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22:17:1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李苓《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与行为原则

1为什么说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答:出版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传统认知体系中,有“编、印、发一条龙”的说法,这就是系统论。它不仅界定了出版产业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还揭示了出版产业动态的流程秩序。

即使在今天,出版业已经历并完成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编辑在书籍的出版传播行为中的施控权极大地受到来自于读者需求的挑战,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内容被不断细分或延伸,但系统思想仍然制约着编辑行为。

在传统的编辑出版工艺流程中,在“编”的行为层面;如今新增了市场调查、选题策划等环节;在“发”的行为层面,延伸了营销推广、广告宣传等整合手段,这种双向的鳍构性扩张,事实上让我们见证了当代编辑出版工作的一种功能性扩张。所以,当我们在观察与分析出版业的生存现状,在思考与预测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并探索其理论创新时,切忌孤立的、静止的、脱离客观实际的研究态度;而应以整体的、动态的科学精神去研究编辑出版工作。我们需要宏观的视野,以概括当代中国编辑出版工作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也需要微观的探究,以监测变动中的书业结构及其内在联系。

所以说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

2如何理解系统和系统论?

答:(1)系统

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只要人们能够具备主动地适应或控制生存环境的意识,实际地去“决定”一件事情或“管理”一项工作,就已经是在“系统”地思考和分析处理问题了。人们所面对的客体总是由多种元素有机联系和组构的整体,而非被割裂开来的、孤立的个体。(2)系统论

系统论是指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①系统论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整体与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有效控制其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该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性质。

③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把这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论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只要人们能够具备主动地适应或控制生存环境的意识,实际地去“决定”一件事情或“管理”一项工作,就已经是在“系统”地思考和分析处理问题了。

3出版产业的系统性特征是什么?

答:出版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出版产业的系统性特征是:(1)整体性——整体应大于部分之和

出版产业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有机结合的复合体,因而在其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必然产生一种特定的整体性功能:一方面要具有各个部分(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具有的新质;另一方面,新质的出现使系统整体在特定量度上的功能增大。所以,一个良性运转的出版产业系统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一定是“整体大于其各孤立部分的总和”。(2)等级观点——编辑要与作者、读者紧密链接

在编辑出版系统中,作者作为信源提供者是编辑活动得以产生的基础性要素,但不是关键要素。他们可能生动而准确地表达着个体或小团体的观念和审美倾向,或者是一个地区的现实生活,并形成某些特色,甚至一方民俗。可是,当他们试图对这些信息作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创新、融合……由个体文化变为社会文化。由亚文化系统进入到主流文化系统时,却只有依靠出版机构的职业编辑人员在一个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高度层次上,对民族文化系统进行综合性的概括理解与鉴别,对个体产品的社会推广价值进行了充分评估和优化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编辑出版系统是由若干个层面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中的这些子系统不仅有一种时间上的逻辑排序,而且,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总系统之间还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关性。(3)变动性——出版需要不断创新

一切有机体都处于积极的运动之中,都是一个开放的、活的系统,并与周围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出版系统作为媒体传播总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子系统,不仅与总系统内的其他各子系统进行着积极的互动,也与周围的环境系统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出版产业始终是以系统工程的整体性运动着的。系统如果发生“质”变,就必然伴随着系统结构的创新。

4编辑出版工作有哪些专业属性?

答:要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属性,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认识纸介质媒体(书、刊、报)和电介质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编辑行为的共性基础上,去分析其个性。(1)编辑行为的共性问题

①角色的双重性

大众传播是一个两级传播过程,从作者、记者、摄影师的原始文稿和声像磁带到编辑,这是第一级传播。这时编辑,是信源的第一个受传者。这时,他接受传播的目的是以满足社会大众的生存和发展为第一需要。原始文稿、磁带、胶片由编辑加工物化为媒体产品后,通过大众媒介再传递给视听者的传播过程,是第二级传播。这时,把关人——编辑不再是受传者,而是由受传者转化为传播者。

②文化的再创造性

编辑的劳动,是一种使信源得以“优化”和“突破”的再创造的过程。要使编辑手上的资料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精神财富,这就需要编辑从全社会广大公众的角度,对它们进行鉴别、选择、加工、物化,使之进入大众传播渠道,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最优化财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最终实现社会系统的稳步发展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有序化程度。而信源一旦被物化,就在被物化的过程中受编辑的再创造劳动的催化,突破了原来的格局,从而具有了新的、更高级的意义。

③意识的超前性

意识的超前性即“超前意识”,它指编辑工作由被动到生动,由顺从到引导,由无意到有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编发工作,充分发挥传播媒介在当代社会中的前沿作用。

社会发展趋势、文化发展趋势、大众接受性、信源提供者的动向是我们借以把握过去和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依据。(2)编辑行为的个性问题

不同媒介的编辑,因其职业的基本性质同一而共存于编辑事业这一大家庭的事实,并未排除对他们各自相互独立的个性因素的承认。不同的传播渠道导致了各种媒介编辑的行为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间方面

出版社的编辑,往往可以用几个月的时间来确定是否采用一部书稿。在他们决定予以出版以后,还可以再用几个月的时间对稿件进行优化。

日报的新闻编辑,必须要在做编辑工作的8小时以内完成他的工作,包括处理几万字的新闻;审阅挑选新华社发来的传真照片;翻阅和挑选一些记者、通讯员向报界散发的新闻稿;对某些稿件进行改写以及同记者和其他人交换意见。

电视节目的编辑,必须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三四个监测荧光,提示某个监测屏幕或者拨动某个开关,以便确定观众将在下一秒钟从荧光屏上看到什么。

