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世界我能行(套装共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21:30:04

点击下载

作者:葛永慧,李洪本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告诉世界我能行(套装共3册)

告诉世界我能行(套装共3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告诉世界我能行(套装共3册)作者:葛永慧,李洪本排版:吱吱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5147721803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别人都有手机,我为什么不能有经典案例--我也想要手机

11岁的儿子刘颂一直在闹着买手机,他说班级里一半儿以上的人都有了手机,而他自己还没有,所以想买一个。“小学生有没有必要配手机?”这个问题让刘爸爸思来想去。要说为了联系,自己和儿子的班主任也互留了电话,联系也不成问题。而且,孩子还小,自控力不强,带个手机,一定会让孩子分心,这不利于学习。加上手机“黄毒”流入校园,真担心孩子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刘先生拒绝了儿子买手机的请求,结果,刘颂难以接受:“别人都有手机,为什么我不能有?”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绍齐:有手机很方便,可以随时跟父母或同学电话交流。为什么不让有?现在这个时代,电脑都普及了,手机自然也没事儿。

博文:别人都有手机,而且是最新款的,平时一拿出来,就让我羡慕。如果我也有手机,那该多好啊!爸妈都怕我学习分心,我觉得我还是有自控力的。

梓晨:我爸爸妈妈经常临时加班,来不及接我,有手机能及时告诉我。担心有了手机反被抢,哪有那么多可以担心的事情?

父母的困惑

陈珊:我是一名老师,以前曾收过学生的手机,发现大约18个小时里,他收到了200多条短信,上课时间有,凌晨一两点也有。这样哪还有心思和时间学习啊?

高哲:上周孩子上兴趣班,拿的是我那个旧手机。回来后,他跟我说,这个手机太旧,非让换个新的,说班里孩子们都是新的,他不想被人笑话。手机是用来联络的,怎么变成攀比了?

刘睿:孩子对于新事物的追求心理很强烈,总想通过各种办法去得到新鲜东西,以满足好奇心。对他们来讲,手机就是一个玩具,他们怎么可能不玩?

答疑解惑--手机不是拿来攀比的

手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

我们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耳朵、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免疫系统比成年人脆弱,神经系统正在发育。使用手机产生的辐射容易使大脑受到伤害,引发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紊乱等,这对我们的健康很不利。

不要为攀比而买手机

大部分人非要带手机,其实多是出于好玩,想让同学看得起,不想被大家笑话自己。这属于攀比心理,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

有同学跟方寒挑衅,说:“你的鞋不是耐克的,你的衣服不是名牌,你还没有手机,你真落后。”方寒是这么回答的:“我们现在是学生,我不跟你比别的,要比就比学习,比体育。比谁的鞋、衣服、手机好,有什么意思,还不是用的爸妈的钱。”

手机可能会影响学习

现在,我们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手机网络上面的不良信息,我们很容易受影响。而且,确实有不少人自制力比较差,会偷偷发短信、打电话或玩游戏,难免分散学习精力,进而影响课业成绩。

10岁的安捷因为考了班上的第一名就嚷着要买一部手机,爸爸答应了。不久,安捷又要求换个新手机,并说换得越快就越被同学看得起,学习起来才会努力。可是换个功能多的手机之后,安爸爸发现,安捷竟玩手机游戏上瘾,无心学习了。

正确使用手机

小学生使用手机应该慎重,最好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配备手机。我们要知道,父母让我们用手机是为了方便与我们沟通和联系。当他们不能及时接我们的时候,可以事先告知,不让我们着急。当我们没有及时回家时,用手机和他们联系,可以让他们不必担心。若是如此,我们可以在某些时候使用手机。

另外,上课的时候,我们的手机要关机或者调成静音。平时,尽量在教室外接听电话。

写给家长的话--

关键在于,教会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正确使用手机,对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好开机关机时间。一般来说,上课时间都应让孩子关机,家长最好准确地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要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

二是能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比如,接打电话最好在教室外面。

三是交际内容和对象的恰当选择。同什么人说,说些什么?这是手机使用中的核心问题。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就是怕他们随便交友,说些毫无意义的话,而且没完没了发短信等。第二章小孩子就没有发言权吗经典案例--为什么所有事情都是父母决定?

放学一个多小时后,徐健带着一身泥土回到家。徐爸爸非常生气地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身上还弄得这么脏?”

看到爸爸不高兴,徐健怯怯地说:“下午学校足球队选拔队员,我去参加选拔了。”

想到儿子竟然自作主张,这让徐爸爸更加生气了:“什么足球队?谁让你参加足球队了?你经过我同意了吗?”“我喜欢踢足球,是我自己要参加的,而且好多同学都是自己报名的,我……”

徐健还想为自己辩解,却被父亲的怒吼打断了:“这绝对不行!成绩那么差,还有心思参加什么足球队,你要敢去,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无奈的徐健,只有放弃进足球队的机会。每当看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本,徐健就没了热情。

徐健搞不懂:我现在都12岁了,什么事情还都得父母做决定。难道父母要替我做一辈子决定吗?我也有发言权,我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甚至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爸爸什么时候才能让我自己做决定呢?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一年级的陈恳:搬新家了,妈妈把我的屋子刷成绿色,可是我事先一再告诉他我要蓝色。妈妈为什么不听我的意见呢?我的爱好是绘画,梦想是把那些美丽的瞬间都记录在画板上。可是,妈妈却说画画没前途,非要我去上钢琴班。我的爱好自己怎么就做不了主呢?

三年级的韩雪:爸爸妈妈,如果你们愿意听,我会把我的心里话全都告诉你们,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就让我“闭嘴”“收声”,就开始教训我,甚至我一反驳,你们还动手打我,说我“不听话”。我觉得奇怪,我都没有把话说完,你们都不了解情况怎么就开始用“一训二骂三打”来对我?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爱吗?

六年级的黄海涛:我们一家三口要出门旅行,爸爸说去北京长见识,妈妈说去爬泰山看风景,为什么就没有人问我想去哪里呢?我的个子不高,我的意见就可以被忽略吗?

父母的困惑

方先生:孩子懂什么!我就是怕他乱来,所以早就给他做好了人生规划。学琴,考级,当钢琴家,以后人生多风光。他刚10岁,就要自己做决定,他能做什么?

慕女士:我和孩子一块去买衣服,他看上的明明不合适,还非要吵着买。我能给他买吗?当场就拒绝了,给他买了一些其他帅气的衣服。可是,第二次,孩子再也不和我一起去了,嚷着:“我说买哪件,你又不给买。到头来,还不是你自己决定。那我去干吗?”真的是我错了吗?

