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王”是这样种姜的:姜的丰产栽培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7:30:01

点击下载

作者:韦春爱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姜王”是这样种姜的:姜的丰产栽培技术

“姜王”是这样种姜的:姜的丰产栽培技术试读:

前言

姜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的蔬菜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种植效益的吸引,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现已成为农村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种姜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状态,很多姜农都是采用古老传统的方法种植,种出来的产品大多数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有些有技术的姜农又不愿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

本人(今年50岁)自1992年开始种姜至今已有19年,刚开始种植时,由于没有种植和贮藏技术,冬季把收获的姜全用泥沙埋藏起来,第二年春季温度回升后,姜块发芽、姜堆温度升高,使大量姜块腐烂,损失严重。从此觉得要种姜没有技术、光蛮干不行,就自学了“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植物及植物病理学”、“植物栽培学”、“土壤学”、“土壤微生物学”、“肥料学”等相关农业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姜的种植上,在种植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使鲜姜亩产量由原来的1000~1500千克提高到3000~3500千克。而且由于根茎产品质量好,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被周围群众称为“姜王”。很多种植户要求把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于是我对自己19年来的种植经验进行了总结,编写了本书。书中介绍的种姜技术都是我从多年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比如姜的高产栽培要建立在优质姜种基础上,姜地的选择,姜种的培育,姜的栽培方式及管理方法,病虫害防治等,都是我摸索出的经验,如果姜农不掌握好这些技术,种姜很难获得成功。

书中图片由韦廷芳老师拍摄,杨占国老师为我补充了其他地区种植生姜的一些方法,本书在成稿过程中还得到了韦秋文、苏庆春、黄玉成、黄玉群、黄玉青、覃志标、覃晓红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文化水平较低,书中的缺点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韦春爱2010年1月于广西武鸣第一章 概述

姜又名生姜、黄姜,为姜科姜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地下肉质根茎供食用。姜含有辛香浓郁的挥发油和姜辣素,不仅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蔬菜,而且是医药、化工及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种植效益的吸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生姜生产已成为种植业中见效快、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一个优势行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姜在我国不仅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而且分布很广,除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外,中部、南部诸省均有种植。南方以广东、浙江、广西栽培较为普遍,北方则以山东为主要产区。在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也有种植。第一节 姜种植的优势

近年来生姜生产成为种植业中商品率高、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一个优势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产量高,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好

姜种植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种植一亩姜,用种姜300~400千克,再投入一定量的化肥、农药费,播种后70~ 90天可以回收老姜220~280千克,南方成熟后亩产鲜姜一般为2500~3000千克,高产田块亩产鲜姜可达4000千克以上;在华北南部地区中等肥力的土壤一般每亩可产鲜姜2500千克,丰产田块可产鲜姜3000~4000千克或以上。

种植生姜与其他蔬菜作物相比,用种量较多,表面看起来投资大,成本高,而实际上栽培生姜成本并不高,因为种姜可以作为产品回收。

2.管理简便,容易种植

姜对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田间管理用工较少,病虫害较少,田间管理比较简便。

3.营养丰富

姜产品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外,还有多种芳香物质组成的挥发油,因而具有特殊的香辣味。

姜的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姜中含粗蛋白7.98~10.04克,脂肪0.7克,纤维素3.8~5.95克,淀粉4.16~8.88克,可溶性糖2.55~8克,维生素C9.81~16.74毫克,挥发油0.19~ 0.25毫升,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少量的核黄素等。姜的辣味成分为姜辣素(姜酚)、姜酮和姜烯酚,姜酚和姜烯酚为油状液体,姜酮是一种晶体。姜的挥发油成分是姜醇、姜烯、水茴香烯、龙脑和桉油精等。

4.用途广

生姜的用途很广,它是一种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作为调味佐料,它有除腥、去臊、去臭的作用;作为食品加工原料,它可以加工成姜片、糖姜、冰姜、醋姜、糟姜、桂花姜、酱渍姜、干姜、姜粉等,还是提取香精的原料之一。

生姜加工成干姜、炮姜可做药用。姜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有解毒、散寒、温胃、止呕、止咳、止泻的功效,我国自古药用,被称为东方药物,是我国中医药的常用成分。姜常应用于止呕药物中,也用来治伤风咳嗽、胃寒腹痛等。近年来,发现生姜能使血液变稀,是一种温和的抗凝剂。在农副产品加工业中,姜是姜汁、姜酒、姜干、姜粉等系列产品的原料。

由上述可知,姜是集调味品、加工食品原料、药用蔬菜于一体的多用途蔬菜。

5.销路好

姜销售市场非常成熟,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而且价格常年稳定。

6.耐储存,耐运输

姜可以远距离调运,还可以出口创汇。与其他蔬菜相比,生姜含水分少,周皮较厚,因而能长期储藏。采用窖藏法,一般存放3年质量仍保持良好,在储存期间,可根据市场需要,随时取出销售,以调节市场供应,也适合远销外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鲜姜不仅行销全国,其加工产品如保鲜姜块、干姜块(片)、酸姜、糖姜、软化姜芽、姜油等大量出口日本、美国、韩国、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已呈现供不应求之势。第二节 姜的分类

我国栽培的姜历史悠久,品种较多,有的辣味浓,有的辣味淡,有的含纤维少,有的含纤维多。根据姜的植株形态和生长习性可分为疏苗型、密苗型两种类型,按产品用途分为食用药用型、加工型和观赏型,根据姜的外皮色可分为白姜、紫姜、绿姜(又名水姜)、黄姜等。

1.按生物学特性分类(1)疏苗型:植株高大,茎秆粗壮,一般有5~10个分枝,生长旺盛的植株有13个分枝以上,叶深绿色,根茎节少而稀,姜球肥大,多单层排列。如山东大姜、广东疏轮大肉姜。(2)密苗型:势中等,一般有12~16个分枝,生长旺盛的植株有20个分枝以上,叶色绿,根茎节多而密,姜球数量多,姜球较小,双层或多层排列。如山东片姜、密轮细肉姜、黄瓜姜等。

2.按产品用途分类

按照生姜根茎和植株的用途可分为食用药用型、食用加工型和观赏型三种类型。(1)食用药用型:我国栽培的生姜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类型的品种。其中,多数品种又以食用(包括做菜食用和调味)为主,兼有药用效果。属于这一类型的品种较多,如莱芜大姜、莱芜片姜、广州肉姜、铜陵白姜、兴国生姜、城固黄姜、河南张良姜、福建红芽姜等。也有少数品种以药用为主,兼供食用,如湖南黄心姜、湖南鸡爪姜等。(2)食用加工型:生姜一般以嫩姜鲜食,老姜作为调料。嫩姜多在8月份挖掘,一般含水多,纤维少,辛辣味淡薄,除做调味品外,尚可炒食,做姜糖等。老姜多在11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浓,主要用做调味。(3)观赏型:属于这一类型的品种资源,主要以其叶片上的美丽斑纹、花朵的颜色和形态、花的芳香以及整个植株的优美姿态供人观赏。属于姜科姜属的观赏姜,主要品种如莱舍姜(别名纹叶姜)、花姜(别名球姜或姜花)、斑叶茗姜、壮姜、恒春姜、河口姜等。第三节 姜的植物学特性一、姜的形态特征

姜为姜科姜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我国为一年生栽培,主要由根、地上茎、叶、花和根茎等器官组成。

1.根

姜播种后,姜根从姜芽基部长出,有7~12条,长30~40厘米,有多次分枝。姜没有主根,主苗发生第一批分枝后,分枝苗的姜球又长出数条根,主苗姜球和第一批分枝苗姜球长出的根,为营养主要吸收根,土壤的矿盐养分大多数由这些根吸收;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分枝苗姜球长出的根为不定根,有粗有细,长5~30厘米,粗根不发生分枝,细根发生分枝,这些根有吸收和支持功能。姜根生长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植株地下根茎的重量和地上茎叶的生长,而姜根的粗细、长度、数量和生长发育的状况又受到姜种的品质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姜播种后,姜芽在土壤里向上生长的同时,姜根也在土壤里向四周伸展,姜苗破土后,叶片没有展开之前,姜根已在土壤里伸长20~25厘米,姜根细胞分裂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由姜种提供,姜种品质好,则出根多,根粗而长;姜种品质差,则出根细,数量少而短。

姜播种后,如果天气寒冷,土壤温度低,则姜种受到低温危害,姜根发育不良。如果天气干旱,土壤水分缺乏,土地板结,则姜根生长缓慢,伸展困难。如果姜田排水不良,畦沟积水,土壤氧气缺乏,则姜根发育受阻,时间过长会引起烂根。因此,采用品质优良的姜种种植,为姜根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生长旺盛,是取得姜高产的重要措施。

2.地上茎

姜的地上茎直立不发生分枝,茎秆上的茎节被叶鞘所包被,茎秆起着支持地上部分并运输养分、水分的作用,茎粗1~1.4厘米,茎高80~90厘米,姜苗刚破土时的茎秆呈暗红色后变成深绿色。

茎秆高矮粗细与水肥条件有关:水肥条件好,茎秆粗而高;水肥条件差,茎秆矮而细;光照不足,则茎秆徒长。栽培中要经常喷药,保护好茎秆,使茎秆不受螟虫侵害。让养分、水分正常输送,这是取得高产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3.叶片

姜是单子叶植物,叶呈披针形,由叶鞘、叶舌、叶脉及叶片构成。植株的光合作用由叶片来完成,初长出的叶片比较窄短,第4~6片叶宽2.4~3.9厘米,是主苗中最宽的叶片,第10~15片叶长18~30厘米,是主苗中最长的叶片,以后由于主苗的养分用于分枝苗,长出的叶片逐渐变窄变短。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天气变冷后出叶基本上停止。

姜一生中主苗有33~36片叶,但由于光照、水肥、各地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技术有所不同,长出的叶数各有差异,山区利用坡地种植的姜,由于受到光照条件以及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苗一般有26~28片叶,主苗出叶数多,则分枝多,根茎品质优良。姜栽培中,要加强姜田管理,使叶片不受病虫侵害,增加植株出叶数,提高叶面积,对提高产量及根茎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4.花

当植株发生第四批分枝以后,花蕾从第四批分枝苗的姜球长出,也有的花蕾从第一批分枝的姜球长出。姜为穗状花序,花蕾由花轴和总苞组成,花轴长4~13厘米,总苞由花轴顶部长出,长2~ 3厘米,形状呈棒状,总苞上由许多迭生苞片组成,苞片边沿呈淡黄色,每个苞片都包被着一个单生的绿色或紫色的小花。大多数的植株只能现蕾不能开花,只有少数的花蕾能开花,姜种植不是每年都能现蕾开花,影响姜现蕾开花的主要因素是9月下旬以后的昼夜温差,当昼夜温差大于10℃以上时,第一批和第四批分枝苗的姜球长出花蕾,如果温度较高,昼夜温差不大,第一批和第四批分枝苗的姜球,则长出比较短小的分枝苗。姜现蕾与植株营养条件有一定关系,生长旺盛的植株现蕾数量较多,有5~7朵,弱苗、僵苗长成的植株现蕾数量较少,有2~3朵,而植株茎秆叶片被病虫侵害严重的姜田,现蕾少或不现蕾,能够现蕾的植株说明生育期完全,姜够老,因此选留姜种时,选择植株能够现蕾开花的姜田留种比较好。

