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简史(新锐历史学家畅销力作,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失落国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4:00:30

点击下载

作者:陈海波 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夏简史(新锐历史学家畅销力作,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失落国度)

西夏简史(新锐历史学家畅销力作,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失落国度)试读:

前言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除了被黄沙掩埋的楼兰,还有一个曾经辉煌、却消失于铁血征战中的王朝:西夏。

西夏又称大白高国,是由一个崇尚白色、尚武善战、极具神秘色彩的党项羌族建立。这个像风一样消失了的民族,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创造了神秘的大夏帝国,书写了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

公元1227年,西夏为元所灭。“国亡史作”,是汉唐以来后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但元朝人修前史时,只对宋、辽、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编纂了纪传体的正史,独未给与宋、辽、金鼎立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编纂正史,仅据宋辽金三国旧史草率编成分量不多的传记,附于三部正史之中(《辽史•西夏外纪》一卷,《宋史•夏国传》二卷,《金史•西夏传》一卷)。

元朝人的这种做法,使得西夏丰富的珍贵文献彻底地随着帝国的灭亡而湮没,不但为后世研究西夏史带来极大的困惑,也使后人在研究宋、辽、金时少了重要的参考文献,对研究中古时期的历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也使西夏的历史文化越发显得神秘。

随着近代大量西夏文献被发现和解读,西夏神秘的面纱才被渐渐揭开。特别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队在我国西部居延海南侧的黑水城盗掘了大量的珍贵西夏文献,为西夏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经过国内外几代西夏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西夏社会大致的面貌已经呈献在我们面前。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夏文献,绝大多数都是佛经之类,不仅没有西夏实录、国史一类的文献,甚至连历史著作也极其罕见。

建立西夏帝国的党项羌族,其名在汉文史籍中最早见于《隋书》,其族源大多被认为是羌族的一支,《隋书•党项传》中称:“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旧唐书•党项传》中称:“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但是西夏统治者自认为是鲜卑皇族后裔。元昊在上表宋朝的表章中称:“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西夏文献《夏圣根赞歌》对党项人的发祥地有所记载——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你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党项族族源及发祥地一直为学者们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党项族应该是以羌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融合的共同体,包括羌族、鲜卑、汉、回鹘、吐蕃等。

唐初,党项人逐渐强大起来,唐末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助唐平叛立下大功,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身份成为当地的一大割据势力。宋初赵匡胤对夏州地方政权的收回,导致拓跋李氏与宋朝矛盾加剧。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开始叛宋自立,直至其孙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建国。

西夏建国后,元昊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发动对宋的大规模入侵,直到1044年,双方才达成和议。同年,夏与辽又暴发大规模冲突,夏先败后胜,打败了强辽的入侵。西夏立国后先后战胜实力强于自己的宋、辽,使其取得了与两国平等的地位,开始真正步入三足鼎立格局。但元昊统治后期的荒淫残暴,最终将西夏拖入漫长的外戚擅权的黑暗岁月,帝国良好的开端戛然而止。

元昊死后,西夏国几兴几败,直到德旺继位时,西夏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虽然德旺试图挽狂澜于即倒,但已回天无力。德旺还试图联金对抗蒙古,但金自顾尚且不暇。

德旺病死后,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在蒙古大军的疯狂进攻下,公元1127年,穷途末路的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死时,下令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率文武官员来降时被杀,整个帝国也遭到蒙古军的疯狂杀戮。至此,传十帝,历时近二百年的帝国以一种极悲壮的方式灭亡了。第一章神秘帝国的缔造者——党项羌

党项羌是我国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是一个饱受战争磨难为了生存不断迁徙的民族,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一路躲避一路奋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最终在我国的大西北落地生根,逐步建立了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政权。第一节 党项羌族的历史大变迁

西夏是党项羌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曾先后与宋、辽、金鼎足而立,历时190年。如果按《宋史》所载“虽未立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党项西夏政权历时长达347年(881~1227年)。其最盛时,疆域包括今宁夏大部和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的部分共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

党项羌是我国古代广泛分布于西部地区的诸多羌族部落之一,汉人通常称其为党项。历史记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但直到南北朝末期(公元六世纪后期)才开始初露头脚。到唐朝时期,其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东至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西接叶护(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南杂春桑,迷桑(今青海省北部),处山谷间,亘三千里”的广阔区域。党项地图

党项羌按不同的姓氏组合成大小不同数目众多的部落,各部无君长,无法令,不相统一,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著名的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大部落。其中拓跋氏势力最为强大,在党项诸部中起领导作用。《旧唐书•党项羌传》关于党项社会有这样的记述:“居有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穑,土无五谷,求大麦于它界,酝以为酒。”以上文字记载了党项羌人早期的生活情况。屋子上方还是动物皮毛包裹着的,每年都需要更换一次,不认得庄稼五谷,连酿酒的大麦都需要在别处“进口”。这说明了当时的党项是以游牧为主不事农业的马背上的民族,生活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以氏族为基础的原始社会末期父权制阶段。

公元六世纪中叶,正是魏周时期,那时候的史料有记载,说党项经常骚扰边境,或是叛乱或是归降。公元六世纪末期,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数百年的战乱,人民生活得到暂时安定,边境上的党项羌部落开始了内迁的生活。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有千余家党项“归化”也就是说,党项人在内迁后,逐渐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于是第二年,党项拓跋部的大首领拓跋宁丛等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向皇帝提出定居的请求,隋文帝得知来意后很高兴,他当时就授予党项首领拓跋宁丛为“大将军”称号。

这是党项部落首领第一次被授予大将军称号。

但是,平静的生活掩埋不住党项人野性的天性,党项人并没有安心归附,而是时叛时附。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时,党项进攻会州,也就是如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地区,失败后纷纷降附。隋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恩威并施,剿抚并用,在党项等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地区设置州郡,加强管理。

唐朝建立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对周边各民族采取“招抚政策”,这一政策为党项众部和汉族人民的相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招谕党项归附后,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部落归附唐朝,唐朝在其住地设轨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授细封布赖作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归附唐朝。唐朝当时设立崌、奉、岩、远四州,仍各以其首领为刺史。贞观五年(631年),在唐王朝不断施加的政治诱逼与军事压力下,党项部落大批内附,唐朝派太仆寺丞李世南开河曲地为六十州,内附者多达三十万人口。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吐谷浑叛唐,唐朝派大将李靖前往讨伐,拓跋赤辞和吐谷浑王室有姻亲关系,派兵相助吐谷浑对抗唐军,拓跋赤辞带领所部屯兵狼道峡(又称狼道坡,今甘肃迭部县境),据险进行抵抗。唐廓州(今青海化隆县西)刺史久且洛生派人对他进行劝降。拓跋赤辞对使人说:“我受吐谷浑主亲戚之恩,腹心相寄,生死不二,不知其他。你速离去,免得玷污了我的刀!”表现出当时的立场。久且洛生听他这样说后十分生气,于是率精骑击破他的后方基地肃远山。但唐太宗并没下令乘胜前进,而是趁机令岷州(今甘肃岷县)都督李道彦对拓跋赤辞进行劝降。

