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0:06:38

点击下载

作者:张将星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读:

前言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岁至25岁之间,整体的心理发展状态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水平上,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认识发展尚未成熟,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强烈愿望,很多时候,大学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让大学生更加顺畅、快乐地度过这一时期,我们萌生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念头,并根据实践授课经验撰写了本书,希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成长和自我探索的途径。

本书集知识、案例、测量于一体,共十一章,第一章解释了“什么叫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是不是就有病”的概念;第二章至第四章介绍了大学生自我意识、人格及情绪,让大学生对自己作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五章至第九章介绍了大学生常常会遇到的心理困惑及调适方法;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介绍了心理异常的识别及如何寻求帮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和著作,在此一并致谢!同时,暨南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本书的编辑李艺女士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编者2013年5月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特殊性,了解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认识。“它是人生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它是智慧的时期,也是愚蠢的时期;它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它是光明的时期,也是黑暗的时期;它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失望的冬天;我们前途有着一切,我们前途什么也没有;我们正在直升天堂,我们也正在直坠地狱。”

大学校园生活是莘莘学子必经的人生体验。在这里,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当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之梦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之海是那么的复杂,生活之舟是那么的难以驾驭。在挫折与教训的反思之下,有的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去对抗生活。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拥有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谁都渴望拥有美好的人生,但是年轻的大学生们由于一方面经历相对简单,生活阅历较少,基本上是从一所学校跨到另一所学校,另一方面又要面对考试的压力、生存的压力、经济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与社会竞争的冲击,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本门课程的宗旨就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缓解矛盾、调整心态的各种能力,帮助大学生勇敢地解决问题,积极地面对生活,让自我的潜能展开自由的翅膀,在蓝天中翱翔。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种状态,是个体、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并能带来身心安宁和满足的一种状态。如果一定要给它下一个客观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WHO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①有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③精神饱满,情绪相对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善于排除干扰;⑤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⑥体重得当,身材匀称;⑦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⑧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⑨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从以上十点我们不难看出,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当人的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等现象,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并出现身心疾病。比如癌症患者中大部分的患者是因为知道了病情而被“吓死”的,而有些不认命的患者却能在医生宣布只有几个月生存期的情况下毅然抗争,用强大的精神意志力将病魔击倒,创造医学上的奇迹。同样,长期的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不安也易引起身体不适,出现身心疾病如胃溃疡、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精神类疾病。据悉,中国的白领阶层“过劳死”的概率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之最,中国每年有60万白领死于“过劳死”。究其原因,白领阶层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导致他们出现身体不适。身体不适原本是身体对我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反应,是自我保护发出的一种警告和信号。然而这种身体不适往往因竞争激烈、工作强度大以及自恃年轻力壮等各种内外因素使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身体和心理在得不到休息的情况下负重前行、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身心疾病。因此,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二、心理健康的含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这个释义说明了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有弹性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复能力良好的过程,我们在知情意行都参与的过程中,趋于完善,但是永无止境。因此,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即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力,生命充满活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在的潜能。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于内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于外是个体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性良好。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心理健康标准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它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一般而言,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经验性标准

即个体根据自我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我或他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由于个体先天的遗传及后天的环境不同,经验标准更强调其个别差异。同样的生活事件,由于自我认知不同,自我体验不同,自我评价也不尽相同。这个标准是个体化的标准,如同不同的个体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之后,有的人会感冒发烧卧床不起,有的人打个喷嚏就过去了,还有的人毫无感觉。换而言之,如果一个平日里考试是60分万岁的人突然得了80分,他会高兴得跳起来;而一个平日里考试要求自己一定要上90分的人如果考试只得了80分,他会郁闷难过好几天。(二)社会适应性标准

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个体是否适应常态从而对其心理是否健康进行判断。常见案例如强迫洗手,究竟一天洗几次手是在正常范围值内?超过几次就具有强迫行为倾向?这里就可以用社会适应标准来判断。以社会适应性的标准来判断个体是否心理健康,有时候有其可取之处,但有时也会出现偏颇。比如,社会中常将某个个体判断为“他比较内向”或者“他就是脾气大了一些”,但是如果运用医学判断标准的话,可能这些内向或脾气大的人就是抑郁发作或者躁狂发作了。(三)统计学标准

