

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运用经济手段(价格、税收、利息、利润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事讲究社会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3)思想方法

管理的思想方法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处理管理对象复杂多变。现代管理中必须具备下列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整体性、系统的、发展的思想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方法。(4)社会心理方法

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是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了解被管理者集体和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的特点,按照人们在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来搞好管理的各种方法。运用社会心理方法的关键在于掌握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按照人们社会心理活动的规律办事。(5)数学方法

管理的数学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所提供的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巧,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量的分析、描述、推导和计算,从而找出能以数学形式表达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是理论思维和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1)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约占亚洲大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我国享有充分自主权的领海海域面积为38万多平方公里,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国土地总面积应该是1260万平方公里。(2)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地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全国土地利用类型答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②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用地。

③未利用地,包括可利用地(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和难利用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石砾地、田坝等)。(3)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来看,地域分布差异极为明显。(4)从我国地形情况来看,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形相当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高原,还有许多河流和湖泊,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沿海岛屿。(5)就我国地势而言,海拔在500米以下的约占25.2%,500~1000米的占16.9%,1000~1500米的占18.2%,1500~2000米的占6.8%,2000~3000米的占7.0%,3000米以上的约占25.9%。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

按人均占有土地,世界平均水平为44.5亩,而我国只有14.2亩,约占l/3。按人均占有耕地,世界平均为4.8亩,而我国为l.5亩,约占l/3。总之,我国人均占有各类用地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所造成的。此外,在我国各地区之间耕地分布很不均衡。全国85%耕地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22个省(市),15%耕地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各省(区)。因此,垦殖系数在省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报告,我国森林面积l.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居世界第五位,但是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0.6公顷),在世界179个国家中居119位。(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①耕地质量下降。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土地沙漠化严重。

④近年来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尤其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三废”排放量和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土地污染日趋严重。

⑤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土地的利用效率。(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世纪50年代人均耕地面积为0.2公顷(3.0亩),预计2030年将降至0.05公顷(0.80亩)。

四、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对象和内容

1.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1)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①人类通过长期的研究与观察,发现适宜于地球人类生存的行星只有地球。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土地问题,为了解决全球的土地问题,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开发,行之有效的进行利用。(2)土地资源管理必要性的具体阐述(见图1-1)图1-1 土地资源管理必要性示意框图

①从土地的资源特性着手,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合理利用。

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不断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即提高土地利用率(外延型)。土地利用率是指可利用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中的比率。

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增加劳动和物质投入,不断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即提高土地生产率(内涵型)。土地生产率系指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产品的数量。

②从土地土地资源的社会属性着手,土地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土地利用规模及其社会经济形式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

各个土地利用者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土地分配和再分配规律。

土地面积集中规律。土地面积的集中其实质就是生产集中规律。

2.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应),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

3.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和体系(1)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见图1-2)

在第一层次上确定管理总体目标,在第二层次上拟订具体目标,在第三、四层次上确定实现预定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组织形式和管理功能),第五层次上实施管理的保证。图1-2 土地资源管理目标树

①第一层次是总体目标,也是最高层次。

根据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把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的这项总体目标分解成第二层次的子项目。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目标。

③第三层次是管理手段。

③第四层次是管理基础。

④第五层次是管理保证。(2)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和体系(见图1-3)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图1-3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和体系

我国土地管理机构一方面形成全国、省、市、县、乡级土地资源管理,以及跨区域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按用地类型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一步细分为农业用地、工矿用地、水利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特种用地和后备土地等用地管理系统,其中农业用地再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和水面等用地管理。按管理深度可分为:数量管理、质量管理和生态管理。各个地域范围和各类用地都有其特定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4.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1)从法律角度,土地资源管理原则可归纳如下:

①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法律管制与经济引导的统一原则;

②国家土地利用管理和监督与制止滥占滥用土地;

③应用地籍簿资料在土地与各主管部门管理土地相协调;

④全国统一管理土地与各主管部门管理土地相协调;

⑤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机构与各土地利用单位之间的协调关系;

⑥城乡土地资源管理的统一性。(2)从经济角度,土地资源管理原则可归纳如下:

①土地资源管理应采取政治、经济、生态和技术上的综合措施;

②整体研究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③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和布局的地区特点;

④全面考虑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不同的功能作用;

