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社会可持续与环境可持续: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201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2:29:26

点击下载

作者:吴大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反贫困·社会可持续与环境可持续: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2014)

反贫困·社会可持续与环境可持续: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2014)试读:

前言

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全人类、全社会共同承担反贫困责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我们看到,中国的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全球反贫困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改革开放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改善了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这些成果本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取得的,而扶贫开发工作本身对此贡献是有限的,一些扶贫开发项目不仅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社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帮扶为主的扶贫开发工作模式,其机制决定了贫困群体只是工作对象,难以成为对抗贫困的行动主体,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社会结构、劳动力结构、人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产业扶贫项目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精壮劳动力出现短缺,重视规模化的农村产业扶贫模式、扶贫开发项目的落地机制最后只能支持“能人”带动、“大户”带动,反而遮蔽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群体。(3)“小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格局和政府调控工作下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导致以大田作物、常规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对于户均几亩地的贫困农户而言,很难带来较大的收入增长空间;而产业结构调整,又由于其远离市场导致的市场成本高,信息、技术手段落后,而面临重大的市场和技术风险。(4)全球共识下的贫困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反贫困工作是社会政策的重要领域,但过往的农村产业扶贫工作只指向经济成长目标,很容易将社会发展问题简单化约为经济成长问题。产业扶贫项目的落地机制形成路径依赖,忽略了农村社区发展和社会建设目标,相对均质化的小农经营的农村社会所需的合作与互助反而因此受到了损害,瓦解了乡村社会的能力和活力,社区福利生产能力因此减弱,加速了乡村生活的不可持续。

基于此,现阶段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必须进入新阶段,即由纯粹的经济成长支持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总体发展的方向推进,要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总体性视角推进反贫困工作。从贫困地区的现实出发,贫困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亦是经济、文化、生态环境问题;乡村反贫困工作的可持续性问题亦可视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性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反贫困工作则是需要支持贫困群体的发展主体性成长的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二战以后发达国家中开始并盛行的发展援助,为全球减贫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联合国所属各组织、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机构、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各种基金会在全球反贫困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有些发展援助和多边合作的反贫困项目,往往都是价值为先的工作,所以发展援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西方中心话语下的全球同质化改造的过程,反过来又对建构公平世界秩序带来一定挑战,形成发展工作的吊诡局面。

中国是全球反贫困工作的主战场,中国基于自己的现实和自身东方文明、发展中国家的角色,立足于回应本土实际的问题,其对贫困的认知和反贫困工作经验的发展,可以在较大范围对世界反贫困工作做出贡献,同时亦较易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共识基础。并且,它也将成为构建中国软实力、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及社会建立共识,实现共生共荣的重要基石。这对于全球正义目标而言,亦具有重大价值。

随着中国的改革工作进入深化阶段,反贫困行动机制创新不断涌现。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伦理,要求中国在全球反贫困领域担当引领角色。“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家精神,也可以成为普适于世界的中国价值。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也可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个文明一起抓的重大战略,成为新时期反贫困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生活和新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贫困的结合,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新贡献。

贵州是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长期以来,贵州社会学、发展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公益组织进行合作,从反贫困的视野研究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并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开展反贫困工作创新的社区实践工作,结合中国现实,学习国际发展援助经验并将之本土化,在创新反贫困工作理论、开发反贫困工作的工具和方法、结合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反贫困社区行动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支持扶贫工作创新的“贫困社区反贫困可持续能力系统”的认识。

该能力系统包括:(1)治理能力,包括社区组织能力,对内对外的协作与合作能力,社区公共事务参与能力,社区组织的可持续成长能力与社区动员能力等。(2)经济能力,包括贫困社区及贫困群体的市场参与能力,技术可获得、更新及社区内可传递能力,信息的可获得能力,规模生产的可组织能力及生产过程管理和产品质量可控制能力。(3)福利能力,指贫困社区及群体可在团结和合作的基础上生产和分配社区福利的能力,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外,社区福利能力还包括社区层面的最弱势群体的保障支持能力,社区经济及生活互助能力,社区服务的自我组织与供给能力,社区文化生活的自我生产能力等。(4)环境能力,包括贫困社区和贫困群体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社区改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的能力,社区行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等。(5)文化与学习能力,包括社区的文化反思能力,社区学习能力,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运用能力等。

反贫困工作需要以贫困群体为主体,支持贫困群体各项能力的可持续、系统性提升。从反贫困能力系统的建设角度出发,反贫困正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贫困群体的主体性成长的重要视角和途径,也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创新极具希望的进路。

