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05:07:05

点击下载

作者:艾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的常识

创业的常识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创业的常识

作者:艾诚

排版:JINAN ENPUTDATA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ISBN:9787508658179

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此书献给我远在黄山的家人,陪伴艾问成长的朋友,以及披荆斩棘的创业者们。序言1多点敬畏和智慧 少点急功近利

小艾是我北京大学的学妹,也是我的安徽老乡。我母亲是皖南人,她是黄山人。我们都是美国公共政策专业毕业,学术上好多背景也很接近,所以我们聊得来。

小艾爱折腾,在纽约联合国工作之余考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毕业后去了华盛顿的世界银行国际金融总公司,没几天又被央视“招安”,做了财经节目主持人兼评论员。在专业但传统的财经媒体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决定自己折腾了。创业总是非常累人,尤其是做媒体。她太累的时候也跟我唠叨几句,我倒是挺鼓励她的,因为觉得她聪明、能干、有情怀,但更重要的是,她和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一样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政策挺、估值高、钱多,尤其是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给媒体行业带来了无穷的机会!以小艾的智商、能力和品质,我相信她会是中国媒体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当然一定也会赚钱的!

时下年轻人创业和投资最时髦,小艾即是其中一分子,也是一个观察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她比一般媒体人对有关投资和创业的问题有更深的感悟。现在出版的《创业的常识》一书集合了她对时下中国顶级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采访,涵盖了有关创业、投资的成功与失败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对于那些想创业和已经在创业路上的年轻人来说,是珍贵的经验分享;对于那些投资人来说,是避免风险、减少失败的苦口良药。在中国,风险投资的长足发展其实不过是近十年的事。像这样一本没有雕饰,没有空谈,全是来自创业、投资第一线的成功者智慧经验的集成,此书应该是第一部。

多点敬畏和智慧,少点急功近利,是本书大多数被访者的心愿。语言真实但不一定好听,认真读完一定受益匪浅。但真正能静下心来读完的能有多少人呢?在时下轰轰烈烈的速食文化下,静下心来看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相信还是有很多真正渴望成长的年轻人会认真读懂这本书的价值,并分享给你们的创投圈子。我也相信这些顶级投资人用良心和教训分享的点滴中,一定会帮助你“用实力让情怀落地”。

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2015年10月12日我受邀在“艾问顶级投资人之创客法则”年会上的讲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的《双城记》里开篇第一句话,对目前的中国而言特别适宜。在今天,最好的时代就是互联网,但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看传统经济,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几乎每个地方的传统经济都面临巨大的困难。中国过去几年消耗了一半以上的钢铁。最近200年之内,全世界大概1/4的钢铁是我们生产的,河北省占了整个钢铁生产量的1/2,但是它的产能是过剩的。我们消耗了全世界60%的水泥和30%的铜铁。我们的水泥厂是全世界最大的。产能过剩,传统行业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大量的二三线传统行业已经活不下去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人站起来是一件事,一个人倒下来也是一件事。比如埃隆·马斯克,做特斯拉,大家都认为他是乔布斯一样的英雄,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过去一个星期特斯拉的股票跌了16%,今天《华尔街日报》上写有可能马斯克一夜之间从英雄变成罪人。

最近流行用自拍杆自拍,但是都关注自己,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导致道德崩溃。放高利贷的改叫众筹,耳机改叫可穿戴设备,办公室出租叫孵化器,搅局叫风险投资。创业之所以成为风尚,是因为人们都相信风来了猪也能飞上去,于是等风、跟风、忽悠成为眼下创业的新常态。

我们碰到的情况就是,创业企业在点击率、用户数转化率等数据方面造假,而且造假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常态。我曾经呼吁,我也看到我们做创投的同事也在呼吁,希望能够讲真话,但是在这样一个大潮下,目前还是大家都说假话,而且说得越来越离谱。比如我们发现一个真实的情况,融了2000万人民币,结果说成2000万美元,好多融资都是把人民币改成了美元。融了8000万说成上亿的,这个也有。但是现在大规模地说假话,我们投资人20年来还是第一次见到。大量O2O(线上对线下)和P2P(个人对个人)公司濒临倒闭,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根据我们过去20年的投资实践,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成功率大概不超过1%。今天我们看到的创业公司,大概95%以上几年以后会死掉。问题在于,创业成功到底需要什么?

什么是创业?说白了就是自个儿干。说得更好听一点,更学术点,创业是指创业者发现商业机遇,并且把商业机遇变成商业价值。一定要有商业价值。从我们的体会来讲,第一,要有眼光。你能不能看到,100个人都看到你就没有机会了,要稍微比别人早一点看到。第二,要把机遇做成价值,得要有操作能力。创业需要有组织能力,小艾他们是一波人,而不是一个人干。另外,要有创新。今天开餐馆说不定也能赚钱,但是这通常不是机构投资人能够投资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活动并不适合机构投资人来投,比如说捏脚,大家觉得挺舒服,但是捏脚就不容易投,基本上一缴税就完了。创业要有价值才能够创新。怎样才能创造价值?通常创造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别人没有做过的。

现在大家都在说互联网思维,我经常在琢磨,历史上的科学发展,对于我们人类最重要的就是蒸汽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他的发明超过互联网,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动力推动我们的活动。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蒸汽机思维。我们读书的计算机时代,从大计算机到个人电脑,我也没听说过有计算机思维,为什么到了互联网时代就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就是常识。

创造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的服务,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产品和服务。为什么这么难?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要犯一个大错,因为犯一个大错你就失败了,所以要有很多小的成功。

我们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一定是尊崇大数据。就创业来讲,成功不是正态定义,只有这么几个人成功,他的价值所有人就会加起来。很有意思,过去几年,我们发现往往在一个基金里,会有一个项目的回报超过整个基金其他项目的回报。所以创业成功属于特定人群。我要是知道谁能成功谁不会成功,今天立马放弃投资,去算命。