通过对大批量个体进行测量,取得一个常模并将之作为判断标准,比如目前全国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时进行的心理测量。该类测量既是将学生测得的结果与常模相比较,超出常模范围者为超标,在常模范围内为正常。这就像我们常常判断一个人如何得知自己的体重是否过重或者过轻一样,我们会运用“身高cm减去100cm的值乘以2再上下浮动10%”这一公式来计算。统计学标准的心理健康值也有上下浮动的范围。在这个浮动范围之内的是正常,超出浮动范围的是超标。(四)自身行为标准

每个人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例如“得到奖励我就很开心”是“我”一贯的行为模式,可是如今“我”“得到奖励也不觉得开心”,这就是异于平时的行为表现,那么可以从这个差异来看“我”是否处于情绪低落状态,进而可以分析其诱因及提出解决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自己的饮食和睡眠质量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平日里吃嘛嘛香,头一沾枕头就睡着的人突然茶饭不思、辗转反侧,那就说明他遇到了问题,出现了暂时性的心理失衡和情绪波动。及时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则可以恢复健康状态,如果听任其发展,则会进一步进入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层面。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试图找到绝对标准是不现实的,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积极关注自我,保持身心愉悦。一般而言,我们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有鉴于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正处于青年中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所以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一)智力正常

智力指“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简单讲,它是个体学习社会经验和书本经验的能力,并能对所学的经验进行扬弃和批判性吸收,扩大自身的认知结构,推而广之地运用于自我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之中。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能正常地、充分地发挥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主要指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调解自我情绪,既包括合理宣泄又包括理性调解,在进行表达、宣泄以及调解时,自我需求能与社会需求共同得到满足。同时还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情的开朗,做到对生活乐观向上、充满希望。(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决定个体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其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会表现出自觉的目的性,能很好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且有准备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困难以及挫折面前,能够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并在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采取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的行为。(四)人格完整

人格是一个较难解释的名词,心理学家不同意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简单的回答。《大英百科全书》关于人格的定义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状态(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能大概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是协调一致的,个体因这个协调一致而呈现出平和、乐观的健康心态。人格完善者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统一的自我同一性,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求、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五)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个体在处理学习、人际交往、恋爱、职业规划等各项事务时都离不开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六)人际关系和谐

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而且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能够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具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可以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交往动机端正。(七)社会适应正常

这是指个体能积极适应环境并能改善环境。个体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是正面的、合理的,能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中的正反两面,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奉献力量,乐于将自我融入社会之中。(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任何心理都是要外显于行为的。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事实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条波动的曲线,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说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就会永远存在或者会加重。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只有小部分的心理问题会因为忽略、反复出现、因素添加等原因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从心理活动过程来看,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而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但可以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并趋于健康。所以说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但是一定要积极应对并加以矫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的依据。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刚进入到大学的新生都踌躇满志、怀揣梦想,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期盼通过大学阶段的熏陶和磨炼,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但是大学,似乎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个体在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在这个看似自由的舞台上,如何彰显自我、发展自我,都必须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研究其发展和成长。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如前所述,大学阶段处于个体发展的青年中期,是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有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独特性。(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17、18岁至24、25岁),生理上有以下显著特点:(1)体:身高和体重急剧变化,体形进入成年人行列;(2)力:生命力处于最旺盛时期,各种器官和组织都达到成熟水平,充满生机和活力;(3)脑: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最发达状态,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4)性:性萌发和性成熟最敏感的时期。(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青年期是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也是少年心理向成人心理过渡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迅速发展,达到相对成熟阶段,对事物本质的分析能够较为全面;情感也从激情体验、易感状态逐步过渡到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增强,关注他人的感受及体验的状态;意志行动从冲动型发展到具有一定自控力,个性发展达到相对稳定、渐至成熟。