5.地下根茎

姜播种后,由姜芽长出的苗称为主苗,当主苗长到一定的高度后,由主苗的姜球基部两侧长出的分枝苗,为第一批分枝苗,由第一批分枝苗的姜球长出的苗为第二批分枝苗,由第二批分枝苗的姜球长出的苗为第三批分枝苗,由第三批分枝苗的姜球长出的苗为第四批分枝苗。姜一生中一般有四批分枝苗,分枝苗在地下部分形成姜球,钻出土面部分长成秆茎。因此,姜的根茎是由主苗的姜球和多个分枝苗的姜球组成,姜球的数量大小与品种、姜种品质和栽培管理技术有关:疏苗型的品种,姜球个体大,姜球数量少;密苗型的品种,姜球个体小,数量多,姜种品质好;水肥条件充足,管理技术高,姜球个体大;姜种品质差,姜田长期缺水、缺肥,管理粗放,则姜球个体小。姜球的长短受到培土高低影响,培土高,姜球细而长;培土低,姜球短而肥大。根茎中,姜球数量多而肥大则产量高,姜球数量少而瘦小则产量低。

姜根茎生长在土壤里,根茎表面的颜色与土壤颜色有密切关系。种植在黑色的土壤里,其根茎表面呈暗灰色,种植在红色的土壤里,其根茎表面呈淡红色,种植在黄色的土壤里其根茎表面呈浅黄色,其中以淡黄色根茎最受大众喜欢,很有市场竞争力。因此,选择姜地时,应考虑到消费者的喜好。二、生长发育周期

姜为无性繁殖,播种所用种子就是根茎。姜的根茎无自然休眠期,收获之后,遇到适宜的环境即可发芽。生姜的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上是营养生长过程,因而其生长虽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划分并不严格,根据生长特性和生长季节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根茎休眠期四个时期。

1.发芽期

从种姜上幼芽萌发至第一片姜叶展开为发芽期。发芽过程包括萌动、破皮、鳞片发生、发根、幼苗形成等几部分。生姜的发芽极慢,在一般条件下,从催芽到第一片叶展开约需50天左右。姜发芽期主要依靠种姜贮藏的养分发芽生长,因此,必须注意姜种的选择。

2.幼苗期

从第一片展开到具有2个较大的侧枝,即俗称“三股杈”期,此期为幼苗期,约需60~70天。这一时期,由完全依靠母体营养转到新株能够吸收和制造养分。以主茎和根系生长为主,生长缓慢,生长量较小。但该期是为后期产量形成基础的时期,在栽培管理上,应着重提高地温,促进发根,清除杂草,以培育壮苗。

3.旺盛生长期

从第2侧枝形成到新姜采收为旺盛生长期。此期分枝大量发生,叶数剧增,叶面积迅速扩大,地下根状茎加速膨大,是产品器官形成的主要时期。此期需70~75天。前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后期以地下根状茎膨大为主。在栽培管理上,盛长前期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发棵,使之形成强大的光合系统,并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盛长后期应促进养分的运输和积累,并注意防止茎叶早衰,结合浇水和追肥进行培土,为根茎快速膨大创造适宜的条件。

4.根茎休眠期

姜不耐霜、不耐寒,北方天气寒冷,不能在露地生长,通常在霜期到来之前便收获贮藏,迫使根茎进入休眠。休眠期因贮藏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短者几十天,长者达几年。在贮藏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既要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根茎发芽,消耗养分,又要防止温度过低,以防根茎遭受冻害。生姜适宜的贮藏条件为11~15℃(5℃以下易受冷害,15℃以上姜发芽) ,相对湿度75%~85%。三、姜生长对环境因素的要求

1.温度

姜是喜温蔬菜,不耐严寒,姜种在15℃以上时开始发芽,最适宜植株生长温度为27~32℃,高于35℃以上时会抑制植株生长,低于27℃以下时生长缓慢,在18℃以下时停止生长,12℃以下时茎叶便陆续枯死,根茎在5℃时会受到冻害。

在姜栽培生产中认为积温是一项重要因素,积温多,生育期长,分枝多,根茎品质好,产量高;积温少,生育期短,分枝少,根茎品质差,产量低。因此,南方种植的姜产量比北方种植的姜产量高,平原地区又比高寒山区产量高。

2.水分

姜根系短浅,吸水能力弱,生育期长,需水量大,在生长期中,除了土壤积聚雨水以外,还要通过灌溉才能够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姜播种后至出苗前这段时期,土壤含水量要求75%~85%才能够出壮苗,如果这一阶段土壤含水量低,会影响姜芽生长,出苗弱。姜苗出土后缺水,则姜苗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受到影响,叶色淡黄,生长缓慢,分枝迟;若在夏季高温时期缺水,则会抑制植株生长,降低植株对高温的抵抗能力,导致各种病害发生;若在秋季缺水,则会影响植株分枝,植株分枝数减少,分枝苗的姜球细小,当缺水严重时,植株茎秆枯死。但水分过多也对植株生长不利:姜播种至出苗前,当畦沟积水,会引起烂种烂芽;姜田苗期排水不良,容易造成烂根;生长期中积水,姜瘟病害发生严重。因此,姜田水分过多、过少都对植株生长有所影响,姜栽培首先要搞好姜田的排水工作,力求做到水多能排,天旱能灌,才能获得高产。

3.光照

姜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阳光。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植株分枝多,出叶迅速,生长旺盛,根茎品质好。但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光照的要求也不相同。姜苗刚破土时期,需要阴天或光照较弱的天气,如果这个时期光照过强,会把第一片叶灼伤。夏季光照过于强烈,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植株叶片呈淡黄色;秋季光照充足,有利于植株分枝,促进根茎膨大,如果秋季光照不充足,植株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产量。光照时间长短,也是影响根茎品质的一个因素,间种在香蕉田、成年果树下以及利用两旁树木高大的山弄田、山弄地种姜,由于光照时间缩短,光合作用的有机质运往根茎少,根茎中营养物质缺乏,用这些根茎留种,出苗弱。

4.土壤

姜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很严,无论砂壤土、黏壤土均可种植。但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通气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栽培,产量高,姜质细嫩,味平和;砂壤土种植的姜块更光洁美观。姜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较敏感,姜适宜的土壤p H值为5~7.5,若土壤土层p H值低于5,则姜的根系臃肿易裂,根生长受阻,发育不良; p H值大于9,根群生长甚至停止。

5.养分

生姜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来满足其生长的要求,养分中以氮、磷、钾三要素最为重要。生姜属喜肥耐肥作物,它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具有一定的规律。生姜全生育期吸收的养分钾最多,氮次之,然后是镁、钙、磷等。不同生长期对肥料的吸收亦有差别,幼苗期生长缓慢,这一时期对氮、磷、钾三要素吸收量占全期总吸收量的12.25%;而旺盛生长期生长速度快,这一时期吸肥量占全生育期的87.25%。第四节 姜的主要栽培品种

我国栽培生姜历史悠久,各地地方品种很多,这些地方品种都是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经过人们长期的选择、驯化和培育而形成的,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良好的丰产性、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使用价值。虽然近年来已经开始了生姜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但至今生姜的优良地方品种仍然被各地大量应用,并成为目前生产中的主要栽培品种。下面就我国部分生姜的优良品种资源进行介绍。

1.山东莱芜生姜

山东莱芜生姜为山东莱芜市地方品种,已有百余年的种植历史,为山东名产蔬菜之一,也是我国生姜主要出口品种。当地栽培主要有片姜和大姜两个品种。(1)莱芜片姜:属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品种,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是国内较著名的品种之一。植株生长势强,株高60~ 80厘米,高者可达1米以上。分枝性强,通常为10~15个分枝,多者达20个以上,属密苗类型。叶色翠绿。根茎黄皮、黄肉,姜球数多而排列紧密,节多而节间较短,姜球上部鳞片呈淡红色。根茎肉质细嫩,辛香味浓,品质佳,耐贮运。一般单株根茎重500克,重者达1000克以上。在山东姜区栽培,5月上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一般亩产2500千克,高产田可达3500千克左右。(2)莱芜大姜:属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品种,也是山东省著名特产,是我国北方主要栽培品种之一。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一般株高90厘米左右,在高肥水条件下,植株高达1米以上。叶片大而肥厚,叶长20~25厘米,宽2.2~3厘米,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分枝较少,一般每株可分生10~12个分枝,多者可达20个以上,属于疏苗型。根茎姜球数较少,姜球肥大,其上节稀而少,多呈单层排列,生长旺盛时,亦呈双层或多层排列。根茎外形美观,刚收获的鲜姜黄皮、黄肉,经贮藏后呈灰土黄色,辛香味浓,辣味较片姜略淡,纤维少,商品质量好,产量高,一般单株重约800克,重者可达1500千克以上。通常每亩产量为3000千克,高产田可达4000~5000千克。实行双膜、秋延迟保护栽培的亩产达7000~ 8000千克。近年来,由于该品种产量高,出口销路好,颇受群众欢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山农1号

山农1号是山东农业大学多位育种专家历经5年培育成功的生姜品种。该品种植株高大粗壮,生长势强,一般株高80~100厘米。叶片大而肥厚,叶色浓绿。茎秆粗,分枝数少,通常每株有10~12个分枝,多者可达15个以上。根茎皮、肉淡黄色,姜球数少而肥大,节少而稀。一股单株根茎重为800克左右,重者可达2000克以上。一般亩产3500千克,高产者可达5000千克以上。

3.山农2号

山东农业大学自国外引进的品种中,通过组培试管苗诱变选择而来。植株高大,生长势强,一般株高90~100厘米。叶片宽而长,开张度较大,叶色较浅。茎秆粗,分枝数少,通常每株有10~ 12个分枝,多者可达15个以上。根茎黄皮、黄肉,姜球数少而肥大。一般单株根茎重为600克左右,重者可达1500克以上。一般每亩产3000千克以上,高产者可达5000千克左右。

4.鲁姜1号

鲁姜1号是莱芜市农科院培育出的优质、高产大姜新品种。该品种姜块大且以单片为主,姜块肥大丰满,姜丝少,肉细而脆,辛辣味适中。姜苗粗壮,长势旺盛。相同栽培条件下,该品种地上茎分枝数10~15个,略少于莱芜大姜,但姜苗粗壮,长势较旺,平均株高110厘米左右。叶片开展、宽大,叶色浓绿。根系稀少、粗壮。经大田试验表明,该品种平均单株姜块重1000克,亩产高达4552千克(鲜姜5302千克)。

5.山东绵姜

山东绵姜姜块黄皮黄肉,姜球数较少,姜球肥大,节少而稀,外形美观,纤维少,辣味适中,商品质量好,适宜出口。绵姜的植株生长势弱于大姜,茎秆粗壮,分枝数略少,一般分枝在8~12个,而大姜分枝在10~16个,叶片大而肥厚,叶色深绿,叶片光合能力强。平均单株重1~1500克,最高可达4300克。一般亩产鲜姜4000千克左右,比大姜亩产高500千克左右,高产地块每亩可达5000~ 7000千克。