反贫困能力系统建设,是整体上推进贫困地区社会建设的过程,也是支持贫困地区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文明的过程。在以山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贵州甚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南方地区,其作用将更为明显。相比于“扶贫开发”概念,“反贫困”更强调贫困群体在对抗贫困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更强调政府与社会合作关系的建立,更强调贫困群体在自身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从社区福利供给、社区经济收入增加、社区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到乡村生活价值提升和文化认同增强的过程。也是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可持续乡村生活的本质转变,而这本身就必然是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一方向的转变,不只是对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根本性的支持,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文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解放和激活社会发展活力,构建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也将做出重要贡献。

2013年1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式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举办,成为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作为国内唯一的生态文明大型论坛,成为中国与世界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沟通对话的重要平台,也是助推中国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

2014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扶贫办、贵州财经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与贵州从事反贫困工作的一线社会工作团队,共同讨论筹划了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方案并提交论坛组委会,得到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组委会、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年会之“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于2014年7月中旬在贵阳顺利召开,开幕式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远坤主持,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作了主旨演讲,时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现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到场祝贺,联合国机构代表、亚行代表及国内知名专家受邀作了发言。论坛设置了“反贫困:三位一体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全球反贫困中国责任承担”“反贫困与可持续产业发展”及“反贫困——贫困群体的行动主体重构”四个主题,邀请了全球反贫困领域内的重要专家学者,联合国所属机构、国际反贫困非政府组织,中国政府机构、本土专家学者及反贫困工作的公益组织,就相关问题进行对话与讨论,重新审视了反贫困工作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对话全球环境可持续、以反贫困能力系统建设对话西方学术及反贫困工作的赋权工作机制,以中国经验对话发展援助,发布了“生态文明与反贫困2014贵阳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国际国内媒体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我们将参会代表的会议贡献与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于2014年12月23日联合召开的“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体制研讨会”专题发言录音进行了整理,同时征集了本土有代表性的参会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的论文与案例,形成了本书,留此存照。同时,也希望本书的出版,为各地反贫困工作决策者和一线工作者提供一些支持。

基于对与会代表与各位作者的尊重,本书所收录的文章都提请作者审校,文章观点并不代表编辑团队的立场和认识。由于水平有限,在编辑成书的过程中错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编委会二〇一五年五月一日上编“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研讨 论坛欢迎致辞王富玉在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上的致辞王富玉(贵州省政协主席)

尊敬的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尊敬的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诺德厚先生,尊敬的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哈米德·谢里夫先生,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我代表主办单位欢迎大家来到多彩的贵州,爽爽的贵阳参加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

反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人类追求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公平的生态环境责任承担是普遍被尊重对待的全球正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和有效经验,这些成效和经验正被国际社会关注和认同,中国在全球反贫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注重学习与合作。

今天大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反贫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积极寻求共识,对于人类反贫困事业而言将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和贡献。贵州以至中国的贫困既包括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共性问题,也面临着自己的一些独特挑战。多年来贵州的反贫困工作得到了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一些多边、双边合作组织,国际NGO和国内扶贫机构的支持,得到众多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关注,推进了贵州反贫困工作的成效,对此我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中国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非常重视,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贵州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最多的时候占中国贫困总人口的九分之一,可以说是扶贫开发的主要战场。作为两江流域中上游的重要水土保护区,贵州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需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贵州要奉行守住发展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多年来,贵州在立足省情的实际基础上努力开拓,积极创新,将扶贫开发工作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反贫困工作领域里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模式。例如,切实解决扶贫对象主体地位问题,以发展生态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我们对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散村庄和居民实行生态移民搬迁,让他们到好地方去过好日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支持农民和龙头企业申报扶贫产业项目,对扶贫县的考核过去主要考核GDP,现在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和贫困农民的收益及脱贫的实效。

在反贫困社会责任共同承担方面,贵州省社会学、发展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以及民间公益组织合作,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国际经验,并结合贵州省情,积极开发本土化的反贫困行动研究。贵州省在创新反贫困社区工作理论,开发反贫困工作的工具和方法,并结合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反贫困社区行动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贵州是贫困程度大、贫困程度深的省份,贫困程度最深最严重的是石漠化地区,也就是生态环境最差的地区,所以这次论坛把生态文明和反贫困放在一起是非常合理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与治理、多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领域必须同步推进。在此过程中,既要解决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增长问题,同时又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政府既要积极承担扶贫开发工作的主导角色,又要促进社会协同参与,实行大集团帮扶。既要主动在农村推进产业的发展,又要培育贫困群体的主体性。既要大力推进扶贫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又要在此过程中逐步解决贫困群体可持续反贫困能力的成长问题。

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正在不断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希望与会的各位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积极贡献经验和智慧,继续推动贵州反贫困工作的深入和发展,我个人非常期待这次会议的积极成果,预祝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张学立在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分会场上的致辞张学立(贵州民族大学校长)

