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针灸100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20:10:14

点击下载

作者:方剑乔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用针灸100穴

常用针灸100穴试读:

前言

腧穴,俗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临床的施术部位。古往今来,凡欲识针灸者,必当先熟谙穴位;业针灸者,无不重视对穴位的运用和研究。但在目前沿用的361个十四经穴及大量的经外奇穴中,如何选其重点以掌握其精髓,对针灸初学者和从业者来说均是一个关键问题。在针灸临床,穴位的使用频度差异很大,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因习惯等而异。对一个针灸医师来说,有些穴位每天要应用数十次甚至上百次,而有些穴位则可能终生都不曾用过。然而从总体而言,大多数临床针灸医师所使用的穴位大体相似。基于此,根据文献检索穴位的使用频度,结合我们的临床体会,选取了临床常用的100个穴位,涵盖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中的要穴,兼取古今实践之精华,着眼于实用,编写了《常用针灸100穴》一书。

本书的编写内容有四个特点:

1.明列穴位的定位和取法。穴位的定位在教材上的文字描述及图示是平面(二维)的,而临床定位操作是立体(三维)的,加之不同体位、体型的变化,针灸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存在知道穴位定位但取穴不准甚至错误的情况。所以本书在穴位定位的基础上明列穴位的临床取法,使读者能即学即用。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穴位的定位虽有骨度分寸法、解剖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但针灸临床应首选解剖标志取穴法。

2.突出穴位的穴性特点。与药物的作用类似,绝大多数穴位有较明确的穴性。目前大多数针灸专著不明示穴性,只有类似“某穴治某某病”的表述,这实际上有悖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虽然在穴性的理解上,许多医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穴位的某些穴性特点加以学习记忆,让针灸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能执简驭繁,摆脱“何穴治何病”的机械学习方法,在临床上做到“辨证取穴”,灵活应用,提高疗效。

3.穴名释义。穴位的命名均有一定的含义或典故,本书溯本求源,旁征博引,尊古而不泥古,对穴位的命名加以释义,增加趣味性,便于学习记忆。

4.临床应用举例。根据穴位的穴性特点,对每一穴位的典型应用举例介绍,对某些疾病的特殊刺灸方法和配穴方法加以详细阐述,便于临床应用。

本书由中医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的教师和高年资医师编写,编写内容充分结合了他们的自身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读者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可结合临床加以验证和修正。本书主要适合于针灸临床工作者,也适合作为针灸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和针灸爱好者的读本。由于时间仓促,其中谬误之处难免,诚盼针灸同道指正。编者第一章手太阴肺经尺泽【穴名释义】“尺”,古代骨度法中曾以腕至肘为一尺;“泽”,池泽也,意指汇聚之处。本穴为肺经之合穴,属性为水,乃肺经脉气所聚之处,故名尺泽。别名鬼受、鬼堂。【定位取法】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取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在手臂内侧中央处可触及粗腱(肱二头肌腱),腱的外侧正当肘横纹处即是此穴。应与内侧曲泽穴区别之。【穴性特点】

本穴为肺经之合穴,也是肺经的子穴,具有清肺降气,和肠舒筋之功。“实则泻其子”,故为临床常用的刺络放血穴之一。【主治概要】

1.本穴是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入脏腑的部位。依据中医理论之肺主气、司呼吸,刺激尺泽可激发肺经经气,调节呼吸功能,从而治疗各种肺系疾病。《灵光赋》载:“吐血定喘尺泽。”《针灸甲乙经·卷九》:“咳逆上气……少气不足以息……尺泽主之。”

2.肺与大肠相表里,“合主逆气而泄”。《千金方》又云:“主呕吐泻上下出,两胁下痛。”故尺泽对于急性的腹痛吐泻具有很好的疗效。

3.本穴位于大筋之侧,“经穴所在,主治所及”,故具有很好的柔筋止痉的效果。《玉龙歌》载:“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肘后歌》曰:“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故临床上本穴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肘臂挛痛、膝腿肿痛。

4.《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六十六穴治证”》中提及尺泽“治五般腰疼”,又于“磐石金直刺秘传”载“五种腰疼”可取尺泽;《神应经》有载“挫闪腰疼,胁肋痛,尺泽、曲池、合谷……”;《针灸大成》在“治症总要”中将尺泽与委中、人中相伍,以治“挫闪腰胁肋痛”。因此本穴对于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的疗效。

5.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尺泽穴可使少商穴局部皮肤微血管自律运动在频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振幅增加60%以上,提示针刺能调节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临床应用举例】

1.急慢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一般是指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大多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感染细菌或病毒所致,起病急,以咽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病。慢性扁桃体炎是由于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所致,表现为咽部干燥,有堵塞感,分泌物黏,不易咳出,口臭,其反复发作可诱发其他疾病,如慢性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因此须积极治疗。中医学称扁桃体为“乳蛾”,急性扁桃体炎相当于“风热乳蛾”,慢性扁桃体炎则相当于“虚火乳蛾”。

点刺放血法:取双侧尺泽穴及耳尖背部。方法:微屈肘,在尺泽穴处寻找血络,按压时微有痛处,常规消毒后,用3号三棱针快速点刺放血,一般出血量在2~5毫升为宜;耳尖背部常规消毒后点刺放血1~2毫升为宜,左右耳交替进行;重症两耳同时点刺放血。上述方法,每日只需1次。

2.咯血 咯血是指喉头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经口腔咯出。小量咯血与咳嗽、咳痰同时出现,即痰中带血;而大咯血多发生在支气管壁血管破裂时有大量鲜红色血突然咯出,最多可达200~300毫升,患者恐惧甚至昏倒,有时可因血块堵塞气管而引起窒息。反复少量或中量咯血,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反复急性大咯血则常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3

穴位注射法:以维生素K2毫升(8毫克)在尺泽穴行穴位注3射。具体操作:选用5毫升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维生素K2毫升,排空空气。尺泽穴常规消毒后,将针头扎入穴位适当深度,回抽无血后将药液缓慢注入穴位。为减轻酸胀不适,可一边推注药液,一边用消毒棉签在穴位周围轻轻揉按。如5分钟后咯血未止,再予维生素3K2毫升在另一侧尺泽穴行穴位注射,注射时以有酸胀得气感为佳。

