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2:32:39

点击下载

作者:李群锋 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情绪心理学

儿童情绪心理学试读:

作者简介

李群锋:群峰教育圣贤国学院国学讲师,群峰国际教育品牌创始人,幼儿园自动化运转系统缔造者。出版有《边宠边吼育英才》《最好的教养在西点》《培养孩子的情商,从讲故事开始》《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性格心理学》《儿童沟通心理学》等多部儿童教育畅销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序 培养儿童正面情绪,做明察秋毫的父母

对很多家长来说,“情绪管理”还是个新名词,但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已经提出这一概念,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不断完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情绪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智商及情商,对其一生的事业和生活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情绪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从科学理论角度来讲,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积极的情绪可以引发好的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带来坏的行为。

同样,影响孩子行为的情绪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即“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在人的情绪中,乐观、积极、自信、平和之类的情绪是正面情绪,而愤怒、恐惧、悲伤、忧虑等情绪则是负面情绪。科学研究表明,负面情绪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其生活和事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而正面情绪则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以及社交处世的能力。总之,正面情绪可以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而在负面情绪中长大的孩子,其性格发展和成长道路都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不但要担负起孩子生活上的保健保育、学习上的指导辅助工作,还要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在研究儿童情绪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通常,懂得情绪管理、以正面情绪为主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也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并同样拥有积极、正面的情绪;而不会管理自身情绪、经常有负面情绪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也存在一定的情绪问题。这说明,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有着直接影响,而且,家长的情绪认知水平和掌控能力也影响着孩子正面情绪的发展水平。这更加凸显了家长学习情绪管理、帮助孩子培养正面情绪的重要性。

孩子有着和成人一样丰富的情绪体验,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往往无法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更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明察秋毫,对孩子表现出的各种情绪了如指掌,并且了解孩子会产生此种情绪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鼓励孩子发展正面情绪。

当然,家长不但要帮助孩子学习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培养尽可能多的正面情绪,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这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看似立即见效的方法不一定是科学的方法,需要家长系统地学习才能掌握。比如,当孩子哭闹时,有的家长喜欢用零食或电视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虽然能暂时让他不再哭闹,但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不良影响。因为一旦产生依赖,孩子一有负面情绪,就会习惯性地向零食或电视寻求安慰,长久来看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为了帮助家长学习并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帮助、引导孩子培养正面情绪、消除负面情绪,特编写了这本《儿童情绪心理学》,希望能给家长以科学的指导,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受益、一起成长。第一章做孩子情绪的侦探:透视儿童情绪,读懂孩子的心小测试:儿童情绪健康自测

0~6岁的儿童正处于性格形成和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的情绪是否健康,可以通过下面简单的小测试来判断。

回答下列问题,答案为“是”则得1分,答案为“否”则不得分。测试内容

1.孩子是否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而生气动怒,甚至大发雷霆?

2.孩子是否经常闷闷不乐,即便大人逗他,也很难展露笑容?

3.孩子是否经常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

4.孩子睡觉时是否经常做噩梦,并时常被惊醒?

5.孩子是否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却又说不出原因?

6.孩子是否不太喜欢与别人打交道,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好朋友?

7.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经常走神、不专心?

8.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坏习惯?

9.孩子是否有一点不顺心的事就长时间地沉默?

10.孩子是否很少和父母谈心?

11.孩子是否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事后又会后悔、内疚?

12.孩子是否没有自信,遭到嘲笑就妄自菲薄、一蹶不振?

13.孩子每天上学时是否会哭闹?

14.孩子是否经常找借口来逃避去学校?

15.孩子是否害怕黑暗,不敢一个人待在房间,不敢独自入睡?

16.孩子是否害怕一些寻常的事物,如兔子、猫等小动物?

17.孩子是否会嫉妒别人,甚至用语言攻击对方?

18.孩子是否总喜欢黏着某一个大人,如妈妈、奶奶等经常照顾自己的人?

19.孩子是否经常因感到不如别人而自卑?

20.孩子是否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答案解析

如果以上问题所得分数相加在0~6分,说明你的孩子情绪很正常,是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得分在7~13分,说明你的孩子在情绪上存在一些消极倾向,应及时引导和帮助。

得分在14~20分,说明你的孩子情绪极不稳定,甚至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问题,最好寻求心理专家和儿童教育专家的专业指导,帮助孩子尽早消除负面情绪。儿童的情绪和大人的不一样

妈妈接两岁多的忆萌从早教班出来,路边有一家炒货店的糖炒栗子刚刚出锅,一阵阵香味飘到鼻子里。忆萌拉着妈妈停了下来,用手指着栗子说:“妈妈,忆萌要吃。”

妈妈买了一袋栗子,售货员刚把栗子递给妈妈,忆萌就迫不及待地伸手要抢。妈妈怕忆萌被烫到,赶紧把袋子藏到身后,说:“等一下妈妈剥给你吃。”“我要吃,我要吃!”忆萌一边喊,一边转到妈妈身后找栗子。妈妈把手举得高高的,一边剥,一边对忆萌说:“妈妈马上就剥好了,再等一下!”

栗子剥掉了壳,还是很烫,妈妈赶紧吹凉,然后送到忆萌嘴边:“好了好了,吃吧。”不料忆萌接过栗子,一下子扔得远远的,嘟着嘴叫:“坏妈妈!坏妈妈!”

妈妈很生气:“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吃算了,回家!”说着,妈妈抱起忆萌就往家走。忆萌一边大声哭,一边用两只小脚用力地踢妈妈,不小心将装栗子的袋子踢破了,栗子滚了一地。妈妈又气又恼,狠狠地在忆萌屁股上打了几下。忆萌索性放声大哭起来。路边的行人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妈妈尴尬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孩子突然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又哭又闹,家长却一头雾水,不知孩子究竟为什么情绪失控。这样的情形,或许每位家长都遇到过。虽然用哄骗、打骂等手段能暂时遏制孩子的哭闹,但是没过多久,这样的情形又会再次出现。家长“故伎重施”,可效果却越来越差。