赤辞的从子拓跋思头背着他答应归附,其部属拓跋细豆也率部归降。拓跋赤辞见众叛亲离,在唐的多次劝降之下,才与拓跋思头一起归附唐朝。后唐政府在其住地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任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受松州都督府节制。

拓跋赤辞是第一个被大唐皇帝赐国姓的党项人。拓跋赤辞归附后,一大片土地归入了唐王朝的版图,也就是如今青海省黄河河源积石山以东的地方都归了唐朝。党项羌成为唐朝的属民。

从唐王朝建立时起,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势力逐渐崛起。唐太宗死后,空前膨胀的吐蕃势力日益向外扩张,向北吞并了吐谷浑部。党项各部受到吐蕃的严重威胁,受不了吐蕃侵扰和压迫的党项各部纷纷请求内徙。内徙的党项部落主要分布在唐朝陇右道北部诸州洮、秦、临等州。

公元721年(唐开元九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置静边州,安置内徙的党项人,授予拓跋赤辞之孙拓跋守寂为右临门都督,并封西平公。拓跋守寂原所辖的二十五个州,也一并内迁。党项内迁后,那些没有内迁仍留居处的党项,被吐蕃称为“弭药”(黑色的党项)。党项建西夏后,吐蕃才改称其为西夏。

公元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爆发,拓跋守寂带兵帮大唐平叛,被擢升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唐朝为应付内乱撤回了沿边的军队,吐蕃乘机夺取河西陇右数十州及西域的领地。唐朝的东西交通大动脉被切断,大唐帝国从此渐渐走向衰败。

当时居住在灵、盐(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市及盐池县)和庆州一代的党项部落,由于和吐蕃相邻,不断联合起来骚扰唐朝。唐政府为了阻隔和拆散它们的联系,便把散居在此的党项部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境)以东地区;静边州都督府也同时移置在银州境内。当时,还有大批党项部落迁至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县)、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县)一带。也有部分党项东渡黄河进入石州(今山西省离石区)。

当时居住在庆州一带的党项部落叫作东山部落;在绥、延二州地区的,叫作野利部落;以夏州为中心的称平夏部落,也就是今天的鄂尔多斯东南方向。这里曾是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大夏国的故都,紧靠腾格里大沙漠,所以号称平夏党夏部。后来作为西夏统治者的拓跋部就是平夏部落里面最显赫的大族。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一场改变了党项人命运的百年大迁徙终于画上了句号。

唐朝早期和中期对党项族采取的基本上是保护政策,因此党项族和唐朝的关系密切。但是到唐朝后期,随着唐帝国的日益衰败和腐朽,唐朝官吏对周边党项部落大肆剥削和压迫,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巧取豪夺,“或利其善马,或取其子女”,并且不给他们丝毫回报,尽情奴役,甚至动辄杀伤。这种做法激起了党项人的怨恨和反抗。

当时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盐州(今宁夏盐池县北)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唐武宗为了平息党项部落的反抗,多次下令安抚,并以侍御史崔君会、李鄂和郑贺分别为灵、延(今陕西延安市)、麟(今陕西神木县北)等地的安抚使。党项族的起义逐渐平息。伴随着唐王朝的逐渐衰落,偏居一隅的党项族的势力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增长。

党项族经过两次世纪大迁徙,虽然仍以畜牧业为主,但是由于离中原农耕文明越来越近,曾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逐渐发生改变,也慢慢定居下来。这样不仅增加了党项族和中原汉族文明接触的机会,还加速了党项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党项族与汉族的融合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节 尚武复仇的党项民族

在党项人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隋书•党项传》中就称其以“俗尚武力”著称于世,他们民风彪悍,信守承诺,敢于战斗。党项人则用谚语“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表达其顽强的战斗精神。这种尚武精神成为后来西夏的立国之本。《宋史•夏国传》中记载,在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时,他的弟弟拓跋思忠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把对方逼到渭桥处,对方着“铁鹤”,思忠竟然箭穿其羽,对方被吓得逃走。汉代名将李广射虎而箭簇仅能没入石中,思忠射铁鹤竟能“没羽”,可见他的射箭能力的高超。

古书的记载虽不免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思忠射术和臂力的惊人。

党项人骁勇善战,到后来反宋自立的李继迁和西夏的建国者李元昊,更是亲自披坚执锐、驰杀疆场。

李继迁是一位勇猛又有智谋的党项首领,能征善战,百折不挠。在他年少时,就曾只身射死猛虎,成为党项部落中无人不知的小英雄。而李元昊更是年轻时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后,以“尚武重法”为立国之本,在对宋和辽的战争中,屡次大获全胜。西夏武士复原图

不但是这些建立西夏的党项最高男性统治者英勇善战,就连西夏的一些皇族女性也是尚武好战。西夏毅宗的母亲没藏太后,就曾多次亲自挂帅与宋朝作战。而后的梁太后更是亲率几十万大军进攻宋朝的平夏城,既是指挥大军的女统帅,又是披坚执锐、征战沙场的女将。

与西夏对抗的府州折氏家族也是党项大族,世代为北宋之西北名将,在与辽、夏的战争中,屡立奇功,史称“折家军”。我们耳熟能详的女中豪杰穆桂英、折太君(戏剧小说中的佘太君),都是党项族人。

党项族长期活动于青藏高原和我国西北地区,这里地势险峻,与外隔绝,生产落后,加之气候多变,霜雪期长,属于高寒地带。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把党项人锤炼得吃苦耐劳、健壮勇敢。他们能耐寒暑饥渴,擅长骑射,而且一般都身躯高大。严酷的客观环境培养了党项民族剽悍好斗、善于战争的生活习俗。党项妇女同样勇悍好斗,有记载这样写:“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七月,盐州送到劫乌白池盐贼拓跋三娘并婢二人”,说的就是党项妇女带奴婢劫盐的事,可见它们就连女人也是十分强悍的。西夏太阳神

在党项族的发展史上,经常受到周边大民族的残酷欺压和奴役。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它们必须强大自己,同敌人顽强战斗。在反抗民族压迫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铁骨铮铮,尚武好勇的民族精神,所谓环境造就人才,所以也不足为怪。

尚武重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善战就是党项人最突出的特点。元代西夏后人余阙在《送归彦温赴根赴河西廉访使序》中有对同族人品格的描述,大致是说他们民族的人民重义气,民族内部相处融洽,没有阶级尊卑,好交朋友,有食均分。

