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7:37:53

点击下载

作者:杨安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预感

预感试读:

前言

很多人都觉得预感真是太神奇了,它可以投射现在,可以预知未来,简直有通天的本领。其实,等你知道了产生预感的心理机制后,也就不觉得它“神不可测”了。

预感是人所独有的那种生来具有、强弱分明的感悟能力。它让人对事物保持着极其敏锐的感觉。

一个成功的决策,等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预感判断。人们十分重视通过理性分析做出判断,往往会忽略预感判断,其实,预感判断也是一种科学决策的方法。

虽然,理性知识和理性活动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并不是全部。研究过程中的理性部分如果得不到预感的补偿,那么就会毫无作用,因为正是预感赋予了科学家洞察力和创造力。

这种洞察力不是坐在那儿计算等式时出现的,而是在洗澡、在林中或海边散步这种放松的时刻突然闪现的。专注的脑力劳动之后,预感思维似乎就接替而上,产生突然的发现,使人豁然开朗,给科学研究带来无穷的乐趣。

数学中的所有证据和定理起初都是靠预感发现的,在被教授、理解和记忆时,采用的形式与它们在被预感认识时的大体形式也是一样的。这些凭预感得出的内容在经过进一步思考后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只有预感做出了赞同,它们才能获得应得的肯定。

艺术家也有预感性的发现。可以说,创造活动本身就受艺术家预感的引导,告诉他什么时候是“正确”的。画家靠预感认识和判断某个颜色或形状是否“正确”。

在商场上,当管理人员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决定时,决定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靠预感做决定的能力。对业务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和冒险的意愿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做决定跟经济预测一样,必须超越事实数据。

事实上,预感在任何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对宇宙理解的重大突破,不是在热闹的大路上做智力旅行时完成的,而是靠位于知识前沿的预感实现的。

预感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它不仅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而且时常能以非自觉的本能方式,暗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活动,内导着新的信息处理过程。但是,由于预感能力具有自发性,所以在一些人身上可能很不发达,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特别发达。

因此,人的预感能力是不同的。不过,由于人的性格和应对方式不同,所以即使他们预感到自己有祸或有福,结果也往往不同。当然,你不能把自己的预感能力归为上天,因为,能发现和发展预感,并做出正确选择的,还是在于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够发现和发展预感呢?

本书共设计了八章,从预感的本质、心理机制、价值、内涵、发现发展方式以及预感和征兆、经验、个性、观念、预见、生活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同时,辅以各种提高预感能力的方法和秘籍,让你在开卷以后,在体悟之中,轻松提高预感力,进而自如运用预感力,帮助你以自由的方式获得愿望的满足、内在的成长、生命的自由。

你希望自己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吗?你希望自己能快速完成任务,而不被未知阻滞前进的脚步吗?你希望自己能把握创新的方向,自主地调整思维方式吗?你希望自己能不断创造出成就吗?相信你的潜在的预感力吧,在这本书中,去不断发现预感思想的力量吧,去寻找充满光、爱和美的内心世界吧,去认识你更深一层内心中的能量吧,只要你愿意不断接近它们,它们就一定会不断展现到外在的世界中来,帮你早日实现梦中美好绚烂的理想!作者2016年7月第一章预感是什么预感的本质是什么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某一阵突然特别烦躁不安,总感觉要发生什么事情,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便发生了特别的事。特别是右脑活动能力较强的人,在睡梦中预感到将来发生某种变故的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一般来说,人们在有意识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的睡梦中;在心情极度平静,脱离日常工作、生活环境,独自沉寂时;在休假的旅途中;在紧张忙碌了一天后的淋浴时;在与朋友海阔天空地畅聊时,往往比较容易出现预感的现象。

阿基米德从沐浴中发现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从调试送话器中发明留声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达·芬奇发现惯性原理,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丁肇中发现J粒子等,无数事实都证明在科学创造活动中,预感也是大量存在的。

为数颇多的科学家、优秀领导者或企业家、艺术家等,通常都在心情舒畅并且注意力集中在要解决的问题之外时,脑中浮出某种预感,并且遵从那种预感办事。

预感存在着梦、幻觉等多种表现形式,可谓是千姿百态。然而,不管何种形式的预感闪现,其发生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其本质也是相同的。概括起来,预感的本质具有以下特征。

1.非预期的突发性

无论是外界偶然机遇触发的预感,还是由大脑内部的思想闪光激发的预感,其发生都不是人们事先可以预料的。预感就像天边的闪电一样,突然激发,刹那间便闪过人的脑际。

巴尔扎克在描绘自己的创作构思过程时也曾说:“某一天晚上,走在街上,或当清晨起身,或在狂欢作乐之际,巧遇一团热火触及这个脑门、这双手、这条舌头。这时头脑中充满一些模糊的意念,我立即会预感到这将又是一部新的作品的构思线索。我努力抓住它们,从这些意念的滋生、发育和酝酿中,诞生了我那些暴露匕首的悲剧、富于色彩的画幅、线条分明的塑像、风趣横溢的喜剧……”

2.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

自觉的循轨思维和越轨思维,其认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都是受人的自觉意志控制的,都是一种自觉的随意活动。人的随意行为的大脑控制机构能对自觉思维活动发号施令,对突发性的预感活动却无可奈何。

从预感激发的一般模式来看,无论是随机的外界偶然事件的发生,还是积淀意识提出的内在思想闪光,都不受人脑意识机构的直接控制。这样就形成了预感这种精神活动特有的非自觉性。

3.多功能多因素的综合性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极其深刻地指出:“预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是预感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预感激发的心理机制正植根于人脑的综合功能之中。

预感的各种表面形式就其心理过程来看是比较低级的,它们不过是一种感受活动、情感活动、潜意识活动。在大脑的进化史上,这些心理活动在远古时代低级动物的脑结构中就已发生了。可预感这种独特的理性认识,只有在高级的人类脑中才会发生,它们是以低级心理形式表现出来的非动物所有的高级认识功能,其原因就在它们不仅与进化史上比皮质历史悠久的大脑的古老部分有关系,而且与多才多艺、明白事理的皮质活动,与自觉思维的产物——理性认识有联系。正是依赖了这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联系,它们才能既表现出认识方式的特殊性,又表现出认识能力的高级性,在认识论上上升到与自觉的理性思维方式等级的地位。