3.腰痛 腰痛是几十种疾病共有的临床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及脊椎。人体的头、颈、双上肢及躯干的重量全部由腰部承担,日常生活、工作中人的姿态、负重、运动均以腰部为中心,腰部又是连接胸腔、腹腔、盆腔的中枢地带。因此,腰痛可以是这些结构中的组织、器官病理改变的表现。此外,脊柱、腰部肌肉、韧带、神经系统的疾病,以及腹腔内脏器的疾病等也均可表现腰痛,但以软组织损伤所致居多,如从高处坠跌、滑跤、重物打击,砸压腰背部,或扛抬肩挑、搬运重物姿势不良等引起,也可因在无准备姿势情况下不小心突然扭转等外伤造成,以及长期弯腰所引起韧带或肌肉扭伤、腰背筋膜撕裂伤等。

针刺拔罐法:先用探棒(针灸针柄亦可)在尺泽附近按压,找到敏感点后,用1.5寸毫针直刺0.8~1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腰部疼痛处拔火罐,留罐15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紫为度。列缺【穴名释义】“列”,裂也,破也;“缺”,裂隙、缺口。因本穴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从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形成裂隙,故名列缺。别名童玄、腕劳。【定位取法】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首见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头指末筋骨罅中”。即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穴性特点】

本穴为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手太阴、手阳明及任脉之会。本穴具有祛风宣肺,通络止痛之功效,是治疗肺系疾患的常用穴,为治疗实证外感、咳嗽、哮喘的要穴。因络脉通于颈项部,故又为治疗颈项部疾患常用穴。【主治概要】

1.《针灸大成·四总穴歌》曰:“头项寻列缺。”因此临床上常用本穴治疗各种颈项部位的病症,如项强、项痛。

2.《灵光赋》:“偏正头痛泻列缺。”本穴也常用于治疗偏正头痛,口眼斜,尤善治外感头痛。

3.《八脉交会八穴歌》云:“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这两穴的会合部位是胸、肺、膈、喉咙,因此临床上列缺常配合照海治疗各种胸、肺、膈、喉咙的相关病症,以慢性咽喉病症为主。

4.列缺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阴部,且与冲脉有密切关系,即“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所以,本穴也常用于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千金方》载:“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灸列缺五十壮。”

5.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列缺穴对于机体不同功能状态的脑血管的舒缩作用不同,呈现出一种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而对正常血管的舒缩状态无明显影响。【临床应用举例】

1.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和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是由于头颅内外组织结构中的痛觉末梢(即痛觉感受器)受到某种物理的、化学的(包括某些生物化学的)或机械性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通过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传至大脑而感知。一般来说,头痛可分为功能性及器质性两大类。功能性头痛是指器官组织没有发生病变,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忧郁、失眠、用脑过度等,经适当休息或调理,头痛均可基本消失。器质性头痛是指器官组织已发生病变所引起,也常为一些严重疾病的早期信号或是突出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可分为刺痛、胀痛、搏动样痛、麻木样痛等。

针刺法:按针刺常规操作,取双侧列缺穴,向肘尖方向斜刺0.5~1寸,使患者有酸麻胀感。操作时用捻转泻法,捻转时大幅度、低频率,每分钟50~60次为宜。在不断捻转运针的同时,使其针感上传于手太阳经或阳明经,有时能达到循肘臂走至肩部、项部的效果。每日2次,针刺之间间隔6~8小时,每次留针20分钟,每周为1疗程,休息5~6日。

2.颈项痛 颈项痛是指颈部和项部发生疼痛,转动不灵活的病症,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肾、膀胱及手太阳经筋有关;现代医学认为引起颈项痛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颈椎病、落枕,以及颈部颈性扭伤等。

毫针刺法:独取列缺穴,病变在一侧者取同侧,两侧病变者取双侧。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1寸,得气后行雀啄手法,以针感向项肩部放射为最佳。行针过程中嘱患者活动头项部,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3.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指长期劳损或外伤导致桡骨茎突部慢性无菌性炎症,以局部疼痛和手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女性多于男性,易发于从事频繁的腕和掌指活动者。该病一般发病缓慢,有时也因用力过度而突然发病(如扳手腕)。早期仅感觉局部酸痛且在活动时出现,随病变至一定程度,临床可见腕背桡侧部和拇指周围疼痛和压痛,且放射感下至手指、上达前臂或上臂;拇指内收、外展活动受限且感无力;严重者,因废用可出现大鱼际肌肉萎缩;晚期当拇指运动时,在桡骨茎突处有摩擦感或摩擦音。

毫针刺法:取患侧列缺,针尖向外,进针0.3~0.5寸,以局部酸胀为度。

4.顽固性呃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呃呃有声、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西医学认为此症是由冷空气刺激而产生膈肌痉挛性的收缩,亦可继发于消化系统疾病及术后。严重的昼夜不停,持续数天或数月,影响工作、饮食、睡眠等。顽固性呃逆则是指持续时间1周以上的呃逆。

毫针刺法:以列缺为主,配合照海、中脘。其中列缺向肘部方向斜刺0.5~0.8寸;照海直刺0.5~1.2寸,配合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中脘则常规针刺;虚证配合艾条行温和灸。

5.遗精 遗精是指男性在没有性交的情况下精液自行泄出的现象。临床上可分为生理性遗精和病理性遗精。正常成年男性约有90%的发生过遗精,遗精很少发生于12岁以下的男孩,14岁男孩遗精的发生率约为30%,16岁约为60%,18岁为85%。遗精发生的频率多数为每周1次或数周1次。过度的手淫可造成遗精,可能会每2~3日就要发生1次。

埋针法:用1寸针逆经脉循行方向平刺入穴位,以局部产生酸麻胀感为度,令患者取不同姿势活动无影响时,以胶布固定,每周埋针3次,左右交替进行,留针12~18小时,每天睡前在胶布上按压数次以加强针感。