西夏有谚语称:“不交唯利是图的小人为友;虽交朋友但不轻易与他人吐露心声;不与他人恶语相向,尽量做到胸怀宽广。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西夏纯朴的民风和人与人真诚相处的美德,这也是党项人民特别团结的重要原因。

虽然党项人为人处世讲求点到为止,尽量不干涉他人,但是,如果他人惹到自己,则必将会引起党项人的仇视。党项人有严重的复仇心理,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仇必报是党项人的一个传统习惯。《旧唐书•党项羌传》就记载说党项人十分记仇,但是复仇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如果仇家有丧的话,则不能乘人之危。一些没有能力复仇的人,也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会找一些强悍的妇女,去仇家放火烧其庐舍。党项人认为“敌女兵不祥”,所以就躲开,任其纵火。如果仇家和解后,则用鸡、猪、犬血和酒,用髑髅共饮起誓,这既说明了党项人恩仇必报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他们也重诺守信的一面。

西夏建国后,实行全民皆兵制度,规定凡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的民众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西夏的骑兵十分有名,战斗力极其强悍。最有名的骑兵唤作“铁鹞子”,拥有最勇猛的将士,最优良的战马,最精良的装备。所谓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横山部落的步兵则称“步跋子”,他们上下山坡,轻足善走。

西夏人在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多用“铁鹞子”以冲突敌阵,在山谷深险之处而多用“步跋子”。平常战斗中配合默契,骑兵为前军,冲突敌阵,挽弓注射,其矢如雨。步兵骑兵并进,使敌方无力阻挡,故每战必胜。

党项女子也普遍身强体壮,勇于骑射,西夏军队中有称作“麻魁”的女兵。西夏在宋朝人眼中,它们人人都能战斗,没有兵民之别,如果有战事,则举整个族群都来战斗。此外,它们人人都学习过骑射,可以与敌方兵刃相见,毫无畏惧,仿佛谈笑间就能度过一切。

西夏全盛时期人口不过三百万,但是在与人口过亿的宋朝的作战中却屡获大胜。宋将富弼说道:“如今七年时间,与他们经历了大小十余战,没有一次胜利的。于是,官军沮丧,望风畏怯。”

党项族这种“人人能斗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十分强烈。就连敌视党项的宋朝,在其史籍上对党项族的那种视死如归、顽强战斗的精神也是赞不绝口的。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描写西夏战士进攻宋永乐城时就写过西夏战士不但在作战时冲锋陷,敢于为国捐躯的精神,即使是被俘也表现得极其顽强刚烈。

北宋鄜延统帅范雍在一首诗中有一句“拘俘询虏事,肉尽一无声”,描写的是宋朝用酷刑审讯西夏俘虏时的情形,那种宁死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跃然纸上,一句肉尽一无声令人震撼。

西夏末年,成吉思汗率铁骑征服西夏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公元1226年(夏宝义元年)十一月,成吉思汗率大军进攻西夏灵州,西夏老将嵬名令公领兵十万赴援,与蒙古军队激战于结冰的黄河上,西夏将士英勇抵抗,死伤无数,最后城破,无一降者,全部被杀。灵州守将太子李德仁的儿子,年仅七岁,亦求一死。一代战神成吉思汗前后六次出兵,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之后才将西夏灭亡。

党项人的兵器也十分精良。西夏陵墓中出土的铠甲残片制作精细,薄厚均匀,孔眼划一,有的还外表镏金。西夏铁兜鍪

西夏剑有天下之第一的美誉,当时的宋钦宗就十分喜欢西夏剑,常常佩带身边,宋朝边防将领以得到皇帝赏赐的夏国剑为最高荣誉。被宋人认为“最为利器”的也是西夏神臂弓,“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步有奇”,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兵器,射程和穿透力惊人。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士兵的作战能力,而且与兵器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西夏总是以一个军事强国的面目出现,与其兵器的精良也大有关系。

党项马也十分出名,是西夏拥有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部队的重要原因。唐朝的边防军队常不惜以铁甲弓矢换取党项人的善马劲羊。西夏文物:石马

宋朝时,党项马更是党项与周边民族贸易的名贵商品。可见,党项马时为天下之最。这一点也在西夏骑兵作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宋太宗时,宋朝几十万大军攻夏,而李继迁仅需骑兵一天出动数次,就将五路宋朝大军拖得疲惫不堪,最后无功而返。

党项族的这种尚武之风,以及他们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精神,并没有随着西夏的灭亡而消失。西夏灭亡后,许多西夏后裔在元朝任重臣,在元朝灭亡时,多为元朝殉难死节。第三节 夏州地方政权建立,未称国而王其土

大约公元873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时,拓跋思恭占据宥州(今陕西靖边县东),自称刺史。公元874年(僖宗乾符元年),爆发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建立了农民政权。

唐僖宗逃到四川,号召各路地方割据势力联合镇压起义军。

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响应僖宗号召,亲自率领一支数万人的蕃汉联合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长安失陷后,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将军队驻扎在栎阳,起义军将领朱温前去诱降,诸葛爽率部投降。于是在同年四月,僖宗命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留后。拓跋思恭率军参加围攻长安起义军时,与起义军大战于王桥,结果失败,死伤惨重。九月,他的弟拓跋思忠与起义军尚让、朱温战于渭桥,思忠一箭射中桥上铁鹤,起义军惊惧不已,导致纷纷撤退,思忠孤军深入,结果英勇战死。十一月,起义军突袭思恭军于富平,思恭敌不过他,率残众逃回了夏州。

思恭回到夏州后,立即招兵买马,加紧训练军队,并上表僖宗请再次出战。征得同意后,思恭再次出兵与义军作战,思恭亲率八千精锐屡次与起义军激战。

公元883年(中和三年),拓跋思恭奉诏率军随同雁门节度使李克用进攻长安。联军势如破竹,接连击败起义军将领尚让等部,进军渭南,会同李克用的部将杨守宗、河中将白志迁等共同向起义军发起攻击,一天之内获得三次大捷,起义军彻底溃败,因此收复了长安。

拓跋思恭这次对唐政府的救援,是一次改变党项人命运的战略举措。唐僖宗为嘉奖拓跋思恭的“战功”,升任他为夏州节度使,再一次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夏州拓跋氏自称李氏,夏州地区即获得了“定难军”的称号,统辖夏、绥、银、宥四州。至此,雄踞一方的夏州地方政权正式建立,夏州李氏成了名实相符的藩镇。

