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22:54:30

点击下载

作者:嘉倩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

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作者:嘉倩设计:上官雅弘排版:郝全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1ISBN:9787511342843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巴黎荷兰香港西班牙上海I want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world你常常听《少年》。巴黎的雨,下个不停。你终于懂得,那是你们回不去的从前。哭够了,你要往前走,就像塞纳河一样。

夜晚的巴黎铁塔浪漫到叫人心融化,却也同时残酷到撕心裂肺。

五彩灯光下,A字形的塔时而妩媚,时而俏皮。国庆之日,在万众瞩目下,烟火漫天。而细雨里,坐在塞纳河岸仰望铁塔,有多少恋人相拥亲吻,就有多少心碎的孤影心痛拭泪。“当初说好一起来巴黎的,可是我的身边却没有了你。”听完朋友的故事,我仰起脸,又望了一眼在夜雨中朦胧的铁塔。

男孩和女孩无法忍受异地恋情带来的思念煎熬,放弃了各自不错的学校与梦想,一起学法语,一起报考巴黎的大学。春天还没有结束,最初提出想要去法国生活的男主角却牵起了别人的手。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女孩来到这里,终于见到了铁塔,泪流满面。

我们常常愿意在爱的时候,付出一切也要在一起,做了傻事还自以为其实很值得。每天牵着手在东方明珠塔下走过,那幸福都好似在巴黎铁塔下一样满到溢出来。不过是为了一个约定里的执拗未来,傻呵呵地就把它当作每天睁开眼面对生活的动力。

后来,我又听到很多同样的故事。为了那个人所在的城市,你放弃一切来到一片新的土地,只为了每天更贴近对方,然后呢?没有了然后。你尴尬地飘零在原本就不属于你的陌生世界,那个曾属于两个人的梦想,结果唯独你一人还在扛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旧日的你侬我侬,如今斯人却早已陌路。有时候路过铁塔,想到这些故事我也恨不能像是莫泊桑一样,大半时间在铁塔里的咖啡厅度过。原因很简单,因为太不想看见它,索性就身在其中,不再哀愁。

哀愁的并不是异国他乡孤身一人,而是回忆汹涌来袭的时候,站不稳脚,一不小心就被浪卷了进去浑身湿透。牵手走过的路,说过的誓言,背诵过的电影台词,为爱做过的疯狂小事,你以为面对这一栋冰冷的铁建筑,距离家乡上万公里,可以像是罪犯一样逃之夭夭,可你的心却没走多远。

那天,当你终于抵达,飞机亲吻大地的一刻,铁塔看起来却那么刺眼,在一片白色巴黎楼房中高傲矗立。心融不掉了,那个人不在,碎成一小片一小片拼不回去了。多少次你只是呆呆坐在那里,抬头看塔。

忍不住眼泪的时候,你望向塞纳河的水。告诉自己,塞纳河的水流不止,你也要往前走。只是偶尔有时,你傻傻问自己,还剩下多少勇气呢?

其实,勇气就是要百分百的完整才叫勇气啊!遇到下一个的时候,你依然奋不顾身地去爱,依然不留任何遗憾,依然疯狂而热烈。每一场恋爱都是新的冒险,不让过去的伤口惩罚现在这个新的人。谁不曾在爱里受过伤害?谁不曾被回忆的甜美刺伤?我们都一样,在恋爱的腥风血雨里一路勇敢。

你常常听《少年》。巴黎的雨,下个不停。

你终于懂得,那是你们回不去的从前。哭够了,你要往前走,就像塞纳河一样。巴黎地铁的尿味,散发着淡淡的哲学之香。

巴黎的地铁。可惜的是,第一个念头并不是关于轻快浪漫的法式小调,或者吐着烟圈姿态优雅的法国女人,而是一股浓烈的尿味。

很多次从荷兰抵达巴黎的时候是在凌晨三四点,乘坐Euroline(欧洲长途大巴),最便宜的就是这个时段了。巴士站与地铁站相连,即使不认路,只要顺着隐隐约约的尿味走,就可以找到地铁进口处。为了躲避室外的严寒,这里是流浪者的最佳栖息地,一块毯子当垫背,一件大衣盖在身上,就是一张张温暖的“小床”。在我抵达的时刻,他们许多人都已睡得深沉,一排排的大衣盖住身躯,露出一颗颗表情安然发丝凌乱的头。