哈佛大学有位经济学教授讲,企业家精神,其中一个是首创精神,还有成功欲、冒险精神、以苦为乐、精明理智和事业心。时下创业的冬季源自对财富和声名的渴望,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是为实现某个梦想和超越。我天天上班要坐一个小时地铁,我不想干了,就在家里卖车,这是创业。所以创业不是高大上。但是创业能走多远,和公司能做多大,比如说要挣100万还是一个亿,这个就很重要了。我跟马云很熟,2001年起我代表软银做了三年阿里巴巴的董事,马云大家都知道,特别会说,因为做过老师。这哥们儿一个特点就是特别会忽悠,但是他忽悠的东西还真行。2001年正好是全球互联网泡沫,那时候美国没钱,硅谷差不多完了,中国没钱,硅谷也没钱,日本有钱。我讲中国投资,马云讲中国互联网,马云讲得慷慨激昂,满嘴白沫。马云到今天还是,他真信这玩意儿。我要像他肯定不信这玩意儿,这个是不一样的。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真想把一件事做大,一定要有一个超越自身利益的东西。

现在讲拥抱90后,这是扯淡。创业成功的大部分在30~38岁,90后啥都不懂,怎么可能创业比别人好,唯一一个可能,手游做得比别人好,70后、80后都不玩。

巴菲特讲的长长的雪道,就是市场一定要大。巴菲特说投资挺简单,找长长的雪道,最好雪还要湿一点。他说得很简单,我们赔得稀里哗啦。巴菲特的话只是听一听而已,学不到。

大家把营利模式搞糊涂了,什么叫企业?企业就是以赢利为天职的。未来多赚钱、现在少赚钱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知道怎么赚钱。不管做什么,创业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营利模式。

另外要有核心竞争力,什么叫核心竞争力?说白了就是别人不大容易超过你。说得更精确一点就是,要有定价的能力,没有定价能力就别干。

还要进行制度化、透明化管理,企业专权专制,等到做大就不行了。我们企业早期犯了好多错误,2000年好的项目,从美国空降回来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COO(首席运营官),结果90%的项目全死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今天投物流,明天投外汇,结果没几天企业破产了。

最后我讲一下对商机的把握,领先0.5步。太早做的基本上都死掉了。但是企业基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领袖。

我尽量让讲的本来很枯燥的东西生动一些。领袖特别重要,什么叫领袖?我们知道领袖一定是聪明人,我们经常听到这个人很笨、那个人很聪明,但是什么叫笨?基本上很少有人研究。美国对聪明人有系统的研究。第一,聪明人都有比较强的元认知能力。什么叫元认知?就是对支持的支持比较强,学习方法比较强。我有一个同学天天打球天天玩,他考试就是考得好,你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学习,他学习的效率就是普通人的10倍,这种人就是比较聪明的。第二,有比较强的逻辑性的思维跳跃,比如我们跟聪明人谈话,就知道他知道结果,他逻辑性很强,具有逻辑性的跳跃能力。另外还有好奇心。聪明人都有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通常抓住话题蛮重要。

最后一个供大家参考。这是哈佛大学的研究,想创业的同事可以认真参考一下。在商界,在政界,在学界,在艺术界,在任何一个地方,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领袖?领袖一定有共性。结果发现,领袖有一个共性特别重要,就是具有非常强的同理心或者叫移情,能够在对方的位置上做出你的决策。我们中国有句话叫换位思考,但是换位思考没有强调决策,这个研究强调,不仅要思考,还要做决策。第二个共性是要诚实,有人格魅力。这是我们刚刚讲的,回到理性,回到常识。另外领袖还要有传教士的能力。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软银赛富亚洲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序言2我离开创投圈与名利无关,与幸福有关

艾诚邀我为她的新书写序,我觉得义不容辞。她曾几次在哈佛中心(上海)义务做主持,我很感激。在领导哈佛中心(上海)之前,我也是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从业者,也曾与书中一些顶级投资人并肩工作过。今天读了这本书,不由得感慨一番。

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不妨都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做现在的事业。问了几个“为什么”之后,就会谈到“幸福”这个话题。

人们经常把生活和工作对立起来,说工作太忙损害了生活的质量,因此要寻求两者间的平衡。好像幸福是生活的专属,而工作是必要的邪恶。其实,生活是脚,工作是手,不一样的作用,少了哪个都不好,不是吗?

创业者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有幸福的感觉呢?答案是,找到某个事业,自己真的热爱,真的擅长,真的享受它所迸发的意义。这本书有不少章节讨论是否人人都适合创业。能否将创业先放在一边,首先人人都应该寻觅“自己”所爱的工作,而不是“公认”的好工作。

其次,是否适合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测试下自己是否可以事倍功半。俗话说,你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你是块铁,那么只要功夫到,铁杵磨成针。可你要是块木头呢?磨了一辈子,顶多是根牙签!还不如做成个桌子让你更有成就感,何必那么执着呢。

再说“意义”,很多人都盼着先苦后甜。在拼命赚钱时,满脑子都想着今后成功的样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要提醒两点:第一,如果你认为“苦”,是因为你在做既不喜欢又不擅长的工作,那么你很可能等不到“甜”的那一天;第二,其实成功有很多诡异的偶然,你就是辛苦了一辈子也未必成功。所以,还是把过程当成目的吧,做喜欢并擅长的事,自己高兴是硬道理。

我希望这本书没有落入神化创业偶像的俗套。媒体有时会误导创业新手急于求成、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我们千万要知道因果关系,要知道有些短期的行为可能造成长期的损害。现在有些创业者造假,短期骗钱,但是这些人长期来看一定是痛苦的,因为谁都不是傻子,恶有恶报,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幸福这点事”也是需要创新的。好消息是,创造幸福感的本领是可学习的,并且可在试错中渐入佳境。阎焱曾讲过,创业的成功,需要在长期过程中不断做正确的选择。创造幸福也是一样的。

首先,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小艾找到了中国第一档扶贫卫视节目《第一书记》。她工作这么忙,有时候睡觉都没时间,还去主持《第一书记》,为的是帮助国家级贫困村的村民和孩子。因为她热爱,做得好,感觉有意义。在艾诚举办的一场公益晚宴上,我遇到了“为你读诗”的潘杰客老师。他在跟所有人谈话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非常认真地听别人讲话。我猜他肯定是非常愿意跟别人接触和交流。问问题的这些年轻人,很多年之后还会感觉到他的关注。

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小事,关键是有没有养成习惯去尝试和体会其意义。比如,父母养你这么多年不容易,你今天试试做件让他们高兴的事情。他们高兴了,你会感觉很好。还有更小的事,对陌生人态度稍微好些,清洁工、快递员、开车司机、空服人员等,对他们笑一笑,客气一点。