4.认识过程的跳跃性

英国数学家哈密顿回忆四元数的发现经过时说:“1843年10月16日,当我和妻子步行去都柏林的途中,来到布劳汉桥时候,它们就来到了人世间,或者说出生了、发育成熟了。这就是说此时此地我感到思想的电路接通了,而从中落下的火花就是I、J、K之间的基本方程;我当即拿出笔记本,把它们记录下来。因为我已预感到,这其中可能蕴藏着我梦寐以求的成功,事实证明它们果然就是我以后使用它们的那个样子。要是没有这一时刻,我感到本来也许还得花上至少10年(也许15年)的劳动。”

当出现了摆脱旧式推论的牢固束缚的能力时,在原理和方法上均为合理的科学,仅借助于智慧的突然飞跃,就可以取得最出色的成果。这就是预感的跳跃性。

5.信息处理的模糊性

过去流行的观念认为,艺术家的信息加工具有模糊性,科学家的信息加工则要求严格的精确性。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暴露了这种观念的局限性,并使人们看到科学研究越向复杂系统深化就越不能精确化,精确化恰恰不能反映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非线性的模糊性,不能反映运动着的事物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

而认识的预感方式,由于它的心理活动形式,如直觉、情感、潜意识活动等,与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定向鉴别能力的“沉默”的大脑右半球有更多的联系,因而具有现代科学研究所特别需要的模糊性特质。

这种模糊性能以最少量的模糊信息有效地判断和概括客观世界的复杂现象和运动,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促成灵活的创造性的新观念组合。因而这种信息处理的模糊性与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精确性结合起来,就能为科学家、艺术家提供强有力的认识工具。

6.反常规的独创性

应该说预感方式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反常规的独创性,具有突破传统思路的开拓性,后者则可能在不超出前提知识的条件下进行创造。

形式逻辑的线性思维方式,优点是可靠性程度高,弱点是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在遇到需要突破传统观念的问题时,就不得不让位于非线性的、灵活的预感方式。

正因如此,不少有创见的科学家都热情地赞叹预感特具的反常规的革命性、独创性。

可以说,伟大的发现,大都不是按固定的法则发现的,都是凭创造性的预感得来的。而且,全世界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预感经历。这无不是对理性观念的巨大冲击,不由得使一些科学家发出感叹——“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对于预感问题如同野蛮人一样。”

当然,人类是进取的,对于未知的领域需要不断地探索。解开预感的谜团,也就相应地会解开人生的诸多谜团,对人的发展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杨安谈预感

◆预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照固定的日子和时刻迸发出来的。

◆预感是智慧在摆脱常规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束缚后冒险的突然一跃,它是在跳跃式的认识突变方式中实现的。

◆预感是一种非逻辑的、非常规的下意识心理活动,它往往伴随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悄然出现。预感不是直觉

所谓直觉,指的是人们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具有非常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的思维活动。

换言之,就是对新事物、新现象的突然性的、预测不到的深刻领悟或理解。心理学称这种思维活动为直觉。

心理学认为:直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为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它具体表现为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

在教育方面,直觉是一种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掌握问题或借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的行为。在科学方面,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

直觉的心理现象比较普遍。当科学家完成某项发明,社会活动家作出某种重要决策,生产革新者完成某项技术革新以及一个人或事物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直觉。但是预感并不是直觉。预感的产生常常发生在思考对象并不在眼前的时候,直觉则一般都是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事物作出的迅速理解。

直觉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直接性

即人不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过程而直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是直觉最根本和最显著的特征。

2.快速性

指的是思维结果产生得很迅速,这种快速性甚至连思维者对所进行的过程无法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

3.跳跃性

在认知过程中,分析思维是以常规方式按步骤展现的,而直觉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

4.个体性

它与思维者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相联系,表现出直觉的个体特征。

5.坚信感

人以直觉方式得出结论时,理智清楚,意识明确,这使直觉有别于冲动性行为。人对直觉结果的正确性或真理性,具有本能的信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进一步分析加工和实验验证的必要性)。

6.必然性

非逻辑思维是非必然的,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表现出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事实上,直觉是我们拥有的一种重要的潜能。虽然谁都可能闪现直觉火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直觉,大多数人甚至不相信自己有直觉。因此,他们也根本没想用它们来解决问题。他们对此怀有很多误解,认为应该要予以压制。另外一些人则相信自己有,也曾有所体验,但从来不知道,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工具。

其实,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出正确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成功的人一向如此。他们作出的选择和决定都会带来积极的结果。这种选择和决定所依据的信息远超过获知的信息,这种能力就是直觉。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的直觉比一般人要灵敏。大多数人只依靠所积累的知识作出决定,成功人士则将所学的全部知识与凭直觉所感知到的东西结合起来。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超过了其他人。

在商界,商业交易的最高境界,与表演的最高境界一样,是根据一个人内在的感觉行动的能力,是与传统智慧、法则、技术不同的真实感觉……而且研究人员发现处于最高水平的交易商在市场上的交易活动几乎是站在纯艺术的角度。

在剑术界,剑客使用他的剑就好像在用筷子夹起一块食物放进嘴里……一切必须变成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本能,没有空间和时间留给你思考。

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运动员在表现他们的精彩技艺的时候,凭借的也正是直觉。此时此地,由于常年的艰苦训练而积累起来的精妙感觉在刹那间绽放出来,仿佛是一种无意识的表现。这种能力,正是使他们超越常人的原因。

可以说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都更乐于使用直觉,因为它使他们比世上其他跟他们一起工作、共同竞争和一起生活的人更胜一筹。