答疑解惑--如何告诉父母我们的意见

有自己做决定的需求是正常的

我们慢慢长大,就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和愿望。这种需求是健康的、自然的。

如果我们从小就能有意识地培养表达意见、做出选择和做决定的能力,那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我们就能独立地解决难题。如果总是什么都需要父母决断,我们就会变得没有主见。

如何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爸爸妈妈散步或看电视等比较悠闲和愉悦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们聊一下我们的看法。

除了面对面地沟通,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写信的方式与爸爸妈妈谈一谈,或者,给父母留字条,发短信等,和父母讲讲我们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希望父母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等等。至少,要得到父母的理解。

如果和父母在一件事情上有分歧,可以坦诚地和他们聊一聊,说说彼此这么做的理由和依据,设想事情发展的后果。然后综合所有人的意见,选出最好的办法。

写给家长的话--学会凡事和孩子商量

没有发言权,孩子难独立

如果做父母的总把“选择权”和“决定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等孩子长大后,他就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和主见。那时候,父母想训练他独立自主就很难了。

要改变这一点,最好就是适当放手,还给孩子必要的发言权和决定权。

孩子再小,也要尊重他的意见

父母要有这种意识——“孩子是小人,小人也是人。”尊重孩子在家庭和教育中的地位,任何涉及孩子的事情,应该多尊重或听取孩子的意见。比如,对话时,不要中断或反驳孩子;不要干涉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张先生女儿桐桐房间的窗帘旧了,张太太带着她去买新的。回来后,桐桐很高兴地对张先生说:“我早想要个天蓝色的窗帘,终于有了。”原来,买窗帘的时候桐桐说了自己的想法,妈妈说了她的意见,然后两人综合了一下最后做出了选择。桐桐最后说:“我长大了,你和妈妈更像我的朋友了。”

孩子看问题常有与成人不一样的视角,也常有成人想不到的新奇发现和想法。凡事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倾听一下他们的看法,即便最后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勇敢地说出来,也会令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里是受尊重的。

多信任和支持孩子

当孩子决定做某事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危险的事情,家长应该多给予信任和支持。即使孩子最后失败了,相信孩子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为自己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章“我不怕僵尸,我怕黑”经典案例--我怕黑

要问9岁的苏珊最怕什么,答案就是怕黑。小时候,苏珊和妈妈一起去散步。忽然,小区停电了。苏珊和妈妈为了快点儿回到家,只好抄小路走小巷。

小路静静的,时不时吹来丝丝凉风。尽管苏珊和妈妈在一起,可她还是毛骨悚然,手不禁颤抖起来,心脏跳动得越来越快,情不自禁地把妈妈的手抓得越来越紧,心中默念着:“快点儿快点儿到家啊。”可是,苏珊的脚却像灌满了铅似的,非常沉重,不听使唤,总迈不出步子。

小巷是那么长,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头。苏珊觉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只怪兽狂叫着,面目狰狞地横在她面前,好像要把她吞下肚子。

虽然苏珊长大了,但她还是摆脱不了对黑暗产生的恐惧感。晚上睡觉,苏珊总是开着灯,对于妈妈的反对,她总是说:“只有这样我才敢睡,我不知道怎么办?”

我不要分床睡

韩颖的日记写道:

现在上三年级了,还不愿和妈妈分开睡觉。妈妈一说要我单独睡,我就又吵又闹,直到她改变主意。

我,最怕黑。黑夜里我会做噩梦。我常常梦到鲨鱼啦,鳄鱼啦,被暗害啦,被绑架啦,被鲨鱼、鳄鱼吃啦,后面有狼追啦,等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

我常常会把妈妈挤到床边上去,靠着妈妈越近我就感觉越安全……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四年级的陈航:我已经10岁了,可是每天晚上一个人睡觉都很害怕。天天晚上开着灯睡觉,被妈妈发现就挨一顿骂。可是,我也没有办法。怎么办?

五年级的张俊:妈妈一再告诉我,我是男孩子,要勇敢,一个人睡。可是,一个人睡多害怕啊,那么多鬼怪,他们会来抓我的。我不想一个人睡,不行吗?

父母的困惑

杨女士:我的孩子8岁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如果我一离开,他就会马上用被子把头盖住,即使闷得满头大汗,也是如此,怎么办呢?

刘先生:孩子10岁了,最近忽然不敢一个人睡一个房间了,半夜起来上厕所后就会跑到我的房间,然后请求和我一起睡,或者找一些借口和我一起睡,把他送回自己的房间后,他又要求我不要关灯、不要关门,问他怕什么,他又说不出来。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怎么了?

答疑解惑--鼓励自己战胜对黑暗的害怕

为什么怕黑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的情况。这常常是因为我们经常被大人拿鬼吓唬。或者,听到鬼故事,或者看到了血腥的电影画面,让我们产生了不好的联想。比如,奶奶说晚上“老猫”会来咬你,电影里讲怪物躲在厕所里,等等。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感觉是不安全的,所以会恐惧。

但是,鬼怪这些东西,是虚无的,根本不存在的。电视、电影上的鬼怪都是根据想象用道具和动画技术做出来的。

和大人一起到近处看“鬼影”

如果我们现在怕黑,尤其怕鬼,那不妨看哪里像有鬼,就拉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在近处看清楚那是什么。事实上,我们认为的鬼可能只是树的影子、花瓶的影子,还有风吹动的窗帘。知道了这些,慢慢地我们就会不害怕了。

鼓励自己:我是大孩子了,不怕

很多孩子是因为胆小,不自信而害怕黑夜。这时候你可以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不可能一辈子都要人陪着睡觉。我已经10岁了,有了足够的力量,可以独自做很多事情了。独自睡觉可以向父母证明我离开爸爸妈妈是行的,也是安全的。

还有一些小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一个人睡觉。比如,可以抱着自己喜欢的毛绒娃娃睡,或者,听舒缓的音乐帮助我们睡眠。

写给家长的话--帮助孩子把黑夜变安全

儿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关键是,弄清楚孩子怕黑的原因,然后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引导。

大部分孩子怕黑是因为受了鬼故事和血腥电影的刺激,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绝不吓唬孩子,也不让孩子看恐怖的影视剧。