2.心理发展可塑性

这个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第二个迅速发展期。由于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大量增加,伴随着接触面的复杂多样性、接触对象的多样化和不易把握性以及信息量的膨胀和烦琐,青少年在接触中成长,在成长中摸索,其心理发展还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等特征。在此期间,个体的认知容易偏执,情绪容易走极端,意志方面执拗,个性易受外界影响。

3.心理发展矛盾性(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一般较高,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优秀人才,但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对自身发展方向较为迷茫,又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案,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矛盾。(2)情绪与理性的矛盾:大学生情绪体验丰富,易激动、兴奋,也容易转向消沉、失望,尤其在挫折面前,情绪易走向极端。同时大学生对于理性的思考也处于一种爆发期,个人观念和书本观念之间有共鸣也有冲突。当生活问题发生时,往往容易陷入情绪和理性的矛盾之中。(3)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从中学由父母事事包办的依赖生活到大学的自由天堂,个体的独立意识得以爆发和增强,一方面开始将自我的心理与家庭割裂,但是另一方面经济上还需要依赖父母的供给,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4)乐群与防范的矛盾:由于大学生活精神和物质世界的扩大,个体乐于群体活动,并在群体互动中积极交往,寻求朋友。但由于相处时间有限,以及个体自我扩展的原因,彼此之间难以建立贴心的真情和友谊,总是带有试探和防范的心理。结果就是认识的人很多,但信得过的人很少。(5)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经过竞争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大学里人才济济,个体优势不再明显,易出现心理失衡,有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6)竞争与求稳的矛盾: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较强,自我评估也相对较高,渴望在平等的条件下参加竞争,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凸显自我。但竞争的残酷性又导致个体出现求稳心态,不敢也不愿接受挑战。这种矛盾在大学生择业时表现得尤为突出。(7)性生物性和性社会性的矛盾:大学生性生理已成熟,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由于社会性伦理道德观正在保守与颠覆之间挣扎,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处理性的问题时往往存在困惑和矛盾:是应该受制于传统社会伦理心理的制约,压抑性冲动呢?还是接受自由思想的引导,宣泄或者满足性冲动呢?这个矛盾通过学习、工作、社交活动等途径,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转移。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问题并没有解决。

4.心理发展阶段性

大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尽相同:(1)适应期:主要指新生入学的第一年。适应内容主要分为环境性适应与发展性适应,前者指个体对物理环境以及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包括处理自我保护与结交朋友的矛盾;后者指个体对自我发展如职业规划、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适应,包括经济独立与经济依赖的矛盾、学业规划与社团活动的矛盾、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矛盾以及自我实现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个体突出的心理矛盾在于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轻松感和紧张感交织,奋发感和被动感交织。(2)发展期:主要指进入大学的第二年至第三年之间的时期。该时期是个体在适应大学生活,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后,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是个体成才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个体自我认识、自我定位等自我意识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种质变可以是在和风细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也可能是疾风骤雨的突变。在这一时期,个体必须处理好理想选择、目标实现、学习策略等问题。(3)成熟期:主要指大学生涯的最后时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个体的心理发展已近于成人,对世界观、社会观、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认识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和稳定。但是由于面临着离开高校,踏入真正的社会,面临着改变及新的心理适应,个体会在这一时期普遍产生焦虑、惶恐等心理,所以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有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感。二、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一)认知心理的特殊性

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均达到成熟水平,他们思想活跃,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独立性大大提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自我见解。但是由于个体的社会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对待问题容易受到片面信息的影响,易以己推人,以偏概全,对复杂的事物难以辨别真伪。有时注意了表面现象而忽视了本质,有时注意了局部而忘掉了整体。(二)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殊性