如果我们有巨大的热情并能克服内在的障碍和恐惧,发展我们的直觉,我们将更具洞察力并接近成功。发展直觉的关键在于发现和发展预感力。因为预感本就是催眠状态下的直觉,而催眠状态下的直觉,恰恰是沟通信息时最没有障碍的时刻。关于这点,后面我们会细细叙述。

总而言之,在人的一生中,直觉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我们获得积极结果的信息。在生活的每个领域保持敏锐的直觉是很有好处的,尽管很多人害怕被别人嘲笑而不敢公开宣扬他们的直觉能力,但一直都在使用它。人人都能从拥有和使用直觉中得到好处。如果我们能利用直觉在家庭、人际关系和生意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就会给生活增添巨大的利益。

杨安谈预感

◆直觉是一种再认识,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

◆直觉是人脑对外界某一客观事件的直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不需要经过逻辑思维或其他创新思维进行思考,因而这个反应过程是极其快速的。

◆直觉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人脑思维处于被大脑内所储存的信息激活时的状态。产生预感的心理机制

很多人都觉得预感真是太神奇了,它可以投射现在,可以预知未来,简直有通天的本领。其实等你知道了产生预感的心理机制后,也就不觉得它“神不可测”了。

我们知道,人类自觉意识是人脑以能动的方式对客观存在的反应,用信息论的术语讲,是人脑以自觉的形式进行的高级信息反应过程。在人类能动的认识反应活动中,客观信息转化为主观意识,它的存在形态和物质载体都要变。

信息不是物质,但它离开了物质载体,离开了能量动力,就无法输进、输出、处理、存储。在客观世界,信息处于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中,借助光、电、声、磁等载体传送。进入主观世界后,它在感官中必须由物理能转化为生物电能,才能输入大脑皮层。

在大脑皮层中,它又以电化学形式处于两种信息系统之中。一种是由感觉、知觉、表象组成的第一信号系统,这种观念形态保持了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性,是一种直接反应;另一种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这种观念形态摒弃了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性,是一种间接反映,然而它能借助语言文字的概括性,直接揭示事物间的本质联系,进行抽象的概念思维;借助语言文字的指物性,控制、表达、交流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又进行具体的形象思维。此外,与人有利害关系的客观信息还以感情体验的形式,在大脑皮层和丘脑、下丘脑、网状结构间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层次等级性。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联系具有最大信息量。它们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就使某些部位的神经元经常分泌某些化学传递物质,这使突触的导纳上升,形成特别敏感的神经通路。

神经网络的可塑性不仅表现在神经元突触导纳的改变上,而且表现在树突的增生和联络结构的变化上。

成年人有些脑细胞,一个神经元上可增生出6000多个树突。而在幼儿时期增长更明显。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神经细胞的有丝分裂可以持续到出生后的六个月,处于分离状态的脑细胞至3岁前才完成70%~80%的树突生长和突触联结。人的基本行为方式正是在这一时期印入大脑,从而塑造出人类特有的神经元之间的组合结构,形成各种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神经回路,例如扩散性神经回路、收敛性神经回路、环状神经回路等。

不仅如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以往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原始思维习惯,也会通过遗传沉积于现代人思维结构的底层,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将之称为“原逻辑”思维。

以电化学形式存在的信息联系,是由于反复的大量的信息刺激神经元的结果。由于它是客观刺激的稳定联系,所以能被人自觉意识到。

而以神经网络系统的功能结构为形式存在的信息,则由于其生理基础,已成为一种定型的生理功能、固定的反应本能、习以为常的自动化的生活习性,因而不能直接转化为意识功能,不受人脑中意识机构的左右,不能被自觉意识到。

然而,不能意识并不等于它并不存在。恰恰相反,它不仅存在着,而且它时常能以非自觉的本能方式,暗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活动,内导着新的信息处理过程。而那些出神入化、变幻莫测的预感也正是由此而诞生。

可见,预感不是神秘的,它可以被人认识,但由于预感能力是具有自发性的,所以在一些人身上可能很不发达,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特别发达。

因此,人的预感能力是不同的。不过,由于人的性格和应对方式不同,所以即使他们预感到自己有祸或有福,结果也往往不同。当然,你不能把自己的预感能力归为上天,因为,能发现和发展预感,并作出正确选择的,还是在于自己。

杨安谈预感

◆和其他任何能力一样,预感能力可以发展,也可以衰退。

◆预感“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是人长期思考探索的结果。

◆预感,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理性思维的结晶。预感的意义和价值

理性知识和理性活动毫无疑问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并不是全部。研究过程中的理性部分如果得不到预感的补偿,那么就会毫无作用,因为正是预感赋予科学家洞察力和创造力。

这种洞察力不是坐在那儿计算等式时出现的,而是在洗澡、在林中或海边散步这种放松的时刻突然闪现的。专注的脑力劳动之后,预感思维似乎就接替而上,产生突然的发现,使人豁然开朗,给科学研究带来无穷的乐趣。

数学中的所有证据和定理起初都是靠预感发现的,在被教授、理解和记忆时,采用的形式与它们在被预感认识时的大体形式也是一样的。这些凭预感得出的内容在经过进一步思考后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只有预感做出了赞同,它们才能获得应得的肯定。

爱因斯坦也肯定了预感在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明在这里是一件建设性的事。它并不产生什么本质上新颖的东西,而是创造了一种思维方法,以这种方法得到了逻辑上连贯的体系……真正有价值的因素是预感。”

物理学家卡什·杰弗雷谈过他自己的预感体验:“我在物理方面所有的好想法都是这样得来的:我专注地分析一个问题,有了些答案的迹象,激动不已,但是只看到希望,却看不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其他某个时间,经常是睡觉前或刚醒来时,我会得到一个真正的好想法——我马上起床记下。第二天整理思想时,我就把它们完整地写出来。即便在睡梦里我也很清楚它是个好主意,因为它使我激动不已。清醒状态下,当我清楚地领会到某个东西(我一直没能理解的东西)时,会突然感到一种温暖的、身体上的愉悦。我想,睡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使我醒过来。我在搞雕刻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跟物理问题一样,一个新的雕刻或概念在脑子里形成清晰图像,我也把它们写下来。我的想法日记里随意混杂着物理和艺术方面的各种想法。”