6.广州肉姜

广东省农家品种,主要有疏轮大肉姜和密轮细肉姜两个品种。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多行间作套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大量出口供应国际市场,加工的糖姜是广东的出口特产之一。(1)疏轮大肉姜:又称单排大肉姜,株高70~80厘米,茎粗1.2~1.5厘米。叶披针形,深绿色。肉质根茎上簇状分枝较疏,单行排列,长30~40厘米,厚5~6厘米,表皮浅黄色,肉浅黄白色,嫩芽粉红色。单株产量1000~3000克,间作亩产1000~1500千克。根茎肥大、饱满,肉脆、味辣,纤维较少,品质优良。该品种喜阴凉,耐旱性较强,忌水湿,抗病力较差。(2)密轮细肉姜:又称双排肉姜,株高60~80厘米,茎粗1~ 1.2厘米,叶色青绿,分枝密而多,成双排列。根茎表皮浅黄色,肉浅黄色,肉质致密,纤维较多,味较辣,嫩芽紫红色,品质优良。单株产量750~2000克,间作亩产800~1000千克。该品种喜阴凉,耐旱,忌水湿,抗病力强。

7.安徽铜陵白姜

铜陵白姜又名中华白姜,是铜陵著名特产,铜陵“八宝”农产品之首,由于其“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香味浓”而驰名中外。株高70~90厘米,高者达1米以上,生长势强,分枝多,一般15~ 20枝。嫩芽粗壮,深粉红色,根茎肥大,皮淡黄色,纤维少,肉质细嫩,香气浓郁,辛辣味浓,品质极佳。一般单株产量0.5~0.75千克。一般亩产1500~1800千克,高者达2500千克。

8.浙江红爪姜

浙江红爪姜别名大杆黄,为浙江省嘉兴市新丰及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和小林一带农家品种。嘉兴与临平广泛种植,尤以临平种植最为普遍。该品种生长势强,株高65~80厘米,叶披针形,浓绿色,互生,叶长22~25厘米,宽约3厘米。植株分枝力强,一般每株可有地上茎22~26个,茎粗1厘米左右。根茎较肥大,上下高10~13厘米,左右宽23~28厘米。姜球多,皮黄色,肉质蜡黄,芽带红色,故名红爪姜。根茎纤维少,质地细,辛辣味稍浓,品质优良。其嫩姜可糖渍或腌渍,老姜多作调味香料。一般单株根茎重400~500克,重者可达1000克以上,亩产1200~1500千克,高产田亩产2000千克左右。该品种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冷干旱,抗病性稍弱。当地通常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每亩种植4000~ 5000株,6月上旬搭棚遮荫,9月上旬拆棚。为提早上市或进行加工,可于8月上旬收获嫩姜,11月上中旬收获老姜。

9.浙江黄爪姜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农家品种,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该品种植株比红爪姜稍矮,地上茎稍细,一般株高60~65厘米,每株发生分枝13~17个。叶片深绿色,长22~24厘米,宽2.8~3厘米。根茎中等大小,上下高10~13厘米,左右宽20~22厘米,姜球较小,节间短,排列较紧密。根茎淡黄色,芽不带红色,故名黄爪姜。姜块肉质致密,辛辣味较浓,植株抗病性较强,惟产量较低,单株根茎重250~400克,一般亩产1000~1200千克。当地于4月下旬播种,6月下旬收挖种姜,8月上旬采收嫩姜,11月上旬收获老姜。

10.陕西城固黄姜

陕西省城固地方品种。株高50~60厘米,一般分枝12~15个,多者达30多个。叶宽披针形,深绿色。姜块扁形,肥大,外皮光滑,淡黄褐色,肉淡黄色,姜丝细,姜汁稠,味辛辣,水分少,品质好。单株平均重350克,大者可达900克。一般亩产2000千克,高者可达3000千克。

11.江西兴国生姜

兴国生姜是江西名特产蔬菜之一。该品种生长势较强,株高70~90厘米,叶片披针形,绿色,叶长22~25厘米,宽2.8~3厘米,分枝较多,茎粗1.1~1.2厘米,茎秆基部稍带紫色并具特殊香味。花似卷荷,有不整齐花被,雄蕊6枚,雌蕊1枚,但极少开花。根茎肥大,姜球呈双层排列,皮淡黄色,肉黄白色,嫩芽淡紫红色,质地脆嫩,纤维少,辛辣味中等,品质佳,耐贮,耐运。当地通常于4月上中旬播种,行距50厘米,株距26厘米,种后于沟南侧插稻草或麦秆作障遮荫,9月上旬拔除。6月初收取种姜,10~12月份采收鲜姜。一般单株根茎重300~400克,每亩产1500~2000千克。当地立冬前收获的姜,称为“子姜”,立冬后收获的称为“冬姜”;入窖贮藏后称为“窖姜”,窖藏2年以上者称为“陈年老姜”。子姜和冬姜主要作为蔬菜食用及调味用,窖姜及陈年老姜除食用外,主要作药用。以兴国姜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酱姜、五味姜、甘姜、白糖姜片、脱水姜片、香辣姜粉等食品很受欢迎。

12.柳江大肉姜

柳江大肉姜主要分布在广西柳江土博乡和柳城龙美、冲脉、大埔等地,栽培历史悠久。姜芽紫红色,姜表皮黄色,鳞茎稀疏,肉黄白色,单株重1000~2000克,最重的有2500克。生长期180~ 270天,喜高温忌寒冷,畏强烈光照,喜阴凉湿润环境。姜分蘖力强,一般分生16~20条,肉质肥嫩,具特殊香辣味,是家庭厨房不可少的调味品,较耐贮藏。当地3月清明前后种植,8月中旬至12月根据食用及加工不同要求可陆续采收,适合作姜干、姜粉、姜汁、姜酒、糖渍及酱渍等多种食品加工,有健胃祛寒和发汗功效。

13.长沙红爪姜

长沙地方品种。株高75厘米左右。叶深绿色,叶面光滑无毛,互生。根茎耙齿状,表皮浅黄色,肉黄色,嫩芽浅红色。单株重300~850克,亩产1000~1500千克。

14.抚州生姜

抚州市各区、县均有栽培。该品种植株直立,株高70厘米左右,叶片披针形,青绿色,长20厘米左右,宽约2.5厘米。地上茎圆形,粗0.7~1.2厘米。根茎表皮光滑、淡黄色,肉黄白色,嫩芽浅紫红色。纤维较多,辛辣味强。生长期150天左右,4月下旬播种,行距52厘米,株距20厘米。该品种性喜阴湿温暖,耐寒冷与酷热,宜间作或搭棚遮荫。10月下旬收获,一般单株重400克左右,每亩产1800~2000千克。

15.河南张良姜

因产地在河南省曾山县张良镇而得名,其根茎芳馥味浓、纤维细致、久煮不烂、辣味持久,可常年保存。张良姜根茎皮肉深黄,有分枝12~20个,姜球多,节间短,排列紧密,扇状分布,姜球上部鳞片呈鲜红色。小黄姜品种单球重700~900克,大黄姜品种单球重1500克以上。

16.遵义大白姜

贵州遵义及湄谭一带农家品种,根茎肥大,表皮光滑,姜皮、姜肉皆为黄白色,富含水分,纤维少,质地脆嫩,辛味淡,品质优良,嫩姜宜炒食或加工糖渍,一般单株根茎重350~400克,大者达500克以上,一般亩产1500~2000千克。

17.来凤生姜

湖北来凤农家品种,又称凤头姜。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鄂西自治州的来凤、恩施等地。植株较矮,叶披针形、绿色,根茎黄白色,嫩芽处鳞片为紫红色,姜块表面光滑,肉质脆细,纤维少,辛辣味较浓,香味清纯,含水量较高,品质良好,适宜于蜜饯加工,但不耐贮藏。一般亩产1500~2000千克。

18.四川竹根姜

四川省地方品种。株高70厘米左右,叶披针形,叶色绿。根茎为不规则掌状,嫩姜表皮鳞芽紫红色,老姜表皮浅黄色,肉质脆嫩,纤维少,品质优,适合作嫩姜栽培。一般单株根茎重250~500克,亩产2500千克。

19.福建红芽姜

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多。根茎皮淡黄色,芽淡红色,肉蜡黄色,纤维少,风味品质佳。一般单株根茎重可达500克左右。

20.玉林圆肉姜

广西地方品种,广西各地均有种植,以玉林地区栽培较多。植株较矮,一般株高50~60厘米,分枝较多,茎粗约1厘米,叶青绿色,根茎皮淡黄色,肉黄白色,芽紫红色,肉质细嫩,辛香味浓,辣味较淡,品质佳,较早熟,不耐湿较抗旱。抗病能力较强,耐贮、耐运。单株重一般500~800克,最重可达2000克。

21.西林火姜

广西西林火姜又名细肉姜,株高50~80厘米,分枝较多,姜球较小,个体匀称,呈双层排列,根茎皮、肉皆为淡黄色,嫩芽紫红色,肉质致密,辛辣味浓,一般亩产1600~2000千克,是制作烤姜块、片的主要原料。火姜中含有浓郁的挥发油和姜辣素,是人们喜爱的重要调味品。产品可加工成烤姜块、烤姜片,经深加工可制成姜粉、姜汁、姜油、姜晶、姜露和酱渍姜等一系列姜产品。西林火姜是医学上良好的健胃、祛寒和发汗剂。

22.安姜1、2、3号

安姜1、2、3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黄姜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抗性强,皂素含量中等偏上,是综合性状良好的黄姜品种。大田种植含皂素2.5%以上(两年生、干姜) ,抗病强,产量高,适应性强,无虫蛀、霉烂,芽眼多,出苗率高。根据肥力水平,当年产量可达1000~1500千克,2年生长的可达1500~2500千克。第二章 姜引种与种植准备

栽培姜的姜种主要是姜的地下块茎、珠球等无性繁殖器官,这些器官生长发育受环境影响较小,所需的条件较易满足,因此,引种较易成功。姜的引种不仅可以直接应用生产,增加当地品种数量,而且还可以充实姜育种的物质基础,丰富遗传资源,为创造新品种打下基础。第一节 姜的引种

开始发展姜生产,需要引种。若从远距离的外地引种时要先少量引种,观察其适应性、经济性状表现及栽培效益,然后再大面积发展。一、姜引种的原则

姜引种虽然比较容易,但为了提高引种的成功率,应注意以下原则。

1.就近引种

地理位置接近,生态环境相似,气候变化不大,引进品种适应快,引种成功率高,可以减少引种上的一些盲目性。

2.引种时应注意温度条件

姜是喜温作物,生长发育过程需要一定积温,积温多,生育期长,分枝多,根茎品质就好,产量高;积温少,生育期短,分枝少,根茎品质差,产量就低。因此,南方种植的姜产量比北方种植的姜产量高,平原地区又比高寒山区产量高。平原地区到高寒山区购种时,发现高寒山区的姜种出苗比平原地区的姜种出苗差,就是由于积温不同造成根茎品质有所差异。

3.引种应注意土壤条件

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通气良好而便于排水的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或重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长。姜幼苗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在p H值4~9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土壤过酸、过碱均影响茎叶的生长和根茎的产量。二、引种的方法

为了保证引种的效果,减少浪费和损失以及所带来的副作用,引种工作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引种材料的搜集

搜集有关姜的材料及相关书籍,必须先掌握有关姜品种的情况,包括品种的生态类型、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及生产水平等,然后进行比较分析。首先,从生育期上,估计哪个品种类型有适应本地区生态环境和生产要求的可能性;其次,从块茎的形状、大小等方面估计,能否适应本地区的土壤条件,从而确定搜集品种的范围,然后再把姜种引进来。

