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美绘少年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23:28:13

点击下载

作者:(清)蒲松龄,员晓博

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聊斋志异(美绘少年版)

聊斋志异(美绘少年版)试读:

前言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宝藏等待我们发掘,这里有广阔的文化平原供我们徜徉。中国古典文学就像一座大花园,里面百花齐放,其中以秦汉散文、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代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一朵奇葩,它既是一部严谨的史学巨著又是难得的文学佳作。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明清,已经蔚为大观。这当中的佼佼者,当然是“四大名著”。什么是经典?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就是经典。除“四大名著”之外,我们有《三国演义》之后最好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和《隋唐演义》,有《西游记》之后最好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还有最优秀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为帮助少年读者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这些精神食粮,我们做了如下编辑工作:首先,在保留原著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将每部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去粗取精,压缩至每部十万字左右;其次,全文采用现代白话表述,实现读者与古典名著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再次,每部书配以二十余幅精美的彩色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聊斋志异》是一部我国古代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意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该书用谈狐说鬼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热情讴歌了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人性,也夹杂一些封建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了搜集资料,在家门口设了一座茶棚,行人路过这里口渴,即可饮茶不付茶钱,但要给他讲一个故事。蒲松龄听了故事如果觉得好,就把它加工提炼,编入《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内容取材广泛,既有关于鬼狐仙怪的传说,也有描写人情世故的,主要包括几大类:一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如《聂小倩》、《娇娜》、《婴宁》等;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作品,如《促织》、《梦狼》、《席方平》;另一类反映科举制度弊端的,如《司文郎》、《叶生》;还有公案类,如《胭脂》。

作者蒲松龄(公元1640—1715),生活于清康熙年间,山东淄川人。他生于一个败落的地主家庭,早年参加童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后来屡试不第。为生活所迫,他应同乡兼好友之请当知县幕僚数年,此后寄居本村缙绅家中设馆授书。主人家中藏书颇多,蒲松龄广泛涉猎,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写成了名著《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绝非搜奇猎异之书可比,它虽披着一件鬼神的外衣,内容却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蒲松龄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深恶痛绝,对下层百姓的疾苦深切同情、感同身受。他笔下塑造的狐仙女鬼虽然性格迥异,却一个个情真意切,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关于本书的旨趣,作者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可见,他写作此书是有所寄托的。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隐晦的方式表现,恐怕要从当时严苛的“文字狱”中探究原因了。《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语言艺术达到了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郭沫若评价它说:“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鲁迅先生也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些都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青少年读者打开一扇窗,帮助他们了解并最终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编者2011年4月

考城隍

城隍是阴间的地方官,他的职权如同现在的市长一般,掌管一座城市的大小事务。百姓们对那些廉洁的大臣或是英雄们十分敬重,便在他们死后将其供奉为城隍。

古时候,有位姓宋的秀才。有一天,宋秀才感到身体不舒服,便躺在家中休息,不一会儿便迷迷糊糊地睡去了。蒙眬中,宋秀才看到一名衙役打扮的人手里拿着公函,身后牵着一匹白马向自己走来。衙役张口便说:“宋秀才,请你去参加考试!”宋秀才十分奇怪:“主考的学台老爷还没到,怎么会突然就要考试了呢?”衙役并不理会,只是催促他赶紧动身前往。

宋秀才无奈,只得勉强翻身上马,跟随衙役而去。一路上,宋秀才看到的景象都非常奇怪,不像平日所见。直到到达了目的地,他才发现,这里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宋秀才正左顾右盼的时候,便被带到了一个十分壮丽的衙门。衙门的殿堂十分华美,上面坐着十多位官员。宋秀才看了一眼,只认得一位关羽关帝爷。殿堂下面摆着两套桌椅,桌上摆放着纸笔,另一位秀才在一张桌边正襟危坐。

这时宋秀才才恍然大悟,原来果真是来考试的,于是他在另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试卷发了下来,上面写着“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大字。两位秀才审过题目,思索了一番,便开始答题,答完之后,便把试卷呈了上去。

宋秀才才学出众,这次答题时卷中更有一句点睛之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使得考官们十分赞赏,便把宋秀才叫上前去,问道:“宋秀才,河南那里现在缺少一名城隍,以你的才学完全可以胜任,你可愿意前往?”

宋秀才一听这话,吓得汗如雨下,赶紧跪地磕头,哭着说道:“考官老爷,我能受到这样的重用,自然不敢推辞;但是我家中还有年迈重病的老母,我若一走,老母便无人照料。请容许我这个做儿子的为母亲尽些孝道,等老母百年之后,再去领命上任吧!”

考官们讨论了一番,又派出一名衙役前去打探,得知宋秀才家中老母还有九年的阳寿,宋秀才所言不假。正当众考官不知所措之时,关帝爷发话了:“既然如此,又难得宋秀才一片孝心,就让张秀才先代理,等九年之后,再让他去接任。”宋秀才这才知道,与自己一同考试的那位秀才姓张,长山人氏。于是宋秀才便和张秀才互相勉励了一番,告别而去。

宋秀才仍旧骑着马回到家中,恍恍惚惚之中如同大梦初醒,浑身酸软无力,仿佛被魇住了一般。宋秀才用力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然躺在棺材之中!于是他用力敲打棺材,待家里人将宋秀才从棺材中拉出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三天了。宋秀才脑中一片混沌,半天才回过神来。

宋秀才在家中休养了几天,想起梦中的经历,于是到长山去打听,果然得知有一位张秀才在考城隍那天死掉了。宋秀才十分惊讶,这才顿悟原来自己的经历并非梦境。

九年之后,宋秀才的母亲寿终正寝,宋秀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至。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他便沐浴更衣,安心躺在房中等待自己的大限到来。没过多久,宋秀才就看到一队十分气派的仪仗队伍前来接自己上任。宋秀才换上官服,途径岳父家门口的时候还进门话别。宋秀才的岳父并不知道自己的女婿已经做了城隍,只是觉得眼前的情景十分荒诞可笑,便急忙来到宋秀才家中探望,这才发现宋秀才已经过世了。

种梨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在集市上卖梨。他的梨个个汁多味美、脆甜可口,因此价格也卖得比其他人要高一些。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时,人群中走来了一个道士。道士头戴破烂的道巾,身上的棉袍也露出了棉絮。只见道士晃晃悠悠地来到了卖梨人的车前,左看右看,说:“兄台,施舍给贫道一个脆梨解解渴吧!”

卖梨人看道士衣着褴褛,便道:“我这梨是卖钱的,不施舍!你赶紧走吧!”

道士不依不饶,依旧在车前要卖梨人施舍。前来买梨的人看到有个肮脏的道士在,都放下正在挑选的梨走开了。眼看着道士搅黄了自己的生意,卖梨人怒火中烧,朝着道士呵斥道:“你个臭道士,我说不施舍,你还赖着不走,把我的主顾都赶跑了!”

道士不慌不忙地拿起一个梨,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不过求你施舍一个,你都不肯。不肯施舍也就罢了,怎么还张口骂人呢?”卖梨人被道士抢白一番,更加气恼。周围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有人悄悄说:“你给他挑个烂梨,随便打发他走了也就算了。”可卖梨人十分执拗,就是不肯。

旁边一个店铺的店小二眼看卖梨人不让步,道士也丝毫不肯退让的样子,便自己掏钱买了一个梨,交给道士,并劝他拿了梨就赶紧离开。道士接过店小二的梨,向小二作揖道谢。然后,道士转过身面向人群,说:“贫道是出家人,虽然一贫如洗,但也决不吝啬。我这儿有上好的脆梨,这就请大家一起来品尝。”

众人听了面面相觑,有人便问道:“你自己有梨,为什么不吃自己的,还要在这里跟卖梨人争执呢?”

道士嘿嘿一笑,说:“我正是要用这个梨核做种子。”于是,道士捧起梨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没几口,便把整个梨吃完了,只剩下中间一个梨核。道士把梨核捧在手中,从肩膀上解下了一把小铁锹,就在地上挖出了一个几寸深的坑,并把梨核埋了下去。接着,道士向刚才的店小二说:“劳烦小二哥取一碗水过来。”小二听后很诧异,便跑回店中取来一碗水递给了道士,道士接过倒进坑里。

众人都围在一边窃窃私语,看着道士煞有介事地种梨,浇水,都等着看这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到底在搞什么花样。没过多久,只见一棵嫩芽破土而出,渐渐长高变大,眨眼间嫩芽变成了枝丫,枝丫长成了梨树,梨树上长满了繁茂的叶子,不一会儿便梨花满树,又没过多久,梨花开遍的地方都长出了一个个嫩黄鲜美的梨子,满树的梨子压弯了枝头。从道士种梨到果实满树,总共还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围观的人们都看得目瞪口呆。道士走到树前,摘下梨子分给众人,过路的人人有份。分完梨之后,道士又取出长刀,“噔噔噔”砍起了梨树。道士把连枝带叶的梨树扛在肩上,扬长而去。

道士开始作法种梨的时候,卖梨人也混在人群当中悄悄地观看,越看越入神,竟把自己卖梨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梨车扔在身后也不管了。等道士走后,卖梨人才想起来去看车里的梨。结果,他发现自己的车里竟然空空如也,一个梨都不见了。再仔细一看,梨车的一个车把也不知去向,连接处还露出了崭新的木渣,一看就知道是被生生砍断的。卖梨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道士所种的梨树用的就是自己的车把,树上鲜美的梨子正是自己车上的梨!