其实,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只要家长正确解读孩子的情绪并了解他们独有的情绪表达方式,然后根据孩子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去帮助并引导他们学会情绪管理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例子中的忆萌一心想吃栗子,妈妈怕烫着她,剥好了、吹凉了才送到她的嘴边。但是忆萌对“烫”并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妈妈不能理解她迫切想吃到栗子的心情,因此大发脾气。后来妈妈的责备和打骂更加深了她的不满,所以才会哭闹不止。假如妈妈能蹲下来,让忆萌亲自用手碰一碰栗子壳,让她理解“烫”的概念,忆萌就不会那样乱发脾气了。

其次,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大人的情绪表达通常比较含蓄、委婉,不会不顾时间、场合胡乱发泄,而孩子则是喜怒哀乐都形于色,想让他们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实在很难。通常孩子年龄越小,情绪表达就越直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掩饰”。但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孩子的情绪更多的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因此,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表达情绪的日常行为或反常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不高兴了会咬人,开心了会大叫,这些反常行为发生时大人不要摸不着头脑,而是要摸清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把情绪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哭闹和乱发脾气。

最后,家长要合理利用孩子情绪的多变性和波动性。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的就是孩子的情绪变化是很快的。而孩子又习惯通过行为将情绪变化表现出来,面部表情、肢体行动、声调语言等都会特别反常。孩子的这种情绪表达方式在大人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正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有些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却会掀起“滔天巨浪”。因此,家长一定要摸清自己孩子的脾气或秉性,在孩子情绪即将产生波动时不要斥责和打骂,而要及时察觉并引导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这样做才有利于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情绪表达,男孩女孩有差别

筱晨和筱煜是龙凤胎,筱晨是姐姐,筱煜是弟弟。虽然两个人出生时间只差三分钟,可脾气相差甚远:姐姐文静温和,比较害羞,胆子也较小;而弟弟除了调皮捣蛋外,性格也比姐姐急躁得多,脾气说来就来。

有一次,妈妈的同事带着孩子到家里做客。一开始,三个孩子玩得很开心,但后来因为抢一个玩具,筱晨被那个孩子推倒在地,哭了起来。筱煜一看姐姐受欺负了,立刻冲上去将玩具抢了回来,并大声说:“请你离开我家!”妈妈见筱煜这么没礼貌,很生气,让筱煜道歉,可筱煜不但不道歉,还把玩具扔在垃圾桶里,说:“我宁愿扔垃圾桶里,也不给你玩!”妈妈气得打了他一巴掌,筱煜脸憋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接着大声地冲妈妈叫道:“他是客人也不能欺负人,妈妈随便打人也不是好人!”说完就冲进自己的房间,用力地关上了门。

妈妈将筱晨抱起来,说:“你是姐姐,弟弟不听话,你是不是应该听妈妈的话?”筱晨点点头,妈妈又说:“那么你们和好吧,和小客人一起玩,好不好?”筱晨眼眶里含着眼泪,听话地点了点头。

虽然是双胞胎,但筱晨和筱煜对同一件事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筱晨隐忍、内向,筱煜冲动、火爆。这从某个侧面折射出男孩和女孩在表达情绪时的不同。虽然每个人的情绪表达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男孩和女孩的情绪表达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女孩的情绪表达比较委婉、含蓄,她们不像男孩那么粗线条,也没有那么大大咧咧。因为心思比较细腻,所以女孩更容易情绪化。这种情绪化不会像男孩那样疾风骤雨般地表现出来,而是习惯把它压在心里。因此,作为女孩的家长,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及时疏导和指引,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宣泄并转移负面情绪。还可以引导孩子用诉说的方式将自己的情绪告诉好朋友,尤其是同性朋友,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因此,多鼓励女孩之间相互交朋友,倾诉的过程其实就是情绪宣泄的过程,对于维持女孩的情绪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女孩喜欢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者用语言倾诉情绪不同,男孩宣泄情绪的方式更加直接、简单。男孩更喜欢用行动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愤怒和焦虑。当他们大吼大叫或者乱砸东西的时,就是在宣告:“我很生气!”“我对你很不满!”虽然有些方式我们并不认同,但是不能简单粗暴地阻止孩子宣泄情绪,否则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那么,该怎样帮助男孩学会正确地管理情绪呢?在孩子还无法听懂道理时,不妨用宽容的态度接纳他们宣泄情绪的方式;当他们逐渐能够听懂道理时,就要开始教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但无论如何,都要记住一点:情绪要疏导,而不能压制。0~3岁,宝宝情绪发展的奥秘

周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带江江出去吃饭。两岁的江江一开始很兴奋,进入饭店后就一直东张西望,对什么都很感兴趣。可是当服务员上菜后,江江突然变得烦躁起来,他先指指爷爷奶奶,然后再指指爸爸妈妈,说:“做错了!”大家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做错了”,继续给江江夹菜、喂饭。然而,江江把嘴里的菜吐了出来,开始尖叫:“做错了!做错了!”“什么‘做错了’?爸爸妈妈哪里做错了?”大人们感到莫名其妙。江江继续尖叫,用手指着他们,一直说:“做错了!做错了!”

江江的尖叫引得周围的客人纷纷侧目,爸爸有些生气了:“不听话就别吃!别理他,我们吃!”

爸爸原本打算“冷处理”,让江江安静下来,可江江更加狂躁起来。他从儿童椅上奋力站起来,努力伸长手臂,想端起奶奶面前的盘子。不料盘子太重,江江没端稳,汤和菜洒了一桌。爸爸气坏了,抬手要打江江,被爷爷和奶奶拦下。爸爸一气之下,拿起钱包要买单:“吃个饭都不安稳,不如回家算了!”“不要回家!不要!”江江一边哭一边叫,妈妈无可奈何地问:“我的小祖宗,你究竟要干啥?”“做错了!你们做错了!”江江依然是这句话。妈妈看看自己和爸爸,再看看爷爷和奶奶,突然意识到,原来江江说的不是“做错了”,而是“坐错了”:在家里吃饭时,爸爸和妈妈坐在江江的左边,爷爷和奶奶坐在江江的右边;到了饭店,他们随意坐了下来,恰好和在家里就餐时坐的位置相反,爸爸妈妈坐在了江江的右边,而爷爷奶奶坐在了左边。

弄清了问题的缘由后,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换了位置,江江也很快安静下来,开开心心地吃起了饭。

座位的互换竟然引发了江江“海啸”般的情绪波动,这对大人来说实在难以理解。然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现象。尤其是0~3岁的孩子,更加容易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情绪波动。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一旦环境发生改变,他们的情绪也就随之改变。“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就是孩子情绪多变的最好写照。