许多年前,有一次投资谈判僵持不下,我说:“咱们现在谈崩了,都不肯让步。不如这样,咱们多喘口气,然后想想,5年以后再回过头来想今天的僵局,是不是会觉得咱们都很可笑……”十几年以后,当我重新见到当时那位谈判对手的时候,她回忆起这件事,说我那句话对她很有影响。有时候,一句话或一件事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虽然你当时不知道有没有影响,但是你做事的时候就认定它是有意义的吧。

我是上了岁数的人,在世的时间有限了。趁还活着的时候,我提倡给予,给予就是获得。如何给予也是需要学习的。哈佛商学院有个教授写了一本书叫“Happy Money”(意为“花钱带来的幸福感”)。书的开场白很有意思:“很多人说有钱买不到幸福,我们不同意。你觉得有钱不幸福是因为你不知道怎样去做。”这位教授在TED(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上也做了演说,讲到捐款,捐款的方式可以很不一样。如果你只是捐给红十字会,这样被动的捐款会失去创造幸福的机会。他指出,创造幸福一定要在给予的同时创造亲身经历。往往你记住的、有意义的是那段经历给你带来的体验。比如说,小艾做的《第一书记》电视公益节目,她有一串串难忘的经历。她也可以单单捐钱,可是那样就不如她亲身参与得到的幸福感更强。所以如何把捐款变成体验,为你本人及其他一起参与的人创造经历并且多年不忘,这个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除了捐“款”之外,还有捐“慧”,智慧的“慧”,即人力资本。我们在成长过程当中都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力和人脉。如果能够把这些经验、能力和人脉也贡献给你帮助的人,有时候比捐款还要有效。以我自己为例。在从事投资业多年之后,我想做教育,因为我热爱,能做好,又有意义。那时候,我已经开始计划自己出资办个中学生领导力培训项目,正巧哈佛大学让我推荐领导哈佛中心(上海)的人选,我就毛遂自荐了。记得他们对我最大的疑惑是我图什么。“私募股权投资人挣得非常多,为什么要做教育工作?”另外,“干脆你还继续做投资,把你挣来的钱捐给哈佛不就行了吗?”其实,我要捐献的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人力资本。

创业团队也是可以捐赠时间的。比如,创始人奖励员工的方式,能不能不是给钱,而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做好事呢?或者更简单点,奖励时间让他们去陪伴家人。这是不是可行呢?

还有,作为创始人和董事长,你可以贡献时间关注最基层的员工。有一位顶级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哈佛商学院的校友,过去30年他的业绩应该与巴菲特不相上下。他跟我说了一个独特的方法:将同一个月加入公司的新员工组成一个月份小组,比如说10月份加入的员工组成10月小组,从前台到合伙人各层级的人都有。月份小组有权利定期跟创始人吃一顿午饭。这家几百亿美元的基金有几百名员工,基层员工一般没有机会接触到创始人。可是,他们许多午饭时间都是和月份小组的成员,以及与创始人一起度过的。创业家们现在就可以用这个方法,特别是当公司成长到几百个人的时候,员工跟创始人能够近距离地聊聊天也是好事,你在给予员工你的关注。

最后,员工也可以创造幸福经历。不少公司都有团队精神的培训。实际上这些活动可以跟公益结合在一起。我们最近接触到“春晖博爱”这个组织,它为孤儿院的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帮助,跟全国很多福利院合作,已经做了17年了。如果谁能够到这些福利院表演节目,孩子们都会非常高兴的。所以,爱唱歌的员工,可以把卡拉OK搬到与春晖合作的福利院里,给孤残孩子们唱歌。这不是做了好事吗?为员工创造幸福经历可以从点滴做起。

我原来做投资的时候经常要防着别人骗我。自从来到哈佛中心(上海)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社会还是挺美好的。此时此刻,哈佛商学院在全世界都在研究“社会企业”。所谓社会企业,是指某类商业组织,在运营过程当中,或者在利润分配方面,为社会做公益。因为这个课题,我们就接触了一些在中国做好事的人群,吃惊地发现世上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好心人,这么多好心的年轻人,不是都传80后、90后很自私吗?有一个频道理论,说你做什么样的事情就会招来什么样的人。看来,我一不小心换了个好频道。

跟比你优秀的人在一起,你自己就不知不觉变得优秀了;跟比你善良的人在一起,你自己就不知不觉变得善良了;跟比你幸福的人在一起,你自己就不知不觉变得幸福了。

看完艾诚的这本书之后,请问:“你和谁一起创业呢?”

TPG(德太投资)贝恩资本前合伙人,现任哈佛中心(上海)董事总经理 黄晶生自序什么是创业的常识?

幸运的人生有几次涅,有些是命运必然的安排,有些是自找的近乎偏执的成长洗礼。

小时候,想象过自己从女孩变成女人的各种可能,失恋、辞职、生子、留学……但是没有想到第一次长大成人的体验却是通过一次不经意的创业。

2014年初春,从美国回国一周年,我带着大部分“海龟”刚回国后的“通病”——骄傲、迷惘和无所畏惧,绕着地球折腾了好几圈。我决定索性离职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三月初春,黄山很美,万物复苏,满眼青色,家中有亲人,心里有回忆……时间滴滴答答,节奏不紧不慢,生活很平静,心境却不从容。幸运的是,收到不少机构的邀请,我一一婉拒。为什么?围城外,尚需勇气。天真女子只参与能承担后果的是非,而转型改革期的中国,大多数是非是你我所承受不起的。我也在等,等自己准备好了,也许世界就准备好了。

虽然当时中国大地上还没有李总理的双创口号,但是宏大的创业铺陈已是不可抵挡:

资本市场更加火爆。2013年最后一天,A股史上历时最长的第八次IPO(首次公开募股)暂停终于结束,历时近400天。8个月之后,《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私募基金由“游击队”转向“正规军”;

对创业的政策支持更加明晰。2014年3月,新公司法发生大变化,自当年3月1日起,1元钱就能开公司,我也加入创业大军在上海嘉定区注册了“艾问传媒”。

鼓励创业成为国家战略。2014年9月,李克强第一次在达沃斯论坛上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在这个月,史上最大规模的IPO——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而创始人马云,这个当初被不少人当作骗子的男人,已是无数创业者的标杆。