⑤优先保证农业土地利用。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述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答:(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2)土地的特性

作为资源,土地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的产物。土地的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提高其生产率。但人类却绝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增加土地的面积。

②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是自然产物,具有原始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虽然历经多次地质变化(如火山、地震、造山运动、风雨的侵蚀以及人力的搬动等)而改变了土地的形态,但其总面积始终未变。

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性表现为土地沃度的不同等级。可以认为没有完全一样的土地,土地沃度差异性说明土地具有异质性。土地沃度及其利用方式取决于土地的各种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也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

④土地利用可更新性

土地在合理利用过程中,一般来讲,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但是必须处理好用地和养地之间的关系,保持土地中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使土地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三维(长、宽、高)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只能在其所处地位内加以利用。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具有两重性,它表现在土地既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土地关系的客体。土地既是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土地也是巨大的社会资产。土地可分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土地属于资产性资源,又是资源性资产。(3)土地的功能

①养育功能

土地的养育功能充分体现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农业用地就体现土地养育功能,人类社会对农业用地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养育功能的需求。

②承载功能

土地在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工业等作为地基、场地和操作基础发生作用,是人类修建的一切建筑物(住宅、厂房等)和构筑物(交通设施、工程管道等)的载体,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工业生产的场所。居民点及交通、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土地的承载功能具体体现为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业用地、水利工程用地等。

③仓储功能

矿产资源主要来自地壳,是地壳中具有开采价值的物质,如铜、铁、石油、煤、天然气等。这些矿产资源均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其仓库。富含矿产资源的土地,即工矿地,不仅为矿产资源提供仓储场所,而且也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以及矿产资源开采完毕以后的复垦利用建立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各类地上、地下工矿用地就是体现土地的仓储功能。

④景观功能

景观意义上的土地是一种环境资源,风景旅游地就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既没有在物质上利用土地,也没有在消耗意义上利用土地。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美学价值。风景旅游用地,自然保护区用地就是发挥土地景观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

2.何谓管理、管理要素和性质?

答:(1)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具体来讲: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③管理是围绕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这三层意思实际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和特征。(2)管理要素

①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即由谁来进行管理。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即管理者。土地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②管理客体

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人们把管理对象分为一类如人、财、物即管理活动中的“硬件”,另一类为时间和信息,即管理活动中的“软件”。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全国土地。

③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即管理所达到的目的。土地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社会、经济、生态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④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即用什么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具有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包括调查研究、预测未来、确定目标、选择方案、规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手段和途径等。组织职能就是把管理要素按目标要求组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保证管理要素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互相衔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挥职能,即按计划目标的要求把所有管理对象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能的指挥系统。控制职能,即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原定目标顺利实现的过程。协调职能是指保证多项活动不发生矛盾、重叠和冲突,以保持整体平衡。

⑤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即实现管理目标的客观条件,它是管理系统之外的一切事物和条件的集合体。管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3)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通常称之为管理的两重性。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产力相联系。依据其自然属性,有现代管理和传统管理、先进管理和落后管理、新管理和旧管理之分,而没有社会形态之别。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体现,又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变化,具有特殊性和历史性。

管理的两重性是由于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组成的,是由组织生产和维护生产关系两种基本职能结合而发生作用的过程。

3.应当遵循哪些管理原理?

答:管理应遵循以下八个原理:(1)系统原理

现代管理处于各个层次的系统之中,应当从整体着眼对待部分,使部分服从整体,同时,还应明确所管理的对象是更大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还必须考虑更大的全局,摆好自己系统的位置,为更大系统的全局效益服务。(2)整分合原理

在整体规划下进行明确分工,又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不了解整体的分工必然是混乱而盲目的,没有分工的整体又构不成现代有序的系统。(3)反馈原理

管理是一种控制,必须存在着反馈问题。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在原因和结果间架起了“反向”的桥梁,在因果性和目的性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4)人本原理

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应该是人以及人的积极性。提高每个人的素质,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5)封闭原理

在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才能自如地吸收、加工和作功。不封闭的管理等于不成回路的电路,织成网也发不出电;不封闭的管理等于数学上没有解的联系方程式,再多也无用。(6)能级原理

现代管理中机构、法人都有能量问题,能量大小决定可能于事的本领大小。能量分级就是建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标准,能级之间必须动态对应。(7)弹性原理