如果知道孩子是受鬼故事的影响,家长就要给孩子讲科学,消除这种恐惧。

王先生常与孩子一起观看晚上窗外的风景,并让他知道:“噢,原来玻璃窗上的‘大怪物’是屋外大树的影子。”“外边天空中有星星和月亮,它们都在陪着我呢!”等等。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物体在黑暗中与在白天有什么不同。

王先生还常常与孩子在黑暗中做游戏,比如,听音寻人。让孩子坐在床上,父母变换位置小声说话,让孩子判断位置。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再也不怕黑了。

应对孩子怕黑的一些常见的做法是,预备一盏不刺眼的床头灯整夜亮起,并且让小孩自己在床上、大人坐在床边讲故事或唱歌哄他入睡,多鼓励孩子。有经验的陈妈妈说:“我给儿子布置了房间,买了套印有超人的床上用品,给儿子一个他最喜欢的小公仔,再开一个小夜灯,儿子就很勇敢地一个人睡了。”

注意,虽然现在分床对孩子来说会有分离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对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的,能让他变得独立勇敢。第四章我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吗经典案例—到底多听话才是好孩子

7岁的方晓算是乖巧的孩子,但晓晓自己并不开心,因为在妈妈心里她才不是什么好孩子。每当晓晓不顺从的时候,方妈妈都会生气地指着别的孩子,说:“看别人多听话,就你这么淘气。我数到三,你就必须怎么怎么,否则有你好看!”次数多了,晓晓知道争辩也没有什么作用,就决定随爸爸妈妈的便,变得“听话”起来。

这天,方晓正在玩新买的玩具,方妈妈带着一位邻居的小弟弟来了,对方晓说:“乖,把玩具给弟弟玩。”方晓不愿意,毕竟是自己心仪的玩具,还没有玩够,她哀求着妈妈。

方妈妈见劝了两句不见效,就板起脸,说:“你怎么又不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方晓顿时委屈得哭了:“无论我变得多乖,有多听,你们还是说我不是个好孩子。到底多听话才是好孩子?”

我也不想那么听话

上学路上,安鑫和张莎边走边聊。

安鑫:晚上放学回家,好不容易做完作业,我妈又逼着我做买的习题,一边监督我做,还一边喋喋不休地唠叨:“瞧瞧你这副模样,做一本习题就唉声叹气的样子。也不学学人家张莎,人家可认真了,天天晚上回来读英语,做一张试卷,多听话呀!哼,你是烂泥巴扶不上墙!”张莎,你怎么那么听话呢?

张莎:你以为我想吗?可我被镇在我妈的五指山下,没办法。我有一点儿调皮,我妈就说:“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你要气死我吗?”你说我还有什么办法。

安鑫:我真是有点儿不明白,听话就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吗?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吗?

张莎:谁知道呢?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一年级的丁山:每天妈妈接我放学,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听话吗?”她怎么从来就不问问我“今天开心吗?”听话,就那么重要?

四年级的梅史:我把想当班长的意思跟爸妈说了说。谁知,爸爸却说:“就你,还想当班长?在家跟我们顶嘴,在学校跟老师顶嘴?知道我们楼上的婷婷为什么是班长吗?就是因为人家从来不捣乱,人家很听话!”老师真的是看谁听话让谁当班长吗?

父母的困惑

宋先生:孩子从学校回来,作业也不写,就和其他孩子一起跑出去玩。我把他找回来,他还是磨磨蹭蹭的,我就说:“快写作业,再不写快点儿,我就打你的屁股了。”他竟然说:“你打吧打吧。”他怎么那么不听话,我还不是为了他好!

刘女士:我和女儿正在看电视,她突然说:“妈妈,你看电视剧里的孩子,他跟妈妈争论问题,他觉得妈妈是错的,自己才是对的,他怎么能这样?”我说那个孩子有主见。女儿接着说:“那我和你讨论问题的时候,你怎么不说我有主见,而是说我不听话呢?”

答疑解惑--不做只听话的孩子,要做讲道理、有主见的孩子

听话,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小时候,爸爸妈妈总会把听话当成“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他们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等再长大一点儿,我们就会发现“好孩子”的定义很宽泛,包含生活习惯、能力、性格、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所以,爸爸妈妈只用听话不听话来要求我们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对于逐渐有思想、有见地的我们来说,太听话可能意味着我们会变得只会说“是”、“好”、“行”,没有主见,不能自己做决定,就像父母的“提线小木偶”一样。这样长大了我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淘气也有好处

淘气的孩子总是不满意家长“哄”的那些话,爱提问,爱刨根问底,胆子大,有勇气去接触未知的东西。长大后,淘气的小朋友或许成为发明家和创造者呢。

当然,太淘气,谁的话也不听,也是不行的。

做讲道理、有主见的孩子

我们可以不做只会听话的孩子,但一定要做讲道理、有主见的孩子。这样的话,我们既不会什么都盲目顺从,也不会太淘气任性。在父母指导正确的时候听话,在与他们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写给家长的话--给孩子一点儿淘气度

太听话的孩子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淘气就不是好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这是大部分家长的共识。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所谓“听话的好孩子”很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因为这些听话的孩子,缺乏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一旦失去了家长的指点,就会不知道怎么做。

所以,家长不应该对孩子管教过严,这也不允许,那也限制。最好给孩子一点儿淘气度,允许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只要孩子遵守日常生活规律,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

调皮的孩子更独立

当然,还有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很不听话,你说一,他说二;你指东,他奔西;任性调皮,令人头疼。其实,我们不必烦恼,这种任性调皮的孩子不是坏孩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孩子不听话恰恰说明孩子精力充沛、聪明和独立。长大后,他们会更有判断力和创造精神。

当孩子任性、不听话时,父母不要着急,应该意识到孩子正处于心理上的反抗期。这时候放任自流也不对,最好是对淘气的孩子要给以引导,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兴趣、爱好、体育运动等正确的方向上去。第五章男子汉就不能哭吗经典案例--男孩子就不能哭吗?

10岁的男孩于涛半蹲在自行车旁,紧紧闭着眼睛,大声哭喊着。

原来,他的手指一不小心被自行车踏板的弹簧压片给死死卡住了。十指连心,一碰就疼,而且,手指还开始肿胀发黑,除了哭,于涛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蹲在一旁的于爸爸对儿子说:“是男子汉,就不哭!”听到爸爸的话,于涛委屈极了,心想:“我这么疼,为什么不能哭?”他的哭声更大了。于爸爸看他还哭,瞪起眼,吼着:“哭什么哭,这点儿痛都忍不住,不准哭。”

看到爸爸生气了,于涛不再号啕大哭而改为时断时续的轻声抽泣,他心里很不明白:“就因为我是男孩,我就不能哭吗?”

