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开出莲花,世界一片清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7:49:45

点击下载

作者:木槿花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中开出莲花,世界一片清凉

心中开出莲花,世界一片清凉试读:

前言

我们远比想象中更有选择的权利。

每天为生计疲于奔波的你,可以选择一直抱怨生活平凡无味,也可以选择充实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时刻抱怨生活处处都不如意的人,可以选择继续抱怨由孩子、家庭、工作制造的种种源源不绝的小毛病,也可以选择去原谅这不完美的生活,并愉快地处理这些令人头痛的小烦恼。

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但是却依然并不妨碍我们的选择:是随波逐流、甘愿被打上浮躁的烙印,还是主动改变,拒绝被时代的浮躁侵袭?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却有能力改变自己,烦恼的根源不在于世界如何,外界的环境如何,而在于每个人面对世界的态度。我们可以在匆忙的世界里觅得清凉初心,可以在烦恼的世界里自在自得,也可以在浮躁的环境下诗意地生活。

繁花盛开,却独独喜欢莲花优雅从容的姿态。远离众人之外,不媚不俗,不惊不扰,安静面对世间的风雨,柔软却自有其坚韧的风骨。人也该是如此,不被世俗裹挟,不贪图世间所有的繁华,只活出内心独有的优雅,犹如一朵莲,在轻绽美丽的时光里,只做最真的自己。清风徐来,便微笑相迎;暴雨侵袭,便傲然挺立。

愿你的心中也能盛放一朵莲,拥有一些智慧,善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平凡生活的另一面;拥有一些淡然,将身心安住在当下,年华不再荒芜;拥有一些慈悲,学会爱,学会释然;拥有一些坚守,在匆忙而慌张的世界里,稳稳向前。第一辑过往云淡风轻,我且微笑前行

行走在繁华都市中,人是需要一些智慧的。有智慧的人,心态平和、宁静,能以一颗包容之心看待万事万物,并善于用“第三只眼”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幸福。这就像美丽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为自己选择了一种行云流水、舒适惬意的生活。第1章人生诸多美事,不敌一颗平静的心

漫漫红尘中,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灵,心平气和、安然淡定。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心中总会有一片碧海青天。静心是清明,静心是觉悟!从内心出发的静修之旅,成就了我们包容万物的智慧,也使内心得以真正的安宁。-1-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一位心理专家曾问过无数人:“什么是人生美事?”人们大都列出一张清单:权力、美貌、健康、才华、爱情、财富……心理专家摇摇头,开出一剂“良药”——保持心灵的清净,并叮嘱道:“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极大的痛苦!”

当今社会压力重,诱惑多,人需要修养,需要宁静,心是最大的净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会终日为生计奔忙,加重生命的负担,加速心情的浮躁,终使自己心力交瘁、迷惘躁动,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俗话说,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检查一下生活,相信会发现许多例证:没有恋人想恋人,可结婚以后都经常吵闹甚至要离婚;没有子女想子女,可有了子女真累人;没有权力想权力,有了权力宠辱皆惊;没有钱想钱,可钱多了又担心……这样下去,何来安然可言?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世间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则万籁俱寂,幽然而静美;人有人心,人心静,则心若碧潭,平静而清幽……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可能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冲击,若想做智慧之人,过行云流水的生活,就要使心安住于清净的状态,从而不向外追逐。心静是心安的起点,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一天,天气酷热,唐朝诗人白居易前往拜访恒寂禅师,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很安静地坐着。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

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

白居易深受感动,于是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即身凉。”

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让自己的心静一点,再静一点,留给自己一方安宁的晴空,留给自己一隅思索的空间,最容易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让自己释放和释然,让自己成熟和理智。这种精神修养与心理上的抗干扰能力有着绝对关联,它无法馈赠和积存,只有靠个人修养与定力去体会。

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不造作,不染纤尘,只是被无名的烦恼障蔽后才变得杂乱无章,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因此,我们需要时常进行自我净化,随时去观照自己的心念,如此,才能慢慢摆脱我们身心错误的妄执和贪恋,把内心的世界变得清净,将烦恼驱逐。

从前有一个人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每天都从自家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遇到了一位禅师,禅师欣慰地说:“你每天都虔诚地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问道:“的确,我每天前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涤洗过似的清凉。但是奇怪的是,我一回到家,心就烦乱了,请问我如何才能在喧嚣的世事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你每日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会有一些常识。那么,我想请问,花朵如何保持新鲜呢?”禅师反问道。“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啊”,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被吸收,就容易凋谢!”

禅师道:“要想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心静一点,不断地忏悔和检讨,改进陋习和缺点,不停地净化身心,我们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精华。”

心静,是生活的一种思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更是心安的必要智慧。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几乎没有一分钟是清静的、清闲的,我们不由得感叹: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应酬太多了,难得有几天清静的日子。如此看来,保持一颗净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外界多么繁乱,内心依旧清净安详,一尘不染,这就是定力。

每天为自己留出十分钟来安静一下,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用智慧随时去观照自己的心念,在宁静中深思和检讨自己,这个时间我们能够承受得起,也能够消受得起。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就将唤醒内心的纯净与宁和,如清淡出尘的莲花一样,淡然绽放,散发出生命的馨香。-2-用平常心拭去生活的浮躁《洗心禅》里有这么一个典故:

李翱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他认为人性天生为善,非常钦佩药山禅师的德行。他在担任朗州太守时曾多次邀请药山禅师下山参禅论道,均被拒绝,所以李翱只得亲自登门造访。那天,药山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但他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