这里常年有人“居住”,因此各个角落也就成为“公用厕所”,巴黎地铁的尿味挥之不去。也并不是单独汽车站这里才有这股味儿,其余站也都相似。常看见有地铁清洁工并不是在扫地,而是用水冲刷着地面,他们应该最清楚这地下空间里发生的一切。

同样有流浪汉常年居住,甚至背包客搭帐篷的巴塞罗那地铁站,却从未闻到过一丝尿味。当然,每座地铁都是有自己独特味道的,空气的不流通,让巴塞罗那地铁常年有一股封闭塑料瓶的味道。地铁通常挖得很深,换乘线路有时候在地图里看起来明明是同一站台,可在地底下却要绕来绕去十几分钟。再冷的冬天,这里始终是温暖的,可想而知夏天这里就像是湿热的桑拿屋,行走其间恨不能裸体。

巴黎地铁虽说有尿味,但胜过巴塞罗那的,便是车厢里的读书氛围。

在巴塞罗那地铁,是很少看见有人捧着一本书在阅读的,往往人们都会小心提防着小偷,或玩弄手机游戏,或手舞足蹈地和朋友情绪激昂地交谈,西班牙人性格特别外向,周围落单的陌生人也都可以加入。在这样的环境,即使想要阅读,都很难。

可是巴黎的地铁里,往往可以看见一个年轻女人,或中年男人,或老人,捧着一本书目不转睛地读着。有时候可能还是一本极厚的书,但是早已读到了最后几页,令人对其巨大的阅读量敬佩不已。“是不是抽烟和阅读是巴黎人热爱的两件事情?”我问约翰。一个巴黎男孩,高大消瘦,有着一张国际男模的脸和身材。每次我见到他,他总是在抽烟或者拿着烟正准备抽。早晨一根,是早餐;中午一根,是饭后消化;下午一根,是提神;晚上一根,是睡前好梦,他总有自己的一套抽烟哲学。至于读书,他也热爱,总是在包里放一本。

他笑着说:“读书,的确是喜欢的,而且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不需要和人面对面坐着的时候眼睛不知道往哪里放了。”他点起烟,望着我扬了扬眉毛,问道,“你不觉得很尴尬吗?读书的话,大家都有一个地方放思想放眼睛了。”哈哈!抽烟的话可以装深沉,不用说话,举着烟找些事情做。

对于他的答案,我无言以对,而后突然笑了出来。何必一定要给某个文化找一个高深的理由:巴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巴黎人热爱阅读的风气令人赞许。其实地铁本来就是一锅麻辣烫,各类人都有,每个人阅读,都有自己的理由。

又况且,走出地铁口的时候,谁都能闻到那股昨日的尿味。生活就是那么实实在在,读个书都要找那么多理由累不累?甚至在巴黎的各大书店结账处,还能看见各式各样不透明的包书纸。

我对约翰说:“你们爱书还真的到了一定境界了。”我最近一次包书还是在初中时候包教科书。

他又哈哈大笑:“这不是爱不爱书的问题,而是我们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书。读历史也好宗教也好小说也好,甚至色情杂志,读什么书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想起小资常常给巴黎扣上一层光环,巴黎被当作圣地,不知道当他们揭开巴黎人的一张张书皮,看到的却是千百类型的书籍,会不会顿生失望。

读书并不如同择友,读完一本书也就几天时间,不喜欢或者不同意其中的观点,可以扔到一旁,在下一本书里重组思绪。而朋友,怎么可能几天就轰轰烈烈一起经历沧桑,然后不喜欢就扔了?人与人之间,始终带着沉重的感情,倒是书,轻松简单,不需要任何承诺。

什么时候读书,读什么类型的书,未必硬是要拔高到“人类进步阶梯”的高度。几次友人谈论到要把一些烂俗的畅销作家的书销毁,可她便是曾经阅读着那些无营养的书长大的。未知事的时候,家里也不曾有人阅读,于是在书店里,父亲帮我一同抱回家了一箩筐《十日谈》《查泰来夫人》等,索性再审视一番如今的自己,也照样心理健康。

巴黎地铁的尿味,散发着淡淡的哲学之香。再也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将自由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

黄耀明在《阿姆斯特丹》里唱:“找我的一种旅行,自由得昏天暗地。”