我不想当男孩子

7岁的任然在日记里写道:

我不想当男孩子了。今天我和小区里的小朋友玩。我和一个女孩都看中了一个玩具,我没抢过她,我很难过,就哭了。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别哭了,儿子!我们可是小男子汉,哭可不好呀!”而爸爸却说:“小女孩才爱哭呢,快给我闭嘴!”当男孩不好,我不要当男孩子啦。要是只有做女孩才能想哭就哭,那我当女孩多好!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二年级的文轩:妈妈常常让我记得 “你是一个男孩子,要坚强”。尤其是我想哭的时候,她总会说:“小轩是个男孩,不能哭。”为什么男孩就不能哭呢?真是搞不明白。

四年级的陈思远:妈妈常说一句话——玲玲是女孩子,你是男孩子,你要让着她。为什么我不是龙凤胎里的女生呢?这样就有人让着我了。

六年级的张昊:爸爸说做男孩就要“流血流汗不流泪”,要勇敢要坚强,不能动不动就哭。可是有些事情真的是委屈得或者感动得让我想哭啊。我很勇敢,但我不想失去哭的权利,怎么办?

父母的困惑

袁先生:一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他就哭。男孩子,一点儿小事就哭。有什么好哭的?我和他妈妈小时候也吃了不少苦,也没哭过。

柳女士:我一直训练孩子的坚强勇敢,不让他哭。可有一天,我发现孩子背上流血的伤口,我问他疼不疼,哭了吗 ?他说:“很疼,可妈妈不是说男孩子不能哭吗?我就忍着。”看着儿子这样坚强,我却不知道为什么特别难过。

答疑解惑--哭并不是罪

哭对身体健康有利

喜怒哀乐,本来就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权利。哭泣可以帮助我们发泄情绪,减轻压力。如果长期因为“男孩子是不能哭的”“男子汉是流血不流泪的”这些话而忍住不哭,把痛感硬生生地逼回去,眼泪咽回去,那很有可能会伤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所以,哭并不是罪。如果难受了,当哭则不妨放声大哭,无须把泪往心里流。其实,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大人伤心难过的时候也是会哭的。

哭不代表不坚强

会哭的男孩子就不是男子汉?当然不对。流泪与否不是男子汉的标签,眼泪不代表软弱,大哭不代表不坚强。

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却不要误会它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男子汉要有阳刚之气,勇敢,负责,坚强。

把坏心情讲出来

另外,如果心情很不好,除了哭,我们还可以把心情写到日记里,找同龄的孩子说一说,或找自己信赖的长辈讲一讲。有时候,光哭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你为什么要哭,这样他们才好帮你。

写给家长的话--不要“止哭”

不要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痛了就哭出来,别憋在心里。如果硬是用“是男子汉就不哭”来止住孩子的哭声,那孩子真实的情感就会被屏蔽、压抑住了。心理学家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最终导致孩子心理失衡,易患孤独症等。

所以,不要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这不是纵容和溺爱,而是鼓励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孩子正确地分析和应对自己的情感。这显然比让孩子获得“男子汉”的标签来得更实际、更重要!

正确解释什么是坚强

一些家长不让男孩子哭,借此来训练孩子坚强。事实上,坚强首先是行为,然后才是一种品质。真正的坚强是敢于面对生活的磨难,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用哭否来定义的。

和孩子一起感受委屈

当孩子大哭时,家长决不能无比理智地说:“没什么好哭的……”,这只会让他更委屈,更愤怒,哭得更大声。家长要做的是,找出原因,理解并开导他。比如,要抱着孩子,然后轻轻说:“零食被弟弟吃了你很难过、很气愤是吗?弟弟这样做不对,妈妈要批评他。”或者说:“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话虽不多,但孩子立马就会觉得“妈妈是理解我的”,他的委屈、难过、愤怒都会减少很多,慢慢就会止住哭声,情绪逐渐平静。第六章我不想别人比我好经典案例--她撕了好姐妹的作业

陈妈妈的女儿晶晶有一个同学小霜,两人就要读小学五年级了。在陈妈妈看来,小霜模样乖,嘴巴甜,人聪明。自己女儿和小霜多接触,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向小霜学习。

暑假,晶晶和小霜都去北京参加了夏令营,回来之后就在一起赶暑期作业。因为晶晶把在北京的行程和感受记了下来,所以写日记的速度快过了小霜。当晶晶第7篇日记已经写了一半的时候,小霜的第4篇日记才刚刚开头。

下午,陈妈妈忽然接到女儿晶晶的电话,晶晶哭着说,小霜把自己写好的日记给撕掉了。

陈妈妈回家一看,女儿的日记果然被撕掉了,只剩下4篇。陈妈妈很气愤:“小霜这个女娃娃,平时看起来乖乖的,怎么嫉妒心这么强。”

我的鞋绝对不能比同学差

唐妈妈带着嘉熙去买鞋子,到了店里,嘉熙说:“我只要‘阿迪达斯’‘耐克’这两个牌子的,其他的都不行。”唐妈妈觉得孩子一点儿都不知道体谅大人,这两个牌子的运动鞋多贵啊!

唐妈妈试着和嘉熙讲道理,可嘉熙却想:现在我的同学各个穿的都是“阿迪达斯”或者“耐克”。要是我买双便宜的,就显得太寒酸了。我虽然不能比别人穿得好,但我绝对不能比别人差,妈妈怎么连这点都不明白?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三年级的田雨:玲玲每次上图画课都受老师表扬,要是老师哪一天能说我的画比玲玲的好,就太美了。我真的不想玲玲比我好,这难道不对吗?

五年级的陈星:考试那天,我祈祷总是考第一名的同学生病请假,不能参加考试。为什么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有这种念头?我这么想是不是很坏?

父母的困惑

章女士 :过年时,我给儿子和女儿各准备了一个小礼包。儿子看着自己手上的橙色礼包,又看了看女儿的红色礼包,突然大哭起来,还狠狠地把手上的礼包摔到了地上。他说:“妈妈偏心,妈妈喜欢妹妹,给妹妹的礼物好。”其实,两个礼物都一样,只是颜色不同,我不明白,孩子哪来这么强的妒意?