见此情景,李翱愤然道:“见面不如闻名!”便拂袖而去。这时,药山禅师冷冷地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一番攀谈后请教“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道:“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水在瓶”,药山禅师短短的七个字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好比人心,如果你能够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蓝天上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其实,“云在青天水在瓶”不能仅仅成为禅师们启发信徒的一句诗偈,它还应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淡泊而高远的境界,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即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这也是我们现实社会人最难得的精神状态。

的确,在这个个性张扬、浮躁忙乱的年代中,不少人心被撩拨得蠢蠢欲动,不是为名利的患得患失所劳役,就是被人际的钩心斗角所左右,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痛苦和烦恼。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的环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待周围的人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内心也就获得了平静。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年间生于富贵之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在多个领域中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之先河。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正当盛名如日中天,正享荣华之时,李叔同却抛却了世俗间的一切享受,到虎跑定慧寺削发为僧了,自取法号弘一。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一直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一把洋伞就用了30多年。所居房内异常朴素,除了一桌、一橱、一床,别无他物;他持斋甚严,每日早午两餐,过午不食,饭菜极其简单。弘一法师还视钱财如粪土,对于钱财随到随舍,不积私财。除了几位故旧弟子外,他极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养。据说曾经有一次,有人赠给他一副美国出品的白金水晶眼镜。他马上将其拍卖,卖得五百元,把钱送给泉州开元寺购买斋粮。

弘一法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写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他在宗教界声誉日隆,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成为誉满天下的大师,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正因为此,对于李叔同的出家,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前半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后半生却剃度为僧。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而弘一法师却以平常心淡定自然地完成了转化。坚持修行严谨的律宗,并且做得平心静气,淡然地享受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生活,最终收获了人生的极致绚烂。没有一颗对待荣华富贵的平常心,对待人生际遇的平常心,能达到这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境界吗?

由此可见,以平常心面对一切荣辱不是懦夫的自暴自弃,不是无奈的消极逃避,不是对世事的无所追求,而是人生智慧的升华,是生命高尚境界的觉悟。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明朝学者洪应明在《菜根谭》上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蒙昧我。”意思是说,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闲的环境中,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和成败得失都无法左右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清净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骗蒙蔽我了。

的确,现代都市人难免会遭到不幸和烦恼的突然袭击,有一些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处之泰然,总能使平静和开朗永驻心中;也有一些人面对突变而方寸大乱,甚至一蹶不振,从此浑浑噩噩。为什么受到同样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正在于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宠辱不惊。

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面对凡事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压力下收放自如,始终有心情去感受宠辱不惊、花开花落的自在。凡事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像天空中的浮云与瓶中的水那样静态,即使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将心态调至最佳状态,从而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事事平常,事事不平常。平常心看似平常,实不平常。-3-顺其自然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每日奔波在现代都市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被不顺心的事情纠缠时,我们很多人会产生郁闷、焦虑、激愤等情绪,心有滞碍,甚至备感无所适从。这时候,与其纠结不休,不如选择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花的开谢时间是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变化,水在流淌时间是依据地势的变化而变化,树在摇摆时是顺着风的方向,它们都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所以它们是快乐的。让很多事顺其自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渐渐明朗,思想也会减轻许多负担!

关于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成片成片地枯黄了,了无生机,很难看。小和尚看不过去,就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师傅挥挥手说:“不急,等天凉了,随时!”中秋了,师傅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不料,一阵风起,虽然草籽撒下去不少,但被吹走的也不少。小和尚既着急、又苦恼地说:“师傅,好多草籽都被风吹走了。”师傅回答:“没关系,被风吹走的都是空的,即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一群小鸟飞来了,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急忙把小鸟们都赶走了,然后向师傅报告说:“不好了,撒下的草籽都被小鸟吃了!”师傅慢悠悠地说道:“没关系,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缘!”

半夜时又来了一阵狂风暴雨,把地上的草籽冲走了。小和尚急匆匆地叫醒师傅:“师傅,不好了,草籽被雨水冲走了不少。”师傅只是翻了翻身,淡淡地说道:“冲就冲吧,不用着急,草籽冲到哪儿就在那里发芽,随遇!”

过了几天,往日光秃秃的地上冒出了不少嫩草,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和尚高兴地直拍手:“师傅,快来看啊,到处都是发芽的小草。”师傅却依然平静,回答:“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本故事中,该师傅讲的“随”,就是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一种顺应天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不抱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悲哀和欢乐就不会占据我们的内心,这有利于我们放松紧绷的心弦,心平气和地看待万千变化。正是由于具备这种处世智慧,该师傅面对各种变化时会那么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可见,顺其自然并非消极的等待,更不是听从命运的摆布。它更多的是指凡事不必刻意强求,保持一种内心上的安定和淡然,心中保持清明,没有妄情、妄念、妄想,让心境平和淡然,顺天而行。一个人若能淡然笃定地掌控自己的内心,无疑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取得成功。

有一位老主管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一天上级领导突然通知他,由于突发的经济危机,他被裁员了。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这样突然的裁员肯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于是就四处求人,希望能够帮助他恢复原来的职位。不过,老主管却在自家的小菜园上种上了菜,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他的家人看到这个情形都心急如焚,劝告他说:“你这是在干什么呀?工作都没有了,怎么还有心情做些这样的事情啊?”而他却丝毫不在乎地说:“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又何必强求改变呢?更何况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啊?”

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顺势而为,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顺势也就等于造了势。水从上而下、从高到低,顺应地势流淌,顺能通之道而游。水似乎没有自己的选择,它只能顺其自然。但这种生存方式,却使它拥有了一份平静之美,而且最终实现了归海的目的。水是如此,人亦如此。

生活不可能是一马平川,一生坦途的,我们只有对生活进行最大程度的认知才能活得快乐,而最好的对策就是“顺其自然”。多一点顺其自然之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恬淡快乐的心情,保持一种淡泊名利,无拘无束,无挂无碍的上好心境,如此就是快乐的人生了!