虽然唐政府借助地方割据势力镇压了农民起义,而地方割据势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唐灭亡后,接下来五代十国的统治形势基本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夏州李氏偏居西北,采取“保存实力”的策略,尽量避免卷入战争,在此后五十多年(公元907~960年)的时间里,拓跋李氏对统治中原的梁、唐、晋、汉、周各政权,以及盘踞河东(今山西省)的北汉政权,在名义上保持了“臣属”的关系。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再加上这些政权的基础并不牢固,除后唐对夏州地方政权发动一次失败的用兵外,也就习惯性地承认了李氏享有夏州一切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唐末夏州首任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死后,由于他的儿子均早死,他的孙子彝昌还年幼,于是就由他的弟弟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从此便开始了拓跋氏世袭节度使的开端。思谏死后,又由思恭孙彝昌继位。公元910年(即后梁政权建立的第四年)彝昌被部将高宗益杀死,接着夏州诸将杀高宗益,推举彝昌的族父番部指挥使李仁福为留后,朱温封李仁福为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使。

公元910年(后梁开平四年),盘踞河东的晋王李存易(后唐庄宗)不满意李仁福投降他的敌人梁太祖(朱温)一方,开始与岐王李茂贞联兵进攻夏州,梁政权看到形势不妙,于是派兵支援,让夏州得以围解。不久李存勖灭后梁,自己称帝,改国号唐,建都洛阳,这就是史称的“后唐”。夏州李仁福派人到洛阳表示愿归顺后唐,后唐为拉拢夏州李氏为自己所用,封李仁福为朔方王。

公元933年,李仁福去世,他的儿子彝超继位。后唐明宗担心李仁福会和契丹联合起来引起边患,也考虑到此时也许正是兼并夏州的好时机,于是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发布了将彝超和彰武(治所在延州)节度使安从进对调的命令,并以武力为后盾,派邠州节度使药彦稠率兵五万,前往接收夏州。

彝超一面上书明宗,讲明不愿迁镇的理由,一面动员自己的武装力量,做好保卫夏州的准备。在这补一段夏州城的历史。

夏州又称统万城,据史载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雄踞朔漠。

他于公元413年(凤翔元年)驱役十万各族人民,采用“蒸土筑城”法在朔方水(今红柳河)之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取名“统万城”,有“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寓意。这座城历时7年建成,城基厚25米,城高23.33米,宽11.16米。又据史料记载:“筑城的土都经过蒸熟,筑成后用铁锥刺土法检验其硬度,凡刺进一寸,便杀筑者;凡刺不进去便杀刺者。城坚硬可以磨刀斧。”可见这座城建造的有多么牢不可破。

彝超派他的兄弟阿罗王把守青峡门,自己集结党项诸部加强防备。后唐与李氏的战争爆发后,彝超命诸部落联合起来的兵马大举进攻后唐的粮草补给线,使唐兵的粮草补给陷入瘫痪,同时派出数支骑兵冲击驻守在芦关的唐兵,结果被唐兵击退,唐兵乘胜兵临城下,见城坚不可破,便试图挖地道破城,但是“铲凿不能入”,连城下也根本挖不动。就这样,唐兵围攻夏州有一百多天,依旧无法攻下。

彝超兄弟登上城头向唐军求和说:“我们夏州区域贫瘠,并没有什么珍惜宝物,若有好东西,也是愿意向朝廷贡赋的。如今,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多年,是不愿意失去的。你们这时候来犯我们这原本就不富裕的城池,实在胜之不武。其实,你们如果不这样对我们,我们愿意臣服,甚至愿意积极响应朝廷,去讨伐对朝廷值得讨伐的地方。”

此时的唐兵因为久攻不下而士气消沉,再加上粮运困难,战士们十分愁苦,听到彝超兄弟求和的话,立即表示愿意如他所说。而后,明宗下令撤军,但撤退时队伍出现混乱,彝超立马令部下追击,唐军丢戈弃甲,争相逃跑。战后,彝超遣使向唐明宗请罪求昭雪,明宗无奈,仍授予彝超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使,彝超也因此继续称臣纳贡。

经过这一次战役,夏州李氏获得了唐军遗弃下来的大批武器,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夏州李氏成功粉碎了后唐政府吞并的阴谋,在西北各民族,特别是在党项部落中提高了统治威望,在拓跋部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使拓跋部统治者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此后的中央政权也对夏州李氏不再轻视。

公元935年(后唐清泰二年),李彝超去世,他的弟弟李彝殷(后避宋太祖父弘殷名讳,改殷为兴)继任。公元943年,绥州刺史李彝敏勾结夏州衙内指挥拓跋崇斌密谋袭击夏州城,机密泄露。李彝殷首先逮捕拓跋崇斌,将其处死,然后出兵打击彝敏,彝敏与他的弟弟彝俊等五人逃奔至延州。彝殷上表让李仁裕去绥州,皆因李仁裕在宥州屡立战功,西羌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所以李彝殷打算让他镇守绥州。后彝殷又上表奏明彝敏作乱之事,最终下令将彝敏等人捉拿送往夏州,择日给斩了。

公元944年正月,晋出帝兴师讨伐契丹,李彝殷率蕃汉联军四万人,从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渡过黄河,协助后晋进攻契丹西境,为后晋牵制契丹。公元946年,后晋被契丹灭掉,太原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史称后汉。隐帝为了拉拢夏州地方政权,授李彝殷为定难军节度使兼侍中。三月,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乘新帝刚立,国家不稳的时机,蓄谋叛乱,派兵扼守潼关,自称秦王。李守贞还派人持蜡书重币至夏州求援,李彝殷答应出兵,并向延州进军,为其声援。隐帝急派枢密使郭威赴河中镇压叛乱,郭威大军连战连捷,叛军很快被击溃。彝殷见势不妙,急忙撤军退回夏州。公元949年,隐帝为了进一步拉拢彝殷为其所用,将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划归李彝殷管辖。并任命李彝殷为中书令,此时李家辖区增为五州。

公元955年五月,周世宗置永安军于府州,派府州防御使折德椅为节度使。李彝殷心怀不满,便率兵阻道,不许通过。世宗以为,“夏州只产羊、马,日用百货要依仗我们,我们若是断绝供货,他们能怎样!”于是遣使责问彝殷。彝殷感到惶恐不安,被迫撤兵谢罪。

自拓跋思恭被唐政府任命为夏州节度使,正式建立夏州地方政权以来,经过唐至五代十国,前后七十余年。这期间夏州地方政权一面与中央保持好关系,一面又趁藩镇混战之机,通过攀强弃弱,使自身的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夏州地方政权在名义上虽臣属于中央政府,但其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享有很多特权,如税收,甚至任免官吏的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同于独立的王国。第四节 夏州地方政权被解散,李继迁避走漠北

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武力夺取后周政权,国号宋,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使用各种手段来铲除地方割据势力。李彝殷听闻这个消息后,遣银州防御使李光俨奉表入贺。为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李彝殷还特意改名为李彝兴,太祖对此表示赞赏。

