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国家出版基金项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7:18:57

点击下载

作者:逄锦聚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试读:

前言

我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且一经接触就坚信不疑,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读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当时,高中有一门政治课叫“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讲课的是现在已经年逾八旬的袁辅章老师。当年我们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印刷教材用的是很粗糙的褐黑颜色的纸,那本教材全书不到十万字,印了厚厚的一本。老师课讲得很好,我学得很用功,考大学的时候,甚至把全书都背了下来。书的内容是什么呢?大致就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后来我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第一本书就是那本教材。我当过工人,做过农民,当过泥瓦工和木工,做过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曾经有很不顺利的时候,当然也有辉煌的时候。我现在已是耳顺之年,回过头来想,真正对我有用的,对我一辈子有用的,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呢?它教给我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想到有一天会光明,在最辉煌的时候时时告诫自己要谨慎,通常我总是自我要求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本质,对人对事要两面看,不要看死了,抓问题要抓主要矛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等,这些观点都是那门课教给我的。所以真正对我有用的是这样一本教科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册子,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一辈子学的东西很多,有的可能用不上,有的可能时过境迁就没用了,但是,我发现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走到哪儿,不管干什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用。

高中毕业后我到农村、工厂、学校工作了十几年,后来读大学、研究生。真正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结下不解之缘,是从毕业后留在南开大学工作开始算起的。从广义上讲,从1984年至今我一直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虽然按照我国的学科分类,政治经济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但它的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多集中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这实际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范围。从狭义上讲,从2005年开始我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后,我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该学科的建设、教学和科研。之所以如此,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天然的联系之外,也与我从事的管理工作和专业活动的经历密切相关。

从1993年在学校管理岗位分管意识形态、教学科研工作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合称“两课”)就在我工作的范围之内。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参与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和“05方案”的贯彻和落实。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文科专业课教材。我受南开大学委托,组织了一个小组申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编写,并在全国八家申报单位的竞争中胜出,随即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组成了教材编写组,经教育部批准,我担任了教材编写组的首席专家召集人。该教材的编写历时三年,历经艰辛,从提纲到定稿,审议、修改了几十次,其间我甚至因身体不适住过三次医院,但通过这样的磨砺,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其后,我被增补进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这是一个由三十多位年高德劭的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各个学科中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所组成的高层次的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中,我参加了近百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成果、高校文科重点教材和党员干部读物的审议,并从老一代专家和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那里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和方法。与此同时,我还参与了被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高校经济学类专业课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的编写,并担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召集人,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性的职务。这些学术性的职务和活动基本任务一致,都是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履职期间,我有大量机会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特别是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交往和交流,这同时也促使我更加深入全面地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而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情更深了一层。我曾在多个场合说,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这十年,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比我读大学、研究生时和从教后的前二十年读的、学的总和还要多,还要深入。

然而,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学然后知不足”,我深知,尽管自己付出了一些努力,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所学到的可能仅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更不要说要把这些理论用到实践中,而使用这些理论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更是永无止境。

本书是我若干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小结。书中收入了二十余篇文章和讲话,大致分为四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探讨和经典著作的学习,后三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规律的探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四篇中,对于我长期致力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改革建设的有关内容基本上没有收入,其目的是力图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集中探讨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

除此之外,本书“附录”部分还收入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简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第二部分是“‘十二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研究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这两部分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是重要的,但它们不是我个人的成果,而是我作为召集人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集体劳动的成果,所以作为附录收入本书。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特表示诚挚感谢!

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欢迎广大读者特别是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逄锦聚

总序

高校承担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为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人员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重要问题的研究水平,教育部社科司精心策划,组织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编写出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集中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本套丛书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困惑,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大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有较强创新性和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

本套丛书从编委会到每卷作者,体现了国内相关学科领域老、中、青三代的结合,既有相关领域的权威作者,也有近几年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学者;既有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也有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名师。队伍齐整,阵容强大。

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更好地助力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扎实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素质提升,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希望本套丛书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认识(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和成败。本文拟对此谈几点初步的认识。一、以发展的观点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表述: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规律的学说。这些表述无疑都可以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体系,以发展的、开放的观点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可将马克思主义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定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等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那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可以发展,还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可以发展呢?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讲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主要指前者,而今天,我们认为讲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不仅是指前者,而且也指后者。

