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21:52:40

点击下载

作者:蔡松柏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试读: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扩招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已从以前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就业面向市场,接受人才市场的选择。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越来越高,这也给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也给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在2009年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也在当年发布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公告》。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然而,高等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以及大学生本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该如何做呢?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设置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如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大学生求职信息的采集、如何做好面试准备以及如何掌握面试技巧,主动出击,以积极的心态走向就业市场,走向社会。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掌握就业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知识,编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编著了本书。

本书以大学生就业为主题,从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方法、技巧来组织体系。本书阐述了就业的环境、政策与法规、求职的途径及信息采集、面试的准备和应对、求职技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就业心理解析等基本内容。

本书的编写,借鉴、参考了大量就业指导方面的文献资料和近几年出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出版物,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5年夏第一章大学生就业环境【案例1-1】大学生就业,啥时能松口气儿

四川省××市唐先生:我女儿去年考上了重点大学,全家都很高兴。我们普通家庭供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我在家务农,收入也不高,都盼着她将来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每年都很紧张,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就业更加困难,我们很担心她将来的出路。大学生找个工作怎么就那么难呢?

大学生找工作难,原因是什么?主要包括政策、经济环境、高校专业设置和心态等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离不开整个就业的大环境。大学生就业择业之前,必须要了解各项就业形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就业。第一节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

我国高考恢复30多年以来,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制度、“双向选择”制度改革为“自主择业”制度。在新的就业制度下,由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我国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社会需求的现时状况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这对于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一、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

从2001年至今,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但就业率却不断下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虽然有进步,但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进的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在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还需要大规模转移。因此,近几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背景难有大的改变。

二是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总量有增无减,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大学生就业率,其任务十分繁重且艰巨。

三是一些就业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还没有破除。如在就业市场上,外地大学生受到地域或户籍限制的问题并没有完全破解。在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由于涉及公共财政、行政力量等因素,待遇问题、成长与发展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至今也还没有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其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四是家庭的就业观念、社会的某些舆论,也影响到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五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沿海地区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受阻,难以接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同时,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减速甚至停滞,造成了多个行业或企业的萧条,从而使内地的许多企业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大学生就业难与区域性人才缺乏并存

当今,大学生就业真的很困难吗?事实上,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是多了、过剩了,而是在某些区域和某些领域出现了暂时的过多或者过剩现状。我国正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和中小企业,急需高素质的大学生,这些地方有着较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而然,多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到这些地方就业;也正是由于这些地方人才的缺乏,又制约了这些地方的发展。

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为结构性就业矛盾,出现了区域性就业不均衡的现象。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地区或大型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单位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即“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或“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矛盾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写照。三、就业中的铁三角:学生、企业、学校

大学生完成学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尽快适应社会,实现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表明,由学生到社会职业角色转换比较快的人,容易更早地获得单位的认可,更快地寻找到新的起点,也就更容易享受到事业的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喜悦。因此,高校毕业生应正确面对社会,正确处理工作与人际关系上的诸多矛盾,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尽快适应环境,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大学生走进社会的某个单位后,学生时代就划上了句号,学生角色也随之终结。大学毕业生初到单位,对新的工作岗位还比较陌生,还不具备完全遵守新单位规范的可能,作为称职工作人员的行为模式还未形成。

有关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相当部分学生角色调整时间较长。有些大学生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清楚、合理、科学地认识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1)依恋性。将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的位置,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对待周围环境。(2)畏缩性。面对新环境、新问题,一些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不知工作应从何入手,放不开手脚,缺乏朝气和锐气。(3)自傲性。一些大学生自以为已是人才,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只想做高层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层工作人员,而实质上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4)浮躁性。表现出不踏实、不稳定的特征,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另一项工作,对交给的本职工作坚持不下去,缺乏敬业精神,不能深入了解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及工作技巧。

大学生要实现角色转换应注意以下两点:

1.安心本职,虚心学习

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很快适应工作。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仍需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大学生只有放下架子,虚心学习,才能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才能逐渐完善自我。

2.勤于思考,乐于奉献

要进入职业角色,还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学生应当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的奉献精神,不论个人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