②传播程序方面

编辑进入准传播者角色时,他的最初对象并非广大读者,而首先是作者,即他首先必须对信息制作者进行逆向传播(即反馈)。编辑真正进入第二级传播,充当起传播者时,他往往会因书稿内容和作者观点的严密约束,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但这种被动性是绝对动摇不了编辑的主动性的。杂志编辑和电视台的文艺节目编辑的工作与此类似。

电视台的新闻类、综合性专题类节目和广告的编辑,却是不需要逆向传播而直接进入顺向传播,并可以大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报社、电台的编辑亦然。

③传播对象方面

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日渐明确的分工,使不同的媒介有意识地侧重满足受传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因此,不同媒介的编辑总是根据各自的传播对象,主动、积极和自觉地为他们挑选信息,过滤信息,放大信息。

5编辑出版行为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在首先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前提下,努力减少传播成本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风险”性质的工作。因此,编辑出版行为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坚持主旋律原则

在中国,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媒体传播主旋律是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坚持党对传播事业的领导,必须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根本指针,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对于编辑出版工作而言,这就是要高扬和唱响的主旋律。坚持这一主旋律,媒体传播的生存空间就大,编辑出版活动就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反之,则会妨碍四化建设,甚至出现文化的大倒退。(2)“双效益”原则

编辑出版行为的性质具有双重性。从绝对意义上讲,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寻求商业利润的牟利行为,它生产的产品属于商品,需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其价值。从相对意义上讲,编辑出版行为向人们提供的产品又不仅仅是一般商品,它具有影响、改变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作用,包含着很强的超越单纯牟利动机的文化属性,满足的是人的心智型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物欲。前者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媒介机构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后者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媒介机构要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应该定期审查每项选题的投资情况和赢利前景,使销售收入预算和额外收入与预付金、版税、生产成本、推销费以及其他部分的支出相平衡。媒介机构要追求其产品的社会效益,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媒介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的不同属性,不能完全按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来确定所出版或传播的精神产品的价值,因为媒体传播还担负着舆论导向和培养公众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的任务。同时,还要准确掌握受众心理和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的需求,增强媒体传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文化选择原则

编辑工作者不仅是作者(记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中介,还是一个主动对文化进行选择的社会实体。他不但要促成本文化群的多元化倾向,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公众提供可选择的丰富的精神产品、行为指南;还必须从各种外域文明中挑选出精华来,以激发本民族的创造性灵感。为了确保文化选择的科学性,出版主体应参考如下选择原则:

①有关学术界公认的标准、难题以及对已确立理论的反驳的稿件。

②如无公认标准,力求推出多元化讨论的稿件。

③开辟新学科和填漏补缺,丰富和具体的现实描绘的稿件。

④具有独创性,属于沉思和灵感的产品。

⑤艰苦的经验主义调查研究总结。

⑥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方案与经过模拟测验的对策模式。

总之,有助于知识界、文化界独立自主,为社会贡献更客观有效的实践知识,贡献更有厚度和更有穿透力的智慧产品,是编辑出版活动在文化选择上的根本参照标准。(4)遵纪守法原则

新闻出版传播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不仅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市场考验等因素的制约,还要受到来自于法律制度的约束。而且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媒业运作会是例外。

编辑出版活动应遵守《宪法》《出版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刑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 选题策划

1什么叫做选题?什么叫做选题策划?二者有什么关系?

答:(1)选题

选题,是指纸质媒体编辑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资源或来自于读者和社会的阅读需要而提出的书稿或文章的拟出版题目。

选题常常开始于编辑的某种意向或者愿望,再经过周密的调查和思考,发展成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真知灼见的对精神生产和知识传播发展取向的建议。(2)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指围绕着选题展开的信息采集、市场调研、文本论证以及统筹性决策等劳动。它包括选题的决策和计划两个步骤。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从酝酿到正式启动的标志。(3)二者的关系

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而好的选题必须经过好的选题策划才能得到。选题策划是围绕选题展开的劳动。

2选题策划的重要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选题策划的重要性

选题不但是出版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而且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选题一错,后续工作搞得再好,也难以挽回损失。甚至使得所做的其他工作也是劳而无功。

①选题工作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关键

出版社的任务始终是为读者多出好书,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出好书进行的。要出好书,先要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是出好书的第一步,也是出好书的基础。好书,自然是要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标准来衡量的,也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因此,如何选择取舍信源是选题工作的关键。

因此,编辑工作中的准确选题是一个出版社成败的关键,也是出版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②选题工作是决定编辑出版工作质量与结构模式的前提

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间都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处于基础环节的选题工作及其质量直接影响着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各项后续工作的质量。因为,组稿是根据选题意图落实的;审读和编辑加工是以选题设计思想和编写提纲为依据的;即使是装帧设计,是采用精装还是平装,封面设计是庄重一点还是活泼鲜明一点,也是为选题所确定的书的性质所限定。因此可以说,选题大致规定了出版物最终可能的结果。

选题还是出版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出版、发行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不同的产品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商业行为模式。(2)举例说明

姜戎用六年时间完成了《狼图腾》稿件的写作工作,他首先将该稿件投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却没受到编辑的足够重视。后来他把书稿投到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看后,写下了“一部少见的奇书”的评语。之后,长江文艺出版社开始了《狼图腾》的选题策划,他们组成优秀的编辑出版队伍,开始《狼图腾》的编辑出版与宣传发行等工作。

该稿件以“狼“为题材,具有其特殊性。出版社便以狼性精神为出发点,阐述市场竞争理念和团队精神,并通过目标明确的立体化市场营销将该书推向了市场。

2004年4月,《狼图腾》正式与读者见面,虽然其在前期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终走进了畅销书的行列,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并成为了图书产品的佼佼者。《狼图腾》的畅销不仅给长江文艺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销售码洋,而且带来了口碑,这是对该社的一种嘉奖,给出版社的生存发展输入了新的活力。

3选题策划应注意哪些原则?