心理学认为,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秩序形成的敏感期,当他所熟悉的秩序被打乱时,他的内心就会烦躁不安,但是他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就只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尖叫、哭闹,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人无法理解,就会认为孩子不懂事,胡搅蛮缠。其实,对0~3岁的孩子来说,“发泄出来”或许是他们对待情绪变化的最直接方式,对此,家长可以靠以下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首先,试着理解孩子,切忌用斥责和打骂的方式使孩子安静下来。大人的理解会减轻孩子的痛苦,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从而不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来对抗。

其次,抱以宽容的态度,允许孩子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还不太能明白大人所讲的道理,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同时,家长还应该多拥抱和亲吻孩子,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的,这对孩子今后性格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稍大一些时,家长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启发和教育孩子用科学的方法疏导并管理自己的情绪。3~6岁,培养正面情绪的关键阶段

5岁的泽恺一回到家就问:“我昨天做手工的橡皮泥呢?”“打扫卫生时被我扔掉了。”妈妈回答。“你为什么要把我的橡皮泥扔掉?你赔!”泽恺很生气地说。“昨天你不是说这个橡皮泥因为放得太久都干了吗?而且妈妈已经给你买了新的橡皮泥,旧的已经没用了,放在家里还占地方,所以我就扔掉了。”妈妈说。“我不管,反正你要赔!你赔!你赔!你赔我橡皮泥!”泽恺一副丝毫不肯妥协的模样。“我不是给你买了新的吗?就算是妈妈赔你的好了……”“我不要,我要你再买一个赔我!”看妈妈不答应,泽恺一屁股坐到地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本想拉他起来,可被他用力甩开了。妈妈想了想,走出了房间。

过了一会儿,妈妈过来问他:“泽恺,你想玩游戏吗?”“不想!”泽恺一边哭一边回答。

妈妈转身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过来问他:“你是想继续一个人坐在这里哭,还是想跟妈妈一起玩游戏?”“什么游戏?”泽恺抽抽搭搭地问。“木头人,不许动。”这是泽恺最喜欢玩的游戏,他想了一下站了起来。妈妈把他领出房间,开始玩起游戏。很快,笑容又回到了泽恺的脸上。

玩累了,妈妈拿出冰激凌给泽恺吃,然后说:“妈妈没有和你商量就把橡皮泥扔了,是妈妈不对,下次妈妈不会这么做了。不过你冲妈妈乱发脾气也不对,是不是?”

泽恺点点头。“发脾气和哭都不开心,还是玩游戏开心。下次我们不发脾气,也不哭了,好吗?”妈妈接着说。

听了妈妈的话,泽恺想了想,说:“对!下次不发脾气了,妈妈不开心,我也不开心。我们一起玩游戏最开心了!”

和0~3岁的孩子不同,3岁之后的孩子虽然情绪依旧多变,但是已经能够听懂并逐步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因此,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正面情绪的关键期。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丰富的情绪体验,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可能会出现偏差。假如长时间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越积越多,再加上他们不知如何排解负面情绪,情况很可能会越来越糟糕。而6岁前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尽可能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培养孩子的正面情绪。

不要指望6岁之前的孩子能理性地对待情绪问题,即便他们已经能听懂并接受某些道理,这依然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孩子拥有正面情绪,家长的培养十分重要。家长不但要以身作则,还要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

1.想要孩子情绪积极,家长首先要管好自己

在孩子犯错之后家长切忌大发脾气,因为在培养孩子正面情绪这一点上,家长检视自身的情绪模式比矫正孩子的情绪模式更有效,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培养,作为父母,一定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做孩子情绪的疏导员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及时进行干预,协助孩子辨识情绪并引导他进行情绪调节,这是很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耐心倾听并发问时,孩子会有“无论我怎么样,父母都关心我”的安心感,这对未来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3.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负面情绪的技巧

研究表明,做运动可以有效减压,因此父母可经常带孩子去户外做运动,让他在运动中学习静心和放松的技巧。另外,要鼓励孩子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这些都能帮助孩子舒缓压力、控制情绪。

4.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的孩子拥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及消解负面情绪的能力,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会更得心应手。父母在平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表扬和肯定,让他对自己有信心,也能有效提高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童年是情绪脑发展的关键期

暑假里,妈妈带7岁的致远回老家,致远和舅舅家的姐姐一起看《还珠格格》,看到高兴的地方哈哈大笑、手舞足蹈。“姑姑,姑姑,致远哭了!”过了一会儿,姐姐对致远妈妈说。致远妈妈赶紧问:“怎么了?”“不知道啊!”姐姐也有些莫名其妙。突然,她好像想起了什么:“他不会是被感动得哭了吧?刚刚皇太后逼尔康和紫薇分手,好惨呢!”

致远妈妈走过去,看见电视里还在放着紫薇与尔康道别的场景,看一眼致远,发现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到后来竟然大声哭了起来。妈妈很惊讶:这完全是爱情的表白台词,7岁的致远怎么可能听得懂?可是如果他听不懂,为什么又哭得如此伤心呢?

很显然,7岁的致远是不可能懂得男女之情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哭泣呢?其实,这是人类的情绪脑造成的。人们通常认为,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是由大脑控制的,即我们引以为豪的理智脑。但事实上,人类的大脑分为三层:最里面的一层是指挥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机能的本能脑,因为它和爬行动物的大脑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也被称为爬行脑;中间一层负责人类各种情绪的产生,如悲伤、喜悦、恐惧等,被称为情绪脑。因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这种结构,所以又称为哺乳脑;最外面一层是我们的理智脑,抽象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都是由理智脑控制的。致远的哭泣是被剧中人物的表情、语言甚至悲伤的配乐感染,于是情绪脑便开始工作,让他情不自禁地流泪哭泣。

情绪脑对人的学习、记忆、决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能够很好地管理自我情绪、拥有正面情绪的人,通常智力水平也较高,在情绪和理智发生冲突时,他们更能用理智控制冲动的情绪;反之,不能控制自我情绪、负面情绪较多的人,往往会被情绪左右,生活也更容易陷入困境和烦恼中。而童年是情绪脑发展的关键期,并且与孩子的智力发展关系密切。这也正是在童年时期,家长要小心呵护孩子的情绪脑发育,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并加以科学指导,培养孩子良好情绪管理习惯的意义所在。