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展,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例如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究竟要经过什么样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要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不能适时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认识到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上升到基本原理的高度进行总结和凝练,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过去,我们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丰富和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似乎就不需要丰富和发展,而今天,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和进步。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理论创新就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的创新,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上述理解,其意义不仅在于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了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封闭僵化体系的错误观点,而且还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伟大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就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二、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基本上习惯于“三个组成部分”,这当然并不错,但是根据发展了的实践和理论进展,应该在肯定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从整体上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而且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对于这样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有几个角度:(1)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把握其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发展的时代的需求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实践要求,在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在此之前所有的资产阶级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为了人类解放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其根本宗旨是实现人类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目标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个思想武器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严整的体系。(2)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所包含的所有内容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都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都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严谨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3)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把握其整体性。

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四个最根本最核心内容的严整体系:第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以上这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要单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而是要从总体上坚持、继承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4)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把握其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学说,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所研究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包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在当代中国,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指导中国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某个部分,而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构成的整体。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地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片面地断章取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所带来危害的教训,也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指引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成功经验。正反两个方面使我们积累了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教训。

首先,要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才能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要在实践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根本要求。

最后,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发展的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的真理,而理论是要受到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从抽象的理论变成活的具体的理论,才能显示出真理的光芒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实践是发展的,时代是前进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以发展的开放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生动活泼的实践,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一定要积极投身这一伟大事业的实践,在实践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1).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指导(二〇〇七年九月)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可喜景象。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发展,因此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指导,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依然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指导

我们为什么至今还要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指导?这首先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严峻挑战:一些学者在崇尚西方理论的同时,产生了忽视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倾向。因此,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必要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当肯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间的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在此基础上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二,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鲜明政治立场;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所以我们才毫不动摇地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此外,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指导,还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国情,不仅仅是指人口多、底子薄这样的经济状况,还包括我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从政治上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党就是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得以实现的。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并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当然,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指导”,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指导,是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不应该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到俄国革命的成功,实践有了巨大的发展,列宁主义的产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马克思、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实践又有了巨大的飞跃,因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指导,确切地说是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指导。二、妥善处理三个关系,克服两种倾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需要妥善处理三个关系,克服两种倾向。

要妥善处理的三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基础,发展是根本,没有继承,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所谓“继承”,就是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不是个别的结论。这就要科学地区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针对特殊情况做出的个别结论,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原本的观点,哪些是后人对马克思结论的理解,甚至是不正确的理解。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防止把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东西说成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也要防止把马克思的个别结论当成了基本原理。所谓“发展”,就是要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总结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同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两者结合起来。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善于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具有开放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前人成果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合作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善于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然,必须明确的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取有舍,为我所用,决不可照抄照搬。

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倡导百家争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同各种思想的比较中,更能显示其科学性,也更可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指导,并不是排斥,而是应该倡导各种思想观点的讨论和争鸣,只有经过充分的讨论和争鸣,才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但各种思想的争鸣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使之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高,而在这其中起导向作用的,正是马克思主义。

要克服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故步自封、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理论,遇到实践中的新问题,首先不是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是首先想从书本中找根据,只有马克思说过的才可以做,马克思没有说过的就不能做。这是极其有害的,这种倾向如不克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就很难继续前进。

另一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这种倾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过时的不适合中国的理论,特别是不适合今天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这种倾向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的作用,也是极其有害的。这种倾向如不克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能会迷失方向,并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三、当前需要做好的若干工作

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需要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建设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在全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同时,突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身建设;另一个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的建设。对于后者的建设工作,在我国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各个高校都做得很好,从总体上说在建设中都基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且各个学科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当然,在某些方面和某些个别环节上,这些学科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而对于前者的建设,由于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并由多个学科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从总体上进行研究与建设的进程起步较晚,所以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的建设尚缺乏经验,因而需要特别给予其重视,加强研究、努力探索。