2.种姜的选择

在姜栽培中,选择优良种姜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姜用种姜进行无性营养繁殖,新块茎可将老块茎的性状保留下来。因此,种姜应选择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无病虫害的健康姜块作种,要求每块重70~100克,严格淘汰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种姜,以确保出芽均匀一致。太大的姜块也可播种但需种量大,成本高,并且用刀切或用手掰开后,伤口要用草木灰或石灰消毒后再播。

3.引种应注意检疫

在跨地区引种姜时,最好进行初步的检疫。要避免将带病虫害的植株带入引种地而引起病虫害的蔓延。在国际间引种时,运输前要配合检疫部门办好检疫手续。

4.姜种的临时贮藏

姜引种一般在春季进行,若离播种还有一段时间,必须对种姜进行安全贮藏。贮藏选好细沙或含沙量大的沙土,沙的湿度以手抓能成团但无水渗出为宜。用木盆或用砖块在地上围成圈,先在底层铺上40厘米厚的湿沙,然后铺一层20厘米厚的姜块,在姜块上又铺一层10厘米厚的湿沙,再铺一层生姜。这样,一层沙一层姜逐层铺至堆高1~1.5米,堆面盖上一层20厘米厚的沙。每隔20~30天翻堆1次。翻堆时要轻拿轻放,剔除烂姜、病姜,然后按上法重新堆放。如沙子过于干燥,在翻堆时可用喷雾器适当喷水、拌匀,保持沙堆原来的湿度即可。第二节 姜用肥料的准备

姜的用肥可分为基肥和追肥两类,如按化学成分,可划分为农家肥和化肥。农家肥一般只作基肥用,而化肥既可以作基肥,也可以作追肥用。一、姜的需肥特点

姜为喜肥耐肥作物,由于根系不甚发达,喜肥能力较弱,因而对养分要求比较严格。另外,姜的植株较大,分枝较多,单位面积内种植株数也较多,生长期长,因此需肥量较大。据测定,每生产1000千克鲜姜约吸收纯氮6.34千克、纯磷0.75千克、纯钾9.27千克、纯钙1.30千克、纯镁1.36千克。

姜全生长期吸收钾最多,其次是氮,再次是镁、钙、磷。它们在姜体内分布规律是氮、磷、镁以根茎中分配最多,其次是侧枝和侧枝叶;钾以侧枝分配最多,其次是根茎;而钙则以侧枝叶分配最多,侧枝和根茎次之。

姜需要完全肥,如缺少某种元素,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根茎中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蛋白质、挥发油等营养成分也明显降低。

姜除需要氮、磷、钾、钙、镁等大量元素外,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据测定,每生产1000千克姜根茎,需要吸收硼3.76克,锌9.88克。据研究,每亩施硫酸锌2千克,硼砂1千克,姜产量分别提高23.9%和12.1%,二者同时施用增产38.9%。二、姜用肥料的种类及施用方法

1.氮肥

植株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是蛋白质,而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没有氮素就不能形成蛋白质,所以氮素是维持姜生命的主要元素。栽培中发现,姜对氮肥反应较敏感,幼苗时期,用少量氮肥作提苗肥,可以促进植株根系及茎叶生长,经施肥后,姜苗叶片较宽,叶色浓绿,分枝提早,分枝苗粗壮。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培土时施入适量氮肥,可以增加植株分枝数,促进分枝苗的姜球肥大,入秋后用少量氮肥兑水施入1~2次,可以防止植株早衰,提高光合作用,促进根茎肥大,姜田氮肥的施用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可以得到相应提高。当植株缺氮时,茎秆短矮,叶片短小,叶色淡黄,姜球瘦小产量低。

但是,氮肥不是施得越多越好,一次性施得过多,会增加土壤氮素浓度,烧伤根系,对植株生长不利,特别是夏季雨水多的地方,氮素养分容易随水流失,造成浪费,因此,氮肥要根据姜的生长规律进行分期多次施用,并且要注意施用量和施用时期,氮肥在高温期施用,会降低植株对高温的抵抗能力,诱导各种病害发生,姜田施用过多氮肥,会导致立枯病、姜瘟病发生严重,所以,氮肥不能单独使用,要与磷钾肥配合施用。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实际要求来决定,以收老姜为主的姜田,则在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用花生麸配合复合肥施入适量氮肥;以收嫩姜为主的姜田,可以适当多施一些氮肥,促进根茎肥大,使姜产品符合食品加工的要求。

2.磷肥

磷是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姜体内的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磷,姜播种时用磷肥作基肥,增加土壤磷的含量,提高幼苗体内磷的浓度,有利于细胞增殖和根系生长,生长期中施磷肥,有利于根茎中淀粉、糖分的积累,增加根茎中磷的含量。用含磷量高的根茎留种,出苗生根速度快,因此,姜田施足磷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对姜留种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姜田缺磷,则植株细胞分裂受阻,根系生长缓慢,茎秆短小,叶色暗绿,根茎品质差,产量低。

3.钾肥

钾对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钾可以促进植株体内酶的活性,增强光合作用,钾能够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使植株光合产物及时运往根茎,钾充足有利于形成氨基酸和合成蛋白质,使进入植株体内的氮增多,从而提高产量,钾可以使茎叶中的纤维素增加,细胞壁增厚,提高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当姜田钾肥供应充足,则植株茎秆粗壮,基部叶片不焦枯保持绿色,根茎肥大,肉质坚实而且品质好。缺钾时,老叶尖端和叶边缘由黄变褐,渐速焦枯,茎叶早衰,根茎品质差。

钾肥要与氮肥、磷肥配合施用,用含钾的复合肥作基肥,满足姜幼苗期对钾的要求,生长期中与氮肥配合施用,促进植株分枝,提高光合作用。秋后姜田用钾肥与氮肥兑水施入,可以促进植株根茎肥大,芽眼饱满。

4.复合肥

复合肥的种类很多,一般选用适宜干旱地施用的含氯三元复合肥,三元复合肥含有氮、磷、钾养分齐全,肥效快,复合肥可作姜田种肥,追肥用,由于姜生长期长,需要氮素较多,复合肥中的氮素含量较少,所以复合肥要与氮肥配合施用。

5.花生麸

花生麸含养分比较齐全,肥效长,姜田施用花生麸,植株生长茂盛,不易早衰,根茎表面有光色,品质良好,花生麸可作种肥,也可作追肥。作种肥用的,可将花生麸打粉后与农家肥一同沤1~2个月后使用。也可以将花生麸用水浸泡后,再与农家肥沤熟烂后使用。作追肥用的,将花生麸用水浸泡8~10天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培土时施入,花生麸作种肥用的,要充分沤熟烂后使用,未发酵熟烂的花生麸容易烧伤姜芽。

6.畜禽粪

猪、牛、羊、鸡、鸭粪,是种姜的好肥料,肥效长,含养分齐全,肥料来源广,可作种肥和追肥用,农家肥由于养分释放分解慢,一般要与化肥配合施用,新鲜的农家肥,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容易烧伤姜芽和姜根,因此,农家肥要待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1)猪粪腐熟:将猪粪摊开晾晒,使其含水量达55%左右(手握成团但无水滴即可)。再将其堆成堆底宽1.8米左右、高1.5米左右的粪堆,上盖透明塑料膜,堆闷7个晴天后翻堆一次,注意翻堆时将粪块打碎;再堆闷7个晴天即可使用。(2)牛粪腐熟:先摊晒,将鲜牛粪的含水量调至65%左右(以用手紧握可挤出水但不易滴下为准) ,再将其堆积成堆底宽2米左右、高1.6米左右的粪堆,上盖透明塑料膜,堆闷7个晴天即可使用。(3)羊粪腐熟:如果有少量的羊粪,可以将其放于一个能密封的容器之中,置于太阳能照射的地方,利用高温发酵,注意羊粪的含水量要在50%~75%为宜,过干腐熟不好,春秋季约需1个月,夏季半个月足矣。如有大量的羊粪,可以堆放于能见到太阳光的地方,含水量也要在50%以上,用黄泥或塑料薄膜密封发酵,时间略比容器发酵的要长些。(4)鸡、鸭粪腐熟:先将鸡、鸭粪摊开晾晒,使其含水量在50%左右(手握成团,松开即散)。然后将其堆成堆底宽1.6米左右、堆高1.5米左右的粪堆,上盖透明塑料膜,闷晒7~10个晴天后翻堆,翻堆时将粪块打碎;再盖膜闷晒7个晴天后翻堆;翻堆后再盖膜闷晒5个晴天,过筛后可用。第三节 姜种的处理

培育壮芽是获得生姜丰产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健壮的幼芽才可能长出茁壮的幼苗,也才能为生姜的旺盛生长奠定好的基础,所以各姜区均对种姜进行必要处理,以培育壮芽。一、壮芽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生姜种芽有壮有弱,从其外部形态看,壮芽芽身粗壮,顶部钝圆;弱芽则芽身细瘦,芽顶尖细。生姜种芽强弱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种姜的营养状况

俗话说“母壮子肥”,在一般情况下,凡是种姜肥胖而鲜亮的,因其营养状况好,其上所生幼芽多数较为肥壮;而种姜瘦弱干瘪者,由于营养较差,其上所生幼芽多数比较瘦弱。

2.种芽着生位置

由于顶端优势现象的存在,种姜的上部芽及外侧芽多较为肥壮,而基部芽及内侧芽则往往细弱。

3.催芽温度与湿度

在22~25℃适温条件下催芽,所生幼芽健壮,若催芽温度过高,长时间处在28℃以上,则所长的幼芽瘦弱细长。若催芽期间湿度过低(主要是晒姜种过度引起姜种失水过多所致) ,种芽往往细弱。二、培育壮芽的方法

培育壮芽通常按四个步骤进行,即晒姜、消毒、困姜、催芽。

1.晒姜、困姜(1)晒种、困姜的作用

①提高姜块温度,促进内部养分分解,从而加快发芽速度。一般姜窖内的温度为13~14℃,生姜在此温度条件下,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经晒姜后,种姜体温明显提高。据测定,在室温22℃条件下,堆放室内而未经晾晒的姜块表面温度为21℃,内部温度为20℃,在阳光下晾晒的姜块表面温度为29.5℃,内部温度为28℃。

②减少姜块水分,防止姜块腐烂。由于贮姜窖内空气湿度大,姜块含水量极高,经适当晾晒后,可降低姜块水分尤其是自由水含量,防止催芽过程中发生霉烂现象。

③有利于选择健康无病姜种。带病姜块未经晾晒时,病症不甚明显,经晾晒之后,则往往表现为干瘪皱缩,色泽灰暗,病症十分明显,因而便于淘汰病姜。(2)晒种、困姜的方法:于适期播种前20~30天(北方多在清明前后,南方则春分前后) ,姜种用清水洗去姜块上的泥土,平铺在草席或干净的地上晾晒2~3天,当姜皮发白变干,稍见皱皮即可(晒种时不得让姜种在室外过夜,以防冻伤)。种姜经晒后再次剔除松软、变色(黑、紫、褐色)、干瘪、皱缩、无光泽的病弱姜块。