然而,无论是谁,都有理智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更何况情绪脑的反应要比理智脑快五十倍,所以人们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不由自主的。这就更加说明了学习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习惯,孩子才能尽可能多地用理智控制情绪,而不会被不良情绪左右,从而造成行为的偏差。那么,该如何来保护孩子的情绪脑发育呢?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办法。

1.培养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

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家长要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感受:“你是生气了吗?”“妈妈知道你不喜欢吃胡萝卜。”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以后孩子才能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为他进一步的情绪发育和情感认知奠定基础。

2.为孩子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是培养孩子积极情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家长在外面受了气,回家以后千万不要把“无名火”撒在家人,尤其是孩子身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不只是大人的事,还会影响孩子积极情感的发育。

3.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积极情感

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虽然越来越优越,但他们内心的承受力却越来越差,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大发脾气,任凭家长怎样安慰都不依不饶,这样下去孩子将形成不良的情绪反应习惯。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困难,培养他积极的心理反应模式。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特点

妈妈回到家,保姆正在给两岁半的梦瑶穿衣服。穿好衣服,保姆对梦瑶说:“我们下楼去玩一会儿吧!”“不去!不去!”梦瑶的头摇得像拨浪鼓。“就玩一会儿,一会儿就上来。”保姆哄着梦瑶,可梦瑶依旧一个劲地摇头,说什么也不肯下去玩。妈妈觉得很奇怪,梦瑶之前很喜欢出去玩,现在这是怎么了?“梦瑶不肯出去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连楼下的运动器材区都不肯去。”保姆无奈地说。“梦瑶,妈妈带你出去玩,好不好?”梦瑶妈妈牵起女儿的手温和地说。“我不要去!”梦瑶跑进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梦瑶以前喜欢出去玩,而现在突然不愿意出去,一定是某件事或者某种环境影响了她。对于这一情况,家长不必过于紧张,搞清问题的缘由才是关键。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对环境并没有“陌生”与“熟悉”之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感到不安和害怕。有一段时间,他们更乐意待在家里,因为熟悉的环境和人可以给他们安全感。对此,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父母的陪伴是最能给孩子安全感的,如果能由父母带孩子出去,那最好不过。

至于梦瑶转过身,不愿意理睬妈妈以及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的做法,其实是为了表达大人对她不理解而产生的不满,只是她还小,不会用语言来表述,因此直接用行为来表示抗议。这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儿童的情绪调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依赖他人的支持进行调节,比如婴儿时期,完全靠父母的抚慰、喂食以及用玩具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从一岁开始,孩子逐渐学会在大人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甚至会模仿大人的行为来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

儿童情绪调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绪表达的随意性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固化。一开始,他们只是随意地用某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高兴的时候大喊大叫,不满的时候摔东西,等等。但是,随着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方式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发泄某种特定情绪而采用的特定方式。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步运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婴儿时期的自我身体安抚到2~3岁时用游戏来调节情绪,到4~5岁时通过分散注意力、回避他人不良情绪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再到5~6岁开始逐步用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社交方式来调节情绪。总的来说,情绪调节具有复杂性逐步增强的特点。

总之,儿童情绪的调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因此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家长都要根据儿童情绪调节的特点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和引导。影响孩子情绪的因素知多少

依冉的妈妈是高龄产妇,加上曾经对公司做出了特殊贡献,所以领导特批了她六个月的产假。可产假再长也有结束的时候,依冉妈妈上班前,将依冉的奶奶从农村接来照顾孩子,同时给依冉断了奶。

由于之前没有经过任何磨合,因此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没几天,两个人的矛盾就突显出来了。无论是作息时间、卫生习惯还是日常的生活细节,依冉妈妈和奶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方面更是意见相左。一开始大家还能彼此忍让,可时间一长矛盾就开始升级:先是冷战,能不交流就尽量不说话;然后,有意无意地说一些让对方难受的话;最后发展到摔东西,甚至讲一些难听的话。妈妈不痛快了就拿爸爸出气,奶奶受了气也找爸爸诉苦。爸爸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心情也不好。家里的气氛一天到晚都很糟糕。

在此期间,妈妈发现依冉变得非常爱哭,一哭就很长时间,怎么哄也停不下来。后来竟然还出现了两侧腹股沟疝气,而且特别胆小,容易受惊。后来咨询了专家才知道,是依冉情绪方面出了问题,而这一切都是不和睦、不协调的家庭环境导致的。

毋庸置疑,环境对儿童情绪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上文中依冉出现的问题,就是受到家庭的不良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假如这种不和谐关系继续下去,孩子的情绪就会越来越糟糕,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活动范围会逐渐扩大到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环境也同样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影响。因此,给孩子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除了环境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也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比如色彩、音乐、温度,甚至天气也会对孩子的情绪感知和表达造成影响。阴雨天,孩子的情绪会比较低沉;阳光明媚的天气,孩子的情绪则会变得欢快喜悦。众所周知,蓝色和绿色等色彩之所以被称为心理镇静剂,就是因为它们能使人的情绪镇定,令激烈、亢奋的情绪安定、平和下来。学校教室的墙壁通常涂成绿色和蓝色就是这个道理。至于音乐对人们情绪的影响力则更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舒缓的音乐能抚慰人们焦虑、愤怒的情绪,而高亢的音乐则能令人情绪激昂。因此如果想让孩子放松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如让他们多听听悠扬舒畅的乐曲;而要想让孩子振奋精神,那么节奏感强烈的古典音乐是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孩子本身的认知水平对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对同一件事,有的人带着积极的态度去看,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有的人用消极的眼光去看,随之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因此,情绪如何,看法和角度很重要。明白了这一道理,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从而减少孩子不良情绪的产生。留意孩子的情绪周期和不良信号“乐乐,上学啦!”妈妈一边找外套一边喊。

半天没动静,妈妈回头一看,乐乐蜷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再不走要迟到了,乐乐!”妈妈叫道。“妈妈,我不想上学。”乐乐低声说。“为什么?”妈妈吃了一惊。

乐乐低着头,不说话。“是老师批评你了吗?”妈妈问。

乐乐摇摇头。“是和小朋友闹矛盾了?”

乐乐还是摇摇头。“是因为不好好吃饭,保育阿姨骂你了吗?”

