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统考版)——发展心理学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8:35:48

点击下载

作者:迷死他赵,心理学眼泪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统考版)——发展心理学分册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统考版)——发展心理学分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统考版)——发展心理学分册作者:迷死他赵;心理学眼泪排版:青杨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6-6-7本书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本章导读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课题?解决哪些问题?发展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门学科主要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这些都是本章直接或间接涉及的问题。作为这门学科的开篇,本章会简单、概括地对上述问题做些介绍,我们将通过以后各章的学习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知识结构简图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而言,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其中,儿童心理学(0—18岁)是发展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部分。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划分:

1.广义发展心理学(1)种系心理发展(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2)种族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3)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

2.狭义发展心理学(1)两个主要部分:认知过程和社会性发展。认知过程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年龄特征,社会性发展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格的年龄特征。(2)四个相关方面: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生理因素的发展、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言语发展。

Tip

毕生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发展是向各个方向生长的树枝,存在着多种可能的路径,树枝的交叉点是发展的几个主要维度:生理、认知、情绪和社会性,这四个维度也是我们学习发展心理学时需要重点探讨的。(二)研究任务

1.描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目的。

具体而言,发展心理学揭示了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描述了不同的文化和亚文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模式,以及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共同具有的、使他们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它是心理发展的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比较典型的划分年龄阶段的标准有以下几种:(1)生理发展:伯曼(L. Berman)以内分泌腺为分期标准;(2)智力发展:皮亚杰(J. Piaget)以思维发展为分期标准;(3)个性发展:艾里克森(E. H. Erikson)以人格发展为分期标准;(4)活动特点:艾利康宁(苏)和达维多夫(苏)以心理发展为分期标准。

2.解释:解释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

3.预测: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和预测。

4.控制:根据科学理论控制研究对象的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上述四个任务是层次递进的关系。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一)横断设计

横断设计,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1.优点(1)横向研究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比较节省时间和经费,易于实施;(2)横向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强,可以较快获得研究结果,能够避免被试的流失对研究带来的影响;(3)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故被试的代表性往往较强,研究所得结果也就具有较好的概括性;(4)不存在重复测量的问题。

2.缺点(1)缺乏系统连续性,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不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3)取样程序较为复杂;(4)横向研究可能存在组群效应,也叫同辈效应、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组群是指年龄接近、所受社会环境影响相似的人群。组群效应是指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二)纵向设计

纵向设计也叫追踪设计,是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

1.优点(1)能看到比较完整、系统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显著的阶段特征和量变质变规律;(2)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也适用于个案研究。

2.缺点(1)比较花费时间、经费和人力;(2)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差,有时候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研究结果,有时候研究课题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或研究手段逐渐变得落后;(3)由于纵向研究需要对同一批被试重复进行研究,有时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并会降低数据可靠性;(4)纵向设计的目标群体来自某一特殊年代,该年代的显著特征为群体带来了特定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这种现象叫做“跨代效应”(cross-generational problem);(5)由于纵向研究耗时较长,可能发生被试流失的情况,也可能会使变量增多,这就会影响被试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同时还可能存在测量时间效应(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会影响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图2-1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三)聚合交叉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设计的长处。因而其科学性,适用性很强。

这种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又从发展的角度了解样本中个体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主要有:(1)采用聚合交叉研究不仅可以排除组群效应,而且可以不断补充被试,避免被试流失所造成的影响。(2)通过比较同时代出生但先后参加实验的被试,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3)聚合交叉研究耗时也比典型的纵向研究少。(4)采用聚合交叉研究,可以对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说,聚合交叉研究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完美结合,科学性、适用性更强。但通过聚合交叉设计得出的结论是否能推广到其他群体还需进一步验证。(四)双生子设计

双生子设计,是指以双胞胎(同卵双生子或异卵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研究其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揭示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的方法。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高特斯曼(Gottesman)提出了研究双生子的原则。

1.优点(1)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2)异卵双生子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2.缺点(1)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2)不能人为制造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双生子被试,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被试。(五)微观发生学设计

微观发生学设计,是指在短时间内反复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并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这是一种用于研究个体发展的变化过程和个体差异的方法,它使得研究者能够近距离观察到变化的过程,而不只是变化的结果。