等卖梨人回身去追道士的时候,道士早已远去,悄然没了踪影。集市上的人知道这件事后,都哈哈大笑。

崂山道士

王七生于淄川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可他偏偏从小喜欢钻研道术。当他听说崂山上有不少修道练仙的人后,就背起行囊上了崂山。

这天,王七来到了崂山上一座幽静的道观里。有一个白发垂肩、气度不凡的老道正盘腿在蒲团上打坐。王七认为他必定是法力高深的道士,于是上前行礼攀谈。果然,老道所说的道术十分玄妙。王七心悦诚服,当即决定拜老道为师。老道捻着胡须打量着王七道:“看你娇生惯养的模样,能受得了深山修炼的苦吗?”王七深信不疑地答道:“我能!”看王七还算虔诚,老道便收下了王七。

转眼间在道观中已经待了一个多月,王七终日砍柴挑水,手上都磨出了老趼。他在家里何尝受过这种苦,便暗暗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晚上,王七砍完柴回到观中,看到老道正在和两位客人饮酒,王七正无聊,便在门外偷看起来。这时的屋子里已经很昏暗了,老道没有点蜡烛,而是用纸剪了一轮明月,贴在墙上。一瞬间,屋里便亮如白昼。王七顿时看得目瞪口呆。正在这时,他听到一位客人说:“良辰美景,何不让众徒儿们一起把酒言欢?”听罢,老道便拿出了一只酒壶,交给徒弟们,并嘱咐他们不醉不归。王七心里暗暗发笑:“就这么一壶酒,七八个人怎么能喝得畅快?”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众徒弟一人一个酒碗来回斟酒,可是酒壶里的酒就像永远也倒不完一样,始终不空!王七不禁啧啧称奇。

这样喝了一会儿酒,另一位客人说:“多谢道友赐给明月当空,可单是饮酒未免乏味,何不将月中嫦娥请来歌舞助兴呢?”于是,老道拿起桌上的筷子便向墙上的“月亮”抛去。眨眼间,便见一位窈窕的美人从“月宫”款款走出。美人身材纤细,面容娇美,翩翩跳起霓裳羽衣舞,口中还唱着悦耳的曲子,歌声清脆悠扬,绕梁不绝。客人和众徒弟都面带醉意,沉迷其中。歌舞完毕,只见美人一跃上了桌子,转眼之间化为了一根筷子。众人顿时看得愣了神,转而又大笑起来,夸赞声不绝。

酒意渐浓,一位客人说道:“今晚酒意酣畅,我有些不胜酒力了,诸位可否到月宫为我饯行?”于是,老道和两位客人连同酒席一同移动,渐渐进入了“月宫”之中。王七看到三人坐在月光之中对饮,须发都看得一清二楚,如同镜中人影一般。又过了一会儿,月光渐渐暗了下去,一个门徒点上了蜡烛。这时,王七却看到只有老道一人坐在桌边独酌,客人早已不见踪影,而墙上的“月亮”不过依旧是老道剪出的那张纸。门徒们也都酒足饭饱,纷纷回到各自屋中睡下。王七此时对老道的道术羡慕不已,早已将想要回家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转眼又是一个月,老道始终没有传授给王七法术,依旧整日吩咐他挑水砍柴。王七忍无可忍,只得向老道辞行:“师父,弟子走了百余里的路程来到山中求仙,可终日却只是在这里砍柴,弟子在家中都不曾受过这个苦啊!”

老道笑着说:“我早说过你吃不了这个苦,今天果然应验了,明天早上你就动身回家吧。”

王七说:“弟子不求能学得长生不老之术,但求师父能传授一点点小法术,弟子也就不枉此行了!”

老道答应了王七的请求,将穿墙术的口诀传授给了他。王七学着师父的样子试了一遍,果然可以穿墙而过,心中大为欣喜,于是转头叩谢师父。老道说:“回去吧。但你要去除心中的杂念,不然法术就不灵验了。”于是,王七回到了家中。

回家之后,王七逢人便吹嘘自己拜神仙为师学习法术,再坚硬的墙也能穿过,如同无形。王七的妻子对此大为不屑,王七便模仿老道的做法,念完口诀,冲着几尺外的墙壁冲了过去。结果,王七一头撞上了墙壁,“咣当”一声扑倒在地,脑袋上撞起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包。一旁的妻子看到这个情形,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王七心中又气又恨,从此认为老道心存不良。

其实哪里是老道心存不良,分明是王七诚意不足,又怕吃苦罢了。

娇娜

书生孔雪笠,是孔子的后代。孔生儒雅风流,擅长吟诗作对。这日,孔生受好友之邀到天台做客,可到达天台时,好友已经去世了。孔生囊中羞涩,没有回程的路费,只得寄居在菩陀寺内,替和尚抄写经文度日。

一日大雪纷飞,孔生偶然走到了一座单家大宅门前。从和尚们的口中得知,单家因为遭了官司,宅子便空了下来。正当孔生向院内张望时,恰巧有个眉目俊朗的少年从院中走出。相聊之后得知,少年原籍陕西,复姓皇甫,因家中被烧,所以借住在了荒废的单家大宅里。孔生见皇甫的住处字画书本众多,知道皇甫是个爱读书之人,便和皇甫攀谈起来。皇甫得知孔生家境贫寒,便邀请孔生做自己的老师。孔生十分感激,便当即答应了下来。二人相谈甚欢,直到入夜很深了才各自睡去。从此,孔生便在单宅安心住了下来。皇甫十分聪慧,三个月后,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了。

半年后的一天,孔生的胸部突然红肿起来,原来是长了一个碗口大小的痈疖。尽管皇甫和家人轮番看护照料,但孔生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无奈之下,皇甫只得说:“看来,唯有请娇娜妹妹来医治了。”原来,娇娜是皇甫外祖母家的表妹,十八九岁的样子,美丽超群。当孔生看到娇娜时,整个人被她的美貌震惊了,甚至痛苦的呻吟声也戛然而止。娇娜听兄长描述了孔生的病情之后,便开始为其医治。只见她从手臂上退下一只金钏,用金钏箍住痈疖,再用腰间的佩刀轻轻割下肿块,又从口中吐出一粒红丸,按在孔生的伤口上,不断地旋转。三圈下来,孔生顿觉遍体清凉,病痛竟完全消失了。

痈疖之痛被娇娜治好了,但孔生又添了一项新病,那就是对娇娜的思慕之情。皇甫见孔生终日不思茶饭,早已猜到了他的心事,便引荐自己的小妹给孔生认识。孔生此时心中全是娇娜的影子,哪有心情见别的女子?但他又怕辜负了皇甫的一片盛情,便勉强答应相见。次日,孔生在花园之中见到了皇甫所说的小妹阿松,娇娜正陪在阿松的身边。相较之下,孔生发觉阿松不论是姿色还是体态都与娇娜不相上下。孔生欣喜异常,便请皇甫做媒迎娶了阿松。

时光飞逝,一天,皇甫对孔生说:“老师,你对我的教育之恩我永世不忘,但单家公子的官司已经了结,不日就会搬回单宅居住,我们一家也要回陕西老家了。”孔生依依不舍,但还是与皇甫一家告别了。皇甫赠给孔生和阿松百两黄金,并叫他们闭上双眼。孔生和阿松照做,霎时间,孔生只觉身体轻飘飘仿佛在空中飞行。半晌,听到皇甫在耳边说:“到了。”孔生便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与阿松已经回到了老家。这时,孔生才明白原来皇甫一家都是仙人。回到家乡后,阿松为孔生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小宦。不久,孔生便考中了进士,并来到延安当官。后来,他因指控上司违法而被革职,赋闲在家。

一日,孔生在郊外打猎时遇到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定睛一看,原来正是皇甫公子。二人相认之后,不由得悲喜交加。皇甫邀请孔生到家中做客,孔生坐定之后问到娇娜的去向,才得知娇娜已经出嫁了。第二天,孔生又带着阿松一起来拜会皇甫一家。凑巧,娇娜和丈夫吴郎也来了。故人相见,孔生为当年的救命之恩向娇娜当面道谢。娇娜笑道:“姐夫现在已成贵人,痈疖也好了,还记得当时的疼痛吗?”

有一天,皇甫忧心忡忡地找到孔生说:“我家将有大灾难降临,不知孔兄愿意相救吗?”孔生义不容辞地说道:“我愿意以死相救!”这时皇甫向孔生道出了原委:“我一家都是狐仙,现在难逃雷霆劫难。如果你愿意相救,就拿着这把宝剑守在门口。”说着,皇甫递给了孔生一把宝剑,然后说:“若有雷击时,你一定不要躲避!”孔生听后,就按照皇甫的要求去做。果然,没过多久,天空中乌云密布。孔生观看左右,原来的屋宅早已不见,只见坟堆高如小山,下面还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孔生正在惊慌之时,只听得一声巨响,霎时间天摇地动,狂风骤起,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孔生耳朵被雷声震聋了,眼睛也被闪电晃花了,但他还是握着宝剑岿然不动。这时,四周的黑雾中出现了一个尖嘴利爪的妖怪,从大洞中抓起了娇娜。孔生看到娇娜被抓,急忙跳了起来,用宝剑劈向妖怪。娇娜霎时间就落在了地上,而孔生却倒地而亡。过了一会儿,雾过天晴。娇娜醒来后发现孔生为自己而死,伤心不已,便叫阿松和皇甫将孔生扶起,自己将口中吐出的一粒红丸喂给了孔生。一会儿,孔生便又活了过来。

孔生醒来之后,见一家人都安然无恙地站在身边,十分欣慰,于是说:“这里地方空幽,不太适合居住,我们还是一同搬到我的老家去吧。”大家都很赞成,唯独娇娜有些犹豫。原来,她担心夫君一家不肯同行。正在此时,娇娜的夫君吴家的家奴跑来说,吴家没有逃得过雷霆劫难,一家老小全都死了!娇娜听后失声痛哭,大家连忙上前劝慰。

就这样,娇娜和皇甫一家了无牵挂地跟随孔生搬到了他的老家。自此之后,皇甫一家平常都是家门紧闭,只有孔生和阿松来访时才大门洞开。两家人经常相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其乐融融,如同一家。孔生的儿子小宦长大后面目清秀、聪慧可人,但透出几分狐媚之相。尽管邻居们都知道他是狐仙的儿子,却没有人道破。