歌中所指的,就是这座名叫阿姆斯特丹、疯狂到张牙舞爪众人皆知的城市。

大街小巷,被禁止的大麻,堂而皇之地充斥在这里,带着一股骄傲扑鼻而来;沿街的性表演与用品商店,公然叫卖,毫无遮掩,亦无人面红耳赤虚情假意;橱窗女郎,霓虹灯照射下光彩照人,是你情我愿合法的,或者说,自由贸易。

再也没有哪座城市,在这个地球上敢如此公然挑战人类底线,如此义正词严地将sex、drug、rock'n'roll摆于厅堂。

于是,被束缚惯了的世人,将这块土地称作天堂,即获得心灵自由的好地方。居住此地,便可言行怪异,惊世骇俗,放浪形骸。

殊不知,若接触过阿姆斯特丹人,就不会被这表层的自由所蒙蔽。阿姆斯特丹城市,与阿姆斯特丹人,两者相结合才构成了真正的阿姆斯特丹文化——自由。

再也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将自由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况且,自由本就是一个令人疑惑充满矛盾的哲学词汇,倒不妨来此一行,与阿姆斯特丹人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就可以悟出所谓的自由,其实如同当地人一般,是有些矛盾却又合乎情理的。

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是自由开放的,但令人惊异的是,它的人民却是循规蹈矩的。他们说好了时间,就一定会准点到达,上课或者开会,晚到了好似犯罪一般;他们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评判标准和体系,逐条对应最后才给出一个科学的结果;他们的演讲,都有一个大纲和行程;他们分摊钱的时候,每一分每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

对于大麻,阿姆斯特丹人又是这样的:他们与全世界人一样,对于抽大麻有一股负面情绪。一位年长的当地好友对我说:“大麻合法化不代表阿姆斯特丹人爱抽这个玩意儿,而是这样做最好,不像别的地方,越是不自由的东西人们越是要去做,特别对于青少年,好奇心太盛。那干脆合法自由化,摆在外面,人们的神秘感也就消失了,完全靠自觉性。”

这也解释了为何阿姆斯特丹大街小巷的coffee shop里面坐着的大多是前来尝鲜的游客,当地人很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疯狂的全城派对,大街小巷每个人打扮得光怪陆离,在一群人中,最鲜明的对比就是一个荷兰中年男子,骑着他的自行车,悠闲地穿过人群,身穿灰色西装,头发一丝不苟,典型的荷兰人脸与金色头发以及瘦长身躯,公文包挂在自行车上。他对这里没有任何的惊喜或好奇,日子照样在过,或许他对于朱自清那句“热闹是他们的”也深有感触吧。

阿姆斯特丹对酒精是自由开放的,这里有喜力啤酒,这里有沿街的酒吧纸醉金迷。因为酒精,它的夜生活是狂放的,与静静流淌的运河形成对比。但荷兰法律规定,不可以在街上喝酒,甚至是超市买了酒,不能拿在手上要放在袋里,不然会被警察抓住罚款。阿姆斯特丹人爱喝酒爱派对,但是他们不会在错误的地方出现。

阿姆斯特丹人说话是荷兰人典型的直白与自由,有时候直白到让你不知所措。他们有一说一,不满全部直白讲出来,即使会伤害人。与荷兰人相处,没有什么隐秘,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出来。但他们又是保守的,对于脸面与尊严,看得很重。红灯区这些地方,他们是不会公然去的,私底下的当然另当别论。

放纵与自由,是有差距的。

阿姆斯特丹人花钱的时候是束手束脚却又大笔自由的。他们惊讶于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慷慨,要知道,他们是与小孩直接算钱的,一同去超市,是各买各的。小孩到了打工年纪就要学会照顾自己,政府亦是给予一定房屋和交通补贴,鼓励其独立。但对于旅行,似乎荷兰人又是舍得的。

荷兰人对于荷包里面银子的态度是任其自由的,天底下全是“飞翔的荷兰人”,他们能出去见世面就出去。在上海虹口足球场,曾多次遇见申花球迷,居然是亲切的荷兰人。连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都描述过其与一位荷兰女背包客之间的故事。在荷兰,大部分人收入都是很高的,但几乎不见当地人穿名牌衣服或背奢侈包,质朴至极。午餐他们吃的是最简单的三明治,对于折扣他们更是趋之若鹜。

自由的定义很多。但人是社会的人,一切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如果没有了这个框架,放纵所谓的自由,一切随心而为,又令人冒冷汗担心起社会秩序。