2015年,趋势还在继续:从创新创业的火爆到“互联网+”成为风口;从政府引导基金多层次助力,到险资获准入市;从并购审批程序的简化,到国企混改的加速发展;从投资阶段的前移,到资本布局新三板;从A股爆发触峰值……这个资本与创业几乎成为连体婴儿的时代,资本市场的活跃,恰是创业大潮风起最有力的注脚。无数创业青年被裹挟前行,我也身处其中。一年的工夫,从注册公司时的一档人物节目,到如今十档节目、涉及近百家媒体的燎原之势;从当初一家公司的试水,到如今成为四家公司的核心合伙人;从懵懵懂懂的小艾创业,到诚惶诚恐受邀成为创投平台的主持兼导师……

可是,2015年,资本的寒冬也不期而至。有人说,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已经凉了,但泡沫还在。尽管那条短短200米的创业大街上人气依旧,但资本的口袋正在残忍地收紧。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创意的时代,打破桎梏,扫尽陈规;

这是创业的时代,众星闪耀,万家争鸣;

这是创投的时代,野心优雅,一掷千金。

除了“变”,没有更适合的词来界定这一年的创投圈和创业圈。

变的是机会,不变的是初心。

之所以在一年十余档节目的紧张节奏下,我坚持一定要写作此书,是因为我知道创业很孤独,就如左手温暖右手;创业很残酷,如万丈深渊;创业很艰辛,一路跋涉,首先要自我超越……

作为创业者、采访者,我目睹了太多创业者的故事,这些创业者带着梦想、勇气和激情,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中淬炼着、翻滚着。但是,道德底线被轻易踏过,焦虑如野草般疯长,渴望暴富的心态还在肆意蔓延……其间聚集了梦想、智慧、创新,但纠葛、矛盾密密麻麻,形形色色。这让我想起梁漱溟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会好吗?”创业的世界会好吗?我们要如何应对?

很多人急于创造出新鲜的词汇、理念甚至规则,来应对这个复杂且面目模糊的世界,忙于出新,忘了常识。

创业到底是为什么?拥有伟大的梦想?创造一家伟大的公司?创业,说直白了,就是赚钱;投资,说直白了,就是用钱赚钱。至于初心,有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人是为了颠覆世界。开一家花店、画廊,甚至走街串巷只图小富而安也是创业,一路披荆斩棘以杀破狼的气势到纳斯达克敲钟也是创业,这二者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然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绝对不可成为一种运动。虽然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盼中国可以诞生一批伟大的企业,但市场之海茫茫无边,我们不希望看到,曾经寄予厚望的弄潮儿,原来只不过是在裸泳。

创业九死一生,谁与您不离不弃?如何多点敬畏和智慧,少点急功近利?幸福生活与快乐工作,如何平衡?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创业的常识。

能告诉你真正答案的人不多,我邀请了13位不同年龄、不同方向的顶级投资人,他们是创业江湖里提灯夜行之人,是亲身经历者,也是冷峻的旁观者。采访之初,我对所有受访者只表达了一点要求,用理性和良心,向这个时代的创业者直言软肋、直击痛点。此外,本书所选择的案例,多是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案例,能折射出当下有趣、有新意也最热闹的创业情形,但这只是中国浩荡创业大潮中的冰山一角,那些传统领域的创业故事,亦是跌宕起伏,同样让人关注和敬畏。

什么是创业的常识?喧嚣之后,回归平静,疯狂之外,专注于本质。

艾问,为你而问。

写于雾霾中的北京城2015年12月20日第一章人人都可以创业吗?

徐小平

创业者最坏的结局,是回到他原点的最高处,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拿着我的钱试了一把,证明了自己,摸清长板短板,然后再重新出发,这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一次社会试验,这个试验每天都在进行着。创客法则

①创业就是一个创业者,通过自己的能力发现商机,并且通过他和团队的能力,变成商业财富的过程。

②创业其实最大的原动力还是赚钱!只是到了某一阶段,你赚到钱了,才会升华至为理想、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③除了获取财富,创业更是成长,是创新,甚或改变世界,即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过程,也可以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④集体扎堆创业之下,泡沫也不可避免。有最美好的愿望,也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沉下心做产品,踏踏实实走好创业的每一步,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才是创业全部的秘密。

⑤创业大潮,如同挪亚方舟,带着创业成功的少部分人,奔向了更美好的前方,留在沙滩上的更多的是炮灰。

⑥创业成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是小概率事件,而每一个人的创业历程都有各自的跌宕起伏与悲欣,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

⑦无论何时创业,都必须具备商业常识,如使命与愿景,注重用户至上、用户需求导向、用户体验、创新……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人类在世界种下的第一颗商业种子。而这些常识,可能是一些创业者在创业一开始就忽视,甚至抛弃的。

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投资人也是在创业,只不过,普通意义上的创业者是将自己的创意和产品、服务推向市场,投资人则是将手中的资本推向创业和创业者这个“市场”。就此来说,在今天的创业大潮中,创业者和投资人是当之无愧的两大主角,没有创“一号”和创“二号”之别!

⑨没有连续失败的创业者,只有连续创业的企业家。永不言败是创业最需要的态度。

⑩为什么创业就一定要成功?我觉得这是社会的愚昧,难道一定要成功吗?写作要成功吗?第四次创业潮

今天的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

是一个点子冒出来,就有金花四溅的时代。屌丝可以华丽丽地逆袭,“苦孩子”们又能白手起家了,新手卖个萌就能跨界……无数厚积薄发、一夜暴富、快速致富的故事,不断酝酿着、流动着,激发着人们的创业情绪。小小的肉夹馍能拉来潘石屹做俯卧撑作秀,90后CEO余佳文说“明年给员工发一个亿”……气势磅礴的梦想,简单朴素的梦想,经过多年蓄势,已决意在这个激荡的时代喷涌而出。90后创业素描

2014年8月,每天早晨一过9点,北京朝外SOHO一层的“伏牛堂”,就会散发出一股裹挟着麻辣气息的肉香。店内一角的厨房里,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还带着书生气的老板张天一,正守在一大锅米粉前。米粉在锅里咕咕冒泡,他熟练地做着米粉:米粉盛碗,浇上泛着红油的肉汁……