同年三月,北汉皇帝刘钧,联合代北(今山西代县北)诸部侵犯河西地区。太祖下诏令各节镇共同出兵抵御,李彝兴遣其从弟李彝玉率兵向麟州进攻,北汉兵退走。彝兴知道北汉骑兵常常骚扰麟州,宋朝急需优良战马,便遣使向宋献良马300匹。太祖十分高兴,为了嘉奖彝兴,命玉工制一玉带送给彝兴,问夏使李彝兴的腰围是多少,使者答道:“彝兴腰腹洪大,需要好几个人一起合围起来才可以。”太祖大笑说:“真福人也!”玉带制成后,遣使赐给彝兴,彝兴感服。

北汉刘钧曾遣使携重金约彝兴出兵相助,被彝兴拒绝。太祖闻知后,再次对彝兴大加赏赐。公元967年九月,李彝兴去世。太祖为表示哀悼,废朝三日,追赠彝兴为太师、夏王。命其子光睿权知州事。十月,授光睿为定难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公元968年十月,夏州辖区内发生蕃部动乱,太祖令董遵诲为通远军使率军前去平叛,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将蕃族内乱平息,光睿遣使向太祖表示感谢。公元970年九月,绥州刺史李光绣死了,羌族乘机作乱。李光绣之子李丕禄逮捕带头叛乱者,斩首示众,杀一儆百,叛乱才告平息。李光睿令丕禄权知州事,并上奏朝廷,太祖诏命李丕禄为绥州刺史。

公元972年三月,李光睿闻知太祖解除诸将兵权,罢藩镇节度使,所以感到很不安,他便上表请求入朝,但没被允许。

公元975年五月,北汉刘继元出兵进攻宋境,被击退,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夏州招诱。光睿拒绝,继元大怒,派兵万余渡过黄河进攻银州,光睿率兵将其击败。北汉兵退去后,又数次派人前来劝降,光睿将此情况上报朝廷。太祖令侍卫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率领大军伐汉,兵分五路向太原进发,又命兵马监押马继恩进河东界,烧毁堡寨。光睿也率兵先后攻克天朝、定朝两关,遣使上表等黄河上冻之后再联合出兵。十月,光睿率兵攻破吴堡寨,斩首七百级,获得数千头牛羊及诸多铠甲,还俘获了寨主侯遇,并将侯遇献于朝廷。

公元976年十月,太祖驾崩。太宗赵光义继位。因避光义的讳,李光睿改名为李克睿。太宗即位,为了嘉奖李克睿进攻北汉立下大功,于十二月加其为检校太尉。公元977年十一月庆州刺史姚内斌去逝。他在任的十几年内,蕃部都畏惧他的其勇猛,不敢轻举妄动,直到他死后,蕃部才开始蠢蠢欲动。

一次,蕃部越界放牧,正好遇到灵州的贡使路过,于是将贡使洗劫一空。董遵诲欲发兵征讨夏州。克睿害怕,于是赶紧捉拿抢劫贡使的蕃酋,将全部所掠物品归还,并上表请罪。次年三月,克睿死后,由他的儿子继筠袭定难军节度使一职。太宗知道他去世的消息深感惋惜,于是废朝二日,追赠侍中。

公元979年,太宗亲征北汉,李继筠上表请求出兵助战,派遣银州刺史李克远、绥州刺史李克宪率领蕃汉联军渡过黄河,向太原进攻,以配合宋军作战。

公元980年十月,李继筠去世,那时他的儿子还小不能继位,便让他的弟弟李继捧继位。但是,李继捧的继位令族内多有不服。李克远与其弟克顺率兵进攻夏州,继捧提前侦知,在夏州城外设下伏兵,克远兄弟入伏被杀。克远兄弟死后,李氏宗族更是人心浮动。

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成为夏州地方政权的继承人,但其从父李克文却不支持。公元982年二月,作为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的李克文向朝廷上表,说明继捧不应当承袭,怕引起宗族内乱。太宗接到上表后,让李克文掌管夏州,并召继捧来京。继捧犹豫不决,李克文和诏使都不停催促他,继捧在无奈之下,要率家属入朝。太宗听闻继捧答应入朝,十分高兴,在崇德殿亲自召见继捧,赐白金千两、帛千匹、钱百万。此外,还授予李继捧彰德军节度使,并且把李继捧一家迁到开封居住。继捧将祖母独孤氏的玉盘一个、金盘三个献给太宗,以表示感谢。

此后,李克文与尹宪共同治理夏州,安抚蕃族。公元982年九月,太宗遣使诏李克文入朝,于是克文应诏携家属入京。唐太宗在崇德殿设宴款待,对其大加褒奖,赏赐财物极多,并授予澧州刺史。太宗又下诏令绥州刺史李克宪来朝,克宪却不想献地入朝,李克文请太宗令尹宪派兵征讨,太宗不想动武,于是派遣袁继忠持诏前往招降。

李克宪对李继忠说:“我们李家并没有对不起朝廷,就不能自己独立生活吗?”继忠劝解引诱道:“天子想要你们归顺,不仅给钱给物,还赏赐高贵的身份和荣宠。如今这形势,一旦朝廷出兵攻打你们,肯定没有什么好结果。”

李克宪犹豫良久,终于答应随同继忠一同入京。太宗授予单州刺史,并赏赐宅地与克宪、克文,打算让他们留居京师。

克文入京后,夏州党项诸部大乱,尹宪发兵前往镇压,斩首数百级,并趁机抢掠牛羊上万,而后将内乱情况上报朝廷。太宗令克文重为权知夏州,前往安抚党项族人。

宋太宗以上种种举措,表明他决心要将夏州地方政权收归中央政府。而夏州地方政权也屡次为朝廷建功立业,并没做出反叛之举。但宋太宗利用党项人内部的矛盾而半强迫性的将夏州少数民族政权解散,这激化了宋朝与党项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得党项内部不愿归附、有野心的党项豪酋开始叛宋自立,其中的领导者就是李继迁。从此,在宋西北边境,李继迁在“恢复祖业”的宗旨下发起了对宋旷日持久的斗争。

李继迁此人生于公元963年,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县南)人。他的父亲是银州防御使李克俨,党项族平夏部人。李继迁的出生地被称为李继迁寨。在镇压黄巢起义中战死的拓跋思忠是其高祖。幼年的李继迁就十分出色,是个“擅骑射,饶智数”的有为青年,史称其“勇悍有智谋”。在他年仅12岁时,一次带领十几个随从去打猎,突然窜出一只猛虎,他镇定地让其他人躲藏起来,自己爬上一棵树引弓正中虎眼,老虎旋即死去,李继迁因此成为族里有名的小英雄。

公元974年(开宝七年),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李继迁的叔叔)欣赏李继迁的勇敢,授其为管内都知蕃落使(主管境内的少数民族部落事务)。

李继捧献地入朝一事,在党项内部激起巨大反响,有很多人都不愿入朝,其中尤以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为甚,在宋朝派使者前往夏州发遣李氏族人赴京时,李继迁就激烈反对献地入京。

李继迁与汉族谋士张浦及其弟李继冲商量对策。李继迁说:“我们祖辈在这里生活了三百多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视一方。今日宗族都入住京师了,生死大权被别人束缚着,这样一来,李氏将逐渐被消亡,如何是好?”