大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种释放感就来自于情绪情感的体验。在进入大学以前,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升学期望让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即使有情感体验也多是夹缝中的扭曲和遮掩。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并在释放和选择中逐渐成熟。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表白,敢于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友谊。但是他们的情感发展还没有真正成熟,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和缺陷。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情绪还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波动性,有时这种情绪波动和随境而迁的特殊性表现得非常明显,难以控制。大学生的情感与他们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密切相关,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动机得以实现,常引起高兴的情绪和表现愉悦的表情;反之,则明显地暴露出悲伤和受挫的表情,而且其消极心境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大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主要是自我肯定与社会认可之间的矛盾,或者讲这种矛盾是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充满了开创未来的热情和理想,并希望借此来体现自我的力量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但是由于社会意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又会停留于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满足之上,这就导致大学生产生为生存而学习,为就业而学习的非发展性理念。因为缺乏人生的目标及自我实现的动力,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始动摇、迷茫,甚至丧失信心,失去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荒废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四)大学生性意识的特殊性

大学生的性意识从高中时期的朦胧状态发展到了明朗化状态。在这个时期,其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性接触与性需求也逐渐显现出来。我们这里讲的性意识不是单纯的生理上的性概念,还包括心理上的性别认同、性别悦纳。这个时期性意识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对异性比较关注。感受到来自异性吸引的存在,总是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接近异性,探索异性的秘密,或以各种方式引起异性的注意。②对爱情生活的追求。这种心理的发展带来强烈的按照性别特征来塑造个性和形象的精神向往,即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获得怎样的异性吸引。但是由于大学生还不善于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或者他们的经济地位及心理成熟程度还不足以合理引导和驾驭这种精神向往,从而带来烦恼和不安。(五)大学生智力水平的特殊性

如前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年中期,所以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这一时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特点如下:(1)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随着与社会接触面的增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大学生已能从较为全面的角度对事物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把握本质。(2)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得以发展。他们敢于质疑,不盲信书本和权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当然,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时候也容易出现偏执。(3)思维灵活性和敏锐性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能够迅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能迅速更新其思维认知结构。同时还表现在思维方向上,大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4)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由于大学生的思维对社会现象处于一种开放式的接受和评价状态,所以他们较少保守思想而富于想象,常能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思维中出现更多的创造性成分。(六)大学生人生观的特殊性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大学时代是人生观形成并开始稳定的时期,大学生人生观形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①自觉探讨人生问题;②对人生问题的探讨具有哲理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喜欢从理论上通过论证去求得答案,而不满足于人生问题的一般描述或泛泛而谈。第三节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小而言之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而言之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再大而言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此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不仅要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要成为每个学生自我修养的努力方向。一、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一)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对其子阿斗的最终嘱咐。如果我们都能如这两句话所说去付诸行动,我们必将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美好。刘备这两句话讲的就是要我们坚持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很简单,比如,①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睡眠充足;②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保持体重正常水平;③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用脑过度;④积极休闲,选择文明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娱悦身心;⑤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⑥坚持最低道德底线,不做伤害社会、伤害自然、伤害他人的言行。(二)有意识地培养和完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客观评价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控制情绪,情绪反应适度正常,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环境。

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就必须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保持人生三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纵观中西古今,唯有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才是学子英才们锲而不舍的追求,才是人类得以进步的根本动力。

此外,完善人格的培养还需要树立健康的、全面的、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很多大学生对时事政治以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等国强民生的问题非常敏感和关注,但是由于其认知的局限性,要预防偏激心态的出现,以防不良心理对人格的影响。(三)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青年主体和精英,大学生必须来自于社会,又要投身于社会。在社会中学习和成长,并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拥有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个体得以度过心理困难时期的重要保障。所以,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并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大学生走出沼泽地,走向开满鲜花的未来。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一)倡导全员健心意识,进而达到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适应环境,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事务,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它是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前提;“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关心我们生存的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爱情,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就是教会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习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课题,可以说,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上述五个学会都必须建立在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目标,所以在这里我们倡导一种全员健心的意识,大家都来关注自我同他人的心理健康,都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心理保健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个体自我实现的要求。(二)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达到“心理免疫”的目的

学校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各类必修课、选修课,并经常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培训等,所以个体应该积极利用这些有利资源,为自己达到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增加内在力量。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心理问题,或者不会出现心理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通过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或治疗,达到“心理免疫”的目的。(三)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及时有效地指引心理发展