微观发生学设计有以下关键特征:变化的个体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在某个特定发展领域发生快速变化之前、变化期间以及变化之后进行观测;进行观测的时间间隔很密集;对所观测的行为进行集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微观发生学在西方有广泛的应用,如早期情绪发展、母婴交流、动作发展、早期语言发展、注意、记忆和年幼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等。

1.优点(1)它关注研究对象一系列行为发生的细节,观测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研究者能直接观测发展变化的过程,能描述变化如何发生,以及变化的数量和性质;(2)由于进行密集的观测,使研究者能够在研究的年龄范围内追踪特定行为的个体发展轨迹,这有助于确定从一种行为模式到另一种行为模式的转折点;(3)该设计使研究者能观察到个体的内部差异,即能找到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还能观测到发展变化的速率和时间;(4)该设计能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

2.缺点(1)该方法需要对被试进行逐个观察、逐点记录,耗时费力,因此被试的数量有限;(2)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动机强的被试,因为整个研究的成败取决于被试能否全程认真参加多个实验,并且在每个实验中都能积极进行尝试;(3)尽管观察密度高,数据很丰富,但在有些情况下,仍旧难以分清被试已具备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密集刺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短时的,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六)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也叫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严格来说,跨文化研究并不能算作一种研究设计,而是一种宏观的研究方法,采用跨文化研究有助于检验心理发展理论的普适性并做出修正、补充和完善。其优点主要有:(1)能对变量做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2)可以探讨以某一区域或某一国度为研究对象得出的某些心理特征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三、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一)近代儿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近代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约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新兴资产阶级从经济上、政治上以至意识形态上进行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口号。这些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科学观,促进了辩证的自然观,要求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尔文长期观察和记录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于1876年出版了《一个婴儿的传略》。

3.近代教育的要求

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些教育家主张以心理学的规律为依据,这些教育家的思想推动了研究儿童的著作和组织的出现。例如:(1)1774年,裴斯泰洛奇(Pestalozzi)对自己三岁孩子一个月的观察记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先声”;图2-2裴斯泰洛奇观察自己的孩子(2)洛克(J. Locke)认为,儿童就像一块白板,他们的性格均由经验塑造,洛克支持教养比天性更重要的观点;(3)卢梭(J. J. Rousseau)的“机能论”把儿童看做高尚的自然人,与洛克不同,卢梭持儿童中心论观点,认为成人应当接纳儿童的需求,儿童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最早提出了两个对儿童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概念:“阶段”和“成熟”;(4)夸美纽斯(J. A. Comenius)主张通过教育改良社会,使人获得和谐发展,他提倡的“人文主义教育”,至今对教学活动仍有深刻的影响。(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1882年,普莱尔(W. T. Preyer)出版《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婴儿期的心理特点,反对“白板说”,并开展了比较研究。这本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也因此成为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此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形成时期:从188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2)分化和发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儿童心理学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塞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等。(3)演变和创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和具体研究工作的演变。

Tip

想一想,为什么普莱尔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三)毕生发展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1904年,霍尔(G. S. Hall)的重要著作《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一书出版,确立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2)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于1922年出版《衰老:人的后半生》,但没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发展。

2.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做了研究(1)弗洛伊德(Freud)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从出生至青春期分为五个发展阶段。(2)荣格首先提出研究成年期,其发展观涉及三方面:①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认为前半生和后半生人格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25到40岁是分界的年限,前半生比后半生的人格更向外展开,更致力于外部世界;②重视中年危机;③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最先开始对于毕生发展的研究。(3)艾里克森在荣格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的年龄划分从青春期扩展至老年期,即生命全程。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1)1930年何林渥斯(Hollingworth)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2)1935年古德伊洛弗(Goodenough)出版《发展心理学》,其科学性和系统性都超过了何林渥斯。(3)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了“儿童心理学”作章名。

Tip

发展心理学史的大咖们:达略裴先洛白板,卢机夸人普创始,弗五艾八霍青老,荣成何概古超越。【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广义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 横断设计 纵向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 双生子设计 微观发生学设计 跨文化研究 发展历史 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学 毕生发展观【想一想】

1.查阅心理学核心期刊的文献,选择一个发展心理学领域你感兴趣的研究问题,选用一个研究设计方法自行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2.根据毕生发展观的观点,个体的生命全程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获得与丧失,请分别思考一下你自己与身边的亲友们,在现阶段哪些方面有获得、哪些方面有丧失。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本章导读