种姜困姜是在最后一天晒姜时,于下午趁热将种姜选好收回,置于室内堆放3~4天,下垫干草,上盖草帘,保持25~30℃,促进种姜内养分转化分解。(3)晒姜、困姜注意事项:晒姜应掌握适度,不可过度暴晒,如果遇到中午阳光过强,应用草苫遮荫,防止温度过高引起灼伤,或者失水过多影响幼芽萌发。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在3月初晒姜,此时室外温度较低,为了防止发生冻害,可以在室内加温晾晒。困姜时要注意保持温度在25~30℃之间,这样才能为培育壮芽打好基础。

2.催芽

消毒后的种姜,必须经过催育壮芽后种植,才能出苗早而整齐,获得优质高产。催芽的方法较多,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加以采用。我国南方温暖地区,种姜出窖后,多已现芽,可不经催芽即可播种。(1)山东莱芜姜区催芽池催芽法:选择房前院内阳光充足处建催芽池。催芽池有地上式、半地下式两种。地上式是在地面以上垒成一个四周墙高80厘米的池子,半地下式是在地面下挖25~ 30厘米,地上垒50~55厘米高的墙,其余皆同地上式。长宽依姜种多少而定。放姜种前,将干净无霉烂的麦穰暴晒1天,铺于池底10~15厘米厚(若姜块干燥,可在麦穰上洒适量温水调湿) ,然后将姜种层层放好,随放姜随在四周塞上5~10厘米厚的麦穰或干草。姜种放好以后,再在上层盖5~10厘米厚的麦穰。姜种放好以后,再在上层盖5~10厘米厚的麦穰,顶部用麦穰泥封住。为了方便,亦可不事先垒池,而将姜种直接堆放于阳光充足处,四周盖以麦穰,最后用麦穰泥封好。该催芽方法堆放姜种厚度一般不应超过60~70厘米,否则往往因透气不良,上、下层温差大使姜芽萌发不匀,甚至在湿度大时还会引起烂种。为了增加催芽池内部的透气性,可根据姜种多少及池的大小,在池内姜堆上部留一个直径15~20厘米的通气孔,孔中竖插几把高粱或玉米秸秆,使其伸出顶部。这样经20~30天即可使芽长到1厘米左右即可播种。(2)山东滕州席篓、竹筐催芽法:在席篓、竹筐等容器内四周及底部垫3~5层草纸,将晒好的姜种平放其中,排好之后将口封严。然后在厨房里用木棍搭成架子,架高2.2~2.5米,把篓、筐放置其上,利用每天生火烧饭时产生的热气提高温度进行催芽。由于受容器大小限制,这种催芽方法只能在种姜用量较少的情况下使用。(3)浙江临平等地熏姜灶催芽法:在室内用砖砌熏姜灶。灶高0.4米,灶顶用竹竿或竹席铺平,然后用泥封好,灶中墙下面开烧火门,高30厘米、宽20厘米左右。灶上用木板做成高1.8米,长、宽各1~1.2米左右的熏仓,在熏仓一侧设有活动抽板,以便于存取姜种。熏仓内侧垫以稻草或贴3~5层草纸,然后排放姜种,种姜顶上再盖厚20厘米左右的稻草。最后在灶下点燃木柴、锯末或砻糠等燃料小火力(不见明火)加热,用产生的热烟熏烘姜种,使之达到适于发芽的温度。在熏烘过程中,种姜表面发潮,群众称为“发汗”,经25天左右,发汗完毕,幼芽可长至1厘米左右,此时可停止熏姜,下地播种。(4)铜陵姜阁催芽法:选地势高燥、避风向阳处建高8米,长、宽各4~8米的姜阁,其墙内外均敷泥封实,以防冷风侵入,屋顶上盖瓦,以利通气。阁内距地面1.3~2米处用木料架设楼栅,在栅上相间铺钉毛竹片,并用竹栅分成4~8室,状如蒸笼底,中央留一约70厘米见方的火道(或称人行道) ,作为烧火时热气上升和摆放姜种时操作人员的上下通道。贮姜前在竹栅上垫3~4层干荷叶,在姜阁一侧上部开一窗,约33厘米见方,以便排除水气。种姜上阁入室后,上面再用荷叶盖严,以后在楼下烧火加温,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烧40~60分钟,目的是使生姜发汗脱水,使阁内温度保持在12~14℃。春分前后,改烧文火,使温度达20~25℃,以促进发芽。一般至4月中旬,即可催出1厘米左右的姜芽。铜陵姜阁既可用于催芽,也可用于贮姜,在我国各生姜产区独具特色。但建造姜阁成本高,烧火加温达5个多月,管理复杂。(5)辽宁砂床催芽:在立壕内的防寒沟里架设塑料小拱棚砂床,砂床湿度以手握砂土成团,落地散开为宜,过干可适量喷水。种姜平铺于砂床10厘米厚,其上覆盖3厘米左右厚的湿沙。当种芽长至0.5厘米左右时,可扒出种姜,放入温凉屋内炼芽,以适应外界环境,至5月上中旬播种。(6)湖南莱阳山区深洞催芽法:选地势高、土层深厚的山边挖深洞贮姜,种姜贮藏期间可发芽。具体做法是将选好的种姜用竹篓装好,放入洞内,密封洞口,至“谷雨”时开洞取姜。此时种姜即生长出鲜嫩肥壮、颜色洁白的幼芽,可选晴暖天气下播种。(7)烤烟房加温催芽法:可供早春气候比较寒冷的地方使用,南方采用烤烟房贮藏姜种的农户和建有烤房的农户也可以使用。加温催芽姜种,要确定好催芽时间,使姜种出芽后外界温度已经适宜播种,一般距播种前20天左右进行催芽,催芽前,先用木板铺在支撑烟秆的木棒上,然后把姜种堆放在木板上,堆放姜种完毕后,烤房门口要关闭,进气口和排气口内墙要用钢网网住,防止老鼠入内咬吃姜芽,然后用作物秸秆、柴火、谷糠、锯末烧火,烧火时,要烧小火让烤房内的温度稳慢上升。烤房内的温度保持在20~25℃为宜,姜种在这个温度内出芽较慢,姜芽粗壮;温度在28~30℃时,姜种出芽快,姜芽比较细弱,温度高于35℃时容易烧伤姜芽,因此,当姜芽长出后,要注意烤房内的温度变化。催芽时,姜芽没有长出前,烤房要定时打开进气口和排气口进行通风换气。姜种芽眼开始露白时,进气口和排气口不要完全关闭,要留有小洞口,让烤房内空气流通,促进姜种发芽,姜芽长出后,要加大通风量。(8)姜堆加覆盖物催芽法:姜堆加覆盖物催芽法是南方普遍采用催芽姜种的一种方法,南方厨房上有木板楼的,可以在木板楼上进行催芽,平时烧火做饭散发出的热气,使姜堆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姜种发芽。在北方可在室内地板上先铺一层稻草,然后把姜种堆放在稻草上面,最后用旧棉被、麻袋覆盖在姜种上面让其自然发芽。(9)阳畦催芽法:在避风向阳处建造阳畦,一般阳畦深0.6米,宽1.5米,长度根据姜种的多少而定。在底部和四周铺10厘米厚的麦秸或干草,将晒好的姜种摆放其中,姜的厚度以30~35厘米为宜。在姜块上盖15厘米厚的麦穰,保持黑暗和疏松透气,最后放上拱架,盖好塑料薄膜,夜间加盖草苫,保证畦温20~25℃。有条件的可加铺地热线,以利于保持畦内温度稳定。阳畦内部通气好,温度较易控制,因而这种催芽方法所需时间短,幼芽整齐一致。(10)大棚或温室催芽法:在大棚或日光温室内底部垫一层5~ 10厘米厚的麦穰或草纸,将晒好的姜种摆放其上,厚度30~35厘米,在姜块上再盖一层麦穰或草苫即可。根据天气情况人为控制大棚内(或室内)温度在20~25℃之间。该方法与阳畦催芽法一样省工省力,可缩短催芽时间3~5天。(11)火炕催芽:将选好的姜种平铺在室内火炕上,在火炕的火道处应铺垫干砂、干土或木板,使炕面温度均匀。姜堆内每1平方米放置1支温度计,观测温度。种姜上面覆盖棉被,然后火炕加热,使姜堆内温度保持在23~25℃和80%~85%相对湿度为宜,经过15~20天出芽。

不论采用哪种催芽方法,催芽过程中最重要的管理工作是调节温度。据试验,在29~30℃条件下,催芽10天左右,芽长达1.5~2厘米、芽粗0.8~1厘米,芽较细长;在24~25℃条件下,催芽20天左右,幼芽粗壮,达播种要求;在20~21℃条件下,催芽30天,芽长1.6~1.9厘米、芽粗1.1~1.4厘米,幼芽肥壮,达播种要求;在16~17℃条件下,幼芽生长缓慢,催芽60天,芽长0.9~1厘米,芽粗0.8~1厘米,可以播种。由此可知,种姜在16℃以上即可开始萌芽,在20℃以下,发芽缓慢;在发芽过程中,以保持22~25℃较为适宜;如高于28℃,虽发芽较快,但姜芽往往徒长瘦弱。因此在催芽期间应按种姜发芽要求的适宜温度进行管理。否则,如温度过低,出芽太慢,影响适时播种。但温度亦不可过高,尤其是阳畦催芽,晴天中午应特别注意温度变化,若温度太高,应及时通风降温。

壮芽标准是芽长0.5~2厘米、芽粗0.6~1厘米、幼芽肥壮、顶部钝圆、色泽鲜亮。播种前,将姜种掰成50~70克的姜块,并根据肉色进一步淘汰有病姜种。

3.发芽姜种的运输

一个姜球,一般有3~6个芽眼,先长出的姜芽,是这个姜球中较粗壮的姜芽,姜芽生长幼嫩,容易受到机械损伤,在姜种运输、掰姜种、播种的过程中,造成芽尖生长点受伤,姜芽就从芽中部长出细小的姜芽,姜芽基部受伤,受伤的部位就不能长出姜根,整个姜芽受伤严重,则姜芽腐烂。第一个姜芽腐烂后,姜球就从另一个芽眼长出第二个姜芽,后长出的姜芽比前长出的姜芽细小,出苗弱。因此,在姜种运输时要注意保护好姜芽,不使姜芽受伤。

贮藏姜种的地方,距离姜地较远,数量较多,需要机械运输时,要用木箱或纸箱把姜种装好后运输。装箱时,先在箱底垫一层稻草,然后把姜种竖着放,把碎成小块的姜种填到空隙的地方,把箱子装实,最后一层姜上面,盖上一层较薄的稻草,防止姜种在运输途中受到震动,造成姜芽受伤,也可以在早春温度回升后姜种未发芽之前,把姜种提前运输到姜种植地保管好,这样就可以避免姜芽受伤,如果姜种数量较少,姜种贮藏地距离种植地较近,可以用人工挑运。发芽的姜种运到姜地后,要用覆盖物覆盖在姜种上面,防止太阳光灼伤姜芽。

利用泥沙埋藏或利用洞窑贮藏的姜种,湿度较大,气温回升后,在姜芽长出的同时姜根也随之长出,姜芽、姜根生长洁白幼嫩,不耐风吹日晒,在运输、播种过程中如不将其保护好,让太阳晒到姜芽、姜根时间过长,姜芽容易被灼伤,姜根萎蔫,严重时枯死。因此,在运输时,木箱或纸箱内侧要放有塑料薄膜,装好姜后,将塑料薄膜扎盖好,不让风吹到姜种。播种时做到边掰姜种边放入姜沟边盖上,不让太阳照晒姜种时间过长。第三章 姜的栽培方式及管理