药山禅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智者,他有两个徒弟,一位是云岩,另一位是道悟。

有一天,药山禅师带着云岩和道悟出远门,行到某处的时候,他见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树却只剩下枯黄的枝叶,便想借机示教。于是,他便指着两棵树问道:“在你们眼中,哪棵树更好?”“当然是茂盛的那棵树好了”,云岩抢先作答:“荣代表着欣欣向荣,是生命的象征。”“枯的好”,道悟争辩道:“枯,万物归天,一切皆空。”

药山禅师笑而不语,这时候,旁边走来一个小沙弥,于是药山禅师又问了问小沙弥,“这树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只见小沙弥淡然一笑,回答道:“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好一个“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小沙弥心底的那份从容、淡定、显露无遗。无论外界怎样的喧嚣变幻,自己的内心都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这是一种绝佳的禅意姿态,也是心理学中的最高境界。

世人总是觉得生活沉重,但试问一下,有几人真正懂得顺其自然?逃避世间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祈求某件痛苦的事不要发生,这只会令人活在恐惧和逃避中。所以,不如将喜与悲看作没有丝毫差别,对所有的缘分都欣然应受,主动面对和承受不幸之事,然后学会如何去驾驭命运,从容如流水。

当一个人能做到凡事不刻意强求,顺其自然地生活时,也就能够淡定自若地笑看潮起潮落,从容不迫地掌控生活。西方哲人蒙田就曾告诫我们:“人生最艰难之学,莫过于懂得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凡事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过好一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既简单又艰深的课题。-4-站在得失的两端,内心都是满足的

身在变化莫测的都市中,人生际遇跌宕起伏,利益得失交错前行。人心之所以有喜有怨、有爱有恨,纷乱复杂,起伏不定,甚至沉陷于各种情绪的泥淖不能自拔。是由于我们有分别心,太过执着于自己的得失,得之喜,失之忧,不能做到得失从缘,随遇而安。“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是古人对随遇而安的解释,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所以应当抱有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尽心去做,事情过后心态要立刻恢复,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

一天,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去拜会石霜禅师。一番攀谈后,询问:“我自认为我内心的灵知灵觉已经出现了,可为何我总被一大堆纷乱的念头束缚住呢?在这种起伏不定的时候,我该如何用心修禅?”

石霜禅师回答说:“你最好是正视它,直接把各种念头抛弃掉。”

道闲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便又去请教全豁禅师,问了同样的问题。

全豁禅师轻轻一笑,回答:“该止的时候它自然会止,你随缘好了,管它们干什么!”

的确,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左右的,此时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因势利导。有也好,无也罢,多也好,少也罢,光荣也好,侮辱也罢,都不要太在意。从已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新的道路,这才是求得快乐安逸的最好办法。

不计较穷通得失、顺利有无,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接受。生活给了什么,就坦然承受什么,这就是得失随缘,随遇而安!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这就寻求到了一种生命的平衡。如能达到这种境界,生活就会更美好,生命就会更有质量,在生活中就能更加自在。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首诗,写他在西湖上与友人饮酒时遇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对湖光山色的生动描写,不正是大师面对人间拂逆事镇定自若、坦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吗?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仕途坎坷,他一再被政敌排挤,几次被贬谪,还差点走上断头台。34岁时,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他被贬出京到杭州做通判。43岁任湖州知府时,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贬谪黄州;54岁那年,因与朝中权贵意见相左,由原来调越州改调知杭州;59岁那年,远调岭南边地。然而,他一生达观,随遇而安,留下的诗文中很少悲观厌世之作,而且尽量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

在“乌台诗案”遭贬后,全家人都为苏东坡担心而哭泣,可他却留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尊还酹江月”等诗句。其境界之宏大,气魄之雄伟,一腔赤心报、壮志难酬的感慨表现得酣畅淋漓;被贬黄州时,苏东坡失去薪俸,身陷“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窘境,他却能放下身段,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开荒播种,喂养家禽,实现了丰衣足食;晚年贬谪海南,苏东坡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现了对流放海南的不悔不怨之情。这样达观的态度是历代被流放海南的众多政客们无法相比的。此外,爱郊游、爱访友、爱谈禅论佛等爱好,苏东坡在海南一样也没丢。

虽然一生仕途坎坷,被流放于蛮荒之地,甚至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但是苏东坡依然自得其乐,微笑接受,随遇而安,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篇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的千古名篇,更多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是万古不朽的豁达心怀。

人生没有永远的坦途,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有的生于有权势有地位的家庭,有的出生在普通老百姓家;有的走到哪儿都会伴随鲜花和掌声,有的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受人待见。种种差别都是正常的,面对同样的境遇有的人愤愤不平,有的人却能随遇而安,让时光把人生的棱角磨平,让岁月把人生的羁绊冲散。

的确,随遇而安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它可以使人保持一颗淡然的心,使人能够理性地去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得与失,起与落。谁能做到随遇而安,谁就有宁静的心灵,就能在各种逆境中“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周围的环境不利于才能发挥的时候,我们不妨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等待合适的时机,便可一鸣惊人。