答:选题策划既要增强政治意识,又要遵循市场规律。(1)选题的策划需要服从、服务于出版工作全局

选题的策划应避免短期行为,力戒“跑马书”、“泡沫畅销书”的“出炉”。作为有责任心、事业心的出版工作者,我们应当凝心静气,用“十年磨一剑”的工夫,抓出有生命力的“畅销书”、“长效书”。而这些“畅销书”、“长效书”恰恰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拳头产品”和品牌。(2)选题的策划需要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发

选题策划及出版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所以策划图书,不能一味迎合某些人的猎奇心理,或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图书,应当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双效益图书。从长远来看,图书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成为“长寿书”,就必须在内容上要经得起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要能够立足于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既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精神”,又高度反映了个性和创造性,并保持了跨时代跨文化审美高水平。能给人以教益、启迪,使人受到教育、激励。(3)选题的策划需要大胆引入市场观念

如今,中国图书市场已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作为图书生产方的出版社,必须按照图书市场的消费取向和那些潜在的读者口味来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随时参考社会投资回报率的变动情况,保持灵活的调整空间,在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结合点上确定选题,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4编辑如何才能具备选题创意的能力?

答:创意的诞生要经过人脑复杂的运作,其过程是高级的创造性劳动。图书选题策划作为编辑人员的重要思维活动,它需要创意的力量,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备选题创意的能力。综合起来看,编辑可以利用以下创意诞生的思维状态生发出选题创意的能力。(1)直映思维产生的创意(A—A)

事物本身是A,选题也就是A。五官接触到某一事物,脑海中立刻出现某一事物的影像,如影随形,像一面镜子一样。没有什么转弯抹角。无数选题正是这样诞生的。

这类选题并没有什么复杂度,但要求反应迅速,要闻风而动,开风气之先,否则不能称之为创意。一面能够正确而清楚地反映事物的镜子,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从本源上说,这种直映式的思维是产生图书选题的根本,一切图书只有适合社会需要才能诞生。直映式要经过选择,不是样样事物都可以反映为好选题的。直映式思维形成的选题,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生命力的。(2)模仿和联想思维产生的创意(A—A;A—B—C)

模仿是一种原始思维,婴儿的思维便是从模仿开始的。很多种艺术如舞蹈、音乐、美术等,它们的初始形式都是模仿,至今,仍然有大量采用模仿思维进行的创作。

大量出版物的选题也产生于模仿思维。人们往往看轻这种模仿行为,这是对模仿思维的误解。原始思维并不就是低级思维。模仿得法,照样可以取得巨大成功。创造过程中永远离不开模仿,仿生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思想便是模仿。联想就是常说的“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联想是以原有事物为根据,或者因类似而产生联想,或者因相异相反而产生联想,或者由因果关系而产生联想。(3)繁化或简化思维产生的创意(A—AAA;AAA—A)

繁化是要求穷尽,穷究列举以尽其类;简化是要求典型,扼要提纯以得其旨。繁化追求就是事物的量和外延。(4)整合和分离思维产生的创意(B,C,D-A;A-a,b,c,d)

把几样事物(B,C,D…)整合、嫁接、移植、拼凑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事物(A),这种思维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很大进步。与这种思维相反,在一个整体事物(A)中单独划分、剥离出某一部分来(a,或b,或c…),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或侧面专门加以研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这种思维使人类对事物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科学上往往取得很大成就。不少选题就是在这种思维下产生的。(5)原创式思维产生的创意(O—A)

在图书领域中,设计构建出本来没有的品种、形式、体裁……这便是原创式思维的产物。显然,这是最可贵的一种思维,它是汇集多种信息,经过多次分析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后的产物。

总之,编辑想策划出好的选题,就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模式去设计选题,并且努力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追求原创型选题。

5请在课后从7个案例中任选一个,并对该案例创意的成功之处作分析。

答:选定案例七:

案例七:新瓶旧酒

一些出版社运用“新瓶装旧酒”的策划思路,针对现代读者希望快速、便捷掌握知识、信息的阅读心理,以新的表现形式挖掘经典名著的价值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放异彩。

20世纪80年代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首开先河推出22卷本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以连环画形式演绎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引发了出版界的改编热。《孙子兵法连环画》《中国通史连环画》《史记故事连环画》《资治通鉴故事连环画》等纷纷推出。20世纪90年代三联书店引进的《蔡志忠漫画系列丛书》(包括《庄子说》《老子说》《孔子说》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对《牛虻》《红日》《红岩》《绞刑架下的报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革命历史名著进行缩写改编。该社请原著(译)者进行缩写,每种缩写到8万字左右,以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

对案例七创意的成功之处分析如下:(1)这个案例体现出了从“传统文化”中找创意的思路。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积淀相当丰厚,这就为深挖细筛精品选题提供了基础。挖掘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注重积累文化和传播文化,是此类精品图书的一大特色。出版资源本质上是再生资源,可在深度开发中产生多重价值。如在历史上起过文化传播、积累作用的中外经典名著,就是宝贵的再生历史文化资源。新瓶旧酒的案例就是通过连环画、改编等形式深度开发选题资源,取得成功。(2)这个案例也体现出了从“填补空白”中找创意的思路。

古典名著博大但一般都深邃晦涩难懂,经典名著在受众方面往往只是极为有限的人,经典名著大众需求这块成为了一个“盲点”,于是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以新的表现形式——连环画来改编名著,使传统的名著在通俗化、故事化中拥有了更多的大众读者,这种“精神快餐”式的策划思路,用诙谐幽默、简洁直白的漫画语言再现古典名著,使阅读古典名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享受。同时出版资源在新包装中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升值。

第三章 组 稿

1稿件的来源分哪几类?