血气方刚的继冲则建议:“虎不可离于山,鱼不可脱于渊。”表示宁死不屈。

但是,张浦反对这样做,他说:“我不同意思鱼死网破的做法,如今夏州受制于人,我们没有什么资本抵御外来侵犯者。不如隐忍些时日,往北迁居,韬光养晦,安立室家,联络豪右,为日后卷甲重来而做准备。”

李继最终迁采纳了张浦的建议,他诈称自己乳母去世,要葬于城外,利用出丧的机会,把兵器藏于丧车中,数十家人亲信扮作送葬队伍,瞒过宋兵检查,逃出银州,来到了“善水草,便畜牧”的地斤泽(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蒙鄂托克旗东北的巴颜卓尔湖)。以此为根据地,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独立复业的征程。第五节 身经百战的“游击大师”

势单力孤的李继迁开始思索如何统一党项羌诸部,当时的党项诸部处于“虽各有鞍甲,而无魁首统摄”的无统一领导的分散状态。李继迁利用拓跋李氏在党项部落中的威望和影响,聚集当地党项民众,通过宣传祖宗功德,争取各部落首领的支持。李继迁还令人拿出其高祖思忠的画像,讲其祖宗对中原朝廷的忠心和所立的战功,以及世居夏州的李家政权无故被朝廷夺去,讲到动情处,听者都感动得流泪,信服者每日剧增。李继迁的势力得以慢慢加强。

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李继迁率领刚刚聚集的有限力量进攻夏州,结果宋军根本没有把他看在眼里,直接当作小股叛乱分子给镇压了,李继迁带领余众退回地斤泽。经此一败,李继迁大受打击,开始反思,认识到以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能和宋廷对抗,目前最重要的是争取时间,积蓄力量。公元983年(宋太平兴国八年)三月,李继迁趁着朝廷封李继捧彰德军节度使的时节,遣使上贡马、驼等物,并上表说要做不侵不叛之臣。太宗派秦翰假意前往诏谕,劝李继迁祸福只在他的一念之间。会见后,李继迁留秦翰睡在自己的帐中,秦翰预乘其不备,将其杀掉,结果计划没有得逞,只好偷偷返回。

而假意归降的李继迁虽遣使上贡宋朝廷,但实质并没有真正按兵不动,他的部下不时率众侵扰银、夏两州。宋朝只得派都巡检使田钦祚、副使袁继忠等带兵巡护银、夏。李继迁得知宋军屯兵在葭芦川(今陕西佳县)和三岔口等地,此地扼守夏州要害,遂率众突袭,但被守军击败。田钦祚出兵追击,李继迁回军迎战,被宋军团团围住,继忠派人前往救援,才得以突围成功。宋军依山为营,李继迁也将营寨安在山下。钦祚派精卒五十人乘夜放火突袭李继迁的军营,使其部众大乱,仓皇而逃,被斩杀了一千多人。

李继迁的屡战屡败,也让宋朝愈加不把他放在眼里,认为他成不了气候。正因为宋朝的轻敌和错估,给了李继迁一次又一次重新积聚力量的机会。渐渐地,他身边已积聚到两万兵马了。这时宋朝开始令绥、银、夏的官员招引外逃的党项部民归业,并向内迁的部民许诺可以免除三年的徭役。很多流散各处没有着落的部民归业,李继迁的一些部众也开始动摇。他感到深深的忧虑,觉得必须发动一场战争来重新积聚人心,于是,他和张浦盘算起来。

李继迁说:“照这样下去,亲离众散,过不了多久部队就散没了。”

张浦建议道:“朝廷在银、夏重兵把守,确实无法攻打,但是宥州有横山作为屏障,我们可以聚集诸部攻打,再据险坚守,作为兴复祖业的基地。”

于是,李继迁集结两万兵马攻打宥州,但宋巡检使李询率蕃、汉联军再次将其击败。李继迁率残部再次逃回地斤泽。

虽然李继迁屡次用兵,鲜有胜机,但他有散落在西北各地的党项部落做后盾,得以不断积聚力量卷土重来。李继迁一面利用地斤泽善水草、便牧畜的有利条件积蓄力量,一面让他的弟弟李继冲煽诱招降其他党项部落,他想反正闲着也是没事,不如让他弟弟出去碰碰运气吧。

效果还真不错!公元984年(宋雍熙元年),咩嵬部酋长率领南山诸部来投靠李继迁。这力量得到壮大,李继迁立马就闲不住了,马上集结数万骑向王庭镇发起突然袭击,当地守军猝不及防,夏州的尹宪也来不及反应。王庭镇最终为李继迁所破。李继迁终于在屡败屡战后迎来了对宋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史书记载此战李继迁“俘掳万计”,此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追随李继迁的党项部落的士气,同时也引起了宋朝守将尹宪和曹光实对李继迁的重视,他们认为应该及时将其铲除,于是派人侦得其确切行踪,并针对地斤泽的特殊地貌制定了一整套作战方案。而此时的李继迁却毫无察觉,正在继续率众四处侵扰。

李继迁为自己的大意和疏于防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九月,侦得李继迁确切位置后,尹宪和曹光实令数千精骑突袭地斤泽,李继迁遭受重创,部队士兵被斩首五百余级,四百多个营帐被焚烧,所损失的羊、马、兵器在万数以上。李继迁和其弟弃众逃脱,但他的母亲罔氏和妻子被宋军俘虏,这一战,是李继迁遭受的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地斤泽一战惨败后,李继迁害怕宋军的追袭,聚拢败众后,一边躲避宋军的追击,一边开展游击战。后来,他终于在夏州北部的黄羊坪寻得安身之地。此后,继续征召兵马,兵力渐渐得到恢复。

由于自夏州李家割据以来,其长期掌管夏州,使得李家在夏州党项各部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李继迁利用此点以“兴复夏业”来激励部众,大家又纷纷投奔依附于他。为了争取一些大族的支持,李继迁甚至和他们结成反宋同盟。在雍熙元年,他向野利氏等大族主动求婚,请求这些大族首领把他们的女儿嫁给他。有记载称:“羌豪野利等族皆以女妻之”。就这样,通过和大族们的联姻,整合了各部落势力,李继迁迅速地从失利中恢复了元气。此次联姻的另一个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就是,使野利氏家族进入到了夏州李氏统治集团的核心。