大卫和史密斯是大学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两人开始一起找工作。当时的就业形势非常紧张,连普通工作都十分难找,他们便降低了要求,到一家工厂去应聘。这家工厂正在招聘的岗位是清洁工,问他们愿不愿意干。大卫略加思索后决定留下来,史密斯对这份工作是十分不屑一顾的,但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并且想到可以和大卫一起工作,他也决定留下来了。“堂堂大学生居然干扫地的活”,史密斯想到这儿就工作时没有什么积极性了,上班时懒懒散散,每天打扫卫生时敷衍了事,不久就辞职不干了。与史密斯正好相反,大卫抛弃了大学生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完全把自己当作一名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每天把办公室、车间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大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表现给老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半年后老板就安排他给一位高级技工当学徒。由于大卫有大学的知识基础,加上他的勤奋好学,一年后他就成为了一名技工。大卫在技工的岗位上仍然保持一贯的工作作风,就这样过了一年他又成为了老板的助理,而此时的史密斯却还在找寻着工作。

大卫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在于他懂得放下大学生的姿态随遇而安。无论是做清洁工、技工,还是做老板的助理,他都顺应境遇,不去强求,客观准确地衡量自己的能力,力争把当前岗位上的工作做好。当他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尽全力去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后,新的机会和新的岗位自然就向他走来。

生活中很多东西,靠人力是无法得到的,比如容貌、机遇、感情。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执着于其间的得失,而是懂得放平心态随遇而安,乐观面对,安于脚下的根基,把眼前的一切当作发展的动力。这是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修养,这是我们积蓄知识财富的必备条件,它将帮我们攀上人生的顶峰!

总之,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得与失。人生际遇往往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左右的,不必过于计较,不必沉迷得失,淡然处之,随遇而安。逐步拓展心胸的宽度和广度,获得一份心灵的寂静和安然,就是最好的选择和态度。-5-生命的乐趣在于感受多姿多彩的过程

有一位成功的商人坐拥上千万美元,他拥有四部名牌汽车,一个多达三百多名员工的公司,他的家是一座华丽的别墅,他的妻子美丽贤惠,儿子乖巧懂事。可以说,这个商人已经拥有了一切,然而他似乎从没有轻松愉悦过,他是位紧张的生意人,并且把他职业上的紧张气氛从办公室里带回到了家里。

下班回到家里,他打开电视机,坐在沙发上休息,但是他的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于是他把电视关掉了,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他的妻子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他在餐桌前坐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口中。晚餐后,妻子放上了一曲美妙的曲子,他拿起一份报纸,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瞄大字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他一口咬掉雪茄的头部,点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到烟灰缸里。最后,他大步走到客厅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便回公司工作了。

这位商人经常是了样子,弄得妻子和儿子也很不高兴。而他自己的内心更是备受折磨,一晚一晚地睡不好觉,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在这个日益繁杂的现代都市中,大多数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工作岗位,为了挣到更多的钞票,如同这位商人一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穿梭往来于浮生之中,忽略了生活中的快乐点滴。结果呢?心灵被搓揉得疲惫不堪,情绪变得焦躁不安,生活陷入枯燥乏味,更别提享受生活的情趣了。

我们工作是为了满足生活之需,让自己更快乐,让生活更美好,但是活着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工作。认为拼力挣钱就可以换得舒适生活,把自己搞得整天就像上了发条似的,只知道一味地向前向前,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顾及,这简直是贬低了工作的价值,而且根本不是生活的真意。

唯一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便是保持心灵的平静,累了就让烦乱的心灵小憩一下,暂时将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抛在脑后,静心来听一听来自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需要金钱?是需要荣誉?还是需要幸福?细心体味生活的点滴,这就犹如用一根希望的绳子,把我们拉出了泥沼。

沙漠里有一支古老的游牧部落,长期以来,不断地迁徙,居无定所,但是多年以来他们有一个不变的神秘习俗:在赶路时,皆会竭尽所能地向前走,但每次行走两天后必定停下来休息一天!世世代代如此,从不例外。一位考古学家不解地问部落首领:“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做呢?”部落首领解释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太慢,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说:“我们真正要探寻的不是生命的意义,而是活着的体验。”逃避不了城市的喧嚣,舍弃不下名利的诱惑,没有一个淡泊宁静的心灵,心灵当然无法解脱世俗牵绊。放下快节奏的脚步,让此刻的自己松懈下来,静坐而听,多几分从容,少几分纷扰,就是等待灵魂的开始。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得出结论:当你感到疲惫不堪时,不妨从生活的繁忙中抽身出来,静心聆听生命的花开,静静感受生命的存在,让灵魂追赶上来,身心合一地协调前进!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内心的世界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无边,从而能够从容淡定地穿梭在世界中,也更容易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会人生的无限乐趣。

在亚利桑那沙漠过夏天,布莱克斯觉得自己会被热死的,因为那里炙热的高温都快把土豆烤熟了。一天,他在小镇的一个加油站给车加油时,和主人戴维森先生聊起这里可怕的夏天:“这个该死的夏天,又将是炼狱般的生活!”“为过夏天担忧,有那个必要吗?像迎接一个惊人的喜讯那样对待酷暑的来临吧,”戴维森先生说着,“千万不要错过夏天给我们的各种最美好的礼物……”“该死的夏天能带来美好的礼物?”布莱克斯不解地问。“难道你从不在清晨五六点起床?你想想,六月的黎明,整个天空都是玫瑰红的云彩,那是多么美妙的景观啊;七月的夜晚,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满天繁星,多么有意境啊;再想想,中午是常人无法承受的高温,这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游泳的乐趣!”