尊敬的徐嵩龄参事、大华院长、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今天由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扶贫办、贵州财经大学承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在此,我谨代表贵州民族大学2万余名师生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校2011年初成立的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实验中心于2013年底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在反贫困的调查研究和实践领域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陆学艺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贵州大学及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等单位和相关研究人员紧密合作,形成了较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团队。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贫困结合就是在贫困地区实施绿色发展与减贫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背景下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减贫,绿色减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减贫方式的创新,是符合生态文明发展与绿色增长、绿色减贫为目标的减贫新理念,是生态文明与反贫困有机结合的减贫新战略。绿色减贫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减贫新变革,绿色发展与绿色减贫在全球已成为共识,也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点,是减贫的新理念。反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均承担着反贫困的责任,中国是反贫困工作的主战场之一,贵州省则是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区域,长期以来,贵州的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社会公益组织通力合作,从反贫困的视野研究中国扶贫开发,并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开展反贫困工作,创新社区实践,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研究经验,并将之本土化,在创新反贫困工作理论、反贫困工作方法、反贫困工作行动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在联合国所属机构,国际反贫困分政府组织,中国政府机构和反贫困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举办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会,汇聚世界各地生态与反贫困领域的领导和知名的专家学者,交流国际国内反贫困工作中的经验,审视反贫困工作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对话环境可持续,共同探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成2014年贵阳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共识。我们相信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对提出中国反贫困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对我校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希望此次贵州之旅,花溪之行能给您留下深刻印象。预祝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上编“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研讨 论坛主旨演讲阿兰·诺德厚在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上的演讲阿兰·诺德厚(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

刘永富主任,还有来自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的其他各位朋友,尊敬的贵州政协主席王富玉先生,尊敬的副省长刘远坤先生、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先生,亚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哈米德·谢里夫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要感谢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感谢国务院扶贫开发办邀请我参加今天这么重要的会议,尤其是就生态文明与扶贫的问题贡献我的力量。我很感动这么晚开会有这么多人捧场,今年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致力于让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在生态文明新的领域开拓进取。

我非常高兴地了解到在今年贵阳论坛上除了一如既往地讨论环保、气候变化等重要地话题之外,我们还找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以人为本的话题,为此我要感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也感谢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你们都是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能进一步了解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讨论也将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话题,也是大家讨论的两个问题。第一,到底什么是生态文明?第二,中国在全球扶贫当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此外,像工业发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等话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文明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如果是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的话,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为此,生态文明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它等同于人类的发展,并且这也正是联合国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就像马丁·路德金说的那样,人类的发展要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联合国开发署与中国的相关单位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并且出台了人类发展报告,去年和中科院一起合作发表了《2013年中国国家发展报告》,并且出台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以及生态文明方面的报告。这些报告非常重要,同时它们也强调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然环境,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报告同时也指出要坦然地面对一些矛盾,有的矛盾是现实存在的,有的是未来可能会存在的,在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中是否有矛盾?我认为这些报告和所要讨论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我想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找到一个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中国本身经济在不断发展,这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此同时国际对中国也有更多期待,希望中国在国际发展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本身取得了经济发展重大的成就,但同时,中国也面临贫困的问题,中国仍然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此外还面临水污染、空气污染、收入不平等等挑战。我和刘永富主任在今天早上进行了交流,他告诉我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概有13万个贫困村庄,总计有9千万的贫困人口。为此我们就要扶贫,同时又要保护好环境,要实现生态文明发展,要实现社会的公平,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在这方面仍然要做大量的工作。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挥扶贫领导力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要致力于自身贫困问题的解决,以及应对新问题的挑战。中国在解决国内的矛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家也有一个共识,中国应该与其他国家分享扶贫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需要国际经验和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想要取得巨大效果就要有包容性,而且是以人为本的。

就联合国而言,联合国致力于给中国政府提供适合的支持,让中国找到可持续性的方案从而应对种种挑战。联合国开发署也和IPP合作,让各国尤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能够分享扶贫经验,为此我认为要继续进行已有的合作计划,这样才能为中国和其他国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女士们,先生们,我还想说的是,在2015年后扶贫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是联合国矢志不渝的一项重大事业,也是我们最为重视的事业。

再次感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参加本次会议,我也非常高兴有这次机会来到美丽的贵州。谢谢!哈米德·谢里夫在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上的演讲哈米德·谢里夫(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处首席代表)

谢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刘远坤副省长、王富玉主席,以及联合国的诺德厚先生,以及李军副书记。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参加本次会议,对于刚才诺德厚先生的发言我非常赞同,由于会议举办的时间是在晚上,我当时很担心会有很多人来吗?结果发现我们的房间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人,我们应该为此鼓掌!