学校一方面对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特点,全方位地做好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辅导。另一方面在各班设立心理委员,对学生骨干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有效的指引。(四)建立以发展性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只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发展性咨询才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发展性咨询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性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这个观念的建立和普及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思考题1.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有哪些?3.列举几点关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内容,熟悉自我意识的相关概念,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并了解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的偏差以及如何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你有没有注意过小猫咪照镜子的样子?有时它们会朝镜子里的自己“喵喵”地叫,或者站在那里,一脸迷惑,不知镜子里的是谁。“辨认镜子中的自己”是非常高级的能力,猫咪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虽然有些研究表明黑猩猩有辨别自己的能力,但是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当然我们每个人也并非能真正认识自己。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老人一点也不在意若菱的防备,笑着问:“你是谁?”“我叫李若菱……”“李若菱只是你的名字,一个代号,”老人微笑着坚持:“我问的是‘你是谁’。”“我在一家外商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行销经理。”若菱试着解释。“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老人再度摇头,“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我是个苦命的人,从小父母离异,只见过父亲几面,十岁以前都是由外祖父母抚养,继父对我一向不好,冷酷疏离。为了脱离家庭,我早早结婚,却饱受婆婆的白眼和小姑的嘲讽,连老公也不表示同情。工作上老遇到小人,知心的朋友也没几个……”“这是你的一个身份认同,”老人缓缓地说,“一个看待自己的角度。你认同你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错误行为的受害者。你的故事很让人同情,不过,这却也不是真正的你。”“等一等!”她的心头突然一动,“我天生聪明伶俐、相貌清秀、追求者众多!我是台湾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现在三十多岁月薪就十几万,我老公……”“是、是,我知道,你很优秀!”老人理解地点点头,“但这又是你另外一种身份认同,也不是真正的你。”“那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以后我会慢慢告诉你。我告诉你这些是要帮助你认清楚一些事实,因为我们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资料来源: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

什么是自我意识?大学生拥有怎样的自我意识特征?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帮助我们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科学地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心,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这些将是本章讲述的主要内容。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感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也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准,是整合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力。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自我意识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它贯穿于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其核心内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健全的自我意识不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有效保证,也是一个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自我意识在内容上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以及心理自我。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一)自我意识的组成

自我意识从内容上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部分。

1.生理自我

你是否对自己的身材满意?你对自己的样貌怎么看?这些都是生理自我的认识内容。

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一个人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容貌、身材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温饱感、舒适感、病痛感等方面的体验。生理自我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它使一个人把自我与非我区分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依托于自己的躯体。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生理自我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只能接受而不能改变它。随着自我意识的成长,我们应该对生理自我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学会积极地悦纳自我和接受自我。大学生尤其要关注自身的生理状况,如自己的外貌是否美丽,身材是否健壮,体态是否匀称等,并从中产生强烈的自我评价意识。但由于青年时期思想发展的不确定性与不平衡性,青年大学生往往伴有自卑和自信的双重心理体验。

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刚出生时,婴儿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事物,直到婴儿长大,可以进行抓咬等感知动作时,才能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不同。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生理自我是从八个月开始,到三岁左右才基本成熟的。

2.社会自我

你怎样认识你和父母的关系?你觉得你和周围同学、老师的关系怎样呢?同学和老师眼中的你是否和你对自己的评价一致呢?这些都和你的社会自我有关。

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包括个体在周围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力量等。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的社会角色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将会不断增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理解和尊重,一旦失去了周围人们的肯定和认同,就会感到孤单、无助和失望。

从三岁到青春期以前的十三四岁,是人们接受社会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社会自我发展的主要阶段。它表现为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此阶段的游戏、学习和生活对社会自我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心理自我