艺术家也有预感性的发现。据说,贝多芬“感知”了一个基本主题,后来对此进行了发挥。音乐家和画家经常以意象的形式听见或看见他们的作品,然后才表达出内容或者找到能够与人交流的连贯的形式。

艺术方面的预感并不局限于那些后来成型的创造性视觉和图像。创造活动本身就受艺术家预感的引导,告诉他什么时候是“正确”的。画家靠预感认识和判断某个颜色或形状是否“正确”。

与数学家不同的是,艺术家不需要用理性来验证他的预感认识。但是,坡兰尼描述预感在科学中的指引性作用时说的话同样适用于艺术:“我们对更强的连贯性的追寻受一种潜力指引着……正是这种充满活力的预感指引着我们的探索活动。”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预感在任何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在商场上,当管理人员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决定时,决定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靠预感做决定的能力。对业务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和冒险的意愿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做决定跟经济预测一样,必须超越事实数据。

心理学家阿瑟·哈斯丁认为,精神能力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去,管理人员如果能学会更好地放松,就能做出更好的决定。他在管理培训研讨会上用放松技术来训练有动力、精力充沛的管理人员,教他们静坐十分钟,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肌肉。然后,创造性思想就开始涌动,原先找不着的答案也出来了。

纵观人类发展史,所有人类对宇宙理解的重大突破不是在热闹的大路上做智力旅行时完成的,而是靠位于知识前沿的预感实现的。从许多例子可以看出,人类重要成果都是与预感分不开的。正是这种与右半脑相关的预感的、整体的、对图形感知的功能打破了现存的理论系统,扩展了知识范围。预感认识要得到验证并且对人类发挥作用,必须再进行仔细的、逻辑的检验和证实,但是最先的看法和思想是靠预感得来的。

预感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每个人在某种方式上都依靠预感解决过问题。要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决定,这是每个人都会碰见的问题。事实上,只要是做一个影响你生活的决定(所有决定在某种程度上都能影响你的生活),你都在向你的预感寻求信息。

因此,去不断发现这种思想、感觉、力量吧,去寻找充满光、爱和美的内心世界吧,去认识你更深一层内心中的这些潜力吧,它们会展现到外在的世界中来,帮你早日实现梦中的理想。

杨安谈预感

◆每个人的潜意识深处,都隐藏着无限的预感能力,以及你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能量,这些都等着你去培养、发挥。

◆预感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预感常常可以成为指引,帮助你从生活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允许预感出现误差

20世纪早期,由著名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提出的量子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不确定原理。根据这个原理,要同时确定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我们对于粒子属性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当我们关注一颗粒子的位置时,我们就会曲解它的动量;同样,当我们关注于动量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够确定粒子的位置。我们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很明显目前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毫无办法。

这种情况与预感有着显著的相似性。在一个接一个的事例中,人们对于事件是“什么”可能十分清楚,但是他们不会想到事件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尽管如同在艾伯凡事件和“9·11”事件发生之前那样,人们可以详细地报告即将到来的灾难画面,却不能够确定事件发生的详细地点和时间。就像粒子世界的规则一样:不确定性也渗透在预感之中。这代表预感时常也是有误差的。

但是既然预感可以将生存的优势赋予可以感知到它们的人,为什么这些预感还是零零碎碎的呢?为什么这些预感不能完全地将自己展示出来呢?

难道,是因为预感有种偏爱的本性,使它喜欢将大多数人的祸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吗?

然而,情况并不总是如此简单。我们很难去确定预感误差与否,因为要区别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的预感和人们没能完全记住的不完整的预感是很难的。

预感通常在睡梦中悄悄来临,众所周知,这种梦境将会悄然而逝,不复记忆。此外,预感是有间隔性的,预感出现和预感实现之间的间隔时间可能是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拖延越长,预感被误解的概率就越大。许多对于“9·11”事件的预感现在已经慢慢浮现出来,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梦中对于灾难的记忆,直到那天的灾难出现,那些预感才重新跳入他们的记忆。很难断定他们回想起的梦境中的每个细节就是当初他们所梦到的那些东西,除非他们能够在当时一觉醒来、记忆清晰的时候马上就用笔记录下来,或者能够马上将他们所梦到的告诉朋友。

即使预感在每个细节上都是准确无误的,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必须会按照这些预感去采取行动。那些拥有了预感的人并不会总是对预感表示关注,人们总是对那些他们不去遵循的预感表示怀疑,直到后来这些预感成真,他们才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遵循那些预感。

在2008年9月13日的清晨,飓风“艾克”猛烈袭击了得克萨斯州海岸沿线的加尔维斯顿岛。尽管之前有过滞留在那里就会遭遇死亡的警告,许多人仍然拒绝疏散。一个星期之后,有56具尸体从遭难的船只里面被拖出来,与此同时,还有数以百计的人失踪。毫不奇怪地说,他们这样做就是对预感怀着一种漠视的态度。

一个可怕事件的预感可能很简单地就会被倦怠所淹没。如果一个人的直觉不能够成功证实这个预感是正确的,就会让自己面临尴尬难堪的局面。与之相比,固执在原有的常规、习俗和惯例上,是更加安全舒适的。此外,有的人希望从漠视预感中获得派生的利益,那些准备经受飓风“艾克”的人来说可能就是这样想的,如果他们能够在飓风中安然存活下来的话,可能会有助于加强得克萨斯州人坚强自我形象的塑造。