就在两个月前,他还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考研成绩专业第一,出版了两本书,北大“演讲十佳”,知名律师事务所实习经历……这份光鲜的简历,应该可以帮助他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24岁的他却“骑起自行车”,和3个合伙人东拼西凑了10万元,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地下一层一间37平方米的角落里,开起第一家牛肉米粉店“伏牛堂”。

在这家只有14个座位、“比路边摊好一点”的牛肉米粉店,北大法学硕士张天一有个诨号“阿香婆”:创业之初,店里的牛肉都由他炒制。几乎每天,他都要忙到半夜,衣服上沾满了牛肉味,右手变得越来越强壮。

伏牛堂开业之初,因为地下一层地址不好,门庭冷落。张天一与合伙人凭借90后互联网创造商机的敏锐直觉,利用社交网络进行精准营销,微博、微信、社区论坛中凡是标签“湖南”的用户,都成为他们的目标顾客。张天一的一篇自述《我硕士毕业为什么卖米粉》在朋友圈被疯转,他和伏牛堂成为热门。

6月25日,第二家伏牛堂开业,面积足足有180多平方米。两天后,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前一天,也正是伏牛堂开业第85天,张天一他们共卖出14362碗牛肉粉,最多一天卖出600碗,日销售额最高达两万元。

11月中旬,张天一定下的“年底卖出10万碗粉”达成,比他的计划提前一个半月。资本嗅觉灵敏,纷至沓来。自2014年5月,伏牛堂已经获得险峰华兴、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资本与真格基金的投资,估值已经有数千万元。现在,伏牛堂已经拥有3家店,团队人数达到30多人,全部都是90后,超过50%是大学生。张天一还一直在招揽人才,为今后的扩张做准备。

有人质疑就餐时间并未在伏牛堂看到预想中的火爆场面,张天一的回应很淡定:“以前那种火爆的场面是‘不正常的好’,现在才是立得住的‘正常的好’。”在这个大家都在谈论情怀、思维的年代,好好地将每一碗粉卖好,是张天一这个90后“牛”创业者最接地气的看法。

然而,开店卖米粉本来就是一个小而美的生意,资本大量介入的意义何在?参与投资的真格资本创始人徐小平认为,张天一和伏牛堂让他想到了星巴克。一杯咖啡可以开遍62个国家,拥有1.8万多间门店,一碗米粉是不是也有可能?不是说没有可能,只是现在还没有看到更多迹象。

在很多人眼中,90后涉世未深,还未挣脱父母怀抱,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和张天一一样,已经做起一件被认为是“大人”才能做的事情——创业。只是,这些90后在“任性”创业,经历喧嚣和火爆之后,也正体验着创业亘古未变的残酷:

90后“妹纸”马佳佳,原本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高才生,2012年6月毕业当天,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创意情趣用品店,并创办北京泡否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情趣用品实体店+B2C(企业对客户)零售商城,获乐博资本600万元天使投资。

然而,资本注入没能让泡否持续“兴奋”。2015年初,人们发现泡否网站打不开,马佳佳亲口承认“倒闭了倒闭了”。泡否关闭后,她的微博头衔变成“社区High创始人,《时尚COSMO》digital总编辑”。再次创业状况如何,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在微信圈中,一款迅速爆红的应用“脸萌”,也是一个典型的90后创业项目。“脸萌”创始人郭列为“准90后”,出生于1989年,但是他的大部分团队成员都是90后,其面对的用户也以90后为主。

当资本、夸赞等一切灯光都投射到这群年轻人身上,人们却发现,脸萌悄无声息地从视野中消失了。升腾、陨落如流星,作为一款产品,脸萌让人脑洞大开,但模式简单,易于被复制,再加上资本的介入让年轻团队压力骤增,注定其只是瞬间绽放的“烟火”。能否再次燃起,要看造化了。

2014年10月,出生于1992年的付小龙,在朋友圈里确认他的“恋爱笔记”获得世纪佳缘180万美元A轮投资,迎来了创业生涯的重要节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个创业与资本来去匆匆的时代,年轻的创业者、优秀的创意、资本的过早过度“宠爱”,再加上媒体的添油加醋,不一定能产生预想的结果。谁知道,180万美元和付小龙的“恋爱笔记”是不是资本圈的又一场豪赌,或是创业者的又一次任性?

……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预言:未来三五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创业潮!现在,这股创业大潮已然波涛汹涌、不可阻挡。

小贴士之“你必须了解的中国四次创业潮”

自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至今,中国经历了四次创业潮。

第一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乡镇企业式的创业潮。这次大潮活下来的是“傻子瓜子”年广久、全国最著名厂长马胜利等人,然而,大部分企业在岁月的冲刷中已经荡然无存。

第二次,是所谓的“92派”,政府官员、科研所知识分子“下海”热潮。这次大潮活下来的是万科、联想等集团,然而,在时代的发展中,他们的经营模式和方向被迫转型。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中各种网络经营式的创业潮。这次大潮活下来的是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现在,他们已经从曾经初始的单一业务,比如即时通信、搜索,演变为兼并收购投资的互联网集团。

第四次,就是2010年以来,新经济环境下政府与市场共同催生的大众创业潮。与前三轮创业潮相比,这次创业潮覆盖人群更广,参与度更高,声势更浩大,但因草根化衍生出的盲从现象也比较严重。

当下的互联网风口有电商,比如聚美优品、唯品会、京东商城,衍生出来的有O2O,是服务的电商化。在群魔乱舞中,很多风险投资基金会投在一条赛道和一个风口相互竞争的企业。但是谁将独占鳌头?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主创业,而不是和父辈一样进入公司做职员或去当公务员,除了90后有着年轻人的冲劲和热血、更坚持自我之外,也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倡导。总理喊你来创业

2015年5月7日,3天前刚刚给清华大学最优秀的年轻人回了一封鼓励创业的信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似乎觉得还应该去看看这些热情的创业者们,于是他来到了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大街。

当天的新闻详细地记录了这位国家领导人在创业街的一言一行。在3W咖啡店,李克强坐了下来,要了一杯“创业咖啡”——他想和那些蜂拥围上来的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边喝咖啡边聊创业。

小贴士之“‘创业咖啡’为什么这么火?”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聚集着车库咖啡、3W咖啡等众多新型创业孵化器。

