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球迷宫的真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13:29:11

点击下载

作者:熊伟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地理:地球迷宫的真相

地理:地球迷宫的真相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学习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水平,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与学习,能够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在未知的及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才能创造崭新的天地,才能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但是,我们生存世界的奥秘,几乎是无穷无尽,从太空到地球,从宇宙到海洋,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环境捉摸不透。破解这些谜团,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其实,宇宙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那些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尽管经过许许多多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但随之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

宇宙世界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破解更多奥秘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青少年认识和探索宇宙世界的无穷奥妙,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这套《学科学魅力大探索》,主要包括真相研究、破译密码、科学成果、科技历史、地理发现等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有趣的群岛之国

千岛之国是指拥有上千个大大小小各种各样岛屿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尔代夫等。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由13667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6000多个岛屿有人居住,因此有“千岛之国”的美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度尼西亚或者印尼。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群岛国,它横贯赤道,领土有190多万平方千米。它的面积居亚洲第四位,人口居亚洲第五位,但是,它的岛屿数却名列世界前茅,高达13667个,素有“千岛之国”的称号。

实际上,印度尼西亚应该是个名副其实的“万岛之国”。仅国内的千岛县,一个县就有岛屿1000多个。廖内县则更多,达2500多个。

无论就岛屿总数说,还是从群岛的总面积看,印度尼西亚的“千岛之国”之名,都是名不虚传的。单就它的名字来看,其中“印度”一词,在梵文中意为“海”,“尼西亚”在希腊语中意为“岛屿”,印度尼西亚一词,就是“海”和“岛”的合称。

此外,印度尼西亚还有一个很动听的土著名称叫“奴山打拉”,也正是“群岛之国”的意思。由于岛多而分散,全国重要的海和海峡就有10多个,因此印度尼西亚又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国”。

有趣的是,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岛名和城名都有其特有的含义与来历。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坐落在西爪哇北海岸,“雅加达”一词,在印尼语意中为“光荣的堡垒”,代表着印度尼西亚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伊里安”在印度尼西亚语中含有“人民”和“高地”的意思,意为“人民的高地”。爪哇岛上的万隆是座风景优美的山城,坐落在火山群中。这个地方曾称“勃良安”,意即“仙之国”,后改为“万隆”。印度尼西亚西端的苏门答腊,古时曾称“苏瓦纳布米”,意即“光辉绮丽的乡土”或“盛产黄金的国土”。

这些岛名和城名的意思和演变,寄托和表达了印度尼西亚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又赢得了“希望之岛”的美称。延伸阅读我国沿海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3536个,其中有人除台湾省外,有12个海岛县,200居住的岛屿有450个,多个海岛乡。浙江、福建两省海岛有3500个,占总数的54%。我国海岛最多的省是浙江,共有海岛19 12个。

生长蝮蛇的怪岛

在我国辽宁省大连旅顺西北43.6千米处的渤海湾海面上,有一个面积约1平方千米的岛屿。岛上地势陡峭,多洞穴和灌木。就在这样一个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组成的小岛上,盘踞着成千上万条蝮蛇。因此,人们称它为“蛇岛”。

蛇岛以蝮蛇的数目众多而闻名中外。当你踏上蛇岛就会发现:无论在树干上或草丛中,还是在岩洞里或石隙内,处处都有蛇。它们蜷伏着、爬行着,有的张口吐舌,露出一副凶相。

这些蛇会利用各种保护色伪装。它们倒挂在树干上就像枯枝,趴在岩石上似岩石的裂纹,蜷伏在草丛间又活像一堆牛粪。

据统计,蛇岛上的蝮蛇有20000多条,并且每年增殖1000条左右。这种情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禁要问,在这弹丸之地的孤岛上,为什么栖息着这么多的蝮蛇?

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考察研究后认为,蛇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蝮蛇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蛇岛上的石英岩、石英砂岩和沙砾岩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这些裂缝既能蓄雨水,又能为蝮蛇的穴居提供良好的场所。

其次,蛇岛位于温带海洋中,气候温和湿润。每年无霜期有180多天,是东北最暖和的地方,对植物的生长和昆虫、鸟类的繁殖极为有利。

再次,岛上的土壤很深厚,土质结构疏松,水分丰富,宜于植物生长和蝮蛇打洞穴居。蝮蛇生性畏寒,洞穴为它们提供了越冬的条件。

最后,岛上没有人,也没有刺猬等蛇类的天敌,对蝮蛇的繁衍非常有利。

蝮蛇是一种卵胎生的爬行动物,繁殖力较强。母蛇每次可产10多条小蛇,在生得多、死得少的情况下,蛇岛日益繁盛。延伸阅读南美洲的某处有一个巴西蛇岛,在政府的保护下,那里被严明禁令:除科学家以外,任何人一律不得入内。因为那里是蛇的天堂,也是人类的地狱,据说曾经有11个农夫不听劝阻,试图闯入,几小时之内便全部死亡。

“冰岛”名字的由来

你听说过有一个叫冰岛的国家吗?听到这个名字,也许你会浮想联翩,冰岛是不是岛上全是冰所以才称为冰岛呢?