听了妈妈的话,乐乐用力地摇头:“不是!不是!”“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妈妈突然紧张起来,用手摸摸乐乐的额头,又摸摸他的肚子,“头疼吗?还是肚子不舒服?”“没有。”乐乐推开妈妈的手。“那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妈妈有些生气了,觉得乐乐在无理取闹。“我不想上学,就是不想上学!”乐乐好像也有些生气了,大声说。

妈妈看看乐乐,并不像生病的样子,又想想昨天从幼儿园接回来时孩子也没有什么异常。妈妈觉得奇怪,就打了个电话给老师。老师说这些天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乐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一切正常。至于乐乐为什么突然不肯去上学,老师也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通常,大多数家长对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以及开发孩子智力等方面关注较多,常常忽略孩子的情绪问题。其实不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五六岁的孩子都有情绪,并且会交替出现情绪高潮与低谷,两者交替的这段时间就叫情绪周期。

儿童的情绪周期虽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家长还是可以察觉出孩子的情绪变化的。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孩子的情绪比较高涨,对什么都感兴趣,学习效率也很高,与周围的人能和谐、友好地相处;而有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则会跌入低谷,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还会时常产生莫名的愤怒与不安。

影响孩子情绪周期出现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候并不是明显的外界干扰或者某一特定事件的影响,而是莫名其妙就会陷入情绪低谷或者莫名其妙地心情很好。相信这样的体验绝大多数成人也都经历过。那么怎样分辨孩子是处于情绪高潮期还是低潮期呢?其实很简单。

孩子的情绪通常是明朗且不加掩饰的,他们的喜怒哀乐相对于成人来说,很容易被一眼看穿。即便他们不懂如何表达自己,他们的言行中也会透露出一系列的信号。比如,上文中的乐乐没有缘由地不肯上学;比如,有的孩子突然食欲不振;又比如,有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很爱哭,而且怎么哄也哄不好……这些都是我们判断孩子情绪周期的信号。一旦孩子的言行中出现这些不良信号,我们就应该重视,关心孩子的情绪,想办法缩短他们的情绪低潮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出情绪低谷。

总之,如果孩子的言谈举止出现异常,和平日的表现大不相同,有可能就是他们情绪周期发生变化的信号。做一个明察秋毫的父母,关注并了解孩子的情绪周期,及时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引导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营造好环境,尽量不留情绪地雷

幼儿园大班的马老师发现琛琛有个很奇怪的习惯:每次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比如画一幅画或者唱一首儿歌等,琛琛总是非常紧张,紧张得甚至连笔都拿不好,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别的小朋友都开始画画了,琛琛却发起了呆,愣愣地坐在座位上,什么也不做。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哭泣,声音越来越大,然后开始乱摔东西,不仅自己无法好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影响其他的小朋友画画。

是什么让6岁的琛琛如此焦躁呢?马老师通过长时间的接触终于明白了原因,原来琛琛的压力来自父母:他们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琛琛遗传了他们的优秀基因,从小就聪明过人。一岁半还不到,别的孩子才刚刚学说话,琛琛就会念儿歌、背唐诗了。上幼儿园之前,琛琛的画就已经获得过全国幼儿绘画的大奖。琛琛的父母引以为傲,同时对琛琛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无论是朋友小聚,还是参加大型竞赛,琛琛的父母都要求琛琛必须做到最好。如果得不到第一,回家后就要被叱责、批评。琛琛为了听到父母的赞扬,每次都很努力地表现。可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就算琛琛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每次都得第一。于是,琛琛的焦虑也日趋严重,发展到后来,别说参加竞赛,就连老师布置的任务都无法好好完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或者某一个相似的情境出现,我们的情绪都会发生相似的变化,或者愤怒,或者沮丧,或者悲哀,等等。而这种固定的情绪反应模式,我们称之为“情绪地雷”。上文中琛琛表现出的焦虑就是一种明显的情绪地雷。

那么孩子的情绪地雷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是环境影响。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认知过程受环境的影响很深,因为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识记力都是在潜意识的推动下完成的。如果将孩子的大脑比作一部留声机,那么周围的环境就是唱片上刻录的内容,并且是在不知不觉中留下的。严苛的家庭环境、苛刻的父母要求让年幼的琛琛无法喘息,久而久之,一旦遇到问题他的情绪地雷就会被触发——极端紧张、不知所措、焦虑狂躁。

既然被称为“情绪地雷”,可想而知一定是不好的情绪。那么在孩子很好地实现情绪上的自我调控之前,家长所能做的无非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在宽松、平和的环境中成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与过高的期望,更要远离暴力和伤害。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和氛围,会被孩子敏锐地“刻盘”,从而转化为潜意识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是消极的,它就会像一颗地雷一样,长期潜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日后遇到同样的事件或者相似的情景就会发作。久而久之形成惯性,再想消除就比较困难了。孩子的健康快乐,取决于家长的情绪调控力“神经病的儿子来了,咱们快跑!”

欢欢还没走到运动器材区,原本玩得开心的孩子们远远看见他,就都跑远了。欢欢望着他们的背影,难过得低下了头。“神经病”,不仅是孩子们对欢欢妈妈的称呼,小区里的大人私下也这样叫欢欢妈妈。其实欢欢的妈妈根本没有精神上的疾病,只是由于性子太急躁,脾气又坏,常常跟邻居起口角、闹矛盾,并且每一次都要占上风,否则就不依不饶、大哭大闹,甚至跑到别人家撒泼耍赖,所以大家都这样称呼她。既然妈妈是“神经病”,欢欢自然就成了“神经病的儿子”。

有一次,欢欢和一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起了冲突,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吵过闹过转眼就和好了。可是欢欢妈妈却像发怒的老虎一样冲上去,一把将那个孩子推倒在地,并破口大骂。自那以后,小区里的孩子都不敢跟欢欢一起玩耍了。“以后不许跟‘神经病的儿子’玩!”大人这样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人愿意跟欢欢玩,欢欢觉得很孤独,也很不开心。

很显然,欢欢的妈妈是一个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绪的人,即很情绪化的人。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自身的情绪以及情绪调控能力对孩子的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父母过度情绪化会对孩子造成超乎想象的危害。