金先生:我孩子回家总说他们班长这不好,那不好。可一次开家长会,我却发现,他们班的班长学习好,也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完全不是儿子口中的样子。儿子为什么要抹黑别人呢?

鲁先生:女儿小羽胆小,不敢过公园里的独木桥,我扶着她走了几遍,最后她能自己一个人慢慢地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了。她很高兴,但是很快她的脸色就沉了下来。原来一个小男孩刚一溜小跑从独木桥上跑了过去。这时,我听到女儿狠狠地说:“他怎么可以跑得比我快?哼,摔下来才好。”孩子这是怎么了?

答疑解惑--只上进,不妒忌

轻度嫉妒能促使我们上进

我们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股锐气,当周围的人超过自己时,总觉得不服气,别人能办到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发奋努力,与别人一争高下。这种轻度的嫉妒心理是十分正常的,它就像一股向上的力量,会促使我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过分嫉妒令所有人不开心

如果面对别人的出色,我们只是想方设法打击别人,而不是奋起直追,这就是过分嫉妒心理了。

其实,当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们就会表现出嫉妒,比如,嫉妒别人有才,有能力,长得美,性格好等。甚至,只要是别人在某一方面超过我们,我们就会不高兴,会发脾气,会想很多办法把“跑”在前面的人拉下来,或贬低别人。

可以说,嫉妒是我们成长的副产品,让我们不开心,也让别人不开心。

找到自己的长处

面对嫉妒,我们要做的是消除它不好的一面,发挥它好的一面。

你嫉妒别人画画好,何不找出自己具有而别人没有的优点呢?她跳舞好,你篮球打得好,也许她还羡慕你呢?所以说,当你能对自己有信心时,你就会慢慢克服妒忌的心理。

比较总是让人难过的,最好的办法是只和昨天的自己比。你原来只能弹一首曲子,但经过练习你现在可以弹五首。你每一天都在进步。

学会宽容一点儿

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也会有妒忌的感受。比如,当你和爸爸一起亲热的时候,妈妈也会妒忌爸爸。但是,妈妈不会因此发脾气或感到难过。因为妈妈宽容,而且,她相信你也是爱她的。如果你嫉妒别人了,你要和爸爸妈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他们会帮你消除这种不开心。

写给家长的话--让孩子的嫉妒变成积极动力

嫉妒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在竞争的环境里,压力越来越大,慢慢的,这种竞争就会衍生出嫉妒心理。

孩子嫉妒别人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不能听之任之,则,孩子以后就会产生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而且,它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正确、客观的认识,影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倾听孩子因嫉妒而生的苦恼

一般来说,孩子的嫉妒是直观真实、简单明了的,因此,家长不要盲目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最好拥抱孩子,然后耐心倾听孩子的苦恼,理解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产生的痛苦情绪,以便使孩子因嫉妒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够得到宣泄。比如,家长在认真倾听孩子感受的同时,可以对他说:“哦,你很喜欢那样的玩具,但是你没有,所以你很难过对不对?”家长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就可以了,而不必真的为他买玩具。

帮孩子正视自己

家长要帮助孩子全面分析他自己和所嫉妒对象之间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缩短差距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事实上,当他觉得自己也很优秀时,他就不会嫉妒别的“幸运儿”了。

注意,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尤其是指责被嫉妒的对象,说“他没有你好”“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家长既要承认别的孩子的好,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让他懂得大家都有自己的优势。第七章是不是世界上的父母都喜欢比较经典案例--我恨透了“别人家的孩子”

网上一个帖子引起了众多小学生的共鸣: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考试年级第一,不让人操心……嗯,我在我妈嘴里是最差劲的。

为什么妈妈总说别的孩子好?

杨晨的妈妈和陈潇的妈妈是同学,再加上孩子又是同龄,在一个班里念书。于是,杨晨和陈潇就成了妈妈嘴里最爱比较的对象。

每天杨晨一回家,妈妈问的第一件事就是陈潇表现如何,考试成绩怎么样,生词默写出来没有?一听说陈潇超过了杨晨,马上拉长脸,劈头盖脸地一阵乱骂。

上周,陈潇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杨晨妈妈听说后,说:“你看人家陈潇多好,你的英语怎么回事?”杨晨觉得自己受够了妈妈的比较,委屈道:“我是不是你生的?为什么你总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儿子做你儿子好了!”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三年级的申雪:我是一路被“比”着长大的,比学习,比运动,比才艺,比人缘。任何一个话题,到了爸爸那里就是,你看你表哥怎么怎么样的好……

五年级的赵博:家长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很伤害我们的自尊心吗?

六年级的韩堂宇:从上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我很生气,为什么父母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

父母的困惑

赵先生:我一提到总是第一名的侄子,儿子就反感,有一次他竟然生气地问我是不是侄子才是我儿子。我给他找了个榜样,他怎么还不愿意去学习?

李女士:我拿女儿和别人比,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难道我不该这么做吗?

答疑解惑-- 比较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更好

比孩子,为了让我们向别人看齐

似乎每一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她们时常会拿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与我们做比较,然后对我们说:“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干什么都比你好,再看看你……”

爸爸妈妈们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比别人家好。一旦在别的孩子身上看到我们没有的优点,他们就会希望我们能改正缺点,变得更完美。因此,爸爸妈妈会不自觉地希望我们向别人“看齐”。

可以说,这是父母的“通病”。所以,不要担心,我们在父母的眼里还是最好的。爸爸妈妈并不是不爱我们,而是对我们抱有更大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息。他们用这样的方法只是想激励我们去学习和上进。

如何不被“比”

虽然常常和我们在一起,但是,爸爸妈妈有时候并不能十分懂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评价我们。于是,父母更多地看到了我们的不足。

如果你想改变这种“被比较”,那就试着和父母认真地谈一谈,心平气和地说出你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聪明地化解一些不好的气氛。

10岁的沈岸能够用幽默赶走比较。一次沈爸爸一个劲儿地说李嘉诚的儿子多么优秀,多么有能力。听完爸爸的念叨,沈岸就哀怨地叹了口气:“哎,李嘉诚这个爸爸做得太出色了,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呀!”说完,全家都笑了。

另外,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你并不差。也许,你只是没发现,你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写给家长的话--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常被比较,孩子伤心

很多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殊不知,这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很严重的。这些被父母经常比较的孩子,通常会没有安全感、易愤怒和嫉妒等。甚至,因为觉得得不到父母的爱而伤害别人。