使布莱克斯惊奇的是,戴维森先生的话果然有效,他真的不再怕夏天了。当高温天气真的到来时,清晨,布莱克斯在晨露的凉爽中修剪玫瑰花;中午,他和孩子们舒舒服服地在家里睡觉;晚上,他们在院子里做冷饮,吃冰淇淋,真是痛快极了。整个夏天,他们还欣赏了沙漠日出和日落特有的壮观景象。

几十年之后,布莱克斯已是满头银发,但是他愉快的笑容仍然那么灿烂。他在拜访戴维森先生的时候,由衷地感慨道:“我喜欢这里的夏天,而且我一点不担心变老,在这里光欣赏生活的美都欣赏不过来呢,我觉得活得有意思极了!”

看到了吧,生命是一个过程,当你静观人生的时候,美就会充斥你的生活。美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与你主观意识碰撞后迸发出的火花,是一种不带功利色彩的愉快感觉。它能使你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宣泄,精神得以满足。

用生命交织而成的声音,如同交响曲般拨动心弦,融入心境,响彻灵魂。或听春晨之鸟啼声清脆,生命在鸟儿的啼声中涌动如斯;或听夏夜虫鸣婉转流畅,感受生活的细而绵长;或听秋夜之雨淅淅沥沥,温柔地滴落在瓦片上,如同自然的琴键,感觉自己的心还依然跳动。生活,正在生命之音中诗意地栖居。

生命的乐趣绝不在于不断地奔跑,而在于感受多样多彩的过程。再怎样疲惫或忙碌,也要懂得停下匆忙的脚步,抛开一切给你造成压力的人或事。静心聆听生命的花开,等待自己的灵魂赶上来,身心合一地协调前进。这样,安心的感觉便会不期而至——如同踮起脚尖,触摸到阳光。第2章原谅生命中的不完美

缺憾,代表不完美,谁愿意拥有缺憾?但我们无法逃避,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并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平静地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不计较、不懊恼,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看待一切。拥有这种轻松、满足的心态,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1-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在生活中,你为什么过得不开心?甚至活得痛苦?不妨先检讨一下,你是否存在这样的想法:“我的个子为什么不够高?”“我的鼻子不够挺拔,眼睛也没有别人大。”……这种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自卑想法,往往会将人推向“完美主义”的自虐,或暴躁地烦恼,或压抑地消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这是因为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那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千世界找不到一个完美无瑕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或是不足,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苛求自己完美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追逐不会实现的愿望,结果只会是失望。

一个未婚的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迎面又见到两扇门,一扇写着善良的,另一扇写着不太温柔的,他推开“善良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又先后推开了七道门:温柔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劳的、好身材的、有文化的、幽默的。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请到天上去找吧。

读了这个故事后,不要以为它只是讲婚姻,其实它更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

还看过一则权威性的材料,你也许会更加豁然开朗,心如洞明。

瑞士曾举办过一次“最完美的女性”研讨会,与会者们一致认为:最完美的女性应该有:意大利人的头发,埃及人的眼睛,希腊人的鼻子,美国人的牙齿,泰国人的颈项,澳大利亚人的胸脯,瑞士人的手,中国人的脚,奥地利人的声音,日本人的笑容,英国人的皮肤,法国人的曲线,西班牙人的步态……所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完美女性还应有德国女人的管家本领,美国女人的时髦装束,法国女人精湛的厨艺,中国女人醉心的温柔……然而,即使上帝重新造人,也不可能集这些优点于一人身上的,因此与会者达成的共同的结论是:真正完美的女人根本不存在。当然,男人也是一样。

为什么不喜欢自己?为什么讨厌自己?缺陷和不足人人都有,作为独立的个人,正是不完美使你区别于他人,使你显得不平庸。你就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同样是上天创造的杰作,世界也因你的不完美而多了一点色彩。我们要像树叶一样,既然生长出来了,每天还是要和阳光打交道的,这样自己的生命才能有色彩,因为树叶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特点,是别的树叶无法拥有的。

不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要努力爱上那个不完美的自己。爱不完美的自己,就是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装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有魅力的人,也并不是很好看,也根本称不上完美,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很引人注目的东西,那个就是自信的气质。

丑女贝蒂被人公认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满嘴龅牙,身材肥胖,打扮土气。在刚进入一家时尚杂志公司时,所有人都躲避她,所有人都嘲笑她,就连上司也讨厌她,每一次讨论工作总是命令她离自己一丈开外。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自卑,而是每天都带着最灿烂的微笑,每天都满腔热情、快乐自信地工作着。

贝蒂告诉自己的同事:“我是丑女,我没有精致完美的长相,没有又翘又浑圆的臀部。但是命运给了你无法改变的瑕疵,与其对其耿耿于怀,不如坦然接受,我觉得女人必须对自己感到满意,尤其是不完美的自己。”尽管不时受到同事的嘲弄和陷害,但贝蒂那坚强的性格和聪明的才智使她常常化险为夷,最终通过努力和自信让她不仅赢得了所有同事的喜爱,也成了上司以及千万男人的梦中情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身上有没有缺陷和不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敢于接受并正确面对这个事实。学着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容许自己不完美,你就会更满意自己,更爱自己。爱自己的人才会更自信,更有力量和勇气,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无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难道那些伟人就那么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不完美会始终伴随我们每一个人。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得优秀,在于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并且拿出勇气,去革新和突破自己,努力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京剧大师梅兰芳少年时期被别人认为资质太差,天生不是唱戏的料儿。的确是这样,戏剧最能传神的就是眼睛,但梅兰芳偏偏是个近视眼,两目无神;好的戏曲演员要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好嗓子,但梅兰芳的嗓子不响亮。更糟的是,他脑子反应慢,记东西慢,学东西也慢,这更是学戏的障碍。