情绪化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喜怒无常,刚刚还是和风细雨,突然间就为了一点小事大发雷霆。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时刻处于一种不安状态,因为他们不知道父母会不会突然发脾气。长期的压抑和紧张会令孩子胆小怯懦、自卑内向,也有可能孩子“继承”了父母的情绪化,变得同样喜怒无常,令人不敢接近。

情绪化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不良影响。由于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孩子身体的抵抗能力也会下降,所以经常生病,发育状况也比同龄人落后。

无数的事实证明,家长情绪状况不良,孩子的情绪状态也令人担忧;家长的情绪调控能力低,孩子在情绪上的自我调控能力也不会太高。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学习榜样,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会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习家长的行为处事,当然也包括情绪调控方式。所以要教会孩子做情绪的主人,家长自己首先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只有善于调节自身情绪、时常带着正面情绪的家长,才能教育出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孩子。

还有一些家长具有两面性: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礼、节制有度,但是回到家中,却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待家人脾气暴躁,非常情绪化。这对家人尤其是孩子,都是不公平、不理智的。不要认为孩子年幼,听不懂大人的话,就可以肆意地向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要知道,孩子都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即便是声音、语调上微妙的差异,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变化,进而影响情绪表达。延伸阅读:离异家庭的孩子情绪发展的六个阶段

离婚率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离婚,不仅仅是一段婚姻关系的结束,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破裂,而孩子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是最无辜,也是最无助的。或许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还小,虽然有影响,但等离婚的事情尘埃落定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但事实证明:离婚带给孩子的伤害不只是一时的。假如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和指引,孩子的情绪、心理、行为以及性格等都会出现问题,带给孩子遗憾和痛苦。

要想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从人生的打击中走出来,更加科学、系统地帮助他恢复身心健康,首先要了解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情绪发展模式上具有哪些共性,然后才能根据这些共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一般来说,离异家庭的孩子情绪发展会经历以下六个阶段。

其一是没有安全感的阶段。在离婚前后,当大人为离婚的事争斗得焦头烂额之时,常常会忽视孩子的感受与存在,这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他们会自问:“我该怎么办?”“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该上哪里去?”这种不安会让孩子感到焦虑、自卑,让孩子变得脆弱。

其二是痛苦、愤怒的阶段。孩子有时会将大人的过错归咎于自身,在大人闹离婚时,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哭着喊:“爸爸妈妈,你们别离婚了,我听话!我好好学习!我再也不调皮了!”这样的情景令人心酸,同时也喊出了孩子的痛苦与悲伤。当他们意识到父母离婚的局面无法改变时,痛苦或许就会变为愤怒。由此出现的各种逆反行为就是这种愤怒的表现。

其三是盲目乐观阶段。当孩子意识到父母的离婚不可避免时,他们或许会试着说服自己:离婚之后,说不定状况会变好。天天鸡飞狗跳的日子,不要说大人,就连孩子也会恐惧。当然,孩子并不具备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这一阶段中,他们对未来乐观的判断多是盲目的幻想。

其四是封闭自我阶段。父母离婚,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尴尬、难以启齿的事情。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与奚落,他们甚至会主动关闭自己的心灵,不愿意与外人交流,变得自卑、忧伤、孤僻,甚至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产生猜忌之心,从而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其五是出走阶段。当孩子的忧伤、痛苦以及愤怒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不知如何排解时,他们会选择离家出走,离开伤心之地。

其六是冷静思索、获得新生阶段。对0~6岁的孩子来说,或许并不具备对离婚之事的正确思考能力,但是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他们会用正确的方式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从而过上新的生活。

当然,以上六个阶段并非每个孩子都会完全按照这一顺序出现,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的时间长短、出现的顺序都会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会同时经历几个阶段,也有可能同一阶段会反复多次出现。第二章愤怒是团小火焰:幼小心灵的怒火为何烧不尽小测试:你的孩子情绪稳定吗

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情绪的稳定程度。事实证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情绪的稳定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的孩子是属于情绪变化无常的人群,还是属于情绪稳定性较好的人群?通过下面的小测试进行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

回答下列问题,答案为“是”得1分,答案为“否”不得分。测试内容

1.孩子是否常常会因为不顺心的小事生闷气、不说话,甚至大发雷霆?

2.孩子是否会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并且还不肯说出理由?

3.孩子是否会因为某人弄坏了他的东西而迁怒于其他人?

4.孩子是否会无节制地吃零食,进而影响到正常进食,在该吃饭的时候却不肯好好吃饭?

5.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时,孩子是属于受欢迎的一类,还是经常被孤立的一族?

6.孩子是否经常和小朋友生气、吵架?

7.每次和小朋友吵架后,孩子是否都会恶狠狠地发誓:“下次再也不和×××一起玩了!”

8.孩子生气时,是否会在背后诅咒或辱骂对方?

9.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是否喜欢动手打人,或者用牙齿咬人?

10.孩子被错怪或被误解的时候是否会情绪非常激动,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11.孩子是否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头疼、背疼或肚子疼?

12.孩子是否会不分时间、场合地乱发脾气,比如在朋友家或者在商场里?

13.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是否每次都发脾气,甚至歇斯底里,不达目的不罢休?

14.没有完成家长或老师交代的任务时,孩子是否会感到很羞愧?

15.孩子的情绪是否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比如别的小朋友激动,他也会跟着一起激动,哪怕什么状况都还没有搞清楚?

16.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孩子是否会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

17.孩子生气的时候是否会语无伦次、大哭大闹,甚至昏厥?

18.你和你的爱人是否容易暴怒,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19.你们的家庭氛围是和谐、宽容的,还是对孩子苛求、严格?

20.孩子是否经常对他身边的人大呼小叫、颐指气使?答案解析

如果以上问题所得分数相加为0~6分,说明你的孩子情绪稳定程度很高,不容易偏激,通常情况下都能很好地控制自身情绪。

如果得分在8~13分,说明你的孩子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情绪也容易产生起伏、波动,但是他们的自我评价比较积极,并能在大人的帮助下及时调节情绪。

如果得分在14~20分,那么说明你的孩子情绪极不稳定,爱发脾气,甚至无理取闹。如果情绪无法得到宣泄,还有可能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类孩子情绪自控能力很差,从而导致自我评价消极,缺乏自信。由于不懂如何控制情绪,他们很容易情绪波动,内心痛苦、纠结。所以对待这类孩子,大人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疏导不良情绪,掌握科学的情绪自控方法,建立正面情绪。愤怒——四种基本情绪之一“妈妈,哥哥!玩具!”2岁的弟弟用手指着4岁的哥哥烨旻手中的玩具,口齿不清地叫着。妈妈明白弟弟的意思,走过去,从烨旻手中拿过玩具,说:“给弟弟玩一会儿!”