作为父母,不要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而是要坚信孩子永远都是自己的好。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性格和能力。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不拿孩子攀比最好的办法是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比如,拿孩子的这次成绩和上次比,比较孩子的新优点和改掉的坏习惯,这样更实际一些。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家长就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或者期待。

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另外一个杜绝攀比的办法是把自己的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赏识孩子,鼓励孩子。

陈梅总觉得10岁的女儿只会看书,太过文静,便常在孩子面前有意无意地夸奖别人。不久前,她和女儿去做客,朋友不断抱怨自己的女儿调皮捣蛋,满是羡慕地夸陈梅将孩子教成了小淑女。

这时,陈梅才发现自己眼中的“缺点”竟是让别人羡慕的优点。于是,她试着将自己的孩子也看成“别人家的孩子”,发掘孩子的优点,有的放矢地鼓励,结果女儿真的更开心、更自信了。

孩子的成长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用心去打造出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那才是最健康的爱。第八章妈妈的唠叨是爱吗经典案例--我的妈妈太唠叨

林林一提起妈妈,就一肚子的不满:“妈妈太唠叨了,一件事老是重复几次,什么事都不放心。”

每天,林林都会听到妈妈念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多发言、多喝水,中午要午休。”“回到家就看电视,书上的题你都会了?”“又玩了吧,得改掉边写边玩的坏毛病”……这似乎成了林林妈妈每天的必修课,从来都不会被省略。

一次,林林和同学出去玩,妈妈能交代好几遍,什么“不要跟别人说话”,“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点儿回来”,等等。林林一边不停地点头说“知道了,知道了”,一边心想:“烦都烦死了,好像我还是三岁小孩子似的。你天天都对我说这些话,你累不累呀?每天这么唠叨有什么意思?”

老妈“经典唠叨17条”

郑州五年级小学生写日记总结老妈“经典唠叨17条”:

一、你就不能好好学,给你娘争口气呀!

二、妈妈肯定不会害你的。

三、也就是我们管你,把你扔到大街上,谁管你呀!

四、你成天就知道玩,穷人家的孩子想学都没机会学,你庆幸你出生在这么好的家庭吧!

五、看看人家谁谁谁,学习那么努力,学习能不好吗?!人家报那么多班儿,也没见人家抱怨这抱怨那的。

六、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你不努力能行吗?你长大后没出息,你对得起谁呀?

七、现在我们大家可都是为你服务,你以为谁想管你呀,我们不想休息吗?

八、爸爸妈妈忙前忙后为了谁呀?你不好好努力,你都对不起你自己!

九、你就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让你妈省点儿心?

十、成天不知道学习,就知道玩!

十一、要想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

十二、我现在都后悔当初没有努力学习,我们以后的幸福生活就靠你了!

十三、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等着后悔吧!

十四、你挺聪明的,咋就不知道学习呢?

十五、妈妈寄予你很大的期望呀!

十六、爸爸妈妈可以满足你的都满足你了,不就是为了让你好好学习吗?

十七、你操心这操心那,咋就不操心你的学习呢?!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一年级的张彩:爸爸说妈妈唠叨我,那是因为她爱我。哼,爸爸帮妈妈说好话,看来他俩是一伙的。妈妈那种唠叨怎么可能是爱呢?

四年级的杨茉:天天听这没完没了的唠叨谁能受得了?我很想让妈妈停止唠叨,哪怕让我得到一日的安宁也好啊!她为什么不歇歇呢?

六年级的崔莹:我们家女唐僧一回来,就反反复复地问个不停、说个不停,比《大话西游》里的真唐僧还厉害。可是她越唠叨我就越不想听,甚至想跟她反着干。难道妈妈不知道我讨厌被唠叨?

父母的困惑

林女士:我一句话说三四遍还不是为了让女儿记住,她还说我烦。我是爱她,又不是害她,她怎么能这么任性不受教?

王女士:她出门,我不放心,只能多说一些注意安全的话。但是,她怎么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呢?左耳朵进,右耳多出,孩子怎么不理解我的苦心?

答疑解惑--唠叨是母爱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唠叨是母亲的天性“唠叨”,恐怕是每一个母亲的天性。只要在家,每时每刻妈妈都不厌其烦地唠叨个不停。

对于妈妈的唠叨,有的人显得很无奈,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进行反抗,和妈妈顶嘴争吵。

但是,如果妈妈天天对我们很冷漠,什么话都不说,那么,妈妈的心里还有我们吗?

唠叨是爱的表现

我们的妈妈为什么唠叨呢?因为,我们离开她的身边,她总觉得事事不放心,担心我们会出状况。于是她们就通过自己的唠叨来表现自己的担心。

而且,妈妈那些天天重复的话,其实,是为了提醒我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希望我们能渐渐知道它的重要性。妈妈知道这虽然是一些细小、琐碎的事,但对我们受用不尽。

所以说,唠叨是母爱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如果不爱我们,妈妈为什么这样不辞辛苦呢?或许妈妈的言语是多了些,但哪一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成龙成凤呢?

理解妈妈,做好自己的事

作为儿女,我们要尽量学着理解妈妈的唠叨,当妈妈唠叨我们的时候,不妨想想哪里还有不足。相信当我们做好了,妈妈自然也会放心,唠叨慢慢也会少了。

写给家长的话--变唠叨为指导

大人唠叨,“杀伤”孩子

一项调查显示,父母的唠叨已经同粗暴、不尊重隐私一同被列为孩子最讨厌的行为。

而且,唠叨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杀伤力”。父母不停地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完全按父母说的做,孩子就会慢慢变得没主见。一些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尊重,就会造成自我认识不足和麻痹心理,对什么事情都不以为然,越说越不听。如果一旦被逼急了,孩子就会更加叛逆,表现出“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

所以,唠叨型的父母,要适当放松,增强内心接纳和包容的能力,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小事扩大化,扩展到其他的事情上。

变唠叨为建议和指导

如果家长发现一件事已经重复讲了两三遍,要在脑子里叫“停”,然后想想,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制止自己的这种唠叨呢?