青凤

太原有一户人家姓耿,自从家道中落之后,耿家宅院就一直空闲着。或许是因为荒废了太久,耿宅经常出现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屋门自开自闭,吓得耿家人只得搬离出去,只留下一个看家护院的老头在此。这样一来,耿宅便更加荒芜,常有人途径此地,会听到宅院里有说笑的声音传出。

耿家有个侄子名叫耿去病。耿去病为人狂放不羁,对宅子里的诡异事情十分不屑,并打算一探究竟。这天,看院的老头告诉耿去病,夜里楼上的灯光忽明忽暗。耿去病便硬要闯进去看一看。等上了楼,耿去病勘察了一番,并未发现异常。穿过楼道时,他却听见有人在窃窃私语,便循声望去。果然,屋内有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妇相对而坐,男人的左边坐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右边是一位十五六岁的美丽少女。四个人围桌而坐,相谈甚欢。耿生猛然推门而入,大笑着说:“我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到了!”屋内的几个人闻言慌忙躲避。男子惊慌地问耿生是何人,耿生答道:“这是我家的老宅,你们在这里饮酒,却不请主人前来。”男子回应道:“你并不是这家的主人!”“我是耿家的侄子耿去病!”男子听后哈哈大笑,说道:“久仰大名,请坐!”耿生便入席而坐。男子叫出了适才的年轻人,说那是自己的儿子,叫“孝儿”。于是耿生便与那男子攀谈起来,相谈之下得知男子一家是大禹治水时涂山氏的后人。耿去病博学多才,向男子讲述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涂山氏的故事,男子十分高兴,便喊出侄女青凤一同听耿生讲述。在男子的召唤之下,刚才躲避起来的青凤款款走出。耿生这才看清楚,青凤体态婀娜,眉眼顾盼生资,十分美丽,不由得多望了几眼。酒醉之下,他更失口说:“若是能娶到如此美女,此生无憾了!”青凤的婶娘见耿生对侄女似乎有冒犯之意,便与青凤进了里屋。夜深后,耿生告别了孝儿父子回到家中,却始终对青凤难以忘怀。

耿生对青凤念念不忘,终日在楼下徘徊,想要再见她一面。他甚至还想要搬到宅院中居住,但被妻子拦住了。于是,耿生便独自跑到宅院中读书。一天晚上,耿生正坐在屋里读书,忽然听到窗外有窸窸窣窣的声音。耿生抬头一看,只见一个黑鬼披散着头发站在桌前,两眼瞪着自己。耿生大笑不止,用手蘸了黑墨,与黑鬼对视。黑鬼自知吓不倒耿生,退去了。第二天晚上,耿生刚要睡觉,就听到楼后有开门关门的声音。他急忙起身去查看,竟然发现青凤坐在屋内。耿生便推门进去对青凤表述了自己的思念之情。青凤十分羞涩地说:“我叔叔怕你对我心怀不轨,已经打算搬走了,今晚他们让我留守,已经去搬东西了。我与你虽然有缘,但过了今晚,只能天各一方了。”正说着,青凤的叔叔推门而入,大骂青凤败坏家风,并气急败坏地拉着青凤走了。

从此,耿家宅院便安宁下来。耿生的叔叔听说后感到奇怪,便将宅院卖给了耿生居住。

这年,耿生扫墓归来,在路上看到了两只被猎狗追逐的小狐狸。一只小狐狸看到耿生后便向他跑过来。耿生看小狐狸十分可怜,便俯身将它抱回了家中。回到家中,小狐狸竟然摇身一变,化为青凤出现在了耿生面前。耿生多年之后与青凤重逢,喜出望外。青凤面带羞涩地说道:“我与丫鬟外出游玩,不料却被猎狗追逐,若不是遇到你,早就命丧黄泉了。请你不要因为我是异类而嫌弃我才好。”耿生听后丝毫没有厌弃之意,而是将青凤安顿在了自己的客房当中。

两年之后的一个晚上,耿生正在屋里读书,突然间一阵冷风吹过,只见孝儿出现在他眼前。耿生十分诧异,放下书本便问孝儿为何而来。孝儿哽咽道:“我父亲遭遇了大难,只有你才能救他,但又怕两年之前得罪于你,你不肯相救。”

耿生不计前嫌,问发生了什么事。孝儿答道:“您认识莫三郎吧?他明天会路过这里,如果他带着猎获的狐狸,请您无论如何也要买下来。”

第二天,莫三郎果然带着家丁骑马而至。耿生出门迎接,看到莫三郎捕获的猎物中的确有一只黑狐狸,于是借口说要缝补自己的狐皮大衣,将狐狸买了下来。耿生回屋之后,便将狐狸交给了青凤。在青凤的照料下,黑狐狸三天后才醒过来,醒来后便化为了青凤的叔叔。老狐以为青凤两年前就被猎狗咬死了,听青凤诉说原委之后才知道,耿生不仅救了自己,也是侄女的救命恩人。老狐不禁又羞又愧,上前跪倒在地,恳求耿生原谅他以前的鲁莽行为。耿生不计前嫌,将孝儿一家接来同住。

自此之后,两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

画皮

一天早上,王生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正在赶路的女孩。女孩背着一个大包袱,走起路来十分吃力。王生赶紧上前帮忙,发现女孩十五六岁的样子,长得美丽动人。王生不禁有些动情,细问之下才知道,女孩被卖到了大户人家做妾,因为忍受不了正房的打骂,这才逃了出来。王生很同情女孩,便将女孩请回家中,安置在了书房的密室里。

王生没有对外人讲起过女孩的来历,只是有一天无意中告诉了妻子陈氏。陈氏担心女孩来历不明,便要赶走女孩,却遭到了王生的坚决反对。

这天,王生在集市上闲逛,远远走来了一个道士。道士看到王生后上下打量他,显得十分惊愕,并问王生:“你身上有妖气萦绕,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王生竭力为自己辩解,说并未遇到过什么。道士看王生不讲真话,便走开了,最后留下的一句话却让王生有些怀疑:“世上还真有死到临头都不醒悟的人!”王生想到了住在自己家中的那个女孩,但转念一想,那么漂亮的女孩怎么会是妖怪呢,便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路走回了家。

到家之后,王生先来到了书房门前,但发现房门从里面反锁了,怎么都推不开。他心中十分诧异,便走到窗边悄悄往里面张望。这一看不要紧,王生吓得脸都绿了:书房中哪有什么温婉可人的女孩,只有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正把一张人皮往床上铺!恶鬼手中拿着画笔,在人皮上绘画,画完之后,便举起人皮抖了几下,随即像穿衣服一样把人皮套在了自己身上!转眼间,恶鬼不见了,房中出现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女。王生在屋外吓得目瞪口呆,却不敢出声。等他回过神来,想起了在集市上遇到的道士,于是赶忙朝集市跑去。但道士早已不知去向,王生便四处寻找,终于在荒郊野外找到了他。道士淡然地说:“不用怕,我帮你赶走它就是了。这个孽障我很可怜它,所以不忍心伤它性命。”说罢,道士将自己的拂尘交给了王生,并说:“回家以后,将拂尘挂在卧房的门上即可保你平安。”

回家后,王生照道士说的做了,便藏在卧房不敢出门。到了一更时分,王生听到卧房外窸窣作响,胆大的陈氏去看动静,发现恶鬼此时正在门外。恶鬼在门外的拂尘前犹豫了半天,然后一把扯下拂尘将它撕得稀烂,破门而入,直奔王生而去……待丫鬟、家丁赶到的时候,王生早已被恶鬼掏心而死,陈氏在一旁号啕大哭。

第二天一早,陈氏的弟弟二郎便去找道士求助。道士听后非常气恼:“我本来可怜你,谁知你这个小鬼竟如此猖狂!”于是他跟着二郎来到王家。恶鬼乔装的女孩早已不见了踪影。道士四处张望,问道:“南院是谁家?”二郎说:“是我家。”道士说:“那恶鬼正在你家里。”二郎听了十分惊讶。道士又问:“你家有没有来过一个生人?”二郎回到家里一问,果真有个老太婆来过他家要做仆人,此时还在他家中没走。道士听了,便急忙来到了南院。

道士站在院中,手持桃木剑,大声呵斥道:“妖孽,还我拂尘!”那恶鬼化为的老太婆刚想夺门而逃,便被道士一剑砍倒。霎时间,老太婆应声倒地,一张人皮悄然滑落,恶鬼顿时现出了原形。道士上前砍下了恶鬼的脑袋,将其收在了自己的葫芦里。地上的那张人皮,也被道士卷起来收进了口袋里。

道士刚要离开,陈氏就扑倒在道士面前求道士救活自己的丈夫。道士说:“我的法术很浅,不能起死回生;这样,我跟你说一个人,你去找他,他定能救你丈夫。”原来,道士说的人是一个睡在街市坟堆里的疯子。道士还特别叮嘱道:“不管他怎么羞辱你,你都不要恼火。”

按照道士的指引,陈氏找到了那个疯子。那疯子浑身肮脏不堪,人们都远远地避开他。陈氏看到他之后跪在他面前,请求他救活自己的丈夫。疯子听了陈氏的哭诉之后,只是傻笑着问道:“美人爱我吗?”陈氏再三哀求,疯子便说:“人死了我怎么能救?我又不是阎王爷!”说完,他竟恼怒地用木棒打陈氏。可陈氏救夫心切,只得忍痛挨打。见陈氏不走,疯子便吐了一口痰在地上,让陈氏吞下去。陈氏当下面红耳赤,但又忽然想起了道士的劝告,只得忍气吞了下去。痰进了口中之后,陈氏觉得如同一团棉花一般,最后停在了胸膛的位置下不去了。疯子说了一句:“美人爱我啊!”他就走开了。陈氏和二郎赶紧追上去,那疯子却早已去远了。陈氏觉得恶心,但还是强忍着走回了家。