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单独设立,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开始从总体上综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集全国力量,汇聚队伍开展理论研究,并进行教材建设工作。虽然这一工程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显现出这样做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汇聚马克思主义队伍,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水平,有利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和作用等的特征。但必须看到的是,这项工作毕竟刚刚起步,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慎重地研究出现的新情况,不断总结经验,使学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二,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努力探索和遵循各学科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极其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历史、人类发展等诸多领域和诸多方面,所以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简单的口号,其必须落实和体现到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具体来说: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坚持学科和教材的正确导向;二是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丰富学科和教材的内容,指导传统学科的改革、改造和创新,扶植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保证学科和教材能够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学科内在规律,提高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质量。但必须明确一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指导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而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去代替各个学科的建设。各个不同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性,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握这些特点,探索、揭示这些规律,使学科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所以学科建设绝不可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忽视对各学科自身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目的是更好地揭示学科内在的规律,保证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关键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贵在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在两条:一是提升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升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理论教学骨干上。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宜采取的措施除加强目前正在进行的五部委联合对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外,还可有组织地进行分学科专业的业务培训,从而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同时,建议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如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等,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各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充实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师队伍。

第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由于中央大的路线方针已经确定,因此今后对此具体的领导和指导就十分重要。近两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从无到有,这是重大的突破,但在经验不足、学科规划和师资条件不是很充分的条件下,一次设置2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9个博士点,如何保证质量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局顺利,健康发展,在此提出如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研究和规划,使本科阶段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研究生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统筹兼顾,相互衔接,从而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规律。此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基础要放到本科阶段,谨防各校出现过分追求增加博士点、硕士点的倾向。(2)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目标、标准的研究,逐步制定学科规范。对已经确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确保质量,要抓点带面,树立典型,总结经验,适时推广。(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优秀的学校和个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建设不力者要给予批评,敦促其加强建设,对于经过较长时间建设还达不到要求者,可通过评价撤销其博士学位授予资格。(4)给予体制和经费的保证。建议理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管理体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教材建设列入教学质量工程。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 10 25(1).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〇〇八年三月)

我很荣幸能够应学院的邀请,来武警部队最高学府讲我的一些研究和学习体会,与大家一起讨论。一、关于演讲题目的说明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今年是30周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伟大的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央已经决定今年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头若干年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出的第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做出的新的概括,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虽然已经有两个重大的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它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因此,在我们今后实践中,还会产生更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还会产生更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今天讲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是要讲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者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简单地说是这样: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使我们的改革开放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必须明确实践还是第一位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提供了实践基础。以上就是对题目的解释,接下来我要讲第二个问题,即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二、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曾经讲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论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在前两年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在长时间内大家一直说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不完全一样:有人可能从方法论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人则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还有人从另外的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等等。这些认识我认为都对,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这些从不同角度回答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都进行了肯定,但书中还提出一个新的说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学说,之所以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是因为恩格斯有一段话,说马克思比我们站得都高,实际上这整个的学说主要是马克思创立的,而恩格斯自称只是帮助马克思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而已;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而且还包括后人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包括列宁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也包括我们中国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应该都叫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看似比较简单,但它解决了一个人们长期有疑问的难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产生如果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到现在已经一百六十年了,这一百六十年前的理论今天还有用吗?”有了以上的认识,简单的回答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开放的,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今天就没有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你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针对当时的情况做出的个别结论可能不符合今天的情况了,也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看到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没有看到今天的中国,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我认为至今放射着真理的光芒。所以即使是生活在资产阶级执政的西方国家的不少西方人,仍然认为马克思是很伟大的。大家可能知道,有一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要评选“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让大家投票,投票的结果是马克思是第一名,第二名好像是爱因斯坦,就是发现相对论的那位科学家,这可是在西方国家里组织的评选。人们为什么投票给马克思呢?这说明一个道理:尽管你可以像一些资产阶级的政客那样反对马克思的学说,但是你没法反对马克思的方法,即整套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没法反对马克思为大多数人说话和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的坚定立场。之所以反对不了,是因为它是有用的真理。直到今天,西方那些国家领导人——不管他出于什么考虑——公开说话时也不能忽视人民的力量,而这个恰好是最早由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所以,马克思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世界,并由此得出人类社会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资本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必然为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等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这些理论人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否定它的真理性,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我觉得一辈子都有用。