创业与咖啡扯上关系,源于文化上的接近。与上代人喜好在酒桌、饭桌上谈生意相比,现在的创业主力军80后、90后更喜欢喝咖啡、聊创意。

在咖啡店里,互不相识的创客们可以喝着咖啡尽情分享创业经历,或者一拍即合开始合伙创业,甚至凭借天才创意获得投资人的垂青。

与其说创业咖啡火,倒不如说人们想体验一下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这是李克强作为本届政府总理,第二次在公开场合和创业者们喝咖啡——三年前,他在津京互联科技创业中心的咖啡厅里举起了一杯香草咖啡。

不同于喝茶,咖啡这些年几乎成了创业者的“标配”,咖啡馆也正在成为时下创业者交流和对接资本的地方。“这里精彩纷呈,什么想法都有!真正知道社会需求的是大众,这正是大众创业的精髓所在。”在3W咖啡馆,李克强把这些激励人的话留给了踌躇满志的一群创业者。在3W咖啡馆,李克强举起一杯咖啡,笑着读出咖啡杯上的那句话:“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与此同时,咖啡杯里最上层的泡沫也有目共睹。

显然,“总理喝咖啡、聊创业”,在中国的语境中,往往有更多的特殊含义。李克强任总理以来,已经有6次亲自考察创业园区、创业中心,他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正在成为年轻创业者们口中最热的词。

就在3W咖啡馆的三楼,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数十家公司——有的可能还称不上公司,在这里犹如新世界般混沌初开。一台电脑,一把转椅,这里的工位和那些高档写字楼里大公司的工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这些工位的上方,都挂着公司或者团队的名字,电脑前坐着的那些年轻人,是老板,是销售,是会计,还可能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员工。

只要花上900元,他就可以在这里坐上一个月——七八年前,这样的工位在中关村是500元——可以预料的是,这些马不停蹄的年轻人在这里不会超过半年。很多人失败了,也有的人成长了起来,队伍越来越庞大,这里已经坐不下了,他们会去外面再租一个单独的办公室,或者再往后,他们有可能租一个楼层,甚至租上一栋楼。

一张桌,一间房,一层楼,一栋楼,这是一个被称作公司的组织自然成长的标志,之前,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些创业者借助资本和技术的力量,成长速度往往是前辈们的几倍——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下中国的创业团队中,从几个人迅速扩张到几千人,很多都不需要一年时间。

这是创业最好的年代,当然,也是给予创业者资金“营养”并从中有所得的投资人和投资资本的最好时代!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投资人也是在创业,只不过,普通意义上的创业者是将自己的创意和产品、服务推向市场,投资人则是将手中的资本推向创业和创业者这个市场。就此来说,在今天的创业大潮中,创业者和投资人是当之无愧的两大主角,没有创“一号”和创“二号”之别!创业是把商机变成商业财富

梦想?财富?使命?或者就是为了寻开心或刷存在感?

创业这个曾经神秘而又高深的词汇,而今如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门槛越来越低,人人皆可创业。《现代汉语词典》对“创业”有明确的解释——创建事业。看似简单明了的信息,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每个创业者的心目中,对于创业的看法不尽相同。

2013年,一部名为《中国合伙人》的电影在中国热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创业并且企业成功上市的故事。

梦想的黯淡与斑斓,友情的撕裂与坚固,奇迹的泯灭与绽放……跌宕起伏的电影故事中,浮动着中国30余年创业沉浮的悲欣。很多人,包括一些身经百战的企业家,都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王石说:“我看了之后,是很激动,这个太值得拍了。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代人的大背景和中国梦。”其实,很多人不约而同把这部电影看作创业的样板。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部电影的原型是民营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然而,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一再强调,这不是新东方。“这是一部电影,人物大家最好不要对号入座;其次,尽管电影的情节很精彩,但现实中的故事更加精彩,朋友之间的纷争更加残酷,但友情也更加浓厚。”

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在这个波云诡谲的创富年代上演的跌宕创业剧,必然比电影更精彩。

几乎每一个创业者都会告诉你:我的故事和你在媒体上读到的不一样——没有那么成功,没有那么传奇,没有那么顺利,当然也没有那么艰苦,没有拿那么多钱也没花那么多钱,没有那么坚定但也没那么高尚,更没有那么未卜先知,一切都带着偶然。确实每个创业者都有很多的故事,甚至自己都无法解释、不敢相信的故事,一些做法连创业管理学也不能把它分类。

然而,我们共呼吸的这个时代需要传奇的创业故事和领袖精神。

也许,每个创业者都可以吟唱“谢谢团队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难忘怀。谢谢用户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这个年代”。创业就是要创造财富

到底什么才是创业呢?首先,一种解释很直白,也符合很多人心中的设想,创业就是创造创富,更聚焦一些就是创办企业,创业者把握市场机会,利用相关技术和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自己从中获取财富。

更直白一些,创业其实就是经商做生意,是做赚钱的事。

小贴士之“创业,先谈理想还是谈钱?”

谈理想和谈钱,其实并不矛盾。成功的创业者,谁会缺钱?只不过,短期内,两者往往不能兼顾。比如,很多创业项目的烧钱历程,比预计中要长得多。

如果理想和钱暂时不能合二为一,有两条路可选:先赚钱再寻求理想实现,先积累资源再创业。

说到底,无论哪种路径,都不必忌讳谈钱,都要从挣钱开始,毕竟,没钱,理想也就无从谈起。

向来不以创业成败论英雄、投资风格以感性著称的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谈论起创业很坦诚,“创业就是要创造财富”,“创业者对财富的追求必须是终身的!”2006年,徐小平等人创办的新东方上市,当被问到为何上市时,他们的回答就是需要钱、需要财富。

英雄所见略同。成为职业投资人之前并未有创业经历的阎焱谈起创业也是“铜臭味”十足:“什么叫创业?首先我们把创业定义一下,创业就是一个创业者,通过他自己的能力发现商机,并且通过他自己的能力和团队的能力,把商机变成商业财富的过程。”

这一点,与我们所处的财富时代倒是不谋而合。细心留意一下,我们和媒体关注的创业英雄,往往是那些通过创业获得巨额财富的人,“中国首富”马云、“华人首富”李嘉诚……甚至连有个“首富爹”的王思聪,都备受关注。