陈氏回到家中,越想越伤心:非但没救活丈夫,还被一个疯子羞辱了一番。她越想越悲痛,便失声痛哭起来。哭着哭着,陈氏突然觉得胸腹中有东西要吐出来似的,没等她回过神来,一张嘴,一颗人心竟然跳到了丈夫的胸腔里。陈氏惊喜异常,赶忙把王生的胸腔合拢,并用丝帕把伤口包扎起来。陈氏再摸丈夫的尸体,发现尸体已经有了温度。陈氏大喜过望,在王生身边守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王生已经在均匀地呼吸了。王生醒来之后,对陈氏说:“我好像做了一场梦,梦里觉得心口疼得厉害……”

婴宁

王子服幼年丧父,跟随寡母居住,十四岁便考中了秀才,虽然聘定了萧氏为妻,但萧氏还没过门便死去了。此后,王子服一直没有再娶妻室。

这一年的上元灯节,王子服同舅舅的儿子吴生同去游玩。刚刚到了村外,舅舅便派人将吴生叫回了家中,王子服只得独自玩赏。一路上,王生看见游玩的女眷如同天上的仙女一般美丽,特别是一个手持梅花的女子,容貌绝美,笑靥如花。王生不由得看呆了,竟忘了回避。丫鬟笑道:“那个郎君目光灼灼,像个贼!”那女子丢掉手中的梅花,掩口笑着离开了。王生紧追几步,却没能追上女子,只得捡起地上的梅花,呆呆地出神。

回到家中,王生把梅花藏在枕头下面,倒头便睡,饭也不吃,话也不说。王母十分担心,又请医生诊脉,又请和尚念经驱邪。王生依旧恍恍惚惚,而且日渐消瘦。王母并不知王生对那位女子的相思之情,无奈之下,只得请来了吴生,请他询问王生究竟是为何事伤神。

王生便把实情和盘托出,并请吴生帮忙筹划找到那位女子。吴生听后笑着说:“你也太痴情了,这个愿望不难实现。只要你能好起来,这件事包在我身上了。”王生听了之后,十分欣慰,不禁笑逐颜开,胃口也恢复了。

吴生离开王家之后,便四处去寻访那位女子,但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打听到。眼看着王生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吴生不忍心打破王生的美梦,便欺骗王生说:“说来也巧,原来那女子是我姑姑的女儿,也就是你的姨表妹,尚未婚配,只要我去说媒,一定可以成事。”王生顿时喜上眉梢,便急忙问那女子的住处。这位表妹本是吴生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住处?吴生只得胡乱编造了一个地址,说女子住在三十里外的西南山中。王生这才放下心来,将自己的大事托付给了吴生。

但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吴生的回复,王生一怒之下,将那位女子的梅花藏在袖间,便只身前往三十里外的西南山中去寻找。

大约走了三十多里,只见四周层峦叠嶂,绿树环绕,空幽静谧。王生向远处的树林望去,看到有一户人家,门前种着柳树,院内种着桃花。他不敢上前去叨扰,只得坐在门口的石头上歇息。不久,王生听见院内有女子的声音,转头一看,恰巧一位女子正向院外张望。王生发现,这位女子正是自己在上元灯节遇到的梅花姑娘,也就是吴生口中的那位表妹了。王生心中非常高兴,但又不能贸然上前攀谈,只得在门外徘徊,坐立不安。

忽然,一个老妇人走了出来,看到一个读书人在门外歇息,便好心将他请进家中。王生进了内堂坐定之后,老妇一边吩咐丫鬟做饭,一边和王生闲聊起来。真可谓无巧不成书,相谈中王生得知,老妇人正是自己母亲的姐姐,也就是自己的姨母,只是早年出嫁,已经多年不来往了。老妇人也十分吃惊,说:“没想到我的外甥已经这么大了,我只有一个小女儿,不过是我家夫君的妾室所生,后来妾室改嫁,她便跟着我长大,人也不算愚钝,只是太爱嬉闹。”说着,老妇人便吩咐丫鬟喊女儿上前来见过表哥。没过多久,只听门外有女子娇笑的声音,转眼间一位女子走了进来。王生一瞧,正是那位梅花姑娘,不由得心中一喜。

老妇人说:“婴宁,快来见过你的表兄!”只见婴宁掩住嘴巴,忍住笑声,上前向王生作揖。王生问道:“妹子多大了?”老妇人没有听清,王生便又说了一遍。婴宁见状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都直不起腰来了。老妇人叹了口气对王生说:“都怪我平时管束不严,都十六岁了,还呆呆傻傻的像个孩子。”王生说:“那表妹比我小一岁。”老妇感叹道:“像外甥这样的才貌,怎么十七岁了还没有聘定妻室呢?婴宁也没有聘定,你兄妹二人十分相配,只是内亲之间有些障碍。”王生此时正看婴宁看得出神,并未做声。丫鬟悄悄对婴宁说:“看他两只眼睛贼溜溜的,一点没改!”婴宁向丫鬟说:“看看碧桃开了没?”两人到了门外,大笑声才响起。老妇也起身,为王生安排了住处,邀请他住了下来。

吃完饭后,王生来到院子里赏花。只见满园都是花花草草,枝繁叶茂,别有一番景致。走着走着,王生听到有女子哧哧的笑声,就知道是婴宁。他往远处一看,果然见婴宁正坐在一棵树的树杈上朝着自己傻笑。王生说:“小心跌下来!”正说着,婴宁果然跌落下来,揉着腰胯。王生赶忙上前去搀扶婴宁,拿出收藏的那枝梅花给她看,说:“这是上元灯节的时候你掉落的,我捡起来收藏了!”婴宁笑着说:“你这样爱花,我去叫老奴来,给你砍上一捆带走。”王生说:“妹子真傻,我哪是爱花,我爱的是拿花的那个人!”婴宁笑着说:“亲戚之间,有什么爱不爱的?”王生连忙说:“我说的是夫妻之间的爱啊!”“有什么区别呢?”婴宁问。王生大胆地说:“我愿能和妹子共枕席!”婴宁呵呵一笑,说:“我不习惯和生人一起睡!”正说着,有婢女来找二人。二人不便再说话,跟着婢女走了。见到老妇时,老妇问:“你们去哪里了?”婴宁说:“跟表哥在院子里说话呢!”“有什么话还要避着我?”婴宁答道:“表哥要和我一起睡!”听到这话,王生大窘,连忙使眼色制止婴宁。幸好老妇耳背没听清。王生上前责怪婴宁,婴宁说:“这话不能说吗?”王生哭笑不得:“这话应该背着别人啊!”婴宁天真地说:“背着别人,怎么能背着我的母亲呢?”王生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只恨婴宁太单纯。

第二天,王生的家仆循着吴生给的地址找到了这里,对王生说王母在家中十分担心,催促他赶紧回家。王生对婴宁恋恋不舍,便请求老妇人准许他带婴宁一起回去。老妇犹豫了一下,说:“其实我正有此意,只是我年纪大了,不能远行。现在我就将婴宁托付给你,带她去见见自己的姨母吧。”又嘱咐婴宁:“到了表哥家之后,不要总是痴笑,要学些礼数。”王生和婴宁便告别了老妇,回到了自己家中。

回到家中,王母见婴宁非常漂亮,便问婴宁的来历。王生说是姨表妹。王母听后非常吃惊,说:“吴生说的那个姨表妹只是捏造出来安慰你的。我并没有妹妹,你又何来这个表妹呢?”她又问婴宁。婴宁答道:“我父亲姓秦,我刚出生他便去世了,以前的事情我也不记得了。”王母更加纳闷:“我有个姐姐的确嫁给了一个姓秦的人,但已经过世很久了,哪能还在人世呢?”于是她仔细问了老妇人的样貌,结果真和自己的姐姐一般模样!王母正疑惑间,吴生前来探望,询问了婴宁的情况之后,避开旁人,问王母道:“这个女子是叫婴宁吗?”王生很奇怪吴生是怎么知道的。吴生说:“姑姑嫁到秦家去世之后,姑父一人独居,不久便被狐妖迷惑,害病而死。那狐妖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儿,就叫婴宁。姑父死后,狐妖还经常来家中,后来请来道士作法,那狐妖才带着女儿离去。莫非,这个婴宁就是那狐妖的女儿?”正在大家都将信将疑的时候,内室传出了婴宁哧哧的笑声。王母便把婴宁叫出来,让她见过吴生。吴生也看不出婴宁有何异常之处,便说要去婴宁娘家看看,顺便为王生提亲。结果吴生找到婴宁家中时,哪里还有王生所说的桃花掩映的宅院?只见山中全是孤坟,荒草丛生。吴生只得返回。

尽管如此,婴宁善持家务,女工精巧,容貌又好,而且喜欢笑,很受大家喜爱。但王母还是担心婴宁是鬼,于是暗中在太阳底下察看婴宁有没有影子。结果发现她的身影和常人没什么两样,王母便放下心来,决定为她和王生完婚。婴宁和王生成婚之后,依旧十分爱笑。每当王母遇上什么烦心的事,只要婴宁前来陪着说笑一番,便能马上愁云散去。

婴宁酷爱花草,宅院中种满了花草,满园花香四溢。王家后院有一株木香,攀缘满架,与两边邻家离得很近。婴宁常常攀登在架上,摘花赏玩。王母有时遇见了,就会呵斥她,但婴宁还是没有改掉这个习惯。有一天,西邻的青年看见婴宁,立刻被她的容貌所吸引。婴宁也不回避,只是笑。青年认为婴宁一定是对自己有意,便更加放肆。他看见婴宁指着墙根,便认为这是在暗指约会的地方,非常高兴。晚上,青年来到墙根底下,发现婴宁果然在那儿。于是青年上前去调戏她,结果被枯木中的蝎子蛰死了。

第二天,西邻青年的父亲便把婴宁告到了县衙,说她是妖异作乱,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幸好县衙的县官一向仰慕王生的才气,知道王生是品行端正的人,便说西邻老父是诬告,要杖责西邻老父。王生可怜他年事已高,便替他求情,免于了责罚。