不过,梅兰芳并没有放弃戏剧,他决定一一克服这些缺陷。为此,他天天练眼神,方法就是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物体,练得时间久了就泪流不止,非常难受;为了练嗓子,梅兰芳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来吊嗓子;至于脑子反应迟钝,只有反复练、反复唱,梅兰芳给自己下了规定每一句非要练上30遍不可。

梅兰芳坚持不懈,一练就是十多年,终于弥补了先天的缺陷。他的眼神、台步、指法,一举一动,不仅姿势美观,而且与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浑圆周密,融于一体;他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许多唱念做打的繁难功夫,一经他来演绎就显得那么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一代京剧大师就这样诞生。

有缺点并不可怕,缺点越多越代表我们有更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它转化成动力,不断完善自我,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来,正是缺点成就了梅兰芳的伟业,是先天的不足让他更加努力,如果没有这种刺激,他还能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改造自己吗?也许会,但效果或许有限。

奥黛丽·赫本,这位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她的身材并不完美。平胸,清瘦,手足细长,但是,她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个完美女人。这是因为,赫本本人对于自己的外表没有太多苛刻,她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其余的就不必理会。”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

所以,不完美的一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真没必要因为自己比别人个子矮而自卑,也没必要为自己身材不够美而气愤不已。正视自己的缺点,改变能改变的,完善能完善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此我们才不会被缺点拖累,而且能使自己越来越接近完美,进而获得安然自得的生活姿态。-2-不完满才是人生

生活中总有不完美之处,总有不如意之事。古今文人墨客们用自己的一腔愁绪、满心无奈将人生的缺憾化诸笔端。苏东坡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低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因为不想存留缺憾,许多人凡事都追求尽善尽美,而生活中的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源于此。不可否认,追求完美本身无可厚非,这是一种浪漫的憧憬与希望,但是凡事都要适度,过于执着而耿耿于怀或不肯变通,眼中看到的多是不完美,那么就会一次次与机遇擦肩而过,与成功遥遥相望,最终落得两手空空。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位渔夫非常幸运地从海里捞到一颗晶莹剔透的大珍珠,他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黑点。渔夫想,如果能够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完美无瑕,变成无价之宝。于是,他刮去了珍珠一部分表层,但斑点还在;他又狠心刮去一层,斑点依旧存在。于是他不断地刮下去。最后,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此人无比后悔地说,“我若不去计较那个小黑点,现在手里还攥着一粒硕大而美丽的珍珠啊!”

这个渔夫的无知是可悲的,他想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得到一颗完美无瑕的珍珠,但在他消除了所谓的瑕疵时,珍珠也不复存在了,美消失在他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了。殊不知,有黑点的珍珠只是白璧微瑕,而且正是其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的可贵之处。这种美,美得朴实,美得自然,美得真切。

玉,有瑕疵才是真的。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这种判断,在我们头脑中必须牢固确立。凡事切勿苛求,重在勤恳务实,你会发现自己更有信心,而且更有能力和创造力,如此也就很少感到失意。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学会接受不完美,则凡事都会变得完美。

一位得道的高僧,由于年老体衰将不久于人世,他打算从徒弟们中间找一个接班人,于是他对徒弟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是我的传人。”到底什么树叶才是完美的呢?徒弟们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这时候,一个弟子心想:每一片树叶各自不同,哪有最完美的树叶,于是他便在附近树林里随便捡了一片完整无损并且很干净的树叶带了回去。到天黑了,其他徒弟都累得气喘吁吁,也没能找到那片“最完美的树叶”,最终都空手而归。

最后,高僧把衣钵传给了那个捡回树叶的弟子,他告诉众人,“世界上哪有完美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那么完美,哪还有喜怒哀乐,世态万千?接受不完美,才算真正领悟到了人间真谛啊!”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生在繁杂都市更是如此,万事都不是一定圆满的。又何苦执迷于那不可求的圆满呢?放弃完美的追求,不必刻意去做任何事情,踏踏实实地尽己所能,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只要认真、努力去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享受到鲜花和掌声!由此可见,接受不完美,是生存的智慧,是成功的技巧。

世界顶尖高尔夫球手博比·琼斯是唯一一个赢得高尔夫“年度大满贯”(包括美国公开赛、美国业余赛、英国公开赛及英国业余赛)的人,他被称为是美国高尔夫史上最优秀的业余选手。在高尔夫球员生涯的早期,博比·琼斯总是力求每一次挥杆完美无缺。当他做不到时,他就会折断球杆、破口大骂,甚至愤慨地离开球场,这种脾气使得很多球员不愿意和他一起打球,而他的球技也没有得到多少提高。

通过这些教训,博比·琼斯渐渐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一旦打坏了一杆,这一杆就算完了,但是你必须尽力去打好下一杆,而不该耿耿于怀。静下心来,调适心态后,才能真正开始赢球。对此,他这样解释说:“我终于明白了,要对每一杆有合理的期望,力求表现率良好、稳定才能取胜,而不是寄望非常完美地挥杆来成就。”

通过博比·琼斯的成功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完美主义者的思维轨道是:太高的目标→极易失败→心灰意冷→更高的目标→再次失败→自信再遭打击→更完美的要求。相反,接受不完美的思路及其实际效果是:较低较容易的目标→成功或完成→自信→更高的目标→更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正是因为不完美才有了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吗?做人最大的乐趣是通过奋斗达到想要的目的,有句广告词颇有哲理,“人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倘若一个人件件事情都追求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极其可怜的,因为他无法体会有所追求的幸福感受,这个人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这是季羡林多彩的人生,之所以多彩,是因为它的不完满。所以,季老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写道:“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事情不完美不是残缺,它是另一个方向上的成就,是另一种意义的收获。就如同一个残缺的木桶,虽然每次担水回家之后你都无法获得一整桶的水,但是一天、一月、一年,从残缺的木桶中滴落的泉水浇灌了路旁的花籽,也许某一天,你会收获路旁各色的小花,享受淡淡的花香,意外的美丽。-3-总有一些人,无法陪我们天长地久