科学理论是科学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系列概念或命题,它是科学家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认为正确的东西,发展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发展的理论自然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章中,我们将学习五种主要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这些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发展心理学所必须掌握的重点。近年来,仍有许多其他的观点对这些理论加以延伸和补充,我们在学习这些理论时,要对这些理论有自己批判性的思考。

知识结构简图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一种驱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性本能,性本能携带着数量一定的心理能量“力比多”(libido),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性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根本动力,这是其理论的核心。(2)两种本能

①生的本能:它保证人的生存,如呼吸、吃、喝、性和机体的其他需要。

②死的本能:指人可能表现出来的各种破坏力。(3)三种心理结构

①本我

本我是最原始、本能、在人格最深处最难以接近的部分,其基本机能是寻求能满足机体本能的对象,提供能量或动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指向本能需要的直接满足。本我及其初级过程思维关注的是获得满足,而不管满足的途径是否实际或是否为环境所允许。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

②自我

自我是意识部分,当力比多从本我转化为重要的认知过程,如知觉、学习和逻辑推理时,理性的自我就出现了。自我遵循现实性原则,即寻找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需要。自我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弗洛伊德称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为二级思维过程。它是随着人的成长,在个体和外界的接触中,逐渐从本我中发展起来的,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

③超我

超我是人格当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是消极、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服从于道德原则(完美原则)。(4)四种研究方法

①临床观察法②催眠释梦法③自由联想法④生活史法(5)五个发展阶段

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根据力比多释放的主要焦点,可以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

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吃奶和吮吸给儿童带来最大的快感。从出生到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是渴望得到欢乐、舒适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而存在的。

②肛门期(1—3岁)

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这是儿童学习如何获得爱、表扬和赞赏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不能被父母恰当对待,那么儿童的人格就会残留着恐惧、内疚和蔑视的痕迹。这种被压抑的冲突可能导致成人强迫性地定时大小便和洁癖,或者变得尖酸刻薄。

③性器期(3—6岁)

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儿童经历了强烈的矛盾情感,寻求异性父母作为爱人,但同时都害怕并爱戴同性父母,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依恋异性父母。这种早期的异性亲子依恋可分为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两种,又称为伊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和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如果这一时期的情感冲突通过被压抑的性冲动和认同同性父母未得到充分解决,残余的冲突遗留在潜意识中会扭曲青少年和成人的人格。

④潜伏期(6—11/13岁)

这一时期,主要的满足区域仍然是性器区,但通常在儿童的行为中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儿童为了解决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冲突,都压抑了性的表现。潜伏期的儿童把力比多投入到了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的游戏中去。

⑤生殖期/青春期(11/13岁以后)

这一时期女孩和男孩出现第二性征的身体变化,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就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并且他们能够以更少自我中心、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容易产生冲动,对成人产生抵触情绪。(6)评价

弗洛伊德理论在原创性方面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精神分析的建议对父母与其他影响儿童的抚养者的时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理论对社会及科学都是一大贡献。但是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对成年人的研究基础上,并没有直接观察儿童,而是要求病人回答幼年经历,从而做出理论推测的,而这些回忆有时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此,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性不足。

Tip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出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尽管它没有被纳入到发展阶段中。在弗洛伊德看来,出生是一个创伤性开端,是儿童生命的第一个巨大冲击。根据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如果儿童出生时经历的冲击少,比较轻松地降生,则可以预期儿童在成长中潜意识里会有较少的恐惧,在今后的人生中面临挫折时会有更强的情绪控制力。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与人格品质:(1)婴儿期(0—l岁)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1—3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6—12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5)青年期(12—18岁)

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避免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6)成年初期(18—25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岁)

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以后)

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3.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观点的比较(1)区别

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

②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2)联系

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继承、扩展与修正。艾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他认为发展过程不是一维纵向的,而是多维的,每一个阶段不存在是否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的问题。(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行为主义(1)基本假设

人类的行为都是可以后天通过条件反射等学习的。(2)基本观点

华生(J. B. Watson)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都可用客观的S–R公式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有关人类发展的理论应基于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基于不可观察的无意识动机或认知过程的内省。

华生是名副其实的环境决定论者,主要体现在: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学习包括情绪的基础都是条件反射。(3)评价

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过于偏激,只能解释一些较低级的心理过程,而把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是,行为主义严格的科学取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中对实验方法的使用,提高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基本假设