王母教诲婴宁说:“你竟然憨狂成这样,我早就知道乐极生悲。幸亏县官明事理,假如遇上糊涂的官员,一定要传我们这些妇道人家上堂审问,以后哪还有脸面见乡亲四邻呢?”婴宁面带愁云,十分懊悔,发誓再也不笑了。王母见她这样,便说:“没有人会不笑,只是不要任何时候都笑。”但是,婴宁果然从此不再笑了,即便故意去逗她,她也不笑。

一年之后,婴宁为王生生了一个儿子。这孩子在襁褓之中就不惧怕生人,而且见人就笑,正如他的母亲一般天真烂漫。

聂小倩

浙江人氏宁采臣,为人慷慨豪爽,清廉自重。

有一次,宁采臣来到金华城北的一座破庙。只见庙宇辉煌,但庙内却杂草丛生,可见长久没有人来过了。宁采臣觉得这里环境清幽,便决定借住在这里。于是他在庙内漫步开来。傍晚时分,从南面的小屋走出了一个书生。宁采臣赶忙上前去打招呼,得知书生也是在此借住。宁采臣听了很高兴,便和书生促膝长谈起来。书生名叫燕赤霞,是陕西人。聊了半天,二人便各自回到房中歇息了。

到了半夜,寺庙中一片寂静。宁采臣刚刚进入梦乡,便听到似乎有人进了他的卧室。他赶忙起身,发现一个女子进入了自己的房中。宁采臣不由得大吃一惊,问道:“你是何人?”女子答道:“我叫小倩,是来服侍公子的。”宁采臣“呸”了一声,说:“你这么不知羞耻,我还怕被玷污名节呢!”小倩幽幽地说:“夜半三更,没人知道的。”宁采臣十分气恼,呵斥道:“快点出去,不然我要喊南屋的人了!”小倩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了惊慌的神色,转身便走出了卧房。她刚出门,却又走了回来,将一锭金子放在了宁采臣的床褥上。宁采臣拿起金子便扔在了院中,说:“这不义之财只会脏了我的口袋!”说罢,他关门睡去。小倩见此情景,恨恨地说:“真是个铁石心肠的男人!”

第二天一早,寺庙中又来了个从兰溪来的书生,他带着仆人住在了东厢房。没想到,这天夜里,兰溪生竟然暴死。大家发现,他身上没有伤口,只是脚底有个小孔。又过了一个晚上,兰溪生的仆人也死了,死相同书生一模一样。宁采臣便问燕赤霞知不知道兰溪生的死因,燕赤霞只道是鬼魅作祟。但宁采臣为人正直,根本没把鬼魅之说放在心上。

入夜,那个叫小倩的女子又来到了宁采臣的房里,对宁采臣说:“我见过很多人,像你这样刚直不阿的却没有。你如此正直,我也不敢欺瞒了,这就把实情告诉你吧。我叫聂小倩十八岁就死了,尸骨埋在寺院的旁边,结果受到了妖物的威胁,不得已帮着它用容颜去迷惑别人。现在这寺庙中没有别人可以杀害了那鬼夜叉很可能要来害你!”宁采臣听了很害怕,便请求小倩救他。小倩说:“你跟燕赤霞住到一起,便能消灾解祸!”宁采臣有些诧异,就问:“你为什么不去迷惑燕赤霞呢?”“燕赤霞是个奇人,鬼妖不敢接近他。”说完,她又向宁采臣讲述了自己迷惑人的方法:“我迷惑的人不是好色之徒,便是贪财之人。贪恋我美色的,我便用锥子刺他的脚心,等他昏迷过去,就吸他的血给妖怪喝;或者用金子去引诱,其实那不是金子,是罗刹鬼的骨头,谁留了金子,心肝就会被掏去。”临别时,小倩哭着说:“我现在深陷苦海,只求你仗义相救。如果你能把我的尸骨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安葬,我感激不尽。”宁采臣答应了小倩的请求,并问她坟墓的位置。小倩说:“白杨树上有乌鸦巢穴的地方便是。”说完,她就出门不见了。

第二天晚上,宁采臣早早便来到燕赤霞屋里,说要与他同住。燕赤霞本是爱清静的人,但碍于面子,便留下了宁采臣,只是嘱咐他千万不要动自己的小匣子。宁采臣恭敬地答应了,然后他们各自就寝。临睡前,燕赤霞把小匣子放在了窗台上,便睡去了。宁采臣因为害怕鬼夜叉,一直没有睡着。大约一更时分,他发现窗外有黑影正在往屋里看。他正要叫醒燕赤霞,只见小匣子里有一如同白练的东西飞出,灼灼耀眼,折断了窗棂,向外一射,然后就消失了。这时燕赤霞醒了,宁采臣赶忙假装睡觉,暗中观察。他看到燕赤霞打开匣子检查,从里面取出一个东西,放在月光下闻了闻。宁采臣借着月光看到,那东西约有一片韭菜叶大小,亮晶晶的。燕赤霞把它包起来放回了匣子里,口中还自言自语道:“何方妖怪竟然如此大胆,把我的匣子都弄坏了。”宁采臣觉得很奇怪,忍不住起身问燕赤霞原委。燕赤霞说:“既然你都看到了,我也就不再隐瞒。我是名剑客,若不是窗棂阻挡,那妖怪必死无疑!不过虽说它这次没死,但也已受了重伤。”第二天一早,宁采臣果然在窗外地上发现了一摊血迹。

在金华办完事后,宁采臣便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临行前,燕赤霞将自己的剑囊赠与了宁采臣,帮助他辟邪。宁采臣与燕赤霞告别后,便来到寺院北边,将聂小倩的尸骨用衣服包好,租船返回了家中。

回到家中,宁采臣便把聂小倩的坟墓建在了自己书斋的旁边,祭祀时说:“见你孤苦无依,便把你葬在我书斋旁边,以后你的悲喜我便都能知道了!”宁采臣祈祷完正要回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等等我!”回头一看,竟然是聂小倩。聂小倩上前拜谢了宁采臣,说:“你的恩情,我无以报答,只求能与你一同回去,哪怕是做个使唤丫头,我也心甘情愿了。”宁采臣这才看清楚小倩的样貌:只见小倩皮肤娇嫩,身材纤细,十分妩媚。于是宁采臣带着小倩回到家中,向母亲禀报了小倩的来历。

当时,宁采臣的妻子久病在床,宁母担心小倩的到来会刺激儿媳,便嘱咐他们不要声张。但对于小倩的身世,宁母感到很害怕。小倩上前拜过了宁母之后,说:“我自小孤苦无依,承蒙公子关照,才脱离苦海,我愿意留下来报答他的恩情。”宁母见小倩知书识礼,才渐渐敢同她说话:“姑娘肯照顾我儿子,我自然很高兴;但宁家单传,我不敢让他娶个鬼妻。”小倩说:“如果您担心,我就把公子当兄长对待,听候您老人家的吩咐,早晚伺候,行不行?”宁母觉得小倩很真诚,便答应了。

于是,小倩便在宁采臣家穿堂入室,帮忙操持家务。天黑以后,宁母要小倩先回去睡觉,却不给她准备床褥。小倩明白,这是宁母在赶她走。于是,她知趣地离开了。走到宁采臣的书房时,她想进去,却又不敢,便在门外徘徊。宁采臣喊她,她说:“房里有剑气,我不能入内。”宁采臣这才想起是燕赤霞送给他的剑囊的缘故,于是他把袋子摘下挂到了别处。小倩这才进了书房,二人半天无话。到了半夜,小倩还不肯走,宁采臣催她,她伤心地说:“我是外来的孤魂,很害怕回到墓地去。”但无奈男女授受不亲,小倩只得离开。

第二天一早,小倩又来向宁母请安,端茶递水,十分勤快。到了傍晚,小倩就会自觉地离开书斋。原来,宁采臣的妻子病了之后,家务一直都是由宁母操持,如今有了小倩帮忙,宁母清闲了不少。加上小倩乖巧懂事,宁母逐渐对小倩放下了戒心,对她也疼爱起来。没过多久,宁采臣的妻子过世了。宁母便大摆筵席,收了小倩做儿媳。婚礼那天,小倩穿戴一新,出来待客。亲朋好友,无一不夸赞她落落大方,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仙人下凡。

几年之后,宁采臣考中了进士,小倩也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可谓双喜临门。

辛十四娘

冯生是广平人,年少张狂,经常酗酒。这一天清晨,冯生在外出的路上遇见了一位红衣少女,她长得十分美丽。于是,冯生倾心向往。

傍晚,冯生酒醉回家,路过一座荒凉的破庙时,恰巧看见早上那位女子从庙中走出。冯生纳闷:这破庙里怎么会有美女呢?他走进庙里,查看究竟。正在这时,一位老翁走了出来,他便上前与老翁攀谈。老翁说:“老夫一家居无定所,暂时借住在此地,既然承蒙您光临,就请进屋来坐吧。”于是他请冯生入内坐下。聊了几句,冯生得知老翁姓辛,便借着酒意说:“听说令爱还没有婚配,在下愿意做您的女婿。”辛翁笑着说:“这得和内人商量一下。”冯生见有希望,便题诗一首:“千金觅玉杵,殷勤手自将。云英如有意,亲为捣玄霜。”老翁把诗给了仆人,便入内去了。不久,老翁走出之后,却如无事一般,不再提婚娶的事情。冯生十分焦急,便问:“不知道您对于婚事是否同意?”老翁说:“在下女儿的婚事都是交给内人决定,老夫不参与。”冯生见老者无意将女儿嫁给自己,便趁醉说:“既然不能娶美人为妻,那就一睹美人的芳容,以消我心中的遗憾吧。”说着,冯生便掀起内室的帘子。内室里的红衣女子正在更衣,满屋的人看见冯生都很惊慌。老翁大怒,便派人将冯生赶了出去。