所以说,阿姆斯特丹无愧为最懂得适当的自由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人常被说成是冷漠无情的,与阿姆斯特丹旅行城市那热情自由的形象毫不搭界。但只要是在他们法律允许范围内行走,却又是万分自由的。只要你满足了要求,你就和任何人一样有平等的权利。交了学费就是本校的学生,就有权利在规定时间内收到作业评价与考试结果,老师没有达标就可以去告他;交了税就是社会合法公民,公司员工不满足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就有权利拿到该拿的数额。

在我身上发生过一件永生难忘挺悲剧的事: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次考试,考前发现学生证弄丢了,于是班主任帮助写了证明书,以为会无事平安。但当日,系里掌管考试的荷兰人硬是不肯,无论多少老师前去替我求情,他都只是铁面无私地拿出了考试规章制度不肯通融,哭也不成闹也无门。结果,因为办个证太久,所以我那一周所有考试都没有资格参加。自此,每每有考试,我定会小心读规章制度。

这件事也可多少看出,在荷兰,中国所谓“关系行事”在这里是很难行得通的。马云的那句“人际关系是最不可靠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全的诠释。即便你和老师一起深夜派对,但第二天考试回答不出来还是会被批评;和老板私底下关系好半夜去酒吧买醉,第二天迟到还是要扣工资。这里的一切公私分明,他们对于传统习惯的坚持亦是。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在欧洲其他地方,见面与分别亲吻只有两次,但在这里硬是成为三次,难不成是阿姆斯特丹人为了掩盖太过冷漠专门设定的?每当在火车站看见正在道别的荷兰人,即使火车下一秒要开走了,他们也硬是要按照传统来匆忙亲吻三下。

阿姆斯特丹人冷漠与热情并存,我曾在火车上遇见一位大叔,他兴高采烈地和我一个陌生的异乡人聊起等下要开家庭聚会,多年不见的兄弟姐妹让他很是激动,忍不住与我分享。但是吧,你觉得他们如此温情如此坚持传统的时候,他们骨子里要自由的劲又来了。在阿姆斯特丹,年老的父母是从来不与子女住在一起的,往往被理所当然地安排到老人院。这让以孝道为首的中国人瞠目结舌,问其究竟,居然换来一句,大家都很独立,需要各自自由的空间,我们要,老人也要。

漫步在阿姆斯特丹,你就会看到运河两旁如积木般的房屋,无比高大而威严的房门,但走进去,里面也不过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一个个小房间,为了节省空间,楼梯被设计得很狭窄。

大概,再也没有比阿姆斯特丹更懂得拿捏尺度的城市了吧!城市永远不会变老,而只有我们,在不断行走不断经历,无时无刻不在细微地老去。无论曾经在这里挣扎也罢,厌弃也罢,始终,这里占据了我最青春最自由的一段时光。《理想的下午》里,最喜欢舒国治写过的这段话:“有一种地方,或是有一种人,你离开它后,过了些时间,开始想着它,并且觉得它的好;然而你在面对它的当下,不曾感觉它有什么出众之处,这是很奇怪的。”

我会想念这里的一切小细节,我和所有人一样,曾经打心底里咒骂过它:“无聊的鬼地方。”“天气恶劣的乡下。”“简直就是个大农村嘛!”

但无论这些小细节与我今后人生相关还是无关,这个住了一共两年的地方,它占据过我生命的一部分,曾带给我成长、失望和希望,这些我都一直没有忘记过。

我心怀感激,不带遗憾地离开了。

我没有喜欢过你,可是,在我的青春岁月里,你留下了一道奇特的痕迹。

我会想念那一声荷兰人独特意味的doei,拖拉着元音i,然后不自觉嘴角拉出一丝笑容。

我会想念和朋友见面时不厌其烦左右左脸颊亲吻三下的习惯,以至于每次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只是两下就要放开我,但我还是会任性地多加一次才感到完整。

我会想念荷兰朋友说话时候不断发出g吐痰音时默默感受到的畅快感,会想念模仿他们口音说话,理所当然地在英文演讲里用uit/huis代替正宗的英文。

我会想念总是按照时刻表运营,万分准时的tram。想念它关门一刹那“叮”的一声,想念远远看见了电车就奔过去摁开门,司机却倔强不肯开门的那股小愤慨,想念每当有妇女推着婴儿车要上车时,总有人立刻过去扶一把。

嗯……我更会想念打格卡放入机器里,那一声清脆悦耳却令人心疼的“叮”。更会想念自己没有头脑,再一次忘记check-uit OV卡时候,狠狠瞪一眼已经远去的tram。