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及随时适应客观事物多种可能的变化,以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管理所碰到问题从来不是单因素,总要涉及众多因素,其间存在着多种复杂联系。世上一切事物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管理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一定的弹性,会使管理达不到预期效益。(8)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具有强大的动力,正确运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以保证实施持续有效的管理。动力不仅是管理的能源,而且是一种制约因素,有了动力,才能保证管理有序地运动。

以上八个基本原理不是彼此孤立的,综合而灵活地加以运用,就可使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活体”,不断繁衍出多种适应客观变化的新办法、新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能。

4.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答: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1)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

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若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按人均占有土地,我国只有14.2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l/3。按人均占有耕地,我国为l.5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l/3。按人均占有林地,我国为l.8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l/7.5。按人均占有草地,我国为4.9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l/2。总之,我国人均占有各类用地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上低于印度(55.5%)、日本(14.0%),但高于苏联(10.2%)和加拿大(4.7%)。此外,在我国各地区之间耕地分布很不均衡。全国85%耕地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22个省(市),15%耕地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各省(区)。垦殖系数在省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除台湾省以外,垦殖系数在20%以上的l2个省市;在10%以上的有l0个省区;在10%以下的有7个省区。(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报告,我国森林面积l.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为14%。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0.6公顷),在世界l79个国家中居119位。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的国家之一,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木材的供应量极为不利。我国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南地区,约占全国林地的一半以上,广大农、牧区,特别是西北和华北地区少林甚至无林。因此,造成森林覆盖率在省际间的明显差异。(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①耕地质量下降。

现有耕地中稳产高产的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3,中等的占l/3,低产田占l/3。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不合理的土地经营,重用轻养,绿肥面积由1.5亿亩减到l.2亿亩,加上农村燃料紧张,作物秸秆还田的数量普遍减少,致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只有1%左右,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②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4万平方公里(26.91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8.9%。随着水土流失,土壤养分损失严重。

③土地沙漠化严重。

我国沙漠土地面积从解放初的1.06亿公顷(16亿亩)扩大到目前的2.62亿公顷(39.30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3%。30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56亿公顷(23.30亿亩)。(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l985~1992年我国城市市区占地面积年平均增速为6.8%。据有关资料测算结果,1995年我国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1.36,城市用地面积增长明显高于人口数量增加,其中31个特大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2.29,说明我国特大城市用地规模过度扩展。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平均每年占用耕地9.67万公顷(145万亩),实际占用20万公顷(300万亩)。

据有关资料表明,近10年我国耕地净减193万公顷(2898万亩),年均减l9.3万公顷(290万亩),相当于我国3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0年末为0.07公顷(1.15亩),预计2030年将降至0.05公顷(0.80亩)。

5.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

答:(1)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垦荒地,严重干预了自然界,使全球和我国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在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保护,要寓利用于保护之中,吸取国际上开发土地资源的教训,土地利用规模的确定应当紧密结合土地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顾及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关注土地资源的代际配置。同时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耕地质量的降低对于世界粮食的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

在全球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问题的这个时候,土地资源管理学就在这样的全球大背景下产生了。(2)土地资源学产生的作用

①将土地资源的保护提到了日常的议程当中,使人们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充分论证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与投能数量的密切关系,增加了世界粮食的产量,进一步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

③土地资源学的专家提倡开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他们主张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大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少用化肥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肥料、恢复豆科作物固氮,实行轮作套种,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提倡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联合发展,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④近年来,土地资源学研究应用遥感(RS)进行宏观控制,全球定位系统(GPS)精确定位地面位点到米级,地理信息系统将地面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和输出,再与地面的信息转换、适时控制、地面导航等系统相配合,使农业技术实施单元缩小到平方米,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佳产出以减少环境的污染。这些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对于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6.简述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和原则。

答:(1)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学包括为完成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等项内容。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土地资源管理必须具备特定的基础条件。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条件具体包括土地数量、质量和分布方面的资料,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土地资源管理学的体系

①全国土地资源按行政区划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划分成不同层次的地域范围。这些地域范围也是我国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从而形成全国、省、市、县、乡级土地资源管理,以及跨区域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②按用地类型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分为农业用地、工矿用地、水利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特种用地和后备土地等用地管理系统,其中农业用地再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和水面等用地管理。