我来自亚行,亚行的宗旨就是帮助亚太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我们在华也开展很多的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搭建桥梁促进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在能源、水电方面支持中国落后地区的发展,为贫困人口带来新机会。

但是,亚行在其他方面的活动也不容忽视,只是提供看得见的基础设施,比如说修公路、修桥梁还不够,因为好的扶贫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全方位的投资,是对一个社区全方位的投资,从而让落后地区也有美好的未来,这方面最关键的是要有更好的、更平衡的城乡关系。

亚行致力于帮助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因此在华开展的工作中涉及农业发展、国家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鼓励私企和民营资本的发展。我们认为这对一个有活力的、健康的农村非常重要,这才能与自然保持平衡关系,他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环境,同时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不仅是可能的并且也是美好的。在中国不同的区域,农村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区别,整个亚洲都是这样的,那么怎样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呢?那便是通过绿色的扶贫来帮助他们。

下一个阶段我们就要探索什么是绿色发展,如何支持绿色扶贫?亚行很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愿意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我们知道环保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当地居民应该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当然他们要获得市场、政府、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资源、信息以及机会,这些村民才能意识到自身的环境问题,并且担负起责任。

此外,在某些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当地社区自治能力弱以及信息不完整,政府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帮他们找到问题所在。并且要提高社区的能力,让社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对社区进行投资。其实我讲的这些并不算非常新的内容,汤敏也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我们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包容性发展,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发展的果实必须是为大家共享,同时发展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使各种参与者融入进去,也就是说谁是问题的核心谁就最有可能解决问题;另一个是我们要帮助他们,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这也是包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在农村开展的所有项目并不是都能取得既保护环境又扶贫的效果,有些工作在扶贫中能取得效果,长期而言却危害了环境。比如说过度砍伐森林,或者种植一些对环境有影响的外来作物,短期来看对扶贫有帮助,但是长期如此的话对环境是不利的,有些扶贫项目甚至会削减之前扶贫的效果。比如工厂搬到某一个地方就会污染当地的环境,这就会使当地失去生存之本。这些失败的例子说明我们选择项目的时候要非常谨慎,既要知道它的好处,也要知道它的弊端,而且要做对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评估,并且还要进行监测。亚行也是这样做的,因此这意味着有些项目需要放弃。有些项目本身确实就没有价值,如果真的做出来了,它对社会影响是不利的。

社会力量和企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在绿色扶贫发展方面,比如说ICT能够让偏远地区的人享受到通信服务,这使得他们不再偏远。有了ICT农村的学生也能听到城里最好的老师讲课,让农村的患者也能够得到大医院医生的会诊。我有一个朋友在巴基斯坦农村长大,每个星期天他都会用语音通话软件进行远程会诊,并在农村和当地医生建立了联系,可以在他的指导下给当地的居民看病,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利用通信技术帮助农村的贫困人口。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仍然有750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有很多人处于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地区,要想保存他们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可以发展旅游业,也可以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无论是对乡村还是个人,中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扶贫计划,这表明政府和市场以及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能够加强农村反贫困工作。

最后,我已经看到了(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贵阳共识,就亚行来说,我们没有在贵阳共识上签字,因为在签字问题上我们内部有很繁琐的程序,要获得很多的批准,但是我对它非常有兴趣,我会对它进行持续的关注。亚行会在贵州有不少的活动。

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刘永富在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上的演讲刘永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尊敬的诺德厚先生、尊敬的哈米德·谢里夫先生、尊敬的王富玉主席、李军副书记、刘远坤副省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晚上好!

很高兴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这次年会设置了分论坛专题讨论生态文明与反贫困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贫困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生态文明问题。生态环境脆弱与贫困问题互为因果,贫困人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生态环境脆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补好短板,摆脱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必须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把反贫困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关心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始终把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少了6.6亿农村贫困人口,但是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目前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按照国家现行的扶贫标准,目前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按照1.25美元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些地方大多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和生态屏障,对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如果这些地区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不仅危及自身的未来,也将危及全国的生态安全。

2011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的《新十年扶贫纲要》,明确把减少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出“在2020年之前,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温饱成果,加快扶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2012年,中国政府批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每一个片区规划都与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硬约束,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消除贫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实行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工作,要把这些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调查清楚,分析它致贫的原因,确定它脱贫的办法,明确帮扶的责任人。为此,我们现在在将近13万个贫困村中已经向10万个贫困村派出了10万个驻村工作队,将近40万中国的公务员到农村、贫困村驻村帮扶贫困村、贫困户。

大家也知道,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要求我们要把扶贫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宣布“中国政府宣布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并且第一次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上立下了军令状,今年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刚才诺德厚先生和哈米德·谢里夫先生都说今天晚上的会议令他们感动,实际上我们是经常这样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不然的话中国的6.6亿贫困人口是怎么减少的,我们还有将近13万个贫困村,还有众多的贫困人口怎么办?所以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扎实地工作,我们还要加油加油再加油!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生态文明与反贫困的有机结合是发展的需要,时代的潮流,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中国政府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