要是没有有误差的预感,将会怎样?要是这些预感都准确无误,将会怎样?如果我们能够看到无穷正确的未来,那么我们所了解的生活将会被完全颠覆。

如果人们能够确定地了解股票市场未来的波动情况,整个市场系统将会被破坏,因为每个人都往每一个确定获利的项目上投注,从相对弱势的公司中撤回资金,破产的厄运将会逼近那些较为弱小的公司。体育赛事也将不再吸引我们,因为体育赛事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事前我们不知道比赛结果,体育赛事可能会由于我们兴趣的缺乏而不复存在。如果狩猎者、诱捕者、打鱼人提前都知道了猎物的所在,物种将会灭绝。人类的事务也将改变,如果你已经提前知道了爱人的决定,为什么还要热切而诚恳地去追求她呢?罪行也将泛滥,因为罪犯们知道如何去做不会被发现。因为成千上万的原因,准确无误的预感将是一个灾难。

我们是一种充满矛盾的群体。在这种现状下,人类的事务需要一种高度的不确定性、杂乱性才能顺利运行。所以,我们应该允许预感出现误差。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正是因为有误差,有种种的不完美,我们才会有进取的动力。我们才会在进取中,获得解决种种问题的能力。人的思维和精神,是在对事物的不断改造中发展的。预感,则是在思维和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减少误差的。这是一个不能斩断、不能迈过的过程。这也是误差越来越少的原因。

真理,永远不被占据,只能无限靠近。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提高和发展预感的能力。虽然宇宙无限,然而精神无穷,潜能不竭。只要愿意不断努力,你大可自信地告诉自己:我的预感,很行!

杨安谈预感

◆预感作为带你进入未知世界的途径,总是能调和你与未来的关系。

◆我们的世界已经太复杂,只靠理智行事成为今日最大的错觉。在我们的认识思考中兼用直觉,我们生活中的大小问题可能就会处理得更好、更妥当。

◆预感与理性并不相悖,二者互为补充。通常,逻辑和理性用尽之后,就会闪现预感洞察的火花。把预感作为警示和提醒

生命信息充斥在宇宙空间,要捕捉这些信息是很难的。现代科学技术对此几乎是一筹莫展。要捕捉生命信息,还得靠生命本身。在这方面,预感常展现出警报器和提醒仪的能力。

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后,曾对他的部长说:“我将来不是被暗杀,就是暴卒。”这是戴高乐对自身生命信息的感知。结果,1970年11月9日,正当家人准备为他筹贺80寿诞时,他却突然猝死于拉·布瓦慈利住处的书房里。

世界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有惊人的预感力,她有过多次预知未来事件的经验,以至她认为自己可能是女巫。

她旅居巴黎时,有一天她预感到要发生火灾,便问女秘书是否已购买了火险,当晚住所就发生了火灾。又有一次,她预感会被盗窃,当时她和丈夫卡路庞蒂都不在家,她马上打长途电话与丈夫联络,丈夫认为她神经紧张。岂料翌日他们的家中真的有窃匪光顾,损失甚大,被窃去的东西里包括她的奥斯卡金像奖。

她还相信自己具有超自然力量。有一次她被邀出席一个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慈善舞会,她突然心血来潮,预感会有一场大灾难发生,于是婉拒出席,留在罗马,由前意大利小姐玛莉安妮代替她。当玛莉安妮飞返罗马时,飞机发生爆炸,机上无人生还。

还有一个真实而神奇的梦,已被各国研究人类死亡的科学家作为一条重要的资料加以研究。

做梦者是一名美国女子,一次她去纽约的途中去拜访一位好友,并在朋友家留宿一夜。夜里睡得昏昏沉沉,突然被一个声音惊醒。朦胧中她仿佛听到园子里的大铁门打开了,接着一辆马车赶进园子。她惊奇地走到窗前,掀开窗帘往外瞧,只见车上坐得满满的,赶车的是一个个子高大相貌丑恶的男人,对她边扬手边嚷:“还能坐一个,小姐请进来。”她定睛一看,是灵车,猛然惊醒,原来是梦,天明就匆匆上了路。

到了纽约一家超级市场,想乘电梯上楼去,这时电梯内已有几个人等着,她正要进,忽然看见那个电梯操作员正是昨夜梦中那个赶灵车的人,他朝她把手一挥,大嚷道:“还能进一个人,小姐请进。”她吓得扭头就跑,不一会儿,一声巨响,一场惨剧发生了,电梯里所有人全部落下去,粉身碎骨,她先是惊呆,接着就大哭起来。

梦是一种潜意识,更接近人的自然属性。梦负载着人体生命信息。对梦的破译能揭示许多奥秘。这名美国女子正是把梦的预感和现实联系起来,躲过了一场灾难,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

事实上,如果我们多些留意,我们会发现人们的生活中不乏预感的时刻。这些预感如果记录下来,加以分析,常常可以给予我们警示和提醒的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预感的水平。

训练与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会在每一刻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注意到身边每个瞬间发生的事情。对于一些人而言,这种训练强调灵性、默想、祈祷、沉思,还有独处。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沉浸在艺术、音乐和自然中能够满足这种需要,也有一些人可能更喜欢跟世界发生密切的关系,比如奉献于慈善事业或者积极参与帮助他人的团体。如同许多智慧和传统告诉我们的那样:条条大路通罗马。经验教导我们,一个人培养预感所要具备的素质并不是现成的,也不是按需可取的,预感的获得要通过我们的训练和练习。

现在有一些重要因素对我们取得预感是有帮助的。

1.专注

那些有预感的人常常喜欢想象中的世界,舒适地沉溺于幻想中的感觉。别忘了,一个预感毕竟只是一个假设,一个可能性,它仅仅存在于未来,时下并没有发生。幻想需要考虑这种可能性。想象的能力跟心理学家提到的专注是联系在一起的,专注是指当一个人在做某事的时候那种完全投入的能力。

2.万物合一的感觉

预知经常包括一些即将发生在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令人恐怖的事情的确定感——一次逼近的飞机坠落、地震、海啸,或者是其他的灾难。通常情况下,这些警告中并不仅仅包括人类,还包括动物或者其他生物种类。有时一种生态系统的命运或者地球本身同样是警告关注的目标。那些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或与自然界有关联的人,对这种信息可能会进入他们的意识之中并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他们根本不曾考虑过把自己跟“其他人”区分开。