答:出版单位的稿件,大致有以下四种来源:(1)自投

作者把承载自己精神劳动成果的稿件,按照本人对出版部门的了解和判断,投寄给有关出版单位,既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公开发表,也表示愿将对该作品的出版权授予相应的出版单位,这是作者对出版单位的支持和信任。这类稿件通常称“自投稿”或“自发来稿”。

出版单位应十分重视来稿,要认真登记并及时进行处理,这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工作创造条件。(2)推荐

推荐是指由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出面,把作者的稿件转交给出版单位,其用意与作者自投是一样的。推荐有三种情况:①对作者、对稿件负责,希望引起出版单位的重视,如学术团体推荐自己会员的研究成果;②奖掖人才、提携后学,如当年鲁迅推荐青年作者的作品,高校教师推荐自己学生的毕业论文;③受人之托、情面难却而代为说项的。

推荐来的稿件,与作者的自发来稿一样,同为出版单位的重要稿源。出版单位应坚持统一的审稿原则和用稿标准。这是编辑应该遵守的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3)引进

引进是指通过版权贸易或者出版交流而获得稿源。

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出版界和国际出版界建立了广泛联系,版权贸易日益增多。而出版交流是有关双方交换使用的出版权、翻译权等,是一种不以金钱而以相应权利作为交易条件的“贸易”,故实际上也可视为“版权贸易”。(4)组织

这是出版单位根据自己制订的选题计划,经过物色、联系作者而获得稿源。

它是选题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质量得以保证的有力措施。自投稿或推荐稿数量丰富,但是由于作者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出版单位的特点,特别是并不了解当前的出版需要,因此稿件的采用率一般都比较低;相比之下,组织的稿件有着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经过了解而选择的作者有着较强的写作能力,因此组织的稿件一般都能达到出版要求,成功的把握较大。

2针对不同的组稿任务应采用何种策略?

答:针对不同的组稿任务可采用以下策略:(1)个别约稿

这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组稿的方式。编辑可以采用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各种通讯手段,和作者取得联系,提出约稿要求;也可以在征得作者同意后,选择适当的时机登门拜访,当面就稿件写作问题进行洽谈。由于双方可以直接接触,因此可以谈得比较具体、深入。在交往过程中,编辑要真诚、坦率,要尊重作者,体谅作者,不能凌驾于作者之上。具体做法可视稿件的重要程度以及编辑与作者的交往程度而定。(2)社会征稿

这是指出版单位为获取稿源,通过一定媒体或其他传播手段,向社会公开征集稿件。征稿一般要登征稿启事。

①征稿启事的内容要点包括:a.征文对象;b.征文内容;c.征文体裁;d.文稿字数;e.截稿日期;f.稿酬标准;g.交稿方式。

②采用社会征稿方式,有两个原因:a.组稿的对象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一时又无法确定具体人选;b.把这种组稿方式视为一种宣传手段,希望以此提高出版单位的知名度。这种组稿方式,期刊编辑经常采用,图书编辑偶尔也可采用。(3)群体集稿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组稿方式,出版单位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约请一批有实力的作者,采用聚会等活动的形式,把写作任务布置下去。但是以这种组稿方式产生的稿件容易出现因作者学识水平不一,而使书稿质量参差不齐、文字风格各异的问题,因此,编辑在组稿过程中要注意和作者共同研讨,统一思想,统一编撰要求,以保证全书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风格统一。

3组稿的准备工作应注意哪几个环节?

答: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其实已为组稿在做准备,但仅停留在这一阶段是不够的,组稿工作仍有特定的要求。(1)收集作者资料

编辑应随时注意收集作者资料,建立作者档案。要建立一份有实用价值的作者档案,需要的不仅是耐心和细致,还要有敏锐和热情。

编辑要做有心人,无论是读书看报,开会访友,只要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随时都要记录在案。另外,既要关注名家、专家的动态,因为他们是作者队伍中的主力和骨干,更要注意无名望但有潜力的新人,也许他们正是未来选题的最合适的作者。

一个编辑有没有丰富的作者资源,是他能不能完成组稿任务的前提条件。(2)制订组稿方案

组稿是出版单位的一件大事。如果选题存在问题,还可以修订、调整甚至撤销,而一旦完成组稿,作者开始写作,就没有太多回旋的余地。所以在组稿以前,一定要认真研究,制订具体方案。大的问题如向谁组稿,由谁组稿,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小的问题如稿件质量、稿件规模,交稿时间、出书时间、装帧规格、稿酬标准……要逐条议论,让组稿编辑做到心中有数。有了组稿方案,不管是文字的,还是口头的,编辑可处于主动地位;没有组稿方案,一切临场处置,有时难免会措手不及,影响组稿效果。(3)专业准备

编辑工作虽有专业分工,但总是比自己所学的专业面要宽得多,不是所有的选题都是自己所精通的。因此,有些选题的专业内容自己可能还不十分熟悉,这就需要作些专业上的准备,例如阅读一些与选题有关的图书资料,与熟悉该专业的人作一些交谈,了解一些该专业的发展概况等。这些对做好既定选题的组稿工作是很有用的。(4)研究选题的具体要求