一方面通过与豪酋联姻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对不愿归顺的党项部落进行野蛮残酷的征讨,越挫越勇的李继迁将原本像流沙一样散落各处的党项部众重新聚集成一支强大的力量。

李继迁渐渐统一了以夏州为中心,东北到府州(今陕西府谷)、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一带,西南到环州(今甘肃环县)、镇戎军(今宁夏原州区)一带,西到黄河两岸的贺兰山下,北到黄河河套北端的绝大部分党项羌部落。

通过与宋的屡次交兵,冲动好战的李继迁渐渐地成熟起来。他从地斤泽的大败中走了出来,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并真正认识到自己目前还不具备和宋朝正规军进行大规模正面对抗的实力。但是作为有仇必报的党项人,上次地斤泽一战,李继迁的老母和妻子都被宋军俘获,这成了李继迁心中永远的痛,每天都想着怎么复仇。此时正好银州城内有一党项部落以本地赋税太重为由,请求内迁,遭到太宗拒绝,于是起兵作乱。

夏州巡检派兵将其击败,这个部落首领就逃到城外的山谷中,派人约李继迁进攻银州。李继迁见机会来了,与众人商议,弟弟李延信也认为机会来了。张浦更是表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虽大家都主张攻银州,但李继迁深知曹光实善于用兵,不好对付,如果不想办法将其诱出城的话,胜算无几。于是,李继迁令李继忠纠集各部落,自己与豪酋破丑重遇贵及张浦、李大信等赶赴银州,给曹光实写信道:“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公许我降乎?”意思是说我多年在北边生活,那里条件不好难以生存,我可以受降于您吗?信中还约下日期请曹光实来葭芦川纳降。

曹光实本来就有点轻视这股叛匪,再加上想独吞这份功劳,也不与人商量一下,就自己带着一百多骑兵急匆匆的前往葭芦川受降了。李继迁设好伏兵,领数十人迎接曹光实。曹光实令其从子克明护辎重在后,自己领着百名骑兵先跟李继迁前往纳降。李继迁将其领到自己的包围圈内,扬手挥鞭,顿时伏兵四起,将曹光实及其随从全部杀死。

李继迁指挥部下换上被杀的曹光实及其随从的衣甲,回到银州城,用曹光实的旗号诱开城门,借助内应,巧妙地占领了银州,得到大批军资器械。

占领银州是李继迁起事三年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追随李氏的党项众部的士气,吸引了更多的部落前来归附。部属李大信等建议李继迁自称西平王(当年赵匡胤给李彝兴的封号),以号令蕃部。但深谋远虑的张浦并不赞同,他向李继迁建言:“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离成就大业还相差甚很远,现在我们要走稳脚步,在这个地方先设官授职,以定尊卑,慢慢壮大力量。”

李继迁接受了他的建议,自称都知蕃落使,封张浦、刘仁谦分别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贵为蕃部指挥使,李光祜、李光允等人为团练使,弟李延信为行军司马。并分别预先许封了党项豪酋折八军为并州(今山西太原)刺史、折罗遇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嵬悉咩为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刺史,折御乜为丰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东部)刺史。《长编》记载:“迁贼包藏凶逆,招纳叛亡,建立州城,创置军额,有归明、归顺之号,且耕且战之基,仍闻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这番话说明了李继迁并非仅仅是为了恢复祖宗基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疆开土,为创建西夏国家打下基础。至此,李继迁初步建立了蕃汉联合统治,勾画出了一个国家的雏形。第六节 附辽抗宋

在银州稍做休整后,李继迁乘胜率兵攻占了西北要塞——会州(今甘肃靖远县),然后纵火焚毁城郭,吏民死伤数千。占银州,毁要塞,引起了宋朝的高度重视,太宗遣田仁朗、王侁等派重兵前来围剿。李继迁率军攻三族寨,杀监军使,乘势围攻抚宁。田仁朗行军到绥州,得知李继迁围攻抚宁,高兴地说:“李继迁以全部力量进攻抚宁,抚宁虽小但极其坚固,非一月半月根本攻不破,等他攻城疲惫的时候,我再率大军进击,另派三百强驽手断其归路,一定能一战将他擒获。”一切部署妥当后,他故意饮酒装作若无其事。

部将王侁密报太宗,说他延误军机,只知饮酒作乐。太宗闻三族寨丢失,将田仁朗召回,责问仁朗为何不及时出兵救援。仁朗解释说打算用怀柔的政策彻底解决蕃部叛乱。但是太宗没有认可,将他贬职,让王侁做主将,领军讨伐李继迁。

王侁以阴谋夺得主帅之位后,立即率兵向李继迁发起攻击,两军在浊轮川(今陕西神木县北)相遇大战,李继迁大败,损失五千余人。李继迁被迫放弃银州,率残众逃亡。王侁收银州,接着向银州北进军,折罗遇与弟埋乞率军迎战,战败被杀。很快,宋军击破了数十个党项部族,银、麟等州诸部一百二十五族内附,三族寨酋豪折御乜又弃李继迁而投降了宋军。

李继迁遭到镇压惨败后,部众死的死降的降,所剩无几,严峻的形势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宋朝的关系,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和宋相对抗的,必须依附一个更强大的政权才能与宋朝对抗,他把目光投向了辽。李继迁与部众商议道:“我们不能总是走老路,导致不断失败,因为我们势单力薄,为形势所迫,北方耶律氏实力较强,我们可以先向他们提出援助,以便为日后做打算。”

公元987年(宋太宗雍熙三年)二月,李继迁派遣张浦携带重金赴辽,向契丹主表示愿意归附。由于历史上拓跋李氏长期追随中原王朝与辽为敌,现在却被宋逼得走投无路前来投靠,所以辽国萧太后及辽国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犹豫不决。但当时负责西部防务的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建议道:“如今李氏前来归降,正有利于我们对抗外敌。所以应该接纳。”

萧太后和辽圣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五州观察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李继迁的弟弟李继冲被任命为副将。

为了进一步获得辽的支持,李继迁不久又向辽请婚,说:“愿婚大国,永作藩辅。”以表诚意。当时,辽正与宋在泰州交战,形势不利,想让李继迁出兵牵制宋军。于是,辽圣宗答应了李继迁的求婚,将王子账耶律襄的女儿封为义成公主,嫁给了李继迁,并赠马三千匹。李继迁与辽结盟联姻,对双方都有好处。对辽来说,“得到了李继迁,其他藩国均可降服”,同时也起到利用李继迁在西北方向牵制宋朝的作用。而对李继迁来说,与强辽的结盟联姻,提高了他在党项部落的威慑力量。