6.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后6~8小时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致尿液不能排净,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可影响产后生殖器官的恢复,还可致泌尿系感染等,对产妇造成身心痛苦。

毫针刺法:取列缺、三阴交和足三里,其中列缺穴沿皮下斜向肘部刺入0.2~0.3寸,三阴交、足三里垂直针刺0.8~1.2寸。得气后,列缺穴的毫针操作:拇指用稍缓而重的力量向前捻针,并轻微向下按,然后轻轻向后捻并稍稍向上提,促进气的传导,以气感传到肘、膝关节附近为佳。足三里、三阴交行重按轻提补法九下,使气感传至膝关节附近,然后于列缺、三阴交接G6850Ⅱ型多功能治疗仪,用密波(50~100赫兹),刺激强度以患者刚有感觉为好,足三里每5分钟行补法1次,并加清艾条灸,以患者有温感循经传导为最佳,留针20分钟。少商【穴名释义】“少”,为小、末端之意;“商”,为五音之一,肺音属商。本穴位于四肢末端,为肺经脉气始发之处,喻为脉气之小流,故名少商。《会元针灸学》载:“少商者,阴中生阳,从少;五音六律,分宫商角徵羽,从商,肺金音商,肺经之根,故名少商。”别名鬼信。【定位取法】

位于人体的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取穴时以拇指爪甲桡侧及基底部各做一线,其交叉点即是穴。【穴性特点】

本穴为肺经的井穴,又为孙思邈十三鬼穴之一,即鬼信,具有清热利咽,开窍醒神之功。为治疗各种肺系热证、实证的常用穴,治疗咽喉疾患尤其是急性咽喉病的要穴,也是治疗昏迷、晕厥、休克的重要急救穴。【主治概要】

1.《胜玉歌》云:“颔肿喉痹少商穴。”《医学心悟》曰:“咽喉肿痛、肿塞,……取之少商泻血。”《针灸摘英集》载:“治颔肿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以三棱针刺手太阴经少商二穴微出血。”《外科证治全生集》有云:“喉中似有物如龙眼大,吞不入,吐不出,名梅核气。男妇皆有此证,针少商穴妙。”由此可见,历代医家都将本穴视为治疗咽喉疾患的要穴、特效穴。

2.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当外邪客肺,常导致肺气上逆而发咳喘。少商为肺经的井穴,“病在脏者取之井”,故肺系的疾病皆可取其井穴即少商治疗。《灵枢·热病》曰:“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千金方》云:“少商、大陵主咳逆喘。”因此针刺本穴可宣散外邪,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肺功能,达到肺气平而咳喘止的目的。

3.本穴又为十三鬼穴之一——鬼信,是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经验穴。《乾坤生意》载:“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二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临床上本穴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神昏、癫狂,如中风后昏迷。

4.本穴还常用于治疗各种热证、实证,多用点刺放血。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言:“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可以泻诸藏热。”《杂病穴法歌》曰:“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类经图翼》亦有载:“泄诸脏之热。”

5.少商乃肺之井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刺其出血,可使肠中湿热邪气得泄,邪气泄尽,清气得升,浊阴自降。故临床本穴也可用于治疗急性腹泻。

6.动物试验表明,针刺少商等井穴,可使一氧化碳中毒的动物血中一氧化碳含量迅速减少,动物苏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临床应用举例】

1.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指咽部的黏膜、黏膜下组织以及咽部的淋巴组织出现急性发炎。有些患者是一开始就出现咽部发炎,而许多患者却是由于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疾病牵连到咽部才引起了咽炎。病毒感染是引起急性咽炎最常见的原因,如鼻病毒、流感病毒感染等都是常见的原因,它可以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而传染。除了病毒以外,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直接感染咽部也是急性咽炎较常见的原因。此外,经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接触有刺激性的物质,如粉尘、烟雾、吸烟、氯、溴、氨及化学毒气也可引起咽部发炎。

点刺放血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少商穴上快速点刺,刺后挤压放血4~5滴,消毒干棉球按压即可。

2.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是因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引起支气管阻塞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特点有阵发性呼吸困难、哮喘、咳嗽和咳痰等症状。支气管哮喘典型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咳嗽、胸闷或鼻痒、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喘息。急性发作时由于支气管腔有生理性缩小,所以呼吸困难尤为明显,有“呼气性气急”之称,患者多被迫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张口抬肩,额部冷汗、痛苦异常。本病有明显的可逆性,在发作期间或治疗后,上述症状可完全消失。

艾灸法:灸少商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改善肺功能,快速调节支气管哮喘。可用麦粒灸也可行温和灸。

3.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约8%)、睾丸炎(约6%)、卵巢炎(约5%)、胰腺炎(约10%)等。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可发生流行,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集体宿舍和军营等。本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1岁以下婴儿因有母体获得的抗体存在,发病者少。大多数患者是14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中亦可发生。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本病除个别有严重并发症外,大多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点刺放血法:三棱针快速点刺双侧少商穴,挤出血液2~3滴,干棉球按压片刻即可。

4.癔症性失音 癔症性失音是指在情绪激动或精神刺激后突发声音不出而声带无异常的疾病,也叫精神性发声障碍,属于心因性疾病。多见于性格内向,神经质的女性患者,严重者可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手掌潮湿多汗、皮肤划痕征、恶心呕吐等,以及精神抑郁、烦躁不安、急躁易怒,在无意识情况下可笑出声而真正讲话时却又发不出声音。喉部声带色泽正常,但可有声门闭合不良呈三角缝或后端缝,有时出现发声时声带外展。中医学认为是七情所伤,肝失疏泄,肝气不能条达而反侮肺金,阻碍肺的宣发肃降所致。肺为声音之主,肺气不能宣肃则壅遏,故声音不出。患者一般对疾病无痛苦感。