烨旻呆呆地站了几秒后,突然冲上来,用力将玩具从弟弟手中抽走,大声说:“这是我的!”弟弟没站稳,摔倒在地上,大声哭起来。妈妈很生气,赶紧跑过去扶起弟弟,然后用力在烨旻的屁股上打了两下,并说道:“真不懂事!”

烨旻也开始哭起来,并且一哭就停不下来。十几分钟过去了,烨旻还是没有停止哭泣的意思。妈妈无奈地走过去,对烨旻说:“不是和你说过了吗,弟弟比你小,你是哥哥,得让着弟弟。还跟弟弟抢玩具,你这哥哥是怎么当的?”

烨旻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哭得更厉害了。妈妈心烦意乱,大声训斥道:“不许再哭了!”可是一点儿都不管用,烨旻索性放开嗓子,更大声地哭起来。“哭!哭!哭!这么爱哭,你哭个够吧!”妈妈转过身,不理烨旻。烨旻哭了一会儿,突然跑进房间,用力把门关上,房门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妈妈愣了一会儿,心中很纠结:不知是该进房间哄一哄烨旻,还是不理睬他。如果去哄他,怕他今后更不讲道理;如果不理睬他,又有些放心不下。“这孩子,脾气咋那么大呢?”妈妈无奈地摇摇头。

烨旻哭泣,以及后来用力关房门,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喜怒哀乐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孩子产生愤怒之情,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愤怒不足为奇,这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

那么孩子为何会愤怒呢?通常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权益被侵犯,抑或是目的达不到。相对于其他三种情绪来说,愤怒情绪在孩子身上出现得较早,并且较为频繁。最早体现在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不满、焦躁情绪,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愤怒就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反射性的直觉反应,用怒火或攻击性的语言、行为来表示这种不满。

愤怒并不是一种正面情绪,它不但会使孩子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还会使我们做父母的产生不快。面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家长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来应对,绝不能一味地压制和斥责,更不能以暴制暴。否则,孩子压抑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等进入青春期后,其叛逆心理和暴力倾向就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能成为具有爆发型性格的人,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虽然愤怒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情绪,但是每个人愤怒时的激动程度以及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脾气说来就来,就像一座小火山,爆发时不管不顾,不管大人怎么说、怎么劝都没用;而有的孩子属于黏液质气质类型,平和安静、善于忍让,即便心中不快,在大人的安抚下也能很快平复;有的孩子愤怒之火一旦被点燃,就一定要当场发作;而有的孩子却会在事后迁怒到其他人或者事物身上……但无论如何,愤怒都是一种不好的情绪,它具有报复性和破坏性,不但会伤及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要教育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对待愤怒的情绪,学会表达愤怒、宣泄愤怒,但是又不至于失控,这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承担起的教育责任。愤怒情绪爆发前的“暗涌”“丞丞,你哪里不舒服吗?”

妈妈回到家,发现丞丞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也没看电视,感到有些奇怪。丞丞听到妈妈的问话,没回答,只是摇摇头。

妈妈走过去,摸摸丞丞的额头,凉凉的,又摸摸他肚子,问道:“肚子疼不疼?”

丞丞还是摇摇头。妈妈又检查他的胳膊和腿:“有没有哪里受伤?”“没有!”丞丞不耐烦地拨开妈妈的手。

看见丞丞身体并没有什么异常,妈妈放心了。突然,妈妈看见丞丞两只黑黑的小手,叫起来:“怎么回家又不洗手?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样不讲卫生会生病的。赶紧洗手去!”

丞丞朝妈妈翻了翻白眼,没有动。

妈妈用力将丞丞拉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对丞丞说:“快把手洗干净!”

丞丞噘着嘴,洗完手,跑出卫生间。妈妈一看一路上滴下的水珠,又叫起来:“为什么不把手擦干净?跟你讲过多少遍了,总是记不住。”“烦死了!”丞丞大叫起来,一边哭,一边把沙发上的玩具往地上扔,电视机遥控器也被他扔到地上,“啪”的一声,电池都摔出来了。

丞丞突然发火,把妈妈吓了一跳。这时,在厨房做饭的奶奶跑了出来,责怪妈妈说:“今天丞丞不开心,本来老师让他扮演小王子的,后来却换了人。你就别再惹他了。”

妈妈懊恼地说:“他自己不说,我怎么会知道呢!”

丞丞心情不好,妈妈的责怪和唠叨就成了引发丞丞怒火的“导火索”。妈妈说自己不知道丞丞心情不佳,是因为丞丞自己没有说,其实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直白地表现在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中,只要家长稍稍留意,就一定能发现端倪。

孩子暴怒一般需要一个过程,由于怒火是一点点燃烧起来的,最后才会变成熊熊大火;而愤怒的火焰一旦燃烧,要想熄灭,就得费一番功夫了。因此,如果能将孩子的愤怒扼杀在萌芽阶段,不但父母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识别孩子愤怒情绪爆发前的征兆,并果断地采取行动,及时将孩子的怒火浇灭。

那么,孩子在发火前有哪些征兆呢?