③按管理深度可分为数量管理、质量管理和生态管理三大体系。(2)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原则

①从法律角度,土地资源管理原则可归纳如下:

第一,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法律管制与经济引导的统一原则。

第二,国家土地利用管理和监督与制止滥占滥用土地。

第三,应用地籍簿资料在土地与各主管部门管理土地相协调。

第四,全国统一管理土地与各主管部门管理土地相协调。

第五,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机构与各土地利用单位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六,城乡土地资源管理的统一性。

②从经济角度,土地资源管理原则可归纳如下:

第一,土地资源管理应采取政治、经济、生态和技术上的综合措施。

第二,整体研究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和布局的地区特点。

第四,全面考虑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不同的功能作用。

第五,优先保证农业土地利用。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土地[上海财经大学2007年研]

答: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历史综合体。

2.土地与土壤[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研]

答:土地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种物质与相关空间,它是由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产权制度影响下,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作动态变化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土壤是指土地综合体中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农业土地更是如此,但是,它不能等同于土地而代替土地。

3.土地资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研]

答: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4.土地资源管理学[中山大学2006年研]

答: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应),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的概念、特性与功能。[上海财经大学2005、2007年研]

答:(1)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历史综合体。(2)土地的特性如下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已经存在。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数量(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虽然历经多次地质变化(而改变了土地的形态,但其总面积始终未变。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性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

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在其合理利用的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反而会有定程度的提高,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三维空间,不能丝毫移动它只能在其所处地域内加以利用,导致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即土地关系的客体;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是巨大的社会资产;既是土地物质,又是土地资本。(3)土地的功能如下

①承载功能;

土地由于其物理性质,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和空间,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②生产功能;

土壤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照射的光、热等,这些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

③资源功能;

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除了需要生物资源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非生物资源,如建筑材料、矿产资源和动力资源(石油、煤炭、水利、天然气、地热)等。这些自然资源蕴藏于土地之中。

④景观功能;

这一作用是对特殊的土地资源而言的。不仅要以自然景观的优美、奇特、险峻为特殊的利用价值,交通的便利也是旅游区不可缺少的条件。

⑤资产功能。

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将其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或作为其财产的权利。占有人可以将其拥有的土地或土地产权视作财产变卖获取收益,而他人取得土地这种财产则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或成本。

2.简述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武汉大学2005年研]

答:(1)数量特征2

①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km,在世2界100多个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1770万km)和加拿大(997万2km),居世界第三位。据199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统计结果,2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30亿hm,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9.5%,居第四位;2林地面积2.28亿hm,占世界林地面积的5.5%,居第五位;草地面积22.66亿hm,占世界牧草地面积的7.8%,居第二位。

②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2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土地面积0.784hm,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22.32hm的33.5%,是美国的l5.1%,加拿大的7%,澳大利亚的3.9%,2俄罗斯的12%。人均耕地0.106hm,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20.236hm的45%;人均林地面积0.186hm,仅为世界人均林地面积220.717hm的26%,人均牧草地面积0.217hm,仅为世界人均牧草地2面积0.589hm的37%。(2)区域分布特征

①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好,耕地和内陆水域在这一地区分布集中,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差;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和西南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东南部明显大于西部地区。

②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土地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东部为沿海地带,地处暖温带及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率85.8%,农业用地率71.7%,土地垦殖率28.4%,森林覆盖率47.4%,建设用地率10.1%,水面覆盖率8.9%,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少。中部地区山地、丘陵多,平地占44.2%,土地利用率87.2%,农业用地率79.0%,土地垦殖率19.9%,森林覆盖率26.1%,建设用地率5.0%,水面覆盖率4.9%,牧草地占25.8%,未利用土地面积占11.9%。西部地区大部分是高寒山地、沙漠、戈壁区,平地占27.1%,土地利用较低,仅为62.1%,农业用地率59.2%,土地垦殖率6.9%,森林覆盖率9.9%,建设用地率1.5%,水面覆盖率3.1%,牧草地比重较大,占35.6%,未利用土地面积占36.5%。(3)后备农用地资源特征