点刺法:三棱针点刺双少商,施强刺激手法,约半分钟后一般即能说话;不能说话则再施同样的手法1次。

5.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样,或伴不消化食物,或夹有黏液为主症,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病虽四时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南方冬季亦可发生,且往往引起流行。轻则预后良好,若久泻不愈,则易导致厌食、慢惊风等,妨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智力发育。

点刺放血法:轻者每次只选一侧少商,两侧交替使用;病情较重者则选双侧少商。方法:常规消毒,用0.5寸不锈钢针或三棱针,点刺少商,令其出血,视血色变化而定其量,要求血色由暗红变鲜红为止,每日1次。

6.中风后肢体麻木 所谓肢体麻木,是指肢体对外界的刺激,如对冷、热、痛等感觉的减退或丧失。中风常可有肢体麻木等先兆,中风后也常出现患侧肢体感觉减退、麻木,即患侧的肢体出现浅感觉障碍。临床上,肢体浅感觉的恢复往往比运动功能的恢复要慢。

点刺放血法:三棱针点刺少商穴,放血2~3滴,同时拍打麻木肢体,每日1次。第二章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名释义】

为手阳明大肠脉之井穴,受手太阴脉之交,行于阳分,大肠与肺相合,肺五音属商,又穴属金,金五音属商,故名商阳。【定位取法】

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微握拳,食指前伸,手食指爪甲桡侧与基底部各做一线,相交处取穴。【穴性特点】

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井穴,“井主心下满”,阳明为两阳合明,阳热充盛,本穴具有较好的清泄阳明实热,苏厥开窍醒神之功,为临床清热、急救要穴。《医宗金鉴》言:“商阳主治中风跌倒,卒暴昏迷,痰盛不醒人事。”《针灸甲乙经·卷七》:“热疟无汗,商阳主之。”《针灸大成》言:“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针灸甲乙经·卷十二》:“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近人认为,针刺商阳穴对血压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可使血压高者降低,血压低者升高。【主治概要】

1.为手阳明大肠经井穴,病在脏者取之井,具开窍泄热,苏厥醒神之功,主治昏厥、中风昏迷等病症。

2.穴归大肠,可调节大肠经气,清泄阳明火热,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利咽明目聪耳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颌肿下齿痛、耳鸣、耳聋、赤盲等病症。

3.穴性属金,气合于肺,对外邪袭肺、肺系有热之咳嗽、热病汗不出有较好疗效。

4.井穴为脉气初出之处,具通经接气之功,可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主治本经脉循行部位气血闭阻不通之症,如肩疼引缺盆、肩臂疼痛、食指麻木等病症。【临床应用举例】

1.急性扁桃体炎 指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且多伴有咽黏膜及咽部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咽痛明显,甚至吞咽困难,扁桃体充血、肿胀甚至化脓,多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中医学称为“急乳蛾”、“喉蛾”。商阳穴治疗本病可用针刺,也可用放血疗法,但以放血疗法效佳。(1)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0.5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1~2分,行捻转手法,刺激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2)刺血法:先揉按患者食指桡侧,使局部充血,再做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细三棱针快速点刺该穴1~2分许,挤出血5~10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每日1次,中病即止。

2.风热咳嗽 咳嗽,有黄痰,伴发热,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针刺加放血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细三棱针快速点刺该穴,挤出血5~8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同时,针刺双侧尺泽穴,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

3.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多因外感温热或时疫之邪而成,多为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少商穴用于外感发热,疗效较好。常用放血法。

点刺放血:先揉按患者食指,使局部充血后,穴位常规消毒,用细三棱针快速点刺该穴1~2分,挤出血3~5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擦净止血即可。每日1次,中病即止。配合少商、少泽则效更佳。

4.呃逆 本病是一种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是由各种原因,如寒邪、饮食、情志及脾胃虚弱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在危重疾病中出现此症常为预后不良的表现。

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0.5寸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1~2分,得气后,行中强度捻转手法约1分钟,留针15~20分钟,其间行针3次。

5.支气管哮喘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成人或小孩,一年四季均可发,尤以冬季发病率高,主要以突然发作,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中哮鸣有声,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临床可分急性发作期与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病位在肺,慢性缓解期病位在肺、脾、肾三脏。

温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患者双侧商阳穴,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疗程。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可减轻症状。合谷【穴名释义】

肉之大会为“谷”,两处相连为“合”;穴当大指、次指相合处,又食指分开之时,是处出现凹陷,形似深谷,故名合谷。【定位取法】

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穴性特点】

本穴为大肠经原穴,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为临床治疗表证及头面五官疾患,妇科疾患的常用有效要穴,且具气血双调之功,可用于一切气血病症,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针灸聚英集》:“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痛,无汗,脉浮,刺合谷。”《千金方》:“合谷,五处,主头风热。”《针灸甲乙经》:“龋齿痛,合谷主之……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喉痹,合谷主之。”《针灸大成》言:“难产,合谷(补),三阴交(泻),太冲。”近人认为,合谷穴可增强宫缩,加速正常产程进展,改善脑血流,提高痛阈。【主治概要】

1.穴归大肠经,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本穴具清热,疏风解表之功,为临床治疗外感表证的要穴,对热病无汗、汗出伤风、痄腮、喉痹、流行性感冒等病症均有较好疗效。

2.手阳明大肠经行于头面,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穴常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牙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3.阳明经属多气多血之经,合谷穴属阳明,具行气、通络、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胎衣不下等病症。

4.穴属大肠经,本穴具通调肠胃,清热化湿之功,常用于治疗胃腹痛、便秘、泄泻和痢疾等胃肠道疾病。

5.本穴具较强的镇痛之功,为临床镇痛的要穴,对许多内脏痛、器官痛和四肢躯干痛,疗效甚佳。

6.阳明经多气多血,本穴具养血营筋,平熄肝风之效,常用于治疗痉症、痿症等病。【临床应用举例】

1.感冒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为感受风邪所致,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有汗或无汗,鼻塞,流鼻涕,声重,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缓或浮数为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体虚感冒4种。合谷穴主要用于风寒、风热感冒。(1)隔姜灸法:在合谷穴上用艾炷隔姜灸,可配合大椎、大杼等穴,各灸2~3壮,每日灸2~3次,中病即止;也可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本法主要治疗风寒感冒。(2)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毫升注射器抽取安乃近注射液0.2~0.5毫升注入穴位,可配合双侧风门穴注同等剂量药物,每日1次。