第一,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减贫,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第二,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扶贫开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贫困地区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之中,生态脆弱、贫困地区既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贫困人口,更要切实为老百姓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三,坚持创新扶贫新品牌。我们曾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探索了扶贫开发的有效办法,有的形成了扶贫的品牌,很好地发挥了作用。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培育扶贫新品牌。我们设想在近期有三件事情可做:第一个就是对贫困家庭新增长的劳动力开展教育培训,为新兴工业化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第二个对贫困家庭要实施特惠的金融政策,现在中国政府正在实施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三农”工作。我们扶贫只有普惠的金融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特惠的金融政策,我们的设想就是对贫困户提供五万元以下、三年以内的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小额信贷,金融机构按照国家基准利率放贷,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财政的扶贫资金,县级建立风险资金,并且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以此来支持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发挥生态优势的富民多元产业。第三个对生活在不完全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一停止扶贫就立即返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减贫脱贫的同步发展。

第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国家建立法规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建立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推动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贵州既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多年来,贵州省对于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早在20世纪80年代,贵州毕节就开展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为主体的综合改革试验,经过26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国务院扶贫办将继续高度关注贵州的探索与实践,一如既往地支持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创新丰富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途径、新方式。

我们也感谢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愿意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深化交流,促进经验分享,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上编“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研讨 反贫困:三位一体的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让扶贫志愿者成为反贫困的生力军汤敏(国务院参事)

非常感谢大会给予我的这个机会来探索反贫困和生态文明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生态和贫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刚才刘远坤副省长也谈到哪个地方贫困,哪个地方的生态一定比较差,比较恶劣。所以,要解决生态问题就需要反贫困,反之亦然。反贫困我们谈了很多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下一步怎样做才能让最贫困的不管是八千万人还是两亿人(无论用哪一种方式来衡量)脱贫,解决这个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呢?今天我的发言主题是“让扶贫志愿者成为反贫困的生力军”。

什么叫扶贫志愿者?就是这些志愿参与扶贫、帮助扶贫的人,这些人在目前还不是反贫困的生力军。尽管这些志愿者也做了很多工作,在反贫困工作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系统性的、成规模的、深入基层进行反贫困的这样的志愿者行动目前还是缺乏的。

最近,国务院参事室组织几位参事到黑龙江、吉林、上海做了关于中国志愿者情况的调研,我有幸也参加了。我发现中国的志愿者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且数量巨大。在黑龙江、吉林、上海,每一个地方都有两百万以上已经注册了的志愿者,这些人都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拿出自己的资源来做一些事情。但是,目前这些志愿者主要都还是在城市里面,他们做的事情基本是在社区,在城市里做一些工作,例如,保护城市的卫生环境,再如节日的时候慰问孤寡老人等传统的志愿者服务,但这远远不够。这些志愿者为什么不多做一些事情呢?现在志愿者供大于求,志愿者很多,事情太少,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志愿者基本局限在城市里,城市里需要志愿服务的事情是有限的,怎样把城市的志愿服务者这么大的人群,这么多的资源,这么高的热情和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反贫困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上亿人甚至几亿人的大市场开发出来,这将是下一步反贫困中非常值得关注和推动的领域。

我们现在有八千万贫困人口,仅共产党员就有八千万,加上共青团员、民主党派,都加起来有好几亿人,这几亿城市人口帮助八千万贫困人口应该是不难的。现在是没有一种很好的办法把这些人对接起来,把城市的志愿者和农村的需求对接起来,如果说过去对接比较难的话,现在机会来了,机会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机会正如刚才刘永富先生所说的,国家现在在扶贫方面正在加大力度地推进,现在有40万名公务员已经扎根于十万个贫困村里,这些公务员将长期驻扎在村子里面,他们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建档立卡,把贫困人口真正找出来,他们为什么贫困?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把这些找出来,这是过去没有的。

第二个机会是ICT的条件,现在大部分农村基本都联网了,实在没有联网,至少大家都有手机,至少咱们驻村干部、公务员人手一台都是智能手机,有了智能手机就可以把大量的信息往上传。所以这两个条件是过去没有,现在已经有,正好可以搭建一座桥梁,把农村贫困地区的巨额需求和城市志愿者的巨额供给对接起来,从而实现中央一直倡导的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这一目的。