不妨变“唠叨”为“指导”。也就是说,用亲切、简单的话语来鼓励孩子独立自理,让孩子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做好该做的事情。

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多用“我……”的表达,而不是指责孩子“你总是……”比如说“看到你这么做,我觉得……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表达,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责任感。第九章爸爸妈妈,你们为何从来不表扬我经典案例--为什么爸妈从来不表扬我

12岁的叶蓁在日记里写道:

从我有记忆的那一刻开始,爸爸妈妈就从来没有夸过我。

小时候,夸我的人很多,听到别人的赞美,我总是心花怒放。可是,爸爸妈妈却说:“你别夸她,她是个不成器的孩子。什么都不会,笨得和猪一样……”这样的话总是在我耳边萦绕,小小的我不明白父母为何如此鄙视我。

其实,我不是那种被表扬几回就骄傲的人,我希望爸妈表扬我,是想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但为什么爸妈不夸我,还要把我形容得什么都不是呢?

现在的我,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只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我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已经忍受不了了。

为什么妈妈总表扬哥哥

小冰的双胞胎哥哥小寒,从小到大,表现得比较乖,深受妈妈的喜欢,得到的表扬和奖励总是很多。小冰也非常渴望得到妈妈的表扬。

一次,小冰和哥哥比赛背诵课文,5分钟内,小冰记的速度比哥哥快,却没能得到妈妈的表扬,小冰非常失望。

上周,小冰考试终于得了90分,妈妈奖励他10元钱。小冰说:“我甘愿不要这10元钱,而要妈妈的表扬。”谁知,妈妈没有放在心上,只随口说了一句:“你这次考得好,下次不要被超过了。”小冰伤心极了,他想不通,明明是双胞胎,为什么自己总得不到妈妈的肯定。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五年级的艾薇:虽然成绩不理想,我已经很努力学习了。我最伤心的是,爸爸妈妈很少表扬我。其实,我们学习真的需要他们的鼓励才有动力。爸爸妈妈怎么不明白呢?

三年级的张紫:爸爸妈妈从不表扬我,而我的双胞胎妹妹只要稍有进步他们就会表扬。我已经很尽力地在做一个好孩子了,难道我的进步他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吗?难道爸爸、妈妈真的不喜欢我吗?

父母的困惑

赵女士:我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孩子,我给孩子吃、喝、穿,给他买玩具和山地车,请他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不是很好吗?可孩子为什么还恨我?

阳先生:男孩子就是要经历磨炼打击。所以,我从来不夸孩子。但是我越是打击他,他却变得叛逆起来,越发不像话了。这是怎么了?

田先生:我孩子一听到被人夸就会骄傲。我就怕他傲起来没法管,就总给他泼冷水。次数多了,他就给我冷脸。看到我,连理都不理,为什么?

答疑解惑--告诉爸爸妈妈:我需要表扬

不是不爱,而是“恨铁不成钢”

爸爸妈妈们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他们期望我们做得更好。但是,一旦我们做不到他们的期待,爸爸妈妈就会用批评、指责之类的话来“刺激”我们争气或者懂事。

所以说,爸爸妈妈不是不爱我们,他们这样做的出发点是爱,是好的。但是,他们用的方法是不对的。并且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错误的。

告诉大人:我需要表扬

有时候,我们听不到表扬,也许是爸爸妈妈怕表扬了我们,会让我们变得骄傲。有时候,我们的爸妈本身不善言辞,很少说表扬的话。

如果是这样,我们不要认为父母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而是要和爸爸妈妈聊一聊,告诉他们我们对母爱和父爱的需要和对表扬的需要。

比如,我们可以把自己在学校的表现,用聊天的方式和父母沟通。通过和爸爸妈妈谈心的方式,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对赞美和表扬的需要。

自己给自己鼓掌

当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也要学着自我评价。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认真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估量一下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样我们能靠自我激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写给家长的话--赏识孩子

总是指责,会伤孩子的自尊心

心理咨询师王建蓉说:“孩子们在乎的其实是他们的自尊心。家长言语的伤害,比体罚孩子更严重,这其实是伤害了一个内心积极向上的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以“恨铁不成钢”为名对孩子指责和批评是不对的。

现在有的孩子为什么厌学?因为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得到的总是批评、指责、训斥。他们看不到收获,他们感到的只是挫折和疲倦。因此,要想让孩子学习好,家长更应该适时地告诉孩子:“你有最好的一面。”

正确赏识孩子

赏识孩子不是滥用表扬,而是有原则和方法的。

第一,不要把表扬单纯当成计策,应付型地赞美孩子,而是要真诚地表扬孩子的进步。而且,表扬的时候还要具体指出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好,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就越清楚什么是好的行为。

第二,结果不如努力重要。比如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要多表扬孩子的勤奋刻苦,这会让他们继续努力。即便孩子失败了,他也努力了,家长也应该给予表扬。

第三,不要吝啬于公开表扬孩子的好。在人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是最损伤孩子自尊心的做法。如果家长能诚心诚意地把孩子性格中的闪光点,或者好的行为习惯适时表扬,即使很微小,也能起到鼓励孩子的效果。第十章我不喜欢弟弟,是不是不正常经典案例--我讨厌弟弟

12岁的陈钟在日记里写道:

弟弟今年5岁,长得挺可爱的,每个人看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哇,好可爱的小家伙啊!”然后就对我说:“你有这么一个弟弟真有福气,你肯定很喜欢他吧?”恰恰相反,我倒很讨厌这个小家伙。

一次,弟弟把我的工艺品搞坏了,我急得都哭了。但是,妈妈却说:“就这事啊,有必要这么大惊小怪的吗?”我跟妈妈说工艺品是表哥送的,很贵重,我一直都很爱护。但是,妈妈却不耐烦地扔了一句话给我,说:“弟弟比你小,你就不能让着他一点儿吗?”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弟弟明明不对,但是,妈妈却总站在弟弟那一边。我一和弟弟起争执,她就骂我不是好孩子,欺负弟弟。可是,明明不是我的错。

妈妈是不是只爱弟弟,不要我了呢?我讨厌弟弟就是坏孩子吗?

女儿反对再要小宝宝

杨爸爸最近很烦恼。再婚后,妻子怀了孕,是个男孩,这本是好事。可是10岁小女儿一听说这个消息,就喊着不要小宝宝。甚至,还说要是小宝宝生出来,她就没有家了,还不如离家出走。

杨爸爸一再跟女儿保证,有了小宝宝也是爱女儿的,但怎么都说不通。女儿怎么那么反感将要到来的弟弟呢?

心灵困惑--孩子的困惑

一年级的王蓉:不知为什么,我特别不喜欢妹妹。有一次,我对妹妹说:“现在都只生一个孩子了,你还是回到妈妈肚子里去吧。”听完,她哭得特别伤心,其实我心里也有一点儿难受。

五年级的高杉:我妈还没有和我继父结婚之前,我一直都是家里最受欢迎的小孩,我外婆也最宠爱我。现在多出来一个弟弟,还要把我家人对我的宠爱分给他一半,凭什么?