你对自己的“印象”如何?你觉得你是“谁”?你不单是一个名字,也不是你现在的学生身份,这将会随着你今后身份的改变而改变。“我是谁”,这是一个需要你认识了自己的心理自我后才能回答的问题。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及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情绪、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情绪、智力、能力、兴趣、爱好等都随着个体的成长与日俱增,我们应该学会评价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智商不高、能力不足、性格不好、情绪起伏太大、自制力差等,就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如果对自己评价过高,又容易产生自负的意识。这两种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是人们的心理自我发展的主要时期,同时,人们的自我意识也趋于成熟。此时,人们能够知觉和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状态,并根据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二)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一个人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所具有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卑、自负等),是个体对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否符合自我的需要、期望从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责任感、优越感等。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悦纳自己”。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如自制、自律等)是在自我认识的指导下,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它反过来又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起着调节作用。自我控制是指不受外界诱惑因素影响,能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的一种意志力强的表现。它包括:自主、自立、自强、自卫、自制、自律等。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知”而“行”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事实上,“行”往往并非易事,自我控制需要意志,需要付出,需要坚持。

例如,学生A有一天遇到一个外国人,在与其对话中,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非常差(自我意识),对此他感到非常尴尬(自我体验),从此他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英语(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基础,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和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三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表2-1 全面的自我意识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在人的活动中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以及心理自我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总体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行为、个性特征以及人际关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自我意识在发展人的个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到它的影响。(三)评价自我意识的方法——久哈里窗“久哈里窗”是社会学家约瑟夫·卢福特和哈里·伊阿那设计的一种交流模型。根据“久哈里窗”的原理,人自身储存的信息有四种形态(或称其为有四种区域): ①公开区,即包括本人和其他人都知道的有关本人的信息;②盲点区,包含其他人了解,而本人却没有意识到(或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③隐藏区,包含本人了解,而其他人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④未知区,包含本人不了解,其他人也不了解的有关本人的信息。图2-1 “久哈里窗”模型

运用“久哈里窗”的方法认识和评价自我:

第一步:请5个或10个非常了解你的朋友,要他们列出你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先从好朋友做起,看他们是怎样看待你的。如果想进一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再请那些你最不喜欢的人列出你的优缺点,也就是让别人做你的镜子,利用别人给你的回馈,帮助你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第二步:你自己也拿出一张纸,自己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将自己列出的优缺点与别人列出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这便产生了上图中列出的四种情况。

通过“久哈里窗”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优点别人并不知道,也可能出现别人认为是你的优点,你自己反而不觉得,同样,你的缺点也可能有类似的情形。用“久哈里窗”来了解和评价自己,要比从自我观察的材料中分析、评价自己更加客观、准确、可靠。二、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的,而是积极、主动地应对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影响,并自主地调节自己驾驭外界的条件为我所用。自我意识使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发展起到反馈和调节作用。大学生的发展,虽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评价态度。而是否有正确的评价态度,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即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而且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创建一个美好的未来。(一)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发展动机

一个人要想成功,拥有成功的动机是第一步。动机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内驱力。人只有自己有了发展的愿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个人发展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是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主动追求,如果缺少自觉性,没有强烈动机的推动,主体处于被动的境地,成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是不能在别人的安排下获得成功的,即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那也不是他的成功。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崭新环境中的新角色和新地位,认真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在自我意识中产生成功的需求,形成强烈的发展动机。有了强烈动机的驱动,才会为自己的美好未来拼搏,才能进行具体的行为活动。(二)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有了发展动机之后,就要开始具体的学习活动了。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目标和取得目标的方式,使其未来发展更具有方向性,并且根据目标制订合理的计划。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确立目标。大学生选择的目标是否合适取决于其自我意识中有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书面讲授、别人告诫的有关目标的知识与意义都是外在的,必须经过个体判断衡量后,得到自我意识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自我意识本身中的认识,才能驱动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地体察到自己的个人条件以及社会、集体对自己的要求,全面地衡量各种相关条件,在正确的自我感知与自信的基础上,将发展的需要和动机转化为正确的具体目标,并且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正确自我意识的大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客观、准确,他们清楚自我的长处和不足,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很好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这就为自我的实现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可见,正确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地确立“我该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决定干什么、我怎样干”,使自己不至于在成才的路上走入歧途。(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使大学生及时反馈活动的效果