2.牙痛 牙齿疼痛,遇冷、热、酸、甜时加重,可伴牙龈红肿,大便秘结等症,本病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发,牙齿、牙周、牙龈的疾病都可引起本病,多因口腔不洁,或过食辛热,胃热炽盛,或肝火上冲,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风热火毒上攻所致。合谷穴对上、下牙痛均有效,但以下牙痛、胃火牙痛效果更明显。(1)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针尖朝向上臂,以局部有酸胀感并向腕上放射为佳,可同时配合下关、颊车等穴针刺,留针30~60分钟。本法对胃火牙痛效果尤佳,可同时配合内庭穴。(2)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5毫升注射器抽取柴胡注射液2毫升,注入双侧穴位,每穴1毫升。

3.子宫收缩无力 子宫收缩力是分娩过程中最重要的产力,具有节律性、对称性、极性和缩复作用等特点,子宫收缩无力是指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力减弱,致使胎儿娩出困难。

穴位注射法:当子宫口开全后,可用缩宫素0.3~0.5毫升注入穴内,一般来说,胎儿即可顺利娩出。本法主要用于继发性子宫收缩无力。

4.汗症 指全身或局部汗出过多。本病可分虚、实,实证汗出可因内有实热,或肝火旺盛,迫津液外溢,或外感致营卫不和所致;虚证汗出可分为自汗和盗汗,白天或夜间均出汗为自汗,睡则汗出,醒则止为盗汗。中医学认为,自汗为气虚,盗汗为阴虚。

温和灸:用艾条温灸双侧合谷穴15~20分钟,可配合复溜。每日1次,10次1疗程。

5.晕针或晕厥 针刺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甚则忽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则如常人。

指压法:用拇指和食指同时协调用力,指压患者的合谷穴,力量由轻至重,直至患者神志清醒为止。

6.腹痛 即腹部疼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或饮食内伤脾胃,或情志抑郁,木不疏土,致肠道失于传导,不通则痛,或脾胃虚弱,或脾阳不足,肠道失养所致。

指压法:术者用双手大拇指由轻至重,有节律地按压患者的双侧合谷穴,使患者产生强烈的酸麻胀痛感,直至疼痛缓解。

7.急性扁桃体炎 指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且多伴有咽黏膜及咽部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咽痛明显,甚至吞咽困难,扁桃体充血,肿胀甚至化脓,多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中医学称为“急乳蛾”、“喉蛾”。

穴位注射法:以合谷为主穴,配合扶突,穴位常规消毒后,以5毫升注射器抽取板蓝根注射液4毫升注入穴位,每穴2毫升。每日1次,中病即止。

8.偏头痛 本病属血管功能性疾病,为颅内外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多痛在一侧,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患者先有倦怠,忧郁感,或眼前闪光,暗点,有时还可出现嘴唇和肢体麻木,失语等症。20~30分钟后,头痛发作,剧烈难忍,但多可自行缓解,常反复发作,有周期性,有家族史,以女性发病率较高。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月经不调或情绪波动等。

穴位注射法:取双侧合谷,同时配合双侧三阴交,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注射液1毫升注入上述穴位,每穴0.25毫升。每日1次,5次1疗程。曲池【穴名释义】

曲池穴在肘外辅(桡)骨曲肘横纹头凹陷处,为手阳明脉之合穴;手阳明流注到此穴时,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而得,故名曲池。【定位取法】

完全屈肘,肘横纹桡侧凹陷处;屈肘成直角,当肘窝横纹尽头处,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是穴。【穴性特点】

本穴为大肠经合穴,具有良好的清热、凉血、疏风之效,为临床退热的要穴,也是治疗皮肤病,疮疡瘙痒的要穴,且能通经络,止痹痛,用于治疗多种经络病症,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针灸甲乙经·卷七》:“伤寒发热不尽,曲池主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瘾疹,灸曲池两穴,随年壮。”《针灸甲乙经·卷十》:“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主治概要】

1.穴归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本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具有走而不守之性,可治风热袭肺之咳嗽,咽喉疼痛,及外感余热不清等症。

2.穴属大肠经之合穴,合治内腑,该穴具有清热利湿、调和肠胃之功,可治疗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痢疾、肠痈等病症。

3.该穴既能解表,又能清里,具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消肿止痛之功,可治热病、目赤、丹毒、瘰疬、疥癣、瘾疹等病症。

4.阳明经属多气多血之经,穴属阳明,有调理气血之功,可治疗气血不和之妇科病,如月经不调。

5.“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该穴具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之功,是治疗上肢臂痛筋缓,或半身不遂、漏肩风、肩臂不举等经络病症的常用穴。

6.近人认为曲池穴具良好的即时降血压作用,但远期效果欠佳,对血糖可因手法不同而呈现双相变化,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升高,透天凉手法可使血糖下降。并对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应用举例】

1.发热 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因外感温热或时疫之邪而成,多为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内伤发热多因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情志抑郁,血瘀内停,湿热滞留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所致,常为低热。曲池为临床治疗发热的常用穴,主要用于外感发热。(1)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以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双侧曲池穴,进针1~1.5寸,局部有酸麻感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泻法,可配合大椎穴针刺,可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2)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安痛定注射液2毫升和地塞米松5毫克(1毫升),注入双侧穴位,每穴1~1.5毫升,每日1次,可配合合谷穴注射。

2.荨麻疹 又称“风疹块”、“隐疹”,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消,剧烈瘙痒,灼热,或如虫行皮中,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有时伴有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慢性可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内有蕴热伏湿,或血虚,复感风寒,湿热之邪,客于肌肤所致。(1)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曲池为主穴,配合血海,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自身静脉血2毫升,分别快速注入穴位,每穴1毫升,左右交替注射,每日1次,7次1疗程。本法对急慢性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2)埋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将2号羊肠线2厘米放于局麻皮丘上,用埋线针缺口压住羊肠线,以45度斜刺于皮下,线头埋入皮内1厘米后退针,每月1次,3次1疗程。