冯生酒醒之后便继续赶路,却不料走进了山涧之中,找不到来时的路了。走出不远,冯生看见林中有座高门宅院,便上前敲门问路。得知了冯生迷路的事情后,宅院里的仆人将冯生请到大堂里坐下。坐了一会儿,丫鬟说:“郎君到了。”只见一位老妇人在丫鬟的搀扶下来到了大堂。冯生起身跪拜,老太太让他坐下,对他说:“你不是冯云子的孙子吗?”冯生应道:“是的。”老太太说:“那你是我侄孙子啊。老身风烛残年,骨肉之间并不熟悉。”冯生说:“在下年幼丧父,亲戚并不往来,不知道您是哪一位?”老太太也不明言,只说:“你自然会知道的。”冯生也就不敢再问。

老太太又问起冯生怎么会来到这里,冯生便把之前的事情讲述了一番。老太太笑着说:“这是好事啊!那野狐狸精凭什么这样清高?你不要忧虑,这门亲事由我做主。”说罢,她便让丫鬟去请辛家的女儿。

过了些时候,丫鬟进来禀告:“辛家十四娘来了。”接着,冯生心仪的那位红衣女子便上前拜见。在老太太的张罗下,辛十四娘答应了这门婚事。于是,老太太便拔下十四娘头上的一朵金花,交给冯生,并吩咐她回家选个吉日成亲。冯生道谢之后,便离开了老太太家。等他走出去几步后,偶然一回头,发现之前的大院已经消失了,只剩下掩映在树林中的一座坟墓。冯生这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遇到的是薛尚书的坟墓。薛尚书是冯生已故祖母的弟弟,所以那老太太称呼他为侄孙子。冯生知道自己是撞见鬼了,慨叹了一阵便回家去了。

冯生在家中翻阅黄历,但又担心鬼怪的约定靠不住。没想到,到了吉日那天,辛十四娘果真坐着花轿来到了门前,另有两个仆人扛着一个大得像瓮一样的罐子,放在了院子一角。冯生为得到美丽的妻子而高兴,虽然知道她是狐妖,但也并不介意。

县官有个儿子,跟冯生是同学,他听说冯生娶到了狐仙妻子,便送上礼物道贺。不久,他又请冯生前去做客。十四娘嘱咐冯生:“那日公子来道贺,我见他不是善良之辈,夫君最好不要去。”冯生便答应了。第二天,公子便来造访,冯生言语间有嘲笑公子的意思。公子非常羞愧,两人不欢而散。冯生回到内室得意地对十四娘说了刚才的事情。十四娘十分不悦,说:“公子是豺狼一样的人,夫君若再和他亲近,势必会遭遇灾祸的!”冯生听后,表示自己一定会小心谨慎的。

此时恰逢科考,公子考了第一,冯生第二。公子沾沾自喜,便来请冯生去喝酒。冯生多次推辞,无奈这日是公子生日,便到他府上一坐。酒过三巡,宾客尽欢,公子忽然对冯生说:“我之所以能比老兄名次略高,只因为文章里有几句话略微比老兄高明罢了。”说完,满座宾客随声附和。冯生此时已然酒醉,听了这话很不服气,大笑道:“老兄,你到现在还以为你的文章好才得第一吗?不过因为你家世好罢了!”冯生说完,宾客皆失色,公子也十分气恼。于是大家都悻悻地散去了。

冯生酒醒之后很后悔,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十四娘。十四娘不高兴地说:“你可真轻浮!轻薄的态度施加给君子,会损害自己的德行;施加给小人,就会带来杀身之祸。你的灾祸不远了,我不忍心看你受苦,请让我走吧。”冯生十分后悔,恳求十四娘留下。十四娘说:“要我留下也可以,但你从此以后不能再喝酒,也不要再出去玩乐了!”

从此,冯生便留在家中,闭门不出。十四娘为人勤俭,赚到的钱财就放在院内墙角的罐子里存起来。

这天,公子又派人请冯生到府上做客。十四娘便把请柬烧掉,没让冯生知道。哪料到,第二天冯生外出吊丧,恰巧遇到了公子,被他强行请到了家里。冯生到了之后只说坐片刻便走,但公子早已备好了酒菜。冯生在家待得也有些烦闷,这一日便在公子处喝了不少酒,早把十四娘的劝诫抛到了脑后。

殊不知,公子早就设下了圈套,打算一雪前日冯生奚落他的耻辱。公子有个妻子阮氏,十分厉害。那日,有个丫鬟被阮氏打死了。公子看冯生已醉,便把丫鬟的尸体扛到了冯生身边,悄悄关门走了。等冯生醒来要走的时候,却被绊倒在地。仔细一看,竟然是具女尸!冯生顿时吓得酒醒了,于是赶忙呼唤公子一家。公子早已带了家丁等在屋外,只听冯生一喊,立刻破门而入,将冯生捆绑起来,送到县衙,诬告冯生杀死了自家的丫鬟。

第二天,十四娘知道这事之后,泪如雨下,哭着说:“我早知道会有今日了!”于是她来到牢里看望冯生,眼见冯生被打得皮开肉绽,又知道公子蓄谋已久要加害冯生,便劝冯生暂且招认,她再想办法。

十四娘回家之后便开始筹谋,这期间,平日里来往的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上门来慰问的。十四娘叹息一番,便派一个丫鬟外出办事去了。过了几天,十四娘请媒婆买来了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名叫禄儿。禄儿在冯家与十四娘同吃同住,过得十分惬意。

冯生认罪后,便被判了绞刑。冯家的老仆人听闻了消息后哭得昏天黑地的,可十四娘却很坦然。眼看离行刑的日子不远了,十四娘才忙碌起来,早出晚归,神色也十分悲伤,几乎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这天一早,被派出去的丫鬟回来了。十四娘立刻起来,和她说了半天悄悄话。出来时,十四娘一改往日的愁容,又开始像以往一样料理家务。第二天,老仆人去探监回来,带话说冯生要十四娘前去告别。十四娘听后漫不经心地答应了,却也并不伤心。仆人们看见十四娘的态度,都暗地里说她太狠心了。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县官被撤的消息,冯生的案子也由平阳观察使亲自来审理,并说是奉了皇上的旨意。冯家上下都很高兴,十四娘赶忙去牢里接回了冯生。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悲喜交加。案件很快真相大白,公子被捕入狱。冯生得知后很诧异,就问:“皇上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十四娘指指那个小丫鬟,说:“这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原来,冯生蒙受冤狱之后,十四娘便派丫鬟去了京城,想要进宫为冯生伸冤。但是宫里有神明守护,丫鬟在宫外徘徊了几个月也不能进去。此时,丫鬟听说皇上要到大同去,便先一步到了那里,假扮妓女。皇帝在妓院遇到丫鬟后,很喜欢她,后又疑心丫鬟并非妓女出身,便要问明详情。丫鬟哭泣不止,向皇帝诉说了冤屈:“我是直隶广平人,家父冯某因为冤狱将要被处死,所以就把我卖到了妓院。”皇帝听后很同情她,临别前承诺要为冯生洗脱冤屈。冯生听丫鬟讲完事情的原委,急忙拜谢,泪流满面。

不久之后,十四娘对冯生说:“我劳碌奔波,只因为我们夫妻二人的情分。你入狱的时候,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忙,我算是看透了世间冷暖了。如今,我早已为你预备了一个好妻子,我可以安心地走了。”冯生听了,跪地恳求十四娘,十四娘才留下来。但渐渐的,十四娘的容貌减退了。一个月之后,她开始变得衰老起来。过了半年,十四娘的脸色黑得像个村姑一样,但冯生依旧对她十分敬重。十四娘说:“有个现成的好妻子你不要,怎么还要我这个苍老之人呢?”冯生不理,依旧对她照顾有加。又过了一个月,十四娘得了急病,不吃不喝。冯生请大夫和法师来看,都没用。最后,十四娘就这样过世了。

给十四娘办完后事,冯生无奈,只得娶了禄儿为妻。一年之后,禄儿为冯生生了个儿子,但冯家的家境却越来越差。夫妻二人没有办法,终日唉声叹气。忽然,冯生想起了院里的罐子,于是上前打破了罐子。霎时间,罐子里的银钱散落了一地。凭借这些银钱,冯家又逐渐兴旺起来。

后来,冯家的老仆人在太华山中看到了一个人骑着一头青色的骡子,很像十四娘。老仆人追上去询问。那人无奈,只得承认自己是十四娘,并问老仆人:“冯郎还好吗?代我向他问好,我已经成仙了。”说完,她便消失不见了。

小翠

王太常是一名书生,家住浙江,心地十分善良,而且爱助人为乐。邻里如果有了困难,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帮忙解决,因此乡亲们对他都十分敬爱。

后来,王太常考中了进士,并且做了侍郎,乡亲们听说之后纷纷赶来祝贺。从此之后,王太常一家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衣食无忧。人们都不知道,其实王太常也有一件不称心的事,就是他的儿子是个傻子。王太常的傻儿子名叫元丰,眼看长到十六七岁了,因为天生智障,一直没有娶妻,急得王太常夫妇整日为这件事情操心。

有一天,一位老太婆领着一个十分美丽的姑娘来到了王太常家。王家人都不认识这个老太婆,便问她的来意。老太婆说:“这是我的女儿,名叫小翠,我愿意把女儿嫁到你家做儿媳妇。”王太常夫妇一听,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这简直是喜从天降。于是他们忙问老太婆想要多少聘礼。老太婆笑了笑说:“小翠从小就跟着我受尽了苦头,能嫁到您这样的官宦人家也算是她的福分了,哪还能提钱的事情啊!”王太常听老太婆这样说,更是喜上眉梢,当即答应了这门亲事。老太婆见王家夫妇应允了,便赶忙叫女儿上前行礼,并叮嘱说:“这两位老人家以后就是你的公婆了,你要好好侍奉他们。我先回去了,过几天再来看望你。”王太常听说亲家母要走,赶忙派人去送。老太婆连连谢绝:“都是一家人,何必这样客气?我住得也不远,就不用劳烦了!”说罢,她就匆匆离去了。