编辑对选题的认识如何与组稿能否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编辑必须以充分的说服力,让作者看到市场的需求、选题的价值和设计的合理性,并让作者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只要选题本身有吸引力,编辑又能把这种吸引力展示出来,作者一般是会接受的。编辑能否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选题的理解程度,所以在组稿前深入研究选题是十分必要的。

编辑应非常清楚选题的具体要求,包括选题所规定的稿件性质、主题内容、读者对象、成书规模和主要特点等。如组织丛书、辞书等大型骨干图书,还要拟订编辑方案和统一的写作要求,作为组稿的依据。

4选择作者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答:选择合适的作者,是组稿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书刊质量的关键。因此,选择作者要十分慎重。选择作者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1)从平时收集的资料中选择合适的作者。(2)从已有的出版物中选择合适的作者,这些出版物包括著作、文献索引、图书评价资料等。(3)从专业会议或其他社会活动中发现、物色作者,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中的有关报道。(4)通过其他渠道,诸如同学、同事、朋友等。可以通过熟人介绍,也可以通过各有关单位或组织了解,或通过信息咨询机构和文化经纪人介绍,甚至可以通过社会公开征稿的形式发现、物色作者。

5组稿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组稿应遵循的原则包括:(1)沟通

沟通在组稿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组稿的过程是个沟通的过程。通过沟通,编辑和作者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知,不仅有智慧的交流,还有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进入良好的合作境界。作者接受约稿,首先是对选题的认同。要和作者沟通,就必须进入作者的境界。沟通的第一步,是了解作者,熟悉作者。(2)催化

编辑组稿,应该发挥催化、激励的作用。一般来说,作者有三种情况:

①已接受别人的约稿,正在写作的过程中,或者有了写作计划,还没有决定交哪一家出版单位。

②感觉到有了写作的冲动,有了些初步的打算,只是还在瞻前顾后,没有最后下定决心。

③暂时还不想写什么。

编辑应该是催化剂,无论面对哪一种情况,都应该通过组稿使之有积极的结果。(3)参谋

写作是以作者为主体进行的,编辑应尊重作者的选择,不能强人所难。但作者也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何况,有些选题是编辑提出的,编辑同样经过深思熟虑,能提出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为此,编辑在组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参谋的作用,帮助作者完善写作计划,坚定写作信心,选择最佳写作方案。(4)服务

编辑工作既需要创造精神,又需要服务意识。审读加工阶段,要在作者原稿上花费大量心思,这是编辑的本职工作;组稿阶段,同样要在思想、智慧交流的同时,辅以真诚、热情的服务。比如,作者接受约稿后,编辑要就写作要求向作者详细解释;作者开始构思,编辑要陪作者同步思考;作者交出提纲,编辑要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作者缺少资料,编辑要跑图书馆,等等,甚至还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

第四章 审 稿

1什么叫审稿及审稿的作用?

答:(1)审稿

审稿,是指对书稿进行审查并提出批评意见。就是要全面地详尽地审读和考察书稿,以便掌握它的全部内容,并进行深入地慎重地分析研究,提出准确的实事求是的处理意见。(2)审稿的作用

审稿在编辑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审稿是编辑过程的中心。编辑过程的主要环节是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看样,审稿恰恰居于中心地位。第二,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编辑工作中,审稿实质上是中心环节。选题、组稿是前驱,有待于审稿才能落实。加工整理和看校样,是在审稿之后进行的。

审稿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决定取舍

审稿的首要作用是鉴别、判断书稿的质量,做出取舍决定。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一定要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针,要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出版的图书一定要对人民有益,对社会主义有利,绝不能让那些质量低劣的图书问世,这是每个编辑人员的职责。

审稿把关对自投稿尤为重要,出版社收到书稿后要给投稿人一个明确的答复:是否出版。要给出明确的答复,编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审稿。对签了约稿合同的来稿也要审稿,同样也有一个决定取舍的问题。

②优化质量和发现人才

审稿的另一个作用是为提高书稿质量提出修改与加工意见,优化质量。作者交来的书稿,特别是一些自投稿,往往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通过审稿,按照出版要求,指出其不足和问题所在,退给该作者修改或供编辑加工时参考。特别是书稿中的问题既大又多时,一定要一一予以指出,同作者商讨。

通过审稿,识别和挑选出优秀的稿件,从而也发现了人才;通过审稿,优化了图书质量,从而又培养了人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呼唤着大量的优秀图书问世,只有不断地发现、培养、团结大批的优秀作者,出版事业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作者队伍才能成长壮大。

2审稿的方法是什么?