有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会搞了一项调查,对全国500个经济学家发问卷,给我也发了一份。问卷有很多的内容,其中有一条就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五本书是什么,请依次列出来。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问卷,如果能把全国这500个经济学家受影响最大的书统计出来加以分析,可能是宝贵财富。

对于我来讲,在这五本书中,我答的第一本书你们可能都没见过,甚至很难想到。我填的第一本书不是《资本论》,因为《资本论》我读得比较晚,我是上大学以后才读的《资本论》,读大学那个时候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差不多定型了,我填的是一本我高中时读的书。我是六十年代初期读的高中,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政治课,没有学政治经济学,学一本什么书呢,叫《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不像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那么厚,不超过十万字。内容是什么呢?大致就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后来我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第一本书是这本书。

我当过工人,做过农民,当过木匠,虽然参加过军训但没有当过兵,在最基层摸爬滚打过许多年,曾经有很不顺利的时候,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牛鬼蛇神”被迫进行改造等等,当然我也有辉煌的时候,也有很顺利的时候。我现在六十岁,回过头来想,真正对我一辈子有用的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呢?它教给我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通常我们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光明,所有的事走到极端以后它会朝反面发展,看一个人要从两面看,事物都是发展的,抓问题要抓本质,不要胡子眉毛一起抓,等等,这些观点都是那本小册子教给我的。所以真正对我有用的是一本很小的小册子,不是大厚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感觉这个世界观方法论的东西可是一辈子管用的事——人一辈子要学的东西很多,有的可能用不上,但是这个东西我发现不管干什么,不管走哪都有用。所以我在有一个场合半开玩笑地说,我建议学马克思主义要从娃娃学起,不一定要大学生才开这个课,要给高中生开。现在有人说高中生开这个课早了,我不太同意。我为什么说要从娃娃学起呢?小孩你教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不懂,但是你教他一个方法论是完全应该的。现在我们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年轻的未婚同志没有体会,现在在座的为人父母的老师们都有体会,有小孩以后,你会从小对他教育,从一出生就想着把他教育成什么人。很多的爸爸妈妈让孩子上补习班,从一上托儿所就上补习班,叫什么“亲子教育”“启蒙教育”,然后有补习班就上,学钢琴、学英语、学数学,从小学一直上到高中,都上补习班。但是有的孩子上补习班也学不好,最后考大学的时候就着急了。小孩上了那么多补习班却考不上大学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因为从小没给他教授一种好的方法论。所以我说从小孩抓起,就是要从小对他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从小就应该教小孩怎么样去看问题,怎么样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鼓励他树立上进心,给他教授一种方法而非让他一字一字去背,要教给他怎么样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以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么教他,这么启发他,教给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我看准行。当我们的小孩自己会去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当他培养出一种自尊心和上进心,永远要争第一的时候,就不用再去上补习班了。在座的同学可能有体会,一个人从小开始争第一,他越争第一就越是第一,在一年级他拿第一,到了大一的时候他还会是第一,这就是一种方法,一种上进心。所以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是有用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怎么想法学得更扎实、用得更好的问题。

说远了,现在回到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概括地说,我认为改革开放的实践从五个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更简洁地说,改革开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大家知道,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在座的同学通常都背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原理。当生产关系适应的时候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的时候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这个外壳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就要求打破生产关系,这就可能要发生革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大体也是这个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两者要相互适应,不适应的时候,经济基础的发展就会要求要改变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应该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有两大最重要的发现: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正是依据这两大发现,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用这一规律解剖了资本主义。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剖析之后,马克思一方面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指出资本主义在产生后的短时间内创造的生产力比它以前的所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但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这个基本矛盾,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矛盾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而解决不了的结果就是它一定会被新的社会所代替。这个新的社会被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后来列宁将其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遗憾的是,马克思虽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揭示得淋漓尽致,但在世的时候却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诞生,虽然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发生了,但是最后没有成功。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究竟是怎么一个状况,社会主义制度下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当时没说透,当然也不可能说透。