父母的困惑

章女士:大女儿打了小儿子,我平静地告诉她不能打人,她却大吼:“我就打了怎么样?坏妈妈,我不喜欢弟弟。”孩子的脾气怎么变得那么坏?她从前可不是这样的。

刘女士:小儿子喜欢黏着大儿子。可是,老大却很讨厌他这样,每次都把弟弟赶跑,我怎么劝都没用。别人家的孩子都相亲相爱的,我们家这俩怎么这么闹心呢?

唐女士:女儿圆圆天天说我们喜欢妹妹。有了小妹,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处处向着小的。但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有可能成了孩子的心病。

答疑解惑--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弟弟妹妹

不喜欢弟弟妹妹,是怕父母不爱我们了

当我们有了弟弟或妹妹以后,心里一般都会难过,因为之前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独享爸妈的爱,现在要跟弟弟妹妹分享了。

更令人难受的是,所有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只关心宝宝,自己变得次要了。作为大孩子,我们当然会感到空虚和冷清,甚至会想:“妈妈为什么一定要生弟弟(妹妹)呢?他们太让人伤心了。”

这种不喜欢弟弟妹妹的嫉妒心理是很正常的,源于我们对父爱和母爱的渴望。曾经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次当弟弟睡着后都要躺到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我也想当宝宝。”

其实,爸爸妈妈并不是不爱我们,只是家里有两个孩子,他们没有办法全部照顾到。我们也渐渐长大了,爸爸妈妈觉得我们可以照顾自己,因而对我们的关心可能会少一些。

弟弟妹妹是无辜的,不应伤害他们

如果因为不喜欢弟弟或妹妹,我们就骂弟弟妹妹,偷偷掐弟弟或故意咬宝宝的手指头,那就太过分了。

弟弟妹妹还那么小,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自然什么都需要爸爸妈妈的照顾。他们什么都不懂,却要承受我们的怒气和伤害,对他们来说,不也是不公平的吗?如果我们是弟弟妹妹,是不是也会很难过?

我们比弟弟妹妹大,如果对他们很好,等他们再大一点儿之后,他们就会喜欢和崇拜我们。曾经有一个5岁的小弟弟,他特别喜欢自己的哥哥,到哪里都说:“我哥哥好棒,他会很多东西,我最喜欢他了。”听到这样的话,我们谁会不高兴呢?

告诉大人:我也渴望你们爱我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受到冷落,不妨找一个时间,坦诚地跟爸爸妈妈谈一谈。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妈妈:“我不喜欢弟弟,不是我小心眼,而是我害怕弟弟抢走了妈妈。”

或者,“虽然我是大孩子,我也渴望得到妈妈的爱。但你总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关心弟弟,我很孤单。”

或者“虽然弟弟比我小2岁,但不能因为这样就不论什么都让着他,有些事情不对,爸爸妈妈要公正。”

爸爸妈妈知道了你是怎么想的,他们就会理解你,还会告诉你他们也很爱你。

写给家长的话--如何减弱大孩子的嫉妒心

理解大孩子的不安

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大孩子都会嫉妒弟弟或妹妹,尤其是新出生的宝宝。家长往往认为大孩子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已经得到了父母很多的爱,现在该把爱分给弟弟或妹妹了。但心理学家认为,这时候大孩子会感到不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失去父母的爱。父母应该理解这一点,设身处地地为大孩子着想。

不可盲目批评大孩子的嫉妒

我们千万不要盲目地对大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虽然身为父母,不能允许孩子欺负他们的弟弟或者妹妹。但,为了保护年纪较小的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伤害大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否则,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当一位妈妈发现七岁的儿子沃特在拽他弟弟的脚时,她发作了:“你怎么啦?你想杀了他吗?你想杀了你自己的弟弟?你想让他变成一个瘸子吗?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碰他,永远都不要碰他!”这样的辱骂只会加深沃特对宝宝的厌恶。

在减弱大孩子的妒忌心理时,认真坦诚地跟大孩子谈一谈比起惩罚或辱骂要有用得多。家长可以很坦率地和他们谈:“很容易看得出来你不喜欢宝宝。你希望我和你在一起,是吗?下次当你觉得受冷落的时候,你可以告诉我,我们就可以一起赶走坏心情。”

从怀孕开始,建立大孩子和宝宝的联系

当妈妈再次怀孕之后,可以让大孩子摸摸隆起的肚子,然后让孩子想象宝宝长什么样,建立大孩子和宝宝的联系。这样大孩子就不会嫉妒宝宝了,还可能盼着宝宝出生。

多搂抱大孩子,多和他在一起,经常夸奖他,等等,给孩子充分的爱,可以消除他受冷落的感觉。

让大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重要人物

让大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非常重要的人很关键。如果家里有了两个孩子,应该以大孩子优先为好。因为大孩子觉得他是“先来”的,应该接受家人全部的爱。那“后来”的孩子会分走家人对他的爱(甚至会认为不爱他了),所以他不高兴。为使他心理上感到舒畅,家人应该首先想到他,把他放在重要位置,这样,他很可能也会对“后来的”孩子好。

总之,当大孩子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爱之后,他就能消除嫉妒,并且激发起爱护弟弟妹妹的勇气。第十一章说好了考第一买礼物,为什么说话不算数经典案例--爸爸妈妈是骗子

珊珊最讨厌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了。

一次,珊珊爸爸承诺只要珊珊考了前五名,就带珊珊去动物园。可是,当珊珊真的考了第五名,爸爸却说没时间,推到了下周。到了下周,爸爸连这件事情都不记得了。

妈妈也总是出尔反尔。有一次,珊珊平时最拿手的英语没考好,就骗妈妈说成绩还没出来。后来,妈妈得知成绩已经公布了,就追问珊珊怎么回事,还许诺说,即使考得不好,也不责怪。

冲着这份承诺,珊珊把自己的分数告诉了她,没想到妈妈的脸色立即“晴转阴”,严厉地责备她。从此,珊珊再也不敢相信妈妈的话了。

珊珊说:“每到这时候,我都会想起电影《麦兜的故事》,麦兜的妈妈让他吃药,说吃了药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带他去马尔代夫。结果麦兜吃了药。病好了以后,妈妈却再也不提去马尔代夫的事了。麦兜再问,妈妈就说,发了财再说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