只有在熟悉了本单位工作制度,了解了本职工作的业务程序,建立了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社会角色转换。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意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保障大学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各高等学校加强学习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对大学生个人,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也日益突显。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发展,为此,在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是指应聘者对待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就业观念对大学生顺利、及时、满意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无不与其就业观念的误区紧密相连,不科学的就业观念已成为制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瓶颈。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贯穿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始终,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就业制度的演变以及国家主要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的大形势,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以及就业趋势,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当代大学生的科学就业观,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做出合理的就业定位,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2)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即职业的胜任力。要学习了解相关职业对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意志品质的要求,掌握提升就业能力,培养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大学生要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目标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通用技能以及自信、自立、责任心等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不同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3)求职过程

求职过程是指使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进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进而有效管理的过程。求职过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及运行规律,掌握进入大学生就业市场,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同时还要学习掌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程序,为合理制定就业计划,顺利就业奠定基础。通过学习了解撰写求职自荐材料以及面试与笔试的过程与注意事项,掌握求职过程的应对要点,提高求职技能。通过了解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压力。最后,要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树立就业维权意识,防范就业陷阱,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职业适应

从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是人一生中重大而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大学生毕业从学校走入职场,面临的是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需要建立对工作环境客观合理的期待,在心理上做好进入职业角色的准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大学生与职业人角色的不同,了解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掌握其对策,掌握作为职业人需要培养的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引导学生顺利适应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层,一层是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另一层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1)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明确个人未来的奋斗目标;

二是有利于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三是有利于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

四是有利于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2)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和谐社会;

二是有利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就业指导工作的范围和作用(1)就业指导工作的范围

一是服务好待就业群体,即在校毕业生。通过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力度,将职业指导从一对一,发展到大课堂、媒体宣传、网上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就业服务活动,组织召开各类岗位、技能对接会,开展网上招聘,促进以大学毕业生就业,提高其就业成功率。

二是服务好用工企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评估、统计与分析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用工登记和缺工备案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开展订单培训,通过就业网上平台实现全市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举办好各类大小型招聘会,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如2008年年底,为化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指导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保增长就是要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的意识,积极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确保“帮企业、稳就业、促稳定”目标的顺利实现。(2)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一是端正就业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毕业生能否人尽其才,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其就业观念是否正确。一方面职业指导可以增进大学生个人对自身、对职业的了解,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愿望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主动到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最需要的岗位去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健康积极的就业风气;使大学生懂得,就业绝不是一次求职和跳槽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自己一生必须认真对待并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敬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过程。

二是促进个人成才。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助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就业。在这两个相互连接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就业指导给学生以具体引导,把早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前的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起到了促进作用。促进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使人尽其才,同时有助于协调社会职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是推动就业发展。现在大学生就业通过“供需见面”进行“双向选择”,而学校的就业指导在这个阶段起着连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例如,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情况;收集需求信息,组织校园招聘等各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等。再者,从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学校通过就业指导向社会介绍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并推荐毕业生;而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可以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及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反馈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环节,便于学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第二节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分析一、社会环境分析

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去积极适应。适者生存,自然界万物皆是如此。所以,对社会环境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规政策环境

法规政策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经济体制、人才培养开发政策、人才流动的有关规定。如户口、档案的迁移、转接,享受的社会福利,优惠的税收政策,考取公务员得加分等。

国家和省、市的相关政策,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择业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人才市场供给环境

人才市场是组织的一个外部人才储备,通过这种储备,组织能吸收它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的状况是:劳动就业人口基数大,但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首先,中国实际劳动就业人口基数很大,而且增长较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潜在劳动供给人口超过劳动需求数量,形成持久的就业压力。但是劳动力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低、素质差。

其次,在高层次人才资源方面,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人力队伍庞大,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高层次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在人才结构中,研究型、理论型人才相对偏多,应用型人才较为缺乏。

通过人才市场供给的分析,要了解哪些人才富余,哪些人才短缺;哪些人才社会急需,哪些人才需求一般。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信息资源和决策依据。