我会想念蓝色的Albert Heijin(荷兰连锁超市),想念里面各式各样价位的东西,没钱的时候买euroshopper;有点小钱心情好的时候充当暴发户买AH excellent,看见有红色标志bonus的东西一定要过去瞧一瞧,买东西的时候,就算没有bonus折扣,也要让营业员把自己的bonus卡照一下。

我会想念亲切而总是杂乱肮脏的欧妈OMA,热闹的小菜场还有亲切的小贩,那些包着头巾的土耳其大妈推着小车,悠闲漫步其间。

我会想念土耳其烤肉店,下课后饥肠辘辘的我,买上一个即便是没有肉的土耳其比萨都会觉得是一种美味的奢侈,有点小钱的话就去买五欧元里面要什么有什么的卡帕萨隆。

我会想念东方行里中国商品的充实,捧着老干妈回去的激昂,想念那里滔滔不绝的广东话。

我会想念在市中心总是骑着马潇洒散步的骑警,虽然我总是觉得他们无所事事,把马拿出来遛遛罢了。

我会想念呼啸过街声音刺耳的急救车,在安静的星期天早晨,即使躲在被窝里,也能听着它急促的声响: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

我会想念到了四点钟以后像是死寂一样的市中心街道,商店都关门行人也没有,可是所有人的自行车都在不断丢失,我想念那个傻里傻气的小猜测:大家都去了哪里?是不是在玩藏自行车的游戏?

我会想念每到星期四夜市那天荷兰人全部出动买打折商品的热闹,这一刻,我又很好奇,大家是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呢?

我会想念女王节的全城派对,还有大街小巷的橘黄色,和满地的啤酒瓶碎片。

我会想念NS火车,虽然它经常晚点。我会想念每次要去哪里都在家里面查好ns.nl或者9292.nl,到了时间再出门,不用提前早到茫然地等待,继续在家里面上着网磨蹭。我会想念火车到点关门时候的那哨声,那一刻我充满想象力地编织一些凄美的电影情节。

我会想念荷兰火车出发时候,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刻。从小我就喜欢坐火车,即使只是从上海到苏州,都会激动一个晚上,在荷兰坐火车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只需要二三十分钟,跨越整个荷兰四五个小时也就够了。我喜欢看着另外一边的窗外,就如同电影一般。往往景致是牛羊在平旷的绿地上吃草,有时候闭上眼,这些景致便化成一张张画。配合着火车与铁轨敲打的声响,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大自然的景致令人敬畏与心旷神怡。即便下雨,在窗户上面的水珠都是俏皮的问候。

我会想念窄小的荷兰楼梯,总是被迫害妄想症地觉得穿高跟鞋如果绊倒了会跌得很惨。

我会想念那一整年的冬天和雨季,无论外面的世界正在如何水深火热,这里就算出太阳也要下雨,不用带伞因为大家都在雨中行走。比起巴黎,这里的人们更懂浪漫。

我会想念大冬天到了中午仍然乌黑的天,无论刮风下雪天雷滚滚,坚毅的荷兰同学仍然在一清早裹得严严实实骑着小车准时出现在教室里。我会怀念那些孩子坐在自行车前的篮筐,母亲在后面骑着送去上学,感觉那些孩子可以论斤来买。

我会想念在火车站一边总是排列整齐到壮观的自行车,还有所在运河上的自行车们。我怀念每时每刻走在街上内心的由衷感慨:怎么那么多!是自行车会生小孩吗?

我会想念从炸鱼的小店铺传来的香味和门口排着队流着口水的荷兰人,我会想念总有一两个人站在那里手里拎着一条新鲜的鱼,沾满了切成小颗粒的洋葱,以一种标准的国民吃鱼姿势,张大了嘴巴往里面放。

我会想念高高大大的荷兰人,和我说话总是要低下头来,而我呢,那脖子快要断了的仰望。

我会想念北部小岛上的旅途,会想念夏天那一如既往的阴冷多雨。

我会想念运河两岸如同积木一样的红色荷兰房屋。

……

城市永远不会变老,而只有我们,在不断行走不断经历,无时无刻不在细微地老去。无论曾经在这里挣扎也罢,厌弃也罢,始终,这里占据了我最青春最自由的一段时光。也同样地,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一直看着我成长的某一段轨迹。