公元986年(宋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春天,宋太宗赵光义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依附辽后,实力不断增强的李继迁,积极配合辽与宋的战争。当北宋雍熙三路伐辽,宋辽在正面战场激烈厮杀之时,李继迁不断派兵骚扰宋朝西部诸州,并在王庭镇大败知夏州安守忠,接着围攻夏州两月有余,直到韩崇训率军来援才撤退,雍熙三路北伐最终以宋军的先胜后败结束。

李继迁在得到辽的支持后势力逐渐壮大,更是频繁地出兵滋扰夏、麟等州。由于他行踪飘忽不定,打一下就跑,并不和宋军硬碰,所以让宋军极其头疼。宋廷最后采取宰相赵普的“以夷制夷”之策,恢复李继捧的地位,让他去招安李继迁。李继捧先被封为感德军节度使,后又重封定难节度使,赐名“赵保忠”,并破例将五州的财政大权交给他。

李继捧献地归宋后,虽然被封官进爵,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所以当他重新回到夏州后就派人暗中与李继迁相勾结。表面上各为其主,实则左右逢源。无意间,两个大国将原本掀不起什么风浪的党项拓跋势力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李继捧上任不到半年,就上书宋廷说李继迁已经被招降。宋主大悦,不加怀疑就封李继迁做了银州刺史、洛苑使。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李继迁,并不领情,也不接受所赐官职。后来李继捧又不断上书朝廷说有多少多少部落前来归附,其实没有的事,只不过是其想向宋廷邀功请赏,宋太宗稀里糊涂地就封了李继捧特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最高宰职。更有意思的是,李继捧都没和李继迁交战,就上书朝廷说:“我已经遣使去招降了,李继迁不听,所以我已经派兵前去征讨了。李继迁负隅顽抗,最终被击败,身中一箭逃走了。”

而李继迁此时正谋划着进攻夏州,就派破丑重遇贵等去夏州诈降,对李继捧说,李继迁病重已经不能领军了。继捧竟然相信了,于是不加防备。李继迁却秘密联络诸豪酋,突然攻城,李继捧领兵出城迎战,全军覆没,仅他一人逃回城里。李继迁围攻夏州一个月时间都没有攻下,于是派张浦到契丹,报告说大败宋军,契丹大悦,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公元990年(淳化元年)十月,李继迁连续进攻夏州两个月,扔没攻下,恰在此时李继迁帐下指挥使阿吉等人面对宋朝的招降利诱,带领部落背离了李继迁。第二年,宋朝利用李继迁内部不稳之机,派商州团练使瞿守素率重兵来援夏州。李继迁内忧外困,深知不能硬敌,经由李继捧降宋。但是对宋来说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名义上的投降,并不能改变什么,投降仍然不过是李继迁的缓兵之计。李继迁被赐授为银州观察使,赐名“赵保吉”;他的弟弟李继冲授绥州团练使,赐名“赵保宁”;连他当年被宋军俘虏的母亲罔氏,也被封为西河郡太夫人,留居京师。李继迁投降后仍不安分,瞿守素带兵进攻银州,李继迁弃城逃回地斤泽,瞿守素趁机收服附近许多党项部落。

而李继捧当初献地入朝,也并非本意。李继迁为达到与继捧联合反宋的目的,再次派人联络上继捧,以投靠契丹可以得到厚禄和永镇夏州为诱饵,鼓动继捧叛宋附辽。继捧心动,遣使表附契丹。契丹主授他为推忠效顺启圣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侍中,封西平王,复本姓名,并许诺将夏州给他镇守。在继捧的暗中支持下,李继迁顺利的攻占了绥、银、庆、原诸州。这些州城的攻占,使李继迁的声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李继迁占据银州后,遣使由继捧请命向宋朝进贡。被利用的契丹得知李继迁并不是真心真意归附自己,便派西南招讨使韩德威率兵前去责问,德威率军到银州后,李继迁让人告诉他自己正在西征途中,并不见他。德威大怒,纵兵抢掠一番才离去。

李继迁利用契丹反叛以后,宋朝为了断绝他的经济来源,迫使其放弃与宋朝对抗,在边境实行经济封锁措施。因为当时的党项人以畜牧业为主,他们主要以马、羊等畜产品和当地天然生产的池盐(多数呈青色,通称“青盐”)来和边境居民交换他们急需的粮食和茶叶等。西夏境内的盐州和灵州一带,盛产青盐,由于口感上优于宋朝的解盐,因此与西夏交界的陕西边境居民争相购买。宋朝为了从经济上制裁李继迁,下令“绝青盐使不入汉界,禁粒食使不入羌夷”,就这样禁盐数月,很多人都吃不上盐。李继迁为了迫使宋朝开禁,鼓动蕃族四十二族首领,引骑一万三千人,大举袭扰环州石昌镇,环州知州程德元企图利用武力将他们赶走,但没能成功。太宗下诏令废除了盐禁,以抚慰这些藩国。李继迁带领党项部民成功取得反经济封锁的胜利,对改善当地的人民生活有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他在该地区的威望。

李继捧叛附契丹最终还是被朝廷知道了,他的牙内指挥使李光嗣将他囚禁起来,交给了李继隆带回朝廷。太宗在崇政殿对其大骂,继捧无言以对,不停地磕头连说死罪。仁厚的太宗网开一面,不但没杀他,还赐了些金银器物给他,赐爵“宥罪侯”。李继迁得知李继捧被抓,于是放弃弃银州,再次遁入沙漠之中。第七节 历史性一战,雄鹰折翼

李继迁好几次进攻夏州,曾与神卫指挥使许均一天内大战十二次,还是不能攻克,于是想与宋讲和。公元995年(至道元年)正月,李继迁派张浦等去宋进贡。太宗带着张浦来到皇宫侍卫的练功厅,让他观看宋朝武士的演练。之前,太宗曾赐李继迁三张劲弓,力量均为一石六斗,但李继迁的部下都拉不动。而宋朝的这些侍卫却能轻松地拉动两石的劲弓,张浦大惊。太宗笑道:“羌人敢敌否”?张浦连连摇头。李继迁的这次讲和也以失败告终,太宗以张浦是李继迁的谋主,授予他银青光实禄大夫等职,将他扣在了京师。

而前后经过十几年与宋朝极其艰难地作战的李继迁,逐步夺回了定难五州,同时也在统一诸蕃的战争中连连得胜,基本上完成了对诸蕃部的统一,实力不断增强的他把矛头对准了灵州。

灵州(今宁夏灵武),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位于夏州的西侧,倚附贺兰山,带引黄河,地位要冲。灵州为宋朝的咽喉,是唐、宋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