3.科学技术发展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产技术的影响。人才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是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技术变革对组织的经营所产生的影响。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在某些需求领域招聘合格的人才变得十分困难。生产技术一旦发生了变化,某些技能也就不再需要了。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企业能够用更少的人员生产更多的产品。(2)科技发展对职业模式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职业模式的变化。每个时代转型或者科技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某种生活状态时,都会出现新兴的职业,同时肯定也会有一些旧职业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就业与职业变化的另一侧面,是不同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的增减模式,这一增减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许多小型企事业单位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3)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影响。未来的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需要具有新知识和较高技能的人才。预计需要新知识技能的岗位数量在增长速度上将大大超过其他类别的岗位。这种趋势意味着,那些知识陈旧或无实际操作技能的人将日益处于不利的境地,他们的就业机会将仅限于报酬很低的服务性岗位。总之,在许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员工或者应聘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之间,将会形成日益加大的差距。

4.文化环境“文化”说起来抽象,但是它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文化是影响人们行为、欲望的基本因素。当地文化反映着个人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和规范变化。如果人们崇尚职业的新奇性和变化性,人才资源在各企业之间的流动频度就高。如果人们追求工作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人才资源在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就相对减少。我国是一个大国,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要考虑组织所在地的文化因素。

5.人文氛围环境

人文氛围环境主要指文化教育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社会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等。人文氛围环境对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处于边远地区的城市与北京相比,在人才成长的条件与环境方面,就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北京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北京高校共有80多所,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构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为身在北京的工作者生涯发展创造了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

6.社会价值观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价值观念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人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地提高,由过去的生理、安全的需求,上升为自尊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些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无疑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二、经济环境分析

职业生涯发展与经济环境变化是密不可分的。诸如经济模式变化、经营环境变迁、经济国际化发展、经济增长率、经济景气度、经济建设速度等。当经济振兴时,百业待举,新的行业不断出现,新的组织不断产生,机构增加,编制扩充,为人的就业和晋升创造了条件。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经济模式的变化。经济模式有过去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转向知识经济。

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并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在制定个人的求职规划时需要加以分析和考虑。以下几种人才需求要引起注意。

1.创造型人才

知识经济在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经济需要创造型人才。其主要依据有三点:(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不再需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2)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唯有全面创新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

2.个性化人才

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经济学家把知识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的人才。

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人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当然,个性发展,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符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

3.复合型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成才,就要创造。此时的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技能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

4.合作型人才

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是链状供应,因此,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合作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

此外,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经济贸易国界的消失,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经营人才不但精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贸易法规以及外国风俗习惯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第三节正确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呢?大学生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目标不要订得太高;要坚持有效择业原则,少走弯路;要选择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在择业竞争过程中,出现焦虑和不安现象是正常的。面对来自社会以及竞争对手的压力,适度的紧张与焦虑可以催人奋进、培养自信,使人趋于成熟和坚强。大学生从自身来更新就业观念,端正择业动机,学会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善于推销自己,勇于展示自己,在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心理承受压力不超过最大负荷,增强“挫折”意识,使“抗挫力”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虽然无法改变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把就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应对压力,更新观念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随时更新:并不一定薪水最高的企业就是最好的企业;也不一定名声最好、最热门的职业就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才是最好的。所以,不要把就业单位的选择目标只盯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转向基层、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瞄准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也许适合你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更有利于发挥你的才能。二、调整心态,提升能力

积极的心态是应对就业压力的主要对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就是心态上的不同。同一个问题,心态不同,往往看法各异、结果迥然。心态的好坏决定着就业的成功与否。成功者的心态虽包含众多的层面,但最重要的是自信心。

实际上,当你走进心目中那些佼佼者时,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具有有别于常人的特质:不屈服于一时的压力,始终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并甘愿为此忍辱负重;行动果断、奋发向上、工作努力、生活严谨、勇于进取、求真务实。三、挖掘潜力,追求目标

当下,大多数人总发现自己活在犹豫之中。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选择了合适的职业或目标呢?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在人生的坐标上,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自己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职的话,那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永远沉溺在卑微和失意中。因此,对自己的一技之长保持兴趣是相当重要的,这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

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须事先设定一些限制条件,过多地考虑这个职业能带给你多少利益。你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选择能使自己全力以赴投入的职业,如何选择能使你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这样,你才不至于日复一日地与索然无味的工作为伴,你才会经营自己的长处,为自己的人生增值。四、适应现实,克服压力