王家就开始为新人置办家具、修正新房,准备等小翠的母亲回来后便给儿子办喜事。可是等了好几天,老太婆也没有回来,于是王夫人便问小翠究竟家住何处。小翠回答起来含糊其辞。王家担心事情会有变化,便决定马上为儿子举办婚礼。结婚这天,王府上下宾客盈门,亲朋好友见到王家娶了这样一个美貌的儿媳,都交口称赞。

小翠十分聪明伶俐,对公婆也很孝敬。王太常夫妇对小翠也疼爱有加,唯恐小翠会嫌弃他们的儿子是个傻子。出乎意料的是,小翠终日都开开心心的,对元丰这个傻丈夫没有丝毫的厌弃。小翠是个喜欢热闹的姑娘,十分爱玩。她缝制了一个布球,整天和丫鬟们在院子里踢球玩。元丰也跟在后面捡球,大家玩得十分开心。

这天,小翠和元丰正在庭院里踢球,恰巧王太常从院子里经过。突然,一个球飞了过来,不偏不倚地打在了王太常的脸上。王太常非常恼怒,上前打了元丰一顿,可小翠却笑嘻嘻地跑开了。王太常回屋之后便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王夫人。王夫人很生气,便来到元丰屋里。她刚一推门,发现元丰被小翠画了一个大花脸,俩人正在打闹。王夫人看到儿子模样这般不堪,就不由分说地训斥起小翠来。小翠也不做声,只是低着头微笑。等王夫人走了以后,小翠又嘻嘻笑了起来,拉着元丰便走了出去,还给他擦干了眼泪,拿出几颗红枣哄元丰开心。

小翠整日这样逗着元丰一起玩,尽管公婆心中很不快,但是为了儿子,便没有过多地责怪小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在王太常住的这条街上,有一个官员叫王给谏,专管考察官吏。这个人很早就跟王太常不和了,整日里想着怎么找王太常的碴。王太常对王给谏的心思心知肚明,但又无力对付他,尤其眼下正值朝廷考核官员之际,他只能终日提心吊胆,唯恐被王给谏抓住把柄。

一天晚上,小翠闲来无事,便化装成了朝廷大臣吏部尚书的样子,并让两个丫鬟化装成了侍卫,三个人悄悄出了门,大摇大摆地向王给谏家走去。小翠她们来到王给谏家门口,却并不进去,只听小翠在门外故意大声说:“我是来找王侍郎的,你怎么把我带到王给谏家来了?”说完,她便掉转马头,向自己家的方向走去。

小翠一行打扮得跟吏部尚书分毫不差,连她自己家的仆人也都误认为是尚书来了,急忙飞奔着去禀报王太常。王太常一听尚书大人驾到,马上出门迎接。小翠见公公给自己磕头行礼,“扑哧”一声便笑了。王太常一看眼前站的是儿媳小翠,气得火冒三丈,浑身发抖,呵斥道:“人家正愁找不到我的把柄陷害我呢,你反倒做出这样忤逆的事情来!家门不幸啊,我家一定要大祸临头了!”

王给谏听说吏部尚书去了王太常家,十分诧异,于是躲在王太常家门外,暗中观察。但直到半夜,他也不见尚书出来。王给谏惴惴不安,担心尚书会同王太常有什么密谋。第二天清早,王给谏见到王太常,态度一改往日的冷漠,很客气地说:“听说昨晚尚书大人光临贵府了?”王太常以为他是在讥讽自己,羞愧得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王给谏见他含糊其辞,心中更加疑惑,担心吏部尚书和王太常关系非比寻常,于是打消了陷害王太常的念头。

王太常夫妇见王给谏从此没有再为难自己,心里暗暗高兴:多亏了小翠开的这个玩笑。他又担心小翠会闯祸,便嘱咐她说:“今后千万不能再开这样的玩笑了!”小翠点了点头。

一年后,吏部尚书被罢官,他给王太常写的信竟然落到了王给谏手里,王给谏很得意,终于有机会敲诈他了。王给谏马上派人去王太常家里索要银两,但被拒绝了。第二天,王给谏亲自上门索要。王太常忙着找官服,却怎么也找不到。王给谏等了很久,非常生气,正要离开,却看见元丰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被小翠拥着走了出来。王给谏大吃一惊:冒充皇上!这是弥天大罪,好,正好可以趁此机会整治王太常。于是他哄元丰脱下了龙袍。小翠站在一边,只是发笑,也不说话。王太常听后急忙赶来,但龙袍已经被王给谏拿走了。他吓得大哭起来:“你个逆子!这下可闯祸了!这可是要抄家灭门的大罪啊!”说罢,他抓起棍子要打元丰和小翠。小翠急忙拉着元丰进了房间,任由公公在外面责骂。王太常很愤怒,拿起了斧头要劈门,哭喊着要杀了这闯祸的儿子和儿媳。小翠笑着对公公说:“公公不用怕,我们只是穿龙袍做戏而已,若是皇上怪罪下来,都由我担当。你要是杀了我们,岂不是杀人灭口了?”王太常无言以对,只得作罢。

王给谏拿了龙袍,赶紧来到京城向皇帝告状,并把罪证交给了皇帝。皇帝接过龙袍一看,马上变了脸色。原来那皇冠不过是高粱秆做的,那龙袍也不过是几块黄布而已。皇帝把元丰找来,一看元丰傻兮兮的模样,便责问王给谏:“这样的傻子也能谋反当皇上吗?”王给谏顿时吓得直冒冷汗。皇帝判了王给谏诬陷大臣之罪,把他发配到云南去了。

一天,小翠在屋里洗澡。元丰闹着也要洗,小翠便换了热水让元丰洗。元丰被烫得直叫,小翠却用布把他的头蒙上,不准他动。不一会儿,元丰不叫了,丫鬟们以为元丰断气了,都吓坏了。但小翠却让人把元丰抬到床上,给他盖上了被子。王夫人听说自己的儿子被烫死了,哭着要和小翠拼命。小翠笑嘻嘻地说:“这样的傻儿子,不如没有的好!”婆婆大骂小翠是蛇蝎心肠。

正在王夫人哭闹的时候,元丰忽然醒了过来,微微睁开了眼睛,望了望屋里人,说:“我好像做了一个梦,到底怎么回事?”王太常闻讯赶到屋里,问了儿子很多问题,元丰都对答如流,一点都不傻了。王家夫妇看到儿子变成了正常人,都很高兴。从此以后,元丰变得十分聪明,同小翠弹琴作画,如胶似漆。

谁知没过多久,王太常被王给谏的同党参了一本,被革职在家,终日闷闷不乐。王太常非常懊恼,便拿出一个价值连城的玉瓶,打算贿赂一下大臣。结果,玉瓶却被小翠打碎了。公婆非常气愤,尽管小翠一再求情,但公婆却丝毫不讲情面。小翠找到元丰哭诉:“我帮了你家这么大忙,还治好了你的痴病,你的父母却因为一只花瓶迁怒于我。既然他们无情无意,那我不得不走了。”元丰极力挽留,小翠说:“实话告诉你吧,我的母亲本是狐仙,前几年遭到雷击,被你父亲救了下来,我是特意来报恩的。”说完,小翠便拂袖而去。

小翠走了以后,元丰便病倒了。就这样过了两年,一天晚上,元丰从外村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庭院,院子里传来女子的嬉笑声。元丰上前观望,发现院子里的一名红衣女子正是小翠。元丰急忙走上前去。小翠看到元丰的样子,深情地说:“两年不见,你都瘦成这个样子了!”说罢,她便哭了起来。元丰再三恳求,最终求得小翠答应与他一同回家。回家后,小翠和公婆和好如初。

几年后,小翠对元丰说:“我是狐女,不能长期跟你生活在一起。”见元丰十分不舍,小翠便说:“你再娶一房妻室,如果想我了,就到院子里看我。”元丰答应了,便另娶了一名女子为妻。

这天,元丰来院子里看小翠,小翠却不在。丫鬟交给元丰一个小包,说是小翠留下的。元丰打开一看,原来是块玉玦。元丰知道小翠再也不会回来了,于是回到家中和新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花姑子

安幼舆是个仗义疏财的人,很喜欢放生,凡是看到猎人捕获了鸟兽,一定会不惜钱财买来放生。

一次,安生傍晚路经华山,不想在山谷里迷了路。忽然,安生看见不远处有灯光,便快步走了过去。没走几步,发现小路上有个老者也在赶路,安生便停下来问路。老者说:“幸亏你遇到了我,你就去我家借宿吧。”说完,他便把安生带到了自家茅舍。老者到家后便对自己的老伴说:“这位是我的恩人,你走动不便,让花姑子出来斟酒吧。”

一会儿,一个年轻女子端着饭菜走了进来。安生见这女子十分美丽,宛若天仙一般。女子走到一边烧火去了,安生便和老者聊起了家事,得知老者姓章,这位年轻女子是老者的女儿,名叫花姑子。安生不住地打量花姑子,不由得对她心生爱慕之情。喝了酒之后,安生便去歇息了,但心里想的都是花姑子,怎么也睡不着。天还没亮,他便告辞回家了。

回家后,安生便让自己的朋友去帮忙求亲,可那位朋友竟然没有找到章家住的地方。安生便亲自去找,结果看到的都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有人家。安生很失望,回到家里便一蹶不振,得了相思病,逐渐到了气息奄奄的地步。

一天夜里,家人都睡着了,安生蒙眬中觉得有人在摇晃他。他睁开眼睛,原来是花姑子站在床前。花姑子笑道:“你怎么成了这副模样?”说着,她便用两手为他按摩太阳穴。安生顿时觉得清爽了不少。过了三天,花姑子又来了,放了几个蒸饼在床头。安生半夜醒了,便吃了三个,吃完之后,觉得神清气爽。三天之后,等蒸饼全都吃完了,安生的病情也渐渐好转了。晚上,花姑子又来看望他,说:“呆子,还不感谢我?”安生非常高兴,想要和花姑子一生长相厮守。花姑子说:“那请你明天晚上到我家里来商议吧。”到了第二天傍晚,安生如约上路,见花姑子正等在路旁,原来她是担心安生迷路。到了章家,老者夫妇都很热情地招待安生。夜深了,花姑子来到安生的屋里对他说:“我们一家要迁走了,我们二人也只有这一晚上能够在一起了。”正在这时,老者突然闯了进来,骂道:“丫头玷污了我家门风!”花姑子慌忙逃走了。安生无地自容,只得回了家。