3.扁平疣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和肩胛等处,初起如米粒大至黄豆大的扁平隆起,色浅褐,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零星分散,或簇集成群,如串珠,数目很多,互相融合,或与寻常疣并发。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之毒邪,阻于经络,与肝热搏于肌腠而成,或因肝失所养,肝气外发所致。

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板蓝根注射液8毫升分别注入双侧曲池和血海穴,每穴2毫升,隔日1次,7次1疗程。

4.湿疹 本病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表现为周身或胸,背,腰,腹四肢等局部皮肤出现红色疙瘩,或皮肤潮红而有集簇或散发性粟米大小之红色丘疹,或丘疹水疱、瘙痒,或皮肤溃烂,有渗出液,常伴便干口渴、心烦等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虚失运,或湿热之邪入侵,或内有湿邪,郁久化热,客于肌肤所致,慢性多因急性转化而来,或因血虚,或因脾湿导致。

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板蓝根注射液4毫升注入曲池和血海穴,每穴2毫升,左右交替注射,隔日1次,10次1疗程。

5.高血压病 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如在休息状态下,两次非同日血压测定,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确诊。本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2种,早期可无症状,常在体检中发现血压升高,如有症状,以眩晕为主症,常伴头胀、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等症。后期可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受损。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造成,其本在肝肾。曲池穴用强刺激泻法有良好的即时降压作用。(1)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以28~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得气后行强刺激提插捻转泻法(注意一定要用强刺激泻法),有针感向上臂、前臂放射者为佳,留针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1疗程。(2)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毫升注射器抽取利血平0.2毫升、普鲁卡因2毫升,混匀后,刺入穴位。有针感后,将药物注入穴内,每穴0.5~1毫升。2~3日1次,10次1疗程。

6.泄泻 为临床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如水样为主症。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由于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脾,使肠道传导功能紊乱;虚证多由于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所致。曲池穴归于阳明大肠,对泄泻有较好疗效,对湿热型腹泻疗效尤佳。

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以28~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本法主要用于湿热泄泻。

7.肱骨外上髁炎 为发生肱骨外上髁的无菌性炎症,以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并有明显压痛点为主要表现,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可能伴有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受限。本病多因前臂肌肉过度运动劳损所致,或因外感寒湿之邪客于局部肌肤,气血不通而发。

针加隔姜灸法:局部常规消毒,以曲池为主穴,配合局部压痛点针刺。针曲池穴时,针尖向肱骨外上髁斜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左右。阿是穴直刺或斜刺,得气即可,所有针尖均需及肱骨外上髁骨膜,再在痛点处垫以中穿小孔的薄姜片,上以艾炷灸之,连续2~3壮,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灸时,注意勿灼伤皮肤。肩髃【穴名释义】“髃”,指肩胛骨肩峰端,因穴在其前下方,故名肩髃。【定位取法】

肩峰前下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凹陷处;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取本穴。【穴性特点】

本穴为手阳明、阳跷脉之会穴,阳明之筋结聚于肩部,阳跷脉主动,故本穴祛风湿,利关节之功较强,为临床治疗肩痛的首选穴。《针灸甲乙经·卷十》:“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天星秘诀歌》:“手臂挛痛,取肩髃。”《千金翼方》:“臂冷酸痛无力,肩髃主之。”【主治概要】

1.本穴具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之功,主治肩臂痛,手臂挛急,半身不遂,肩周炎,臂神经痛等病症。

2.阳明经多气多血,本穴归阳明经,具疏散风热,和营止痒之功,可主治隐疹、瘰疬等病症。

3.研究表明,本穴可改善动脉血管弹性,增加肢体血液循环,使血流量增加,改善肩关节周围的血供。【临床应用举例】

1.肩周炎 本病又称“肩凝症”、“五十肩”,临床以肩关节酸痛,活动时痛剧,尤以夜间为甚,并伴不同程度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特点。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时加重,本病的发展可分3个时期:早期以肩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中期可为炎症与粘连并存,在临床症状上开始出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障碍;晚期病理以粘连为主,炎症常不明显,在症状上也以肩关节的活动障碍为主,疼痛常不明显。针灸主要对本病的早、中期,特别是早期有较好镇痛作用,如已到晚期,则疗效不明显。(1)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康宁克通10毫克,2%利多卡因5毫克,混合,刺入患侧穴位,缓慢推注药液后,活动肩关节2分钟,使药液均匀分布于关节周围,7日1次,3次1疗程。也可配合天宗穴,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或正清风痛宁注射液4毫升,注入穴位,每穴推注药液2毫升,均取患侧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7次1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坚持做肩关节的外展、上举、后伸等动作,用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刺络拔罐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手臂自然下垂或垫高平放,以细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3~5下,约1分许,再拔罐吸血3~5毫升。3日1次,5次1疗程。

2.上肢瘫痪 上肢无肌力或肌力下降,运动功能下降或全无。本病常发生于中风后遗症或脊髓损伤的患者。

透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3寸长毫针快速直刺进针,然后将患者手臂抬起,将针向极泉方向透刺,进针2~3寸深,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每日1次,15次1疗程。迎香【穴名释义】

因本穴位于鼻部,可治鼻塞不闻香臭,故名迎香。【定位取法】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患者正坐仰靠,于鼻唇沟中与鼻翼外缘中点平齐处取穴。【穴性特点】

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之会穴,位居鼻旁,气通于鼻,通利鼻窍之力颇强,为临床治疗鼻疾的常用有效穴。《针灸大成》言:“本穴治鼻塞不闻香臭,鼻衄不止。”《玉龙歌》载:“不闻香臭何时起,迎香两穴可堪攻。”近人认为迎香透四白穴可治胆道蛔虫症。【主治概要】