答:书稿的类型很多,不同书稿的主题、内容、结构、形式、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稿,审稿的方法也不会完全相同。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法:(1)通读

无论是组织的书稿还是自投稿,初审者首先都必须对书稿进行通读。通读是了解书稿全部内容的唯一途径。一般情况下,至少要通读两次。

第一次是略读,这可以帮助初审者基本了解书稿的内容和特点,对于书稿的总体质量和已经达到的水平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从而帮助审稿者对于以后的审稿计划的实施做到心中有数,有所安排。

如果认为书稿基本上可取或认为经过一定的修改加工以后能够达到出版的水平,就要作第二次的精读。精读是为了验证自己在略读中对于书稿的了解是否到位,同时对于在略读中产生的疑问作进一步的探究解决。

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有再一次的精读或者是对于重点、疑点部分的抽读,以便使以后的审稿判断有更扎实的依据。(2)比较

比较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审读者对于被审书稿所属的专业应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因此在审稿过程中对书稿所引用的材料、理论和阐述的观点,都可以用审稿者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比较,也可以用已经出版的同类著作、辞典或资料汇编等工具书所提供的材料、理论、观点与之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具体了解书稿是否有创新与特色,是否在某方面超过已出版的作品,甚至还可以对诸如剽窃之类的侵权行为有所察觉。

比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去伪存真,同时还可以帮助审稿者对于书稿材料与观点的新旧,作者视野的宽窄与见解的优劣以及其他书稿质量的高低与价值的大小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3)分析

经过阅读和比较之后,审稿者对书稿的基本情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书稿进行全面的分析。

分析的主要内容:①把握书稿的本质与主流,看其是否与选题策划相契合,是否达到了选题策划的要求;②看其主旨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切题,立论是否正确,材料是否可靠,表述是否通畅,体例是否统一,文字是否通顺,等等。(4)综合

经过阅读、比较、分析诸项方法的使用,审稿者应该而且也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①对书稿本身进行全方位考察,即依据审稿的标准判断其是否达到出版的质量要求,对书稿在内容、体系、结构、形式、文字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一个总体性的概括。

②对书稿是否符合本出版社的出版要求和出版风格,是否可以归入本出版社现有的品种板块之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但书稿距离以上要求尚有差距的话,应对下一步的审稿、加工以及如何整合有所考虑。

③如果书稿出版,按照书稿的内容应该有什么样的适应市场的营销、宣传手段,以及该书在当时市场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应该有所思考和估计。

3在审稿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标准?

答:审稿的标准,是指衡量稿件决定其取舍的标准,即审稿的原则。尽管不同制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和集团,在不同历史时期,取舍稿件的标准千差万别,但人们主要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去衡量稿件:(1)思想政治方面

健康的思想政治内容,是每一部稿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稿件的灵魂和核心,是衡量稿件的首要标准,它涉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法律、法令、方针、政策、道德、宗教诸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1983年6月6日)指出:“我国的出版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工作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规定全面概括了我国编辑出版工作中审稿的思想政治原则,这也是选择稿件、决定稿件取舍的基本标准。结合现时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在贯彻这一原则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维护宪法

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国家、民族和全体民众根本利益所在。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遵从宪法的规定,维护宪法的尊严。

②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即以经挤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前者是立国之本,后者是强国之路,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大基本任务,编辑出版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2)学术(艺术)质量

学术(艺术)质量是衡量稿件质量的又一重要标准。不同学科,不同形式的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

①科学著作

主要看其是否提出了新的见解、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假设、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是否有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要特别注意提倡真科学,防止伪科学。

②文学艺术作品

主要看它塑造的文学艺术形象和抒发的感情情绪,是否表达了健康进步的思想,看其表现形式的完善程度,要求文艺作品塑造高尚纯洁的心灵,鼓舞奋发向上的精神,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以一种坚定的生活信念、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一股顽强的拼搏力量,要摈弃使人消极颓废、萎靡不振一类的精神鸦片。

③关于日常生活知识和娱乐消遣的读物

衡量这类读物的标准,简而言之:关于日常生活知识的,要科学真实;关于消遣娱乐的,要健康有益。(3)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

①坚持审稿原则和出版自由的关系

审稿原则和出版自由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原则必须保障自由,自由不能超越原则。

②坚持审稿原则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方针,是促进精神生产、保障创作自由的方针,它与审稿原则有着统一的共同的基础,即: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并将其积极成果传播久远。

③坚持审稿原则和个人爱好兴趣的关系

编辑要自觉地让自己的爱好兴趣服从于编辑审稿原则,在审稿时必须随时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不只是在以个人的身份接受精神产品,更重要的是在以文化事业单位代表的身份,同时也以社会读者代表的身份,鉴审、选择精神产品。

4我国采用的什么审稿制度?谈谈你对这种制度的看法。

答:(1)我国采用的审稿制度

在我国,无论以哪种方式审稿,一般都实行“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

①责任编辑初审(一审)

初审是对原稿的思想政治内容和学术(艺术)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定,作出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要说明原稿的主要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包括采用、不采用(退稿)和退还修改三种情况。如果是退还修改,还必须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编辑加工方案,然后移送复审(二审)。

②编辑室主任复审(二审)

二审主要是对初审中提出的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审核,以确认初审鉴定是否全面准确,处理意见是否得当。如果发现初审鉴定评价失之偏颇,则需要据实加以认真纠正,并相应地对原稿处理意见做出恰当的明确的回答。然后移交终审(三审)。

③总编终审(三审)

终审是对初审、复审意见的复议和最终裁决,重点是解决初审、复审中遗留下来的重大原则问题。当初审、复审意见基本一致时,终审人应当仔细审阅原稿的有关章节,认真分析一、二审意见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最后定夺。当初审与复审意见出现重大分歧甚至尖锐对立时,终审人必须对原稿及两级审稿意见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从原稿实际出发,排除各种可能存在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坚持审稿标准,做出明确决断。既不要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让初审、复审感到无所适从,也不可简单从事,主观武断,使他们感到难以接受。(2)对三审制的看法

①优点

a.三审制利用程序上的交叉互补、递进制约来减少审稿工作的失误,在提高出版物质量、优化出版物产品结构、保证出版方向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审稿分为三级,前一级对后一级负责,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可以增强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

c.由于各级审稿者在审稿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各异,不同审读者的意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集思广益,使审读意见更加全面深刻,对原稿的价值评判更加客观。