爱情是心灵的寓所、是情感的归宿,是我们在心中编织的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是完美无缺的,但却往往因现实的撞击而充满遗憾。遗憾的是,你苦苦追求,却还是没有机缘;遗憾的是,你苦苦思念,却还是不能执手相牵;遗憾的是,你们明明相爱,却只能擦肩而过,渐行渐远。

面对情感上的遗憾,不少人会颇为伤痛、备感心碎,将“遗憾”两个字挂在嘴边,刻在心坎上,纠缠在遗憾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沦为红尘都市里的痴男怨女。结果呢?不仅折磨了自己的精神,辜负了美好的生活,还有可能阻断了追求真爱的路,错过一生真正的爱人,何必呢?

要知道,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独缘分是难求的,所有无法走到一起的人,不是无缘或无分,就是有缘无分。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幸福圆满。学着看淡一点,接受一些遗憾,宽恕一些遗憾,也许有一点失落,或一丝伤感,但它会让这份答卷更真诚,更永久。

弗朗西斯卡是美国艾奥瓦州一农夫之妻,她贤淑、善良,和丈夫及一对儿女在自己拥有的农场里过着单调而平静的日子。既没有特别令人揪心的事,也没有令人激动万分的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她遇到罗伯特·金凯为止。

罗伯特·金凯是个天才摄影家,一个夏日,他来到弗朗西斯卡所在的农庄附近,他想拍摄当地一座颇有历史的廊桥——罗斯曼桥。在偶然间,弗朗西斯卡成了罗伯特的领路人,当时正巧丈夫和儿女不在家,时间和空间为这对中年人提供了滋生爱情的条件。在短暂的四天时间里,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迅速坠入爱河当中。他们一起到廊桥去拍摄美丽的风景,他们一起吃着烛光晚宴,他们一起就着音乐翩然起舞……总之,他们忘记了一切,共沐爱河。

然而,罗伯特·金凯的工作性质注定他云游四海、漂泊四方,不可能像普通人那样过居有定所的生活;弗朗西斯卡也还有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她不可能为了他抛弃这一切,最后罗伯特·金凯带着遗憾走了,然而双方自此留在了彼此的心中。年复一年的缠绵思念,刻骨铭心,凄婉绝伦……

这就是著名电影《廊桥遗梦》阐述的故事,不否认男女主人公是真心相爱的,但命运与缘分的捉弄使他们不能厮守终身,各奔东西,此后半生也要抱着深深的遗憾过活。也许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两个相恋的人不能牵手一生一世,但是正因为有了遗憾,那份情义才越发显得弥足珍贵,既浸入骨髓又超然永恒,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试想,如果当初弗朗西斯卡选择抛夫弃子,放弃家庭的责任,随罗伯特·金凯私奔他乡,这个故事也就落入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移情别恋的俗套,而且他们真的能够情比石坚、相伴一生吗?即使他们能白头偕老,那又何来浪漫且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典?月缺令人感慨,花落令人心碎,不完美往往才是完美。

所以说,苦苦追求却没有机缘,苦苦思念却不能执手相牵,这种遗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放弃遗憾,终身为遗憾所累。智慧的人总会在遗憾的时候静下心来,平复和化解心中的遗憾之殇,细细地品味遗憾之美。如此深深的痛苦就不会光顾心房,而且悲壮之余会有更深刻的感悟,情感在心里会是圆圆满满的。

事实上,许多感情从开始到结束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有过那种让自己心灵为之震动的感觉,这本来就是一种富有,一个温暖的感情矿藏,一种生命中最厚重的拥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高雅得多。

1920年秋,在风景如画的伦敦康桥,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他们畅谈理想,纵论人生,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徜徉交心。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合以及对诗情的理解使两颗年轻的心不断靠拢,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对林徽因的眷恋。面对徐志摩的主动追求,林徽因不是没有动心,她惊惶,喜爱,羞涩,愉悦。

但是阴差阳错,命运终是没有笑对徐志摩,林徽因后来跟建筑界的才子梁思成成婚了。因为徐志摩那时候还没有和妻子张幼仪离婚,林徽因那般高贵,自然不会将这段看似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演绎下去。不过,林徽因自此成为了徐志摩心中永远的完美女神,而林徽因对徐志摩则是比真正的爱情少一点点,比纯粹的友情又多一点点,两人互相关心和理解,尤其在文学上更是经常切磋。“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说是悲情诗人徐志摩为自己短暂的一生所写下的注脚。徐志摩和林徽因只有灿烂的爱情而没有停泊的归宿。但这种无法真正言明的感情刻骨铭心,也正因为诗情和激情的幻变,才孕育出了热爱“爱和自由和美”的浪漫才子徐志摩。“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诗人的爱情尽管有遗憾,是万丈红尘中的空望,是洗却铅华之后的暗伤,但也留下了片片人间真情,闪耀着日月的光芒。有过情感遗憾的人,必定是感觉到深切痛苦的人,这样的人付出过最真的心,也必定真实的活过。

是的,美丽的爱情有写不完的遗憾,不过爱情不会因遗憾而缺失本有的心灵温暖、灵魂悸动,它依然可以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一段温馨的记忆。接受遗憾的爱情吧,让它以一种别样的美丽开放在我们心里:“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太阳和月亮从不厮守,但谁不说它们天长地久?”4错过不等于失去与遗憾