1.本穴位于鼻旁,鼻为肺窍,肺司呼吸,鼻为呼吸之门户,也是外邪入侵之门户,一旦外邪袭肺致肺气失宣时,针迎香穴可宣通肺气、通鼻窍、清火热,主治外邪袭肺所致的鼻塞、鼻衄、鼻渊、不闻香臭等症。

2.穴通于鼻,应于肺,有祛风邪,通经络,清利头面之功,可主治面痛、口角歪斜、面浮肿等症。

3.因本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之会所,具通调肠胃之功,可治疗肠胃阻滞之便秘。【临床应用举例】

1.过敏性鼻炎 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以发作性鼻痒、打喷嚏、鼻塞、鼻流清涕、嗅觉减退为主症,或春夏而发,或秋冬而作,常伴耳鸣、听力减退等症。本病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而致营卫失和,腠理郁闭,上客鼻窍,或受到某些过敏原而诱发。(1)穴位注射法: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核酪注射液1毫升注入双侧迎香穴,应在鼻腔内有强酸麻胀感后推药,每穴注药0.5毫升。隔日1次,5次1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2)温灸法:用艾条于双侧迎香穴温和灸,每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15次为1疗程。

2.慢性鼻炎 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常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为鼻塞,流鼻涕,常为黏液性,可伴嗅觉减退,头昏头痛,反复发作,白天及活动时减轻,夜晚及安静寒冷时加重。通常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属中医“鼻窒”范畴。迎香穴位于鼻部,针刺可直接疏通鼻络而清除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1)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穿有0号羊肠线1厘米的9号穿刺针刺入穴位,向鼻通穴方向斜刺,有针感后,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6日1次,5次1疗程。(2)透刺法:穴位常规消毒,以28~30号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内上方斜刺达鼻通穴。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中强度刺激1~2分钟,使患者整个鼻部有酸胀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

3.鼻衄 即鼻中出血。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肺有伏热,复感风热,或饮酒过度,多食辛辣之品,或阴虚风动,或气逆于肝,肝火偏旺,木火刑金,均可导致热灼肺络,血随鼻腔溢出所致。

艾灸加刺血法:患者仰卧位,用艾条温和灸迎香穴10~15分钟,完后,用三棱针点刺少商穴,放血少许。每日1次,中病即止。本法主要用于肺经热盛的鼻出血,如胃火炽盛的鼻出血,可配合灸内庭、合谷;阴虚火旺者,可配合灸太溪、三阴交等穴。

4.胆道蛔虫症 右上腹剧烈疼痛,呈钻顶样,伴呕吐黄绿苦水、吐蛔等症。

毫针刺法:患者仰卧,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1.5寸毫针快速直刺入穴0.5寸左右。得气后,针尖斜向外上方四白穴,缓慢进针达四白穴后,旋以捻转手法,强刺激,感面部及上唇部均有麻胀感时,将毫针针柄往下压,用医用胶布将针固定于穴位12~24小时,每日1次。第三章足阳明胃经四白【穴名释义】“四”,指四面八方,意指广阔;“白”,指光明光亮。本穴在目下1寸,针此穴,可使目疾消,视力明,故名。别名面鼽、骨空。【定位取法】

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2厘米,当眶下孔凹陷处。取穴时在眶下缘附近按压,以酸胀感最明显的部位为穴。【穴性特点】

本穴位于眼睛正下方,具有祛风明目,通络止痛之功效。【主治概要】

1.《针灸大成》:“主头痛,目眩,目赤痛,僻泪不明,目痒,目肤翳,口僻不能言。”《针灸甲乙经》:“目痛口僻,戾目不明。”故本穴善主治各种目疾及面部疾患。指压该穴,能提高眼睛功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2.临床发现,针刺四白穴能较好地治疗各种胆道疾病,如胆道蛔虫症、急慢性胆囊炎等。

3.现代研究提示,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穴均能提高正常家兔胃运动功能,其中以四白穴最明显,足三里穴次之,梁门穴最弱。【临床应用举例】

1.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肌肉发作性的不自主抽动。其病因多为面神经根近脑干段受异常血管压迫,也有小部分继发于小脑脑桥角肿瘤、血管瘤、面神经炎后或不明病因,中年人多发。多以一侧眼轮匝肌不自主抽动起病,以后逐渐扩散至面颊及口角肌、颈阔肌。痉挛初期为间歇性,逐渐频繁、情绪紧张、疲劳等可使症状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患侧轻度面肌瘫痪。

针刺埋针法: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四白穴,边捻边进,深0.2~0.3寸,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及口角即停止捻转,留针10~15分钟,出针后用特制揿针从原针孔刺入,胶布固定5~6日。

2.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分中枢性和周围性2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此病男女均可受累,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与劳累有关,春秋换季时发病较多。本病多急性发作,半数以上24小时内造成面神经严重麻痹。患者表现为患侧面部无表情、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偏向健侧、鼓腮漏气等,可伴有听觉改变、部分患者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及耳痛、听觉过敏等症状。中医学称作“口眼斜”,认为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面部、耳部遭受风寒侵袭,使局部经络瘀滞,筋脉失养所致。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因面神经核上行通路部位受损引起的,常见于脑血管意外。其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颜面下部肌肉则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征阳性等。

毫针刺法:四白透承泣,阳白透鱼腰(两组对刺),颊车透地仓,地仓透耳门,颧髎透禾髎。选用1.5~2寸长的30~32号毫针,沿皮透刺,刺入后采用高频率小幅度捻转,行平补平泻。每穴施术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的面部皮肤区域出现短暂的阵发性、闪电样疼痛。其特点是:① 疼痛剧烈,呈刀割样;② 疼痛突发突止,很少自愈;③ 有触发点,触及患处即发;④ 常伴流泪流涎,口角抽搐。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者占70%~80%,女性居多。

毫针刺法:用30号2.5寸毫针刺四白穴,针尖以70~80度向下深刺达颧骨,用紧提慢按手法,不捻转,使针感向四周或下颌方向扩散,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每10~15分钟用提插手法行针1次,出针前再予提插行针30秒左右。