姜生长需温暖湿润的气候,露地栽一般在春季栽播,夏季生长,秋季收获。采用地膜覆盖加小拱棚栽培,嫩姜收获上市可提前到4月份,而采用塑料大棚在冬季栽培生姜,11月初栽种,次年2月初可采收嫩姜上市,供应春节市场。同时栽培期间无病虫为害,可不施或少施农药,配合适当选地,合理施肥等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措施,即可达到无公害蔬菜栽培的标准。第一节 姜的露地丰产栽培技术

姜喜欢新荒地,在新荒地里病害发生少,植株生长良好,根茎色鲜有市场竞争力。姜地不宜连作,连作病害发生严重。每年种姜之前都要进行选地,姜对土质要求不严格,水稻田、坡地、山弄地均可种植。同时姜种植要与水稻、玉米等作物轮作,姜瘟发病田要轮作四年以上,老菜地要种上水稻两年后才能种植姜。姜田应该是冬闲田,而冬季种菜田春季不宜种姜。一、商品姜的露地栽培(一)商品姜地的选择

姜是浅根作物,根系在土壤里分布不广,不能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凡土壤经常湿润的地块均适宜其生长。姜根茎在土壤里有向上生长的习性,生长期中要进行多次培土,根茎生长需要含氧量较高的土壤,所以要求土层深厚,土壤疏松的地块。姜根系短浅,吸肥能力弱,要求土壤溶液浓度较高,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姜生长要求土壤酸碱度值在p H 6.5~7,过酸、过碱均不适宜其生长。

1.水稻田

土壤质地为砂土,偶有小块石头,可以看到个别砂粒,用手握之可成形,松手后即散,地下母质为河沙沉积,耕作层浅,有机质含量少,水分向下渗透性强,肥料流失快,夏秋季干旱,土壤失水迅速,当气温34~36℃时畦面10厘米深以内的温度时常在32~ 34℃,高温缺水会抑制植株生长,在这类土壤上种植姜,由于保水保肥性能差,植株叶色淡黄,叶尖焦枯,根茎细小产量低。如果田块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则可种植,尾水田、灌溉困难的田块不宜种姜。

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在田块里可以看出砂粒存在,土块里伴有砂粒粉、砂粒,耕作层一般厚度为20厘米左右,通透性良好,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如果田块地势低,犁底层经常湿润、排灌良好,则是姜种植的高产田;如果地势较高,砂壤土保水保肥能力不强,则产量不高。姜在砂壤土的生长特点是前期发苗快,后期容易脱肥早衰,根茎肥大,芽眼饱满,干物质多。

土壤质地由壤土、砂、粉砂和黏粒混合物形成,这类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强,有机质丰富,土壤通透性较好,如果耕作层深厚,不论地势低的田块还是地势高的田块,只要排灌良好,种植姜产量均较高。姜在这类土壤的生长特点是前期发苗迟,中后期生长旺盛,植株茎秆高大、分枝多,叶色青绿不早衰、根茎肥大。

土壤质地为重壤土、黏土,土壤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通透性较差,土块硬,整地困难,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操作容易引起结块,天气干旱土壤含水量少时,畦面土壤容易板结。姜在这类土壤的生长特点是因土壤通透性差,土壤温度低,肥料分解慢,姜苗前期生长缓慢,后期因土壤保肥能力强,植株生长茂盛,茎秆叶片青绿,产量比砂壤土、壤土稍低。

2.坡地

山坡上种植姜,是山区群众的习惯,由于山坡上木本植被和草本植被的枯枝落叶和根系腐烂后长年在土壤中积聚,20厘米深的表土层,颜色为黑色或灰黑色,土壤有机质丰富,下层土壤颜色为淡黄色,土层较坚硬,有较好的积聚雨水作用,保水能力较强,待树木砍伐后,开荒种植姜或在开荒造林的同时,施行姜林间种,姜在这类土壤里生长良好。

辨别山坡上哪块地土壤较肥,哪块地土壤较瘦,可以用杂草的生长情况来衡量,杂草生长茂盛的土壤土质较肥,杂草生长不良的土壤土质较瘦,光秃无杂草生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不宜种姜。选用杂草生长茂盛、坡度较小、靠近小溪旁的山脚地,开荒种姜,姜会生长良好。

山坡上、芒萁生长的土壤为酸性土壤,20厘米深左右的表土层布满芒萁根,在芒萁生长的土壤里种植姜,植株发根困难,根茎短小分枝少,叶色淡黄,根茎表面被未腐烂的芒萁根为害呈凸凹不平,产量低,因此,芒萁生长的土壤不宜种植姜。

山坡上有一种浮土称为蚂蚁土,20厘米深以下没有较坚硬的土层,土壤非常疏松,这类土壤,肥料流失快,空气穿透性强,保水保肥能力差,植株容易受旱,因此,这类土壤不宜种植姜。

山弄平地、山弄田由于长期积聚着从山坡上流失下来的有机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每天九点钟后太阳光才照射到,下午三点钟后有山头形成自然遮荫,夏季温度比平原低1~ 3℃,不影响植株生长,所以种植的姜茎秆高大,叶色浓绿,根茎肥大,是山区种姜的好地方。

3.果园空隙地

平原地区,可以利用未成年的果园空隙地种姜,姜根系短浅,不存在与果树争肥现象,对姜施肥,果树可以利用姜剩下的肥料。在果园内种姜,可以减少果园内的杂草,由于不受到第二年春种的影响,如果当年市场上姜价格较低,冬季气候比较暖和的地方可以不收姜贮藏,待第二年5~7月份新姜未上市之前挖姜上市,往往可以卖到好价钱。(二)整地与施基肥

1.整地(1)水稻田整地:利用水稻田种植姜的田块,晚稻收割后要进行冬耕,让土壤得到风化,第二年春土块松软有利于整地。

姜根系短浅,整地时力求做到土块细小,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

姜播种受时间限制较强,到适宜播种时间就要抓紧时间播种,因此在播种之前要先整好地,如果种植面积较多,要先提前整地,整地时可以利用机械整地,也可以用人力整地。利用人力整地时土块大、黏土重的田块,要经过耙平敲碎土块翻犁反复进行3次。提前整地时,可以先耕平敲碎土块翻犁进行2次,待姜芽长出后,到适宜播种时再进行耙平起畦,这样就可以保持土壤疏松。整姜地时,要注意土壤含水量,如果在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整地,容易引起土壤结块,土壤结块后种植姜,姜根发育不良,姜苗生长细弱,产量低,所以早春雨水较多的年份应待到土壤含水量适宜后整地。早春干旱的年份、土壤干燥、含水量少时,为了使姜播种后出芽粗壮,出苗快而整齐,可以对要整地的田块进行灌水,待水分含量适宜后整地。

年降雨量多的地方,要采用高畦种植,把畦沟内浮土培起后,要求畦高15~17厘米,畦面宽68~70厘米,畦沟宽40~43厘米,每畦种双行姜,畦长要根据田块的长短而定,田块长每6~8米断畦开沟,姜畦过长,引起畦沟中央积水,造成姜田排水不良。有的地方,起畦宽100~1200厘米,每畦种3行姜,在培土时要把土培到中间姜行就比较困难,排灌条件不如双行姜好。如果姜田是连片种植,要在每块田的左右边及上方起畦宽25~30厘米,高20~ 25厘米的堵水畦有利于排水。(2)坡地整地:在坡地上种植姜,一般采用新荒地种植,要求提前两年开荒,如果当年开荒当年种姜,植株长势不好。在9月份开好的荒地,要在冬至前进行第一次翻地,以利于土壤风化。翻地时要敲碎土块,清除石头、草和树根,并且把荒地继续挖深,翌年立春进行第二次翻地,翻地时着重挖深和敲碎土块,在播种前10天进行第三次翻地,把土壤翻疏。新荒地经过3次翻地,要求土层深35~40厘米,土块细小,土壤疏松。第三次翻地完毕后,根据荒地的大小,每5米宽开一条从荒头至荒脚的排水沟,沟宽30厘米,沟深13~15厘米,在荒头上方开人字沟,沟宽40厘米,沟深25厘米,把荒地上方的雨水排出荒地外。

在坡地上开荒种姜,首先要考虑到荒地的排水问题,荒地不要开得过大过长,开得过大过长,下大雨时,雨水会冲毁姜垄,如果要进行连片开荒,要根据坡形水流情况,每开荒13~15米宽就要留出1.5米宽不开荒,作开排水沟用。在1.5米宽中间由上而下竖挖一条宽30~40厘米,深25~30厘米的排水沟。这样,水沟两边的土壤就不容易被雨水冲毁。(3)果园空隙地整地:在未成年果树下种姜,其整地与坡地上新荒地的整地基本相同。在整地时,要根据树冠的大小,留出树盘,以免伤到果树根系,果园内地势较平的,应采用起畦种植,畦宽1米,畦高12~15厘米,种3行姜,园内要开好排水沟,防止下雨时园内积水。若果园有一定的坡度,则要开沟种植,若起畦种植,天旱时植株容易受旱。

2.施基肥

姜一生中,各个时期对养分的需要量各有不同,幼苗期对氮、磷、钾的需要量都不大,进入旺长期后对磷的吸收量缓慢增加,而对氮、钾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根据姜对养分的需要量主要是中、后期的特点,重施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是姜高产的关键技术。基肥分有机肥、饼肥和化肥,有机肥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撒施,一般每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 10000千克,施后翻耕;饼肥、化肥集中沟施,即在播种前将粉碎的饼肥和化肥集中施入播种沟中,一般每亩施饼肥75~10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或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各25千克。

南方种姜的施肥方式多采用“盖粪方式”,即先摆放姜种,然后盖上一薄层细土,再撒入农家肥或少许化肥,最后盖土3~4厘米左右厚即可。(三)播种

1.播种时间

姜露地播种时间要求比较严格,不能过早播种,也不能过晚播种,过早播种容易受到低温危害。如1996年,广西武鸣县有的农户,2月中旬就播种,当年早春发生倒春寒,气温在10~16℃之间,阴雨天气维持1个多月,土壤湿度大,温度低,造成姜田烂种烂芽,未腐烂的姜种由于被低温冻伤,温度回升后又从其他芽眼长出细小的姜芽,一般姜田缺苗15%~25%,严重的姜田可达30%~ 40%,长出的苗都是弱苗、僵苗。而倒春寒后清明节播种的农户,出苗整齐粗壮。播种过迟会出苗弱,如2009年立春,笔者播完一部分姜田后,遇到天连续下雨,还有一部分姜田到了清明节才能播种,播种时姜芽已长至2~3厘米,并有部分姜芽芽尖变绿,出苗弱,这一是由于姜种长芽后未能及时播种,存放时间过长,呼吸消耗本身的营养物质过多。二是播种过迟,姜苗破土时正遇上气温高达30℃以上的高温天气,阳光强烈,姜苗在高温环境中生长柔弱,亩产1500千克。而立春就能播种的姜田,姜苗破土时气温在22~27℃之间,天气阴凉,适宜姜苗生长,姜苗生长粗壮,亩产3200千克,因此,姜的露地种植要注意适时播种,播种前要求提前整好地,到播种时期要抓紧时间播种。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相差很大,姜的露地种植播种期从南向北逐渐推迟。一般情况下广东、广西等无霜区从1月至4月可随时播种,7~12月随时收获。长江流域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华北地区于5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种,于霜前收获。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播种时间稍有差异。如武鸣县在十多年前,到春分前后才能播种,而现在立春就可以播种,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决定播种时间,一般气温稳定在16℃以上时就可以播种。