3.同情和怜悯

这些特征跟预感联系在一起,是由于与他人的联系感是与预知相伴的。

4.意义

有预感的人通常情况下会在生命中的突发事件中发现意义。无论这些事件多么微小,也被看作有代表性和象征性;它们的意义超越了事件本身,通过注意之前未被看到过的特征,从而增加生命的深度和丰富。

5.兴趣和积极

有预感的人不是由于认识到未来就等待着被打垮的局外人。他们倾向于乐观、积极,因为他们感觉到整个世界,总的来说,是仁慈的。

6.尊重潜意识

那些最容易体验到预感的人,尊重他们精神生活中潜意识的贡献。他们为潜意识的显现培养机会,像在梦中和幻想中,或者是在一些活动中,比如说徒步旅行、绘画、阅读、园艺等——任何活动中理性思想都停留在中立地带。有预感的人不是反理智的,他们并不否认理性,他们只是在活动中增强它,拓展和加深他们的了解范围。

7.人格类型

预感出现在每一种人格类型中,但是,特别有预感的人是那些在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中有着直觉感觉的人格类型。如同心理学家戴维·柯尔塞说,预感型人格渴求“超越物质世界(从而洞察事情的本质),超越感觉(从而得到对灵魂的了解),超越自我(从而感觉到与所有万象联合),甚至超越时间(从而感觉到过去的生活与预言的力量)”。

8.常识

有预感的人特别擅长用常识来记住预感。许多预感经常出现在梦中,转瞬即逝,可能在梦醒后不会被人记起。因此许多人采用常规手法,将一些纸笔放在床边,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在梦中的东西变得模糊,不能复原之前,能够立刻将所做过的梦记录下来。

此外,需要注意,即使以上因素我们完全具齐,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将预感呼之即来。要知道,这不是在自动点唱机里点歌。预感需要一种放松的方式,对此,我们更需要依靠于我们的不断积累,才能更有效更自如地运用到这种力量。

杨安谈预感

◆丰富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预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它是长期辛勤劳动,经验累积的结果。遇到适当的条件,预感就会涌现。

◆预感常出现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如宁静清新的环境,或相反,在一阵突发的喧哗声中;又如在散步中,在个人独处时,或者在不同学者之间思想火花碰撞之际。预感有时是一种信念

在让预感运作的因素中,相信预感真有其事的信念非常重要。可以说,预感有时就是一种信念。部分早期的超心理实验显示,相信预感的人,在预感实验中的表现比不相信的人来得好。因此,最好能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去探究预感,或至少对其可能性持开放的心态。

信念的定义是:“对于真理、价值,或值得信赖的人、事、物所持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无须合理的解释或实质上的证据。”信念是一种模糊而抽象的概念,一种接受未被证实、而且或许永远不会被证实的事情的意愿。对于自己拥有某种成就的信心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达成目的,但是可以给予你完成梦想所需的勇气。

在你一生中,你一定会许多次怀疑自己的信念是否正确。但你一定要接受基于“我必能成就大事”的预感而产生的种种事实。无疑,当你无法完成对自己期望做到的事,必定会感到失望;然而,你若对自己毫无信心,你将永远无法发挥潜能来为你拒绝尝试。

信念的重要性曾在英国临床心理学家巴契德所作的研究中获得支持。他发现信念会因群体成员的共享而增强,在坚定信念和强化的预期心理下,一群人会激发出有利于诱发预感的协力作用。在他所做的实验中,这种作用能创造出非比寻常的心灵致动现象,如移动或抬起桌子、奇怪的敲击声和移动物体。

蓝明德是一位46岁的工程师,他内向,还有些害羞。刚开始,他不太相信预感真的能现身帮助他。有一阵儿,他和朋友开玩笑地谈到他多想避开讨厌的约会,他说:“我希望按一个按钮我的梦中情人就会出现。”

有一天,蓝明德去当地一家旅馆参加商务会议,他按了电梯按钮,电梯门打开时,他眼前惊现一位他所见过的最迷人的女子——她也来参加同一个会议。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女人也对他一见钟情。蓝明德的预感搜寻到了他的内心愿望,并为他导航,引导他截获了她,可他的理智却不敢接受这种结果,他又陷入自己过去的从来不相信自己预感的陷阱了。他担心他的梦中女孩会像她突然出现一样突然消失。但是她没有消失,不久他们订婚了,他正在学会利用自己的预感做更多的事情。

由此可见,信念对预感产生的意义。

然而,我们今天这一代人早已被设计为纯粹的消费者,而且对任何一件事都只有3分钟热度,根本无法将全部身心放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由于我们总想让自己能够在瞬间得到领悟,所以,如果某一种方法有些令人乏味,或不能立刻给予我们所需的结果和理由,我们就会干脆放弃这个渠道。

举个例子,假如你曾经尝试依靠预感来做决定,但却得不到任何启示,或者你的真理信号开始和你捉迷藏,那么你也许就会因为受到挫折而放弃某种预感的运用。但是,在开始练习的时候无法得到十分明确的指示或信息,也或者激发的是你运用较少的感官知觉,这是很常见的。所以,你可能必须花上一段时间,去熟悉这些自己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预感。

还有一些人,总是极不耐烦地从一种方法跳到另一种方法,比如让自己或是只维持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及说话的方式,或是用钟摆来做决定,或让彩色的灯光照射自身,或到古老的圣地去旅行,诸如此类。这些都是古时候用来唤起意识的方法,至今它们对我们仍然有帮助。但我们千万要记住,方法永远只是一种媒介,它可以帮助我们到达彼岸,绝不能够将它们与实际的内在修行混为一谈,事实上你自己本身便是最有力的方法。

如果你不信任自己的预感,只是知道在每一种环境该遵守何种规则,那你仍然会一无所获。但假如你走得太快,以致跳过了一个又一个方法,那么你只是在给自己制造假象,因为你的所得都是为使自己满意而编造出来的。