4.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患者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透刺法:采用四白透迎香,强刺激,留针30分钟行针1次,也有报道单纯针刺四白穴。具体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快速进针高频率捻转补法,手法施术1分钟,待患者痛感减后再施同样手法1分钟,针取即痛愈,针后用干棉球压迫片刻防止出血。地仓【穴名释义】“地”,指鼻以下;“仓”,仓库,此指藏谷之处。本穴位于鼻下口角旁,口以入谷,贮入胃中,犹如仓库,故名。别名会维穴、胃维穴。【定位取法】

双眼平视时,瞳孔直下,当口角旁约0.4寸处。【穴性特点】

本穴为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具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之功效,为治疗面瘫口角歪斜的常用穴。【主治概要】

1.《玉龙歌》云:“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左泻右依师正,右泻左莫令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偏风,饮食不下,水浆漏落,眼动不止。”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瘫,如周围性面瘫、中风后中枢性面瘫。

2.《针灸大成》载:“……眼动不止,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频针灸。”因此本穴也可用以治疗某些眼疾。【临床应用举例】

1.周围性面瘫 具体临床表现见面神经麻痹四白穴的临床应用举例。

毫针刺法:针地仓透下关,四白透颊车,配双侧合谷和阳白透鱼腰。常规针刺,针刺得气,行提插捻转手法,新病行泻法,久病行补法,留针30分钟。

2.顽固性口腔溃疡 顽固性口腔溃疡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口腔软组织,病程超过1年以上的口腔溃疡性疾病,如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白塞综合征。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口腔不卫生,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二是人体内环境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性病变;三是人的情志不遂,如多种精神刺激,精神压力沉重、疲劳过度和顽固性失眠,都能造成身体虚弱,免疫能力降低,病邪乘虚而入诱发本病发生。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外感虫毒,内因损害心、脾、肾有关,造成阴虚火旺,湿热不化,血脉瘀阻而引发本病发生。

毫针刺法:主穴取地仓,单侧溃疡取患侧穴,双侧溃疡取双侧穴。常规消毒皮肤后,用1.5~3.0寸毫针,取15度角先由地仓向水沟透刺,得气后留针5分钟,然后将针推至皮下;再由地仓透刺承浆,得气后留针5分钟,而后将针推至皮下;再由地仓透刺颊车,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治疗1次。

3.小儿流涎 小儿流涎,又称“滞颐”,俗称“流口水”,指儿童口涎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病症,以3岁以下的幼儿最为多见。婴儿时期,因其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偶而发生流涎,这属生理现象,不属病态。现代医学把本病称为“流涎症”,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口咽黏膜炎症、面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或小儿呆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寒、脾胃积热、心脾郁热及脾胃气虚等使涎液不能正常地制约,而流出口外所致。常见症状为小儿涎液增多,自动流出口外,由于长期流出口水,致使口腔周围潮红,甚至发生糜烂,尤其以两侧的口角为明显。

透刺法:地仓透颊车,深度为两穴连线的1/2~2/3,得气后做45度小幅度捻转,共30转出针,急闭针孔。颊车【穴名释义】

下颌骨古称颊车骨,该骨总载诸齿开合如车辆转动,本穴正好位于颊车骨的前方,故名。别名曲牙、机关、鬼床、牙车。【定位取法】

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穴性特点】

本穴正下方为咬肌,具有祛风清热,启利牙关之功效,为临床治疗齿痛的常用穴之一。【主治概要】

1.《针灸大成》曰:“颊车主牙关不开,口噤不语……牙车疼痛。”《针灸甲乙经》载:“颊肿,口急,颊车骨痛,齿不可以嚼,颊车主之。”因此本穴常用于治疗齿痛和下颌关节病症。指压此穴,对于速止下齿牙痛非常有效。

2.《百症赋》:“颊车、地仓穴,正口于片时。”《类经图翼》:“主口眼斜:颊车、地仓、水沟、承浆、听会、合谷。”因此本穴亦是治疗面瘫的常用穴。【临床应用举例】

1.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是指颞下颌关节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杂音、下颌运动障碍等症状的症状群。它是口腔科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多属功能紊乱,也可以是结构紊乱或器质性改变。病期一般较长,有的长达几年或十几年,经常反复发病,但预后一般较好。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患者有以下主要临床症状:① 关节弹响;② 关节疼痛;③ 下颌运动异常。

温针灸法:取双侧颊车、下关,针刺得气后均行温针灸1~2壮,隔日1次。

2.牙痛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发作或加重。其表现为牙龈红肿、遇冷热刺激痛、面颊部肿胀等,属中医学的“牙宣”、“骨槽风”范畴。中医学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现代医学认为牙痛大多由牙龈炎和牙周炎、龋齿(蛀牙)、牙本质过敏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的。牙痛任何年龄和季节均可发病。

毫针刺法:取30号1.5寸毫针垂直刺入颊车穴,深1.0寸左右达齿龈,如无明显针感,行捻转、提插手法,直到有强烈的酸、胀得气感为止,留针40分钟。配合对侧合谷,实证加内庭,虚证加太溪。

3.咬肌痉挛症 咬肌是咀嚼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肌收缩时产生强而有力的上提下颌骨的作用,使上、下颌牙列咬合而接触,并参与下颌前伸、侧向及后退运动和维持下颌姿势位。临床上由于神经损伤、外伤等各种原因所致咬肌痉挛、功能丧失、缺损或畸形都将影响患者的进食及面部美容。

毫针刺法:取颊车、颧髎、地仓、牵正、下关、合谷。除合谷取双穴外,其余穴均取患侧,以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隔5分钟运针1次,10次为1疗程。

4.周围性面瘫 具体见四白穴的临床应用举例。

毫针刺法:本穴常用于面瘫所致的口角歪斜,可针,可针灸并用,可电针,均能改善患者口角歪斜、唇颊沟积食等体征。临床上本穴多与地仓穴组成透刺穴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