生命中一些极美极珍贵的东西,常常与我们失之交臂,而这些错失往往会变成一把锋利的刀子,一刀一刀地在我们心上剜出血来。所以有人说:但凡世间的好事物中都暗藏了一些遗憾,错过是最深刻的痛苦,几多愁思,几多无奈。

但是,跋涉于漫长的生命之旅中,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可以将一路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留一丝遗憾呢?不,不可能,甚至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常常错过它们,毕竟我们的视野、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肯错过一些景色,为此殚精竭虑,费尽心机,那么很可能令身心疲惫不堪,错过前方更迷人的景色。

从前,有一位热爱旅行的人听说一个遥远的地方景色绝佳,于是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那个地方,一览秀色。经历了数年的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后,他盘缠已经用光,身心已相当疲惫,但目的地依然不可及。

这时,有位智者给他指了一条岔路,告诉他美丽的地方很多很多,没有必要非要去那个地方不可。旅行者按智者的话去做了,不久他就看到了许多异常美丽的景色,他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庆幸自己没有一味地去找寻那个美丽的地方。

生活在变幻无常的现代都市中,我们每一人不可避免地都有很多的错过。比如,错过了绚烂的朝霞,错过了青春年少的创业资本,错过了使事业走向高峰的机会,错过了……虽然错过是一种令人伤感的遗憾,但是错过能使我们看清自己,认清方向,好让自己拓展生命宽度,成就人生高峰。

更何况,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已经错过就错过了,也许得到它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有时候错过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遇见别样的美丽。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同样表达这样的情景:上帝在关上一扇窗户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德才兼备的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将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初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考试结束后的第10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聚集在一家饭店等待面试。

当主考官劳伦斯·金走进饭店大厅时,大家一下子围了上去,迫不及待地作起了自我介绍。一名学生由于起身晚了一步,没来得及围上去,等他想接近主考官时,主考官的周围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了,根本没有插空而入的可能。“唉,真遗憾,我就这样错过了接近主考官的大好机会”,该学生懊恼起来。正在这时,他看见一个异国女士有些落寞地站在大厅一角,像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于是他走过去彬彬有礼地问道:“夫人,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接下来,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

出人意料的,这名学生居然被劳伦斯·金选中了。“在30名候选人中,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而且我错过了跟主考官直面交流的最佳机会,怎么会是我呢?”该学生自己都有些疑问,后来他才知道那位异国女士是劳伦斯·金的夫人。

错过并不等于失去,错过并不一定是遗憾,有时甚至可能是圆满。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一位教授没有被心仪的大学成功聘用,于是他回到乡下开始了田园生活,种种菜,养养鸡鸭,享受着最自然的风光。错过了城市的亮丽多彩,错过了城市里有滋有味的生活,而去乡下体验农家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的诗意,何等的自由,这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和圆满呢?

的确,当你错过了进剧院的时间,但在剧院门口外,你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时,你还会叹息这次的“错过”吗?当你在雨天错过了一辆公交车,你也许会懊悔,但如果因此你买到了久访不得的诗集时,你还会怨恨这次的“错过”吗?“错过”编织了我们人生的经纬网,见证着我们多彩斑斓的存活。难道,不是吗?

昙花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华,于是就有了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娇艳;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懂得错过,是一种领悟,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体会。错过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因此,不要为错过而惋惜,不妨大气地接受这种遗憾,在沉沉的思索中把它理解成一种警戒、一种提醒。凭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昭示自己奋力前行,去寻找另一个目标,力挽狂澜,增加生命的深度。最后,你仍然可以说:“虽然错过了太阳,但我毕竟抓住了月亮和群星。”-5-给生命一些“留白”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充实圆满,不想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渴望填满生命里的沟沟壑壑。因此,很多人习惯以“超人”自诩“我是超人,我要办许多事,我能办很多事情”,大包大揽身边之事,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可是,没有人是三头六臂无所不能的,即使再优秀的人,精力和体力也是有限的。什么事情都想干,什么事情都想干好,让自己背负太多,往往身心疲惫而沉重,以致什么事都干不好,遗憾更多。满则溢,盈则亏,这是自然的法则,无人能够超越。

关于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在辅佐刘备的二十多年里,足智多谋、临危不惧的诸葛亮献智献计,鞠躬尽瘁,成为蜀国的一把手。特别是在刘备去世后更是如此,他将行政与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事事插手,件件操心,日理万机。

结果,诸葛亮虽有面面俱到之心,却无分身乏术之术。曾经六出祁山伐魏都以失败告终,打了败仗,累垮了自己不说,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间,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出师未捷身先死”,与诸葛亮苛求完美、事必躬亲不无关系。

在这里,不禁要问,你欣赏过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吗?画面上,除一舟,一翁,几笔淡墨之外,空空如也。然而,就是这片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回味无穷的意境,那是一种无言的诉说江天辽阔、寒意袭人,诉说地老天荒、无奈悲凉……这就是国画的“留白”艺术。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张更大的宣纸呢?别总把自己逼得太紧,给生命一些“留白”吧。因为除了精神和心灵领域,其余领域我们是无知的,即使说有知,我们也不可能把好事占尽,总得留出一大片领域让他人自由往来,各领风骚。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人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遗憾,但并非不思进取,消极遁世,慵懒沮丧,裹足不前。从本质上讲,这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做出正确选择。“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奔赴战场,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战争,路上遇到一只小兔。为了得到小兔,结果丢掉一场战争,值不值?

人生要学会留白,圆满未必艺术。舍弃不重要或不宜做的事情,把自己最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上,如此成功便不再复杂,人生便不再纠结。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幸福,活得安心,并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更多在于他们能够把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界限,适当给生命“留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