2.播种方法

整地开沟后,选晴暖天播种。(1)掰姜种:姜在播种前,要先掰姜种。掰姜种可以在贮藏姜种的地方进行,也可以将姜种运输到姜种植地后进行。用机械运输的姜种,应把姜种运输到姜种植地后再掰,掰姜种时动作要轻,防止姜芽受伤,也可以待开好姜沟后,边掰姜种边放入姜沟内。在掰姜种的过程中要注意姜头、姜球斩断处肉质部分的颜色,发现有变色的姜球,要将整个姜块淘汰。把发芽的姜球与不发芽的姜球分开,使出苗一致,方便管理。要注意单个姜球的重量,因为姜种干物质的重量是影响壮苗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掰姜种时要注意每块姜种的重量,有的农户,为了节约姜种用量,把大的姜球用刀切成两三段,结果姜种品质虽然好,但出的苗都是弱苗、僵苗,这是因为姜种中的营养物质不够,所以姜种不要掰得过小,更不要把大的姜球切段后播种。第四批分枝的姜球较小,就要与第三批分枝的姜球连成一块姜种,主苗姜球出芽弱不能单独使用,要与第一批分枝的姜球相连接,一般要求每一块姜种重40~70克,若掰得过大,会增加每亩用种量。(2)浇底水:因生姜发芽慢,出苗时间长,若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幼芽的出土与生长。为保证幼芽顺利出土,必须在播前浇透底水。浇底水一般在沟内施肥后,于播种前1~2小时进行,浇水量不宜太大,否则姜垄湿透,不便下地操作。底水渗下即可排放种姜。

3.播种(1)水稻田播种

①播种:在水稻田已经起好的畦面上,每畦开两条宽20~22厘米,深8~9厘米的姜沟,开沟时,姜沟深浅要均匀,两条姜沟要互相靠近,处地畦中央,如果把姜沟开在畦边缘,植株分枝后,会有部分姜球露出畦边,露出的姜球表皮呈绿色,姜球细小,同时培土困难。姜沟开好后就可以播种,把姜种平放,姜芽朝上,排放在姜沟内,姜种排放块与块之间的距离为12~15厘米,两条姜沟排放的姜种,姜芽要互相对向,这样姜苗长出后就不会靠近畦边缘,每亩种植4500~5500株,用种量300~400千克。

②施肥:整地时若未施基肥而采用盖粪方式,此时每亩用含氯三元复合肥30千克,施在姜块与姜块距离的中间,用40千克花生麸和20担(1担等于50千克)沤熟烂后的农家肥,施在复合肥上面。农家肥不要施在姜种上面,施在姜种上面容易烧伤姜芽。

③盖土:当施好肥后就可以盖土。盖土时,用畦沟中的浮土填平姜沟,当畦沟中的浮土较多时,为防止盖土过厚,可以把部分畦沟土放在畦沟旁。在靠近断畦处,要把浮土起完,使之比畦中央深,下雨时,畦沟中央就不易积水。盖土时,要求畦面平整,较大的土块应敲碎,防止压在姜种上面,使姜芽出土困难。盖土以3~ 4厘米深为宜,盖土过薄,姜畦不加覆盖物白天阳光辐射,畦面土壤干燥,土温高影响姜种出苗和姜根伸展,姜苗出土长势弱,盖土过薄的姜畦,即使加覆盖物,姜苗出土后分枝快,如不及时培土,第一批分枝的姜球就细小。盖土过厚,深层土温低,氧气不足,影响根呼吸和生长,出苗迟、出苗弱、分枝少。因此,盖土时,边盖土边检查,发现盖土过薄或过厚要及时纠正。姜播种要做到边播种边施肥边盖土,不要待到整块姜田播完种后再盖土,以防止太阳光灼伤姜芽。

④覆盖:姜田播完种后要及时覆盖,若下雨土壤板结后覆盖效果不佳。覆盖时,可用稻草、麦秆、芒萁秆覆盖,覆盖密度为70%,就是把姜畦完全覆盖后,能见到30%畦面土壤为宜,让太阳光辐射到畦面土壤,有利于土壤温度升高,覆盖过厚,超过3~4厘米,会完全挡住太阳光线,畦面土壤温度可能偏低。据测定,日温36℃时,覆盖度70%的畦面,10厘米深的土壤温度为33℃,覆盖物厚3~4厘米的姜畦,10厘米深的土壤温度为31℃,比覆盖度70%的畦面土壤低2℃,由于土壤温度较低,有机质分解较慢,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下降,姜苗出土后茎叶呈淡黄色,生长不良,因此,覆盖时要防止覆盖物过厚。当姜田覆盖完毕后,用一些畦沟土压在畦面覆盖物上,防止覆盖物被风吹走。

姜畦加覆盖物,不仅畦面长草少,而且可以减少下雨时造成的土壤板结,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加覆盖物还可使土壤温度变化缓和,使土壤温度、水分、氧气能够较好协调,有利于姜根系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姜根系吸收营养的能力,由于姜畦加覆盖物具有诸多优点,姜苗出土后生长健壮,产量一般在2500~3000千克。不加覆盖物的姜田,产量一般在1500~2000千克,特别是早春干旱的年份,增产效果更加显著。(2)坡地种姜:在坡地种姜,一般采用单垄双株法种植。方法是根据山头坡度的大小来决定垄距,当坡度较大,垄距80厘米,坡度较小,垄距65厘米,垄底宽15~20厘米,垄深以开到距离实土层10厘米深为宜,开垄时应由荒头往下开。

①播种:播种时,先从上垄往下播种,在垄内每距离18~20厘米放两块姜种并把两块姜种互相靠近,姜种平放,姜芽朝垄内侧向上。

②施肥:整地时未施基肥的,每亩荒地用15~20千克含氯三元复合肥施在姜块与姜块距离的中间,用750千克农家肥施在复合肥上面。

③盖土:用垄上方的土壤来盖土,盖土厚3~4厘米。

④覆盖:用荒地边的杂草、芒萁秆来覆盖在姜垄上面,提高土壤保水能力。(3)利用果园空隙地种姜:当果园有一定的坡度时,可以参照坡地开垄种植方法,果园地势比较平的,应参照水稻田起畦种植方法。

4.合理密植

姜供食用的部分是植株根茎,其根茎的大小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上要求的姜根茎不但是单株的重量大,而且要求单个姜球肥大。食品加工的片姜、丝姜,都要求单个姜球肥大的根茎。市场上又肥又大的根茎比瘦小的根茎价格要高出1倍多,而且种植面积多的年份,瘦小的根茎往往卖不出去。根茎的大小除了受品种、姜种品质、栽培管理技术、水肥条件和病虫为害等因素影响外,跟种植密度有很大关系。种植过稀,尽管栽培管理技术高,单株根茎肥大,但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种植过密,不论如何增加施肥用量,如何采用高技术管理,由于植株营养面积少,叶片互相遮荫,下部叶片光照不足,光合作用面积少,故植株茎秆细长,根茎瘦小,产量虽然较高,但根茎产品不符合市场要求,经济效益也低。因此,姜栽培要在获得高产的同时,也要使产品符合市场要求,这样就需要合理密植。

南方种植的姜一般发生四批分枝,在较高的肥水条件和管理水平下,单株根茎重大多数在0.5~1.2千克之间,而单株根茎重在1.5千克以上是极少的,要依靠提高单株根茎重量来获得高产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亩种株数。水稻田如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再加上管理技术高,每亩可种4500~5500株;土质瘦、土层浅的望天田,每亩种株数为3500~4000株;旱地、坡地由于受到土壤水分限制较强,每亩种植2500~3000株。

北方姜播种时间比南方迟,霜冻来得早,生育期比较短,植株分株数较少,亩种株数可以比南方多些,一般亩种株数5500~ 6500株为宜。

种植密度是否合理受品种、土壤、肥水条件、播种期、播种量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品种和具体条件来确定。通常大姜品种(如莱芜大姜)长势强,单株产量高,应适当减小密度,以提高商品品质;小姜种(如莱芜片姜)长势较弱,单株产量低,则应适当加大密度,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高产的目的。同一品种在土质肥沃、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往往茎叶繁茂、植株高大,因而株行距应适当加大;相反,在山岭薄地及肥水不足的条件下往往植株矮小,因而营养面积也应适当减小。在中等肥力水平土壤上种植大姜,每亩播种以5500~6000株、行距60~65厘米、株距20厘米为宜;小姜则以每亩播种7000~7500株、行距50~ 55厘米、株距18~20厘米为宜。

5.开排水沟

姜根系短浅,吸水能力弱,生长对水分要求迫切,在湿润的土壤里生长良好。但水分过多则对其生长不利:姜播种后,盖土时畦沟深浅不一样,若遇连续下雨,畦沟积水,时间过长,会引起烂种烂芽;姜苗根系不耐淹渍,畦沟积水容易引起烂根长成僵苗;生长期中畦沟积水,各种病害发生严重。因此,雨水多的地方种姜,要采用高畦种植,同时也要搞好姜田的排水工作。

姜田开排水沟,可以在整好地后播种前进行,也可以在播种完毕后进行。用水稻田种姜,当姜田左右边及上方的田块是种植水稻时,就在姜田的左边、右边及上方的畦沟挖深10厘米、宽10~ 15厘米的水沟,把开沟的土壤放在靠近水沟的姜畦的畦沟旁,姜畦是东西向的,在姜畦的断畦处开一条比畦沟底深5厘米、宽10~ 15厘米的水沟,此沟称为断畦沟,姜田的雨水由断畦沟排出,姜田田块较长,姜畦是南北向的,可以多次断畦,除了在断畦处开沟以外,要在姜田的中间用一条畦沟往下挖深7~10厘米、宽15~20厘米的水沟,就是把畦沟改成水沟,水沟连通所有的断畦沟,把姜田的雨水往下排,做到雨过沟干。如果姜田是连片种植,就要考虑到姜田发生姜瘟病后的排水问题。当姜田靠近大水沟或小溪,各块姜田的雨水应向水沟或小溪排出。不让上田水排向下田,避免上田发生姜瘟病后,病原细菌随着雨水往下侵染蔓延。如果大水沟、小溪在田块的左边或右边,先在断畦处挖好断畦沟,然后把姜田中的一条畦沟挖深10~15厘米、宽15~20厘米改成水沟,把姜田中的雨水排向大水沟或小溪。

如果田垌中没有大水沟或小溪,又是连垌种植,上田水需要排向下田,在整好地后起畦时,要在每块田的上方以及左边和右边,起宽30~35厘米、高20~25厘米的堵水畦,堵水畦要求距田边25~30厘米,把堵水畦沟底的浮土起完,然后在畦沟底挖深20~ 25厘米、宽25~30厘米的水沟,让上田水由姜田左右边的堵水畦的水沟排出。堵水畦上可种植不受姜瘟病细菌侵染的芋头,这样上田发生姜瘟病,下田就不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