心中不快,脸上的表情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当你发现孩子眉头紧锁,小嘴噘得高高的,甚至咬牙切齿,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就表明愤怒的“火山”马上就要爆发了。如果原本爱说爱笑的孩子突然沉默,一个人待在角落里,或者将自己关进房间,就说明一定发生了令他感到生气或者不快的事情,这时候,假如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并疏导,就有可能将孩子愤怒的火苗熄灭。

当孩子心里不痛快的时候,就会对平时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假如孩子不愿意玩游戏,或者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心不在焉,就可以判断他的心情一定不好。孩子生气发怒之前,也会主动通过外物来缓解自己的愤怒,比如扔玩具、踢门或者乱抛食物等。因此,家长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责怪孩子,而应该轻言细语地问问孩子,搞清事情的原委比单纯地制止他们的不好行为重要得多。

俗话说:“山雨欲来风满楼。”虽然我们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来发现孩子情绪爆发前的“暗涌”,但是假如发现及时并处理得当,就不会让孩子的怒火燃烧成熊熊大火,从而避免伤及自己的身心和累及他人。平时多留意、多总结,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处理起来就会驾轻就熟了。儿童如何表达生气情绪“爸爸!”放学后,桐桐一看见爸爸,就兴奋地扑进爸爸的怀抱,急切地问,“我的奥特曼呢?”“啊?我忘记了!”爸爸一拍脑袋,这才想起来:早上送桐桐上学时,答应下午接他的时候把奥特曼带到幼儿园的。可是下午开了那么长时间的会,眼看接送时间到了,他就急急忙忙去接孩子,把这事儿给忘到九霄云外了。“你怎么会忘记?”桐桐急得跳起来,用力地推爸爸,“你给我回去拿!”“等爸爸拿回来,小朋友们都回家了。”爸爸说。“我不管!你不拿来,我今天就不走!”桐桐一边说,一边蹲下身子,赖在地上不肯走。爸爸有些生气了,把他拉起来:“回家!”“我不回家!你是大骗子!说话不算话!大骗子!”桐桐一边高声尖叫,一边用力挣扎。爸爸一把将桐桐抱起来,直接放进车子:“回家!”“坏爸爸!我讨厌你!”桐桐依旧拳打脚踢,试图挣脱爸爸的束缚,甚至想打开车门跳下车。可是儿童锁被爸爸锁上了,桐桐用力地踢着车门却无济于事,便开始大哭起来。爸爸不理他,桐桐突然扑上前,在爸爸的胳膊上狠狠地咬了一口。爸爸的方向盘一抖,差点撞到行人。爸爸终于忍不住了,大吼一声:“再闹,再闹就把你扔下去,不要你了!”

桐桐被吓住了,终于安静下来,可是一路哭到家。

孩子在愤怒时的情绪表达有多种:

其一,语言攻击。孩子在愤怒的时候,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大声吼叫,将不满和愤懑通过吼叫的形式传达给他人。在吼叫的同时,还常常带有辱骂的语言,比如“大坏蛋”“大笨蛋”等,有时甚至还会加上在大人那里学来的粗话。虽然他们通常并不清楚粗话所代表的意义,但这能发泄自己的情绪,引起大人的不快,他们就会认为目的达到了。

其二,行为攻击。假如语言攻击还无法缓解他们的愤怒之情,就会上升到行为攻击的层面。拳打脚踢、撕扯咬人等,他们通过这种暴力且带有报复性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强烈不满和无法抑制的激动情绪。当然,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对象有时并不一定是人,如果对方比他强大,或者令他敬畏,孩子就会将愤怒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家具、玩具等,通过摔打、破坏等方式来表达愤怒,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虐待小动物、欺负比他弱小的孩子等。

其三,打滚耍赖。在地上打滚也是孩子喜欢采取的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当然伴随这种方式的往往还有哭闹。无论是放声大哭还是抽泣,都是孩子表示愤怒的方式之一。有的孩子哭一阵子就算了,可有的孩子一旦哭起来就没完没了,这也是令家长头疼的行为之一。

其四,冷暴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也更加有“技术水平”了。比如有的孩子会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长时间不和对方说话,甚至当时隐忍,事后借机报复。当然,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3岁以上的孩子身上,年龄小的幼儿则更多地采取直接爆发的方式。家中有个“猛张飞”,怎么办

某天傍晚,妈妈带8岁的斌斌到小区楼下玩,斌斌看见假山,就丢下了自己的儿童自行车,去爬假山。正好这时走过来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很喜欢斌斌的自行车,就骑了上去。斌斌一回头,看见小男孩在骑他的车,立刻就从假山上冲下来,一把拉住车头,用手去推小男孩:“下来!这是我的车子!”“我想玩……”小男孩紧紧地抓住车把手,斌斌用力地将小男孩推倒在地,小男孩大声哭了起来。

由于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小男孩的妈妈和斌斌妈妈都没反应得过来。当妈妈赶到时,小男孩的妈妈已经扶起了自己的孩子,轻声安慰着。妈妈又生气又尴尬,连声道歉,又训斥斌斌:“你是哥哥,怎么能欺负小弟弟?快道歉!”“他抢我的自行车!”斌斌不服气地大声说。“胡说八道,弟弟不过是想玩一下而已!你真是个小气鬼!”

听了妈妈的话,小男孩也叫着说:“小气鬼!小气鬼!”

斌斌更加愤怒了,挥舞着拳头冲过去:“你再胡说八道,我就揍你!”“我看你这孩子真是欠揍了!”妈妈气坏了,用力在斌斌身上打了几下,斌斌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声。小男孩的妈妈有点过意不去,劝斌斌妈妈说:“小孩子们在一起玩,争吵打闹是常有的事,别再责怪孩子了。”

脾气暴躁的斌斌就像一个小小“猛张飞”,令家长头疼。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指引,斌斌暴躁的脾气对他今后的人生和事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个蛮不讲理、暴躁蛮横的人,其人际关系必定是糟糕的,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事业、婚姻都会产生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因为一时冲动,伤人致命,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该怎样帮助孩子改掉暴躁冲动的坏毛病呢?

首先,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很重要的。斌斌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很可能是受到一些不良影视的影响,或者是因为家里有脾气暴躁者,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因此孩子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这样的行为方式。所以,要想孩子性情平和,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成长环境,远离充满暴力的影视作品,同时父母也要平和心态,尽量不发脾气或者少发脾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其次,给孩子更多的理解而不是指责。孩子的愤怒越来越烈,很多时候是因为得不到大人的理解。比如上文的斌斌,如果妈妈能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或许会得到不同的反应。不要一开口就指责孩子愤怒,而是要对他的愤怒表现出同理心,妈妈可以这样对斌斌说:“弟弟没有经过你的允许,骑了你的自行车,所以你很生气,对不对?”得到了大人的理解,孩子的怒火就不会越烧越猛。然后妈妈可以建议:“弟弟这样做当然是不对的,但你是大哥哥,可以给弟弟做一个榜样。你可以主动问弟弟:‘你是不是想骑我的自行车?’如果弟弟说‘是’,你就把自行车借给他玩一会儿。大家就会说:‘这个大哥哥多大方呀!多懂事啊!’”相信听了这样的话,孩子再也没有发火的理由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