那么现在谁说透了呢?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说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这个问题说透了。怎么说透的呢?实际上,我们承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依然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也需要解决,如果不解决的话,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也不能巩固。所以改革开放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怎么解决呢?就是通过改革的办法,这种改革不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推倒重来,而是要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办法来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矛盾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三十年来,之所以我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么快,就是因为这个基本矛盾得到解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应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做了很好的回答。因此,如果说改革开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话,那么首先就是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关论述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创新。苏联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它不是没看到矛盾,看到了;它不是不想解决,想解决。但怎么解决没有找到出路,特别是后来到戈尔巴乔夫那个时候,他采取的办法完全不行,所以他虽然也叫“改革”,但是由于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放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加上其他一些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原因,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把世界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毁了,苏联解体了,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了。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实际上解决了一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么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问题。这个创新不光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成果,而且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贡献。当然,我们现在也不去号召世界上谁向我们学习,但是做好了以后,别人会自动来学,所以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其他国家反对中国也好,赞成中国也罢,现在没有哪个国家能忽视中国的存在,世界重大的事务,没有中国的参与、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态度,几乎就解决不了,所以这就是一个我们所说的贡献。最近有一篇文章说“世界感冒,中国不打喷嚏;美国感冒,中国不打喷嚏。”这话什么意思呢?以前因为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太大了,所以就说美国经济一不好,全世界都不行,因此说美国经济一“感冒”,中国经济就“打喷嚏”,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比如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但中国的经济依然在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第二,改革开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学说。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家并没有很清晰的回答,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却都说不太准确。列宁曾经说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社会主义,因为那时候电气化就不得了,还没有信息化。

改革开放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至少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探索成果,是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的,这集中反映在邓小平的那段话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讲话的基础上,十六大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我们认识的社会主义,其本质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是生产力标准,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个方面是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这个角度来说的,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第三个方面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当然,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理论界可能还不完全一致。有人只注意生产力的标准,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肯定是社会主义的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虽然马克思原来设想社会主义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是在把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继承过来的基础上发展,那它肯定比资本主义有更发达的生产力,但是我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搞起来的,所以就有一个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但只有生产力的标准还不够,还必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邓小平很重视这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问题,特别是他到晚年的时候对此更加看重。大家可以看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邓小平年谱》里边,都有相关的论述,大致意思是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造成了两极分化,少数人暴富,大多数人贫穷,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失败了。现在我们的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这在理论界也有争议,有人说这就是两极分化,有人说这个还不是两极分化。我认为不管怎么说,要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生产力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以发展,但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所以如果单纯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是不能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在建立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产生的生产力比以前社会产生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说明马克思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而言可以大大地发展生产力,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是社会主义,因为它解决不了两极分化的问题,解决不了剥削的问题,但社会主义可以。

这里有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这一现象的问题。这是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初步的看法是目前我们确实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等都有扩大的趋势,但是现在还不能做出判断或下结论说我们国家已经两极分化了。不过这个问题确实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逐步采取措施缩小这个差距,还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在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某些领域确实有剥削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剥削,相反我们要通过继续改革,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此我认为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应该以人为本”这一观点。以前大家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权问题,西方国家老是拿人权问题打压中国,一有事就拿人权来说事,说中国的人权不好,在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和中国之间产生摩擦的原因,一个是贸易,一个是人权,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商品质量。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拿人权来和我们说事,说中国的人权状况没有改善。有一段时间我们对人权研究得少一点,好像只有西方讲人权,我们就不讲人权,好像西方一朝我们施压,我们就有点理不直气不壮,后来通过研究我们才发现,原来社会主义最讲人权。中国的最基础人权首先是吃饱,首先是基本的生活问题——温饱问题,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最大的主题就是首先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而这个问题是西方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帮助中国解决的,中国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是社会主义中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你西方要讲人权,别的先不说,先说中国要不要先解决吃饭问题,要不要先解决温饱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才有资格谈其他的方面,所以我们理直气壮地讲人权,没有什么不可以,而社会主义最终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总之,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也是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学说。社会主义要不要划分阶段?马克思和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