半年前,毕业后离开荷兰来到巴塞罗那生活。前段日子收到了一封邮件,同样是在荷兰读书的留学生,也同样很想快速离开这个“鬼地方”。很奇怪,我居然会站在荷兰那一边说荷兰的好话,我在回信里写道:“回到在荷兰生活这件事情上,无论决定继续留下来读书,还是一走了之,每个地方就像一个人一样,你了解得越多,往往越会接受它的合理性,也渐渐会去接受它。最北部的小岛很美,有机会一定要去那里踏着自行车沿着海港逛一圈。最南部的荷兰、比利时、德国三国交界点藏得很隐蔽,徒步寻找发现的时候令人感激涕零。从Venlo火车站下来,一路沿着公路走到德国边境,看着提示牌上在荷兰画一个叉,有股越狱的快感。而没事干去一次阿姆斯特丹混在游人当中拍拍照,到红灯区观察变态地瞄着姿色各异橱窗女的变态叔叔。去一趟鹿特丹闹市区,非要让自己感受一下上海的气氛。或者在大冬天穿得像个熊一样,去海牙的皇家海滩,对着冬天的大海大喊大叫。

一口气说了这些地方,即使相比巴塞罗那,荷兰实在不能算hot或sexy。但,走得越近,越是会被那些自己发现的美吸引住。至于荷兰人,外热内冷也好,外冷内冷也罢,无所谓他们如何,遇到了朋友,他们就是“朋友”,不再是“荷兰人”了。

其实,我多希望三年前有人能告诉我这些。

鬼地方,谢谢你带给我的成长。没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只要一点点任性,一点点珍惜,幸福就容易了。

所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喜欢在大夏天里将空调温度开到最低,洒一身花露水,然后躲进厚棉被幸福地哆嗦;喜欢在冬天尽情晒太阳,街头看到雪糕柜如获至宝,边用力吸鼻子边幸福地舔棒冰。

越是稀缺的资源,越是珍贵。那么这个经济学原理,可以让一个拥有一切却不快乐的城里人,在偏执里给自己一点幸福。

欧洲的度假胜地,往往是万里无云阳光充沛的南法或西班牙海岛;我总向人称赞的,却是海牙冬天的海。

海牙皇家海滩在夏天时的拥挤盛况是无法想象的,一家家酒吧搭起了扩展到沙地上的露天座椅,迪斯科音乐此起彼伏,简易搭建的零食车可以买到便宜却美味的炸春卷或香肠,沙滩上海水里满是拖家带口的荷兰人。

因此,但凡想来荷兰的游客,大多被建议在郁金香花开的四五月来最好,那时天气温暖,阳光也是一年四季难得好的。其余时节,尤其冬日,简直miserable!那时上课,千年准时的荷兰同学一觉醒来,看到窗外正午十二点依然风雨大作一片漆黑的天也会产生厌世感,纷纷找理由给导师发邮件不上学。

冬日,一切是死掉了的。

我呢?却兴奋至极,挑个下雪的周末,全副武装:最厚的羽绒服、雪地靴、裤袜,踏上开足暖气的一号电车(贯穿海牙城市两端,从代尔夫特一直到海滩),到站后在凛冽寒风中张开双手奔向大海。

因为积雪,沙地是一片雪白的。远处的海永不结冰,深蓝色不动声色地潮起潮落。我走在沙滩留下深深浅浅的一个个脚印,偶尔能遇到同样怪癖好的荷兰人,他们欢快地打雪仗,看到我和同伴,友好地喊“kom!”调皮奔放地,就直接一个雪球扔过来。噢!还不能忘了去堆雪人,在沙滩上堆出来的雪人都是奶油巧克力味道的!秘诀在于积雪下是湿了的沙子。

玩得累了,就躺下来,深深陷在雪地里,不远处的深沉海浪,呼吸也跟着慢了下来。

路灯昏黄,乌云密布,时间早已无关紧要。

可以大吼可以打滚可以尽情奔跑跌倒。这样纯真的幸福,够浓烈。

想必,也有很多这样不按常理出牌而快乐的人吧。世间万物如同春夏秋冬,不断毫无悬念地循环往复,没有一个季节是完美的,总能找到不爱的理由:太热,太冻,太晒,太阴……偏执的人却能找到自己的快乐逻辑来:如果冰棍吃太多就不被珍惜,那就在冬天当作宝贝吧;如果夏天太拥挤,那就找到属于自己的冬日之海吧。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只要一点点任性,一点点珍惜,幸福就容易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