安生在家里徘徊了几天,度日如年,便出去找花姑子。这天夜里,他来到了大山中,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突然看见前方有一个宅院,便以为是章家,于是上前询问。院内出来了一个黑衣人,听到安生在找章氏,便说:“不用打听了,这里是花姑子的舅母家,她正在这里呢,容我去告诉她。”过了一会儿,只见花姑子出来迎接,安生很高兴,便随着花姑子到里面歇息去了。

安生问花姑子:“你舅母家怎么没有别人了?”花姑子说:“舅母外出了,我替她看家呢!”忽然,安生闻到花姑子身上有股浓烈的腥味,便疑心有诈,想逃走,但身体怎么也不听使唤,如同被绳索绑缚了起来。没过一会儿,安生便晕过去了。

安生一夜未归,家人到处寻找,一路找到了大山里来。刚进山,安家人便发现安生浑身赤裸,死在了山崖下。家人都不知道安生的死因,虽然十分伤心,也只得把他抬回家中安葬。

正在家里人伤心哭泣时,一个陌生女子前来吊唁。女子告诉安家人:“停尸七天再下葬!”说完,她便转身消失了。安家人怀疑这女子是神人,便照她说的做了。转眼到了第七天傍晚,安生忽然苏醒了,翻来覆去不住地呻吟。正在这时,那个陌生女子又来了,拿出一棵青草,熬了一锅汤让安生喝下。一会儿,安生便能说话了。安生见救活自己的正是花姑子,便向她讲述了那晚的遭遇。花姑子说:“那是蛇精在冒充我。”

安生问道:“难道你是神仙吗?竟然可以起死回生!”花姑子说:“五年前,你是不是在华山上买了一只被捕获的獐子放生了?”安生道是。花姑子又说:“那獐子正是我的父亲,我是来报恩的。前几日你死了,已经投胎到了西村王主政家,我父亲到阎王那里告状,但阎王不肯发慈悲。于是我父亲毁掉了多年来的道行替你去死,整整哀求阎王七天,才把事情办好。”安生听后很感动,连忙叩谢,但是觉得自己身体麻痹,不能动弹。花姑子说:“你只有将害你的蛇精的血混在酒里喝了,才能痊愈。”安生慨叹自己无法捉住蛇精。花姑子说:“这不难,蛇精的洞穴在老崖里,可以在傍晚时用茅草焚烧,并在外面用弓箭戒备射猎,便可以捉到了。”说完,她便向安生告别:“我不能够终身侍奉你,实在是遗憾;但为了救你,我的道行已经损失了十分有七,请你可怜,让我走吧。”说完,花姑子流着泪走了。

过了一个晚上,安生觉得腰部以下已经完全没有知觉了,于是就把花姑子的话告诉了家人。第二天晚上,安家人按照花姑子的话,将火把投进洞穴中,只见一条巨大的白蛇冒着火焰冲了出来。守在洞外的安家人立即张弓射箭,把它射死了。大火熄灭后,安家人进入洞穴,发现洞里有大大小小几百条蛇,都被烧焦了。回到家后,安家人便把蛇血掺在酒中给安生喝下。三天之后,他的两条腿逐渐能动了,直到半年后才能起身下床。

后来,安生到山中办事,遇到了一个老太婆。老太婆递给他一个包袱,并说:“我的女儿向你问好。”安生知道这是花姑子的母亲,便向她打听花姑子的下落。老太婆一晃就不见了。安生打开那个包袱,见里面是一个男婴。安生把男婴抱回了家,从此没有再婚娶。

阿宝

从前,在广东西部,有个叫孙子楚的书生。他家境贫寒,为人木讷,不爱说话。因为他长了六个手指头,常常被人戏弄。即使别人对他说假话,他也经常信以为真。

孙子楚性格腼腆,平时最怕跟女人接触,有时候在酒馆里碰见歌姬,他总是远远地躲开。有一次,一些纨绔子弟把他骗到了茶馆里,一个打扮妖艳的歌女凑到他身边,向他挤眉弄眼。孙子楚被歌女的举动羞得满脸通红,热汗直流。别人看到他的窘态,都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孙子楚多了一个外号“孙呆子”。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学校里,人们都以谈论他的痴呆为乐。但是他从来不在意,不介意被人取笑。

城里有个大商人,非常有钱,他的亲戚朋友都是达官贵人,在当地非常有地位。富商有个女儿叫阿宝,长得如花似玉,却成天为没有良缘佳偶而烦恼。商人也很苦恼,为女儿的婚事着急。许多人都上门提亲,并且送上贵重的礼物,但是众多的求婚者中,没有一个能够让商人满意。

孙子楚的妻子刚刚去世不久,孤身一人在家。有些无聊的人便怂恿他去向阿宝求亲。孙子楚是个老实人,认为大家都是好意,就请了个媒人去求亲。媒婆来到大商人的家里,刚提到孙子楚,商人就哈哈大笑:“他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照照镜子!”媒人听了知道求亲不成,只好无趣地离开。

媒婆离开的时候,碰到了阿宝。阿宝问她来做什么,媒婆一五一十地说了。阿宝听了笑着说:“他有六个手指头,如果肯砍去多余的那个,我就嫁给他。”媒婆跟孙子楚说了阿宝的要求,孙子楚听了回答:“不就是一个手指头吗?只要阿宝嫁给我,我什么条件都能答应。”媒婆走后,孙子楚用斧头剁掉了多余的手指。十指连心,疼得他满地打滚,差点昏死过去。

几天后,孙子楚的伤口好转,他又去找到媒婆,告诉她已经剁掉了手指。媒婆看了大吃一惊:“阿宝小姐开了一句玩笑,你竟然当真了?”孙子楚回答道:“这既然是阿宝提出来的,我当然要满足。请你去转告她,我已经完成了她的要求。”媒婆只好又去找阿宝小姐,把孙子楚的话转达给了她。阿宝听了,觉得这个人有点傻,又开玩笑说:“如果他能改了痴呆这个毛病,我就嫁给他。”媒婆转达给了孙子楚,孙子楚听了很气愤:“我一片痴心,剁掉了手指,阿宝小姐竟然认为我痴呆。富贵人家的小姐这么不懂事理,我觉得她也未必有外面流传的那么好,这桩婚事还是算了吧!”

不久,清明节到了,男女老少都出去游玩踏青。孙子楚在一座桥边看见一个女子由一个丫鬟陪伴着游玩,那女子便是阿宝。孙子楚仔细一看,发现阿宝果然是花容月貌,艳丽无双,真是一个绝代美女。过了一会儿,阿宝见人越来越多,便拉着丫鬟走了。孙子楚还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痴痴地望着,不发一语。朋友们一向觉得孙子楚痴呆,于是对他的反常举动不以为意,把他拉回了家。

回到家里,孙子楚便卧床不起,像喝醉了酒一样,别人怎么叫他,他都没有反应。阿宝回到家后,也总觉得身边有个人在陪着自己,但又看不清那个人的样貌,问那人是谁,只听到一个声音回答:“我是孙子楚。”阿宝天天像做梦一样,茶饭不思,精神委靡,又没法告诉别人。

一天,孙子楚家里养的鹦鹉死了。孙子楚突然想:如果我是只鹦鹉该多好啊,我就可以飞到阿宝的屋子里了。正想着,孙子楚突然觉得自己像鹦鹉一样飞了起来,一下子飞到了阿宝家。阿宝看见飞来一只鹦鹉,就想把它抓住。鹦鹉大喊:“我是孙子楚,不要抓我!”阿宝听了,吓得松了手。然而鹦鹉并不飞走,陪在阿宝身边。阿宝感动地说:“公子的深情已经打动了我,可是我父母不同意,我们是成不了亲的。”孙子楚说:“只要能常在你身边,我就是只鹦鹉,也知足了。”从此以后,鹦鹉就陪在阿宝身边,跟她一起生活。

这样持续了三天,阿宝非常担心孙子楚,便派仆人去他家打探消息。仆人回来说,孙子楚卧床不起,奄奄一息。阿宝听了很心酸,对鹦鹉说:“如果你能变成人,我一定嫁给你。”鹦鹉不相信,阿宝发誓说:“你放心,我一定遵守诺言。”鹦鹉听了,叼起一只绣花鞋飞走了。孙子楚的家人见到一只鹦鹉飞来,嘴里还叼着绣花鞋,觉得奇怪。突然鹦鹉坠地而死,孙子楚却苏醒过来,并且嚷着要绣花鞋。家人看了,都莫名其妙。这时,跟着鹦鹉来的女仆走进门来。孙子楚对她说:“请你转告小姐,这只绣花鞋是我们的定情信物,我一定不忘小姐的诺言。”

阿宝决定嫁给孙子楚,她把自己的心意告诉了父母,父母坚决不同意阿宝嫁给穷小子。阿宝告诉父母,她下定了决心,除了孙子楚,她谁也不嫁。父母听了,气愤地离去。阿宝得不到父母的许可,开始茶饭不思,身体变得虚弱。父母看了,非常心疼。富商为了让女儿死心,决定给孙子楚一大笔钱,让他另娶姑娘。孙子楚非常气愤,他对富商说:“我的爱情是用钱买不到的。”富商疼爱女儿,也发现孙子楚是真心的,于是成全了这段美好的姻缘。

婚后,夫妻恩爱,日子过得非常幸福。一天,孙子楚的朋友们捉弄孙子楚,给他几道极冷僻的题目让孙子楚做,还骗他说是贿赂考官得来的考题。孙子楚信以为真,极认真地思考了几天写了出来。结果大考时,考官临时换了题目,正是这几道试题。孙子楚幸运地当了官,生活也富裕起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