具体怎么做?我们是这样设想的:这些驻村干部找到贫困户,了解贫困户的需求,把这些信息搜集出来,通过互联网或智能手机发到扶贫办或者某一个社会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网络上去,把这些建档立卡已经注册的城市志愿者分单位或者分组织让他们去寻找那些可以提供帮忙的团体或个人,这些帮助不一定要求城市志愿者到乡村去,很多的帮助只要了解到信息,城市里的志愿者举手之劳就可以解决。比如农村的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这些城市的志愿者可以帮他联系买家,甚至自己就可以买下一部分,发动自己的朋友、自己单位的职工就可以帮助买一部分。再如农村需要更好的教育,需要一些御寒的衣服,我们完全可以在城市里找到,通过互联网或者邮政寄过去,驻村干部收到这些东西以后还可以拍下照片,放到互联网上说明这些东西已经收到并发挥了作用。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把需求传上来,大家会想出很多解决的办法,但是有些问题还得国家解决,修路、修桥、建学校还得国家解决。八千万人有两千万个贫困户,一个贫困户有两三个、三四个城市志愿者来帮助他们,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所以让社会来解决贫困问题,或者说配合政府的主力扶贫,社会志愿者把这个需求对接起来,可以使现在的扶贫走出一条新路子,可以把原来想象不到的一些扶贫方式推广开来。

我所在的友成基金会正在做试验,几天前第一批扶贫志愿者,我们叫扶贫后援团,给每一个驻村干部配一个后援团帮助他。第一批后援团是每一个驻村干部找了四个大学生帮其建档立卡,我们把信息收集后再到各单位找志愿者帮助他们,如果这个能做好,那么很可能中国未来十年的扶贫将是一个全世界都没有的扶贫模式,将把全社会动员起来一起来扶贫,将是一个多元化的而不是过去仅有的政府扶贫或者产业扶贫等,是多元化的扶贫,我们希望这一天尽早到来。谢谢!三位一体的反贫困工作与儿童全面发展邓荣基(世界宣明会桂黔区域总监)

各位尊敬的嘉宾,与会朋友,晚上好!感谢论坛主办方给NGO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分享经验的机会,我是一个前线的工作人员,因此分享层次是比较微观的。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反贫困:三位一体地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反贫困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对于经济成长方面的贡献很有限。我们的侧重点往往不在经济建设方面,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生态文明方面,我相信这样也是一种补充。

论坛材料里面提到,反贫困的工作不只是解决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收入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体改善贫困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贫困群体的福祉,这也是我在的服务机构宣明会一直以来的想法。宣明会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不同地方有需要的儿童,向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目标架构很简单,我们有一个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框架,这个目标框架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儿童享有健康;第二个是儿童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三个是社会需要方面,也就是儿童有能力付出爱心,并且接受关爱;第四个是儿童能够得到适当的照顾、保护、参与。这些目标听起来很基础,很简单,但是它不一定随着社区的经济增长同步进步。比如儿童的营养状况,家庭的经济收入看起来增长得挺好,但是儿童营养状况不见得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

第一点是关于把人的福祉作为反贫困的最终目标。第二点我想提的是怎么才能增加贫困人口的福祉。论坛资料里面提到关于反贫困可持续能力系统,我非常认可这个观点。这里面就提到反贫困可持续能力能够让贫困人口作为反贫困行动的主体。工作中我们的做法就是在一个地方开展项目的时候,讨论我们和社区到底要达成什么目的?比如说我们一起努力帮助社区0~5岁儿童的营养得到改善,只有达成共识,我们才开始和社区讨论用什么方式最合适、开展什么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带入各种能力提升的内容,比如说我们会提升儿童照顾者的能力和知识,农村的传统认为母乳不足够,所以他们给孩子喝很多的鸡汤,这不见得是合适的。或者说提升新生儿母亲的组织能力,用最科学的办法帮助她们的小孩健康成长,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努力避开硬件和软件的思考。因为我们经常会想到要硬件和软件结合,其实硬件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的福祉产生作用,所以我也很高兴论坛提出三位一体的建设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思考,也相信这些多角度的考虑能够成为反贫困工作的指标,为反贫困工作带来更多的突破,为不同地区和国家反贫困工作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这是我工作的分享,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贵州省绿色减贫分析及对策研究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感谢主办方,感谢主持人!

对于这次会议我们准备了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是贵州省扶贫办叶主任和国际扶贫中心黄主任以及北师大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的前期关于绿色发展、绿色减贫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中我们提前把报告印发给了大家,在此我把主要部分,尤其是贵州省有关绿色减贫向大家进行汇报与分享。

生态文明与减贫是推进人类世界文明进步的两项重要任务和挑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前面各位嘉宾和领导也提出生态文明和减贫如何做好,如何共同推进,因此我们就提出绿色减贫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减贫的创新方式,是符合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与发展方式减贫的新理念。这当中亚行有专家也提出了如何支持绿色减贫,对于绿色减贫的概念我们提得不是很多,生态文明和反贫困事实上从绿色发展或者绿色减贫的角度能更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进行度量呢?