②弊端

a.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大多数出版社的编辑力量难以胜任评审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书稿,加之三审制并没有对参评编辑的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出版社正好“顺水推舟”,对他们胜任与否并不作考虑。这势必使三审“虚位”,流于形式。

b.三审制过于强调评审工作三环节层层缔结的程序性,而相对忽略了层级间的协调合作。

c.三审制度是一种分级责任制,但就其事实过程看,三个环节的责任并没有截然分开,复审编辑要对初审意见进行评价,终审编辑又要对复审意见进行裁决。如此一来,三审编辑各负其责成了复审为初审负责、终审为复审负责,全部责任都落到了终审人员——总编辑身上。众所周知,总编辑代表的是出版社,让总编辑负责相当于让出版社这个单位、集体负责,要集体去承担责任无异于取消责任。

d.外部因素:各地出版信息流通不畅,致使学术书稿真假难辨;出版社经费不足,无力聘请社外专家;总编辑行政事务繁忙,无暇认真参评书稿,等等。(3)关于三审制的几点建议

①建立专门用于进行学术书稿评审的“编辑资格认证”制度,制定详细可行的论证规范,作为三审制的配套措施加以实施。

②建立参评编辑岗位责任制及相应的监督机制。

③改革三审程序,初审、复审应同时独立进行,在各自评审完毕后互换评审意见,对照讨论,协调一致后写出书面报告提交终审评议。

④推广匿名审稿制度,无论社外专家还是社内编辑都应该对作者保密;同时特别要强调,作者的个人资料也应该对参评人员保密。

⑤建立学术著作出版资讯电脑档案,尽量使全国各地出版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近年所出版的学术著作的相关情况。

5审读报告大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审读报告是评价书稿的文字体现,是审稿者在完成审读以后就该书稿的审读过程、书稿的价值与质量作出的判断或评估意见写成的书面报告。

审读报告分为初审报告、复审报告和终审报告三种。(1)初审审稿报告

初审审稿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①稿件来源。说明是自投稿还是组稿;如果是组稿,应简要说明最初组稿的目的、设想与计划。

②作者介绍。介绍作者的年龄、职业、职务、职称以及在与书稿内容相关的专业领域内的造诣和水平,包括其学术或其他研究成果。

③书稿概况。说明交稿的时间,介绍书稿的篇幅、字数;如果是约稿,应说明是否达到了组稿时提出的要求。

④审读概况。说明审读的起始时间,审读过程中使用的参照体系。如果曾送外审,应介绍外审者的资质及外审情况。

⑤基本评价。介绍书稿的性质、结构、层次、基本内容、文字水平、特点,对其成书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预估。

⑥处理意见。综合以上几条提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一般为以下四种:

a.书稿不符合出版要求,应予以退稿。

b.书稿符合出版要求,可以采用。

c.书稿基本符合出版要求,可以采用,但需修改。审读报告应详细说明退改的理由及修改内容与要求。

d.审读者如果对书稿是否可以安排出版无把握,或者觉得应由社外专家审稿,可以在申明自己的态度后向主管者提出。(2)复审审稿报告

复审审稿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初审意见的表态。对于初审审读报告中下列诸项内容要有明确的意见:关于书稿性质、结构、层次、基本内容、文字水平、特点、用途及适应的读者对象的介绍是否正确;列举的优缺点是否准确;对预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同意。复审者的意见如与初审意见分歧较大时应在复审报告中写明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②补充意见。如果复审者原则上同意初审报告,同时认为初审者在对书稿的价值、质量、优缺点的判断或评估方面尚有不足,应详细写明自己的补充意见。

③处理意见。对书稿是否符合出版要求或是否应予以退改要明确表示态度。

④退改意见。书稿如须退改,应对初审者的退改意见加以复核,作必要的补充或修改。(3)终审审稿报告

终审审稿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初、复审意见的表态。不论初、复审意见一致或有分歧,终审者均应明确自己的意见;如果初审与复审的意见分歧较大,终审者应在与双方沟通、充分听取双方意见的基础上表明态度并提出解决方法。

②对重大问题的把握。对涉及重大政治、军事问题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书稿,以及按照有关规定应该专题报批的书稿,终审者尤有责任在初、复审的基础上严格把关;应在审读报告中写明对所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

③处理意见。对书稿是否符合出版要求或是否应该退改提出明确态度。

④退改意见。应对初审、复审退改的意见明确表态,或做出必要的修改、补充。

第五章 编辑加工

1书稿为什么需要编辑加工?

答:编辑加工整理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学术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它对于体现宪法赋予公民的出版自由,贯彻党的出版方针,保证图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做好发稿后的整体设计、图文排版、校对等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出版社对书稿的把关职能,除了审稿外,主要就体现在编辑加工整理之中。(1)书稿编辑加工整理的必要性

出版社接受的书稿,无论是约稿还是自投稿,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稿件还是一般作者的稿件,都有一个通过编辑加工整理消灭差错,弥补漏洞,规范文字,提高质量的问题。

任何书稿都要加工,只不过存在加工多少、深浅之分罢了。(2)稿件编辑加工的作用

①编辑加工是精神产品物质形态化之前最重要的一次质量检验和全面优化,是从全局到局部决定精神产品物化形态的重要环节。通过编辑加工,全面、深入地检查原稿质量,发现问题,弥补缺陷,臻于完善。

②字斟句酌,点划推敲,最后完成精神产品由原始粗坯状态的原稿到可供复制出版的书稿的转化,使书稿内容和形式达到尽可能完美结合的程度。编辑加工是锦上添花,精益求精,往往使得出版物流光溢彩。

总之,编辑通过认真的加工,消除书稿中存在的各种差错,正是对社会、读者负责的表现;反之,如果加工不认真甚至根本不加工,让有问题的书流向社会,不仅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读者的利益,而且也会损害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

2编辑加工包括哪些内容?