预感有时就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眼睛尚未看见便相信,最后它会让你真正看见并实现。这种信念是你对事物未来模样的一种把握和预期。它尽管主观,却能通过对你思想行为的引导,使你身上的潜能发挥出来,并且使你朝着你所预想的结果行动,为自己的信念去不懈追求,让成功随之而来。

人类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因此,我们应有树立坚定的信念,加强自信心,坚持并始终相信自己必能成功。总有一天,你也能看见自己创造出的不凡奇迹。

杨安谈预感

◆靠着信念,我们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

◆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人人都能凭自己的信念和能力取得进步。

◆与相信直觉的人多接触可以有效地加强信念。第二章预感与征兆动物的感官比人灵敏

在漫长的进化中,各种动物的五种感官依自己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很多动物的感官比人的更加灵敏。

蝙蝠捕捉食物或绕开障碍物的精确回声定位系统一直令人惊叹不已。与人们知道的相反,蝙蝠并不全瞎。在黄昏,大多数的蝙蝠都具有一定的视力,但到了夜晚,它们就只有依赖不断地发出高频率的吱吱声了。这种吱吱声中的一部分可被我们听到;但还有一部分我们却听不到。回声使蝙蝠能够了解各种物体的精确位置。身怀绝技的蝙蝠任意疾飞,而从不发生碰撞事故;即使成千上万的蝙蝠倾巢而出,它们之间也能相安无事,从不受伙伴声音的干扰。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它们是怎样操纵如此灵敏的谐调系统的。

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他们以相同的频率和2000倍于吱吱声的音量来干扰蝙蝠的雷达信号,然而这一切都徒劳无效,蝙蝠们依然我行我素。

北美洲的姬蜂具有自然界中最奇特的听觉系统。它的“耳朵”长在脚上,用来测听粗腰黄蜂幼虫咀嚼树木时发出的声音。当姬蜂幼虫孵出后,它们就以黄蜂幼虫为食。雌性姬蜂以它的嗅觉和长在脚上的特殊听觉细胞沿着树干上下,测听来自树干内部的咀嚼声,从而极其准确地找到黄蜂幼虫。

动物还拥有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1970年,德国科学家赫尔穆特·特里布楚发表文章,详细列举了他观察到的动物们在地震来临前的特殊举动。他指出,地震发生前,家畜想跳出围栏,鸟儿在空中盘旋,老虎等猛兽变得很温顺,冬眠的蛇与熊逃出洞外,深海中的鱼浮到海面上。

不过,特里布楚并没有说明动物如何提前感知危险。近代的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因为动物拥有敏锐的感觉,能感知细微的震动、电子波或重力变化等。

2003年,日本大阪大学研究小组证明了,老鼠在地震发生前出现四处乱窜或抓挠脸颊等举动,是由于它们能感受到地震时电磁波的异常变化。所以,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利用这些动物的预知能力,提前预防灾害的方法。

除了这些预知能力以外,还有很多动物拥有超越人类的特殊能力。比如猛禽的视力非常好,分辨率是人类的8倍多。

猛禽拥有令人如此惊叹的视力,是因为它们的视网膜上有大量的视觉细胞,其数量远远超过人类。所以,即使在高空中快速飞行,它们也能准确找到地面上的猎物。而且,与其他动物不同,猛禽的眼睛向前靠拢,可以和人类一样用两只眼睛准确地判断物体的位置与距离。

众所周知,狗的嗅觉非常灵敏。人类约有500万个嗅觉细胞,而狗有约22000万个,是人类的44倍。所以,狗的嗅觉比人类的灵敏100多万倍。

而且,狗的鼻子总是湿漉漉的,这些黏液用来分解飘浮在空气中的气味分子,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分辨气味。所以,人们借助狗的超强嗅觉寻找失踪者,或在机场、港口缉查毒品等。最近发生过一件狗闻到癌细胞的气味挽救主人生命的事件,医疗机构也由此展开了利用狗的嗅觉来探知疾病的研究。

还有很多具有超能力的动物。俗话说,蚂蚁搬家,天要下雨。蚂蚁对周边环境湿度和气压的变化非常敏感,有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它们用泥土堵住蚁穴的出入口,或者整个蚁群集体搬家,以此应对或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雨,保护家园。

绿双冠蜥具有在水面上奔跑的奇特能力。蜥蜴后肢上的趾通常是短粗的,但绿双冠蜥却与众不同,它的趾又长又细,能以每秒20次的频率交替摆动后肢,在水面上奔跑。只要保持这样的速度用力蹬水,就不会沉入水中。人类需要以每秒200步的频率快速换腿,并且要达到每秒1000千米的速度才能在水面上行走。除此之外,还要有一条绿双冠蜥那样的可以掌握平衡的尾巴。所以,不借助其他工具,人类是不可能在水面上行走的。

总体来说,动物的感官比人更加灵敏。从自然法则上讲,野生动物的存在也是极为必要的。人并不比动物更优越,在大自然里,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如果处在食物链高级的野生动物遭受迫害后,会损害生态平衡的影响,致使自然而然地波及影响人类的稳定与安全。

所以,人类不应在大自然面前摆高自己的位置,面对生命,面对自然法则,我们应该平等地与动物站在同一位置。在保护我们自己不受侵害的同时也应保护动物的生命,任何蓄意伤害野生动物的行径都是不道德的。

同时,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潜能,只要方向正确,你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会创造出一切你梦想中的美好。

杨安谈预感

◆许多动物感觉机能的正常发挥取决于周围的信息系统。

◆科学家已经收集到了大量数据,证明动物(如狗等)可以阻止它们的主人进入一个危险的处境或者生命受到威胁的环境中。

◆科学家通过大量丰富的案例阐明了预感的意思,就是在事情发生前的警告。只是在这些案例中,警告间接来自动物,而不是直接来自人的经验。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征兆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其中有一个叫质量互变规律,说的是:事物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量变,另一种是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不难发现,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灭虽然都要经过突变来实现,然而其变化并非是突然的,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事物始终处在微小的变化之中。当这种微小的变化以量的方式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俗话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预见的事物,或思想、观念,虽然在当前世界中还没有现成的模板供你随手获取,但构成这种预见的“基本元素”却已经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些零碎的“基本元素”,就是征兆。征兆是事物以直接与间接方式表露出来的细微变化,它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征兆。

正如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前总会发生小的争端一样。征兆有时仅是小事一桩,但却会引发大的事件,预示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如果置征兆于不顾,终将掀起轩然大波,结果使自己防不胜防,或错失良机,或威逼自身。如善于抓住征兆,则能回避正在迫近的危险,或洞察事物未来的发展,而掌握主动,占据先机,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对征兆的把握能力呢?