斯金纳(B. F. Skinner)认为,除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外,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2)基本观点

操作条件反射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正强化(积极强化)是一种刺激的加入或增强导致了特定行为出现概率提高的过程;负强化(消极强化)是一种刺激的排除或减弱导致了特定行为出现概率提高的过程。他认为,行为是由强化刺激控制的、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一定要及时。(3)评价

斯金纳重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如育儿箱、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都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Tip

斯金纳自己的女儿博得拉在育儿箱中带了11个月后,他的报告写道:“朋友们最常见的反对理由是我们将抚养出一个对真实世界无所准备的‘柔弱者’,然而我们的婴儿并没有变得过于敏感,她获得了一种令人惊奇的平静面对苦恼的忍受力。她在玩耍时不因所穿的衣服而烦恼,她没有被大声或突然的噪声惊吓,没有为够不着玩具而受挫……当然,这些仅仅是为其后面的童年生活做准备,我们并没有理由在整个幼儿期去扰乱她的生活。”

如果有可能的话,你以后愿意用育儿箱去抚养你的儿女吗?为什么?

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1)基本假设

班杜拉(A. Bandura)认为人的行为变化不只是由内在因素决定,也不只是由外在因素决定,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大部分的学习来自其主动观察或模仿他人的言行。(2)基本观点

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②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是通过对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习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③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专门研究了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社会化的目标。图2-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3)评价

班杜拉所强调的观察学习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也很重视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做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才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无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2.发展的因素与结构(1)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2)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①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皮亚杰认为,思维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

②同化:把新经验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量变)。

③顺应:改变现有图式以纳入和适应新经验。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质变)。

④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平衡既是心理发展的因素,又是心理发展的结构。

3.认知发展阶段论(1)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顺序性。每个阶段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儿童思维发展依次经过: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形成某些低级动作图式,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有: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自我和他人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A非B”错误)。图2-4同化和顺应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感知和动作内化,可以成为表象,能用表象和语言描述外部世界,但还具有以下特点:相对具体性、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集中化(不守恒)、集体独白、泛灵论。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思维已能服从逻辑规则,但认知活动相对具体,不能进行抽象运算,8岁左右形成客体守恒性。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有:去集中化、去中心化、思维可逆性。其中,去集中化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思维水平开始接近成人。(2)皮亚杰阶段论的要点是: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但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固定;

③阶段之间可以有交叉;

④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两阶段之间有本质差异;

⑤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水平相当;

⑥心理发展的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和新结构。(3)对教学工作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的理论基础,它启示我们教学应当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

Tip

查阅发展心理学的教材,看看新皮亚杰主义是怎样继承与发展的?(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Vygotsky)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和鲁利亚、列昂节夫一道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被称作“维列鲁学派”。他的心理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他认为,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人类便区别于动物,以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适应自然。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这些条件使得人类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言语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相似性在于他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原因和标志(1)发展的实质: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2)发展的原因:发展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3)发展的标志: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三个重要思想(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水平,儿童需要在帮助下消除这二者间的差异。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种发展水平与第二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地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Tip

如果说儿童是花朵,那么“最近发展区”就好像花蕾,将成熟还未成熟。教师作为园丁,应当看到花蕾的美丽,给它施肥浇水,才能让花朵绽放得更美。(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维果茨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理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活动特点上,也表现在发展速度上。(3)学习的最佳期限:维果茨基认为,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4.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内化学说”的基础是工具理论。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工具,如各种器具、机械;另一类是心理工具,如符号、标记和语言等。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就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了,这个过程就是内化过程。

5.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进行支架教学;教师要不断获得学生发展的反馈,并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指导合作学习;应用于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五)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1.微观系统(micro system)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环境系统的最里层。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

2.中介系统(meso system)

中介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3.外层系统(exo system)

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4.宏观系统(macro system)

宏观系统位于环境的最外层,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法律及别的文化资源。宏观系统不直接满足儿童的需要,它对较内层的各个环境系统提供支持。

5.时间系统(chrono system)

时间系统又叫历时系统,是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当中的时间维度,他强调生态环境中的任何变化都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如家庭构成、居住地或父母职业的变化,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

Tip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R.默里·托马斯提出了评价一个心理发展理论的14条标准:

1.反应儿童真实世界的程度

2.是否清晰可懂

3.解释过去并预测未来的程度

4.能否指导儿童抚养

5.是否内部一致

6.是否经济

7.是否可证伪

8.是否有可信的证据支持

9.是否采用新资料

10.是否具有新意

11.是否具有综合性

12.能否促进新的发现

13.是否具有持久性

14.能否令人满意地接受

我们在学习这一章时,可以带着这14条标准去思考问题。如果有精力的话,希望你能做一个表格,对上述五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做出自己的评判。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物(或成熟)因素;另一类为后天环境因素和文化(或教育)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表现为一个人内在的基因结构,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性别、肤色、身高、长相等生理特征,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气质、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特征。

生物因素一方面是先天遗传因素在后天的自然展现,另一方面也受到营养、医疗卫生和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2.后天环境和文化教育因素

后天环境因素包含一切与遗传相对的、外在于个体的影响因素,如营养、医疗卫生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人格特征和社会关系、社区环境、学校教育乃至本民族的风俗文化、社会历史、道德价值体系等。

在所有的后天环境因素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特别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

3.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的主要理论(1)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名人家谱调查)、霍尔(复演说)、詹姆斯等。(2)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3)二因素论:认识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4)相互作用论:遗传与环境之间必须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才能生成行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在“遗传与环境之争”中,交互作用的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发展心理学中的一种共识。在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个体自身在其心理发展中起着能动的调节作用。心理结构作为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也会影响遗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关于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渐进论

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是渐进式的、连续的变化过程。强调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理论一般都认为心理发展是连续渐进式的,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过程。

2.阶段论

心理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有时候发展是平稳的,有时候又会发生质变,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心理发展的阶段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都比较强调生物成熟因素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今发展心理学的共识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关系的问题。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性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等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来源于习性学家洛伦兹关于“印刻现象”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有某种心理倾向使儿童对特定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对其认识和掌握,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会消失且不复出现。现在也有学者建议用“敏感期”代替“关键期”。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一)整合多层面研究

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层次的整合,二是研究方法的整合。

例如,研究婴儿的早期爬行经验,可以从个体层面、神经机制层面入手,可以综合运用自然观察、父母访谈、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等方法。这样可以使我们对于研究课题的认识更加

全面,可以更好的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二)开展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

个体心理发展所涉及的问题纷繁复杂,因此,想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和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现象、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各学科的协作。不仅需要与心理学内各分支学科协作,还要与心理学领域以外的学科加强合作研究,如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发育学等。

另外,跨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年龄的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跨文化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心理发展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使用新的数据收集手段

认知神经科学的数据收集方法在发展心理学中也逐渐得到应用,这种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能更直接地研究先天和后天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2.比行为研究更敏感,使早期的干预和治疗成为可能;

3.有助于研究特殊的被试群体;(四)使用多变量统计方法

未来的发展心理学研究,除了传统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外,新的多变量统计技术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多水平线性模型、成长曲线模型等的使用也将为有效地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机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五)重视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与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关注,围绕个体发展的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发展心理学工作者,也需要重视运用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来获得更为真实的研究资料,更好地把握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实现心理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得以更好地体现。【关键词】

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 操作性条件作用 社会学习 发展阶段 文化历史 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生态系统 相互作用【想一想】

1.试比较五种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对于“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的解释。

2.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谈谈社会学习与大众传媒有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大众传媒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3.某些教育书籍或早教项目中承诺,可以帮助父母在短期内提高孩子的智力或者向婴儿灌输更加高级的智力技能,你会用本章中学到的哪些内容去评价这些说法?第三章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本章导读

发展的基础围绕遗传与环境两大主题展开,自然给我们准备了生存之需,人类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存在共性,然而环境又提供了无穷的变数,使每个人都具有个性。我们本章的讨论从生命的发生开始,通过遗传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胎儿的发育过程。

知识结构简图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基因

1.细胞是身体的最小结构单位,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2.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其功能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染色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组成。

3.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DNA是一种双螺旋结构,由四种核苷酸成分组成。

4.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个节段,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DNA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二)生命的开始

1.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是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它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其结果是使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父母的遗传物质通过减数分裂部分地分配到精子和卵子中去,为受精卵遗传物质的组成做好了准备。

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细胞核与卵子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这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2.有丝分裂与细胞增殖