靠近山脚的姜田,除了搞好姜田的排水沟外,要在距离姜田10~15米的山坡上开人字沟,沟宽30~40厘米、深60~70厘米,山坡上的雨水由人字沟排出姜田外。(四)田间管理

1.出苗前管理

姜从播种后到出苗这段时期,如温度适宜姜芽生长,能不能长出壮苗,是受到土壤水分影响的。姜种在土壤里要长芽、生根、出苗,这一过程除本身含有的水分供给以外,还要从土壤吸收较多的水分,才能满足其生长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姜种的正常含水量在70%~80%,在这个范围内,姜种的生理代谢功能不受影响,如含水量低于正常,时间过长,其生理代谢功能将受到阻碍。笔者在多年的栽培中发现,早春雨水均匀的年份,或干旱能灌水的姜田,土壤含水量和姜种正常含水量基本平衡时,姜芽、姜根生长粗壮,出苗快、出苗壮,姜苗茎高叶长,生长旺盛。早春严重干旱没有灌溉水的姜田,土壤非常干燥,含水量不足50%,姜种失水严重,出芽、出根细、少,出苗迟、弱,姜苗茎矮叶短,茎叶呈淡黄色,生长缓慢。

为保证生姜顺利出苗,播种时必须浇透底水,通常直到出苗达70%左右时,才开始浇第一水。但也应根据当地的土质及墒情灵活掌握,如为沙质土壤,保水性差,遇干旱天气,虽然尚未出苗,但土壤已十分干燥,在这种情况下,应酌情浇水。浇了这一水之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防土壤表面板结,影响出苗。如为黏质土,保水性好,则可待出苗70%左右再浇水。出苗后的第一水要浇得适时,不可太早或大晚。如浇得太早,土表易板结,幼芽出土困难,易造成出苗不齐。若浇得太晚,姜芽受旱,芽尖容易干枯。山东莱芜姜区的经验是在浇第一水后2~3天,紧接着浇第二水,然后中耕保墒,可使姜苗生长壮旺。

有的年份,姜播种后,连续下雨,姜田排水不良,畦沟积水,特别是采用低畦种植的姜田,因畦沟积水,水浸到姜种,时间长了会引起烂种烂芽,未腐烂的姜种由于土温低,氧气缺乏,姜根发育不良,并有部分姜根腐烂,姜苗出土后长成弱苗或僵苗。因此,土壤水分过多对姜苗生长不利,播完种后要及时搞好姜田排水,做到下雨时畦沟不积水。

姜根系再生能力不强,播种后至出苗这段时期,由于姜田排水不良引起烂根,或由于天旱缺水引起姜苗生长不良以后,要依靠加强管理和增施化肥来进行补救是很困难的。如有的农户发现姜苗生长不好,在培土时施入大量化肥,结果由于化肥施用量过多,烧伤了姜苗根系,长成僵苗。

姜播种后至出苗前这段时期,是姜高产栽培的关键之一,品质优良的姜种能不能出壮苗,姜田的水分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2.间苗补苗

利用品质优良的姜种种植,姜种掰得较大,播种后雨水均匀,有一部分姜种可以同时长出两三株苗,而有部分姜种,由于姜芽受伤严重或地下害虫咬吃姜芽,造成缺苗,可待齐苗后,用一穴出多株苗的姜苗补到空穴上。

方法是:选择一块姜种同时长出两三株苗的地方,用一头尖的小木棒扒开姜苗基部的土壤,发现老姜后,根据姜苗从老姜长出的位置,从中选出比较粗壮的姜苗,然后用小刀把老姜切成两部分,使要间出的姜苗和一部分老姜连在一起,有利于缓苗,用小木棒轻轻把姜苗连根带土提起,放入已挖好的缺苗穴内回土埋好,淋上定根水,过后淋水两三次,姜苗可以成活。旱地要在下雨时或在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补苗,有利于姜苗成活。姜田中,有的姜种被地下害虫吃掉姜芽后,姜种又从其他芽眼长出两、三株僵苗,如有多余的姜苗能够补上,把僵苗连同老姜挖出,用较粗壮的姜苗补上,如果没有姜苗补上,就将其中较好的姜苗留下,将其余的僵苗拔掉。

当姜田补完苗后,仍有一部分姜种有多株苗的,要根据姜苗生长的情况进行选留,如有两株苗生长粗壮都均匀,应把两株苗留下,有一株苗较大,有一株苗较小,要把较小的姜苗间出,如同时长出三株苗,一般留下两株苗,把其中较小的姜苗间出。

3.幼苗期水分管理

生姜喜湿润而不耐干旱,但其根系较浅,吸收水分能力较弱,难以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因此,必须合理浇水才能满足生姜生长的需要。

幼苗期植株小,生长慢,需水不多,但幼苗期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可缺水。幼苗前期以浇小水为宜,浇水后趁土壤见干见湿时,进行浅锄,松土保墒,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幼苗后期,处在炎夏季节,天气干热,土壤蒸发量大,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经常保持土壤相对湿度65%~70%,既防土壤干旱,又可降低地温。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浇水为好,不要在中午浇水。在整个幼苗期,要注意供水均匀,不可忽干忽湿,若供水不均匀,不但姜苗矮小,生长受到抑制,而且发生的新叶,常扭曲不展,群众称为“挽辫子”,影响姜苗正常生长。

4.扒种姜

扒种姜实质上是对姜苗进行“断奶”。当姜苗有六片叶以上时,其叶片的光合作用以及根系吸收土壤营养的能力不断增强,姜苗离开种姜已经能够独立生活,此时就可以扒种姜。扒种姜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每种植50千克姜种可以回收25~35千克种姜。如有的年份,冬季购买姜种时,每千克姜种价格为3元,第二年卖种姜时每千克种姜价格为6元,扣除购买姜种成本以外,还有盈余。如果待到姜成熟以后连同新姜一起收,有的种姜已经腐烂,没有腐烂的种姜价格很低,因此只要动作熟练,每个人每天可扒种姜50千克以上。可见扒种姜是一项经济效益高的工作。其二是可以清除带菌姜种,如姜种带有丝核菌根茎腐烂病的菌丝体,在姜种贮藏期间,菌丝体表现不明显,播种后温、湿度适宜,菌丝体继续在姜种表面扩展为害,发现后将姜种连同新姜及病穴周围的土壤清除掉。

拔种姜时,可以根据姜苗叶片的方向来断定种姜所在的位置。当姜苗茎秆两边的叶片是南北向时,则种姜就在植株基部的东边或西边;当姜苗茎秆两边的叶片是东西向时,则种姜就在植株基部的南边或北边,认准方位后,用一头尖的小木棒慢慢扒开表土,见到种姜后用左手压住姜苗基部,右手用小木棒轻提起将种姜与新姜切断。取出种姜,然后用土回封取姜的洞口,防止姜根外露。整个过程动作要轻,以免过多切断姜根,影响姜苗生长。如果种植面积较多,扒种姜时可以分批进行,先扒具有6片叶以上的姜苗,对未满6片叶的姜苗过后再扒,对长势较弱的姜苗可以不拔。因为长势弱的姜苗扒种姜时造成断根,姜苗需要恢复的时间长。旱地要待下雨土壤湿润后扒种姜,天气干旱土壤干燥不宜扒种姜。为防止因扒种姜后降低姜苗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不利于姜苗生长,可以先对姜田灌水后再扒种姜。

收回的种姜,可以直接拿到市场出售,也可以将种姜用泥沙埋藏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因收种姜期集中上市造成市场价格下降。埋藏时可以采用低层、室外埋藏,使埋藏后的种姜姜堆不高,种姜长出的姜芽能够穿出土面,长出新的植株从而延长种姜的寿命。

埋藏方法是将腐烂、受伤严重的种姜清理出来,选择排水良好的菜地,房前屋后的空隙地,把种姜堆高成8~10厘米、宽1~ 1.2米,长由种姜的数量而定,堆完后盖一层4~5厘米厚的泥沙,由于扒种姜正是高温多雨季节,种姜扒回后要及时埋藏,避免细菌从伤口侵入造成烂姜。埋藏后姜堆上面要覆盖一层较薄的稻草,不让太阳光辐射到姜堆上面的土壤,使姜堆内的温度不高,在姜堆四周围开好排水沟,不让雨水浸到种姜,姜芽穿出土面后,如果天气干旱,可以向姜堆淋水,保持姜堆内经常湿润。用此法埋藏,可以将种姜保存1~2个月。在种姜埋藏期间,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挖姜上市。

5.追肥与培土

姜苗出土叶片展开以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供给本身的各个生长器官生长发育,这一过程,根系要从土壤里吸收参与细胞分裂所需要的氮、磷、钾等养分,这一阶段,姜苗虽然吸收量较少,但对整个生长期起着重要作用,如这个阶段营养不足,则影响姜苗的分枝速度和分枝数量。营养充足的姜苗,一般9~ 10片叶开始分枝,而营养较差的姜苗一般12片叶以后才开始分枝,姜苗分枝前的营养状况,对分枝的数量和分枝苗姜球的大小影响较大,营养良好的姜苗,第一批分枝由姜苗基部的姜球两侧各长出一个分枝苗,并且分枝苗的姜球肥大,当姜苗营养较差的时候,有一部分姜苗只发生一边分枝,并且分枝苗的姜球较小。若第一批分枝苗姜球肥大,以后所发生的分枝苗的姜球也肥大,当第一批分枝苗姜球较小,以后所发生的分枝苗的姜球也较小。因此,姜田在培土之前对姜苗进行施肥可以提高姜苗的光合作用,促进根茎叶的生长,对产量的构成起着关键作用。(1)培土:姜根茎生长发育要求黑暗的土壤环境,植株的分枝苗,在地下部分形成根茎,出土部分长成茎秆,其根茎的长短受到培土高低的影响,培土高,根茎细而长,培土低根茎短而肥大。整个生育期不培土,则根茎在土壤表面呈不规则排列,根茎露出土壤表面部分表皮呈绿色,姜球细小。

南方种植的姜,一般发生四批分枝,培土应该掌握在分枝苗未破土前进行,使分枝苗在土壤里形成姜球有一定的高度。如何确定第一次培土时间呢?由于品种、姜苗的营养状况不同,用主苗的出叶数来确定比较困难,如第一次培土过早,姜苗生长幼嫩,影响姜苗生长,培土过迟,待第一批的分枝苗破土后再培土,则第一批分枝苗的姜球就短。一般姜田中的主苗有5%~10%发生第一批分枝时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培土,培土高5~6厘米。第一次培土不宜培得过高,培得过高,则第一批分枝苗的姜球细长,使第二批分枝苗的节位升高。第二次培土时畦沟就没有足够的土壤,以后发生分枝苗的姜球容易露出畦面土壤。当主苗有2~3个分枝,第二批分枝苗未破土之前,进行第二次培土,这次培土要求培高一些,把土培到畦中央的植株茎秆基部。培土时,应用畦沟底的土壤,不可用畦边缘的土壤,以免植株姜球露出畦沟。第二次培土要求每条畦沟深浅均匀,便于夏季高温灌浅水时沟沟有水。

当第二次培土时遇上高温,温度超过35℃,土壤干燥,可以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