仅仅将创业理解为创办企业、创造财富,即使不被打上“钱串子”的标签,也会被斥责为“思维狭窄”。在一部分人眼中,创业不完全等同于财富,甚至可以不等于财富,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旦将创业视作一种生活方式,创业这个具有连续性的动作就变成了生活本身,甚至是生命的延续。你的每一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创业。你创建的公司可能会大赚特赚,也可能一夜间倒闭,任何一种境况都不会改变你的创业激情,因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对梦想的追求与热情在支撑着你。将创业视作生活方式的人,永远在路上,永远不会停歇。通俗的表达就是“活着就是折腾”。

早在清华读大学时,北极光风险投资基金创始人邓峰就靠着创业成为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清华首富”——月收入一万多。他创业的第一个项目是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数码大头贴”,那是一种对着摄像头自拍,能自主选择照片,还能添加背景并当场打印的数码大相机,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自拍”。

后来,邓峰去了美国,在英特尔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又选择了创业。他联合创办的NetScreen技术公司成为当时全球领先的网络安全设备供应商之一,他和他的伙伴被称为“硅谷三剑客”。

至今,已成为著名投资人的他坚定地认为“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将创业视为生活方式的创业者来说,有梦想、有拼搏的生活,才有力量、够味道,成功与否只是结果,他们会更看重奔跑在追逐理想之路上的过程。

梦想是一种精神上的驱动,看不清、摸不着,却能喷薄出无穷的力量。由此来说,创业也是一种精神。不过,大多数时候,创业还是很具体。创业是克服弱点不断成长的过程

除了获取财富,创业更是成长,是创新,甚或改变世界,即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过程,也可以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谨奉“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他和他的苹果公司凭借“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确实改变着世界和我们的生活:iPod的到来,使得数字音乐成为主流;iPhone改变了手机产业,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iPad改变了电脑,也改变了我们的操作习惯……“支持马云走到今天的力量是什么?”马云回答,是梦想。马云的梦想,就是要做社会的设计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今天,马云成了追逐梦想的符号。他对梦想的追逐,成为一个命题——“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个命题,让人们看到草根的活力、平民的想象力、群体的创造力、市场的力量,以及包容的重要性。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乔布斯、马云。所谓的创新也不一定非要大刀阔斧或惊世骇俗,有时,小小的创新或成长,更是大部分创业的“样貌”。

这些或大或小的创新,是创业的内容,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郭列和他的90后创业伙伴开发的脸萌,自诞生之初,就在各种细节上处处打磨:重金挖来SVG(可缩放矢量图形)专业人士从事开发,降低用户等待时间和使用成本;不做弹窗,包括在升级时,以防止打断和骚扰用户;在纯粹的头像上加上时尚的文字,让头像更好玩……每一种改变都不大,却够用心和体贴,也才使得一个冷冰冰的App(应用程序)变得有爱、有趣又有用。

你以为创业改变的只是产品或服务?其实,创业者本身何尝不是一件自己的作品?创业也是改变创业者自己,让自己不断得到成长的过程。

不同于其他投资人,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出身于职业经理人,曾经在谷歌、微软等世界顶级公司任职高管。而后他将孵化器这种类似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的模式带进中国,创办创新工场,投资和帮助年轻人创业。对于创业,李开复既看到了项目本身的成长,也看到了创业者个人的成长:“创业是很艰苦的事情,所有人性的弱点都会在创业的时候暴露出来。所以,创业也是不断克服弱点,不断成长的过程。”

不要以为这是李开复酿造的一碗“心灵鸡汤”!事实上,在创业就是个人成长这点上,很多创业者深有体会。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认为“创业是一种修行”,谈起创业的感觉,他感慨颇多:“在从事基础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我要跟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社会的边边角角打交道,卖菜阿姨、垃圾房大叔、保安哥哥……跟这些人打交道,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会有一个震撼式的改变。”创业就是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

2015年8月,马云在参加“四海一家·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分享会时,与近2000名香港青年分享成功经验,抛出肺腑之言:“创业的第一要素就是做自己的事情。”

对比上一代创业者想做喜欢的事情扔掉“铁饭碗”下海,现在的80后、90后创业者,家境相对优越,不再为衣食而忧,所以也更愿意表达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结为一个词,或许就是“好玩”。

90后大学生王子月创办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源于她喜欢“剪纸”。很多老年人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瞬间剪出五彩斑斓的窗花,这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出于喜欢剪纸,为了既不破坏剪纸的艺术效果,又能易于收藏,她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磁性剪纸”——用一种特殊的磁性材料代替传统剪纸材料,解决了长期以来传统剪纸容易掉色、变色及收藏不方便的难题。

看,创业就是这么一回事,没有那么高大上,没有那么可歌可泣。有时,就是出于喜好,出于想做一件事情。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为用户、社会带来价值,“顺便”实现自我价值。说白了,创业这事儿也不大。

当然,创业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事。创业也并非是你挑起头,做CEO、做所谓的最高领导,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成为创业团队中的一员,就算是创业。

1995年,当俞敏洪风光地去国外拜访他的老同学徐小平时,这个曾经在北大无限风光的老师,在国外混得并不如意。俞敏洪找到他时,他正经历长达数年的失业和创业失败,处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光。俞敏洪的创业理念、情感与徐小平一拍即合,于是,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太平洋,回到北京”,“回到新东方做出国咨询,当然是迫于生计。幸运的是,我在这里找到了和物质利益一样重要的东西——精神价值。回国、靠语言文字吃饭、和人打交道、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些人生最大的方向上,我从来没有迷茫过!”

看上去,对于“到底什么是创业”,排除所谓的误解外,答案五花八门。往大里说,人的一生不就是一场创业的旅程?我们的一生会面对无数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一路上各种各样的难题,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各种选择。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的创造。

当然,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小,创业更多的是为自己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财务自由,还是让更多的人记住你——这也是一种创业。

小贴士之“这些都是对创业的误解!”

无论“创业是创造财富”,抑或“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理解不同,却都从一个方面还原了创业的真貌。

但是,现实中,存在很多对创业的误解,也曲解了创业:

创业只需要一个好创意——好创意固然重要,通过执行将其变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更是关键;

创业是一种赌博——创业的确有风险,却不能无所作为,等待命运来安排;

创业很容易——如果创业很容易,那么,“中小型企业3年后成活率约为50%”该作何解释?