有丝分裂是细胞染色体进行有规则的分裂变化过程。受精后24—36小时,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主要内容是染色体的分裂)。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这是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生命体的重要基本特征。

Tip

我们人类的生命历程开始得非常简单,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单细胞开端,经过几个月的发展,诞生一个自主呼吸的婴儿。受精的一刻是很神奇的,在那一刻,人类个体得到了25000个基因,包含在23对、46条染色体中,产生10万亿种可能的遗传组合。

二、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一)胎儿的发育阶段

根据胎儿发育的特征,可以将产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R. J. 斯腾伯格):

1.胚种阶段(0—3周)

胚种阶段指从形成受精卵到胚胎组织着床这个阶段,大约持续两周时间,这一阶段也称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2.胚胎阶段(3—8周)

也称组织分化时期。这个时期细胞发展极为迅速,胚胎分化出三个细胞层:外胚层(分化为皮肤、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分化为肌肉、血液和循环系统)、内胚层(发展为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胚胎阶段是器官分化形成的关键期,也是胚胎对环境中危险因素最敏感的时期。

这个时期如果受到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的影响,胚胎将出现严重的畸形。导致胚胎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中,主要包括感染、药物、辐射和营养不良这几类。

器官发育结束,胎盘形成,表示胚胎期结束。

3.胎儿阶段(8—40周)

这段时期也称器官和功能分化期,胎儿的骨细胞开始发育,已有的器官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躯体比例与各部分功能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发育特征为胎儿动作,主要表现为胎动和反射活动两种类型。(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1.母体因素(1)孕妇的营养

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供应不足,同样对胎儿的发育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母亲怀孕时营养不良往往伴随新生儿低体重和高死亡率;另一方面,母亲怀孕时营养不良,胎儿的脑发育会受到永久性的损害,导致这些儿童在智力、运动技能发展上都明显落后于母亲营养充足的那些儿童。图2-5母亲酗酒会导致新生儿体重低(2)孕妇的疾病

怀孕后的头三个月内,母亲害病对胎儿发育影响最大,某些病毒和微生物对胚胎具有致畸作用。在病毒感染中,风疹感染对胎儿的危害最大。风疹感染只会导致成人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但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流产、死胎,或胎儿出生后可能出现先天性白内障等眼部症状、心脏畸形、先天耳聋、小头症和智力障碍等缺陷。(3)孕妇的情绪

一个心情宁静、舒畅的母亲,和一个心情紧张、忧虑的母亲相比,她们的胎儿是生活在大不相同的环境里,二者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全身循环流动的激素以及细胞的新陈代谢都不相同。母亲的情绪影响她的激素分泌,血液里的合成物会发生变化,产生的新的化学物质被送到胎盘,使胎盘的循环系统产生变化,由此影响胚胎的发育,严重者会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畸形甚至腭裂、唇裂。

2.环境因素(1)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高温,电磁场等;(2)化学因素:铅、汞及其化合物,吸烟,嗜酒,引用咖啡,吸毒,药物等;(3)生物因素:空气、水、土壤污染等;(4)地理因素:高海拔地区的孕妇动脉子宫血流速较慢,会导致胎盘缺氧。

Tip

大量证据表明,发展是由于基因与各种水平的环境之间渐进的、双向的交流而发生的。发展并不是从基因到环境到行为的单向行车道,而是基因影响着行为和经验、行为和经验也影响着基因的表达。(三)遗传疾病

遗传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遗传病传代规律复杂,一般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显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有:软骨发育不全症(一种矮小症),亨廷氏舞蹈病(一种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的病),青光眼的某些症状,多指畸形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有:镰状细胞性贫血,家族黑蒙性白痴(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败坏病),苯丙酮尿症(PKU)等;

伴性隐性基因传递的遗传病主要有:血友病,肌肉营养障碍症(一种进行性的肌肉消耗症),脊髓共济失调症,红—绿色盲等;

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21三体综合征;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特纳氏综合征(女),克兰费尔氏综合征(男)。(四)新生儿反射

为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对新生儿具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另一类则是对新生儿不具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1.第一类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1)呼吸反射;(2)无条件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3)无条件防御反射:包括呕吐、喷嚏、眨眼反射等;(4)无条件定向反射:新生儿出生后12—24小时就会把眼睛转向光源;在大声或其他刺激的作用下,新生儿会将头转向刺激源,并因定向反射而抑制吮吸动作。