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你对环境的适应力。压力之下,大多数人会变得沮丧,失去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适应生活压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将它们看作美好的东西并加以接受。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逆境和失败视为磨砺的大好机会,就会帮助我们增强免疫力。成功者之所以能有一番作为,在于他们面对压力不惧怕、不逃避,他们善于与压力作斗争,并相信终会获胜。五、调整择业期望值

择业期望值是一个人要获得的职业岗位对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是否受尊重、受器重,能力特长可否得以发挥、个人抱负能否施展等。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份可以较好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但是必须认识到,择业期望值如果脱离现实而一味拔高,就有可能导致择业失败。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防范出现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倾向:

一是防范脱离现实需要和自身能力。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存在“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现象;有的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只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好工作”,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都缺乏考虑。其结果往往是自己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由于期望值超出现实太多而使择业屡屡失败;另一种是侥幸获胜,也会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无法胜任而处于被动。

二是防范追求物质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这一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部分毕业生为了物质利益,只从收入高、待遇好的角度去考虑职业选择,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抱负。虽然生活物质提高了,但很快会发现自己的精神并不愉悦,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在锐减,很快就会进入职业危机期。

三是防范盲目消极择业。由于就业压力剧增,部分大学生就抱着不管工作好坏,先随便找份工作安顿下来,以后再慢慢挑的思想,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择业期望值过低造成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这样的盲目就业行为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表面上好像学了不少东西,可是一样也不精。没有一技之长,今后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反思体验】

1.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所学专业,论述个人发展方向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2.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你对就业环境有什么新的认识?就自己而言,择业更注重工资、工作地点、岗位还是其他因素?并说明原因。第二章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法规【案例2-1】

小明与A公司签订了3年劳动合同,试用期为6个月,在A公司试用45天后,A公司说他没有完成业绩的60%,根据他的工作表现想劝退他。可是小明认为他在试用期间找了很多客户资源,而且,已经导入公司的CRM系统。如果你是小明,你该怎么办呢?

误解:试用期是用工双方用来考察对方能力条件是否满足自己要求的,一旦发现不合适,就可以随时辞退或辞职。

正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都对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员工做了一定的限制。如《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第三十七条员工在试用期内辞职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员工试用期内辞职按照要求,需要提前三天通知;而单位试用期内辞退则有证明义务,即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小明所在的A公司认为其没有完成销售业绩,所以不符合录用条件,试用期内要劝他自己辞职。那这个销售业绩要求在小明入职时公司是否告知过小明呢?从小明的表述来看,显然小明对此毫不知情。因为小明觉得自己已经找了很多客户资源,自认为做得合格了。在没有告知试用期员工目标是什么的情况下,A公司就说没有完成业绩的60%,这是不妥当的。我注意到,小明所在的公司并没有直接跟小明说业绩不达标,试用期考核不过,需要辞退小明,而是劝退。这说明公司也觉得自己的做法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如果劝小明辞职成功,那小明将来反悔的话也没办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建议小明向公司指出,如果有明确的指标,那应该在入职的时候就说清楚,这样小明可以有目标去努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努力后才知道,原来指标还有很远。既然试用期还有好几个月才到期,公司可以再给小明一段时间继续完成业绩。这样处理,对双方都比较公平合理。第一节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起,我国大学生就业就实行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安排就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制度进行彻底改革。1993年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施纲要》彻底取消了使用多年的大学生统招统分就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学生可以通过升学、留学、择业、创业、参军、报考公务员、加入西部计划等方式就业或继续深造。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国家负责为其办理就业手续;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将档案及户口关系转回其家庭所在地,由当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帮助推荐就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到我国,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影响,总体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状况也急转直下。面对就业环境的巨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让大学生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国务院及教育部在2009年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等),通过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使他们能够通过升学、报考公务员、参军、“三支一扶”、“义务教育计划”等方式,获得就业机会。一、大学生升学与留学政策

国家鼓励大学生升学与留学,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研、留学等升学方式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开介绍信或证明、保留户口或档案、协调相关关系等。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高校可以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和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生,如不愿升学或不再继续攻读,可以自主择业或回家庭所在地就业;如大学生被录取为保留入学资格的研究生,则应参加毕业生就业派遣。