创业就是从无到有——创业不仅仅是新创建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转型,即在原有企业中进行第二次创业。

创业还有哪些普遍的误区呢?欢迎你跟着本书来一起总结。创业的三大利好环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任何看起来天马行空的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对于这些梦想,我们时而敬畏,时而怀疑。然而,就在眼神迟疑的片刻,这股力量,已经摧枯拉朽!

虽然马云高喊“如果我能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大家还是心里有数:十几亿中国人中,不也只是出了一个马云?

尽管大家心里像明镜似的,但不可否认,还是难以褪去心中的“侥幸”:不能成为马云,说不定能成为“小马云”;不能成为中国首富,成为“小区首富”也挺好;不能建立阿里巴巴帝国,建立自己的小而美也不错!互联网的颠覆力量

互联网力量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已现。曾经不可一世的商业霸主,正在被新贵围剿,甚至毫无招架之力。

譬如手机市场上演的生死大戏:从摩托罗拉到诺基亚,到苹果,再到小米、华为等本土品牌。

时间,这个被无数文艺青年用来显示“逼格”的小清新道具,突然间就被互联网速度秒杀了。数代人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用几百万、上千万甚至数亿元砸出来的生猛品牌,一不留神,居然像一块破旧的抹布一样被扔掉了。

此时此刻,更多的颠覆正在发生。百度地图抢了车载导航的饭碗,腾讯微信动了中国移动、电信与联通的奶酪。连马云都闻到了微信的杀气,称“我看见微信,我也很紧张”,并推出好友互动平台“来往”叫板微信……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颠覆的大时代。而物质世界的极度充盈,又让我们步入了小时代。

拜郭敬明的《小时代》所赐,很多有志青年对“小时代”颇有微词,以为那是脑残、拜金、虚荣的代名词。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商业消费的还是“小屌丝小白领小清新小土豪”的钱包。如果和他们谈大理想、大抱负、大情怀,可能真的会笑场。对于小时代的消费者们,他们刷的是存在感,要的是买与卖这个过程的价值。

互联网混淆了传统商业社会是非黑白的界限,把一切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譬如咖啡馆是用来创业的,餐馆里有为你量身定做的时装设计师,上门做美甲的师傅……没错,世界真的变平了,区域间、行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所有商业活动发起摧枯拉朽式的猛烈攻击。未来十年,将是一个机会纷纭、跨界打劫的时代。商机无限,机会无限。创业就是赚钱

除了互联网技术让创业不再是少数人才能干的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人们内心对于财富和自由的追求与渴望。

天使投资人、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直言不讳:“创业就是赚钱,投资就是用钱赚钱!创业其实最大的原动力还是赚钱!只是到了某一阶段,你赚到钱了,才会升华为理想,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不一样的事情。”

不同于其他投资人出身“名门正派”,比如李开复系出谷歌、微软,徐小平依靠新东方这棵大树积累了资金和人脉,天使投资人蔡文胜是彻底的草根出身:高中辍学,十几岁开始经商,倒卖化妆品、域名。资本积累和行业关系网建立到一定程度后,才转身做了天使投资人。

他对于创业初衷的理解,源于其从底层开始打拼的经历,所以更加务实。尽管经历不相同,在创业的初始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这方面,我倒是和蔡文胜不谋而合。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总是会寻求所谓的正当性,究其初衷,也许仅仅是为了活下去,但是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或许出于公司形象、品牌宣传等目的,或许真是为用户解决“痛点”,才会将其演化成梦想,当你的“痛点”(比如饥饿、缺钱)都无法解决时,怎么可能还一心琢磨如何“为人民服务”?

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当年靠着母亲借来的高利贷倒卖电器,难道是为了让人们都能用上电器?他自己的回忆更真实——当年像他这样的农村孩子,要想有出路,除了读书和当兵,就只剩下做生意了,“就是想改变生活环境”。

人人都想改变命运、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通过创业来实现,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但是,如果你身处一个对创业“严防死守”的年代,比如原来的计划经济年代,即使你有“创业心”,也没有“创业胆”;即使有胆量试一试,说不定也会被“板砖”拍下。不断降低的创业门槛

现在越来越多人愿意且能够尝试创业,与创业门槛不断降低息息相关。简单的一句话:现在的创业环境简直太好!

政府政策为创业“撑腰”,还犹豫什么?

政府、政策大力提倡创业,为创业者支起一把“保护伞”。李克强亲口支持和鼓励,一周之内三提创新创业,而且,政府还为创业扫清各种路障:提供资金扶持,推进金融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行为……“创客”一词,也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喊你来创业,你还能无动于衷?

要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商业底蕴不算浓厚的国家,经济和政治从来都不是能够互相分离的一对名词,经济往往是政治的附属物。创业从来不需要政策批准才能实行,一定是先行先试,逐渐完善体制和机制的过程,否则代表生产关系的政策将大大约束代表生产力的创新创业。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好比创业的助推器,能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家何乐而不为?

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还有一个让经历过借钱创业和攒钱创业,以及因为没钱创业而放弃的人艳羡无比的“特大利好”——全民投资年代:VC(风险投资)、PE(私募股权投资)、股权众筹等遍地开花,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设立服务创业创新金融部门,大型企业纷纷设立创业孵化部门,还有一群堪称天使的天使投资人……

小贴士之“创业者如何处理与风险资本的关系?”

正确定位风险投资的角色。风险投资者不是救世主,需要得到现金回报。创业者在获得投资的同时,还需要出让一部分企业利益,例如企业股份、VC在企业中获得部分权利等。

符合风投的胃口。并不是所有的创业企业都能得到风投的青睐。良好的营利模式、优秀的创业团队与广阔的市场,都是风投注重的几个点。

风投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寻找一个好的VC,是本土还是海外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的理念是否与企业的理念一致,他能否帮助企业完善商业模式与团队,能否帮助企业发展业务、拓展业务及提升品牌。

保持适当距离。风投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像手中的沙子,手指张开太大,沙子会漏出来;而攥得太紧了,也会漏出来,唯有保持适度,才会真正把沙子攥在手里。

总之,如果你的创业项目足够好,这个年代“不差钱”,资本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