答:对书稿的编辑加工,可以从内容加工、文字加工、技术性加工、事实材料的核实,以及辅文和图表的编辑加工入手。(1)书稿内容的加工

书稿的内容加工包括对书稿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与知识性的加工。

①政治性的加工是任何书稿加工中都必须首先注意的。编辑加工时务必慎之又慎,对关键性的词语、标点都应特别注意。

②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等方面的问题也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对于其中观点表述得不清楚、不准确、不完善或前后矛盾的地方,以及写得不准确的历史事实、人物、时间、数据等方面都要予以必要的修改。(2)文字加工

文字加工是编辑工作中的基本工作,也是一项大量而又细致的工作。

书稿中常见的文字问题有:章节、段落和标题不当,错别字、词,语言不规范或不合语法、逻辑,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编辑应针对书稿中存在的文字问题,适当地进行调整结构、修改润饰词句、梳理文字、删削赘文、弥补缺漏等文字工作。(3)技术性加工

技术性加工,是指编辑在技术规格方面为使原稿符合出版要求和读者的需要而进行的加工,它往往同内容和文字方面的加工交错在一起。技术性加工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琐碎。

总体上看,技术性加工可分为统一规范、加标注、整容三项工作。

①统一规范

统一包括统一书写格式、人名、地名、数字、名词、术语、版式、格式等,为的是使全稿保持协调一致。在加工时每改动一次,同时要考虑别处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动。统一和规范化是密切联系着的,因为统一总得符合一定的标准。

②加标注

这部分的工作包括对特殊字体的标注,使用繁体字和冷僻字要写清楚,外文字母的符号、大小写、正斜体要标明,排版要求标清楚,等等。

③整容

要使书稿在外形上整齐划一,各部分秩序井然,稿面清晰可观,文字、图表、符号等都清晰可辨,正文稿符合规范,达到排印要求。因此,平时改稿时,要符合规范,任何添删都要十分慎重。(4)事实材料的核实

核实是以原稿为基础,与相关的文献、资料、数据等相对照,看是否准确。它对保证书稿质量至关重要。人物、时间、地点、历史时间、数据、度量单位、公式、图表、引文、注释等等。这些都是书稿中需要核对的事实材料。尤其是数据和引文,更是重点的核对对象。(5)插图和辅文的处理

①插图的处理

插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能起到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插图的编辑加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a.图文是否相对应;b.检查图稿是否符合制版要求;c.检查图内文字是否有错,图题和图注的形式是否统一;d.检查图稿的大小和线条粗细是否符合缩放要求;e.图号、图序要排好,图名要简明,方向不明显的图应标明“上”、“下”字样,以免倒置;f.插图不要贴在稿纸上,要按章分别装在纸袋里,正文附近留出与图大小相当的空位,并画一个方框;g.对与技术内容无密切关系或无助于内容阅读的插图应该删去。

②辅文的处理

辅文是正文以外的辅助性材料,包括扉页、序言、目录、索引等等。辅文的编辑加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a.内容提要要注意短小、精悍,富有感染力,且必须实事求是,切忌无中生有、空话连篇。b.序言方面,自序的行文也应简明扼要,不宜过长,少写空话、套话;他序应注意审核对作品的评价是否实事求是,有无溢美之词;翻译类图书除原著序言外,还应写译序以指导读者阅读。③评论性的注释要特别注意审查是否恰当。c.参考文献要注意书写的标准化,对其中的各项内容都应仔细检查核对。

3编辑加工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答:编辑加工必须遵循的原则有:(1)提高书稿质量

编辑加工岗位职责有二:一是“把关”,改错为对;二是把书稿加工成高质量的读者喜爱的精品。

在加工过程中,对书稿一般要读三遍。初读,掌握书稿的全面情况,拟订加工方案。加工,要逐字逐句思考,找出疑问和不妥之处,修饰加工。整理检查,全部问题和疑点都要在加工时彻底解决,要做到“齐、清、定”。每一遍都要仔细、专心,深入到书稿中去。加工书稿一定要肯下功夫,精心雕刻,这样质量才会有保证。(2)“文责自负”“文责自负”,是指著作者要对自己的书稿从观点、内容、文字表述到出版后的社会效果全面负责。

①“文责自负”对作者来说不仅是保护自己声誉的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人民负责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具有真才实学,还要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对读者负责的高度责任感。

②“文责自负”是社会对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而编辑把关实际上是出版社对书稿进行审定的一种责任编辑制度。这个制度是由我国出版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在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

③“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是矛盾的统一体,著作者和编辑只是分工不同。对待作品,著作者和编辑往往是主观性、客观性交叉存在,所以要“求大同,存小异”。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共同为读者服务,对社会负责。(3)尊重作者

编辑应尊重著作者的劳动,要慎重对待原稿的修改。

①重大的修改与重要的增删,要同著作者商量,虚心听取作者的意见。不能从个人爱好甚至偏见出发,以自己的认识、感情和语言风格来代替作者的认识、感情和语言风格。

②关于学术观点,只要观点没有违背现行的政策和法规,言之有理,就不要轻易否定。当然,对有争议的观点和材料,编辑有责任提出意见,供著作者参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