高校毕业生已参加考研,同时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可以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本人不承担违约责任。民办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报考研究生,如果报考高校不接受符合条件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报名,或在录取时有歧视现象,可以向教育主管部门举报。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民办高校学生在升学、就业、档案管理、评奖评优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毕业生享有同等的权利。

2009年“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简称“公告”)还规定,对参加“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入伍”等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在考研时给予加10分的优惠,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都聘用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具有高职或高专学历的入伍学生,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考核入读普通本科;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录取院校可为其保留两年学籍;对参军入伍并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研究生。二、大学生签约就业政策

1.大学生到非公有制单位签约就业政策

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将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便捷地为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其合法劳动权益。当地人才服务机构将为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集体户口、人事代理、存放人事关系等服务,为这些毕业生办理人事关系接转、人事档案管理、转正定级、党团关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社会保险金缴纳等服务,实行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解除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2.大学生异地签约就业政策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尤其是到省会以下城市以及西部地区就业,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消除人为限制的毕业生跨省就业障碍,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

第一,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规定,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多招聘高校毕业生。

第二,取消对接收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

第三,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公安部门对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和高校毕业生所持的普通高校毕业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其落户手续;对非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劳动合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证书办理其落户手续。

3.五类高校毕业生签约就业政策

一类是师范毕业生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原则上在教育系统内就业,如在教育系统外就业,原则上应缴纳大学全部培养费及师范学生奖学金。

二类是肄业生就业。大学肄业的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国家不负责其就业派遣,并将档案和户口转至其生源所在地,让其自谋职业。

三类是残疾毕业生就业。国家政策规定,对残疾毕业生,学校应帮助其就业,确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安置;必要时,学校可与民政部门联系安排残疾毕业生的工作单位。

四类是患病毕业生就业。对患病毕业生学校应在派遣前认真负责地对其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粮关系和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办理。

五类是志愿服务西部和参加农村服务计划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签约就业后不再实行见习期,其参加基层服务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晋升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

4.参加考研毕业生的签约就业政策

多数考研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考研的结果还未确定,这类毕业生就业时应在协议中向用人单位声明,双方应取得一致意见。如果毕业生被录取为研究生,则就业协议无效;如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此条款,则毕业生不应与该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5.大学生签约就业时的社会保险政策

高校毕业生回生源地半年以上仍未就业的,可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证明到户籍所在市或县的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城镇就业和失业统一管理,安排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或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组织其到用人单位见习,用人单位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六个月内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的,可持学校证明,由各地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镇“低保”政策标准,给予临时救助。三、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政策

高校毕业生要报考国家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工作,须参加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国家机关将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公务员录用。

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除政审合格、身体健康等一般条件外,还需符合以下条件: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学习成绩优良(各科学习成绩平均不低于80分),基础理论扎实,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具有招考职位要求的具体条件。

公务员录用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由人事部门统一组织,科目有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和综合知识。行政能力测试主要测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觉速度和准确性、言语理解及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五个方面的能力;申论主要测试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分析与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知识主要测试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知识面,内容涉及时事政治、中国近现代史常识、自然科学常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知识四个方面。面试由各用人部门分别组织,主要考察机关工作人员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个人基本素质。毕业生只能报考一个部门,但在一个部门内可选择2~3个专业要求相近的职位作为报考志愿。

志愿服务西部和参加农村服务计划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在报考公务员时给予笔试加分;在报考事业单位时也可以适当增加分数,给予其他优惠政策(如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四、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政策

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国家制定了专门的鼓励政策。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外,国家还给予了以下政策支持:

一是高校毕业生参加西部服务计划,在基层工作期间,由所在市、县财政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到农村工作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学生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其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

二是本人要求户口和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按照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为其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三是服务期满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为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他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

四是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在报考研究生时给予加分待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规定在当年的研究生招生政策中予以明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可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并给予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具体规定由省级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机关在当年招考中予以明确。

五是服务期满,对志愿者作出鉴定,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满两年、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六是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

2009年“国务院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还规定: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五、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政策

1.办理社会保险关系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社会保险参保办法,搞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服务,方便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流动。