①后备农用地资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未利用土地大类中的可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沙地、沼泽地、裸土和水域大类中的滩涂(包括海涂),但未包括荒水和可改作耕地的疏林地、灌木林地以及通过土地整理可改作农地的田坎、沟渠、田间道路、村庄等。根据2土地利用详查资料,我国后备农用地资源共4078.06万hm,占土地2总面积的4.3%,其中后备耕地资源806.92万hm,占后备农用地资源的19.8%,若全部开发除了,按60%的垦殖率计算,可得耕地484.152万hm。其余80%多的后备农用地资源只适宜于开发为林地、牧地和园地,不适宜开发为耕地。

②后备农用地资源的分布,最多还是在蒙新区,占全国后备农用地资源的29.3%,其次是华北区五省、市,占全国的13.7%,西南区和东北区各占全国的11.9%和11.6%,长江中下游区和黄土高原区各占全国的10.9%和10.7%,其余1.9%分布在华南区和青藏区。

3.简述我国当前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山大学2005年研]

答:(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

除去约占27.34%的未利用地,含荒漠、永久积雪、冰川和岩石裸露山地等,及3.71%的城市、工矿、水利、交通用地外,只有68.95%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若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印度(55.5%)、日本(14.0%),但高于原苏联(10.2%)和加拿大(4.7%)。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所造成的。此外,在我国各地区之间耕地分布很不均衡,全国85%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22个省份,l5%的耕地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各省(自治区)(不包括海南省和港澳台地区)。因此,垦殖系数在省际存在明显的差异。(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33

我国森林总蓄积量97.89亿m,占世界总蓄积量3840亿m的2.355%。我国森林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为96m,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3(114m)。我国人均森林蓄积最为8.6m,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71.8m)。(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耕地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建设用地的面积在不断地增加,1986~21995年全国非农建设实际占用耕地500万hm,加上农业结构调整、2灾毁等,10年共占耕地966万hm,而耕地的面积却不断地减少,2022世纪50年代人均耕地面积为0.2hm,预计2030年将降至0.05hm。

4.简述现阶段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政策。[中山大学2004年研]

答: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1)从法律角度,土地资源管理原则可归纳如下:

①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法律管制与经济引导的统一原则;

②国家土地利用管理和监督与制止滥占滥用土地;

③应用地籍簿资料在土地与各主管部门管理土地相协调;

④全国统一管理土地与各主管部门管理土地相协调;

⑤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机构与各土地利用单位之间的协调关系;

⑥城乡土地资源管理的统一性。(2)从经济角度,土地资源管理原则可归纳如下:

①土地资源管理应采取政治、经济、生态和技术上的综合措施;

②整体研究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③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和布局的地区特点;

④全面考虑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不同的功能作用;

⑤优先保证农业土地利用。

三、论述题

1.试论我国土地利用中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武汉大学2005年研]

答:(1)从两者结合部的立足点看,计划经济的实质是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掌握的生产能力,自觉地、有计划地在各部门之间分配劳动,以调节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市场调节的实质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来实现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两者都是为了将社会劳动和社会资源按比例分配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统一。因此,两者的立足点是基本一致的。(2)从两者结合部的衔接点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都是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并通过价格形式体现出来。价格是联接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控制过程的中介环节,也是沟通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中介环节。其共同点在于,无论通过计划调节,还是通过市场调节,都不能违反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并均需通过价格形式加以体现。(3)从两者结合部的作用点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计划调节还是市场调节都离不开市场;因此,市场构成了两者结合部的作用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通过发育成熟的市场,依赖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来进行,这不仅因为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需要以市场为舞台,通过市场进行评价;而且计划管理、宏观调控也要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因此,培育市场对于实现流通领域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至关重要。

地籍管理篇

第二章 土地资源调查

2.1 复习笔记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土地资源调查简史

为了查清我国土地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1984年5月在全国部署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此项工作由农业部转到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实施。l995年5月全国2843个县级单位的调查任务全面完成。在县级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汇总。

1996年各地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始资料为基础,以土地利用分幅图为底图,实地清查从原始外业调查阶段到l996年10月31日为止的各类土地变化情况。

2.调查方法的选择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说应当包括清查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利用状况,即包括土地的定量、定性和定位资料和数据,并且做到数字和图纸相符。(1)土地面积测量方法