自我意识不但能把大学生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状态、体验等内心活动报告给自己,使其对成才活动的每一步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从而根据既定的目标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提高自己成才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还能适时地调动大学生自身的意志力来维持成才行为,不断推动成才活动的进程,使大学生最终实现自我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相同的经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例如,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能获得平均分的学生,得到高于平均分的成绩便会认为取得了极大成功,感到十分满足;对于同样的分数,一个自认为能力出众、应当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会认为这是遭遇了很大的失败,并体验到极大的挫折感。所以,由于自我意识的参与,个体能获得更多的活动反馈。

当然,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健全的自我意识会使个体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积极的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坚定对自己选择目标的认知,用坚强的意志排除焦虑和自卑等消极情绪,使自我能冷静、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活动与目标,检查自己在自我实现中的不足和失误,端正自己的认识和修改自己的行动步骤,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和恒心,战胜内心的懒散、畏难、退缩等消极心理,加强自己行动的勤奋力度,重新投入到实践中,直至取得成功。(四)正确的自我意识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自我意识影响个体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促进大学生潜能的发挥。这是因为,自我期望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与自我意识相一致,因此其后继的行为也取决于自我意识的性质。自我意识健全的大学生会充分地认可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能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在学习上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敢于打破传统和权威,勇于创新,并适时地应用所学的理论和个人对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充分利用自我现有的条件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力。(五)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研究表明,具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不仅能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自我,善于积极接受和悦纳自我,而且能够采取科学、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他人和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自我意识不健全往往会造成个体无法适应社会及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如果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评价出现偏差,尤其是当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太大时,就可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对于适应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由此可见,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人的认识活动不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都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更加自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交往和语言思维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自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己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主观内省,是人的重要心理机能。自我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核心成分,所以自我意识发展必然对人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自我意识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才和发展。

一般来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一个比较明显的分化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分化是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促使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的主体性的形成,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合理地调节言行奠定了基础。自我意识的统一代表着自我意识的成熟,这时的个体在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调整之后,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原来完整统一的自我被打破,原来的自我意识一分为二,出现了不同层次上的两个自我,一个是“理想的我”,一个是“现实的我”。“理想的我”是根据主观感受到的社会现实所希望的将要达成的自我状态,它处于观察者的地位。“现实的我”则是当前实际到达的自我状态,它处于被观察的地位。所以我们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新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这时,如果“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能保持大致平衡,即个体若能表现出真实的能力、性格、欲望等,既不掩饰优点,也不怕暴露缺点,就非常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

但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使青年开始意识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许多关于自我的细节,带来了自我内部的矛盾斗争、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内心产生极大的痛苦和剧烈的不安。他们接触外界社会比较少,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因自己的现实条件和理想差距很大,常常带来很大的苦恼和冲突。(二)自我意识的统一

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寻找自我意识的新的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由于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大学生逐渐在多向度中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向理想自我靠近,自我意识开始趋于统一。从多维度观察的自我同一性越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越好,人格越完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个人人生志向、职业目标的不同,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与类型也会不同。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将随之建立起积极的自我。积极的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劣势,能够分析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哪些是属于无法企及的,从而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向着理想自我迈进。

西方人格心理学家的一致看法是:个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其自我的统一功能,就能够发展出积极整合的人格结构,并能够保持人格与个人行为以及外部世界的协调和一致,他就是一个健康的人;相反,如果个人没有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识,或者没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在实现人格结构整合化过程中的统一作用,就会导致不协调的、未整合的人格结构的形成,从而使整个人及其行为与外部世界产生冲突,这就是一个不健康的人。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转化不断进行,且渐趋稳定。在自我意识由分化向统一的转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正是由于这种矛盾转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飞跃,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差异,自我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

由此可见,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转折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如果得不到及时适当的引导则会对其发展成才产生阻碍。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经过大学生活和教育,随着个体心理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