我们要先了解绿色减贫具有怎样的特点。第一,绿色发展和绿色减贫成为全球共识,在此就不多加叙述。第二,绿色发展和绿色减贫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三,绿色减贫成为新时期我国反贫困新战略理念。当然,正是因为绿色减贫是一种低碳的减贫方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多维扶贫理念,是一种可持续的减贫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扶贫方式的提升,是一种开发式扶贫的升华,又是从造血功能向造好血功能的转换,所以我们说绿色减贫是扶贫新理念和新的关注点。

如何进行度量?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提出了绿色减贫指数的构建。我们结合了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人类发展指数、绿色增长测度指标体系和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等权威性指标体系。而中国绿色发展指数也是北师大经济自然研究院最近几年连续出台的。根据这个发展指数我们结合几个方面的权威性指标体系,建立一个度量体系,即从经济增长绿色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扶贫开发与减贫效应四个维度、27个指标全面度量绿色减贫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指数我们进行了一些测度,测度的范围包括全国14个片区,一共500多个县,我们通过扶贫办的数据、全国统计数据,还包括环保的数据等方面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是各区域相差很大,第三是呈现出一圈两带的特点,第四是高度重视资源利用、环境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第五是各片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重视减贫高于绿色的特点。

通过对这14个片区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片区的减贫指数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减贫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通过前一段时间对贵州省绿色指数的度量、分析,我们将其简要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观察绿色发展指数排名,我们发现贵州绿色发展指数靠前的相对较少,排名进入前100的只有两个,进入前400名的只有20个。

第二,石漠化区绿色排名靠后的数量最多,乌蒙山区靠后比例最高,占十分之九。

第三,遵义市凤冈县排名最高,在全国居第54位。

总体而言,贵州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通过排序计算贵州省减贫指数在全国处于第三档。第二,贵州绿色减贫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排名是靠前的,经济绿色度排名靠后,这主要是因为贵州省在经济发展方面相对落后,影响了它的排名。第三,高于全国片区绿色减贫平均数的片区,它的减贫成果贡献度优于绿色度成效的贡献度,基于全国绿色减贫指数平均数之下减贫成效贡献度弱于绿色减贫程度的贡献度。这就说明了减贫效应能够有力地带动减贫指数的提升。第四,分项绿色减贫指数处于中等上下波动。第五,贵州省各地的发展不均衡。

最后我们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由于时间关系简单提一下,但是我感觉这几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深化认识,构建绿色减贫指数新体系,不仅仅是贵州省而且是全国性的,如何构建绿色减贫新体系。第二,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发展绿色减贫,要大力推广绿色减贫,绿色就是使产业化能够达到长期效应,也就是产业绿色化。第三,完善贵州生态补偿机制,为绿色发展、绿色减贫提供支持保障。因为只有在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开展绿色减贫和绿色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第四,探索生态资源交易市场的新途径、新方法。生态资源如何有经济价值关键是交易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那么就要促进形成贵州省生态资源、绿色资源资产化的途径、方法以及渠道,这需要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索。第五,将绿色减贫指数体系纳入本省贫困县考核包括约束退出机制,完善绿色减贫战略性规划体系。第六,片区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区域的联动和协调,共同促进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减贫。

谢谢大家,如有不对,请批评指正!互满爱人与人中国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经验分享迈克尔·海尔曼(“互满爱人与人”中国首席代表)

谢谢各位朋友,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们在农村的经验。两千四百年之前孟子就说了当好人必须怜悯,必须同情,所以农村发展的出发点还是团结。

贫困不是一个意外事件,它是人造成的,也可以被人的行动消除,我们组织不是与一个叫“贫困”的抽象概念进行斗争,而是与穷人手拉手、肩并肩站在一起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穷人和我们大家一样,有家庭、有理想、有希望,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的发展机会,我们必须避免把穷人当作被改变的客体,我们必须让他们当主体,他是我们的朋友。

那么怎么做呢?脱贫需要一个触发器,触发器从哪里来呢?我们说农业指导员,这个人他是住在农村,他是贫困人的战友,他是和农民共同抵抗贫困,感知这些贫困人群目睹新的机会,使贫困人获得自信。

发展必须有交流和组织能力、必须有友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能力、必须有环保学习能力、必须有文化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方式是50名农户自愿组成互助小组,培训农业技能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通过社区行动改善生活质量。农户互助小组是经验分享的平台,是增长知识的平台,也是提供支持的平台。下面有七个项目活动,包括引进保护型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增强灌溉、增加农作物耕作品种、组织统购原料、分析当地价值链和最优化销售,提供支持发展技能和分享经验的讨论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是强化妇女参与生产劳动。那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众所周知,农村缺乏幼儿园,如果你在村里盖一个社区幼儿园,那么每一个农村妇女每天可以减少两个小时关注这个小孩子,这两个小时可以发展生产力。