冰岛共和国,意为“冰的陆地”,成立于1944年6月17日。因其为岛国,汉译成冰岛,是欧洲国名中唯一采用意译的汉语名称。冰岛虽意为“冰冻的陆地”,而实际上这块游离于北欧大陆之外的岛国,却是绿草茵茵、地热丰富、渔业发达的富饶国家。

冰岛靠近北极圈,它以冰为名,听起来是很冷的地方,其实,也不全是这样的。

冰岛大部分地区是高原和山脉,内陆还有冰川覆盖着,确实较冷,人烟稀少。岛上的代特纳冰原面积约500平方千米,最厚的地方有1000米。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由于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夏天非常凉爽,冬天则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温暖很多。

同时,还由于有一股名叫伊尔明格的暖流环绕全岛流过,来自海洋的风把暖湿的空气带到岛上,同岛上的冷空气交汇。因此,它风云多变,夏凉冬暖,雨水充沛。

既然如此,为什么冰岛要起一个与“冰”有关的名字?

据说,冰岛之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源于发现者的最初印象。4世纪,希腊地理学家皮菲依曾经称它为“雾岛”。但由于海岛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很少有人光临。

864年,斯堪的纳维亚航海家弗洛克踏上岛岸,此岛才真正被发现。后来,斯堪的纳维亚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纷至沓来。

当这些移民的船驶近南部海岸时,首先见到的是一座巨大冰川,即冰岛著名的瓦特纳冰川。人们对这个冰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于是把该岛命名为“冰岛”。

二是源于殖民者的计谋。最初的殖民者在岛上定居以后,不希望别人再来分享自己的“口中食”,所以将其取名为“冰岛”,以图阻止人们闻风而来。延伸阅读冰岛是欧洲西北、大西洋北部岛国,是世界上火山活由于火山活动频繁,地下没有完全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得很热,然后热水沿地层的裂缝涌冷凝的熔岩把地下水烤出来,就形成了很多温泉。

台湾称“宝岛”的由来

台湾位于祖国的东南海哨,北面是东海,西南面是南海,东面是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0000多平方千米。海峡最狭处位于福建省平潭岛与台湾新竹市之间,为130千米。天气晴朗时,站在大陆的海边,可以隐约看见澎湖列岛上的烟火和台湾高山上的云雾。

台湾海峡为我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它与庙岛群、舟山群岛、海南岛,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台湾岛形似纺锤,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也是一个年轻的海岛,山地约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势巍峨,群峰挺秀。台湾山脉中的中央山脉纵贯全岛,像个“屋脊”。台湾岛山势陡峻,河流湍急,水力资源蕴藏量大。岛上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台湾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台湾的地下矿藏多种多样。中央山脉是金、铜等金属矿的主要产地,西部是煤、石油等的主要分布区;台湾岛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具有丰富的天然硫黄。台湾周围浅海还蕴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广阔的浅海多水产资源,西海岸又是重要的海盐产区。

作为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台湾总是被人们冠名为“美丽而又富饶的宝岛”。台湾岛上的风光,可概括为“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几个特征。

台湾是世界上少有的热带“高山之岛”,除西岸一带为平原外,其余都是高山峻岭。其中,最高的中央山脉,号称“台湾屋脊”。最著名的是阿里山,为台湾秀丽俊美风光之象征。

台湾因盛产大米,为此有“米仓”之誉;盛产蔗糖,因而有“东方糖库”之称;盛产茶叶,其中冻顶乌龙茶驰名中外;盛产香蕉、菠萝、柑橘、荔枝、龙眼、木瓜、柚子、枇杷、芒果、橄榄、椰子等,一年四季不断,因而有“水果之乡”之称;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号称“森林之海”;盛产食盐,而有“东南盐库”之称;此外,还有“兰花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鱼仓”等美誉,不胜枚举。延伸阅读日月潭是台湾岛上最大的湖泊,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建有日月潭水电站。台湾享有热带、亚热带“水果之乡”的美名,四季鲜果不断。香蕉和菠萝驰名中外。

撒哈拉的“绿洲时代”

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0万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仅次于南极洲,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总面积约容得下整个美国本土。

撒哈拉大沙漠全部是沙丘、流沙和砾漠。“撒哈拉”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是“大荒漠”的意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撒哈拉大沙漠是多么地荒凉。那么,撒哈拉大沙漠究竟荒凉了多久呢?人们在不断探索下,终于证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区远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曾经是一片肥沃的平原。早期居民们曾经在那片绿洲上,创造出了非洲最古老和最值得骄傲的灿烂文化。

科学家曾经在撒哈拉沙漠发现大量的岩画,岩画上有水牛、河马和一些在水里生活的动物,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岩画里边竟然没有骆驼!这令科学家感到十分迷惑,因为只有在有沙漠的地方,才会有骆驼!