①运用简单丈量工具(如测绳、步弓、皮尺、钢尺)在实地进行逐块丈量。

②应用测量仪器先行测制地形图,后在图上量算面积,存在费时且速度慢的弱点。

③随着航天和航空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认识地球的高度从几千、近万米的空中取得航空相片(航片)发展到离地球几百至几万公里的人造卫星上获得遥感资料,甚至可以通过远离地球数十万公里之外的宇宙飞船来得到所需要的地球地貌图像,从而使土地调查手段大为改观,加速了调查的进程。(2)土地数量调查方法

①对国家级调查来讲,宜利用地球资源卫星相片,采用分层抽样、回归纠正等数理统计的方法,初步量算出全国和分省的主要土地类型的面积概数,以满足全国和各省制定农业规划之急需。

②以县为单位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称土地详查,则可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和相应比例尺的航空相片或航片平面图,通过地面补测和调绘,将必要的新增地物转绘到地形图上,勾画出各用地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各类用地的界线,再将外业调绘成果转绘至地形图上,获得符合调查时点土地利用现状的图件,据以量算各类土地面积和总面积,再以乡为单位逐级向上统一汇总,取得县和省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用地面积。(3)应用航片与常规的实地调查填图相比较具有的优点

①加速调查进程。

②扩展调查视野。

③提高成图精度。

④解决了难以调查地区的困难。

3.调查的目的与任务(1)调查的目的

①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

②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

③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④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2)调查的任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摸清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验及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

具体调查成果主要有各类土地面积和土地总面积量算表、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4.调查的程序(1)准备阶段

①组织准备。包括建立领导班子,组建调查队伍,制订工作计划,开展技术培训,拟定技术标准,设定检查制度等。

②资料准备。包括收集和整理各种图件资料和背景资料等。

③用品准备。包括配备仪器、工具,选择和印制记录表,购置文具纸张,以及生活、交通和劳保等方面的用品。(2)外业阶段

①路线调查。穿越调查区域内主要地貌类型,基本掌握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

②土地分类。在全国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基础上,建立调查区域的土地分类系统,并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

③室内预判。依据调查地区内的航片,按照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判读并加以勾绘。

④野外调绘。运用航片或地形图在实地进行现状调查,包括境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和线性地物调绘。

⑤地物补测。将摄像后(或成图后)地面发生的变化,补测于航片或图件上,使航片上或图上内容与实地完全一致。同时应丈量线形地物的宽度。(3)内业阶段

包括航片转绘、面积量算、面积汇总、图件编绘、报告编写。(4)验收阶段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1)利用的相似性

利用的相似性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相似性,用以反映不同地类的基本特性和本质差异,便于土地管理中应用。(2)分类的统一性

分类的统一性是指全国各地均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的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有利于全国的统一管理和地区间土地利用的比较分析。(3)层次的科学性

层次的科学性体现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体现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层次,层次之间存有明确的从属和逻辑关系,统一编码且不重复,便于资料整理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数据库,实行科学管理。(4)地域的差异性

地域的差异性体现在保持统一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加以增减和细化,以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地利用特点。

2.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划分(1)耕地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耕地划分为5个二级地类:11灌溉水田、12望天田、13水浇地、14旱地、15菜地。(2)园地

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园地划分为5个二级地类:21果园、22桑园、23茶园、24橡胶园、25其他园地。(3)林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林地划分为6个二级地类:31有林地、32灌木林地、33疏林地、34未成林造林地、35迹地、36苗圃。(4)牧草地

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草本植物被覆盖度一般在15%以上,干旱地区在5%以上,树木郁闭度在10%以下,用于牧业的均划为牧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牧草地划分为3个二级地类:41天然草地、42改良草地、43人工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指城乡居民点和独立于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6)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包括护路林)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

交通用地划分为5个二级地类:61铁路、62公路、63农村道路、64民用机场、65港口、码头。(7)水域

水域是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垦殖三年以上的滩地、滩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

水域划分为9个二级地类:71河流地面、72湖泊水面、73水库水面、74坑塘水面、75苇地、76滩涂、77沟渠、78水工建筑物、79冰川及永久积雪。(8)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土地是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未利用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81荒草地、82盐碱地、83沼泽地、84沙地、85裸土地、86裸岩、石砾地、87田坎、88其他。

三、调查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1)建立领导机构

首先要成立领导班子,由政府主管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下设办公室。

主要负责组织专业技术队伍、筹集经费、审定工作计划、协调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