此类无条件反射具有帮助新生儿获取食物、排出有害物质、注意环境中的重要刺激的作用。

2.第二类无条件反射(原始反射)(1)巴宾斯基反射:约在8—12个月间消失。(2)达尔文反射:亦称抓握反射,约在4个月后消失。(3)摩罗反射:4个月左右消失。(4)游泳反射:4—6个月后消失。(5)行走反射:8周左右消失。(6)强直颈反射:亦称击剑反射,3个月左右消失。

此类无条件反射是在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可能曾起过帮助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作用,但在现在人类生活中已失去意义,所以很快消失。如果消失过迟,往往是大脑皮质发育不良的表现;由于无条件反射大部分是在脊髓完成的,因此,如果这几种无条件反射弱或不出现,则提示脊髓发育可能存在障碍。【关键词】

遗传 基因 受精作用 细胞增殖 胚种 胚胎 胎儿发育 影响因素 遗传疾病 新生儿反射【想一想】

1.整理出胎儿发育阶段中发生重要变化的时间点,如“第8周变得有些‘人样’”等。

2.试引用证据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唐氏综合征。第四章婴儿心理发展本章导读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阶段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内容最为丰富的时期。父母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孩子各种“第一次”而喜悦,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妈妈”

……发展心理学家不止关心这些现象的发生,更关心这些发展现象背后的原因、规律和特点。本章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婴儿,了解婴儿。

知识结构简图一、婴儿生理的发展

婴儿的生理发展主要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在理解婴儿脑发育的时候,最好从两种观点出发:一是个体脑细胞的微观结构,即神经元及其联结;二是宏观的大脑皮质水平,这是人类智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一)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和脑围迅速增大。

2.大脑皮层的发展:2岁时,脑及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基本类似于成人,白质髓鞘化,与灰质分开。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3.神经元的发育:个体出生以后,神经元的发育主要是迅速形成通过突触联结的复杂网络组织,这是婴儿许多新能力产生的生理基础。(二)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1.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状突的数量和神经纤维长度有很大发展,这使大脑皮层的表面积扩大,沟回加多加深,脑重增加,这是出生后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

2.脑电图:同步节律波α波的出现是婴儿脑成熟的标志;5个月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脑电活动逐渐成熟,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皮质中枢:大脑按照其基因结构顺序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4.大脑单侧化:很早就出现大脑功能单侧化的倾向,但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随着单侧化的逐渐发展,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差异。(三)后天环境对婴儿大脑发展的影响

1.脑的可塑性: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受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二者共同影响。早期经验剥夺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停滞甚至萎缩,早期营养不良会造成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2.脑的修复性:婴儿早期,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一侧半球受损后,另一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5岁前,大脑任何一侧半球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言语功能的丧失。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2.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3.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躯干到四肢;

6.一般遵循“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的发展顺序。

婴儿的动作发展还遵循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由粗糙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原则。(二)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遗传和成熟:格赛尔(A. Gesell)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是后天经验的获得和行为的变化。他认为,儿童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是为学习做“准备”的过程。在生理上成熟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欠佳甚至是无效的;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即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他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成熟对动作发展有重要影响;

2.学习与教育:学习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刺激与经验,对个体的动作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3.营养与健康: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对儿童生理发育的影响,会直接表现在动作发展上;

4.环境因素:气候、文化背景等。

Tip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选取了出生48周的同卵双胞胎I和T作为被试,在48周时开始训练I(还不具备爬楼梯的生理成熟条件),在53周时才开始训练T(已具备爬楼梯的生理成熟条件)。对I和T每次训练的时间均为15分钟。训练持续到55周结束。

结果发现,T在后来的两周内的成绩迅速赶上I,他认为这个实验能够充分说明成熟对动作发展更重要。三、婴儿言语的发展(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1.习得论

习得论亦称经验论、后天论,该理论认为,言语是习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1)强化说以斯金纳为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言语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但是,它不足以解释人类复杂的言语过程。(2)模仿说以奥尔波特(F. H. Allport)和班杜拉为代表人物。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婴儿言语习得过程中,模仿确实起作用,但是模仿说无法解释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2.先天论

该理论否定学习和环境是言语发展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因素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1)先天语言能力说亦称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A. Chomsky)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转换生成说有其合理之处,但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忽视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