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壁画往往是用不同的风格,在不同的年代被刻画在岩壁上的,所以重重叠叠地刻画在一块儿。

这些都说明,那时候,撒哈拉地区的人们在这里长期地生活繁衍。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撒哈拉地区正处在有水、有草、人兴畜旺的草原时代。那么,撒哈拉沙漠是如何形成的呢?

水牛、河马必须在有水和草的草原上才能生存!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岩画上没有骆驼,这就说明这里在远古时代一定是水草丰茂,绝不会是像现在的这副样子,到处都是沙丘和流沙,到处是死气沉沉。科学家用放射性碳-14测定年代的方法测出,这些壁画是在大约距今4500年至7400年的时候被创作出来。

科学家们研究和分析,认为撒哈拉地区由草原退化为沙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撒哈拉地区先是气候发生突然变化,导致降雨量急剧减少。这些少量的雨水,流进内陆盆地,可是由于雨水流量不多,也就滞留在此,慢慢地形成了沼泽。

经过漫长的时间,沼泽里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慢慢变干,沙丘开始出现在撒哈拉的大地上。这时候,撒哈拉地区的气候恶化得更加严重,风沙也越来越猛烈,撒哈拉地区也就慢慢变成了沙漠地带。延伸阅读撒哈拉沙漠植被整体来说是稀少的,高地、绿洲洼地和干河床四周散布有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树。在含盐洼地发现有盐土植物。在缺水的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高原有某些耐热耐旱的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树。

鸣沙会发出声音

鸣沙,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河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的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像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能发出一种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的声音。

我国甘肃省敦煌县城南6000米有一处鸣沙山。《太平御览》和《大正藏》这两部书里曾经记载过,那时候叫“神沙山”、“沙角山”。

鸣沙山东西大约40千米长,南北大约有20千米宽,高有数十米,山峰陡峭,它的北麓就是特别著名的月牙泉。如果人们登上鸣沙山往下看,下面的沙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如果人们从山顶顺着沙子往下滑,那沙子就会发出一阵阵“轰隆”巨响,像打雷一样,不绝于耳。

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的时候,鸣沙山上就会有丝竹管弦的声音,好像在演奏音乐一样。所以,人们称它是“沙岭晴鸣”,是敦煌的一大景观。

鸣沙为什么会发出声响呢?应该有三个条件:

第一,沙丘又高大又陡峭;

第二,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形状的;

第三,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由于空气湿度、温度和风的速度经常在变化,所以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动力和沙子本身带有的频率的变化,鸣沙的响声也会经常变化。

人们有时候在下雨天去看鸣沙,发现鸣沙不会发出声响,这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把鸣沙的“共鸣箱”结构破坏了。延伸阅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以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胜地闻名于世的沙坡头,其游览特色之一就是滑沙。游人从高约百米的坡顶往下滑,滑沙时座下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响声,被称之为“金沙鸣钟”。

沙漠坎儿井的用途

一提到沙漠,人们一定会想到干旱地裂、飞沙走石、酷热难当……

为了防止水分蒸发,我国干旱地区的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采取了在地下开渠引水的措施,这就是坎儿井,也叫做阴渠。

坎儿井都是一直挖到山脚下,把高山上冰雪融化后渗到地下的水引过来。挖坎儿井时,先要在山脚下挖一口立井。当这口井打出水后,再按照引水的方向每隔18米挖一口立井。

这些立井是供挖暗沟时出土和通风用的。立井挖好后,再向横的方向挖暗沟,把所有的立井连接起来。

暗沟是通水的渠道,是坎儿井的主要部分。

坎儿井挖好后,要用石板和树枝盖上井口,这样,既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又能防止风沙侵入。通过暗沟把水输送到地面的水池里,人们就可以随时使用了。

在我国的陕西、新疆等地方,这样的坎儿井有几千口。最大的坎儿井一天能浇1500亩农田。

我国最早的坎儿井在陕西大荔县,叫做龙首渠,是在2000多年前挖成的。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而成。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俄语称为“坎亚力孜”。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在我国新疆地区的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其他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省叫做“井渠”,山西省叫做“水巷”,甘肃省叫做“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它们为“地下渠道”。延伸阅读坎儿井是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殊灌溉系统,多见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我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

沙漠绿洲的形成

沙漠是干旱少雨的地方,到处是光秃秃的沙丘,偶尔下一场雨,很快就会蒸发或者渗入到沙土里,不留一点儿痕迹,不过沙漠里有些地方是水草丛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绿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