要增强这种能力确实不太容易,因为这种能力根植于众多的因素之中。不过,如能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其中包括对事实、经验和理论的掌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这种能力。

事实,是发现征兆的依据,是作出正确预见的基础。

列宁说过:“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如果离开了事实,科学的预见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提示着事物发展方向的征兆,尽管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会反映在大量的事实材料中。只要能掌握大量的事实,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就能发现事物的内在征兆,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作出较为正确的预见。

所以,要预见事物的未来变化,就要从掌握事实材料入手,掌握的事实材料越多,从中发现征兆的可能性就越大,预见的根基越牢固,预见就容易正确。

在人类早期时代,到处盛行的占星术、手相术、迷信预兆及现今仍到处流行的占卜算命、求签问卦、请亡灵显圣等迷信活动,之所以不能起到预见作用,就因为它们依据的不是事实而是虚幻。

事实是预见的基础,但仅仅掌握事实还不够,还须前进一步,从掌握的事实中,去寻找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把握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作出某种预见就容易得多了。

平时,我们所讲的经验就是建立在许多事实基础上并被多次证实的,因此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对事物的发展更具有预见性。比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正月十五雪打灯,麦到芒种好收成”这类农谚就是根基于事实基础上的经验,它们在一定范围内确能应验。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强人”,之所以具有“先见之明”,就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经验使他们善于从事物的现状中发现某些征兆性的东西,并以此为依据,对事物的未来状态作出较为正确的估计。

所以,我们要重视经验的作用,要努力积累经验。经验积累得越丰富,发现事物征兆性的能力就越强,对事物的预见就越正确。

诚然,预见未来完全依据经验还是不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凭经验办事,但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即使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人,也难免失误。这是因为,经验尽管反映了事物与事物前后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预见作用,但经验具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征,它们还未能抓住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具有很大的或然性。所以,有时并不十分可靠。

此外,凭经验预见未来,之所以不十分可靠,还在于经验多是人们的感性知识,这类知识根基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现象中既有真相,也有假象。真相反映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固有征兆,把握了事物反映的真相,就有助于作出正确预见;而假象则歪曲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固有征兆,如从事物反映的假象出发,进行预见,结果往往是错误的。因此,预见未来不能仅凭经验,而应更进一步,去掌握众多的理论。

理论是从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中概括总结出来,又经反复检验、证明了的知识。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内在征兆。因而,凭借理论不仅可以确定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从事物的原因预见到未来的结果,作出科学的预见,而且还可以预言和推测尚未被观察与认识的事物存在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理论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以理论为依据去进行预见,预见才具有可靠、正确的特征。

要掌握理论就要学习。努力学习的人才能掌握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思维科学理论等。一旦用众多的理论武装了自己,就能赋予自己把握征兆的能力,对事物的未来作出正确预见。

此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战略眼光,树立超前意识。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把握到更多的征兆。

杨安谈预感

◆征兆的出现遵循着事物的内在规律。

◆征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能够准确提示。

◆把握到征兆,意味着可以预见到结果。增强识别征兆的灵敏度

灵敏的识别征兆,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能力。拥有识别征兆的力量的人,更能把握创新的方向,从而能够自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摆脱思维习惯的束缚,不断创造出成就。如果对征兆后知后觉,往往导致自己陷入种种被动中,不能如期完成目标,或者被不意出现的插曲、不断改变的局势阻滞前进的脚步。

因此,在日新月异、高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增强识别征兆的灵敏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应该怎样做,才能增强识别征兆的灵敏度呢?

1.限定时间,集中精力

要提高增强识别征兆的灵敏度,限定时间并集中精力是一个好办法。也就是说,确定好识别的目标,然后限定时间,把精力集中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引入时间观念,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预测,不能在拖拖拉拉、心不在焉的状态下预测未来。只有在时间的威逼下,专心归纳总结信息,才能获得成功。

2.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

识别征兆的能力包括分析、推理两大要素。如果分析和推理的本领得到提高,增强识别征兆的灵敏度也能增强。而提高分析和推理本领的方法之一就是察言观色,也就是对人进行观察。

3.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观察一切事物的基本点就在于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就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判断能力。平时观察世态人情时,掌握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1)目前世态在不断变动着。(2)来自现场的消息会更好地反映世态人情。(3)从人们认为互不相干的领域中找出共同性。(4)从人们认为彼此相同的领域中找出差异性来。(5)要从异常情况中发现异常。

4.在心目中描绘一幅未来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情况也许人人都经历过:第一种情况是,当想到今天的会议能顺利进行时,脑海中便浮现出与会者的笑脸等情景,自己也不由自主地乐观起来。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会议像想象的情景那样进行得很好。

第二种情况则相反,心里想自己这次提出的建议一旦拿到领导那里,可能又会像以往那样受到冷遇。拿去之后,果然如此。

像这样事先想象届时的情景,预感到“可能会这样”,再根据情况想出相应的对策,这正是增强识别征兆灵敏度的极好训练。

5.用乘法思想法思考问题

得到新的信息时,与手中现有的信息放在一起,然后进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推理,这也是一种有益的训练。

手中现有的信息×新得到的信息=乘法思考法

这个公式的大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信息网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