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并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缴费年限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按机关事业单位的办法计发养老金;高校毕业生曾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原在机关事业单位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按企业的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2.提供见习岗位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与有关机构相互配合,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有条件的城市,当地劳动部门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确定一批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各地将优先组织已进行失业登记并有见习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见习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并将见习与就业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自助式网上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进一步扩展。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获得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推出自助式网上就业服务。

对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到基层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将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并在签订劳动合同、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积极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特别是提供基层单位的用人信息,并及时向高校毕业生发布。

4.提供创业培训“一条龙”服务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或动员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训。

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将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执行免征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将联合有关部门落实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目前已在一些高等院校开展了“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课程的试点活动。六、大学生“三支一扶”就业政策

2006年2月25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1.公开招募与组织管理

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人事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成立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负责这项工作的总体规划、协调和指导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落实本地区基层服务岗位,负责组织报名、招募、审核、体检、培训、派遣及相关材料的上报等工作。

2.招募对象和条件

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生应具备以下条件:(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2)学习成绩合格,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3)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纪守法,作风正派;(4)身体健康。

3.招募原则和程序

招募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并有一定比例的名额招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具体招募工作程序为:

第一,汇总计划。每年4月底前,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要收集、汇总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并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二,组织招募。每年5月底前,各地根据下达的招募计划和实际情况,采取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进行招募。

第三,确定人选。经审核、体检确定人选后,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签署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申请书,并于每年6月底前将名单上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四,培训上岗。由各地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进行上岗前的集中培训。每年7月底前到服务单位报到。

4.服务期间的管理(1)户档管理。服务期间,“三支一扶”大学生户口统一由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指定的有关机构管理,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人事档案原则上统一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人事部门,党团组织关系转至服务单位。对在服务期间积极要求入党的,由乡镇一级党组织按规定程序办理。(2)日常管理。服务单位负责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承担其日常管理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积极为其提供业务培训机会。团县委在每个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的乡镇择优选拔1~2名条件适宜的大学生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并负责协调落实相关任职程序。(3)考核管理。县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三支一扶”大学生年度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工作,凡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大学生,由团县委会同乡镇党委负责考核其担任团干部期间的工作情况,并将考核材料汇总报送县级政府人事部门,考核情况存入本人档案,并报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备案。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经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审核,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作为大学生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依据。“三支一扶”大学生应按照规定期限完成服务工作,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须经省级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批准,并履行有关手续。(4)经费保障。“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

5.服务期满后的相关政策及就业推荐

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考虑接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也应拿出一定职位专门吸纳这部分毕业生。服务期满自主创业的,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应届毕业生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工作,服务达到国家规定年限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两年以上,服务期满后的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于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项目的,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

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可以回到原籍或到其他地区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区应准予落户。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由接收单位按照所任职务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其职务工资标准;其服务期限计算为工龄;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七、大学生参军入伍政策

国家鼓励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1.应征入伍的大学毕业生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于祖国,热爱军队,志愿献身国防事业,符合公民服务现役的政治条件;学习成绩平均在良好以上;专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3周岁,本科毕业生的年龄不超过2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2.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程序

高校毕业生报名;部队对接收对象进行考核、体检,与接收对象签订协议;接收对象报到;统一办理接收对象入伍手续;组织入伍的毕业生军训,见习锻炼;对见习期满的毕业生定岗任职。

3.相关待遇

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事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到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和指挥岗位工作的毕业生,不实习见习期,自批准入伍之日起确定职级和军衔。工资待遇按照军委、总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2009年“国务院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公告”还规定:对参军入伍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用。八、大学生就业困难援助政策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要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九、大学生就业管理政策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工作由教育部统一部署,各部委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从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学年开始。用人单位一般在每年11~12月向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提出下一年度毕业生需求计划,11月至第二年5月与毕业生签订录用协议。毕业生的就业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毕业生联系工作时间应安排在1~5月,春季毕业研究生可适当提前。

1.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

教育部通过调查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各部委按照文件精神,制定出本地区、本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意见。教育部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向各地区、各部门提供下一年度的毕业生资源情况,包括毕业生所在的学校、所学专业以及毕业生来源地区情况等。各用人单位向教育部提供需求信息,教育部将需求信息汇总后,向社会及时通报,并适时组织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会。

2.省(市、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

各省(市、区)根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制定本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