我们这个项目进入每一户,分析每一户的生产困难是什么,分析怎么解决。项目目标是农民财富增长、土地改善、营养改善、生活环境改善和农民家庭健康、生产配套设施改善,还有社区农民之间的关系改善。所以50多个农户组织成一个农民互助小组,5个农民互助小组安排一个农业指导员,50多个农民互助小组有2500户,我们安排两个项目经理,在农村住三年,这样做的成本是每户600~1200元/年。我们的农业指导员不是领导,他和农民共同工作,支持农民互助小组委员会已成为自己事务的领导,三年项目期内都住在乡镇。

2013年我们有6700个家庭参与互满爱丰都、万州、元阳、镇康农民互助小组项目以及万州社区发展项目;1160个农村儿童在镇康、香格里拉等地获得接受教育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们让3万多人明白怎么预防艾滋病和肺结核。社区生活改善活动有很多,从开办幼儿班到修建垃圾池,环保方面从减少化肥使用量到改善非耕农业。

我们的资金来源第一是扶贫基金,第二是中国未来碳汇市场,第三是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第四是中央政府的学前教育拨款,第五是社区参与。

谢谢大家!以社会建设为抓手,创新扶贫开发理念和机制,实现社会与生态共生共荣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2011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来这儿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想法,我们与贵州民大孙兆霞教授有15年的合作,最近出版了两本书,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主要观点。刚才几位发言人说得很好很具体,实际上他们做的东西和我们是直接相关的。汤敏教授之前是学经济学的,现在专注于志愿者服务,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把这叫做社会建设。中央提出来五位一体,实际上社会建设在整个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社会建设既是我们的手段,又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构建一个大家觉得很温馨、很富裕、很快乐的社会,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贫困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短板。

这几年,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是中国经验的亮点,是拿得出去、叫得响的,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也有很大的动力推进扶贫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后还会投入很多资金。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的扶贫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扶贫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变化。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时代,贫困地区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说我们讲的三农问题,农民已经老了,原来是农民很穷,现在农民老了,我们叫“新三农”,农村变得散了,因为大量的人口流动出去,农村没有原来那么紧密。再者是社会差距越来越大,国家的差距在加大,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差距,还有干群的信任度在降低,这是我们明显感受到的。另外贫困对象的发展需求在提高,产业选择性方面出现生产性服务不发达的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国家对扶贫开发要求也高了,因为我们之前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是经济上的第二大国,国际上对我们的要求变高了。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一些局限性,比如我们的规模很大,大规模地推进扶贫,就如汤敏先生所说,我们有八千万党员,八千万党员动员起来很好,但是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都能动员起来,那么如何动员?如何对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我们比较重视精英和能人,轻视一般普通老百姓,重投入轻服务,政府做得很多,老百姓站在旁边看,老百姓非常被动。有的注重短期效益,长期效益很低。有的重经济GDP,有的重开发轻扶贫,我们说开发和扶贫这两个东西在现实中会产生矛盾,还有条块分割特别多,资源很难整合在一起,如何协调?

刚才海尔曼先生也讲过,我们要落实到民众中,我们要改变这种从开发型到发展型的转变,从单一项目到综合项目的转变,从政府为主到多元参与转变,从经济型到人与生态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狠抓社会建设。2004年中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好,但是落实中存在很多问题。因为社会建设是很专业的工作,需要构建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和老百姓交朋友,教老百姓知识,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要以社会建设为基础,对于扶贫开发,我们现在提出的概念叫扶贫开发的社会基础,如果这个社会基础不扎实那么社会矛盾就会很多,我们的钱虽投入很多,但反而造成村庄分裂,反而使扶贫开发更加不符合老百姓的需求,这是我们面临的很大问题。我们还要解决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问题,民众内部的团结问题,参与的积极性问题。社会建设是很复杂,很系统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我们不要只是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把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们的愿望。

谢谢大家!上编“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研讨 全球反贫困——中国的责任承担全球反贫困——国际NGO在中国的视野与角色转化廖洪涛(乐施会中国项目总监)

感谢在座各位,特别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贵州扶贫办以及各位嘉宾,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全球反贫困方面的一些思考。

乐施会是国际著名的扶贫发展机构,作为一个国际机构在中国开展扶贫项目已经二十多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乐施会1991年在国内开展扶贫社区的工作,云南和贵州是我们最早在内地开展扶贫工作的地方,所以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分享特别有意义。

世界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在全球反贫困大框架底下,乐施会作为国际扶贫机构,我们的新角色和贡献到底在哪儿?今天的分享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也不代表乐施会的想法,但是希望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或者思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